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五大世界顶级设计机构云集,赋能升级海珠创新湾天子之剑

五大世界顶级设计机构云集,赋能升级海珠创新湾

2021年1月22日,备注瞩目的《海珠创新湾沥滘核心区城市设计以及建筑群概念方案设计国际竞赛》在海珠创新湾城市展厅举行方案遴选阶段专家评审。ZAHA HADID LIMITED(主体)与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成员)联合体、SOM (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 建筑设计事务所、株式会社日本设计 (NIHON SEKKEI,INC.)、Gensler(M. Arthur Gensler Jr. & Associates, Inc.)、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体)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员)联合体等国内外知名设计团队的竞赛方案入围。前期海珠创新湾(沥滘片区)效果图(注:以最终实际落地为准)据悉,此次的竞赛范围是海珠创新湾沥滘核心区,位于中轴南门户,濒临珠江后航道,北侧为广州最大的生态湿地万亩果园,西有沥滘古街坊,东靠大学城,占据珠江后航道20公里岸线的黄金地段。ZAHA HADID LIMITED (主体) 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成员)联合体设计效果图SOM (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 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效果图海珠创新湾沥滘片区未来将呈现规划总建面约436万㎡集办公、商业、住宅多元业态于一体的南中轴滨水城市综合体。而在2020年10月份,珠光集团发起海珠创新湾沥滘核心区域城市设计及建筑群概念方案设计国际竞赛,全球顶尖的四十多家设计院踊跃参与。按照活动流程,竞赛最终将评选各大奖项,从片区规划与城市创新上为海珠创新湾赋能升级。Gensler(M. Arthur Gensler Jr. & Associates, Inc.)设计效果图株式会社日本设计 (NIHON SEKKEI,INC.)设计效果图此次竞赛围绕海珠创新湾设计范围内的建筑群组概念设计,主要是空间形态和立面概念设计。资料显示,海珠创新湾沥滘片区地上建筑面积共约47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产业)的指标240多万方,内容包括打造城市地标型超甲级写字楼、云生态甲级写字楼等多元复合的产业载体,超 30 万平米集旅游与娱乐元素汇聚的重量级文商旅目的地,配以标杆住宅、品质寓所、超豪华酒店等全方位人居服务空间以及开放灵活的舒适型生态公共开放空间,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融合发展的广州城市新中心,定义湾区未来城市标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体)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员)联合体设计效果图作为此次设计方案遴选阶段评审,主办方派出了一个堪称大神级的评审委员会,共由6位专家及主办方代表共7位成员组成: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哈佛大学博士俞孔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倪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潘忠诚以及业主代表珠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捷先生。本次国际竞赛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及主办方代表据主办方透露,2021年2月1日起,此次大赛将启动线上大众评审环节,请大家持续关注,为海珠创新湾沥滘商业核心区未来设计投出宝贵一票,此外,线下作品展也将在海珠创新湾城市展厅同步开启。

