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到山西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百骏图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到山西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未来网高校频道6月10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袁敏)6月5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杨金福研究员、张娜研究员和许邦助理研究员等到山西大学调研并进行学术交流。该校副校长程芳琴代表学校表示欢迎,该校环境、能源、动力等相关研究领域的教师与杨金福一行在会议中心第四会议室进行了座谈。座谈会由科技处处长李德玉教授主持。程芳琴向来宾介绍了山西大学的办学历史、科研总体情况及学校环境、能源、动力等研究领域的具体研究内容和方向,并就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在上述领域开展进一步合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杨金福研究员从能源革命的进程、“十四五”新兴生态文明产业链结构、能源有序转化规律与途径、碳元素全生命周期等方面做了介绍。张娜研究员详细介绍了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科研情况。该校杨凤玲教授介绍了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科研及工程示范情况,相关研究领域老师代表做了交流发言。会后,杨金福研究员一行参观了该校国家环境保护煤炭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双恋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周学志一行到山东地矿五院考察交流工作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焦玉国 记者 薛瑞近日,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周学志副部长一行3人,就中储国能压缩空气储能调峰商业电站示范项目相关技术服务到山东地矿五院考察交流。中科院热工所储能研发中心尹钊博士、肥城经开区合作发展局副局长董彪,五院党委副书记杨云涛、副院长崔大勇、徐洪岩参加了座谈交流。杨云涛对周学志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陪同参观了院文化长廊、国家高分泰安中心、泰安市地质资源环境大数据研究院,观看了该院宣传片。座谈会上,杨云涛介绍了五院发展历程和服务领域,并就该院立足事业职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大汶口盆地岩盐、石膏等地质找矿和地质服务方面的突出优势进行了全面介绍。技术人员重点就该示范项目废弃采卤井封堵及新建注气井施工技术进行了汇报交流。周学志对该院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的赞赏,详细介绍了正在推进实施的中储国能压缩空气储能调峰商业电站示范项目的有关情况。据了解,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是中科院工热所历经十余年的研发创新技术,属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际首套先进压缩空气储能调峰商业电站,此次示范项目落地泰安肥城,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被列入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新能源综合开发项目和省重大建设项目名单,泰安市委市政府也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要求确保今年竣工运行。周学志表示,泰安市岩盐矿产丰富,地下盐腔空间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肥城示范项目为落地山东的首个试点,后续将有更多此类项目落地山东,希望能以此次合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技术交流,开展技术协作,共同推动泰安市新能源综合开发和新旧动能转换。杨云涛表示,山东地矿五院立足泰安,深耕本土,地质技术优势突出,下一步将成立工作专班,按要求配足配齐人员、设备,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恐龙岛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提出一个新型的风电场布局优化框架

