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保研高校名单大汇总,全国共有366所大学具有保研资格!(下)父曰

保研高校名单大汇总,全国共有366所大学具有保研资格!(下)

贵州省(5所)陕西省(18所)甘肃省(7所)青海省(3所)宁夏回族自治区(2所)海南省(2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所)内蒙古自治区(5所)西藏自治区(2所)

纪他

贵州省实力派高校,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是贵州省属重点大学,省部共建高校。学校前身是1941年创办的国立贵阳师范学院。1950年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85年升级为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原贵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并入。贵州民族大学,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是贵州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省部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时名贵州民族学院。1956年贵阳师范学院艺术科并入。1959年并入贵州大学。1974年恢复贵州民族学院建制。2012年升级为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建校标准很高,起步就是一所本科院校,因为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建国初期培养民族干部是建设贵州的重中之重,因为贵州民族大学建校标准备受重视。不过贵州民族大学后来被贵州大学合并了,失去独立建校的机会,这就使得其多学科建设方面缺失,减小了学校的发展空间。而贵州师范大学则很早确定为培养贵州全境基础教育人才的高校,因为这种定位范围是全境,所以无论是政策扶植,还是师资力量都得到有效的扩充,这就为贵州师范大学的后期发展提供了诸多的发展空间。恢复高考之后,需要大量的基础教育人才,贵州师范大学承担着全省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所以获得了更多的优势资源,因此发展更快,从而拉开两所学校的实力差距。根据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看,贵州民族大学有3个C类学科上榜,其中最高评级为C级的社会学;贵州师范大学有2个B类学科,6个C类学科,最高评级为B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对来看,贵州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更强一些。综合来看,贵州师范大学的实力胜过贵州民族大学很多!

阴阳路

国家级再添3个!贵州民族大学新增12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近日,记者从贵州民族大学获悉,2020年学校共新增12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2019年,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20年,教育部共认定397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经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推荐,确定了444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贵州民族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行政管理、舞蹈表演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应用物理学、土木工程、药学、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9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近年来,为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贵州民族大学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本科专业设置和管理水平,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发展,不断提升专业内涵,推进“三元融合”人才培养理念落地落实。  贵州民族大学相关负责人认为,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的获批对学校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助推“双一流”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据悉,自“双万计划”启动以来,该校共有27个专业入列一流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赖盈盈实习生 宋益编辑 刘思博编审 田旻佳 李劼

体性

高考建议关注这366所大学,具有保研资格,建议考生收藏!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大学本科文凭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的市场需求了。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人选择考研以获得更高的文凭,期望以后可以找个不错的工作。2020年我国考研报名人数已突破300万人大关,竞争压力随之增大。如果在激烈的考研竞争中,能够获得保研资格,那该有多么美好。但是获得保研资格的前提条件就是你所在的本科大学必须具备保研资格,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哪些院校可以保研。目前,我国有近2700所大学,但是具有保研资格的高校只有366所,如果高考之后,考入了这366所大学,可能会获得保研资格。特别是一些想大学毕业继续读研深造的考生,建议以后报考这些大学。以前很多人认为只有985/211工程类大学才具有保研资格,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很多本科院校都经过教育部备案,都具有保研资格。不过学校层次不一样,保研比率不同,大学越好保研率越高。保研资格大学名单保研率在教育部门是有相关规定的,各大高校之间的保研名额存在差异。对于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保送研究生的数量占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的15%左右;未设立研究生院的211工程大学,按应届生人数的5%确定保研人数;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的保研率占应届本科生人数的2%左右;对于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可单独增加保研名额。2003年以后,教育部就不再批准设立“研究生院”,对高校设立研究生院改为备案管理。截止到现在,具有保研资格的高校数量其实已经超过了平常所说的366所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贵州医科大学等,虽然不在保研的名单之列,但是他们的每年的保研率在1%-2%之间。名牌大学的保研率远远超过普通本科院校,高考考入这些名牌大学之后,无论是考研还是工作,就拥有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各大高校的保研名额不是平均分配到各个专业,而是优势学科和基础学科保研名额多。如果你所在的学校具有保研资格,那就要努力学习,英语四六级尽快考过去,多做一些科研成果为保研资格的获取加分。

