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学旅行|地理视角下的研学旅行其毒

研学旅行|地理视角下的研学旅行

随着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国家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也越来越重视,研学旅行工作也在持续发展,各大研学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诞生,许多传统旅行社也纷纷开启转型模式。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研学旅行涉及到教育教学、专业培训、户外体验、安全防范、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基地营地、第三方确认、保险行业等许多部门,影响范围不可小觑。研学头条作为研学旅行行业的新媒体,我们这次也有幸采访到了安徽师范大学城市规划硕士、云端地理负责人杨新宇。一结合您所从事的地理教学工作,能否谈谈是如何看待研学旅行的?1.研学旅行契合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之一。生活地理、地理教学生活化和研学旅行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其教育理念相同 。2.研学旅行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构建意义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和个人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具体的情境问题具备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品质,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将三维目标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提炼为地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炼为地理品质。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组成。研学旅行可以重构地理课堂情境,是校内课堂的校外延伸,使教学和学习情境更加生动灵活,是深化课程改革和立德树人的切入点。● 研学旅行是“从做中学”的升华,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在地理实践的过程中主动体现出来的具有的调查,分析,模拟,实验的能力和品质,是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精神。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地理实践是体验式教学的一种,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到快乐,对未来学习动机的形成,具有不断的正反馈作用。地理实践力需要在地理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设置合适的课程,完善学生潜在的实践能力。研学旅行是这种课程最好的载体,拟合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的时间能力达到“明天”的水平。目前的高考题目情境的设置更加的新颖,问题更加贴近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设问更加巧妙,没有生活的学生解决不了高考题目,研学旅行将学生转移到了大自然这个最大的教室之中,在大自然中“从做中学”,呈现出更加生活化的学习内容,使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加紧密。● 研学旅行通过重构人地时空,增强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人地协调观包括人地关系和人地观念,人地观念是对人地关系的判断和理解,人地观念主要有古代社会的“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环境为中心的环境决定论,人本主义自由观反射出的人类中心论,近代工业文明以后环境崩塌,关于人地关系重新思考后的人地伙伴论。人地观念是地理学以及地理课程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遵循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是理解地理学的钥匙。高考地理试题首先是情境,既有情又有境,以情入境,情就是人地协调的观念。学生在目前的课堂教学的方式中,不能做到与自然和社会的有机结合,造成两者之间的结合脱节,用情不深。研学旅行使学生更加融合于大自然和社会之中,增知涨识,陶冶情操,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意识。● 研学旅行有利于提高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增强看问题的方法综合思维,综合是相对于分析来说,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反之亦然。任何综合,都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任何分析又必须以综合为指导。分析与综合在后一层次上的重复总比前一层次要深刻得多。“综合思维“素养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用综合的,全面的,动态的视角看待地理现象。区域性是地理科学的第二个本质特点,由于地球系统的复杂性,距离和区位,人地相互作用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各具特色,借助区域的分析方法,可以降低分析的难度,得到自己需要的内容。研学旅行通过具体的某个区域,教师可以重新设置一些和当地联系密切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当地的位置,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思考当地地理景观的形成原因,演化过程,和解决措施。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进行创新,提出合理的观点,研学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甄别信息真伪,辨别有用信息,分析问题,发散创新的能力,使理性认识更加的感性化。学生回到教室,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已经养成,对新问题会有感同身受的感觉,解决问题更加的真实,更加完整和贴地气,有利于构建比较完整和开放的知识体系,遇到相似的问题能举一反三。3.研学旅行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学校教育强调的是共性教育,按照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校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以满足兴趣培养目标。两者可以相辅相成,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校外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实践出真知,其中的“真知”指的是能力,也指人的品格。无论是道德品格的养成,还是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实践,都离不开“行”,核心素养就是在丰富的、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中通过体验、探究而养成的,是在跨界的学习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行,对于健全人格的形成特别重要。研学旅行是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二您如何评价一次地理研学课程的成功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要按照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给予学生评价。这能让学生在获取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主动参与到研学旅行过程中去。地理研学旅行的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应从评价原则、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三方面来阐述评价的过程。要遵循发展性、过程性、激励性、多样性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要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研学旅行成果评价等四方面的内容;评价的主要方法是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及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三从您的角度看地理研学课程该如何设计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有一定的类似,两者都是基于有某种教育价值的资源进行开发整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只不过,学校课程的组织形式更加明了。研学旅行由于是在校外,旅行地点的选择、游览资源的开发、研学任务的确定、讲解员的培训、学习管理、生活管理等教育内容及其进程,这些都是研学旅行这门课程所要考虑的。“三阶段四环节十步骤”研学旅行课程模型是在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模型。从研学实践的视角,可以把研学旅行课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简称研学旅行课程的“三阶段”。课前阶段是研学旅行的准备阶段,课中阶段是研学旅行的实施阶段,课后阶段是研学旅行的总结阶段。研学旅行课程理应遵循课程建设与编排的要素设计原则,根据泰勒课程理论,把研学旅行课程分为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简称研学旅行课程的“四环节”,分别对应不同的课程阶段。“十步骤”是不同阶段中具体的步骤,分别为:课程主题和目标的确定、人员组织、精选资源,初定线路、注重实地考察,制作研学手册、生活管理、学习管理、研学作业的完成、研学成果展示、生成性学习、研学成绩的认定。地理类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三阶段四环节十步骤”流程图未来地理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需要依据现代课程理论,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实践性课程的特点,重视课程内涵的打造,做好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四您觉得目前地理研学课程开发实施的主要问题在哪要使研学旅行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建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的指导和帮助。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目前,研学旅行地理类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并不令人满意。第一,课程的素养目标不明确。通过研学旅行究竟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品格和素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和理性的分析。没有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许多研学活动没有明确的教育主题及目标,活动随意性很大,育人效果不理想。课程目标的构建使用格朗伦模式:“总体目标——具体行为”,格朗伦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内部心理变化的过程,考虑到这些内部心理的变化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和测量,因此需要出具反映这些内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总体目标为教师的教学意图,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达想要达到的教学结果,体现了学生的心理过程变化。具体行为着重描述学生可以观察的具体行为,以保证目标的可评价性与操作性,具体目标的设定应体现出核心素养的要求。第二,地理研学课程内容及问题浅层化,“只有学没有研”。一些研学活动内容简单,大多都是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浏览,存在走马观花。问题设计过于直白、傻瓜,设计的问题大多是横向延伸,没有形成问题的纵向梯度联系,题目的系统性不强。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度体验,更没有在地理思维能力上让学生有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教育质量不高。本人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认为,研学课程的问题应该抽取高中地理学科“节点”知识,该部分知识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和应用性,易构成知识串,形成思维链。在理解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养成地理核心素养的演绎能力。问题设计遵循小切口,大纵深,链式,注重思维回路。在此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注重学生的自主性。第三,地理研学课程的组织形式单一。缺乏校内外课程的整体性设计和统筹协调,还没有打破学科界限,形成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的组织育人体系,构建单元教学模型;也没有把学校知识学习与校外实践进行有效衔接、统筹考虑。五从您的角度认为研学旅行中地理教师该怎么做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具有整体性、区域性、多尺度、交叉性、耗散性、复杂性等特点。相对其它学科而言,地理学兼顾自然和人文视角,视角独特,地理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而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综合能力会直接影响整个研学旅行活动目标的达成。“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要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安全员”。这就意味着,教师特别是地理教师必然是研学旅行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指导者。这对地理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关键是老师应该具备较高的核心素养。应加大培训力度,在各部门出台研学旅行细则的基础上,把培训内容渗透到国培、省培、市培等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让各级各类教师都了解、掌握研学旅行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组织好研学旅行活动,地理教师本身必须要亲自感受,亲身实践,勇于探索。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研学旅行过程中,可开拓地理视野,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将地理教学资源与地理教材知识整合的能力,建立更加适合学生年龄和个性特点的认知体系,有利于实现从教学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具有较高学科素养的地理教师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能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只学不旅”、“只有学没有研”的现象。最后,杨老师也说了研学旅行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其为中学教师特别是地理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应牢牢抓住契机,借《意见》出台的东风,争做研学旅行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探索者。研学头条作为研学旅行专业的新媒体,我们通过对“研学人”系列的专门访谈,让不同行业的人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建议,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进一步把握中国研学旅行的正确方向,共同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事业,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文章整理至公众号研学头条,研学头条带你发现研学旅行的乐趣,关注研学头条的那些人和事儿,每天为你献上研学旅行的最新消息、政策、行业大事件。

