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贵州民族研究》再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吕澂

《贵州民族研究》再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

近日,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版),由贵州省民族研究院主办的《贵州民族研究》再次入选。这是《贵州民族研究》第9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期刊工作者和学术界权威专家开展的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项目成果。《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采用定量筛选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分学科研究方法,从我国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了1990种核心期刊。【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大鹰啸

杨锋//意写太兴山

可能是最近一有闲暇就涂抹一下太兴山的缘故,以至于在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又想起了她。太兴山位于秦岭山脉七十二峪口库峪之内,初冬时节与众师友初登此山,有感于秦岭深处之秀美雄浑是以前不曾见到的。山内寺观时有出现,但是大多无住寺僧侣山房紧闭,在登至南天门处看有摩崖所书“终南第一关”朱红大字,转至楼阁后面,边上有一栅栏门虚掩时有犬吠之声,推门进入所见别有洞天像武当山的金鼎,环望四周三面环山正北方长安城依稀可见,好一出风水宝地,回头忽见背后巨石之上端坐一盘腿打坐之人,面向东方迎着朝阳,莫非这就是终南山修行的隐士!为了不打扰别人的清修随即转身退去。沿着山路继续前行虽都精疲力竭,但是最让人有征服之感还是爬过近乎90°的天梯。爬上天梯看到一处寺观建筑群处,在这深山中也算宏伟别有洞天了但是山房紧闭无人。时间关系,计划在登至后山拐角一关卡处返回,怎奈路遇山风大作,在这关卡处肆无忌惮的咆哮着几乎能把人吹倒,顶着狂风向南望去可见青山无尽奇秀苍润险绝,本想往西再登几步多看些风景,由于时间关系和山风的不友好只能随即返回。原计划下周再来爬完没余下的山,走完没有有过的路,看看没有见过的风景,怎奈小雪时节,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如约而至,计划也就随机而停了!至此闲暇之余笔墨涂抹此处所见小画数幅,今天是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可能此山要留做下一年来看了!也许过几日就可以了!也许最终登顶以后感觉又索然无味了呢!也许以后以会以秦岭为母题画出更多的画呢!也许的也许!!!庚子冬月于长安城南补拙斋南山泛舟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南山南100x55cm 纸本水墨 2020太兴山系列之一 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太兴山系列之二 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太兴山系列之三 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太兴山系列之四 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太兴山系列之五 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太兴山系列之六 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太兴山系列之七 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小峪口之一 60x45cm 纸本水墨 2020小峪口之二 60x45cm 纸本水墨 2020小峪口之三 60x45cm 纸本水墨 2020小峪口之四 60x45cm 纸本水墨 2020杨锋生于陕西西安,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现为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艺术基金高研班结业,国家级项目课题组成员,省级项目课题主持人,西安中国画院特聘画家,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连环画插画与绘本人才智库研究员。学术论文30余曾发表于《美术观察》、《艺术百家》、《贵州民族研究》等国内权威核心期刊杂志,并出版著作教材两部。2018年论文《互联网+时代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新阐释》入选“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入会资格(最高奖)2018年作品《虹桥》入选,“翰墨青州2018全国中国画展”;2016年作品《老树》入选“2016年甘肃省美术写生展”一等奖;2016年作品《清风吹桐枝》入选“2016河南省廉政文化建设展” 二等奖2014年作品《依然的暖风》入选“河南省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2014年作品《广厦千万间》入选“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优秀奖:2015年作品《街景人行道》入选“河南省第十三届中国画展”优秀奖;2014年作品《山里人家》入选“河南省第十九届美术新人新作展”;2012年作品《写意山水》入选“喜迎十八大全国全国九省地方师范院校美术作品邀请展”优秀奖;2015年作品《红绿灯》入选“河南省第十四届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2016年作品《莲生之1,2》入选,“2016德中艺术设计主题联展”;2014年作品《城南的微风》入选“河南省第二十届美术新人新作展”优秀奖:2015年作品《夏日的微风》入选“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优秀奖:2015年作品《假日太行》入选“河南省高校美术教师太行山写生作品展”:2016年作品《南山南》入选“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优秀奖;2017年作品《夏季的风》入选“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2010年作品《家在青山秀水间》入选“河南省第十五届新人新作展”;2016年作品《广厦千万间之城南》入选,“河南省第六届青年美术作品展”;2016年作品《清风日正午》入选,“河南省第七届中国人物画作品展”:2013年作品《太行春色》入选“河南省第十八届美术新人新作展”优秀奖;2016年作品《游走之三》入选“河南省第十五届中国画艺术展”:2017年作品《立春》入展,“河南省第七届优秀青年美术作品展:2017年作品《广厦千万家系列之城南》入选,“2017中原画风.河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览”;2017年作品《家园系列》入选“2017甘肃省美术写生作品展”;2017年作品《婺源写生》入选“第三届陕西美术写生作品展览”;2018年作品《山里人家》入选“2018甘肃省美术写生作品展;27.2019年作品《晴空》入选“河南省十三届美术作品展”;28.2020年作品《庚子春.造像系列》、《庚子春.暂停》入选“’致敬.守望’2020西安美术馆主题艺术作品展”;2020年作品《广厦千万间》、《存.在》入选“墨记—2020全国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2020年作品《清风过山岗》入选“青春.青山西安青年画家笔下的大秦岭美术作品展”;2020年作品《戏剧系列》、《都市系列》入选“法国中国之春新年画展”;2020年作品《幻境》入选“风.物.忆—当代水墨全国巡展,兰州、西安、沈阳、长春、上海(担任学术主持);2020年作品《桃花系列》入选“上海长宁区,2020春日和畅绘画作品系列展”;2020年作品《月圆》入选“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河南美术家协会在行动(二十五)”;2020年作品《庚子春造像》入选“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河南美术家协会在行动(二十)”;2020年作品《月圆》入选“武汉西安:心手相握共抗疫情”两地主题美术作品网络联展”;2020年作品《庚子春造像系列二》入选“长宁图书馆’春回疫去,静待安好’艺术系列展”;2019年作品《幻境之二、三》入选“界限之外—全国水墨邀请展”;2019年作品《足迹》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华人华侨爱国故事青年绘本创作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2020年论文《建设主题山水画与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入选“全国美术高峰论坛.重庆”;

