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学的人性论》——八、从管理学进入研究课题龙家将

《科学的人性论》——八、从管理学进入研究课题

文/朱秋霞八、从管理学进入研究课题西方管理学起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在北美得到快速发展和完善。管理学的本质是管理人,目的是让人更好地发挥价值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最开始的管理方法就是强制性、机械式的管理,把人当作机器使用,通过高强度的劳动产生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自己生活奢侈,对工人极端苛刻,工人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极大,过着牛马不如的日子。工人不是机器人,是会思考的有情感的人,也有人格尊严。强烈的反差和不平等,促使工人不断捣毁机器和罢工,争取自己的权利,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西方资本主义从文艺复兴起从未停止呼吁人人自由平等,当他们压榨工人的劳动价值时,就没有了人人平等的概念了。可见他们呼吁的自由平等,也只是针对于本阶级。西方管理学没有站在解决不平等的根源上考虑,而是采用安抚的方法,也就是给工人点好处,让他们好好干活。给点好处哄一哄,目的是让你好好干活,这在中国人看来,有点侮辱人的智商啊!这就好比农夫为了驱使驴子做事,就在驴子面前掉了一根胡萝卜,驴子为了品尝美味就不断向前奔跑。1911年,美国科学管理学之父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即“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目的是让工人不闹事,好好干活,争取最高产量,实现利益最大化,使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利润。192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的“霍桑实验”,实验发现让工人相对舒适的工作,对产品质量是有帮助的。发现了激励对发挥人的最大潜能具有重要的作用。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进一步关注到了人性的精神需求、合作需求、社会需求方面的内容。1954年,美国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提出了目标管理方法,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了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目的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竞争能力,以便达到利益最大化。1990年,彼得.圣吉博士在《第五项修练》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运用系统思考模式,规划了人们在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获取竞争优势和实现共同愿望的组织蓝图,这种新的管理和思维方法,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共识。孙金汉通过查阅资料,梳理了资本主义的历史、管理学的历史,他发现,西方管理学自产生以来一直处在循序渐进、进步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的管理方法逐步迎合人的心理需求,越来越人性化发展。不管什么管理方法都是建立在管理人的基础上,不论是目标管理还是学习型管理,根本目的就是获取利益,让价值最大化,立场是为我服务,而不是为他服务。他想,所谓的管理学就只是管控人吗?那么,西方管理学是基于什么哲学理念设计的呢?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也就是世界是优胜劣汰的、是弱肉强食、利益至上的。管理者认为人是生物性、动物性的人,人性是恶的、是自私的。因为他们发现当人对领导或工作不满意的时候,会带有敌对的情绪,消极怠工或者破坏生产工具,认为人是情绪化的动物,人不能像机器那样受控制,生产中的不利因素都是因为人性的恶造成的,必须用斗争和管制的手段,控制人性恶的一面。在西方文化价值观基础上产生的管理学,是基于人性恶而设计出的理论。孙金汉在阅读了大量管理理论书籍后,他发现无论什么管理方法目的都是创造价值、实现利益,价值是人创造的,让人尽其才,发挥最大价值才是根本。

雄浑

面向新时代创新发展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

内容提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按照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创新发展能够有效指导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是中国管理学者的光荣使命。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极为紧密的学科。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企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整体实力大幅提升,而且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国企业整体发展进步的背后,是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创新与发展。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管理学者和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中国企业管理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管理理论,而应紧密结合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探索发展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的紧迫任务,也是我国培育更多优秀企业和企业家的迫切需要。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一是1949—1978年的探索起步阶段。初期以学习借鉴苏联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为主。20世纪60年代之后,管理学界开始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出发,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二是1979—1992年的转型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我们认识到我国企业管理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奋起直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对企业管理学和管理实践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众多管理学者和企业管理者重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希望从中得到启发。三是1993—2012年的蓬勃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管理学者更加注重对中国企业管理实践进行本土化研究,企业管理学的中国特色逐渐突出。四是2013年至今的创新发展阶段。伴随世界对中国发展奇迹的高度关注,国内外顶级管理学期刊中关于中国企业管理现象、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研究明显增多。中国学者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理论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提高了中国管理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经过70年的艰辛探索,我国企业管理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比如,理论界从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管理思想融入现代管理学理论,提出了诸多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管理理论,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企业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实务界立足中国管理情境,探索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如华为公司的“灰度管理”模式、海尔公司的“人单合一”管理模式等。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创新,有力推动中国企业突破后发劣势、形成核心优势,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在肯定中国企业管理学研究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中国企业管理学发展的一些不足。一是一些理论研究与企业管理实践脱节,单纯为了本土化而本土化。例如,过度解读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代管理实践进行机械对应;部分学者囿于自身研究视角,缺乏与同行和企业的沟通交流,造成中国企业管理学流派日趋复杂;等等。二是忽视中国国情和企业管理实践,生搬硬套西方管理学理论。三是受西方管理学研究范式影响,存在过度追求研究规范化、推崇复杂定量研究与艰深模型的倾向,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不深入,难以发现管理实践背后的中国逻辑和企业运行规律。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创新发展的方向2016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在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按照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创新发展能够有效指导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是中国管理学者的光荣使命。面向新时代,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创新发展的方向是,立足国情和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完善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探索和揭示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内在规律。从研究对象看,应聚焦中国企业管理实践,重点研究本土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问题;从研究选题看,应正确处理世界管理问题研究与本土管理问题研究的关系,突出具有中国现实意义和前沿性的核心问题;从研究内容看,应重点关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特殊元素,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学概念,阐释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研究情境看,应基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特定情境或视角,对中国企业的独特管理现象进行剖析和诠释;从研究方法看,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同时既充分借鉴吸收西方现代管理学的有益研究方法,又立足中国现实与研究需要促进研究方法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推动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创新进入新时代,中国企业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国际环境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如何促进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和国际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立足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推动理论创新。应立足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从中发现根植于中国土壤的管理元素,揭示中国企业管理实践背后的规律与机制,提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和标识性概念;大力挖掘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本土化与国际化兼具的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理论构建路径;围绕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创新发展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挖掘中国企业创新发展中的独特情境变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直面新技术挑战推动理论创新。在国际知名调研机构CBInsights发布的2019年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中,中国企业数量约占30%。这说明中国企业并不缺少创新精神,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中,有些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这为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实践基础。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企业生产模式和商业环境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管理创新让企业更好适应新的市场竞争?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支持企业决策和管理,进而提高效率和效益?在一些互联网企业占有大量数据资源的情况下,如何引导企业兼顾创造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深化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创新发展的紧迫任务。中国管理学者完全可以提出新概念、构建新理论、创造新模式,引领和推动新技术条件下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并为世界企业管理学创新发展作出贡献。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理论创新。“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为中国企业更好走出去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走出去的企业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比如,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如何布局贸易与投资体系?如何搭建风险防范与管理系统?如何应对文化冲突和政治经济问题?如何更好承担社会责任?等等。从理论层面深入回答这些问题,探索符合中国企业走出去实际的管理战略和管理模式,突出中国特色、中国制度、中国元素,有效化解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是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亟须深入研究的问题。聚焦国有企业改革推动理论创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但是,目前有关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研究仍然滞后于实践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能“一刀切”,而应分类推进、一企一策。如何具体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既是企业管理者需要直面的实践问题,也是管理学者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应扎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实践,结合国有企业改革经验与理论研究成果,深入研究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需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围绕培育优秀企业家推动理论创新。伴随改革开放大潮,我国涌现出许多极具管理特色的本土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应关注这些领先企业,研究优秀企业家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以动态视角观察分析企业家面临经营风险挑战时的心理状况及决策过程,剖析企业家个人风格和企业家精神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在本土情境下探究企业家的管理思想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体现,有助于深入挖掘成功企业背后的管理逻辑。(执笔:王永贵李霞)《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25日 09 版)

