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硕士研究生可以进高校做老师吗?答案是可以,但很可能是临聘人员金盞花

硕士研究生可以进高校做老师吗?答案是可以,但很可能是临聘人员

教师是个好职业。尤其是高校教师,做高校教师有着华丽的光环,人们往往会把高校教师都称作“教授”;做高校教师有着无限的自由时间,不但可以利用课余在外面赚第二次钱,还有时间带小孩,可以省去请保姆的昂贵付出;做高校教师没有升学的压力,不会为学生的成绩而年纪轻轻就满头白发。所以,很多人都愿意做大学老师。但是,因为是高校教师,所以学历要求比较高。不像教小学中学,有个本科就基本可以混一辈子了。那么,什么学历可以做高校教师?在过去,很多高校教师是本科文凭,现在呢?本科高校基本是非博士不进,如果是省会城市或者那些“211”、“985”高校,不但是要求博士,还要有海外经历,还要有诸如SCI的诸多要求。这,就是时代的发展。很多人不禁会问,如果我读了个硕士研究生,可以进高校教书吗?答案是可以的。不过……。对于一些地方高校,目前是有个别紧缺学科可以进硕士研究生的,不过,需要参加公招,而且名额极其有限。但是,因为高校编制的原因,因为国家每隔几年都有个某种评估的原因,高校是不敢进大量的硕士研究生。因为即使进来了,你还要去进行学历提升,对于高校,这是一件很花钱的事情。于是乎,很多高校采取了一种既不违背国家政策,又可以解燃眉之急的方法,即招聘非事业编制人员。高校非事业编制人员主要是指高校聘用的不列入学校事业编制,与学校建立劳动关系或劳务关系的人员,以及在学校工作的劳务派遣人员。人员用工一般为后勤服务人员、实验、教辅和行政管理人员等。这些人员工资由大学支付,不享受财政拨款。非事业编制人员不属于事业单位正式职工,其工资待遇与正式职工有所区别,缺少政策增长工资的途径,工资普遍较低。虽然也有社会保险,但只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项。非事业编制人员虽然签订了劳务合同,但也是有随时被辞退的风险的,而且因为是非事业编制人员,在心理上总会有点第一等的感觉。干活做事往往只会忍气吞声,不敢大声喧哗。因为你不是正规军,你的底气自然就要差点。更重要的是,非事业编制人员无法考职称,也没有升职的希望。所以,如果你是个硕士研究生,如果你真的想到高校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咬紧牙关,再拼出一个博士来。现在地方本科院校博士差额比较大。

消息

研究生选择导师,一定要选教授或者副教授,这或许是最荒唐的标准

可能参加过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学生,对考研相关的一系列事情都有着自己的感悟,只不过在诸多的事情中一定会设计到选择硕士导师这个问题,毕竟好的硕士导师对于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好的导师决定了你就业时的平台,因此所有考研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找一个完美的硕士导师。记得当时自己选择硕士导师之前,也查阅了很多的导师相关资料,看看导师的科研情况,有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等等,但最终我的选择并不是根据我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而得出来的,因为我的学姐给我推荐了一个她口中非常好的导师,于是我就选择了这位导师,当然在之后的研究生生活中也证明了我学姐的眼光。当然,每一个人选择自己硕士导师的标准不同,可能有的是按照导师的年龄,可能有的是按照导师的性别,可能有的是按照导师的近几年科研情况,但其中有的学生会认为选择导师必须是在那些有教授职称的老师里选择,或者是副教授,这才是最佳的导师。这样的标准没有错误,也不能说完全的正确,因为现在各高校绝大多数的硕士导师都是教授、副教授,因为能够带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最低也是副教授,所以这样的标准其实没有任何的价值,也没有什么参看价值,更不要认为教授就一定是好导师。同时,还有985高校、211高校的一些导师不是副教授,也 不是教授,仅仅只是一个讲师,但是却可以带硕士研究生,像这样的硕士导师,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收到硕士研究生的喜爱,因为年龄相差不大,有着共同的话题,并且这样的硕导近几年的科研一定非常的强势。但回到实际,硕士研究生选择倒是其实没有固定的标准,没有必须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够可以,因为或许你认为的那个优秀导师没有选择你,也没有什么价值,或许你不想选择的那个导师,他却选择了你,最后或许你就是他的学生了。因此优秀的导师配优秀的学生,你自己所具备的属性必须足够给力,同时还不要忘记在选择导师之前和自己认可多的导师见面沟通,争取自己能够进入其门下学习,这样才会更有保障。总之,选择导师一方面需要运气,另一方面需要方法,最终是哪位导师带你?这或许无人知晓,但是研究生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积极的去争取自己认可导师手中的名额,这样或许才能最终跟着自己理想的导师学习。