马后炮

传统文化公益讲座|本周日,考古“金爵奖”得主李飞带您深度认识海龙囤

海龙囤,贵州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数百年乃至千年的历史,安静且神秘。明代文献中,有“土司无城”的记载,并认为土司治下的播州无城。城墙是“城”的重要元素,以海龙囤为代表的山地营垒普遍带有高大的城墙,它们能称为城吗?海龙囤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它是在什么背景下修建的?谁人所建?其性质从早到晚有何变化?本期讲座,长期主持海龙囤遗址发掘与资料整理工作的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先生将为您一一解答。敬请期待!-时间-2020年12月6日(周日)9:30—12:10-主题-土司无城:海龙囤再认识——考古专题系列讲座(二十一)主讲人:李飞,1976年8月生于云南昌宁,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系,史学博士。历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2010-2017),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2017-2020),2020年3月起任贵州省博物馆馆长。研究方向为中国西南考古、土司考古。曾长期主持遵义海龙囤遗址的发掘与资料整理工作(2012-2020)。出版论著3种,在《考古》《文物》《贵州民族研究》《贵州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与简报3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中国国家地理》《贵州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随笔40余万字。海龙囤的发掘成果荣膺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田野考古一等奖(2016)等奖项;研究成果曾两获贵州社科成果二等奖;2016年5月获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金爵奖”(青年学者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一项。为贵州省“四个一批人才”(2011),享受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2018)。为配合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减少人群集聚,现每期讲座仅面向社会征集听众100名,先报先得!烦请报名成功的听众朋友携带有效身份证件、佩戴口罩,准时到达、测量体温、扫码进场、隔空就座,谢谢!-报名方式-1.微信报名:用户在微信搜索“孔学堂”,或手动输入微信号:gyconfucianism,添加并关注“孔学堂”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讲座报名”即可进入报名系统(适用于高校学生听课修学分及市民网络报名);2.现场报名:市民可前往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推广部活动科进行现场报名; 3.市民报名咨询电话:0851-83617687 4.微信报名后台咨询电话:0851-84726170-报名时间-12月1日——12月4日(上午:09:30—12:00)(下午:13:30—16:30)-地点-明德厅-温馨提示-1.为更好地做好公益讲座的组织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请各位听众配合做好讲座报名工作,务必报名后参与,便于我们及时掌握人数。长期报名参与的听众,我们将不定期地馈赠溪山踏歌行系列音乐会门票。2.报名成功的听众如遇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参与,请及时在微信后台取消报名(格式为姓名+取消+讲座日期,如张三+取消+10月20日)。3.讲座结束后,市民可将自己听完讲座的感悟和见解发送至孔学堂邮箱(3126902790@qq.com),优秀的文章我们将在孔学堂微信公众号和官网进行刊登,另外还可以加入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听众交流QQ群进行讨论,群号为:159532784。来源孔学堂编辑陈瑞校检向禹编审李屹

