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考研究所和考高校研究生院,差别有多大?过来人最清楚药也

考研:考研究所和考高校研究生院,差别有多大?过来人最清楚

在考研的时候,选择报考相关的研究所,或者是报考高校研究生院,考上之后,差别有多大?很多考研新手,对这个问题并不是特别了解,但很多过来人,对此就心知肚明。下面就让小编给你讲一讲,过来人考研时,对这两个不同的读研机构的认识。生源质量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考上研究所和考上高校研究生学院,在生源质量方面,有什么差别?很多人认为,科研院所的生源,相对而言质量要低一点。但是,也会区分是什么样级别的科研院所。比如,中科院的各个科研院所,生源质量,很多时候都不比名牌大学的生源质量差。但是,一部分地方的科研院所,所招收的研究生的质量,有可能就不如当地的重点大学的生源质量高。因此,这个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竞争激烈程度谈到考研的竞争激烈程度,通常情况下,知名大学研究生的竞争激烈程度,要高于科研院所。这是因为大学的知名度,普遍高于科研院所。其实,一部分研究所,在业内的名气比较大,但是,名气并没有“出圈”,导致很多考研的考生,不一定特别了解。因此,如果有时候,自己的实力考知名大学研究生可能不太稳,其实,也可以把注意力转向研究所,兴许还能够考上好的研究生。实验条件如果我们比较考研的实验条件,高校和研究所之间,到底谁强谁弱呢?知名大学的研究条件,可能和研究所不相伯仲。但是,一流的研究所,尤其是中科院下属的众多重点研究所,在科研条件上,可能比多数高校都要高出一筹。当然。如果你要比较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等,可能高校更占优势,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资源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其实在降低。收入待遇从收入待遇方面来讲,研究所研究生的收入待遇,相比高校研究生的收入待遇。要好得多。据有关情况显示,一部分研究所的硕士,就能够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但是,高校的研究生工资补贴,很多时候只有1000多甚至更低。尤其是如果你遇到很抠门的研究生导师,可能都不给你发什么科研补贴,只有依靠国家助学金生活。工作待遇到底是在研究所读研究生还是在高校读研究生,毕业后的发展前景更好呢?在研究所读研究生,如果你的研究能力突出、表现比较好,也有可能毕业就留在研究所,或者说,被研究所推荐到相关的机构去工作。在就业方面,研究所可能更具优势。相比之下,高校的研究生众多,基本上很难兼顾每一个同学的就业需求,工作多数情况下靠自己找,高校研究生学院也没有办法为每位同学提供1对1的就业帮助。对此,你怎么看?#加油考研人#

莫斯科

又有4所高校建立研究院

为了布局学科,布局异地,各高校纷纷建立研究院,从而扩充版图。近日,又有4所高校建立研究院,分别为:南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和中北大学。1、南开大学南开大学持续发力医学,与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合作共建的南开大学妇产科学研究院,图源官网该研究院旨在充分发挥南开大学学科、科研优势和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医疗资源优势,聚焦妇产科生物治疗、女性全生命周期发育及健康、生殖调控三大领域,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建设妇产科学系统性科研体系。2、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布局重庆,重庆两江新区又迎来一所高校,成立合肥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图源官网该研究院将重点围绕两江新区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合肥工业大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需求,在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大数据及信息服务等领域,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成果转移、项目孵化、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3、湖南大学湖南大学则布局东南沿海,在泉州市共建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与机器智能泉州创新研究院。图源官网该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实现研究型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培育一批高科技创新企业乃至上市公司,推动泉州市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升福建省及东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泉州市的创新创业高地、人才集聚谷地和产业发展基地。4、中北大学前三所高校均只建立一个研究院,而中北大学则为争创“双一流”,同日与18家单位共建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可谓大动作。图源官网据了解,这18家单位涵盖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应用、物流搬运机器人、智能感知与决策、地面无人系统、可再生能源、煤基气体深度净化、特种装备、航空产业、新材料、智慧大数据、化工过程强化等众多领域。这一系列研究院的成立,能够有效解决专业化分工、科研成果对价等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着力打通产学研一体化通道,为山西产业转型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最后大家对于这些研究院的成立,有什么看法?欢迎交流