挠挑无极

在各高校中,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师生关系一直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不管是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还是大学生、研究生,一定会存在着我们所能够看得见的师生关系,而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人关注师生关系是因为这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水平,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我们都倡导和谐、有爱、温暖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而对于每年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几十万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和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因为硕士导师能够影响到很多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是学生的前途,只不过现在很多的媒体或者是新闻报道,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一些导师对自己学生的各种不友好的做法以及学生对导师的各种抱怨等等,但这仅仅只是研究生和导师关系的极个别体现,不可能因为一颗老鼠屎而坏了整个研究社导师的关系。因为现在的研究生和导师是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两者之间都离不开彼此,到时需要自己的学生去做一些科研基础工作,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给自己带来荣誉,而对于研究生来说,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导师能够在科研方面给予自己更大的帮助,同时还希望自己的导师能够在自己就业时推荐更好的就业机会,所以两者之间可以是一种“命运共同体”,所以绝大多数的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和谐。而且就像现在很多的研究生形容自己的导师为“老板”,研究生为“员工”,看似是员工在给自己的老板打工,甚至还有的会说自己是免费劳动力,可是所有的研究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也获得很多无形的收获,不管是对科研的认识,还是自己眼界的开拓,又或者获得新的感悟等等,同时还会拿到导师每月按时发放的“工资”,所以这也能体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作为研究生或者是研究生家长,不要轻信那些关于导师的父母新闻,也不雅无端的认为现在的研究社导师关系已经非常的紧张,这些都是没有价值的博人眼球的新闻,因为从整个研究生群体和导师群体之间的关系来看,其一定是和谐的、尊重的、共同进步的。总之,刚刚开始自己研究生生活的研一新生,和自己的硕士导师把握好关系对于我们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而且也一定要相信自己是来求学的,即使学习很累也不能因此而保研导师,因为他也是为了你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菊丸

为何国内高校部分硕士生导师甚至博士生导师的学历是硕士?

