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3年发表16篇SCI论文,应届硕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学位”?

3年发表16篇SCI论文,应届硕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学位”?

如要对这名优秀硕士毕业生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应该根据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而非其在读研期间所发表的SCI论文。全文1878字,阅读约需3.5分钟 ▲我国正在推进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取消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和社会舆论,都需建立新的论文观。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文/熊丙奇(教育学者)编辑 何睿 校对 李铭《三年发16篇SCI,这名应届硕士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9月6日,多家媒体发布的以此为题的报道,引发舆论关注。这篇报道的导语是:“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近日这样一则消息将国内学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学术重镇西安交通大学。然而,看完整篇报道,除了在文首有“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以及文中有“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这两句话之外,全文其他地方都没有提及究竟是谁建议。报道虽提到电气学院,但并不明确是其导师,还是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或者学院学位委员会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也不见该校学校学位委员会对此建议有何看法。因此并不能确定这一建议是十分正式,且已经纳入学位申请、授予程序的,还是只是在媒体报道时提及。确定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离开了学术标准与规范的媒体建议,除了博眼球之外,还会误导学术评价标准。在我国大学办学实践中,有硕士生因硕士毕业论文被答辩专家认为达到博士毕业水平,进而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美谈,但似乎还没有在硕士求学期间发表论文多,就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的先例。期刊发表论文和学位论文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授予博士学位需基于博士学位论文,这一学位论文不能由期刊发表论文替代,否则,所有博士生只需在期刊上发表论文,而无需撰写学位论文,就可授予博士学位了。对这名优秀硕士毕业生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应该根据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而非其在读研期间所发表的SCI论文。这篇由媒体发布的报道,源自西安交大新闻网9月2日在《身边交大人》栏目刊文《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该文介绍,孙光宇,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从媒体报道的信息看,如果孙同学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主要原因应该是其发表了16篇SCI论文,而不是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被评委专家认为达到博士水平。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期刊发表论文,能替代进行系统研究的学位论文吗?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是,要求在读硕士、博士必须撰写、发表多少论文,把这作为学位论文答辩的前置条件,这不但让社会舆论误解平时发表论文比学位论文重要,而且也引导很多学生把精力用在撰写、发表期刊论文之中。而实际上,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主要是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则主要是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这也是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通常根本不要求研究生、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而是关注课程学习,以及撰写学位论文的质量。我理解很多网友会把硕士求学期间就发表16篇SCI论文的学生称为“大牛”,但这只是论文发表角度的“大牛”。我国还有读博三年发表46篇论文的“高产大牛”。对于学生本人来说,这无可厚非,这也是他们刻苦学习、勤于写作的结果。但对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评价来说,则应该坚持学术导向,不要只重视论文的发表,而更要重视论文的质量,对学生来说,尤其要重视学位论文的质量。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取消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这是正确的改革方向。在这一背景下,需要高校和社会舆论,都建立新的论文观。一名学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这是其自主选择,也可作为评优、升学的一方面指标,其科研精神更是值得所有研究生学习。但学校应做到不以论文发表论英雄,要紧抓培养的核心环节。如果是破格授予博士,那一定是他撰写的学位论文达到授予博士学位的要求,而非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值班编辑 花木南 吾彦祖

海芋

应届硕士3年发表16篇SCI论文,就能“破格授予博士学位”?