人欲

贵州民族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毕业生返校开学

晨光微熹,时光正好。清晨的校园生机勃勃,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一大早就到岗,井然有序的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满怀期待静候学子归来。5月7日,按照贵州民族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毕业生返校开学工作安排,我校迎来了第一批返校学生。伴随着一句句亲切的问候和热情的服务,安静的校园渐渐恢复往日的勃勃生机。“同学们,欢迎回家!漫长的寒假过去了,回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有困难及时和老师们说!”校党委书记褚光荣、校长王林,校党委副书记张鹏程、副校长周杰等分别等前往学生报到点、学生宿舍等实地查看学生返校工作情况,与到校学生亲切交流,叮嘱大家做好防护,安心学习。上午10时,花溪校区阳光明媚。文学院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杨贞艳来到学校,成为返校首日第一个报到的学生。这也是杨贞艳寒假之后第一次踏入校园,“早上十点到校,寝室多肉野蛮生长,收到学校送的花,作为第一个到校的,荣幸又开心”,怀着欣喜的心情,她拍了一张手摸寝室号码牌的照片,发出了入校后第一条朋友圈,引来了小伙伴们纷纷点赞。与此同时,大学城校区也迎来了第一位报到学生,来自江西南昌的汪璠。“刚刚下车到学校的那一刻开始,老师们的热情以及学校对学生安全的重视,让我很安心。从学习计划到吃住行的安排,寝室一人一间,三餐有专门老师配送,所有生活用品都准备了新的,学校从全方面考虑到了学生的感受,我心里最后一点担忧也消散了。这次疫情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关心,身为贵州民族大学的学生而感到骄傲。”传媒学院学生汪璠感言到。返校学生陆续到达,核验身份、扫码、测温、消毒、登记信息、钉钉打卡,学校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确保每个流程顺利进行,学生安全有序地返校。好久不见,我想对你说当我接到返校通知时,心中的喜悦涌上心头,经历了这么长的假期,终于可以回到校园了。进入校门时的一句“同学,欢迎回家”让我倍感亲切,久久不能释怀。在此我要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感谢细心的老师们,感谢辛勤的工作人员,我一定倍加努力学习,不辜负大家期望!——传媒学院薛真伟离开学校已经100多天了,今天终于回到思念已久的校园,依旧是那样亲切。疫情期间,作为学生党员,我主动请缨当志愿者为家乡父老服务;返校复学,我将继续作为一名志愿者,尽职尽责地为同学们做好志愿服务工作。我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在党和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一直都在。珍惜在校时光,谨记同窗情谊,不负韶华。——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赵冬菊接到返校通知时,心里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喜悦,终于可以回到大学校园了。抱着一颗激动且忐忑的心坐上飞往贵阳的飞机,到校门口的那一刻看到学校工作人员都穿上了防护服,老师们热情地迎接、亲切的问候,让我感到温暖,严格的进校程序,让我感到安全。感谢学校,感谢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在此我想说:“你们,辛苦了!”——传媒学院刘俊杰编辑:曹轶编审:李蓓审签:王幸韬

