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柳叶刀》对一项羟氯喹观察性研究中的数据提出担忧夫灵公也

《柳叶刀》对一项羟氯喹观察性研究中的数据提出担忧

据外媒CNET报道,被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等人吹捧为改变游戏规则的COVID-19治疗方法的抗疟疾药物---羟氯喹的故事又有了意外的转机。周二,世界著名医学期刊之一的《柳叶刀》发表了一份“编辑部关切”,称最近的一项观察性研究据称将该药与COVID-19患者的心脏问题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了 “严重的科学问题”。这项研究最初发表在5月22日的《柳叶刀》杂志上,研究观察了超过9.6万名患者,其中近1.5万名患者接受过氯喹或羟氯喹治疗。该研究促使世卫组织"暂停"对羟氯喹临床治疗试验,以便审查其收集到的安全数据。但该试验暂停后不久,5月28日,超过180名研究人员在《柳叶刀》杂志编辑Richard Horton的公开信上签字,提出了对这项研究的担忧。该合作者对数据的有效性和研究的伦理标准提出了一些担忧。澳大利亚《卫报》的一份报告显示,数据统计存在不一致的地方。该报告后来进行了修改,但关注的问题依然存在。这篇论文中的数据是由总部位于芝加哥的一家名为Surgisphere的公司提供的,该公司声称使用了全球1200家医院的电子健康记录作为分析依据。Surgisphere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之一Sapan Desai是这份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之一。科学家们呼吁将为该研究提供信息的数据集公开。但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其“数据使用协议”阻止了患者层面的数据共享。另一篇使用169家医院的Surgisphere数据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也受到了类似的批评。该论文讨论了ACE抑制剂和AR阻断剂这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的有害影响。周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自己的担忧,要求文章的作者 “提供证据证明这些数据是可靠的”。Surgisphere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虽然争议使这项羟氯喹研究的有效性受到质疑,但这些担忧绝非表明羟氯喹作为COVID-19的治疗方案是安全或有效的。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迹象表明该药对COVID-19患者有好处,少数研究表明该药物有负面的副作用。羟氯喹已经获得了FDA的紧急使用授权,但在4月份,FDA强调了对其在医院外使用的严重担忧。研究人员仍在寻找了解羟氯喹可能如何使COVID-19患者受益,包括与抗生素阿奇霉素和锌联合使用。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临床试验网站称,目前有150多项羟氯喹试验正在进行中,大多数试验都在评估该药在对抗COVID-19感染方面的效果。

高压电

有争议的观察性研究称孕妇应避免摄入咖啡因 因可能对妊娠产生负面影响

一项新观察性研究将怀孕期间摄入咖啡因与一些潜在的并发症联系在一起,表明在怀孕期间摄入任何数量的咖啡因可能都不安全。这个令人惊讶和有争议的发现与目前的医学建议相反,即怀孕时一般可以摄入咖啡因,但她们应该将数量限制在每天不超过200毫克。新的研究本身就是对现有研究的分析;它最近发表在《BMJ循证医学》杂志上。研究结果表明,计划怀孕的女性以及孕妇应该避免一切咖啡因,因为咖啡因有可能对怀孕产生负面影响。然而要避免咖啡因可能十分棘手,巧克力和一些茶叶中也都含有少量的咖啡因,咖啡和许多苏打饮料中也含有较多的咖啡因等。目前的健康标准建议女性在怀孕期间将咖啡因的摄入量限制在相当于每天两杯咖啡左右。新的分析却与此相反,它集中在从1000多篇发表的论文中提取的48项原始观察性研究。这些研究分布在约20年的时间里,表明咖啡因的摄入与负面的妊娠结果之间存在联系,包括低出生体重、流产、死胎等。雷克雅未克大学教授杰克-詹姆斯在分析中指出,由于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所以不能说明咖啡因是否是这些观察到的负面结果的原因。其他因素可能会潜在地影响结果,例如孕妇低估了他们摄入的咖啡因数量,或者受吸烟等其他生活方式因素影响。詹姆斯指出,一些研究将任何水平的咖啡因摄入与负面的妊娠结果联系起来,研究者说,这 “支持可能的因果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关联”。在得出咖啡因与负面结果之间的联系有“大量累积证据”的结论后,他指出,应该 "彻底修订 "给孕妇的咖啡因限量建议。然而,一些专家认为这个结论是有争议的。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院发言人达格尼-拉贾辛汉博士在一份声明中说:这项研究结果为大量支持孕期限制咖啡因摄入的证据增添了新的内容,但孕妇并不需要像本文所说的那样,完全切断咖啡因的摄入。正如该研究所指出的那样,怀孕期间高水平的咖啡因可能会导致流产和婴儿出生体重过低,并可能导致孩子早期的体重增加过多,从而增加日后出现健康问题的风险。然而,正如其他而且可能更可靠的研究发现的那样,孕妇并不需要完全切断咖啡因,因为这些风险极小,即使超过了建议的咖啡因限量。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院建议将咖啡因摄入量限制在每天200毫克(mg)--相当于两杯速溶咖啡--仍然有效。本文并没有取代所有其他证据,这些证据表明,对大多数孕妇来说,有限的咖啡因摄入量是安全的。

螽斯

TCT 2020|DEFINE-FLOW:FFR和CFR评估后的延迟病变的观察性研究

(纽约,2020年10月16日)——一项新的观察性研究发现,在经血流储备分数(FFR)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联合评估后,FFR异常但CFR完整的未经治疗的血管与FFR大于0.8且CFR大于或等于2的血管相比,其预后并不差。Press ReleaseTCT 2020|DEFINE-FLOW由于FFR已成为指导血运重建的参考标准,当下,侵入性CFR评估的作用仍不清楚。虽然有创和无创工具的观察数据表明,CFR完整的病灶表现良好,但这些研究很少同时评估FFR。为了解决现有文献的局限性,研究人员设计并实施了DEFINE-FLOW研究。共纳入455名来自6个国家12个地点的患者。在这些入选者中,430名患者(533个病灶)接受方案治疗并随访两年。对稳定的冠状动脉病变同时进行FFR和CFR测量,至少重复两次,同时进行中心核心实验室检查。根据统一的治疗方案进行局部测量,仅对FFR≤0.8和CFR<2.0的病变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所有其他情况,包括FFR≤0.8,但完整的CFR>2.0,均接受基本药物治疗。主要终点是两年时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在PCI术后,MACE分别为:FFR-/CFR-为5.8%,FFR+/CFR-为10.8%,FFR-/CFR+为12.4%,FFR+/CFR+为14.4%。与FFR-/CFR-相比,FFR+/CFR-的差异为5.0%(95%CI-1.5%至 11.5%,非劣效性P值0.065)。因此,本研究发现,与FFR>0.8和CFR≥2.0相比,FFR≤0.8但完整的CFR≥2.0的血管的预后并不差。“因为这项研究是观察性的,所以还不清楚FFR+/CFR-病变如果接受PCI而不是药物治疗会有什么结果,”Nils Johnson博士说。“这项研究有一些局限性,比如严重FFR/CFR的病灶很少,以及对受试者和医生没有设盲。具有局限性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侵袭性CFR的作用以及如何治疗CFR/FFR不协调。”AbstractBackground:由于FFR已成为指导血运重建的参考标准,当下,侵入性CFR评估的作用仍不清楚。虽然有创和无创工具的观察数据表明,CFR完整的病灶表现良好,但这些研究很少同时评估FFR。这些文献大多来自单一中心/国家的经验,这限制了其普遍性。此外,由于操作人员各自决定了治疗方式,给后续的临床结果带来潜在混淆。为了解决现有文献的这些局限性,我们设计并实施了DEFINE-FLOW研究(clinicaltrials.gov NCT02328820)。Methods:受试者来自6个国家的12个地点。稳定的冠状动脉病变同时进行FFR和CFR测量,至少重复两次,同时进行中心核心实验室检查。根据统一的治疗方案进行局部测量,仅对FFR≤0.8和CFR<2的病变进行PCI治疗。所有其他组合,包括FFR≤0.8,但完整的CFR>2,均接受基本药物治疗。主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Results (anticipated):现已完成最后2年的随访,临床事件委员会裁决了所有报告。数据库已锁定,正在进行最终分析。因此,我们将能够在TCT Connect上展示这些新颖的结果,并期待其手稿的同时出版。Conclusions:同时评估CFR和FFR可以从两个方面改善治疗。首先,也许FFR降低≤0.8但完整的CFR≥2的病变,可以进行充分的药物治疗。第二,完整的FFR>0.8但CFR<2的潜在病变,心绞痛和不良临床事件的负担更高。这两个假设都已被先前的文献所建议,但DEFINE-FLOW将提供迄今为止最权威的结果,并有可能改变临床实践。

