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广州大学原院长杀死科研处长还贪污 疑被举报杀人战吼

广州大学原院长杀死科研处长还贪污 疑被举报杀人

(原标题:广州大学原院长杀死科研处长案开庭:怀疑被举报故杀人,还涉贪污)广州大学原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冬青,被指控犯故意杀人罪、贪污罪一案,今天(9月3日)上午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根据指控,谢冬青因怀疑其同事、时任广州大学科研处处长罗某晚多次举报其存在违规问题,故产生杀害罗某晚的念头进而行凶。此外,他还被指控贪污16万余元。谢冬青,男,博士文化程度,案发前是广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教授。广州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谢某青因怀疑自己被停职调查,是因被害人举报所致。2018年6月29日7时许,谢冬青携带水果刀来到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行政楼负一楼地下停车场处等候被害人罗某晚。至7时55分,当被害人罗某晚及其妻子申某燕前往电梯口时,谢冬青持水果刀分别对罗某晚、申某燕进行捅刺,两名被害人负伤先后逃往地下停车场,申某燕先行倒地,谢冬青持刀赶至并再捅了申某燕背部一刀,随后又追上倒地的罗某晚,继续对罗某晚进行捅刺。之后,谢冬青意图自杀,持刀捅刺自己并倒地。接到报警后,番禺区公安分局迅速派出警力到场处置,并现场抓获谢冬青。两名被害人经“120”救护人员到场救治,确认均已死亡。谢冬青还被指控犯贪污罪。公诉机关指控,2013年至2016年,被告人谢冬青利用担任广州大学学院领导职务的便利,多次虚开发票并报销,骗取公共财物,合计人民币16万余元。公诉机关出示的相关购物发票、小票、商场购物发票清单及相关购物证明,广州大学原始凭证汇总单、出差报销单等报销凭据,谢冬青等人的工商银行公务卡账户信息及银行流水记录,证明谢冬青贪污科研经费的事实。退款票据及清单说明,证实被告人谢冬青向广州大学纪委退缴人民币12万余元。庭审中,公诉机关出示了相关证据,被告人谢冬青及其辩护人进行了质证,控辩双方在法庭的主持下充分发表了意见,谢冬青进行了最后陈述,并当庭表示认罪、悔罪。谢冬青在此前的庭前会议上表示,学术生命是一名教授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段时间,他的广州市高层次人才的重新登记被暂停,“这是我学术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身份,另外我本来是博士生导师,想从数学学科的博导转向网络空间安全方向的博导,这更符合我做的研究方向,这也属于学术范畴”,但被校纪委那边给否掉了。“这两个事情导致我在学术上面非常的绝望,这是事情发生的诱因。”在故意杀人部分的证据举证阶段,广州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出具的情况说明显示,谢冬青曾因涉嫌违反廉洁纪律和财经纪律被立案调查。据记者了解,2018年4月,因涉嫌违纪,谢冬青被学校停止其院长职务。法医精神病鉴定意见书,证实了案发时谢冬青的精神状况,显示其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法庭今天没有作出宣判。来源:羊城晚报

死神

怀疑遭举报杀死科研处长 广州大学一学院原院长被判死刑

据羊城派客户端消息 12月27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谢某青故意杀人、贪污罪案一审公开宣判,判处谢某青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追缴违法所得上缴国库。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谢某青怀疑自己被停职调查,是被害人举报所致,2018年6月29日,被告人谢某青在番禺区大学城某高校地下停车库持刀伤害被害人罗某某、申某某,致两被害人因伤重抢救无效死亡,后被告人谢某青在现场持刀自残。2013年至2016年,被告人谢某青利用担任某高校学院领导职务的便利,多次虚开发票并报销,骗取公共财物,合计人民币16万余元。法院认为, 被告人谢某青无视国家法律,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致两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被告人谢某青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骗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贪污罪,依法应予数罪并罚,遂作出上述判决。案件审理期间,人民法院依法保障了被告人的各项诉讼权利。判决宣告后,审判员当庭告知被告人,如不服判决,可在接到判决书的第二日起十日内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编辑 马浩歌

