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资讯」《公共财政研究》入选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盗尸者

「资讯」《公共财政研究》入选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近日,经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由山东大众报业(集团)有限公司、省财政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合办的《公共财政研究》入选中国知网2020《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在财政学科期刊中,“影响力指数(CI)”得分55.299,排第13名;“影响因子(JIF)”中的“复合影响因子”“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人文社科影响因子”,分别排第10名、第9名和第9名。《公共财政研究》自2015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高标定位、高点起步、高质追求,注重思想性、前瞻性、实践性、战略性,聚焦重大财经现实问题,财经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搭建新平台、倡导新思维、刊发新观点。今年以来,《公共财政研究》接连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关注度报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等权威文献计量评价系统,标志着刊物的学术质量和学科影响力取得了较大进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科学正确的办刊方针,始终紧紧抓住刊物质量这条主线,努力把《公共财政研究》打造成为有影响力的高质量财政期刊。供稿:省财政科学研究院我就知道你“在看”

水中仙

《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活动盛大启动!

2020年将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面打赢脱贫攻坚决战2020年亦是我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迎来了《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四十载风雨兼程,四十载春华秋实四十载初心不忘,四十载砥砺前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向一直支持陪伴我们的广大读者、作者和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年,我们将开展创刊40周年系列活动,回顾创刊以来《财政研究》对繁荣财政理论和推动中国财政改革发挥的重要作用,探讨《财政研究》未来如何在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期待您的参与!活动内容· 大数据看《财政研究》40年· “我与《财政研究》40年”征文· 《财政研究》精品论文集· 创刊40周年大型主题研讨会在此,《财政研究》编辑部邀您一起为活动建言献计!欢迎将好点子、好建议随时以任何方式告知我们。联系方式· 邮箱:czyj40th@163.com· 电话:010-88191229也可通过下方的留言区给我们留言《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征文启事1980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财政研究》诞生了。伴随着中国经济与财政的改革与发展,《财政研究》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对繁荣财政学术研究和推动中国财政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代代财政经济学人的相伴相随中,《财政研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硕果累累。在这四十年里,如果您曾被《财政研究》感动过,如果您曾被《财政研究》影响过,如果您曾与《财政研究》有过难忘的交往与情感,希望您与我们共同分享这些经历和故事,这里有您们珍贵的回忆,更有您们殷切的期盼,让我们共筑《财政研究》的美好未来。征文要求来稿以“我与《财政研究》”为主题,体裁、篇幅不限,可以是寄语、述评、回忆录,也可以是诗歌、散文、随笔等。要求系个人原创,内容真实,未公开发表。我们将择优刊发并集结出版。征文时间即日起至2020年7月31日。投递渠道文稿发送至邮箱czyj40th@163.com,主题注明“我与《财政研究》”字样。作者联系方式务必完整、清晰、准确。联系人:黄老师,010-88191223《财政研究》编辑部2020年4月“老资料新希冀”素材征集活动1980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财政研究》诞生了岁月荡涤我们已经同广大读者一起走过四十个春秋四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财政事业的不断发展也陪伴了许许多多优秀学者、基层工作者一起成长值此创刊四十周年契机《财政研究》邀请您一同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征集内容一、老资料旧 刊重点为2000年以前的《财政研究》、增刊及其他出版物;手 稿曾在《财政研究》发表的作品手稿,曾在《财政研究》工作的编辑手稿;信 函与《财政研究》编辑部的往来书信;照 片与专家、编辑的合影,参加研讨会、座谈会的照片,编辑部办公地点照片;证书纪念品《财政研究》颁发的各类证书,参加活动的纪念品;其 他其他所有与《财政研究》历史相关的资料;二、新希冀手写一段寄语,表达您对《财政研究》的期望;录制一段视频,送上您对《财政研究》的祝福;创作一幅绘画,讲述您与《财政研究》的故事。(书法、绘画、剪纸、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任选)征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将在《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活动中展出,并收录在《财政研究》40周年特刊。我们将视资料的价值给予提供者奖励。盼望您的支持与参与!征集方式将资料发送至邮箱czyj40th@163.com,邮件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方式等准确信息;也可以通过下方的留言区给我们留言;联系人:于老师,010-88191229相关说明(1)投稿资料应当不涉及版权纠纷,如内容涉及抄袭、借用等侵权行为,由提供者本人承担一切后果,与本刊无关。(2)投稿资料默认授权《财政研究》编辑部使用,编辑部保留对内容进行修改编辑、宣传展示和应有的权利。审稿:邢丽 程瑜 闫晓茗组稿:李成威 高小萍 于婧华编辑:李雅煊原创扶持

