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广中医博士四兄弟带着导师教诲上“战场”:17年后终成那个讲故事的人其生可乐

广中医博士四兄弟带着导师教诲上“战场”:17年后终成那个讲故事的人

“此刻,我的四位博士研究生:张俭、谢东平、何健卓和周袁申,他们正在武汉和广州隔离病区,全力以赴地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传承着‘抗非’精神。”这些天,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学术带头人张敏州教授,陆续收到驰援前线学生们的来信。一封封来信,让他17年前经历的“抗非”岁月再次浮现。但他更为学生能坚守希波克拉底誓言,作为勇士出征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据悉,张俭、谢东平、何健卓、周袁申是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广中医博士”,毕业于学校第二附属医院,师从17年前的“抗非”功臣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学术带头人张敏州教授。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曾经的同门师兄弟褪去校园青涩,一个个如中流砥柱般挺身而出,带着老师的教诲白袍加身迎风而上。这张全家福照片中17位战友在“抗非”中负伤“我永远忘不了2003年1月25日至2003年4月10日这一段难忘的经历。”张敏州教授回忆道,因疫病突然降临,大家面对一次生与死的考验。“猝不及防,我们在几乎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入了战场。”当时,面对躲藏在暗处的凶险、残暴的敌人一传染性极强的非典型肺炎,他和同事们在医院领导的直接指挥下,沉着应战,勇敢地承担起抢救非典型肺炎重症病人的任务。“面对‘非典’,我们没有退缩,因为我们是白衣战士,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面对危险,我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奉献,为了抢救病人,我们前仆后继,不畏艰辛,不怕牺牲,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在张敏州教授珍藏的一张全家福照片中,有17位战友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光荣负伤,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的至今还留有伤痕;有5位战友累倒、晕倒在工作岗位上,但他们稍事休息又重新站起来投入工作;还有自始至终战斗在第一线的战友。他们的青春热情,他们的高尚情操,他们对工作的热爱,他们对人民的忠诚,还有亲情、友情在支撑着他们不屈的信念。学生说——张俭:逐梦的我终于成为了那个讲故事的人(广中医第二附属医院大学城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1月27日大年初三,张俭作为学校第二附属医院医疗队成员驰援武汉。至今已20余天,面对新冠肺炎肆虐,疫情严峻,张俭深深感到临床的工作和肩上的担子越发沉重。直到最近不断有新冠肺炎患者在广东医疗团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下好转出院,他紧张的心情才逐渐开始平复。在这段日子里,导师张敏州反复多次来电关心张俭的情况,叮嘱他一定要注意防护。导师以“抗非”的经历鼓励他一定要不畏艰险,努力坚守在抗“疫”第一线,并鼓励他积极加入党组织。张教授表示,作为一名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愿意做张俭的入党介绍人。张俭提起导师,总是不自禁地想起ICU每个新员工入职之前,张敏州老师必定会把入职的新员工叫到一起,把当年反映医院ICU抗击非典的作品《疾风劲草——重症监护室(ICU)自己的故事》亲手递给他们,并反复叮咛,一定要学习、继承老一辈ICU人抗击“非典”的精神。谢东平: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要冲锋在前(广中医第二附属医院芳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2003年“非典”战役打响时,谢东平只是一名刚上临床的实习医生。那时候要到急诊轮科,但却由于“非典”被终止了。为了保护经验不足的实习医生,医院终止了所有实习医生的轮科实习工作,就像今天新冠肺炎时期一样。谢东平毕业后进入医院的ICU工作。无论是在大德路总院ICU,还是在芳村医院ICU,都能见到挂在墙上的“非典”记忆照片,经常听到导师张敏州分享叶欣护士长“这里危险让我来”的故事。2014年医院收治了禽流感患者,虽没有“非典”的深刻,但作为主管医生谢东平也一直记忆犹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谢东平说:“作为一名党员,作为经历了‘非典’战役出色队伍中的一员,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必定是要冲锋在前的!因为我们有能力、有经验,更有战胜疫魔的信心和决心。”自1月29日开始,谢东平参与了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一个隔离病区的临床诊治工作。经过努力,患者的病情在不断好转,累计已经出院十余例患者,就连最初需要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的患者也在康复之中。他在信中坚定的对导师说:“我们一定会传承‘抗非’精神,以重症医学科当年‘疾风知劲草’的韧性,打赢这场‘战疫’。”何健卓:作为党员和医师 我责无旁贷!(广中医第二附属医院大德路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1月23日除夕夜,医院迅速组建防治新冠肺炎应急医疗队,并开设隔离病区。何健卓第一时间退掉与家人旅行的机票及酒店,第一个主动请缨加入第一批隔离病区抗疫队伍。“想到自己是一个党员,重症医学科的副主任医师,我责无旁贷,应该担当起这个使命。我是党员,我先上!”作为隔离病区的先行者及建设者之一,曾担任重症医学科大科秘书的他,很快就为隔离病区制定好相关的流程规范并运转。隔离病区的工作主要是筛查新冠肺炎高危患者,随着病区运行的成熟,收治疑似患者人数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平均每天收治5-8名患者,部分患者还需要使用心电监护、高流量吸氧装置、无创呼吸机等设备,这恰好发挥了何健卓作为ICU专科医师的技术优势。提到导师张敏州,何健卓特别感慨,“老师多次来电关心我的情况,鼓励我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特别嘱咐我要做好自身的防护,为抗疫战斗做出贡献。”周袁申:满怀斗志与老师奋战在抗“疫”一线(广中医第二附属医院大德路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周袁申曾就读于学校中西医结合七年制专业,目前在读全日制定向博士。硕士期间师从邹旭教授,博士期间师从张敏州教授。1月27日大年初三,他毫不犹豫地踏上前往武汉的列车,成为学校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医疗队的一名队员。“临行前,我的博士导师张敏州教授叮嘱我们一定要保重身体,做好防护,勇于担当,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尽最大能力救治患者。我想,我们站在战‘疫’的最前线,绝不会退缩,绝不当逃兵,与病魔战斗,这是医生职责所在。”2月13日对于周袁申是个特殊的日子,是他第一次和邹旭教授前往武汉汉口医院进行查房。邹旭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大科主任,也曾是他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能与老师一起并肩作战让他激动不已。进入病房前,邹教授细心嘱咐周袁申应该如何操作,如何辩证思考,特别嘱咐他要注意做好防护。进到病房后邹老师带着周袁申仔细询问病人病史,详细分析脉象情况,亲自给病人进行穴位针刺治疗。“这和平时诊治病人的样子一模一样,不同的是我们的外面多了一层防护服,但是防护服却掩盖不住老师对诊治病人的热心与专心。”看到邹教授如平时一般带着自己查房,周袁申感慨万千,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我自己都感觉到汗在手臂上打转,而转身看到老师的两个护目镜早已布满了雾水,令我满是敬佩。”邹教授在结束查房后和周袁申合了一张影,并告诉他要抓紧拳头,“再艰难的时刻,抓紧拳头,慢慢就会迎来胜利的曙光!”周袁申的两位导师,都曾经历过“非典”,老师们的教诲与鼓励让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驰援武汉奔赴一线。谈及两位导师,他特别激动,“最想说的是感谢两位导师张敏州教授和邹旭教授对我的培养,让我练就好重症医学的专业能力,能够成为医院支援前线的一份子。”“作为中医人,我们的医疗队满怀斗志而来,既有‘抗非’的丰富经验和教训,又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及纯熟的护理技能,更有中医中药的神奇功效,我们定将不负使命,与疫情抗战到底。”【来源:新快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狐仙记