我国正在推进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取消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和社会舆论,都需建立新的论文观。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三年发16篇SCI,这名应届硕士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9月6日,多家媒体发布的以此为题的报道,引发舆论关注。这篇报道的导语是:“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近日这样一则消息将国内学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学术重镇西安交通大学。然而,看完整篇报道,除了在文首有“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以及文中有“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这两句话之外,全文其他地方都没有提及究竟是谁建议。报道虽提到电气学院,但并不明确是其导师,还是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或者学院学位委员会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也不见该校学校学位委员会对此建议有何看法。因此并不能确定这一建议是十分正式,且已经纳入学位申请、授予程序的,还是只是在媒体报道时提及。确定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离开了学术标准与规范的媒体建议,除了博眼球之外,还会误导学术评价标准。在我国大学办学实践中,有硕士生因硕士毕业论文被答辩专家认为达到博士毕业水平,进而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美谈,但似乎还没有在硕士求学期间发表论文多,就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的先例。期刊发表论文和学位论文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授予博士学位需基于博士学位论文,这一学位论文不能由期刊发表论文替代,否则,所有博士生只需在期刊上发表论文,而无需撰写学位论文,就可授予博士学位了。对这名优秀硕士毕业生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应该根据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而非其在读研期间所发表的SCI论文。这篇由媒体发布的报道,源自西安交大资讯网9月2日在《身边交大人》栏目刊文《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该文介绍,孙光宇,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从媒体报道的信息看,如果孙同学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主要原因应该是其发表了16篇SCI论文,而不是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被评委专家认为达到博士水平。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期刊发表论文,能替代进行系统研究的学位论文吗?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是,要求在读硕士、博士必须撰写、发表多少论文,把这作为学位论文答辩的前置条件,这不但让社会舆论误解平时发表论文比学位论文重要,而且也引导很多学生把精力用在撰写、发表期刊论文之中。而实际上,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主要是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则主要是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这也是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通常根本不要求研究生、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而是关注课程学习,以及撰写学位论文的质量。我理解很多网友会把硕士求学期间就发表16篇SCI论文的学生称为“大牛”,但这只是论文发表角度的“大牛”。我国还有读博三年发表46篇论文的“高产大牛”。对于学生本人来说,这无可厚非,这也是他们刻苦学习、勤于写作的结果。但对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评价来说,则应该坚持学术导向,不要只重视论文的发表,而更要重视论文的质量,对学生来说,尤其要重视学位论文的质量。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取消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这是正确的改革方向。在这一背景下,需要高校和社会舆论,都建立新的论文观。一名学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这是其自主选择,也可作为评优、升学的一方面指标,其科研精神更是值得所有研究生学习。但学校应做到不以论文发表论英雄,要紧抓培养的核心环节。如果是破格授予博士,那一定是他撰写的学位论文达到授予博士学位的要求,而非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熊丙奇(教育学者)编辑:何睿 校对:李铭来源:新京报作者/来源:新京报#社会百态# 内容如有不妥,请点击头像-私信联系小编修改或删除

汝奚恶死

3年发表16篇SCI论文,应届硕士真能破格成博士?

议论风生如要对这名优秀硕士毕业生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应该根据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而非其在读研期间所发表的SCI论文。《三年发16篇SCI,这名应届硕士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9月6日,多家媒体发布的以此为题的报道,引发舆论关注。这篇报道的导语是:“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近日这样一则消息将国内学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学术重镇西安交通大学。然而,除了在导语以及文中有“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之外,整篇报道其他地方都没提及究竟是谁建议。虽提到电气学院,但并不明确是其导师,还是论文答辩委员会,或学院学位委员会的建议。也不见该校学位委员会对此建议有何看法。因此并不能确定这一建议是正式且已纳入相关程序的,还是只是在媒体报道时提及。确定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离开学术标准与规范的媒体建议,除了博眼球外,还会误导学术评价标准。在我国大学办学实践中,有硕士生因毕业论文被答辩专家认为达到博士毕业水平,进而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美谈,但似乎还没有在硕士求学期间发表论文多,就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的先例。期刊发表论文和学位论文,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授予博士学位需基于学位论文,而不能由期刊发表论文替代。也就是说,如果对这名优秀硕士毕业生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应根据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而非SCI论文。但从媒体报道看,这位应届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主要就是因其发表了16篇SCI论文。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期刊发表论文,能替代进行系统研究的学位论文吗?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对发表论文有要求,且将其作为学位论文答辩的前置条件,这不但让社会舆论误解平时发表论文比学位论文重要,也引导很多学生为此耗费大量精力。而实际上,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主要是提高课程质量;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则主要是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这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而不要求其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我理解很多网友会把硕士求学期间就发表16篇SCI论文的学生称为“大牛”,但这只是论文发表角度的“大牛”。我国还有读博3年发表46篇论文的“高产大牛”。对于学生本人来说,这无可厚非,这也是他们刻苦学习、勤于写作的结果。但对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评价来说,则应坚持学术导向,不只重视学生论文的发表,更要重视论文质量,尤其是学位论文的质量。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取消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这是正确的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高校和社会舆论,都需建立新的论文观。一名学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是其自主选择,也可作为评优、升学的一方面指标,其科研精神也值得学习。但学校应做到不以论文发表论英雄,要紧抓培养的核心环节。如果是破格授予博士,那一定是他撰写的学位论文达到授予博士学位的要求,而非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熊丙奇(教育学者)作者/来源:新京报#社会百态# 内容如有不妥,请点击头像-私信联系小编修改或删除

得使之也

两个985的硕士,论文雷同却都没抄对方,你说奇怪不奇怪?

