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高德地图发布2017年公共交通报告:11城市覆盖密度最佳握固

高德地图发布2017年公共交通报告:11城市覆盖密度最佳

近日,高德地图联合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布《2017年中国主要城市公共交通大数据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深圳在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排行榜上全国排名第一。 2017年各城市普遍开展城市公共汽电车线网优化调整工作,线路重复系数较2016年底普遍呈下降趋势,线网密度呈普遍上升趋势,线网布局更为合理。目前,全国轨道交通路网密度最高的城市为上海,2017年全国新开通35条轨道交通线路。我国24个城市公交线网覆盖率超70% 33个城市已有轨道交通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底,我国在公共汽电车交通方面线路总长度已达63.27万公里,是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的4倍,其中全国有24个城市公交线网覆盖率超过了70%,11个城市500米站点覆盖率超过80%(注:统计中城市范围为根据高德地图公共出行热力分布分析得出的面积)。2017年,很多城市重点增加了公共汽电线路,其中增加最多的TOP10城市依次为绍兴、佛山、金华、宁波、重庆、北京、保定、杭州、沈阳、济宁,共计增加861条线路。另外,我国在轨道交通(包括地铁、有轨电车、轻轨、单轨、磁悬浮、APM等)方面已覆盖33个城市,162条线路,总运营里程达4824公里。其中8个城市运营里程超过200km,13个城市运营里程超过100km。有18个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运行,其中9个城市换乘站超过10座,16个城市换乘站超过3座。2017年全国新开通了35条轨道交通线路。目前,全国轨道交通路网密度最高的城市为上海,线路最多的城市是北京,共有22条线路。深圳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全国第一 上海公交平均换乘次数居全国首位报告依据轨道交通指数、公交基础指标和其他动态指标等综合分析发现,在我国超大型城市中,深圳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排名最高,深圳在站点500米覆盖率、轨道衔接、公交开放水平方面表现优异;其他超大型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排名依次是广州市、上海市、北京市、重庆市、天津市。重庆由于受地理结构本身影响在步行距离、地铁路网密度等方面较弱,天津在500米覆盖率方面较其它超大城市弱。在特大城市中,成都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排名第一,为0.610,其优势在于轨道衔接、公交开放水平两个方面。而中小型城市由于公交平均距离普遍高于大型城市,公交枢纽建设薄弱,不同公交难以实现高效衔接,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相对较低。此外,从公共交通的行程时间平均值来看,共计1个城市平均行程时间超过1小时;从单位距离的行程时间上看,省会城市及直辖市耗时较短,公共交通便捷性较高。综合两个指标,上海平均出行1km距离用时约3分钟,为全国耗时最短,但上海公交平均行程时间耗时却达到全国最长。上海公交平均换乘次数和平均步行距离均居全国首位,平均换乘次数远高于其他城市或与以下原因有关,上海城市规模大,跨区域出行需求高,出行距离长,换乘的潜在需求大。加上城市单行道、狭窄路段占比较高,道路状况复杂,通常公交站点无法恰好设置在地铁口或住宅小区、办公区门口,难以满足短距离步行条件,进而导致步行距离过长。北京早高峰起点多在四环外上海早高峰起点多分布城南报告显示,北京市早高峰公共交通热门起点大多分布在四环之外,分布密集且多集中于天通苑、西二旗、大兴、四惠、通州这几个区域。天通苑仍然是最热门的起点,反映了北京市的主要住宅区分布;早高峰最热门终点是西单商业街,热门终点大都集中在四环之内,且部分热门起点与几个最热门终点成对出现,如西红门、宋家庄、国贸这几个区域。热门终点分布偏城市东南,城市早高峰整体出行空间趋势由北往南。另外,北京市几条环线公交规划热度最高,运行于北京市快速路、与地铁呈互补之势的几条环线公交规划热度居高不下(三环路上特8路,四环路上740路、特9路及二环路上特12路)。上海市早高峰公共交通热门起点多分布于城市南部,热门终点分布于城市中北部。在早高峰出行中,最热乘车点为中冶祥腾城市佳园,最热终点中排名第二的为中冶祥腾城市广场。中冶祥腾、港汇花园既是热门起点也是热门终点,作为集教育、住宅、金融、商业、医疗与一体的商务综合体,是乘客在早高峰出行的起点或终点,客运压力大。总体而言,热门起点大多分布于城市南部,热门终点分布在城市中部与北部。乘客出行总体趋势为由四周向中心移动。另外,上海市热门公交线路多为通往市郊的专线,且通向东部较多。与上半年相比通往东部郊区的公交热门线路增多(新川、上川、徐川均为TOP10),而西部郊区规划则跌出前10。目前,高德地图用户数累计超过7亿,高德地图公交大数据覆盖全国360多个城市。本次报告基于高德积累的海量出行数据,客观地从多维度反映中国主要城市公共交通状况,力争做到精准、精细、精确,为公众交通出行、机构研究、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依据。高德地图愿与政府、企业、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共同研究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如要对城市公交有更多了解,请登录高德交通官网参阅《2017年中国主要城市公共交通大数据分析报告》。