这医生每天脚绑4公斤沙袋上班,西医从业廿载又攻读中医博士

做外科医生,大凡修成正果的,都要经历“得意”“得气”“得道”这三重境界。得意是初步领会医学的含意;得气是处理病症得心应手,疑难问题、复杂手术均可应付裕如;得道时看病就成了艺术,可意会而难言传。东莞市人民医院普济院区急诊科负责人邹秋平大概已进入第三重境界。学了20多年西医的他,现在正在攻读的却是中医博士。患者陈先生本月初,坐骨神经痛急性发作,被人用轮椅推着送过来,被他扎了几针后,活动自如,然后自己推着轮椅回去了。最有趣的是,已经连续几个月了,邹秋平每天都在自己的脚上绑4公斤重的沙袋上班,现在他开始觉得轻了,还准备加重。这莫不是“扫地僧”,要练轻功?4公斤沙袋太轻,要加到8公斤12月15日,东莞进入寒冬的第一天。上午9时许,东莞市人民医院普济分院急诊科的患者不多,邹秋平不用出门诊,但也时常在急诊科转转,对于下属难以处理的问题,随时准备出手救助。对于急诊医生而言,这是常态。东莞市人民医院普济分院急诊科现有33名医生,去年12月至今年11月,急诊量约14万人次,平均每天约400人次。邹秋平说,“经常有急危重症和多种疾病缠身的患者。”碰到紧急状况,在急诊科直接开胸抢救的都有。邹秋平双脚脚踝处,蓝色套筒一般的东西,初看还以为是天气冷了穿上的靴子,仔细一看竟有粘扣扣着。“这是沙袋,一边2公斤重,两边加起来4公斤重!”绑着4公斤重的沙袋上班,抢救病人,这样的医生可不多见。邹秋平说,这沙袋已经用了好久了,因为基本上天天得在急诊科盯着,能闲下来锻炼身体的时间太少,他就想着在脚上绑沙袋,权当是锻炼了。“现在,这4公斤已经感觉太轻了,准备加到8公斤看看!”他笑着说。理科状元学医,最终扎根东莞邹秋平今年47岁,1993年,他以湖北松滋市理科状元的身份考上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98年大学毕业来到广东,在阳江一家医院工作3年后,跳槽至一家进行石油开采的外企,在海上钻井平台为员工做医疗保障。“那时,我们要从深圳坐直升机一个多小时去海上平台,在海上工作28天,返回陆地后休息28天,然后接着再回海上平台工作。”邹秋平说,这三年锤炼了他的英语,锻炼了他急救的水平,但远离陆地和家人的生活并不好过。2003年底,他一口气在海上平台工作了42天后,回到陆地。在随后的42天里,开始了考研的集中攻坚。之后,在中山大学考场考试时,100多人争抢1个急诊外科录取名额。“我当时想,过线没问题,面试完后就难说了,因为谁都不认识啊。”喜出望外,他竟然夺得了第一名的佳绩,他抢到了这个宝贵的名额。2007年从中山大学急诊医学硕士毕业后,邹秋平来到东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工作。此时,同为医生的妻子,已在东莞扎下根,夫妻俩在东莞团聚了。在鸡皮上练手,提升技术水平这之后,2010年,邹秋平去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创伤外科进修9个月,并以进修生的身份担任住院总医师,经常主刀开颅、开胸、开腹手术。2016年10月,又去英国布莱顿和苏塞克斯大学做访问学者,进一步深造急诊外科。他的学医之路始终和急诊外科、创伤外科相关。2017年10月,邹秋平调到普济院区任急诊科负责人后,为了拓展业务,满足患者对创伤伤口缝合时美的需求,他将6名急诊科医生派去总院美容科学习美容缝合,还买了猪皮、鸡皮做道具,请美容科专家上门,对急诊科医生手把手的教学,进行强化培训。普济院区手外科曾因患者太多,手术人员不够,患者等待时间过长,以致部分患者流失。邹秋平发现后,又跟手外科协商,派急诊科医生去手外科学习,之后急诊科也配置了相应设备,一些不太复杂的手外科的手术在急诊科就直接进行,让更多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邹秋平在国内外学了很多先进的急诊外科知识,在他看来,“急诊科并非患者来到医院的一个分诊平台,急诊医生应该成为专家型人才,急救时间窗内的手术都能做才行。”他与同事的努力提升了急诊科的业务,更重要的提升了急诊科医护人员的自信心。能为病人解决问题就是我的初衷12月3日,坐骨神经痛急性发作的陈先生坐着轮椅来到普济院区,邹秋平为他扎了几针,20多分钟后,他活动自如,最后推着轮椅出门了。今年5月,腰椎间盘突出、翻身都困难的张先生,在服用了邹秋平开的几副中药后,现在爬山都没问题了。一个西医用上了中医的针灸,开上了中药。邹秋平说,他很怕别人说他是“不务正业”或者超范围执业。2018年,他考上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博士,成为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陈志强教授的弟子,系统学习中医相关知识。一个从事了20余年西医的人,突然开始读中医了。多年西医的实践,帮助他在中医探索的道路上进展神速。如今,他能熟练运用脐针、浮针、小针刀、火针、蜂针等治疗各种疼痛。邹秋平说,中西医各有所长,不能厚此薄彼。“有的患者明明有非常明显的疼痛或不适,但最先进的医学检查仪器可能什么也查不出来;有的患者症状非常严重,西医诊断也非常明确,但西医觉得治疗风险太大,不敢下手,甚至怕下不了手术台。其实,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只要能为病人解决问题,就是我的初衷。”虽然热爱中医,但对西医他也没有放松,上周末他刚刚参加深圳的两个创伤学习班。看到国外有医院严重创伤患者治愈率达到97%、心跳停止20多分钟后经过主动脉球囊阻断并手术后痊愈出院的病例后,“我们将来也可以的。”邹秋平说。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汪万里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蔡冬庆