察类

大数据背景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高层论坛召开

7月24日至26日,大数据背景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高层论坛在贵州财经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中南大学研究基地、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主办,《小说评论》编辑部、《网络文学评论》编辑部协办。贵州财经大学副校长葛建军,中国作协原副主席、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贵州省作协党组书记张绪晃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大数据背景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总议题举行了1场主论坛发言和2场专题研讨,就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顶层设计、基础理论和少数民族网络作家血红小说及相关作品等话题论道亮剑、竞相发言,以推动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研究、发展和完善。大数据产业堪称是数字经济、知识经济的最新形态。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与文化生态建设的大数据开发利用大有可为。大数据产业在给网络传媒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空间的同时,也可在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艺术生产、传播、消费方面大显身手。在风起云涌、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中,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为独特的一脉不容忽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自1990年代末产生,历经萌芽、发展和转型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规模效应。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但培育了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学新人,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还传承和发展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这一全新的草根文学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逐渐成为少数民族新的精神家园。中国作协原副主席、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指出此次论坛是全国首个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讨会,具有开创性、突破性、基础性和历史性的意义。他从文学、文化、政治、社会等层面强调了研究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价值与作用,提醒研究者们应当注意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特点和规律,从研究少数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题材中去寻找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特点,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特殊性在网络文学中得以体现。他提出,网络作家在创作中应当树立一体多元的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以客观地、历史地眼光书写文学,防止大汉族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倾向,并表示今后将加大对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扶持力度,争取尽快把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的短板补上。全国网络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南大学欧阳友权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并作闭幕式总结发言。他指出我国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几乎是和网络文学同步联动发展起来的。经过20余年的努力,已经从文学网站、作家作品以及理论批评等方面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学特色和网络文学的民族阵营,成为中国文学大格局中一支不可小觑的文学劲旅,构成中国网络文学极具特色的一个重要板块。具有民族特色的网络文学已打造出少数民族作家新的精神家园,是文学新秀诞生和成长的摇篮和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力军。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网络写手多,知名作家有待成长;作品丰富,但精品力作不多;理论研究稀缺,批评成果薄弱等不足。这表明,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从创作实践到理论评论,都还处于蓄势待发的创生期和成长期。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编审庄庸博士、山东师范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周志雄教授、湖南省委讲师团干部辅导处处长欧阳文风教授、中南大学禹建湘教授、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周兴杰教授等分别就网络文学的“贵州模式”、中华文化传承、少数民族文学网站、产业IP开发以及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等论题作大会主题发言,北京大学邵燕君副教授担任评议人。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院长顾雪松教授、《小说评论》杂志主编李国平先生、《贵州民族研究》杂志副主编周真刚先生、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袁星洁教授、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院长张邦卫教授等分别担任主持人、评议人,出席了专题研讨环节。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中南大学研究基地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网络文学研究基地,此次论坛是该基地向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贺予飞 张若玉)[责编:李婷婷]

