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建设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创中心存神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建设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创中心

来源:南方日报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与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益生菌听起来相差甚远,却同属于微生物大家庭。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继续关注微生物安全与创新话题。他建议,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帮助我国在微生物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产品。微生物资源超千万种 利用率不足1%南方日报:微生物无法用肉眼观察,却与人类息息相关。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性?吴清平:微生物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生物资源,与人类健康、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息息相关。微生物资源超过1000万种,但目前人类所认知的不到总数的10%,利用的不到1%,潜力巨大。同时,生物安全也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重视,从SARS、埃博拉病毒到新冠病毒,高危性致病微生物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目前,我国缺乏微生物学科前沿和产业导向的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布局和系统创新研究的顶层设计,因此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领域的重大系统创新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微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南方日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微生物安全与健康领域的科创中心,有哪些优势与基础?吴清平: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亚热带地区,面向太平洋,毗邻南海,气候高温潮湿,孕育了丰富的微生物资源,是挖掘利用的天然宝库;此外,随着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粤港澳地区之间以及粤港澳与国际间人流、物流往来将更加频繁,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微生物安全领域的潜在威胁。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我提出建议,集聚粤港澳三地优势力量,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得到了科技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等肯定与重视。2018年以来,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整合国内外研究力量,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合作,在实施方案上达成共识。目前,国际科创中心前期建设稳步推进。建议将中心建设纳入大湾区总体建设规划南方日报: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包括哪些内容?吴清平:首先,我们将构建不同类型微生物的菌种资源保藏平台,建成保藏量近期(5年)20万株、中期(10年)50万株、远期(15年)80万至100万株的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创建涵盖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在内的现代微生物组学技术平台,具备复杂数据挖掘能力的高性能数据运算与生物信息分析平台。除了基础研究,在技术研发与成果孵化方面我们也有了初步规划,包括生物芯片、微生物新药、合成生物学技术等。南方日报:如何理解“菌种资源保藏”的重要意义?吴清平:正如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在微生物领域,菌种资源十分关键。例如,我国益生菌产业产值超500亿元,占全球产值的17%,而核心菌种自主率不足10%,严重制约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快微生物菌种资源库与科学大数据库构建意义重大。目前,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已经建成国家专利菌种保藏南方中心,并成为国际确认的国际保藏机构。通过前期资源挖掘和创新,初步建成了保藏量12万株的微生物菌种保藏库。南方日报:加快推进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您还有哪些建议和规划?吴清平:这是一项目标高、规模大、紧迫性强、高层次人才聚集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策链、创新链、资金链等多方群策群力共同推进。我建议,加快将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纳入大湾区总体建设规划,在前期建设基础上,选址毗邻港澳的广州市南沙区或深圳市建设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创中心核心区,这有利于集聚粤港澳三地的高端人才资源和创新资源,并满足国家微生物战略资源库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南方日报记者 卞德龙

单行线

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举办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技术示范基地启动暨专家指导会

为了推进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珠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实施,项目承担单位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于1月13日在项目技术集成示范点广州市增城百花林水库召开了专家指导会。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李亚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周舟宇,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陈桂红,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主任科员陈毓君,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项目专员陈茂清出席会议,项目主持单位和参加单位的骨干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许玫英研究员主持。 项目组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曲久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杨志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任洪强教授,中国科技大学俞汉青教授、清华大学黄霞教授、同济大学戴晓虎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王爱杰教授组成专家组,对项目正在开展的技术集成示范工作进行指导。 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杨旭楠副研究员代表项目组作进展汇报;随后,与会代表一行实地考察了百花林水库示范基地,项目组成员现场介绍水华快速监测预警、岸带生物截污、生物高效脱氮、复合微生态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最后,专家组针对示范方案和现场考察情况为项目组建言献策。 专家组充分肯定了项目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创新成果;建议项目组把握区域特色,从氮溯源、氮转化及微生物脱氮控藻等方面开展有亮点的研究,发挥项目组在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撑作用;并就各项示范技术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宝贵建议和具体指导。 许玫英向专家组表示感谢,并表示项目组将尽快根据专家意见落实技术方案的修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珠江流域饮用水水源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是由许玫英主持,生态环境部华南科学研究所、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广东美格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中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广东省水环境领域重要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重点研发专项。 (省科学院微生物所 杨旭楠/供稿) 【来源:广东省科学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口不能言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发现新型细菌长距离电子传递网络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丹麦、比利时及国内的多个研究团队共同开展的水环境微生物长距离电子传递网络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Long-distance electron transfer in a filamentous Gram-positive bacterium”为题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自然界中的一些微生物(如cable bacteria和Geobacter)可以通过合成纳米导线与环境介质及其它微生物进行长距离电子传递及种间电子传递。这些反应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并且通常相互耦联形成长距离电子传递网络,对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污染物降解转化等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目前已发现的可以合成纳米导线进行长距离电子传递的细菌资源极其缺乏,且均为革兰氏阴性菌,而对于环境中广泛存在且发挥重要作用的革兰氏阳性菌是否具有这一功能一直没有答案。该研究发现,一株分离自电子垃圾污染河流沉积物的长线形革兰氏阳性菌Lysinibacillus varians GY32可以在采用培养液或沉积物构建的生物电化学系统中产出电能。在产电过程中,菌株GY32的细胞进一步伸长(单个细胞长度可超过1 mm),并围绕电极相互缠绕,形成厘米尺度的细胞网络。导电测试发现,菌株GY32聚集形成的细胞网络具有良好的导电特性。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和微电极阵列的测试发现,这一导电细胞网络中的细胞是绝缘的,但细胞周身会合成长度可达十几微米的蛋白纳米线,这些蛋白纳米线具有明显的导电性,是GY32细胞网络导电的关键组分。该研究首次发现了革兰氏阳性细菌通过纳米导线形成长距离电子传递网络,为全面认识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长距离电子传递网络提供了重要补充。此外,菌株GY32这种单个细胞长度超过1 mm、且包含多个核区的细胞形态也拓展了人们对细菌形态和分裂机制的认识。变形赖氨酸芽孢杆菌GY32的长距离电子传递特征及其与地杆菌和电缆细菌长距离电子传递的比较(省科学院微生物所 杨永刚/供稿)【来源:广东省科学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西蒙妮