利合

科研院所与高校,哪个“含金量”更高?附研究生院及科研所排名

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越加严峻,同时伴随着本科学历的普及,应届生数量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希望通过读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竞争力,希望通过读研,为未来的求职增添一分筹码,多开拓一条道路。大家在进行考研择校时,一定都思考过一个问题:是选择高校还是研究所呢?研究所和高校,谁的“含金量”更高一点?今天,考研校小编就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研究所和高校的区别,一起来看看吧!一、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区别1.研究所的师生比远高于高校的师生比研究所的导师数量会接近研究生的数量,甚至会超过研究生数量(在有的单位,有五十多位硕士导师,但每年只招三十多名研究生),在某些研究所导师可选范围非常广。高校的导师每人每年都会带学生,但研究所并不是每人每年都带学生。研究所会有几个导师持续带学生,也有一些导师只是偶尔带带学生。研究所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外聘,特别是一些公共课或是基础课。2.研究所的文献资源总量小于高校,但人均占有量会比高校多的多高校每年会花几百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各类文献数据库非常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超星、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外文数据库非常全,很多高校都会达到一百多个数据库。而研究所不会下这么大财力购买这些资源,研究所的资源范围更窄,更有针对性,而且会有些特色的数据库。高校的资源通用性更强,而研究所的资源专业性更强。高校的图书馆需要占座,而研究所的图书馆往往没有几个读者。3.高校有着很好的教育与科研氛围,而研究所有着很好的科研与工作氛围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往往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而高校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高校的导师从事科研项目与教研项目,而研究所的导师几乎没有教研项目,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很多工作性质的项目。高校的导师科研经费多,研究所的导师事业经费多,所以总体上来说研究所导师的钱更多。高校导师会有纯研究的项目,研究所的导师的项目往往面向应用的项目。所以有些导师的项目更像是工作,这些项目往往是下达的任务,而不是需要申请的科研项目。在高校,导师拿下的项目主要是靠研究生干;而在研究所,研究生在项目中并不是主力,因为研究所往往有较为稳定的团队。研究所的教师一般不为本科生上课,研究生基本没有助教的机会。4.研究所个性认知充足,高校通识认知充分高校因为同属教育系统,尽管地域、规模等因素不同,但总体上共性比较多,兄弟院校有许多可比之处,如行政部门设置、网站栏目设置等信息大同小异。而科研院所大多数是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因行业性质与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各个院所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而研究所的业务机构、网站栏目设置千差万别。例如,在情报学领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协和医科院信息所等差别非常大,相互之间无从比较,在研究所感受到社会的东西会更多。二、科研院所比高校的优势1、大部分科研院所每月有工资,相当于已经工作,而且免学费,单位替交;2、大部分毕业后进入工作快,而且在学习期间已经和要工作的单位有联系,日后从人际关系,还是研究工作都是很好的铺垫;3、科研院所考研的成绩要求比较低,一般过了国家线就可以上;4、很多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已经签约,而且提前2到3年赶上就业形式,也就是2018年签约的时候是按照18年的待遇,而毕业则是2到3年后,其学位贬值不可预知,当然也有升值的可能,但是升值对于已经签约的同志也是试用的,这就是科研院所的保值增值;5、先期的名校学习可以接触不少名校学生,这是日后的人际资源,这种同学感情的人际关系优势,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不仅仅在中国,国外也是这样的。三、高校比科研院所的优势1、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显示的名气,高校比科研院所有名,虽然科研院所在名校学习,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科研院所的;2、不用签约,毕业就是自由身,当然这也是双刃剑;3、如果上的学校还算可以的话,比较轻松,可以混到毕业证书,拿学位证,而科研院所可不行,如果要混,那以后的工作优势可就没有了。各方面优势差异如下:首先排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家超级科研院所。大家都公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等超级大学处于同样的学术地位。这里我们还要排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等超级热门的科研院所。因为这些科研院所都比较难考,但是如果能考上,那么前途将不可限量。比如就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那么进财政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就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那么进商务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国内被称为"银行行长和银行家的摇篮"。从招生人数比较: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多、各科研院所招收的研究生一般较少。从报考人数比较:各大学报考的考生多、各科研院所报考的考生一般更少,往往需要调剂。从科研条件比较:各大学的基础教育条件一般较好、各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条件一般较好。从生活津贴比较:各大学的生活津贴一般较低、各科研院所的生活津贴一般较高,甚至很高。从奖学金比较:各大学的奖学金品种很多、各科研院所的奖学金品种一般较少。从生活条件比较:各大学学生都比较多,生活资源人均分配少、各科研院所的学生少,虽然资源少,但是人均资源相对比较多。从生活丰富比较:各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各科研院所的课余生活相对不那么丰富,但是很多科研院所都在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另当别论。从毕业分配比较:各科研院所的毕业分配有其专业对口的优势。四、中国研究生院竞争力排行榜第1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第2名: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第3名: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4名: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第5名: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第6名: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第7名: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第8名:中山大学研究生院第9名: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第10名:华中科技大学究生院第11名: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第12名: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第13名: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14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第15名:中南大学研究生院五、科研院所人气排名(目前数据仅有17年)以下是主要科研院所的人气排名(按序号排名),供同学参考。(说明:下面的招生数据都是指全日制,调剂生都是指第一志愿未报考本院所的调剂考生)1.中国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5.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6.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全日制学术学位类考生115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1.37;全日制专业学位类考生97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2.77)7.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拟录取170人,其中58%是调剂生。除了法学所,其他院所专业基本都没招满)8.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9.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17人,专业型22人,上海科大联合培养41人, 上海交大联合培养2人,以上不含专项计划考生。总体复试比例为1:1.66)10.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考生总人数为173人,拟录取151人,复试比例为1:1.15)1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35人(基本是上线就录取,不少专业无人报考),拟录取133人,其中77%是调剂生)12.