天津大学和厦门大学,两所双一流大学一南一北,远隔千里之外。居然各有一位硕士的论文出现雷同。从标题到摘要、从关键词到论文结构和参考文献,竟然有诸多相同之处。你猜是谁抄了谁呢?正确答案是谁都没有抄谁的,他们俩是从同样一个地方购买的论文。7月10日,两所大学分别作出撤销相应学生硕士学位的决定。这下好,苦读多年985,泪眼汪汪啥都没得到,你说亏不会?缪老师说:①天津大学是一所什么大学?天津市两所985工程大学之一,历史源自北洋大学堂,工科基本无弱项,是一所实力相当不错的985高校,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厦门大学是一所什么大学?福建省最高学府,人文社科方面表现出色,经济和管理更是全国闻名,这是一所在南方地区影响力颇强的985高校。能考得上这两所大学的学生,也算是高水平学霸了吧?为什么还要买论文呢?②事实上,985的学生买卖论文也不算什么大事儿。别忘了咱们堂堂的985大学教授们、院长们,甚至校长们也有不少论文舞弊的事情出现。学术圈儿里如果学术大牛舞弊不断被人视而不见,你又怎么指望学生们能够洁身自好呢?什么叫上梁不正下梁歪?③说实话,之前很多年,学生的论文查得普遍并不严,否则买卖论文这事儿又怎么可能蔚然成风,变成一种暴力行业呢?他没有生存的土壤呀。可话说回来,查的不严并不是你买论文的理由啊。上了这么多年的学,论文难道不该是对自己几年学业的致敬吗?买一片论文回来,你自己不鄙视你自己吗?④未来的论文应该没那么容易蒙混过关了,且不说在国际期刊被查出论文作弊有多么丢国家的脸,就说咱们每年拿出这么多的科研经费来都花到哪儿去了,最起码得有真实的、先进的、有益于国家的科研结果呈现吧?⑤大学也在纷纷严抓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论文容不得一丝马虎,一个论文舞弊的人,如果今后从事科学研究,你想他心术能正得了吗?他可是凭借作弊受益过的人呐,但凡有一点儿空子可钻,他就不想循规蹈矩地按照游戏规则来玩儿。⑥至于售卖论文者,简直让人无力吐槽。知道你从事的不是什么正经行业,知道你赚钱也是心惊胆战,但是你把一篇文章卖给俩人是什么操作?盗亦有道你听过没有?盗亦有道是汉语成语,拼音是dào yì yǒu dào,意思是指小偷也有偷盗的道义,即使是当贼的,也有他们的所谓“行为规范”。出自《庄子·外篇·胠箧第十》。唉,看来即便是从事见不得光的买卖,多少有点文化也是好的,至少不会明着坑人,你说是吧?关注我,帮你带好家中神兽,助你规划锦绣前程。