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发现古菌新目

近日,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从河流沉积物中发现了一个古菌新目,并为新目命名“广微原体目”(Ca. Gimiplasmatales)。该类古菌的首个物种“浩然广微原体”( Ca. Gimiplasma haoranii)是从佛山市容桂镇的河流沉积物中富集培养而得,其命名是为了纪念我国环境微生物学科奠基人之一简浩然先生。热原体纲(Thermoplasmata)是广古菌超门分布广泛且具有重要生态学功能的一个纲。由于有限的纯培养物和基因组数据,很多未鉴定的热原体纲分支的代谢潜能和进化关系仍然未知。在这项研究中,微生物研究所许玫英研究员的科研团队从广东省佛山市容桂镇的一条黑臭河流沉积物的宏基因组中构建出了4个中高质量的热原体纲古菌基因组,隶属于先前一个未鉴定的分支UBA10834。随后该团队联合深圳大学李猛研究团队对这一分支的系统分类学及其代谢潜能进行了分析,发现广微原体目具有混合营养生活方式的潜能:即同化甲醛和乙酸的异养生活方式、以及H4F-Wood-Ljungdahl(H4F WL)途径固定CO2的自养生活方式。此外,该新目还具有从头合成类异戊二烯和核苷酸的潜力,以及硫还原、氢代谢和砷还原等等相关的基因和通路。比较基因组学和CODH/ACS蛋白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广微原体目和马赛甲烷杆菌目的细菌型H4F-WL碳固定功能基因可能是来自于厚壁菌门的横向基因转移。这项研究扩展了研究人员对热原体纲的系统发育学及其代谢多样性的认识,并为热原体纲内不同目之间的进化历程提供了新的见解。相关研究以“Meta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metabolism and evolution of a new Thermoplasmata order (Candidatus Gimiplasmatales)”为题发表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环境微生物学》(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胡文哲、深圳大学潘杰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微生物研究所许玫英研究员和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李猛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广东省科学院建设国内一流研究机构行动专项资金和深圳市科技计划等项目的资助。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1462-2920.15349(省科学院微生物所 胡文哲/供稿)【来源:广东省科学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七气

