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贵州民族研究》再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名声异号

《贵州民族研究》再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

近日,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版),由贵州省民族研究院主办的《贵州民族研究》再次入选。这是《贵州民族研究》第9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期刊工作者和学术界权威专家开展的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项目成果。《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采用定量筛选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分学科研究方法,从我国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了1990种核心期刊。【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富有

石佳能:从偏远侗寨走出的侗学“大咖 ”

通讯员 廖开顺 红网时刻记者 吴公然 长沙报道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等地的侗族,以其独特的服饰、音乐、舞蹈、建筑等民族文化吸引世界目光,近年来不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走近和了解侗族。说起侗族文化研究,不得不提到《鼓楼》杂志主编、侗族文化学者石佳能。这位从偏远侗寨走出的侗族子弟,现在已是侗学“大咖”。赤脚求学,立志终身研究侗族文化石佳能,1964年出生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偏远的独坡侗寨。当年在通道县城读书时,与所有侗族子弟一样,穿一双布鞋或者打着赤脚,背着一个星期或者更长时间的大米和腌菜,跋山涉水,从偏远的侗寨步行近130里到学校,周末又从县里步行回家。1982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不到40万人,石佳能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南民族学院政法系,成为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大学时代的石佳能发表过不少文章,他的笔名叫侗川、萧川。从留校工作开始,他就将侗族文化研究作为终身事业,立志传承家乡民族文化。石佳能的侗族研究从中南民族学院求学起步,至今三十五年,学术成果累累。他1983年开始发表学术论文,当年不到20岁。在留校工作的六年中,他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民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等期刊连续发表一批很有影响的侗族研究论文。1988年,石佳能首先在学术界提出侗族“补拉文化”是侗族社会文化的基石的观点,对侗族“补拉”组织的社会作用及其对侗族文化的发生作用进行深入论述,连续发表5篇有关侗族“补拉”文化的论文,这是他对侗族研究的一大贡献,也是他学术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无论在母校工作还是回到家乡,石佳能一直没有放弃学术研究。至今,他在国家级和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或调研报告约100余万字,出版专著、编著或主编书籍16部。主编《鼓楼》十载,打造“侗族文化研究第一刊”2008年1月创刊的《鼓楼》杂志,是湖南省侗学研究会会刊,至今办刊10周年。石佳能是创刊发起人,一直兼任主编。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象征,《鼓楼》杂志就像侗族文化的一面旗帜,为侗学研究和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鼓楼》是湖南省内刊,由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每年出版正刊6期,每期的文字15万至20万字,还有相应的图片,工作量不小。内刊没有专门的编制和机构,主编、编辑、校对、发行等工作都由石佳能一人兼任。“内刊”标准名称叫做“刊型内部资料”。省级刊型或报型内部资料准印证由省级新闻出版部门审批和办证,它们都不叫“期刊”和“报纸”,但可以定期编印,在内部交流使用,不可以印刷广告。获得省级内刊准印证就可以“创刊”,新闻出版部门聘请资深专家担任内刊审读员。审读员对每期刊物写出审读报告,既有定性的评价,更有定量分析和评判。其中微观的审读,要在每一篇文章中找出错误的、不合规范的字词、标点等,这就像绣花工夫一样细致。对于内刊的出错率,也有严格的比例规定。凡是未达到内刊管理规定的,会受到相应的处理,严重的则停刊整顿或撤销准印证。然而,在如此严格监管下,《鼓楼》以优秀的办刊质量,多次受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表彰。早在2010年10月29日湖南省新闻出版局编印的《报刊审读与管理》中,《鼓楼》就被重点推介,认为《鼓楼》“定位准确,特色鲜明”。10年间,《鼓楼》有7年被省社科联评为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会刊”“最佳会刊”。其中,2017年全省评出三家“最佳会刊”,《鼓楼》是其中之一。《鼓楼》已经被学术界誉为“侗族文化研究第一刊”,成为全国侗学界及境外和国外研究侗学的必读刊物。10年间,《鼓楼》拥有了人数众多的作者群。其中有一大批专家学者,有各级领导,也有各县(市、区)从事基层工作的作者。10年间,出版正刊60期,以及数期增刊。发表的研讨文章达到4000多篇,超过1亿字。侗族赤子回报桑梓,25载家乡情1992年6月,石佳能作为高层次优秀人才,被引进到芷江侗族自治县,任县委办副主任。1998年1月调怀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任科长。2004年8月至今在怀化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石佳能为家乡服务已经25年。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2008年首倡建立“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牵头制定《规划纲要》。此举得到全国侗学界大力支持,湘、黔、桂三省区人民政府共同向国家文化部申报“三省坡保护区”。石佳能担任《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论证首席专家。10年间,他为建立这一实验区奔走呼号,邀请和陪同专家调研,撰写论文和调研报告,参加相关会议,申请研究课题等。近几年,石佳能还参与其他专家主持的有关侗族文化和服务地方的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8项。其中“建立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若干思考”论文参加了2009年第十六届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并荣获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是全国市州唯一获奖者。纪念《鼓楼》创刊十周年,也是《鼓楼》主编石佳能从事侗学研究三十五周年,回家乡为民族和地方服务二十五周年的日子。侗族赤子石佳能为人极其朴实而踏实,人生却出彩而精彩。