困窘织履

专业解析|应届生能申请的美国Top30管理学硕士项目汇总

前言11月16日,美国国际交流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ation)发布最新门户开放报告(Open Doors 2020),报告显示2019-2020学年在美国际学生逾107万人,国际学生去年为美国经济贡献了440亿美元。中国留学生人数总数逾37万人,较上一年增长0.8%。从就读专业来看,STEM依然是热门专业,占所有专业申请人数的52%。中国学生学习最多的专业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占比21.2%),其次是商科管理类(占比17.5%),工程类(占比17.5%)。想了解具体报告的内容可以参考往期文章《链接》。所以中国赴美读商科管理类的学生依然占据较大的比例,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来解析一些美国的管理学硕士项目(仅指应届生可以申请的管理学项目,不包含MBA)。之前我们也为大家解析过《耶鲁大学1年制项目》《耶鲁大学GBS项目》《耶鲁大学SSP项目》等,大家都可以深入了解一下这些顶尖名校的相关项目。项目简介管理类硕士项目一般开设于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下,常见的项目名称有Masters in Management、Master of Management Studies、Master of Science in Management 等, 侧重教授商业知识和商科技巧。下面我们逐个为大家解析一下美国top30学校的管理学相关项目。01 Harvard University项目名称:MBA College 2+2 Program所在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学制:2年项目人数:120人左右项目特色:该2+2项目只针对本科或硕士在读学生,采取先录取后推迟两年入学的方式,要求录取人在毕业后先全职工作两年,再进入该项目就读两年。录取者也可申请工作3-4年后再入读。毕业后获得MBA学位截止时间:2021-4-2902 Yale University项目名称:Silver Scholar Program - MBA所在学院:School of Management学制:36个月项目人数:30人左右项目特色:该项目只招收大四学生或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偏好人文学科和理工科背景学生,项目毕业可拿到MBA学位。项目第一年需学习MBA基础核心课程,第二年需完成一个全职工作,第三年又回到耶鲁继续剩下的选修课程。截止时间:2020-9-15 2021-1-7 2021-4-1303 Yale University项目名称:Master of Advanced Management(MAM)所在学院:School of Management学制:12个月培养能力:创新力,领导力,沟通能力,跨学科学习能力项目特色:MAM候选人来自各个地理区域和专业领域,可以接触到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和艺术领域的专家和思想领袖。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大学里选择不同的选修课。耶鲁大学的校园里汇集了著名的领袖、客座演讲嘉宾和具有全球视野的人士,以增进对全球社会的机遇和挑战的理解。截止时间:2021-1-7 2021-2-25 2021-4-1404 Cornell University项目名称:MPS in Management所在学院:SC Johnson College of Business学制:10-12个月项目简介:项目有世界一流的师资和资源,以及沉浸式课程和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独特优势。学生将完成三个行业实习,包括现场案例研究和现场参观。学生将接触到的行业包括:银行/金融、技术、卫生健康、咨询/私人股本、可持续管理、营销/媒体。背景要求:任何专业都可以,但需要有一个工商管理类的辅修。如果本科读的是商科专业也可以申请,但名额较少。项目特色:是STEM项目;该项目共分为4个学期,每学期包括1个实习项目;师资力量很强大,与MBA同一待遇截止时间:2020-12-1 2021-1-15 2021-3-1 2020-4-1505 Duke University项目名称:Master of Management Studies所在学院:Fuqua School of Business学制:10个月项目人数:140人左右前提课程:无前提课程,偏好学生有量化与分析技能,招生委员会建议学过统计,微积分,金融课程项目特色:STEM项目,是Cohort-based,主打培养学生的Soft Skills,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将贯穿全程特殊说明:所有的录取者都要经过一个第三方的背景调查,以证明你所提供的所有材料全部属实,这个认证还需要额外花75美金的认证费用,所以申请杜克是绝对不能造假的,因为第三方机构会联系所有你的推荐人、雇主、学校来证实材料的真实性。该项目是专门为应届毕业生或毕业不足两年,仅拥有很少工作经验的人士开设,课程为一半的管理课程,未分专业方向,根据授课地点不同,设有以下2种项目,分别是:MMS: Foundations of Business,授课地点为达勒姆,7月份开课;MMS: Duke Kunshan University,授课地点是2个学期在达勒姆,3个学期在位于中国的杜克昆山大学,6月份开课。截止时间:2020-10-23 2021-1-20 2021-3-10 2021-4-1906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项目名称:Master of Science in Management所在学院:Mendoza college of business学制:11个月项目简介:由著名的门多萨学院教授的小班课程中,您将学习“商业语言”,获得坚实的商业基础,包括会计、市场营销、管理和金融。项目优势:在全球MBA项目中,圣母大学管理硕士(Notre Dame M.S. in Management)在毕业后的薪资排名中排名第十。通过在中国、南美或南非为期两周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全球商业的理解。学生将从专家和商界领袖那里了解当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特殊说明:MSM计划是为在非商业学科获得学士学位的个人设计的。项目不能接受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管理,商业或双学位商业课程专业的学生的申请。欢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报名。截止时间:2020-9-22 2020-10-20 2021-1-12 2021-2-907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项目名称:MS in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所在学院:Marshall School of Business学制:12个月项目人数:55人左右项目简介:该项目为有创业热情的学生提供他们创造未来伟大公司所需的关键技能和知识。项目适合拥有技术或非商业学位的学生学习如何在大型机构或新公司开创新业务。学生可以选择符合自己职业目标的选修课。项目特色:MSEI项目对来自所有学术背景和学科的学生开放,使他们能够在没有获得MBA项目所需的全部工作经验的情况下,学习关于创业决策、创新商业模式的制定和评估、新产品开发和执行策略、团队组建与成长、融资和启动一个新的风险等帮助学生快速启动他们的未来。截止时间:2020-9-1 2020-12-1 2021-1-3108 Georgetown University项目名称:Master of Science in Management所在学院:McDonough School of Business学制:10个月项目人数:55人左右就业指导:MiM职业中心也提供了一些课程,包括为期六周的咨询训练营、案例面试准备、职业指导对话、简历评论以及在求职中使用LinkedIn。McDonough职业服务办公室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了一个为期一周的虚拟职业峰会,以帮助所有学生了解虚拟招聘。学生服务主任提供一对一的线上、线下的交流指导,在读学生反馈,MiM项目是快节奏的、有趣的和具有挑战性的。项目特色:STEM项目,专为具有0-3年工作经验、正在寻找职业发展道路的应届毕业生而设计。截止时间:2020-11-3 2021-1-26 2021-3-1609 University of Virginia项目名称:MS in Commerce所在学院:McIntire School of Commerce学制:10个月项目优势:学生毕业时将获得雇主重视的坚实商业基础,集中在商业分析、金融或市场营销与管理三大方向的技能,联系全球300多家公司和25万多名校友。项目特色:综合课程和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例子来学习商业的复杂性。STEM项目,有全球沉浸式体验(GIE),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主要地区商业环境动态的机会。截止时间:2020-11-12021-1-1 2021-2-1 2021-3-110 UMich-Ann Arbor项目名称:Master of Management所在学院:Ross School of Business学制:10个月项目人数:90人左右前提课程:微积分、统计等数学类的课程,课程成绩至少B-项目简介:为具有0-2年工作经验的非商业学院应届毕业生提供10个月的强化学位课程、广泛的职业准备、高影响力的领导力发展以获得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所需的商业洞察力、实践技能和领导力培训。项目特色:为期10个月的创新项目将涵盖会计、市场营销、运营和战略等商业关键领域的课程。开设的专业方向包括商业网络(Business Networks)和领导力(leadership)截止时间:2020-11-1 2021-2-111 Wake Forest University项目名称:MS in Management所在学院:School of Business学制:10个月项目人数:120人左右项目优势:小班教学,有机会通过团队的咨询项目获得实践经验,能得到专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强大的network校友网络。特殊说明:项目要求学生是非商科专业的,但商科辅修的学生可以申请截止时间:2020-11-1 2021-4-1想了解更多的管理学相关的问题,欢迎咨询我们哦!-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拓达留学独家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西厢记

201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获50项,立项总数全国前3!

7月12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正式公布了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的立项名单。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立项50项,其中重点项目9项、一般项目25项、青年项目16项,涉及马列·科社、哲学、理论经济、应用经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人口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国历史、考古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管理学17个学科。重点项目立项数在全国高校中并列第一,立项总数继续保持全国高校前三位。注:按各单位立项总数排序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共计申报160项,获得公示立项50项,平均立项率为31.25%,是全国平均立项率(15.71%)的近2倍,连续五年保持在30%以上。本次立项涉及国家社科基金23个学科中的17个,多数学科在立项数和立项率上保持了较高水准。其中,国际问题研究、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政治学、人口学等学科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中国人民大学哪些项目获得立项?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编辑、设计 :訸 特别支持:科研处