佛山成立病原微生物研究院,布局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11月26日,位于三龙湾的暨南大学生物医药产业园内,佛山病原微生物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揭牌成立,宣布启建全市首个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P3实验室)。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凸显生物安全的重要性,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以研究院为依托,佛山提出加快布局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加快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提升生物安全防控能力,推动生物医药创新及转化。建设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并非所有实验室都能承担高致病性病原体,包括新冠肺炎病毒的检测和研究工作。根据危险度等级,包括传染病原的传染性和危害性,国际上将生物实验室按照生物安全水平(Biosafetylevel,BSL)分为P1(Protectionlevel1)、P2、P3和P4四个等级。等级越高,防护要求越高。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分离新冠病毒毒株,研究病毒的侵入机制、变异追踪,以及疫苗研发、药物筛选等,均需三级生物安全(P3)实验室平台。暨南大学生物医药产业园内,研究人员正在进行外周血NK细胞培养。然而,P3实验室长期面临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的困境,广东今年提出规划建设一批P3实验室。佛山因时而谋及时布局。6月12日,佛山市人民政府、暨南大学、顺德区人民政府三方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佛山病原微生物研究院,重点建设佛山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这也是全市首个P3实验室,将着力解决生物医学的重大科技问题、社会发展的传染病防治问题。“成立佛山病原微生物研究院,并以此为依托加快推进佛山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布局建设,是我市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的关键举措,也是我市提高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的重要抓手。”市长朱伟表示。建立创新创业高端科技平台研究院不仅要助力构筑生物安全防御体系,还要推动佛山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建设面积6000平方米,以发展传染病防治技术及生物医药产业为目标,以建设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为核心,全面推进六大中心建设,包括广东省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佛山中心、传染病防治技术研究中心、创新药物研究中心、新型疫苗研发中心、第三方检测中心、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表示,研究院将提升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着力打造可持续性发展、有创新力的病原生物学研究中心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基地,全面提高佛山生物医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院所在的暨南大学生物医药产业园,在2017年12月作为重点项目入驻佛山,通过建立“政产学研资”合作共赢的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研发-孵化-转化-服务-生产-销售”创新创业高端科技平台。目前产业园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在科技平台打造、创新队伍建设、高端技术研发、先进产品转化以及新冠肺炎防控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效,逐渐形成生物医药创新高地。例如,产业园研发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制备器,可用于美容抗衰、创伤修复、消炎止痛等,产品技术属国内首创,获授权发明专利,获“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产业园研制的广谱、无毒、高效病原体消杀剂,随同广东援助湖北医疗队支持疫情防控,消杀病毒、细菌和真菌效果显著,达到99.99%。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佛山紧跟国际生物医药技术前沿,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新型生物医药产业,在基因药物、抗体药物、疫苗、血液制品、诊疗器械、诊断试剂和口腔设备等方面形成优势特色。”宋献中认为,生物医药是佛山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佛山的产业资源结合暨南大学的科技人才,将为产业创新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广佛共同打造万亿级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的过程中,三龙湾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实力,逐步打造出集专业孵化器、研发和产业化加速器以及产业园区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空间。位于三龙湾的暨南大学生物医药产业园获得更大发展机遇。“获得10个医疗器械证书,在10类技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争取年销售额达到5亿元。”项目牵头人、长江学者吴建国提出产业园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他表示,产业园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立足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发展,将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更有效推动科研成果与市场应用实现快速对接,打造生物医药创新高地、树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典范。随着三龙湾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的构建,多个产业平台也在加速发展。其中,科荟生命科技产业园预计今年有9栋厂房完成主体封顶,已与汉腾生物药CDMO平台项目签约;广东云天生物创新产业中心一期工程均已完成主体施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联东U谷·顺德生态科技创新园项目已动工建设,今年建设投资额4亿元。来源/佛山日报编辑/徐嘉楣【来源:佛山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东游记