此其道与

杨锋//意写太兴山

可能是最近一有闲暇就涂抹一下太兴山的缘故,以至于在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又想起了她。太兴山位于秦岭山脉七十二峪口库峪之内,初冬时节与众师友初登此山,有感于秦岭深处之秀美雄浑是以前不曾见到的。山内寺观时有出现,但是大多无住寺僧侣山房紧闭,在登至南天门处看有摩崖所书“终南第一关”朱红大字,转至楼阁后面,边上有一栅栏门虚掩时有犬吠之声,推门进入所见别有洞天像武当山的金鼎,环望四周三面环山正北方长安城依稀可见,好一出风水宝地,回头忽见背后巨石之上端坐一盘腿打坐之人,面向东方迎着朝阳,莫非这就是终南山修行的隐士!为了不打扰别人的清修随即转身退去。沿着山路继续前行虽都精疲力竭,但是最让人有征服之感还是爬过近乎90°的天梯。爬上天梯看到一处寺观建筑群处,在这深山中也算宏伟别有洞天了但是山房紧闭无人。时间关系,计划在登至后山拐角一关卡处返回,怎奈路遇山风大作,在这关卡处肆无忌惮的咆哮着几乎能把人吹倒,顶着狂风向南望去可见青山无尽奇秀苍润险绝,本想往西再登几步多看些风景,由于时间关系和山风的不友好只能随即返回。原计划下周再来爬完没余下的山,走完没有有过的路,看看没有见过的风景,怎奈小雪时节,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如约而至,计划也就随机而停了!至此闲暇之余笔墨涂抹此处所见小画数幅,今天是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可能此山要留做下一年来看了!也许过几日就可以了!也许最终登顶以后感觉又索然无味了呢!也许以后以会以秦岭为母题画出更多的画呢!也许的也许!!!庚子冬月于长安城南补拙斋南山泛舟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南山南100x55cm 纸本水墨 2020太兴山系列之一 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太兴山系列之二 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太兴山系列之三 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太兴山系列之四 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太兴山系列之五 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太兴山系列之六 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太兴山系列之七 70x46cm 纸本水墨 2020小峪口之一 60x45cm 纸本水墨 2020小峪口之二 60x45cm 纸本水墨 2020小峪口之三 60x45cm 纸本水墨 2020小峪口之四 60x45cm 纸本水墨 2020杨锋生于陕西西安,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现为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艺术基金高研班结业,国家级项目课题组成员,省级项目课题主持人,西安中国画院特聘画家,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连环画插画与绘本人才智库研究员。学术论文30余曾发表于《美术观察》、《艺术百家》、《贵州民族研究》等国内权威核心期刊杂志,并出版著作教材两部。2018年论文《互联网+时代下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新阐释》入选“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入会资格(最高奖)2018年作品《虹桥》入选,“翰墨青州2018全国中国画展”;2016年作品《老树》入选“2016年甘肃省美术写生展”一等奖;2016年作品《清风吹桐枝》入选“2016河南省廉政文化建设展” 二等奖2014年作品《依然的暖风》入选“河南省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2014年作品《广厦千万间》入选“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优秀奖:2015年作品《街景人行道》入选“河南省第十三届中国画展”优秀奖;2014年作品《山里人家》入选“河南省第十九届美术新人新作展”;2012年作品《写意山水》入选“喜迎十八大全国全国九省地方师范院校美术作品邀请展”优秀奖;2015年作品《红绿灯》入选“河南省第十四届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2016年作品《莲生之1,2》入选,“2016德中艺术设计主题联展”;2014年作品《城南的微风》入选“河南省第二十届美术新人新作展”优秀奖:2015年作品《夏日的微风》入选“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优秀奖:2015年作品《假日太行》入选“河南省高校美术教师太行山写生作品展”:2016年作品《南山南》入选“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优秀奖;2017年作品《夏季的风》入选“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2010年作品《家在青山秀水间》入选“河南省第十五届新人新作展”;2016年作品《广厦千万间之城南》入选,“河南省第六届青年美术作品展”;2016年作品《清风日正午》入选,“河南省第七届中国人物画作品展”:2013年作品《太行春色》入选“河南省第十八届美术新人新作展”优秀奖;2016年作品《游走之三》入选“河南省第十五届中国画艺术展”:2017年作品《立春》入展,“河南省第七届优秀青年美术作品展:2017年作品《广厦千万家系列之城南》入选,“2017中原画风.河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览”;2017年作品《家园系列》入选“2017甘肃省美术写生作品展”;2017年作品《婺源写生》入选“第三届陕西美术写生作品展览”;2018年作品《山里人家》入选“2018甘肃省美术写生作品展;27.2019年作品《晴空》入选“河南省十三届美术作品展”;28.2020年作品《庚子春.造像系列》、《庚子春.暂停》入选“’致敬.守望’2020西安美术馆主题艺术作品展”;2020年作品《广厦千万间》、《存.在》入选“墨记—2020全国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2020年作品《清风过山岗》入选“青春.青山西安青年画家笔下的大秦岭美术作品展”;2020年作品《戏剧系列》、《都市系列》入选“法国中国之春新年画展”;2020年作品《幻境》入选“风.物.忆—当代水墨全国巡展,兰州、西安、沈阳、长春、上海(担任学术主持);2020年作品《桃花系列》入选“上海长宁区,2020春日和畅绘画作品系列展”;2020年作品《月圆》入选“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河南美术家协会在行动(二十五)”;2020年作品《庚子春造像》入选“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河南美术家协会在行动(二十)”;2020年作品《月圆》入选“武汉西安:心手相握共抗疫情”两地主题美术作品网络联展”;2020年作品《庚子春造像系列二》入选“长宁图书馆’春回疫去,静待安好’艺术系列展”;2019年作品《幻境之二、三》入选“界限之外—全国水墨邀请展”;2019年作品《足迹》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华人华侨爱国故事青年绘本创作人才培养项目成果展”;2020年论文《建设主题山水画与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入选“全国美术高峰论坛.重庆”;

不受其禄

Nature刊发重磅考古文章:汉藏同源!