临尸而歌

多家知名设计机构齐出手,致力打造广州中轴南门户“新名片”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绮曼 实习生 杭莹“海珠湾具备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优越性,本次设计竞赛创意征集的工作无疑是成功的。”此次设计竞赛专家评委、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在1月22日举办的海珠创新湾沥滘核心区城市设计以及建筑群概念方案设计国际竞赛评选结束后表示。1月22日,以“超越空间对话世界”为主题的海珠创新湾沥滘核心区城市设计及建筑群概念方案设计国际竞赛,在海珠创新湾城市展厅拉开帷幕。由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常青(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孔坚(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倪阳(华南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院长)、王世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潘忠诚(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以及业主代表刘捷先生(珠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组成的技术评审委员会,对5家进入终审的参赛设计机构提交的方案进行专家评审。专家评审团成员以及业主代表专家评审团成员以及业主代表本次竞赛规格高、水平佳,因此也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多家顶尖设计团队。ZAHA HADID LIMITED (主体)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成员)、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株式会社日本设计、M. Arthur Gensler Jr. & Associates, Inc.以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体)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员)5家设计团队在现场为评审专家们展示了世界一流设计机构团队对广州城市南中轴、海珠创新湾沥滘核心区未来的规划与设计。打造广州中轴南门户的“新名片”海珠创新湾区位于广州“三大战略枢纽”之一的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是海珠区“一江两岸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理位置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本次竞赛的范围——海珠创新湾沥滘核心区,位于中轴南门户,濒临珠江后航道,北侧为广州最大的生态湿地万亩果园,是海珠区南部重要的门户区域。竞赛举办方珠光集团公开资料显示,本次竞赛的工作任务是海珠创新湾设计范围内的建筑群组概念设计,主要是空间形态和立面概念设计。建筑设计原则是,适应相应气候的建筑造型;保留本土的建筑语言;健康、开放、灵活的工作空间和有机的结构形态。将致力于打造出一个“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融合发展的广州城市新中心。评审专家指出,这里未来将成为创新领航企业和高端人才集聚的潜力空间,进一步承接广州城市发展战略重任,成长为世界级湾区核心城市的新中心。海珠创新湾区将打造成为广州中轴南门户的“新名片”海珠创新湾区将打造成为广州中轴南门户的“新名片”全球一流设计机构群雄逐鹿本次参赛的团队中有着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设计了广州大剧院的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便是其中之一。本次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依然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方案,对于本次海珠创新湾沥滘核心区的设计方案灵感,扎哈团队表示灵感来源于自然和环境之间的联结性,设计如何着眼于城市的环境脉络如何贯穿到自然环境之间。“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去适应新的生活需求是本次设计的难点所在,而城乡差距与融合、文化遗产与城市环境融合,这既是挑战、也是一种机会。”扎哈团队代表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区域的设计应当在保留老广州记忆之余,心怀未来发展。对此,SOM (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建筑设计事务所同样指出,老城新生的一大重点就是能够延续到城市的肌理,通过岭南建筑文化中建筑跟自然相结合的紧密联系来实现对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海珠创新湾令湾区形象再提升“相较于90年代铺设的珠江新城这条中轴线建设而言,海珠创新湾这次的打造将会让广州乃至湾区的形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海珠创新湾的“再打造”,王世福指出,一些诸如绿色理念、智慧理念和韧性理念在地标性建筑设计的叠加应用,会让广州这座智慧城市的价值在世界上更加凸显。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潘忠诚也进一步提到,该项目位于珠江新城后航道中轴线,未来将处于广州结构性的中心位置。本次城市设计让5家优秀的设计机构、多位院士专家集聚起来,对海珠创新湾沥滘核心区这块土地进行评审,而这一过程也是对区域的重新认识过程。据悉,此次海珠创新湾沥滘核心区城市设计及建筑群概念方案设计国际竞赛的结果将在综合专家评审结果与大众投票评审后正式揭晓,五组优秀作品视频、展板及沙盘模型将在海珠湾城市展厅公开展出,届时观众可前往现场投选出自己最喜爱的设计方案。自2021年2月1日起,赛事举办方将开放设计竞赛的市民公开投票渠道。未来海珠创新湾沥滘核心区长啥样?参赛设计方案抢先睇 ↓1、方案一:ZAHA HADID LIMITED (主体)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成员)设计效果图:2、方案二: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设计效果图:3、方案三:株式会社日本设计设计效果图:4、方案四:M. Arthur Gensler Jr. & Associates, Inc.设计效果图:5、方案五: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体)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员)设计效果图:五大参赛国际设计团队个个有来头一、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ZAHA HADID LIMITED)(主体)与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体机构简介:扎哈作为一家放眼全球的公司,拥有350多名高素质、操着44国语言的建筑师和设计师队伍,总部位于伦敦,同时在纽约、北京、香港、迪拜和墨西哥城均设有办公室。项目作品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创新独特,体现着公司在城市、建筑与设计这些息息相关的领域的革命性探索与研究,代表设计与施工最前沿的技术,艺术理念前所未有、却又令人过目不忘。代表作品:1、广州大剧院2、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大厦3、罗马国家当代艺术中心4.北京大兴国际机场5.北京丽泽soho设计亮点:将历史传统,先锋文化,生态资源融入项目,结合创新科技产业和居住功能,塑造了一个具有连接性和可达性的活力城市空间。规划上,在保留历史村落的同时,通过一系列未来感的地标建筑塑造了新的城市天际线,并在地面层塑造了高度活跃的多层次立体人行系统,连接了整个场地与周边湿地,也连接了文化与科技,历史与未来,将广州的历史与城市记忆融于这个创新未来城。二、SOM (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建筑设计事务所机构简介:曾获得过境内外1800多个奖项,是仅有的一家两次被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命名的"年度最佳事务所"的公司。代表作品:1.北京金融街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2.中国上海浦東金融广场建筑设计3.芝加哥中心区规划4.伦敦金丝雀码头总体规划5.芝加哥千禧公园总体规划6.东京中城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设计亮点:项目设计把城市中轴线往南延伸形成广州新的南门户。灵感源于大自然的设计旨在创建一个新型的城市,使人们可拥有和亲近美丽的自然环境,使技术与创新在一个独特生态环境里相结合。融文化、历史和健康生活方式于一体的滨水区设计体现岭南精神并令人拥有难忘的公众体验。整合了现代建筑技术的高层塔楼设计即传承文化又面向未来,以创造性的手法营造出“空中的岭南”。三、株式会社日本设计 (NIHON SEKKEI,INC.)机构简介:日本著名的日本国一级注册建筑师事务所,建筑设计业绩位居世界前18位、亚洲第2位(依据"WA00 2020")。代表作品:1、日本东京站八重洲地区综合再开发2、日本东京都新宿站周边地区TOD开发3、日本东京虎之门整体规划4、日本东京日本桥地区更新5、上海前滩时代广场设计亮点:着眼于广州地域主义的特点,即海珠沥滘的人文特征,城市肌理和气候风貌特色。设计项目对海珠的地貌特质,城中村的有机发展与相关文脉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对它们的成长成因进行保留和致敬,来体现广州这座城市人文历史的智慧结晶和城市精神的文化内核。并试图在这组建筑群设计里解决人,城市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让他们形成一个有序和递进的发展空间;也是我们对沥滘创新湾片区期许的「场所精神」和更多的「未来价值」。可以在这片土地生长的,才是最好的。四、Gensler(M. Arthur Gensler Jr. & Associates, Inc.)机构简介: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建筑、室内设计、规划及战略咨询公司。在全球设计工程业内排名第一。2019年,被FAST COMPANY评为世界最具创新力公司之一。代表作品:1、上海中心2、厦门世茂海峡大厦3、世茂前海中心4、美国洛杉矶-活力洛城5、美国匹兹堡-PNC大厦6、美国拉斯维加斯-米高城市中心设计亮点:构建包罗万有的像素城市,体验时空交错的生活场景。以老城新生的理念,传承现有的肌理,文脉和尺度;透过捕捉绿洲、水乡、宗族,村落等纪录了海珠根源的时间和空间像素,以高度,密度,尺度等城市设计语言重构快节奏城市中的慢生活颗粒;以一脉相承的榕枝,将城市,湿地,珠江联系在一起;这里,将作为广州新中轴的南部制高点,从历史中诞生的未来滨江活力创新区。五、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体)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体机构简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科研机构。曾承担完成了科研、规划设计、咨询、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编制等各类任务5000余项。其中获国家和部级奖励的科研成果50余项,省、部级优秀规划设计奖250余项。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有10余个科研开发机构,下设14个全资或控股二级子公司,形成了集科研开发、科技服务、综合设计、规划、勘察、建设工程质量与产品检测、高新技术及产品研发生产、工程承包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代表作品:1、福州华润万象城三期施工图设计2、华润姚家园乐都汇购物广场改造3、延安新区国际会议中心综合体项目C1-02地块4、荣民高新壹号项目设计亮点:以“榕树生境”打造广州创新目的地,以TOD提升区域城市运行效率。项目以“沥滘大榕树”为设计理念的源泉,仿照榕树生境,打造地下、地面及空中三个层次的生态、功能及交通空间。以绿色生长、复合功能、多元创新、快速换乘为核心策略,打造一个汇聚多元活力与创新、高效运行的全新目的地;同时,针对高强度区域的交通支撑,提出TOD设想,以多个层次的换乘在三个板块内部实现快速引流和疏散的整体性思维,以实现区域综合系统的高效运行。(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黄婷审签|樊美玲实习生|余小江