是因是也

什么是地理研学?在旅行中学地理

研学旅行在近几年的发展越来越热,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研学旅行的内容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厚重的传统文化研学、专业的技能拓展研学、有趣的田园生活体验……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欢迎,那你知道地理研学吗?地理学科在研学旅行的实施过程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学地理必须拥有四大核心素养我们都知道,地理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半文半理,想要学好地理就要善于观察,学习地理也是发展自我的思维能力、改变自我的一种渠道。小到一个地方,大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都需要地理知识的运用,水、气、土地、自然资源、人口、交通等等因素都需要考虑的到,这就是综合性思维。地理的学习需要综合性思维,这也是学地理必须拥有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余三个则是人的观念、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人的观念指的是人们对人对社会活动、地理环境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区域认知按照字面意思来说指的就是区域,根据中国的地形地貌,被分为华北、东北等各种区域,区域和系统是相对的,我们除了要拥有系统性的认知外,对于不同的区域也要有所了解,这也代表了相同的共性和不同的个性;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习的方式,它倡导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将书本知识转换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教学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我国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一直专注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缺少真情实景的体验式学习,导致地理课程不能完全参透。近些年随着研学旅行的逐渐开展,相关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也成为学生提高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研学旅行如何构建地理核心素养研学旅行由研学和旅行两部分组成,研学即研究性学习,我们国家目前的政策给研学赋予新的意义,体现出远行异地,研究性学习。旅行可以作观光、休闲、游憩来解释,主要是离开居住地一定的地区,进行的使身心娱乐的一种休闲活动。研学和旅行的结合可以推动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提升教学的成果,还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地理学作为拥有着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的综合性学科,想要构建地理核心素养,就需要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地理研学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必不可少的环节,想要在研学旅行中构建地理核心素养,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1、遵循课程性原则在课本的课程标准中针对地理实践划分了五个等级,来对应不同的学科素养和问题特征,保证实践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地理研学的课程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地理实践活动的文章,所有环节都必须与自然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的交换,构成系统性的自然社会关系,形成自上而下的传递和自下而上的反馈。教师在研学实践的课程设计中要明确旅游资源的类别,对课程内容中可能包含的情感和价值观进行细化,从而设计出具体的内容,辩证地看待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例如在西双版纳的研学课程中,当地的气候和环境都是非常独特的,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值得去探寻,教师在课程的设计中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在望天树景区,教师可以提出望天树为什么会长那么高?板状根的植物为什么根会那么大,植物中绞杀现象产生的原因等问题,让学生在行走中观察和发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地球与地图的学习可以到天文馆、科技馆观看日食月食动态变化虚拟视频和星体轨道运行演示图;世界地理依托当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大学国际教育机构、出国旅行俱乐部等作为研学基地,了解人类所面临的重大地理问题,构建学生的全球意识;区域地理的学习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差异性和整体性的理解能力。 2、活动要实现综合发展地理学强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各个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也成为必然趋势,每个学科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研学旅行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性思维,综合性思维一旦培养成功也有利于学生用综合、全面的视角看待地理现象,尤其是在基础教育的阶段,知识的宽度比深度更加重要。就拿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风景区为例,鸡公山属于典型的南北过渡性地区山脉,拥有南北交融的文化特征,学生们如果想要学习地理知识,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前往最合适不过,不仅可以欣赏到不同类型的植被特征,还可以在这里进行茶艺、知识竞赛等活动,又或者在附近的村落进行生态自然、发展情况等乡村元素的调查,树立人地观念,加强地理核心素养。研学旅行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下学到很多不同学科的知识,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健全、完整,不仅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协助作用,也对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有着不错的效果。