导语:我们从哪里来?在数十万年的历史中,人类如何从共同的祖先逐渐演化成为不同的族群?这一直以来都是有意思的问题。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农业人群在中国北方传播农耕、汉藏语言和相关技术,在遗传上成为了藏族和汉族的共同祖先人群之一。汉语、藏语、羌语、缅甸语等400多种东亚语言被认为拥有共同的祖先语言,合称为汉藏语系。有关学者历时两年多,通过语言学和遗传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汉藏语系约6000年前最早分化于中国北方。12021年2月22日西安交通大学张虎勤教授带领的生物信息人类学团队与厦门大学王传超教授及哈佛医学院David Reich教授展开深度合作联合全球43家单位85名共同作者在《自然》(Nature)期刊在线发表文章《基因组学解析东亚人群形成历史》研究人员利用古DNA数据检验了东亚地区农业和语言共扩散理论证实了汉藏同源等结论《基因组学解析东亚人群形成历史》(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Formation of Human Populations in East Asia)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336-2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农业人群在中国北方传播农耕、汉藏语言和相关技术在遗传上成为了藏族和汉族的共同祖先人群之一青藏高原自40000-30000年前就被现代人占领但直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随着农业的出现才有证据表明永久占领其实先前学者的有关研究从考古学、语言学、遗传学等方面也证实了汉藏同源这一发现考古学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各种考古遗址的发掘都显示出青藏高原地区的细石器与黄河流域尤其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细石器(图源:百度百科)语言学藏语的所有基础词汇比如说1-10的数字、身体的部位和汉语是有同源关系的汉藏语系包含了457种语言是世界第二大语系内部主要分为汉语、藏缅语族藏缅语族又包含了彝语、缅甸语、藏语曼尼普尔语、羌语、嘉绒语等藏缅语族分布研究认为百濮民族有一支进入了青藏高原边缘北上形成了古羌族古羌族后来又发展到了甘肃、青海、陕西一带被称为西戎、北狄、义渠等其中一支进入了青藏高原内部和原来的矮黑人融合形成了藏族另外一支进入了渭河流域成为了华夏族的祖先由于华夏族在渭河流域发明了农业人口迅速增加,不断发展壮大后来华夏族从渭河流域发展到了黄河下游秦汉时期又大规模进入了长江流域发展成为了汉族遗传学考古学证实的该地区农业扩张时间也得到了Y染色体证据的支持即汉藏民族之间的一个共享单倍型群(Oα-F5)起源于公元前3800年左右的一个男性祖先黄种人的Y染色体为O滇缅地区是黄种人的分化地区留在东南亚和进入中国东南地区的为沿海支进入云南深入内陆地区的为内陆支Y染色体分别是O1和O2东亚地区的民族迁徙线路中外科学家通过遗传Y染色体的测定大约 6000 至 10000年前(新石器中期)藏缅语系的祖先从黄河中上游向南迁移其中一部分进入云南、西藏南部及东南亚、南亚地区成为现在当地汉藏语系人群的祖先而其中另一部分在与中亚人群混合后则成为现代藏族人的祖先重构东亚人群遗传形成史a、 根据祖先的比例,为从假设的沿海扩张(绿色)、内陆南部扩张(红色)或内陆北部扩张(蓝色)和种群中衍生出来的血统着色。虚线表示混合。灰色圆圈表示抽样总体,白色圆圈表示未抽样的假设节点。b、 模型拟合中使用的东亚个体的位置和日期(颜色表示大多数祖先来源)在艰苦而漫长的迁徙岁月里因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不同才出现语言、体貌和风俗上的差异形成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水岭藏族祖先在今青藏高原、甘肃陕西、宁夏、新疆这一广袤地域上与当地部族和东迁的中亚人群混合经过数千年的杂居、渗透融合后才繁衍出今之藏族人群那些一往认为藏族是土生土长在西藏高原上的学术观点是很难以成立的它与现代科学发现的新材料、新论证是相违背的2时间拨回到13年前2008年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事后查明这天,不法分子纵火300余处拉萨908户商铺、7所学校120间民房、5座医院受损砸毁金融网点10个至少20处建筑物被烧成废墟84辆汽车被毁有18名无辜群众被烧死或砍死受伤群众达382人其中重伤58人拉萨市直接财产损失达24468.789万元这张路透社播发的照片显示,3月14日, 在拉萨市,一名右手持铁链的不法分子在焚烧中国国旗,另一名不法分子手持长刀。新华社发这张路透社播发的照片显示,3月14日,在拉萨市,处置打砸抢烧事件的武警用盾牌抵挡不法分子投掷的石块。新华社发这是一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斗争根据后来掌握的情况这起严重的暴力犯罪事件是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的是由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制造的3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和原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在北京签订了“十七条协议”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大团结“作为藏传佛教界人士要主动适应新的时代找好自己的定位要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服务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绝不能成为拖后腿的角色”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闭幕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指出西藏社会发生转变藏传佛教的社会角色和定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月9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小组会议,讨论“两高”工作报告,审议各项决议和报告草案。图为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参加讨论。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班禅说藏传佛教的初衷和追求是祖国兴、人民好、众生安班禅曾将中国的五大宗教比作五根手指受访时再次谈到“只有团结汇聚成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众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促进各宗教各民族彼此和衷共济和睦共处、和谐发展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宗教故事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去年,班禅先后去往西藏拉萨那曲、林芝、日喀则的25个县区33座寺院举行佛事活动及社会调研他介绍,一路走来亲眼看到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农牧区脱贫攻坚中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从黑暗走向光明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这几句话能很好描绘新旧西藏农牧区百姓生活的对比一段时间以来境外反华势力借西藏和藏传佛教议题攻击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及治藏方略去年,美国通过了涉藏法案系统性干预中国西藏事务美国众议院通过的法案截图对此外交部回应称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所谓的“2019年西藏政策及支持法案”,此举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向“藏独”势力发出严重错误信号。中方对此表示强烈愤慨、坚决反对。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西藏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过去60多年来,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取得了历史性发展变化。当前,西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宗教和睦佛事和顺,文化繁荣发展,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西藏各族人民衷心拥护中国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的各项政策,正在同全国人民一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近年来,国际社会越来越了解西藏的真实情况,也越来越理解支持中国的涉藏政策。涉藏问题不是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也不是人权问题,而是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我们敦促美方客观看待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充分认清涉藏问题的高度敏感性,立即纠正错误,停止利用涉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多做有利于中美互信与合作的事,而不是相反。“境外的反华势力他们关注的绝不是西藏人民他们关心的也绝不是藏传佛教他们关注的是他们自己的利益团体关心的是自己的团体利益而真正关爱西藏人民关心藏传佛教的是习近平主席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班禅强调他们将中国的涉藏及宗教事务炒作成国际热点话题再转化为其所用的政治筹码这种情况,只要是心智健全立场客观的人都能看清楚他表示,无论外部干扰有多大都不会丝毫影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决心和恒心参考文献:[1]黄成龙.新中国汉藏语研究70年[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06):69-73.[2]张民权.汉藏同源假说与古音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汉藏同源的谱系关系及其研究方法讨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05):10-17.[3]瞿霭堂.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问题[J].汉字文化,2009(06):5-9.[4]任树民.汉藏同根同源历史踪迹溯源考[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4(02):22-26.[5]俞敏.汉藏同源字谱稿[J].民族语文,1989(01):56-77+6.[6]Wang, CC., Yeh, HY., Popov, A.N. et al. 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formation of human populations in East Asia. Nature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336-2[7]Hofreiter M, et al. Ancient DNA. Nat Rev Genet,2001, 2:353-359.[8]Nielsen R, et al. Tracing the peopling of the worldthrough genomics. Nature. 2017, 541(7637):302-310.[9]Robbeets, M. & Savelyev, A. The Oxford Guide tothe Transeurasian Languages (Oxford Univ. Press, 2020).[10]Shi H, et al. Y chromosome evidence of earliestmodern human settlement in East Asia and multiple origins of Tibetan andJapanese populations. BMC Biol. 2008, 6:45.[11]中国政府网、中新网、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北京日报来源 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编辑:谢永利流程编辑 邰绍峰