画地而趋

读博熬不住了,拿个硕士学位投身业界如何?看过来人怎么说

机器学习硕士毕业后,读博或工作,这是一个忧桑的人生抉择。67% 的研究生说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至少有一次感到绝望;54% 的人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读研究生并不是一种乐趣或个人的充实。它可能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可怜的薪资和不确定的就业条件等等。但是在读研,尤其是博士生期间,我们又会遭受各种打击、遇到各种问题,甚至怀疑到底值不值得花那么多时间读博。所以,在硕士毕业后,我们到底是继续读博还是直接工作?博士期间「心跳」波动图,第二年到第三年是心态最接近「崩溃」的时间。读博还是投入业界的怀抱?一位博士三年级的学生表示,Ta 敢肯定几乎每一位机器学习博士生在做项目中都会萌生这样的想法,就 Ta 自己而言,在完成第三年博士课程后,Ta 认真考虑要投入业界。虽然与研究团队成员相处愉快,但节奏太慢了,Ta 觉得自己学不到任何东西了。过去三个暑假,这位博士生一直都在实习(一次是在一家较大的工业研究实验室,另外两次是在两家较小的创业公司从事工程师相关研究工作),并发现相较于单纯的研究,Ta 更享受创业公司的工作环境。Ta 称自己更喜欢构建一个能够在现实世界运行的系统,而不是想出一个性能在 CIFAR100 数据集上提升 0.5% 的架构。Ta 宁愿从事研究性工程,而不是「数据科学」或通用软件工程,但 Ta 不认为自己能够进入一家研究实验室。最好的情况是,在度过 6 年博士生涯后顺利毕业,然后有可能从事那些只要求工科硕士学位的研究工程师工作。一方面,Ta 觉得自己会后悔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并因此错失了一些工作机会,但另一方面,虽然放弃了再熬三年获得高薪的机会,但可以在一个更有趣的地方度过青春年华(这位博士生的大学在一个无聊的大学城中)。看着 Ta 的那些本科毕业即开始工作的朋友们正在职业之路(工程师)上大展宏图,而 Ta 自己只能苦逼地一天天呆在实验室赶制一篇又一篇论文,这真是太丧了!Ta 想问问大家,你们当中那些拿到工科硕士学位后即认真考虑投身业界的朋友有没有后悔呢(或者那些继续选择读博的有没有后悔呢?)大神们怎么看观点 1:支持继续读一位即将毕业的 PHD 表示,Ta 也因为这个问题挣扎过很长时间,很多次都想拿个硕士学位走人。但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 Ta——Ta 觉得读博就像开一家创业公司:你投入了很多,并希望收获丰厚的回报。这么想的话,写论文就不单单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解决真正重要的问题。对于 ML 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许多刚出校门的 PhD 就得到了不错的职位和薪水。因此,如果坚持读下去,即使志在业界,你也会往前迈进一大步。这位准 PhD 自己也在业界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所以 Ta 认为博士学位在未来还是很有帮助的。另外,对于「实战经验更好」或「PhD 只是一纸文凭」之类的论调,这都是太想当然了,因为有很多具有丰富经验的博士在和你竞争相同的职位。对于谷歌之类的大公司,如果不是 PhD,甚至都不会有面试的机会。而且对于博士生来说,实习的机会有很多,因为它们想在毕业后雇佣你。一位过来人表示,对于工科博士和硕士而言,薪水、待遇、升职空间的确存在很大差异。博士的额外收入和能够拿到的项目的确和硕士不一样。大家对硕士的要求可能是「做出昨天需要的东西,立刻、马上」;而对博士的要求可能就是「尝试做出 10 年后还能卖出去的东西」。另外,尽管薪水可能相差无几,但博士在时间管理上更加自由,可以在家办公等。有人在工作之后才看到这些差异,于是决定回去继续读书。一位重返学界的硕士工程师表示,尽管在工作中已经拼尽全力,但还是有人跟 Ta 说,「如果有博士学位,你会有更多选择(薪水、职责范围等)」。因此,他觉得自己被学历限制住了,所以痛下决心重返学界,本着赶早不赶晚的心态继续读书。尽管读博之路可能非常辛苦,但有人觉得,职业生涯是一场长达 35 年的马拉松,现在不应该贪图压力较小的生活,而应该将这种生活留到以后。「尽管职业生涯已经过半,我还在考虑回去读博。」如果硕士毕业后就离开学界,这没什么问题,但你需要做更多才能展示你的价值。如果你是在博士期间辍学,那么就需要在简历上解释这一段经历,解释为什么没能完成博士学业。这对于公司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也会引起很多顾虑。所以先准备好硬着头皮走下去,那么就继续读博吧。观点 2:不读博影响不大当然,也有人表示学历对自己的影响不大。一位 ML 的资深从业者表示,自己读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核心机器学习工作了。幸运的是,Ta 刚入行时,这个领域还没有那么火。Ta 觉得业界经验更加重要,你可以在业界学到关键的沟通和业务逻辑技巧,公司也更加注重这些。而且,积累模型部署整个流程的上手经验比拿到数据科学领域的硕士或博士学位更有价值。Ta 回忆说,自己之所以放弃攻读硕士学位,是因为 Ta 看到周围都是这样的人,并很快意识到,只要你工作出色,无论学历高低,公司都会欣赏你。Ta 告诉自己,「你的工作很出色」,而且 Ta 也不喜欢纯研究环境的节奏,因此选择去了私企。Ta 表示,这也许是自己做的最好的决定。当然,Ta 也不否认博士学位的好处,尤其是在数据科学领域。因为在这一领域,没有正规第二学历的人确实在写文档、做研究方面存在短板。Ta 建议题主问一下自己。你真的喜欢做研究、发表论文吗?还是愿意躬身从基层做起,构建系统并解决问题。对于不读博就进不了大公司的说法,有人也提出了反驳。Ta 表示,谷歌的很多团队都会雇佣软件工程师来做 ML 工作,即使这些人没有博士学位。Ta 个人认为相关的实习/工作经验比学术研究更加有吸引力。有人说博士候选人可能拥有更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技巧,也可以用一两篇已发表的论文来展示自己的工作。但发表过优质论文的硕士毕业生差不多也有这些东西。博士毕业生可能起点和薪资都比较高,但硕士能早几年起步,利用这几年升到相同的职位,所以最后的差距就看不出来了。至于放弃读博对于公司来说是不是一个危险信号,有人提出了另一种看法。Ta 认为,6 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因此利用这六年同时了解业界和学界也很有价值。题主想要转战业界只是想弄清楚自己究竟最喜欢什么,而不是无能为力的表现。当然,每个人关于是否继续读博都有自己的理由,但前提是想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愿不愿意为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买单。如果选择继续读博,那么在身体和心理上都要做好准备。一周多前,Nature 发表了一篇社论,表明现在许多博士生和博士后都处于身体过于疲劳、精神过度紧张的状态,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Nature 社论:读博有害健康?Nature 表明,过去很多研究都揭示了这种趋势,比利时 Flanders 的一些 PhD 学生发现,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是受过高等教育学生的两倍以上。这群博士生中有三分之一目前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约四分之三的博士生承受着「高于平均水平」的压力。这些研究都揭示了一些明显的问题:1)短期博士和博士后合同,会让雇主和导师根本不重视博士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这本来就是学校与导师的义务。而且目前学术界经常会对长时间工作持鼓励态度,这会极大助长过度劳动的状态和气氛。2)职业生涯刚刚起步的研究者和他们导师之间的权利平衡是有问题的。资深科学家既需要充当学生的强力支持者,同时还需要成为独立的评估者。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将阻碍学生分享潜在的健康问题,因为学生也会担心影响专业上的进步。总之会有很多因素影响博士生的压力与心理状态,所以很多博士/博士生都会告诫学弟学妹们,读博之前一定要有完善的准备。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减轻读博期间的心理问题吗?Nature 表明,目前也有很多基金在帮助研究机构建立心理辅导机制,很多研究在积极探讨合理的解决方案。Nature 表示,其实解决方案就在眼前,导师需要有一个全面、强制性的培训,从而识别、帮助和理解面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生。此外,学生也可以不止有一个导师,这样他们就能在不担心职业生涯受阻的情况下得到支持。大学校园也需要确保为本科生提供的精神健康服务,能帮助研究生和博士后远离心理健康问题。当然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研究社区应该尊重研究者寻找生活与研究之间的平衡点。对于很多人而言,读博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还不如拿到硕士文凭后就加入产业界。但是我们应该相信,以后读博并不会或很少影响健康,我们能在「适当」的压力下学会做最前沿的研究工作。参考链接:https://www.reddit.com/r/MachineLearning/comments/bt0m8v/d_to_finish_or_to_master_out/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1492-0