小西在大学做老师,对于硕士生导师、博生生导师遴选有点了解。本质上,导师的遴选和学历之间存在联系,会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作为青年教师(青椒),近几年进入高校教学和遴选为硕士导师的,如特聘副教授、特聘教授,都是最优秀的一批博士毕业生。但是,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遴选的条件是有差异的,相对来说,能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的,不管什么学历,学术能力和地位都不会差。而硕士学历的硕士生导师得区别来看,有进取心的会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为什么博士生导师学历是硕士,甚至是本科?一批教育界前辈受限于特定历史原因,不少人晋升为教授和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后,学历依然是之前的硕士或本科。小西所在学科的创始人是一位老太太,学历虽然是本科,但是不影响她的学术能力和地位,早已培养出几十位博士和过百的硕士生,其中许多学生早已是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对这些前辈大牛而言,职称晋升、导师遴选之类的事情早已不是追求,已到达巅峰,如1、2级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学历这件事,只要他们想,"混"个博士研究生学历不是难事,但沉心于某个研究方向的他们兴趣早已不在此。如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不少是本科学历,同年龄段院士也有不少有国外院校的博士学历,共同点是学术做得好,都是某个研究方向的泰斗。不同的是,随着本科生、硕士生的扩招和国内整体学历要求的提升,走科研路的基本要求就是具有博士学位。如国内高校、研究院所的年轻一批博士生导师(约55周岁以下)基本都是博士,基本都是国内外顶尖院校的博士学历(双非院校博士点不多)。在经历上,部分是是工作后继续深造,全日制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借助留学基金委的平台出国深造。小西之前的博士生导师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工作2年后脱产报考浙江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当时不少人对于他的离职不是很理解),毕业后没有回原来工作的学校,转而进985高校任教。小西相信我们身边有不少类似的导师,相对发展都是非常不错的,因为同期中不少留校任教的同事受限于平台层次和机遇,至今依然卡在"副教授"。大学美景-导师为什么硕士生导师学历会是硕士?如何遴选成功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遴选的基本条件不同,会比后者低一些。40-45岁左右的一批人中,在双非或区域较偏远的院校,之前人才引进缺乏优势,不少老师是硕士毕业留校的。之前,硕士研究生扩招引起导师数量的不足,毕竟一个导师一年2-3个硕士还算合理,数量再多培养质量肯定跟不上。因此,不少学校在硕士生导师遴选中放开博士学位的要求,有课题、有科研论文的硕士学历的讲师同样可以遴选为硕士生导师,甚至部分院校对于1985年之前副教授(副研究院)遴选为硕士生导师的最低要求是本科(含)以上学历。当然,在遴选过程中,肯定是有博士学历占据优势。硕士生导师中学历是硕士的老师,不少职称被限制在讲师。除特定学科外,大部分学科的教师晋升高级职称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已获得博士学位。小西认识一个老师,之前读了本校的博士,后面因为家庭琐事和个人原因,始终无法毕业。没有博士学位,申报课题做主持受限等因素,已主动要求调整到行政岗,转做专职科研秘书。高校导师个人发展硕士学历的硕士生导师在高校发展如何?小西想说,类似的这一批老师在遴选为硕士生导师后,不少人已取得博士学位,少量是在读博士生(不少人毕业有点难,会延期)。之前,小西和硕士研究生生聊天时谈到过这个话题,她的导师在读博士,将她硕士阶段的一些实验数据用于自己博士毕业,甚至不给她论文署名一作,她疑惑的是"到底是谁在读博士?"。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得知和她合租的一个大学英语女老师正在报考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因为硕士学历的"她"在高校工作颇为艰难。是不是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和事不少?高校在进行学科评估、学校升格等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事件时,教师中博士学位占比是个重要的考核因素,如之前临沂大学就不再和约300名硕士学历的教职续签合同。一旦啊发生类似的事情,学校也会面临极大的压力,所以学校会有"优厚"的文件鼓励在职教师攻读校外知名院校的非全日制定向博士学位,保留岗位和正常发放工资,且报销学费,时间是博士学制的3-4年。这会导致一个比较特别的情况,如不少博士生导师招收的在职博士,年龄比自己还要大一点,其实这也很好地诠释了"达者为师"的内涵。但是,也有不少导师觉得没有必要折腾自己,倾向于做一些横向课题,是谁都无法勉强的。硕士生阶段学习和生活读研遇到类似的导师,如何合理应对?小西在文章之前说过,读研时导师是博士生导师,是幸福的。知名院校的话,做到自己喜欢的课题内容或方向,跟着类似导师不需要再次焦虑如何选个导师,直接选择硕博连读或者直博都可以。而且,类似的导师具有完备的团队,如5-10人的教师团队,有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不缺课题和经费,起码不用读研担心中文论文的版面费哪里出。或者说,在概率学上读研跟着博士生导师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和毕业。若硕士学历的老师(在读博士)作为自己的硕士生导师,不要什么理由,单导师制度体系下学生想要主动变更导师难度比较大。类似的硕士生导师要是有上进心,已选择在攻读博士学位,不管是职称晋升被限制的倒逼,或者主动选择提升自己,在指导你开展课题的过程中应该都会比较尽心和负责的。换个角度看,也许你硕士阶段的部分科研成果的会用于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类似的导师也许不会自己单独设计实验,但会全程参与,尤其是设计、测试、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关于署名先后的问题尽量沟通。成功在于努力和规划小小的分享文末小西想说,有兴趣或规划进入高校任教的话,目前来说博士研究生学是最低要求。在本科阶段,建议提前做好读研、读博的规划(能推免为什么要考研呢?),日后科研工作中年龄是个不小的限制,如35、45岁(女生可延至40岁),有机会直博或硕博连读都是值得选择的。和家人沟通好,4年的付出会有很好的收获,至今我依然相信这句话,而且我自己也算是"小小的"验证了这句话。小三十岁的人还在读书,本身就会带来无限的压力,本科、硕士同学工作后的收入和幸福生活对在读博士来说也是无限的诱惑,让人常常想到"要是我不读博,我现在如何如何"。因此,仅仅是做个规划还是不够的,要有足够的恒心和毅力让自己坚持下来,在小西认识的大部分博士或教师同行中,不少在读博过程中都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坚持到最后的他们,无比美丽,诸位学子加油!小西文中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小西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发文最大的鼓励和收获!

范艳

选研究生导师并不是儿戏,请别为难自己和高校优秀的科研教授!

