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年10月自考本科段:管理学原理00054考试试卷题型电影圈

2019年10月自考本科段:管理学原理00054考试试卷题型

很多自考本科的小伙伴,在备考阶段,都是最后阶段才进行自考历年考试试题刷题冲刺!但往往拿到试卷一上来是懵的,不知道试题的题型原来是这个样子,这就很容易造成考试吃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10月报名自考的考生请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今天我们要说的:管理学原理00054考试试卷题型。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生产车间的班组长、医院内科的护士长属于组织的A.高层管理者B.中层管理者C.基层管理者D.综合管理者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16.影响决策的因素主要有A.环境因素B.组织文化C.决策者的个人因素D.时间因素E.过去的决策三、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判断正确与否,正确的打√,不需要说明理由,错误的打×,并说明理由。21.管理的实质是协调。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26.简述管理者应具备的三项技能。五、论述题:本题10分。30.结合实际论述培育管理道德的途径。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31.案例:为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某企业从社会上公开招聘了一名车间主任和几名技术人员。新车间主任到任后,虽然技术过硬,但沟通能力不强,工作方法简单,一直未能得到下属员工的认同,并由此导致车间工作效率下降,员工积极性不高,最终不得不辞职。此后,该企业又从外部选聘了一位车间主任,但由于种种原因,也难以适应企业的需要。面对这种情况,该企业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发现一方面是企业对应聘者缺乏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应聘者本身也水土不服。为此,企业决定从现有的优秀班组长及技术人员中选拔车间主任。通过这件事,企业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内部选拔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问题:(1)该企业采用了哪些招聘方式?简述这些招聘方式的含义。(2)车间主任外聘为什么没成功?谈谈你的看法。自考本科段的工作分析科目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文章内出现的考试题型均是浙江自考历年来的考试真题!大家一定要在准备2019年浙江自考前熟悉考试题型是什么,浙江自考网的小编就给自考生总结到这里。

空姐梦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2版考研真题详解和模拟考题——才聪学习网

名校考研真题2012年南开大学917管理综合(管理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南开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学院:140商学院考试科目:917管理综合专业:企业管理注意:请将所有答案写在专用答题纸上,答在此试题上无效!管理学部分(100分)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对于管理的概念,为什么不存在唯一的定义?你对管理是怎样理解的?2.如何认识组织使命、愿景、战略间的关系?3.组织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如何理解组织结构的内涵?4.按照不同标准对控制进行的不同分类,各自有什么样的优点与不足?5.组织创新过程的模式有哪几种?创新活动有无内在的规律可以遵循?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有人认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是井然有序的层级关系;经理人对待员工。就如同一台机器的设计者对待齿轮和螺丝钉。你同意上述观点吗?此外,何谓领导力?其与领导者权力、领导艺术、领导方法或技能间是一种什么关系?2.许多企业期望组织具有弹性、灵活、敏感、竞争力强、创新性及奉行顾客至上等特色,但为何现实世界中会存在许多高度自我防卫、结构僵化、反应迟钝、缺乏效率、不易创新及忽视内外部顾客需求的组织呢?是何原因形成这种现象?请说明你的看法。参考答案:2012年南开大学商学院管理综合(代码917)考研真题及详解一、简答题(每题l0分,共50分)答:(1)对于管理的概念,不存在唯一的定义,其原因主要包括:①人们在不同领域从事的管理实践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管理对象不同、内外部环境不同、分析问题角度不同,导致管理实践的差异,而管理实践的差异进一步导致人们对管理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认识。②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管理,即使在理论界也是如此。a.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认为:“管理就是为在集体中工作的人员谋划和保持一个能使他们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的工作环境。”b.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c.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 Simon)认为:“管理就是决策。”d.约瑟夫梅西(Joseph Massie)认为:“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e.小詹姆斯唐纳利(James H. Donnely, Jr.)等人认为:“管理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f.彼得F德鲁克(Peter F. Drucker)认为:“管理是一种工作,它有自己的技巧、工具和方法;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组织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是一门学科,一种系统化的并到处适用的知识;同时管理也是一种文化。”其他有影响的定义还有很多。③对管理的众多解释之间并不矛盾。透过不同的解释,可以发现管理工作的诸多基本点,如管理的目的性、管理职能的重要性、管理工作与一般作业活动的区别等。(2)我对管理的理解综合前人的研究,并吸取管理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我认为对管理定义作如下表述可能比较完整和精辟。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这一简短的定义包含了丰富的内涵。①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首先就是为了通过群体的力量实现组织目标。但是应当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组织群体中的个体正在向自由劳动者的方向接近,他们越来越关心个人发展的前景,个人兴趣、个人爱好、个人感情及个人自我实现程度都会成为他们是否愿意在组织中工作或积极工作的原因。另外组织与社会、组织与环境关系越来越密切,因而组织的社会责任也愈来愈重,所以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②管理应当是有效的管理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即不仅要正确地做事,并且要力争做正确的事,这样才能又好又快地做事。这一点正是今天战略管理理论成为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与过去“科学管理”时代的不同之处。③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如人、财、物、信息、技术、专利、社会关系、品牌、声誉等)之间的协调,使其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生成强大的竞争能力;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④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协调的有效进行所要运用的,在管理学范畴内就是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管理职能的过程。答:组织使命、愿景、战略的含义及其关系主要表现为:(1)目的(或使命)它指明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社会上应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它决定组织的性质,是决定此组织区别于彼组织的标志。各种有组织的活动,至少应该有自己的目的或使命。比如,大学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研究院所的使命是科学研究,医院的使命是治病救人,法院的使命是解释和执行法律,企业的使命是生产和分配商品及服务。(2)目标(或愿景)组织的目的或使命往往太抽象,太原则化,它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为组织一定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组织的使命支配着组织各个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并且组织各个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是围绕组织存在的使命所制定的,并为完成组织使命而努力。(3)战略战略是为了达到组织总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利用资源的总计划,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主要目标和政策来决定和传达期望成为什么样的组织。战略并不需要确切地描述这个组织怎样去完成它的目标,这些属于无数主要的和次要的支持性计划的任务使命是一个组织机构最崇高的目标,离开它组织就没有生存下去的意义。是为了完成组织使命必须实现的目的。而战略是一种详细化了的愿景,是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策略。麻烦大家关注+点赞,谢谢!!本文由【才聪学习网】原创,关注我了解更多考试资料!