老兵传

广州地铁“装配式地下结构技术研发”获省级认定

近日,广东省科技厅正式发布2019年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广州地铁集团与广州市市政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家单位联合设立的“广东省装配式地下结构检测与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获得“2019年度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该研究中心的获批是对广州地铁集团装配式地下结构技术研发工作的肯定。为促进装配式地下结构检测与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广州地铁集团已与华南理工大学开展了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一号线上涌公园装配式车站模型试验项目,同时也在广州地铁国家工程实验室的1:1隧道全尺寸模型中开展了隧道管片无损检测试验。接下来,广州地铁集团将继续与各联合单位重点开展装配式地下结构检测技术开发、智能检测及监测设备产品研发和应用等相关领域的科技研发工作,争取将该研究中心打造成广东省装配式地下结构检测与监测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的综合平台,并建成国内一流的装配式地下结构工程检测和监测人才培养基地。【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和不欲出

广州黄埔区构建“院地全作”高地 集聚中科院13个项目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标题:黄埔区构建“院地全作”高地 集聚中科院13个项目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代表一行到广州市黄埔区考察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广纳院”)、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生物岛实验室,调研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进展。一年多来,黄埔区高度重视与中科院的合作,取得显著成效,5G滤波器项目从启动建设到投入使用仅用时10个月,展现了“黄埔速度”。目前,黄埔区已集聚中科院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10个高水平创新平台、1个成果转化母基金,共计13个重大项目。国家纳米中心、空天院、微电子所、自动化所、长春应化所、沈阳金属所等8家中科院直属单位均在黄埔区设立了研究院,形成“院地合作”的新高地。“院地合作”项目落子“黄埔实验室”黄埔实验室园区是黄埔区与中科院合作项目启动集聚区。目前,落户黄埔的中科院项目正在该园区筹建。未来,各共建研究院总部项目将集中入驻位于黄埔港的院地合作总部园区,其中广纳院、空天院、腐蚀科学研究院已启动总部建设。广纳院是在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的《“十三五”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框架下,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黄埔区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广纳院聚焦技术创新链4—6级,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转移转化工作,包括纳米生物安全中心、理性设计平台、精准制造平台、纳米检测平台、应用评价平台等重大基础设施,填补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的鸿沟。此外,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核心区的“中国纳米谷”,规划建设用地1.1平方公里,按照“一区四园”模式分期开辟建设,包括纳米智能技术科技园、纳米生命与健康技术科技园、纳米创新能源与环境科技园、纳米超级复合材料科技园四大园区,聚集、服务全国纳米科技科研机构和企业。其中,纳米生物安全中心包括医疗卫生防护纳米技术研发平台、新型病毒检诊治纳米技术研发平台、纳米生物技术与纳米机器人研发平台等,形成集纳米生物安全、疫情防检治于一体的“一中心三平台”布局。目前,我国纳米科研成果数量在世界保持领先,但转移转化率低。纳米科技包含很多基础研究,涉及不同领域的交叉和融合,纳米科技与产业化应用的联系紧密。广纳院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将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保持技术和人才高水平发展,把长期积累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成技术和产品,推动我国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成立一年时间,广纳院研发人员从最初4人已经发展到220多人,五大科研团队加盟广纳院共同开展最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已有21个科技项目落地。其中,5G滤波器、汽车电池防火隔膜材料等项目即将投入中试和产业化,解决产业瓶颈问题。未来,广纳院计划形成千人以上的国际化高水平研发队伍,专门服务纳米科技成果转化。 三个行动贡献“黄埔科创力量”2019年以来,黄埔区与中科院合作共建项目密集落地,在资金、土地、人才服务3个方面给予全方位的保障。目前,黄埔区正全面实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行动、实施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以三个行动作为载体,将与中科院的合作落到实处,在国家科技创新领域贡献“黄埔力量”。除了与8家中科院直属单位建立了大湾区研究院,黄埔区还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所国内外院校共建研究院。目前,全区共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超过30家,集聚各类高端研发机构超过1000家。2019年以来,全省认定的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有2/3落户黄埔区。黄埔区今年财政科技投入超过100亿元,“十四五”时期在每年100亿元的基础上还将持续增长,对企业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予以配套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对企业研发环节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计划到2025年黄埔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超过6%。 创新服务,科技研发有了“助推器”为打造“院地合作”高地,给创新主体插上腾飞的翅膀,黄埔区近年来持续优化政策体系,升级“金镶玉”系列政策,推出“高端生物制药8条”“纳米10条”等创新政策,不断加大科技财政资金投入,全力助推科技企业壮大和新兴产业集聚。黄埔区制定了吸引战略科学家、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专门政策,首创“上管老、下管小”人才服务模式,为科技人才“到黄埔去”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服务。三年来,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来到黄埔发展。目前在黄埔区集聚各类高端人才超过1000人。官洲国际生物论坛、中国高科技产业化高峰会议、全国“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重磅科技活动在黄埔区成功举办,搭建起科技企业、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等科技力量对接交流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生态。黄埔区紧紧围绕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五大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布局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前沿产业。当前,区内已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1家,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链条,培育孵化科技企业近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3600家,上市企业61家,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5家,占全市八成以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科技攻关中,以生物岛实验室等科研企事业单位为代表的黄埔科技,形成疫情“防、检、治”一体化体系,反映了黄埔区通过构建“院地合作”高地,聚集科研力量,在生物医药领域展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数据来源:广州市黄埔区科学技术局