石佳能:从偏远侗寨走出的侗学“大咖 ”

通讯员 廖开顺 红网时刻记者 吴公然 长沙报道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等地的侗族,以其独特的服饰、音乐、舞蹈、建筑等民族文化吸引世界目光,近年来不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走近和了解侗族。说起侗族文化研究,不得不提到《鼓楼》杂志主编、侗族文化学者石佳能。这位从偏远侗寨走出的侗族子弟,现在已是侗学“大咖”。赤脚求学,立志终身研究侗族文化石佳能,1964年出生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偏远的独坡侗寨。当年在通道县城读书时,与所有侗族子弟一样,穿一双布鞋或者打着赤脚,背着一个星期或者更长时间的大米和腌菜,跋山涉水,从偏远的侗寨步行近130里到学校,周末又从县里步行回家。1982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不到40万人,石佳能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南民族学院政法系,成为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大学时代的石佳能发表过不少文章,他的笔名叫侗川、萧川。从留校工作开始,他就将侗族文化研究作为终身事业,立志传承家乡民族文化。石佳能的侗族研究从中南民族学院求学起步,至今三十五年,学术成果累累。他1983年开始发表学术论文,当年不到20岁。在留校工作的六年中,他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民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等期刊连续发表一批很有影响的侗族研究论文。1988年,石佳能首先在学术界提出侗族“补拉文化”是侗族社会文化的基石的观点,对侗族“补拉”组织的社会作用及其对侗族文化的发生作用进行深入论述,连续发表5篇有关侗族“补拉”文化的论文,这是他对侗族研究的一大贡献,也是他学术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无论在母校工作还是回到家乡,石佳能一直没有放弃学术研究。至今,他在国家级和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或调研报告约100余万字,出版专著、编著或主编书籍16部。主编《鼓楼》十载,打造“侗族文化研究第一刊”2008年1月创刊的《鼓楼》杂志,是湖南省侗学研究会会刊,至今办刊10周年。石佳能是创刊发起人,一直兼任主编。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象征,《鼓楼》杂志就像侗族文化的一面旗帜,为侗学研究和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鼓楼》是湖南省内刊,由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每年出版正刊6期,每期的文字15万至20万字,还有相应的图片,工作量不小。内刊没有专门的编制和机构,主编、编辑、校对、发行等工作都由石佳能一人兼任。“内刊”标准名称叫做“刊型内部资料”。省级刊型或报型内部资料准印证由省级新闻出版部门审批和办证,它们都不叫“期刊”和“报纸”,但可以定期编印,在内部交流使用,不可以印刷广告。获得省级内刊准印证就可以“创刊”,新闻出版部门聘请资深专家担任内刊审读员。审读员对每期刊物写出审读报告,既有定性的评价,更有定量分析和评判。其中微观的审读,要在每一篇文章中找出错误的、不合规范的字词、标点等,这就像绣花工夫一样细致。对于内刊的出错率,也有严格的比例规定。凡是未达到内刊管理规定的,会受到相应的处理,严重的则停刊整顿或撤销准印证。然而,在如此严格监管下,《鼓楼》以优秀的办刊质量,多次受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表彰。早在2010年10月29日湖南省新闻出版局编印的《报刊审读与管理》中,《鼓楼》就被重点推介,认为《鼓楼》“定位准确,特色鲜明”。10年间,《鼓楼》有7年被省社科联评为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会刊”“最佳会刊”。其中,2017年全省评出三家“最佳会刊”,《鼓楼》是其中之一。《鼓楼》已经被学术界誉为“侗族文化研究第一刊”,成为全国侗学界及境外和国外研究侗学的必读刊物。10年间,《鼓楼》拥有了人数众多的作者群。其中有一大批专家学者,有各级领导,也有各县(市、区)从事基层工作的作者。10年间,出版正刊60期,以及数期增刊。发表的研讨文章达到4000多篇,超过1亿字。侗族赤子回报桑梓,25载家乡情1992年6月,石佳能作为高层次优秀人才,被引进到芷江侗族自治县,任县委办副主任。1998年1月调怀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任科长。2004年8月至今在怀化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石佳能为家乡服务已经25年。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2008年首倡建立“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牵头制定《规划纲要》。此举得到全国侗学界大力支持,湘、黔、桂三省区人民政府共同向国家文化部申报“三省坡保护区”。石佳能担任《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论证首席专家。10年间,他为建立这一实验区奔走呼号,邀请和陪同专家调研,撰写论文和调研报告,参加相关会议,申请研究课题等。近几年,石佳能还参与其他专家主持的有关侗族文化和服务地方的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8项。其中“建立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若干思考”论文参加了2009年第十六届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并荣获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是全国市州唯一获奖者。纪念《鼓楼》创刊十周年,也是《鼓楼》主编石佳能从事侗学研究三十五周年,回家乡为民族和地方服务二十五周年的日子。侗族赤子石佳能为人极其朴实而踏实,人生却出彩而精彩。