李时珍

中山医00001号医学博士

郭福宁的博士毕业证书 王丹阳摄广东第一位医学博士郭福宁想了解更多人物故事,请扫二维码。上世纪60年代,出身银行世家的郭福宁,高考时本来填报的第一志愿是中山大学物理系,但由于妈妈想着家里有个医生,以后看病方便,郭福宁被逼着把志愿改成了中山医学院。1967年,23岁的郭福宁以优异成绩从中山医本科毕业。11年后,34岁的郭福宁一边在中山二院工作一边读研。1985年夏天,41岁的郭福宁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学位证书编号为00001号。日前,从悉尼回到广州的74岁郭福宁,向广州日报记者独家讲述了自己求学的艰难历程和作为中国西医博士在海外进行中医治疗的人生故事。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丹阳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署名除外)1985年夏天,41岁的郭福宁通过了由北上广三地的七位一级教授组成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当时,郭福宁还是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下简称:中山二院)消化科负责教研的全职医生。她穿着上世纪80年代常见的蓝色短袖衬衫,没举行仪式,没有鲜花和家人在场。被逼从学物理到改学医1981年,中国正式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开始有学士、硕士、博士。在此之前,新中国培养的研究生只有学历,没有学位。郭福宁正是幸运地赶上了第一批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第一第二无所谓,拿到博士学位就很开心。”如今,74岁的郭福宁回忆起博士论文答辩那一天,只记得高兴。然而,郭福宁从本科到博士毕业,中间却花了18年。1944年出生的郭福宁,祖籍安徽,跟着在中国银行工作的父亲来到广州,住在东山的一座两层的华侨楼里。原本在读培正中学时,学习成绩优异的郭福宁一心想报考中山大学物理系,后来因为母亲说家里得有人当医生,看病方便,逼着她到学校把高考志愿从中山大学改成了中山医学院(下简称:中山医)。进入中山医的郭福宁算是学霸,当时每科满分是5分,除了中药一门她考了4分,其余都是5分。毕业时,她获得了优秀学生奖状。郭福宁回忆,当时中山医的教学氛围特别好,她最佩服的偶像就是中山医第一任院长柯麟。柯麟也是医学博士,当时,只要柯麟进入中山医大会堂,全体就会自发起立、鼓掌,经久不息。多年后,身在国外的郭福宁给妈妈打越洋电话时感慨,“逼我学医,逼对了。医生这个职业不仅因救死扶伤而高尚,而且我真喜欢。”恰遇中国第一批博士招生1967年,郭福宁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达县专区下的小医院,一工作就是三年,后调回到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当医生。当时,学西医的郭福宁先是在内科当医生,后来参加了中医学院给西医的培训班,一上就是两年。后来,她先后跟邓铁涛等一批老中医,学如何用中医中药治疗冠心病,又转到原中医学院院长陶志达成立的脾胃研究小组。由此,学西医的她了解到,有时候中药可以治疗西药治不好的病。1978年,中国开始恢复研究生考试。郭福宁考中了著名消化疾病研究专家陈国祯的研究生。由此,一心想继续求学,又特别喜欢当医生的郭福宁转回沿江路的中山二院一边工作一边搞科研。读研三年,异常辛苦。郭福宁说,当时她一边要照顾病人,一边要负责本科生和进修生的教学,还要自己找题目做科研。郭福宁每天睡2-3个小时,但精力旺盛。作为母亲,郭福宁说工作和家庭没法兼顾,儿子从小就是到处“踢”给几个姐姐帮忙带,甚至一度被送到北京跟阿姨生活、上学。1981年,郭福宁硕士毕业,当时中国第一批博士刚开始招生,在老师陈国祯的多次劝说下,郭福宁开始了临床、科研、教学又三年的读博之路。给大白鼠做手术的博士“读书容易,找临床研究难。”郭福宁说,读研意味着要自己找题目,包括做动物实验、临床研究,花的时间特别多。当时,中国的慢性溃疡发病率为20%,很多人因此受折磨,严重时甚至造成死亡。在做硕士论文期间,郭福宁拿电脑统计处理数据发现:吸烟与溃疡病密切。为何吸烟的人容易产生消化性溃疡?由此,她的博士论文就是做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研究,而其中最难的就是拿大白鼠做溃疡病模型,这在国际学术界看来都很前卫。要用动物做溃疡模型,郭福宁翻阅了国内外的论文,都没有找到答案。最后,她只能自己摸索,还托亲戚专门从香港买化学品,让大白鼠的胃和十二指肠之间产生溃疡。按照计划,大白鼠分三组:第一组把胃窦部切除,使胃酸减少;第二组不做处理;第三组打胃泌素,让胃酸增加。对比三组,看哪一组胃溃疡发生率高。当时,医院的动物场会放寒暑假,郭福宁就把上百只的大白鼠搬回家,一摞摞放在铁皮撘的走廊风雨棚里。当时,她家住的人不少,人在屋内转身都难,没地方做实验,她就在饭厅搭了两个小板凳,上面放一个白色的托盘。一只大白鼠做手术平均要一小时,大白鼠的胃窦只有绿豆大,切除容易缝合难。一开始,她用双层缝合,结果手术后的白鼠无一存活。她又改单层缝合,还是只有一半存活率。郭福宁就用吊针给大白鼠静脉输葡萄糖,她10岁的儿子看她太累,要求帮忙给老鼠吊针。而邻里和家人知道她养白鼠,也没有抱怨。家人都成了“麻醉师”,帮助郭福宁在手术过程中给大白鼠上乙醚。麻醉大了,大白鼠受不了,麻醉小了大白鼠乱动。不但手术做不好,郭福宁的手挨了不知道多少只大白鼠的咬。就这样,切——缝——保持存活——对比试验。有时,怕手术后的大白鼠死了,郭福宁就把它放在床边,方便睡觉时照顾。郭福宁的辛苦没有白费。1985年7月,由七位全国消化系统疾病的顶级教授组成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了她的论文,并认为她的论文价值高,做得细,还被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推荐到澳大利亚消化协会创刊杂志上进行发表。治好了澳大利亚“张艺谋”正因为博士论文做得扎实,郭福宁打开了另一扇大门。1986年,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时任院长,当时世界消化协会会长邀请郭福宁到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博士后研究。1987年,郭福宁从美国到澳大利亚,自己开诊所,一开就是三十年。现在,郭福宁是澳大利亚胃肠协会学术活动的唯一一名中医。最初找郭福宁看病的主要是外国人,是由西药医生介绍过来的。华人患者则是最近几年才有。郭福宁说,她在国外发现,很多西医治不了的病要靠中医来治。“不能验血、X光,只能用三个手指头把脉和看舌象。”在澳大利亚,她的专科也是消化系统疾病,其中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和局限性肠炎(Crohn's disease )都是她用纯中医治疗的拿手病。郭福宁介绍,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在西方国家很普遍又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被称为“澳洲张艺谋”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导演David Atkins,是澳大利亚著名舞蹈家,也是郭福宁用纯中药治好的病人之一。当时,David Atkins已经被这肠胃病基本折腾到不能上班,靠禁食,静脉注射补液3周,才把拉肚子、拉血、拉脓控制住。但出院后,一吃东西就复发。后来,David Atkins在朋友介绍下找到郭福宁。郭福宁开了两个方子:一是用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大黄做灌肠,二是用黄连等药物煲中药喝。经过几年治疗后,David Atkins的病好了,包括活检报告也显示结肠组织消失了。“看舌象”“煲汤”保健郭福宁的中医绝活是看舌象。她认为,舌象能代表一个人的正气和外邪。三年前,刚过古稀的郭福宁中风了,此后,她开始注重对自己的保健,每天煲汤。但她说,微信公号上经常告诉老年人保健的简单方法,但其实一个人身体和健康情况不同,保健方法也不同。此外,她主张有病后中西结合,特别是恶性肿瘤和癌症,要把能够做的手术、化疗、放疗放在首位。毕竟在检验部分,西医细致,中医则是注重术后调理。特别是学习中西医知识后,她更明白中西医互补的道理。虽然在澳大利亚65岁就可以退休,拿养老金,但是74岁的郭福宁至今还在开诊。“能帮助病人,做医生就很开心。”