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利用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发现高活性抗骨质疏松活性天然产物

药物研发具有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特点。近年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药物研发领域已经崭露头角,尤其是在药物发现阶段的全新分子库生成、活性及ADMET性质预测以及药物合成路线预测等方面,深度学习技术相比传统机器学习方法体现出明显优势。因此,人工智能技术被业界寄予厚望以降低药物研发成本,缩短研发时间,进而加速药物研发进程。 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谢黎炜研究员团队与中山大学药学院徐峻教授团队联合,在药物化学权威杂志《欧洲药物化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发表了标题为《深度学习能够发现高效抗骨质疏松天然产品》(Deep learning enables discovery of highly potent anti-osteoporosis natural procts)的文章,报道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从天然产物库中虚拟筛选发现全新的高活性抗骨质疏松活性化合物,虚拟筛选发现的5个天然产物结构新颖,其中体外活性最好的2个化合物分别为32nM和68nM;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具有重要的潜在开发和转化价值。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性骨折作为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危害巨大,是老年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大的国家,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骨质疏松症作为老龄化社会常见疾病,发病率高,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此外,长期的治疗与护理也带来巨大的家庭和社会负担。目前临床上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包括: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RANKL 抑制剂等;促骨形成的药物,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这些药物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但存在各种副作用,如双膦酸盐类药物会引起下颌骨坏死,雷洛昔芬会引起静脉栓塞。因此,我们亟需研究更加有效、副作用更小的抗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 基于深度学习的虚拟筛选及实验验证深度学习的优势在于非监督式学习特征,已在图像、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然而,在化学领域,化学任务的机器学习方法依然依赖于复杂的特征工程。2017年谷歌提出了消息传递网络(Message Passing Neural Network,MPNN),首次证明MPNN可以直接从分子图中学习到分子的特征并应用于各种分子性质的预测。本文从文献和数据库中收集基于细胞水平测试的抗破骨细胞活性的表型数据集,使用注意力机制的消息传递神经网络(SA-MPNN)模型在logP数据集(21364个分子)上进行预训练,然后利用抗破骨细胞活性的表型数据集进行迁移学习得到最终模型(P-SAMPNN),同时作为对比,构建了基于ECFP分子指纹的随机森林(RF)和全连接神经网络(DNN)模型,基于SMILES的注意力机制的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SA-BiLSTM)模型。结果显示,P-SAMPNN模型具有明显优势,模型AUC值为0.92。随后利用该模型对specs天然产物数据库进行预测,选择打分较高的化合物,通过结构分析以及肉眼筛选,从中选择10个天然产物购买并通过体外破骨细胞分化实验测试,发现5个活性天然产物,其中2个纳摩级,3个微摩尔级,其中活性好的2个化合物为异喹啉类生物碱,体外活性均优于目前经典的抗骨质疏松药物阿仑膦酸钠。通过结构相似性分析发现,5个活性天然产物与已报道的化合物相似度低,均为全新骨架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后续开发价值。 图1. 基于深度学习的抗破骨细胞活性抑制剂的虚拟筛选流程 图2. 不同模型表现以及基于P-SAMPNN筛选到的5个活性天然产物。 活性天然产物显著抑制破骨细胞相关基因表达及其成药性预测基于深度学习虚拟筛选发现的2个nM级活性化合物为异喹啉类生物碱,初步机制研究发现,这两个化合物均可以计量性显著降低破骨细胞成熟分化中关键基因Ctsk,Nfatc1,Tracp以及Rank的表达,进一步确证了细胞水平的筛选数据,同时将上述基因比对到KEGG中破骨细胞成熟分化通路图中,可以推测这类活性化合物应该是作用于通路上游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这2个化合物抗破骨细胞分化的特异性以及成药性,我们对化合物进行了PAINS(pan-assay interference compounds)检测和ADMET性质预测,结果显示,这5个活性天然产物均不是PAINS分子,不含有任何PAINS片段,同时具有良好的成药性,具有很好的后续开发价值,体内动物活性验证以及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正在进行中。 图3. 活性好的2个天然产物显著抑制破骨细胞成熟分化中关键基因的表达。 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志红博士、中山大学药学院博士生黄丹娥和郑双佳是文章并列第一作者,本研究的通讯作者是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谢黎炜研究员、中山大学的徐峻教授和顾琼副教授。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学院发展专项资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经费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jmech.2020.112982 (省科学院微生物所 谢黎玮/供稿)【来源:广东省科学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清谈