问仁

广东46万人围观一堂中学地理研学旅行课

来源:新华社新华社广州12月29日电(记者 郑天虹)将网络教研课堂移到户外,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验农耕文化,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日前,广东通过互联网+教研活动的形式,实现全省46万人同上一堂户外地理研学课。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和省教育技术中心主办的第14场“同一堂课·走进三水小农街”中学地理之研学旅行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网络教研活动27日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小农街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举行。活动通过互联网平台全程同步直播,累计点击观看人数超46万人次。据主办方介绍,本次活动首次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直播,采用多机位摄像、无人机拍摄等先进技术,全方位直播研学过程。活动主会场与研学现场联动。主会场设在三水小农街中心广场,来自全省的400多位学科教师进行现场观摩,研学场设在小农街的稻田区和现代农业区,由佛山市三水区初、高中12位老师带领48名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学生以“农耕体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为主题,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到小农街基地通过实地观察、考察、访谈、查找资料及劳动等,完成“野外考察——成果整理——现场答辩——活动体会”四大研学任务。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海东说,近年来,广东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智慧教研的实现路径和方法,推进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样化分层次的教研活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共享程度,加强教研工作的先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朱英

鬼赌鬼

干货推荐!如何利用地理开展研学?一篇文章就够了

编辑按: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以地理为主线开展研学活动是很多研学从业者伤脑筋的问题。没关系,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了以陕北流水地貌研学为例,从研学活动的设计原则、背景及目标、准备工作、具体实施和总结等方面去探讨如何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设计中学地理研学活动。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越来越受到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探索意识。并结合地理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适时开展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等活动。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能够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平台。在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新内容和新方式,开展研学旅行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陕北流水地貌考察为例,探讨如何设计研学活动,以促进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1 研学活动的设计原则、背景及目标研学活动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安全性原则。整个研学过程要保证师生的安全,这是活动的前提。②课程性原则。研学旅行重在“学”,不能只游不学,研学的本质仍是“课程”,必须把研学活动当成校本课程来设计,研学点的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地理知识相关联。③实效性原则。选取的研学点应能够形象、直观地说明地理事物和问题,弥补课堂教学的过度抽象化。④可操作性原则。只有研学过程可操作,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如砂岩沉积层的观察应选在砂岩出露的地方。“流水地貌”是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这一部分的难点,也是历年高考经常关注的一个命题方向。学生对于流水作用的具体环节和相关地貌类型的认识多停留在书本和试题层面。特别是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流水地貌,即使身边有这样的景观,若没有教师指导,学生也不会主动研究其形成和变化的过程。本次陕北流水地貌研学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了解流水地貌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提高地理实践力。2 研学活动的准备工作研学活动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对研学点进行预先考察。教师必须预先对研学点进行考察,确定研学的路线和具体的观察点,如特殊地貌形态的最佳观察位置等。②制订研学计划。在考察研学点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研学计划,包括研学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具体安排以及研学后的总结等。③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研学内容。教师确定了研学的目的、地点和路线等内容后,开展一场主题讲座,向学生重点讲明研学中将涉及的观察点、各观察点可开展的项目,以及如何观察并记录。通过讲座让学生能在野外看懂地形图、地质图,能使用地质锤获取岩石标本,以及掌握岩石标本的分类和保存方法,等等。此外,讲座中还需讲一些与研学内容相关的基本知识,如流水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具体形态等。④准备相关物品。确保学生人手一个双肩背包,包内放置笔记本、放大镜、相机或手机、地形图、地质图、地质锤,以及太阳帽、雨伞、防晒霜、饮用水、常用药等物品。⑤明确分工。可将学生分成多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并安排教师或辅导员对组员进行业务指导,同时指定一名学生负责更新记录研学的微博,及时分享研学成果。3 研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本次陕北研学的重点是考察秦晋大峡谷及其周边区域的地质地貌,活动主要涉及三个部分。即乾坤湾里话“乾坤”、波浪谷中探“波浪”、壶口瀑布聊“瀑布,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4 研学总结研学总结环节:①要求学生按时提交研学报告和小论文,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展示优秀作品;②对采集的岩石标本进行鉴定、整理,贴上注有标本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集人等信息的标签;③及时验收公共物品,如地质锤、放大镜等。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学生对流水作用如何塑造地貌,岩性与地貌特征的关系,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人类如何合理利用与改造自然环境等有了清晰认识。同时领略了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的宏伟与磅礴,靖边波浪谷和雨岔雕岩谷的婀娜与柔情,以及黄河壶口瀑布的排山倒海与荡气回肠。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情况。从而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也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研学头条【来源: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使人占之

