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研究报告:打造多元化夜间经济消费场景况尊我乎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研究报告:打造多元化夜间经济消费场景

新民晚报讯 (记者 江跃中)记者从12日召开的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上获悉,该联合会和广大会员单位发挥综合优势,助力长三角及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坚持开展特色活动,助推上海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联合会提交的《上海夜间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研究报告,对发展上海夜间经济提出了对策与建议,还就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表了建议。图说:会议现场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供图(下同)完善夜间经济发展布局这份研究报告建议,打造多元化夜间经济消费场景,完善“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营造更多夜间消费场景。依托中心城区的文化资源、商业资源,通过文商旅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结合现代时尚元素,引导和支持国内外企业在上海策划开展体现“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的高品质并富有吸引力的夜间文化休闲、演艺体验活动,发展“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秀、夜读”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上海全球城市夜间文化品牌。整体规划和打造全市夜间经济特色商圈、特色街区、主题公园,推出精品夜场活动,丰富夜间经济业态,编制全市夜间消费指南,发布上海夜游地图,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宣传,持续完善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上海都市区地标性夜间经济集聚区。积极推进夜间消费商圈和公共空间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改造提升,完善夜间标识指引、街景打造、休闲设施、装饰照明、环卫设施、公共Wi-Fi 及5G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加22时之后的夜间公共交通服务,优化公交夜宵线路,提高夜市、夜间商圈的通达性;大力倡导企事业单位、商务楼宇的内部停车场在夜间向社会公众开放。图说: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郑惠强着力为会员单位提供服务2020年初,疫情发生后,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领导立即率队走访部分行业协会和企业单位,深入了解复工复产及发展情况,结合各专委会和会员单位的情况反馈,编写《部分行业企业问卷调查情况汇总报告》和反映协会及企业诉求的6份专报呈送上海市委市政府。为助推上海保就业相关政策和措施更好落地,联合会与市人大社会建设委联合召开了10多家中小微企业会员单位专题座谈会。通过线上渠道,全力做好信息发布与宣传服务工作。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促进线上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发布后,又及时请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进行解读。联合会和会员单位上海市数字内容产业促进中心共同牵头,联合社会资本,为加快海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合作开发建设海南未来产业园,首期投资规模约40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已有近60家企业完成注册落户。联合会还全力推进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战略合作,去年10月13日,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临港服务中心、上海现代服务业促进中心服务平台等6个重点服务业产业项目与临港新片区签约。上海现代服务业促进中心临港服务中心与上海报关协会等14家会员单位也签署协议,共同助推临港新片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一年来,联合会在疫情管控的大背景下,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展多形式、多领域、各具特色的活动,着力为会员单位提供服务。图说:分别颁发“突出贡献奖”“特殊贡献奖”与“优秀活动奖”证书颁发“突出贡献奖”等证书会议向被推选为2020年度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作出贡献和取得优良成绩的337家会员单位,分别颁发了“突出贡献奖”“特殊贡献奖”与“优秀活动奖”证书。上海市民政局社团管理处处长黄井波,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顾军在发言时,对联合会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郑惠强表示,针对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会员单位对联合会的期待,联合会需要通过补短板、拓资源,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更多地满足会员单位需求。坚持把“服务企业、服务会员、服务社会”作为联合会始终不渝的追求。

孰敢不轨

中国服务贸易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建议打造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正在举办。期间,《中国服务贸易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初步成果和主要观点发布。第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中国服务贸易近年来快速发展,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之比重达到53.9%,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4%,服务进出口总额为5.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连续六年在全球是第二位,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对外开放和对外发展的新引擎。但是服务贸易仍然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突出短版,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平衡。规则话语权和服务贸易的规模不相适应。服务贸易自身的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二,信息技术发展和新冠肺炎疫情对服务贸易发展生态与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广泛应用,进一步拓展了服务贸易发展空间。随着跨境电商等互联网平台的兴起,数字旅游、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金融等数字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加快推动了服务贸易向数字化转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蔓延,受到交通运输管制和人员流动的限制,全球运输业、旅游业、餐饮业等受到巨大冲击。疫情蔓延正在改变全球价值链、服务链布局。全球价值链、服务链本地化、区域化、碎片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第三,建议打造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要积极适应全球服务贸易发展大趋势与经贸规则重构的新形势,加快形成公开市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着力推进电力、电信、石油、民航、邮政等垄断行业向社会资本开放。进一步缩减负面清单服务业领域限制措施数量。提升负面清单可操作性,开展负面清单无审批试点,实现准入既准赢,加快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进程。加快推进与发达国家在相关服务领域的职业资格认证,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管理标准体系。推进服务业领域内外标准对接,加强市场监管,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协调机构,推进与服务业现场开放适应的监管改革。第四,建议打造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制度开放新高地。在自由贸易实验区方面,对标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按照持续深化差别化探索的基本思路,分类推进自贸试验区转型升级。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坚持以开放为引导,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推动粤港澳服务业深度推进,加快推动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第五,建议推进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双边区域自由贸易进程。要务实推进“一带一路”沿线产能合作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推动形成中日韩服务贸易合作新机制,努力形成中欧经贸合作新格局。 (文章来源:中国网财经)

