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985非全日制硕士为何少人报?除了学费贵问题,最重要原因是这个长沮

985非全日制硕士为何少人报?除了学费贵问题,最重要原因是这个

2018年考研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70多万,为何考研的人数会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目前就业压力大。很多人考研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做学术而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毕竟研究生学历会意味着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晋升机会,很多名企敲门砖就要求你是研究生。既然考研是为了更好的工作,那么我们就好好了解一下研究生中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的区别。我国研究生有两种类型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全日制就是大家所知道的一样是每天都要在学校上课,而非全日制主要是利用周末、假期来上课。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要是为那些工作但是提升学历背景的学生设置的,而研究生则主要是为了做研究而设立的。非全日制遇冷虽然非全日制上课时间更宽松,而且也是专门为了有求职晋升需求的人群而设立,但是并不是很多学生愿意报。在《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发现将近一半的学生不愿意报考,很多985院校只能通过调剂来招生。比如中山大学的测绘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材料工程专业、金融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专业都没有招到人。遇冷原因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尴尬的场面?虽然二者学费有非常大的区别:非全日制学费要上万,全日制最高不会超过8000,但这并不是最主要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担心学历对找工作有影响。虽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都可以在学位网查到相关信息,但是非全日的学历证书上会标明非全日制。正因为学历上标明了非全日制,所以很多学生担心会影响毕业后找工作、未来晋升,毕竟绝大数学生考研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种担心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其实目前很多企业并不会在意求职者是否是全日制,很多企业招聘的要求都会只写研究生或985、211毕业、而不会写要求全日制。获得面试机会靠学历,获得工作靠实力。在面试环节,面试官基本不会看学生简历,而是看学生的现场所表现出的实力。其实目前国外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常受欢迎,也很多学生读。美国、新加坡、英国的高校都开设有相应的非全日课程,而美国更有通过互联网上课的研究生课程。非全日制对于学生来说更节省时间成本、财务成本,学生在提升学历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工资收入,工作学习两不误。对于要不要读非全日制研究生,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河南五所师范大学遇冷,免费专业没招满空缺超700人,原因是啥?

分享亲子快乐,交流教育知识,欢迎关注陆北老师众所周知,河南省一直都是高考大省,每年河南省的考生数量都十分庞大啊,这也导致了河南省的高考竞争是特别激烈的。考生多、竞争大,自然也会“逼”出更多的优质考生,今年河南省的高考成绩光600分以上的考生就有四万多人,让人非常佩服。然而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即使面临如此激烈的竞争,还是有五所河南省的师范学校没招满人,也就是遭遇了断档。一、免费师范生遇冷,大家都不爱当老师了?这五所没招满人的师范院校分别是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以及河南师范大学。据统计,五所学校总的空缺名额达到776个,并且都是免费师范生的名额。河南大学总计缺额人数最多,为306人,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缺额最多,150个招生名额只有39人投档,其次是英语专业缺额数为71人。洛阳师范学院总计缺额61人,其中包括了未开始投档的音乐学专业,缺额的专业有两个:体育教育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信阳师范学院总计缺额104人,空缺最多的是体育教育学。