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公共卫生科研项目应产出阶段标志性成果 不以论文作为结题验收指标八佰棒

公共卫生科研项目应产出阶段标志性成果 不以论文作为结题验收指标

原标题:公共卫生科研项目应产出阶段标志性成果 不以论文作为结题验收指标2021年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公共卫生项目的申请工作正在进行中。近日,市卫生健康委制定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公共卫生项目申请指南》,明确公共卫生项目应在实施期满时产出阶段标志性成果,不以论文作为结题验收指标。2021年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公共卫生项目类型为重点攻关项目,是围绕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大技术需求、重要防控应对策略和急需的防控技术与产品等,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由多学科、多中心联合实施,具有示范应用、快速推广应用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科学研究项目。公共卫生项目支持北京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军队系统除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联合开展的攻关研究,可下设子课题,原则上项目应至少包括3家市属(含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项目应在实施期满时产出阶段标志性成果。技术类项目(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成果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以效果提升等为结题指标;产品类项目研究成果以具有明确的规格标准、技术指标为结题指标;软科学类研究以分析报告、评估报告、标准规范指南或工作方案等为结题指标;不以论文作为结题验收指标。本市将通过加大对公共卫生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新冠肺炎等防治技术的优化提升,持续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策略和应急保障体系。提高防护相关产品的人群和场景的适配性及经济有效性,对影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的“卡脖子”技术提供可替代解决方案等,加快推进首都公共卫生应急和防治能力提升,促进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孙乐琪)【来源:北京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若此三年

公共卫生科研项目应产出阶段标志性成果,不以论文作为结题验收指标

2021年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公共卫生项目的申请工作正在进行中。近日,市卫健委制定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公共卫生项目申请指南》,明确公共卫生项目应在实施期满时产出阶段标志性成果,不以论文作为结题验收指标。新华社资料图2021年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公共卫生项目类型为重点攻关项目,是围绕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大技术需求、重要防控应对策略和急需的防控技术与产品等,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由多学科、多中心联合实施,具有示范应用、快速推广应用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科学研究项目。公共卫生项目支持北京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军队系统除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联合开展的攻关研究,可下设子课题,原则上项目应至少包括3家市属(含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项目应在实施期满时产出阶段标志性成果。技术类项目(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成果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以效果提升等为结题指标;产品类项目研究成果以具有明确的规格标准、技术指标为结题指标;软科学类研究以分析报告、评估报告、标准规范指南或工作方案等为结题指标;不以论文作为结题验收指标。本市将通过加大对公共卫生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新冠肺炎等防治技术的优化提升,持续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策略和应急保障体系。提高防护相关产品的人群和场景的适配性及经济有效性,对影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的“卡脖子”技术提供可替代解决方案等,加快推进首都公共卫生应急和防治能力提升,促进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来源:北京日报 | 记者 孙乐琪流程编辑:U016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缓急相摩