得不教焉

《服务业:制度型开放促改革深化》成果报告发布

中国日报北京9月5日电(记者 郑伊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服务业:制度型开放促改革深化》成果报告,报告针对我国服务业发展提出了八点建议。建议指出,应进一步完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外资准入前和准入后国民待遇制度,强化服务业高水平开放的法治保障,健全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相配套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完善服务业多样化开放平台组织协调机制,健全服务业对外投资促进和保护机制,加快构建高标准和广覆盖的自贸区网络,建立促进服务业开放发展的国际交流机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刘涛指出,当前我国服务业开放水平仍然不高,以开放促改革还有很大提升空间。2020年9月5日,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国家会议中心室内展馆及周边室外展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在线下举办的第一场重大国际经贸活动,吸引了148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万家企业和机构、10万人报名参展参会。(编辑:严玉洁)来源:中国日报网

损矣

2020年中国旅行服务业发展报告

报告复盘了2020年疫情之下旅行服务业的应对、变化与挑战,对疫情初期出现的“大规模退订”、疫情中期行业中火热的“直播”实践、疫情后期行业广泛热议的“转型探索”展开了深度剖析,并对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做出了学术回应。复盘2020:疫情下的旅行服务业2020 年是能够载入旅游业发展史册的一年,突发的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只是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是对旅行服务业发展走向与竞争格局的深刻影响。在行政主体、市场主体、NGO组织、游客多方共同努力下,旅行服务业的抗疫取得了显著成果,正加速进入复工复业复产的新阶段。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旅行社行业复工率已超60%。不同于以往的多数突发事件,此次疫情是对需求端与供给侧的双重冲击,消费者信心重构、疫后游客行为偏好变化、仍然存在的防疫压力,都使得旅行服务业的复苏还面临不小的挑战。面对疫情这只“黑天鹅”,全行业在众志成城全力抗疫的同时,也需要冷静思考疫情对行业造成的深刻影响、疫情中行业暴露出的问题以及疫后行业可能面临的新走势。契约引领:由“大规模退订”引发的思考“退订”是疫情突发后旅游业面临的第一个考验,从“大规模退订”出现到“无损退订”的提出,众多头部旅行服务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自行垫资数亿元为游客提供无损退订和免费取消服务,一方面极大缓解了疫情下的各方焦虑,保障了消费者利益,为行业平稳发展做出显著贡献;另一方面,也使很多轻资产的中小企业及平台供应商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使得退订承诺在事实上转变为行业内的竞争门槛,加速了行业内的洗牌。疫情等不可抗力风险的出现,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我们需要回归理性的思考,如果再次遭遇类似事件,行业内是否能够建立更加合理、更具实操性的风险共担机制,而不只是再依赖于企业的自觉与社会责任;行业内是否可以通过保险创新、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等新型解决方案,使疫情应对更加从容;行业内是否已经从形成了从行政主体到市场主体的应急预案体系,构建了可根据突发状况及严重程度的政策工具和市场工具体系,并能够及时评估应对效果,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疫后做深度的思考和切实的探索。游客与企业在退订过程中的纠纷更多来自于对“无损退订”和相关法律条款的理解不一致。根据《旅游法》第6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影响旅游行程.......合同解除的,组团社应当在扣除已向地接社或者履行辅助人支付且不可退还的费用后,将余款退还旅游者”,这意味着无损退订并不等于全额退订。我们相信,一个产业成熟而理性的发展,不仅要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市场主体,也要有尊重契约的消费者,更需要完善的规则和体制,以及对契约怀有敬畏之心的社会环境。人际分发:由火热的直播引发的思考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自主调查研究,21.7%的企业在疫情期间尝试了直播带货;43.4%的企业将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作为主要营销渠道。旅行服务业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技术变革后,旅游产品分发的逻辑已然发生变化,经历了”从门店到人”“从平台到人”“从人到人”的分发渠道的变迁,“前人后厂”的模式将进一步改变隐在市场现象背后的商业逻辑与产业组织方式。当人本身成为渠道,个人品牌时代正在到来,无论是直播带货还是社群运营,都是“人·货·场·支付”甚至部分产品的交付的一体化实现,打破时空的限制,每个人能够链接到的客户和资源都在指数级扩大。当个人走到台前,旅游业内部已经产生了定制师、旅行顾问这样的新职业,未来在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和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类似“旅游经纪人”的买手模式可能会出现吗?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供应链变革:由行业转型发展引发的思考供应链正从隐藏于企业背后的支撑能力,外显为一种端到端的服务能力。过去,消费者很少能感知到企业背后供应链的存在,原因在于供应链对消费者是不触达的,他们只能看到分销的产品与服务。但是现在,上午订购的旅行产品恨不得下午就能使用,马上要出发了才想起咨询定制师,这些即时交付服务的能力都来源于新型供应链的支撑。企业如果无法快速满足这些需求,就可能面临投诉甚至是客户流失的风险。供应链还在朝着更短更“胖”的趋势变化,短是缘于行业去中介化的过程。航司、酒店、景区的直销冲动、平台和下游企业对资源的直采需求,都表明了整个旅游供应链的短链化趋势,在短链化趋势下既有企业会被淘汰,也有新型企业的进入;“胖”是指在变短的趋势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新业态主体进入供应链条,更多体现在资源端的供给,尤其是产品研发与内容生产方面,使得短化后的供应链显现出更丰满的样子。随着生产与消费边界的打破,供应链也从原来的单向度向着价值共创的方向发展,在共创共益的导向下,生产者和消费谁也不是核心,双方又都是核心。破与立:换个视角看旅行服务业“旅行社过时了吗?”“团游还有未来吗?”“导游还会存在吗?”这些问题在疫情之下被讨论得越来越多,放得越来越大,似乎处处能嗅到行业的焦虑与不安。当试着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我们会看到每一个行业都有成熟的玩家,它们曾经风生水起、叱咤风云,它们面对新的竞争和环境也忧心忡忡、寻求变革;每个行业里都有稚嫩的新兵,它们可能甚至还在学习行业的既有规则,但他们也用自己的逻辑、勇气与创新,去打破旧例,塑造新的规则与秩序,这两种力量共同构成了产业生态,在竞合互动中共同推进了行业发展。当我们放宽旅行服务业的范畴,就会理解不是旅行服务业当下亟需转型,而是广义旅行服务业内的创新从未停止,新的市场主体从未停止进入,只是不是所有的旅行服务商都叫旅行社这个名字,诸多俱乐部、兴趣小组、教育机构、网红达人都在行旅行社之实但不具旅行社之名,从这个角度来看应使各类市场主体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被监管责任,否则会造成事实上的非正当竞争。即使在散客化、自助行高度发达的今天,并不是所有的旅行服务都能被取代,而是市场需要与时俱进的专业化创新服务。细分市场是旅游的未来,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恰恰伴随着大众品市场被不断蚕食,细分市场快速崛起的过程。每个游客的画像都被贴上更细分的标签,每次出行的动机都可能更加具化,这些个性、细分、专业化的市场需求都需要旅行服务商以更创新更专业化的服务去满足。正在变化中的旅游业也不再是没有门槛的行业。当更多的主体跨界切入旅游业,旅游业也正无处不在地渗透进其它行业,并在这种融合的过程中改变着行业格局。如果说传统的标准化打包产品的门槛并不高,那么这些广泛来自教育、体育、康养、冰雪、金融、文华艺术等各个领域的跨界主体的专业技能门槛却着实不低,使得一个又一个细分市场正在成为有进入壁垒的领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必焦虑团游有没有未来,而是应该思考如何给游客一个组团的理由,因为“团”是旅游社交属性的最直观体现,也是旅游业在快速变化中不变的属性之一。PDF版本将会分享到199IT高端交流群,感谢您的支持!