优香

观察性思考、研究性阅读对写作至关重要,奚同发分享“小说与生活的距离”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 实习生 高亚博)近日,“读书时间:小说与生活的距离”创作分享会在巩义市白瓷艺术中心举行,河南作家奚同发以《小说与生活的距离》为题,为近50位文学爱好者分享了阅读和创作经验。据了解,本次分享会由巩义新闻广播和巩义市作协联合举办。奚同发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曾就学于鲁迅文学院、河南省文学院,现任《河南工人日报》综合副刊部主任,已出版《最后一颗子弹》《雀儿问答》《送你一把水果刀》等长篇小说、小说集、随笔集11部。在3个多小时的文学分享会上,奚同发从阅读、创作及发表三个方面为大家进行了专题性的讲座。在奚同发眼里,读书是写作的基础,有效的读书需要进行文本式的剖解,对每一篇佳作展开深邃的思想探索,这样更易于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读书就是回家,读书就是遇见更好的自己,多读书,读多种类别的书,是营养自己思想的最佳途径。相对一部好的小说,好故事是吸引人读下去的引线,但好的人物才是完成思想输出的关键。奚同发认为,生活是创作之源,面对如今丰富的信息和同质化的生活,抽取隐藏在普通生活中的小说元素,需要培养自己的文学敏感,再同质的生活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人的大脑,不同的思考决定写作的差异和高度。因为思考的不同,我们对生活的处理肯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但无论是怎样姿态,写作并不是对生活的还原,而是始终保持应有的距离,这也就是思考的结果。一个作家作品最终的走向和可能取得的成就,都将被这种思想所左右。同时,他认为写作首先是个技术活儿,要想写作一定不要忽略技术。研究性的阅读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将感兴趣的经典名著或是熟悉的作品进行拆分与重组,来看看作家们是怎么处理人物、故事、结构等方面的元素。谈到发表作品时,奚同发提醒大家,写作初期一定要大量地进行实践性的写作,创作过程中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但是不要一味追逐量,量的积累并不一定能达到质变,最终是否能给读者和历史留下好作品,是由作品的质决定的。所以,写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奔着精品创作,完成自己的代表作品。否则的话,就是不断的重复,这种作品很快就会被时间所淹没。

触恋

有趣的研究!中国科研团队:近视眼患者不易“中招”新冠

近日,发表在《JAMA Ophthalmology(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江西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调查新冠疫情早期的住院患者发现,日常佩戴眼镜与新冠病毒低感染率存在相关性。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将2020年1月27日至3月13日在中国随州市增都医院(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的所有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纳入研究。该团队收集了所有病例的信息,包括湖北省的接触史、临床症状、潜在疾病、视力状况和佩戴眼镜的时间等。在276名接受新冠肺炎治疗的患者中(男性155人,中位年龄51岁),只有16人(5.8%)每天戴眼镜时间超过8小时。患者中没有人戴隐形眼镜或曾进行过屈光手术。研究人员在确定这些患者都是近视眼后,又调查了湖北省的近视眼患者比例。他们在一项早期的相关研究中发现,这一比例要高得多,达到了31.5%。因此得出结论:近视眼患者发展为住院患者的比例比预期要低5倍以上。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察性研究结果,与所有单一的研究一样,必须要谨慎对待。虽然在大流行中,眼睛的防护一直是个人防护装备(PPE)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项研究报告的差异程度令人惊叹。这并不是说研究结果可能是不真实的,而是在得到独立证实之前,我们不建议人们做出任何有悖于常识的行为改变。眼睛是病毒的窗口吗?任何病毒感染的关键步骤之一都是先试图进入人体。我们身体的大部分都被具有保护性功能的皮肤屏障所覆盖,以阻止病毒或细菌进入我们的身体;但覆盖在呼吸道、消化系统和眼睛上的屏障要薄得多,它们就是一层薄薄的薄膜。这些薄膜的作用是让氧气、食物以及光线等外部物质进入我们的身体。然而不幸的是,病毒已经学会利用这些“薄弱的环节”。这就是佩戴口罩、护目镜,以及穿防护服来保护这些“环节”的原因。尽管我们可以想象到,对这些“薄弱环节”的主要攻击来自于以气溶胶形式通过空气传播的病毒颗粒,但它们到达这些地方的主要途径实际上是通过我们的手。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健委的建议都在反复强调经常洗手,以避免接触我们的口鼻眼。因此,眼睛前架一副眼镜可以提供额外的保护是有道理的,不仅可以防止他人呼出的病毒颗粒,还可以防止佩戴者触摸自己的眼睛。事实上,早在今年2月就有报告在医院环境中因没有适当保护眼睛而感染上新冠肺炎的案例。我们也知道,新冠病毒偏爱的ACE2受体也存在于眼睛中。但作者表示该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这是一项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戴眼镜和长期佩戴眼镜的患者数量有限,这限制了将结果扩展到更大的人群。因此,该研究结果需要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行验证。随这篇研究发表的一篇社论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医学系传染病科的Lisa Maragakis指出,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项得出相关性结论的观察性研究,并不一定意味着两者间的因果关系;而且作者也列出了一些局限性,因此我们必须谨慎对待结果。研究人员对普通人群的数据来自一项更早的研究,该研究的样本(在年龄、人口学和其他因素方面)与因新冠肺炎而入院的样本并不完全匹配。他们也不能保证一般人群中所有近视的人每天戴眼镜的时间都超过8小时。虽然眼镜不能提供与护目镜相同的保护程度,但它们可以充当部分屏障,类似于布口罩的方式减少病毒载量。Maragakis表示,这项研究具有启发性,并提出了这样的可能,即公众佩戴眼镜可能会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使其免受新冠病毒的侵害,但需要进行更多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以确认本研究中观察到的关联性。论文链接: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ophthalmology/fullarticle/2770872

仁政

观察研究法丨教育心理学中的观察研究法应用有哪些案例?