扬起研学之帆,探索地理之美——广西中学地理教师野外实践教学培训活动(第四期)精彩呈现DAY-5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在这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看过了那么多的山、水,石头、花儿、云朵,我们的研学行程也即将结束。满载丰硕的收获,五天的野外研学实践教学培训,让我们与各种地理之美相遇、相识、相知,充满不舍,却回忆满满。最后一天,学员们带着四天野外实践的所见、所思、所得,来到了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对整个考察地区的地质历史发展及区域地理特征,包括地质、地貌、生物、风土人情等进行更为系统的了解。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自然属性、较高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共同构成的一种独特自然区域。乐业-凤山地质公园属于世界级地质公园,具有重要科考、旅游价值。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模型图区域认知之地质背景记忆是自身经历的积累,那里埋藏着我们的过去,也是我们通往未来的方向。人类的记忆对于地球而言何其短暂,那我们如何获得地球百万年以前的记忆呢,答案就在地层里。学会利用沉积物的特征去判断其形成环境,掌握以今论古的地理学思维,是本次野外实践考察的重要学习目标之一。因此,对乐业-凤山地质公园的认知要从其地质背景开始,从地层的角度探析其地貌的形成过程及未来变化方向。园区基本为沉积岩覆盖,出露地层有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新生界三叠系、新近系及第四系。园区内岩石基本以沉积岩为主,有少量火成岩和变质岩,而松散堆积物主要是砂土和砾石,分布于谷地、洼地、天坑等负向地貌内。碳酸盐岩组成了岩溶峰丛地貌。景区规划图在前两天田东县棋盘滩研学实践过程中,陈智博士给学员们讲解了岩石类别的判断方法。可以从构造、颜色、密度、岩层厚度、结晶颗粒的大小、矿物的构成、磨圆度等角度判断。学员们通过用盐酸滴到石灰岩和方解石样本上观察确定此处的岩石类型。00:13盐酸滴岩石实验视频野外考察岩石活动照博物馆展示的岩石标本水的力量之暗河寻踪水,乃万物之源,孕育生命,滋养万物,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必需物质。看似柔弱的流水,却生生不息,靠着水滴石穿的毅力磨去奇峰利石,留下壮观的流水地貌。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功坚者又莫胜于水。地质公园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均雨量在1300-1500mm左右,丰富的大气降水部分汇入地表河流系统,大部分进入地下暗河体系。在看似平静的地表之下其实暗流涌动,通过物理冲刷与化学溶蚀的作用,塑造着地下石洞世界。在流水与地表物质的相互作用中,地下水又会若隐若现出露地表,在一个个天窗中展现其魅力。田阳县变色泉地下泉水的出露只是地下暗河系统的一个点,为了让学员们更深入寻踪岩流地下河的空间展布,导师引领者我们通过沿途一系列岩流天窗、漏斗的地貌观测,结合浩坤水电站水流的来源,探究喀斯特地区地下河的流向与水文特征。在野外研学实践的过程中,地下水出露形成的变色泉、浩坤湖给学员们展现人间大美湖景风光,宛如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浩坤湖位于大山深处,群山环绕,时而云雾缭绕,时而阳光普照,湖水晶莹剔透,像上天坠落人间的一颗绿宝石,散发着静谧之美。浩坤湖航拍视频地貌景观之喀斯特赏析聚沙可以成塔,滴水可以穿石。数亿年前,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量海洋生物的钙质骨骼以及其他碳酸盐类物质不断沉积,形成了总厚度达10千米的碳酸盐岩地层。之后,沧海桑田,汪洋成陆,巨厚的碳酸盐岩从海底抬升为陆地。加上中国南方气候湿热,降雨丰富,水流流量大、流速快。这场流水与岩石的对话,在时间的见证下,展现叹为观止的鬼斧神工之景。那一串串的漏斗、岩溶天窗及坡立谷、洼地、崩积地貌便是水与岩交融赐予大自然的最好礼物!学员们跟随老师们进入马蜂洞、红玫瑰大厅等地下溶洞,学习分析洞内的溶蚀和堆积地貌。水自由地游走于地表和地下,神出鬼没,塑造出溶洞、峰林、天坑、地缝、石笋等一系列景观。在长而幽暗的马蜂洞内,有着另外一片天地,洞顶遍布垂吊下来的钟乳石,形状大小不一,如麒麟、如流苏、如新笋,若是打上光,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人不敢言语,恐惊动了这一片美好。学员们在红玫瑰大厅溶洞中学习红玫瑰大厅的黑暗探险之旅更让本次野外实践学习进入高潮。在静谧黑暗的洞穴环境里,身边只有流水的嘀嗒声音。在大自然面前,我们都是孩子,她的美,她的奇都让我们叹服。对万物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在繁杂的生活里倾听自己的声音,倾听大自然的赞歌,或许这也是生命的一种绽放方式。多彩世界之万物之美公园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干湿季节分明,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地表和地下溶洞内都有着丰富的生物群落,具备重要的生态、科研、经济价值。莺飞草长,花开花落,不像室内盆栽得到精细养护,却也在大自然中自由地沐浴阳光,在风雨中心安理得地轮回,自得其乐。在雅长兰科植物资源基因园里,学员们观赏到种属各异的美丽兰花。“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贫困而变节——孔子”。兰花,素来受文人墨客追捧。大石围天坑群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多种珍贵的动植物品种,具有重要生态、科研价值。大石围天坑森林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层次分明,乔木层以成年期珍稀的香木莲为主,是大石围天坑的标志植物。博物馆里展示的乐业园区天坑植物群落介绍这个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大多数都是阳光赋予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然而,你可知道,在阳光到达不了的终年漆黑潮湿的只有水滴声的溶洞世界里,其实也有着另外一个精彩的世界。了解洞穴内的环境特征及洞穴生物的生理特性是红玫瑰大厅考察探究的学习目标之一。洞穴动物最初可能来源于地表,经过长期演化逐渐适应洞穴环境,身体各器官也会发生改变。学员们在洞内观察到蝙蝠、浅色的蜈蚣等喜居洞穴的动物,还有蟋蟀等。据陈智博士介绍,在洞穴黑暗地带,还可能存在盲鱼、潮虫等动物,这些动物经长期的进化已完全适应黑暗的洞穴环境。博物馆里对洞穴及天坑内动物的介绍 红玫瑰大厅溶洞里拍摄的洞穴动物 从生物进化角度来看,适者生存。