爱心联

广东将迎来一批“高大上”的新高校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2019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广州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筹备设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获批的首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将在数据科学、机器人与自动系统、生物医药及生物医学工程、先进材料、智能制造及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领域培育人才,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教学产研合作,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建基于清水湾校园以学科主导的学术基础,港科大(广州)将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多个前沿研究领域纳入其独特及非传统的枢纽结构(功能、讯息、社会、系统),清晰实现并有效提供跨学科学术制度的建设成果。港科大(广州)在首阶段将聚焦研究生课程,时机成熟后将会开展本科生招收工作。港科大现正招收第三届港科大(广州)先导计划研究生,将于2021年9月开课。目标招收共150名全日制哲学硕士(MPhil)或哲学博士(PhD)研究生。中央财经大学黄埔研究院研究院将依托中央财经大学师资力量,根据研究院的定位设置研究机构,分批入驻研究院。鼓励各研究机构针对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产出一批标志性、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首批入驻的研究机构包括金融研究中心、财税研究中心、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智能财务研究中心、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六大研究中心。作为我国经济学、管理学学科领域的重要科研创新基地,中财大在财税体制改革、金融科技、数字经济、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政府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绿色金融理论研究与实践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人才储备和强大的研究能力,一直扮演着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角色。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11月21日,中科院广州明珠科学园一期项目建设启动大会在南沙举办,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力学所南方中心、沈自所智能院、中科院广州分院、南海所、华南植物园等新建科研院所、迁建科研院所以及三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全面铺开,标志着明珠科学园进入全面建设的新阶段。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定位为面向前沿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型大学,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将主要承担研究生教育。学校一期规划建筑面积约23.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为21.58亿元。目前,国科大广州学院(北部组团)正加快推进配建地块出让工作,计划12月进场开展软基处理施工。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11月20日,备受关注的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建设在光明科学城宣布正式启动,标志着学校筹建工作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校园建设已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市委书记王伟中等出席中科院深理工选址具体位于光明区新湖街道新羌社区及圳美社区交界处,邻近地铁中山大学站和科学城东站,占地面积810亩,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学校光明主校区于今年7月获批立项,建设项目已正式移交深圳市建筑工务署。据承建单位有关负责人介绍,工程预计2022年10月实现主体封顶,力争2023年底达到交付使用条件。

舜之将死

市更新研究院助力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工作取得新进展

为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实现高品质高质量发展,在借鉴上海、杭州、成都等兄弟城市试点项目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市更新研究院协助编制并印发了《广州市城市更新“中改造”项目实施操作指引》《广州市城市更新旧城镇改造项目成本核算编审技术指引(2020年版)》等政策文件(以下简称“政策”),以进一步指导广州市旧城镇更新改造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政策充分汲取了市场经验和试点项目的创新做法,厘清了旧城镇更新改造工作的操作流程,明确了改造主体的选择方式、改造成本计算以及项目实施操作流程的有关细节等,使旧城改造项目的开展有规可循、有据可依,并为旧城更新改造核心工作——科学测算项目成本及确定土地出让价格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计算思路。在政策指导下,广州通过公开挂牌方式为越秀区南洋电器厂及周边更新改造项目、黄埔区鱼珠旧城更新改造项目选定了改造主体,南洋电器厂项目也成为广州市首宗旧城混合改造项目,开启了广州市以挂牌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旧城镇更新改造项目的新篇章。市更新研究院表示,将在后续工作中积累总结实践经验,不断协助完善旧城镇改造工作的相关政策体系,助力广州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老城市焕发新活力。【来源: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凤求凰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重庆分院