吴凡:投身公共卫生与疾控科研近30年 坚守疾病防控“底线”的人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主任医师,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吴凡,荣获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面对新冠疫情,医疗救治是‘减存量’,而其他国家发生的事告诉我们,光靠医疗体系显然不够,还得靠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找到密切接触者,做好隔离,阻断人群传播,这叫‘控增量’。”9月,坐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会议室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吴凡面对记者如是说。作为上海市政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吴凡自1月18日投身防控工作至今,参加51次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研判专家会,在关键节点提供决策建议。投身公共卫生与疾控科研近30年,吴凡一次次从实战中走来。日前,她获得“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秉承科学精神,第一时间迎战新冠与治病救人的医生相比,公共卫生专家的抗疫“能见度”不高,却同等重要。新冠疫情暴发后,吴凡牵头上海市应急科研攻关项目《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病学研究》,聚焦新冠肺炎传播能力、传播方式构建基础模型,对疫情发生发展作出预测、预警。由她领衔研发的“传染病智能溯源管理系统”,助力密切接触者排摸及感染者感染来源追溯,六大研究成果已于3月发布,均已应用于防控实践。作为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成员,吴凡还参与全国疫情研判工作,参与撰写近30份报告提交国家卫健委。作为中国大陆高校公共卫生领域唯一代表,她参加了中国-WHO新冠肺炎疫情联合专家考察组,与中外专家就全球疫情防控核心问题作出专业判断。“上海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如何做到只有380多例病例?不可思议。”3月18日的一次国际连线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不解地问。吴凡作答:上海做到了第一时间“诊断+追溯+隔离”。三个关键词,如今说来容易,当初预见不易。新冠疫情发生后,吴凡第一时间提出“及时发现病人,快速感染溯源,100%密接隔离管理”的关键措施。这三条建议,是基于她近30年的战“疫”经验。早在1988年,还在上海医科大学(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习的吴凡就跟着老师投入甲肝防控。一路走来,尤其是2013年,在H7N9禽流感疫情极早期,吴凡以高度的职业敏感启动应急调查,带领团队快速确定“这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型禽流感病毒”,并最终将病例的暴露和感染来源锁定为活禽市场,为上海市政府及时采取关闭活禽市场的防控策略提供决定性依据,为迅速扑灭疫情发挥关键作用。世卫专家组对此给出“及时、专业、高效”的高度评价,此战也被国际同行誉为“新发传染病防控的全球典范”。信心建立在“体系”上,不断筑牢公卫防护“网底”“公共卫生体系”“疾控体系”……与吴凡交流,“体系”是她提到最多的词。翻开她的职业经历,方能对此有更深刻的理解——信心,正是建立在体系上。体系非一夜建成。1991年,吴凡进入上海市卫生局,第一个工作岗位就在今天的疾控处,当年这里叫防疫处,她与“疾控”就此结缘。1998年,吴凡参与筹建全国第一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这个中心于同年11月成立,由上海各传染病防治所“拆墙”合并而来,全市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染病防治体系。这一年,卫生部向全国推广上海模式。2002年,中国疾控中心建成。这是吴凡第一次深度参与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重大改革。“建立之初就强调一点,社区不仅承担基本医疗功能,还要落实疾控任务,这就形成了公卫防控的‘网底’,这个体系在这次疫情中同样体现出了价值。”吴凡说,近30年,这个体系经历“非典”、禽流感,在一次次实战中不断完善。在此期间,吴凡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从事公共卫生和疾控科研近30年,她在全国创新建立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监测预警体系,负责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创新传染病组合检测技术体系,提高了新发、再发传染病一槌定音检测鉴定能力……她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顶尖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奖项10余项,以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吴凡看来,今年4月上海提出的“公卫建设20条”,触及公卫体系里更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将进一步推动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健康科普,为公众提供无形防护服“现在这个关键时刻,千万不能麻痹大意,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千万不能放松措施。”“战‘疫’没有局外人,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贡献者!”……今年战‘疫’期间,吴凡坚持出席了12场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为公众解读疫情防控举措,很多人也由此记住了她的科普金句。作为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她代表闻玉梅、宁光院士等12位医学专家在上海市新闻发布会上宣读《疫情防控健康科普上海专家共识》,并围绕市民关心的问题,通过各类媒体介绍上海的防控措施。“提高公众的理性认识,对疫情整体防控是有利的。”吴凡说,健康科普是每个人抵御疾病的无形防护服。疫情是一次全民公卫理念提升的新起点,构建更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需要理念同步升级。【来源:文汇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彼故知之

安岳县专题研究公共卫生项目建设工作

近日,县委书记贾发扬主持召开公共卫生项目建设工作专题会。会议听取当前公共卫生项目建设工作推进情况,安排部署下步工作。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建华出席会议。会议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紧迫感,抢抓机遇和政策“窗口期”,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加快补齐短板,尽力争取项目。要依次谋划,结合实际情况,在满足需要、适度超前的情况下优化建设方案,建好民生工程。要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围绕目标任务,倒排工期,在建项目在保证质量与安全的情况下,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尽快竣工投用;未建项目要抓紧征地供地,启动招商渠道和桥梁建设,明确建设业主,加快人才引进培养,成立专班,制定方案,明确时间节点,确保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有序推进。要多方筹资,强化保障,不断创新筹融资办法,坚持上级专项资金、财政预算资金、医共体融资相结合等方式,加大投入力度,强力做实资金保障,形成合力,提速见效,不等不靠、争分夺秒,全力推进公共卫生重点项目早日建设、早见成效。要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各相关部门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多沟通多交流,按照责任分工相互协作,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进行严肃追责问责,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鄢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通达,副县长刘小彬、郭娅,县级相关部门、乡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相关医院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目大不睹