荣叔

广州大学连续4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根据国家科技部2020年立项结果显示,我校获得两项经费超千万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分别是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研究院李进教授牵头承担的项目“面向区块链关键机制的安全分析与增强技术”,以及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王锋教授团队的项目“低频射电干涉阵列的高精度校准方法”。这也是我校继2017、2018、2019连续三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来,再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面向区块链关键机制的安全分析与增强技术”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去信任化的分布式新型计算范式,在不可信网络中建立信息与价值传递交换的可信通道,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交叉创新,融合演进成为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随着区块链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区块链应用的不断普及,针对区块链关键机制、密码实现、智能合约以及区块链系统的安全威胁和攻击出现愈发频繁,其影响和破坏也愈发严重。区块链安全问题已成为推动区块链产业化应用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挑战。我校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大力引进区块链高端人才,打造高水平产学研团队,服务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区块链产业应用与发展需求。研究团队深度参与了“雄安链”和“北京链”的总体设计和规划,同时积极布局产业应用,包括构建面向全市场债券金融业务交易的债链平台、海关进出口原产地区块链溯源系统以及基于区块链的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平台。面对区块链安全问题这一重大挑战,我校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研究院李进教授牵头,联合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安全有限公司、成都链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迅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区块链安全技术研究的知名团队和企业,申请并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项目“面向区块链关键机制的安全分析与增强技术”。“面向区块链关键机制的安全分析与增强技术”项目将展开为期三年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研发,项目总经费 2050万,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 902 万元。项目将针对区块链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缺乏深度安全分析技术及安全设计规范指引、智能合约安全形式化验证技术等关键问题,开展面向区块链关键机制的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构建和研发区块链安全分析仿真平台,实现区块链系统的基础组件安全、系统设计安全和应用服务安全。▲“区块链数字新基建”示意图“低频射电干涉阵列的高精度校准方法”我校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王锋教授团队获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之“科技部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专项2020年度项目”,项目名称为“低频射电干涉阵列的高精度校准方法”,经费 1382万元,我校为项目承担单位和唯一的课题承担单位,王锋教授为项目与课题负责人。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将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射电望远镜,同时也是一部超越国界的全球大科学装置,致力于孕育重大科学发现和突破。2019年,中国作为创始成员国正式签署SKA天文台公约,同期国务院批准科技部设立SKA专项。近年来,我校坚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我校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相关团队立足天文学科基础研究,紧紧抓住国际大科学工程的发展机遇,在海量科学数据处理、射电干涉阵校准与成像方法等方面持续投入,不断拓展国际国内合作,成为在该领域的国内核心团队,工作得到了SKA组织和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国家遥感中心(SKA中国办公室)的高度肯定。此次项目获批,标志着我校在天文技术与方法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进一步认可,必将进一步推动我校天文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平方公里阵射电望远镜概念图(来源:SKAO)来源:广州大学 消息来源│科研处微信编辑│李小桦 吴文婷责任编辑│张芳 文蕙莲

妙悟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科研处开展2020年度校级科研课题培训会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校级科研课题管理,11月24日下午,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科研处在综合楼演录厅组织召开了2020年度校级科研课题培训会。科研处贾莲霞副处长、科研处黄维跃和2020年度校级科研课题负责人共6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贾莲霞副处长介绍了此次培训会的背景与目的,指出校级科研课题是学院孕育各类纵向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产出的有力抓手,对其研究的重要性、针对性、实效性作了明确规定,并谈到,学院将继续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管理和支持力度,希望各项目负责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课题研究工作有序进行。科研处黄维跃老师对课题实施和管理流程进行了说明,并就2020年度新立项校内课题协议签订的注意事项、课题开题、中期检查、结题、经费报销等问题进行了细致介绍。今年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校内共有62项科研课题获批立项,资助50.8万元。相比往年,立项数量增多一半,资助金额翻一番。此外,科研处近期还修订了科研奖励制度,制定了新的突出教学业绩奖励办法,加大了对科研成果、教学业绩的奖励力度,对于国家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教学成果奖,最高奖励100万元,这充分体现了学院对教学、科研发展的重视。今后学院将继续履行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职能,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推进教学、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学院、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会后,项目负责人还就专利资助与奖励、横向项目经费管理等问题,同科研处与会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讯员:李晓敏)

不死族

骄傲!广州大学本科生取得科研重大突破,频频登上SCI期刊!