进出口

省博物馆馆长李飞:讲述穿越千年葬俗,探秘贵州洞中奇棺

11 月 21 日下午 15:00,由花溪区图书馆主办,青岩镇图书分馆协办、百无一用书店承办的公益讲座开讲。此次活动是 " 书香 · 花溪之书香青岩 " 阅读推广活动系列活动的第二场,本场讲座由荣获中国田野考古一等奖,中国考古学大会 " 金爵奖 " 的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为大家讲述了贵州岩洞葬的历史和分布情况。贵州地处中国喀斯特最集中的西南片区的中心,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成就了贵州 " 溶洞之乡 " 的美称,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与人文相融合造就了特殊而神秘的洞葬文化。洞葬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上千年,在第七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中,贵州将洞葬文化列入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在当天的讲座现场,李飞馆长讲到:作为长江与珠江水系分水岭的贵州,也是悬棺葬与岩洞葬的分野之地。虽都葬在崖上,但岩洞葬一般使用硕大的天然溶洞放置棺木,不加掩埋,少则数具,多达数百具,因此又称 " 洞棺葬 "。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珠江上游的黔桂山地,花溪高坡、孟关一带即有分布。李飞馆长对历史上曾经是有哪些族群使用了 " 洞棺葬 " 这种特殊葬俗?其时空如何分布?有何寓意?等问题进行逐一讲解,为大家揭开了穿越千年的葬俗鲜为人知的秘密。对于这次承办 " 书香 · 花溪之书香青岩 " 阅读推广活动系列活动,百无一用书店掌门人胡丽亚女士说:" 书店空间希望給到行色匆匆的人们一方净土,让累了的人们可以休息驻足,让孤独的人有一个文化志趣的交流场,可以安享属于个人的阅读,也可以进行艺术的体验,这样的青岩古镇才是是丰满的,值得惦记的。百无一用将持续进行推行公益文化和艺术的沙龙,希望大家关注 "李飞馆长人物简介:1976 年 8 月生于云南昌宁,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系,史学博士,研究馆员。历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馆长。研究方向为中国西南考古、土司考古。曾长期主持遵义海龙囤遗址的发掘与资料整理工作(2012-2020)。出版论著 3 种,在《考古》《文物》《贵州社会科学》《贵州民族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与简报 30 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中国国家地理》《贵州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随笔 40 余万字。海龙囤的发掘成果荣膺 2012 年度 "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国田野考古一等奖(2016)等奖项;研究成果曾两获贵州社科成果二等奖;2016 年 5 月获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 " 金爵奖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一项。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吴再忠 摄影 郑宇潇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黄震【来源:ZAKER贵阳】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生活秀

