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广东省第七届(东莞)新型墙材技术交流大会举行存思

广东省第七届(东莞)新型墙材技术交流大会举行

10月23日,由广东省墙体材料行业协会主办,东莞市土木建筑学会、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承办,广东省第七届(东莞)新型墙材技术交流大会暨“河道淤泥、污泥及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与产业化应用”项目推广会在东莞茶山举行。来自广东省各地级市相关墙改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科研单位,以及墙体材料、水泥、混凝土、砂浆和建筑垃圾等固废产出、利用、处置企业的代表共约200多人参加。会议特邀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专家、行业协会与成功产出、利用、处置固废再利用实践企业,围绕固废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绿色化“四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的主题,从宏观层面到企业实践,详细解读了固废利用新政策及发展现状,分析了行业动向,交流了固废资源化综合处理的高端技术,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各界在固废资源化发展的协同合作。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建新作了“土壤固化技术在余泥渣土资源化方面的研发及应用”专题报告。他指出,以“源头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化”的处理原则,余泥渣土资源化利用路径的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余泥渣土的吸水率问题。目前在可通过采用土壤固化技术,使土体由亲水性变成憎水性,经脱水干化后,可作为做道路水稳层、制备免烧砖、制备免烧陶粒的原料,形成可循环再生利用的资源化利用路径,以达到余泥渣土减量化的目的,推进海绵城市、生态浮岛等绿色建设技术发展。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郑愚教授,分享了盾构渣土的资源化利用研究成果。他带领团队基于盾构渣土的特性,设计了盾构渣土的石、砂、泥高效分离体系,并针对这些初级产品分别设计相应的资源化产品,包括建筑材料、人行道砖、透水砖、路缘石、砌筑砂浆、多孔陶粒、免烧砖、工程用土等,建立了盾构渣土的资源化产品库,实现盾构渣土的高效资源化利用。东莞市土木建筑学会秘书长郑金伙表示,本次活动旨在促进广东省墙材企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和支持墙材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措施,参与从事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固废资源化综合处理与产业化应用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携手并进共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共同推动固废资源化综合处理与产业化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媒体记者 吕晓敢/文、图全媒体编辑 贾庆森【来源:东莞日报社i东莞】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圣人愚钝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转企改制 将建设卓越科技型企业

11月13日,是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发展史上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完成转企改制,“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林增忠、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组副书记、纪检组组长、董事徐凯、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阮锦发、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监事、经营管理班子及员工代表共同出席了揭牌仪式。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前身是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所,创建初期职工仅13人,主要从事建筑材料的理化试验。六十年代围绕“三废”利用和节约“三材”等开展建筑材料、工程结构、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自然养护煤渣砖、粉煤灰中型砌块墙体、民用建筑混凝土空心楼板和大型预应力屋架的试制生产,传统的木材、石材在建筑工程的应用技术以及重要工程新型工程新型结构的试制检验分析等,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为当时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1985年以后,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所开始施行改革,包括所长负责制、中层干部任期制和职工内部聘用制,迈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坚实一步。1990年,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所事业费减拨到位,真正走上了以市场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的道路。1997年,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所经省编办批准,更名为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2004年,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由福建省建设厅剥离,并入福建建工集团总公司。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如今的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已拥有员工1500名,2018年营业收入将超过6亿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曾先后被建设部授予“科技成果推广先进集体”“全国建设技术创新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历史上的多数变革,不仅为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带来了市场化的活力,也为转企改制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正式由事业单位改制成为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增加至1亿元,意义重大。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林增忠在致辞中指出,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标志着省建科院转企改制迈出了实质性、关键性的第一步,也是省建科院从传统的科研院所向现代科技型企业发展转型的必经之路,是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从高速的“增量建设市场”向稳步的“存量置换市场”变化的必然趋势,将为福建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他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四点意见:一是要以转企改制为新契机,树立党建思维,抓好国企党建工作;二是要以转企改制为新起点,探索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要以转企改制为新征程,优化产业布局,拓宽业务发展领域;四是要以转企改制为新动力,激发创新活力,加大科学研究力度。他指出,要以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科研工作的原则,逐步建立灵活的创新运营机制,以研究院、孵化器等形式促进产品产业化业务发展,不断激励和提升科研人员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市场化,融入产业链,积极探索BIM技术、绿色技术、建筑产业化技术的积累升级,并加强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他期望,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在崭新的起点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成就。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健表示,转企改制后,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将以城市建设、运营维护、更新改造一体化服务商的战略定位,致力于通过领先的建筑科技成果,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绿色发展,帮助人们提高生活品质,为建设美好人居环境贡献自身力量。十三五期间,国家宏观环境整体呈现“新常态”“大战略”及“新需求”三大趋势。一方面,经济仍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发展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一去不复返,发展方式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省内建设领域的重要科研机构,其战略格局正在由“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调整,大力发展城市双修、装配式建筑、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城市建设、建筑产业化、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等技术领域,积极探索传统业务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领域融合发展。始终以先进技术和优质服务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为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贡献自身力量。