狼跋

一位西医博士的中医抗疫记

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有这样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医生:他是西医肿瘤学博士,却因精通中医,受到很多患者的认可。他就是该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郭宏强。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郭宏强临危受命,担任该院疫情防控专家小组成员,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和“一人一方”,为一线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筑起一道“中医”防护屏障。“最近网上有很多预防新冠肺炎的药方,我不建议大家随便使用,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的人随便服用后可能适得其反……”疫情开始初期,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一场防控专家小组会上,郭宏强就提醒大家不要随便用药。2月3日,河南省肿瘤医院援助信阳医疗队11名队员出征,守护河南“南大门”。“就在医疗队即将完成支援任务时,我们突然得知和队员们一起并肩作战的一名当地医生确诊感染了新冠肺炎。院领导第一时间找到我,委托我在最快时间内询问我们队员的身体状况、开具中药药方并送往前线。”郭宏强接到命令,迅速与11名队员取得联系。由于身处两地,不能面诊,郭宏强请队员们分别把各自的舌头拍一张照片发过来。“通过观察他们的舌质与舌苔,逐个询问身体状况,所幸的是大家都没有什么大问题。”郭宏强回忆,有一个队员,舌质赤红,考虑内热较大,经过询问,队员自己也说晚上燥热,睡眠不好,综合考虑属于肺热较重,予以大青龙汤合苇茎汤清散郁热,并嘱咐拿到药后一日三次喝,开了五付。其他队员各开了七付药,医院以最快的速度熬制出来并派车送往信阳。药品送达信阳已是夜晚11时,郭宏强嘱咐大家当晚就要喝,连续服用。“尤其是问题比较大的那名队员,我要求他一天服用3包,喝完第二天,再问他说好了很多,不那么燥热了,这才放心。”郭宏强说。疫情发生,该院医护人员纷纷请战支援一线。在出征之前,很多人联系郭宏强面诊,经过问诊、看诊,郭宏强根据各自的身体状况,辨证施治,为他们开具药方,并叮嘱他们提前把体质调整好。“医务人员只有在保证自己身体状态良好、精力充沛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救治病人、服务病人的工作中去。”郭宏强说。一名在该院大门口负责为进出人员测温的职工,在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出现高烧、全身疼痛、咳嗽严重等症状,伴随着恐慌、焦灼的心理,打电话向郭宏强求助。根据她的描述症状和舌苔,结合气候,郭宏强辨证其为外寒内热,痰瘀互结,并为她开了方子,服用后疼痛有所减轻,但是还是没有完全缓解,仍然低烧。“二诊看了她的舌苔,我觉得应该属于阳虚体质,就换了诊断思路,应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再次服用。”郭宏强说,临床处置,不能有先入为主的思想,不能自以为是,由于客观原因实在不能面诊时,要将能够收集到的信息细细甄别,有时一个微小的细节就会影响到整个辨证与用药。1月31日晚间,一则“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刷爆网络。得知消息后,郭宏强从中医药角度“因人、因时、因地”三方面剖析,总结出双黄连口服液现在不适合作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服用后很可能会适得其反的结论,并通过个人微信公众号写成文章,广而告之。“应用中药,无论是汤剂还是中成药,一定要经过辨证,根据四诊合参的结果来用药,而不是想当然地应用。”郭宏强说。“《内经》讲,内不和,必形之于外。意思是人的五脏六腑一旦有不舒服,外在就会表现出来,就是提醒身体已经出问题了,就需要调理了,不能总是觉得‘问题不大’‘没啥事儿’,这样很容易将小毛病拖成大麻烦。”郭宏强说,中医讲恬惔虚无,精神内守,动静结合,顺应四时,所以平时还应该注意劳逸结合,加强锻炼。郭宏强所在的病区以化疗病人居多,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体质虚弱,合并症很多,有的已不能耐受西医治疗,还有一些晚期癌症患者经过多次化疗,出现了耐药等现象。“对于这些患者,可以选用中药调理,同时一定要根据症状、舌苔和脉象进行辨证施治。”郭宏强说,患者在西医手术放疗、化疗过程中,重在扶助脾胃,恢复正气,在化疗、放疗结束后,可采用中药维持治疗,彻底改变体质,预防肿瘤复发、转移。疫情期间,很多肿瘤病人化疗时间到了也无法来院进行正常治疗,很多患者出现恐慌心理。“舌苔发过来看看”“给你开个方子,在当地先抓点中药喝喝看”,郭宏强的微信里,很大一部分都是他的患者。不仅如此,北京、新疆、内蒙古、黑龙江、湖南、四川等地慕名找他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外省的患者要考虑地域情况,比如东北寒冷地区的患者要注意阳气;西南地区气候潮湿,人们爱吃辣椒,这时要注意内湿与伤阴,所以中医治病讲求‘因人因时因地而制宜’。”郭宏强说。郭宏强是西医肿瘤学博士,在他年少时,中医出身的父亲经常义务给村子里的人看病,在长期的影响和熏陶下,学着父亲的样子,他开始学习把脉问诊、阅读名家医案。“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西医是向微观的方向发展,而中医是一个宏观概念,不仅人体是一个整体,气候、地域、四季同样也会影响人体。”他说,“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为了治好病,两套理论体系是互补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其实中医不需要跟别人讲一些玄奥的理论,疗效才是最重要的,但疗效的关键是辨证准确,要想辨证准确,需要排除干扰、沉下心来反复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多涉猎各代名家医案和医论,汲取前人的用药经验,并长期在临床中实践、总结积累经验。”在中医治病的理念上,郭宏强有独到的见解。