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710所)1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4人,其中25%是调剂生)14.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0人,专业型37人,总体复试比例为1:1.13)15.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16.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70人,一志愿上线34人)17.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18.广东省社会科学院1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2人,复试比例为1:1.6)21.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2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23.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24.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1,拟录取28人)2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26.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电子六所)(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80%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27.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一志愿上线考生均可参加复试)(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35%是调剂生)28.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9.石家庄通信测控技术研究所(54所)(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23人,拟录取24人(一志愿17人+调剂7人))30.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59人,其中61%是调剂生)31.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32.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68人,其中82%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3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4.江苏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6所,杰瑞科技集团)35.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团)36.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9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7.西安机电信息技术研究所(212所)38.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39.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02人,其中6%是调剂生)40.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31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1.昆明物理研究所(211所)(2017年度拟录取8人,一志愿上线6人(全部录取))4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2017年度拟录取59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3.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44.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45.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46.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6人,拟录取17人,复试比例为1:1.53)47.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48.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77人,其中62%是调剂生)49.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50.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3人,其中13%是调剂生)51.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5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58%是调剂生)5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061基地,贵州航天技术研究院)54.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205所)5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度拟录取81人,其中11%是调剂生)56.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57.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58.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87人,其中31%是调剂生)59.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五十七研究所60.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6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62.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6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3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64.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65.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66.中国地质科学院67.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68.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31所)69.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204所)70.中国航空研究院611所71.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72.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73.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7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4.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6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5.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10人,其中1人是调剂生)7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10人是调剂生)7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64人,其中47人是调剂生)78.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79.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80.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81.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82.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83.长江科学院84.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86.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87.中国航空研究院618所88.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89.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90.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91.内蒙古金属材料研究所(52所)92.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即702所)93.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94.北京矿冶研究总看完以上内容,相信大家能明白研究所与高校二者的区别了吧,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哦,喜欢搞科研求工作稳定的同学研究所肯定是你的第一选择,性格外向喜欢校园生活的同学还是报考各大高校更为合适。