白色蛙

面向新时代创新发展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按照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创新发展能够有效指导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是中国管理学者的光荣使命。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极为紧密的学科。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企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整体实力大幅提升,而且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国企业整体发展进步的背后,是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创新与发展。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管理学者和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中国企业管理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管理理论,而应紧密结合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探索发展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的紧迫任务,也是我国培育更多优秀企业和企业家的迫切需要。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企业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一是1949—1978年的探索起步阶段。初期以学习借鉴苏联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为主。20世纪60年代之后,管理学界开始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出发,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二是1979—1992年的转型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我们认识到我国企业管理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奋起直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对企业管理学和管理实践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众多管理学者和企业管理者重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希望从中得到启发。三是1993—2012年的蓬勃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管理学者更加注重对中国企业管理实践进行本土化研究,企业管理学的中国特色逐渐突出。四是2013年至今的创新发展阶段。伴随世界对中国发展奇迹的高度关注,国内外顶级管理学期刊中关于中国企业管理现象、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研究明显增多。中国学者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理论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提高了中国管理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经过70年的艰辛探索,我国企业管理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比如,理论界从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管理思想融入现代管理学理论,提出了诸多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管理理论,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企业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实务界立足中国管理情境,探索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如华为公司的“灰度管理”模式、海尔公司的“人单合一”管理模式等。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创新,有力推动中国企业突破后发劣势、形成核心优势,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在肯定中国企业管理学研究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中国企业管理学发展的一些不足。一是一些理论研究与企业管理实践脱节,单纯为了本土化而本土化。例如,过度解读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代管理实践进行机械对应;部分学者囿于自身研究视角,缺乏与同行和企业的沟通交流,造成中国企业管理学流派日趋复杂;等等。二是忽视中国国情和企业管理实践,生搬硬套西方管理学理论。三是受西方管理学研究范式影响,存在过度追求研究规范化、推崇复杂定量研究与艰深模型的倾向,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不深入,难以发现管理实践背后的中国逻辑和企业运行规律。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创新发展的方向2016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在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按照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创新发展能够有效指导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是中国管理学者的光荣使命。面向新时代,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创新发展的方向是,立足国情和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完善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探索和揭示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内在规律。从研究对象看,应聚焦中国企业管理实践,重点研究本土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问题;从研究选题看,应正确处理世界管理问题研究与本土管理问题研究的关系,突出具有中国现实意义和前沿性的核心问题;从研究内容看,应重点关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特殊元素,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学概念,阐释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研究情境看,应基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特定情境或视角,对中国企业的独特管理现象进行剖析和诠释;从研究方法看,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同时既充分借鉴吸收西方现代管理学的有益研究方法,又立足中国现实与研究需要促进研究方法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推动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创新进入新时代,中国企业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国际环境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如何促进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和国际环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立足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推动理论创新。应立足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从中发现根植于中国土壤的管理元素,揭示中国企业管理实践背后的规律与机制,提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和标识性概念;大力挖掘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本土化与国际化兼具的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理论构建路径;围绕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创新发展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挖掘中国企业创新发展中的独特情境变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直面新技术挑战推动理论创新。在国际知名调研机构CBInsights发布的2019年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中,中国企业数量约占30%。这说明中国企业并不缺少创新精神,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中,有些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这为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实践基础。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企业生产模式和商业环境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管理创新让企业更好适应新的市场竞争?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支持企业决策和管理,进而提高效率和效益?在一些互联网企业占有大量数据资源的情况下,如何引导企业兼顾创造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深化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创新发展的紧迫任务。中国管理学者完全可以提出新概念、构建新理论、创造新模式,引领和推动新技术条件下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并为世界企业管理学创新发展作出贡献。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理论创新。“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为中国企业更好走出去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走出去的企业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比如,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如何布局贸易与投资体系?如何搭建风险防范与管理系统?如何应对文化冲突和政治经济问题?如何更好承担社会责任?等等。从理论层面深入回答这些问题,探索符合中国企业走出去实际的管理战略和管理模式,突出中国特色、中国制度、中国元素,有效化解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是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亟须深入研究的问题。聚焦国有企业改革推动理论创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但是,目前有关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研究仍然滞后于实践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能“一刀切”,而应分类推进、一企一策。如何具体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既是企业管理者需要直面的实践问题,也是管理学者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应扎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实践,结合国有企业改革经验与理论研究成果,深入研究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需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围绕培育优秀企业家推动理论创新。伴随改革开放大潮,我国涌现出许多极具管理特色的本土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应关注这些领先企业,研究优秀企业家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以动态视角观察分析企业家面临经营风险挑战时的心理状况及决策过程,剖析企业家个人风格和企业家精神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在本土情境下探究企业家的管理思想及其在管理实践中的体现,有助于深入挖掘成功企业背后的管理逻辑。(执笔:王永贵李霞)《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25日 09 版)

富豪榜

2021年各学科C刊重点选题!