服务员

难得一见,导师直接剽窃学生论文,复制比90%;研究生有多难?

复制比90%河南郑州,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毕业生在微博实名举报,其导师剽窃她的毕业论文,未经允许发表到期刊上去,学生检查发表的文章发现,整篇文章内老师仅更改了一个段落,其余直接复制粘贴,复制比达到了90%。目前根据学生的回复,她的老师已经向她道歉,并且主动向期刊要求撤稿,中原工学院的领导,也正在研究如何处理此事。导师直接占有学生论文,以导师的名义直接发到期刊,也是难得一见的事情。挂名很常见对读研和读博的同学们来说,写完一篇论文,或者做出一些成果之后,导师挂名乃是基本操作。根绝学校的不同要求,有的是导师一作、学生挂二作,或者是导师挂通讯作者,学生挂论文一作。如果在校园内评奖,一般视为学生一作。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如果说研究生发论文的项目,是接受自己导师的项目,在导师的指引下发表论文,且论文的知识产权是属于学校的,挂名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导师才是论文实质创新的提出者。况且现在搞科研的太多,而能发的期刊实在是太少,如果以学生自己的名义投递,期刊编辑估计看都不看,直接就扔到垃圾堆了。挂上导师的名义,发表的可能性就大了很多,这也是无奈的现实。完全错误可导师挂共同作者,是建立在导师有指导的前提下,为论文的发表做了贡献。可像这位导师的做法,那肯定是完全错误的,属于学术不端的现象,占有了学生做出来的成果。希望工学院的领导,不要又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够做到秉公处理,风波一过这位导师又是安安稳稳带学生。研究生太难了读个研究生真是太难了,尤其理工科的研究生,理工科由于实验的特殊性,有大量的简单重复操作,导师本人不可能去做这样的事情,就只能交给学生来做。学生就经常被当成“廉价劳动力”,碰上实验到关键时刻,或者是申请项目的时候,每天吃住在实验室都是很正常的。对论文的作者,挂名本身应该是看贡献度,实质创新的提出者,论文实验的具体操作者,以及论文具体由谁完成,谁贡献大挂谁的名字,这也是受大众认可的朴素的价值观。可现在实际操作中,乱挂名、必挂名,都是成为了一种“潜规则”。现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很多已经不是纯粹的师生关系,从学生称呼老师为“老板”,就能看出一些端倪,学生与导师并不是平等的关系。导师侵占学生的成果是很常见的,甚至有要求一作挂师母、二作挂老师,三作才能挂自己的名字。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导师都是如此,不同的实验室和不同的学校,都有不同的规定,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是导师挂通讯作者,谁写论文谁一作。研究生阶段老师提供想法,博士自己独立做成果,老师为学生提供经费、器材等物资。今年研究生又是大扩招,一次性就扩招了奖金二十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教学质量,减少学术不端现象,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希望能在这方面出台措施,减少这样的“学术不端”现象,还科研界一个稳定。

