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加快武汉都市圈的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增长极侵暴诸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加快武汉都市圈的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增长极

长江日报-长江网3月15日北京电(驻京记者柯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佐军3月14日接受长江日报-长江网专访时说: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牛肚子”,武汉都市圈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发展潜力与后劲充沛,在“双循环”新格局,在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必然具有重要位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佐军。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李佐军说,当前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新格局中,核心要抓好三点,一是科技自立强,二是提升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三是扩大内需。武汉是我们国家的科技重镇、人才的集聚地,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都市圈均属于产业链比较完整的区域;武汉地处人口密集、市场广阔的内陆腹地,必将在“双循环”中大有可为。在他看来,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国家战略,加快武汉都市圈的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增长极,武汉将迎来一系列重要发展机遇。李佐军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到当前阶段,城市群、城市圈的发展,成为重中之重。武汉要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做好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市场、制度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带动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首先,武汉作为中心城市可以通过规划引领周边城市的发展,武汉与其他城市的“十四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要协同;武汉的很多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整个武汉都市圈中处于高端领先位置,武汉要做好产业引领,带动周边城市相关产业发展;发挥好交通等基础设施引领作用,促进武汉与其他城市的公路、水路、铁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联通;市场引领,武汉通过加强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科技人才市场、产权市场等的建设,引领周边城市的这些市场的发展;制度引领,武汉作为省会,在一些制度、规则、政策的制定方面,对周边城市形成示范作用。除了在城市圈中发挥龙头引领作用,李佐军认为,武汉更要“强内功”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武汉一定要发挥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久久为功;第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武汉有科技、教育、人才、信息,还有一些基础产业方面的优势,要做好科技创新这篇文章,成为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第三,在制度创新,尤其是改革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这方面过去武汉做了一些探索,在李佐军看来做得还很不够,与武汉作为中游城市群、武汉城市圈核心城市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李佐军建议武汉以后在制度改革创新方面还要做更大的作为。第四,提高开放水平。本身历史上武汉就是一个开放程度比较高的城市,但过去几十年间被沿海很多城市超越了,下一步武汉在发展开放型经济、创建开放性制度、建设开放型城市等方面,还要更好地发挥作用。第五,探索新的模式,从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绿色发展、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都可以探索出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的独特模式,提升大武汉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编辑:付豪】【来源:长江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化醇

我省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12日讯(记者 冒蕞 刘笑雪)今天下午,我省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许达哲,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会见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一行。马建堂、毛伟明分别代表双方签约。根据协议,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推进重大战略决策咨询、联合举办重要会议论坛、基层调研点建设、经济形势监测网络建设、干部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并建立沟通联络、交流合作机制。会见中,许达哲感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长期以来对湖南的关心支持。他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国家核心高端智库,与湖南联系紧密,双方围绕湖南自贸试验区创建、湘赣边革命老区振兴等重点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近年来,湖南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动力、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中有进良好势头。当前,我们正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奋进新征程,需要推进决策科学化、完善智力支持系统。希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积极推动协议落地见效,为湖南作出重要决策、谋划重大项目、推进重点改革提供更多真知灼见,以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助推湖南走在中部地区崛起前列、实现高质量发展。马建堂说,湖南是红色热土、伟人故里,近年来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创造了一系列值得总结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以协议签署为契机,把高端智库优势和湖南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同湖南在政策研究、决策咨询、人才交流、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为湖南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提供更多支持、作出更大贡献。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张剑飞出席上述活动。[责编:胡元媛][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不亦惑乎

2021年3月4日国家公务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面试真题满博士

2021年3月4日国家公务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面试真题满博士教育党校王传满(11名考官,4题,有题本)1、你是办公厅秘书处工作人员,结合办公厅秘书处岗位谈谈优劣势?2、你是办公厅秘书处工作人员,如何组织单位内青年党员同志学习党史活动?3、你是办公厅秘书处工作人员,结合领导关于办公室工作的五个坚持(政治品格,大局意识,工作作风,奉献精神,道德操守。)请谈谈自己理解?4、就地过年,你是单位疫情防控小组成员,如何落实这个政策?