筏子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7管理学》考研真题详解——才聪学习网

2021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7管理学》考研全套资料管理学原理第一章 管理导论1.1 复习笔记一、管理的产生、发展与对象1管理的含义管理是指对一定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履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理解这一定义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管理要对组织中人、财、物等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的整合必须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予以实现。因此,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在管理的理论层面是作为管理的职能而确立的,但在管理的实践上,又作为管理的手段或方式发挥着有效整合组织资源的作用。(2)管理的目的在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目标具有两方面的含义:a.对于一项具体的管理活动,必须有一个具体的目标;b.由各个具体目标相互衔接与组合所形成的组织终极目标,即组织既定目标。组织既定目标既是组织得以存在的依据,又是管理活动最终要达到的目的。(3)管理的基础是组织管理必须是两人以上的集体活动,而集体的有序形态就是组织,管理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并且必须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现代社会条件下,离开了组织的管理是不存在的。组织可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对于正式组织而言,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系统的组织结构。目的性即组织的既定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开展有效的管理。因此,管理是任何一个组织必不可少的活动。(4)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创造性活动组织系统的运行过程,是指组织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不断变动与整合的过程。尽管“四流”的内部运行有其规律性,但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四流”的具体内容和运行方式总处在不断变化和调整的过程之中。组织的管理者必须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创造性地处理好“四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管理绩效。2管理的产生与发展(1)起源最早的管理实践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的共同劳动与分工,其具体的劳动形态就是人们的狩猎活动。为了取得狩猎的成功,人们必须分工协作,由此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管理活动。由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十分落后,其管理的内容主要局限在劳动管理与公共事务管理等狭小的范围内,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比较简单,管理没有从劳动中分离出来,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2)发展①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们的管理实践与原始社会相比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古代中外的历史上,产生了一些具有一定深度的管理思想萌芽,这些都是这种管理思想的结晶。此外,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管理内容也较之原始社会大为丰富,除了劳动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以外,还包括因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行政管理与军事管理;因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封建社会国家发行货币而产生的经济管理等内容。此阶段,管理开始从劳动中分离,管理内部也开始了分工,宏观的经济管理思想得到较快的发展。②在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独立的管理理论开始诞生,管理科学正式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由此开始由自发走向自觉,由经验走向科学。这一时期,企业内部也出现了劳动中的分离,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机构开始出现,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越来越先进,管理的内容进一步丰富,除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和军事管理以外,还首度出现了法制管理的内容。3管理的对象管理的对象是指管理者所作用的对象,包括组织中的人、财、物及信息等资源。(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最主要的管理对象,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发挥每个员工的智慧和潜力,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调动每个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2)物力资源物力资源是开展一切管理活动的物资技术基础,没有一定的物力资源作保障,任何管理活动都难以切实进行。物力资源包括一个组织系统正常运行所必需的设备、厂房、原材料及其他所有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各种技术装备。物力资源管理的目的:①对各种物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②充分利用各种物力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3)财力资源财力资源是其他各种资源的货币表现。市场经济中的货币运动支配着商品运动。因为财力资源的使用和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财力资源管理的目的:要实现财尽其用,保证资产的保值和增值。(4)信息资源信息是指组织管理工作所必需的各种情报、资料和数据。信息管理是指对信息的收集、管理、储存和传递。信息是现代组织的生命,组织系统的运行及其管理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处理和不断加工与利用的过程,没有信息,现代组织系统就无法运行;信息不准或不灵,现代组织系统就难以有效运行。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a.要全面、准确、及时、经济地收集、处理和利用各种信息;b.充分利用电脑网络,按“信息共享”的原则,建立一个高效的、反应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最大限度地为各项管理工作服务。二、管理的性质、职能与方法1管理的性质(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①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又称管理的生产力性质,是指管理是人类所有共同劳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的必要手段。②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又称管理的生产关系性质,是指管理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是维护和巩固一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手段。在阶级社会中,管理者都是一定的阶级利益的代表,管理的权力来源于财产权利,掌握财产权利的管理者必须利用管理来为其所代表的阶级服务。而且,任何生产关系都必须通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活动来实现,这些活动的展开都离不开管理,管理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实现方式之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管理与资本主义的管理的异同a.联系: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管理与资本主义的管理在自然属性方面有着相同的性质,因为两者都存在着相同的生产方式——社会化大生产,都必须通过管理来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生产力。如果说有区别,只是组织生产力的方式在水平上的差异,但其本质内容是相同的。b.区别: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管理与资本主义管理在社会属性方面有着根本区别,因为两者的生产关系性质不同,要通过管理来维护和巩固不同的生产关系,为不同的社会制度服务。c.对待资本主义管理的态度我们对资本主义管理的基本态度:“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凡资本主义管理中属自然属性方面的、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我们都应引进、学习和吸收;而对资本主义管理中属于社会属性方面的管理方法,有些可以借鉴,有些则要批判。(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①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必须遵循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并通过对这种规律的总结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原理和原则以及标准的管理模式、程序和方法。本文由才聪学习网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类名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7版配套练习题库——才聪学习网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二、简答题三、论述题四、案例分析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第五章管理的基本方法第六章决策第七章计划与计划工作第八章计划的实施第九章组织设计第十章人员配备第十一章组织力量的整合第十二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第十三章领导与领导者第十四章激励第十五章沟通第十六章控制与控制过程第十七章控制方法第十八章管理的创新职能第十九章企业技术创新第二十章企业组织创新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1管理[东南大学2019年研;东北大学2019年研;四川师大2018年研;山西财大2018年研;华南理工2017年研;四川大学2017年研;湘潭大学2017年研;福建师大2017年研;哈工大2016年研;中财2016年研;首师大2014年研;同济大学2013年研;吉林大学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在特定的时空中,对组织成员在目标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协调的过程。