近期,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风能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风电叶片研发(实验)中心在风电场布局优化方法上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将大气稳定度作为设计阶段的重要因素,并结合高效的差分进化算法,建立了一个新型的风电场布局优化框架。通过与国外典型工作进行对比,验证了新框架优秀的布局优化效率以及大气稳定度对风电场优化工作的重要影响。相较于传统布局优化框架,新开发的框架能综合考虑当地的复杂大气条件,对于制定更加实际、高效的风电场布局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风电产业进入大规模时代,具有大量风电机组的大型风电场日益增多。传统的风电场布局大多按照一定的几何形状进行规律布置,这也使得大型风电场内的尾流影响十分严重,如图1所示。那么如何在风电场的设计阶段制定合理的风力机布局方案,尽可能地减少尾流影响,则是提高风电场整体发电能力,降低机组载荷的关键技术之一。 基于分析尾流模型构建当地风资源条件与风电场产出的关系,并使用优化算法对布局方案进行优化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风电场优化设计方法。但是传统的研究中对风资源条件的考虑只有当地的风速和风向两个因素。图1 丹麦Horns Rev 风电场随着人们对风电场与大气环境的关联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大气稳定度作为一项重要的风资源因素,对风电场的诸多方面具有显著影响,比如:功率产出、机组载荷、偏航控制以及尾流特性等。因此,在风电场布局优化工作中重点考虑大气稳定度,探究大气稳定度对其影响规律,将令电场布局方案的设计更加贴近实际,高效可靠。 为此,基于课题组最新开发的、具有复杂大气环境下尾流预测能力的新型高斯尾流模型(IET-GWM,如图2所示),结合差分进化算法,构建了一种新型的风力机优化布置框架。该框架将大气稳定度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纳入到风力机优化布置过程中。研究表明,随着大气趋向稳定,优化后的布局中有更多的风力机处于较低的发电水平,导致其整体的发电能力显著下降。 图2不同大气稳定度下轮毂高度速度亏损为了使优化布局具备适应实时变化的大气环境的能力,该框架建议将当地的大气稳定度的频率分布数据作为优化布置工作的输入加以考虑。以Horns Rev1风电场为例的优化结果表明,应用该框架得到的优化布局结果相比于原始布局的发电量提高了14.7%,如图3所示。图3 原始布局与优化布局结果的对比同时与传统的、忽略了当地大气变化的优化方法进行对比表明,正确的考虑大气稳定度的分布,将使优化后的布局在更大程度上规避因大气波动而不断变化的尾流影响,从而令更多的风力机具备较高的发电能力,为整体带来近1%的发电能力的提高,如图4所示。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大气稳定度作为一项重要的风资源要素,对风电场的布局优化存在显著影响,并且,为了使布局方案更加高效可靠应在设计阶段综合考虑当地的大气稳定度分布情况。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团队计划将现有工作拓展至复杂地形条件,开发出更加普适高效的风电场布局优化方法,并积极推动该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为我国风电事业贡献力量。

沙撒

中国梦黄河情|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扎根济南 “三中心一平台”研究成果将优先在济南进行转化

编者按:为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主办,中国网、山东省委网信办承办,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黄河河务局、济南市委网信办、淄博市委网信办、东营市委网信办等协办的“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暨“黄河落天走东海”网络主题活动将于9月22日-24日举行。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省重点新闻网站的编辑记者将深入一线,挖掘典型,生动展示沿线各地推进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实践。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22日讯 “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暨“黄河落天走东海”网络主题活动走进济南中科新经济科创园。记者在这里了解到,济南作为黄河流域的沿黄中心城市和引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引擎,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济南先行区首当其冲,片区内的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是先行区科技创新的硬核力量和产业发展的急先锋,也是践行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战略的样板示范园。利于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再加上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吸引了不少科研院所。致力于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落地济南后,成立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济南优势碰上先进动力研究,究竟能够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首期引入的重量级科研院所——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占地100亩,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总投资8.5亿元。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未来研究所将建设“三中心一平台”,即空天动力研究中心、燃气涡轮动力研究中心、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以及成果转化平台——济南中科先行燃气轮机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应用基础研究和创新技术突破,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重点建设的“三中心一平台”,将形成先进动力装置整机关键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能力。同时,一些先进动力系统核心技术及其交叉前沿创新技术工程化开发所形成的相关研发成果将优先在济南转移转化。目前,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正在建设将来进行科研实验的相关平台。“包括空天发动机临近空间环境模拟整机验证实验台、1000马力涡轴发动机与油电混合动力推进系统验证平台、燃气发生器试车台。这些关键技术验证平台将满足研发需求,并形成先进动力技术的转化应用和持续开发能力。”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开展相关研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领域交叉前沿核心技术和产品,是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对于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的未来规划,相关工作人员指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将发挥各自优势,打造以先进动力核心技术及装备为龙头的创新集群,探索可复制和推广的创新引领动能转换模式,建立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辐射带动济南市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应用的能力,助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愿景。闪电新闻记者 刘晨 唐福晨 王峣 尹承谦 济南报道

豆豆侠

中国梦·黄河情丨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落地济南先行区 11月底部分实验台将具备试验能力