咲人

面向民间中医人才!世中联南方人才峰会在广州举办

求职者既有两鬓斑白的中老年人,也有朝气蓬勃的应届毕业生,这样的招聘会,你见过吗?8月23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南方人才峰会在广州举办,一百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中医人才来到现场,与诸多提供岗位的中医机构代表沟通交流。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付永德在峰会开始前致辞。他说,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所蕴含的不仅是治病救人的中华医学方法理念,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辩证思维。他说:“近年来,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达到了新高峰。南方人才峰会的举办,为有技艺的优秀中医药人才提供了展示和发挥自身能力的平台,能够加深中医馆和中医人才双方对彼此的了解,更精准地匹配需求。”据了解,进场招聘的主要是中医馆、中医药教育培训公司等企业机构,来自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提供的岗位类型有中医师、推拿按摩技师、中医美容师、药师、护士、社区运营专员等。此次人才峰会有约140名中医人才报名参加,10多家企业提供了20多个岗位需求,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从医已有三十多年的刘先生,在家乡湖北有自己的中医诊所。看到中医人才峰会的消息后,考虑来穗发展的他马上买了高铁票,长途跋涉,来广州参加峰会。峰会现场热闹的氛围让刘先生感叹:“我感觉中医的春天要来了。”经过一个上午的交流,刘先生在3家企业留下信息,打算过几天到中医馆实地考察。据了解,现场有不少求职者和刘先生一样,从天津、山西、湖北等地远道而来。小白是现场为数不多的年轻面孔。他今年硕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临床专业,在获知峰会消息后,计划考博的他来到现场试图寻找一份兼职工作。虽然欠缺从业经验,但得益于扎实的理论功底,最终,他与一家招聘中医客座讲师的企业建立联系。深圳中医药协会人才服务部的钱女士受深圳几家中医馆委托,到峰会现场物色中医人才。两个小时里,她的笔记本上已记下不少候选者的信息。她说,受到疫情影响,中医人才就业难度加大,“我曾经见过一位主治中医师,因为没有合适的工作,只好去卖烧烤,这是很可惜的。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为中医人才和中医馆提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通过努力,达成后续合作,避免类似的人才浪费。” 南方人才峰会主办方金华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戴韵峰说,目前还没有专门面向民间中医的招聘会,像这样的百人峰会“小而美”,能为民间中医人才和中医机构搭建沟通桥梁,既满足民间中医人才就业需求,又真正赋能民间中医机构。他表示,后续还将在深圳、南昌等地举办人才峰会。【记者】黄锦辉 实习生 关炜瀛【作者】 黄锦辉广东健康头条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筒井