加紧疫情防控科研攻关 厦门首批11个项目立项

艾德生物研发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实验操作。企业正在调试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快速检测系统。(市科技局供图)厦门网讯 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市科技局作为我市生物医药健康千亿产业链牵头单位,当先锋打头阵,迅速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关。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我市在春节前已紧急启动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昨日对第一批11个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立项支持465万元,加快推动我市疫情防控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新装备的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未雨绸缪节前迅速启动应急攻关连日来,市科技局在我市抗疫工作一系列部署下,把阻击疫情当成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全市许多科技工作者放弃春节休息,不分昼夜全力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关。1月21日,距离除夕剩下三天,市科技局迅速联系厦大公共卫生学院和市卫健委、市疾控中心等部门,了解疫情、研判形势,紧急启动和布置科技应急攻关专项,发动厦大公共卫生学院、我市生物医药有关企业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抗体、疫苗等攻关。为加快推进应急攻关项目,1月27日,市科技局到厦大公共卫生学院、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科研人员深入研究项目攻关方案;1月31日,市科技局主要负责人带队深入厦大公共卫生学院、致善生物等高校和研发企业进行现场调研,了解研发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与此同时,市科技局相关部门认真辅导企业抓紧上报“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的项目材料。2月3日,市科技局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召开视频会议,研究第一批科技应急攻关项目。会议决定以简易程序,抓紧支持一批科技应急攻关项目,争取以最快的速度,研发出若干个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及其配套的检测设备,以满足目前疫情防控需求,同时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的中和抗体和治疗用疫苗。市科技局还积极帮助企业联系市疾控中心,开展比对实验,检验检测试剂的准确性和检测时间。例如,该局帮助安邦生物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快速检测系统,在市疾控中心验证并取得良好效果,市疾控中心已为企业出具了实验报告。成效初显部分产品捐赠驰援一线目前,第一批11个应急科技攻关项目已取得初步成效,其中5个产品获得了省药监局重点推荐,向国家药监局申请注册绿色通道。安邦生物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快速检测系统,国家药监局已受理注册登记,目前正在按要求补充材料,将很快获得注册登记并投入大批量生产,他们已向郑州、南京、吉林、长春等捐赠30台检测设备及其配套的检测试剂,目前正积极准备向武汉捐赠。艾德生物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基因检测试剂盒,已捐赠给20多个长期合作的医疗机构共1.5万份,后续将继续捐赠。致善生物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现场快速诊断系统,已实现自动完成检测并出具报告,该公司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RNA假病毒标准品、病毒裂解和病毒核酸保存管已捐赠给省疾控中心等单位。安普利生物已研发全自动核酸提纯及荧光PCR分析系统,该系统已取得注册许可,正在抓紧研发配套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展开阅读全文【来源:厦门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墨西哥

上海发布公共卫生应急科技攻关“18条”

(抗击新冠肺炎)上海发布公共卫生应急科技攻关“18条”中新社上海7月24日电 (郑莹莹)上海24日发布《关于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科技攻关体系与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共18条主要任务,总结了本次上海抗疫应急科技攻关工作的前期经验,贯彻平时和战时结合、预防和应急结合、科研和救治防控结合的新指导方针,确定了加强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科技攻关体系与能力建设的基本框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专家组成员吴凡在谈及对《实施意见》的体会时表示,这是从战略层面解决问题,强调应急攻关所依赖的是有组织地进行科技行动,以提高效率。4月初,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已进入新阶段,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重大突发、新发传染性疾病等问题,受到各方关注。为此,上海市科委等多部门联合制定了《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的内容包括:建设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在检测试剂(盒)与设备开发等方面开展布局和实施项目,支持企业开展公共卫生产品研发和生产;通过研发经费的后补助等方式,鼓励疫情应急防控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等。(完)