生俄而死

工科博士张进鹏的科研路: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6项

近期,复旦大学博士论文事件引起热议。大家对于SCI论文这个平时较少接触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而山东科技大学博士生张进鹏就是踏踏实实的写论文的一个代表,已经首位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二区期刊2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首位或通讯发表EI论文4篇、核心期刊多篇;到底如何才能写好论文,博士和硕士都在学校干什么?近日,张进鹏谈了自己的上学科研历程。张进鹏是山东济宁人,山东科技大学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2017级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距离2011年入校读本科,至今在科大已经有8个年头。来源:信网工作体验坚定了自己科研探索起点2015年6月,张进鹏顺利完成了本科学业,他依稀记得拿到学士双证时的喜悦与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兴奋。7月中旬,他到了山东省滕州市蒋庄煤矿正式参加工作,2个月的井下工作着实给张进鹏上了生活一课,每天晚上八点要开班前会,九点半开始下井,经过罐笼、电机车、猴车,再步行半小时至工作面,已经汗流浃背。在漆黑的工作面,他脚踏胶靴、头顶沉甸甸的帽子弯腰穿梭在高低不平的支架中间,时而胶靴深陷,时而脚碰钢筋,经过四五个小时至凌晨一两点,疲惫与困倦、汗水与煤泥、灰尘与潮湿,已经让人精疲力竭,终于熬至凌晨六七点,开始交接班上井,却又经常没有电机车,只得步行五六公里才能到达罐笼。有的时候,第二天早上八点还要继续上井,日复一日,每天都处于吃饭、下井的生活状态中,这种工作生活状态让张进鹏加快了他成熟速度。他暗自下决心,要继续攻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研究生。张进鹏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回到母校继续攻读采矿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一开学,当同学们还处于美满生活幻想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着手科研计划了。基于前期的工作实践和思考,他迅速撰写了实用新型专利和学术论文,并再接再厉,不断总结经验,继续撰写了多篇论文,申请了多个发明专利。并在研二后半年成功争取了硕博连读的机会。要写好论文就要坚持不懈张进鹏总是劝导师弟师妹们,科研最重要的素养有两点,创新思路与坚持不懈。经过本硕博阶段的学习,张进鹏才真正体会到“坚持不懈”的真谛,他第一次写论文、第一次申请专利,均是在失败与挫折中总结经验才获得的成功。第一次做岩石压缩实验时,由于试验细节和注意事项把握不到位,屡次实验总是得到与预想不一致的结果,经过多次重复试验仍未能得到预期,面对试验失败的结果,他也曾垂头丧气、一蹶不振,但他迅速调整状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试验结果,不断详查试验方案,查出试验失败的原因,改正并进行下一次试验,直到结果准确为止。初次写作时也曾遇到这样反复失败的情况,第一次投稿核心期刊就被拒稿,而每一次拒稿他都会认真对待审稿意见,剖析论文的不足之处,改进之后再次尝试。在积极心态的引导下,从核心期刊,到EI期刊、四区SCI期刊、三区SCI期刊、二区SCI期刊、SCI top期刊,科研之路越走越顺,科研能力也逐步增强,这一步步的前进,他始终没有骄傲。深入矿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硕士、博士期间,张进鹏跟随导师参与多个横向课题,他密切关注着现场工程问题,身影经常穿梭于山东济宁、济南、泰安、河南平顶山、焦作、陕西西安、韩城、山西太原、临汾等地,将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后,又通过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物理模拟上升到理论高度,经过这样过程,将得出的解决方案反哺于工程现场,再通过工程现场应用效果验证理论研究是否有意义。事实证明,张进鹏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是行之有效的,目前,他已经首位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二区期刊2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首位或通讯发表EI论文4篇、核心期刊多篇;授权和申请发明专利6项;主持并结题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一项,参与山东省基金一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3次获得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2次获得优秀研究生称号。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6月,经过初选、投票、答辩等多轮选拔,张进鹏成功获得山东科技大学“第十四届十大科技精英”称号。信网见习记者 王田[来源:信网-商讯编辑:光影]