飞蝇钓

厦大张馨:“猫财政”、“狗财政”都行 公共财政重要的是实质

来源:澎湃新闻原标题:厦大张馨:“猫财政”“狗财政”都行,公共财政重要的是实质【张馨,1951年出生,著名财政学家,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历任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主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等职,著作有《公共财政论纲》(1999)、《比较财政学教程》(1997,2004)、《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2000,与杨志勇、郝联峰、袁东合著)、《双元结构财政——中国财政模式论》(1995,1999,与叶振鹏合著)、《财政·计划·市场——中西财政比较与借鉴》(1993)等,在比较财政学、中国式公共财政理论、第三财政、双元结构财政理论研究上有开拓性贡献。】2021年4月6日,母校厦门大学将迎来100周年校庆。在这个时候,我尤其想念我的老师。关心我的厦大老师很多,有机会我会陆续写出来。这里主要回忆导师张馨老师的一些事。平凡小事折射的是,这座充满魅力的中国最美大学背后更富有底蕴的人文景观。老师在中国财政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比较财政、公共财政、双元结构财政(与叶振鹏老师合作)、第三财政等领域的研究,和老师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正是这样,老师是厦大财政学的一面旗帜,体现了厦大对中国财政学科发展的贡献。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厦大财政学科是一代代学者共同努力的成果,但老师毫无疑问是其中一面重要的旗帜。我有幸成为老师的第一届博士生(仅招收1人),从此有了跟多近距离和老师接触的机会。在厦大学习、生活和工作的13年,最美好的岁月令人难忘,我在财政学领域真正意义上的探索从这里开始。记得我们读书时,财金系研究生考博选导师,优先选中青年教授,或因中青年教授在教学第一线,和学生联系更密切。如今回想,真是庆幸当时的选择。老师可写的地方太多太多,下面只是记录其中的几小点。好文章都有机会发表作为研究生,科研训练很重要的一关就是发表文章。但是,发表对于新手,又谈何容易?有同学总是说,需要自己的老师帮助推荐发表。老师却不是这样的,他鼓励我们一定要写作,要投稿,要相信自己,好文章都有机会发表。老师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一个期刊要办下去,就不能不发表好文章,都发表烂文章,期刊是会倒下去的,相信我们认真撰写的文章都有发表机会。他说,总要有六七篇文章在外面,这样发表即使有周期,但总有发表的可能。退稿也没什么,只要自己认为有价值,改后再投就是了。老师一般不推荐学生文章发表,而是让学生在大浪中去经受考验。写作的训练,让我对一般的四五千字短文一点也不怵,对我现在的工作所需要的应急写作帮助很大。直至今日,我也这么鼓励我带的博士生。我相信,这是必须经过的考验,如果这个test不通过,怎么能扮演好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角色呢?这一点对我现在的具体工作也有很深影响。2016年,我受命具体负责一个新刊物——《财经智库》。这个刊物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关,同时也与刊物定位和稿件的组织有关。坚持发表好文章,期刊才有生命力,才有吸引力。新刊不能因为稿源短缺,就降低要求。为了办好这个刊物,我向很多人求助,帮助我的人之多,连我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我之所以这么做,与老师当年对我们作为投稿人的要求不无关系,转换角色后的间接影响,不仅仅是在树立信心,而是在做另一番事业。从不占用学生的成果经常有人说,我主要谈想法,然后在学生的帮助下形成文章。老师从来不这么做。他曾经对我们同学说过,想法变成文章有那么容易吗?无意中看到罗荣渠先生(1927-1996,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著作有《美洲史论》《现代化新论》等)的一句话:“思想是气体,谈话是液体,写出来才是固体。”原来是这样啊!从思想到文章,历经质的变化。老师写《公共财政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700多页,仅用三个多月。老师在前言中感谢了我等数人,业界同仁误为我们操刀。老师胸有成竹,前期成果多,写作快,持之以恒,哪里需要我们来写?不过,我们确实帮了一点小忙,但仅限在厦大图书馆保存本阅览室查几本民国时期的财政学论著。这部大作的每一个字,都是老师自己敲出来的。快的同时是高质量,这部著作已成中国财政学经典。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梳理公共财政理论的著作,不仅对财政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财政实际部门的工作,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是应时之作,但更是传世之作,在中国财政学发展史上留下很深印记。这本书在出版20年之后,被列入商务印书馆的“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再版。老师的名字和“公共财政”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厦大对中国财政学(中国财政)创新和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公共财政论纲》封面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身教。老师从来不占用学生成果,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现在,总是有学生想在文章上加上我的名字,我从未同意,这不是不帮学生,而是我对文章没有贡献,无功不受禄,这是学术的底线。 给学生更多机会老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机会。我结合三本书的写作谈点体会。在学期间,老师指导我写《外商投资与财政改革》(鹭江出版社1998年版)。这本小书的写作,给了我系统研习中国财政问题的机会。书稿完成,老师提携我,一直希望出版社把我的名字署在前头,出版社不同意,且事实上我也不应该在前。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是老师在把关。《外商投资与财政改革》封面后来,老师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许景行先生的邀请,约我和第二届博士生袁东、郝联峰一起撰写《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感触更深。这部书定位高,写作难度很大。当时的专业文献很缺,上网费用高且可获取的专业资料也极其有限。老师把他从海外访学积累下来的学术资料提供给我们(老师在康奈尔大学经济系复印资料多,邀请他访问康奈尔的洪永淼教授说好多教授因为排队等候而抱怨)。这部书在财政学学界有较大影响,是老师对整部书的统一安排、严格要求并亲自撰写大篇幅书稿的结果,我们也因此沾光。后来,有不少人见到我,都提及此书,甚至还以为我是一名长者,实在是他们不明白其中的奥妙。书出版时,我博士毕业一年。我相信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是读的不是原书,而是看了电子版,否则纸版书有作者简介,怎么也不应该有那样的想法啊!书之前的作者简介还有照片,我的照片是在南普陀寺前面的公园拍的,背景是当时还没盖好的嘉庚楼群。《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封面早在博士生学习阶段,老师就鼓励我们给全日制本科生上课。在学期间,我给1994级财政学专业本科生系统上了一学期的《西方财政学》。看明白,想明白,再到教明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再进一步,就是编写相关教科书。清华大学出版社找厦大财政金融学科的教师编一套教材,老师负责其中的一本《西方财政学》。这本书老师让我一起编写。书中的许多内容其实来自老师的授课笔记,我加了一些中国案例,让这本书的本土化色彩更浓,书名再叫《西方财政学》名不副实,因此作了调整。由于这套书已有一本《财政学》,因此定名为《公共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008、2013、2018年版)。署名时,老师坚持让我署第一。这本书现已出了四版,发行量在同类书中也算可以。结合中国案例的财政学教科书,这是一次探索。教科书的影响力摆在那里,这同样也是老师给我创造的机会。《公共经济学》(第4版)封面“猫”财政“狗”财政都行财政学界过去有南派北派的说法,有各种山头的传说,但到了老师那里,我感觉不到山头。财科所的老所长许毅先生不同意老师的观点,要和他进行辩论。记得有一次中国财政学会在烟台开会,许先生还专门点名要老师参加。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共先生不赞同“公共财政”的提法,但很赞赏老师,我差点成为人大财金学院的教师,和这也有点关系。为老师博士论文基础之上修改的专著《财政·计划·市场——中西财政比较与借鉴》作序的,是上海财经大学席克正教授。同辈学者间就更不要说了。老师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他的学术造诣直接相关。老师倡导公共财政,质疑者说公共财政来自英文“public finance”,而“财政”已经把“public”的意思翻译出来了,给“财政”加“公共”属画蛇添足。事实肯定不是这样的。在明确市场经济改革目标后,提“公共财政”是要概括市场经济下的财政类型。“公共财政”1949-1992年后在中国大陆的用法,我作了一番研究,它已有特定的含义。老师说,叫什么名称并不重要。他甚至说,叫“猫财政”“狗财政”都可以,关键是实质。当然,“猫财政”“狗财政”肯定不如“公共财政”,师出必须有名。老师的理论有沉甸甸的学术支撑。我在厦大期间,是老师重要财政学基础理论著作出版的高峰期。今天说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效的财政、是一视同仁的财政、是法治化的财政,轻轻巧巧。可是在1997年及之前,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在硕士阶段,老师给我们授课,期末考试题目只有两道题,其中一道就是“什么是公共财政?”我们同学都觉得很奇怪,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我也忘了当时如何作答。《经济学家》1997年第一期发表老师的论文——《论公共财政》,我们才恍然大悟。考试题就是老师当时考虑的问题,原来我们这么有幸,在老师论文尚未发表,甚至尚未成文时,就有机会接触到最核心的思想。我至今仍然和同学同事讨论交流正在思考的问题,虽然不断有好心人提醒,小心有人把思想拿去发表。这种事不是没有,但是比起认识的进步来说,这又算什么呢?学术在分享中进步,老师给了我们榜样。张馨教授的论文《论公共财政》(《经济学家》1997年第1期) 老师的个性老师担任财金系主任多年,后又担任经济学院院长。老师担任院长没到届就辞去了职务,有人说是意气用事,但这就是老师的个性,是老师光明磊落的一面。我没有问过老师为什么辞职,但我想老师的辞职考虑充分。老师做事从不恋位。当时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融合已经开始,但力度还不够,为此,老师审时度势,主动卸任。之后,洪永淼老师担任两院的负责人,更深层次加快了两院融合,使两院在未来的发展中优势互补,互促互进。后来,洪老师在回忆他当时为什么回母校任教时,就谈及回母校前和老师有交流,彼时彼刻,得知洪老师发展厦大经济学科所需要的支持后,老师直接跑去找时任校长朱崇实反馈,希望可以得到学校的支持,在经济学科的发展面前,老师考虑更多的不是自己的得失。有人说,老师早辞职了两年,我更愿意说,老师为厦大经济学科的发展争取了宝贵的两年时间。老师在促进经济学科国际化上非常用心,在他任上,经济学的高级课程顺利开设,但老师从来不认为这就够了,彼时的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已经在国际学术领域崭露头角,为快速提升厦大经济学科的整体国际化水平,他的选择为厦大经济学科提供了更高效的发展机会。老师痛恨学生送礼,一是学生没有收入,二是败坏单纯的师生关系。我们同学都明白这一点,每一次去老师家,都是两手空空,连随手礼也没有。我们知道,老师不喜欢这一套。作为老师,其实更希望的是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成,这是最好的报答。后来听说有学生和家长强行送礼,礼品甚至被老师直接扔出去。有人当作奇谈,但对于我们这些熟悉老师的学生来说,这一点都不奇怪,我们只是对这样的学生和家长感到悲哀,这是对老师极大的不尊重。我们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有机会总是要见面。每次回到厦大,老师只要在,我们师生以及在厦门的同学都有相聚的机会。老师到北京,只要有可能,我们就会召集在北京的同学相聚。我希望这样的机会越多越好,那种精神盛宴的享受早已超越了美食。张馨教授(右二)和学生合影老师已是70岁的老人,退休后沉浸在他的电子书世界中,师母担心他的视力,但老师乐此不疲。军人离不开战场,学者怎么可能真正离开文字呢?点滴回忆,聊作纪念,祝福老师和师母,同时感恩母校,祝福母校的未来。(作者杨志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财经智库》副主编,著有《新中国财政政策70年》《大国轻税》等。)