玛利翁

习近平: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2018年1月,我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列举了8个方面16个风险,其中特别讲到“像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严密防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1918年大流感以来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其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前所未有。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统筹全局、果断决策,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全力以赴,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用1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些成就的取得,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展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广大专家学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专业优势,在分析疫情形势、完善防控策略、指导医疗救治、加快科研攻关、修订法律法规、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献计献策,为疫情防控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2020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摄疫情发生后,我多次提出,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今天,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开这个座谈会,是要就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增强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听取大家意见和建议。人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我在2016年8月举行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说过:“如果疾病控制不力、传染病流行,不仅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会受到重大影响,而且社会会付出沉重代价。”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传染病始终是重大威胁。一部人类文明史可以说是人类同瘟疫斗争的历史。天花、鼠疫、出血热等重大疾病都造成了骇人听闻的致死人数和巨大的破坏。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跨境流动频繁,病原体快速扩散到全球的条件不断发展,新发传染病平均每年出现1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以冠状病毒为例,新世纪以来已经发生过3次大的流行:2003年的非典、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2019年的新冠肺炎。这次疫情的传播速度、感染范围、防控难度都远远超过前两次。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突发急性传染病往往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社会危害大,是重大的生物安全问题。我们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把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基本职责,成功防范和应对了甲型H1N1流感、H7N9、埃博拉出血热等突发疫情,主要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的要求,将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时稳妥处置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作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强调预防为主,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稳步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同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表明,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及重大疫情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总体上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里面,有些是体制机制问题,有些是政策落实问题,有些是发展中的问题。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结合大家意见和建议,我再进一步谈几个问题。第一,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从这次疫情防控斗争看,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特大疫情面前,暴露出能力不强、机制不活、动力不足、防治结合不紧密等问题。这些也是老问题,现在到了下决心解决的时候了。方向是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要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健全以国家、省、市、县四级疾控中心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军民融合、防治结合的疾控体系,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要加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其技术、能力、人才储备,发挥领头雁作用。要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要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要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第二,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国家建立了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疾控机构硬件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当务之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早”的关键是“早发现”。要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要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提升传染病检测能力。要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要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体系,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覆盖形势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实验室检测、社区指导、物资调配等领域。要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提升先期处置能力。要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提高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定期研究部署重大疫情防控等卫生健康工作机制,健全和优化平战结合、跨部门跨区域、上下联动的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第三,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这次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20年来重点专科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0年来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前所未有调集全国资源开展大规模救治,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从出生不久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都不放弃,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这次驰援湖北的346支医疗队、4.2万余名医务人员,绝大部分来自公立医院。实践证明,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的救治体系是应对重大疫情的重要保障,要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完善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把我国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和能力提升到新水平。要优化医疗资源合理布局。要立足平战结合、补齐短板,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要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边境口岸城市、县级医院和中医院为重点,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要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基地建设,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要加强重大疫情救治相关学科建设,特别是急需的重症医学、呼吸、麻醉等专业学科建设。要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措施,吸引更多高水平医务人员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第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要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这是4月21日,习近平在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卫生院,了解基层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要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推进卫生城镇创建。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要推广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文明健康生活习惯。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加快建设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口密集特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爱国卫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部门设置、职能调整、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保障,探索更加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第五,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病防治中的作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能一次次转危为安,靠的就是中医药,并在同疫病斗争中产生了《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论》等经典著作。这次临床筛选出的“三药三方”,就是在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的。这是2020年6月23日拍摄的位于北京大兴区体育中心内的气膜版“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 新华社发 陈钟昊/摄要加强研究论证,总结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理论和诊疗规律,组织科技攻关,既用好现代评价手段,也要充分尊重几千年的经验,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要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要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要深入研究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第六,完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2003年战胜非典以来,国家修订了传染病防治法,陆续出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配套预案,为疫情处置工作提供了法律遵循,但也存在法律规定内容不统一、不衔接的情况。要有针对性地推进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法律制定和修订工作,健全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疫情防控执法机制,进一步从法律上完善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措施,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和部门、行政机关和专业机构的职责。要普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法律法规,推动全社会依法行动、依法行事。第七,发挥科技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支撑作用。我一直强调,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这次疫情初期,我国研究机构通力合作,开展病因学调查和病原鉴定等,用8天时间在世界上首先判明“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的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用16天时间完成诊断试剂盒的优化,具备了较大规模筛查疑似病例的能力;并且迅速筛选了一批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案,多条技术路线的疫苗研发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是国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加快完善平战结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加大重大疫病防治经费投入,加快补齐我国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短板。当前,我们一定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力争率先研发成功新冠肺炎疫苗,争取战略主动。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第八,加强国际卫生交流合作。这次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密切同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友好合作,主动同国际社会分享疫情和病毒信息、抗疫经验做法,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和技术援助,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斗争,善于斗争。要牢牢把握斗争方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我在视频讲话中阐释了中国抗疫理念和主张,宣布了5项举措,在国际社会引起积极反响。大会最终达成的决议符合我方立场主张,也是国际社会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现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我们要继续履行国际义务,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全面深入参与相关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的制定,分享中国方案、中国经验,提升我国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已经转入常态化,但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国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务仍然不可放松。希望各位专家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前瞻性谋划和规律性思考,提出真知灼见,为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早日夺取抗击疫情斗争全面胜利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叱者