红旗飘

科研所跟高校哪个更适合你?

一、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区别1.高校的导师每人每年都会带学生,但研究所并不是每人每年都带学生。2.高校每年会花几百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各类文献数据库非常全,而研究所不会下这么大财力购买这些资源,研究所的资源范围更窄,更有针对性,而且会有些特色的数据库。3.高校有着很好的教育与科研氛围,而研究所有着很好的科研与工作氛围。4.高校总体上共性比较多,而科研院所大多数是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因行业性质与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各个院所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二、科研院所比高校的优势①每月有工资,相当于已经工作,而且免学费,单位替交;②毕业后进入工作快,而且在学习期间已经和要工作的单位有联系,日后从人际关系,还是研究工作都是很好的铺垫;③考科研院所的成绩要求比较低,一般过了国家线就可以上;④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⑤先期的名校学习可以接触不少名校学生,这是日后的人际资源,这种同学感情的人际关系优势。三、高校比科研院所的优势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显示的名气,高校比科研院所有名,虽然科研院所在名校学习,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科研院所的。

截拳道

对高知人群来说,大学教师与研究所工作哪个好?你怎么看?

对高知人群来说,大学教师与研究所工作哪个好?你怎么看?对高知人群来说,大学教师和研究所研究人员都是最主流的职业选择,博士毕业后去这两个地方都是可以的。不过呢,这两个地方在很多方面也有不小的差距,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选择一下。第一是工作时间上。但凡是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不管是大学教师还是研究人员,工作时间都是很长的,想要靠一天8个小时就能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那绝对是天方夜谭,所以对这两类人来说,加班属于正常工作范畴。不过,大学教师的时间更为灵活一些,他可以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10点,也可以从早上10点干到晚上12点,只要没有课,具体时间点完全可以自己确定,没有人打考勤也没有人过问。下午可以打打球活动活动,然后在食堂吃个饭,晚上回实验室继续奋战,如果遇到基金申报冲刺阶段,住实验室也是可以的。而研究所的时间则相对固定一些,朝九晚五是必须在办公室的(除非有出差任务),想出门处理个事情还得跟组长请个假。下了班有的所还不让加班太晚,10点就要赶人,没干完的就要回家干。这方面比较的话,当然是大学教师更爽一些,这也是大学教师最吸引人的一点。第二是待遇上。各高校和各研究所的待遇肯定都是不大一样的,不过据我掌握的情况,在同一个城市里,研究所的待遇一般要比同一级别的高校高上一级。比如说都是厅局级单位,研究所的中级的收入相当于高校副教授,副高相当于高校教授。这又是研究所吸引人的地方,即起薪一般较高。第三是职业发展上。虽然都是走科研的路子,但高校和研究所在这方面差距还不小,这里分两个阶段详细说一下。一是职业初期:一般来说,研究所是项目管理人制度,即PI负责制,新研究人员进来以后,必须跟着一个团队,研究人员的奖金也是由PI来分配的,所以年轻人去了研究所起步一般比较快,不太会有迷茫期,反正就是跟着干呗。一段时间后,组长还会根据你的特点给你安排相应的岗位。比如我之前有个朋友,从我们学校跳槽去了中科院,导师发现他写论文特别擅长,就让他专攻学术,把他往优青的路子上赶,而与他同期进组的其他人,则安排做横向课题。相对而言,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就做得比较差,青年教师进校后如果方向合适,可能会进团队,但也是松散管理,无非就是大老板分一些小活下来做做。很大部分老师则由教研室管理,先要花时间过教学关。所以,对刚入职的人来说,大学青椒会更苦逼一些,一边抓教学,一边科研还不能丢,还没有人帮助扶持。二是职业黄金期:等到混出点名堂了,大学就比科研所舒服很多了。科研所职称不是很好评,因为名额比较少,即便评上研究员,也不一定聘为PI,还是要跟着组长干。如果做得很好,聘为PI了,开始自己当老板带团队了,这个时候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手下所有人的奖金都从你自己的科研经费中出,你得养活他们;实验室不是免费的,租金还不便宜,你得养实验室;你还得不断出成果,否则通不过考核。所以,你必须一边做研究一边做横向项目挣钱,特别考验你的全面综合能力。我就遇到过好多大牛,在中科院觉得太累,跑到高校来的。在高校,混到教授之后,有免费的实验室(有些高校会对超标的部分收费),有研究生(免费劳动力),有青年教师组成的团队(工资由学校发),完全没有经济压力。这也是很多大学教师翅膀一硬就愿意单干,大学的科研团队总体来说偏松散的原因。以上三点可能并不全面,但基本上可供决策了。究竟哪个好,大家结合实际自己判断吧!