梦貘

贵州民族大学:深耕民族学多彩沃土

任洁 何春在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备受青睐。1951年,贵州民族学院筹建,民族学应运而生。贵州省第一批重点学科、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区域一流建设学科……70年砥砺前行,民族学成为贵州民族大学名副其实的“龙头学科”。根植于脚下这一方多彩的民族沃土,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绽放出了别样的芬芳。“民族学一定要走向田野,不能在书斋里。”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院长、民族学学科带头人董强说,“田野调查”是民族学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我们的本科老师、硕士导师、科研团队,寒暑假都会带着学生深入田野做调查。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学的课堂不在校园里,而在田野间。”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现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10年,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获得一级学科硕士授权,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人才培养项目”。“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精通民族政策、通晓民族常识”,这是贵州民族大学对民族学学子的要求,也是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董强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让民族理论来源于民族实践又回到民族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真正是“出得来、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永久牌”人才。这一点,在贵民大民族学硕士研究生宋冰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深刻。因学生时代到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开展过几次田野调查研究,宋冰与威宁自治县石门乡结下不解之缘。2017年研究生毕业后,宋冰毅然选择到偏远贫困的石门乡工作,担任泉发村党支部书记,誓言“群众不脱贫,我就不脱单!”三年如一日,带领群众疏通工业路,解决饮水安全,整治乡村环境,发展致富产业,一步一个脚印,带领老百姓脱贫奔小康,真正把论文写在了贵州大地上。民族沃土与磁石效应2020年10月22日,一场聘任仪式在贵州民族大学举行。国家民委首批“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国家民委第二批“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郝亚明接过校长王林颁发的特聘教授聘书,加入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把“民族学”作为“塔尖学科”重点打造,冲刺国家一流学科。“要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必须有学科领军人物和标志性成果。”董强说,郝亚明的加入,激活了民族学这池“平静的春水”。“我们聘请他为民族学首席专家。他来了,团队就有了学科领军人物,有了榜样示范,有了看齐的目标。大家现在是铆足了劲,要干出一番事业来。”正是因为这样的“磁石效应”,民族学与历史学院频频引凤筑巢。2019至2020两年间,学院先后引进11名博士,其中2人为正高职称教授,10人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毕业。2017年,贵州一共拿下了2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其中一项便是贵州民族大学负责的《大数据时代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精准扶贫精准研究》。课题就在这一方热土上“今后,我们将把论文写在三都大地上,积极发挥民历学院人才优势、智库作用,为推动三都自治县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2020年12月21日,贵州民族大学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签署战略合作。当天,由贵州民族大学和三都自治县共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这意味着贵州民族大学获批不久的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在民族地区落地生根。”董强说,按照学校党委的部署,接下来还将在其他10个自治县挂牌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服务地方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2018年,黔南州被国家民委正式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2019年,黔东南州同获此项殊荣。荣誉背后,就有贵民大民族学专家学者作为两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智囊团的辛苦付出。如今,“在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创建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州实践、贵州经验、贵州模式”成为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发展的新主题。下一步,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将围绕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汇聚贵民大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专家学者,校地携手,共同为自治县推进乡村振兴,深化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保障。(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凤鸣关