对于未来有志于从事科研相关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本科学习期间积累的科研经验对其后续深造大有益处。近年来,广州大学实施教学设施开放共享,实验室和科研平台等面向本科生开放,大力拓展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渠道和方式,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教学、参加科学研究和自选实验课题的研究,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今年上半年,学校本科生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1.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在SCI期刊发表论文广州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2016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李锦韬同学在曾衍瀚副教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在《IEEE ACCESS》(IF 4.098)期刊上发表题为"Automatic Structure Generation and Parameter Optimization for CMOS Voltage Reference Circuit"的研究。该课题研究利用进化算法实现模拟集成电路参数的智能优化和拓扑结构的自动生成,通过引入OOR函数以及改进算法,解决优化电路中出现的约束问题。所提出的方法提高了算法收敛速度以及优化能力,减少优化过程中的欠拟合以及过拟合的现象。目前已在基准源电路以及LDO电路中实现电路参数智能优化,其中在基准源电路中可同时实现自动生成电路拓扑结构和电路参数智能优化,所生成电路性能与人工调制电路相比有较大提升。2.教育学院心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本科生发表SSCI论文日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2016级本科生张新彤、梁靖晖相关学术科研成果,先后被多个国际SSCI期刊录用。张新彤同学参与了相关课题的研究,开发出简洁高效的大五人格测量问卷简版,助力研究者和工作者进行高效率的人格测评,并在《PLOS ONE》(IF=2.776)上发表论文。张新彤还对多个青少年精神病态测量工具在司法环境下进行了效能验证,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IF= 2.129)发表两篇论文。梁靖晖则对反社会人格测量工具在中国的测量效能进行了全面验证,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urrent Psychology》(IF= 1.468)发表学术论文。这些成果为中国心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工作提供了测量学上的视角和理论依据。3.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工程学院创新班学生在知名SCI期刊发表2篇成果广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工程学院2018级创新班本科生陈煜、罗芳、邢慈湃、陈卓容和陈乐昕同学在区块链与联邦学习的研究领域各有1篇创新成果被知名SCI期刊录用。区块链作为点对点网络、密码学、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多种技术的集成创新,提供了一种在不可信网络中进行信息与价值传递交换的可信通道。然而,一旦发布在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存在漏洞,合约将无法撤回修改,因此智能合约的漏洞检测就显得十分重要。邢慈湃、陈卓容、陈乐昕等同学在论文"A New Scheme of Vulnerability Analysis in Smart Contract with Machine Learning"提出了"切片特征"通过实验结果证明了他们的方案相比于已有方案检测效果有显著提升,该成果成功发表在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重点SCI期刊《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IF= 2.39)上。随着大数据的进一步发展,数据隐私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大多数行业数据呈现数据孤岛现象。2018级创新班陈煜、罗芳同学在李同博士后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种可信执行环境下的解决方案,这是国际上第一个提出了在隐私保护性和训练可靠性同时得到实现的联邦学习方案,该成果近日成功发表在期刊《Information Sciences》(IF=5.3)上。4.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多位本科生合作发表SCI一区论文日前,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在仿生神经突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一区顶级期刊Nanoscale(IF=9.927)。该研究成果由葛军博士、秦杰利博士和潘书生教授等共同合作完成,参与者还有2017级光电专业本科生马泽霖、陈威龙、曹栩诚、颜健锋和房华恒。葛军博士和潘书生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神经形态计算具有与人类大脑类似的信息处理机制,因此被认为是解决摩尔定律逐渐失效及突破冯诺伊曼瓶颈限制的新技术。神经形态计算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是仿生神经突触,二端口的忆阻器具有结构简单、集成度好等优势因此被看作是仿生神经突触的理想载体。本项研究以非钙钛矿相CsPbI3为基础的高稳定性人工神经突触器件,这使得制作低成本、高密度的实用型突触阵列器件成为了可能。一直以来,广州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为人才培养目标,设立"文体艺语"四个公共素质教育中心,尤其注重追求学术卓越,致力于培养具有广大底色的创新型人才,不少本科生同学在科研领域取得一系列优异成果。如今正值志愿填报季,欢迎广大学子报考广州大学,金秋九月,期待与你一起在云山珠水边探索科学奥秘!