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动物们都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但当人类频繁干扰洞穴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给谁带来了生存的契机,又毁灭了谁呢?对此,我们不得不以敬畏之心去看待整个自然,感叹生命的强大和神奇的同时更要对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心存一份敬畏之心。人地关系之区域发展与协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长久生活在山间的蓝靛瑶、高山汉等民族又是如何适应和改造这里的自然环境呢?博物馆展示的服饰浩坤湖景区考察遇到出售农产品的阿婆在博物馆三楼展示了当地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村,有古朴的染布、制香、造纸等民俗。蓝靛瑶,因善种蓝靛草,喜欢穿蓝靛染的衣服而得名,在此过程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在浩坤湖的考察学习中,我们遇见了在风雨桥摆摊出售当地农产品的阿婆,她们依然穿着民族服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博物馆里展示的民居博物馆里展示的织布工具几天的实践活动让我们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路的青山绿水,沿途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大自然赋予这个地区得天独厚的宝藏。浩坤湖湿地公园的建设、大石围天坑景区、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都是依托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建设形成,由此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文化效益。浩坤水电站的建设是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一种重要探索,也成为了喀斯特地区典型示范水利工程,为本地区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自然地理环境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限制,喀斯特山区的地质背景复杂,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的困难。当地依然十分贫困,喀斯特地区土被薄而不连续,漏水漏肥现象十分严重,使得喀斯特环境的土壤“先天不足”,保水、保肥性差,农业发展有限。加之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十分不便,给区域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在考察浩坤湖水电站的时候,管理员介绍,水电站的建设很早就有了议题,但是近十多年才实现,根本原因也是资金、技术的不足。大石围天坑景区的开发,市场条件不佳,本应是旅游旺季的暑假,游客却十分稀少。整个区域的开发还面临很多的困难,旅游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村民收入来源仍较为单一,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跟不上,还是处于依靠政府扶持的阶段。兰科自然保护区除了肩负生物保护的任务,更需要协调当地居民的利益关系,寻找互利共赢的发展方向,探讨生物资源的市场化开发模式。如何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保护青山绿水的同时也提高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协调开发和保护两者的关系,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且行且思之地理研学参观完地质博物馆,学员们带着满满的留恋和不舍踏上了返程的旅途。五天的学习,短暂却十分充实,干货满满。在青山绿水间,一群对地理充满热爱的教育与研究者,且行且思,探索地理的奥秘,感受自然的壮美,思考人地关系,也思考着如何把这一份获得带给更多的人,成为地理实践课程的领航人。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落实学科教育实现育人价值的重任。2016年11月,国家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实施,通过有计划的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旅行体验方式开展研学旅行。如何设计出基于乡土资源的研学路线,带领更多的孩子感受家乡之美,养成学科核心素养,是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廖伟业老师在给学员们上课在行程结束的前一个晚上,南宁师范大学廖伟业老师为大家举行了《课程视角下的研学教学设计》讲座。从课程的内涵解读、研学课程化诉求、学习过程的设计流程及案例分析等方面,探讨了地理研学课程设计的技术路径,启发大家积极主动思考、设计研学路线并进行实践反思。梁浩原博士做《观云识天》知识讲座梁浩原博士给大家讲解云朵的分类和识别技巧的同时,更让大家感受到了云彩之美。云朵就在身边,需要我们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带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领略大自然之美。梧州一中特级教师 刘敏红广西地理教研员 陈芸先南宁三中 张妍老师此行,我们用心去观察,用脚步去丈量,用情怀去感悟,收获满满。在返程途中老师们学以致用,对今后开展研学活动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建议,梧州一中的特级老师刘敏红提出回去要开发基于梧州本土资源的研学路线,设计本校的地理研学课程。广西地理教研员陈芸先老师提出未来要开发一些基于研学主题的教研活动,让有这方面兴趣和特长的老师拥有广阔的舞台。南宁三中张妍老师提出以后要充分利用本校资源,设计有乡土特色的研学路线,引导学生边游边学,探究学校周边环境,从小范围做起,再逐步扩大研究范围,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且行且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不是研学旅途的结束,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未来可期,愿你我同行,研学,在路上。主办单位|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西高中地理学科基地协办单位|广西南宁元途体育产业有限公司图文编辑|周代许 王满红 黄民婷 胡婵 施肖梅 图片拍摄|梁浩原 王满红 周代许 黄民婷 胡婵 刘晓贝 李少郑 李淑兰 李岳卫审核|廖伟业