贵州民族大学2020年普通本科(预科)招生章程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以及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为做好学校普通本科(预科)招生工作,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章程。第二条 贵州民族大学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高校。学校现有花溪和大学城两个校区,分别坐落于山清水秀、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贵州风景名胜区贵阳市花溪区和产城融合创新、生态文明示范的贵安新区。录取在贵州民族大学商学院、传媒学院、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民族医药学院和化学工程学院的新生,办学地点为大学城校区;其他学院新生,办学地点为花溪校区。第三条 学校是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全日制公办学校。上级主管部门:贵州省教育厅,学校国标代码:4152010672。办学层次:研究生、本科。第四条 学校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本年度关于做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全面贯彻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综合衡量考生的德智体美劳情况,择优选拔。第二章 组织机构第五条 学校成立普通本科(预科)招生委员会,全面负责学校本科(预科)招生工作,制定本校本科(预科)招生规则、招生计划,决定学校有关本科(预科)招生的重大事宜。普通本科(预科)招生委员会下设招生办公室在招生就业处,具体负责本科(预科)招生的日常工作。学校招生工作在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下进行。第三章 招生计划第六条 2020年招生专业及计划数以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审核公布的为准。第四章 报考要求第七条 语种要求:英语、商务英语专业要求外语语种为英语;其他专业语种不限。新生进校后,非外语专业的外语必修课程为大学英语。有特殊要求的省份以相应省份文件要求为准。第八条 报考英语、商务英语、日语专业的考生,高考外语成绩要求达到当地外语单科成绩满分值的60%以上(含60%)。有特殊要求的省份以相应省份文件要求为准。第九条 报考老挝语、泰语专业的考生,高考语文成绩要求达到当地语文单科成绩满分值的60%以上(含60%)。有特殊要求的省份以相应省份文件要求为准。第十条 报考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的考生,须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学生进校后须参加学校组织的美术测试,测试成绩不合格者由学校酌情调整到其它专业。第十一条 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须参加生源省(市、自治区)省级招生考试主管部门组织的艺术类专业联考或统考,且专业成绩合格。其中,报考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的考生,还须参加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体检,并达到合格标准。详细情况见:贵州民族大学2020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网址:http://zjc.gzmu.e.cn)。第十二条 报考体育类专业的考生须参加生源省(市、自治区)省级招生考试主管部门组织的体育术科考试。有特殊要求的省份以相应省份文件要求为准。第十三条 报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考生须参加贵州省统一组织的少数民族语言口试,且成绩合格。第十四条 报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彝语言文学重点人才培养类别和图书馆学专业彝文文献保护重点人才培养类别的考生须参加贵州省统一组织的少数民族语言口试,口试语种为彝语,且成绩合格。第十五条 民族班、民汉双语民族班招生对象为少数民族考生。报考民汉双语民族班的考生须参加贵州省统一组织的少数民族语言口试,且成绩合格。第十六条 少数民族预科、民汉双语预科招生对象为少数民族考生。报考民汉双语预科的考生须参加贵州省统一组织的少数民族语言口试,且成绩合格。进校后,完成一年预科班学习,所学科目考核合格后,方可升入当年录取时对应批次的本科专业学习。第五章 录取原则第十七条 实行学校负责,各省(市、自治区)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和远程网上录取的方式。第十八条 执行教育部及各省(市、自治区)规定的加分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少数民族考生。按照各省(市、自治区)规定的录取批次、分数线、投档比例录取新生。第十九条 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要求执行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第二十条 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市、自治区)或计划类型,若首轮投档后计划未完成,接收征集志愿投档考生。未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市、自治区),按生源省(市、自治区)投档规则,学校优先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若第一志愿考生人数不足时,依次录取第二、第三……及征集志愿的考生。