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高校数据分析的四大应用场景法蒂玛

高校数据分析的四大应用场景

高校管理信息化的三条主线是教学、科研和管理,而支持这三条信息化主线的是校园网络关键基础设施。因此,高校数据分析的主要应用场景有四种类型:校园网络数据分析、教学数据分析、科研数据分析以及面向校级宏观决策的综合数据分析。现代校园网络是一个包括终端设备(无线AP、POS机、门禁等)、汇聚交换机、AC控制器、核心交换机、负载均衡设备、流量控制设备、计费系统、防火墙、堡垒机、服务器、存储等诸多设备的复杂系统,这些设备记录着海量的登录和访问日志,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挖掘能够为很多业务部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校园数据分析对于提升教师能力也有重要的意义。以前的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经验和感觉,教师教学能力的学习曲线比较平缓,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过程中,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如果能够对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中的学生学习数据进行分析,教师就可以得知学生的兴趣点和难点,从而帮助教师有的放矢地把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对不同老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横向对比,也可以帮助老师吸取别人的优点,提高教学能力。同时,教学数据也可以为教学管理者提供全面、科学的教师评价依据,而目前,教学管理者对教师的评判只能依据单一的学生评教数据,而学生评教受师生情感、考试分数、学生个人兴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观且不全面,饱受教师们诟病。科研水平是衡量现代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的科研数据分析仅是对课题级别(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等)、课题类型、资助金额、科研成果质量(发表在何种刊物上)等简单的静态分析,缺乏对科研过程的动态管理和对提高科研质量的决策支持分析。科研管理效率低下、科研质量难以科学评定是长期困扰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问题。将科研成果数据、科研项目数据和教师有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获得高"投入--产出比"的科研项目及其负责人和团队成员,为将来的项目评审提供参考;对科研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可以发现"高成长"的科研人员和科研部门,予以重点关注;对全校科研成果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科研团队和可以进行研究的跨学科课题。同时,也可以通过对科研项目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为项目过程管理提供帮助,比如,可以通过邮件和短信,对项目进度进行提醒,对将要超时的项目进行预警;利用公开科研数据库的有关数据,可以为项目团队成员提供同类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报告,以便本校科研人员了解行业最新进展情况。作为一个运营单位,高校也有"投入"和"产出",通过对"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分析,可以评价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效率;通过对过程数据的分析,可以找出学校管理的盲点和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对高校招生数据、学生在校表现数据和校友会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可以发现哪些地区、学校的学生质量更高,也可以发现保送生和参加考试的学生哪个群体更有潜力,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表现与学生将来职业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些分析不仅可以发现问题,还可以为学校在将来做更优的招生和教学管理决策提供辅助和支持。对学科、学院、系所等教学和科研单位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可以发现哪些学科有更高的边际产出;哪些学科的投入周期比较长,从而需要持续投入;哪些学科的学缘结构不合理,需要调整;哪些学科的交叉性很强,需要学校创造交叉的条件;引进人才和自有人才谁的"性价比"更高;各学科和各单位投入和产出对比等等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能够结合其他同类高校和同类专业的数据进行分析,还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其他学校和专业与本校及本校的同类专业之间在人才结构、教学设置、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为有针对性的改进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对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大家对校园数据分析抱有很高的期望和美好的憧憬,但是,由于数据不全、数据量不足、数据整合困难、成功案例太少、资金缺乏等历史和现实原因,当前,高校的校园数据分析尚属于萌芽、起步阶段,只有很少的一些学校做了有限的尝试,还有一些学校处于酝酿、需求调研和立项阶段。虽然市场上有一些成熟的工具可供使用,也有一些成功路径可供参考,还有一些有项目经验的公司可以提供技术协助,但是,由于数据分析有很强的领域性,只有本领域的人才能深刻理解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数据挖掘结果的内在含义。因此,如果想让高校数据分析工作发挥最大效能,必须依靠学校自身来主导数据采集、数学建模、分析和结果解读等工作。产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本文节选自:中国教育网络,作者:赵衍。下列文字是超链接,点击直接查看精华内容:数极客发布运营自动化和A/B测试产品线6000千长文告诉你怎么做好用户行为分析?让企业拥有高性价比的智能数据分析产品这三点决定你是普通运营还是高级运营!数据会说谎|产品经理要避免哪些数据的坑?90%的企业都不知道如何用数据精细化运营如何用热力图分析优化你的网站体验?干货分享 | 互联网数据分析之道法术器推荐用户行为分析产品:数极客。

殷礼

科研大数据| 科技部昨日发布:国内高校R&D活动统计分析报告

科技部于2018年3月26日最新发布了《2016年我国高校R&D活动统计分析》报告,虽然是2016年的数据,还是很值得研究的,与大家分享,全文如下:2016 年,高等学校 R&D人员全时当量为 36.0万人年,比上年增长 6%,占全国 R&D人员的比重为 9.3%,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国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员全时当量中,高等学校占47.6%。高等学校 R&D经费 1072.24 亿元,比上年增长7.4%;基础研究经费432.5亿元,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的52.6%。高等学校发表SCI 论文 24.1万篇,占全国 SCI论文的比重为 83.1%。高等学校的发明专利申请数为 13.8 万件,比去年增加了 25.3%;发明专利授权 15.0 万件, 比去年增长 17.4%。高等学校作为卖方在技术市场签订技术合同 6.0万项,占全国技术合同的比重为 18.7%;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 314.3 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的比重为 3.2%。帮研网--互联网+科研高效互助合作平台,帮您科研!做科研,上帮研网!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帮研网(ID:byanwcom)一、高等学校 R&D 人员1. 高等学校 R&D人员持续增加2016 年,高等学校 R&D 人员全时当量为 36.0万人年,比上年增长 6%,占全国 R&D 人员总数的 9.3%,与上年基本持平。2015年,高等学校 R&D 机构有13062 个,比上年增加 1330个。2. 高等学校 R&D 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及女性比重均高于研究机构高等学校 R&D 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较高。2016 年,高等学校 R&D 人员中博士毕业人员占 29.1%,高出研究机构 11.6 个百分点;硕士毕业人员占 40.7%,高出研究机构约 6.0 个百分点。高等学校 R&D 人员中女性比例较高,2016 年,高等学校女性 R&D 人员为35.9 万人,占高等学校 R&D 人员的比重为 42.1%,高出研究机构 9.4 个百分点。3. 高等学校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科学研究人员队伍从研究类型来看,2016 年,高等学校投入基础研究人员 16.7 万人年,应用研究人员 17.3 万人年,试验发展人员 2.1 万人年。全国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人员中,高等学校占 47.6%,高出研究机构 18.0 个百分点。二、高等学校 R&D 经费1. 高等学校 R&D 经费持续增长,但占比有所下降2016 年,高等学校 R&D 经费为 1072.2 亿元,比上年增加 73.6 亿元,增长7.4%。全国 R&D 经费中,高等学校占 6.8%,比上年下降 0.2 个百分点。2. 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经费占比继续保持在 50%以上2016 年,高等学校 R&D 经费中,基础研究为 432.5 亿元,应用研究为 528.4 亿元,试验发展为 111.4 亿元。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中,高等学校占 52.6%;应用研究经费中,高等学校占 32.8%。全国科学研究经费(基础研究经费与应用研究经费之和)中,高等学校占 39.5%,比去年略有下降。3. 政府资金是高等学校 R&D经费的最大来源2016 年,高等学校 R&D 经费中,政府资金为 687.8 亿元,企业资金为 310.5 亿元,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共74 亿元,分别占高等学校R&D经费的63.8%、30.2% 和 6%。2005年至今,高等学校R&D 经费中政府资金的占比一直最大,基本保持在 54%以上。三、高等学校科技产出情况1. 高等学校 SCI论文数量稳步增长2016 年,高等学校作为第一作者署名单位发表 SCI 论文 24.1万篇,比上年增加2.1 万篇。2006年以来,高等学校SCI 论文占全国 SCI论文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2016年该比重为83.1%。帮研网--互联网+科研高效互助合作平台,帮您科研!做科研,上帮研网!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帮研网(ID:byanwcom)2. 高等学校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显著2016 年,高等学校专利申请量达 31.5 万件,比上年增长 33.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为 17.3 万件,比上年增长 29.5%,发明专利申请量占高等学校全部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为55.0%,比去年下降了 1.8 个百分点。高等学校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为 12.9%,比上年增长了 0.9 个百分点。2016 年,高等学校专利授权量为 15.0 万件,比上年增长 9.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 6.2 万件,比上年增长 8.9%,发明专利授权量占高等学校全部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为41.6%,比上年下降了 0.4 个百分点。高等学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为 15.4% , 比上年下降了 0.6 个百分点。3. 高等学校作为卖方的技术合同数量及成交金额比去年有所下降2016 年,高等学校作为卖方在技术市场签订技术合同 6.0万项,比上年上升了 4.7%,占全国技术合同的 18.7%;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 360.0 亿元,比上年增长了 14.6%,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的 3.2%。