千堂

产学研融合赋能研究生教育改革

产学研融合是研究生教育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深刻理解研究生教育之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研发方面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资源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创新研究生教育中的产学研合作形态,赋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使其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引擎。创造多元化培养格局过往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产业、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参与程度较浅,联合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研究生参与产业实践的机会、参与度和掌握度等都受到较大局限。研究生培养要精准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以更加开放的思想,创造多元化培养格局。打破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路径依赖,创造以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为引领的产业、企业、科研院所等与高校共为培养主体的多元培养模式。不断升级产业、企业对研究生教育的参与度,促进研究生培养跨越高校环境,打破“校内学习”与“校外工作”的界限,在地方高等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产学研合作机构,或企业开拓研究生学习课程或研习项目,给研究生创造更多途径接触行业、产业等社会实践发展的机会,实现研究生专业知识和产业实践见识共同增长。创新培养管理体制机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形成实时动态的可视化过程管理,为延伸、拓展培养场所提供精细化管理服务。改革以往以学术论文为主的研究生学业评价机制,激励产业或企业深度参与研究生学业评价,形成以应用为导向的多元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业评价方案,助推研究生深入行业企业研发研究,培养卓越且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创设“产业集群创新共同体”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对接产业或企业研发需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掣肘一个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更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中试放大,从产业化形成产品到占有市场,环节多且复杂,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人员共同参与。研究生教育的产学研合作应创设“产业集群创新共同体”,突破“一对一”“点对点”的联合培养模式,吸引基础研究团队、应用技术研发团队、行业产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专家以及研究生等多种研发主体聚集互动,形成多层、多面、多维度的产业集群创新局面。在项目管理上,引入市场运营方式,构建开放的互惠互利的研发运行机制,让产业、企业提出“难题”与研发队伍之间全面对接,以“点(产业或企业)对面(产业集群创新共同体)”甚至“面(产业群或企业群)对面(产业集群创新共同体)”的形式,构建“产业重大攻关项目”,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产业集群创新共同体”中多元的对话交流机制,可以发挥基础研究的灯塔效应,引导企业了解和理解某一领域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激发其成为科技创新发展主体的意识和行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我国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的当下,很多企业从资源消耗型的低端转型到知识密集型的中高端过程中,均面临技术创新型人才匮乏等问题,其转型升级需要“扶持”。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作为知识生产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要勇于担当,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用“产业集群创新共同体”联合中小企业参与共同研发,协助其转型升级。创建“资源共享立交桥”以往的产学研合作存在成果转化“成功率低”的状况。这种成果“低成功率”并非研发成果“含金量低”,而是研发的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低”,或者是转化科技成果的人才队伍与岗位的“适合度低”。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高等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产学研合作机构管理上,应创新运行机制,扩展其职能,强化这些机构的公共服务流通功能,将各种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成果进行扩散性发布与传播,以解决因“匹配度”和“适合度”等因素导致的诸多创新成果“卡”在实验室、“躺”在证书上甚至被贴上“死亡”标签的问题。站在新时代发展的新起点上,面对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需求,我们应切实把握从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再到市场应用的运行规律。开拓产学研合作机构管理运行思路,建设一些专业化数字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机构,即“资源共享立交桥”,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之间进行人员、信息和成果的沟通、交流及应用推广,聚合“产业集群创新共同体”各方力量。一方面,将行业、企业需求拆解成为技术创新需求,引领各类科技研发人员将自己的研究专长与产业科技创新需求对接。另一方面,将专家技术发明创造导向产品转化、行业发展趋势,以促进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将“有距离”的科技创新成果,经过多方协同努力,转化为“无缝”助推产业经济发展的成果,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之间的通道,让师生的创新成果更充分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作者俞晓平系中国计量大学副校长;李海芬系中国计量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19日第5版 作者:俞晓平 李海芬

兄曰

关于印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评价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21〕165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评价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21〕165号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有关中央管理企业:根据《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34号)有关规定,为规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评价工作,指导工程中心编制评价材料,国家发展改革委制订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评价工作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2021年2月9日

阴阳错

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中国疫苗研发有优势也有不足 国际临床方面尚有差距

每经记者 陈星 实习生 范芊芊 每经编辑 文多 4月10日,2021全国疫苗与健康大会在成都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工作组组长郑忠伟参与了“由新冠疫苗看中国疫苗创新”为主题的圆桌访谈。他表示,对于中国疫苗研发,在坚定自信的同时,也要了解不足。他指出,在生物医药领域,我国有一些国家优势,包括体制、组织、文化优势;而不足则体现在基础研究、载体平台、组织研发等方面,尤其在国际临床项目上与国外差距明显。那么国际临床项目上的差距如何补足?他说,“十四五”期间,国家大概要投入40亿元左右用于推进病原学和免疫技术体系方面的研发项目。其次,重大传染病专项培养技术也会在“十四五”期间尽早投入。另外,目前一些疫苗方面的突破得益于企业的储备。“从此次新冠疫苗研发来看,我们所有的中国人既要有中国自信,也要有中国冷静。”他说。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陈骈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评价工作指南(试行)》