古之有也

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 广州成为科创新枢纽

来源: 南方都市报获奖总数连续3年增长、获奖项目占全国比例再创新高、“三大奖”获奖数量均实现增长。2020年开年,广东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为2020年科创工作开了好头。当前,广东正加速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此,南都科创记者通过盘点三年来广东在国家科技奖“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的获奖情况,找出广东科技创新优势成果与提升空间。医疗领域成果丰硕中西医各放异彩在1月10日举办的国家科技奖颁奖典礼上,南方医科大学高天明教授领衔团队“抑郁症发病新机理及抗抑郁新靶点的研究”荣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提出了抑郁症发病新假说,并为快速抗抑郁药的研发提供了新靶点。据南都此前报道,该研究找到了能让抑郁症患者快速“高兴”起来的密码,使抗抑郁治疗起效时间有望从1个月以上缩短至1周甚至更短时间。梳理近三年广东省单位牵头获得国家科技奖项的情况可以发现,近年来广东在医疗和工业领域科技奖项成果丰硕,各有8个牵头获奖项目。其中医疗领域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工业领域则主要分布在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医疗领域方面,除了2019年高天明团队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8年也有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牵头的“EMT-MET的细胞命运调控”项目获得了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连续两年广东牵头单位获得医疗领域自然科学奖项,占三年来广东全部牵头单位获得自然科学奖项的三分之二。在科技进步奖方面,三年来共有5个由广东省单位牵头的医疗领域项目获奖,其中3个均与癌症有关,分别是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牵头完成的“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应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完成的“肺癌微创治疗体系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以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牵头完成的“消化系统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发现及临床应用”。综合相关报道来看,这些科研成果均已广泛应用推广,为大量癌症患者提高治疗效率、延长生存期起到了关键作用。另外两项成果则均与中医药有关,分别是由暨南大学牵头完成的“中药和天然药物的三萜及其皂苷成分研究与应用”,以及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牵头完成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其中,前者通过攻克一项分离见顶技术难点,明确了60余种中药和天然药物的物质成分,为中药和天然药物质量标准的建立、创新药物研发和知名中成药二次开发奠定科学基础。后者则创建了一种针对缺血性中风偏瘫的针灸分期治疗方案,经验证该方案可使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残障率由国际平均的40%降低到17.9%。企业创新成新气象赋能广东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源头创新,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19年,广东发布“一号文”支持科技创新,为大湾区带来科创政策“大礼包”。在年内启动了13个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此外还布局了一批省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在广东,企业始终是创新主体。在去年10月公布的2019年度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中,广东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首位,其中“企业创新”指标大幅领先。从三年来广东单位牵头获奖情况来看,共有5家企业牵头获得了6项奖项,在获奖单位数量上与科研院所等同,仅次于高校。企业参与奖项也逐渐增多。2019年度,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刘华牵头完成的“大容量高效离心式空调设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据了解,该项目针对大型建筑物空调设备普遍存在的能耗大、成本高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攻关,创新发明成果对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节约资源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项目系列产品已服务于人民大会堂、北京大兴机场、毛主席纪念堂等大型标杆工程。事实上,近三年来,广东企业作为牵头单位已逐渐成为国家科技奖名录中的常客。2018年,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吕劲松牵头完成的“新一代刀片式基站解决方案研制与大规模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不仅在4G时代创造了丰厚的社会经济价值,也为5G时代基站建设打下基础。综合格力、华为等企业创新获奖案例可以看出,相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获奖项目,企业牵头创新项目的特点在于直接对应产业应用中的具体需求,在创造经济效益方面更为明确、更加快速形成规模。九成牵头获奖单位集中在广州科研优势集中体现科创枢纽地位统计发现,2019年度广东获得国家科技奖项目中,广州市获奖项目占比过半,尤其是牵头项目数量突出,在广东10个牵头获奖项目中占有9个。从项目领域来看,9个牵头获奖项目主要分布在医疗、工业和农业领域。从获奖单位性质来看,9个奖项中有7个由大学完成,其中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各牵头完成了两个获奖项目。另两个项目则分别由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完成。结合近三年获奖名单统计来看,广东单位牵头获奖项目均大多集中在广州。这与广州市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集中关系紧密。据南都科创课题组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协同报告》研究显示,广州拥有占全省超过30%的研究机构和占比过半的高校,且机构层次、高校办学水平均相对较高,超过3成的研究机构使用全省科研经费近8成,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高度集中。这也使得广州牵头单位获奖数量占广东大多数成为常态。《报告》研究指出,广州作为广东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资源相对本地产业承载有所富余,这也使得广州技术输出大于吸纳。根据科技部公布的《2018年度全国技术合同交易数据》,2018年广州技术输出件数和交易额均明显高于技术吸纳数据。相比深圳技术吸纳远大于输出,广州技术溢出、科技创新枢纽的城市地位明显。不过,《报告》也指出,相比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资源的聚集,广州企业创新相对不足。近三年国家科技奖获奖情况也反映出这一问题,在三年牵头获奖单位中,广州仅有南方电网公司一家企业单位科研成果进入获奖名录。《报告》建议,广州在保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优势的同时,可进一步发挥优势产业企业创新力量。观察广东牵头单位数量有提升空间结合近三年获奖名单统计来看,尽管广东省获得国家科技奖项的数量逐年增加,获奖项目数占全国的比例屡创新高,但也可以发现,获奖项目中以广东省单位作为牵头获奖的项目数量仍有提升空间:三年来广东省牵头获奖数量分别为10个、9个、10个,数量保持稳定,且尽管2019年度广东获奖项目总数占全国获奖项目总数比例达到16.2%,但2019年度广东牵头获奖项目仅占到全国项目的3.2%,提升空间仍然较大。出品:南都科创工作室采写:南都记者 徐劲聪