《贵州民族研究》再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

近日,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版),由贵州省民族研究院主办的《贵州民族研究》再次入选。这是《贵州民族研究》第9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期刊工作者和学术界权威专家开展的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项目成果。《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采用定量筛选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分学科研究方法,从我国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了1990种核心期刊。【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卡蜜儿

杨锋//意写太兴山

可能是最近一有闲暇就涂抹一下太兴山的缘故,以至于在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又想起了她。太兴山位于秦岭山脉七十二峪口库峪之内,初冬时节与众师友初登此山,有感于秦岭深处之秀美雄浑是以前不曾见到的。山内寺观时有出现,但是大多无住寺僧侣山房紧闭,在登至南天门处看有摩崖所书“终南第一关”朱红大字,转至楼阁后面,边上有一栅栏门虚掩时有犬吠之声,推门进入所见别有洞天像武当山的金鼎,环望四周三面环山正北方长安城依稀可见,好一出风水宝地,回头忽见背后巨石之上端坐一盘腿打坐之人,面向东方迎着朝阳,莫非这就是终南山修行的隐士!为了不打扰别人的清修随即转身退去。沿着山路继续前行虽都精疲力竭,但是最让人有征服之感还是爬过近乎90°的天梯。爬上天梯看到一处寺观建筑群处,在这深山中也算宏伟别有洞天了但是山房紧闭无人。时间关系,计划在登至后山拐角一关卡处返回,怎奈路遇山风大作,在这关卡处肆无忌惮的咆哮着几乎能把人吹倒,顶着狂风向南望去可见青山无尽奇秀苍润险绝,本想往西再登几步多看些风景,由于时间关系和山风的不友好只能随即返回。原计划下周再来爬完没余下的山,走完没有有过的路,看看没有见过的风景,怎奈小雪时节,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如约而至,计划也就随机而停了!至此闲暇之余笔墨涂抹此处所见小画数幅,今天是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可能此山要留做下一年来看了!也许过几日就可以了!也许最终登顶以后感觉又索然无味了呢!也许以后以会以秦岭为母题画出更多的画呢!也许的也许!!!庚子冬月于长安城南补拙斋南山泛舟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南山南100x55cm 纸本水墨 2020太兴山系列之一 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太兴山系列之二 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太兴山系列之三 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太兴山系列之四 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太兴山系列之五 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太兴山系列之六 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太兴山系列之七 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小峪口之一 60x45cm 纸本水墨 2020小峪口之二 60x45cm 纸本水墨 2020小峪口之三 60x45cm 纸本水墨 2020小峪口之四 60x45cm 纸本水墨 2020杨锋生于陕西西安,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现为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艺术基金高研班结业,国家级项目课题组成员,省级项目课题主持人,西安中国画院特聘画家,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连环画插画与绘本人才智库研究员。学术论文30余曾发表于《美术观察》、《艺术百家》、《贵州民族研究》等国内权威核心期刊杂志,并出版著作教材两部。2018年论文《互联网+时代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新阐释》入选“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入会资格(最高奖)2018年作品《虹桥》入选,“翰墨青州2018全国中国画展”;2016年作品《老树》入选“2016年甘肃省美术写生展”一等奖;2016年作品《清风吹桐枝》入选“2016河南省廉政文化建设展” 二等奖2014年作品《依然的暖风》入选“河南省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2014年作品《广厦千万间》入选“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优秀奖:2015年作品《街景人行道》入选“河南省第十三届中国画展”优秀奖;2014年作品《山里人家》入选“河南省第十九届美术新人新作展”;2012年作品《写意山水》入选“喜迎十八大全国全国九省地方师范院校美术作品邀请展”优秀奖;2015年作品《红绿灯》入选“河南省第十四届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2016年作品《莲生之1,2》入选,“2016德中艺术设计主题联展”;2014年作品《城南的微风》入选“河南省第二十届美术新人新作展”优秀奖:2015年作品《夏日的微风》入选“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优秀奖:2015年作品《假日太行》入选“河南省高校美术教师太行山写生作品展”:2016年作品《南山南》入选“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优秀奖;2017年作品《夏季的风》入选“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2010年作品《家在青山秀水间》入选“河南省第十五届新人新作展”;2016年作品《广厦千万间之城南》入选,“河南省第六届青年美术作品展”;2016年作品《清风日正午》入选,“河南省第七届中国人物画作品展”:2013年作品《太行春色》入选“河南省第十八届美术新人新作展”优秀奖;2016年作品《游走之三》入选“河南省第十五届中国画艺术展”:2017年作品《立春》入展,“河南省第七届优秀青年美术作品展:2017年作品《广厦千万家系列之城南》入选,“2017中原画风.河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览”;2017年作品《家园系列》入选“2017甘肃省美术写生作品展”;2017年作品《婺源写生》入选“第三届陕西美术写生作品展览”;2018年作品《山里人家》入选“2018甘肃省美术写生作品展;27.2019年作品《晴空》入选“河南省十三届美术作品展”;28.2020年作品《庚子春.造像系列》、《庚子春.暂停》入选“’致敬.守望’2020西安美术馆主题艺术作品展”;2020年作品《广厦千万间》、《存.在》入选“墨记—2020全国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2020年作品《清风过山岗》入选“青春.青山西安青年画家笔下的大秦岭美术作品展”;2020年作品《戏剧系列》、《都市系列》入选“法国中国之春新年画展”;2020年作品《幻境》入选“风.物.忆—当代水墨全国巡展,兰州、西安、沈阳、长春、上海(担任学术主持);2020年作品《桃花系列》入选“上海长宁区,2020春日和畅绘画作品系列展”;2020年作品《月圆》入选“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河南美术家协会在行动(二十五)”;2020年作品《庚子春造像》入选“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河南美术家协会在行动(二十)”;2020年作品《月圆》入选“武汉西安:心手相握共抗疫情”两地主题美术作品网络联展”;2020年作品《庚子春造像系列二》入选“长宁图书馆’春回疫去,静待安好’艺术系列展”;2019年作品《幻境之二、三》入选“界限之外—全国水墨邀请展”;2019年作品《足迹》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华人华侨爱国故事青年绘本创作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2020年论文《建设主题山水画与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入选“全国美术高峰论坛.重庆”;