研究生也开始泛滥没有科研目标的研究生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跃进,不光是本科生泛滥,现在就连研究生也开始泛滥,硕士研究生当小学老师,博士研究生到初高中老师,一位江苏985高校的教授痛心地陈述,自己辛苦培养的科研研究生最后选择去苏宁做销售,目前国内很多研究生攻读学位并不是因为喜爱科研学专业知识而读书,他们只是为了迎合中国就业市场获取研究生学历的敲门砖,更多地是让自己在本科毕业生人海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现象,中国教育部已经开始严格要求高校杜绝清考政策,提升毕业难度,让学生们真正重视自己的学业,当然比对发达国家30%的研究生淘汰率,中国5%的淘汰率符合当下的社会需求,大部分用人单位也仅仅需要文凭而不是学生的专业素养,不过部分985和双一流高校由于教授素质大幅提升,加上名校光环的加持,不害怕因为高淘汰率失去生源,这些高校的研究生淘汰率将缓慢提升,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导师!研究生导师的区别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判断目前985和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大部分属于本校保研学生,他们可以清晰地对本校的教授水平做判断,如果遇到严格的老师,这类教授对自己的研究生也相应地更加严格,如果自己没有未来要做科研工作的打算,最后自动规避这类导师,可以选择那些高校相对较老,已经没有科研热情的老教授,他们虽然渡过了科研最佳时光,但是他们的经验非常宝贵,懂得如何让科研利益最大化,人脉和学术知名度也不错,在这些导师名下攻读研究生会变得相对容易一些,特别要注意青年海归科研大牛,这类青年教授属于科研生涯上升期,他们会挑战高难度科研课题,自己都会一天12小时加班,如果你不想从事科研,那么请别为难自己,也别为难这些带有严重焦虑感的导师!久盛不衰的德国规避德国经历的海归教授如果自己对科研没有信心,那么一定要规避具有德国教育背景的海归教授,毕竟最近几年,随着全国各大双一流高校教授队伍的升级,教授们的科研素养普遍提升,大部分都具备海外留学经历,其中清华和北大新进的教授全是高端海归科研人才,在高手竞争下,能成为高端人才,每一位的成功背后都是无数的汗水,他们会沿袭海外实验室的标准来组建实验室,也会对自己的研究生有非常高的要求和科研实验压力,在欧美教育背景下,美国相对于更具中国务实性文化,美国的高校像中国一样注重数据排名,而德国高等教育在洪堡五原则的思想下,德国高校注重名誉而轻数据排名,德国的教授更珍惜名誉,因此具有德国教育背景的教授们很少有学术丑闻的出现,特别是常年在德国有研究生教育背景的教授,常年受到德国高达50%左右的高等教育淘汰率,他们会认为研究生毕不了业也非常的正常,因此如果自己对科研不是真的热爱,最后远离这些思想已经僵化的教授!研究生选择导师不是儿戏,最好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如果有研究生选择导师的疑问,可以留言,或者翻阅小编以前的文章