央广网重庆11月4日消息(记者陈鹏)记者今日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建研院”)获悉,该院将以重庆两江新区为平台,建设“建研院重庆分院”项目,统筹建设围绕1个中心、8个平台、1个基地的战略部署开展全面合作。旨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通过与两江新区合作,构建绿色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现代生态新城。1中心8平台1基地 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支撑据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将以重庆两江新区为平台,建设“建研院重庆分院”项目,统筹建设围绕1个中心、8个平台、1个基地的战略部署开展全面合作。其中,在中心板块,中国建研院将依托其下属“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丰富的技术经验和雄厚的技术实力,在两江新区设立“国检中心重庆分中心”,投资建设实验环境,布局中国建研院的科研资源,面向西部地区开展桥梁隧道、结构工程、地基工程、建筑防火、建筑节能、建筑设备系统、建筑幕墙、环境材料等方面的检测业务,在两江新区内搭建西部地区的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在平台板块,中国建研院将依托中国建研院下属的生态城市设计研究院、建筑工业化设计研究院、数据中心研究院、建筑地下空间研究院等4家双创平台研究机构,在两江新区内搭建生态城市建设与技术管控平台、绿色建筑建设与技术管控平台、海绵城市建设与技术管控平台、智慧城市建设与技术管控平台、建筑工业化建设与技术管控平台、数据中心建设与技术管控平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技术平台、既有城区改造与技术管控平台等8个平台;同时,充分应用中国建研院在以上领域中的先进技术与理念,建立相关标准体系,推动成果转化,促进既有城区的优化、提升、改造,促进待建设区域的绿色、生态、智慧城区建设,为重庆的建设提供建筑领域全面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在基地板块,中国建研院作为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承担了大量的“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并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中国建研院将在两江新区建设新技术和产业孵化基地,通过打造示范基地的形式,实现中国建研院科研成果在两江新区的落地与转化。“选择落户两江新区,充分发挥中国建研院的综合技术优势和多年来参与国家级新区建设的宝贵经验,与两江新区一起精诚合作,做两江新区的智库,落实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实现生态城区、绿色发展和创新领地,将两江新区建设成生态、宜居、宜业的国际化新城,打造城市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宫剑飞研究员认为,这对于双方来说是双赢的战略性合作。两江新区非常重视与中国建研院的战略性合作,将其作为重要的引智项目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注册登记、资质备案、人才保障、业务运行、办公环境、科创政策等方面给予了积极支持。立足重庆两江新区 建新型城市示范区据了解,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3年,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建研院科研及业务工作涵盖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抗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环境与节能、建筑软件、建筑机械化、建筑防火、施工技术、建筑材料等专业中的70个研究领域,近年来又加强了绿色建筑成套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防灾减灾技术以及智能化集成技术等研究与开发。记者获悉,在创新创业高地两江新区,中国建研院在两江新区的工作将在建设8个创新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中国建研院在西部地区现有机构的资源和力量,在两江新区建设中国建研院的西部总部基地,为两江新区提供建筑领域全产业链的技术支撑,力争将两江新区建设成为能应用、能复制、能推广的新型城市示范区。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两江新区是由国务院直接批复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和重庆自贸试验区核心区,是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和西部创新中心的核心展示区,始终坚持以产业为支撑,以绿色为本底,城市建设正在加快发展,积极建设成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中国建研院作为全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科研院所,其科研技术水平一直处于前沿,将其在建筑工程领域研发的新技术体系应用于两江新区的规划建设中,实现建筑行业国家级重要科研成果的集中落地和转化,引领建筑行业高新技术的发展。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建研院在建筑领域的综合技术优势与两江新区的定位于发展目标存在着良好的契合点。通过合作,中国建研院将在生态城市、绿色建筑、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筑工业化、数据中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既有城区改造、建筑工程质量评估鉴定等新兴的专业技术领域,为两江新区提供建筑领域全产业链的技术支撑,将两江新区打造成绿色生态、高端现代、创新引领同时又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城市示范区,为央企与新区政府合作探索创新模式,为建设行业建设新型城市树立示范和典范。