丹书

北大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精准扶贫应提高农民养老金

4月26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林双林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网站刊文指出,当前中国农村老人养老金水平过低,城乡老人退休金差距过大,精准扶贫应聚焦提高农民养老金。中国从2009年开始给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林双林表示,有研究表明,养老金的发放对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改善发挥了作用。但他同时提出,目前农村老人养老金发放水平过低,远不足于维持基本生活。林双林引用统计数字说明,根据2009年规定,60岁及以上的农民,每人每月最低发放基础养老金55元,近年来上升至2018年的88元。各省市自治区可自行增加。其中,一些省市发放的高于这个标准。例如,北京市达到710元,上海市930元,天津295元,广东148元,浙江省155元,江苏135元,西藏150元,青海175元,宁夏143元,内蒙古128元,福建山东118元;然而也有一些省市自治区发放的金额与标准相差不大,例如,山西、云南发放88元,四川93元,吉林103元。据官方统计,2017年中国城市人年均平均生活费用为24445元(2037元/月),农村平均生活费用为10955元(913元/月)。“每月一百多元的养老金,实在是杯水车薪。” 林双林写道。此外,林双林还指出,当前中国存在城乡养老金差距过大问题,城市职工养老金大大高于农村老人。“2016年,城市职工平均养老金约为2805元,农村老人平均每月100多元,差别悬殊。城里退休老人有退休金,有值钱的房产,可以享受各种娱乐活动,可以到国内外旅游,而农村老人仍旧终日辛劳。”他写道。林双林认为,近年大力推行的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是很好的举措。然而,属于全民所有的国有资产也有农民一份,也应该部分地用来补充农民养老金。他强调,老一代农民为国家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国有企业的资产也应该有他们的一份。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国依靠农业支持工业发展。农民先要交公粮,即农业税;同时还有交纳购粮,即国家硬性向农民收购粮食,收购价格不到‘黑市’价格的一半。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剪刀差’,压低农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他写道,“他们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政策造成的。社会应该承担起赡养他们的责任。”林双林认为,老年农民应该是很精准的扶贫的对象,给他们增加养老金,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应该增加农民养老金发放,让这一代农民体面地度过晚年。

秋本

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财政及“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等工作

今天上午,区委副书记、区长范焱斌主持召开区第二届人民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关于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重要批示和有关会议文件精神,研究全区财政及“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等工作。区领导周志辉、凌泽民、聂荣、周正茂、杨钦涵出席会议。丁四明、凌立霞特邀出席,郑以仁列席。会议指出,要提升政治站位,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重要批示和文件精神,聚焦耕地保护,做到惜土如金、守土有责、用土有方;要强化监督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和监管办法,对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整治、及时处理;要开展全面摸排,坚持分类处置、有序推进原则,对新增违法行为“零容忍”,确保违法用地零增长。会议充分肯定全区上半年财税工作成效。会议指出,要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高质量完成减税降费、“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和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等工作目标任务;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控新增支出、压减一般性支出,降低融资和建设成本,加快平台公司转型;要积极推进“三资”盘活,积极谋划收入,加大向上争资力度,促进望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精准服务企业,着力破解项目推进、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会议研究了“洞庭清波”专项行动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区域捕捞问题整改工作和新时代县域警务工作。会议强调,要提升站位,坚决贯彻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做好长江流域禁捕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布署,扎实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市场清查力度,全面落实为期10年的禁捕措施;要明晰职责,坚持依法行政,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加强部门联动,打好整治组合拳;要坚决落实省、市关于新时代县域警务工作的相关要求,守住“五个不发生”,并结合望城实际,做到科学评估、精准施策,进一步压实各部门责任,落实相关工作措施,加强工作保障,确保望城平安稳定。

旋风腿

「CAFS活动预告」第五届财政与国家治理论坛(2020)暨《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研讨会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与中国财政学会将于2020年12月22日在北京友谊宾馆共同举办第五届财政与国家治理论坛(2020)暨《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研讨会(以下简称“论坛”)。论坛自2016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今年为第五届。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握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点任务,我们将论坛主题定为“迈向2035的财政改革与发展”。活动预告时间:2020年12月22日,09:00-17:00地点:北京友谊宾馆·友谊宫会议议程08:30-09:00 签到(友谊宫·聚贤厅)· 主持:刘尚希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09:00-09:20 领导致辞· 余蔚平 财政部副部长09:20-09:30庆祝《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视频短片09:30-12:00 主旨演讲·楼继伟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财政学会会长· 冯健身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张弘力 财政部原副部长· 鲁 昕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12:00-13:00 自助午餐平行分论坛一(友谊宫·2号会场)· 主持:傅志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14:00-17:00新时代新型高端智库建设(仅限受邀代表参会)致辞· 刘尚希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专家研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罗 蓉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 刘冬梅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匡小红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二级巡视员·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王斯敏 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主任· 胡 薇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机构与智库评价研究室副主任· 唐 涛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 刚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兼首席专家会议小结· 刘尚希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平行分论坛二(友谊宫·4号会场)· 主持:邢丽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14:00-17:00发挥学术期刊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作用第一时段《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介绍庆祝《财政研究》创刊40周年视频短片· 陈 龙 《财政研究》编辑部负责人、研究员第二时段期刊座谈·李万甫《税务研究》杂志社社长· 朱恒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经济研究》副主编·刘学侠《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副主编· 梁 华 《中国社会科学》编审· 袁 淳 中央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社社长· 孙亦军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副主编· 王振霞 《财贸经济》编辑部副主任第三时段期刊评价中心、《财政研究》执行编委、审稿专家座谈·蒋 颖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副院长· 钱 蓉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总编、编审· 白彦锋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教授· 吕冰洋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主任、教授· 何代欣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 张 鹏 中国财政学会秘书处副处级秘书、研究员