全面抗菌方向盘诞生,抗菌率超99%,这个发明怎么样?

前言: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比马桶还脏?有人说了,这样的东西不少,除了手机,可能还有你的汽车。为什么会是汽车?我们知道,汽车其实是非常适合细菌繁衍滋生的“温床”。车内细菌滋生处,有哪些?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我们习惯了关车窗开空调、暖气,而长时间封闭的车厢就像是一个移动的"细菌垃圾场"。根据国际生物研究中心(NCBI)调查显示,车辆内饰可以说是“藏污纳垢”,特别是驾驶者每天都要接触的方向盘。如果以菌落形成单位CFU来计算,车内方向盘的细菌量高达629CFU,相比公共厕所马桶座的172CFU,整整高出4倍还多。马桶已经够脏了吧,没想到方向盘比马桶还要脏!除此之外,许多车主都只清洁车身而忽略了汽车内饰部分。至少小编从事这个行业,有时候向车主朋友讲解清理内饰必要的时候,大部分会遭到拒绝,大部分都认为没这个必要。更令人吃惊的是,根据NCBI的研究显示,方向盘上隐藏了两大常见细菌,都是重要的病原感染体。它们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丙酸杆菌,前者是人类一种重要的病原菌,能引起食物中毒和皮肤感染,还可能引起局部化脓感染,甚至肺炎、心包炎和伪膜性肠炎等,更严重的能引起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有着“嗜肉菌”的别称。后者是引起炎症和感染的罪魁祸首。除了这两大细菌之外,方向盘上还有多达近700多种的有害细菌,都直接危害车内人员的身体健康。如何“治标又治本”?面对这样的健康隐患,我们需要一个“治标又治本”的健康出行解决方案。近日,吉利汽车在“全方位健康汽车”打造上再获新进展。继车规级“CN95高效复合空调滤芯”应用在吉利旗下所有车型后,行业首个全面抗菌方向盘研制成功。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对吉利汽车新开发的方向盘、把手、换挡球头、按键等内饰抗菌材料进行了权威检测。结果显示:吉利汽车针对车内高接触率部件抗菌材料可以满足国标抗菌率>99%的Ⅰ级要求,甚至达到抗菌率近乎无菌的状态,已经量产的抗菌方向盘将以“antibacterial”(抗菌的)英文标志。通过打造一个无菌自洁净健康座舱,让用户驾乘安心无忧。方向盘抗菌,有多厉害?据了解,吉利ICON搭载的全面抗菌方向盘,采用的是有机复配抗菌剂,兼具有机系的即效性、持续性与无机系的安全性、耐热性,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等生活中常见的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它可以有效灭活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及活性的方向盘,通过对细菌表面的蛋白质进行变性破坏,阻止其嵌入人体细胞,从而达到抗菌作用。而在此之前,吉利"“全方位健康汽车”已经搭载了行业首款真车规级CN95高效复合空调滤芯,除了能常规逐级过滤粉尘、有害气体外,对直径0.3μm颗粒粉尘的过滤效率达到95%以上,对新冠病毒吸附的通常大于0.74μm飞沫的过滤效率达到98%,对空气中PM2.5颗粒拦截效率达到99.9%。为用户提供医学级别防御科技,让身处车内同样能够呼吸到清新空气。接下来,根据吉利汽车规划,“全方位健康汽车”未来还将涉及防过敏材料、防晕车、生命体遗留辅助提醒与保护等30余项子技术,给驾乘者带来全方位安全健康出行保障。和细菌病毒说bye-bye,让自己和家人拥有一个健康安全的移动出行空间,吉利“全方位健康汽车”的领先科技和健康实力也让我们更加安心。

东山

科学驿站——走进南岭,我们会看到什么?