彼正正者

再添新力量!广州设计之都专家组成立

疫情当前,广州设计之都项目重返建设“加速”轨道之时,再添新力量!广州设计之都效果图3月5日,白云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广州设计之都建设专家组,聘请广州大学建筑设计院院长王河等6名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领域的权威专家助阵项目建设,6人智囊团将为项目建设工作进行专业技术把关,并负责建设全过程咨询和指导工作。广州设计之都建设专家组成立。广州设计之都项目是白云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1358”发展思路,促进白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发展平台,建成后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设计产业国际品牌聚集地。目前该项目的建设实施正处于关键节点,一期用地建设如火如荼,二期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扩园规划逐步完善。广州设计之都项目施工现场。该项目位处白云新城CBD北部核心区, 属于白云区景观设计的重点片区。为统筹该项目的建设和城市景观设计工作,落实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导则以及基础设施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方案等重要文件的专业技术要求,提升本项目开发建设效率以及各专业设计技术水平,白云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广州设计之都建设专家组。据悉,经过高标准遴选专业领域人才,结合广州设计之都发展定位,选取了广州大学建筑设计院院长王河等6名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领域的权威专家,每届任期3年,任期满后经考察符合要求的,可以再次经推选程序而获得连任。重点项目建设从外部引入专家组是工作方法的创新,6人智囊团助阵,将在提升项目建设品质“把脉问诊”。据介绍,白云区通过设立专家组,吸纳行业顶尖专家智慧,发挥专家智囊团“外脑”作用,对项目建设进行专业技术把关,提升项目建设和景观设计专业化水平,设立后首次专家组座谈会对阿道夫项目设计方案进行了审议,接下来还将不定期召开专家组会议,对审议议题实行表决制。据了解,目前项目已全面复工,专家组的设立,将有助于统筹更多专业力量参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全生命周期,实行精细化管理,助推项目加快实施进度,确保设计之都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年建设目标任务。效果图专家组设立当天,副区长蔡胜分别为专家组成员颁发了奖章和证书。蔡胜在座谈会总结中提出殷切期盼,希望专家组能充分发挥行业专家技术指导和决策咨询作用,提升广州设计之都建设的科学决策水平。专家组成员:王 河(广州大学建筑设计院,高级建筑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李 鹏(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罗乘鹏(广东设计产业联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温春阳(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景国胜(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梁晓翔(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广州白云站综合交通枢纽复工,建设进度条戳进来→☆【前线故事】白云医生抗疫日记:最想听到的是“再见”☆实探!白云区各大商场客流量、餐饮堂食……☆春来到!白云这个地方,美成仙境文 | 陈淑娴 通讯员 | 鹤龙街编辑 | 方欢欣编审 | 罗盛光 温穗章 审核 | 刘海裕白云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谜中迷