攻击者

东北三所双一流高校2020级研究生大数据分析

东北三省共有四所双一流高校,其中双一流A类高校三所,分别是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双一流B类高校一所是东北大学。9月份,随着研究生纷纷到高校报到,东北大学于9月9日公布了研究生新生大数据,吉林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均于昨日(9月11日)发布新生数据。三所大学发布的大数据内容大同小异,体现了各自不同的风格。研究生数量大连理工大学发布的数据较详细。不仅有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具体人数,还分别列出了研究生新生录取方式。1、大连理工大学共有6886名研究生新生,其中990人为博士生,5896人为硕士生。2、新生中,共有5027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955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869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5名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招生的2020级研究生最多,共有9800名。硕士生7774名,博士生2026名。东北大学总共招生了5700余名研究生。86%为硕士生,14%为博士生。95%为全日制,5%为非全日制。男女比例男生女生比例一直是大数据中的重头戏。男女比例数据的内容是最多,细分到全部新生、硕士生、博士生、学院和专业的男女比例。大连理工大学新生男女比例为1.67:1。大连理工的公众号直接以“1.67:1!”作为标题发布新生大数据,足以见得男女比例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吉林大学新生男女比例为0.9:1,硕士生的男女比例是0.87:1,博士生的男女比例是1.02:1。东北大学新生男女比例是1.5:1,硕士生是1.38:1,博士生是2.33:1。外国语学院女生比例最高,机器人科学与工程男生比例最高。录取专业人数研究生录取专业人数的数量一定程度可以反映这所高校的优势专业。1、大连理工大学硕士新生录取人数TOP3的专业:电子信息、工商管理和土木水利。博士新生录取人数TOP3的专业:材料与化工、工程力学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大连理工大学的工程学和化学学科领域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ESI排名前1%的学科一般被视为国际高水平学科,而进入前1‰通常被认为学科实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吉林大学硕士录取人数,管理学院、商学院和白求恩第一临床医学院的新生数量位列前三甲。博士录取人数前三的学院是化学学院、白求恩第一临床医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育部发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吉林大学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2个一级学科评估为A。3、东北大学硕士录取人数TOP3的专业: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和工商管理。博士录取人数TOP3的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和公共管理。东北大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在教育部发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控制科学与工程评估为A。年龄分布1、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生新生22-24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占了总人数的75.4%。博士生新生25-26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占了总人数的65.1%。年龄最小的硕士是19岁,年龄最小的博士是21岁。2、吉林大学。研究生新生大多是90后,年龄最小的硕士是18岁,年龄最小的博士是22岁。3、东北大学。研究生新生22-25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占到了总人数的73.8%。年龄最小的硕士生是19岁,最小的博士生是21岁。生源省份分布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新生生源主要来源于辽宁、山东和河南。东北大学研究生新生生源主要来源于辽宁、山东和山西。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对新生的姓氏分布进行了统计发布,两所院校新生中王同学最多。吉林大学对新生的政治面貌进行了统计发布,共有2766名中共党员,其中硕士生党员占68.9%,博士生党员占31.1%。