不文骚

带研究生:当教授的快乐和痛苦

来源:科学网(ID:sciencenet-cas)作者:马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我每天花大量时间扑在实验室,试图帮助一名博士生做好科研,精力大量消耗。如今,对方半途而废,我无论是挽留还是‘分手’都不快乐。回想起这几年带研究生的种种,有快乐,也有痛苦,我竟无言以对。”在微信朋友圈,A教授有感而发。到底他快乐在哪里,痛苦在哪里呢?A教授的快乐1:当科研“监工”每天,A都会兴冲冲地到实验室当“监工”。他的眼很尖,他能一眼抓住学生的实验问题。比如有的学生用电子天平称量样品,称量纸大于天平的托盘;有的学生把液体倒到量筒时,右手把1000毫升的容量瓶举得很高。“读本科时化学实验是怎么教的?”他脱口而出。忽然想到什么,他又补了几句:“我从不歧视‘双非’高校来的学生,但你到我们这儿,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你上学期周末是不是经常去旅游?我看到你同学发的朋友圈了。”他的话很直。有一次,一名新生向他报告一个实验点子。听了学生的分析,A觉得这个思路是可行的。然而,过了一阵他听该生说实验点子是被报道过的,他瞪大了眼睛:“吃别人嚼过的馍,有什么意思?你这样即使做了,也发不出文章来。”遇到这种情况,他甚至会让学生们都停下手头的工作,在实验室召开“临时组会”。他从不骂学生,但在“临时组会”上,他似乎把心中积压的一种“气”释放出来。他不但会说学生做实验不规范、想出的点子没有创新性,还会说他们做科研没有“章法”。有几名学生就曾被他批评——每次只是合成一丁点儿催化剂,以至于做催化反应和后续表征,需要再花大量时间合成好几批催化剂。“我在乎的不是药品、试剂,而是你们的时间!做实验得动脑子!”他发急了。每天“巡视”实验室时,他会不时发话——“你们缺乏什么实验装置,告诉我啊。不能低效率地科研!”“像你这样第一天制备催化剂,第二天烘干,再花一天测试,为什么不在烘干的时候制新的催化剂?”“需要做什么表征,赶快想清楚,送样测试啊!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测试结果还没有出来?哪天送的样?得打电话催催,不能一直等着耗着!”“不同样品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在电脑里要不同的文件夹存放,每个文件夹的命名是催化剂的化学式,而不能用数字代号命名!否则,谁知道哪个是哪个!”有时候学生科研不顺利,他每天到实验室五次,现场指挥,甚至在假期陪着学生做实验。“我才不相信实验做不出来!”他撸起袖子狠狠地说。他总是把形势说得很严峻——系里有多少研究生延期毕业,多少毕业论文送盲审被“枪毙”。他还会“幸灾乐祸”地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一些“今年研究生毕业论文盲审从严”之类的文章,似乎在宣示自己“从严把关”的决心。而一旦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他比谁都高兴,满世界宣布“今年我的课题组又有一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他的学生在他的指导下能提前发出申请学位所需的论文,并远远赶在截止日期前面开始撰写学位论文,以便投入下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之旅。看到学生在学业上从青涩走向成熟,A非常惬意。“A老师培养的研究生,我相信!”A的一位应届博士生在找工作时听到对方教授这么说。听了这位博士生的转述,A更高兴了。A教授的快乐2:当“人生导师”“把自己撕开,把自己劈开!”面对笔者,A的一名研究生夸张地模仿A的话,模仿的时候还透出一种不解甚至嘲笑。A总是“敲打”课题组学生,说人要知道天高地厚,知道自己究竟有几斤几两。有一名学生发表了多篇论文,A却说:“你不要抱怨在我这儿发不出好文章。得了便宜,就不要卖乖了。如果你真的厉害的话,你毕业以后发几篇‘一区’文章给我看看。”当学生不大愿意按照他的意见修改论文,他会微笑着却带着一种“气”说:“让你锻炼科研生存能力,你却不领情。你以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别来找我看(修改)本子。”他还会让学生感到一种压力:“以后你找工作时,同行有可能会向我询问你的表现的。”这样的话语可能让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但A以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为乐事。用他的话说,他的语言风格“就像一拳打在你的脸上,让你猛醒”。他跟学生谈学业,结果谈着谈着,就扯到“人生哲理”“职场道理”上去了。有时候就像开起无轨电车,一开始说“讲五分钟”,结果讲了一个下午!他老拿职场的那一套说事儿,什么“细节影响成败”“做什么就要像做什么的样子”“换位思考”“落到实处”。当学生不服从他的工作安排,他坚定地说:“你以后到工作岗位上,领导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如果你现在不理解,那么你以后会理解的。”他总是说,做科研光靠勤奋是不行的,要work smart(聪明地工作),多听导师意见,还要抗压能力强。“人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家人、恋人负责,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既然选择读了研究生,就要把书读好。遇到一丁点大的挫折就‘炸’了,就退却了,将来到社会上去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更是花大量时间提供支持。如果学生有科研的困难,他就陪着学生做实验、分析数据、使出浑身的力气改论文;如果学生有心理的困惑,他会和学生一次一次地聊,甚至把学生的恋人也叫过来一起谈。他常说,遇到问题要“面对它,解决它,放下它”,不要不接电话、不回电话,而要勇敢面对、攻坚克难。在有些人的眼里,A这样和学生谈人生完全没有必要,“研究生都是成年人了嘛,思维已经定型了”。还有的看客先给别人套一个“人生导师”的帽子,然后一棍子打下来。可是,A不依不饶地在朋友圈“发声”:“近日(2019年2月26日),教育部发通知了——‘通知指出,导师是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要把培养人放到第一位,既要做学术训导人,指导和激发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原始创新能力,更要做人生引路人,言传身教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不需要学生给他颁发奖状证明他的这些教诲有用,也不指望因为花了很多时间育人而得到校方的奖励。用他的话说,“课题组开在这儿,我就是这样的人”。A教授的痛苦3:恨铁不成钢带研究生有快乐,也有痛苦。本文开头展示的A教授在微信朋友圈的发言,其实隐隐透出他的无奈——如今,科研和生活环境没有那么纯粹,有些研究生或是心活、事儿多,或是缺乏职业精神和诚信。另一方面,师生矛盾多发,社会舆论一面倒地批判导师。即便导师在带研究生过程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纠纷,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极端行为,为了避免触动“涉校舆情”,导师也有苦说不出,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有鉴于此,接下去本文不准备披露他人隐私,只想泛泛而谈科教界一般情况和一般经验。这可供无数“A教授们”和“同学们”参考——如何使得师生相处的经历更加快乐些,使研究生们的前途更明朗些。1. 有些研究生做科研不努力,这是大忌。但也有些研究生不是“懒”,而是“不会混”——做科研缺乏“章法”,眉毛胡子一把抓,钻牛角尖;不按照导师的指导意见做实验。“不会混”的结果,一是自己不能及时得到科研成果,二是导师不满意。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导师,这真可谓两败俱伤。2. 很多学生人不坏,只是有缺点和弱点。每个人都有缺点和弱点,关键是学生要在在校期间尽量弥补,这样到社会上去以后不至于影响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有的学生体质不好,有的学生有心理障碍,有的学生情商低,还有的学生不懂得做人道理或者礼仪,那么就要在读研期间加以改进,使自己以更好的面貌走向职场。3. 要和导师商量读研期间以及毕业后的规划,以便通盘考虑、整体规划。不要瞒着导师另搞一套(比如复习托福、GRE),否则,有可能最后“两头不着杠”。笔者就遇到过难熬的日子——有些组员另搞一套,一方面科研没有进展,另一方面职业发展的事情一下子也没有眉目。这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光的流逝。4. 遇到师生矛盾,需要彼此真诚沟通。你要问问导师:要如何做,才能让导师满意或者没那么不开心?为了正常毕业,需要什么样的计划安排?什么时候要达到什么进展程度?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千万不能任性——不接电话、不回电话,以为世界会围绕着自己转。5. 考研的时候也要想清楚。读研究生不是说你交了学费,你就可以“来去自由”的。你的加盟,挤占了别人受教育的机会,也用去了导师宝贵的招生名额。你的表现不佳或者中途离去,可能会影响你原先所在学校、院系、课题组的声誉,也会影响导师课题组的科研进程、安排,浪费已经投入的资金。进组后,导师在资金、仪器设备、指导时间、毕业保障等方面有commitment(承诺),那么你对导师、对自己,也要有commitment。6. 人生要有规划,每一个阶段都要有阶段性行动和收获,不要找到工作以后想考研,考上研究生后却想着还是工作好。虽然说只要努力,一切都还不晚,但晃来晃去没有一个主线,最终会一事无成。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师生之间的不愉快最终会过去,会被遗忘。但我们科教界有必要了解和分享——怎样使师生相处的经历更愉快一些