河南师范大学总计缺额294人,其中包括了还未投档的美术学,缺额数最多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空缺119人,其次是生物科学和教育技术学。南阳师范学院总计缺额11人。从缺额的具体专业来说,主要集中于汉语言教育、体育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都是一些基础类的专业,也是师范类的专业。一直以来,师范专业都是热门专业,毕竟当老师可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但是现如今却有这么多专业连人都招不满, 老师这个职业失去吸引力了吗?二、限制太多,让“铁饭碗”越来越不好端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断档的专业普遍招收都是公费师范生。要知道,公费师范生政策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公费”。不但学生在大学期间学费全免,而且由国家发放补贴,每个月会有一定的生活补助费用,这也减轻了很多家庭供养孩子上大学的负担。最关键的是,公费师范生毕业后的工作由国家安排,这是其他专业没有的待遇。可就是这样一个“铁饭碗”专业,却遇到大面积的缺额问题。其实出现这种状况不是因为大家不想当老师了,而是公费师范生的限制太多,很多人都不敢报了。1.可能会被安排到偏远地区公费师范生在录取时会与学校签约,毕业后必须服从安排,他们一般都要到各地的乡镇中小学任教,并且要在当地任教六年以上。要知道,当下我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现在的毕业生都热衷去一些大中城市,那里不但有更好的生活环境,还有更多的机遇。如果在农村地区担任教师,短时间来看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农村任教会让人信息、资源等等越来越闭塞,与在城市里发展的人差距会越来越大,这也是大部分人不愿意去农村任教的原因。2.就业面比较窄,影响深造。公费师范生被安排的工作一般都是些基础学科的教师职位,没有过多的选项。如果考生比较喜欢稳定的工作,并且热爱老师这个职业,那么被国家安排就业没什么不好的。但是有些人并不愿意从事教师这个行业,这一类人报考公费师范生,未来就很受限制了。与其为了份工作,在不喜欢的工作岗位上浪费六年以上的时光,不如早就做好其他打算,这也是五所大学缺额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公费师范生想要深造也很困难。因为公费师范生毕业后要立刻投入被安排的工作中,如果要报考研究生只选择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就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3. 都选择高薪专业从上面五所师范院校空缺的专业上可以看出,都是些基础学科,比如汉语言教育、数学、英语、化学以及生物科学等等,这些专业的薪酬普遍不高,跟现在那些热门的专业,比如医学、计算机专业、工程建设类等等没法比。虽说老师的工作比较稳定,节假日也比较多,但是工资水平并不算高,而且要付出的劳动也不少。在年轻人眼里,这种一眼就看的到尽头的工作和生活比较枯燥无聊,也就自然不想往这方面发展。三、优势劣势都很明显,如何选择要谨慎总的来说师范类专业有优点也有缺点,若要选择还是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发展方向以及对工作的热爱程度来做决定。虽然在老一辈人眼里这是一份很神圣的工作,教书育人也是很多人的理想。然而在大部分年轻人眼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职业有很多,没有必要再去寻找“铁饭碗”的工作,甚至有很多教师职业的家长也不想让孩子再做老师,因为他们明白其中的辛苦,也希望孩子能有更好的选择。因此想要让更多人报考老师,就要加大这个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老师这一职业应该被尊重而不是成为默默付出的“服务业”。除此之外,公费师范生的限制条件也拦住了很多人,比如要有特定的县户口,这就导致了很多人想报考的人却没有机会,所以说要适当放宽公费生的限制条件和提高老师的待遇,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报考。最后说一下,现在很多教师岗位的门槛都比较高,老师这个职业也不是随便就能做的,报考还是比较困难的,我们还是要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待这一职业,结合自身的实力来决定是否报考免费师范生。要知道,真正做老师以后才会体会到那份荣誉感,看着自己教出的学生取得成功,那份成就感是其他职业给不了的。陆北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育儿师,大学心理教师,宝妈一枚;多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用最直白的讲述,让父母了解最深奥的育儿知识,陪孩子一同成长!