管理学01管理学刊2021年《管理学刊》面向国内外经济、管理领域专家学者征集下列研究方向的高水平学术稿件:建党100周年以来,中国经济、管理科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全球治理、大国治理、公共治理、公司治理乡村振兴与脱贫成果巩固城市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经济、共享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健康中国与应急管理供应链管理、组织管理、创新管理互联网+、区块链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研究中国本土化经济管理思想研究02宏观质量研究质量驱动我国消费升级的理论与路径基于供应链的质量安全治理新发展格局下进口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脱贫质量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公平竞争、反垄断与产品质量提升国内大循环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教育质量的理论与路径03会计与经济研究2021年重点关注的选题公告如下:新技术变革、新经济与会计财务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变革对企业会计、财务的影响;数字经济对企业会计、财务的影响;商业模式变革、会计系统重构、经营管理变革与企业价值创造;新技术变革下的审计创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资本市场改革(科创板、注册制、新《证券法》等)对上市公司财务与会计的影响;资本市场改革与审计功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绿色经济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公司治理中国社会制度、中华文化与公司治理;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司治理创新;民营企业治理与传承;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绿色经济与公司治理。政府会计政府资产治理及其财务与会计问题;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社会和经济后果;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政府成本核算与报告;政府财务治理理论框架与实践。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会计信息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有用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微观价值体现;经济结构优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作用机制;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企业会计财务;国际贸易摩擦、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变革对企业会计、财务的影响。金融·经济·贸易·财税反垄断与资本无序扩张;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区块链、科技创新与经济新动能;金融新业态与新模式;VUCA环境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自贸区建设的经济增长效应;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企业税务的数字化转型;供应链重构与税收政策。04经济管理本刊在管理学领域征集以下重大选题,作者可根据研究内容自拟题目:百年来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的领导与管理实践探索及理论创新百年视域下东方管理学的发展与创新国资国企业改革与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新发展格局下的企业战略选择与经营管理创新新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劳动就业与企业发展数字经济与管理理论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形势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管理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05科学学研究2021年除常规栏目外,将对以下选题诚向专家学者征求稿件。科学学理论科技治理科技伦理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研究科技自立自强与建设科技强国研究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研究经济学01财经科学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济思想研究迈向现代化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十四五”时期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与应对研究创新性国家与科技支撑体系相关问题研究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水平的路径机制研究高质量发展的供给引领与需求导向研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研究稳杠杆、防风险与货币调控改革研究反垄断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全面促进消费需求的制度政策研究减税降费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粮食安全与全面振兴乡村研究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全面提升民生福利水平的经济学分析“新财经”服务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构建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研究02广东财经大学学报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研究扩大内需、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研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研究金融风险、宏观杠杆率及经济稳定运行问题研究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与完善、上市公司质量研究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研究产业链供应链、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经济体制、国资国企改革研究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问题研究减污降碳和新能源发展问题研究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新型城镇化、住房问题研究贫困治理、农村改革及乡村振兴研究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研究数字货币、区块链及人工智能问题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研究03国际经济评论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会带来哪些长期影响?新冠肺炎疫情是否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如何避免?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挫折和危机?如何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如何看待和应对中美经济关系重构?如何建设开放和安全的现代产业体系?如何在金融开放中维护金融安全?如何协调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关系?如何实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如何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主权债务处置?新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04经济学家本刊近期将重点关注以下选题内容的研究: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与政府职能转变的相关问题研究;健全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研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相对贫困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研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相关问题研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研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建设开放型经济、创新开放模式、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研究;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建设问题研究;深化金融改革的重点领域和政策选择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问题研究;区域经济与城镇化问题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及其变动趋势问题研究;西方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新趋势的研究;国外关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研究;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格局研究。05世界经济1.世界经济长期低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围绕世界经济长期处于低增长,以及一些国家经济增长处于长期停滞的现实背景,进行理论创新性分析研究,包括人口结构、收入分配、技术进步、全球化等角度。2.发达国家为什么会长期处于低通胀状态发达国家的双宽松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没有带来显著的通货膨胀,而是长期处于低通胀的状况,对此提出理论分析,并进行相关的验证。对于双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新的认识?3.如何认识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政府债务的上限在哪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结果会怎样,如果看待新货币理论(MMT),对此展开理论创新分析和研究。4. 如何认识负利率的边界、成因及影响后果围绕以下三方面进行理论创新:负利率的边界在哪里,有没有边界?长期负利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长期负利率的实际影响和后果有哪些?5. 如何认识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和后果一些发达国家收入极化的原因和主要后果有哪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收入差距收敛和扩大的内在机制在哪里?技术进步,全球化对不同国家收入差距的影响。6. 如何认识数字经济发展对国际经济理论的影响数字经济的渗透如何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如何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进行新的扩展来解释数字经济的影响?比如,在数字经济快速渗透的情形下,不可贸易品变成了可贸易品,服务业的生产率也可能高于制造业,等等。7. 全球产业链分布的主导因素是什么?供应链安全因素对全球产业链会造成哪些影响在全球产业链面临深刻调整的背景下,深入发掘产业链分布的主导因素,包括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后发优势,人力资本等等。供应链安全会对产业链的重新分布造成哪些影响?国内产业链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之间的互动关系。8. 货币国际化的收益和风险有哪些新形势下人民币的国际化趋势和必要性有所增强,人民币国际化面临不确定性,需要结合其它主要国际货币的国际化过程展开理论研究。货币国际化的主要收益和福利有哪些?货币国际化会带来哪些损失和风险?06税务研究一、税收基础理论国家治理视角下的税收职能作用等基础性研究国家治理视角下的税收制度完善研究税收中性与税收经济调节职能的关系税收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研究优化税制结构问题研究宏观税负相关问题研究税收收入质量问题探析二、经济与税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的税收政策积极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中的税收政策研究服务“六稳”“六保”、促进新发展格局的税收政策研究推动实体经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鼓励创新、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税收政策研究推动区域经济(如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协同发展的税收问题研究税收对扩大内需、培育内需体系的作用研究减税降费效应评价研究三、税制改革“十四五”时期税制改革趋势研究新发展格局下的税制改革研究国家治理视野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税制改革研究健全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主体的直接税体系研究健全地方税体系研究减税降费背景下的增值税制度完善研究消费税改革及消费税职能作用的发挥研究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效应评估及进一步完善研究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研究四、税收法治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相关问题研究民法典与税收相关问题研究实质课税原则的范畴与边界研究国家治理视野下的《税收征管法》修订研究税收强制执行制度、税务救济制度的建设与规范纳税人权益保护制度研究国际税法基础理论探讨数字经济财税法律制度重构研究五、税收管理科技创新+高质量税收现代化方案设计与研究发挥税收在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作用研究科学化的税基评估、税源管理问题研究持续优化我国税收营商环境研究完善自然人税收征管制度研究税收专业化管理、税收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数字经济税收征管问题研究区块链、人工智能与税收相关问题研究智能税务的实现与探索偷逃税与大数据追踪相关问题研究六、环球税收后BEPS时代相关国际税收问题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国际税收规则探讨转让定价框架下有关税收问题分析“一带一路”有关税收问题研究全球反避税规则研究典型国家税制改革经验及启示07证券市场导报本刊2021年推出以下重点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向广大作者长期征稿: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与多层次市场支持体系;优质创新资本中心与“双区”(粤港澳大湾区与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科创板、创业板创新与发展;场外市场(含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与发展;多层次市场转板制度;债券市场互联互通与创新发展等。2.金融改革与市场开放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与扩大直接融资;资本市场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内在机制;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与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建设;民营经济发展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绿色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改革;普惠金融与小微金融的深化与发展;资本市场开放与金融安全;“一带一路”投融资模式与金融支持;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与资产定价权;交易所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跨境上市与境内外证交所互联互通等。3.金融科技与市场创新金融科技发展与金融风险防范;区块链技术应用与证券交易结算制度变革;私募证券发行与转让机制;交易制度创新(含T+0、涨跌幅限制、融资融券等);投资者多元化与行为模式;天使投资、VC和PE行业创新与发展;引导长期资金入市与发展长期业绩导向的机构投资者;基础设施R E I T s试点与资产支持证券创新等。4.公司治理与市场监管注册制下多层次市场法律监管体系的完善;商业文明的治理机制;多重股权结构制度演进与治理效果;家族企业传承与治理;股权激励制度实践成效与改进;公司内控制度规范与有效性;会计信息质量与信息披露监管;金融科技监管;公司并购重组监管;债券违约处理机制及监管;新型市场操纵行为规制;上市公司退出机制配套建设等。08中国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与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国内大循环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与统筹产业发展和安全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宏观经济治理与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金融安全与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建设新时代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研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研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发展阶段相对贫困问题研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收入分配改革研究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研究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政治学01俄罗斯研究规划重大选题如下:1. “苏联解体三十周年”专栏苏联解体是20世纪全球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代世界政治的基本模式,尽管已经过去30年,但对于影响苏联解体的很多深层次因素,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在新的历史阶段重新思考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对此后欧亚地区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仍然十分必要。杂志计划的选题包括:(1)苏联解体后各国政治经济体制转型的多样化选择、路径转换及其重新评价;(2)俄罗斯国家建构和社会转型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3)当代各国保守主义的比较及其在俄罗斯的历史渊源;(4)苏联解体以来西方各国对俄罗斯研究的主题、方法、研究者队伍等变化及其对决策体系的影响等问题。(5)其他与苏联解体相关但尚未得到充分论述的重要问题。2.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二十周年”专栏上海合作组织是在后冷战时代欧亚区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地区性国际组织,其20年的发展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亚洲区域安全机制建设的缩影,回顾上合组织二十年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理论研究与外交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杂志计划选题包括:(1)分析后冷战时期欧亚区域化进程中的地缘政治与意识形态博弈;(2)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实践中的运用与创新;(3)未来上合组织在欧亚区域治理和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4)俄罗斯参与亚洲区域化进程的机会与路径等问题;(5)其他与上合组织相关但尚未得到充分论述的重要问题。3.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二十周年”专栏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是21世纪以来,对于欧亚地区乃至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进程。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年之际,梳理新世纪以来中俄关系发展历程中的脉络,对中俄关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展开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杂志计划选题包括:(1)中俄关系的内生动力和未来发展方向,特别需要关注在逆全球化和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中俄关系的展开方式;(2)“一带一路”在新时期的中俄欧合作与竞争中的地位、功能与问题等问题;(3)其他与中俄关系相关但尚未得到充分论述的重要问题。此外,本刊还将在2021年推动对拜登政府时期的中美俄关系、新科技革命的地区影响、欧亚地区社会思潮演变、欧亚国家与气候变化等议题的专栏设计,希望推动这些领域深入研究的开展。02国际安全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构建研究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研究中国国家安全思想与理论研究发展与安全关系研究中美安全合作与风险管控机制研究大国安全战略竞争与战略稳定重大疫情防控与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研究新科技革命与新兴领域安全研究国际安全秩序与治理研究国家安全重大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新时代的军事安全研究03国际展望2021年第1期目前,大国竞争加剧,而且大国关系出现意识形态阵营化倾向。美对华战略遏制升级,对俄战略挤压加大;欧洲大国及欧盟强化权力政治诉求,美欧矛盾扩大;美大选后的内政外交政策也可能出现新变化。中国需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大国关系的不确定性。对中国在新技术领域实力上升的忧心是一些大国对华政策转变的重要原因,折射出新技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随着“技术民族主义”不断抬头,国际科技合作和产业协同网络断裂之虞加剧,需从交叉学科角度思考新问题。本期拟讨论大国关系、新技术与国际关系。2021年第2期当前,美国的战略调整使国际秩序面临重大挑战,国际体系的调整与变革将是长期的、曲折的。霸权国和传统大国仍将长期掌握主导权并影响国际秩序,中国需兼顾长期趋势和短期挑战来应对该问题。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需要关注主要战略方向战略态势的新特点、地区政策、地缘安全等。本期拟讨论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的调整,大国的地区战略态势、地缘政治发展,以及中国的外部环境变化。2021年第3期目前,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中国应综合分析、把握其发展趋势,有效开展经济外交,维护世界经济秩序稳定,构筑合理的国际经济体系。同时,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生产格局、创新格局、竞争格局加速重构,数字经济时代出现的新问题以及渐成体系的全球数字经济国际秩序值得关注。本期拟讨论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与发展。2021年第4期个别大国将经济问题政治化进一步助推了逆全球化趋势,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面临碎片化挑战。一方面,从近期来看全球化正受到冲击,全球价值链分工越深的地区,受到的影响越大。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全球化的状况或许并不悲观。当然,全球化本身将因大环境的变化而出现新特点,这种“新全球化”新在何处?有何特点?如何因应?本期拟讨论全球化、逆全球化、“新全球化”问题。2021年第5期战略环境的变化使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新的压力,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新问题和新挑战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如何形成符合时代潮流、体现公平正义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如何让多样化的治理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指引,如何推动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和发展,如何发掘全球治理发展的新动力,提升全球治理能力,以应对挑战和危机。本期拟讨论全球治理的相关问题。2021年第6期当前,社会心理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一些国家总体的社会心理变化、广大青年群体对国家及国际关系演变的心理认知。这些将对社会心理结构的重塑产生影响,并影响国际关系。另外,已有研究多基于传统西方文明视角讨论国际问题,但从非西方文明的视角理解国际关系更值得关注。本期拟讨论社会心理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多元文明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的发展等相关问题。04太平洋学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百年大变局、“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与重大实践问题研 究、大变局中的海洋大课题(如空间安全、环境生态、资源维护)关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与中国贡献国际法运用、国际秩序的问题和未来动向疫情可能对全球经济地理布局产生深远影响、未来亚太地区是否会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动机、世界经济秩序将发生的变化、双循环与中国外交战略转型加强国际法运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十四五”规划与周边外交对接路径:以亚太命运共同体为视角、开放的区域主义研究、包容的多边主义研究、大国“印太战略”博弈对“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美新政府上台后中美关系、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三十周年、着眼中日建交50周年两国关系全球海洋治理的文明根基、亚太区域的海洋秩序、欧洲或美国的海洋政策、中美海洋博弈的走向、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传统海权理论的冲击、中国的碳中和之路与全球(海洋)环境发展海洋命运共同体、全球海洋治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的中欧合作可行性研究、蓝色伙伴关系、海洋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重大问题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可持续安全与发展、“一带一路”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与中国对策、后疫情时代数字“一带一 路”的机遇与挑战05探索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究(1)“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重大任务(2)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和宝贵经验(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我国发展环境(5)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栏目(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性、整体性、学理性研究(2)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3)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发展新动态新趋势(4)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5)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新动态新趋势(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进程的理论总结与宝贵经验政治学研究栏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3)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5)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6)基层协商民主与城乡社区治理创新(7)中国政治学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前沿问题(8)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重要政治概念的变迁(9)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公共治理研究栏目(1)社会建设与共同富裕(2)美好生活与社会保障(3)政府治理体系与政府治理现代化(4)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5)超大城市治理与城市群协同发展(6)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7)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8)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9)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研究(10)“三农”问题研究(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农村改革与乡村治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相对贫困治理等)政党治理研究栏目(1)中国共产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4)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5)建党百年依规治党的制度建设与实践推进(6)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宝贵经验思想文化建设与传播研究栏目(1)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4)政治传播与舆论引导研究(5)中国国家治理和中国话语权的建构与传播(6)弘扬中国精神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科学精神、工匠精神、革命精神、劳模精神、抗疫精神等)艺术学01美术本刊近期将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传统中国画与中国美术现代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型过程、历史书写、价值判断及其未来前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在历史层面进一步呈现中国画在20世纪面对的现代性语境,在理论层面重审中西二元框架下被制约或被忽视的美术现象与理论延展,进而总结百余年来中国画在探索民族美术主体性价值方面的丰富成果与经验,这些命题都为当下的中国美术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学术空间。本选题旨在从具体的美术现象、群体、思想中折射出20世纪以来中国画在创作实践与理论建构方面的努力,围绕中国画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命题提供新的学术思考。2.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性该选题作为本刊连续开展的系列学术选题,一方面,与21世纪以来美术界在主题性美术创作方向上的持续推动与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密切关联;另一方面,则是针对主题性美术在当下创作热潮中存在理论建设的滞后与学术思考的缺位等问题。选题自发起以来,从主题性美术的中外历史、美术创作中的叙事模式、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价值与意义等多个方面为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开展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支撑。