处乎无响

高德年度公共交通报告: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 深圳排名第一

近日,高德地图发布了《2017年中国主要城市公共交通大数据分析报告》。报告是基于高德积累的海量出行数据,通过大数据挖掘计算所得,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参与了“公共交通发展情况”部分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要负责对报告中的“公共交通服务与出行”进行分析。通过大数据算法与理论保证了其合理性与科学性。该报告显示——深圳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全国排名第一。该报告依据公交基础指标、轨道交通指数等其他动态指标,综合分析得出,在中国的大城市里,深圳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排名最高。深圳在站点500米覆盖率、轨道衔接、公交开放水平方面表现优异。站点500米覆盖率指的是——城市一定空间范围内,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范围覆盖的区域面积(重叠部分只记一次),占适宜设置公共交通站点的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深圳的500米站点覆盖率高达91%,排名第一。轨道交通衔接率指的是——周边150m内有公共汽电车站点的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与全部站点出入口之比,深圳达到0.87,在超大城市中排名第一。其他超大型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排名依次是广州市、上海市、北京市、重庆市、天津市。重庆的交通覆盖率其实并不低,但由于重庆是一座“山城”,坡坎和弯道较多,造成在步行距离、地铁路网密度等方面较弱。2017年各城市普遍都开展了线网优化的调整工作,与2016年相比,各大城市的线路重复指数普遍呈现下降趋势,而线网密度呈现上升趋势,从而让交通布局更加的合理也更加完整,让公共交通更好的为大家服务。报告中还显示,轨道交通密度最大的是上海,其次是北京、深圳、南京、广州等。由于轨道交通速度快且不存在堵车的情况,成了大多数人最喜欢的出行方式,2017年的一年时间全国就新开通了35条轨道交通线路,其中石家庄、珠海、厦门和贵阳首次进入有轨城市行列。本报告还有对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特征、轨道交通站点特点、出行需求分析、公共汽电车网络站点特征等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如要想要对城市公交有更多的了解,可以登录高德交通官网参阅《2017年中国主要城市公共交通大数据分析报告》。

囧哥们

2017全国公共交通报告出炉:成都出行服务位列特大城市NO.1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邓童童)近日,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联合高德地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布《2017年中国主要城市公共交通大数据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成都在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排行榜的特大城市中排名第一,优势在于轨道衔接、公交开放水平两个方面。500米站点覆盖率86% 成都公共汽电车总体排第三《报告》分为公共交通发展情况、公共交通服务与出行两部分。其中,公共交通发展情况又分为主要城市公共交通总体评价、城市公共汽电车网络特征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特征分析三部分;公共交通服务与出行又分为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用户出行需要及特征两部分。《报告》通过大数据挖掘计算基于高德积累的海量出行数据得出,客观地从多维度反映国内主要城市公共交通状况。公共交通发展情况部分,公共汽电车网络总体情况中,成都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第三,500米站点覆盖率为86%,线网覆盖率为73%,排名一二的分别为深圳和上海。轨道交通网络总体情况中,运营里程、线路条数两个排行榜里,成都均位列全国第九,有6条线路,139座车站,其中换乘站14座,位列第一的均为上海。而城市公共汽电车网络特征分析显示,公共汽电车线路规模方面,成都在全国特大城市中位列第三,有1153条线路,线路里程达1.62万公里,2017年线路调整近2000次,位列全国第五,线路网密度位列第三。成都居民出行3.95分钟/公里 平均步行900米公共交通服务与出行部分,《报告》公布了全国主要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排行榜,成都在特大城市中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排名第一,其优势在于,轨道衔接、公交开放水平两个方面。排名依据的综合指数基于动态指标(公交开放水平、步行距离、换乘次数)、公交基础指标(站点500米覆盖率、线网覆盖率)和轨道基础指数(轨道交通路网密度、轨道衔接率)。其中,轨道交通与公共汽电车衔接度,成都在特大城市中排名第二,而整体出行服务指数排名中,沈阳、南京、武汉、哈尔滨分列特大城市二至五名。《报告》显示,城市行程时间分析,成都单位距离行程时间为3.95分钟/公里,行程平均值为51.86分钟,居民平均步行距离为900米,平均换乘次数为0.55次。(图据高德地图大数据)