瓶中信

广东密集布局创新实验室

本报讯 (记者刘友婷)近日,第三批3家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深圳)广东省实验室落户深圳南山,成为继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之后南山区获批的第3家广东省实验室。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由深圳大学牵头,平安科技、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深圳金融科技研究院、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参与共建。实验室旨在把握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依托深圳数字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建设单位领先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协调,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省优势的信息技术领域,建设综合性、全链条、高水平的广东省实验室。 据悉,前期,广东省已启动建设包括鹏城实验室在内的7家省实验室,加上此次获批的“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3家,广东省实验室已达到10家。深圳南山作为广东省经济大区、科技强区,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方面大力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重点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城、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引领区。

金童子

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喜获两项大奖

新甘肃客户端兰州4月12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沈丽莉)记者今天从甘肃建投获悉,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简称建科院)连日来喜事连连:3月24日获甘肃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4月初获2020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这是该院持续坚持改革改制、推进卓越绩效模式、推动创新发展的结果。建科院是甘肃省最大的从事建筑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的综合技术服务机构。(甘肃建投供图)建科院是甘肃省从事建筑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的综合性咨询与技术服务机构。近年来,该院积极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完善党建责任落实,优化企业管理体系,建立了以目标责任制为主体的绩效测量评价模式。营造了企业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干事创业环境,保证了“正能量”在企业的主流地位。 五十年风雨历程,建科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已将建科品牌打造成一面旗帜,一块金字招牌,在工程检测、技术服务、特种施工、科技研发等领域具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先后完成了兰石环球港基坑支护、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甘肃省分行结构加固、西北书城升级改造、西北永新产业园区边坡治理、永靖县东山片区矿山环境治理等重点工程项目。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和“全国地基基础百强企业”称号,使建科品牌熠熠生辉。2019年,该院开展既有办公建筑绿色健康智能化改造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在国家住建部、甘肃省住建厅、兰州市科技局成功立项科研课题11项,开启了建科院在建筑科技研发、绿色节能、健康智慧建筑改造的新篇章。

老油坊

广东排名前10的大学,前两名是“985大学”,也是全省仅有的两所

#广东#1、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简称:中大),于1924年始建,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首批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其于1952年由原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大学文理院系合并而成。学校学科实力强,影响力突出:有1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入选学科领域数量仅次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并列国内高校第3位,2、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简称:华南理工)是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由中国教育部直属。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如今的华南理工大学已经发展为一所以工见长,理、工、医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10%;10个学科领域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4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入选数在全国高校中并列排名第6位,华南地区首位。3、暨南大学暨南大学(简称:暨大),始建于1906年,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设有五个校区,校本部在广州市,直属中央统战部领导,教育部、中央统战部、广东省三方重点共建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被誉为“中国第一侨校”,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学科齐全,文理工医兼备,设有37个学院和研究生院、本科生院,有58个系,20个直属研究院(所);有本科专业9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1种;有博士后流动站1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4、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简称:华农),于1909年始建,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是一所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还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学,为广东省“211工程”、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有98个本科专业,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经济管理、果树学和预防兽医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等等。5、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简称““华南师大”),于1933年始建,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前身为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1982年10月更名为华南师范大学。学科布局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门类。接下来依次就是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广州大学、汕头大学。以上就是2020年广东排名前10的大学,前两名是“985大学”,也是全省仅有的两所!