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积极配合中国美协“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及美术界一系列主题性创作项目,本刊将进一步推进对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相关现象及问题的学术探讨。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纪念碑性雕塑?纪念碑性雕塑创作在不同文化场域和不同历史时期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无论中外,纪念碑性雕塑都诞生了一批经典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在题材拓展和语言丰富诸层面都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风貌。特别是当代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对纪念碑性雕塑产生了强烈冲击。如何看待纪念碑性雕塑的当代价值,我们当下需要什么样的纪念碑性雕塑?随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等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纪念碑性雕塑作品的创作产生,中国当代雕塑实践为这一课题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4.十年中国美术(2010-2019)过去十年,历历在目。在踏入新世纪第三个十年之际,本刊拟组发十年中国美术(2010-2019)研究专题,目的是以鲜活的记忆、真实的描绘、及时的记录,来回顾过去十年中国美术发展,理脉络、明得失、知菁芜,以期推动中国美术的未来发展。该选题既可以十年各门类美术创作做一个具有学术深度的历史研究,也可以对十年美术成就进行宏观的状态分析和理论阐发。5.社会美育实践研究美育是当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美感教育。相对于中国现代校园教育的完备和发达,社会教育,尤其是社会美育在理念与实施上存在诸多缺失。社会美育的实质即是终身教育,这就需要在社区、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进行“浸泡式”、“零散式”的审美教育,以此提升全民审美水平。此专题涉及当下中国校园艺术教育现状、艺术教材和课程结构调研分析,美术馆、博物馆公共教育创设与目标,社区美术教育的形态与路径等。法学01行政法学研究2021 年重点关注以下选题:习近平法治思想行政法法典化宪法与行政法的对话民法与行政法的对话刑法和行政处罚法的衔接个人信息保护监察法专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法行政复议法修改区域法治合作行政处罚法的实施网络数据法与政府数据开放非诉强制执行园区法治部门行政法民族学与文化学01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本刊2021年重点选题如下: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事务治理的中国方案;民族交往交流交融;mrai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文化软实力;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体系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生态文明与生态治理;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全球治理与文明互鉴;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中国文学谱系;mraimrai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闻学与传播学01编辑学报现将用稿的参考选题罗列如下:科技期刊的本质属性与时代使命科技期刊的功能与定位及分类评价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发展模式、路径及评价标准入选“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办刊成效与经验非“卓越计划”科技期刊在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建设中大有作为科技期刊出版应贯彻落实“四个面向”的科研方针新时代科技期刊“造船出海”的历史必然及实现对策高校科技期刊的特殊功能及其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科普期刊的功能与作用科技期刊专业化、特色化、数字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加快科技期刊集团化发展步伐,创建国际化期刊出版“航空母舰”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和运营的创新实践科技期刊出版与科学研究的共生环境建设理论与实践科技期刊的出版伦理与版权保护编校标准化及其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的价值实现加强标准化意识,准确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规范,摒弃不科学的“国际惯例”科技期刊编辑的核心素养、能力训练及职责分工破“SCI至上”和“四唯”背景下,如何打造能全面客观反映期刊水平的学术评价指挥棒其他值得发表的有关科技期刊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成果0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学术交流系统变革与科技期刊的变革开放科学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定位与要求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战略与路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卓越计划”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深层次的影响英文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措施科技期刊对学科建设的支撑能力研究科技期刊平台建设与运营模式科技期刊与学术社区的互动机制科技期刊的“e-only”趋势及其影响语义出版与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研究科研人员投稿时选择期刊的动机分析重大公共疫情对学术出版的影响与应对科技期刊治理方式与期刊的合法权益科技期刊传播能力与影响力的关系新型传播方式对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和经营模式的影响中国免费获取期刊与国际开放获取期刊的异同科技期刊评价指标比较与学术评价优秀编辑人才吸引政策与路径设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期刊运营人才教育学01大学教育科学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及改革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十四五”至2035高等教育展望高等教育评价与改革问题研究“双一流”建设评估推进机制与建设情况动态监测机制研究一流学科的生态建设问题研究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研究生培养机制及其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学位与学生管理中的权能分析与立法检视破“五唯”背景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职称评审与薪酬制度改革研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合作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后疫情时代国际高等教育合作问题研究大学“课程思政”与“四史”教育研究古代书院教育传统与现代大学书院制、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立法的历史审视与未来路向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百年发展审视及新时期国际教育史学发展的新动向02电化教育研究1.教育信息化与乡村教育发展主要包括技术支持的乡村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教育信息化推进乡村教育发展的策略与机制研究、技术支持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乡村教育信息化监测评估研究等。2.智能教育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智能教育基础理论、智能技术变革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智能时代知识生成与进化规律、智能环境下学习者认知与发展规律、智能时代教师素养、智能技术驱动的教育组织体系演化机制、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研究范式研究等。3.大数据与智能技术教育应用主要包括大数据在教育决策、教育治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自适应学习系统、智能导学系统等智能教学系统研究;人机协同教育机制研究;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发展趋势研究;智能时代教育数据安全与伦理研究等。4.学习环境开发与应用主要包括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相关研究;促进深度学习的认知工具设计与开发;智能学习环境设计、学习交互设计研究;多模态学习资源组织、ARNR资源设计与开发、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等。03教育研究百年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研究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新发展阶段高质量教育体系研究新发展格局中教育功能与贡献研究未来15年教育强国关键指标研究中等收入人口扩大与教育供需变化研究城市群教育空间布局研究乡村教育振兴研究教育公平评估研究素质教育评价研究学生健康人格与公共品格研究学生高阶能力培养研究教材驱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高质量教师供给研究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研究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研究义务教育学校品质研究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研究中等职业教育转型研究理工农医类人才培养研究世界一流大学课程体系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研究中国教育普及理论研究在线教育教学设计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教育对外开放研究26.教育法治与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社会的教育心态与信任研究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算法时代教育研究范式研究04现代教育技术1.国际教育技术的最新动态包括但不限于对欧美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技术最新政策、最新实践、最新经验的综述和对比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2.技术支持的教与学实证研究包括但不限于运用量化研究、质性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开展的实证研究。特别期待采用设计型研究范式,具有多轮迭代过程的研究成果。3.教育技术领域的立项课题包括但不限于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F0701(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立项资助的教育技术类研究。4.“智能+教育”包括但不限于“AI+教育”、“5G+教育”、“VR/AR/MR+教育”、教育机器人、教育智能体、智能教学助手、智能学习伙伴、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人工智能教育伦理规范、高等教育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基础教育人工智能教学等。5.“互联网+教育”包括但不限于在线教育、慕课与在线“金课”、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区块链技术与学分银行建设等。6.教育大数据与精准教学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学习分析与测评、学习者画像、知识图谱、自适应个性化推送、精准教学、智慧课堂。7.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包括但不限于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教育技术专业现状调研与发展建议、教育技术专业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围绕“南国农之问”的思考与对策、智能时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路径、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创新研究等。8.学习科学与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研究、不同境脉中的学习研究、元认知、学习动机、情绪智力、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研究、教育认知工具设计、学习科学成果走出实验室的实践案例等。9.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与运营包括但不限于智慧教室建设与应用、国家标准框架下的智慧校园建设与治理、未来学习空间的探索与实践、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视听健康保护等05现代远程教育研究1.国际前沿发展研究人工智能教育、教育信息化、学习科学、在线与混合学习、终身教育的重大政策、战略、报告解读,领域内国家社科、自科课题研究成果,促进教育与学习变革的跨学科交叉研究。2.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智能时代教育系统与教学范式的变革研究,如智慧教育、智能评价、智能教学系统、机器人教学、智慧学习空间、教师与学生发展、人工智能伦理等。3.在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互联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混合学习研究,在线教育治理研究,高质量课程建设与保障研究,在线学习的环境与技术、理念与模式、方法与评价研究。4.技术赋能教育研究5G、AR/VR/MR、区块链、脑机接口、学习分析等新技术下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教育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的创新研究,如5G+教育、区块链+教育、人机协同、教育智能体、多模态学习分析、STEAM教育、创客教育、计算思维培养、深度学习、自适应学习等。5.教育大数据研究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决策研究,教育大数据的国家政策和领域发展,教育大数据创新融合应用,教育数据的规范使用、隐私保护等研究,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6.远程与终身教育研究远程教育、终身教育的前沿理论、方法及热点问题,新兴技术背景下的老年教育、社区教育、乡村教育发展与实践。06中国电化教育教育评价改革机制与实施措施研究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落实机制及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及落实措施研究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各学段教育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机制研究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教育发展研究教育“十三五”规划重大研究成果及教育“十四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教育公平、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智慧教育、未来教育发展及伦理研究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与混合教学研究脑科学、学习科学、认知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及其教育应用研究不同教育主体信息素养研究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AR/VR等新技 术赋能教育教学变革研究07中国高教研究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研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总结“十三五”规划和《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经验,展望“十四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双一流”建设与评价研究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研究高考综合改革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研究高校教师发展与评价研究高等教育法治研究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08中国教育学刊一、基础教育重大理论、政策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与基础教育发展加强党对基础教育的全面领导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十四五”时期基础教育发展规划新时代教育基本理论创新与发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德育工作时代性与实效性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幼小衔接研究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与区域教育创新发展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时代儿童研究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办好特殊教育三、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普职融通改革发展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新时代中小学教科研体系及教研队伍建设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素养为本的课程改革实践探索.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新时代教材建设与教材使用五育融合育人体系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以育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体育学01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一、体育治理与体育管理:体制与机制全国性及地方性单项体育协会治理机制研究基层体育管理体制机制研究(乡镇(街道)体育管理体制机制、社区健康促进机制、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服务长效机制等)足球、篮球、排球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改革发展中深层次制约因素,后备人才培养途径、机;制等)冰雪运动竞赛研究(竞赛体系、多元主体办赛机制等)城市马拉松研究(旅游效应、创新发展、赛事评价体系等)新兴体育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研究二、体育产业:高质量与融合发展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体育旅游、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足球产业、冰雪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区域特色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竞赛表演业研究(体育赛事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大型单项国际性赛事影响力与市场价值评估、消费者的体育赛事消费意愿研究)三、运动训练:备战奥运我国冰雪项目运动员选材体系构建研究2022年冬奥会里点项目中国竞技能力提升的备战策略国外备战奥运会的经验总结与启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四、体育话语权:国际传播与提升中国体育学术语规范与传播研究我国体育学国际话语权提升的研究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中国体育话语权的提升策略研究体育传媒研究五、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价值与保护武术在运动康复、健康养生等方面的特色作用与价值研究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展示研究政府购买武术公共服务的机制研究武术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武术类社会团体、基金会、民胁非企业单位等)六、学校体育:校园活动与校园足球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构建新型足球学校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体教结合下运动员培养模式研究冰雪运动进校园推进策略武术进校园活动研究七、健康中国:不同人群的身体活动促进体育运动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及体质健康的促进体育锻炼促进儿童与青少年视力健康研究基于心理理论促进儿童与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干预研究超重与肥胖儿童与青少年的身体活动促进研究我国老年人身体活动与体质健康促进研究八、体育人工智能:新科技在体育中的应用探索人工智能应用于体育传播方式的变革研究人工人工智能在体医融合中的作用大数据在运动训练体系中的应用大数据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机制中的应用在运动训练中应用的实证研究移动健身App对成年人身体活动促进作用的研究统计学01统计与信息论坛一、特色栏目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及理论问题研究统计调查与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研究统计数据分析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二、重点方向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经济、管理和金融等领域的相关统计问题研究“十四五”期间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关于“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及2035年远景目标进展监测评估问题研究“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相关统计问题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统计问题研究“双循环”与开放经济新格局相关统计问题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相关统计问题研究新经济相关统计问题研究防范金融风险与稳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新时代产业体系、供应链现代化等相关统计问题研究新时代统计学在环境、科技、人口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相关统计问题研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统计问题研究以创新、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研究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01档案学通讯档案与中共建党一百周年档案学基础理论新《档案法》实施背景下档案法规体系建设新《档案法》实施背景下档案开放利用档案治理体系档案解密与鉴定档案工作责任制档案所有权电子档案凭证价值保障档案工作数字转型档案智能化管理档案与数据管理档案与数字人文计算档案学企业境外档案管理破产企业档案处置科学数据与科研档案管理档案叙事古文书学/历史文书档案与文化遗产保护(世界记忆工程)档案学与相关学科交叉选题02情报科学新环境、新技术、新需求下情报学理论、技术和方法创新情报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新技术、新方法对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影响图书情报学理论基础中的知识论研究情报学与其它学科的融合与发展大数据背景下情报学的发展趋势健康中国战略的情报学研究国家总体安全观视角下的应急情报体系研究信息应用层面的国家治理体系研究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创新与应用智慧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数据时代图书馆学学科建设与创新研究新环境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图书馆学的机遇与挑战面向优秀传统文化全球化传播的数字人文理论与实践图情档学科视角下数字人文研究大数据时代主流融媒体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研究文化传承数据资源的管理与服务政府开放数据的管理与服务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政府数字资源保存与利用信息协同创新社会发展新动能情报学视角下的公共信息安全融媒体建设与公共文化资源服务智慧社会背景下的信息服务工作智库创新服务模式研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相关研究虚拟社区的信息用户行为研究社交媒体隐私信息的泄露风险评估、保护及追溯机制研究大数据环境下用户隐私风险与隐私保护新媒体环境下用户学术搜索行为机理研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组织与管理研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行为及利用研究重大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的情感体验及引导机制研究重大突发事件演变机制研究多模态知识图谱构建及其在特定领域中的应用03情报理论与实践1.理论与探索事业规划业务探索教育创新情报战略情报学理论方法体系探索学科建设的中国特色问题研究情报学跨学科交叉研究数据科学与情报学数字技术与人文的相互影响智库与情报研究适应新发展的学术评价研究数据—信息—知识—情报(智能)转化研究数据智能驱动的情报研究范式情报能力体系研究情报生态研究信息伦理信息安全管理2.实践研究情报协同与融合情报场景应用信息迷雾情报感知与数据洞见情报刻画与信息表达情报响应与智能保障竞争情报国家/科技/装备/数据治理研究数据发现与重用行为情境任务分析方法资源建设规划方法业务评估管理方法科技对象评估分析方法科技风险的发现与应对领域信息风险跨媒体分析与理解开源情报开发利用研究不确定性应对研究信息行为研究3.情报技术突发事件中情报应急响应系统与技术情报实践中的新技术应用研究细粒度数据分析技术情报画像分析多源数据融合情报技术应用探索情报系统与工具知识工程技术(知识组织、知识融合、知识发现等)智能情报分析技术4.装备科技信息研究装备科技信息理论方法研究装备科技信息工作国内外对比研究装备科技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与利用装备科技信息咨询研究装备科技信息产品开发服务装备科技信息技术手段应用装备科技信息精准服务国防科技信息体系能力国防科技信息工作实践04情报资料工作新文科背景下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建设图书情报机构面向“十四五”发展规划与未来发展战略图书馆学情报学视野下的数字人文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信息管理与数据治理图书情报学视角下新型智库研究与智库服务回应国家发展需求的学术评价研究数据驱动的图情领域理论创新数据治理理论、方法、工具与体系数字资源的保存、开放、版权保护大数据、AI、AR等技术在图情领域的应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行为嬗变研究数据环境下用户需求特点与内容数据科学理论与人才培养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阅读推广的理论与实践科学数据的监管、利用、服务数字阅读、移动阅读研究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健康信息学研究在线健康社区用户行为及其影响机理媒体融合环境下用户健康信息搜索行为数字公共文化资源理论、平台建设开放政府数据政策、法律、策略智慧政府建设中信息交换、协同行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资源管理与服务在线学术资源的组织、开放与共享平台建设大数据环境下信息资源多维评价研究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情报学理论社科情报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05图书情报工作编辑部整理形成2021年选题指南,供图情档研究和论文写作选题参考(标注▲为重点选题)。同时,往年的“选题指南”仍具有参考意义。后疫情时代学术信息交流模式的改变与影响▲图书馆“十四五”规划与2035远景目标▲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情报监测与识别理论与方法▲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图书情报工作研究▲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融合发展与服务创新▲当前国际形势下国家文献资源保障策略研究▲面向实体清单机构的信息资源封锁与反封锁研究▲情报学视角下的公共信息安全▲智能情报分析技术与平台建设▲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智库建设与开放数据治理▲新技术、新方法在政府数据开放中的应用面向用户认知的政府开放数据管理与服务政务社交媒体知识发现理论及方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建构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服务策略研究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研究图书馆文化传承与传播服务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关键问题图书馆总体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应急管理的情报协同机制设计健康信息行为和个人健康信息管理重大应急响应事件中的信息组织与管理▲面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公众健康信息素养培育▲国家情报工作制度创新研究▲不同情境下数据管理与利用开放科学数据、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数据识别、情报监测与公共舆情科学预警知识产权信息开放利用机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能力与策略公共危机治理政策与策略▲政府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新一代元数据研究智慧图书馆标准与规范研究▲智慧图书馆平台/第三代图书馆系统平台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扩展/增强现实技术应用研究全球学习工具互操作性(LTI)开放标准研究数字包容与图书情报服务科研评价改革与创新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云服务支撑下下一代数字学术环境研究新《档案法》与档案治理研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视野下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图情档学科发展数字人文实践中图情档的定位和价值数字人文视域下的特藏技术应用新文科与数字人文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图情档学科数字转型研究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专业教育的现状与未来重新审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研究方法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核心能力构建06现代情报“十四五”规划与图情档学科发展新文科与图情档学科建设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交叉学科与情报学学科建设面向科技创新的"十四五”国家科技情报发展战略研究国内外情报工作的比较研究国家情报工作制度创新研究我国科技情报机构情报能力提升研究公共安全情报支持拓新研究情报与智库的融合与发展研究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数据驱动的信息分析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内容识别与监测的理论与方法数字环境下老年人的信息行为研究“健康中国”引导下的健康信息学研究数据资源建设与智慧服务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与治理研究科学数据与图书情报的关系研究“五计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管理与数据治理