所谓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观”是看,“察”是分析研究,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感性认识活动,属于认知论范畴。主要特点在于强调“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1890-1920年间,使用观察研究法,以日记描述所方式记录了有关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这种传记形式的日记描述法,是研究儿童的一种主要方法。班杜拉(Banra,1965),社会学习理论中有一个经典实验是班杜拉做的研究。他让儿童观看三部影片中的一部,每部影片中都有一个成人攻击充气玩偶。其中,第一部影片中的成人因其攻击行为而受到严厉的惩罚;第二部影片中的成人因其攻击性行为而受到表扬和奖励;第三部影片中的成人没有受到任何奖惩。在儿童观看完其中一部影片后,让他们玩玩具,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论:看到榜样被惩罚的儿童,他们在自己单独玩玩具时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显著地少于那些看到榜样被奖励或者没受任何奖惩的儿童。桑代克(E.L.Thorndike):猫开迷箱实验桑代克将一只饿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箱里,箱门紧闭,箱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箱内有一个开门的旋钮,碰到这个旋钮,门便会打开。一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箱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旋钮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压旋钮打开箱门的行为。结论: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盲目尝试而逐步减少错误的过程,是建立情境(迷箱的内部结构)与正确反应(压踏板或拉绳而开门)之间的联结过程。他由此提出了学习的联结理论。根据桑代克及哈根的论述,观察研究有五个步骤:1. 选择所要观察的行为的某一方面(selecting the aspect of behavior to be observed);2. 确定所要观察的范围,最好列出表格(defining the behaviors that fail within a category);3. 训练观察人员(training observers);4. 量化观察(quantifying observation);5. 发展可行的记录程序(developing procere of facilitate recording),目的是使观察进入科学化范围。

佳人

你会怎样研究心理学?——谈谈观察法

“察言观色”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有人说能够通过别人的肢体语言,甚至是微表情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是非常了不起的,这跟“情商高”或“智商高”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实这种“察言观色”颇有研究的味道,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观察学习,并总结出适合发展的种种经验。观天象,可预知云雨;观地势,可预知险阻;观人心,可预知祸福;这种“观”更多是经验的总结,并一代代传承下来,或形成智慧,更好的指导人们的生活。但要从研究来看,这种经验智慧还需要更多的科学的检验。科学研究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可重复性,你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观察研究,得到了一定的结论,我可以按照你的程序再一次进行观察,仍能得到相似的结论,那么,这个结论或者说研究结果,是可信的,科学的;否则,只能说研究的这个问题,仍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和研究。我们现有的经验智慧其实与科学研究并不矛盾,对于很多认识,千万不能打着科学的旗号否定它,或许有些认识,现有的科学手段或方法还不能够很好的研究和认识它。