岐黄杯第九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评选活动顺利举行

为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医药学术,全面展现中医药研究领域博士生(含在站博士后,以下同)的研究水平与创新成果,加强博士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培育新一代中医药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办公室于2017年6月28日正式启动了“岐黄杯第九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该活动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岐黄中医药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华中医药杂志》社主办,湖北中医药大学承办。本次评选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论文333篇,涵盖了中医药(含中医、中药、针灸、民族医药、中西医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各个领域。根据《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评选办法》中有关规定,经过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参评论文进行初评、网络盲审、中期评审以及作者现场答辩,最终评选出《薛生白与六经辨证》等108篇论文荣获“岐黄杯第九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其中,上海中医药大学刘文平等15名同学荣获一等奖,山东中医药大学王永成等25名同学荣获二等奖,南方医科大学朱泳妍等68名同学荣获三等奖。另外,长春中医药大学徐小茹等6名同学荣获风采奖。此次活动奖励一等奖每人5 000元(含税),二等奖每人3 000元(含税),三等奖每人1 000元(含税),风采奖每人800元(含税),奖金由北京岐黄中医药文化发展基金会提供。《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年第5期以专辑形式刊登本次活动的获奖论文,并聘任一等奖作者的指导老师为《中华中医药杂志》编委。2018年4月3日,“第九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暨岐黄杯第九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举行。优秀论文获奖代表、优秀组织奖获奖单位代表、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各研究生院(部)领导和老师以及湖北中医药大学师生代表共1 000余人出席会议。3日上午,40名入围一、二等奖的博士生分3组(中医组、中药组、基础组)进行现场答辩。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教授等16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进行了现场评审,最终评定一、二等奖。答辩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从容自信的精彩表现体现了博士生们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优秀的综合能力;专家的点评精辟到位,对同学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大有启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属的看东方直播平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同时,活动还进行了壁报交流,通过共计34万余次的微信投票,共评选出15名同学荣获优秀壁报奖,每人奖励800元(含税)。3日下午,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王国辰,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教授,湖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王祚桥教授、校长吕文亮教授、副校长王平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张成博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张光霁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朱卫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施建蓉教授,北京岐黄中医药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杨继,《中华中医药杂志》社社长闫志安,以及20余所中医药高等院校研究生院领导等参加了颁奖典礼,颁奖典礼由吕文亮教授主持,王祚桥教授致辞。谷晓红教授宣布获奖名单,闫志安社长宣读了本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的表彰决定,参会的优秀论文作者及优秀组织奖获奖单位代表分别上台领奖。获奖代表广州中医药大学叶增杰、获奖博士生导师代表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建军教授、优秀组织奖代表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常务院长陈跃来教授分别上台发言。杨继理事长发表了演讲。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张成博教授宣布山东中医药大学将承办下一届颁奖会议,热情洋溢的邀请广大博士生们积极参与,做客泉城。最后,王国辰秘书长发表了演讲,高度赞扬了青年博士生们的优秀表现。颁奖典礼后,谷晓红教授、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中华医药研究院陈新教授、北京岐黄中医药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张锴、王平教授分别作《人心向学,传承创新》《TNFR2受体在自身免疫及肿瘤治疗中的意义:从中医学院到NIH的科研之路》《用互联网构建名老中医传承的创新模式》《格物明理,济世寿民——李时珍医药浅谈》专题报告,内容丰富精彩,全场反映热烈,学生们表示获益良多、意犹未尽。3日晚,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国际化”“中医药+李时珍诞辰500年学术思想”三大主题在学术论坛上发表演讲,各抒己见,现场讨论热烈,学术氛围浓厚,全面展现了博士生活跃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致力于展示中医药领域博士生的研究水平与成果,促进博士生间的学术交流,发现和推出优秀中医药后备人才。该活动将继续每学年举办1次,并由《中华中医药杂志》出版获奖论文专辑。岐黄杯第九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获奖作者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一等奖王 卫 王 雨 刘文平 刘伟伟 孙志其 孙启慧贡磊磊 芦 煜 李晓彤 余 涛 张 行 张菀桐郑嘉怡 孟庆岩 项璇儿二等奖王一童 王永成 王 洋 毛 静 叶增杰 田年秀毕伟博 庄翔莉 刘雷蕾 刘殿娜 刘 磊 闫超群安 宏 杨 擎 吴佳妮 陈 鹏 郑桃云 单 思费文婷 徐小茹 康四和 童 楠 谢璐霜 蔡荣林谭庆龙三等奖于春月 马 放 马淬兰 马 鹏 王秀梅 王潇慧韦一佛 申萌萌 刚晓超 朱 叶 朱泳妍 刘西芳刘西洋 刘安国 刘 星 刘 悦 齐振强 孙友强孙立丽 李国芳 李玲玲 李 媛 杨 冰 杨 燕佘燕达 余丞浩 邸 莎 汪 珺 宋亚刚 张玉卓张立双 张 扬 张江松 张 虹 陈晓乐 陈赛里岳滢滢 金志超 周荣易 周 敏 赵 兵 赵艳青柯诗文 姜 梅 洪洁薇 贺娜娜 徐 鹏 徐 颖翁思颖 高武霖 高璐佼 高 鑫 郭 腾 黄仲羽黄 琪 曹 方 康传志 梁学振 葛 政 董 俭董 艳 童佳兵 曾令烽 温红娟 谢 晨 蒙玉娇滕文静 潘东梅风采奖田年秀 毕伟博 郑桃云 单 思 徐小茹 谢璐霜图1 基础组、中医组、中药组专家和答辩学生合影图2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教授宣读获奖名单图3 为一等奖、优秀组织奖、风采奖颁奖图4 王国辰秘书长讲话图5 王平教授作专家报告图6 合影

地狱篇

考研调剂关注这2所大学,含文理科热门专业,医学类专业大扩招!

考研调剂,医学类专业需重点关注这几所大学的信息。很多人对考研调剂已经有一定的初步了解,考研调剂其实就是在报考第一志愿院校失败,但是你的分数超过了国家线,申请调剂去其他没有录取满的学校。考研复试竞争激烈,也可以联系小编报名小博士的一对一特训营,提高2020年考研成功率,内容包括搜集考研调剂资料,个人材料,论文指导,模拟面试等,增加竞争力!根据2020年教育部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各个地方目前已经下达的相应关于教育政策的通知可以得知:2020年的研究生一定会扩招,而且扩招幅度比较大,预计同比增加18.9万。这就给很多本科背景一般的考生很大的机会。一、医科类大学考研调剂情况如何?往年,许多医科类大学都有相应的调剂名额。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都有相应的调剂名额。中医药类研究生在整体上具有良好的顺应性。有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对于专业型考研的同学来说可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中医药类大学基本就是包括中医药,药剂学,药物化学,生物制药,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中药学,药理学等专业。市场需求量也比较大,尤其是在缺乏相应优秀人才的现代社会。很多大学提供的考研调剂专业也比较多。二、2020年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考研调剂专业分析从2020年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政策可以看出录取的名额应该会增多。虽然目前调剂名额待定,但只要达到国家统一规定的硕士生复试A类线,符合总分和单科分数要求,如有意愿,均可申请调剂。有调剂专业(学术型)名称:病原生物学(077803),免疫学(077802),考生的第一志愿报考专业与该所调剂专业相同或相近的理学专业均可申请,例如: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制药等专业,也可以电话咨询是否符合条件。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是集科技、开发、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国有大型医药生物技术企业,是预防、治疗、诊断用生物制品和高科技产品生产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东北地区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中心。目前社会缺乏相应的人才,所以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三、华北理工大学2020年考研调剂专业,药学、药物学、中医学、生物学、免疫学、化学名额多,还有经济管理类专业从华北理工大学的一个2020年研究生招生预调剂公告里面看出来,总体上来看华北理工大学今年的一个学术型硕士学位调剂的专业涵盖面广,中医药类专业多。1、像中医学院的中医学、中医五官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等都是比较热门的专业。还有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等在现如今也受到很大欢迎。预接受调剂专业还有材料类专业的化工类专业和建筑学院的土木工程等等。涵盖专业比较广泛。按照往年推算的话,名额应该会继续增加的。2、除此之外,华北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的应用经济学和金融也是非常热门的领域,这种专业目前也是有非常多的机会。经济学专业和金融专业在社会的就业领域也是非常之广。而且当今的社会的发展永远离不开经济。3、生命科学学院的医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学,相关研究方向也比较前沿,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修养,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与技术理论、知识等的人才。华北理工大学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好,虽然不是北上广深等沿海城市,但当地的发展也是非常不错的,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是一所以工、医为主,理、经、管、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留学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继续教育等全方位教育层次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的文化,学习氛围都是比较不错的。而且风景优美。四、选择华北理工大学中医药类专业可行吗?从总体上看,华北理工大学的专业涵盖比较广泛。中医药类所涉及的专业也比较多,不会给很多考生造成比较多的局限性,可以推测出今年的华北理工大学应该会扩招比较多。尤其是对于一些本科背景一般的同学来说,如果这次考研的成绩发挥比较理想,但需要调剂的话,华北理工大学可以作为一个比较好的备选方案。2020年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有很多的大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就业,而且很多大学生参加了相应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所以在积极准备考研复试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考研调剂的准备,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国家线边缘的同学,千万不可放弃考研调剂的机会。