大盗不止

高校硕士论文研究董明珠“自恋” 网友:年轻人不讲武德

来源:第一财经原标题:火上热搜! 高校硕士论文研究董明珠“自恋”, 网友:年轻人不讲武德来源:雪球、第一财经、中新经纬近日,浙江工商大学一篇硕士研究生论文走红网络,论文标题为《CEO 自恋及其经济后果研究——以格力电器为例》。该论文指出,格力电器CEO董明珠倾向于采取冒险决策和固执己见的“自恋人格”表现,导致格力电器多元化失败,使得该公司至今仍未找到新的增长点。此论文一经发酵,立刻火上热搜。话题也引发吃瓜群众的热烈讨论:“你要有董明珠的能力和成绩,我估计你比她更自恋”,“这是企业外宣的战略,跟自恋不自恋有一毛钱关系。现在的年轻人啊,不讲武德!”这篇论文都讲了什么?这篇论文的摘要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自恋是CEO身上常见的特质。有研究表明,自恋领导中的破坏型领导更容易出现在权力距离、集体主义和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的国家并导致严重后果。本文以格力电器为例,深入剖析CEO 自恋如何导致内部人控制,以及其将会对企业的业绩产生何种影响,希望能够为资本市场各类投资者提供些许借鉴和建议。值得一提的是,该论文还分析了董明珠的自恋人格对格力电器业绩的影响情况,认为在格力电器发展的初期,董明珠凭借其过人的销售能力以及大胆创新的决策能力,带领格力电器从竞争激烈的空调市场中脱颖而出。然而,董明珠倾向于采取冒险决策和固执己见的自恋人格表现,导致格力电器多元化失败,使得格力电器至今仍未找到新的增长点。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自恋CEO为了满足自身对权力的渴望,在攫取权力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导致内部人控制;2、自恋CEO为了显现自己的成就,通常会采用真实盈余管理的方法来提高公司业绩。并且CEO自恋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影响也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处于导入期或成长期的企业,CEO自恋可能利大于弊;而对于处于成熟期或者衰退期的企业而言,CEO自恋可能弊大于利。最后,针对上述CEO自恋对于企业的影响,论文作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1、选拔CEO时考量其人格特征;2、针对企业生命周期选择相应CEO;3、通过激励机制降低CEO自恋的影响。今天,小编搜索了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学术网站,只有在万方网上是可以搜索到这篇论文。来源:万方数据截图而在知网上并未找到该文章,但通过百度搜索“CEO自恋及其经济后果研究——以格力电器为例”,是可以通过网页进入知网空间,看到该论文。来源:知网空间截图那么上述论文是否真的存在?今天,中新经纬记者曾向浙江工商大学会计学院进行求证,一位受访老师表示“不清楚、不接受采访”。而截至目前,格力也未对此事发表评论。66岁的董明珠和29岁的格力1990年,董明珠放弃稳定的行政工作,进入海利空调(格力前身)做销售业务员。1994年12月,格力销售人员“集体兵变”。董明珠临危受命,出任经营部部长,对内加强制度建设、财务管理,对外加强业务员监督,经销商管理,格力营销工作开始步入正轨。到1995年,经过董明珠系列内外部整肃,格力空调产销量跃居全国第一。在此后的时间里,董明珠带领格力一路披荆斩棘,格力的净利润也一直维持在100亿元以上,并在2017年突破200亿元大关。图源:格力官网期间,董明珠和雷军立下的10亿赌约一直被网友津津乐道。2013年,雷军称五年内小米营业额将超过格力。如果超过的话,董明珠就输给雷军一块钱,董明珠霸气回应:“第一,不可能。第二,一块钱在这里不值得说,要赌就赌10亿!”5年后,2018年两个集团年度财报显示,小米集团全年总营收1749亿元,同比增长52.6%。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收入1981.23亿元,同比增长33.61%。就在前天(11月17日),董明珠谈及这场赌约表示,“7年前,雷军说要超过我,后来我想了半天,我们又不是一个平台,我们是重资产,他是轻资产,5年内肯定赢不了我。后来媒体说,雷军5年没赢,第六年就赢了,但他和我赌的就是5年,5年为界,还是格力赢了。至于未来5年到底是什么样,我觉得现在下结论都太早。”董明珠身兼数职值得一提的是,近日“董小姐”又多了一项新职务。11月17日,格力电器公告表示,由于原董秘望靖东辞职已满三个月,按照规定,即日起公司董事长董明珠代行董事会秘书职责,直至公司正式聘任董事会秘书。目前,董明珠身兼董事长、总裁和董秘三项职务。今年格力电器因疫情对空调业的冲击而业绩承压,前三季营收同比下跌18.8%至1259亿元,净利同比下跌38.06%至136.99亿元,第三季业绩同比跌幅收窄。随着业绩回升,格力电器一边回购股份,一边高分红。格力电器11月3日公告,拟斥资不低于30亿元且不超过60亿元回购公司股份,回购价格不超过70元/股。接着,格力电器11月5日公告,2020年半年度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10元的分红已实施,共计派发现金59.2亿元。近期格力电器的股价持续攀升,截至11月19日,格力股价上涨至67.9元/股。据悉,董明珠今年连续多次担纲格力电器的大型直播带货活动,如果从今年4月24日在抖音的直播首秀算起,截至今年10月18日,董明珠累计直播带货11场,格力直播销售额约425.89亿元(平均每场直播销售额38.7亿元),约为2019年全年、2020年上半年格力电器营收1981亿元、706亿元的21.5%和60.3%。董明珠直播带货,目的是推动线上线下渠道融合,以及加快格力多元化产品推广。此前,有格力空调的渠道商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格力的市场表现在第三季度好转。不过,重新理顺渠道利益关系、推进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预计格力电器彻底完成新零售变革还需要一两年。