根据《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第34号令)有关规定,为规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评价工作,指导工程中心编制评价材料,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日前印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评价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21〕165号),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工作指南由评价范围、评价依据、评价材料及有关程序四部分组成。指南规定已挂牌运行的工程中心需每三年参加一次集中评价,按照本指南编制评价材料;对新批准布局筹建的工程中心,主管部门在组织验收时,按照本指南编制评价材料,开展验收评价,合格的可正式确认为工程中心。评价工作以工程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为主要依据,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当期印发的具体通知要求开展评价。评价材料包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作报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评价数据表》《自行提供的评价数据证明材料》《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专项报告等证明材料》《评价数据真实性承诺书》等。在三年一次的集中评价时各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当期通知要求,组织工程中心认真编制评价材料,对评价材料完整性、真实性进行审核,将评价材料及审核意见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第三方机构,依据工程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和发布的通知要求,对工程中心评价材料进行评价,得到评价结果。对于工程中心的验收评价,由主管部门参照本指南及有关文件组织开展,通过评价的,可予以正式确认,并函告国家发改委。【来源:兰州市发改委】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万民苦之

2020年研究生在学人数将破300万 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

核心阅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人才与科技支撑。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凤毛麟角”,到发展成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研究生教育大国,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实现历史性跨越。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广大教育工作者正扎根中国大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研究生教育,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由大变强。从“凤毛麟角”到“百万大军”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70余年来,从最初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到“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家和民族发展同频共振。“氢弹之父”于敏、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的陈薇……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还有一个共同身份——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他们的成长经历,反映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党和人民面临着考验。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党中央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将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1949年,招收研究生242人;1978年,招生数达1.07万人;2020年,招生数突破11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从“凤毛麟角”到“百万大军”的跨越。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制度逐步建立,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培养超过1000万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人才支撑。站在新起点上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必须答好时代考题——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看,如何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从国家创新发展需要看,如何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更扎实的人才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提出了内涵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研究生教育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2013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发布,突出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共识;2014年,“五位一体”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不断强化;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印发,吹响了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冲锋号;2017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2020年,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即将启动……特别是在一些长期困扰研究生教育发展难题的破解上,我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才培养结构日趋优化;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发展动力向更加注重自下而上、内在追求转变;通过重点学科建设、“211工程”建设、“985工程”建设、“双一流”建设等,加快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高。从嫦娥飞天到蛟龙入海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嫦娥飞天、航母下水、蛟龙入海……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背后,都有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贡献。7月23日,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天际划出一道金色曲线,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东,正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突破了大直径箭体结构、全新无毒无污染低温动力等12类247项关键技术,完成我国火箭箭体结构的设计、材料、工艺、制造装备和试验能力从3.35米到5米的全面升级换代。与李东一样,一大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精尖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在人工岛筑成核心技术、隧道抗震方案、三个大跨度通航桥孔抗风方案等技术难点攻克的背后凝结了“同济智慧”。北京大学首次从单细胞层面刻画肝细胞癌的免疫微环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与完成世界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实验团队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科院西安光机所飞秒激光加工设备解决了医用口罩核心材料熔喷布的超精细微小孔高品质加工难题……每一个重大科研突破,背后都凝结了一大批研究生人才的智慧与心血。疫情防控中,1万余名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坚守临床工作岗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学校60%以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留守医院工作;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医药学院等湖北高校在岗医学研究生,坚守一线,有效缓解了医护人员的紧缺状况……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成果和高水平研究生人才的精神风貌。一组数字熠熠生辉: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的中国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工作和“973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了全国8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和社科重大成果。近年来,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稳定在2/3以上,承担着超过8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组数据令人振奋:2019年,全国139名新晋院士中,90%以上在我国境内接受过研究生教育,近80%由我国境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授予最终博士或硕士学位;2018年国家科技三大奖224项通用项目中,第一完成人中2/3是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人员组成中,在学研究生占比超过50%,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构筑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超过1000万高层次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愈加显著,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使命,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经过70余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速度’的强大智慧引擎。”教育部研究生司相关负责人谈道。从中国特色到国际认可坚持立德树人的同时提升国际影响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作为科技事业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研究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中国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专业2020届硕士研究生王财忠,毕业后将奔赴西部基层就业。“对边疆的坚守,不一定是每天都轰轰烈烈,更多是在平常之中的坚持。不放弃、不动摇、不懈怠,就是对志向的最好坚守。”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赵江涛已成长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的一名基层干部,扎根边疆,建功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工作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同时,导师队伍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加强,在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学术诚信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涌现出了黄大年、钟扬等一大批优秀导师。与祖国同行,在完成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也显著提升,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影响力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包括英、法、德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协议。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和亚太区域研究生教育中心,来自全球203个国家和地区的9.1万名研究生在中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呼唤着更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加速,新时代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将再踏新征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报记者 赵婀娜 张烁 吴月