二次行

2020中国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报告:2019中国数字经GDP达36.4%(可下载)

获取《美团2020中国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报告》完整版,请关注绿信公号:vrsina,后台回复“综合报告 ”,该报告编号为20bg0106。 中国也迈入服务经济时代。2012 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45.5%,首次超过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此后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2015 年这一数字首次超过 50%,2019年达到 53.9%的历史高点。过去几年,全球 38 个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增速显著高于 GDP 增速。其中,韩、美、英、德、中、法、印等 9 个国家数字经济增长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 50%中国数字经济连续 6 年年均增速高于同期 GDP 增速,2019 年占 GDP 比重已达到 36.4%,并加快向三次产业渗透。数字化对产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如美国 1995-2007 年经济平均增长率为 3.1%,其中 ICT 资本贡献了 0.8 个百分点,再如日本、德国等国家就业对经济增长几乎没有贡献,ICT 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按照发达国家数字化贡献经济增速20%-30%计算,数字化可以带动产业增长 1.2-1.8 个百分点。中国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已经取得重要进展,部分传统生活服务业面貌被改变。2019 年,中国服务业数字经济比重达到 38%,在三次产业中数字化水平最高,转型速度最快。其中,生活服务领域转型较快,成效最显性化。截止 2020 年 3 月,中国移动用户普及率和家庭宽带普及率均超过 100%18 ,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 99.3% 19 。2019 年四季度,中国移动网民人均安装 APP 总量达到 60 款,人均 APP 每日使用时长达 5.1 小时20 。中国国民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进行社交、购物、享受服务。