卡琳顿

“非全”硕士毕业生求职为何这么难

“我去入职那天,他们看了我的毕业证问怎么是非全日制,然后一个工作人员说,不接受非全日制。”王艺对记者说。在那之前,从网申到笔试,再到面试、体检,直到入职的前一天,她已经顺利通过了所有“关卡”。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尽管一再被告知,“全”与“非全”的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但作为首届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王艺们发现,求学三年等来的却是用人单位的歧视。1 入职遭拒单位称“从来没听过‘非全’”“我去入职那天,他们告诉我从来没听过‘非全’。”王艺说。王艺是华中师范大学2017级非全日制法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她参加了河南移动2020届校招。该企业招聘信息写的是“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她觉得政策已经出来了,用人单位应该知道改革后的“非全”是怎么回事,“2017年以后我们都是统招,自然包括全日制硕士和非全日制硕士”。王艺所说的政策,包括今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这个文件强调,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开招聘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制订招聘条件,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实际上,为保险起见,王艺在去年10月报名时就在备注栏里把自己的情况写了一遍。“我说我是2017年改革以后入学的,‘统招双证’,我的档案在学校,报到证、派遣证这些我都有。”报名成功之后,王艺参加了笔试,顺利通过。今年3月16日,她顺利通过面试被录取,5月底去体检,之后是网上签三方协议。8月4日,王艺终于等来入职的这一天,满心欢喜来到公司。然而意外出现了。办理入职时,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看到她的毕业证后皱起了眉头。“他们问什么是非全日制,我当时就很蒙,我说我从一开始就说了,你们不知道吗?他们说不知道。”王艺说。随后,其中一个人告诉她:“不接受非全日制毕业生。”2 并非个例一毕业生也被浙江省考拒之门外招聘人员的质疑像一盆冷水,将王艺从头浇到脚。王艺现场找出相关资料给对方解释什么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有什么样的政策,导师也来电给对方解释,还是不奏效。对方始终表示“无法理解为什么统招会是非全日制”,最终提出解约。王艺的遭遇在同届非全日制研究生里并不罕见。2020届法律硕士毕业生陈羽去年底参加浙江省考,报考的是杭州市公安局某区分局的基层民警,结果笔试都过了,却被拦在面试大门之外。陈羽告诉记者,报名之初,他就如实写明了自己首届非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当时有工作人员专门来电问他究竟是不是应届生,陈羽拿出教育部教研(2016)2号文件等资料解释,工作人员听完之后又请示了领导,告知他可以报考。7月26日,他参加了浙江省考并顺利通过了笔试。8月20日面试名单公布以后,报考单位再次来电向他确认“非全”的相关情况,陈羽又给对方“科普”,后被告知“不确定是否符合资格,需要请示上级和组织部门”。陈羽最终得到了当地组织部门的答复,大意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应当于2020年2月前取得学历,而他是6月份取得学历,不符合报考资格。“仅凭‘非全日制’就将我划分为招考公告中的成人高等教育、函授、自学考试、电大等传统非全日制学历,这非常荒唐。”陈羽说。记者就此向当地组织部求证,一名工作人员解释,如果报考岗位只要求硕士学位,而没有区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那么非全日制研究生就可以报考。“公告已经很清楚了,我们执行省里的公告。”这名工作人员说。不过记者注意到,浙江省考公告的岗位中,都有“2020年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的字样。3 求职遇冷就业市场和考生不认可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非全日制研究生遭遇就业歧视的新闻开始见诸报端,到今年更是密集出现。内蒙古鄂尔多斯某地在教师招聘中拒绝“非全”研究生报考的新闻发酵后,一些高校陆续声援非全日制研究生。8月28日,电子科技大学发布针对研究生的“用人单位2020年秋季线下校园招聘指南”,明确禁止用人单位发布歧视性招聘信息。非全日制研究生遭遇的歧视,一方面是来自就业市场,将其误会成了此前的“在职研究生”,或者“非全日制本科和专科生”,而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全日制研究生。“我们学校的‘非全’真的和全日制是统一培养的,进去的分数都一样,我们甚至分数比全日制高一些,因为我们是调剂的,所以普遍分数都考得挺高。”北京某高校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范盈说。范盈认为,一切应该以能力定高下。范盈所报考的这个岗位有20人进入面试,分数线是127.5,她考了141。学历和就业歧视问题事实存在,这从招生数据中也能看出来。根据中国教育在线近日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非全日制纳入统考以来,多数高校未完成招生计划,有超过七成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在陈羽看来,很不幸,他们担心的问题已经被现实证实确实存在,而且还很严重。问题以及影响可能还会持续。该报告显示,2020年各大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非全日制却呈现缩减趋势。在非全日制纳入统考的2017年,湖南大学非全日制招生计划人数为2400人,2018年为1700人,2020年降至1300人。(文章来源:南国今报)

九一一

北京青年报:如何消除“非全日制”学历歧视

近期,有网友反映,自己是2017年后的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参加内蒙古鄂尔多斯古杭锦旗和准格尔旗的教师招聘时,均被以“学历不符,非全日制学历”的理由拒绝。鄂尔多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此回应称,确实存在有关考试组织人员不了解相关政策,在资格审核时对非全日制学历未予通过的现象,为此郑重道歉。仅仅因为所持的硕士研究生学历系“非全日制学历”,便被相关招录单位认定为“学历不符”,这种做法显然并不合理,明显属于学历歧视。这种学历歧视,不仅涉嫌侵犯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实际上也明显违背了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开招聘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条件,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之所以会出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歧视,主要是出于一种误会和偏见。如将“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误会成了此前的“在职研究生”,或者“非全日制本科和专科生”。要知道,根据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从2017年起,统一组织实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录取,坚持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同一质量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这意味着,从2017年起,“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除了具体修学方式(“不脱产”与“脱产”),在其他各个方面——无论是招生录取,还是培养标准,以及学历学位证书的法律地位和效力,实际上都已没有什么区别,执行的都是统一、同一标准。在这种背景和语境下,再以有色眼镜来歧视性地看待、对待“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显然不仅已丧失了基本的合理性,也显得有些落伍、不合时宜。面对针对“非全日制”的学历歧视,除了要强调其主要出于误会和偏见,恐怕同时也要意识到,在招生录取环节,囿于社会认可度不高,报考普遍遇冷、生源严重不足,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实际录取分数线在许多高校都普遍明显低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乃至过线就录取,甚至很多分数低的考生会直接被调剂到“非全日制”。而这种录取分数线上的差距,无形中也会影响“非全日制”的生源质量,进而影响社会对其含金量的认知和评价。因此,要想有效避免消除“非全日制”的学历歧视,或许还需两手抓:一方面,要着力祛除各种想当然的误会和偏见,向整个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大力宣传普及有关“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基本事实真相,让人们充分了解到,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学历除了修学方式,其实已没有什么根本不同;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完善改进上述统筹工作,确保相关“统一、同一”工作能真正名副其实、充分到位,以便整个社会能尽快充分信服信任非全日制学历的含金量。