殆而已矣

「行业资讯」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喜获两项大奖

【行业资讯】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喜获两项大奖3月24日获甘肃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4月初获2020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这是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持续坚持改革改制、推进卓越绩效模式、推动创新发展的结果。建科院是我省从事建筑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的综合性咨询与技术服务机构。近年来,该院积极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完善党建责任落实,优化企业管理体系,建立了以目标责任制为主体的绩效测量评价模式。营造了企业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干事创业环境,保证了“正能量”在企业的主流地位。五十年风雨历程,建科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已将建科品牌打造成一面旗帜,一块金字招牌,在工程检测、技术服务、特种施工、科技研发等领域具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2019年,该院开展既有办公建筑绿色健康智能化改造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在国家住建部、甘肃省住建厅、兰州市科技局成功立项科研课题11项,开启了建科院在建筑科技研发、绿色节能、健康智慧建筑改造的新篇章。(胡雷宇)

蒙根花

广东省将迎来15所高水平新大学,遍布广东各地!

2020年已经接近尾声,2021年,广东就将迎来第一届新高考。在当下的关口,卓小越也发现广东省的多个城市都在筹办新的大学,有的还在规划中,有的已经开工,还有的已经建设完成,在招聘师资力量,准备开始招生了。一、大湾区大学地址:东莞市滨海湾新区广东省在建大学中备受关注的一所,大湾区大学,是一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教育合作背景下,广东省2019年规划筹建的综合大学、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大湾区大学的选址定在东莞市,建设时间是2020-2026年,责任单位为东莞市大学筹建办,总投资估算约100亿元。项目预计2021年动工,2022年完成一期校园建设,2026年完成二期校园建设。东莞将大力推动创新型大学建设,包括高标准开展了大湾区大学筹建工作,目前大湾区大学正加快制定完善办学方案并同步谋划开展校长遴选。预计开学时间:2022-2026年二、中山科技大学地址:中山市翠亨新区2019年6月中旬,中山市向广东省教育厅提交了中山科技大学的申报材料。2019年12月19日,中山科技大学筹建办公室揭牌成立,标志着中山科技大学的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学校将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6:4,最终办学规模是10000左右的在校学生。学校选址定在中山市翠亨新区东部临海区域,是南沙、前海、横琴三个国家级新区和广深港澳四大城市两个“同心圆”的圆心位置。学校用地面积约3000亩,建校总投入约100亿元,分三期建设:2021年底前完成第一期建设并启用;2023年底前完成第二期建设;2025年底前完成第三期建设。预计开学时间:2022-2026年三、广州交通大学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广州交通大学,是以广州航海学院为主体,成立于广州的一所新高校。2019年9月10日晚,广东省教育厅公示了广州市政府申请设立的广州交通大学。2019年11月10日,广州航海学院成建制移交广州市人民政府管理。广州正在进一步提升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能级,加快建设世界级空港、海港和铁路、公路枢纽。为此省、市政府支持整合广州地区交通类高等教育资源创办新的大学“广州交通大学”。目前筹建工作已经展开,将投入1000亩土地,计划2021年启动招生。预计开学时间:2021-2022年四、深圳海洋大学地址:深圳市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网站2020年8月17日指出,将加快推动深圳海洋大学组建工作。深圳市委《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 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曾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创办国际化综合性海洋高等院校,推动国际知名海洋大学与深圳合作办学。预计开学时间:待定五、深圳音乐学院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国际大学园区2018年11月13日,深圳市教育局发布的《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思路》透露,深圳将加快深圳音乐学院筹建进度。2020年8月,深圳音乐学院计划开工建设,将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建运营。深圳音乐学院选址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国际大学园区内,紧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深圳音乐学院计划将于2021年启动招生,办学初期,每年招收本科生200人、研究生30人、博士生10人。未来根据学院发展情况,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办学规模达到1000人。预计开学时间:2021-2022年六、深圳理工大学地址:深圳市光明科学城深圳理工大学,即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是广东省深圳市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深圳理工大学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生命健康、智能工程、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设立学科专业,形成理、工、医等多个门类的人才培养体系,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同时开展本科教育。2020年11月20日,备受关注的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建设启动会在光明区举行。中科院深理工选址光明科学城,占地面积810亩,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学校光明主校区于今年7月获批立项,建设项目已正式移交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力争在2023年底交付。预计开学时间:2024-2026年七、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地址:广州市南沙区2018年1月10日,广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签署框架协议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定位为面向前沿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型大学。2020年11月27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已公布实施《中科院明珠科学园(DZ0108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显示该区珠江街东部、明珠湾大桥西侧区域将规划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据了解,该片区高校总投资约为21.58亿元,计划2023年8月具备开学条件,2023年12月全部交付使用。预计开学时间:2023-2025年八、佛山理工大学地址:佛山市佛山理工大学建设工作已纳入省“十三五”规划。佛山已获省同意新建一所本科高校“佛山理工大学”(暂定名)。按照全省高等学校“十三五”设置工作推进会要求,佛山正加紧调研,设计论证办学方案,正式启动筹建工作。预计开学时间:待定九、汕尾理工学院地址:汕尾市城区马宫街道汕尾理工学院是汕尾市规划待建的一所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由广东省教育厅牵头协调深圳大学对口帮扶建设,是汕尾市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的重要抓手。该项目自2019年6月份建设以来进展顺利,今年年底前首栋楼将实现主体结构封顶,按计划明年9月启动区交付使用,非启动区2022年7月交付使用。预计开学时间:2021-2023年十、广工揭阳理工学院地址:揭阳市惠来县广工揭阳理工学院是一所省市共建的理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由广东工业大学对口深度合作共建。据介绍,首期工程于2020年3月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630920㎡,揭阳理工学院是揭阳市建市28年来第一所本科院校。2020年12月2日,揭阳理工学院已完成工程主体结构77%,预计于明年7月建成,明年9月正式招生。预计开学时间:2021-2022年十一、阳江应用型本科学院地址:阳江市江城区白沙街道阳江应用型本科院校(筹)为公办全日制本科高校,由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985、211工程大学、“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对口帮扶建设,是以新机制、新模式建设的高标准、开放式与全方位合作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预计开学时间:待定十二、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地址:深圳市航城街道黄田社区凤凰岭2020年6月,由南方科技大学牵头的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项目取得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批复。目前,各项建设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中。项目总投资27.9亿元,批复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计划于202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预计开学时间:2024-2026年十三、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地址:东莞市大朗镇屏山村及松山湖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秉承教研合一的理念,定位为卓越的专业教育及研究型学府,致力发展成为以“问题导向”研究、新科技和专业教育著称的全球一流教研中心。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总体计划招收学生6000人,其中本科生2400人、硕士研究生2600人、博士研究生1000人。2020年8月上旬,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公开招标,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选址地块批前公示,该项目用地横跨“松山湖+大朗”2个镇区。预计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前分阶段完成一期的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开学时间:2023-2026年十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地址:广州市南沙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广州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筹备设立的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化高端人才,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2019年9月26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正式动工。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倪明选表示,明年香港科技大学迎来建校30周年。现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2022年9月1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学生就要入驻新的校园。预计开学时间:2022年十五、香港公开大学(肇庆)地址:肇庆高新区香港公开大学(肇庆)选址于中国广东省肇庆新区,是香港公开大学与肇庆学院联合举办的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应用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大学,校园占地面积约2500亩。主要课程采用英语教学。香港公开大学(肇庆)初期将开办创新商学院、创意媒体学院、科技学院及语言、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在不久的将来设立护理及健康学院,根据肇庆市和大湾区人才需求,开办实用本科课程,并在条件成熟时招收研究生。预计开学时间:待定