学校对非第一志愿考生无分数级差要求。有特殊要求的省份,该省份生源考生按相关要求录取。第二十一条 文史、理工类专业录取原则:对进档考生按照“专业志愿优先”原则安排专业,即优先满足考生的专业志愿,按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顺序和学校各专业招生计划数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同等分数条件下少数民族优先录取,同等分数及民族条件下,专业相关科目成绩高者优先录取,其中文史类考生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文综,理工类考生依次比较数学、语文、外语、理综,不分文理省(市、自治区)考生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成绩总和、语文数学成绩总和、语文成绩;如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时,对服从专业调剂者,从高分到低分,调剂到未录取满额的专业;对不服从专业调剂者,学校将予以退档。第二十二条 艺术类专业录取原则:对进档考生按照“专业成绩优先”原则安排专业,即优先满足专业成绩高分考生的专业志愿,若专业成绩高分考生第一专业志愿不能录取,按其第二、第三……等专业志愿顺序依次择优录取;同等专业成绩条件下少数民族优先录取,同等专业成绩及民族条件下,文化课总成绩高者优先录取,同等专业成绩、文化课总成绩及民族条件下,专业相关科目成绩高者优先录取,其中文史类考生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文综,理工类考生依次比较数学、语文、外语、理综,不分文理省(市、自治区)考生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成绩总和、语文数学成绩总和、语文成绩;如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时,对服从专业调剂者,从高分到低分,调剂到未录取满额的同类专业;对不服从专业调剂者,学校将予以退档。第二十三条 体育类专业录取原则:对进档考生按照“投档成绩优先”原则安排专业,即优先满足投档成绩高分考生的专业志愿,若投档成绩高分考生第一专业志愿不能录取,按其第二、第三……等专业志愿顺序依次择优录取;同等投档成绩条件下少数民族优先录取,同等投档成绩及民族条件下,专业成绩高者优先录取,同等投档成绩、专业成绩及民族条件下,专业相关科目成绩高者优先录取,其中文史类考生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文综,理工类考生依次比较数学、语文、外语、理综,不分文理省(区、市)考生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成绩总和、语文数学成绩总和、语文成绩;如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时,对服从专业调剂者,从高分到低分,调剂到未录取满额的同类专业;对不服从专业调剂者,学校将予以退档。第二十四条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重点人才培养类别和图书馆学专业彝文文献保护重点人才培养类别录取原则:对进档考生按照“专业志愿优先”原则安排专业,即优先满足考生的专业志愿,按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顺序和学校各专业招生计划数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同等分数条件下,专业相关科目成绩高者优先录取,其中文史类考生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文综,理工类考生依次比较数学、语文、外语、理综;如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时,对服从专业调剂者,从高分到低分,调剂到未录取满额的同类专业;对不服从专业调剂者,学校将予以退档。第二十五条 学校按照大类招生的专业,学生进校经过基础平台课程学习后,将结合学生成绩和志愿,在大类所涵盖的专业内进行专业分流。第二十六条 新生入学后,学校将按有关规定进行复查,凡不符合入学条件或有违纪舞弊行为者,取消入学资格。第六章 收费标准及奖助学金措施第二十七条 严格按照贵州省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收费项目及标准执行。第二十八条 学生可享受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校设有奖学金、勤工助学岗位及境内外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学校设立的奖助学金等资助项目,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第七章 学历(学位)证书的颁发第二十九条 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达到毕业学分要求,发给国家承认学历的、经教育部学信网学历电子注册的贵州民族大学毕业证书,并以此具印;符合贵州民族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经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学位网)备案的相应学科门类学位证书。第八章 附则第三十条 贵州民族大学招生联系方式:信息公开网址:http://zjc.gzmu.e.cn/zsxxw.htm招生咨询电话(传真):0851-83610412招生监督电话:0851-83610130通讯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贵州民族大学大学城校区第三十一条 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学校以前有关招生工作的文件规定如与本章程相悖之处,以本章程为准。第三十二条 本章程由学校招生就业处负责解释。