其具体内涵包括:①实现组织目标是评价管理成败的唯一标准。任何组织的目标,都包含两方面的要求:效率和效果。②特定的时空是管理的必要条件。任何管理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中进行的,并且对任何管理行为都必须有特定的时空要求。③管理的核心是人的行为。组织目标必须分解为许多具体工作,通过相关人员的实际行为去实现。④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是通过管理的各项职能来实现的。管理的基本特征有二重性、目标性、组织性、创新性。2霍桑实验[华东理工2019年研;上海大学2018年研;山东大学2017年研;同济大学2015年研;山西财大2013年研;暨南大学2011年研;东财2011年研]答:霍桑实验是指梅奥教授参与的于1927—1932年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系列实验。这个实验包括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实验、大规模访问交谈、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等几个阶段。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实验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该学说的主要内容有: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霍桑实验的意义在于:它是管理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推翻了自泰罗以来把人看作“经济人”的假设,为管理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即开始重视人、研究人的行为;人际关系的研究逐渐闻名于世,使其成为了行为科学的先驱,使管理学从此进入了行为科学的新时代。3需要层次理论[湘潭大学2020年研;北二外2011年研]相关试题: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安徽师大2018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答: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人亚布拉罕·马斯洛提出,他认为,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①生理的需要。人体生理上的主要需要,即衣、食、住、行、医疗等生存的基本条件。②安全的需要。随着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继而就会产生高一层的需要——安全的需要。③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感等各方面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别人尊敬。⑤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一级的需要。4双因素理论[华东理工2019年研;厦门大学2013年研;中山大学2009年研]答: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赫茨伯格通过调查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性质和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的。赫茨伯格把前者称作激励因素,后者称作保健因素。(1)保健因素。这类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但是,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该因素可以归纳为: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地位。(2)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该因素可以归纳为: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5决策[华科2019年研;湘潭大学2017年研;暨南大学2017年研;北邮2016年研;安徽大学2016年研;东北大学2015年研;大连理工2014年研;北师大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华南理工2011年研]答: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其含义包括:①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②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③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要求管理者在决策之前以及决策过程中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6程序化决策[湘潭大学2020年研;宁波大学2019年研;浙大2015年研;西工大2015年研;广工大2014年研]答: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每当它们出现时不需要再重复处理它们。通常将“程序化决策”称为“结构良好”的决策,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行问题,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如管理者日常遇到的产品质量、设备故障、现金短缺、供货单位未按时履行合同等问题。7风险型决策[东北大学2020年研;中央民大2019年研;安徽大学2018年研;南昌大学2018年研;同济大学2015年研;东财2011年研]答:风险型决策又称随机决策,在这类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能知道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风险型决策所处理的决策问题应该具备的条件包括:①有一个明确的决策目标。如收益最大,损失较小等。②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并且最后只选定一个方案。③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以决策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状态,或者存在一个不以决策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状态变量的概率分布。④不同方案在各种自然状态下或某一概率分布下的损益值可以预先确定。⑤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或者某一概率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可以预先算出或估计出来。风险型决策是以概率或概率密度函数为基础的,因而具有随机性。8德尔菲法[中央民大2019年研;四川师大2018年研;山东大学2017年研;大连海事2017年研;四川大学2016年研;同济大学2015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德尔菲法是兰德公司提出的,被用来听取有关专家对某一问题或机会的意见。应用这种技术的第一步是设法取得有关专家的合作,然后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分别告诉专家们,请他们单独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管理者收集并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再把综合后的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让各位专家再次进行分析并发表意见。在此过程中,如遇到差别很大的意见,则把提供这些意见的专家集中起来进行讨论并综合。如此反复多次,最终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9直觉决策[浙江大学2019年研]答:直觉决策是指不经下意识的考虑而对某种方案所作出的决策,是基于决策者的经验以及积累所作出的判断。无论是理性决策还是有限理性决策,直觉决策都可以与之相辅相成。经历过类似问题或情况的管理者,往往可以凭借以往经验在获得的信息有限时就迅速行动。在决策时具有强烈感觉和情感的个体实际上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决策绩效,尤其是当他们在制定决策且能够理解自己的感受时。10指导性计划[安徽大学2020年研;华侨大学2018年研]答: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标准,计划可分为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只规定某些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给予行动者较大自由处置权,指出重点但不把行动者限定在具体的目标或特定的行动方案上。比如,一个增加销售额的具体计划可能规定未来6个月内销售额要增加15%,而指导性计划可能只规定未来6个月内销售额要增加12%~16%。11目标管理[武汉理工2019年研;西安交大2017年研;四川大学2017年研;陕西师大2016年研;华南师大2016年研;暨南大学2015年研;首师大2015年研;西北大学2015年研;华东师大2014年研;东财2013年研;北科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提出的,指组织内部各部门乃至每个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自上而下地制定各自的目标并自主地确定行动方针、安排工作进度、有效地组织实现和对成果严格考核的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我国企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目标管理法,并取得较好成效。12滚动计划法[中央民大2019年研;西安交大2017年研]答:滚动计划法是指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滚动计划法,可以避免因不确定性而带来的不良后果,具体做法是用近细远粗的办法制订计划。滚动计划法虽然使得计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任务量加大,但在当今时代,其优点十分明显,具体包括:①计划更加切合实际,并且使战略性计划的实施也更加切合实际;②使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互衔接,短期计划内部各阶段相互衔接;③大大加强了计划的弹性,这对环境剧烈变化的时代尤为重要,它可以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13管理幅度[东北大学2020年研;大连理工2018年研;山东大学2017年研;广工大2015年研;北科2014年研;深圳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管理跨度[中南财大2017年研;哈工大2016年研;陕西师大2015年研]答:管理幅度又称管理跨度,是指主管人员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确定管理幅度最有效的方法是随机制宜,即依据所处的条件而定。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主要有:①主管人员与其下属双方的能力。②面对问题的种类。问题是复杂的、较困难的或涉及方向性战略时,管理幅度不宜过大。③组织沟通的类型及方法。下属人员相互沟通比较容易,对下属考核的制度较健全时,管理幅度可加大。④授权。适当的授权可减少主管的监督时间和精力,可增大管理幅度。权责划分明确,也可增大管理幅度。⑤计划。事前有良好的计划,可增大管理幅度。⑥组织的稳定性。这一点也会影响到管理的幅度。更多考试学习资料请到才聪学习网!