文/图/视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李钢上万条蛇扎堆一片山林间“聚会”,会是怎么样的人间奇景?别说是你,就连误入其中的那些见多识广的科考队员们,都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了。这,就是在南岭真实发生的一幕。南岭,生物多样性宝库南岭,广东北麓,跨越五省,生机盎然、险趣盎然的地方。对于常年扎根于此的科考队员来说,蛇类,是他们经常要面对的动物。有一次,一个由中国、芬兰的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科考队在科研样地中工作,遭遇黄金大蟒的闯入。两名芬兰女科学家愣是一动不动地站立两个多小时,直到身边的大蟒离去,以至于耳朵竟被树叶间透过的阳光所晒伤。南岭站更是成为“蛇朋友”将经常拜访的地方,即使将一楼用玻璃围栏围住,但是却依然难不倒这些到处穿行的家伙。竹叶青、莽山铁头烙、黄金蟒……对于常人来说难得一见的它们,成为科考队员们日常遭遇。当然,南岭并不只有蛇。2015年起,科学家们用野外红外监测相机四次拍摄到黑熊的出没,这一发现也让他们倍感惊喜。而同样在此处,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穿山甲,也以家族的形式出现,更是让整个动物学界振奋不已。无数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在南岭存在。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平胸龟、有广东省省鸟白鹇,有对环境要求极高的大面积一级濒危植物野生莼菜,更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单科单属单种的伯乐树,有且只有一棵。还有被称为植物中活化石的桫椤、濒危物种桃叶猕猴桃……南岭,生物的宝库。 独特地理位置造就特殊生物多样性对于科学界来说,南岭的神奇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特殊生物多样性环境。试想,沿着北纬25度线左右自西向东环绕地球一周,会相继经过墨西哥的沙漠地区、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地区、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地区、南亚北部的塔尔沙漠地区,以及我国的南岭。在同纬度上,南岭是唯一一块具有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的地区。南岭,西接青藏和云贵高原,东临武夷山去,南北则分别连通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亚热带南缘和热带北源的交汇处,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科学家们发现,与塔尔沙漠相比,南岭和塔尔的大气层具有相同的水汽资源,但是这些水汽却无法在塔尔形成降水,而南岭的常绿阔叶林的存在,则保证充足的降水量,从而为山林生态系统提供水资源的保证。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邹发生说,相比起北欧,南岭受冰川期的影响较小,所以大量的物种得以保留。而与另一物种丰富的横断山区相比,南岭保留大量的远古物种,更像是一个物种的博物馆。未解之谜——山地矮林对于南岭的重要性,我国科学界早已给与高度的重视。早在上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就曾经多次进入南岭进行科考,并撰写《南岭何在?》一书。南岭还有个著名的科学谜题——山地矮林之谜。山地矮林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是常规状态下,阔叶林的高度都会达到约20米左右,但是在南岭的海拔约1000米的特定区域中,阔叶林的高度仅在8至10米左右,很少超过10米。昆仑山、天山、贡嘎山、青藏高原都没出现山地矮林,但是在南岭,却出现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常年在南岭进行科考的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平说,科学界目前都还没有对山地矮林现象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只是有些推测。“或许是因为气候变化,或许因为南岭山地全年的温差特别大,从而形成山地矮林这样一种独特的生命特征。而我们想弄清楚,在未来气候变化的条件下,山地矮林究竟是会变得更加适应环境的变化,还是会变得更加脆弱,这个课题会非常有意思。” 建立国家级野外观测站对南岭的野外科考,可以追溯至1958年,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前赴后继,为南岭科考事业贡献着汗水和热血。2015年,南岭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南岭站)建立。南岭站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广东省科学院重点培育,以广东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作为依托,联合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广东省气候中心等单位协作共建。2020年12月28日,南岭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被升格为国家级。如今,南岭站已经在南岭地区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观测系统,对南岭生态相关的351个指标进行监测。监测指标涵盖了植物、大气、土壤、水文等多方面。周平介绍说,目前的监测采用包括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多种先进技术在内的手段,从山顶的常绿阔叶林、到山地矮林再到灌草,建立长期的垂直的观测样地。她说,南岭的生物多样性独具特点。他们发现,每一块样地的生物多样性并不重叠,以微生物为例,不同样地中的微生物物种都不一样。曾经对南岭的一条脆弱的边坡进行修复,但是却很难提出一个方案适用于边坡的全路段,只能以50米至100米为一个梯度,进行针对性的修复。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学术所长杨星科说,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南岭应该建设一个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成为科研平台,支持国内外地域生物多样性研究,为全球生态保障提供应有的支持和贡献。他认为,未来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将要做四方面工作: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地进行生物标本和样本的收集;要建立濒危和珍惜物种保育中心;建立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大数据中心;建议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中心,地域生态环境变化要靠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不断的监测,依靠大数据的挖掘来进行预测,保障生态环境朝着良性发展。周平则认为,南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所形成的生态系统,护佑和维持着无数的植物、微生物、动物。对南岭进行长期科学监测的意义在于,了解南岭的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在未来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想知道南岭生物多样性背后的机制,如何进行保护,南岭的生态系统如何护佑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大湾区的生态安全,资源如何进行科学管理。要通过科研为国家生态安全提供支撑。” 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南岭的生态保护和研究,更是能够为当地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长期价值。邹发生认为,南岭被称为物种的博物馆,说明南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重要性,而目前的一个课题是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要将粤北山区的绿色资源形成产业,为经济发展做贡献。通过长期的监测,科研团队已经积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数据,而这些数据资源不仅为科研提供依据,更是直接为当地政府的生态决策提供依据。 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泰辉则表示,作为一名科学家,更强调的是要把资源保护起来,让子孙后代有一个生物资源可以利用。保持物种多样性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经济效益,从长远来看是最大的社会效益。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2017年,全球10000多名科学家曾经联名发出公开信,称地球正在面临着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而人类的活动是此次物种危机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之下,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则凸显其重要性。 今年3月27日,以“保护南岭生物特丰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岭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峰论坛在韶关举行。“在广东省全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保护和恢复南岭生物多样性,既是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生态安全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从国家战略高度看,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藏、主权保护与有效利用,是促进我国在世界‘资源大战’与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保障国家安全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广东省科学院院长廖兵在论坛上表示。据悉,南岭国家公园,已经经过第一轮的专家论证,将开展第二轮论证。2020年8月,广东省下发《关于明确广东国家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事项的通知》,标志着广东的国家公园建设工作全面铺开。而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明确将广东南岭作为候选国家公园列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中2025年前重点开展设立工作名单(试点结束后的第一批)。南岭可期,生态可期。来源:金羊网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巴斯德