数米而炊

贵州民族大学: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

晨光中书声状元桥,星辉里侗歌励志山。细雨中漫步樱花路,阳光下写生笔架山。民族兄弟拥抱高原雪松,各族姐妹汇聚花溪河畔。跳起竹排舞啊放飞理想,吹起竹芦笙啊尽情呐喊。贵州民族大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花溪河畔。9月7日,该校迎来第二次党代会。前一次党代会以来,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团结带领全校教职工生,切实按照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向党和人民上交了一份满意答卷。贵州民族大学大学城校区校园风光。2014年教育部批准贵州民族大学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同年建成并入驻大学城校区;正式明确“建成国内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奋斗目标;2016年贵州民大首位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成为贵州自主培养的首位人文社科类博士毕业生;该校教师首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工程;201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得到评估专家组较高评价;2018年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3项,实现“零”的突破;201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贵州民大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管理”进行验收评估,该项目获全票通过,将继续实施5年……贵州民族大学秉承传统、彰显特色,突出区域性、民族性、应用性、综合性特点,发展成为贵州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科技研发基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型智库,基本建成基础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质量优异、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党建引领统筹全面发展5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对照高等教育“四个服务”要求,认真梳理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综合改革方案等,及时校准偏差,完善任务举措。同时,通过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深刻教育,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提出“高举思想旗帜,做到‘两个维护’,落实‘5+2’总体布局,践行‘六度三合’要求,凝聚发展强大力量”党建工作思路,强化思想引领、加强协同联动、深化教育教学、注重实践养成等措施,将立德树人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各环节,培养了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项建设事业稳步发展。期间,学校党委被评为全省党建工作先进党委,学校4次获全省普通高校目标绩效考核一等奖。5年来,该校提出并深入践行“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四个自信’,担当‘五大使命’,强化‘五个认同’,注重‘五建六抓’”意识形态工作思路,狠抓建章立制,强化阵地管理,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抓牢国家安全、宗教工作和保密工作,确保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地落细落实。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省“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先进集体”,连续3年获全省学校安全稳定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并被续评为“全国文明单位”。该校党委注重深抓基层党建,大力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配齐专职组织员,严肃“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规范党员发展,优化教育管理,创新党建方式,完善考核体系,确保《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落地见效。自2015年以来,贵州民大共发展党员3826名,学校党委、学院党委、基层党支部获得省级以上表彰161项。办学治校主打“三元融合”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三元融合”理念(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的深度融合)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和增强“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其中,《深刻认识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课程被中组部确定为全国好课程,《三元融合理念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在“三元融合”办学思路牵动下,贵州民族大学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定位,深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其中,该校“民族历史文化与社会治理学科群”入选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民族学、社会学、法学、中国语言文学成为区域一流建设学科,国家民委重点学科增至4个,省级重点学科增至12个。学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博士项目”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期验收,硕士点增加至10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9个类别17个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社会学学科获C等次、民族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获C-等次,民族学、社会学、法学等优势学科群持续发力,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与此同时,数据科学、生态学、化学工程、民族医药、民族文化与认知等学科强势崛起,深度融入贵州发展战略需求;民族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学科异军突起,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近10项。在“三元融合”办学理念引导下,贵州民族大学着力打造“大民族”学科群,并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目前,作为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该校“民族学”学科群已形成“本—硕—博”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涵盖了民族学、民族社会学、民族人类学、民族法学、民族历史学、民族语言文学、民族传播学、民族旅游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以及民族地区社会工作、民族地区行政管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民族医药、民族体育、民族民间音乐与舞蹈、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戏剧影视文学等领域。该校14名二级教授的教学与研究均与“民族类”学科群相关或交集,逐渐形成了西南地区民族学一流专家学者矩阵。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发布2016中国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列全国第5位,“社会学”专业列全国第10位,“法学”专业列全国第15位,3个专业荣登“4星级”的中国高水平专业,同时位列2016年本专业的“贵州省最佳专业排行榜”之首。人才培养频现创新之举近几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频现创新之举: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首批博士毕业;与省委宣传部共建传媒学院成果丰硕,培养了一大批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且实操能力强的传媒人才,在贵州各大媒体中都闪现民大传媒学子的身影;与北京广慧金通公司共建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是西南地区首个空乘本科专业,为各大航空公司输送了优秀空乘人员;与中关村软件园、浪潮集团等IT业巨头共建软件工程专业,为贵州大数据战略行动培养储备人才……实施大类招生改革,大一新生不分具体专业,第一年学习公共基础课,学生逐渐适应了学习生活环境、明白自己兴趣所在之后,根据其兴趣爱好选择大二、大三的专业方向,大四再进入企业和社会实习实训。实施三学期制改革,优化理论课教学,加大实践教学,重视和政府、企业、行业的合作共建,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社会行业间的协同育人新模式;让学生在课堂有收获、在实习基地有动手平台,学以致用教学相长。积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深化以能力建设为导向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成果丰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加大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建设力度,不断扩大硕士点覆盖面和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进一步夯实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培养体系。