七法

迷惑:这本奇葩期刊表示「只接收双一流高校的作者投稿」

在很多人眼中,高校教师是很不错的职业,因为很自由。的确,做学者的方式很多,可以很平庸,也可以很酷,选择余地很大。但唯一绕不开的,恐怕是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最近有网友爆出自己给某高校期刊投稿被拒,而拒稿信中回复的理由是该期刊「只接收双一流高校的作者投稿」。论文作者上传的截图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网友跟进吐槽了当下某些中文期刊的奇葩录用标准。比如要有省部级及以上课题支持,不录用本科生论文等等。某学报投稿须知中文学术期刊乱相的冰山一角,逐渐浮出水面。中文期刊越来越「窝里横」马太效应出自《圣经新约》中的一则寓言: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马太效应的结果是两极分化,头部吸走尾部的资源,多者更多,少者更少。马太效应在经济、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体现,如今中国学术期刊也正陷入堆叠的马太效应的漩涡。中文期刊与外文期刊,特别是 SCI 期刊相比,处于马太效应的劣势位置。在当前科研评价体系中,论文的发表与众多影响学者生存和发展的实际利益挂钩,业绩考评、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职位晋升、学位授予等无一不以论文发表为考量;与此同时,评价体系又偏重于外文期刊,尤其是 SCI 期刊,这就导致了优质学术稿件的外流。在国内颇受追捧的 CNS这就导致目前的一个不良态势:SCI 期刊普遍声誉越来越好,向其投稿的人越来越多;而中文期刊的声誉越来越差,向其投稿的人越来越少。学者要么根本不发中文论文,要么就先把优质稿件投国外期刊,劣质稿件才考虑投国内期刊。中文学术期刊今天的状况,令无数人心痛。曾几何时,很多优秀的国内科研成果都发表在中文期刊上,比如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分离和鉴定青蒿素、杂交水稻技术等。可现在呢?—— 肥水都流向外人田。图片来源:《科学通报》而吊诡的是,中文学术期刊在论文发表方面又滋生出新的马太效应。大佬和发中文论文非常容易,甚至不论质量好坏都能发。年初被网友扒出来的徐中民马屁论文就是个鲜活的例子。背靠背的两篇《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均发表于北核期刊《冰川冻土》20135 期,徐中民独立署名。图片来源:论文截图乍一看,论文题目正经,发表于正规期刊,且作者的学术 title 也不低。但在强忍生理厌恶读完后,却发现这是一篇打着学术名号拍导师马屁的下作脏文。「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从此扬名天下。连《冰川冻土》这样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我国冰、雪、冻土和冰冻圈研究领域顶级的学术期刊,都能出现这种只看投稿人身份而不看作品质量的情况,其他中文学术期刊就更不敢想了。大佬(以及大佬的学生)发中文论文很轻松,但青年学者独立发表学术成果则难上加难,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带来了「人文社科期刊要多支持青年学者」的提案。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刘宁回忆起自己念博士时,曾在本学科最好的期刊上发表过论文;等她做了博导,却从学生那里得知,很多期刊一看是博士生论文就直接拒绝了,或者让学生加上导师名字再投。她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发表博士生作者独立署名的论文,占总发稿量的比例大多在 4% 以下,硕士生作者独立署名的论文已基本绝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学者,发表论文也比较困难。中文学术期刊如此操作,可能也有自己的「苦衷」。名家大组的影响力较大,其论文更容易被引用。引用上来,期刊自然好处多多。与之对应的,硕士生、博士生影响力很低,独立署名的论文自然不受待见。中文学术期刊一边面对 SCI 期刊为代表的外文学术期刊的不断吸血,一边为国内学术大佬大行方便之门,对青年学者层层设卡。在堆叠的马太效应下,中文期刊日渐衰败,却越来越「窝里横」。中文期刊本不该衰败的《圣经旧约创世记》记载,人类联合起来兴建能通往天堂的巴别塔,而上帝震惊于人类的野心,又愤怒于人类的怀疑,就在一个夜晚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建造巴别塔的计划也因此失败。如今我们依旧生活在多语言的世界,但由于历史、政治、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原因,英语成为当今学术最强势语言,全球学术也逐渐朝着英文化的方向转变。理工科研究的学术语言基本已经统一为英语,而且在描述学术成果时相对更加「具象」,比如化学方程式、数学公式、图表或图片等都可以展示成果。而人文学科的跨语言表述则稍显困难,很多专业术语非常抽象,且仅能依托于本民族语言,无法通过英文精确表达,强行翻译必然会丢失从表层到内核的许多精髓。学术评价的效应由此产生。在巴别塔效应下,国际学术中弱势语言体系的研究成果容易受到系统性低估。这是由跨语言学术评价的自身特点决定的。跨语言学术评价,首先是一种语言体系的学术界试图评价另一种语言体系的学术成果。显而易见,这正是以 SSCI 为代表的学术评价体系在做的事情。SSCI 是英语母语国家的研究者创造出的一套评价体系。在这套体系中,不仅汉语,其他非英语语言也少有一席之地。2017 年 SSCI 的 3208 本期刊中,近九成为英文期刊。2017 年 SSCI 的 3208 本期刊中,近九跨语言学术评价的另一层含义,则是一种语言体系的学术界试图将本体系的学术评价寄望于另一种语言体系的学术界。在国内学术界,这种寄望则表现为对英文为主的外文期刊的追捧。这种追捧进而造成前文提及的马太效应的一种。人文社科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中文学术期刊,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跨语言学术评价的弊端。但前提是,要有足够数量的水平有保障的中文学术期刊啊。谁该为中文期刊的衰败负责?谁都知道,谁也都希望有足够数量的水平有保障的中文学术期刊。不少人献计献策,但说到底,问题还在钱上。现代学术出版,已成为完全市场化的行为,欧美国家已经摸索出一套成熟的运作方式。出版集团以各种方式「拥有」学术期刊,通过向高校和科研机构出售期刊论文的版权来获取回报,解决期刊的运营开支。运营的事交给出版集团,学术的事留给期刊编委。一言蔽之,整个体系里,养活期刊的人是真正看论文的人。高校和学术机构花钱购买的是论文版权,看中的是论文质量。期刊也因之更重视自身学术声望,想要更多优质的学术论文发表在自己杂志上,多数情况下,也就不会向论文作者收取版面费(OA 期刊是另一套玩法,此处不作过多延伸)。反观中文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就十分恶劣了。首先,巴别塔效应下,中文论文的需求面很窄。英文论文,全世界学者都要看;中文论文大多数仅给中国学者看。所以,中文论文的版权价值很低。其次,学术出版极为小众,电子化冲击之下,学校倾向于购买数据库,而不是购买实体杂志。学术刊物的印数一再降低,而实际销售数量又远低于印数,赚不到钱。第三,以知网为代表的学术中间商,攫取了大量本该属于期刊的利润。中文期刊不仅拿不到中国知网支付的版权费用,反而要向中国知网支付收录费用。在这种情况下,期刊如果拿不到足够的财政支持,唯一能赚钱的路子,大概就是收取版面费了。不少人都在吐槽中文期刊通过扩版的方式增大版面费的收入,却很少会意识到,期刊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实在太穷了!那么,钱都让谁赚了呢?答案很明显:中国知网。图片来源:中国知网中国知网毛利率高达六成,一年挣下 10 亿。这笔可观的收入成为同方股份的救命稻草,也就永远不可能反哺学界,培育优秀中文期刊。中文期刊在给知网送去源源不断的论文的同时,只能「自谋生路」。看来看去,整个链条上,能养活刊物的,只有那些需要发表论文的人。于是国内期刊收取版面费成为普遍现象。但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发表论文的人养活期刊,是打造不出优秀刊物的。要想真正成为科技大国,打造中国自己的顶级学术期刊乃应有之义,国家和政府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顶层设计,真金白银地投入了大量资源。去年年底,Nature 专门刊文对此进行报道。图片来源:Nature 官网可中文学术期刊的问题这么多,究竟该怎么办呢?笔者也不知道怎么办,也许,应该先从打破知网的垄断开始吧?毫无疑问,「前博士」翟天临一定会同意。