鬼饭店

“十四五”规划迫在眉睫!研究了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发现……

“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作为未来五年工作开展的路线图,将于年底提交的“十四五”规划备受瞩目。上期《“十四五”规划来了!五年建设目标和任务到底该怎么编写?》我们着重分享了“双一流”高校十三五规划中,总体目标和包括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术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化等主要任务的撰写方式、惯常表达,以为高校撰写十四五规划提供参考。本文将着重分享“双一流”大学为“十四五”规划在今年做出的主要动作或最新动向。他山之石,可供更多高校推进相应工作借鉴。成立领导小组,落实责任——5月25日,北京大学相关职能部门举行“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会上明确,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并下设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双一流”建设与学科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规划、师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新校区建设规划、科研规划、经费与资源规划等七个专项工作组。5月7日,中央民族大学正式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成立“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十四五”规划的编制、领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展规划处,负责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组织、协调工作。7月10日,武汉大学“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举行。为了编制“十四五”规划,学校专门成立了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将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前期研究、组织动员、框架形成、草案出台、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审批发布等6个阶段,并制定了进度安排,力争使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全校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过程。明确工作安排及编制要求,有力推进——5月13日,清华大学“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举行。会上,发展规划处处长杨殿阁介绍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以及“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背景、宏观理念、编制任务、规划体系的理解和思考,对清华大学“十四五”规划的“两级两类”规划体系,规划工作的组织结构、时间节点安排进行详细介绍,并对近期需要各二级单位参与完成的“十三五”规划总结和“十四五”规划提案工作进行了重点安排。6月9日,天津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研讨会召开。会上,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世斌从学校“十四五”规划的规划依据和基础、规划的外部参照、发展愿景及目标、学校SWOT分析、规划的战略重点、核心指标体系及工作进展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汇报。副校长巩金龙提到,“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把好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入口关,注重中间落实机制,以“优质率”为导向严把出口关,构建从“入口—过程—出口”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8月11日,南开大学“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会上,校长、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曹雪涛对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提高站位、认清形势。二是系统分析、科学论证。三是集思广益、民主决策。5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部署会。会上,校长林忠钦明确,上海交大“十四五”规划的建设目标是“学校整体实力稳居世界一流”。副校长奚立峰对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部署,明确了各项规划的牵头领导和责任部门,明确了编撰工作时间节点并强调,规划编制要思路目标与规划实施相结合、长期目标和近期任务相结合、全面布局与特色发展相结合。7月9日,南京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召开。副校长张峻峰介绍了“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的时代背景、总体目标、编制依据和编制思路,并对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总体构成、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结构、各类规划的编写提纲和时间节点安排进行了详细介绍,对各二级单位“十四五”发展规划工作进行具体部署。6月18日,重庆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布置会举行。会上,副校长王时龙从基本思路、规划体系、任务分工、工作机构、工作要求和进程安排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他指出,要科学分析“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加强超常规谋划,着力解决好“重大瓶颈”,加快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力争学校发展取得新的突破;要加强组织领导、扩大民主参与、强化规划衔接,形成总体规划引领、专项规划推动、专题规划辅助、学院规划落实的“1+10+X+Y”的规划体系。并要求各单位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和任务分工,成立专班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并在今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重庆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报备。6月,湖南大学举行规划编制工作专题推进会。会上明确,学校“十四五”规划构建了“总规方向引领、专规项目驱动、子规细化落实”的规划体系,具体包括了1个总体规划纲要、8个专项规划、25个学院规划和部门规划要点四个部分。规划编制工作将按照“动员部署、规划起草、征求意见、审定发布”等四个环节稳步推进。组织汇报和分享——6月19日,北京理工大学召开本年度第二次院长、部(处)长联席会议。会上,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项昌乐介绍了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副校长王晓锋介绍了“十四五”本科人才培养规划思路。计算机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法学院院长汇报了本学院“十四五”规划思路。广泛征集专家学者及利益相关方建议——8月4日,厦门大学召开特邀专家咨询会,邀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林东伟等四位同志为学校“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建言献策。西安交通大学组织研讨会的对象十分广泛。该校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以来,先后召开了十余场院士、领军学者、青年学者、学院和科研平台、智库负责人研讨会,组织百名机关干部访谈百名教授、齐思广议“十四五”等活动。一些大学是按照专项来组织研讨会的。例如厦门大学,就按照本科和研究生分别组织了多场调研会。6月4日和9日,厦门大学先后召开3场专项调研会,集思广益谋划“十四五”期间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会上,各单位围绕本科教育“十三五”建设成效、当前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十四五”规划的思路和举措等方面,聚焦教学考核激励、跨学科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共享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6月18日与6月23日,厦门大学又先后组织召开3场研究生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专项调研会。许多大学还就“十四五”规划发起建言献策活动,并同时明确了建议范围。例如,北京理工大学组织“汇聚智慧 共谋发展——北理工‘十四五’规划诚邀您建言献策!学校明确建议围绕学校的总体发展,或者聚焦学校党的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合作发展、文化建设、校园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9月2日,《关于郑州大学“十四五”规划编制意见征集的公告》发布,学校就郑州大学未来发展和“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围绕学校“1+16+N”的规划体系征集意见:1,学校总体发展规划;16,学校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学科与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科学与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战略、智慧校园建设、后勤保障与校园安全、资产管理体系建设等16个方面专项规划;N,各学院、科研机构发展规划。中国农业大学还发布研究生教育“十四五”规划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调研问卷 (开放性问题部分),征询对于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建议。发布报送相关材料的通知,明确具体要求——许多高校报送材料的相关通知已发布,例如西北工业大学、东北大学。5月19日,《关于报送<西北工业大学“十四五”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专项规划>相关材料的通知》的文件发布,文件明确,根据《西北工业大学“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校发规〔2020〕15号)要求,研究生院负责牵头起草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专项规划。随文件同时发布研究生教育“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等文件。6月29日,关于印发《东北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发布。方案明确了东北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一)系统总结“十三五”建设经验(二)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三)编制“十四五”专项发展规划。专项发展规划分解为 10 个,编制工作由相关校领导分别牵头,具体如下:1.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规划 2.双一流建设与学科规划 3.创新人才培养规划 4.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规划 5.队伍建设规划 6.校园与智慧校园规划 7.合作与开放发展规划 8.文化传承与创新规划 9.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规划 10.资源保障建设规划(四)编制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由于部分“双一流”大学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写工作的内容并未发布在网上,或者在网上未进行详尽的报道,因此信息缺失。但从现已发布的相关信息的高校报道来看,其主要动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也充分体现了各校编写工作的特点和创新之处。“十四五”来了,高校未来五年甚至更久的战略规划如何制定,希望“双一流”大学的这些举措可供更多学校借鉴和参考。来源:各高校网站。

28所省属211高校,分析学校的实力怎么样,快来看

112所211高校中,28所是特殊的,他们的主管部门大多是省级人民政府,而不是教育部、工信部等,这容易增强先入为主的观念,给人一种省会不如部族的印象,28所省属211高校,分析学校的实力怎么样,快来看。在这28所学校中,实力最好的是苏州大学,苏州大学的前身是非常有名的东吴大学,是国家第一的西制大学,苏州大学是一所综合大学,理工、医、管、文等各学科的发展取得了平衡,其中也有突出的学科,例如,工科中的计算机、工业设计、材料科学、文学中的中文文学、外语文学、理学中的数学,江苏大学在学科实力、教师、研究、录取等方面已经达到985大学的水平。其次是上海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福州大学、西北大学和三省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这7所大学各有特点,有较强的实力,上海大学也是综合大学,学科的发展比较均衡,显然没有键盘,学校近年来急速发展,再加上地区优势,分数也水涨船高,北京工业大学的土木工程很强,尤其是结构工程的方向,此外北工在机械、材料、自动化、计算机、环境工程等许多传统工程学科上都有非凡的实力,在业界享有盛名。福州大学是理工专业学校,是本省著名的985,在厦门大学的光环之下显得相当低调,福大的优势学科是机械、土木、化工,很多优秀的工科大学的管理专业都不错,福大也一样,西北大学是大家口中偏“文科”的高校,第四轮学科评西大考古学得A+,与北京大学并列获得第一,影响深远,与考古学有关的地理地质、历史等学科也位于前列。除了北师大、华东师范大学,三所师范大学比部属师范大学一点也不错,其中以南师大著称,它的校园环境更美,亭亭、楼宇、曲道幽廊、参天古树,在这里生活学习,身心舒畅,南师范大学有6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培养),在学科评估中获得2个A、4个A、5个B+,除北师华师外,其他师范大学都具有不亚于任何一个师范大学的学力。郑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安徽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辽宁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11所高校的排名约为80-150所,郑大的临床医学、安大的计算机、英语、辽大的应用经济学分别为是王牌专业,学科实力和就业质量都很好。以上就是28所省属211高校,分析学校的实力怎么样,快来看。