路上面

科研报国终不悔

“怎么样,接下来打算怎么做?”4月8日下午4点多,在实验室的学生工作台旁,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赵勇还在和陈丽萍等学生讨论课题进展。学生们没想到,这是赵勇给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当天,赵勇因病猝然离世,生命定格在45岁。“虽然年轻,但是他治学十分严谨,在细胞衰老及端粒研究领域做出了多项开创性工作,是该领域研究的佼佼者。真是太可惜了。”中山大学生科院教授松阳洲悲痛地说。4月11日,广州殡仪馆白云厅里,赵勇生前的领导、同事、学生、同学、亲友等数百人,送别这位特别爱笑的青年学者,追忆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好学者、好干部。“来美国就是为了回中国”2003年,赵勇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博士期间,他首创开发了基于SPR生物传感器检测核酸折叠和展开速率的新方法,研究揭示端粒DNA G-四链体动态折叠形成规律,对端粒G-四链体动力学和热力学稳定研究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不是一般的优秀,他是出类拔萃的优秀。”赵勇的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谭铮哽咽地说,赵勇做学术很有天赋,而且异常勤奋,在博士期间就在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一个生科院的博士生,他的成果竟在大咖云集的武汉大学化学系引发哄动。”谭铮说。2006年,因表现优异,赵勇加入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细胞生物学泰斗Jerry Shay和Woodring Wright的实验室,从事端粒及端粒酶研究。很快,赵勇就在美国闯出了名堂,先后至少有4所美国知名大学向赵勇抛出绣球。“一个都不选,我要回中国,来美国就是为了回中国,学到外国的东西,要用到中国去!”赵勇对师弟、同样在美国做博士后的唐骏说,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留在美国。比赵勇先回国的中山大学生科院教授马文宾回忆说,教书育人、科技报国是赵勇的行事准则,他一直坚信回国才能更好地为中国培养人才。2011年回国时,多所知名高校给赵勇开出优厚待遇条件,他最后选择了中山大学,“吸引我来中大的,一是学校对青年人才的高度重视;二是既严谨又宽松的学术氛围”。当年6月,刚过36岁的赵勇担任中山大学生科院教授。端粒研究领域年轻一代的佼佼者生命科学是前沿科学,知识和理论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可以说以星期为单位。数周前,中山大学生科院教授贺雄雷曾与赵勇谈到一个学术话题,赵勇很快给他找了3篇文章作为参考,“这3篇高质量的文章正是我想要的,说明他在学术上一点也没有落下,一直在大量地阅读文献”。归国投身生物科学事业后,赵勇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带队做出多项开创性工作。入职后不久,赵勇便成为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靶向特异性抗癌新药和疫苗研发”核心成员。作为科研骨干,赵勇积极参与到科研平台和学科建设中,是中山大学抗衰老研究中心和广州市抗衰老重点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山大学生科院“免疫与衰老”科研团队的组建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曾凡一与赵勇有过五年合作经历,“在合作过程中,我们不时被他充满活力的科研热情所感染。谦虚能干、朴实奋进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是他留给我们的印象”。多年来,赵勇将生物物理学方法和细胞生物学结合,阐明端粒酶延伸端粒的动态过程及延伸模式调控机制,是国际上研究端粒领域年轻一代的佼佼者。他带领的团队在多个国际期刊上刊发了研究成果。去年,赵勇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截至目前,赵勇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申请(含授权)近10项国内国际专利,为端粒生物学及癌细胞生物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要求学生不做科研流水线上的技术工得知噩耗,赵勇带的第一个博士生张天鹏,悲痛地写下“悼念恩师赵勇博士”一文,“赵老师教我们3样东西‘胆大,心细,脸皮厚’。要回答难的问题,做别人做不到的实验;注重细节,细微之处见真章;要敢于提问,主动与人交流”。扎根教学一线,为国家培养人才,是赵勇坚守的教育信条。他不仅承担多门本科课程,还担任2019级本科生生物技术及应用基地班班主任。赵勇经常和学生开师生午餐会,跟学生直接交流,根据学生意见调整教学方案,为课程“挤水分”。在赵勇推动下,中山大学生科院重新梳理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生物类人才培养模式。“有的人把实验室做成流水线,学生成为流水线上熟练的技术员,这样实验室发文章就会很有效率。”马文宾发现,赵勇却按照“培养科学家”的模式培养学生,要求学生具有逻辑思维,有提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同事们眼中,赵勇工作效率高,总能在教学、科研、行政工作中自如切换。但随着工作日趋繁忙,赵勇也不断挤压着个人休息时间。中山大学生科院党委书记张斯虹后来才知道,赵勇虽然身体不错,平时也常锻炼,但他的体检结果不理想。医生建议他住院做深度检查,但他还想再推迟一段时间,因为最近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方案研讨等好几项重要工作要推进。从教十余年,赵勇指导培养了20余名研究生。“赵老师笑着告诉我,做科研确实很难,但其实做科研也很简单,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最本质的原理。”赵勇的学生刘娟宏一直记得,“那天赵老师的眼睛很亮,办公室窗外的光线也特别亮,赵老师讲的话我牢牢记在心里,每当我情绪低落或者实验遇到瓶颈时,那天的阳光总会照进我的心里”。《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13日第3版 作者:通讯员 连燕纯 黎鉴远 本报记者 刘盾