恋旅

王成志:哈佛大学藏中国贵州苗族稿本源流考

哈佛燕京图书馆藏稿本首页。来源:哈佛燕京图书馆笔者数年前发现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龙里定水垻海(左“貝”右“巴”)苗调查报告》稿本一册,27厘米,单页10行,红格稿纸,毛笔端正小楷;含当地苗人书信和手绘海“貝巴”苗分布图等总共约80页,简单纸捻装订,封面封底仅为与正文所用一样的额外的一张的空白红格稿纸,稿本没有页码;署民国38年(1949)。多年来,该著的图书馆编目只有标题和作者。编目记录中的作者仅为汉先二字,没有生卒年月等信息。民国晚期从事民族学研究的学者中,做海“貝巴”苗族田野调查而出版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的不多。笔者仔细查找民国人物,包括民族研究学者,但不见名为汉先的踪迹。倒是有位著名的苗族学者杨汉先先生(1913-1998),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开始发表苗族调查的报告和研究成果;他于1949年以汉先为作者名发表过苗蛮调查文章,并涉及“海蚆苗”。作者汉先是不是杨汉先?调查情况如何?这份珍贵稿本如何得以由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何为海蚆苗?1949年有“汉先”为名发表的“龙里苗夷民族杂记”(《贵州民意》1949年第5卷第4-5期,第21-22页)考察了“海蚆苗”。“海蚆苗”应该就是该稿本中“海‘貝巴’苗”。但更早的1942年,吴泽霖有考察“海‘貝巴’苗”的专文“海‘貝巴’苗中的斗牛”(吴泽霖、陈国钧,《贵州苗夷社会硏究》,贵阳文通书局,1942,第228-232页)。其实,该稿本比较明确地调查确定海“貝巴”苗地理分布和历史发展等。海“貝巴”苗具有明显的服饰特征:“当地的汉人都称这种苗叫海‘貝巴’苗。原因是他们的女子所着的衣服背面挂着很多的海‘貝巴’,这些海‘貝巴’是用线穿好然后连在一快四方布的底边,方布的上一边连有两根带子,可以套在颈项上的,这真是海‘貝巴’苗女子衣服的特别标记,所以这种苗也才得这样的名称。”而苗族服饰正是该稿本作者之一的美国人类学家要收集和研究的内容。可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苗族研著述中,包括杨汉先自己的作品中,“海‘貝巴’苗”或“海蚆苗”逐渐演变成“海肥苗”或“海巴苗”。比如,史继忠用“海肥苗”一词(史继忠,《民族识别文献资料汇编》,贵州省民族硏究所,1982,第42页)。杨汉先用“海巴苗”(回顾我的历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民族史料专辑》,1986年,第176页)。贵州省龙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龙里县志》使用“海巴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9页)。侯清泉也用“海巴苗”(《贵州近现代人物资料续集》,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贵阳市会员联络处,第78页,“杨汉先”条目)。龙基成的“社会变迁、基督教与中国苗族知识分子——苗族学者杨汉先传略”(《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150-158页,第156页)写道:杨“曾与美国学者李桂英(P.M. Mickey)一道到贵州龙里一带调查海肥苗。杨汉先自己也搜集了不少珍贵的资料,可惜杨氏的调查笔记后来在‘文革’中损失殆尽了。”最近的石朝江和石莉的研究认为美国学者1947年调查“海肥苗”,特别指出:“米凯,美国民族学者,她曾到贵州省贵定县、龙里县一带调查,著有《贵州的海肥苗》(1947)”(中外人类学民族学对苗族的考察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成立及学术研讨会“内陆腹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谐稳定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2009年年会,http://www.mpsc.org.cn/ShowNews.asp?id=256)。如果1949年后早期可能由于汉字简化的需要和植字的困难,使用“海巴苗”代替“海‘貝巴’苗”或“海蚆苗”,那么后来民族研究学者使用“海肥苗”很可能是因为粗心不查所致,进而普遍以讹传讹。汉先是谁?该稿本开篇有“龙里定水垻海‘貝巴’苗调查报告目次”,具体如下:引言一. 龙里定水坝地理沿革二. 海“貝巴”苗分布大概三. 籍载上所见海“貝巴”苗的痕迹四. 定水坝海“貝巴”苗历史五. 海“貝巴”苗的习俗“龙里定水坝地理沿革”含三节:龙里;龙耸;定水坝。“定水坝海‘貝巴’苗历史”含两节:名称;移徙历史与住局年代。“海‘貝巴’苗的习俗”一章最长,为全书重点,含九节:椎牛;订婚;结婚;巫女治病;杀过年猪;新年禁忌;除夕邀牛;新年小孩拜年;除夕与新年时青年男女的活动。该书的引言简短,引言全文引述如下:三十八年元月,奉张校长与任教务长命,随桂玉芳女士去龙里调查海“貝巴”苗。我们是元月四日离校,七日到龙里,八日到择定的地点定水坝工作,直到二月四日离开定水坝返花溪。前后计时有一月之久。在定水坝时因要事,故汉先曾回校一次,所以在工作地点时间约二十日。这次的调查费用是由桂女士担负,工作计划则颇得鲍克兰夫人指示,这是应当特别提出感激的。三十八年三月三十一日汉先识于花溪不难看出,首先作者的机构为位于花溪的贵州大学。1949年,校长为张廷休(1898-1961),教务长为曾先后留学美国奥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和哈佛大学的任泰。引言中特别感谢的鲍克兰夫人为德裔Inez de Beauclair博士(1897-1981),人类学家。自1941年始,在贵州、云南从事少数民族研究,特别是苗族和仡佬族的研究。在贵州大学教德、法和拉丁文,同时从事少数民族研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她用中英文发表多篇研究论文。1951年离开贵州大学;1952年离开中国。鲍克兰夫人后来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从事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调查和研究达18年之久。单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上就发表多篇英文论文。1956年与芮逸夫合著《仡佬的族属问题》。1970年在台北出版《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鲍克兰夫人在贵州大学文科研究所做研究,1946年杨汉先被录用到文科研究所工作时,他发现鲍克兰夫人和自己是仅有的正常上班工作的研究人员。鲍克兰夫人的少数民族调查、研究和著述,学术影响很大。费孝通在其“少数中的少数——《兄弟民族在贵州》之七”一文中承认:“关于仡佬的历史现在还不免多属猜测性质,我把这有些地方似乎牵强的推想都写了下来,目的只在指出这里有很多问题是值得研究的,本文的历史材料很多是得自贵州大学鲍克兰教授,一并志谢。”(1951年3月31日《新观察》第2卷第12期)可以确定稿本的作者汉先是杨汉先。杨汉先,苗族,1913年出生于贵州威宁,1998年去世,为著名的民族志学者。1933年考入成都华西协和大学,主修社会学。次年因家贫休学一年,1938年毕业。1941年,在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42年发表重要论文“大花苗移入乌撒传说考”(《中国文化研究汇刊》,1942年第2卷)。同年调到四川省博物馆做研究工作。1946年至1949年在贵州大学任教。1946年7月与鲍克兰夫人到黔西调查苗族;1947年又独自去大定、黔西、赫章补充调查。1948年写出《黔西南苗族调查报告》。1949年初与美国学者去龙里调查海蚆苗。1959年至1966年,杨汉先任贵州大学副校长。他兼任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长多年。杨汉先1949年与美国学者去龙里做调查的美国学者是谁?杨汉先1986年在贵州文史资料民族史料专辑上发表“回顾我的历程”。他回忆:“一九四九年元月,学校要我同美国人李桂英去龙里调查海巴苗,我们住在苗寨。不久就到农历年节了,我乘此机会到许多苗族家中了解情况,并看到了他们跳舞、唱歌。”(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民族史料专辑》,1986年,第176页)。龙基成1997年发表的杨汉先传略一文明显参考引用《回顾我的历程》,虽所提杨汉先陪的美国人英文名大体不错,但也认为是李桂英。美国学者是谁?“美国人李桂英”明显与实际不符。写回忆文章时,杨汉先七十多岁,不排除他回忆有误。事实是,1949年1月4日至2月4日,杨汉先陪美国人类学家桂玉芳到龙里做苗族田野调查研究工作。据美国俄亥俄州奥柏林学院档案馆桂玉芳档案:桂玉芳(Margaret Portia Mickey,1889-1988),美国密西根州底特律人,1912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数学专业毕业。多次到中国,是调查研究中国苗族和仡佬族的著名学者。如不少奥柏林学院毕业生赴华传教一样,桂玉芳大学毕业首先任奥柏林学院院长秘书,不久也赴华传教。1914-1920年,任美国公理会(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华北教区传教教师和秘书。她在中国第一所女子高校华北协和女子大学(North China Woman's Union College)教数学,并任校长麦美德(Luella Miner,1861-1936)的秘书。桂玉芳1920返美国照顾生病的父母,同时做秘书工作,包括1931至1935年任奥柏林学院图书馆馆长秘书。1935年她又回到华北教区,在通州教会医院工作;次年到日本同志社大学(Doshisha University)教一年英语。后再返美,这期间她在哥伦比亚大学、密西根大学学习人类学、中文和日文研究生课程。桂玉芳。来源:奥柏林学院档案馆桂玉芳于1939年至1944年间第三次到中国,在贵州调查研究苗族。1944到1946年她转到印度北方邦的马苏里(Mussoorie, Uttar Pradesh),任教会寄宿学校伍德斯托克学校(Woodstock School)的学籍管理员。1946年她到后来并入哈佛大学的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Radcliffe College)读研究生课程深造,同时继续进行人类学研究。1946年她发表贵州的海“貝巴”苗的学术论文。1947年,桂玉芳将贵州苗族田野调查成果“Cowrie Shell Miao of Kweichow”(《贵州的海“貝巴”苗》)发表于哈佛大学《皮博迪美国考古与民族学博物馆论文集刊(Papers of Peabody Museum of American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以九十多页单册出版。皮博迪博物馆的创始人皮博迪(George Peabody, 1795-1869)为美国新英格兰棉商,1866年捐15万美元由哈佛大学创建博物馆,1877年落成开放。皮博迪博物馆为美国最早的考古学和人类学博物馆。《贵州的海“貝巴”苗》发表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历史学家韦慕庭教授(C. Martin Wilbur, 1907–1997)在《美国人类学家》(American Anthropologist)期刊上专门写书评,大赞其优点,但也指出其理论上的不足之处。韦慕庭的父亲也到中国传教多年,在上海、东北等地任基督教青年会干事。韦慕庭幼时随父母在中国生活和成长;1931年从奥柏林学院毕业、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桂玉芳也在哥伦比亚大读研究生课程。《龙里定水垻海“貝巴”苗调查报告》稿本中夹有一封当地杨家寨的苗人乡长杨正湘致桂玉芳的信。从信中看出,桂玉芳上次调查来到杨正湘家,与杨家人成为好朋友。桂玉芳第四次来贵州,于12月初给杨正湘写信,杨于12月28日回信。从该信看出,杨正湘非常高兴、期待老朋友到来,同时谈到家里人和自己的情况。这封信随没有注明年份,但很可能是1948年12月28日。信中也提到自上次桂玉芳离开已四五年没有通音讯。1949年一月的调查中,桂玉芳很可能又来到杨家寨杨正湘家。这封信也说明该调查报告稿本是桂玉芳拥有、源于桂玉芳处。