富士山

2019成都公共交通大数据报告出炉 移动支付改变出行方式

成都街头一角。(资料图) 刘忠俊 摄中新网成都1月9日电 (记者 刘忠俊)成都天府通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1月9日正式发布“2019成都公共交通大数据报告”(下称:大数据报告),该报告显示,移动支付正在改变市民出行方式,每天乘公共交通出行人次达546万,相当于每日减少130万辆私家车出行量。从全年来看,减少碳排放量约12.5万吨。成都天府广场一角。 刘忠俊 摄大数据报告显示,1999年至2019年,成都中心城区公共交通覆盖里程增加了18.6倍,年载客量增加了7.2倍。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了城市发展的便利,多种新型支付方式覆盖了成都的公交、地铁、BRT、有轨电车等交通工具,市民的出行体验日趋完善。大数据报告称,2019年,成都公共交通智慧出行发展迅猛,早晚高峰使用天府通乘车码、云闪付乘车码、NFC等移动支付方式的市民比例快速增加。截至12月底,有23%的市民和40%的市民选择移动支付方式搭乘公交和地铁,这两个数据在2019年1月仅为1%和4%。市民乘地铁出行。(资料图) 刘忠俊 摄记者在大数据报告中看到,2019年成都天府通APP为超过全国323个城市的游客提供了出行服务,累计服务用户超过1044万人次。其中,来自西安、重庆、北京、上海的游客占比较高,女性略多于男性,游客平均年龄在20至30岁间。除成都春熙路、天府广场、宽窄巷子、锦里、青羊宫、大熊猫基地等热门景点外,三圣乡、塔子山公园、非遗博览园等亦是外地游客打卡的网红地点。大数据报告显示,成都每天使用天府通产品乘坐公共交通的出行人次达546万,相当于每日减少130万辆私家车出行量。从全年来看,减少碳排放量约12.5万吨,相当于683万棵树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或4.6万辆汽车一年的碳排放量。市民乘公共交通出行。(资料图) 刘忠俊 摄大数据报告称,成都上班族工作日平均7时26分出门上班,超过67.6%的上班族在18时后下班。由此可见,传说中的朝九晚五在成都并不存在。而每当周末来临,上班族们选择睡到日上三竿再出门游玩,也有25.6%的人选择宅在家中。晴朗的周末让许多人按捺不住出游的心情。好天时,成都景区附近站点客流量较非晴好天气增长了87.4%,春熙路、天府广场、环球中心、东郊记忆、动物园等是都是热门出游地。此外,公布的大数据报告还显示,成都53%的学生在7时前就出门上学,周末也还有41%的学生在9时前外出,参加补习或户外活动,不得不说成都的学生娃们的求学路有点“苦”。(完)