积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5年来,累计培养2万余名本科生、1500余名硕士生,招收培养109名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稳步提升。民大学生获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奖项153项,获贵州省电子设计竞赛等省部级奖项436项。学生作品获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特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5个一等奖,实现贵州省历史性突破。期间,该校师生代表贵州省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金奖,受邀登上央视春晚直播舞台,近10幅美术作品入选贵州“双百”创作工程,30余件作品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该校男子足球队历史性闯入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总决赛并获第四名的好成绩。贵州民族大学还与全省60多个市(州)、县(市、区)建立了紧密互惠的校地合作关系,把教研与实训的课堂延伸到田野、工厂和社区,推动师生走向扶贫扶智、文化建设的第一线。既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也在实践中磨砺培养了大批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贵州民大连续17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表彰为全国大中院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在贵州省本科高校思政检查中连续5年获评“优秀”,涌现出党的十九大代表、优秀驻村书记杨波,见义勇为的丰富鹏,让校旗在珠峰飘扬的张宇轩等优秀学子。贵州民族大学始终坚持践行人才强校理念,以空前的力度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不断优化。该校现有教职工1723人,专任教师1203人,其中,正高职称177人,增长18%;副高职称633人,增长37.9%;博士学位514人,增长177.8%。聘请认知科学家、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等一批名师大家来校从研从教,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贵州省教育系统突出个人等一批中青年专家学者。科学研究彰显民大力量贵州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为贵州民大人的教学科研提供了丰厚沃土和无限空间。贵州民大先后主持或参与“六山六水”民族调查、全省民族识别调查、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开展了75项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参与水书文献、彝族文献、布依族文献整理,出版了《苗族简史》《布依族简史》《侗族简史》《仡佬族简史》《贵州民族关系史》《百苗图抄本汇编》《民族学纲要》《水书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苗族史诗<亚鲁王>形象与母题研究》《西南地区阳戏剧本辑校》《多彩贵州世居民族民间故事戏剧新编集》等大批补白之作。据了解,贵州民大年科研经费总量从2015年的1100万元增至2019年的1.62亿元,增幅达1373%,年发放科研奖励从220万元增至1100万元,增幅达426.2%。以年科研经费总量突破1.6亿元和成功获批两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为标志,贵州民大的科学研究实力显著增强。期间,贵州民大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及艺术推广项目4项。国家级项目立项137项,省部级项目立项63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次进入全国百强,多年位列贵州前三甲。《彝文古籍夜郎文化史料辑译》《边省科举与地域社会关系研究》《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川黔古盐道与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等4项国家社科课题成果鉴定获“优秀”等级。发表SCI、EI、CSSCI论文600余篇,实现在《Naturecommunications》国际权威刊物发表研究论文“零”的突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72项,历届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多次荣获一、二、三等奖。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多彩贵州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侗族大歌获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建有2个国家级平台,建成多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秉承贵州民族大学一以贯之的本土精神和责任担当,该校获批建设省级“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反贫困协同创新中心”,并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贵阳市乌当区等单位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社会建设与反贫困“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积极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反贫困智库。智库以“核心团队+协作团队”的模式,构建反贫困研究学术团队,核心团队为贵州民大教学研究人员,协作团队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智库以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协作,多地区资源整合为主要特点,致力于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相结合的研究,提出以社会建设为基底的反贫困理论与实践路径。作为全国唯一的“总课题组+省级协调组织+村级课题组”科研模式创新探索点,贵州民族大学承担并实施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5个子课题。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的研究成果得到部省领导肯定,并受省人大常委会委托实施多项扶贫开发的专题调研。社会服务不忘战略需求仲夏时节,镇远县大地乡双坝村党支部书记吴世祥给村支两委的同事们交代好工作,就到县城上“大学”去了。这个“大学”是贵州民族大学与镇远县共建的乡村振兴学院,一所真正建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大学。吴世祥等80名来自镇远苗乡侗寨的乡镇干部、省派第一书记、黔东南州派第一书记和村支两委干部将参加相关专题培训。5天培训包含课堂教学、实地参观、校园体验等,紧凑的课程、针对性强的培训让干部们收获满满,信心倍增地返回岗位带领群众再出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褚光荣(右四)带队赴镇远县校农结合基地调研,实地考察了屯上村马铃薯种植片区并为基地揭牌。2018年6月,该校在长期实践探索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共贵州民族大学委员会党建研究所,并依托该党建智库,积极开展党建扶贫,特别是人才智库作用助力脱贫的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在长效的脱贫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乡村振兴智库”的实践体系。经充分论证,贵州民大、镇远县双方达成高度共识,决心构建新的实践载体——乡村振兴学院。2018年12月18日,乡村振兴学院在镇远县委党校正式挂牌成立。建院目标就是以科学研究为引领,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为重点,依托贵州民族大学综合资源,因需而智,问需育人,根据镇远乡村振兴需要配置资源,将乡村振兴学院创办成一个集传统学院基本要素和新型实践要素为一体的“三农”人才培养学校。贵州民族大学校长王林(右六)带队赴镇远县校农结合基地——石桥村乌鸡养殖基地调研,并为基地揭牌。以推进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等工作为标志,贵州民族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明显提升。该校始终坚持立足贵州、服务民族地区、服务国家战略和特殊需求的办学宗旨,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作用。成立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乡村振兴学院,组建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民族医药学院,服务贵州省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贵州民族大学将高校四大职能的“社会服务”作为学校中心工作之一,以实实在在的扶贫业绩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扶贫点群众的交口称誉。自2016年明确贵州民大帮扶镇远县以来,选派驻村第一书记22人次,定期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帮扶地区助力乡村振兴,为镇远县脱贫攻坚注入民大力量和民大智慧。深入开展“六个专项”帮扶计划,深入推进校农结合,选派科技特派员,实施“大地论文工程”,开展“148”法律援助精准扶贫行动,单列脱贫攻坚课题专项研究,扶贫扶智,成效显著。2019年4月,镇远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贵州民大驻村干部获县以上表彰19人次,省委表彰7人次;3个基层单位获省委表彰;贵州民大和该校驻村工作队分别获评镇远县和黔东南州“脱贫攻坚优秀帮扶单位”。回眸过去,满怀豪情;展望未来,信心百倍。贵州民族大学将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交出一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满意答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作出应有的贡献。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王雨编辑唐嘉阳编审范觉文