万物复情

在研究所读研不如在高校读研好?中大学姐告诉你

作为刚从中山毕业的学姐,知道现在这个时间段正是考研学子择校的黄金时段对于考研学子来说,学校选择得好意味着考研成功了一半。许多同学在选填学校的时候发现,自己能选择的范围不仅是各个省市的高校,还包括像中国科学院这样的研究所。研究所相比于高校来说,数量少且很容易被考生们忽略,实则有很多研究所的综合实力并不亚于双一流高校。选择在高校读研还是在研究所读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那么,在高校读研和在研究所读研,哪一种更好呢?高校大而全,研究院小而精对比各大高校的课题组和研究领域可以发现,高校所研究的内容领域跨度大,较为全面。例如,同一专业的学生,既有研究金属材料的研究组,也有研究生物医药材料的研究组。相比起来 ,研究所研究的领域跨度小,倾向于专注某一固定的领域。例如,航空材料研究院只专注于研究航空材料,纳米中心只研究纳米材料。因此,从研究所毕业的毕业生,很少有转行的情况,大多都继续从事科研工作、高校教学工作等;但从高校读研毕业的人,转行相对容易,尤其是在知名度高的院校读研,可以凭借学校的名声转去其它行业。高校偏应用,研究所偏基础研究由于很多企业会选择与高校对接合作,很多高校课题组的资金是企业提供,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很少砸重金去研究某一原理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实用型研究、能真正为企业带来效益的研究。而研究所大多是国家为了能提升某一具体领域的发展而创立的,多为国家补助或者国企资助,研究的领域便偏向于基础研究。研究所课余活动少,工资补贴高研究所相比于普通的高校,基础设施不完备,有些甚至没有体育场等让学生休闲娱乐的地方,也很少有学生社团,很少组织课余活动。但是研究所对研究生的补助和课题组的工资都普遍要比高校在读研究生要更高,因此在研究所读研的学生更像是一只脚踏入了社会,而高校在读研究生更像还在象牙塔的庇护下成长。因此,到底应该选择研究所还是高校呢?首先,择校的时候不应该只关注学校,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否和自己的兴趣相同,关注该导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因为在研究生阶段,主要还是跟着导师做项目,有些时候选择导师要比选择学校更重要。其次,要根据自己未来毕业后想要发展的方向来选择。如果不是一心想要从事科研工作,或是未来想继续读博、在高校继续任职,就要谨慎选择研究所。高校的就业选择要比研究所的更广,但研究所要比高校更专业。最后,虽然研究所在读研究生要比高校研究生的薪资待遇更好,但在读时间不应该把重心放在待遇上,应该放在科研成果上。因此选择研究所还是选择高校,要具体看那个学校的研究成果更加丰富。总体而言,高校和研究所各具特点,非要比较的话一定要比较具体的学校,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未来发展规划来谨慎选择。

天子之剑

科研院所与高校,究竟谁的“含金量”更高?