变化齐一

怎样做好地理研学活动设计?以陕北流水地貌研学为例

摘 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流水地貌研学为例,从研学活动的设计原则、背景及目标、准备工作、具体实施和总结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设计高中地理研学活动。陕北丹霞地貌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越来越受到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要求地理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探索意识,并结合地理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适时开展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等活动。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能够为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平台。在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新内容和新方式,开展研学旅行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陕北流水地貌考察为例,探讨如何设计研学活动,以促进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一、研学活动的设计原则、背景及目标 研学活动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安全性原则。整个研学过程要保证师生的安全,这是活动的前提。②课程性原则。研学旅行重在“学”,不能只游不学,研学的本质仍是“课程”,必须把研学活动当成校本课程来设计,研学点的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地理知识相关联。③实效性原则。选取的研学点应能够形象、直观地说明地理事物和问题,弥补课堂教学的过度抽象化。④可操作性原则。只有研学过程可操作,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如砂岩沉积层的观察应选在砂岩出露的地方。“流水地貌”是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这一部分的难点,也是历年高考经常关注的一个命题方向。学生对于流水作用的具体环节和相关地貌类型的认识多停留在书本和试题层面。特别是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流水地貌,即使身边有这样的景观,若没有教师指导,学生也不会主动研究其形成和变化的过程。本次陕北流水地貌研学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了解流水地貌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提高地理实践力。二、研学活动的准备工作 研学活动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对研学点进行预先考察。教师必须预先对研学点进行考察,确定研学的路线和具体的观察点,如特殊地貌形态的最佳观察位置等。②制订研学计划。在考察研学点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研学计划,包括研学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具体安排以及研学后的总结等。③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研学内容。教师确定了研学的目的、地点和路线等内容后,开展一场主题讲座,向学生重点讲明研学中将涉及的观察点、各观察点可开展的项目,以及如何观察并记录。通过讲座让学生能在野外看懂地形图、地质图,能使用地质锤获取岩石标本,以及掌握岩石标本的分类和保存方法,等等。此外,讲座中还需讲一些与研学内容相关的基本知识,如流水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具体形态等。④准备相关物品D确保学生人手一个双肩背包,包内放置笔记本、放大镜、相机或手机、地形图、地质图、地质锤,以及太阳帽、雨伞、防晒霜、饮用水、常用药等物品。⑤明确分工。可将学生分成多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并安排教师或辅导员对组员进行业务指导,同时指定一名学生负责更新记录研学的微博,及时分享研学成果。三、研学活动的具体实施 本次陕北研学的重点是考察秦晋大峡谷及其周边区域的地质地貌,活动主要涉及三个部分,即乾坤湾里话“乾坤”、波浪谷中探“波浪”、壶口瀑布聊“瀑布,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四、研学总结 研学总结环节:①要求学生按时提交研学报告和小论文,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展示优秀作品;②对采集的岩石标本进行鉴定、整理,贴上注有标本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集人等信息的标签;③及时验收公共物品,如地质锤、放大镜等。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学生对流水作用如何塑造地貌,岩性与地貌特征的关系,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人类如何合理利用与改造自然环境等有了清晰认识,同时领略了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的宏伟与磅礴,靖边波浪谷和雨岔雕岩谷的婀娜与柔情,以及黄河壶口瀑布的排山倒海与荡气回肠。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情况,从而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也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文章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原文标题: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活动设计——以陕北流水地貌研学为例内容仅供学习研究交流使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既已县矣

“行走家乡漯河,探秘城市演变”漯河实验高中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映象网讯(记者 杨增强 通讯员 田雅)近日,漯河实验高中地理研学社组织部分社员到螺湾渡、三晋乡祠、受降亭、橡胶坝、牛行街进行实地考察,用行走的方式了解家乡漯河,探秘漯河城市演变。出发前老师集中分发实地考察活动单,并对此次出行人员进行核对。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了第一个考察点——螺湾渡口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沙河和澧河的流向为自西向东,从而判断出河南省的地势特征,细心的同学提出了两河交汇处为什么会形成聚落的问题,其他的同学根据所学知识相互结合解答了这个问题,老师还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并追溯到了古代所形成的源汇寨。接着,一路向西来到二中校内的三晋乡祠,又称为山西会馆。老师又带领同学们来到受降亭。1945年九月二十日上午九点,漯河作为全国第十三个受降区,在三晋乡祠会馆举行了日本投降仪式。在第三个考察点——澧河橡胶坝,橡胶坝正处于完全瘪的状态,它有按需调节坝高,灵活调节水位的特点,老师一一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分析澧河橡胶坝的工作原理和作用。最后,同学们来到了牛行街,老师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牛行街的历史,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了牛行街成为全国六大牛市的原因。通过此次研学,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使学生获得了书本上所不能学得到的知识,感受到了革命的光辉历史,体会到沙澧自然风光,加深了对漯河发展历史的了解,也使得学生们更加热爱家乡。通过以游兼学,学游相济的方式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映象网漯河新闻热线:180 0371 1850,投稿邮箱:luohe@hnr.cn。映象网“大象陪办”电话:180 0371 9699)【来源:河南联播】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法蒂玛

研学旅行灵魂三问:该去哪?去干嘛?怎么干?