1948年到1950年间,桂玉芳第四次到中国,由美国赖特学者项目(Fulbright Scholar Program)资助,继续做研究中国苗族的调查研究。美国国务院下面的富布赖特学者项目于1946年成立,1948-1949年成功获得此项目资助的赴华交流学者有21人。当时为中国内战时期,九人“由于中国情况没有成行而取消”。能成行的12人当中包括后来成为著名汉学家的康乃尔大学的毕乃德(Knight Biggerstaff, 1906-2001)和宾州大学的卜德(Derk Bodde, 1909-2003),二人的“海外联系机构”项下分别为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他们的“专业”分别为历史和中文。桂玉芳的“海外联系机构”为华西协和大学及其华西边疆研究所(West China Frontier Institute),专业为“人类学”。美国“国内机构”列为“无”的桂玉芳为1948-1950年赴华学者,1948年8月获得资助。1941年华西协和大学成立华西边疆研究所,李安宅(1900-1985)任社会学系主任和副所长,校长张凌高(1890-1955)任所长。华西边疆研究所虽然经费一直不足,但研究所成员精干,边疆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和学术研究生机勃勃,成果斐然。 桂玉芳主要在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工作,她花很多时间做苗族服饰图案式样的研究。1948年,桂玉芳非正式出版中国少数民族目录学著作一部“A Bibliography of South and Southwest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Non-Chinese Peopl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Peoples of Adjacent Areas: Works in Western Languages”(《中国华南和西南:非汉民族及其与邻近地区民族关系西文目录》)。1949年元月,她与杨汉先到贵州龙里定水坝做田野调查。根据二人调查结果,杨汉先于1949年三月完成调查报告的稿本。因此,该报告的资助单位应该是美国富布赖特基金学者项目,作者应该是桂玉芳和杨汉先两个人。1950年她应该利用了1949年她与杨汉先一起合作进行的田野调查结果,非正式出版56页的《贵州的海“貝巴”苗:增补和订正》,对1947年出版的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论文专册《贵州的海“貝巴”苗》做适当的增订。1951年至1954年她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工具书出版公司G.& C.韦氏公司(G. & C. Merriam Company)编辑部工作。后退休,到美国首都华盛顿,在国会图书馆研究苗族服饰女性服饰图案式样中体现的象征主义。最后定居于加州的波莫纳(Pomona),利用之前在中国收集的苗族资料继续做研究。如何到哈佛大学?据皮博迪博物馆档案馆的桂玉芳档案,1976年,已87岁高龄的桂玉芳视力明显转差,她与哈佛校友朋友任北亚利桑那博物馆(Museum of Northern Arizona)馆长的著名的人类学家内德丹森(Edward Bridge “Ned”Danson,1916-2000)商量她的收藏的可能去向。自三月始,他们致信给当时的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Peabody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馆长史蒂芬威廉姆斯(Stephen Williams,1926-2017),希望将桂玉芳收藏的苗族研究文献、实物、图书、手稿、信函和照片等捐赠给皮博迪博物馆。五月,威廉姆斯馆长回信同意桂玉芳的收藏比较独特,欣然接受捐赠。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Peabody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桂玉芳档案含等数百种苗族女性服饰、刺绣图案临摹稿及其说明,中国神话故事和传奇的翻译,中英文图书、中国国画和苗族宗教、音乐和工作有关的实物等。信函包括华西协和大学教授、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葛维汉(David C. Graham, 1884-1961)和1948到1950年任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馆长白天宝(J. Calvin Bright,1915-?)等人的信件。1976年6月12日,在给威廉姆斯的信中,桂玉芳回忆她对苗族女性服饰图案研究的缘起,与葛维汉有关:1941年12月,我到华西协和大学校园中浸信会的葛维汉夫妇家里做客。他当时是该大学考古和民族学博物馆馆长,他把自己收藏的100件文物和川苗女性的900种刺绣服饰捐给该馆。我对这些服饰的图案设计特别感兴趣。1949到1950年,我又到华西校园。1949年12月,中共已到成都。在任命新官员之前,他们不许美国人离开成都,所以我一直在那里住到1950年8月才离开。在这7个月左右,我把这些苗族服饰的十字绣图案,全部快速临摹下来。这些服饰由深蓝棉布以以及白色和彩色丝织刺绣组成。我不得不使用在成都能找到的任何有白底、能画出图案的图纸和中国(印度)墨料和彩色颜料。我没有时间临摹缎织品的图案式样。她写到,回美国“在克莱蒙特(Claremont)安顿下来后,为让这些图案式样保持一致和减少我之前匆忙临摹的错误,我花一年半时间再次仔细转画。我有一箱这样的图案式样。”同时桂玉芳介绍自己对这些服饰图案式样进行深入研究。成都解放时,华西协和大学一位杨姓中国艺术教授由于所教的课程不能继续,向当时博物馆馆长白天宝建议,由杨教授为她讲解和分析这些服饰图案的象征意义。二人一起分门别类整理出30多种图案主题,并做详细笔记。1954年,桂玉芳花四个月时间到国会图书馆全面研究西文文献中图案式样的象征主义,并做了三本活页笔记。然而,由于年岁已高、视力下降严重,无人协助的话桂玉芳打字已经很困难。她出版研究苗族女性服饰图案的著作的想法就没有实现。但她深信这些苗族文献在美国独一无二的学术价值。在捐赠时,她要保证邮寄运输这些文献到万无一失。颇费一番周折后,皮博迪博物馆通知她档案收到无虞。其实早在1946年,国立贵州大学文科研究所和西南文化研究所致信皮博迪博物馆等,希望建立国际学术合作交换关系。1946年5月9日皮博迪博物馆唐纳德斯科特(Donald Scott,1879-1967)馆长写信给桂玉芳转述贵州大学的来函:“敝省的原始部落快速采用汉语和汉人风俗,将导致土著民族文化很快消失。可是,目前贵州本地民族文化实物甚丰,比如各种装饰精美的民族服装和纺织、蜡染和刺绣服饰,以及仍在使用的如芦笙、竹笛和铜鼓等各种民族乐器。敝所愿意向海外博物馆提供这些实物样本以供收藏。作为交换,期待贵方提供图书馆所需的书刊以及人类学工具和照相器材为感。地址是,贵州省贵阳附近花溪。”斯科特馆长就此事请教桂玉芳:“你知道,博物馆收藏特种实物或有展览价值的物品的兴趣,远不及对民族部落使用的日用品的完整收藏。我们愿向贵州的西南文化研究所建议是否可能建立这样的收藏,若可能,费用如何。在贵州何地、何民族部落获得这些藏品。你对贵州深为了解,我现特向你征求高见。我很感谢你的帮助。等收到你的回信后,我再回复贵州大学。”至于随后桂玉芳如何帮助贵州大学和皮博迪博物馆建立合作交换关系,皮博迪博物馆档案中没有发现直接的文献证据。但是1946年八、九和十一月,以及后来1948年的八月,皮博迪博物馆收到桂玉芳捐赠的贵州苗族以及日本人的服饰、吉祥物等物品。而且,1947年皮博迪博物馆向代表贵州大学的鲍克兰夫人顺利购买一些代表贵州和贵州苗族民族物品和照片,1948年博物馆收到。如何转藏哈佛燕京图书馆?经桂玉芳同意,她捐赠的图书部分可根据图书的性质由皮博迪博物馆的档案馆确定分别转送该博物馆的托泽图书馆(Tozzer Library)、哈佛大学的佛格艺术博物馆(Fogg Museum)图书馆和燕京图书馆保存。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1877年皮博迪博物馆落成时,其图书馆也同时落成开放。托泽博士(Alfred Marston Tozzer,1877-1954)于1934年至1947年间任皮博迪博物馆的图书馆馆长。1973年主要利用托泽家人的捐款,该图书馆的新楼建成,为纪念托泽博士而冠名该馆为托泽图书馆。托泽图书馆于1979年正式转隶于哈佛学院图书馆系统(Harvard College Library),但仍与皮博迪博物馆保持密切关系。佛格艺术博物馆的成立与中国有渊源。十九世纪中后期源于波士顿、后迁至纽约的著名对华贸易商佛格(William Hayes Fogg)去世后,其妻佛格夫人(Elizabeth Perkins Fogg)1891年将佛格生前收藏的东方艺术品和20万美元巨资捐赠给哈佛大学创建以其丈夫名字命名的博物馆。佛格艺术博物馆于1895年落成开放。1927年佛格博物馆的维修实验室和研究图书馆等成立。1962年佛格博物馆的图书馆正式并入哈佛大学图书馆系统,与其艺术图书文献馆藏合并而成为哈佛大学艺术图书馆(Fine Arts Library)。哈佛燕京图书馆是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的图书馆。哈佛燕京学社由哈佛大学和燕京大学受美国铝业大王霍尔(Charles Martin Hall,1863-1914)基金资助于1928年成立。其同时成立的图书馆名为汉和图书馆(Chinese-Japanese Library)。1965年改名为哈佛燕京图书馆。1976年哈佛燕京图书馆改隶于哈佛大学图书馆系统,但与哈佛燕京学社依然保留密切的关系。哈佛燕京学社及其图书馆对中国现当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细查《龙里定水垻海“貝巴”苗调查报告》稿本,第一页也就是目录页,在含有地址的英语哈佛燕京图书馆馆藏章下,有手写铅笔字迹两行,不大清晰。仔细辨认后可以确定为Gift of Portia Mickey (桂玉芳捐赠)和Trans from Tozzer(托泽馆转来)。紧接下面,盖有日期章:Nov 9, 1976。很明显,皮博迪博物馆档案馆收到该稿本后,先转送给哈佛托泽图书馆;托泽图书馆再转入哈佛燕京图书馆。1976年11月9日正式入哈佛燕京图书馆馆藏。结语《龙里定水垻海“貝巴”苗调查报告》稿本是1949年初华西协和大学的美国富布赖特基金学者桂玉芳和贵州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人员杨汉先合作对龙里定水垻海“貝巴”苗进行田野调查的中文报告,由杨汉先执笔撰写。该稿本由桂玉芳从贵州带到四川,再带回美国。1976年她捐赠给哈佛皮博迪博物馆档案馆,转送哈佛托泽图书馆后,最后转入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收藏保存。《黔苗图说》图片来自网络皮博迪博物馆及其档案馆除藏有桂玉芳和鲍克兰夫人有关的中国苗族实物和档案文献外,还收藏有很多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性藏品和档案文献,比如以照片为主的、反映中国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的伍尔辛(Frederick Roelker Wulsin,1891-1961)特藏和洛克(Joseph F. Rock, 1884-1962)特藏。同样,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很多中国少数民族有关的善本书和档案特藏,比如,非常稀见的《黔苗图说》《苗蛮图说》《滇苗图说》,以及源于洛克的纳西族东巴文手稿收藏。此外,以照片和书刊为主的毕敬士牧师中国穆斯林特藏(Claude L. Pickens, Jr. collection on Muslims in China)和以蒙文晚清和民国图书为主的柯立夫(Francis Woodman Cleaves, 1911-1995)特藏,都非常丰富和珍贵。近年来,哈佛燕京图书馆非常重视数字化扫描工作,与国内不少机构合作,系统地将大量珍稀图书和特藏文献进行数字化,对外线上免费开放使用,真正使哈佛燕京的善本和特藏成为天下公器。这是让哈佛之外的研究者尤其感到方便和高兴的事。(致谢:非常感谢哈佛燕京图书馆郑炯文馆长;特别感谢中文部主任马小鹤老师、古籍善本部王系老师、哈佛皮博迪博物馆Katherine Meyers Satriano和奥柏林大学图书馆朱润晓老师提供的帮助。)(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小辛