大家在决定考研之后选学校的时候,一定都思考过一个问题:是选择高校还是研究所呢?研究所乍一听感觉相当“没意思”、“枯燥”,那现实究竟是什么样的?研究所和高校,谁的“含金量”更高一点呢?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区别1.研究所的师生比远高于高校的师生比研究所的导师数量会接近研究生的数量,甚至会超过研究生数量(在有的单位,有五十多位硕士导师,但每年只招三十多名研究生),在某些研究所导师可选范围非常广。高校的导师每人每年都会带学生,但研究所并不是每人每年都带学生。研究所会有几个导师持续带学生,也有一些导师只是偶尔带带学生。研究所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外聘,特别是一些公共课或是基础课。2.研究所的文献资源总量小于高校,但人均占有量会比高校多的多高校每年会花几百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各类文献数据库非常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超星、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外文数据库非常全,很多高校都会达到一百多个数据库。而研究所不会下这么大财力购买这些资源,研究所的资源范围更窄,更有针对性,而且会有些特色的数据库。高校的资源通用性更强,而研究所的资源专业性更强。高校的图书馆需要占座,而研究所的图书馆往往没有几个读者。3.高校有着很好的教育与科研氛围,而研究所有着很好的科研与工作氛围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往往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而高校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高校的导师从事科研项目与教研项目,而研究所的导师几乎没有教研项目,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很多工作性质的项目。高校的导师科研经费多,研究所的导师事业经费多,所以总体上来说研究所导师的钱更多。高校导师会有纯研究的项目,研究所的导师的项目往往面向应用的项目。所以有些导师的项目更像是工作,这些项目往往是下达的任务,而不是需要申请的科研项目。在高校,导师拿下的项目主要是靠研究生干;而在研究所,研究生在项目中并不是主力,因为研究所往往有较为稳定的团队。研究所的教师一般不为本科生上课,研究生基本没有助教的机会。4.研究所个性认知充足,高校通识认知充分高校因为同属教育系统,尽管地域、规模等因素不同,但总体上共性比较多,兄弟院校有许多可比之处,如行政部门设置、网站栏目设置等信息大同小异。而科研院所大多数是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因行业性质与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各个院所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而研究所的业务机构、网站栏目设置千差万别。例如,在情报学领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协和医科院信息所等差别非常大,相互之间无从比较,在研究所感受到社会的东西会更多。科研院所比高校的优势①每月有工资,相当于已经工作,而且免学费,单位替交;②毕业后进入工作快,而且在学习期间已经和要工作的单位有联系,日后从人际关系,还是研究工作都是很好的铺垫;③考科研院所的成绩要求比较低,一般过了国家线就可以上;④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已经签约,而且提前2到3年赶上就业形势,也就是2018年签约的时候是按照18年的待遇,而毕业则是2到3年后,其学位贬值不可预知,当然也有升值的可能,但是升值对于已经签约的同志也是试用的,这就是科研院所的保值增值;⑤先期的名校学习可以接触不少名校学生,这是日后的人际资源,这种同学感情的人际关系优势,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不仅仅在中国,国外也是这样的。高校比科研院所的优势①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显示的名气,高校比科研院所有名,虽然科研院所在名校学习,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科研院所的;②不用签约,毕业就是自由身,当然这也是双刃剑;③如果上的学校还算可以的话,比较轻松,可以混到毕业证书,拿学位证,而科研院所可不行,如果要混,那以后的工作优势可就没有了从各个方面来对比,是这样的……这里我们首先排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家超级科研院所。大家都公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等超级大学处于同样的学术地位。这里我们还要排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等超级热门的科研院所。因为这些科研院所都比较难考,但是如果能考上,那么前途将不可限量。比如就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那么进财政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就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那么进商务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国内被称为"银行行长和银行家的摇篮"。从招生人数比较: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多、各科研院所招收的研究生一般较少。从报考人数比较:各大学报考的考生多、各科研院所报考的考生一般更少,往往需要调剂。从科研条件比较:各大学的基础教育条件一般较好、各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条件一般较好。从生活津贴比较:各大学的生活津贴一般较低、各科研院所的生活津贴一般较高,甚至很高。从奖学金比较:各大学的奖学金品种很多、各科研院所的奖学金品种一般较少。从生活条件比较:各大学学生都比较多,生活资源人均分配少、各科研院所的学生少,虽然资源少,但是人均资源相对比较多。从生活丰富比较:各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各科研院所的课余生活相对不那么丰富,但是很多科研院所都在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另当别论。从毕业分配比较:各科研院所的毕业分配有其专业对口的优势。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哦,喜欢搞科研求工作稳定的同学研究所肯定是你的第一选择,性格外向喜欢校园生活的同学还是报考各大高校更为合适。

祛箧第十

教育部:鼓励高校、研究所招收这类研究生

12月24日,教育部召开第七场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教材建设工作有关情况,会上提到,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招收教材建设方向的研究生,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在国家研究生招生计划中予以安排。健全激励措施,将教材编审作为工作量计算、业绩考核、职务评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将优秀教材作为参评国家重大人才项目的重要成果,彰显把优秀教材作为重要成果、把参与教材建设作为重要优先事项的评价导向。教材保障体系方面还有哪些具体内容?一起来看: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表示,教材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有效扭转了教材建设经费不足、人才匮乏、基础薄弱的局面。一是教材建设经费投入大幅增加。建立国家、地方、学校、出版单位等多方投入的教材建设经费保障机制。中央财政设立教材建设专项,持续增加经费投入,重点支持统编教材、紧缺教材建设和教材基础研究。地方和学校按规定将教材建设经费纳入本级预算,予以专门保障。积极引导各类教材编写出版单位加大教材研发、编写、使用培训、跟踪监测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二是教材队伍建设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坚持培养和培训并举,加强教材队伍建设。依托重大研究项目、重点研究基地、高水平学科专业等,培养造就高水平教材编审研团队和骨干力量。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招收教材建设方向的研究生,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在国家研究生招生计划中予以安排。健全激励措施,将教材编审作为工作量计算、业绩考核、职务评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将优秀教材作为参评国家重大人才项目的重要成果,彰显把优秀教材作为重要成果、把参与教材建设作为重要优先事项的评价导向。三是教材建设的基础支撑持续加强。分学科专业建立国家课程教材编审专家库,已入库编写专家5000多名、审核专家3000多名,为国家重点教材建设提供了稳定人才支撑。建设教材理论研究、文献资料、编写资源、统计分析等数据库,为教材建设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和科学依据。推进教材管理信息化建设,陆续建成教材网络审核系统、教材基础数据管理系统、教材质量监测平台、教材信息服务平台,教材管理信息化向全域化、全过程迈进。