海之泪

传统文化公益讲座|本周日,考古“金爵奖”得主李飞带您深度认识海龙囤

海龙囤,贵州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数百年乃至千年的历史,安静且神秘。明代文献中,有“土司无城”的记载,并认为土司治下的播州无城。城墙是“城”的重要元素,以海龙囤为代表的山地营垒普遍带有高大的城墙,它们能称为城吗?海龙囤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它是在什么背景下修建的?谁人所建?其性质从早到晚有何变化?本期讲座,长期主持海龙囤遗址发掘与资料整理工作的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先生将为您一一解答。敬请期待!-时间-2020年12月6日(周日)9:30—12:10-主题-土司无城:海龙囤再认识——考古专题系列讲座(二十一)主讲人:李飞,1976年8月生于云南昌宁,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系,史学博士。历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2010-2017),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2017-2020),2020年3月起任贵州省博物馆馆长。研究方向为中国西南考古、土司考古。曾长期主持遵义海龙囤遗址的发掘与资料整理工作(2012-2020)。出版论著3种,在《考古》《文物》《贵州民族研究》《贵州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与简报3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中国国家地理》《贵州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随笔40余万字。海龙囤的发掘成果荣膺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田野考古一等奖(2016)等奖项;研究成果曾两获贵州社科成果二等奖;2016年5月获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金爵奖”(青年学者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一项。为贵州省“四个一批人才”(2011),享受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2018)。为配合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减少人群集聚,现每期讲座仅面向社会征集听众100名,先报先得!烦请报名成功的听众朋友携带有效身份证件、佩戴口罩,准时到达、测量体温、扫码进场、隔空就座,谢谢!-报名方式-1.微信报名:用户在微信搜索“孔学堂”,或手动输入微信号:gyconfucianism,添加并关注“孔学堂”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讲座报名”即可进入报名系统(适用于高校学生听课修学分及市民网络报名);2.现场报名:市民可前往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推广部活动科进行现场报名; 3.市民报名咨询电话:0851-83617687 4.微信报名后台咨询电话:0851-84726170-报名时间-12月1日——12月4日(上午:09:30—12:00)(下午:13:30—16:30)-地点-明德厅-温馨提示-1.为更好地做好公益讲座的组织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请各位听众配合做好讲座报名工作,务必报名后参与,便于我们及时掌握人数。长期报名参与的听众,我们将不定期地馈赠溪山踏歌行系列音乐会门票。2.报名成功的听众如遇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参与,请及时在微信后台取消报名(格式为姓名+取消+讲座日期,如张三+取消+10月20日)。3.讲座结束后,市民可将自己听完讲座的感悟和见解发送至孔学堂邮箱(3126902790@qq.com),优秀的文章我们将在孔学堂微信公众号和官网进行刊登,另外还可以加入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听众交流QQ群进行讨论,群号为:159532784。来源孔学堂编辑陈瑞校检向禹编审李屹