大追捕

疫战之下服务业逆势突围!中宏观察家预计2020年服务业报告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534233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3.9%。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指出,服务业增势较好,2019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9.4%,高于第二产业22.6个百分点,“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增强。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服务业发展影响甚巨,那么,今年服务业的增势与前景怎样?华南理工大学现代服务业研究院研究员、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会长、国家发展改革委服务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冠霖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服务业主导地位和控制性作用彰显中宏网记者:结合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您对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何评价?李冠霖:从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态势看,随着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服务元素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作用开始凸显,推动服务业从附属地位、支撑性作用,向主导地位和控制性作用转变。一是产业地位升。《统计公报》数据表明,2019年服务业的总量规模、增长速度均远超第二产业的水平,在三次产业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增强,随着产业地位的提升,服务业已经成为国家(地区)控制要素资源、促进创新、主导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二是增长效益好。《统计公报》数据表明,2019年“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9.4%,营业利润增长5.4%”,与“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下降3.3%”的情况相比,服务业的增效显然比工业要好得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突显。三是投资热度高。《统计公报》数据表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增速为5.4%,服务业中,除了以“批发和零售业(-15.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4%),住宿和餐饮业(-1.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9.1%)”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和以“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9%),卫生和社会工作(5.3%),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5.6%)”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业投资增速低于平均水平外,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6%),金融业(10.4%),房地产业(9.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5.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7.9%),教育(17.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3.9%)”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增速均高于或远高于平均的投资增速,投资热度高,也意味着这些现代服务业在未来若干年还会形成更大的增长空间。四是增长后劲足。《统计公报》数据表明,2019年“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2.7%”,超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增速(8.4%)、高技术制造业的增速(8.8%)和装备制造业的增速(6.7%)”,表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制造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数字创意服务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增长后劲足、增长能量大。疫情下服务业受到的正面冲击最大中宏网记者:今年初,武汉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服务业发展影响您如何研判?李冠霖: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全国人民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秩序。许多企业关门停业,已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其中,服务业受到的正面冲击最大,服务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关联影响也是巨大的。一是整体受到巨大冲击。在疫情冲击下,整体经济活动短期内会骤然下降,作为国民经济主体产业的服务业“受伤”更为严重。服务业总量下滑。与去年春节购销两旺相比,今年整个2月份服务业消费领域基本上处于停业状态,特别是消费性服务业具有人口密集、参与性与互动性较强等特点,整个2月份服务业的“失速”状态,必然导致一季度服务业增长整体受损。企业收入和税收下降。疫情爆发后,旅游、交通、娱乐、零售、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的企业几乎处于关门停业状态,没有营业收入,企业生存面临巨大压力,自然引致税收收入的减少。财政压力陡增。预计疫情进入缓和期乃至结束后的一段时间,由于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另一方面企业元气有待恢复,因此正负相抵,服务业总量和税收收入还会有一个更加缓慢的回升期,各地均会出现较大的财政压力。二是行业受损程度不一。与人直接接触的服务行业整体受到正面冲击,与人接触较少的服务行业也受到强烈影响,但与人非接触的商务服务行业、电商行业,以及公共服务领域则相对平稳。与人直接接触的服务行业受到正面冲击。其中,餐饮住宿业普遍停业,部分餐饮行业在疫情期间可以通过送餐服务减少部分损失,损失会相对少一些,但其受到的冲击依然很严重。