是以不敢

生物谷推荐:5月必看的重磅级研究Top10

转眼间5月份已经接近尾声了,这个月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一下呢?小编根据本月新闻的类型、热度和研究领域筛选出了本月的重磅级研究Top10,与大家一起学习。图片来源:NIAID【1】Science:中国北京科兴公司开发的COVID-19疫苗可保护猴子免受新冠病毒感染doi:10.1126/science.abc4050科学家们报道,在众多正在开发的COVID-19疫苗中,有一种疫苗首次保护了恒河猴免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感染。这种疫苗是一种由这种病毒的化学灭活版本组成的老式制剂,在这些猴子身上没有产生明显的副作用,而且人体临床试验在4月16日开始。来自私人控股的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Sinovac Biotech,下称北京科兴)的研究人员给总共8只恒河猴注射了两剂不同剂量的这种COVID-19疫苗。三周后,他们将导致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SARS-CoV-2病毒通过管子导入这些猴子的肺部,结果没有一只猴子发生全面感染。那些给予最高剂量疫苗的猴子作出最好的反应:在这些猴子遭受SARS-CoV-2攻击的七天后,研究人员在它们的咽部或肺部中都无法检测到这种病毒。在4月19日发表在预印本服务器bioRxiv上的一篇论文中,北京科兴研究人员报道,一些接受低剂量疫苗接种的猴子出现了“病毒载量短暂上升(viral blip)”,但似乎也控制了这种病毒感染。相比之下,4只对照猴子在几个身体部位出现了高水平的病毒RNA,并出现了严重的肺炎。北京科兴海外监管事务高级总监Meng Weining说,这些结果 “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认为这种疫苗将在人类身上发挥作用。【2】EMBO Mol Med:新发现!一种新型抗体分子有望明显抑制癌症转移doi:10.15252/emmm.201911164排列在血管内部的细胞层表面的受体或能刺激肿瘤中新血管的形成并加速癌症转移,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利用一种特殊抗体成功阻断了该受体的功能,从而就能有效抑制乳腺癌或肺癌小鼠机体中癌症的转移性生长,同时在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种减缓癌细胞转移扩散的新机制。与健康组织一样,肿瘤会依赖于通过血液所接收到的营养物质得以生存,然而,由于癌细胞会快速增殖,肿瘤也会相应地快速生长,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即新的血管不会同时出现,此外,新的血管也是癌细胞抵达远端转移器官的运输途径,研究人员在癌症疗法研究中的目标就是抑制肿瘤中的血管发生,即新血管的形成,从而来剥夺肿瘤获取的营养物质并减缓癌症转移,抑制血管发生的药物如今已经在临床中使用了十几年了,但其效果却非常有限。【3】Ann Oncol:神药显神威!摄入阿司匹林或能明显降低多种消化道癌症的风险!doi:10.1016/j.annonc.2020.02.012阿司匹林被认为与多种消化道癌症风险下降有关,比如胰腺癌和肝癌等,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Annals of Onc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米兰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全面分析揭示了阿司匹林与消化道癌症之间的关联,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摄入阿司匹林能将消化道癌症的风险降低22%-38%不等。研究者表示,有时阿司匹林还能降低肠癌的风险,小规模的分析发现,其还能降低食道癌和胃癌的风险。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截至2019年发表的113项观察性研究的结果,其中45项是关于肠癌研究的,包括15.6万兵力;除肠癌外,被调查的癌症类型还包括头颈癌、胃癌、食道癌等。研究者Cristina Bosetti博士表示,我们发现,有规律地摄入阿司匹林,即每周至少1-2颗,或能明显降低机体患除头颈癌以外所有上述癌症的风险,尤其是,摄入阿司匹林与肠癌风险降低27%有关(45项研究),与食管癌风险降低33%有关(13项研究),与贲门癌风险降低39%有关(10项研究),与胃癌风险降低36%有关(14项研究),与肝胆管癌风险降低38%有关(5项研究),与胰腺癌风险降低22%有关(15项研究),在10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并未发现摄入阿司匹林与头颈癌风险下降有关。【4】NeuroImage:惊人发现!95岁及以上老年人或会表现出强大的大脑连接活性!doi:10.1016/j.neuroimage.2020.116855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euroImag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首次发现,相比年轻人群而言,9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大脑左右半球会表现地更活跃一些。考虑到随着年龄增长痴呆症的流行率会不断增加,因此接近百岁和未患痴呆症的百岁老人常常被认为是成功老龄化和抵御年龄相关认知下降的良好研究模型;因此研究人员就想通过研究来观察95岁及以上老年人大脑的功能连接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特别的关联,从而维持其后期大脑的功能。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静息状态功能MRI技术分析了接近百岁的老人和百岁老人在极端年龄范围内所表现的大脑功能特性,本文研究扩展了此前的研究结果,此外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确定了上述两种人群的大脑结构;研究者Wei Wen教授表示,此前研究人员并未分析百岁老人大脑的功能特征,静息状态功能MRI技术就能为研究者提供机会来研究这类特殊老年人群体的大脑功能和神经活性。【5】AJCN:对中国COVID-19患者的研究发现:机体中高水平的硒含量或与较高的COVID-19治愈率直接相关doi:10.1093/ajcn/nqaa095日前,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萨里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中国COVID-19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了机体硒水平与患者治愈或死亡率之间的关联。硒是一种来自于饮食(比如鱼类和谷物类等)中的必需微量元素,研究者发现其会影响动物和人类多种病毒性疾病的严重性,比如,HIV感染者机体中硒的状态就是其疾病进展为AIDS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中国是世界上人群机体硒含量最低和最高的国家,因为土壤的地理差异影响了微量元素进入食物链的程度。研究者Margaret Rayman教授说道,考虑到与硒缺乏相关的病毒感染历史,我们就想知道是否中国COVID-19的发生率与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人群缺硒状况有关。通过对超过200个病例的省市和40多个病例的城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生活在高硒水平地区的人群更容易从病毒感染中恢复;比如,在中国硒含量最高的湖北省恩施市,COVID-19患者的治愈率几乎是湖北省其它地市平均水平的三倍,相比之下,在硒摄入量最低的中国黑龙江省,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几乎是湖北省以外所有其它省份平均水平的5倍。图片来源:Anglia Ruskin University【6】ACER:欧洲20国研究发现:机体维生素D水平较低与COVID-19病例数较高及死亡率较高直接相关doi:10.1007/s40520-020-01570-8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Aging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欧洲20个国家的人群进行研究后发现,机体维生素D平均水平较低与COVID-19病例数较高及死亡率较高直接相关。此前的观察性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较低水平的维生素D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易感性直接相关,维生素D能调节机体白细胞的反应,从而抑制其释放过多的炎性细胞因子,而引发COVID-19的SARS-CoV-2被认为会诱发过量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如今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人群经历着较高的COVID-19死亡率,而最新研究显示,这两个国家人群机体中平均的维生素D水平低于大部分欧洲国家人群,部分是因为南欧(尤其是老年人)都会避免进行强烈的日晒,同时其皮肤色素的沉着也会降低机体天然维生素D的合成。【7】PLoS Pathog:重大进展!鉴定出一种潜在新的潜伏HIV病毒库doi:10.1371/journal.ppat.1008450科学家们早就知道,即使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一些HIV也会永远存在于感染者体内,隐藏在免疫系统的较小细胞库(亦即HIV病毒库,指的是HIV整合到宿主免疫细胞基因组中而不再活跃地增殖)中。当患者停止治疗后,这种病毒几乎总是从HIV病毒库中迅速反弹,导致致命的症状再次出现。这些HIV病毒库仍然是治愈HIV/AIDS的主要障碍。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靶向病毒库细胞以便进行清除。科学家们也无法有效地从患者身上提取出病毒库细胞进行研究,以便最终找到控制它们的方法。原因在于,这些细胞中的HIV病毒是潜伏的。因此,这些细胞的表面并没有携带易被宿主免疫系统发现的病毒蛋白。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其他的方法来精确地找到病毒库细胞。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格拉德斯通病毒学和免疫学研究所访问学者Nadia Roan博士和她的团队描述了一类优先支持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这些细胞表达表面蛋白CD127,存在于淋巴结等组织中,并被认为它们携带的HIV病毒库比血液中的更多。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PLoS Pathogens期刊上,研究者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组织中的CD127阳性细胞可能是治愈HIV感染的重要靶点。此外,科学家们可能会利用CD127蛋白从患者中分离出病毒库细胞,并研究是什么让它们能够让HIV沉默,偶尔重新激活这种病毒。【8】Cell:首次详细分析对SARS-CoV-2的免疫反应,预示着COVID-19疫苗开发前景良好doi:10.1016/j.cell.2020.05.015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正在争先恐后地开发一种防止COVID-19感染的疫苗,而在这样的疫苗问世之前,流行病学家们也在努力预测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病将如何发展。然而,这两种努力都面临着尚未解决的不确定性,即免疫系统是否能够对SARS-CoV-2产生实质性和持久性的反应,以及暴露于在人类中传播的导致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下称感冒冠状病毒)是否能提供任何一种保护性免疫反应。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拉霍亚免疫学研究所的Alessandro Sette博士及其团队和Shane Crotty博士及其团队合作开始填补了巨大的知识空白,为疫苗开发人员提供好消息,并且首次提供细胞免疫学数据以帮助指导社会距离建议,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Cell期刊上。这项新研究记录了一组20名从COVID-19中康复过来的成年人对SARS-CoV-2展现出强劲的抗病毒免疫反应。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以多种方式识别SARS-CoV-2,从而消除了人们对该病毒可能逃避正在研制的有效疫苗的担忧。【9】FPH:中国科学家综述文章解读COVID-19的发病机制、症状、诊断及当前疗法进展doi:10.3389/fpubh.2020.00189COVID-19是由SARS-Cov-2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目前已经在212个国家感染了超过400万人,其中至少有27.2万人死亡,COVID-19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令人震惊,尽管每天有大量关于COVID-19的报道,但很少有外人知道,COVID-19引发的患者死亡主要是由机体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而引起,而免疫系统的功能恰恰是帮助机体抵御感染的发生。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上的综述文章中,来自中国遵义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就对严重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征、疾病传播通路、症状、诊断及当前的疗法进行了论述,研究者强调了免疫系统在COVID-19进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潜在致命性过度反应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文章中,研究者解释了SARS-Cov-2如何感染呼吸道并在细胞内繁殖,同时揭示了在严重情况下该病毒如何通过“细胞因子风暴”来导致免疫防御过度,这种细胞因子风暴是一种白细胞的过度激活,其能将大量细胞因子释放到血液中,即促炎性分子。研究者Daishun Liu教授指出,与SARS和MERS感染后发生的状况一样,有数据表明,严重的COVID-19患者会出现细胞因子综合征,这种快速增加的细胞因子会吸引过量的免疫细胞(比如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从而导致这些细胞浸润到肺部组织并引发肺部损伤。【10】Nat Med:开发出新型AI诊断工具 不需要进行检测就能预测COVID-19的感染风险doi:10.1038/s41591-020-0916-2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人工智能诊断技术,其能根据机体症状来帮助预测个体患COVID-19的可能性。这种AI模型能利用来自COVID症状研究app中的数据,通过对比个体的症状和传统COVID检测的结果来预测一个人患COVID-19的风险,这就能帮助检测受限的确的人群进行COVID-19的筛查,目前在英国和美国的两项临床试验即将开始。全球有超过330万人下载了该app,并且利用其来记录自身每天的健康状态,比如其是否感觉良好或有什么新的疾病症状,比如持续咳嗽、发烧、疲劳及味觉丧失等。文章中,研究人员对定期在app中记录自身健康状况、来自英国和美国250万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群记录了与COVID-19相关的症状,有18374名个体表示曾经接受过冠状病毒的检测,有7178人为阳性结果。

享礼

看北生所如何做原创性基础研究(深度观察)