禅医

中国人民大学838管理综合考研真题答案——才聪学习网

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838管理综合》考研全套名校考研真题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838管理综合(管理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838管理综合(含管理学、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70分)1.领导的路径—目标理论与激励的期望理论有何联系?2.当今企业存在的人力成本过高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不少企业出现了“用工荒”,在此情况下,应对企业传统的人力成本控制作何调整?3.试述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的区别和联系。4.在新产品扩散的过程中,率先使用新产品的消费者具有什么群体特征?5.简述个别品牌战略的优缺点。6.解释顾客价值的含义。7.说明股票回购的主要动机。二、分析计算题(以下2题,选做一题,共20分)1.会计分录题2.财务管理题,计算投资回收期、净现值等。三、论述题(以下4题,选做3题,每题20分)1.论述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中的主要贡献。2.当前企业投入很多成本和资源来投放广告,但广告的效果很难评估,一般采用最终销售量来评估广告的效果,但有人对此提出批评,认为应该采用中间测量目标和顾客对产品态度的变化来衡量,试从营销学理论的角度分析广告评估应使用何种方法,及以上两种方法的优劣。3.试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及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4.试述公允价值计量及其优缺点。参考答案:答:(1)路径—目标理论概述①领导的路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相一致。路径—目标来自于这样信念:有效的领导者可以帮助下属实现他们的目标,并为下属清理路程中的各种障碍和危险,使下属的工作更为容易。②四种领导行为:a.指示型领导者:他们让下属知道对他的期望是什么,以及完成工作的时间安排,并对如何完成任务给予具体指令。b.支持型领导者:他们十分友善,表现出对下属各种需要的关怀。c.参与型领导者:他们与下属共同磋商,并在决策之前充分考虑他们的建议。d.成就取向型领导者:他们设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目标,并期望下属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豪斯认为领导者是灵活的,同一领导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表现出任何一种领导风格。③两大类情境变量:a.下属可控范围之外的环境因素(包括任务结构、正式职权系统、工作群体等因素);b.下属个人特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包括控制点、经验、认知能力等)。要使下属的产出最大化,环境因素决定了需要什么样的领导行为类型,下属的个人特点决定了个体对于环境和领导者行为如何解释。④领导方式与情景的匹配:a.与高结构化和设计规范的任务相比,当任务不明或压力过大时,指示型领导会带来更高的满意度。b.当下属从事结构化任务时,支持型领导会导致高工作绩效和满意度。c.对高智力或经验丰富的下属来说,指示型领导可能被视为累赘多余。d.组织中的正式职权关系越明确、越官僚化,领导者越应展现支持性行为,减少指示性行为。e.当工作群体内部存在着实质的冲突时,指示型领导会带来更高的员工满意度。f.内控型下属对参与型风格更为满意; 外控型下属对指示型风格更为满意。g.当任务结构不明时,成就取向型领导风格将会提高下属的预期水平。(2)期望理论概述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当人们预期某种行为能带给个体某种特定的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对个体具有吸引力时,个体就倾向于采取这种行为。①期望理论的三项变量:a.期望或努力—绩效联系。个体感到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可以达到某种工作绩效的可能性;b.手段或绩效—奖赏联系。个体相信达到一定绩效水平后即可获得理想结果的程度;c.评价或奖赏的吸引力。从工作中可以获得的结果或奖赏对个体的重要性程度。效价主要关心的是个人的目标与需要。即需要付出多大努力才能达到某一业绩水平?达到这一业绩水平后会得到什么奖赏?这种奖赏有多大吸引力?它是否有助于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一理论的关键在于要弄清个人目标以及三种联系,即努力与绩效的联系、绩效与奖赏的联系、奖赏与个人目标满足的联系。②期望理论用公式表示:激励力(M)=目标效价(V)×期望值(E)期望理论说明,激励实质上是选择过程,促使人们去做某些事的心理将依赖于效价和期望值两个因素。③这一理论的关键在于要弄清个人目标以及三种联系,即努力与绩效的联系、绩效与奖赏的联系、奖赏与个人目标满足的联系。它提醒管理者要注意四个方面:a.期望理论强调报酬或奖赏,我们需要确信组织给个体提供的奖赏正是他们所需要的;b.期望理论认为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原理能解释员工的激励问题,因此作为管理者面对的压力是,他们必须知道为什么员工会对某种结果感兴趣,而对另一结果了然无趣;c.期望理论注重被期望的行为;d.期望理论关心的是人们的知觉,而与客观实际情况无关,个体对工作绩效、奖赏、目标满足的感知(而不是客观情况本身),决定了他们的动机水平(努力程度)。(3)两种理论的联系:①路径—目标理论模型的基本理论来源于期望理论,其两大假设符合期望理论的思想:a.领导方式必须是部下乐于接受的方式,只有能够给部下带来利益和满足的方式,才能使他们乐于接受;b.领导方式必须具有激励性,激励的基本思路是以绩效为依据,同时以对部下的帮助和支持来促成绩效。也就是说,领导者要能够指明部下的工作方向,还要帮助部下排除实现目标的障碍,使其能够顺利达到目标,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尽量使职工需要得到满足。②路径—目标理论模型中领导行为的激励作用也体现了期望理论的思想本文由才聪学习网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地其外乎