号曰

教育部等三部门发文,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近日,为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包括哪些方面?提出哪些具体要求?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现就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面向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导研究生培养单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2.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以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需求导向,扎根中国大地,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能力;坚持创新引领,增强研究生使命感责任感,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坚持改革驱动,充分激发办学主体活力,加快构建优质高效开放的研究生教育体系。3.总体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三全育人”机制4.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开全开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配齐建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全面落实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行政岗位职级“双线”晋升政策,探索依托导师和科研团队配备兼职辅导员。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服务。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5.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激励导师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要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要率先垂范,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影响和鼓舞研究生;要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6.提高研究生党建工作水平,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研究生党组织设置方式,探索在科研团队、学术梯队等建立党组织。选优配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做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遴选培育工作。三、对接高层次人才需求,优化规模结构7.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培养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招生规模统筹考虑国家需求、地区差异、培养条件、培养质量等因素,实行动态调整,差异化配置。8.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各培养单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定位,切实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9.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新机制,按照单位自主调、市场调节调、国家引导调的思路,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健全退出机制。设立新兴交叉学科门类,支持战略性新兴学科发展。完善“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与调整机制,引导建设高校和学科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10.优化布局结构,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完善省域研究生教育布局,建设区域性研究生教育高地。大力支持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优质研究生教育,振兴东北地区研究生教育。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与国家及区域战略相匹配的学科专业。11.坚持质量导向,完善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将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作为学位授权点布局的重要参考因素。持续推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开展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实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稳步推进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继续放权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自主审核增列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一级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和高水平民办高校学位授权的支持。探索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申请开展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招生培养模式12.深化招生计划管理改革,健全供需调节机制。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招生计划调节机制。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招生计划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工程项目、关键学科领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高校倾斜。在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中,积极支持严把质量关、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比例较大的培养单位。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中,积极支持有效落实产教融合机制的培养单位和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继续在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施博士招生计划弹性管理。在现有财政拨款制度基础上,探索实施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工程研发等科研经费承担培养成本的科研项目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探索建立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对学位点评估、博士论文抽检、师德师风、考试招生违规违法等问题突出的培养单位予以必要限制。13.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严格监管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体系。深化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综合评价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等,择优录取;研究探索基础能力素质考试和招生单位自主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相结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领域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14.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加强系统科研训练,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推进硕博贯通培养,实行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聚焦数理化、文史哲等基础学科,以强化原始创新能力为导向,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15.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着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科学规划布局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等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紧缺博士人才自主培养专项。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产业(行业)导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队伍建设。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通过设立冠名奖学金、研究生工作站、校企研发中心等措施,吸引研究生和导师参与研发项目。大力推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16.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单位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审批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教育。规范核心课程设置,打造精品示范课程,编写遴选优秀教材,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将课程教材质量作为学位点合格评估、学科发展水平、教师绩效考核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鼓励办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和学科学术论坛。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单独设立研究生教学成果奖。17.加强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分流选择机制。培养单位要加强培养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研究生资格考试、中期考核和年度考核制度。加大分流力度,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畅通分流选择渠道,分流退出的博士研究生,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可授予硕士学位;未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研究生,毕业后一定时间内达到相应要求的,可重新申请授予学位。完善研究生学业相关申诉救济机制,加强研究生合法权益保护。18.深化开放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吸引优秀学生来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完善来华留学生招生、培养等管理体系,保障学位授予质量。鼓励培养单位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建立研究生双向交流机制,支持双方互授联授学位。支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优化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全球布局。创新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加大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五、全面从严加强管理,提升培养质量19.健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压实培养单位主体责任。培养单位要完善质量控制和保证制度,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细化强化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权责,杜绝学位“注水”。推动培养单位探索建立学位论文评阅意见公开等制度,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破除“唯论文”倾向。加强教学质量督导,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20.强化导师岗位管理,全面落实育人职责。培养单位要严格导师选聘标准,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兼职导师、校外导师的选聘、考核和培训工作。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评选优秀导师和团队。21.加强学风建设,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培养单位要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将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学术(职业)规范和伦理道德作为导师培训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把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抓住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处置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22.完善质量评价机制,破除“五唯”评价方式。聚焦人才培养成效、科研创新质量、社会服务贡献等核心要素,健全分类多维的质量评价体系,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鼓励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探索开展毕业研究生职业发展调查。23.加强外部质量监督,严格规范管理。统筹运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质量专项检查、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强化对培养制度及其执行的评价诊断。严格规范培养档案管理,探索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校际馆际共享机制,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建立优秀学位论文示范制度,鼓励培养单位和学术组织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扩大学位论文抽检比例,提升抽检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对无法保证质量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撤销学位授权。对问题严重的培养单位,视情况限制申请新增学位授权。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条件保障24.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单位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研究生教育意识形态阵地。培养单位党委会、常委会,要把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纳入重要议题,认真研究部署,积极推进落实。25.切实做好经费保障,完善差异化投入机制。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体系,加大博士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研究建立差异化生均拨款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研究生培养的支持。完善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研究生教育学费收费标准,健全教育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培养单位使用科研项目资金支持研究生培养。26.改革完善资助体系,激发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完善政府主导、培养单位统筹、社会广泛参与的研究生资助投入格局。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建立完善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基础学科和关键领域人才培养的资助力度。培养单位要完善奖助学金评定标准,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探索建立动态调整的“三助”制度。适时调整国家助学贷款标准,给予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更多支持。27.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各培养单位要加强研究生院(部、处)建设,强化管理工作职责,保障办公条件;健全校、院(部、系、所)两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加强基层管理力量,按照研究生培养规模配齐建强专职管理队伍;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28.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各级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强化资源配置,保障研究生教育投入。充分发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和行业学会的作用,加强研究生教育研究、咨询和指导。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研究生教育专门研究机构。各地各培养单位要认真制定落实方案,加强宣传引导,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作出应有贡献。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2020年9月4日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往期精彩回顾 10月10日开始报名!山东硕士研究生网报注意事项来了(附:招生单位联系方式)2021全国研招工作这样做!教育部印发《管理规定》央媒聚焦!山东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获媒体关注解读!山东省教育厅等14部门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