范缜

两篇硕士论文内容高度雷同,学术不端何时休?网友:又一个翟博士

近日,一则关于两篇内容高度相同的硕士毕业论文,引发网友热议。根据相关媒体报道,电子科技大学2007届硕士毕业生贾某和武汉理工大学2007届硕士毕业生付某的硕士学位论文内容高度相似。网友惊呼,又来一个翟博士。这两篇论文的名字均叫《基于CAN总线的汽车组合仪表研究》,其中付某的毕业论文是4月份提交的,而贾某的论文却是同年11月份提交的,两者相差了7个月之久。根据学术不端的相关认定要求,第一次发表的人应该是原创,而后发表的论文就存在疑似学术不端。两篇论文摘要高度相似从媒体报道来看,两篇文章摘要基本一样,内容也基本雷同。也就是说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贾某学术不端行为可能性非常大。目前,该校已启动对贾某疑似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展开调查。学术不端行为像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为什么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广大网友如此愤怒呢?因为抄袭论文太轻松,这种拿来主义非常简单,直接复制即可。而要原创完成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其中的辛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先不说前期找资料,写方案,做实验等,就光是撰写几万字的论文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历。也有部分硕士生因为不能完成毕业论文,而走上极端的道路,这也足以说明,完成硕士论文是多么不容易。付某论文(左)和贾某论文(右)比对。学术不端行为是百害而无一利,对于抄袭者来说,随时都会存在被人扒出来,而且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对于贾某来说,被撤销硕士学历可能性很大,并且还有其他的处罚,并且一辈子背负着“学术不端”的骂名。为什么学术不端行为会频发呢?一、心存侥幸,不尊重原创知识心存侥幸——这是主因,部分抄袭者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抄袭论文就像考试作弊,当时蒙过去了,就能一劳永逸。然而,随着网络发展,如今论文都在网络图书馆上公开可以检索,随时可以被爆出来。还有就是没有基本的道德精神,不尊重原创和知识产权。二、处罚太轻目前对于学术不端行为,顶多就是撤销学历证书。然而基本没有更进一步的措施。比如闹得轰轰烈烈的翟博士学术不端行为,也就是撤销相关学术而已,对于翟博士而言基本没有多大的影响。结语:学术研究是圣神的,像抄袭论文、论文灌水等不端行为是要受到严惩的。学术不端行为就像老鼠屎玷污了学术界,危害大。但现实是没过多久,就有学术不端行为被报道出来。像这样硕士论文抄袭事件的报道屡见不鲜。上到名人,下到普通学者,都有被报道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翟博士学术不端行为影响还未停止,深圳名师胡红梅抄袭事件还历历在目。而如今又有两篇硕士论文内容高度相同,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这些学术不端事件频发的背后值得去深思。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必须要严打。