编者按:为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主办,中国网、山东省委网信办承办,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黄河河务局、济南市委网信办、淄博市委网信办、东营市委网信办等协办的“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暨“黄河落天走东海”网络主题活动将于9月22日-24日举行。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省重点新闻网站的编辑记者将深入一线,挖掘典型,生动展示沿线各地推进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实践。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22日讯 “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暨“黄河落天走东海”网络主题活动走进济南中科新经济科创园,展示中心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先行区的建设意义。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是济南市北跨携河发展的承载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龙头。2018年是济南先行区的建设元年,已经初步搭建起了“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致力于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落地济南,成立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目前,研究所在燃气轮机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及整机研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以中科先行燃气轮机公司为实施主体,已形成30MW、20MW、10MW、600KW等不同功率等级低排放、系列化燃气轮机能源系统产品,并在先行区进行典型场景商业化应用,面向分布式或移动式能源、航空航天、舰船动力等更多应用场景,实现军民两用。同时,记者了解到,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的综合科研楼与试验厂房目前已启动建设并实现主体封顶。室内装修与30MW燃气轮机燃气发生器实验台的设备安装正在进行,预计今年11月底完成实验台的安装调试,具备试验能力。(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应用基础研究和创新技术突破的基础上,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将更注重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未来,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将助力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力争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从而提升综合集成水平,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打造国内一流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和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的加盟将加快先行区的科技服务产业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一体化辅助。以聚合发展带动产业链紧密合作,形成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效应,助力济南腾飞。闪电新闻记者 刘晨 唐福晨 王峣 尹承谦 报道

皇矣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召开2020年第一次理事会

4月14日上午,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2020年第一次理事会以视频形式召开。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武宏文,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朱俊强、副所长吕清刚,副市长马安全,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任希杰等分别在我市和北京会议室参加。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管理运行规则》《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所长和副所长任命》《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发展规划纲要》《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2020年度工作计划》《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2020年度招聘计划》《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2020年度财务预算》。武宏文指出,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从建设阶段转向运营阶段,为大同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带动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要求,市发改委、科技局、人社局、能源局,大同大学、同煤集团等相关单位要与大同分所加强沟通联系,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凝聚强大合力支持帮助大同分所发展,推动我市在碳基材料、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炭清洁化开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要盯紧全面工作目标任务,围绕煤炭清洁高效燃烧技术、煤炭热解气化转化技术、煤基燃料废弃物燃烧利用技术等,抓好抓实抓细试验平台建设、大同分所运营、科研成果转化等各项工作,推进大同分所高质量发展。希望相关科研人员认真工作,努力扛起科研重任,增强创新能力,推动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尽快取得明显成效,切实解决我市煤炭企业转型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加快大同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为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新突破作出积极贡献。朱俊强对大同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建设、运营表示诚挚感谢。他希望大同分所采取科学精准管理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当地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努力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李筌

中国梦·黄河情丨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扎根济南 “三中心一平台”研究成果将优先在济南进行转化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9月22日讯 济南作为黄河流域的沿黄中心城市和引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引擎,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济南先行区首当其冲,片区内的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是先行区科技创新的硬核力量和产业发展的急先锋,也是践行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战略的样板示范园。利于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再加上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吸引了不少科研院所。致力于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落地济南后,成立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济南优势碰上先进动力研究,究竟能够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首期引入的重量级科研院所——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占地100亩,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总投资8.5亿元。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未来研究所将建设“三中心一平台”,即空天动力研究中心、燃气涡轮动力研究中心、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以及成果转化平台——济南中科先行燃气轮机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应用基础研究和创新技术突破,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重点建设的“三中心一平台”,将形成先进动力装置整机关键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能力。同时,一些先进动力系统核心技术及其交叉前沿创新技术工程化开发所形成的相关研发成果将优先在济南转移转化。目前,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正在建设将来进行科研实验的相关平台。“包括空天发动机临近空间环境模拟整机验证实验台、1000马力涡轴发动机与油电混合动力推进系统验证平台、燃气发生器试车台。这些关键技术验证平台将满足研发需求,并形成先进动力技术的转化应用和持续开发能力。”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开展相关研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领域交叉前沿核心技术和产品,是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的未来规划,相关工作人员指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将发挥各自优势,打造以先进动力核心技术及装备为龙头的创新集群,探索可复制和推广的创新引领动能转换模式,建立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辐射带动济南市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应用的能力,助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愿景。