几矣

硕士导师必须是副教授以上?错,普通讲师也可以!

研究生选择导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都清楚在读研期间导师对于一个学生的重要的塑造作用,如果你能够跟一位学术大咖的话,那么你很有可能会因此有一个不错的学术成果,如果你能够跟一位人生导师,那么他能够对你的三观有重新的塑造,因此不同的导师对研究生的作用不尽相同。只是现在我们每年的研究生在选导师时更多的是看重其职称。而且越来越多的考研学生在潜意识里都有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能成为硕士导师一定是副教授以上,普通的讲师是没有希望的,而且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职称越高越代表其较高的科研能力,越能够证明其优秀的教学水平。所以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一些硕士研究生在和自己的朋友炫耀,我的导师是教授、我的导师是副教授,很少有硕士研究生会说我的导师是一名普通的讲师,然而在我国从没有规定讲师不可以带硕士研究生,也没有规定必须是副教授以上才可以带硕士研究生。当然,这样并不是在否定教授或者是副教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而是在强调讲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在很多98高校讲师带硕士研究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而且这些能够带硕士研究生的普通讲师,或许仅仅只是在职称上比较的普通罢了,不管是从科研能力还是从教学水平看,一定程度上并不比那些教授要差一些,甚至还比他们更强一些。因为这些导师一般都是支持着国家级的项目或者是课题,有着大量的科研成果,而这些便是他们能够带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至于职称的问题,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事情,毕竟高校每年晋升副教授、教授的名额非常的有限,不可能每一个有能力的讲师都能够顺利的被晋升为副教授。因此这给我们还没有选择硕士导师已经还在考研路上的学生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同时也是给我们很多考研人一个观念上的转变,在选择硕士导师时,不要一味的只是盯着导师的职称,还不要忘记看一看导师的科研,更重要的是看看那些不是副教授的讲师,或许他们正在主持的项目或者是课题才是最适合你的。当然在选择导师时一定不要将职称放到第一位,很多时候职称往往是放到最后一位的,因为最为重要的是导师的人品,这是你三年硕士研究生的基础,一个好的导师绝对会保障你有一个愉快而有价值的硕士生活。总之,在选择导师时思维要更活跃一些,不管是副教授、教授还是讲师,关键还是看其科研能力,这是一个重点,更不要认为讲师不能带硕士研究生。