同工同酬

深装总建设集团“广东省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广东省科技厅认定

2020年3月4日,根据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认定2019年度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通知(粤科函产字[2020]141号),深装总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广东省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深刻彰显了我司研发实力。深装总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的“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由公司总工程师、技术研发中心主任胡庆红先生担任负责人。工程中心的宗旨是加快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究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工程中心着力提升科研能力与水平,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公益服务等。公司科技创新战略应围绕“十三五”期间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领域科技需求,在建筑节能和室内环境保障方面的研发成果显著,并成功升级建筑生态研究院和实验中心。建筑生态研究院一直致力于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方向围绕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及技术体系开发、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控制及提升、室内环境及建筑材料检测、室内环境治理、负氧离子环境营造等领域,契合并支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深装总建设集团深耕公共装饰领域多年,始终坚守专业主义,先后完成了一大批国家、省、市级重点项目,数十项工程获国家级、部级等全国性奖项,数百项工程获省、市级优秀工程奖项。拥有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30项;20余项课题研究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获省市级工法40项;主参编国家、行业标准20余项;百余项国家、省、市级科技示范工程奖、科技创新成果奖。在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的支持下,集团“基于相变材料的蓄热(蓄冷)调温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研究”、“可见光响应的持续杀菌、净化空气净化功能组件关键技术的研发”等多个项目获科技创新计划立项。与深圳大学、中国建材研究总院等国内高等院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目前,中心实验室已具备两大领域的试验和检测能力:建筑装饰材料基本性能评价、建筑装饰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测试与评价。建筑面积868㎡,设备投入约721万元。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深装总将继续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走出企业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产学研联合创新的具有深装总特色的技术创新发展之路。相信,深装总的公共建筑装饰事业和工匠精神建设将更上一层楼。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墨子兼爱

建筑工程领域64人入围工程院2017院士候选人,个个都很优秀!