鲁东大学3位教师获评“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楠楠3月25日,记者从鲁东大学获悉,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2020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名单,鲁大限额推荐的张炜文学研究院姜岚、 体育学院尹海立和文学院李海英3位教授全部荣获“山东省教学名师”称号。姜岚,鲁东大学万松浦书院、张炜文学研究院、胶东文化研究院院长,鲁东大学文学博物馆馆长,教授、文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 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书面语转写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山东库核心专家,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 会理事,山东省演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女性人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烟台市朗诵艺术家协会艺术顾问等。是鲁东大 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教育部辞书中心、山东省“十五”“十一五”强化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及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语 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山东省“现代汉语”教学团队、山东省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是鲁东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一 级学科硕士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负责人、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生导师。教学与研究兴趣涉及汉语言、汉语方言、汉语研究、教师口语、语料库语言学等领域。主讲“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语言调查专题研 究”“普通话测评理论与实践”“对外汉语教学要素(语音)”“教师口语艺术”“播音发声”“语言学方法论”“语言学理论与汉语研究 ”等课程多年。是国家一流课程“教师口语艺术”课程负责人以及省一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山东省首批 应用型名校工程建设课程负责人。2019年首位执笔撰写的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主编的教材《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艺术》2020年 被评为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多年来,在《社会科学战线》《高教探索》《贵州民族研究》《东岳论丛》等核心期刊及国内重要刊物等发表论文40多篇,主持并参与国家 级、省部级、厅市级科研项目30多项,出版专著5部,主编教材3部,参编教材5本,参与出版工具书15部。先后获得各级各类奖励和荣誉40 多项,其中,1998年被授予 “山东省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授予“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2009年被授予“烟台市百名义 工”,2015年被授予鲁东大学“教学名师”、山东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2018获山东省第八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被授予鲁东大学最美教师;2020年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尹海立,男,1972年生人,山东金乡人,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鲁东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兼任山东省武术运动协会常务委员 ,中国武术协会常务委员,国家武术研究院科研委员会委员,国家武术研究院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武术散打国家级裁判员、健身气功国家 级裁判员、健身气功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国和国际性健身气功比赛中,历任裁判长、副总裁判长、总裁判长。1996年始就职于鲁东大学体育学院,2014年任鲁东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受山东省委统战部选调,在烟台经济 技术开发区教育体育局挂职副局长。主讲的《传统体育养生学》为鲁东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018年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传统体育养生方法导论》教材1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武术 社团参与社区健康促进的行动机制研究》(2017-2019);主持完成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项:《基于山东省全民健身中健身气功服 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研究》(2009-2011)与《城市社区传统体育社团的福利功能与组织效能研究》(2015-2017)、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一 般项目1项:《项目虚设与文化缺失: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出路研究》(2012-2014)、国家武术研究院重点项目1项:《免费义务教育体 制下武术馆校经营及发展模式研究》(2008-2010)。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专著《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出路》(2012);在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出版专著《传统体育社团的福利功能研究》(2017)和《武术社团参与社区健康促进的集体行动机制研究》(2020)。第一位次获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等。2011年获中国武术协会段位制工作“百名先进个人”,2012年获中国武术协会“先进工作者”,鲁东大学 “中国武术协会一级单位会员” “中国武术协会段位制考评点”“中国健身气功科研基地”“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科研平台负责人。李海英,1970年生,南京大学语言学博士,鲁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鲁东大学“言语矫治与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主任,语言治疗 师;中国社会语言学等学会会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学会语言障碍专委会常委,“语言治疗师职业能力发展学组”成员,中国言语听觉康复科 学与ICF应用研究院“言语康复技能认证”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论文评审专家。主要研究 方向为现代汉语、社会语言学和儿童语言康复等。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2项、省社科等其他课题多项,发表论著40篇(部),曾获山东省教育科研一等奖等奖项。多次在年终考 评和教学创优中被评为“优秀”,获 “鲁东大学十大‘优秀班主任’”“鲁东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等称号。2020年所负责的《言语治疗 》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18年指导学生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国赛金奖。连续多年指导学生获得“创青春”“挑 战杯”和“互联网+”山东省金奖、特等奖。自1994年进入鲁东大学文学院,26年来,李海英老师始终孜孜以求、不断进取,兢兢业业、克尽所能地去追求做一个更好的大学老师,言传 身教、不敢稍有懈怠,惟愿不负高处的星空和深处的灵魂。本次省级教学名师评选,旨在培育和选拔一批政治素质过硬、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知识扎实、育人效果显著、学术成就突出、勇于改革创新 的教学名师,带动全省广大高校教师践行“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为全省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师资保障。截至目前,鲁东大学已有省级教学名师16人、校级教学名师39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把一流师资培育作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重要内容, 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学名师的引领示范和激励带动效应,共同建设良好的教风学风,打造一流课程,构建高水平团队,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水 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丘陵