爱未移

推进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研究创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开启了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在这一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迎来新契机。未来我国公共管理学研究要紧紧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扎根中国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国际视野,批判吸收国际理论资源,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理论体系。实践为研究提供丰富素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实践创新,积累了大量公共管理实践新经验,为公共管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蓝志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的成长和发展,迎来巨大发展新机遇、新空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柏瑛认为,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已经形成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但总体来看,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易承志认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既迎来了宝贵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拥有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新时代公共管理学应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实践中,不断挖掘新材料、找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大力推进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另一方面,亟须公共管理学科更好地发挥实践应用功能,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式,助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理论公共管理是一门面向实践的学科,要实现为中国公共管理实践提供智力支持的目标,就必须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理论体系。易承志认为,首先,要立足中国实际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生命力所在。其次,在扎根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必须面向国际公共管理理论前沿,不断拓展国际视野,批判吸收国际理论资源。孙柏瑛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指引,比如流程再造、一站式服务等。但目前我们还缺乏中观理论的学术概念集成,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显示出中观管理机制优势。在孙柏瑛看来,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应该聚焦两点,一是国家治理能力,二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既要加强治理能力建构,又要在能力建构中推动和谐发展。在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郅强看来,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和公共管理的实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进行研究,促使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与迅速变化着的实践要求相适应,坚持在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发展,要立足社会现实需要,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吸收借鉴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强化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孙柏瑛看来,公共管理学研究,应多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维度理解社会运行方式。王郅强认为,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公共管理学者应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吸纳来自国内外各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思想,努力跻身公共管理学术研究前沿,坚持问题导向,关注和解释全球公共治理新实践、新问题,拓展公共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国际视野。“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公共管理学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影响。”易承志认为,作为一门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学科,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更加需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积极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带来的宝贵机遇,弥补传统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局限与不足,促进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第二,推动学科研究的交叉融合,不断挖掘公共管理学科的增长点;第三,在运用其他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时,要注意其适用范围,客观理性地认识其局限性。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杰 卫思谕获取更多学术资讯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经验