和之至也

为什么大学里很多教授给人感觉知识水平还不如硕士?真的如此吗

很多大学生到了硕士阶段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研究能力的提高,会发现一部分教授的知识水平其实还不如硕士,给人感觉很多老师评上教授职称之后反而不继续做科研了,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硕士首先这种现象肯定是存在的。在很多普通高校里面,一些研究生导师虽然是专业导师的身份,但是其实很多已经不继续做科研很多年了,到了管理岗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已经对前沿的知识和信息已经不太了解,因此在给硕士上课过程中,或者在给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啼笑皆非的局面发生。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硕士生和导师的讨论会,研究生导师居然不知道实证研究中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产量的关系,那个导师还把自己学生骂了一顿,场面非常尴尬。其次,在985大学里面这种现象会比较少。在双一流大学或者在985大学里面,教授还是很有水平的,很多教授每年都有申请国家社科或者自然科学基金,而且从知网都可以看到他们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即使很多教授到了行政岗位上,但是依然每年都会有一些论文发表,可见985大学的教授和普通高校的教授还是很有水平的。学术交流而造成教授知识水平不如硕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授只是评职称,发一定的论文就可以了,但是由于学科知识发展越来越快,过去被认为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在现在也许普通硕士就可以写出来。比如经济学方面,在2010年以前很多教授发表论文还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而且实证研究范式还不规范。但是到现在很多硕士毕业论文研究方法已经升级到了依据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二是很多教授评职称以后,就不再发表论文了,只是从事简单的教学工作。曾经见过一个博导,但是发现他已经近十年没有发表论文了,也不知道他带的博士和硕士水平如何。教授学术成果漫画所以考研就要尽量报考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这样就可以跟着贴心的硕导学习,制定自己的科研计划,在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中能发表至少一篇论文,这样自己如果想考博的话就容易多了。

祖辛

研究生,你的导师属于哪一种?

各位同学在决定考研后都会面临导师的选择,选择导师不仅决定你未来三年的学习研究重点,更直接决定你毕业后的道路。总体上,高校研究生导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大牛型:包括各种帽子(院士,长江,千人等等)的学术牛人,或者为学院学科带头人或者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教授专家,这种级别大佬很少亲自指导学生,一般交给小老板管理或者一部分半放养状态,很靠自觉性。但大牛的背景和人脉对毕业后的找工作和深造那是很有帮助的。背靠大树好乘凉放养型:没有很大学术追求的老师,或离退休不远,没有很多科研动力。跟放养型导师读研,也许会过的很轻松,但也得不到项目支持和导师指导,虽常说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但至少也会焦头烂额。研三了有点慌年轻拼搏型:一般为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或自己奋斗,或在大牛团队里做小老板。这些导师面拼劲足,手下本来又人手不足,每一个研究生都是宝贵的资源。能给学生频繁交流指导,且无一般牛人的威严和压迫感。跟这类导师会很有收获,但人脉和关系上可能对你的帮助有限。互相见证成长变态型:大多数导师是好的,但不得不承认,还是有个别的变态导师,这些从各种网络上曝光的事件可窥一斑。变态的人不多,但种类确是五花八门,有性骚扰的,有从生活到学习各种压榨,甚至导致研究生不堪重负跳楼。假如是这种导师,千万要学会保护自己,保证好自身心态,尽早毕业脱坑走人。放好心态你的导师是哪一种呢?