三元

在穗高校科研院所哪家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最强?点击了解~

报告导读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从事探索性、创造性科学研究活动的专门组织,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2019年12月27日,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发布《在穗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报告(2019)》,该报告从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产业平台支撑和人才支撑四个维度,对在穗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第三方评价。在穗主要高校“1+4”指数排行榜在穗主要科研院所“1+4”指数排行榜榜单说明“1+4”指数榜单是指 ,1 份总体支撑指数排行榜+ 4 份子榜单成果转化指数排行榜产学研结合指数排行榜产业平台支撑指数排行榜人才支撑指数排行榜成 果 转 化广州成本地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交易主阵地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智力密集型机构,其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技术交易近五年来,在穗主要高校技术交易规模总体保持稳定;在穗企业作为技术吸纳方,技术合同登记数占总数的六成左右,技术交易金额也占技术交易总额的六成左右。主要科研院所技术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合同登记数量和技术交易金额逐年增长,在穗部分占比约五至六成。孵化企业转化主要高校孵化参股/控股企业119家,其中在穗81家,占比达68%;主要科研院所孵化参股/控股企业79家,其中在穗52家,占比达66%。产 学 研 结 合临时性合作向稳定伙伴关系演化趋势明显产学研结合是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实现要素最佳整合,是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学研合作攻关近五年来,主要高校产学研合作攻关项目数量保持稳定,其中五成左右是与在穗企业联合申报,产学研项目金额过半在广州产生。主要科研院所合作攻关项目数量和项目金额略低于主要高校,项目金额约四成在广州产生。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共建数量持续增长,其中近五成落户广州,主要以部属、省属高校为主;主要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的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收入,八成以上在广州产生。反映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通过联合共建模式保持产学研长期稳定合作、促进产学研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新趋势。产 业 平 台 支 撑国家省市级科研基地研究贴近本地产业在穗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产业支撑平台中的参与和发展能有效组织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穗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平台主要高校大学科技园等园区基地数量迅速增长,约七成园区孵化企业工商注册地在广州,并且该类企业创造的销售额约占孵化企业销售总额的八成。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基地数量逐年增长,在穗比例高。数据显示,2018年,在穗主要高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60个,其中57个在广州,占比达95%;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数量644个,其中576个在广州,约占九成。通过对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研究领域分析,发现智能、材料、生物、中药医学、数据、健康、机器人、信息、基因、健康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显示相关科研基地的研究与广州生物医药、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医学等优势产业关联度较高。人 才 支 撑高校和科研院所成广州“高端人才蓄水池”人才是创新驱动战略的决定性因素,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主体。人才引进近五年来,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持续引进国家、省、市级高层次人才,中外院士、省部级高层次人才、市级高层次人才数量均逐年增长。2018年主要高校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2161人,其中九成全职在广州;主要科研院所23位中外院士,四成全职在广州,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中超九成在广州。高层次人才的研究领域多集中在化学化工、生物学、基础医学、材料科学、药理学、细胞学和分子研究等方面。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生物医药、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开发较完善,产业承载较完备,无人驾驶、芯片、量子信息、石墨烯、可燃冰等方面的核心关键技术具有较大提升潜力。产 学 研 匹 配支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助力广州经济转型为了解在穗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地方产业的协同发展情况,《报告》选取12个重点产业,根据高校院所在学科设置、重点实验室等方面是否拥有相关配置,分析广州各重点产业和高校院所创新资源配置的匹配情况。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人工智能,以及新能源产业拥有的相关配置机构数位居前六,IAB+NEM占其中五席。各单位报送的在穗产学研合作、在穗专利转化、在穗联合实验室和在穗孵化企业等项目清单(有效样本量4530项)所属产业中,接近70%与所例举产业领域相匹配,此外还在建筑、环保、测量、轨道交通以及新技术与创新创业服务等领域有所分布。在广州市主导产业中,匹配最好的是生物医药产业,汽车产业匹配度偏弱。这为生物医药产业未来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扎实基础,而汽车产业要保持长期领先地位则需考虑是否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的配置。表1 重点产业的在穗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配置匹配情况图1 在穗项目所属产业词频统计《在穗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报告(2019)》所用数据来源于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报送的数据。

酷条子

牛!广州大学连出17项科研新成果,频频登上国际顶级期刊!