每年春节前后都是餐饮业收入增长最快的时候,受疫情影响,无论是连锁餐饮企业还是小餐馆都普遍停业。休闲旅游业受损严重,疫情对旅游业的打击相当大,很多国家已经停飞国内航班,并宣布了旅游警告,这个影响至少要持续数月,国际旅游收入锐减。旅游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由于游客退费或者取消预订,部分中小旅行社运行艰难,将会有旅游企业倒闭,大部分景区、酒店、民宿和旅游购物估计要等到4月份以后才能正常营业。与人接触较少的服务行业也受到强烈影响。其中,线上商城由于受物流停运的影响,春节前的一些订单至今还完成不了配送。受长途客车停运影响,客运量几乎为零,交通运输业运量下降明显。批发市场、百货商场、购物中心、专业店等大部分商业业态停滞。石油及其制品降幅明显,疫情发生后,由于道路行车减少,导致加油站销量降幅明显。民生保障性服务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粮油、食品行业供给基本稳定,农贸市场、连锁超市、便利店等生活必需品网点还能正常营业,主要生活必需品特别是粮油食品、肉菜果蔬、餐饮外卖等销售相对稳定,估计销售额与去年同比略有下降。公共服务领域的服务供给得到加强。由于抗疫需要,除了一线的医疗卫生领域实施了前所未有力度的紧急防治措施外,在社会治安、联防群防、物资供应、后勤保障、救助救援等公共服务领域无一例外地增强了服务工作量,当然还有许多老百姓看不到的国防、外交领域的角力工作。李冠霖在企业调研疫战之下服务业发展如何冲出重围中宏网记者:疫战之下服务业发展如何冲出重围,保持增长势头?李冠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服务业受损意味着全国经济发展受伤严重。因此,积极应对疫情对我国服务业的影响,不仅是推动我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全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今年2月14日,即使处于疫战峰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发展的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发展服务业的高度重视,更凸显了发展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杀出疫战重围的重要作用。预计3月底我国的疫情基本结束,如果不考虑国外输入性的疫源影响,估计3月初我国的服务业开始进入缓慢回升期,4月初服务业进入快速回升期,5月初进入正常期。进入正常期之前,要加强对复营企业的帮扶,积极落实国务院相关政策措施,帮助服务企业恢复营业,降低成本、减轻负担,度过眼前困难。由于服务业具有消费弹性大的特点,受消费回弹的拉动和国家政策推动的影响,2月份的“失速”会被今后十个月的发展逐渐填平,预计全年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会与去年持平。我认为服务业两大发展取向应该是比较清晰的。一是国家层面更多地关注公共服务业的强基补短。本次疫战已经透视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服务供给的短板,未来一个时期,要强化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加快服务业的强基补短工作,特别是公共服务领域的基础要打牢、短板要补足,增强抗风险能力,减少重大事件对服务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冲击。加快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国家化的原则,统筹全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民生为着力点,以保生命、保生存、保就业为导向,更加接地气地构建国防、灾防、疫防、医疗救助、就业保险等为主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时刻为老百姓提供兜底性、保障性、雪中送炭式的公共服务。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国家财力的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再向尊重性需求、发展性需求方面拓展。着力构建民生基本需求的供应链体系。本次疫战也透视出我国民生服务供给的短板,在强化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基础上,还要在城市商业、农村供销体系中强化民生基本需求的商品销售、物流配送、生活服务方面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建设。要以保障民生所需的食品、日用品、医药品为切入点,着力构建以国家为主导的民生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从生产基地、到加工仓储、到溯源物流、再到消费者的智能化民生基本需求供应链体系。二是地方层面更多地做好服务业的培优塑品工作。经此疫战,服务生产要素会在空间上大范围流动并重组,服务业发展将会重新洗牌、发展高地将会重新争夺。加上国家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服务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发展会进一步增强。因此,对地方来说关键是要强化服务业比较优势的建立,塑造服务品牌。总体上,要引导服务企业转型发展,按照“去低存高、去粗存精”的原则,对濒临倒闭的服务企业要引导其转型,顺势推动中心城区服务业空间布局的调整,重点推动供大于求的低端餐饮企业、低端住宿企业、小景区(点)的转型,鼓励低端、“零散碎小”的服务企业转出中心城区,促进服务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强化发达地区对新兴服务高地的抢占。鼓励服务业升级发展,围绕发展智能服务、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鼓励利用数字技术、云计算技术、溯源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改造提升现有服务企业的服务流程、服务设施,增加服务功能,鼓励服务企业加强线上办公、开展线上展示体验、线上交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强化欠发达地区优势服务领域的培育。挖掘欠发达地区在交通区位、地理资源、气候生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加快培育优势行业,增强抗压、抗风险的能力。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规划建设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基地,为国家保障重大突发事件、战争等提供后援物资保障。要积极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加快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业、休闲体育、休闲文化业等特色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比较优势,提高辐射能力。来源:中宏网编辑:王子琪 | 审核:贾 芳记者:王镜榕