乃亚

又一教授导师资格没了!门下在读研究生已换导师,看看是哪所大学

对于研究生来说,有一个人极其重要,他不但是学术培养的引路人,更是其毕业“生杀大权”的掌控者,也是研究生毕业论文连带责任的承担者。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讲,研究生成也在导师,败也在导师。遇上一个好的导师,那是一生的幸运;遇上一个黑心导师,可能还会搭上性命。对于大学老师来说,导师者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担负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导师更是一种无上荣耀的光环,代表着高校对其学术和师风师德的认可与肯定。但是,在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却时不时冒出一些让人大跌眼镜的无良导师,不但被就职高校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有的甚至还受到行政处分。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生杨宝德,疑因导师传递的压力过大,跳入灞河溺亡,其导师被取消博导资格;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陈泽民,留下长达7页的泣血遗书,控诉其导师徐某对其不闻不问、让其延期毕业,从教学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这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翩然而逝,让人扼腕叹息,更让人质疑高校对研究生导师的教育管理。事情就是这么奇怪,哪壶不开专提哪壶,越是质疑,关于研究生导师的狗血猛料越是接二连三的爆出。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某副教授、研究生导师钱某,骚扰所教学的女研究生,并在自己的车里对其实施侵犯,事后被上财开除,撤销副教授职称,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北大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导冯某私生活糜烂,以欺骗隐瞒等方式,与多名女性发生不正当关系,被受害学生举报并查实,北大对其进行了解聘,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同时还取消相关人才计划。这些无良导师,不仅仅害了在读研究生,也给所在高校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其本人也受到应有的惩罚。尽管大报小报、网上网下大篇幅揭露这些师风师德败坏的黑心导师,但仍然还有不收敛、不收手的研究生导师。5日晚间,又有大学在官微发出通报,称学校依据相关规定,取消张某的研究生导师资格,并将张某门下的在读研究生,在征求个人意愿之后,全部转由其他导师进行后续的培养与指导,后续的相关调查仍在进一步进行之中。那么,这所大学究竟是谁呢?它,就是“两邮一电”之一的南京邮电大学。元旦前夕,南京邮电大学下属的材料学院实验楼某房间发生爆炸,该校2017级研究生谭某在同学们做后实验离开之后,用打火机引爆了实验室的化学品而身亡。直到几天前,谭某的母亲坐在南邮校史楼顶撕心裂肺地大喊“还我儿子”,谭某自杀身亡的信息才为更多的人们所知悉。据谭某的同学讲,读研期间谭某一直遭受导师张某的辱骂,并且还动不动就威胁不让其毕业,以至于谭某重度精神抑郁。事发当天下午,导师张某梅拒改谭某的论文,而且强迫其签署延期毕业承诺书,并让其赔偿氮气实验费。谭某最终在做完实验之后,选择了与实验室一起毁灭,给亲人留下无尽的伤痛。南邮宣传部有关人士表示,导师张某梅开有公司,确有让研究生参与其公司业务和谩骂侮辱学生的行为。后续的调查处理如何,只有进一步等待。也就是说,南邮张教授被取消导师资格,是因为对研究生施加了精神方面的暴力,并非北大博导冯某、上财副教授钱某那样的生活作风问题。看到南邮的这则信息时,作为家长内心十分难受。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导师负责制无疑是成功的。但是,这一起又一起导师侵害研究生切身利益的事件,这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命的消逝,似乎在不停地泣血哭诉:在地位不对等的情况下,如何保障研究生的合法权益?如何约束研究生滥用导师权力?如何加强导师师风师德建设?导师的歪风邪气就真的刹不住吗?真心期待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真正重视起来。如果这些接二连三选择跳楼的研究生,面对导师的精神逼迫和强力施压,像西安、海南近来发生的学生弑师事件那样,施之以暴力报复,那将酿成更大的人间悲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研究生导师,对学生严一点、苛刻一点,这本身没有问题,但凡事有个度,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往往会适得其反,害人又害己。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导师要求学生之前,轻声的问一下自己:“这样做,换作是我,能接受吗?”多数导师也是由研究生成长而来,难道说导师就忘记了自己读研的艰难了吗?且不说,作为导师还要受到师风师德的约束。导师侵犯研究生权益屡禁不止,一个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成本太低。如果因为导师原因引发研究生跳楼的类似恶性事件,让导师倾家荡产,让导师失去自由,让导师无容身之地,那些无良导师是不是还会这样嚣张呢?在加强高校导师队伍师风师德建设的同时,亟待建立与导师负责制并行的研究生合法权益救济机制。否则,南邮谭同学的悲剧,继续上演仍是大概率事件。不管导师有多么严厉和苛刻,在读研究生一定要记住,在人格上自己与导师是平等的。如果导师有违规违纪行为,如果自己承受不住导师的言行,一定要大胆地检举、勇敢地揭发、坚决地举报,千万千万不要太为难自己,千万千万不可放弃生命。因为,家里还有亲人!因为,研究生还可以再考!与其轻易地放弃生命,不如把生命留下来,同无良导师的恶劣行径,坚决斗争到底。(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不妥,联系速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