东南大学各专业2021考研资料历年真题

文章转载自:大学考研帮手公众号因篇幅限制,仅保留没目录部分1、东南大学245俄语(外)2000、2002-2003考研真题汇编2、东南大学246日语(外)1999-2004考研真题汇编3、东南大学247德语(外)2000-2002、2004考研真题汇编4、东南大学248法语(外)2003-2004;其中2003有答案考研真题汇编5、东南大学338生物化学1998-2002考研真题汇编6、东南大学601数学分析1995-2005考研真题汇编7、东南大学715量子力学2001-2007考研真题汇编8、东南大学716政治学1998-2008考研真题汇编9、东南大学728物理化学(化)1998-2005考研真题汇编10、东南大学738政治学原理1998-2008考研真题汇编11、东南大学908有机化学2000-2001、2004-2005考研真题汇编12、东南大学920专业基础综合(信号与系统、数字电路)2003-2006考研真题汇编13、东南大学922工程流体力学2000-2005考研真题汇编14、东南大学926工程经济2003-2005考研真题汇编15、东南大学927普通化学1997-1998、2000-2005考研真题汇编16、东南大学929半导体物理1996-2007、2009-2011考研真题汇编17、东南大学930电磁场理论2001-2004考研真题汇编18、东南大学933高等代数1997-2005考研真题汇编19、东南大学935计算机专业基础2002、2004-2005考研真题汇编20、东南大学936普通物理2001-2007考研真题汇编21、东南大学939物理化学2004-2005、2012考研真题汇编22、东南大学944现代管理学2009、2011--2012、2014考研真题汇编23、东南大学945管理原理1998-2005、2009;其中1999-2003有答案考研真题汇编24、东南大学964电路分析基础2000-2004考研真题汇编25、东南大学971土力学1993-1997、1999-2004考研真题汇编26、东南大学983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2000-2005考研真题汇编27、东南大学专业基础综合(信号与系统、数字电路)历年真题2003-2006考研真题汇编28、东南大学中外建筑与城市建设史2008考研真题汇编29、东南大学传热学2000-2004、2007-2008、2010-2014考研真题汇编30、东南大学伦理学原理历年真题2009考研真题汇编31、东南大学光学1997-1998、2000-2004、2007真题汇编历年考研真题考研真题汇编32、东南大学光学历年真题1997-1998、2000-2004、2007考研真题汇编33、东南大学分析化学1992-2005及答案考研真题汇编34、东南大学半导体物理1996-04、06-08、10考研真题汇编35、东南大学半导体物理1996-2011考研真题汇编36、东南大学半导体物理历年真题(1996-2004、2006-2008、2010)考研真题汇编37、东南大学土力学历年真题(1993-1997、1999-2004)考研真题汇编38、东南大学工程力学2002-2005汇编考研真题考研真题汇编39、东南大学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历年真题2000-2002考研真题汇编40、东南大学政治学历年真题1998-2008、2011考研真题汇编41、东南大学政治学原理历年真题1998-2008、回忆2011考研真题汇编42、东南大学数学分析(1995-2005)考研真题汇编43、东南大学普通化学历年真题1997、2000-2005考研真题汇编44、东南大学有机化学历年真题2000-2001、2004-2005考研真题汇编45、东南大学机械原理1993-2006、2010、2012;其中2012有答案考研真题汇编46、东南大学机械原理历年真题2012真题及答案考研真题汇编47、东南大学材料科学基础2008考研真题汇编48、东南大学物理化学98-05、12,09有部分答案考研真题汇编49、东南大学物理化学(化)1998-2005考研真题汇编50、东南大学环境微生物学2005-2012考研真题汇编51、东南大学环境微生物学历年真题2005-2012考研真题汇编52、东南大学现代管理学历年真题2002-2012;2002-2009有答案考研真题汇编53、东南大学现代管理学(2001-2012、2014;2002-2009有答案)考研真题汇编54、东南大学生物信号处理1999-2004考研真题汇编55、东南大学生物化学历年真题1998-2002考研真题汇编56、东南大学电子技术基础1998-2004、2009-2013考研真题汇编57、东南大学电子技术基础(数、模)历年真题1998-2004、2009-2012考研真题汇编58、东南大学电子技术基础(数、模)历年真题考研真题汇编59、东南大学电工基础历年真题1998-2006、2011-2012考研真题汇编60、东南大学电路分析基础1996-2004、2012回忆版考研真题汇编61、东南大学电路分析基础历年真题1996-2004、2012回忆版考研真题汇编62、东南大学电路电子线路基础1998-2004考研真题汇编63、东南大学管理学原理1998-2013;其中1999-2003有答案考研真题汇编64、东南大学结构力学93-11、13-14;其中99、01-11、13有答案考研真题汇编65、东南大学结构力学历年真题1993-2006、2008、2010-2011考研真题汇编66、东南大学结构设计原理历年真题2005考研真题汇编67、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历年真题1998-2002、2004考研真题汇编68、东南大学西方经济学00、03、05-06、08-12;02-03、08-12有答案考研真题汇编69、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基础2004-2005汇编考研真题考研真题汇编70、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基础历年真题2004-2005考研真题汇编71、东南大学运筹学2000-2001、2009、2011考研真题汇编72、东南大学运筹学历年真题2000-2001考研真题汇编73、东南大学量子力学2001-2007考研真题汇编74、东南大学高等代数1997-2005、回忆2013考研真题汇编75、东南大学高等代数历年真题1997-2005、回忆2013考研真题汇编