光之塔

院校研究与战略规划

这是2020年9月26日在吉林大学组织召开的“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学术论坛“上的交流报告。感谢吉林大学的邀请!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非常感谢吉林大学邀请我参加今天的学术论坛。感谢于洋老师的介绍。我今天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院校研究与战略规划。主要谈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院校研究,希望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美国的院校研究。我之所以说是进一步,是因为,我已经就院校研究这个话题在国内进行过很多次交流,参加今天会议的部分老师这些内容可能已经很熟悉了。但大家也不要失望,我希望第二部分内容对大家有一些帮助。第二部分内容回答的问题是:院校研究在大学战略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发挥什么的作用?当然,由于今天时间比较短,也只能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后若有机会,我们可以继续交流,大家有问题也可以通过微信与我交流。下面我先介绍一下院校研究。谈到院校研究,大家可能想知道的第一个问题是:院校研究的功能是什么?我记得在2012年,我参加美国院校研究学会年会时,美国滨州州立大学的Terenzini教授引用《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来阐述院校研究的功能,当时我只有几年的院校研究工作经验,他的报告对我理解院校研究工作受益匪浅。这些年来,我也一直在思考院校研究的功能、职责和人物。我仍然非常赞同他的这个界定,也深深体会到院校研究的重要性。如果一定要给院校研究功能下一个更加直接的定义,那就是为大学科学决策服务,所以院校研究是一个服务导向型的部门。在美国这个部门属于行政机构。关于院校研究的特征,我在《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年第一期发表的“院校研究的特征与实践价值”一文中有详细介绍。我认为,院校研究的特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首先,院校研究是校本扎根研究,是对院校研究人员所在大学的研究,也就提升“知己”的研究,最近看到在南科大召开的学术交流会议上提到“北大研究”、“南科大研究”,其实就是院校研究在这些大学“扎根”的一种研究;第二个特征是,院校研究是问题导向、症结梳理和对策咨询的“闭环”研究,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进行答疑和方案论证;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要跟踪分析效果;在政策执行到一定程度或者结束时,对结果和政策进行评价,并对照制定政策时的计划,找差距,找原因。第三个特征是,大学校本智能体系的开发和积累研究,简单地说就是大学数据的收集和储存系统的开发等。现在大家用一个听上去更加专业的术语来阐述这个特征,就是“数据治理”。数据治理更加强调制定数据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工作。第四个特征是,科学实证研究,就是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包括定量和质性数据,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开展实证研究。最后一个特征是,通过上面提到的研究积累大学的发展经验,所以我认为院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校本史料记载的研究。那么院校研究具体做些什么事情呢?以我工作的办公室职责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我所在的院校研究办公室是加州大学系统总部的一个部门,系统总部的名称为加州大学校长办公室。总部系统办公室有1600多人,我所在的院校研究与规划办公室有30多人。我们的主要职责可以从五个方面予以总结:一是数据系统建设,刚才说了,现在大家都用数据治理这个术语,主要工作包括制定数据治理的政策和制度,收集、清理、整合数据,开发数据系统。二是常规报告,也就是我们要定期撰写和发布的常规性报告,以及向州政府、联邦政府提交的统计报表等。三是决策问题导向研究,针对领导层以及职能部门的决策问题开展的研究,并向他们提供咨询。四是我们办公室通过环境扫描决定的研究项目,并将结果提交决策部门参考。五是为校外有关组织和以及家长、学生等个人提供数据,满足他们的决策、研究、申请大学等的需要。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大学的办学规模、任务不尽相同,所以院校研究的职责可能也存在差异。我们IR的成果非常丰富。大家感兴趣可以访问我们办公室的网站。我在这张PPT上也展示了几项主要的成果:1)加州大学网络信息报告平台,可以说是全世界所有高校中,展示数据最完整的网络报告平台。2)问责报告是我们撰写的加州大学的年度报告。我们通过10多个领域,100多项指标对加州的办学绩效进行分析和汇报;3)调查研究项目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院校研究项目。大家知道评估包括直接评估(direct assessment)和间接评估(indirect assessment),学生考试成绩、教师发表的论文都可以作为对学生学习和教师绩效的直接评估,但这些评估不能解释背后的原因,比如为什么有的老师发表论文多,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等。利用调查研究可以收集相关的行为数据来解释背后的原因。我们办公室负责开展10多项调查研究项目,而且在网络平台公布非常详细的调查结果。4)我们也撰写专题报告来支持大学的决策。例如,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报告、标准化考试在大学招生中的作用,以及入学考试成绩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等。好的一点是没有人要求我们发表文章,只要把数据分析搞好,报告写好,提出决策建议,一切就搞定了。当然,要把所有事情搞定,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要完成我刚才提到的这些工作任务,院校研究人员必须具备特殊的技能。根据美国著名学者Terenzini教授的研究,院校研究的组织职能包括三个方面: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分析技能,包括数据库的利用能力,统计方法、统计软件等方面的知识等,院校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专门的培训以及通过实践工作获取;二是院校事务知识,也就是要了解大学运行的相关问题,比如学生课程学习要求、毕业要求、大学经费的来源、开支项目等,当然,这部分知识也包括大学的发展方向等。院校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参加大学各级会议、与职能部门交流等方式或足额这方面的知识。三是生存环境,包括地方、国家以及全球的社会、经济以及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向等。院校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参加专业会议、新闻媒体以及相关培训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需要强调的是,院校研究部门对不同层次的人员所掌握的院校组织智能的要求是不同的。对刚入职的工作人员来说,技术与分析能力非常重要。参加今天会议的很多人员是研究生,我敢保证,如果你能掌握从事院校研究的能力,你毕业时会定会有一大把工作等你挑。这个领域的人才非常短缺。下面我们介绍一下院校研究在战略发展规划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从刚才的介绍,我们知道院校研究的功能是为决策服务,战略规划是大学决策极其重要的领域之一,但战略规划又不同于其他决策,所以院校研究在编制和执行战略规划中也具有比较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我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编制战略规划的SWOT模式,这是迄今为止编制战略规划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式。我可以简单介绍一下。SWOT模式包括四个组成部分:“S”是Strengths的缩写,可以翻译成“优势”,“W”是“Weaknesses”的缩写,是劣势的意思。二者强调,在编制战略规划过程中首先需要分析和了解自己大学的优势和劣势,这与我们之前提到的“知己知彼”的院校研究功能不谋而合。“O”代表“opportunities”,是指大学的发展机会;T是“Threats”的缩写,可以翻译为挑战。这两个方面强调,在战略规划中要分析和预测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你所在高校可能的机会以及存在的威胁和挑战进行分析和探索。这与我们前面提到的院校研究常常通过环境扫描了解和分析大学的生存环境是相同的意思。当然,院校研究并非直接领导编制战略规划的部门,学校需要战略规划编制委员会等完成这项工作。所以具体地说,IR在战略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应该包括解答问题,参与讨论,收集数据,开展数据分析等工作。关于数据分析工作,我列了一个清单,包括我刚才提到的优势、劣势、社会形象、运行绩效、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差距分析、生源预测、经费预测、劳动力市场预测等工作。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这些数据分析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差距分析(gap analysis),包括基于标准指标(criteria-based indicators)和常模指标(norm-based indicators)开展的分析。标准指标顾名思义就是根据标准来评价大学的绩效、质量等,这个标准可能是学校制定的,也可以是管理部门制定的;而常模指标是指大家在某一方面的共同表现程度,可以是平均值,也可以是最高值。以毕业生就业率为例,所有对标大学的平均就业率就可以看作为常模指标。因为今天参加交流的有很多是研究生,我想说的是,了解这方面的评估理论知识对将来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和管理都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想要强调的IR在战略规划编制中的预测工作。我们的规划不能是空中楼阁,特别是我们制定的未来战略目标要有据可依,这就需要利用IR的能力进行一定的预测和分析。IR在战略规划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仍然可以对照战略规划编制的WSOT模式来阐述,可以回答SWOT相关的四个问题:一是优势是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二是劣势是否得到了改进?三是是否有效地抓住发展机会,是否拓展了新的机会?四是是否有效地应对大学面临的挑战。当然,我们的战略规划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是有聚焦点的,所以IR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也要依据战略规划的聚焦点进行研究和分析。具体分析可以包括差距分析,指标进展监测和报告,影响因素分析,周期“闭环”分析。前面已经提到了,IR要时刻利用进展数据,对比目标,尤其是在战略规划周期结束后,总结战略规划的实施情况,当然,IR的工作主要是配合学校,规划委员会,从数据分析角度提供相关证据说明规划执行的效果。要完成一个周期的循环,这也就是我多次提到的IR的“闭环”研究。最后做一个简单总结:IR是高校科学决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学战略规划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高校IR还比较薄弱,开发整合型的高校大数据系统,培养IR人才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参加会议的研究生可以努力掌握相关技能,将来加入院校研究行列。在战略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加强IR的论证和分析工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IR在差距分析以及对未来发展预测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中美大学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战略规划的进展评估、战略目标跟踪分析,特别是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以及战略规划的周期“闭环”研究都需要加强。谢谢大家!