图①至图④分别为北生所科研人员韩霆、李文辉、邵峰、陈婷在实验室工作。北生所供图 版式设计:汪哲平编者按:党中央、国务院对基础研究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强调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础科学研究这个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许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怎样才能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投身基础研究,创造更多引领性原创成果,进而夯实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根基?由科技部等7部委和北京市联合创建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被誉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北生所成立15年来一直潜心原创性基础研究,不仅取得诸多原创性突破,成为生命科学多个领域的世界引领者,在成果转化上也迈出了可喜步伐,有望为治疗癌症、乙肝、肺纤维化、生殖系统衰老等重大疾病作出中国贡献。前不久,记者到北生所深入采访,探寻科研人员潜心原创科研的密码。成功尝试,超值回报原创性基础研究硕果累累,成果转化前景可观北生所坐落在北京北六环附近的昌平北京生命科学园内。与周边近几年新起的楼宇相比,这座四层小楼显得很不起眼。当我们走进安静的一楼大厅,仔细浏览各个实验室主任的成果介绍时,不由得肃然起敬——王晓东实验室致力于阐明细胞死亡的分子机理,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细胞凋亡的关键分子机理,证实了程序性坏死通路为生殖系统器官程序性衰老的生化程序,为探明包括癌症、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主要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相应的治疗路线开辟了道路;邵峰实验室聚焦病原细菌感染宿主和宿主先天性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细胞焦亡可高效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活性,为发现导致相关疾病的根本机理找到了许多新线索;罗敏敏实验室研究哺乳动物处理奖赏与惩罚的神经环路机制,特别是中缝背核及内侧缰核两个脑区及相连的神经环路的作用,为研究抑郁、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的致病机理和治疗手段打开了希望之门;龚荣文实验室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时细胞的命运抉择等行为的分子调控机制上取得多项突破,提供了肠道肿瘤、代谢性疾病等肠道相关疾病防治的理论依据和试验基础……“实验室主任们都很忙,许多新成果都没来得及更新。”前来迎接的行政副所长黄嵩告诉记者,截至2020年12月,北生所独立发表高水平论文500多篇,其中48篇发表在《自然》《科学》《细胞》杂志上,专利授权近40项,在国内外同等规模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中处于领先地位。根据科研人员发现的新靶点、新分子机制,北生所已孵化了6个从事原研药开发的生物科技公司。其中,王晓东和张志远创办的维泰瑞隆,已筛选出4个候选药物,用于治疗脑中风、帕金森、抗衰老等,其中抗衰老新药已进入Ⅰ期临床试验;李文辉、隋建华创办的华辉安健,开发的抗乙肝新药,今年将开展Ⅱ期临床;黄牛成立的瑞璞鑫,在研究“老药新用”的同时开发了治疗肥胖相关代谢疾病和肠易激综合征的多款新药,其专利已分别得到美国、日本批准,即将进入临床试验;汤楠成立的普沐生物,开发的治疗原发性肺纤维化候选药物,今年将申请临床试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承担了科技部的重要课题。”黄嵩介绍,汤楠、李文辉团队合作,已在新型冠状病毒宿主入侵、适应宿主和肺部损伤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李文辉、隋建华团队开发的可溶性ACE2-Fc抗体样药物候选分子,能有效阻断病毒与ACE2受体结合和病毒入侵;黄牛团队正联合多个单位,开发针对冠状病毒家族的广谱抗病毒药物。选人不选题,天高任鸟飞给实验室主任最大科研自主权和科研辅助支撑,引导他们做最具挑战性的原创性基础研究我们在会议室等到10点半,所长王晓东、学术副所长邵峰与李文辉、汤楠等几位实验室主任匆匆赶来。原来,他们刚完成了两位实验室主任候选人的视频面试。北生所每年都会从数以百计的全球应聘者中,筛选新的实验室主任。先由资深研究员组成评选委员会初选,不到1%的申请者进入第二轮;之后,王晓东、邵峰与资深研究员一起面试,听候选人自我介绍,进行详细的现场问答;最后,评选委员会综合评分,择优录取。“作为所长,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招人。”王晓东告诉记者,北生所最大的特点,是“选人不选题”。“我们看重的不是你打算做什么具体课题,而是看你是不是对科研真正有热情,能不能沉下心来做最具挑战性的研究。”“挑选的标准是什么?”“很难说有什么具体标准。”邵峰接话说,“我们就是看‘你能做什么、愿意做什么’,这两点比‘以前做了什么、现在做的是什么’更加重要。”新实验室主任到岗后,想做什么研究、怎么做,所里从不干涉,更不会要求何时出成果,发多少论文。“我来所里4年了,晓东和邵峰还没来过我的实验室。”“80后”实验室主任韩霆告诉记者,2017年刚到北生所时,他手上没有什么选题,也没想好从事哪方面的研究。“当时我的博士后已经结题,晓东就对我说了一句‘一定要跳出原来的框框,做些不一样的事’。”实验室启动后,在一步步摸索中,韩霆逐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发新型的抗癌小分子药物。经过几年攻关,他发现“利用‘分子胶水原理’开发药物,能够让两个蛋白‘粘’在一起,一个让另一个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人体机能。”韩霆介绍,虽然还需要进一步“积淀”,但“分子胶水”已经展现广阔的应用前景。同韩霆一样,北生所的其他实验室主任,很多都是实验室建立以后逐渐明确研究方向,然后自主定题,自由探索。李文辉由原来的艾滋病病毒和冠状病毒研究,转向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能否成功的课题——寻找乙肝病毒的受体以及相关药物研发;博士后期间研究血管、气管发育的汤楠,现在转到了肺损伤后再生研究,并在肺泡再生障碍、肺纤维化致病机理上取得了重要突破;陈婷的研究课题,则从干细胞缩小到皮肤干细胞、毛囊干细胞,深钻细挖。“基础研究特别是真正的原始创新,是很难写在纸面上、按计划进行的,只有在科学家的大脑里不断孕育、大胆探索、灵活调整,才有可能在一个非常动态的过程中取得突破。”在王晓东看来,在科学发展高度细分和专业化的今天,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靠“命题”“计划”的方式很难做出原创成果。“做基础研究就像园丁种花,只要把最有创意、最有动力、最有能力的青年科学家选拔出来,给他们充分的心灵自由和物质自由,假以时日,自然能做出一流的原创成果,种出一个百花争艳的花园。”经费包干,薪酬固定科研人员不用为经费操心,唯一关注的就是科研邵峰是第一批加入北生所的实验室主任,当时北生所还没正式挂牌,大楼里面空空荡荡,四周全是农田。问及他为何看中这片“荒地”,邵峰想了想说:“因为一个承诺。”那是2005年下半年,在哈佛医学院做完博士后的邵峰已在《细胞》和《科学》上各发表了1篇论文,多家顶尖机构向他发出了邀请。但与王晓东一番面谈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生所。王晓东的承诺是:你来北生所不用为经费发愁,也不用到处跑关系、申请课题,所里每年给你200万元的经费支持,连续支持5年;钱怎么花你自己做主,只要是用在科研上,花超了也没事儿。这种经费支持方式,就是北生所探索实施的科研经费包干制。据王晓东介绍,北生所目前有26个实验室、13个技术辅助中心,总人数接近800人。“在科研经费分配上,我们一开始就实行经费定额包干制。”具体办法是:新招聘的实验室主任为研究员,每年科研经费200万元;5年通过评估后实验室主任晋升为高级研究员,科研经费增加100万元;第二个5年评估后,实验室主任晋升为资深研究员,科研经费再增加100万元。说到科研经费,实验室主任们显得很轻松。在这里不需要为科研经费发愁,唯一操心的就是怎么做好科研。既不用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找钱上,也不用为了买个仪器去打报告;更不用像会计那样,年初煞费苦心做预算,年底一笔一笔对账报销。