抱抱熊

高校新进展:5所大学建新校区和研究院

近日获悉,又有5所高校的建设迎来新进展,可谓是大动作频频,有的建设新校区,有的则揭牌重磅研究院。这5所高校包含清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大学、广东工业大学。1、清华大学通州校区建设拉开帷幕清华大学通州校区于2019年开始确定建设,但实则为清华大学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投资46.4亿,建设用地约14.16公顷。近日迎来新进展,如招标公告,将进行系列改造工程,即在原北影通州校区筹建处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新建。如今基地已经挂牌。图源通州小兵2、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516号校区改扩建获悉,上海理工大学的南校区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同时对军工路516号校区进行改扩建。南校区对军工路516号校区的改扩建中,将新建总建筑面积76000平方米,包含院系办公研究楼、教学及学生创新创业楼、体育健身中心。3、中国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揭牌在中国政法大学与光明日报共同举办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座谈会上,中国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正式揭牌。4、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揭牌广东工业大学为提高科技创新力度,加强与集成电路产业深度融合,培养行业急需的高端人才,成立了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该研究院将建成集成电路人才聚集的高地、“卡脖子”核心技术研发的高地、公共服务平台资源汇集的高地、核心技术产业化的高地,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图源官网5、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揭牌近日,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在湖州市南太湖新区正式揭牌,标志着湖州自2006年与浙江大学合作以来,校地合作向深迈进。图源官网据了解,该研究院将聚焦智慧医疗、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电子技术、智慧物联网、工业智能自动化等领域开展创新研发,探索培养高端人才的新途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新兴科技企业,促进国际人才交流,努力建设成世界一流研究院。最后,大家对于各高校的大动作有什么看法?欢迎交流

名教

高校读研和研究所读研哪一个更好?

高校读研和研究所读研没有哪一个更好,只有适不适合的问题,目前的情形,大多数人读研的第一选择还是首选高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研究所的冷落,但是考生应该了解的是,考研除了选择高校,还有很多科研院所可以选择,而且科研院所还有许多高校没有的优势。关于科研院所比较大的有中科院,社科院以及农科院等,我们就以北京地区的科研院所来举个例子,如下图可以看到,图中几乎一半以上的招生单位都是科研院所。比如中科院下属有12个分院,共计100多家研究所遍布全国各地。中科院的许多研究所实力可比肩清华北大,比如长春应化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沈阳金属研究所等在国内的地位等同于985。一.招生规模国内的高校一个教授一年可以招2到3个研究生,多的可以达到4个,单个学院招生规模动辄可以达到几百人,整个学校更是几千上万人的招。研究所与此不同,研究所的招生规模要小得多,一般一个老师也就招一个学生或者几个老师才能招一个学生。带来的劣势就是因为招生人数少,所以竞争压力大,导致的结果就是好多研究所没人敢报,年年招生靠调剂。二.培养模式在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延续大学的风格,研一的学生要集中上课,相当于升级版的大五。在研究所的办学条件没有高校那么便利,一般而言,研究所都会与当地的高校合作,研究所的学生研一期间在当地的大学上课,还有不少是和高校联合培养。等到研二的时候再回到研究所做实验。三.花费开销研究所最吸引人的一点,应该就是补助比较多了。研究所是介于学校和公司之间的一个定位,在研究所上学是免学费的,除了免学费每个月的补助也会相当的多,大学导师给的补助1月200到300,但是在研究所每月给的补助可以达到2000甚至更多。但是给的钱多,干的活也要多,没有大学那么自由,但在研究所读研究生三年不花家里一分钱完全可以做到。但是在大学则有一定的难度,除非拿到国家奖学金或者在外有兼职。四.社会认可度中科院的许多研究所实力差距特别大,实力强的比肩清华北大,实力不行的连个二本都不如,因此在社会认可度上不同的研究所口碑差异很大,没有高校那么一致。但是因为研究所是半公司性质,学生毕业之后留在研究所的概率,要比高校学生留在高校的概率大得多。看到这里,有一个细节你应该是要注意的,聪明的学生应该已经发现了,研究所因为招生人数少,所以每年报考的学生少,导致每年需要调剂才能招满学生,因此考生在调剂的时候,如果调剂的高校比较困难,那么也可以换一种思路往研究所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