抓放爱

“中国城市服务业竞争力报告2017”发布

近日,“第八届中国服务贸易年会”在山东威海召开。由林吉双院长领衔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服务经济研究院“中国城市服务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城市服务业竞争力报告2017”并作解读。课题组基于对中国城市服务业的长期研究,继续收集和整理中国城市服务业相关的详实统计数据,以经济理论、服务业发展的有关规律为基础,在广泛听取各方的反馈和意见的基础上,以定量分析方法为依据,从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等指标出发,通过多指标的筛选与合成构建中国城市服务业发展竞争力指标,发布“中国城市服务业竞争力报告2017”,以科学、客观、准确地反映中国各城市的服务业竞争力状况。据悉,这是课题组连续第三年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布中国城市服务业竞争力排名。根据中国城市服务业竞争力报告2017,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服务业竞争力十强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杭州、天津、苏州、南京、武汉;服务业发展水平十强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杭州、南京、武汉、苏州;服务业发展活力十强城市:北京、上海、重庆、杭州、深圳、蚌埠、广州、长沙、郑州、无锡;服务业发展条件十强城市:上海、北京、重庆、天津、深圳、广州、苏州、杭州、成都、武汉;服务业发展环境十强城市:珠海、深圳、北京、厦门、广州、杭州、西安、东莞、南京、嘉峪关。东部地区城市服务业竞争力十强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天津、苏州、南京、无锡、青岛;中部地区城市服务业竞争力十强城市依次是: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太原、南昌、洛阳、芜湖、蚌埠、新余;西部地区城市服务业竞争力十强城市依次是:重庆、成都、西安、昆明、包头、呼和浩特、贵阳、鄂尔多斯、乌鲁木齐、南宁;东北地区城市服务业竞争力十强城市依次是:哈尔滨、长春、吉林、大庆、大连、松原、白山、牡丹江、佳木斯、沈阳 ;更多具体排名情况请见附录。此外,在此次会议上,课题组成员刘恩初博士发布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城市服务业竞争力报告2016》新书,这是我国高校和社会智库首次公开出版发布的中国城市服务业竞争力排名报告蓝皮书。(中国日报广东记者站)

丘也眩与

《中国旅游服务业发展报告2020》发布

近日,在河南开封召开的“2020中国旅行服务产业发展论坛暨‘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年会”和中国旅行社协会在敦煌主办的“2020中国旅行社行业发展论坛”上,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课题组发布了《中国旅行服务业发展报告2020》的核心观点和主要数据。报告复盘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旅行服务业的应对、变化与挑战,对疫情初期出现的“大规模退订”、疫情中期行业中火热的“直播”实践、疫情后期行业广泛热议的“转型探索”展开了深度剖析,并对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做出了学术回应。【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天意