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习近平2018年1月,我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列举了8个方面16个风险,其中特别讲到“像非典那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严密防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1918年大流感以来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其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前所未有。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统筹全局、果断决策,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全力以赴,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用1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些成就的取得,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展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广大专家学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专业优势,在分析疫情形势、完善防控策略、指导医疗救治、加快科研攻关、修订法律法规、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献计献策,为疫情防控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2020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摄疫情发生后,我多次提出,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今天,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开这个座谈会,是要就完善我国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增强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听取大家意见和建议。人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我在2016年8月举行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说过:“如果疾病控制不力、传染病流行,不仅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会受到重大影响,而且社会会付出沉重代价。”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传染病始终是重大威胁。一部人类文明史可以说是人类同瘟疫斗争的历史。天花、鼠疫、出血热等重大疾病都造成了骇人听闻的致死人数和巨大的破坏。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跨境流动频繁,病原体快速扩散到全球的条件不断发展,新发传染病平均每年出现1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以冠状病毒为例,新世纪以来已经发生过3次大的流行:2003年的非典、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2019年的新冠肺炎。这次疫情的传播速度、感染范围、防控难度都远远超过前两次。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突发急性传染病往往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社会危害大,是重大的生物安全问题。我们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把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基本职责,成功防范和应对了甲型H1N1流感、H7N9、埃博拉出血热等突发疫情,主要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的要求,将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时稳妥处置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作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强调预防为主,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稳步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同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表明,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及重大疫情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总体上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里面,有些是体制机制问题,有些是政策落实问题,有些是发展中的问题。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结合大家意见和建议,我再进一步谈几个问题。第一,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从这次疫情防控斗争看,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特大疫情面前,暴露出能力不强、机制不活、动力不足、防治结合不紧密等问题。这些也是老问题,现在到了下决心解决的时候了。方向是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2020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摄要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健全以国家、省、市、县四级疾控中心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军民融合、防治结合的疾控体系,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要加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其技术、能力、人才储备,发挥领头雁作用。要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要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要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第二,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国家建立了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疾控机构硬件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当务之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早”的关键是“早发现”。要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要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提升传染病检测能力。要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要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体系,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覆盖形势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实验室检测、社区指导、物资调配等领域。要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提升先期处置能力。要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提高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定期研究部署重大疫情防控等卫生健康工作机制,健全和优化平战结合、跨部门跨区域、上下联动的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第三,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这次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20年来重点专科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0年来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前所未有调集全国资源开展大规模救治,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从出生不久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都不放弃,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这次驰援湖北的346支医疗队、4.2万余名医务人员,绝大部分来自公立医院。实践证明,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的救治体系是应对重大疫情的重要保障,要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完善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把我国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和能力提升到新水平。要优化医疗资源合理布局。要立足平战结合、补齐短板,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要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边境口岸城市、县级医院和中医院为重点,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要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基地建设,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要加强重大疫情救治相关学科建设,特别是急需的重症医学、呼吸、麻醉等专业学科建设。要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措施,吸引更多高水平医务人员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第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要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这是4月21日,习近平在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卫生院,了解基层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要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推进卫生城镇创建。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要推广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文明健康生活习惯。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加快建设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口密集特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爱国卫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部门设置、职能调整、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保障,探索更加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第五,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病防治中的作用。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能一次次转危为安,靠的就是中医药,并在同疫病斗争中产生了《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论》等经典著作。这次临床筛选出的“三药三方”,就是在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的。这是2020年6月23日拍摄的位于北京大兴区体育中心内的气膜版“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 新华社发 陈钟昊/摄要加强研究论证,总结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理论和诊疗规律,组织科技攻关,既用好现代评价手段,也要充分尊重几千年的经验,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要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要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要深入研究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第六,完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2003年战胜非典以来,国家修订了传染病防治法,陆续出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配套预案,为疫情处置工作提供了法律遵循,但也存在法律规定内容不统一、不衔接的情况。要有针对性地推进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法律制定和修订工作,健全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疫情防控执法机制,进一步从法律上完善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措施,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和部门、行政机关和专业机构的职责。要普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法律法规,推动全社会依法行动、依法行事。第七,发挥科技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支撑作用。我一直强调,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这次疫情初期,我国研究机构通力合作,开展病因学调查和病原鉴定等,用8天时间在世界上首先判明“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的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用16天时间完成诊断试剂盒的优化,具备了较大规模筛查疑似病例的能力;并且迅速筛选了一批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案,多条技术路线的疫苗研发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是国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加快完善平战结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加大重大疫病防治经费投入,加快补齐我国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短板。当前,我们一定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力争率先研发成功新冠肺炎疫苗,争取战略主动。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第八,加强国际卫生交流合作。这次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密切同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友好合作,主动同国际社会分享疫情和病毒信息、抗疫经验做法,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和技术援助,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斗争,善于斗争。要牢牢把握斗争方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我在视频讲话中阐释了中国抗疫理念和主张,宣布了5项举措,在国际社会引起积极反响。大会最终达成的决议符合我方立场主张,也是国际社会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现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我们要继续履行国际义务,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全面深入参与相关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的制定,分享中国方案、中国经验,提升我国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已经转入常态化,但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国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务仍然不可放松。希望各位专家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前瞻性谋划和规律性思考,提出真知灼见,为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早日夺取抗击疫情斗争全面胜利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6月2日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讲话。