文 / 张成 图 / 网络来源:地理教育古人求知的一种模式是“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后“行万里路”,亲历躬行 、参证精思 ,知识水平就会飞跃到一个较高层次 ,古代称之为“游学”。现代教育人们也很早关注到两者的结合 ,研学旅行就是其中形式之一 。现代研学旅行开端于日本 ,其作用很多。为推动我国研学旅行开展 ,国务院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2020年 )》中提出“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教育部也发布 《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地理教学“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研学旅行是一种开发与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形式 ,教师可 以利用起来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观察 、实践 、探究和研究活动”。1明确主题 ,制定方案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开展的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的观光休闲旅行。一般观光休闲旅行多是猎奇,附加购物等商业活动 。我国地大物博,有着不同的气候区 、地形区,自然景观不同,大江大河各具特色,人类活动造就了不同的聚落形态和区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学生研学旅行的时间有限,综合考虑学生地理教材知识的延伸、人身安全、身体承受能力、费用 、时间 、兴趣等因素,研学旅行主题必须明确。为明确主题,开展研学旅行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征集学生感兴趣或疑惑的地理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地理教材知识明确参观主题,制定考察目标,确定考察范围。如研学上海,探究河流的堆积地貌和城市发展与产业布局;研学齐鲁,探究东岳泰 山的形成和泉城济南水循环等。根据研学旅行确定的主题,可拟定详细方案,选择行程路线和目的地 。为充分利用好学生宝贵的研学旅行时间,教师要结合每天的行程和考察项目,在充分讨论中筛选 出不同的分主题,这些分主题要与学生在地理教材中学习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相吻合。如从合肥出发“火山之旅——内蒙古阿尔山”研学旅行,可根据行程细化成:第一段(合肥一哈 尔滨 )探寻南北差异,让学生在路途中感受不同纬度地 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昼夜长短的不同;第二段(哈 尔滨一 海拉尔)体验地理环境经度地带性的差异;第三段(阿尔山)体验满族别样风情,领略火山魅力;第四段 (呼伦贝尔)探究草原生态;第五段(呼伦贝尔)仰望星空,定位星座,判断方向;第六段(哈尔滨 )感受城市的交通运输和黑土地的魅力。这样就将宇宙中的地球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人口与城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山地的形成和选修三《旅游地理》中的地理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一路走来,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目前内化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2储备知识 。激发兴趣目前为解决研学旅行的后勤保障,大多学校都委托旅行社组织,旅行社派出导游详细讲解,导游虽知识面广,但毕竟在地理专业知识上深度和广度不足。为使研学旅行达到预期目标,取得最佳效果,学生除掌握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外必须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增加知识储备有两个途径,如一是学生自我收集,现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信息量巨大,学习方便,教师可就制定好的主题和方案,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储备本次研学旅行所涉及的地理知识;二是学校可选派教师或邀请专家在研修旅行前开设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拓宽学生知识面。如到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代表区域之一——重庆武隆县境内的喀斯特地区开展研学旅行,就要求学生了解当地的气候、地形及教材 中自然界物质循环、水循环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还要了解喀斯特地形等知识。学校可邀请专家开设喀斯特专题讲座,系统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发展的地质过程、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地表地貌代表景观——峰林、峰丛 、石林,地下地貌代表景观——天坑、溶洞、地缝、地下河、石钟乳、石笋 、边石坝、石柱,代表地区——桂林秀丽如画的峰林、昆明突兀奇绝的石林 、贵州神秘莫测 的溶洞 、黄龙丰富多彩的钙化彩池等。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的“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一文中指出“在进行国内和国外的‘旅行 ’活动时,要防止一种偏向——就是‘喂给’儿童过量的知识和印象。”就高中生而言,多一份知识储备,会增加他们的期望值,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不“喂给”他们过量知识前提下,研学旅行之前的知识储备必不可少。知识储备过程中,学生一起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探究发现,并将各自的疑问带到考察中,为即将进行的实地体验埋下浓厚的求知渴望 。3实地体验 ,情境提升研学旅行是课堂的延伸,身临其境的实地体验只会使知识在“课堂”中的呈现更加生动活泼,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更加深刻。在三亚,当师生一起沐浴在海风椰韵中,聆听着《请到天涯海角来》的音乐,欣赏着刻有“天涯”、“海角”、“南天一柱”等文字的林立奇石,回味着教材上海水侵蚀地貌的内容,比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来启发学生想象而创设的情境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为避免研学旅行变相成为旅游活动,实地体验中不能一看了之,研学旅行中感性感知的同时,要多一点理性思考。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是主动的参与,它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有研究表明学生大多倾向于“实地调查、观测”的地理教学方法。在云南大理研学旅行时,面对挺拔雄伟的苍山,明媚清澈的洱海,结合山峰、河流、耕地、林地、聚落的分布,师生一起认识沟谷、洪积扇、冲积扇、洪积一冲积平原、山地植被的变化,共同探究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成因、苍山植被垂直变化的隐含因素、苍山抬升与洱海断陷形成的内力作用。徜徉在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大理古城中,面对有着一幅天然水墨山水画的大理石,思考着教材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认识大理石是地壳中的石灰岩经过地下高温高压作用变质形成的变质岩,地壳的内力作用促使原来的各类岩石发生质的变化的过程 。同时可布置学生进一步从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探究大理古城及周边聚落的分布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更深层次地探究苍山洱海之间的狭窄洪积——冲积平原人口增多及周边环境的变化,从而认识到人地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在这些自然情景中的实地体验,强化学生运用教材中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分析解决实际区域的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缩短地理教材与实际地理情境的距离,促使学生从这些现成的地理情境出发,设身处地地认识 自然或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过程和规律,挖掘研究地理的基本方法,也使探究学习方式真正落到实处,有助于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4理性总结 ,反思提高研学旅行将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与课本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有主题、有选择地呈现出来,能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为强化研学旅行的成效,在研学旅行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其重要环节是学生撰写研学旅行考察报告,内容包括:拟定题目、考察 目的、考察方法、考察内容、原始资料与野外考察结果对比、得出主要结论、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等,重点强调考察内容与课本知识的对比。当学生一篇篇站在理论高度的文字配以精美绝伦图片的考察报告呈现出来时,带给教师的将是学生地理素养提升的惊喜。教师还可利用多种形式展示成果,进行研学旅行成果交流,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专业人士评价、家长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形成多样 的地理课程资源,促进地理课程资源多样化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人的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是在路上。”只要充分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通过研学旅行,“读书”与“旅行”会相得益彰地促进学生地理能力提升 。