九龙滩

2019年深圳市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概况分析

本报告节选自中教投研编撰的《深圳市教育行业发展状况分析报告(2019-2021年)》,欲获取完整报告,请私信咨询。深圳各级各类学校总体发展概况深圳各级各类学校数——统计局数据#深圳教育#根据深圳市2019年统计年鉴,2018年深圳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533所,其中高等学校13所,普通中学390所,普通小学344所,幼儿园1771所,中等职业学校15所,具体数量及所占比重如下:统计显示,在2533所学校(所)中,幼儿园占比最大,达到70%,其次为普通中学为15%,再次为小学,为14%。高等学校的比例最低。历史地看,随着人口的不断涌入,深圳各级各类学校的数量增长很快。具体情况如下:统计显示,在2001年深圳各级各类学校仅为1075所,至2010年则增长至1696所,增长幅度达到57.77%;此后,再过八年,到2018年深圳各级各类学校数量已达2533所,较2010年增长了49.3%。深圳各级各类学校数量——教育局数据不过,深圳市教育局披露的数据则跟统计局披露的不一致,这也许是因为统计口径不同所致。根据深圳市教育局披露,2019年深圳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642所,较2018年的2551所增长了91所,2019年,深圳各级各类学校的数量及占比情况如下:其中,幼儿园有1836所,占比为69%,普通中小学为757所,占比为29%,中等职业学校26所,占比为1%,工读学校1所,特殊学校8所,高校单位14所。在2012年,深圳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有1856所,此后几年平稳增长,至2019年已达2642所,具体情况如下: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幼儿园、普通中小学数量变化最大。具体情况见下文分析,以下数据采用教育局口径。深圳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人数(2020.6)深圳各级各类学校整体在校人数随着人口的持续涌入,自2012年以来,深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人数一直处于快速上升趋势,具体情况如下:统计显示,在2012年深圳各级各类学校在校人数为151.84万人,至2019年已增长至232.24万人,增长了80.4万人,约53%。这一幅度远远大于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幅度。统计显示,2019年深圳有常住人口1344万人,较2010年的1037万人增长了29.6%。这是因为深圳是一个外来人口为主的城市,且迁移过来的多是青壮年劳动力,而对应适龄教育人口也比较多。同时这也提醒深圳的教育政策制定者,在规划布局学校时,且不可套用其他地区的每十万人口应该规划的学位数、应建的学位数,必须考虑深圳的实际情况。深圳各级各类学校招生人数与在校人数一起增长的还有学校的招生情况。统计显示,在2013年深圳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合计为48.14万人,至2019年增长到64.97万人,累计增长了16.83万人,约增长了35%。就增长速度来看,在2013-2019年间,只有2015年的招生出现了0.5%的下滑,其余年份均属于正向增长,但2017年之后增长速度开始回落,至2019年只有2.1%。深圳各级各类学校毕业人数统计显示,在2013年,深圳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数有36.74万人,到2019年这一数据即增长到51.49万人,增长了40%。相比之下,增长速度则出现了波动,但整体也是向上波动。深圳各级各类学校办学及教职工概况(2020.6)深圳各级各类学校整体教职工数教职工的配备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如果师资配备不齐,那么一个学校也没有办法正常运营。伴随着学校总体数量以及在校学生的增加,深圳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也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具体情况如下:统计显示,在2013年深圳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14.12万人,此后每年均以6%以上的速度保持增长,近两年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已达8%以上,到2019年深圳共有21.94万名教职工。深圳各级各类学校整体生师比分析由于单看教职工的绝大数量并不能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学校的师资配备状况,我们在此引入一个生师比的概念,即通过对比各级各类学校在校人数与教职工的比值来看一个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的平均配备情况。统计显示,在2013年的深圳各级各类学校,平均11.6个学生配备有一个教职工,而到2019年,平均每10.6个学生即配备有一名教职工,这意味着单一教职工的负担有所减轻。深圳各级各类学校公办、民办情况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的民营经济非常活跃。在教育行业,则体现为社会资本办学热情一直处于高涨态势。统计显示,2013年,深圳有公办学校498所,占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总数的24.9%,随着社会资本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到2018年,公办校的数量增长到579所,但占比则下降至22.7%。不过,这一趋势在2019年得以扭转。2019年深圳共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637所,较上年的579所大幅增长了58所,其中主要是公办幼儿园。这两年,为完成到2020年公办园在园儿童的比例达到50%,普惠园在园儿童比例不低于80%的目标,深圳在不断推进“民转公”。由于公办的比例提升,2019年深圳民办学校的比例出现了下降。作为对比,民办校的比例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在2013年,深圳民办校1499所,占各级各类学校的比为75.1%,至2019年深圳有民办学校2005所,但占比为75.9%,较2018年的77.3%下降明显。如需《深圳市教育行业发展状况分析报告(2019-2021年)》完整版,请私信咨询。