光荣日

报告:未来集约化公共交通仍是发展主体

(抗击新冠肺炎)报告:未来集约化公共交通仍是发展主体中新网上海4月2日电 (王子涛)4月2日,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发布了《2019年上海市综合交通运行年报》,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后续市民出行行为特征可能呈现一定的变化,短期内个体交通出行意愿可能也会有所增加,但集约化公共交通仍然是发展主体。受疫情影响,春运40天(1月10日-2月18日)上海对外交通旅客到发总量达2353万人次,同比减少47.5%。节前15天上海对外旅客发送量为1178万人次,同比增长4.2%;节后25天旅客到达量为347万人次,同比减少75.8%。2月,上海市内交通客运量同比明显减少,轨道交通客运量约为去年同期的一成,快速路网日均流量约为去年同期的一半。随着国内疫情的逐步控制和企业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交通需求开始快速回升。3月最后一周轨道全网周日均客运量约532万乘次,其中,工作日均客运量约635万乘次,超过去年同期一半,早高峰时段进站量接近去年同期的六成;双休日均客运量约274万乘次,为去年同期的三成左右。快速路工作日高峰流量接近常态,局部区段出现时段性拥堵。随着疫情控制和经济社会活动的逐步恢复,交通需求将呈现不断增长态势。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后续市民出行行为特征可能呈现一定的变化,错峰出行、远程办公、弹性工作制、预约模式、共同配送等措施的社会认同度提升,短期内个体交通出行意愿可能也会有所增加,但集约化公共交通仍然是发展主体。(完)

孰为牺尊

2017年度公共交通报告出炉:成都公交车线路网密度全国第三

封面新闻记者 蔡世奇近日,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联合高德地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布《2017年中国主要城市公共交通大数据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 深圳在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排行榜中在超大城市中排名第一,而特大城市中的头名则是成都。2017年各城市普遍开展城市公共汽电车线网优化调整工作,线路重复系数较2016年底普遍呈下降趋势,线网密度呈普遍上升趋势,线网布局更为合理。目前,全国轨道交通路网密度最高的城市为上海,2017年全国新开通35条轨道交通线路。我国24个城市公交线网覆盖率超70% 33个城市已有轨道交通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底,我国在公共汽电车交通方面线路总长度已达63.27万公里,是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的4倍,其中全国有24个城市公交线网覆盖率超过了70%,11个城市500米站点覆盖率超过80%(注:统计中城市范围为根据高德地图公共出行热力分布分析得出的面积)。2017年,很多城市重点增加了公共汽电线路,其中增加最多的TOP10城市依次为绍兴、佛山、金华、宁波、重庆、北京、保定、杭州、沈阳、济宁,共计增加861条线路。另外,我国在轨道交通(包括地铁、有轨电车、轻轨、单轨、磁悬浮、APM等)方面已覆盖33个城市,162条线路,总运营里程达4824公里。其中8个城市运营里程超过200km,13个城市运营里程超过100km。有18个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运行,其中9个城市换乘站超过10座,16个城市换乘站超过3座。2017年全国新开通了35条轨道交通线路。目前,全国轨道交通路网密度最高的城市为上海,线路最多的城市是北京,共有22条线路。成都公共汽电车线路数排名全国第九 线路网密度全国第三公共汽、电车的线路重复度和线路网密度在轨道交通不甚发达的非一线城市中,对于市民的出行体验有着较大影响。报告显示,在公共汽电车线路规模方面,线路条数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而到了线路里程方面,很多线路条数相对较少的城市实现了反超,排名前五的城市是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天津、苏州。随着城市便捷的不断延伸,及时调整公交线路也成了改善交通状况的重要方法。2017年各城市普遍开展线网优化调整工作,线路重复系数较2016年底普遍呈下降趋势,线网密度呈普遍上升趋势,线网布局更为合理。2017年苏州线路调整总次数最多,涉及的调整的线路数也最多。在报告中,线路重复系数排名前五的城市是广州、深圳、北京、厦门、福州,即这些城市仍有较大的线路优化空间;而线路网密度排名前五的城市是深圳、上海、成都、杭州、北京,这说明了这些城市的市民可以很快地就近找到公交站,公共汽电车换乘很方便。深圳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全国第一 上海公交平均换乘次数居全国首位报告依据轨道交通指数、公交基础指标和其他动态指标等综合分析发现,在我国超大型城市中,深圳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排名最高,深圳在站点500米覆盖率、轨道衔接、公交开放水平方面表现优异;其他超大型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排名依次是广州市、上海市、北京市、重庆市、天津市。重庆由于受地理结构本身影响在步行距离、地铁路网密度等方面较弱,天津在500米覆盖率方面较其它超大城市弱。在特大城市中,成都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排名第一,为0.610,其优势在于轨道衔接、公交开放水平两个方面。而中小型城市由于公交平均距离普遍高于大型城市,公交枢纽建设薄弱,不同公交难以实现高效衔接,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相对较低。此外,从公共交通的行程时间平均值来看,共计1个城市平均行程时间超过1小时;从单位距离的行程时间上看,省会城市及直辖市耗时较短,公共交通便捷性较高。综合两个指标,上海平均出行1km距离用时约3分钟,为全国耗时最短,但上海公交平均行程时间耗时却达到全国最长。上海公交平均换乘次数和平均步行距离均居全国首位,平均换乘次数远高于其他城市或与以下原因有关,上海城市规模大,跨区域出行需求高,出行距离长,换乘的潜在需求大。加上城市单行道、狭窄路段占比较高,道路状况复杂,通常公交站点无法恰好设置在地铁口或住宅小区、办公区门口,难以满足短距离步行条件,进而导致步行距离过长。北京早高峰起点多在四环外 上海早高峰起点多分布城南报告显示,北京市早高峰公共交通热门起点大多分布在四环之外,分布密集且多集中于天通苑、西二旗、大兴、四惠、通州这几个区域。天通苑仍然是最热门的起点,反映了北京市的主要住宅区分布;早高峰最热门终点是西单商业街,热门终点大都集中在四环之内,且部分热门起点与几个最热门终点成对出现,如西红门、宋家庄、国贸这几个区域。热门终点分布偏城市东南,城市早高峰整体出行空间趋势由北往南。另外,北京市几条环线公交规划热度最高,运行于北京市快速路、与地铁呈互补之势的几条环线公交规划热度居高不下(三环路上特8路,四环路上740路、特9路及二环路上特12路)。上海市早高峰公共交通热门起点多分布于城市南部,热门终点分布于城市中北部。在早高峰出行中,最热乘车点为中冶祥腾城市佳园,最热终点中排名第二的为中冶祥腾城市广场。中冶祥腾、港汇花园既是热门起点也是热门终点,作为集教育、住宅、金融、商业、医疗与一体的商务综合体,是乘客在早高峰出行的起点或终点,客运压力大。总体而言,热门起点大多分布于城市南部,热门终点分布在城市中部与北部。乘客出行总体趋势为由四周向中心移动。另外,上海市热门公交线路多为通往市郊的专线,且通向东部较多。与上半年相比通往东部郊区的公交热门线路增多(新川、上川、徐川均为TOP10),而西部郊区规划则跌出前10。