中国工程院今年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工作已结束。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最终确定的有效候选人共533位,平均年龄为55.78岁。各学部候选人情况如下: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54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63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70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72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61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48人,农业学部58人,医药卫生学部67人,工程管理学部40人。本次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后,2017年工程院院士增选还将经过两轮评审,一路过关斩将,确定终选候选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候选人名单工程管理学部候选人名单根据名单,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上榜64人。名单如下:通哥发现多家建筑企业的工程师及领导人都有入选,其中以中国中铁、中国交建、中国建筑、以及中国电建集团居多。此外,以建筑工程专业著称的多所国内重点大学,也有多位学者入选,如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领域的何川教授、李术才教授,还有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管理领域的陆化普等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曾为基础建设领域付诸多年的研究和心血。我们一起去一睹部分候选人的风采。(排名不分先后,因篇幅有限,只选取少部分基建领域部分代表人物)林鸣1957年出生,江苏兴化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自2010年12月起,担任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率领数千建设大军奔赴珠江口伶仃洋,开始了攀登世界工程技术高峰的创新之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获得者,主持创造的项目多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汪双杰1962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5年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研究生毕业。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主任 、公路冻土工程首席专家、中国交建副总工程师。他先后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等,为推进我国现代化特大型桥梁的施工技术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张鸿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男,汉族,中共党员,桥梁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2年3月出生。 张鸿同志从事土木工程设计、科研与建造工作30多年,主持了多座特大型公路桥梁和港口航道工程的建造技术工作,担任了苏通大桥、润扬大桥、泰州大桥、南京四桥、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和以色列阿什杜德码头等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承担和参与了15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高宗余1964生,现任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1985年毕业与西南交通大学。200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2005年获第七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成就奖。2006年获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徐恭义1963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历任大桥设计院桥梁工程设计软件主编、项目设计负责人、设计室副主任、设计室主任和院副总工程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和注册咨询工程师,英国特许工程师(CEng)和英国皇家土木工程学会Fellow。现任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学位, 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人才奖获得者,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武汉市、湖北省、铁道部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专家人才库科技专家,东北林业大学、湖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和武汉大学兼职教授。2006年当选全国工程设计大师。2014年获得全国首届杰出工程师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5年荣获英国皇家土木工程师学会(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简称ICE)“2015年度杰出成就奖”,这是迄今为止被授予此荣誉的第一位中国工程师。洪开荣1965年8月出生,先后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桥梁、隧道及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工,现任中铁隧道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拔尖人才,洛阳市优秀科技专家,第七届詹天佑铁道科技大奖青年奖、第九届詹天佑铁道科技大奖成就奖获得者,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贾金生1963年1月生,河南民权人,1980年9月至1987年1月在四川大学水利系完成本科、硕士学业。1999年3月至今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常委。兼任国际大坝委员会副主席,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坝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水利学会水工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力发电学会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刘之平1958年2月生,1984年4月入党。山东青州人,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1年10月至今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常委。兼任国际水力学会会员,中国水力发电学会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水工水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栋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先后荣获中铁建股份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铁道部重点工程建设功臣、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建造师奖”、中国施工企业协会技术创新先进个人、中国建筑企业协会“十一五”全国建筑业企业优秀总工程师等荣誉,201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入选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评为“有特殊贡献中青年专家”。叶浩文1960年1月生,广东四会人。清华大学工程硕士,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建造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现任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兼任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副会长。张宗亮山东商河人,1963年5月出生,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4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历任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首届云南工程设计大师,云南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28年来一直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作,先后主持、组织澜沧江、金沙江、怒江等30多个大型水电站的勘察设计科研工作,是我国土石坝领域的知名专家。以第一或主要完成人获得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8项。拥有国家专利1项,主持、参与编著并出版专著7部。陈湘生1956年6月出生于湖南湘潭;现任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著名地下工程、岩土工程、地层冻结和地铁工程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从1982年开始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先后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9项;完成工程项目37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次、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深圳市科技创新奖2次。1997年获第三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所管理的工程(隧道工程类)获第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樊启祥1963年12月出生,湖北仙桃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中国三峡总公司筹建处工程技术部技术处助理工程师,中国三峡总公司筹建处利源公司项目监理工程师、监理组长,中国三峡总公司利源公司工程项目处副处长,中国三峡总公司工程建设部综合管理部副处长、左岸工程部临时船闸项目处处长、临时船闸与升船机项目部主任、航建项目部副主任、主任、工程建设部副主任兼航建项目部主任,工程建设部副主任兼北京国家游泳中心项目管理部副主任。现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卢春房1956年6月生,河北蠡县人,1975年1月参加工作,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铁道工程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历任铁道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指挥部总指挥长,曾任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2016年10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卢春房正式退休。何川1964年6月生,工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詹天佑成就奖获得者、茅以升铁道科技奖获得者,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三项 。现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兼任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 ,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大型及复杂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李术才1965年12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大型地下洞室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理事长。主要从事断续节理岩体力学特性和锚固机理及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研究,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项目、973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海外青年合作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企业委托国家重大工程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沙爱民长安大学副校长,男,汉族,中共党员,道路建筑材料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1月出生。沙爱民同志长期从事道路工程领域的教育与科学研究,是我国该领域主要的学术带头人。他主持和参与我国道路领域的国家科技攻关或支撑计划等重大项目,创建了半刚性基层多指标设计方法,突破了半刚性基层损坏对路面服役寿命的制约;发展、完善了环保型路面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及新一代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完善了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过程控制体系,在解决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刘汉龙198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1989年和1994年分别在河海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入选国家新世界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获中国发明创业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和奖励;带领的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安全团队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并获江苏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陆化普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男,汉族,中共党员,交通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2月出生。陆化普教授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公安部、城乡建设部“畅通工程”专家组副组长,国家道路交通管理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分中心主任,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组专家,中国公路学会城市交通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向曾在基础建设领域奋斗过的候选人致敬!也向他们多年来为我国基础建设事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敬意!如果你也为基础建设领域奋斗过,请骄傲地为你心中的院士候选人点赞吧~