人物访谈——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吴边研究员

文章来源:MaterialsViewsChina官方微信平台本周末WILEY人物访谈我们对话的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吴边研究员。吴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课题组在生物催化和计算机酶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展望了计算机设计的非天然酶进入到生物医药领域应用的前景。养微生物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爱好。他认为科研中的“一头一尾”常常是工作中最享受的时刻,想到一个idea,或者发表了一篇论文。他给我们介绍了实验室里的Friday afternoon experiment传统,也许对大家有所借鉴。吴边,博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持基金委“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专项等国家级项目。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药学专业,2010年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在荷兰帝斯曼集团与格罗宁根大学从事研发工作,2014 年回国工作至今。现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合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与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理事。研究主要致力于生物催化相关的元件挖掘、机理解析、酶工程改造、合成设计等工作。在Nat.Chem. Biol., Angew.Chem., ACS Catalysis等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数十篇论文并获得中和多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优秀青年酶工程学家奖等奖项。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系列化学品的生物合成途径,已有多项技术成功转化,实现产业化应用。IntroctionMVC:能否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您课题组的科研工作?WB:我们课题组主要从事生物催化相关的元件挖掘、机理解析和设计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在理论方面,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借助计算机技术对酶这样的生物大分子进行原子尺度的功能设计。在应用方面,我们则主要研究如何将设计的酶整合到微生物中,从而创制出能够进行工业化应用的新型菌株。MVC:当您还在上学的时候,您想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是什么把您吸引到科学领域的呢?WB:和我们那一代大多数人一样,我从小就梦想成为科学家。在上大学后,我开始接触真实的社会,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甚至自以为是地认为做科学家这种事是被舆论给误导了。我一度想要去体验不同的生活,也通过实习或兼职去尝试了销售、培训等各式各样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都不能让我获得心里的真正满足。后来机缘巧合,我来到荷兰留学,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科研。才体会到于我而言,探索未知、获取真视的成就感,是其他职业所不能比拟的。于是我重新下定决心一定要从事科学研究。而这一次,我明白这是内心自己的选择,自此没有任何改变。MVC: 如果您没有走科研这条路,您现在会做什么?如果重新选择,您还会继续做学术研究吗?WB:我个人的意愿一定是从事科研,但若是条件不允许的话,我也许会成为一位滴滴司机或者滑雪教练。Main fields of interestMVC:是什么促使您选择计算机蛋白质设计与绿色化学为您的研究课题?WB:我本科是药学专业,按照北大药学院的大药学培养模式,我接受了包括药物化学、药物分析、临床药学乃至药事管理等各式各样的训练。其后,我到荷兰留学,在硕士阶段的一个实习项目中,我首次了解到药物不仅可以通过化学合成获得,还可以通过微生物(酶)来进行绿色的工业化生产。在十多年前,这对我是一个观念上的巨大冲击,因此我产生了学习生物催化的想法。荷兰虽然是个很小的国家,但却是生物催化领域不折不扣的强国,不仅有众多知名教授,也拥有帝斯曼这样的跨国大型企业。于是我选择了继续留在荷兰攻读生物催化方向的博士,自此长期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生物催化是一个高度交叉的领域,需要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微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共同支持。除了实验科学以外,这个领域的发展也离不开理论科学的介入。于是我花了数年的时间,在日常研究之余,学习计算化学与计算机技术,并逐步开始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进行结合。这个研究方向难度很大,在国际上也是处于萌芽状态,鲜有同行。但从我们目前取得的初步进展来看,这个方向应该具有很好的前景,至少我们保持乐观。MVC:您对于您的研究在酶催化,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有何展望?WB:计算机酶设计在经历了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后,已经从概念发展扩展到实际的工业应用领域。例如我们在去年完成的β-氨基酸合成酶设计,目前已经实现千吨级规模化生产。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设计出来的非天然酶进入到生物医药的实际应用之中。MVC: 对于发表的著作,哪些是令您最骄傲的?WB:最骄傲的永远是自己发表的第一篇文章(ChemBioChem,2009,10,338),标志着自己终于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虽然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不是很高,但是在写作过程中,两位导师不厌其烦地反复为我指导十几稿。让我真正地学会了什么叫做治学态度。而近期最喜欢的研究则是β-氨基酸合成酶设计的工作(Nat. Chem. Biol. 2018,14,664)。我们从无到有地创造出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生物催化途径,而且能符合工业化生产的诸多苛刻要求。国内外的同行们给了我们很多的鼓励。例如去年的诺奖得主F. Arnold在Chem .Soc. Rev.,上发表的综述中,评述我们的工作是计算技术在生物催化领域应用的一个巨大成功。我们非常开心能够得到自己非常尊重的科学家的认可。MVC:您认为在期刊中做审稿工作有什么意义或重要性?WB:我认为做审稿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同行评议作为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石之一,需要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共同去努力维护。从青年科学工作者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通过审稿进行批判性的阅读和对他人研究的积极评议,反过来能够极大地促进自己科研论文写作的水平。Work life balanceMVC: 什么时刻您最享受工作中的乐趣?WB:科研过程中的一头一尾是我最享受的。“一头”是指我们实验室有Friday afternoon experiment的传统。有时我们会冒出一些与目前正在进行的既定项目无关的“疯狂”想法。我们一般就安排周五下午来做做预实验。大多数的想法最终都不会产生任何结果,那么过完周末回来就可以抛在脑后了。但是偶尔也会有成功的时候,也许一条新的研究道路就能开辟出来,这种取得初步突破的时刻是一种寻求到未知的乐趣。“一尾”则是指团队经过几年的坚持,克服种种困难,最终一个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或是文章被接收,或是工业化产品正式投产,这是另一种如愿得偿的宽慰乐趣,就像长跑过后,感受到的所谓“runner's high”一般。MVC: 科研工作之余,您有什么爱好?WB:养微生物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爱好。实验室之外,我自己在家也用微生物做酸奶或者酿酒。除了微生物,我也很喜欢植物和动物。我在郊区租了块地,有空就去种种庄稼,在家里养了猫和鱼。运动方面,冬季是滑雪,非雪季跑步。Work life balanceMVC: 您认为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您对有志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生有什么建议?WB:我认为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品质是能够在长期缺少正面反馈的环境下,保持平和的心态,持续地按着既定目标前进。医生可能做完一台手术就拯救了一位病人,大厨做完一桌宴席就能看见食客们满意的笑容。但是科学工作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可能需要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在未知中摸索。每天的工作结束后,没有特别值得一提的进展是常态。因此,我所知道的成功科学家们,或充满激情,或平静如水,但内心一定都是极其坚韧的。MVC: 您能否用简单的几个英文单词形容下拥有快乐的实验室生活的关键?WB:work hard, play harder