桃太

研学旅行 让课本知识“活”起来

东四胡同博物馆里的老爷爷志愿者近一个月的寒假时光,让此前未能成行的“万里旅程”变为可能。记者了解到,不少学校借此机会,带领学生们用脚步丈量土地,亲自感悟祖国壮美及大好河山,让孩子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到实景中活起来。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的孩子们组成几个小分队,在这个假期奔赴京外。其中18级“1+3”实验班的同学们来到了贵州,领略黄果树瀑布的壮观,一睹大国重器“天眼”的真容……不过,这是一场带着任务的参观,比如早在到达瀑布之前,老师们就已经从化学、地理的角度向学生们介绍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生物因素以及喀斯特分类,让孩子们在参观游览前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高一年级的学生则前往湖南,在这个“近代中国产生人才最多的省份”,探索古今文人的诗意境界;高二年级南下苏杭,感悟园林建筑之美,体验未来的智能时代。北京市文汇中学初一、初二的学生们近日开启了“三峡研学”,前往宜昌、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白帝城等地,在如画的风景里重温郦道元的《三峡》、聆听旧日战事、缅怀爱国诗人屈原、体验土家族的婚嫁风俗、实地参观巴楚文化“活化石”吊脚楼……据介绍,此次研学涵盖了语文、历史、地理等6科知识,老师们把教室搬到了室外,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并感受祖国文化。北京第十四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则奔赴江苏宜兴及周边城市,到中国陶瓷博物馆感受匠人巧手,在东坡书院领略一代文豪的为人、为学、为世之道,自己动手制作创意紫砂,让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身上自然生发。据了解,教育部等11部门此前曾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并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记者 牛伟坤)

及屠羊说

“新时代 新研学 ”2020研学实践教育高峰论坛

12月19日-20日,“新时代 新研学”2020研学实践教育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南宁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的指导下,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南宁师范大学主办,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广西地理学会、广西启迪科教有限公司联合承办。无人机“空中作业”参会人员最美的笑容思想引领,时代需求本次论坛特邀区内教育专家,高校、研科院所知名专家学者及中小学校长,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负责人担任嘉宾,与来自全区各地地理教研员、中小学教师、教培机构、文旅企业业务负责人等围绕现阶段研学实践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经验分享和交流,为推动我国研学实践教育全面高质量开展提供智力支持,以便推动研学实践教育的融合发展。本次论坛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实践育人教育改革”为主题,旨在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精神,深化指向核心素养的新课标、新教材、新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推进我区中小学研学实践育人教育改革,通过研学实践与创新融合思想进一步凸显地理学科特色,践行地理实践力,推动我区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有思想,有内容,有高度,可操作,可评价的全面展开。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李清先首先致辞。他提到本次论坛是在广西中小学实践教育的关键阶段召开的,故对此次论坛寄予厚望,相信论坛的召开将会为广西中小学研学教育实践的全面展开提供智力支持,为提高广西中小学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做出新贡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李清先致辞南宁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侯代忠致辞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卢培钊与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卢远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全方位多视角跨学科融合,助力研学实践乘风破浪陈菊、陈宛玉分别从STEAM和生涯教育角度阐述与研学实践教育的融合、渗透。曹光哲从“红色”角度深入剖析开发接地气有灵魂的红色研学教育课程。杨春良、吴伟镔分别从场馆研学课程开发角度提出创新型校外合作方案。张晓玉分享研学旅行“北京模式”探索,魏巴德从安全角度出发,为研学旅行提供安全保障。李忠作“出版+研学”助推研学实践教育成为立德树人有效途径的报告,从媒体、科技角度拓宽研学实践教育渠道与途径。使参会人员瞬间醍醐灌顶,更新观念,只有跨学科融合,多方通力合作,才能设计出“有血有肉”的研学线路。立足核心素养,学科基地助力研学实践“落地”在研学热潮中,针对出现“只游不学”“游而不研”等现象,作为首批广西高中地理学科基地在对接、研究、服务基础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校的牵头作用,聚焦问题,找准定位,结合乡土地理,依托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一流学科,在专业团队的组织下,架起研学与课程衔接的桥梁。南宁师范大学广西高中地理学科基地主持人廖伟业副教授和她的团队,近年来不断的尝试与探索,结合研学旅行目标、立足核心素养(研学与地理实践力)从地理学科育人价值角度出发,对接中小学地理课程,开发设计出具有乡土地理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20日下午,廖伟业副教授分享“基于乡土研学案例——百色地学篇”并与参会人员探讨基于地理实践力的乡土研学课程开发与实施评价。以接地气、立足乡土,可操作可评价的案例成果展示再次点燃参会人员的研学激情,也为研学实践教育增添了生命色彩。廖伟业副教授交流实践成果《课程视角下的乡土研学旅行实践探索》接着秦年秀博士从广西开展研学实践教育的资源优势、导师团队的阵容(一批以博士主导,专业多样,经验丰富的导师团队)理论基础等专业角度,结合跟着博士去科考系列专题内容进行汇报交流,并提出“研学实践教育在路上”的口号,做出了“你敢想我们敢做,你有需求 我们有行动!”的许诺!秦年秀博士专题报告《跟着博士是科考——山水之间就是广西》路漫漫其修远兮,研学旅行未来可期“在变局中开新局”,研学实践教育需在“融合”中前进,需依靠多方通力合作,才能走向高质量的课程,实现高规格的育人价值。未来,我们将加大研学旅行专业团队建设,建设一批既具有旅游协调组织能力又兼有地理学科素养及教育修养的专业人才。在践行地理实践力,凸显地理学科特色同时,我们将打造广西特色研学精品国家课程!我们期待您的加入!主办单位:广西出版传媒集团 南宁师范大学文字编辑:杨维 黄楚媚 曾晓铃图片拍摄:柴光辉等审 核:廖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