马德琳

金医首个中医博士卢承顶: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面对艰涩难懂的中医经典,他有着“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刻苦,历经精读深研、学思践悟,成为了厚积薄发的中医博士。ONE面对众多患者的诚挚感谢,他只是淡淡一笑,“治病救人、服务百姓,自古便是医者的职责与毕生追求。”作为金乡县人民医院中医药科副主任医师的卢承顶,是该院首个中医博士。今年33岁的卢承顶2012年6月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12年7月-2015年7月在金乡县人民医院理疗科工作。2015年9月-2019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专业读博士,2019年7月毕业后返回金乡县人民医院理疗科工作。2020年7月被聘为济宁医学院兼职教师,2020年9月调入金乡县人民医院中医药科,任科室副主任。TWO在攻读博士期间,卢承顶在核心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学术著作10部,参与省级科研课题5项,其中课题《明清齐鲁针灸文化研究》和著作《脐疗法防治疾病一本通》于2020年获山东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三等奖……对于诸多荣誉,卢承顶淡然一笑,“中医作为我国的国粹,正日益受到国家与世界的关注,中外医学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医将会成为我国又一交流领域。但未来中医的弘扬与发展仍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对于中医,我们务必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取得成绩了不骄不躁,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医才能永远充满生命力。”正是秉承着不骄不躁、刻苦专研的性格,卢承顶在行医8年以来,通过理论+临床经验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药内服外用和针灸治疗脾胃病、心脑病、肿瘤癌病、妇科病、风湿病、老年病等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具有丰富经验。不仅如此,卢承顶还精通中医经典,擅长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传统理论,熟稔针刺、艾灸、脐疗、刺血、拔罐、贴敷、熏洗等众多中医适宜技术,对于失眠、颈椎病、胃肠功能紊乱等现代都市综合症的中医调理也颇有心得。THREE在治病坐诊期间,卢承顶擅用经方,重视“病证结合”,强调“辨证”与“辨病”互通。在临床诊断过程中,他运用经方治疗现代医学的疑难疾病,具有抓主症、析病机、重化裁(提高临床疗效)、融中西的特点,疗效显著,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的诊疗服务,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如果在临床上只辨证不辨病,那便不能从本质上把握疾病诊疗方向,进而影响病症治疗效果。”卢承顶认为,中医学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明确疾病的现代诊断化,从而更直观地观测病情变化、作出病症评估,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病证结合治疗。“中医重整体宏观辨证,西医重局部微观辨病,只有将双方进行结合,博取众长,才能更好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诊疗服务。”卢承顶说,“相对于临床,我们可以找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切入点,体现中医药多层面、多靶点的整体治疗优势,进而展示中医药的独特疗效、更好地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策划:金乡县人民医院宣传科【来源:金乡县人民医院订阅号】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丘陵