岔路沟

广东规划新增25-30家P3实验室!如何布局?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导读:目前广东至今还未有一家P4实验室,也没有能做大动物实验的高等级P3实验室,只有5个等级还不够高的P3实验室。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均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了“加大建设P3实验室的力度”的相关提案。来 源丨南方财经全国两会报道组 记 者丨李振编 辑丨周上祺广东P3(生物安全等级为三级)实验室的数目将从5增加到30-35,甚至5年内至少还要建成一个P4实验室。该消息来自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韶关市市长王瑞军。他透露,目前广东省科技厅牵头已经形成了一个P3实验室的规划建设方案,规划建设的P3实验室有25-30家,其中至少要有七八家是能够做大动物模型研究的“P3+”实验室。“希望三年内我们能够基本解决P3实验室需求,在5年内至少建成一个P4实验室。”据南方日报消息称,全国人大代表、清远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周海波,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蔡卫平等,均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了“加大建设P3实验室的力度”的相关提案。广东已有5个,为何还要新建P3实验室?实际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赵辰昕5月24日在回应记者提问时就表示,接下来将通过聚焦五大建设任务“补短板”。例如,加快改善疾控机构的设施设备条件和水平。要争取尽快实现每个省(区、市)都有一个生物安全三级,也就是P3水平的实验室,每个地级市争取实现有一个生物安全二级,即P2水平的实验室。国家为何要推动P3实验室成为中国各省标配?P3实验室区别于普通实验室,在P3实验室可以研究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除H7N9,还有大家熟知的艾滋病毒HIV等。整个实验室完全密封,室内处于负压状态,从而既有效地保护环境不受污染,保证人们的生活安全;又有效地保护操作者不受感染和有效地保护病原体样本不受污染。在业内人士看来,一个地区是否拥有P3或更高级别的实验室,直接决定了该地区能否具备快速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旦发现烈性传染病,P3实验室能够更早地追根溯源、分离病毒株、研究抗体、生产疫苗。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解释称,涉及病毒株的分离,疫苗和抗体,以及新型病原体研究,都需要在级别更高的P3实验室内完成。建设P3实验室,既是公共卫生建设的需要,也是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的需要。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也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他发现微生物的进化变异很快,细菌的耐药性与致病力越来越强,而拥有P3、P4实验室,可以更好地对微生物开展长期系统性支撑性的研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我国共有43个P3实验室,主要分布在各经济大省。截至目前我国只建成并投入使用武汉一家P4实验室,而P3实验室分别建在在上海、云南、福建、安徽、吉林、浙江、广东、北京、甘肃、江苏、黑龙江、河南、山东、辽宁等省市。王瑞军也介绍称,目前广东至今还未有一家P4实验室,也没有能做大动物实验的高等级P3实验室,只有5个等级还不够高的P3实验室。相比其他省市而言,广东已有5个P3实验室,为何还要规划建设25-30个P3实验室?周海波进一步称,目前我国的P3实验室一般分布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海关等单位。相比美国及世界上其他国家,中国的P3及P4实验室数量和规模均严重不足。王瑞军也认为,广东的短板比较突出的体现在缺少高等级实验室。“美国有近1500个P3实验室,几乎只要是医疗机构或医学院都有设置,但相比较而言,中国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很缺,广东更缺。”尤其是广东处于岭南亚热带,是中国的南大门,又处于大湾区,是国际枢纽港、超大型城市,往往是暴发性传染病和输入性传染病的第一站。“无论从大湾区集聚发展还是解决民生需求来看,都需要解决平台和基础设施,必须要有检测能力、快速识别能力和研究能力、应急能力。”王瑞军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直言。P3实验室将布局在何地?图片来源 / 图虫(资料图,与本文无关)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广东5个P3实验室分别位于广州、深圳及云浮市。那未来25-30个P3实验室将如何布局?此前业内讨论一直分为两种意见:一是我国现有固定式P3实验室多集中在大城市,处在防疫前沿的广大基层和农村尚不具备开展突发传染病病原体采集、分离和检定工作的基本条件,需要补短板;二是应该以人口基数为判断依据,继续在超大城市、大城市新建或扩建更高级别实验室,实现最优效果。蔡卫平在公开报道中表示,自2003年非典后,不少大型、特大型城市新建或扩建了当地的传染病医院、三级综合医院也都设立了传染科。尽管这些传染病医院和传染科在流感、禽流感、登革热等非烈性传染病疫情中经历了考验,但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仍凸显了传染病防控及医疗救治体系的不足。例如,目前上述大多数传染病医院没有满足生物安全防护条件的临床实验室,难以开展SARS、MERS、Ebola等特殊传染病临床检测项目要求。蔡卫平建议,大型传染病医院应设立临床P3(生物安全等级为三级)实验室,以备疫情时临床检测符合生物安全要求,能正常开展相关检测,减少标本外送引起的潜在风险。同时,传染病医院内应按照正常的1.3倍来配置足够的医护人员。按照他的建议,所有大型传染病医院都应该设立P3实验室。据统计,广东省此次收治新冠肺炎病例的传染病医院有30家,除去已经具备P3实验室的医院,与规划新建P3实验室数目相当。但也有分析认为,新规划的P3实验室,还将布局在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或珠三角城市。据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正在考虑逐步建设P2及P3实验室,中大中山医学院也在申请建P4实验室,深圳大学正在申请建设P3实验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也认为,应该继续在超大城市建设P3、P4实验室。“作为超大城市的上海仅拥有P3级别的实验室是不够的,必须配备P4级别的实验室,P4实验室应该是上海此类超大城市的标配,以更方便从事疫苗的开发、药物的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等。”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认为,在增加建设布局的同时,也应建立P3实验室资源的共享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建P3实验室的投入非常大,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会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他还强调,需要加强P3实验室的监管。对于P3实验室的建设布局,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P3实验室主任张政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首先应考虑对现有的P3实验室适当地扩建,增加相关科研设施设备,扩展其科研、检测和防疫功能。其次,在有需要的区域新建P3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