「荐书」《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概论》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学术著作。全书分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三篇。上篇介绍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根基、形成、主要特征、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深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物质变换思想、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思想和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展望。中篇深入分析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背景、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贡献与局限,着重分析生态马克思主义对生态理论哲学基础的阐释、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未来社会的构想。下篇介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发展历程、思想来源、基本建构和重大贡献,深入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发展理念的创新、公正思想的发展,进而阐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人类文明意义。目录作者简介王传发,博士,教授,现任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项。出版有《县级民族区域自治运行研究》等著作。在《民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多篇被《新华文摘》等刊物转载。曾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陈学明,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国人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出版专著和译著30余部,其中,《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道路为世界贡献了什么》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发表论文300余篇,1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樱井

中国传统文化,苗族服饰文化,服装结构

本文乃作者翟姚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根据1992年实施的国家服装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服装号型》,女子A体型在总量中覆盖率最高。也就是女子的胸围与腰围之差数一般在12~16cm的范围。虽然,都柳江流域的女子体型明显比清水江流域的矮、瘦,但为了便于研究,并考虑到贵州苗族女子体型的总特点,本书在处理人体与服装关系的分析时,主要以160/84A女子体型进行比较,身高为160cm,胸围为84cm,腰围为68cm,臀围为90cm。研究分析中所指的半腰围,是腰围的一半,为34cm。苗族女装的着装一般遵循由下至上,由后至前的顺序原则。穿着要遵循一定的次序,否则就会影响外观效果,或是无法穿着。着装顺序分为两种,一种是把衣服下摆束在下装里,另一种是衣服下摆露在外面。第一种着装顺序为绑腿、上衣、腰带、百褶裙、后围腰、飘带裙、前围腰。苗族女装的着装第二种顺序为绑腿、百褶裙、后围腰、飘带裙、前围腰、上衣、腰带、外套。一般来说,第二种着装方式的较多,说明如下:第一,先穿绑腿。苗族盛装穿着繁琐,并且一旦穿着起来,就不能随意弯腰。而穿绑腿是要弯腰穿的,因此要先穿绑腿。绑腿的着装方法有布条缠绕式、布片缠裹式、腿套穿着式。后两种方法一般还会绕上花织绑带,带子上垂着流苏。第二,穿百褶裙,清水江流域与都柳江流域的百褶裙结构大小并不一样,穿法与穿着效果、造型作用都是不一样的。但二者的共同点就是百褶裙为着装的第二步,是穿在里面的。苗族盛装第三,穿后围腰,再穿飘带裙,最后穿前围腰。这三者的腰围都是半腰围,穿着方式都是用绑带系于腰上,然后垂于人体后臀或腹部。后围腰一般简单朴素,而前围腰两侧-般有精美的刺绣,并且绑带是花织带。要先穿后围腰和飘带裙,就是为了避免把前围腰的花式盖住,并且避免在人体正面腰部出现绑带的带结,显得不雅。飘带裙一般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应穿在后围腰的外面。第四,穿上衣,再束腰带,最后穿外套。外套一般比上衣长,穿法也不尽相同。如六合式是披着的,而百鸟衣则是穿着的。以上是一般的顺序说明。事实上,每种服装类型因为服装的结构、形制不一样,又都有各自的着装特点。六合式服饰小编介绍服装结构及着装方式,主要以穿着顺序来描述。苗族是生息繁衍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其服饰色彩绚丽、纹饰形象生动、款式丰富、工艺精湛,而且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学者都被苗族服饰所吸引,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现代科学越发展,其学科分支就越细。服装结构学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偏向自然科学的独立学科,为现代服装结构设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服装结构研究包括了服装结构及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原理,它既需要对现代服装的结构进行研究,也需要对传统民族服饰的结构进行研究,而现有的苗族服饰研究成果无法满足这门新兴学科发展的需要。服装结构因此,本书要从服装结构学的角度,并结合民族学、美学的理论,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传统服装的服装结构及着装规律进行分析,从而研究二者对服装艺术形态的造型作用。苗族服饰绚丽独特,种类繁多。苗族服饰的研究成果与苗族服饰一样丰富,不计其数。本书只能对这些成果进行分类举例,无法全部列出。描述苗族服饰的典籍是从西汉的《淮南子》开始,接着是《后汉书●南蛮传》、《 搜神记》、《隋书●地理志》、《旧唐书●南蛮传》、《老学庵笔记》、《方舆胜览》等对苗族服饰有所描述。明、清时期对苗族服饰的记载文献更多了,包括《贵州图经新志》、《黔 书》、《续黔书》、《 黔记》、《黔南识略》、《黔南职方纪略》、《红苗归流图》、《皇清职贡图》、《苗蛮图册》、 《番苗图册》等。番苗图册《皇清职贡图》、《苗蛮图册》、《番苗图册》这几本图册被称为“百苗图”。20世纪80年代以来,“苗学”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科。我国对苗族服饰的现代研究成果更是丰硕,是本书的重要参考资料。在服饰文化的综合类着作中常有关于苗族服饰的描述。比如,1984 年梅立崇的《少数民族服饰》、1986 年王世辅的《中国民族服饰》、1994年戴平的《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1994年韦荣惠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1999年杨源的《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等。除此以外,还有对苗族服饰进行专门论述的着作、论文。这些专着专论大致可分为文字描述和图文并茂两种类型。文字描述类专着以文字描述为主,辅以少量图片展示。根据描述方式,又可将其分为文化探讨型专着和叙述记录型专着。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探讨型专着探讨了苗族服饰的历史变迁、支系分类、制作、文化内涵、纹样的含义阐释、精神特性、审美、社会关系、与现代人类文化的关系等等。叙述记录型专着以记事叙述的方式来描述苗族服饰的民俗民风、调查收集、制作、穿着、文化现象等。文字描述类专着有1994年龙光茂的《中国苗族服饰文化》、1996 年李廷贵的《苗族历史与文化》、1997年杨鹃国的《苗族服饰一符号与象征》、1998年杨正文的《苗族服饰文化》、2003 年杨正文的《鸟纹羽衣一苗族服饰及制作技艺考察》等。此外,《中国工艺美术》、《民间文艺季刊》、《装饰》、《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贵州民 族研究》、《贵州文史丛刊》、《 贵州民族研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民族论坛》、《 贵州社会科学》、《民俗研究》、《 民族画报》等期刊杂志上,从不同角度对苗族服饰进行分析论述的专论更是不计其数,大致可分为综合性研究、区域性研究、银饰研究、刺绣研究、蜡染研究、图案研究、梳饰习俗等。参考资料《中国服饰》