困肿中颡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在超临界能源系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日报9月15日电(记者 张之豪)近日,由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储能研发中心陈林研究员主持编辑的超临界流体能源系统方面的英文专著《Handbook of Research on Advancements in Supercritical Fluids Ap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两卷本)顺利在美国IGI Global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际上第一部关于超临界流体应用于能源化工系统方面的专著,是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各国权威专家通力合作的成果。它的出版显示了已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为代表的中国科研机构在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近年来,工程热物理所在该领域的重点方向上,特别是在大型跨临界设备、布雷顿循环及电力循环中适用的紧凑式超临界换热器设计、超临界系统装备制造、超/近临界环境化工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成为中科院在超临界流体战略技术的重点突破方向之一。超临界流体技术凭借其在能源动力领域的重大潜力,被称作是下一代“战略技术”。以布雷顿循环为代表的超临界动力循环及高温热利用等技术近年来在国际上已成为前沿热点,并逐步从基础数据积累进入到兆瓦级商业系统开发的阶段。不仅如此,流体在跨越临界区域时的相变过程和机理研究对许多关键领域的突破都十分重要,如超临界发电、太阳能热利用、新一代核能系统、航空航天工程、规模化储能、精细化工及材料工程等。具体而言,绝大多数跨临界热力和化工系统都需要面对流体跨越临界区域发生相态转变的过程。特别是在靠近热力工质临界点附近区域,由于流体热物性的强烈非线性震荡所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热力过程,是影响跨临界和超临界系统稳定性和能量转化、存储效率的关键因素。该书共包含四个板块共22章,汇集了国内外在超临界流体领域的代表性团队近年来的系列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热物理基础理论、小尺度对流传热及器件设计、超临界和跨临界热力循环系统设计以及超临界流体在代表性能源动力系统中应用等。该书的出版获得了包括来自法国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居里夫妇的母校)的Daniel A. Beysens教授、日本同志社大学Hiroshi Yamaguchi教授、东京大学Eiji Hihara教授、俄罗斯科学院Yuri A. Zeigarnik教授和Vladimir I. Anikeev教授、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学Igor Pioro教授、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Thomas Schulenberg教授等专业领域国际学术权威的大力支持。同时,该书也包含了来自西安热工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重庆大学及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国内领先团队的研究成果。日本京都大学Akira Onuki教授应邀为本书撰写序言并指出本书“汇集了最优秀的学者”、并且“是超临界流体领域非常及时而且重要的著作,因为它包含了从流体基础到能源系统应用等几个极其重要的课题”。超临界流体领域的核心难点在于流体跨越临界区域时的相态变化及能质传递机制,是亟待突破的前沿领域。陈林研究员近年来的工作集中于这一特殊流体参数区域的热力学分析。这一区域内流体跨临界过程中同时受到热-声作用的影响,表现为密度、比热容及其他参数独特的演化特性。本书第3章介绍了我所团队在微小通道内超临界CO2流体流动传热特性方面的结果。在微通道等受限制的几何条件下,流体气相、液相和超临界相之间的相态相互转化过程对外部参数条件、变化的始-终路径以及流体特殊的热物理性质参数具有较大的依赖。通过构建微小通道内瞬态热扰动模型,研究团队获得了超临界流体的小尺度反馈规律并进一步总结了超临界流体微尺度热-机械作用产生扰动强化和换热强化的机制。本章的研究中将其归结为可压缩流体微槽道Kelvin-Helmholtz流动不稳定性,为进一步理解微尺度下超临界流体流动传热稳定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另外,在超/跨临界热力系统研究中,往往具有高热流密度、大温差区间和复杂对流情景,使得临界区域流体传热与相变过程细节掩盖在临界区域震荡和对流传热不稳定现象当中。本书第5章介绍了陈林研究员和印度理工学院P.K. Basu教授合作针对局部浮力效应与热加速现象对超临界区域流动换热,特别是湍流流动换热的影响。本书第7章介绍了工程热物理所团队进一步针对该问题在超临界流体自然循环及其在能源系统中基础传热和循环流动规律的探索: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密闭回路中近临界流体自然对流流动、传热稳定性的规律及机制和预测关联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稳定性反馈、安全控制及优化管理方法。近期,陈林研究员正集中于发展多相位重构激光测试等方法用于超临界系统的高精度定量测量方面(近期论文Kanda & Chen, et al. Int. Commu. Heat Mass Transf., 89, 2017, pp. 57-63; Chen et al., Int. J. Heat Mass Transf., 155, 2020, 119684; Tran and Chen, ASME - J. Fluids Eng., 142(11), 2020, 111503),期望通过对超临界流体界面传递的可视化研究,进一步解决跨临界系统机理“看不清”、“测试难”的课题。(编辑:富文佳 吕佳珊)来源:中国日报网