坏老板

2020年中国高等院校应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分析报告

据上海超级文案调查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大陆高校应届本科、专科类毕业生总人数约8857500人;其中,理科类3764592人,占比42.5%;文科类5092908人,占比57.5%;文科生占多数,较理科生多出1328316人,主要原因是女生人数连年增加,导致文科类大学生人数明显增多。由于同时受到2019-2020年中美贸易战、中美军事对抗、新冠肺炎(COVID-19)、中国本土经济下滑、国际贸易受挫,以及2020年国内失业人数急剧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20届高校毕业生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就业压力,预计将会有超过400万人存在就业困难。中国大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及就业贡献比,依次为:中小型民营企业(49%)、大中型民营企业(19%)、创业/自雇就业(9%)、个体户(7%)、农业经济体(6%)、国有企业(5%)、事业单位(2%)、其它就业(2%)、公务员(1%)等途径;其中,民营企业属于重点就业途径,就业贡献比约接近70%,80%以上的毕业生需要依靠民营企业才能够实现初次就业或二次就业。 中国高校毕业生主要就业途径分析根据2020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工业制造业、零售业、对外贸易、互联网、农牧业、互联网、新媒体等主流产业发展状态来看,各行业普遍性存在发展状态低迷、经济效益下滑、压缩经营成本、裁员减负等情况;新人招聘数量相对于2018年、2019年同期有明显下降并存在明显的裁员、虚假招聘等现象。另外,2015-2019年的往届毕业生总人数超过3500万人,截止2020年年中预计至少有1000万人处于失业或二次再就业状态,这部分人将参与2020年就业竞争;因此,2020年待就业应往届大学生总人数约为2000万人左右,就业安置压力非常大。在不考虑往届毕业生的情况下,2020年下半年应届毕业生有效就业人数预计会低于50%,约在30%-42%之间(300万人左右),待业人数约在45%左右(400万人左右),间接性就业人数约18%,其它约5%;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半毕业生无法获得稳定的工作,而处于待业状态或间歇性就业状态。2020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研究分析造成就业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在2015-2020年间中国民营企业生存环境持续恶化,大量民营企业破产倒闭或处于经营危困状态,根本无力新增就业岗位,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率直线下降。本调查报告由“上海超级文案工作室”团队完成,文中数据非100%精准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但大体数据范围相对真实客观,可大体上反映出2020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环境与趋势。自2015年以来,上海超级文案连续4年持续关注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持续的数据收集、统计和分析研究;连续4年做出《中国高等院校应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研究报告》,以为广大大学生就业人员提供参考数据。本报告数据相对真实、客观、准确,完全以第三方机构独立视角完成;因此,本报告数据可供企业单位、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就业者等用户阅读参考。由于无法对全国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实时统计,故本文数据非100%准确,必然存在一定误差,仅供参考。