博爱

广东将迎来一批“高大上”的新高校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2019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广州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筹备设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获批的首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将在数据科学、机器人与自动系统、生物医药及生物医学工程、先进材料、智能制造及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领域培育人才,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教学产研合作,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建基于清水湾校园以学科主导的学术基础,港科大(广州)将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多个前沿研究领域纳入其独特及非传统的枢纽结构(功能、讯息、社会、系统),清晰实现并有效提供跨学科学术制度的建设成果。港科大(广州)在首阶段将聚焦研究生课程,时机成熟后将会开展本科生招收工作。港科大现正招收第三届港科大(广州)先导计划研究生,将于2021年9月开课。目标招收共150名全日制哲学硕士(MPhil)或哲学博士(PhD)研究生。中央财经大学黄埔研究院研究院将依托中央财经大学师资力量,根据研究院的定位设置研究机构,分批入驻研究院。鼓励各研究机构针对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产出一批标志性、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首批入驻的研究机构包括金融研究中心、财税研究中心、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智能财务研究中心、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六大研究中心。作为我国经济学、管理学学科领域的重要科研创新基地,中财大在财税体制改革、金融科技、数字经济、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政府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绿色金融理论研究与实践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人才储备和强大的研究能力,一直扮演着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角色。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11月21日,中科院广州明珠科学园一期项目建设启动大会在南沙举办,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力学所南方中心、沈自所智能院、中科院广州分院、南海所、华南植物园等新建科研院所、迁建科研院所以及三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全面铺开,标志着明珠科学园进入全面建设的新阶段。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定位为面向前沿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型大学,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将主要承担研究生教育。学校一期规划建筑面积约23.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为21.58亿元。目前,国科大广州学院(北部组团)正加快推进配建地块出让工作,计划12月进场开展软基处理施工。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11月20日,备受关注的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建设在光明科学城宣布正式启动,标志着学校筹建工作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校园建设已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市委书记王伟中等出席中科院深理工选址具体位于光明区新湖街道新羌社区及圳美社区交界处,邻近地铁中山大学站和科学城东站,占地面积810亩,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学校光明主校区于今年7月获批立项,建设项目已正式移交深圳市建筑工务署。据承建单位有关负责人介绍,工程预计2022年10月实现主体封顶,力争2023年底达到交付使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