广州奋起扬帆开新局 建设大湾区核心引擎

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黄埔工厂的总装车间生产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增城蔬菜基地生产的优质蔬菜,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平台交易销往珠三角等地的超市。“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面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公布两周年。《规划纲要》明确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广州,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勇闯新路——“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蓝图展开、 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越来越多、港澳职业资格互认范围越来越广……广州联手深圳,两座相距仅约100公里的“双子城”将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努力成为全球创新发展最具活力和最有竞争力的“双子城”。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广州正扬帆起航,朝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不断迈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引领大湾区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绝非一场简单的“圈地运动”,而是要以城市群为空间载体,实现区域内的产业协同发展。城市群里的中心城市则更需要引领产业升级,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力。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城市,广州承担引领和辐射周边区域发展的重担。应对全球产业变革浪潮,广州展现出顽强灵活的城市特质,寻找到新的突破和增长引擎。疫情考验全球经济。2020年广州GDP数据最终为25019.11亿元,排名全国第四。2.7%的GDP增幅,高于全国2.3%、广东省2.3%的平均水平。亮眼数据背后,是一个经济韧性十足、发展动力强劲、不断自我更新改造的广州。广州是一座传统产业发达的城市,通过数字化转型,广州极大地提升了效能和竞争力。2020年,广州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比重已经提升至65.9%。如今,广州新兴产业已成为发展的新动能。数据显示,2020年,广州IAB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8.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11.6%,担当了广州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5%;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制造业迅速恢复,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1%和5.2%。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信息软件等现代服务业支撑强劲,全年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3%和13.0%。经济如过山车一般冲出谷底,这既检验了广州产业结构转型调整的成色,也表明了广州高质量发展潜力仍在不断释放。这种通过城市产业变革集聚的能量,足以带动区域的势能迸发。踏进“十四五”的新征程,广州仍孜孜以求,努力担负新使命、书写新华章。今年1月22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广州金融产业版图更完善,广州实体经济将获得更有力的金融支撑。湾区具有发达的工业和消费,大宗商品的贸易关乎产业链稳定。广州期交所将帮助大湾区掌握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保障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大宗商品战略安全。低调务实的广州,一直在为大湾区的产业链注入新鲜血液,点燃世界级城市群的活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大湾区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如何加强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成为摆在湾区各个城市之间的重要课题。广州正不断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促成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流通。随着明珠科学园正式动工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正式动工,广州正构建以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柱、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个)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省实验室(4个)为原始创新主力军、多个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技术供给主平台的,具有广州特色的“1 1 4 4 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硬核”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广州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性结构和核心硬件。当前,广州冷泉生态系统、极端海洋科考设施等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全部动工。新型地球物理考察船已建成下水进行设备安装,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开工建造。天然气水合物勘察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预计在年底投入使用。围绕四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广州形成定位清晰、高度密集、先进高端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提高大湾区乃至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大科学装置能够凝聚湾区的创新资源,为协同创新提供平台。借助来自广州的“超级算力”—— “天河二号”,香港科技大学甘剑平教授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新的三维高分辨率中国海多尺度海洋环流模型。“香港本身并没有超算,我们研究院基于香港科技大学把超算引入到香港。”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署理院长高民表示,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正以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持香港的科研团队进行研发。不但科技创新,广州也在科技制度创新上努力探索。率先实现市级财政科研经费跨境进入香港;率先落实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率先实施境外高端人才资格认定;率先设立外国人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一窗受理”服务窗口……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下,广州将牢牢把握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从“一带一路”到RCEP广州携手港澳向世界传递信心从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到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机遇,广州正快马加鞭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点,到今天成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广州开放之门一直敞开。在2020年GaWC世界城市分级排名中,广州排在全球第34位。在2020年全球潜力城市指数中,广州排名第54名。广州城市国际话语权也在增强,当选世界大都市协会主席城市,连任世界城地组织世界理事会和执行局城市。广州国际朋友圈也越来越大,2016年以来广州驻穗总领馆、国际友城总数分别达到66家和87个。根据《广州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发展报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企业成为广交会进口展最大参展群体,累计参展逾8000家次。广州跨境电商进口总值连续六年排名全国城市第一,广州是全国形成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经验数量最多的试点地区。“我们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防止与西方脱钩。国际循环的目标不仅是为了经济发展,而且具有政治上的战略意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指出,“广州是内外循环的连接点,向来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和西方企业打交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在去年广州举办的创交会上,“一带一路”国际成果展区火爆,因为参展的以色列项目众多,专门设立“以色列日”。以色列驻广州总领事劳霈乐表示,“广州为以色列企业提供的不仅是资金和土地,还有市场和人脉,这是以色列企业急需的。”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顺利签署,广州在国内一线城市中率先行动起来,举办RCEP与广州发展圆桌会议,RCEP的签署为广州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大动力和机会,也明确广州将推动与RCEP相关国家在畅通贸易、促进投资、相互开放市场,推动双方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方面的决心和目标。广州市商务局局长洪谦表示,将利用RCEP的市场开放合作发展广州市贸易投资,推动广州市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工作,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规则对接推进内地与港澳更高层次深度合作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和关税区、流通三种货币,如何实现粤港澳制度规则相互衔接,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从“制度之异”到“制度之利”,粤港澳大湾区在规则、产业、服务等多方面深化融合发展,加速“软硬”联通规则衔接。广州先后实施营商环境1.0、2.0和3.0改革,并于近期《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获评“标杆城市”。今年广州将开启营商环境4.0改革,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脚踏实地步入营商环境改革攻坚期深水区,推进职业资格互认,实现对港澳职业资格(工种)认可由22项增至32项,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越来越多港澳人士选择广州作为他们逐梦大湾区的起点。规则对接,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畅通。2020年11月27日,全国首宗由澳门籍仲裁员参审的涉港澳劳动争议案件在南沙仲裁委开庭,这是全国首批港澳籍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员依法履职以来由澳门籍仲裁员参审的首宗案件。在合议庭庭前会议上,澳门籍仲裁员李国辉对企业福利及员工薪酬考核给予细致分析,大大推动了案件的审理。事实上,通过考核的首批港澳籍仲裁员共有7名,随着粤港澳劳动用工融合和人才交流成为常态,他们的出现,将有效化解涉港澳劳动争议,为粤港澳大湾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法治化服务保障。让我们再将视线移到城市的北端。装载着马匹的车辆进入从化马场,经过海关监管区查验平台检验合格后,通过生物安全通道前往香港沙田马场。从没有先例可循,到广州海关创新审批制度创建马匹跨境运输通关检疫体系,香港赛马实现了粤港“自由行”,世界级的穗港赛马产业经济圈生态渐成。接下来,两地还将开展“粤港杯”赛马活动、纯演示性速度马术比赛等国际性、高水平的赛马活动,并在退役马匹训练、场地器材设施、马业人才培训以及青少年马术项目发展等方面积极合作。正是规则的便捷畅通,让“港澳人”成了“湾区人”,让“从化驹”成了“世界马”,要素资源在大湾区内自由流动起来,一流湾区的战略格局有了支撑。软硬联通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高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关乎着粤港澳三地居民的根本利益和福祉。道通业兴,路通人和。今年年初,在广州牵头下,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七市市长齐聚一堂,谋划串联七城的广州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春节期间,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广州地铁18号线铺轨建设如火如荼,未来这条线路将延伸到中山和珠海,成为大湾区南北走向的交通大动脉。2月5日,南沙区共有产权人才住房选房摇珠仪式在广州市南沙区首筑花园前广场举办。去年,广州首批共有产权人才住房在这里举行首次选房摇珠仪式,9名就职于南沙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等机构的港澳青年通过审核。南沙在全市率先推出“人才公寓 共有产权房”租购并举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南沙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优惠便利政策,是我选择在这里扎根生活的根本原因。”在南沙创汇谷创业的港澳青年金光遥说。顺利在南沙申请购买到共有产权住房,让他在南沙有了第二个“家”。昇永公司新鲜采摘的蔬菜,每天16时-17时从增城装车,经文锦渡发往香港。蔬菜基地在生产时会进行质量自检,农业农村部门等也会定期抽检。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构建以广州为枢纽的生产及流通服务体系, 不仅本地农产品,外地的新鲜好货也能够通过平台端上广州老百姓的餐桌。疫情期间,供港供澳农产品没有停下脚步,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指标体系,在全国认定生产基地962个和93家产品加工企业,在全国布局建设16个配送中心或分中心。为了让港澳青年来到广州创新创业,广州落实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五乐”行动计划,全市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44个,落户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团队(企业)546个,并设立了总规模10亿元的港澳青年创业基金。在此基础上,广州高品质打造穗港澳三地交往交融品牌。启动首届“优职英才”港澳学生长期实习计划,实施“百企千人”实习计划,吸引150名港澳大学生参与。举办“青创杯”等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比赛,累计征集港澳地区项目逾400个。上线运营社融媒体“新花城”穗港澳频道,举办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系列活动。2020年,GaWC世界城市分级排名中广州排名第34名,在全球潜力城市指数中广州排名第54名。广州举办“青创杯”等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比赛,累计征集港澳地区项目逾400个。(文/记者龙锟、申卉、何颖思、董业衡、叶卡斯 图/记者苏俊杰、乔军伟)