骈拇枝指

2018年全国高校高职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

摘要:连续4年全国高校高职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发现,公办本科院校与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是高职教育科研的主力,公办本科院校的贡献度在持续上升,公办高职院校的贡献度有所下降。小规模研究团队是高职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高级和中级职称作者是论文发表的主要群体,发文量占据绝对优势,来自公办本科院校的活跃作者数和贡献度更大。“双高计划”建设高职院校发文呈现明显的“阶梯型长尾现象”。从基金支持上看,高职教育科研的属地性较明显。高职教育研究关注议题呈现传统研究议题与政策热点、趋势关注并重的特征。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教育;统计分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举措,将职业教育摆在了教育综合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重要的位置。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职能。职业教育科研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职业教育科研论文是研究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重要展现载体,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职业教育科研的水平与实力。课题组连续4年对高职教育科研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客观、持续记录高职教育科研现状,寻找高职教育科研的一般规律与发展脉络。本次统计范围为2018年20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发文,包括《职教论坛》(南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北京)、《职业技术教育》(长春)、《教育与职业》(北京)4家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期刊(以下简称“4家职教核心期刊”),以及16家高等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以下简称“16家高教核心期刊”)。2018年4家职教核心期刊共发文2148篇,较2017年2940篇和2016年3362篇下降明显,这也是连续第4年总发文量下降。剔除期刊中的卷首语、笔谈、资讯报告、报道、简讯、广告、简介、速读、投稿须知、要目检索等文献信息及撤稿文章和其他非学术文章共233篇,获得高职教育科研论文1915篇,16家高等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中有关高职教育科研论文共136篇,故此次统计分析有效论文数为2051篇。一、高职教育科研论文发文机构分布情况本次统计沿用2017年5月教育部公布的2914所全国高等学校名单(2018年未公布官方数据)。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成人高等学校283所。普通本科院校1243所,其中公办817所,民办417所,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2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高职高专院校1388所,其中公办1068所,民办318所,中外合作办学2所。2018年共有223所公办本科院校在上述20家期刊发表论文(比2017年减少23所),占同类高校总数的27.29%;有307所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在上述20家期刊发表论文(相比2017年减少52所),占同类院校总数的28.75%;有62所民办高校(含本科和高职高专,比2017年减少18所)在上述22家期刊发表论文,占同类院校总数的8.44%。从发文院校数量和占比看,公办普通高校与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发文数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公办高职高专院校的下降幅度最大。1.公办本科院校发文情况。2018年223所公办本科院校发表论文740篇,占有效统计论文总数的36.08%,校均发文3.32篇。其中,发文4篇(含)以上的高校45所(比2017年减少7所),占同类发文院校总数的20.18%,共发文476篇(比2017年减少116篇),占比64.32%,比2017年略有降低。这也是连续两年发文量和占比同时下降。发文5篇(含)以上的高校37所,占同类发文院校总数的16.59%;共发文444篇,占比60%,校均发文12篇。(见表1)2.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发文情况。2018年307所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发表论文890篇,占有效统计论文总量的43.39%,校均发文2.90篇。与2017年相比,发文院校、发文规模和平均发文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发文3篇及以上的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共计112所,占同类发文院校总数的36.48%,发文642篇,占同类院校发文总量的72.13%,与2017年相比机构数、发文量以及占比都有所下降。共发文4篇及以上的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共计74所,占同类发文院校总数的24.10%,共发文528篇,占同类院校发文总量的59.33%。其中,发文5篇(含)以上的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共计54所,占同类院校总数的17.59%,共发文448篇,占同类院校发文总量的50.34%,校均发文8.30篇。(见表2)与公立本科院校相比,公办高职院校发文“头部聚集效应”稍弱,高发文量院校的发文量远低于公办本科院校。3.国家“双高计划”项目高校发文情况。2019年3月29日,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提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2019年10月24日公布公示名单,共有197所高职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拟建单位公示名单》。这些高职学校将是未来高职院校阵营中的头部高校,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2018年,共有120所“双高计划”项目建设院校发文481篇,校均发文4.01篇,明显高于同类院校校均发文量;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23.45%,占同类院校发文量的54.04%,发文的“头部效应”引领作用显著。其中,发文3篇及以上有66所,合计发文409篇,占比高达85.03%;发文4篇及以上的48所,共发文355篇,占比73.80%;发文5篇及以上的36所,共发文307篇,占比63.83%,在贡献率上头部发文活跃的高职院校更高,整体上呈现出阶梯状的“长尾现象”。(见图1)4.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发文情况。2018年全国民办普通高校与民办高职高专共计735所,其中63所在20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占民办高校总数的8.57%;发文共计97篇,占统计论文总数4.73%,校均发文1.54篇,占比与校均发文量相比2017年略有提升,显示了民办高校的教育科研贡献度呈上升趋势。其中,发文2篇及以上的民办高校23所,共发文58篇,占比59.79%,发文量略有下降,但占比有所提升,显示头部示范作用在增强。(见表3)5.其他院校、机构发文情况。2018年我国成人高校中有12所在20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发表高职教育科研论文36篇,占统计论文总数的1.76%,与2017年相比,院校数有所下降,但发文量及占比都略有上涨。其他机构,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政府直属研究部门、社会团体、中职学校、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等发表论文283篇,占统计论文总数的13.80%,与2017年基本持平;在总发文量下降的情形下,发文量、占比都保持基本稳定,显示出其他机构的教育科研贡献率在上升。其他机构中,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有23家,共发文131篇,与2017年持平。(见表4)其中,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出版社、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发文量在5篇及以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及各级教育科学研究院共有11家机构发文,合计发文57篇,占比20.14%;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连续两年在除去高校的其他机构中发文最多,显示出国家教育科研机构在高职教育科研贡献版图中所占比重较大,这类机构依托国家行政资源参与到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究中,为职业教育科研学术生态贡献了重要的力量。此外,2018年在20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发文的中西部地区高校有253所,发表论文556篇,校均发文2.20篇,占统计论文总数的27.11%,占比与2017年基本持平。其中,有62所高校发表论文3篇以上。对比东部地区的294所高校发表论文1055篇,占比51.44%,校均发文3.59篇,无论是从总发文量,还是校均发文量来看,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科研活跃度和产出率仍与东部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二、高职教育科研论文作者情况经数据统计与分析,2018年高职教育科研论文作者队伍情况具有如下3个主要特点。1.合作研究方面。单独署名和合作署名是科研论文发表的两种基本方式。本次统计的2051篇科研论文中,有972篇为单独署名,占论文总数的47.39%,737篇为2位作者合作发表,占比35.93%,269篇为3位作者合作发表,占比13.12%,三者合计占论文总数的96.44%,与2017年持平。(见表5)显然独立研究仍然是职业教育科研发表的重要形式,但与2017年对比分析可发现,单独署名比例下降了5.63个百分点,2位和3位作者合作发表的比例分别上升了2.47和2.62个百分点,小规模研究团队作为高职教育科研活动主要形式的地位在逐步提升。此外,4人合作发表45篇,占比 2.19%;5人及以上合作发表共计28篇,占被统计论文的1.37%,其中最多署名作者为7人。对比职教期刊和高教期刊科研论文的作者署名情况,可以发现高教期刊中合作署名的比例更高,单独署名的比例更低,且两人合作署名占比最高,显示了更高的合作研究普遍程度。(见图2)2.职称方面。职称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标志,因此,作者的职称信息是反映论文学术质量的一个指标。本次统计的2051篇论文中,有1967篇论文作者有职称说明。其中,第一作者具有正高级职称的论文有382篇,占统计论文总数的18.63%;第一作者副高级职称的论文819篇,占统计论文总数的39.93%,高级职称共发文1201篇,占比58.56%,占比与2017年持平。中级职称发文576篇,占统计论文总数的28.08%,两者合计占比86.64%。与 2017年持平,中级以上职称作者在作者队伍中所占比重保持稳定。(见表6)此外,在读学生发文的活跃度有所上升,其中博士研究生发文73篇,占统计论文总数的3.56%,比2017年增加8篇,占比提高1.01个百分点;硕士研究生发文98篇,占统计论文总数的4.78%,比2017年提高0.59个百分点。对比2018年高职研究的作者职称情况发现,正高、副高和中级职称作者是研究主力,发文量占据绝对优势。不同的是,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发表中, 正高职称作者发文比例高于其他职称类作者,且正高级职称作者发文比例高于高职教育研究中正高职称作者发文比例。在高职教育科研论文发表中,副高级职称作者发文比例高于其他职称类作者。此外,博士研究生在高等教育科研领域表现得更为活跃,硕士研究生在高职教育科研领域更显活跃。(见图3)3.活跃作者方面。我们将2018年发文3篇及以上的作者定义为高职教育研究领域的活跃作者,共计58人。(见表7)通过整理分析发现,活跃作者人数占全部第一作者总量(1 703人)的3.41%;活跃作者共发文217篇,人均发文3.74篇,占被统计论文总量的10.58%。其中,来自公办本科高校的活跃作者有28人,占比48.28%;来自公办高职的活跃作者21人,占比36.21%。三、高职教育科研论文获基金资助情况在2051篇统计论文中,有1600篇论文为各项基金、课题的研究成果,占比78.01%,比2017年提高了7.37%。将论文基金以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校级和其他进行归类,受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共计145篇、省部级基金资助论文670篇、厅局级基金资助540篇、校级85篇、其他160篇。(见表8)与2017年相比,受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占比分别提高了22.74%、28.07%。比较来看,高职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中,受到省部级基金资助的论文占比相差不大,高职教育研究领域受到厅局及其他基金资助的比例明显高于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而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受到国家级基金赞助的比例稍高,这一方面显示高职教育科研活动受到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也从侧面印证了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的特点。(见图4)中西部地区高校有439篇论文受到各类基金、课题资助,占统计论文总数的21.40%,比2017年提高了114%,提升较为明显。其中,受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论文45篇、省部级基金资助论文163篇、厅局级基金资助176篇、校级21篇、其他34篇,与2017年相比,分别增加了31篇、76篇、67篇、4篇、18篇。虽然进步较为明显,但相比东部地区(865篇论文受到资助),中西部地区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需要挖掘潜力、找准真问题,积极争取更多的基金、课题资助,以产出更多、更优秀,对职业教育发展有指导、有引领价值的科研成果。四、高职教育科研热点分析通过对2018年20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2051篇高职教育科研论文的关键词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总共提取得到8101个关键词,平均每篇文章3.95个关键词。除去只重复一次的关键词2929个,同时,将内涵相同的关键词进行整合,如将“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合并为“高职教育”,将“高等职业院校”“高职院校”合并为“高职院校”,将“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合并为“创业教育”,将“中职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合并为“中职教育”等,最终得出重复20次(含)以上的关键词共计27个。(见表9)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18年高职教育研究的热点。根据经验法则及德尔菲法,为更好地描述高职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选取20作为高频词的阀值对高职教育科研热点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生成164对共现词对。共现5次(含)以上的词对共38对。(见表10)将生成的关键词共现矩阵导入Ucinet 6.0进行网络关系分析,生成网络关系图。(见图5)结果发现,“高职教育”“高职院校”两大传统议题仍处于高职教育研究网络的中心位置;而“产教融合”成为2018年高职教育研究网络的又一大中心节点,这与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2018年2月《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发布有着一定的关系。两个文件的发布使得“产教融合”成为本年度活跃研究议题。除此之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学生”等传统研究议题也是研究网络中的重点,而政策热点相对应的“一带一路”“创业教育”“精准扶贫”“新时代”“校企合作”等也进入到活跃议题之中。总体而言,本年度的研究议题既表现出对高职传统议题的持续关注,也表现出对新政策和发展趋势的紧密跟随。五、结论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中央提出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新论断、新要求,并最终形成了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指出,职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并确立了发展模式的三大转变,即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到转型发展的探索期,且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断上升。高职院校总结、提炼自身特色,融合区域、产业、科研等资源创新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20家教育类核心期刊是开展高职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交流场域,是反映高职教育学术生态的重要窗口,因此,提高办刊质量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研究水平,凝聚研究队伍具有重要影响。统计发现,4家职教核心期刊年度发文数量的减少,以及陆续出现的9次撤稿行为(《教育与职业》5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3篇、《职业技术教育》1篇),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期刊在向着规范化、高质量方向发展的良性趋势。作者王小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编审,北京 100191周详,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2刘植萌,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研究部副主任,北京 100872李璐,《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编辑,北京 100191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12期第9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