北极圈

公共交通大数据分析报告出炉 宁波在Ⅱ型大城市中排第一

近日,高德地图联合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布了《2017年中国主要城市公共交通大数据分析报告》,在各大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排行榜上深圳以0.756分高居榜首,宁波以0.633分位居Ⅱ型大城市第一名。公共交通线网布局更加优化从全国排名来看,宁波位居第四,排在深圳、广州、上海之后,优于北京、重庆、武汉、天津、杭州等特大城市和Ⅰ型大城市。该报告是基于高德地图海量的出行数据,通过大数据挖掘计算所得。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指数由动态指标(公交开放水平、步行距离、换乘次数)、公交基础指标(站点500米覆盖率、线网覆盖率)、轨道基础指标(轨道交通路网密度、轨道衔接率)等三大指标构成。此报告研究发现,全国有24个城市公交线网覆盖率超过了70%,11个城市500米站点覆盖率超过80%。在线网覆盖率排行榜上,昆明79%、深圳78%、广州78%分列前3位,宁波位居第15位;在500米站点覆盖率排行榜上,深圳91%、上海87%、成都86%分列前3位,宁波以78%居第14位。报告称,2017年各城市普遍开展了公共汽电车线网优化调整,线路重复系数较2016年底呈下降趋势,线网密度则呈上升趋势,线网布局更为合理。在线网覆盖率超70%的20个城市中,宁波线路重复系数为3.84,仅次于东莞、苏州,位居第三,这说明经过历年来的线路优化、调整,宁波市公共交通的线网布局更加优化合理。今年新增、更新新能源公交车800辆以上记者打听到,2018年,宁波市还将继续努力,在城市公交出行、轨道交通建设、整改交通出行上花大力气。在城市公交出行方面,今年宁波将继续高标准建成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市区公交非步行分担率力争超过30%,机动化分担率达到60%。全市新增改建公交停靠站180个,新增场站面积8万平方米,建成投用中医院北侧等3个公交综合体。新增、更新新能源公交车800辆以上,公交车新能源比例超过35%,清洁能源集卡车累计超过2000辆。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有效投 资达到120亿元,全面推进2号线二期、3号线一期、4号线、5号线一期工程和宁奉线工程建设,其中完成重点工程投 资95亿元,力争年末日均客流量达到38万人次。在具体节点上,2号线二期实现首通段(清水浦站—聪园路站)洞通;3号线一期实现洞通、车站全部封顶,围挡占用的道路同步实施恢复提升;宁奉城际铁路实现首通段车站全部封顶;4号线加快建设;5号线一期车站全部开工。随着3号线一期建设进程的加快,轨道交通已开始筹备该线开通前的各项工作,以保障该线按计划于明年底开通。另外,在整改交通出行问题上,重点将解决涉及百姓民生、交通出行、交通形象的问题。在前期排查基础上,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围绕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要素(车、站、路、人、工地),建立完善信息化、便民化、人性化、品质化的目标。到2018年底前,全市形成线网规划征求意见稿和实施管理体系,基本淘汰影响行业和城市形象的老旧柴油出租车型,提升出租汽车服务水平。公路将开展“桥头跳车”专项治理,动态消除“桥头跳车”现象,年内整治完成136处桥头跳车点。开展“两路两侧”、“四边三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城市重要出入口等专项环境整治。