震撼!65岁退休教师本硕连读后又考博

今年65岁的张善学,刚参加了山东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1979年,在德州市平原县一所高中既当英语老师又在医务室兼职的张善学,在初识针灸后,就想要系统地学习中医。但因不能耽误教学工作,张善学就一直没能如愿。2006年,退休后的张善学开始自学中医课程,并分别在2012年和2016年考取了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在职本科和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现在,张善学除了在社区卫生室坐诊外,还开办了中医培训班,有三百多名学员,通过网络学习他的中医课程。学中医的心愿一埋27年65岁的张善学与医学结缘是在1979年,“当时我参加了高考,虽然考的分数很高,但因为已婚落榜。后来我被分配到德州市平原县林庄乡的‘社办’高中当老师。”张善学说,他告诉校长自己除了英语都可以教,“但校长告诉我,学校只缺英语老师。”“为教好英语,我每天早上5点半到6点,跟着广播学英语。”张善学说,后来他成了一名高中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校里没有医务室,学生和老师有点小病不能及时治疗,我就向校长提议成立一个医务室。张善学的提议得到了校长的支持,“医务室好建,但医生难找。”张善学说,为此他自己参加了“农村医生资格考试”。张善学说,当时他担心自己不能通过考试,耽误了建立医务室,就想报考难度较低的“医士”,但当时林庄乡卫生院院长坚持让他报考医生,“他给我鼓劲儿,说如果过不了算他的。”“在他的鼓励下,我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考试。校医务室也建立起来了。”张善学说,“从那以后,我兼任英语老师和医生两职。”张善学说,平时医务室治疗的都是腹泻、感冒这些病,其他病就治不了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善学接触到了中医针灸。“当时我找到了一本介绍针灸的小册子,就照着小册子上的内容自学。”张善学说,有一天一个学生因为失眠找到他,“我就根据在小册子上学的给她针灸了几次,效果很好。”从那之后,认识了中医的张善学觉得小册子上的内容已不能满足他的需求,“我想系统地学习中医,但校长明确告诉我从医不能耽误教学,我就把这个想法埋在了心里,这一埋就是27年。”退休后本硕“连读”2006年,张善学退休了,他从德州老家来到济南大女儿家里常住。“当时我老伴帮大女儿看孩子,我帮不上什么忙,就想起了以前学中医的愿望。”张善学和家人说了自己要继续学习深造的想法后,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从那以后,我每天都花10个小时准备考试内容。”“考试科目有语文、政治和英语,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英语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张善学说,自己教了近30年中学英语,英语对他而言还算简单,“遇到比较难的单词,我就用我掌握的简单单词代替。遇到比较复杂的句子,我就把复杂的句子拆分成简单的句子理解。”张善学有三个女儿,父亲带给她们的,是“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家风。“爸爸对我们的教育很严格,他觉得浪费时间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张善学的三女儿说,有一次她在路上看到父亲骑着自行车等红灯,车筐上夹着几张纸条,“上面写着英语单词,爸爸说在等红灯时就可以看看,还不用手拿分神。”“有一年大年初一,我和同学在屋里聊天,被外出拜年回家的父亲看到了,他就说我浪费时间,让我抓紧时间学习。”张善学的三女儿说,当时她觉得特别委屈,“但看到父亲回到房间学习后,我们也就不再聊了。”2009年,张善学通过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在职本科入学考试。读完本科后,2013年张善学又通过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在职研究生考试,继续读研。张善学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习的经历并不是他第一次接受高等教育,“在中学教学时,我也曾上过几个专科的函授课程,但学习的课程都与医学无关。”今年参加了博士考试山东中医药大学的老师告诉记者,在职本科和在职研究生并不需要像全日制学生一样每天都在学校学习,“但在全日制学生上课的课堂里,经常能见到张善学的身影,如果当天没课,他就去‘蹭’别的课。”张善学认真学习的态度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让他最感动的一件事发生在考研期间,“当时我报了一个辅导班,辅导班负责人知道我的情况后,还把学费退给了我。”“有人说我年龄大了,体力和精力跟年轻人比没优势,让我不要太拼。”张善学表示,入学后他在学习中也发现中医比自己原先想的要复杂、深奥,“我利用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学习经验,将难点分散开,这样就比较轻松了。”在学术研究方面,张善学也保持着一份“倔劲”。“针药疗法,就是针灸和方剂结合治疗的一种疗法,由于要设计两种治疗手段,很多人都不愿意研究。”张善学说,他的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的是“胸痹针药疗法”,“越是没人愿意做的,我就更想做。”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张善学又在3月8日参加了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我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针灸,如能顺利读博,我的研究方向是方剂学。”张善学继续深造的想法也得到了导师的认可,但当被问起是否打听过自己这次考博成绩时,他表示“能过最好,不过就再考。”考完试了,张善学的电脑上还一直在播放着博士研究生考试的视频课,“虽然考完了,巩固一下。”张善学笑着说。通过教育唤起对中医的重视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学习期间,张善学当老师给别人讲课的“职业病”犯了,他向学校申请后,开设了“确有专长”考试培训班。“确有专长就是指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或经多年传统医学临床实践,医术确有专长、不具备医学专业学历的人员所参加的医师资格考试,通俗一点将就是民间的‘赤脚中医’得到认可的一种途径。”张善学说,虽然“确有专长”考试要相对简单一点,“但对于那些没接受过本科以上系统学习的民间中医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他的卧室里,张善学向记者展示了他用来上课的设备:一个笔记本电脑、一张课桌以及一块黑板。张善学表示,每天晚上他就是在这里通过网络直播授课。现在,全国共有三百多名学生通过网络观看他的课程。据了解,他的学生在“确有专长”考试中的通过率达95%。“从去年9月份,我开始准备博士生入学考试。我也是从那时开始专心研究方剂学方面的知识,也只教方剂学和中医基础学,为保证课程质量,我又找了几名专家来帮我。”张善学说,只有自己研究透了才更能讲好,“反过来说,我能给学生们讲透彻了,也证明我真掌握了。”在毕业后,张善学虽然在社区卫生室坐诊,但他还是选择了把大多数的精力放在开设教育培训班,“我觉得教育才能唤起更多人对中医的重视,只有教育做好了,才能让中医有更好的传承。”

山无蹊隧

中医学博士:想把胃癌挡在嘴边,“六字诀”要记住

近年来胃癌的患病率居高不下,身边的致癌食物也越来越多,大家都苦恼:到底什么能吃?其实防癌抗癌很简单,中医学博士鼓励大家记住“六字诀”——淡、素、烂、杂、粗、少就行了。淡——少吃高脂肪、动物蛋白类食品,适当控制盐摄入美国的国家科学院一项报告指出,在我们饮食的构成因素中,脂肪与癌症具有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大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有哪些饮食小妙招可以减少脂肪摄入?1、选低脂或脱脂鲜奶;2、吃油炸食物时,把肉皮、肥肉外层的裹粉去掉;3、刮除蛋糕的奶油不吃;4、烹调时用蒸、煮、卤取代煎炸。另外,“多吃蔬菜、少吃肉”也是防癌抗癌的重要手段,专家建议,每星期吃红肉最好不要超过500g,并且少吃加工的肉类食品,如火腿、熏肉等。另外,食盐也是胃癌的“幕后推手”,每人每天吃盐最好不要超过5g。有一些“隐形盐”尤其要注意,比如, 泡面、薯片含盐量最高。素——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研究表明,身体摄入充足的果蔬纤维可以预防直肠癌,并减少食道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发病率。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具有防癌功能的蔬果:1、番茄可降低罹患前列腺癌的风险;2、洋葱、草莓、大蒜中含有抑制肿瘤生长的成分。3、卷心菜、西兰花、豆芽可以降低患消化系统癌症的几率。烂——除新鲜水果、蔬菜外,其他食物应煮烂、煮熟意大利的一项研究发现, 番茄红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不但不惧怕高温,反而比生吃更能提高抗癌的能力。尤其是含有类胡萝卜素的西红柿、胡萝卜、西兰花等。像西兰花这种蔬菜,加热到60℃是最佳温度,这样它抗癌的活性可以最大程度被发挥,可以减少患胃癌、食管癌、肺癌的风险。杂——食谱宜杂、广其实预防癌症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关键在于荤素搭配,平衡饮食,只要饮食合理多样化,红白黄绿黑等颜色鲜艳的食物都是“抗癌药”。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曾经指出:没有任何单一的食物可以让人不患癌症。虽然某一些食物其中的成分确实有防癌功效,但并不是鼓励大家只吃这种具体的食物,而是在饮食中全面摄入水果、蔬菜、谷物以及各种豆类。粗——粗粮、杂粮、粗纤维类食物在饮食中减少植物纤维的比重是近年来癌症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植物纤维是肠道的“清道夫”,它能够促进肠道蠕动,缩短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特别对预防大肠癌很有帮助。粗粮中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以及许多维生素,其中硒是一种抗癌元素,能与体内的致癌物质结合,最后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少——食物摄入总量及糖、脂肪的摄入量要有所节制东京一项研究成果指出,吃得太饱会提高患癌风险。研究人员发现,每顿都吃得十足饱与基本只吃八分饱的人相比,前者患癌的几率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