太阳族

《贵州民族研究》再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

近日,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版),由贵州省民族研究院主办的《贵州民族研究》再次入选。这是《贵州民族研究》第9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期刊工作者和学术界权威专家开展的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项目成果。《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采用定量筛选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分学科研究方法,从我国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评选出了1990种核心期刊。【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端脑

石佳能:从偏远侗寨走出的侗学“大咖 ”

通讯员 廖开顺 红网时刻记者 吴公然 长沙报道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等地的侗族,以其独特的服饰、音乐、舞蹈、建筑等民族文化吸引世界目光,近年来不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走近和了解侗族。说起侗族文化研究,不得不提到《鼓楼》杂志主编、侗族文化学者石佳能。这位从偏远侗寨走出的侗族子弟,现在已是侗学“大咖”。赤脚求学,立志终身研究侗族文化石佳能,1964年出生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偏远的独坡侗寨。当年在通道县城读书时,与所有侗族子弟一样,穿一双布鞋或者打着赤脚,背着一个星期或者更长时间的大米和腌菜,跋山涉水,从偏远的侗寨步行近130里到学校,周末又从县里步行回家。1982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不到40万人,石佳能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南民族学院政法系,成为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大学时代的石佳能发表过不少文章,他的笔名叫侗川、萧川。从留校工作开始,他就将侗族文化研究作为终身事业,立志传承家乡民族文化。石佳能的侗族研究从中南民族学院求学起步,至今三十五年,学术成果累累。他1983年开始发表学术论文,当年不到20岁。在留校工作的六年中,他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民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等期刊连续发表一批很有影响的侗族研究论文。1988年,石佳能首先在学术界提出侗族“补拉文化”是侗族社会文化的基石的观点,对侗族“补拉”组织的社会作用及其对侗族文化的发生作用进行深入论述,连续发表5篇有关侗族“补拉”文化的论文,这是他对侗族研究的一大贡献,也是他学术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无论在母校工作还是回到家乡,石佳能一直没有放弃学术研究。至今,他在国家级和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或调研报告约100余万字,出版专著、编著或主编书籍16部。主编《鼓楼》十载,打造“侗族文化研究第一刊”2008年1月创刊的《鼓楼》杂志,是湖南省侗学研究会会刊,至今办刊10周年。石佳能是创刊发起人,一直兼任主编。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象征,《鼓楼》杂志就像侗族文化的一面旗帜,为侗学研究和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鼓楼》是湖南省内刊,由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每年出版正刊6期,每期的文字15万至20万字,还有相应的图片,工作量不小。内刊没有专门的编制和机构,主编、编辑、校对、发行等工作都由石佳能一人兼任。“内刊”标准名称叫做“刊型内部资料”。省级刊型或报型内部资料准印证由省级新闻出版部门审批和办证,它们都不叫“期刊”和“报纸”,但可以定期编印,在内部交流使用,不可以印刷广告。获得省级内刊准印证就可以“创刊”,新闻出版部门聘请资深专家担任内刊审读员。审读员对每期刊物写出审读报告,既有定性的评价,更有定量分析和评判。其中微观的审读,要在每一篇文章中找出错误的、不合规范的字词、标点等,这就像绣花工夫一样细致。对于内刊的出错率,也有严格的比例规定。凡是未达到内刊管理规定的,会受到相应的处理,严重的则停刊整顿或撤销准印证。然而,在如此严格监管下,《鼓楼》以优秀的办刊质量,多次受湖南省新闻出版局表彰。早在2010年10月29日湖南省新闻出版局编印的《报刊审读与管理》中,《鼓楼》就被重点推介,认为《鼓楼》“定位准确,特色鲜明”。10年间,《鼓楼》有7年被省社科联评为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会刊”“最佳会刊”。其中,2017年全省评出三家“最佳会刊”,《鼓楼》是其中之一。《鼓楼》已经被学术界誉为“侗族文化研究第一刊”,成为全国侗学界及境外和国外研究侗学的必读刊物。10年间,《鼓楼》拥有了人数众多的作者群。其中有一大批专家学者,有各级领导,也有各县(市、区)从事基层工作的作者。10年间,出版正刊60期,以及数期增刊。发表的研讨文章达到4000多篇,超过1亿字。侗族赤子回报桑梓,25载家乡情1992年6月,石佳能作为高层次优秀人才,被引进到芷江侗族自治县,任县委办副主任。1998年1月调怀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任科长。2004年8月至今在怀化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石佳能为家乡服务已经25年。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2008年首倡建立“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牵头制定《规划纲要》。此举得到全国侗学界大力支持,湘、黔、桂三省区人民政府共同向国家文化部申报“三省坡保护区”。石佳能担任《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论证首席专家。10年间,他为建立这一实验区奔走呼号,邀请和陪同专家调研,撰写论文和调研报告,参加相关会议,申请研究课题等。近几年,石佳能还参与其他专家主持的有关侗族文化和服务地方的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8项。其中“建立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若干思考”论文参加了2009年第十六届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并荣获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是全国市州唯一获奖者。纪念《鼓楼》创刊十周年,也是《鼓楼》主编石佳能从事侗学研究三十五周年,回家乡为民族和地方服务二十五周年的日子。侗族赤子石佳能为人极其朴实而踏实,人生却出彩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