大鹰啸

武汉大学《821工商管理》考研真题及详解——才聪学习网

2021年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21工商管理基本理论》考研全套资料才聪学习网:工商管理考研第一编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1.1复习笔记一、管理1.管理的定义(1)下面是西方和我国学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①管理就是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H.法约尔)②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H.唐纳利)③管理就是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目标。(L.西蒙)④管理是在正式组织中,通过别人完成任务的艺术,这是在这样组织的团体中创造环境的艺术,是在组织中能够以个人和合作的方式完成组织目标的艺术,是在完成这些工作中消除障碍的艺术,是在有效地达到目标时获取最优效率的艺术。(H.孔茨)⑤给管理下一个广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定义,可以把它看成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A.雷恩)⑥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P.罗宾斯) ⑦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国人民大学杨文士)⑧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南京大学周三多)⑨在本书中,对管理的定义是:在组织中,为协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差异,以达到提高组织效果和效率目的的社会活动。才聪学习网:工商管理考研(2)管理的内涵①目标是对未来的追求。②管理工作的本质是协调。③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之中。④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3)效率和效果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它常常用下列公式表示:效率=产出/投入;而效果是管理人员工作过程中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由此可见,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它们构成管理工作中两个层面的内容(见图1-1)。图1-1 管理追求效率和效果作为一名管理工作者,要高度地注意:管理工作是追求效率和效果的统一。组织的效果是指通过管理活动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而组织的效率是指在组织目标取得的过程中组织成员个人目的实现的状况。2.管理职能管理的职能是指组织的管理活动由哪些基本的工作构成,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见图1-2)。图1-2 管理职能示意图①计划。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制定行动计划。②组织。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③领导。领导就是寻求从企业拥有的所有资源中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引导组织达到它的目标。④控制。控制就是注意是否一切都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计划职能具有先导性、首要性,根据计划的要求和安排,确定组织的机构、部门的设置;然后选定有效的领导方式和恰当的激励方式,最后根据计划的要求,设置控制标准,进行控制,确保计划的完成。由于组织在其生命周期内是个运行的“生命体”,因而这个过程又是一个周而复始、头尾相接的过程。3.管理工作的特点(1)管理是一项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工作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人起作用,需根据组织的特性,所管辖的人员特点、工作性质、任务环境对管理的原则、方法进行调整,以确保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2)管理的二重性一方面,管理工作会涉及各种经济资源的安排和各个管理环节的协调;另一方面,管理工作会涉及人员间的安置、所有者与经营者、管理者与雇员、上级和下级、命令和服从等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管理工作的这个特点要求管理人员在学习借鉴他国经验时,要注意区分合乎生产力发展规律和体现生产关系内容的不同方面,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在实际工作中,要按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要求和习惯,确立组织中正确的管理模式,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要懂得和知晓,管理工作首要的任务是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这是在当前现实的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的科学性是对管理理论性的描述。它突出了在社会科学的领域存在着可适用于任何组织、反映组织管理工作内在规律、并能指导组织管理活动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中包含着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有一套独立于其他学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管理的艺术性是对管理实践性的描述。它突出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管理原理,使组织经营顺应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取得成功的作用。它强调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除了要掌握适用于自我组织类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外,还必须结合实际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更要注意经营理念、管理思想的创新。才聪学习网:工商管理考研(4)管理学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特性的原因:①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②管理学是一门边缘性科学。二、管理者1.管理者管理者是在一个组织中,按照组织的目的,指挥他人活动的人。根据在组织中承担的责任和权力的不同,管理人员一般可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见图1-3)。基层管理者通常是作业现场的监督、管理人员;中层管理者通常是职能层和执行层的管理人员,他们往往在管理工作中就某一方面的工作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发挥参谋作用;高层管理者是组织战略决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本文由才聪学习网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何可易邪

江苏师范大学668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及答案——才聪学习网