笑笑笑

国家发改委区域发展战略中心研究室主任一行到访鲸准——暨《2021年我国区域经济分析》课题启动会

2021年3月19日,国家发改委区域战略中心研究室主任张燕一行到访调研鲸准北京总部,鲸准CEO柴源、副总裁魏蔷、鲸准研究院负责人李扬及核心团队出席会议。双方就区域发展、产业创新、研究合作展开深入探讨,并共同启动《2021年我国区域经济分析》研究课题。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成立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承担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委托的研究任务,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张燕主任主要研究包括《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研究》、《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总体方案》、《上海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湾区比较研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北京可持续发展》等上百项课题,为国家及地方政府区域战略、产业创新、协调发展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调研座谈会上,鲸准CEO柴源介绍了鲸准的产业数据优势及产业创新服务,结合案例展示了鲸准由数据服务、产业咨询、产业招商、产业峰会和园区运营组成的产业服务全链条,以及鲸准在国际业务拓展方面的工作和未来在服务新经济方面的发展愿景和发展目标。张燕主任对鲸准的数据优势、产业创新服务表示肯定,并分享了对当前中国区域经济、产业形势的基本看法。张燕主任表示,希望能够结合鲸准在产业创新领域全面、灵活、前瞻的优势,在经济分析、产业研究、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双方正式启动《2021年我国区域经济分析》课题,就课题的主题、目标、框架和方向进行了深度讨论,张燕主任对鲸准咨询提出的经济产业相关数据和研究框架体系表示认可,针对课题亮点和逻辑提出针对性建议。双方希望通过此次课题运用鲸准数据探索新的经济形势分析方法,为建立长期深度的研究合作关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