报告称现代服务业成为创造就业的重要平台

中新网北京1月19日电 (王庆凯)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日前发布报告指出,现代服务业成为中国巨大的就业容纳器,更是中国未来创造就业的重要平台。“中国服务业较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1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2019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9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6.9%。1月至11月,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4%、12.0%和12.0%。报告特别指出,现代服务业对中国就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不仅体现在其自身产生的就业效应上,更体现在其对就业的带动效应上。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天然具有就业吸纳能力强、资源消耗小、环境友好等特征。报告以遍布全国各地的万达广场为例,分析了其独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就业模式。截至2019年底,中国累计开业323座万达广场,累计创造就业岗位135.9万个。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认为,从就业方面看,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包括的门类多、渗透面广,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机会。万达广场是劳动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对于国家“稳就业、保增长”意义重大。研究万达广场的就业模式,可为“稳就业”提供借鉴。钟宏武介绍,本次调查回收的37674份有效问卷显示,万达广场作为劳动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在全国各地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就业群体具有明显的本地性,超八成就业者的从业地点在自己的家乡,对于带动地方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显著作用。钟宏武表示,类似万达广场商业模式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商业中心,还是城市的就业中心,包括前、中、后台,高、中、低岗位,以及老、中、青各个年龄段,对于目前国家“稳就业”意义重大。(完)

人之君子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研究报告:打造多元化夜间经济消费场景

新民晚报讯 (记者 江跃中)记者从12日召开的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上获悉,该联合会和广大会员单位发挥综合优势,助力长三角及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坚持开展特色活动,助推上海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联合会提交的《上海夜间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研究报告,对发展上海夜间经济提出了对策与建议,还就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表了建议。图说:会议现场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供图(下同)完善夜间经济发展布局这份研究报告建议,打造多元化夜间经济消费场景,完善“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营造更多夜间消费场景。依托中心城区的文化资源、商业资源,通过文商旅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结合现代时尚元素,引导和支持国内外企业在上海策划开展体现“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的高品质并富有吸引力的夜间文化休闲、演艺体验活动,发展“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秀、夜读”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上海全球城市夜间文化品牌。整体规划和打造全市夜间经济特色商圈、特色街区、主题公园,推出精品夜场活动,丰富夜间经济业态,编制全市夜间消费指南,发布上海夜游地图,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宣传,持续完善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上海都市区地标性夜间经济集聚区。积极推进夜间消费商圈和公共空间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改造提升,完善夜间标识指引、街景打造、休闲设施、装饰照明、环卫设施、公共Wi-Fi 及5G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加22时之后的夜间公共交通服务,优化公交夜宵线路,提高夜市、夜间商圈的通达性;大力倡导企事业单位、商务楼宇的内部停车场在夜间向社会公众开放。图说: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郑惠强着力为会员单位提供服务2020年初,疫情发生后,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领导立即率队走访部分行业协会和企业单位,深入了解复工复产及发展情况,结合各专委会和会员单位的情况反馈,编写《部分行业企业问卷调查情况汇总报告》和反映协会及企业诉求的6份专报呈送上海市委市政府。为助推上海保就业相关政策和措施更好落地,联合会与市人大社会建设委联合召开了10多家中小微企业会员单位专题座谈会。通过线上渠道,全力做好信息发布与宣传服务工作。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促进线上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发布后,又及时请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进行解读。联合会和会员单位上海市数字内容产业促进中心共同牵头,联合社会资本,为加快海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合作开发建设海南未来产业园,首期投资规模约40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已有近60家企业完成注册落户。联合会还全力推进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战略合作,去年10月13日,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临港服务中心、上海现代服务业促进中心服务平台等6个重点服务业产业项目与临港新片区签约。上海现代服务业促进中心临港服务中心与上海报关协会等14家会员单位也签署协议,共同助推临港新片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一年来,联合会在疫情管控的大背景下,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展多形式、多领域、各具特色的活动,着力为会员单位提供服务。图说:分别颁发“突出贡献奖”“特殊贡献奖”与“优秀活动奖”证书颁发“突出贡献奖”等证书会议向被推选为2020年度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作出贡献和取得优良成绩的337家会员单位,分别颁发了“突出贡献奖”“特殊贡献奖”与“优秀活动奖”证书。上海市民政局社团管理处处长黄井波,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顾军在发言时,对联合会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郑惠强表示,针对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会员单位对联合会的期待,联合会需要通过补短板、拓资源,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更多地满足会员单位需求。坚持把“服务企业、服务会员、服务社会”作为联合会始终不渝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