第四区

大数据背景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高层论坛召开

7月24日至26日,大数据背景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高层论坛在贵州财经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中南大学研究基地、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主办,《小说评论》编辑部、《网络文学评论》编辑部协办。贵州财经大学副校长葛建军,中国作协原副主席、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贵州省作协党组书记张绪晃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大数据背景下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总议题举行了1场主论坛发言和2场专题研讨,就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顶层设计、基础理论和少数民族网络作家血红小说及相关作品等话题论道亮剑、竞相发言,以推动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研究、发展和完善。大数据产业堪称是数字经济、知识经济的最新形态。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与文化生态建设的大数据开发利用大有可为。大数据产业在给网络传媒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空间的同时,也可在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艺术生产、传播、消费方面大显身手。在风起云涌、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中,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为独特的一脉不容忽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自1990年代末产生,历经萌芽、发展和转型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规模效应。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但培育了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学新人,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还传承和发展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这一全新的草根文学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逐渐成为少数民族新的精神家园。中国作协原副主席、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指出此次论坛是全国首个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讨会,具有开创性、突破性、基础性和历史性的意义。他从文学、文化、政治、社会等层面强调了研究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价值与作用,提醒研究者们应当注意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特点和规律,从研究少数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题材中去寻找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特点,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特殊性在网络文学中得以体现。他提出,网络作家在创作中应当树立一体多元的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以客观地、历史地眼光书写文学,防止大汉族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倾向,并表示今后将加大对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扶持力度,争取尽快把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的短板补上。全国网络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南大学欧阳友权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并作闭幕式总结发言。他指出我国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几乎是和网络文学同步联动发展起来的。经过20余年的努力,已经从文学网站、作家作品以及理论批评等方面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学特色和网络文学的民族阵营,成为中国文学大格局中一支不可小觑的文学劲旅,构成中国网络文学极具特色的一个重要板块。具有民族特色的网络文学已打造出少数民族作家新的精神家园,是文学新秀诞生和成长的摇篮和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力军。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网络写手多,知名作家有待成长;作品丰富,但精品力作不多;理论研究稀缺,批评成果薄弱等不足。这表明,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从创作实践到理论评论,都还处于蓄势待发的创生期和成长期。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编审庄庸博士、山东师范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周志雄教授、湖南省委讲师团干部辅导处处长欧阳文风教授、中南大学禹建湘教授、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周兴杰教授等分别就网络文学的“贵州模式”、中华文化传承、少数民族文学网站、产业IP开发以及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等论题作大会主题发言,北京大学邵燕君副教授担任评议人。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院长顾雪松教授、《小说评论》杂志主编李国平先生、《贵州民族研究》杂志副主编周真刚先生、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袁星洁教授、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院长张邦卫教授等分别担任主持人、评议人,出席了专题研讨环节。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中南大学研究基地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网络文学研究基地,此次论坛是该基地向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贺予飞 张若玉)[责编: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