聚焦治理现代化主题 彰显公共管理学的时代特色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公共管理学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给公共管理学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开辟了广阔空间。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公共管理学研究要扎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沃土,下大气力推进理论创新,为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学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特性,这些特性既是学科立足的重要基础,也体现着学科发展所遵循的一般规律。公共管理学作为一个重要学科领域,由过去的公共行政学或行政管理学演变而来,体现出跨学科、交叉学科特色,是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研究领域。推进公共管理学创新发展,需要把握好其实践性、应用性、跨学科性等特征,紧跟我国社会发展步伐,体现我国公共管理具体实践,研究改革进程中公共管理所涉及的重大问题,拓宽研究视野,运用多种方法,增强学科研究的活力。 我国公共管理学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随着公共部门组织形态、实践活动的变化,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等不断更新发展。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公共管理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治理”已经成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界聚焦的一大主题。学者们围绕治理的内涵、层次、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丰富了治理理论的研究内容。在治理的大主题下,电子政务、政府权力运行、政府绩效管理、数字治理、公共服务、社会组织、精准扶贫、应急管理等成为学者们日益关注的课题。 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为公共管理学创新发展提供了丰沃土壤。公共管理学研究者自觉担负时代使命,关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与全面深化改革等相关的理论研究,彰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在研究中进一步分析探讨经济秩序的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的均衡供给、社会矛盾的有效调节、政府信息公开、政务流程优化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为公共管理活动提供对策和建议。 当前,公共管理学研究出现了不少需要关注的新领域。比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空间与物理世界的互动日益频繁,人们生产生活越来越数字化。在这种情况下,数据权属如何确定,如何保护公民的数据权和隐私,如何解决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带来的伦理问题,政府部门如何提升虚拟空间治理能力等,都成为公共管理学研究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此外,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治理思想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观念,深入总结和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具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公共管理思想,积极构建立足中国国情、面向中国问题的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也是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重要领域。 现代社会高度复杂,公共管理领域动态、多元的特性越来越明显,公共管理实践成为一个融合多因素、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适应这一形势变化,公共管理学需要更加注重丰富研究视角,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研究。以公共问题为目标,合理借鉴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入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视角,探索创新研究路径,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改变拘泥于简单的描述性分析等传统研究方法,充分借鉴管理学科中的研究工具及研究方法,构建基于中国国情、能够解释与指导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升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鱼美人