明日

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 每省至少有一个P3实验室

来源: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今天对外公布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方案提出,实现每省至少有一个达到生物安全三级(P3)水平的实验室,每个地级市至少有一个达到生物安全二级(P2)水平的实验室。太极实业控股子公司多次中标生物安全P3实验室。深桑达A拟购买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96.72%股权。后者旗下公司承建的国内首家人用P3生物医药生产车间项目顺利完成交付。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发改社会〔2020〕0735号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迅速打响了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经过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此次疫情防控也暴露出,我国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仍然存在不少能力短板和体制机制问题。随着国际疫情快速扩散蔓延,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仍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国内外疫情风险挑战。全面做好公共卫生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的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工作,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一项紧迫任务。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尽快补齐短板弱项,切实提高我国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制定方案如下。一、总体思路(一)建设目标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新冠肺炎疫情暴露的公共卫生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短板,调整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高平战结合能力,强化中西医结合,深入实施爱国卫生运动,集中力量加强能力建设,补齐短板弱项,构筑起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力屏障。(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底线思维。着眼严峻复杂局面,防患未然、常备不懈,科学确定建设标准,全面提升疫情防控救治能力。二是坚持合理布局。着眼疫情高风险区域,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推动特大城市“瘦身健体”,加快补齐县城医疗卫生短板,统筹谋划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三是坚持中西医并重。着眼我国国情实际,探索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应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改善中医药疫情防控救治基础条件。四是坚持平战结合。既满足“战时”快速反应、集中救治和物资保障需要,又充分考虑“平时”职责任务和运行成本,推动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发展。五是坚持防治协同。着眼疾控机构、传染病医院、综合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合协同,促进资源梯次配置、开放共享,实现预防和医疗协同发展。二、建设任务(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建设目标 全面改善疾控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实现每省至少有一个达到生物安全三级(P3)水平的实验室,每个地级市至少有一个达到生物安全二级(P2)水平的实验室,具备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和国家卫生标准实施所需的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内容 一是县级疾控中心重点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备配置,满足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需要。二是地市级疾控中心重点提升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升级和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市整合市县两级检验检测资源,配置移动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统筹满足区域内快速检测需要。三是国家、省级疾控中心重点提升传染病检测“一锤定音”能力和突发传染病防控快速响应能力,推进中国疾控中心菌毒种库和相关实验室升级改造,支持省级疾控中心菌毒种库、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等建设,加强和完善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装备配置。建设要求 参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查缺补漏、填平补齐,合理确定建设项目和建设规模。近期以人员、经贸往来频繁的边境口岸地区为重点,有效快速提升传染病防治能力和水平。深化疾控体系改革,完善机构设置和功能定位。鼓励地方探索建设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二)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建设目标 适应县城城镇化补短板需要,适度超前规划布局,重点改善1所县级医院(含县中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发挥县级医院龙头作用,辐射带动县域内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筑牢疫情救治第一道关口。建设内容 一是改善县级医院发热门诊、急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等业务用房条件,更新换代医疗装备,完善停车、医疗废弃物和污水处理等后勤保障设施,提升医院诊疗环境。二是提高县级医院传染病检测和诊治能力,重点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建设,完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配置,提高快速检测和诊治水平。三是建设可转换病区,扩增重症监护病区床位,一般按照编制床位的2-5%设置重症监护病床,“平时”可作为一般病床,按照不同规模和功能,配置呼吸机等必要医疗设备,发生重大疫情时可立即转换。建设要求 综合考虑城镇化、交通条件、人口规模、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公共服务需要等因素,参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县级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要做到“平战结合”、中西医并重,具备在疫情发生时迅速开放传染病病床的能力,原则上,30万人口以下的县可开放不低于20张,30-50万人口的县不低于50张,50-100万人口的县不低于80张,100万以上人口的县不低于100张。各地要统筹做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形成县域内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合力。(三)健全完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建设目标 以“平战结合、分层分类、高效协作”为原则,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要建有传染病医院或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医院传染病区,实现100%达标,作为区域内重大疫情中西医结合诊治、医护人员培训的主体力量。人口较少的地级市指定具备条件的三级综合性医院作为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原则上不鼓励新建独立的传染病医院。建设内容 一是扩大传染病集中收治容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升级,落实“三区两通道”设计要求,配置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必要设备,强化物资储备,适度预留应急场地和改造空间。二是加强重症监护病区(ICU)建设,配置床旁监护系统、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相关设备。