安危相易

抢占大湾区科创C位 广州科学城扩容7倍

广州科学城肩负着广州以科技推动城市发展的重任。6月6日,广州公布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产业布局以“一区三城十三节点”,其中“三城”为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和中新(广州)知识城。发展已有20余年的广州科学城,已由产业集聚的起步发展期,迈入产城融合的科学发展期,但空间逐步饱和。机遇当前,科学城亟待扩容腾飞。近日,由国际知名建筑师事务所参与编制的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深化设计成果(下称“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将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宜居、交通出行等方面对科学城未来发展作出细致规划,以此引领科学城实现“五年大变化”。广州科学城是广州高新区的主体园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拟将科学城扩容7倍,至144.65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区面积的1/3。评审专家组认为,深化设计为广州科学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系统的发展框架,针对产业、生态、交通、公共服务配套等多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与实施项目相结合,较好指导规划理念的落地,同时强调保持原科学城生态发展的强项。“扩容7倍为开发区下一步的招商引资腾挪出巨大的空间。”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广州市规委会专家委员胡刚去年两次参与专家评审。他对时代周报记者介绍,本次规划里增加了生活居住用地、空间配套,提升文化教育、政府办公的功能,由此实现科学城产城融合的目标。集各方案优点广州科学城建设的起点在1992年。在当年编制《广州东南部地区发展规划大纲》中,玉树村附近3.7平方公里被选定为科学城起步区开发用地,即“广州通信产业基地”。1997年,科学城被广州市政府明确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基地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新型城区,总面积扩展到19平方公里。1998年12月28日广州科学城奠基,产业园区扩展到22.74平方公里的生态城区。1999年,广州科学城再次扩容,最终形成了37.47平方公里的规模。在过去的20年里,广州科学城飞跃发展,经数度扩容成长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产值贡献最大、增长动力最强、高端要素最为密集的区域。直到2018年底,黄埔区再度酝酿扩容,颇下了一番功夫。为避免“关起门研究”的不足,同时希冀为科学城扩容提质提供更优胜方案,2019年3月,黄埔区政府、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启动了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设计国际竞赛,面向全球征集方案。最终,6家具有业内实力与影响力的设计单位(联合体)经过严格遴选,成为参赛单位。同年7月,黄埔区组织开展竞赛成果的评审会,由规划、产业、生态、交通等多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评审竞赛成果。“参赛单位是国内知名高校设计团队以及业内实力雄厚的单位。”胡刚回忆当时评审过程,专家在认同方案的基础上补充意见,融合不同方案的优点。“规划设计很重要。做得好,实施起来就容易。”他说,专家对参赛方案多媒体、实体模型、展板、方案文本成果反复研读、研讨,通过3轮记名投票评选优胜方案。此次深化设计成果正是博采众长,在综合6个竞赛方案优点的基础上,按照竞赛专家评审会的意见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衔接《广州科学城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的相关要求而诞生的。根据公告,科学城扩容范围涵盖了原科学城范围、长岭居、永和街、云埔、东区、广石化以及萝岗街水西村的部分山体(燕山),共144.65平方公里。核心区是广州科学城映日路以南、揽月路以北共1.32平方公里范围。“广州科学城的建设缺乏带动科学发展的研究机构,扩大面积有助于承担起科学城的职能,强化功能。”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科学城的发展逻辑中,交通轨道至关重要。增加轨道线路,产生轨道交会的节点,会成为龙头机构入驻的极好选择。有了空间,有了节点,为科学城注入新的功能产生大的回旋余地,起到推动科学研究的引领作用。注重产城融合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近3年广州政府工作报告连续“点名”科学城,以此为创新发展平台。科学城的扩容布局发展,备受社会关注。今年3月,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印发《广州科学城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当中明确提出,到2023年,广州科学城要实现五个方面大变化—发展空间实现大优化,科技创新实现大突破,产业集群实现大提升,中小企业实现大发展,对外开放形成大格局。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给时代周报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广州科学城发展定位为“全球智能制造基地”和“中国智造品牌中心”,培育壮大世界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集群。科学城将布局约6.5平方公里的生物安全园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创新港作为国内首个以中试为主的生物安全产业园也在筹建中。科学城正加紧“两新一旧”规划建设。乘着“新基建”风起,建设面积约65万平方米的中国新基建产业园已提上议程;“摩天工厂”“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示范项目在科学城内陆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如11条地铁、200公里风雨连廊和“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慢行系统,都在规划中体现。此外,科学城将升级高端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船舶修造、健康食品等优势产业。“与一般的工业区相比,科学城的规划设计配置更高。但严格而言,科学城还算不上以科研为主,优势还是先进制造业。”胡刚认为,新规划的一大特点就是产城融合。包括集群公共服务、落实民生实事、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交通出行等方面重点发力。规划明确打造综合服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产业服务中心“三主”和永和、长岭居、高铁中心“三辅”6个服务核心,划分32个创享单元,让居民不出10分钟,用上基础生活服务设施、共享生产服务设施和创新创业服务设施等。“科学城的发展不能是单一地注重工作。”胡刚认为,现有科学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是,人们将此作为工作场所,生活居住仍回到市区,这体现了早期规划中的缺陷。“把居住与产业放在一起,工作、生活都在这里,片区慢慢就兴旺了。这次规划就增加了生活居住用地、空间配套等,从中可看出政府规划理念的变化。”规划提升只是第一步。“五年大变化”如何实现,科学城是否真正能对科研机构、人才和产业产生吸引力,还有待时间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