不灯港

国际竞争力,一流学术成果以中文投稿时中国的科技期刊准备好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鼓励科研人员用中文发表论文,提高中文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有利于国民科学素养的提升。由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科研投入不断加大,科研产出的国际影响也不断提高。从近期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中国目前的学术水平、论文水平显然已经提高不少,尤其是“模仿和跟踪”国际学术发展的方面,进步很大。然而,我们现在只是从跑道上的“观众”,成为“跟跑的运动员”,继续发展,今后有一天,我们还会成为“领跑者”。能不能在国际上成为科技的“领跑者”,在国家环境没有重大改变,科研投入继续增加的条件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科技评价机制和导向。目前普遍采用的“唯国际论文数量”评价体系,由于其操作简单,无须动脑筋,最方便行政管理中的所谓公平。这种评价体系也最适合大政府的统一管理模式,便于比较不同人、不同院系、不同学校、不同省市的“进步”。由于相关部门普遍采用简单化的管理方式,有人戏称SCI就是学术界的GDP。这种评价体系就是一套教条的SCI崇拜的量化体系,它已经严重扭曲了中国科技的健康发展。即便是由专家组成的各种评审组,也是根据申报材料,数数SCI论文数目,引用数量,就可以得出评审结论,几乎不须去考察论文的内容和实际水平如何。学术共同体的认知模式已经被这套量化绑架,直接导致了学术不端现象屡屡发生,也导致一些国内学者很少在中文期刊发表论文或不发论文的现象。抛开评价体制的问题,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在调研过程中也听到过一些因期刊水平问题,导致学者不得不向国外期刊投稿的情况。有在国际顶级期刊发文的学者反映,他最早是将论文投稿到国内相关领域的专业学报上的,但是同行评审后反馈回来的评审意见,要么是简单的标出格式问题,要么是无法看懂研究内容的价值和意义,认为不适合在期刊发表,试问,研究人员辛辛苦苦研究出的成果,以论文形式投稿到该领域在国内数一数二的期刊,却屡屡遭遇这种处理,让他如何继续坚持用中文投中国期刊呢?想要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势必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学术编辑是否有能力争取到优秀论文,如何聚集一批高水平审稿专家,评审专家是否有水平分辨文章的好坏优劣,不耽误一篇好文章,也不漏掉一篇充数的滥竽。国际影响力是要付出努力争取的,不要因为自己的疏忽拖累了中文发表论文工作的推行。当多数研究人员不仅不发表中文论文,也不阅读中文论文成风时,势必影响中文在国际上的地位,影响国人的科学素养。由于国际出版集团的霸王条款规定,论文版权归他们所有,SCI崇拜也导致了中国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导致了关键数据的大量外泄。国家财政科研经费资助的科研项目所研发出来的成果,如果发表论文,应鼓励甚至必须用本国官方语言来发表,方便资助者检查验收其工作成效,方便与国内同行的交流,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也体现出学者对国家的尊重和忠诚。未来的国际合作会进一步加大,现在的合作以请对方的教授来中国做访问学者、互访的合作为主,随着我国学术评价和学术能力的提高,我们需进一步提高合作的形式,比如转变为科研课题的合作,有竞争有合作,中文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学术交流的主体语言是随着世界强国的变化而变化的,中世纪后的意大利文化昌盛,学术论文的主体语言是拉丁语;英国美国强大后,学术交流的语言才逐渐变成了英语。牛顿的论文是用拉丁语写的,爱因斯坦的论文是用德文写的,都没影响其对科学的贡献。中国学者要逐步养成为用中文写论文而自豪。我们要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成为“领跑者”并不无可能,关键是别浮躁。