三是提高传染病检验检测能力,配备聚合酶链式反应仪(PCR)等检测设备,建立达到生物安全二级(P2)水平的实验室。四是加强中医药科室建设,按标准规范设置中医药科室,提升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能力。建设要求 参照《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改造升级,配套建设医疗废弃物和污水处置设施,强化相关物资储备。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每个城市选择1-2所现有医疗机构进行改扩建,原则上100万人口(市区人口,下同)以下城市,设置病床60-100张;100-500万人口城市,设置病床100-600张;500万人口以上城市,设置病床不少于600张。已达到传染病医疗救治条件的地区,不再建设。原则上重症监护病区(ICU)床位占比达到医院编制床位的5-10%。(四)改造升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目标 依托综合实力强,特别是感染性疾病、呼吸、重症等专科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医院(含中医医院),按照人口规模、辐射区域和疫情防控压力,结合国家应急队伍建设,每省份建设1-3所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承担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和应急物资集中储备任务,能够在重大疫情发生时快速反应,有效提升危重症患者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建设内容 一是加强重症监护病区(ICU)建设。原则上按照医院编制床位的10-15%(或不少于200张)设置重症监护病床,设置一定数量负压病房和负压手术室,按不同规模和功能配置心肺复苏、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必要的医疗设备。二是建设可转换病区,按照“平战结合”要求,改造现有病区和影像检查用房,能在战时状态下达到三区两通道的防护要求,水电气按照重症集中收治中心要求进行改造。三是改善呼吸、感染等专科设施条件。鼓励设置独立的病区或院区,重点加强检验、发热门诊等业务用房建设,按医院床位的2-3%设置门急诊观察床,按需要建设科研、教学用房,加强血液保障能力建设,配备相关设备,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能力培训。四是提升公共卫生检验检测、科研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整合医院现有资源,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建设达到生物安全二级或三级水平的实验室、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验室、传染病解剖室等。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快速反应装备配置。五是加强应急救治物资储备。储备一定数量的重症患者救治、普通患者监护、方舱医院设备等方面物资(详见附件)。“平时”满足医院正常使用需求,“战时”服从国家统一调度。科学确定储备规模和设备品类,提升有效抵御第一波需求冲击的能力,为后续生产供应赢得宝贵时间。六是支持有条件的中医机构建设达到生物安全二级或三级水平的实验室,健全完善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研支撑平台。建设要求 各地要选择具备一定基础的现有医疗机构进行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设施,优先将承担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任务的医院纳入支持范围,在《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合理提高标准,做好流线设计,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所需的救治能力。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组建高水平重大疫情救治专业技术队伍(含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加强应急储备和日常实战演练,承担区域内重大疫情救治和培训任务,辐射带动区域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和人才储备能力提升。(五)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借鉴方舱医院和人防工程改造经验,提高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在相关设施新建或改建过程中充分考虑应急需求,完善场地设置、通风系统、后勤保障设计,预留管道、信息等接口和改造空间,具备快速转化为救治和隔离场所的基本条件。三、资金安排建设所需资金,由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筹措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各地开展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各地要进一步健全政策措施,积极调整自身财政支出和投资结构,确保疫情防控设施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四、保障措施(一)落实主体责任各省级政府要切实承担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设施建设主体责任,要在设施选址、建设材料、施工队伍、设备购置、医护人员队伍配置等方面,全方位支持相关项目建设。要抓好防治力量区域统筹,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及时向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下放检测确诊权限,增强地方防控救治力量,发挥好相关设施设备作用。要强化生物安全意识,严格规范各级各类实验室操作规程,加强实验室和聚合酶链式反应仪(PCR)等大型仪器平台相关环境、试剂等管理,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确保医疗机构储备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医用口罩、隔离衣、眼罩等防护用品,一般不少于10日用量。(二)立足防治急需省级发展改革、卫生健康、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本着确保急需、着眼长远的原则,立足地方实际,统筹考虑疫情防控风险和医疗资源基础条件,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实事求是、科学合理提出建设任务,坚决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疫情防控救治第一线,满足公共卫生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需求。资金安排要向各项条件成熟、能够在短期内建成投入使用的项目聚焦,服务拉动内需和疫情防控救治需要,严禁借机盲目上马与疫情防控工作无关的项目。(三)加强改革配套各地要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做到指令清晰、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精准解决疫情第一线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疫情应对预案体系和定期演练机制,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坚持以投资促改革,统筹推进防控救治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卫生事业改革,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等体制机制。依托高校、医院,着力提高公共卫生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公共卫生相关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支撑能力。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医疗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的机制。完善重大疫情救治的医保支付政策。推动建立中西医高效协同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机制。(四)严格项目管理严格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国家有关建设标准以及中央管理要求,合理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切实履行建设程序,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严格执行相关建筑技术规范,坚持规模适宜、功能适用、装备适度、运行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保障相关资金专款专用,杜绝挤占、挪用和截留现象发生。省级有关部门要履行监管主体职责,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估。