北生所的科研经费不仅长期稳定,而且使用灵活。第一个5年花不完的钱,可以自动结转到下一个5年;哪个实验室的科研经费不够了,可以与其他实验室调剂。科研经费包干,会不会有实验室主任乱花钱?“我们有严格的制度。”黄嵩介绍,北生所有严格的财务“后把关”:实验室的试剂耗材采购和学生、博士后的差旅等费用报销,实验室主任签字即可;实验室主任产生的差旅费报销,由行政副所长签字;行政部门的财务会计,每个月都会把各个实验室的开支明细给实验室主任,每笔钱干了什么都一清二楚。在王晓东看来,原创研究是挑战人类的认知极限,难之又难,只有全身心地长期投入才有可能获得突破。因此,要尽可能创造好的条件,让科研人员安心搞科研。这种支持,也体现在“阳光工资”上。北生所实行年薪制,实验室主任的收入既不与论文挂钩,也和“帽子”没任何关系:实验室主任分研究员、高级研究员、资深研究员3档,年薪分别为30万元、40万元和50万元,相当于美国同类科研岗位工资的70%。考虑到物价上涨等因素,近几年实验室主任的年薪有所上调。事实上,北生所的年薪在10年前比较可观,现在已落后于国内许多高校院所,能把人才留下的是该所的科研环境和创新文化。王晓东的想法是:一流人才要有一流的待遇,要让他们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如果逼得他们在科研经费上打主意,既有损科学家的尊严,也不利于潜心科研。5年一考核,国际匿名评估以学术论英雄,既无情也有情2012年11月,李文辉实验室发表乙肝病毒受体的论文后,立即在国际同行中引发轰动。该受体相当于乙肝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钥匙”,是研发乙肝药物的理想靶点。要知道,全世界的慢性乙肝患者超过2.4亿人,其中我国约有3000万人,每年约35万人死于与慢性乙肝相关的疾病。这时,李文辉回国加盟北生所已有6个年头。“你该准备材料,参加国际评估了。”王晓东几次提醒李文辉。在北生所,既没有年中工作检查,也没有年终业绩考核,5年一次的国际评估,是北生所对实验室主任的唯一考核。这唯一的考核极其严苛。据一位实验室主任讲:“招聘面试时听晓东讲完评估办法,我的汗都下来了。”具体做法是:新建实验室运行满5年后,实验室主任自己提供这5年的工作总结材料,王晓东和邵峰把这份材料发给10位左右的国际同行,请他们书面回答3个问题:1.依据过去5年的工作,此人如果在你们的研究机构能不能得到提升?2.此人5年的研究成果,有没有对你们的科研产生影响?3.根据他5年所做的工作和今后打算要做的事情,能不能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国际同行对被评估的科学家匿名。为何要采取国际同行匿名评估?王晓东回答:一是保证评估水准,二是杜绝人情关系。北生所规定:对实验室的第一次评估,前两个问题必须通过;第二次评估,3个问题都要通过。换句话说,实验室主任第一个5年必须达到“国际知名”,第二个5年必须做到“国际领先”。北生所还规定:通过评估的实验室主任可以续约,职称和科研经费都晋升一档;没通过的不再续聘,实验室主任自动离职不说,还要退还刚来时领的80万购房补贴。据介绍,截至目前,约有20%的实验室主任因为没通过评估而离职。大家都是同事,评估为何要如此真刀真枪、不讲人情?“如果我评估没有过,也一样会走人。”王晓东说,“科学研究是人类的智力竞赛,必须尊重规则、优胜劣汰。一流的科研条件和充分的科研自由,必须由一流的成果来验证。”其实,北生所的评估“既无情也有情”。邵峰由于表现突出,第四年就通过了国际评估,由研究员晋升为高级研究员。李文辉因为忙于研发乙肝药物,第一次评估拖了两年;他的3个问题全都过关,一次评估就由研究员“跳”到资深研究员。实验室主任们对这种评估非常认可。“北生所的考核既严格又简单,就是以学术论英雄,既不数论文也不看‘帽子’,就看你是不是做出了好的工作。”汤楠告诉记者,“你在学术上厉不厉害,不是说‘填补了国内空白’,而是要拿到国际上比一比。”文化无形,效果可见实验室主任们把“取得原创性发现”作为最高追求,不需扬鞭自奋蹄北生所,除了有形的评估压力,还有无形的文化熏陶。以“追求卓越、平等民主、严谨求实、分享合作”为特色的科研文化,鼓舞、激励着科研人员不需扬鞭自奋蹄,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陡峭山路上奋勇前行。“你们实验室做这个课题的意义何在?”“实验结果是不是可靠?”……在北生所的实验室主任学术讨论会上,经常听到类似的质疑。除了每年夏季的学术年会和不定期的科学家学术报告会,北生所每周举办实验室主任学术讨论会,大家介绍自己的研究进展,之后互相点评、讨论。“每次讨论会我多少都有些忐忑。”已是高级研究员的汤楠告诉记者,“每次轮到我主讲,比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还紧张。但这种‘敲打’对我帮助特别大,它促使我必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而且每一篇论文必须经得起检验。”王晓东和邵峰既是所领导,又是院士,但既没有人喊“王所长”“邵所长”,更没有人称“王院士”“邵院士”,大家都直呼其名;包括新加入的年轻人,所有实验室主任的实验室都与王晓东、邵峰的实验室面积一样;无论是多有名的专家来作学术报告,都是和学生一起在食堂排队打饭,自己找地方就餐……“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的本质就是怀疑,就是挑战权威,尤其需要有批判性思维。”王晓东认为,“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是平等,有平等才有批判。”严厉的批评、理性的评判,丝毫没有妨碍实验室主任们的坦诚分享、紧密合作。在北生所,各个实验室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科研上的分享合作非常频繁,没有谁藏着掖着。无形的文化,催生的是你追我赶的科研氛围。记者了解到,无论是王晓东、邵峰等资深研究员,还是韩霆、徐墨等年轻的实验室主任,周末、节假日加班是常态,但大家都乐在其中。“我当初之所以选择北生所,就是因为这里有一群既聪明又努力的同事。”陈婷告诉记者,“我知道同事们在做什么、怎么做,就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在做真正的科学。如果拿不出像样的东西,自己都不好意思在所里待下去。”2004年北生所筹备时就加盟的蛋白质中心主任陈涉,可谓所里的“老人”。说到北生所的特点,他用了“单纯”一词:“这里的人就是来做科研的,如果你有别的想法,就不该来这里。而且,北生所永远能吸引到真正对科学感兴趣的人。”回顾北生所15年的发展历程,王晓东的体会是:中国的科学家完全可以做出国际一流的原创成果。“全世界的科研成果都是摆在一张大桌子上面,供全人类共享的。过去我们能放到桌子上的比较少,今后能放的肯定会越来越多。”王晓东说。遵循规律事半功倍(记者手记)从零起步、以青年科研人员为主体的北生所,何以在短短15年间取得如此多的重要原创成果,成为国际领先的科研重镇?他们的做法其实非常简单:选好人才、稳定支持、自由探索、标准引领、文化激励。简单的做法为何如此有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北生所尊重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自身规律,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办事。科技创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说明:循道而行,事半功倍;背道而驰,事倍功半。大道至简,如果背离科技创新的基本规律,就是规章再多、制度再严、考核再频繁,恐怕也会适得其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要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顶尖科学家负责制,给他们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鼓励优秀青年人才勇挑重担。要用好人才评价这个‘指挥棒’,完善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把科研人员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营造有利于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的生态系统”。北生所的改革探索,正是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的生动实践。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只要我们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02日 18 版)