备用品

中国梦黄河情|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扎根济南“三中心一平台”研究成果将优先在济南进行转化

编者按:为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主办,中国网、山东省委网信办承办,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黄河河务局、济南市委网信办、淄博市委网信办、东营市委网信办等协办的“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暨“黄河落天走东海”网络主题活动将于9月22日-24日举行。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省重点新闻网站的编辑记者将深入一线,挖掘典型,生动展示沿线各地推进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实践。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22日讯 “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暨“黄河落天走东海”网络主题活动走进济南中科新经济科创园。记者在这里了解到,济南作为黄河流域的沿黄中心城市和引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引擎,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济南先行区首当其冲,片区内的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是先行区科技创新的硬核力量和产业发展的急先锋,也是践行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战略的样板示范园。利于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再加上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吸引了不少科研院所。致力于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相关领域研究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落地济南后,成立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济南优势碰上先进动力研究,究竟能够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首期引入的重量级科研院所——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占地100亩,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总投资8.5亿元。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未来研究所将建设“三中心一平台”,即空天动力研究中心、燃气涡轮动力研究中心、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以及成果转化平台——济南中科先行燃气轮机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应用基础研究和创新技术突破,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重点建设的“三中心一平台”,将形成先进动力装置整机关键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能力。同时,一些先进动力系统核心技术及其交叉前沿创新技术工程化开发所形成的相关研发成果将优先在济南转移转化。目前,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正在建设将来进行科研实验的相关平台。“包括空天发动机临近空间环境模拟整机验证实验台、1000马力涡轴发动机与油电混合动力推进系统验证平台、燃气发生器试车台。这些关键技术验证平台将满足研发需求,并形成先进动力技术的转化应用和持续开发能力。”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开展相关研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领域交叉前沿核心技术和产品,是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闪电新闻记者 尹承谦 摄)对于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的未来规划,相关工作人员指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将发挥各自优势,打造以先进动力核心技术及装备为龙头的创新集群,探索可复制和推广的创新引领动能转换模式,建立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辐射带动济南市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应用的能力,助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愿景。闪电新闻记者 刘晨 唐福晨 王峣 尹承谦 济南报道

介者移画

工程热物理所兆瓦级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测试成功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新工质发电团队兆瓦级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工程样机在运行测试中达到100%设计转速,最大总压比超过2.685,最大质量流量接近16kg/s,累计运行时间接近100h,各项参数均达到设计指标,实验测试取得成功。基于实验样机的研制经验,该工程样机在气动和结构设计方案上做了较大改进,解决了压缩机起动及高压差运行条件下的轴向力平衡问题,全工况轴向力小于4000N,实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快速起动;优化了转子动力学设计,有效控制了压缩机主轴振动;改进了密封设计,采用干气密封,使实验循环泄漏量降低到0.06%以下,实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安全稳定运行。科研人员对测试平台进行了改进,优化了压缩机实验循环系统,使得实验进口状态始终稳定在设计参数(8MPa,35℃)附近;改进了压缩机进口状态测量方法,采用间接测量法,极大地提高了压缩机进口温度测量精度及响应特性,进口温度间接测量误差小于0.025℃,远小于现有A级温度传感器测量误差。该轮实验测试同时获取了压缩机在90%、80%、70%等转速下的性能曲线,能够满足兆瓦级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使用要求。两款压缩机的实验结果验证了齿轮箱、干气密封、轴承等关键国产配套技术的可靠性与发展水平。研发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河北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的支持。图1.工程样机图图2.运行监控图图3.测试数据图【来源: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