偷偷摸摸

贵州民族大学:以“大思政”构筑育人生态

12月26日,贵州民族大学举行2020年思想政治工作会,对全年思政工作进行总结,并规划下一步工作。贵州民族大学2020年思想政治工作会贵州民大党委书记褚光荣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于让高质量发展成为学校发展主旋律,让思政工作有新作为、新担当、新发展。下一步,全校思政工作应进一步凝聚共识,在思政理念上因时而进,完善“一项任务、两个定位、三元融合、四位一体”思政工作理念;要深化改革抓思政,在队伍建设上因势而转;要强化责任抓思政,在机制保障上顺势而为。  褚光荣说,面对新情况新形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使命光荣,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要为培养又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筑牢思想基础,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科研工作同频共振、相得益彰。学校表彰思政工作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优秀思政教育工作者校党委副书记张鹏程总结了2020年全校思政工作,他说:“一年来,全校始终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建设,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突出。”  随后,校党委副书记杨声国还宣读了《贵州民族大学关于表彰2019-2020年度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决定》以及《贵州民族大学关于表彰2019-2020年度优秀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决定》。思政教学成果展示以“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为主题,学校还举办了“贵州民族大学2020年思政课教法攻坚暨教学展示活动”,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副教授吕超、覃元、余建斌、许文英、杨荣华、刘红敏、冯志伟、王洪亮等8位教师入围总决赛,多维度,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学校思政课优质课堂建设成果。思政教学成果展示思政教学成果展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赖盈盈通讯员 何春编辑 刘娟利  编审 杨仪 杨韬

松松散散

贵州民族大学再增3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日前,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0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7号),公布了2020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贵州民族大学3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教育部2019年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以来,该校共有27个专业入列“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其中6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1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据介绍,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管理水平、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该校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升专业内涵,推进“三元融合”人才培养理念落地落实。(通讯员:贵州民族大学何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