蝶之恋

TCT 2020|LBCT Ⅲ &LBCS Ⅲ 等另七项研究速览!

美国东部时间2020年10月16日中午,在TCT 2020的 LBCT Ⅲ 和LBCS Ⅲ 专场上公布了七项重要研究:LBCT Ⅲ: Co-sponsored by Lancet: Physiology-Guided Interventions FORECAST TARGET FFR DEFINE-FLOWLBCS Ⅲ: Aortic Stenosis and Mitral Regurgitation I SOLVE-TAVI STS/ACC TVT Registry MitraBridge Global EXPANDFORECASTTCT 2020|LBCT Ⅲ(纽约,2020年10月16日)——在 随机临床试验FORECAST中,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FFRCT)的分流储备管理的使用并没有显著降低成本,但却减少了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的使用。FFRCT是一种新的、有效的、非侵入性的方法,它既可以从CT冠状动脉造影(CTCA)观察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数量,也可以使用流体动力学计算机模型从CTCA和其他临床参数中得出血管特异性缺血。既往研究表明,FFRCT可以减少无明显CAD患者的侵入性血管造影术,而不影响患者安全。评估稳定胸痛患者时使用FFRCT代替其他测试的临床效果和经济影响尚未在随机试验中进行检验,尽管基于观察数据的成本模型,由于成本优势,FFRCT已经被英国国家卫生保健卓越研究所(NICE)推荐用于常规临床实践。FORECAST 试验的主要终点是9个月的非侵入性心脏检查、侵入性血管造影、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心脏事件住院治疗和心脏药物治疗的资源利用率。预先指定的次要终点包括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血运重建、心绞痛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QOL)。试验中,英国11个中心的1400名稳定型胸痛患者被随机分配为,狭窄程度40%或以上病变的CCTA和FFRCT组(试验组,n=699),或根据NICE指南对近期发作的胸痛进行常规评估组(对照组,n=700)。常规评估组包括非侵入性检查,包括61.4%受试者的CCTA(无FFRCT)。平均年龄为60岁(25-89岁),52%为男性。两组之间的基线人口统计学、心绞痛状态和生活质量/健康状况相似。在出现新发稳定胸痛的患者中,与常规评估组相比,CTCA加FFRCT策略并没有显著降低NHS系统的平均总成本(1605.50英镑vs.1491.46欧元,P=0.962)。在9个月时,试验组中接受以下非侵入性检查的患者数量为:CTCA(674)、FFRCT(220)、超声(13)、灌注扫描(4)、负荷实验(15)、运动试验心电图(27)。对照组中接受这些检查的患者数为:CTCA(460)、FFRCT(9)、超声(124)、灌注扫描(34)、负荷实验(20)和运动试验心电图(99)。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的患者减少了22%(136vs.175,P=0.01)。MACCE和血运重建率无显著差异。“FORECAST 结果表明,CTCA和FFRCT作为一线策略可能与NICE根据观测数据预测的财务节约没有关联,”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介入心脏病学教授、BM(荣誉)博士Nick Curzen说。“然而,减少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是很重要的,而且对病人非常有吸引力。临床实践中需要使用更多的RCT数据。”TARGET FFRTCT 2020|LBCT Ⅲ(纽约,2020年10月16日)——TARGET FFR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表明,尽管生理学指导下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优化策略并未显著提高最终FFR≥0.90的患者比例,但是降低了FFR≤0.80患者的PCI术后残余比例。在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血管造影术成功完成PCI手术后,将260名患者(1:1)随机接受生理学指导的增量优化策略(PIOS干预组,n=131)或PCI后冠心病生理测量的盲法(对照组,n=129)。符合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因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而接受成功的,护理标准的PCI的患者将有资格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的主要终点定义为PCI术后最终FFR结果≥0.90的患者比例。研究发现PIOS组最终FFR≥0.90的发生率比对照组高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1%对28.1%,P=0.099)。然而,研究的次要终点,即最终FFR≤0.80的患者比例,在PIOS组明显较低(18.6% vs. 29.8%,P=0.045)。根据FFR对支架血管的评估,在131例(46%)随机分为PIOS的患者中,有60例(46%)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目标,术者认为在这60例患者中的40例(66%)应进行额外的扩张后+/-支架置入术。在进行了进一步干预/优化的患者中,PCI术后平均FFR从0.76显著增加到0.82(P<0.001),平均冠脉血流储备(CFR)从3.0增加到4.0(P=0.02)。“在评估建议的PCI后FFR最佳截止值≥0.90时,我们发现大多数血管造影可接受的PCI结果患者实际上均未达到最佳生理效果,”苏格兰格拉斯哥Golden Jubilee国立医院介入性心脏病学家Damien Collison说。“多达30%的患者甚至可能最终获得的FFR结果仍低于最初进行血运重建的指导指导阈值。在我们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在支架置入后应用FFR指导的优化策略可改善FFR和CFR,并显着降低PCI后FFR≤0.80的患者比例。”DEFINE-FLOWTCT 2020|LBCT Ⅲ(纽约,2020年10月16日)——一项新的观察性研究发现,在经血流储备分数(FFR)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联合评估后,FFR异常但CFR完整的未经治疗的血管与FFR>0.8且CFR≥2的血管相比,其预后并不差。由于FFR已成为指导血运重建的参考标准,当下,侵入性CFR评估的作用仍不清楚。虽然有创和无创工具的观察数据表明,CFR完整的病灶表现良好,但这些研究很少同时评估FFR。为了解决现有文献的局限性,研究人员设计并实施了DEFINE-FLOW研究。共纳入455名来自6个国家12个地点的患者。在这些入选者中,430名患者(533个病灶)接受方案治疗并随访两年。对稳定的冠状动脉病变同时进行FFR和CFR测量,至少重复两次,同时进行中心核心实验室检查。根据统一的治疗方案进行局部测量,仅对FFR≤0.8和CFR<2.0的病变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所有其他情况,包括FFR≤0.8,但完整的CFR>2.0,均接受基本药物治疗。主要终点是两年时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在PCI术后,MACE分别为:FFR-/CFR-为5.8%,FFR+/CFR-为10.8%,FFR-/CFR+为12.4%,FFR+/CFR+为14.4%。与FFR-/CFR-相比,FFR+/CFR-的差异为5.0%(95%CI-1.5%至 11.5%,非劣效性P值0.065)。因此,本研究发现,与FFR>0.8和CFR≥2.0相比,FFR≤0.8但完整的CFR≥2.0的血管的预后并不差。“因为这项研究是观察性的,所以还不清楚FFR+/CFR-病变如果接受PCI而不是药物治疗会有什么结果,”Nils Johnson博士说。“这项研究有一些局限性,比如严重FFR/CFR的病灶很少,以及对受试者和医生没有设盲。具有局限性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侵袭性CFR的作用以及如何治疗CFR/FFR不协调。”