去其所恶

小卫科普 | B区那些优秀的公共卫生院校大盘点!帮你拓宽考研路!

很多考研的同学都向往更繁华的地方,但其实,不管是考研还是调剂,去往北上广的过程都会比较坎坷,大城市、名校的名额毕竟有限。如果大家没有很充足的备考时间和精力,或者初试成绩不理想需要进行调剂,大家不妨考虑考虑B区优秀的公共卫生院校。什么是A、B区根据全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教育水平状况,教育部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A类和B类。A类分数线较后者稍高,单科一般相差2-5分,总分一般相差10分左右。具体地区看下图。公卫研习社今天小卫就带大家盘点一下B区优秀的公共卫生院校,一起来看看吧~公卫研习社公卫研习社01 兰州大学公卫研习社B区唯一一所985、211高校,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考研34所自主划线院校之一。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始建于1959年,当时为卫生系,是西北五省最早建立起来的公共卫生学专业。该院下设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研究所、卫生毒理学研究所、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研究所、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所、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研究所、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2003年甘肃省教育厅将该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二级学科列为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学科。兰州大学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学科。有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细胞毒理学实验室、卫生细菌学实验室、卫生化学实验室、营养分析实验室和空气化学实验室等多个现代化的实验室。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每年招生70名左右,招生专业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卫生毒理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与妇幼保健学、公共卫生硕士(MPH,包括在职和全日制)等。一般情况下,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竞争比较激烈,基本每年报录比达到6:1左右,其他方向较流统和营养竞争略低一些。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接受调剂,一般优先985、211学校的调剂。02 石河子大学公卫研习社石河子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和省部共建高校,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一省一校)入选高校。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入选“部省合建”高校,纳入教育部直属高校排序。学院现有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防治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病理和护理自治区质控中心2个,北京大学与石河子大学心血管联合研究基地1个,拥有“兵团结核病耐药检测中心”、“西部地区高发人兽共患传染性疾病防治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兵团远程病理会诊中心”等各类平台。优势学科是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根据最新招生目录,全日制规划招生37人,导师、研究方向信息详见学院网站。03 海南医学院公卫研习社海南医学院2010年成功申报了统计学专业(生物统计方向),并于同年9月开始招收统计学专业(生物统计方向)本科生,2012年更名为应用统计学专业。目前本专业在校生122名,已培养毕业生114人。应用统计学专业已于2014年6月通过海南省教育厅新办专业评估。海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流行病学》被评为海南省省级精品课程,《预防医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毒理学基础》、《卫生统计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被评为校级重点。海南医学院属于比较“冷门”的学校,报考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大,2020年招生人数13人,2019年招生人数10人,招生人数较少,接受调剂。04 广西医科大学公卫研习社在教育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位列C+等级。目前是广西培养公共卫生人才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于一体的唯一基地。学院设置有流行病与生物统计学系、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卫生毒理与卫生化学系 、妇幼卫生与心理卫生学系、社会医学与健康促进系和公共卫生学院实验中心。优势学科是流行病学。广西医科大学,一般情况下竞争力不是很大,往年均接受调剂。05 新疆医科大学公卫研习社新疆医科大学公卫学院开设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等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学位授予点。公共卫生部门包括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机构、检验检疫等机构。新疆医科大学一般情况下流统、劳动卫生和营养专业竞争比较激烈。新疆医科大学有名额前提下接受校内外调剂。06 昆明医科大学公卫研习社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前身为筹建于1978年的昆明医学院卫生系,早在1956年昆明医学院独立建院时即成立了公共卫生学教研组。1979年卫生学专业招生,1989年由卫生系更名为昆明医学院预防医学系,2001年撤系组建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设有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环境卫生与职业医学系、营养与食品科学系、社区卫生系、儿少与妇幼卫生系、卫生事业管理与卫生经济系、卫生检验与检疫系等7个教学系,设有预防医学实验中心、预防医学培训中心、云南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等3个实验和社会服务中心,设有昆明医科大学健康研究所、昆明医科大学食品与营养研究所等2个研究所和党政办、学生办、教学办、学科科研与研究生办等4个管理办公室。预防医学专业为云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建设专业、云南省普通高校特色建设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获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人才模式创新试验区。07 内蒙古医科大学公卫研习社内蒙古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成立于2010年12月,其前身为2005年组建的内蒙古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学院目前有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与职业卫生学、少儿卫生与健康教育学、卫生毒理学6个教研室,1个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及综合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预防医学实验中心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7个学生实验室和5个科研实验室,非传染性慢性病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数据处理中心的建设顺利推进。学院自成立以来,共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项目4项),科研经费达437余万元。获得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本科质量工程和实验室开放项目共计32项,总经费29.5万余元。发表科研论文150篇,其中SCI收录20篇,中文核心23篇,科技核心54篇。主编或参编教材、专著30余部。08 青海大学公卫研习社“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青海大学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对口支援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也是14所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入选高校。该校在三江源生态环境与草地畜牧业、青藏高原冷凉作物遗传育种、盐湖化工、高原医学、青藏高原可再生能源与特色材料、藏医药学继承与创新研究、青藏高原资源型产业与企业管理学等方面形成了独有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以上就是今天小卫给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才能走得更远,希望每位公卫考研er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学校,并为之奋斗,加油!公卫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