金正日

2020年智能交通系统项目分析报告

智能交通系统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智能交通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有效的集成并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而建立的一种大范围内、全方面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城市交通拥堵日益重视,对健康出行、便利出行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未来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前景良好。1、政策分析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包括《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智慧交通让出行更便捷行动方案(2017—2020年)》、《关于公布“十三五”时期全面推进公交都市建设第一批创建城市名单的通知》、《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发展纲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在内诸多政策支持智能交通、智能公交的发展,为智能交通系统行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行业转型发展,有助于行业产生新的盈利增长点。2、市场分析(1)智能交通行业投资规模迅速增加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各地政府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关注度和投入逐渐增加,城市交通智能化建设投入也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我国智能交通行业投资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3年智能交通行业应用投资增长至407.99亿元,增长率高达28.5%;2014年智能交通行业基础建设基本成型,注重应用成为发展主要方向,增长率接近30%,应用投资规模超过500亿元。(2)城市公交智能调度应用将向云服务的智能调度方向发展随着城市公交运营企业管理水平与管理要求的提高,公交智能调度系统技术日益成熟,基于云服务的智能调度平台已在行业中出现应用案例。对于有多家公交企业的大中城市,通过建设公交智能调度云平台,以“企业在线”的服务方式为各公交企业提供运营调度功能,便于公交的协同调度和综合运营管理,并可进一步扩展至区域范围内的中小城市公交企业,形成区域性的公交智能调度云服务中心,从而节约建设和运维成本。(3)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大力提升公交出行服务水平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往静态的、方式单一的信息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乘客对出行信息的实时化、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乘客对公交服务准点率、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交公司、政府部门及业内公司都针对这些需求开发了APP。利用这些APP,公众在出行前就能及时掌握车辆信息,减少换乘时间,提高出行效率。在这基础上,APP运营方就可以获得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入口,进行精准营销,衍生出新的服务模式,大力提升公交出行多样化的服务需求。(4)大数据技术将在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管理决策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交通行业“十二五”信息化的大力建设,尤其是随着信息化重点工程“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的大力推进,以及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行业的大力推广应用,城市公共交通运输运行状态逐步变得可视、可测、可控。一方面,数据的收集是系统自动操作的,克服了人工调查难度大、精度低、样本量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海量的城市公交车辆位置定位数据、IC卡收费数据、APP数据的积累为公共交通规划、决策提供了数据基础。3、竞争企业分析智能交通市场比较分散,行业集中度较低,地域性强。各地智能交通项目多由当地的系统集成企业实施,绝大多数企业为规模较小的地方性系统集成商。其中较为主要的对手包括但不限于:图表 1:行业主要竞争企业及其产品的主要对比情况一览表数据来源:公司官网,尚普华泰咨询整理4、风险分析(1)公交行业波动的风险公交行业发展和智能交通投入对智能交通行业具有重大影响。随着公交行业的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智能公交行业保持持续增长。如果未来公交行业的宏观环境发生不可预测的不利变化,或者公交公司对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规模大幅下降,将对行业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2)市场竞争风险我国智能公交领域处于行业上升期,随着公交车辆保有量、运营线路长度、客运量、运营里程不断增长,智能化装备与系统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智能交通行业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随着智能公交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客户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进入智能公交行业的企业不断增多,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将会加剧。如果行业内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不能有效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市场影响力,无法在当前市场高速发展的态势下迅速扩大自身规模并增强资金实力,将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风险,有可能导致市场地位出现下滑,进而将面临利润水平下滑的风险。本节选资料出自尚普华泰发布的《智能交通系统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如需更多资料请联系尚普华泰htt ps://ww w.su npul.cn/