宿命

三年发16篇SCI,这名应届硕士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

“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近日这样一则消息将国内学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学术重镇西安交通大学。记者注意到,西安交大新闻网9月2日在《身边交大人》栏目刊文《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介绍:孙光宇,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孙光宇在这篇文章中,对于孙光宇发表16篇SCI的经验做了总结。第一点是“始于模仿,成于创新”:以第一次发表论文的经历为例,孙光宇分享了做科研的一般的流程。他第一次科研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确定的,对于这个方向他所在的课题组已经发了不少论文,他要做的是通过编程将其复现出来。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他找到了跟该课题紧密相关的十几篇论文。精读论文后,通过模仿前人的做法,他尽可能做到对之前研究的复现。“对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模仿是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很难一开始就能够创造一个全新的体系、全新的技术,但通过一些模仿和复现性工作就会发现前人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就可能会有新的成果,并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出来。”第二点是“无人迹处,最有奇观”:谈及自己科研方法时,孙光宇表示,研究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做研究,就会发现自己能想到的点子别人在好久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其实科研就像是在挖金子,如果在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研究,便会比较容易发现金子。同时,科研方法也很重要。要能够分辨清楚哪些是值得花时间去做的事情,哪些是马上就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不太重要的细枝末节。当然,努力也很重要,但是因为科研工作者都很努力,相比之下研究方向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点是“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在这三年的科研经历中,最令孙光宇难忘的便是第一次投出的论文因不够成熟而被拒的经历。在沮丧了一小段时间后,他认真地分析总结了论文被拒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因此,这第一次论文投稿被拒的经历也成了唯一一次。“科研带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的,偶尔也会因为暂时的瓶颈而感到迷茫,但更多的是出了研究成果之后的喜悦,一作论文发表后的激动,以及对能在更高一级期刊(如Nature, Science)上发表的期待。”另外,文章介绍称,对于大学要如何度过,孙光宇认为本科期间主要是要打好基础,没有必要太早确定以后工作的方向,因为在大一大二时期很难有这种判断能力。但是方向一旦确定好了以后,就应该一直往前走。“希望钱院的学弟学妹们找到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领域,并坚持走下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少一点从众,多一点思考。”对于今后的发展,上述文章透露,受钱学森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的影响,孙光宇计划在瑞士读完博士就回母校任教。“我认为我们青年无论在国外深造多久,都应该回来报效祖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面向’,这要求我们青年要有大局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个人奋斗汇入时代进步大潮,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记者注意到,孙光宇在读研期间就已崭露头角。西安交大电气学院官网2018年11月曾刊文《2018电气学院“研究生科研学术先锋论坛”圆满举办》介绍:“求实创新,知行合一”研究生标兵孙光宇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历和心得。首先,他对科研给出定义,科研就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勇于突破固有思维,大胆寻求创新。孙光宇同学认为科研不仅仅需要时间的付出,更需要方法论的转变,在实验时难免会出差错,要正确的分析错误,负面结果是成功的关键。而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是不可取的,他建议同学们应该合理规划时间,多读文献,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源:澎湃新闻)

出塞计

在硕士期间只发表了一篇C刊论文,还有机会读博吗?

高中的时候梦想是考上一所985高校,大学的时候希望自己考研能够顺利拿到985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但是当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很多的硕士研究生却并没有很积极、很主动地表示要去读博士,或者说直接便放弃了读博,而这也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毕竟博士是真的没有那么容易读的。但是每年还是会有一部分硕士研究生选择攻读博士,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所以为此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咨询了很多在读博的师兄师姐,也了解到了很多的消息,一般来说更多的有读博想法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能够申请博士,而这便需要一定的条件,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所以,只要你在读研期间能够发表含金量比较高的论文的话,那么一定意义上就可以说你更有机会读博了,当然这里所要求的论文一般是指核心期刊的论文,当然最好是C刊论文,但是对于现在绝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想发表一篇C刊论文是真的太难了,或者说几乎没戏。同时,也有很多的在读博士告诉学弟的经验都是在读研期间最好是能够发一篇C刊论文,因为其一篇的价值相当于是三篇核心期刊论文的价值,更有的说只要你发表了C刊论文,同时第一作者是你自己的话,你便可以直接去你理想院校找你认为优秀的博导,就凭借这篇论文,很多的博导会对你感兴趣的。而且,现在不管是985高校还是211高校,虽然说很看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情况,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考生都必须有这样的经历,有些学校即使没有发表论文也可以攻读博士,但是需要你自己的综合素养有很优质的表现,也就是说你可以参加统考,也能够获得导师手中的名额。因此虽说只有一篇C刊论文,同时第一作者是自己的话,那么你可以去申请985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同时还不要忘记的是申请博士并不是说自己有论文就一定能够万无一失,这其中还必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硕士导师的价值,以及在读博士的师兄师姐的价值,这样综合起来才能够更有保证的获得攻读博士的机会。总之,想读博的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能够发表一篇C刊论文,在论文发表情况方面已经占有足够多的优势,剩下的便是自己的人脉和导师的综合作用下促成你顺利拿到博导手中的名额了,或者说看你自己和博导的交流了,毕竟想读博关键字在于博导对你的印象,这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