创新关乎命运,科技引领未来,科技创新是探索真理、造福人类的事业,伟大而又艰辛。2020年,虽然是颇为特殊的一年,但广州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们依然以梦为马,奋楫直上,续写着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的传奇。本期推送,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今年上半年,广州大学科研工作者们的喜人成绩吧!1.陈曦教授研究团队在《Nature Astronomy》发表新种类分子脉泽与大质量恒星形成的重要成果日前,广州大学陈曦教授及其国际合作团队在天体脉泽与大质量恒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成果在线发表于《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学)。该期刊是英国著名杂志《Nature》(自然)于2017年创立的自然科学类子刊,2019年SCI影响因子11.518,是天文学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广州大学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单位且为第一完成单位。大质量恒星(超过8倍太阳质量)如何形成是现代天体物理的重要研究课题。广州大学陈曦教授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上海天马65米射电望远镜,首次在一颗正处于6.7GHz甲醇脉泽闪耀阶段的大质量年轻恒星天体(G358.93-0.03)中发现了3种新分子脉泽(HDO、HNCO和13CH3OH)。随后的甚大阵(VLA)高分辨率观测证实了它们的脉泽辐射属性,同时VLA观测获得的这三种新脉泽的高精度(约10 天文单位)空间分布,清晰地描绘了由盘的碎裂而形成的旋臂吸积流结构。2.胡春教授团队在表面氧空位强化双反应中心类芬顿水处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日前,环境领域国际权威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IF= 7.27)和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IF= 14.47)分别刊发了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胡春教授团队在表面氧空位调控构建新型双反应中心(DRCs)高效活化过氧化氢(H2O2)和过一硫酸盐(PMS)去除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成果。废水处理过程中的资源与能量消耗已成为制约废水处理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瓶颈。胡春教授团队通过诱发"Co/氧空位"表面贫富电子微区,并利用氧空位作为电子暂居所,开发出新型双反应中心催化体系。这一发现为污染物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策略,对解决芬顿反应的瓶颈和开发高效低耗水处理技术具有的重要意义。3.王雄军教授团队在《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发表恶性胶质瘤抗凋亡的研究成果日前,《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IF= 8.352)在线发表了广州大学在胶质瘤抗凋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广州大学博士后喻华为该文第一作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丁军医师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朱洪文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广州大学王雄军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赖氨酰氧化酶(LOX)家族与肿瘤细胞的迁移密切相关。研究人员通过挖掘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表明LOXL1高表达与恶性神经胶质瘤进展相关。通过在细胞和动物中进行LOXL1敲除或过表达实验,初步证实LOXL1在促进神经胶质瘤细胞中存活和抑制凋亡的作用。4.屈哨兵教授团队组编的《中国语言服务发展报告(2020)》在京发布伴随全球化、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语言服务已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生活现象和生产性实践活动,在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语言服务发展报告》是国内首部专题性语言生活皮书,彰显了广州大学以语言服务和语言生活为支点对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事业要服务国家发展、关注语言生活研究的学术响应,体现了主动服务国家、服务湾区、服务广州的责任担当。5.乔云波副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重要成果2020年5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报道了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乔云波副教授研究团队,利用三代测序高精度注释早期小鼠胚胎转录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小鼠早期胚胎是研究生命从受精卵到着床前囊胚的重要研究模型,其转录组、表观修饰组已经被科学家广泛研究,以期揭示早期细胞命运决定的奥秘。研究人员利用三代测序,高精度地注释了早期胚胎发育的转录本及其表达谱,为早期胚胎发育领域提供了宝贵资源,为研究早期胚胎发育和细胞命运决定提供参考信息。6.刘兆清教授团队揭示Co2Mo3O8电催化析氧反应位点和活性关系清洁能源研究所刘兆清教授团队在揭示palmeirite oxides OER催化活性催化位点关系取得新进展,在国际化学类顶尖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IF= 11.688)发表了这项研究重要成果。广州大学欧阳婷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刘兆清教授为论文唯一通讯作者。该研究证实Co2Mo3O8中的四面体Co(TdCo2+)相对于八面体Co (OhCo2+)能够更加有效的降低OER反应决速步能垒,加速OER反应的进行。本研究为催化活性-催化位点间的关系提供了深入的机理分析,有助于丰富过渡金属氧化物OER催化剂的研究发展。7.闫兵教授团队报道世界首个纳米材料结构数字化的纳米生物效应数据库日前,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闫兵教授团队与美国罗格斯大学Zhu Hao教授团队密切合作,构建了世界首个基于纳米材料结构数字化的纳米生物效应数据库,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1.801)。本研究通过电子文件所产生的纳米结构的详细三维图像,提供有关纳米材料表面化学和理化性质的直观解析。进一步利用所构建的新型纳米描述符,以及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对多种纳米材料的不同理化性质与生物效应的关联进行了准确预测。这些进展为加速从杂乱的纳米生物效应数据到有用信息的转换奠定了基础。8.林璟副教授研究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重要成果国际功能材料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 15.621)报道了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林璟副教授等人关于可穿戴式柔性电子应变传感器抗液体干扰稳定传感运行的重要研究成果。林璟副教授研究团队针对未封装应变传感器在拉伸传感过程中易受外在液体干扰的科学难题,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Cassie-Baxter表面构筑技术实现传感器抗液体干扰和抗细菌黏附的策略,从微纳结构设计、表面润湿理论、传感机制等方面阐明了其获得抗液体干扰和抗细菌黏附的关键技术理论。9.王平山教授团队在《Nature Chemistry》构建识别二维蜂窝网格超分子结构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王平山教授团队联合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等在构建超大二维网格状分子结构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该成果以全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化学类顶级期刊: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IF= 18.131)。广州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大湾区环境研究院青年教师张哲为论文第一作者。该工作首次实现了20纳米尺寸二维分立金属有机超分子结构的构建,并运用超高真空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成功观察到分子结构。此外,该工作通过凝聚态下局域态密度的测量实现了亚分子级别的异构体表征,为单分子器件及单分子存储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能。10.王平山教授团队在三联吡啶基复杂金属超分子的制备和性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王平山教授团队在三联吡啶基复杂金属超分子的制备和性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化学类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IF= 14.695),广州大学为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第一作者为大湾区环境研究院青年讲师刘叠,王平山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王平山教授团队设计合成了一个超大多组分(64组分)的金属有机多面体结构,能够在乙腈和氯仿的混合溶剂中聚集,形成直径从几个纳米到几百个纳米的球状多级组装体。