2021年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668公共管理学》考研全套公共管理导论1.1 复习笔记一、公共管理的意义1.公共管理的含义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的过程。2.公共管理的性质(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7)公共管理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二、公共管理的发展与研究途径1.公共管理的发展(1)公共管理发展的学科背景公共行政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典范变迁:①第一阶段:政治与行政二分法(1900—1926)以行政学者古德诺、怀特为代表,主张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观点,主张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不要干扰行政,行政应维持价值中立,以追求经济与效率为目标。②第二阶段:行政原则(1927—1937)在这一阶段,许多行政学者关注建构“行政原则”。魏劳毕于1929年出版的《公共行政的原则》,特别强调有一些科学的行政原则存在,并且这些原则能被认识,PDSDCORB就是行政原则的最佳体现。③第三阶段:公共行政即政治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公共行政具有强烈的规范取向,这个时期的公共行政以建立规范理论为目的,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对改进公共行政实务助益不多。④第四阶段:公共行政即管理学(从1960年—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行政的部分学者不满政治取向的公共行政研究,从而转向管理领域寻求发展。这一时期公共行政的基本假设基础包括:a.公共行政与私部门的行政没有本质的区别;b.强调一般管理或类同管理;c.企业绩效优于政府绩效,而主张师法企业,提高政府绩效。公共行政即管理学的发展,形成了有管理无公共的窘境,完全忽略了公共管理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公私管理之差异,由于大环境之差异,私部门管理的知识、技能、概念与工具,在引入政府部门运用后,产生格格不入甚至失灵的情形。(2)公共管理发展的时代背景①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以及社会对政府之不满二战后,在福利国家观念的推动下,政府的权力不断扩张,政府的职能范围扩大,政府的角色日益多样化,这导致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以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为支付大量公共开支所采取的重税政策也导致经济竞争力的下降和民众的不满。②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a.工业化国家朝着福利国家的方向发展,造成政府每年必须负担庞大的转移性财政支出,拖垮了政府的预算和经济,造成经济衰退、失业率的上升,形成了政治、经济的不稳定。b.国际经济的自由化趋势所造成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剧,对各国政府均造成巨大的改革压力。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节省政府施政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各国执政者面临的核心课题。③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a.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膨胀问题、都市化问题等。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b.传统的政府功能已不足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加之官僚体系本身的缺陷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使政府的存在充满了合法性危机。让公共服务回归社会、市场的呼声日渐高涨,缩小政府职能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④新右派学说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从20世纪70~80年代起,具有保守主义政治倾向的政党在西方执政,新右派学说抨击60年代盛行的社会福利国家和政治的缺点,并认为政府失灵比市场失灵更为严重,应将私部门管理引进公部门之中,使政治控制得以强化、预算削减、专业自主性降低、公务员的工会弱化,同时,半竞争性的架构将克服官僚体制天生无效率的弊端。2.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以及特质(1)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是指以公共政策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该理论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P途径研究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定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并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以研究取向而言,P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的、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是采用个案研究法。公共政策取向的公共管理有三个基本特点:①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的互补之物,成为这些学院教学课程的方向;②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③以高层管理者,特别是政治性任命官员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2)B途径的公共管理B途径的公共管理是指以企业管理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B途径的公共管理与P途径的公共管理的区别在于:①P途径的公共管理试图摆脱传统公共行政,形成独立的管理领域;B途径的公共管理则试图与公共行政合流。②P途径的公共管理认为公私部门管理有别;B途径的公共管理者则认为公私部门的管理没有质的差异,应以较严谨的态度发展实证理论来描述与解释公私部门的异同。在此前提下,B途径的公共管理者偏好、认同并接受企业管理的概念与工具,并将之引入运用于公共部门的管理。③P途径的公共管理几乎完全依赖案例研究为获取知识的工具;B途径的公共管理兼采案例研究与量化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方法。④P途径的公共管理长于个案的处理与分析;B途径的公共管理比较重视学术的研究与理论的建构,长于从不同的学术领域中吸取有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⑤P途径的公共管理以高层管理者,特别是政治性任命人员为主要教学研究对象;B途径的公共管理以具备文官资格的公共管理者为主要教学研究对象。3.公共管理学的特质(1)公共管理基本上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基本上是一种介于企业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2)公共管理是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但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公共管理并不否定公共部门的特性。(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任何公共事务的管理必须解决两大问题,即内部技术问题和外部整合问题。当代公共管理非常重视外部整合问题。(4)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它强调治理,即由众多行动者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和众多行动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公共管理强调价值的调和,不仅重视“三E”,即经济、效率、效能,同时也重视公平、正义和民主。(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政府部门的改革、变革、再造、创新一直是公共管理研究的主体。这反映了公共管理理论与实务之间结合的特性。本文由才聪学习网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生生世世