极盗者

深度研究报告|国民出行白皮书

2019年12月25日,巨量引擎与凯度合作,了解国民日常出行需求,制作2019国民出行绿皮书。分析人群均为18周岁以上成年人,访问城市在全国覆盖一至五线城市。一、国民出行趋势公共交通(由公共汽车、电车出租车、地铁、轻轨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的地位无法撼动。提供环保、低价、安全的乘车环境,是缓解大城市的交通拥挤和污染的交通方式。各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繁多,轨交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是国民日常出行的热门交通工具之一;传统出租车呈下降趋势,网约车规模持续扩张;共享文化为消费者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苦难。因为经济发展与车价下调,自驾车越来越普及,汽车仍旧因为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和精神文化占据一席之地。从14年刀18年汽车行业销量分析来看,短期行业下滑,消费者呈观望态度,不敢轻易购车。中国目前新增需求是绝对主力,占比高达90%。中国乘用车还处于发展的前期阶段整体空间依旧很大。二、新时代购车一族当前购车一族的主力军,年龄大概在25岁到41岁之间,买车主要是为了1、消费为社交:购车给他们带来社会归属感,使他们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共同话题2、消费为人设:购车助于他们彰显个性,树立自我认同感,使开车成为一种价值产生3、消费为悦己:满足他们说走就走的愿望,拓展了生活的空间与时间,是自由精神的象征生活在国家经济发达的年代,更相信国产自主品牌的力量,更倾向买国产车,也更喜欢宽大的SUV,承载家人朋友的欢笑。三、新时代国民车标准大部分消费者都会优先考虑一辆车的安全性。科技智能配置的考虑程度相对于18年有显著攀升智能化成为了未来车辆的期待因素。国民计划购买智能汽车的比例稍高于欧美,对于无人汽车接受程度远高于欧美。自动驾驶成为未来的发展目标,解放双手后多数消费者愿意在车上办公,提高用车效率。消费者期望的汽车智能配置TOP6:AR实景导航、智能语音交互、车载人脸识别与支付、APP远程操控、空气质量自动控制系统及PM2.5过滤、智能家居互联。四、新时代潜质国民车经济增长,人们愿意花更多钱买车。在车系上,国产车质量硬,科技智能配置领先,成为消费者主要考虑的车系。品牌方面,消费者更愿意购买让人觉得“安全”和“智能信赖的”品牌。据上述研究结果,总结了消费者买车时所期望的智能汽车配置:下载本报告完整版或查看更多行业报告,请登录【发现报告】官网

纱织

郑州地铁14号线一期工程可研报告获批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陈骏线路起于郑州市中原区元通大道站,止于郑州市中原区星空路站,全长7.455千米,设车站6座。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7月2日从相关渠道获悉,郑州轨道交通14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日前已获得批复。今年6月28日,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豫发改基础【2019】417号文,对郑州市轨道交通14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批复。该批复文件中载明,轨道交通14号线一期工程已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本项目是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公共交通体系的骨干工程,项目建设对于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支撑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意建设轨道交通14号线一期工程。据了解,批复文件对郑州轨道交通14号线一期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和技术标准进行了规定。其中载明,该项目线路起于郑州市中原区元通大道站,止于郑州市中原区星空路站,全长7.455千米,全地下敷设。设站6座,分别为元通大道站、铁炉站(换乘站)、市民大道站、市委党校站(换乘站)、奥体中心站(换乘站)、星空路站。设铁炉西车辆段一座,星空路主变电所一座。与此同时,郑州轨道交通14号线一期工程在投用后将使用B型车6辆编组,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100千米小时,初期配置车辆6列。初、近、远期高峰小时发车对数分别为6对、18对和24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