欣欣向荣

法学专家搞不定学术打假 抄袭与否的边界到底在哪儿

法学专家搞不定学术打假——谁来判定论文抄袭?看到查重报告显示,论文的文献复制比超过50%的时候,姚洪军一度觉得自己要举报的抄袭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这位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的副教授,关注本院院长侯怀霞涉嫌“抄袭”已经9年。他提供的中国知网查重报告显示,侯的博士论文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达55%,另外5篇期刊文章分别为97.8%、69.1%、55.4%、53.1%、47.6%。依靠这些查重报告,他给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写举报信,跟涉事学校反映情况,一一打电话给期刊和论文原文作者,也在网上发帖,结果是无一例外地碰壁。侯怀霞任职的上海政法学院回应“不构成学术不端”,授与其博士学位的母校中国海洋大学认定“不属于轻微抄袭”。海大学术委员会的一位教授明确表示,侯论文存在瑕疵,但绝非抄袭,“调查资料翔实,我们随时等待向有关部门汇报”。曾以272分通过司法考试、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的姚洪军困惑了。为了搞清事实,他电脑里的资料已存了几个G,但似乎掌握的资料越多,距离真理越来越远。事实上,不只是姚洪军,那些参与评议的专家,也面临难题:知网查重存在误差,人工评议不被信任,学术抄袭没有统一标准……面对这份“抄袭”鉴定,他们也在思考:当学术抄袭被讨论至铺天盖地时,什么才是最准确的评价标准?抄袭与否的边界到底在哪儿?查重系统的结果专家“不认”作为同事,姚洪军第一次关注到侯怀霞“涉嫌抄袭”,是在2010年5月。读过她在期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他突然觉得“有些问题”。他已经看过侯怀霞的多篇文章。“她发的文章很多,领域也广,涉及诉讼法、广告法、环境法、知识产权、对外投资、企业责任多种多样,但她研究方向比较固定,而且法律领域的研究在2000年已经细分了。”在姚洪军看来,侯怀霞这样的“多面出击”,基本没有可能。姚洪军将侯怀霞的多篇学术文章放进了知网查重。其中,侯怀霞的博士毕业论文《私法上的环境权及其救济问题研究》在知网查重报告中显示,与25篇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内容有重合。以各个章节来统计,侯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分别为:前言30.6%;第一章49.8%;第二章54.1%;第三章57%;第四章62.8%;姚洪军计算过,综合下来,整篇文章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约为55%。这份知网查重报告是在2015年生成的,侯怀霞则是在2008年6月6日通过的答辩,报告里列出的被复制的文章也包含了部分侯文刊发后发表的文章。为“防止误差”,姚洪军又进行了人工比对。他一页页圈出侯文中与他人雷同较多的文字,“最保守估计也超过6万字了”。侯怀霞的博士论文一共16万多字,按照姚洪军的算法,这些雷同的部分起码占到这篇论文的36%。侯怀霞毕业的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颁布了《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其中第10条写明:整段雷同内容占整篇学术成果30%以上,或将他人的学术成果作为自己学术成果的主要部分或实质性部分,构成重度抄袭行为;占10%且非主要创新点,也构成轻度抄袭行为。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处官网显示,侯怀霞2004年考入中国海洋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资源法方向)专业。2008年6月6日,她完成了毕业论文。姚洪军提供的知网的查重报告显示,侯怀霞另有5篇期刊文章也被指抄袭。2004年发表的《垄断涵义探析》、2006年发表的《我国信用制度的确立与完善》、2007年发表的《论宪法上的环境权》及《论个人独资企业的商事主体性质》、2009年发表的《论人权法上的环境权》,这些论文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内容占比分别为53.1%、69.1%、55.4%、47.6%、97.8%。姚洪军认为,这些数据表明抄袭是再清晰不过的事实了。然而,中国海洋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给出的结论是,侯怀霞博士学位论文不足以构成轻度抄袭;上海政法学院的认定结论也为侯怀霞的期刊文章不构成学术不端行为。这则“事实”也遭到了侯怀霞本人的反驳。她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复制比中常理和法律法规都会标记,且她对别人的观点不是直接引用,就是间接运用,“这个学术规范是允许的”。侯怀霞坚称:“我没以任何方式去侵害和套取别人的东西,是否抄袭目前学校已经有结论,这些结论都有依据。”她还表示,其中一篇期刊文章《论个人独资企业的商事主体性质》,其实“是别人抄我的,是我先发表的论文集”。至于这本论文集的具体信息,她却称“时间太久记不起来了”。“我没有那些问题。如果真的构成抄袭,我愿意承担任何责任。”侯怀霞说。信机器,还是信人姚洪军想不明白:“我也是学法律的,白纸黑字的证据摆在这里,难道还不足以认定?”在他看来,居高不下的“复制比”是推不翻的事实。但在中国海洋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参与侯怀霞论文鉴定的专家李其眼里,查重报告里的数字并不一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李其承认“侯怀霞的论文存在缺陷”,但他同时强调,“这绝不属于抄袭”。按照他的说法,知网的查重会标记雷同的语句,但无法作出更加细微的划分。尤其像侯的博士论文为法学类别,涉及援引大量法律法条的情况。在他的印象里,侯文中被举报雷同的部分,涵盖科普性叙述、新闻类报道,也有相关的法律法条,而这些都要依照实际情况来综合判定。“一些历史性综述,有时候用自己的话概述反而不准,不如直接引用已有的说法。”李其说。“知网查重并不能作为评判学术抄袭的唯一标准。”从2007年开始,学术不端问题越发被重视,部分高校要求硕士研究生论文和博士论文都需要进行知网查重,只有检测合格才能论文答辩,这个要求随后也延伸到了本科阶段。相比人工筛查,它的数据库庞大,筛查标准统一,工作周期短,面对与日俱增的大量论文保证了审核速度,它逐渐成了学术问题筛查不可替代的“第一道防线”。2012年,教育部颁布《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2014年,又颁布《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从百度搜索指数来看,知网查重的搜索指数从2012年开始出现升高。但即使知网查重是我国目前相对可靠的查重工具,机器检测与人为判别毕竟存在一定的差别,一些有关学术问题判别的争议也往往因此产生。李其说,引入知网后,学术界往往将“复制比”作为判定论文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问题是,不少优秀论文是在既有的成果上推进的,有突出的创新点但可能也存在较多雷同之处,很容易被复制比这一个指标“一棒子打死”;另一部分人却因此找到了捷径——可以没有观点,但是要会用新鲜的写法包装。在李其看来,知网查重一方面的确保证了论文的原创性,同时却也“圈住了君子,放过了小人”。这个空子曾被不少人死死地盯住。在市面上,一种所谓的“反知网查重”开始流行,各式各样的论文检测系统应运而生。打开淘宝,一个月销量高达55万多笔的软件还能提供“降重”服务。拿这个软件来说,它可以根据论文查重情况,自动计算论文“降重”的价格,若需求紧急,24小时处理完还需再加钱。每逢毕业季,该店铺的论文查重及“降重”服务价格噌噌地上涨。有人总结,企图抄袭者能够用各种方法规避掉知网的查重,而潜心创作者因为引用问题却可能无法通过。“知网查重系统的存在,归根结底是为了方便,并非绝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是不是学术不端应交由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士作判断。”关注过多起学术抄袭事件的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文钊,也认可这种说法。他表示,知网查重系统统计的相似度可以用作提示,是否构成抄袭必须进一步鉴别分析。在众多的学术不端行为中, 学术打假的对象多数来源于直接搬运他人著作的显性抄袭者。作为一种更隐蔽的方式,“软性”的抄袭并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软性”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范畴——“隐性”抄袭。有国内知名高校在读学生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透露,自己与导师合著的毕业论文被导师私自“霸占”:缩写为短篇论文,以个人的名字偷偷发表在期刊上。