《管理学原理》激励原理

1、动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并维持行动,以达到目的的内部驱动力。动机和激励都包含三个关键要素:努力、组织目标、需要。2、激励的对象:激励是针对人的行为动机而进行的工作,因而,激励的对象主要是人,或者说是阻值范围中的员工或领导对象。3、激励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注重内因,改变外因。4、激励理论分为内容理论,过程理论,强化理论(根据对激励对象不同方面的重视程度)。5、 激励内容理论6、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假设(两个基本出发点):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才出现。7、马斯洛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安全、社交或感情、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8、郝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保健--激励理论):其主要观点有: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则是没有不满意;激励因素是以人对工作本身的要求为核心的;只有激励因素的满足,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保健因素:哪些与人们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激励因素: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该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因为至于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9、成就需要理论:(戴维麦克利兰)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需要:成就需要、亲和需要、权力需要三种平行的需要 。10、公平理论(社会比较论):(亚当斯)其主要观点:人是社会人,一个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公平理论提出的基本观点是客观存在的,但公平本身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 它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它与个人所持的公平标准有关.(人们总是低估自己的报酬,高估自己的投入;对他人则恰恰相反。)它与绩效的评定有关它与评定人有关。11、四种激励方式:工作激励(对工作重新设计,使工作丰富化,对绩效进行科学评价,与实际付出相联系,建立合理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贯彻,一视同仁。)通过设计合理的工作内容、非配恰当的工作来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热情。要考虑员工的特长和爱好;工作目标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批评激励(通过批评来激发员工改正错误行为的信心和决心)、培训教育激励(培养教育:通过思想(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职业道德)、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从而增加员工的进取精神和工作能力。明确员工的需求+有特色的报酬体系吸引留住员工)。成果奖励:在正确评估员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给予其合理的奖惩,以保持员工行为的良性循环。报酬必须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员工的需求;非经济性报酬具有方向性;报酬的多少应与员工的工作业绩挂钩。绩效(performance)=效率+效果12、激励力=效价(人对达到某种预期成果的偏爱程度)×期望值。13、期望理论:维克托·弗鲁姆《工作与激励》。弗鲁姆认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

同工同酬

管理学原理 第十四章

一、 产生冲突的原因1、关于冲突的不同观点:1)冲突的传统观点:组织应该尽可能避免冲突,冲突本身表明组织内部的机能失调。(19’-20’40)2)冲突的人际关系观点:冲突是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的产物,不可能被消除,也不一定对组织有害,有时有利于组织工作的开展。(20’40-70)3)冲突的相互作用观点:有些冲突对组织的有效运作是必要的,是组织发展的动力,是组织保持活力的手段,管理者应维持最低水平的冲突。(20’70- )2、冲突原因的具体分析1)沟通差异(沟通不良)2)结构差异(组织结构差异,信息不对称与利益不一致导致看法不一)3)个体差异(成员性格、价值观、人生观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