苏东水的东方管理学

【大家】学人小传苏东水,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东方管理学理论创始人,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名誉院长。1931年10月出生于泉州,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早年曾在国家重工业部任职,多次深入工矿企业和农村开展调查研究。此后,继续在大学、社会科学院从事实践、教学、科研工作,一直以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建中国东方管理学科,率先融合中国管理、西方管理、华商管理理论并提炼创新,创建东方管理学派。发展国民经济管理理论,创立中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体系,于1986年首提“泉州经济发展模式”,并开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学术成果丰硕。获国际、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特等奖十余项,主要著作80余部,近2000万字。被国务院表彰为“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专家”,2014年获评第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学术类“管理科学奖”,2018年获得“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六十载岁月,光阴荏苒。复旦大学首席教授苏东水先生辛勤耕耘,执着地向管理学学术、教学和实践领域汇入中国传统文化力量,把沉淀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融入当代管理学的科研与应用,创造性地系统转化而建成一门学科——东方管理学。他在中国管理学、西方管理学、华商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提炼出“道、变、人、威、实、和、器、法、信、筹、谋、术、效、勤、圆”等十五个哲学要素,总结出以人本论、人德论、人为论为核心的“三为”东方管理理论,即“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从而构建了“学、为、治、行、和”的东方管理“五字经”理论体系。苏东水所创建的东方管理学,是包含着中外管理精华的现代管理学科,是中、西、华商管理精华的融显。它既深植于传统,更推陈出新,是“面向21世纪的东方管理文化”。为表彰这位杰出学人所作出的突出贡献,2018年11月,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向他颁发“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学术领路人苏东水幼年在私塾启蒙。在诸子百家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传统经典的熏染中,生发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而他悟道东方智慧中的管理学思想,也由此萌发。《红楼梦》是苏东水颇为喜欢在管理学课堂上向学生讲述的案例。他会将书中的王熙凤戏称为“管理科学之母”。这样一种新颖的分析方式让学生颇为意外,也正折射出了苏东水在管理学与中国文化认识上的开创性。早在1976年,苏东水就开始发表文章探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并开设《“红楼梦”经济管理思想》讲座,以经济学家的眼光开始探究《红楼梦》的经济思想。当苏东水熟读中国传统经典,并被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哲学与管理思想所触动时,他的心中也生起遗憾,这些思想别具特色而博大精深,却未能在现代社会中受到重视。在发掘中国古代经典资源的同时,他深入研读国外管理学著作,在管理学领域做了艰苦的融贯古今与中西的探索。在苏东水看来,东方管理和西方管理有本质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对于人的问题,二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对人的行为的探讨存在差异。“我们东方的管理重视‘人为为人’。”苏东水认为,东方管理思想强调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身的潜力。“核心思想就是人为为人。人为为人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跟为人服务的态度。但中国要接受这个观点还不是很普遍。”历数十年思考,苏东水在中国管理学、西方管理学、华商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提炼出“道、变、人、威、实、和、器、法、信、筹、谋、术、效、勤、圆”等十五个哲学要素,总结出以人本论、人德论、人为论为核心的“三为”东方管理理论,即“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从而构建了“学(中国管理学、西方管理学、华商管理学)、为(三为)、治(四治)、行(五行)、和(人和、和合、和谐)”的东方管理“五字经”理论体系。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苏东水所创建的东方管理学,既深植于传统,更推陈出新,是“面向21世纪的东方管理文化”。苏东水这么描述东方管理学:“它是包含着中外管理精华的现代管理学科”,“是中、西、华商管理精华的融显,也是管理精华的实践的成果。”同时,苏东水还借助马克思主义思想来形成东方管理学的思想架构。在复旦大学授课时,他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学:“13个系我都上过课,都是先讲马克思主义”,“我建设东方管理学,是按照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来形式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主任芮明杰将自己的恩师苏东水称为“开宗立派”的学者:“东方管理学理论体系填补了世界管理学界对东方管理理论研究的空白。”在六十年学术生涯中,苏东水著作等身。他撰写、主编了多部重量级管理学著作,受到广泛关注,学术界反响强烈。《国民经济管理学》获“国家图书奖”;《中国管理通鉴》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名著、案例进行了系统梳理,面世后在中国管理学界引起震动,也为之后推出东方管理学体系打下基础;《东方管理》的出版则标志着东方管理学体系的正式确立;《管理心理学》发行了上百万册,构建了基于“人为学”思想的管理心理学科理论体系……每一页书如同一滴水,聚集成河,泽被社会,使古代思想精粹汇入现代管理思考,让东方传统文化流入世界管理学的海洋。精神传承人苏东水之所以会将“人为为人”“以德为先”作为东方管理学的精神内核,不仅仅受益于古代经典的熏陶,更有许许多多的人用这样的精神影响着他去珍视这种宝贵的品质。1931年,苏东水出生于著名侨乡福建泉州,从小在一个华侨家庭长大。说到故乡泉州,苏东水认为这是一个八教融合、东方文化的圣地。这种文化多元、高度包容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多或少为他之后的学术方向选择埋下了种子。在家乡的老屋里,苏东水的父亲挂了一个大大的“善”字。在他的记忆里,苏门具有浓厚的行善氛围。祖父一直教育自己的下一代行善修德,“你要做好事、做好人,要树立道德、仁德的一种观念。”祖父回到泉州后,就自发地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之中,主动出钱出力,修整道路和桥梁,造福桑梓。苏东水的父亲是一名悬壶济世的义医,为人治病不收钱财,还捐赠了一所学校。在苏东水的印象中,父亲一生读书积德,“积德是好的德性。”长辈们的言传身教对一位少年的价值观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苏东水在厦门大学读工商企业管理,是亦工亦读。大学三年级,他通读了马克思名著《资本论》。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就是《资本论》的中文译者。苏东水说,这是影响了他一生,也是受益了一生的一本书。“《资本论》讲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一个自然属性,一个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有个共性,否定了共性就否定了事物的本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事物的两重性,这一思想观点帮助苏东水在之后的研究中觉察到,西方管理学太过看重利益的不足之处。大学毕业后,苏东水赴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作。在工矿第一线,他和工友结下情谊。当年,下矿井风险很大,有经验的矿工能够通过声音预测可能发生的塌方。有一次,同行的班长发现情况不对让苏东水赶快撤离。因为班长的预警,苏东水在塌方事故中幸免,而那位班长却遇难了。此后,苏东水一生都铭记这位工友,危难中的为人精神感染了他一辈子:“工人大公无私、为人着想的这种精神,很受人敬爱。”这与苏东水日后将中国文化的这一种精华提炼为“人为为人”的思想不无关系,对他整个学术研究思想影响至深。细数自己一生中艰难的时刻,令苏东水最难以忘怀的,也正是这一段早年的基层实践。当时,东北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条件让不少人都望而生畏,但他却在这样的环境下,撰写了近百篇文章,在工矿企业和农村调查了企业管理、技术管理、劳动生产率提高等问题。在最落后的夹皮沟里,苏东水经历了极其贫苦的工作环境。自此以后,他为自己一生立志:“我应该做一个青年的学者,应该今生致力为中国服务!”在他的心中,学者应当为民而做学术。传道授业人在科研道路上,苏东水殚精竭虑,不断求索;在人才培养上,他也不辞劳苦。1986年,苏东水创立复旦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作为所长兼经济管理系主任,他在教学与科研上倾注心血。在教育部重点高校174个研究机构评估中,复旦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凭借出色的科教成果,荣获全国高校文科研究机构综合类研究所第一名、经济系研究所第一名和人均培养研究生第一名。为了进一步拓展东方管理学的研究深度与影响广度,苏东水在复旦大学申请设立了东方管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点,为中国管理学的人才培养注入力量。1999年6月,苏东水在复旦大学创立全国首个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他帮助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河海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及华侨大学等全国高校先后成立了10多个研究中心、研究院等东方管理学教学、科研基地;帮助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研究生及本科生开设了东方管理学课程及专业方向。苏东水曾在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执教,他共培养了200余位硕士、80余位博士和20余位博士后,被国务院表彰为“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专家”。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几十年里,苏东水的学生在管理学界、政界和商界成就非凡,彰显了东方管理学思想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芮明杰教授是苏东水最早的研究生,1983年就师从苏东水开始攻读工业经济硕士。在芮明杰看来,管理学是一门与现实结合紧密的学科,苏老师自有一套培养学生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进入到现实问题研究中来。“苏老师不把学生‘锁’在书里,而是让我们参与他主持的一系列理论或者现实的科学研究。”芮明杰尚未硕士毕业时,就跟随苏东水去福建泉州,在老师的组织与指导下,芮明杰和同学们向企业家们讲述管理理论与方法,开展当地经济管理研究。苏东水还特别让芮明杰主持撰写泉州发展战略课题的实地调研报告。芮明杰深深地体会到,管理是应用型学科,它固然要做理论上的研究,但更多的是要解决实际上的问题。管理学教书育人不只是“教”,还应该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学生的才能。苏东水的这一教育思想和方法,深深影响了芮明杰。除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方针,作为师者,苏东水的谦和态度也让学生印象深刻。东华大学管理学院赵晓康教授还记得,当年,苏东水开设了一门博士生课程,那时的授课场景是,小小的办公室里挤满了慕名前来的选课学生。苏东水每次都会亲切地同每位学生打招呼,给大家倒上茶,平和地看着学生们展开热烈讨论,时而穿插点评和提问。苏东水和蔼的态度消除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苏勇谈起这一段师生情谊时说,苏东水是一位非常宽厚的长者:“无论是上课还是平时的交谈,都是用平和的、商量的语气来和我们讨论。他一直用平等的态度来和我们探讨各种问题。”文化传播人曾有一位美国管理学家对苏东水说:“中国是没有管理的,没有企业家,没有自己管理特色的教材。”苏东水对此感到遗憾。他很快借在日本举办的管理学国际会议之机,以《中国古代管理行为学》为题发表演讲,指出中国有非常优秀的管理文化,但是还没有人很好地去挖掘,没有人从民族的自尊心、民族的角度、管理的角度来阐述。怀揣着一种使命感,苏东水全心投入东方管理学思想的研究,致力于让学者与企业能够更好地立足于东方文化、立足于中国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和东方特色的管理学体系。苏东水先后创办世界管理论坛、东方管理论坛、华商管理论坛、东方精英大讲堂等。数十年间,他矢志推动东方管理学与中国管理学研究走向世界。1997年7月15日,IFSAM(世界管理协会联盟)世界管理大会在上海举行。这次会议是中国管理学研究在世界管理学领域的亮相。苏东水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并以《面向21世纪的东方管理文化》为题作了报告,将东方管理文化正式推介给国内外学术界,而权威媒体将这次会议称作“东方管理文化在世界叫响”。在此之后,为了使世界更准确了解以中国优秀文化为基础的东方管理文化,使东方管理学更好地融入世界,推进东方管理学研究、教育和传播之事业,苏东水联合IFSAM中国委员会及全国各知名高校组织,每年举办一次“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已先后在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河海大学、法国国立艺术及文理学院、华侨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及东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举办。每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的主题都深刻且富有前瞻性,其中,高层次的演讲嘉宾和丰硕的会议成果在国内外赢得了业界的一致认可,至今已持续举办了22届,不仅是对东方管理学学术成果的汇总与检阅,也成为中国管理学与世界管理学互通的一座桥梁。苏东水本人担任了十七届论坛主席,正是他让世界管理学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的独特声音,见识了中国管理学学者的贡献。2008年,IFSAM第九届世界管理大会在上海召开,30多个IFSAM成员国的学者与企业家共聚复旦大学。这是具有全球管理学界“奥林匹克大会”之誉的世界管理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大会主席苏东水将“东西方管理文化融合发展”作为此次会议的主题,其核心突出“和”字。谈及这一会议核心思想,苏东水说:“在‘和合’的基础上寻求合作、发展,有利于中外管理学科的融合与发展,这对转变目前管理教育西化倾向,融合中外古今管理精华,建设现代管理科学将发挥作用。”在此次会议上,各国与会者实现了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管理学在世界的影响力。世界管理协会联盟理事陈志诚教授称赞,苏东水开创了一个使中国的管理学者走向世界,展示中国管理学者研究成果的平台。对于未来的学科发展,苏东水充满希冀。他认为,东西方管理学科的发展,都应当重视实践的研究、重视理论的创新、重视人才的培养。世界飞速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愈加深刻,苏东水坚信,融合了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学术成果能够影响世界,为国际管理实践作出更大贡献。苏东水在浩瀚的管理学研究中奉献了一生。他开宗立派,诲人不倦;通过建构东方管理学理论体系,将东方文化思想的智慧光辉投射到当今社会的实践之中,让中国管理学研究走上了世界科研的广阔舞台,以人为之学关怀个体,以现实战略福泽社会。百川向东,上善若水。(作者:冯宇嘉,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王韧,系导演、上海纪实频道首席顾问。)

虚霩

彰显公共管理学的时代特色(学苑论衡)

公共管理学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给公共管理学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开辟了广阔空间。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公共管理学研究要扎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沃土,下大气力推进理论创新,为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学术支持和智力支撑。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特性,这些特性既是学科立足的重要基础,也体现着学科发展所遵循的一般规律。公共管理学作为一个重要学科领域,由过去的公共行政学或行政管理学演变而来,体现出跨学科、交叉学科特色,是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研究领域。推进公共管理学创新发展,需要把握好其实践性、应用性、跨学科性等特征,紧跟我国社会发展步伐,体现我国公共管理具体实践,研究改革进程中公共管理所涉及的重大问题,拓宽研究视野,运用多种方法,增强学科研究的活力。我国公共管理学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随着公共部门组织形态、实践活动的变化,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等不断更新发展。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公共管理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治理”已经成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界聚焦的一大主题。学者们围绕治理的内涵、层次、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丰富了治理理论的研究内容。在治理的大主题下,电子政务、政府权力运行、政府绩效管理、数字治理、公共服务、社会组织、精准扶贫、应急管理等成为学者们日益关注的课题。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为公共管理学创新发展提供了丰沃土壤。公共管理学研究者自觉担负时代使命,关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与全面深化改革等相关的理论研究,彰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在研究中进一步分析探讨经济秩序的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的均衡供给、社会矛盾的有效调节、政府信息公开、政务流程优化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为公共管理活动提供对策和建议。当前,公共管理学研究出现了不少需要关注的新领域。比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空间与物理世界的互动日益频繁,人们生产生活越来越数字化。在这种情况下,数据权属如何确定,如何保护公民的数据权和隐私,如何解决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带来的伦理问题,政府部门如何提升虚拟空间治理能力等,都成为公共管理学研究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此外,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治理思想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观念,深入总结和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具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公共管理思想,积极构建立足中国国情、面向中国问题的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也是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重要领域。现代社会高度复杂,公共管理领域动态、多元的特性越来越明显,公共管理实践成为一个融合多因素、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适应这一形势变化,公共管理学需要更加注重丰富研究视角,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研究。以公共问题为目标,合理借鉴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入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视角,探索创新研究路径,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改变拘泥于简单的描述性分析等传统研究方法,充分借鉴管理学科中的研究工具及研究方法,构建基于中国国情、能够解释与指导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升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08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