SOLVE-TAVITCT 2020|LBCS ⅢBackground: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已成为症状性主动脉狭窄患者的一种公认治疗策略。当前的阀门设计旨在解决先前的局限性,如次优配置、传导干扰和瓣膜旁泄漏。SOLVE-TAVI试验的短期随访表明,新一代自体扩张阀(SEV)和球囊扩张阀(BEV)的比较是等价的。以下是1年随访时的临床结果数据。Methods:在随机、多中心、2x2析因、开放标签SOLVE-TAVI试验中,447例有严重症状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使用BEV(Edwards Sapien 3,Edwards Lifesciences,Irvine,California)或SEV(CoreValve Evolut R,Medtronic Inc.,Minneapolis,Minnesota)以及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进行经股动脉TAVI。随访1年进行临床疗效和超声心动图瓣膜功能评价。Results :在1年的随访中,组间全因死亡率(17.0%vs. 17.6%;危险比[HR]0.96,95%可信区间[CI]0.60-1.55),心血管死亡率(1.8%vs.0.5%;HR 3.89,95%CI 0.44-34.67),中度或重度人工瓣膜反流(4.5%vs.7.0%;HR 0.63,95%CI 0.27-1.45),永久性起搏器植入(20.2%vs.24.7%;HR 0.79,95%CI 0.53-1.16)相似。接受BEV治疗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较高(6.9%比1.0%;HR为7.13,95%CI为1.62-31.32)。平均主动脉瓣梯度在BEV组为10(四分位间距[IQR]8~12)mmHg,SEV组为6(IQR 4~8)mmHg。Conclusions:SOLVE-TAVI试验的一年随访显示,在BEV和SEV治疗的患者中,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中度或重度人工瓣膜反流和永久起搏器植入率相似。脑卒中多发于BEV组。STS/ACC TVT RegistryTCT 2020|LBCS ⅢBackground: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的脑卒中仍然是一种致命的并发症,尽管技术上有所改进,操作经验也有所增加,但这种并发症仍然存在。虽然脑栓塞保护装置(EPDs)已经被开发出来以减轻这种风险,但是关于EPDs对TAVR术后脑卒中和其他结果的影响的数据不足。Methods:我们使用来自STS/ACC-TVT注册表的数据来检验EPD使用与TAVR结果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包括在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每年进行超过20次TAVR手术的医院接受选择性或紧急经股动脉TAVR的患者。主要结果是院内脑卒中。次要结果包括院内死亡或脑卒中、院内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院内死亡、TAVR运行成功、30天死亡率和30天中风风险。我们研究了使用EPD的部位和过程比列的动态变化趋势,以及使用EPD的TAVR过程的部位变化。然后,我们使用两种互补技术评估了使用EPD与临床结果之间的关联:(1)工具变量(IV)以位点等级优先使用EPD作为分析变量;(2)基于倾向评分比较治疗权重倒数概率。IV分析是一种计量经济学技术,可以解释观测研究中测量和未测量的混杂。Results :我们的分析样本包括来自587个地区的145 797名患者,其中12 174名接受了EPD。随着时间的推移,在TAVR过程中使用EPD的人数不断增加,到2019年12月,28%的地区和13%的TAVR手术使用EPD(图1a)。各医院使用EPD的情况差异很大,在2019年最后一个季度,8.3%的医院使用EPD进行TAVR手术超过一半,71.8%的医院没有使用EPD的病例(图1b)。接受或不使用EPD治疗的患者的基线特征相似,尽管接受EPD的患者较少进行血液透析,更有可能伴有双尖瓣狭窄,在TAVR期间接受清醒镇静,并且在更大容量的TAVR中心接受治疗。最终结果将于2020年10月在TCT Connect上发布。Conclusions: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关于EPD应用于TAVR的研究。通过使用高质量的临床数据以及辅助分析技术来支持因果推断,这些结果将为EPD在常规临床实践中对TAVR结果的影响提供有力的证据,直到完成充分有力的随机试验。MitraBridgeTCT 2020|LBCS ⅢBackground:等待心脏移植(HTx)的患者通常需要桥接治疗,以减少潜在疾病的恶化和进展。在这种临床情况下使用MitraClip手术治疗二尖瓣返流的数据有限。Methods:评估一项国际,多中心(17个中心)登记的119例患者(中位年龄:58岁),这些患者均有中重度或重度二尖瓣返流和晚期心力衰竭(中位左心室射血分数:26%)且采用MitraClip作为桥接策略,同时需符合以下标准中的1项即可入组:(1)在HTx列表上的患者(中位年龄:58岁)(n=31);(2)适合于HTx但等待临床决定的患者(过渡到决策组)(n=54);或(3)因潜在可逆相对禁忌症而不适合HTx治疗的患者(过渡到候选组)(n = 34)。Results :手术成功率87.5%,30天生存率100%。在1年时,KaplanMeier估计1年主要复合终点(死亡、紧急HTx或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HF首次再住院)的自由度为64%。最后一次随访(中位数:532天)时,15%的患者接受了选择性移植,15.5%的患者保留或可能被列入HTx等待名单,23.5%的患者因临床好转不再接受HTx治疗。Conclusions:在二尖瓣严重反流的晚期HF患者中,MitraClip作为HTx的桥接策略是安全的,三分之二的患者在1年内没有发生不良事件。这些发现是探索性的和假设性的,可以用来指导进一步的经皮干预高危晚期HF患者的研究。Global EXPANDTCT 2020|LBCS ⅢBackground:MitraClip 系统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植入超过10万例患者,并被证明对严重二尖瓣返流(MR)患者安全有效。第三代MitraClip NTR和XTR系统于2018年推出,其目标是提高改良导管的整体易用性,并协助临床医生使用MitraClip XTR相关的长夹臂抓取瓣膜。EXPAND 的目的是评估接受MitraClip NTR和XTR系统治疗的受试者在当代真实世界中的临床结果。Methods:EXTEND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国际性、单臂研究,在欧洲和美国(美国)的57个中心对严重程度≥3 的二尖瓣反流(MR,一级和二级)患者进行了研究。在30天和12个月按照护理标注随访每名受试者。所有的超声心动图都由独立的超声心动图核心实验室(ECL)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包括:磁共振严重程度、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或非选择性心血管手术器械相关并发症)和手术结果。Results :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共有1041名患者纳入EXTEND。患者平均年龄为77.3±9.7岁,男性占比为55%,61%在欧洲注册,39%在美国注册。基线STS预测的死亡风险评分为修复组6.3±6.3%,置换组为8.0±6.4%。大多数受试者有症状(NYHA功能三级或六级78.5%),基线检查时KCCQ评分为47±24。55%的受试者使用一个MitraClip装置,40%的受试者使用两个MitraClip,平均每个受试者使用1.5±0.6个MitraClip。一年预后包括生存率、住院率、主要不良事件、核心实验室判定的结果(MR严重程度和左心室重构)和功能评估(NYHA等级和KCCQ评分)将首次在本报告中介绍。Conclusions:这项研究代表了第一个完整的核心实验室一年临床结果,也是当代真实世界中使用MitraClip NTR和XTR系统的最大数据集。因此,这些数据将为MitraClip NTR和XTR系统目前的临床经验和MR治疗的持久性提供全面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