在形成超分子多级组装体的过程中,三联吡啶金属多面体展现了明显的聚集诱导荧光(AIE)增强的性质。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的制备具有光学活性的软物质材料提供了方向。11.朱竑教授组织"中国移民研究的新理论对话"专辑在国际移民研究权威期刊《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出版族群与迁移领域的顶级国际期刊《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JEMS)近日在线出版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朱竑教授团队的"中国移民研究的新理论对话"专辑。专辑汇集了1篇综述性导引文章和8篇学术论文,涉及中国农民工群体、三峡工程移民、生活方式型移民等国内移民群体,和贸易移民、精英移民、智力移民等跨国移民群体。此次专辑的成功出版有助于中国移民研究在概念、理论和分析工具方面的创新,对"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精神进行集中呈现,对重新思考和改进不同方向的移民政策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12.孔凡江和刘宝辉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杂志《Nature Genetics》发表重要成果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遗传与进化创新研究中心的孔凡江和刘宝辉研究团队以广州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在国际顶级杂志《Nature Genetics》(IF= 21.112)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阐述了大豆光周期适应性进化机制及大豆适应中高纬度的分子进化机制。该研究揭示了大豆不同纬度生态适应性的机制,为不同纬度的大豆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和重要的基因资源;首次证明光周期是作物早期驯化的关键性状,为其它作物的驯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在进化水平上揭示了大豆同源基因渐进式的分子进化机制,对于理解复制基因组同源基因的命运与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3.广州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斩获4项广东科技奖2020年3月25日,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广州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摘得4项科技进步奖。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周福霖团队完成的《港珠澳大桥隔减震(振)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基于固废资源化利用的绿色低碳混凝土关键技术与应用》《节能环保高性能强夯装备及复杂地基处理关键技术》《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三个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4.杨锦鑫博士在遥感领域顶级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日前,广州大学地理与科学与遥感学院杨锦鑫博士在遥感领域排名第一的国际顶级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F=8.218)上发表关于卫星热红外数据下城市完整地表温度估算的重要研究成果。在城市三维空间中,基于卫星的热红外遥感只能观测到城市冠层顶部的信息,不能代表真实的地表温度。杨锦鑫博士提出结合城市微气象模型构建城市完整地表温度与遥感观测的冠层辐射温度模型,并将这一模型应用于卫星遥感观测的热红外数据,使城市大范围估算完整地表温度成为可能,也让热红外遥感在城市区域的应用物理意义更加明确。15.刘兆清教授团队在国际化学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刘兆清教授团队最新关于尖晶石氧催化的研究工作发表于国际化学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IF= 11.688)。论文第一作者为硕士研究生王孝通,刘兆清教授为该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广州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该研究提出了尖晶石型氧化物(ZnXNi1XCo2O4)中的氧化还原惰性Zn2+的二次活化机制,以协同优化物理孔隙结构,辅助催化剂表面高活性位点的原位构筑。这一发现可以从理论上解释实验观察到的OER测试后ZnXNi1-XCo2O4氧化物的ORR活性增强现象。16.朱竑教授团队在《柳叶刀传染病》发表评论文章,谈新型冠状病毒与"野味"的联系《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IF=27.516)杂志全文在线发表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朱竑教授团队的评论文章《野味与2019新型冠状病毒》《柳叶刀传染病》。文章从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的视角来讨论动物疫源性传染病如2019新型冠状病毒与"野味"的联系。通过SARS及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应该认识到食用野味极易引起新型病毒在人类社会的传播。在政府立法的基础之上,应加强宣传教育,使大众认识到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社会健康、科学的饮食观相融合,从而自发的拒绝食用野味和使用野生动物制品,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17.彭峰教授团队在国际能源顶级期刊《Nano Energy》发表重要成果国际能源顶级期刊《Nano Energy》(IF= 15.548)发表了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彭峰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氨(NH3)广泛应用于含氮化合物的生产,但合成氨工业仍是传统的Haber-Bosch反应,将消耗大量化石能源。开发一种更温和、更环保的合成NH3的方法势在必行。彭峰教授团队受生物固氮酶活性位点(Mo-Fe)的启发,研究合成了用于ENRR的钼铁碳化物(Mo3Fe3C)电催化剂,并创新性地采用傅里叶变换交流伏安法(FTACV)来表征ENRR过程中的电子转移,为设计与评价高活性、高选择性的ENRR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彭峰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广州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近年来,广州大学坚持科技创新战略,面向产业和经济社会主战场,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布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2016年以来,学校共申请国际、国内专利2297项,授权专利1134项,连续荣获广州市专利大户荣誉称号,论文质量稳步提升,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学校2019年科研经费投入10.18亿元,SCIE/SSCI、CSSCI发文量2233篇,ESI高被引论文总量148篇,近五年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和社科奖励101项。欢迎报考广州大学,期待与你一起在云山珠水边探索科学奥秘!

这所“双一流”高校与广州市合作共建一所研究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211工程”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在2020年5月28日,广州黄埔区2020年第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动工仪式在广州市新广州知识城举行,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广州市合作共建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作为“重大平台产业及科技创新项目”位列其中,正式破土动工。会议中学校领导这样介绍研究院情况,他指出学校紧抓粤港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的思路,主动服务国家急需、区域急需和一流建设急需,与广州市携手共建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面向世界科技的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积极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九月份正式运行,同时被赋予“推进科研成果创新转化,建设知识创造示范区”的重要使命。这样的一所研究院不知道能不能吸引小伙伴们的眼光,感觉今年“两会“”对高校的建设非常重视,更加注重创新创业和实用型的人才培养。小伙伴们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我们来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