导师解释只出现一位作者是“期刊要求”;但期刊回应“基本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对于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士来说,鉴别分析抄袭也是道难题。比如对于界限并不分明的中间地带,什么能成为评判抄袭与否的标准?李其的方法是判定作者是否提出了新观点。但问题是,“观点机器无法识别,需要依赖人评。但人又很难被信任”。他们只能再次回归软件,这位教授无奈,“可软件不可能没有误差”。事实上,在国外,筛查论文也主要依赖这样的反抄袭检测系统。国外大学中应用最为普遍的系统是Turnitin。Turnitin会将用户上传的文档与后台数据库里的文章作出比对,计算相似度的比例,以及包含大量相关信息的“原创性报告”。但这个系统,有着极其庞大的数据库:超万种不同的期刊杂志、数以百万计的图书、以百亿计的网页。它还采用了智能语料库技术——哪怕你改写了原文,一样会暴露。新技术能否检测旧问题被侯怀霞写入博士论文“致谢”中的刘惠荣,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的党委书记。侯怀霞表示,刘是自己的朋友、曾经的领导和同事,读博期间曾给自己诸多鼓励。刘惠荣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在2008年,那时候,学院里的答辩尚没有查重手段。对侯的论文审查,是答辩小组成员通过几层评议对内容进行的审核。“这在当时没有任何问题。”她强调。在她看来,存在问题的反而是举报本身。“侯的博士论文是2008年发表的,举报人是2015年用知网的查重软件检测,这是用现在的软件和标准去检测过去的文章”。她表示,一来,知网检测到“借鉴”的文章里,涵盖了侯文发表后刊发的文章,谁借鉴谁还不好说;二来,时代不同,用现在的标准去追溯和定性过往的文章学术不端并不能说得通。“即使从法律角度讲,也存在不咎既往的说法”。2009年,教育部颁布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事实上,被指抄袭后,总有高校及当事人回应:“刊发的论文发表早于各项规范出台。”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世友从教21年,10篇论文被指抄袭,其间职称从讲师晋升到了教授,并调入了另一所大学。这些论文中至少8篇大量“引用”了文末的参考文献,有的几乎全文由多篇参考文献组合而成。对此,张世友给出的说法是,被举报的论文多发表于2005年之前,“构不构成所谓的学术抄袭、学术不端,真是10年前的标准不一样”。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蔡红英曾被公开举报“学术不端”。她的两篇论文一半篇幅以上引用他人已发表的论文,博士期间发表专著与他人已出版的专著在部分章节上存在大量相似,还有两篇文章涉嫌一稿多投。但校学术委员会对此的认定是,蔡红英两篇论文发表时间在规定实施前,当时全国高校的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研究管理尚未完全规范,引用不够规范的现象比较普遍,也是刊登两文的杂志社所允许的。“存在学术不够规范问题,但不属于‘学术不端’行为”。虽然早已见怪不怪,但在熊文钊看来,“不能以新技术去追溯旧问题”,重点是要区分长期以来,判定抄袭的主要标准是不是未曾改变过——比如,无论什么时期,大面积的重合都不被允许。“在标准一定的情况下,这只是用新技术去检测曾经没发现的问题。”他说。抄袭与否到底谁说了算作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李其记得,接到举报材料,学校就成立了专家小组,但研究侯怀霞博士论文的“工作量很大”。从分析论文到写完报告,李其用了整整两天时间。加上一些学校规定的流程,前后差不多花了一个月。他研究了所有国内、国外相关规范,但发现仍有很多条文覆盖不到的模糊地带。他甚至自创了一套评判标准,拿着论文“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但论文是否抄袭,仍旧“是个非常难界定的事情”。“首先,国内外没有对抄袭的规范;其次,具体到每篇论文,硬性的标准也不管用,因情况而异。”他说,这个过程需要很多的讨论和商榷,没办法用查重系统来生搬硬套。他表示,中国海洋大学校学术委员会是“独立存在的”,按要求走完了所有该走的程序,关于侯论文详细的分析报告,他本人没有留存。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联系了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对方称相关情况为研究生院学科建设与学位管理办公室负责,该办公室电话一直无人接听。但这样一份让李其费尽周折的评议结果,却并没有得到举报人姚洪军的认可。长期以来,高校教授被指存在“抄袭”行为交由校学术委员会评审后,得出的结论多是“过度引用”或不规范,这也曾被人质疑是“降级处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校学术委员会的独立与否对审查结果至关重要。目前,我国不少高校的学术委员会下设在校科研部门中,即使是独立机构,也有可能受行政因素干扰,对举报的审议难以保证足够地公平。而且,鉴定抄袭不只是高校面临的难题。姚洪军举报侯怀霞涉嫌抄袭的期刊文章不少刊发于知网查重系统问世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联系到侯怀霞曾发表论文的《苏州大学学报》和《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为核心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曾负责侯怀霞文章的编辑康敬奎说,按照现在的处理方式,投递来的文章首先用知网进行筛查,复制比低于20%才能进入编辑流程。而在当时,刊文的筛查流程为初步查重、外审专家提供意见,都通过,再由编辑部根据情况排版。如今,康敬奎已记不清当时的具体查重操作,他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回忆,“看以前有没有其他人发过类似文章,是不是一稿多投,也会看看作者的学术背景。”“多数凭印象,根据平时对稿件的掌握情况”。他说,“顶多是这样。”同样是核心期刊,《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经济学版块的负责人苏伟也给出了类似的回应。“那会儿查重系统还没出现,就干脆没有系统式的查重。”他解释,一般来说,编辑部会把投稿的文章全文在百度上搜索;之后是专家复审,依赖专家对作者和该领域的熟悉程度,有时候也看直觉,看看文章跟作者本人职称、学历和研究方向等相不相符。“我们也很困难。作者如果抄一整本书,我们很难知道。”他反复强调,“当时真的挺辛苦的。”“我国学术评估领域出现的最大问题是不规范,首先是作者不规范,其次是学术期刊在刊发稿件时不规范。”储朝晖说。对此,储朝晖的建议是,加强校外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建设,让第三方机构来评判事实,之后,再由学校行政部门作出处罚。举步维艰的维权之路这些机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来,作为举报人,姚洪军说,在这场举报中,自己多数的时间都在等待。从2015年5月起,他就手中的材料开始举报。一年多过去了,姚洪军等来了中国海洋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作出的《调查结论的告知函》。同年12月,姚洪军开始向侯怀霞任职的上海政法学院举报侯怀霞的学术不端问题。没想到,事情一拖又是一年多。“即使按照规定,处理期限也最多是90个工作日。”姚洪军说,实际上,《上海政法学院学风建设实施细则》第八条也阐明:接到举报后,学校要在30个工作日内正式组织人员进行调查,调查组应于60个工作日内完成事实认定的规定。2017年6月9日,上海政法学院才给出认定结论,这份认定结论表示:“侯怀霞以上海政法学院名义发表的《我国信用制度的确立与完善》《论个人独资企业的商事主体性质》两篇论文,不构成学术不端行为。”2017年7月5日,姚洪军再次对上海政法学院提出申请,要求其公开认定标准并重新作出认定。这一次,学校很快给出答复。两个星期后,姚洪军收到了结果,“再次以相同的事实和理由提起复核,重新鉴定等于重复程序和鉴定,浪费资源,校学术委员会对本次复核申请不予受理”,但并未对公开认定标准的要求作出回应。研究法律的姚洪军不能认可这样的结果,他仍然想要一个“绝对的真理”。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18年发布的《科学与工程指标》,中国在已发表的论文数量上首次超过美国,但美国论文的引用率更高。据AEIC学术交流中心统计,去年一年,我国高校发生15起被公开讨论的论文抄袭事件,其中不乏国内一流的名校。这也是他执着举报的原因之一。在姚洪军看来,弄清楚侯怀霞论文的模糊地带,不仅关乎个人,也关系到我国学术评价的整体标准。“在政法学院,特别是法学博士之间,所有的标准和规则,即使是潜规则,都是可以拿出来讨论的。”他说。(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李其、苏伟为化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景烁 实习生 郭晓阳 安凤仪 来源:中国青年报

枣流

论文期刊投稿格式,了解一下

期刊学术论文的结构是论文内部的组织和构造,是论文作者思路的反映。期刊发表对格式要求往往也是比较严格的,对于常常只注重论文内容不注意形式的作者来说,期刊发表论文格式的要求直接影响编辑的审稿印象和成功通过与否,因此格外重要。根据有关部门颁发的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等文件精神,现列出以下论文著录规范细则,以供作者参考。各个学术期刊要求虽不完全一致,但大体规范一样。 一、题名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和分类号。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在每篇文章首页下以脚注形式注明文章收稿日期,如:收稿日期:2006-05-20二、作者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作者姓名置于篇名下方,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如下写法: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字名中间不用连字符。姓名均不缩写。如:ZHANG Ying(张颖),WANG Xi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外国作者的姓名写法从其惯例。对作者应标明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加圆括号置于作者署名下方。江 滨(武汉大学 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用逗号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注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各工作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隔开,如:江 滨1 ,李晓述2(1.武汉大学 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中南大学 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英文作者姓名下同样注明相应的英文项目,如:JIANG Bin(School of Law,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Hubei,China)三、作者简介及工作单位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简历以及研究方向。在简介前加“[作者简介]”作为标识。例如:[作者简介] 江滨(1979-),女,湖北仙桃人,武汉大学法学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学习和研究国际经济法学。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作者简介]”标识后相继列出,中间以分号隔开,最后以“。”结束。英文作者简介用“Biography:”(单一作者)或“Biographies:”(多作者)作为标识。四、内容摘要文章均应附中文和英文摘要,100-250字以内。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略语,并应尽量避免“本文认为”之类的空洞内容。最后以“。”结束。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中文摘要前加“[内容摘要]”作为标识,英文摘要前加“Abstract:”作为标识。五、关键词关键词是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对文献检索有重要作用,按学科级别从上至下选取3~8个,不得少于3个,并以分号隔开。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中文关键词前冠以“[关键词]” 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冠以“Key words:”作为标识。例如:[关 键 词] 汽油机;燃爆控制;电子点火;模糊逻辑Key words:gasoline engines; knock control; electronic ignition; fuzzy logic六、中图分类号与文献标识码分类号,应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 )对每篇论文标引分类号。涉及多主题的论文,一篇可给出几个分类号,主分类号排在第1位,多个分类号之间以分号分隔。分类号排在关键词之后,其前以“[中图分类号]”作为标识。如:[中图分类号] A81;D05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 ,每篇文章均应标识相应的文献标识: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B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D动态性信息;E文件、资料。中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文献标识码]”作为标识。如:[文献标识码] A七、参考文献(一)参考文献著录项目1.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2.文献题名及版次(初版省略)。3.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4.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5.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6.文献起止页码,在正文中紧随指示序号以(第X-X页)形式标出。7.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二)正文中参考文献指示序号的编排格式1.每一引文对应一个指示序号,以数字加方括号标示,手动插入,设定上标。如:[1]、[2]、…。2.引文前有冒号及引号的,指示序号放在句号与引号外。如:他说:“知是知非而实无是无非,知是知非者应用之迹,无是无非者良知之体也。”[4]3.引文作为一段话的一部分,则指示序号放在引号与后面一个符号之间。如:可惜的是,因修持不足,从而牵引阳明学之高妙玄远一途百义无反顾,“龙溪竟入于禅”[21],“跻阳明而入禅”[22],遂至于流为禅狂。在有引号的情况下指示序号始终跟在引号之后。(三)正文后参考文献表的编排格式参考文献按引文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条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标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一致。正文中的指示序号通常在与引文对应的标点符号的右上角,文献的起止页码在正文中紧随指示序号以(第X-X页)形式标出。参考文献条目中的标点符号全部自动在宋体状态下输入。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1.专著[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如:[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起止页码在文中引文对应处标示为:[1](第15-18页)2.期刊文章[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如:[3] 何龄修. 读顾城《南明史》[J]. 中国史研究,1998,(3).起止页码在文中引文对应处标示为:[3](第167-173页)3.论文集和以书代刊的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如:[5] 钟文发. 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 赵玮. 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起止页码在文中引文对应处标示为:[5](第468-471页)4.报纸文章[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如:[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5.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如:[9] 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6.专利[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如:[11]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7.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引用日期(任选).如:[13]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www.zhenggao.com,1998-10-04.(“[EB/OL]”意为网上公告)[12] 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DB/CD]”意为光盘数据库,另较常用的[DB/OL]意为网上数据库)8.古籍:[序号] [朝代]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3] [清] 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遗书(甲编)[M].起止页码(任选)在文中引文对应处标示为:[3](第43页)9.译作:[序号] [国别]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5] [英]詹宁斯,瓦茨.奥本海国际法(第九版)[M].王铁崖,陈公绰,汤宗舜,周仁译(或王铁崖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起止页码在文中引文对应处标示为:[5](第78页)10. 学位论文:[序号] 责任者.文献题名(论文类别)[文献类型标识].保存单位,年份.[5] 杨帆. 网络实时参考模式分析与评价(硕士论文)[D].武汉大学,2004.起止页码在文中引文对应处标示为:[5](第36-38页)11.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对于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中未规定的其它类型的文献一律用“Z”标识,具体类型及示例如下。① 文件[序号] 发文单位.文件名[文献类型标识].文件编号.发文日期.如:[4] 财政部.关于国债代保管凭证(单)应严格执行国债兑付政策的通知[Z].财国债字[1995]第25号.1995-07-17.② 辞典[序号]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如:[3]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 [Z].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起止页码在文中引文对应处标示为:[3](第52页)③ 年鉴、手册[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4]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200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起止页码在文中引文对应处标示为:[4](第453页)外文参考文献格式依其惯例。如无惯例,则借鉴本刊中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中,① 外文著作类参考文献格式为:[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斜体) [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5] Matthew Craven.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A Perspective on Its Development [M].Oxford:Clarendon Press, 1995.起止页码在文中引文对应处标示为:[5](第2-15页)② 外文论文类参考文献格式为:[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刊名(斜体), 年, 卷(期).[3] Lisa A. Barbet & John Michael. Money Laundering: An International Challenge [J].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1995, (62).起止页码在文中引文对应处标示为:[3](第162-163页)(五) 文后“[参考文献]”中的注意事项1.每一参考文献条目中的标点符号全部自动在宋体状态下输入。2.参考文献条目序号与其内容之间要空格。如“[3] 何龄修…”。3.参考文献内容中一般只会出现“,”“.”“:”,标点后面要空格。如“[9] [英]尼尔?巴雷特.数字化犯罪[M].郝海洋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4.参考文献题名中还有题名的,用“《》”。如“[3]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5.同一文献被参引数次的,各参考文献条目应合并,用同一个指示序号标示。 参考文献格式参考:[1] 张希君.民营企业发展的五大制约因素[J].产经纵深,2003,(7).[2] 周学锋,巫绪芬.浅析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3] 李晓辉.我国民营企业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2).[4] 黄速建,黄群慧.现代企业管理-变革的观点[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5] 晓亮.论民营经济的十个认识问题(下)[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1,(4)[6] Byham WC.What is assessment center?The assessment center method,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ies[EB/OL].http://www.zhenggao.com,2001-09-05.八、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引用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一般排印在该页地脚。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手动输入;而注释用数字加圆圈标注,自动插入。九、论文字体字号规范(一)中文部分标题:黑体二号;副标题:楷体,四号;作者名:楷体,四号;作者工作单位、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楷体,小四;[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宋体,小五,加粗;上述三项内容:楷体-GB2312,小五;正文内容:宋体,小五;次级标题:宋体,小四,加粗;脚注内容:宋体,六号;[参考文献]: 宋体,五号,加粗;参考文献内容:宋体,小五。(二)英文部分标题:宋体,小四,加粗;副标题:宋体,五号;作者名:宋体,五号;作者工作单位、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宋体,小五;“Biography”、“Abstract”、“Key words”:宋体,五号,加粗;上述三项的具体内容:宋体,五号。(三)其他部分“评审专家”、“责任编辑”:宋体,五号,加粗。全文行间距为15磅,次级标题段前距、段后距均为0.5行。十、其他1.“[作者简介]”、“[内容摘要]”、“[关键词]”要上下对齐,且与各自内容之间要空格。2.作者简介中作者生年折线后要空格,折线为全角状态下的半个破折号。如“江滨(1979— )”3.文章正文每段段首要准确地空两格。4.没有规定加粗的地方不加粗。5.插图应标明图序和图题,序号和图题之间空1字;图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仅有1图者于图题处标明“图1”;图题一般居中排于图的下方。表格应结构简洁 ,具有自明性。表格应有表序和表题。序号和表题居中排于表格上方,两者之间空1字。表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仅有1表者,于表题处标明“表1”。6.题目和文中的破折号中间不能断开。如“──”。7.英文标题首字母和实词首字母大写,其它字母小写。8.英文作者简介务必注意大小写。如“SHEN Xiaji(1978- ),male,Postgraate,School of Business,Wuhan University,majoring inDecision & Forecast of Inves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