叶莲

如何消除“非全日制”学历歧视

近期,有网友反映,自己是2017年后的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参加内蒙古鄂尔多斯古杭锦旗和准格尔旗的教师招聘时,均被以“学历不符,非全日制学历”的理由拒绝。鄂尔多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此回应称,确实存在有关考试组织人员不了解相关政策,在资格审核时对非全日制学历未予通过的现象,为此郑重道歉。仅仅因为所持的硕士研究生学历系“非全日制学历”,便被相关招录单位认定为“学历不符”,这种做法显然并不合理,明显属于学历歧视。这种学历歧视,不仅涉嫌侵犯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实际上也明显违背了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开招聘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条件,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之所以会出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歧视,主要是出于一种误会和偏见。如将“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误会成了此前的“在职研究生”,或者“非全日制本科和专科生”。要知道,根据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从2017年起,统一组织实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录取,坚持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同一质量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这意味着,从2017年起,“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除了具体修学方式(“不脱产”与“脱产”),在其他各个方面——无论是招生录取,还是培养标准,以及学历学位证书的法律地位和效力,实际上都已没有什么区别,执行的都是统一、同一标准。在这种背景和语境下,再以有色眼镜来歧视性地看待、对待“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显然不仅已丧失了基本的合理性,也显得有些落伍、不合时宜。面对针对“非全日制”的学历歧视,除了要强调其主要出于误会和偏见,恐怕同时也要意识到,在招生录取环节,囿于社会认可度不高,报考普遍遇冷、生源严重不足,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实际录取分数线在许多高校都普遍明显低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乃至过线就录取,甚至很多分数低的考生会直接被调剂到“非全日制”。而这种录取分数线上的差距,无形中也会影响“非全日制”的生源质量,进而影响社会对其含金量的认知和评价。因此,要想有效避免消除“非全日制”的学历歧视,或许还需两手抓:一方面,要着力祛除各种想当然的误会和偏见,向整个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大力宣传普及有关“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基本事实真相,让人们充分了解到,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学历除了修学方式,其实已没有什么根本不同;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完善改进上述统筹工作,确保相关“统一、同一”工作能真正名副其实、充分到位,以便整个社会能尽快充分信服信任非全日制学历的含金量。来源:北京青年报

内视

“非全”研究生的含金量如何才能和“全日制”一样?

中国发展网综合整理2020年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来说是关键的一年。2020年是非全日制研究生走出社会、融入社会的第一年。第一年也意味着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态度和接受度。现实多少有些尴尬。一些毕业生已经通过了国家事业单位的考试,但由于上级人力资源部门不认可“非全”教育,他们无法办理备案手续;虽然一些毕业生已经入职事业单位,但由于他们是“非全”,无法就职于市属事业单位要转编制为省属编制;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公告中“全面”排除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因为他们不了解“非全”研究生,由于“非全”研究生就业困难,一些高校甚至考虑暂停“非全”招生。这一方面严重损害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平等就业权,另一方面也可能破坏研究生改革的成果。一些非全日制研究生表示,由于用人单位不理解“非全”,辛辛苦苦通过的硕士学位,反而成了求职的绊脚石。之所以会出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歧视,主要是出于一种误会和偏见。如将“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误会成了此前的“在职研究生”,或者“非全日制本科和专科生”。事实上,从2017年起,“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除了具体修学方式(“不脱产”与“脱产”),在其他各个方面——无论是招生录取,还是培养标准,以及学历学位证书的法律地位和效力,实际上都已没有什么区别,执行的都是统一、同一标准。在这种背景和语境下,显然不该再以有色眼镜来歧视性地看待、对待“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过,面对针对“非全日制”的学历歧视,除了要强调其主要出于误会和偏见,恐怕同时也要意识到,在招生录取环节,由于社会认可度不高,报考普遍遇冷、生源严重不足,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实际录取分数线在许多高校都普遍明显低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乃至过线就录取,甚至很多分数低的考生会直接被调剂到“非全日制”。而这种录取分数线上的差距,无形中也会影响“非全日制”的生源质量,进而影响社会对其含金量的认知和评价。同时,全日制毕业生的态度也不应忽视。众所周知,对于大多数院校而言,非全的录取分数线都比全日制的要低很多。为什么低,就是因为非全学历的含金量低。试想如果非全和全含金量一致,而且它在校时间还那么少,还有谁愿意去考全日制。有人举例认为,虽然二三本的优秀尖子生比985院校的末流要更优秀,但这毕竟是小概率事件,用人单位没那么多时间去挖掘二三本学校的“千里马”,因此如果有实力把标准定到985院校的话,那么召来的人大概率总比普通二三本学校的要优秀。同理,非全日制研究生中虽然也有佼佼者,但是相比全日制研究生来说,还是后者整体优秀一些,毕竟后者当初被录取的分数整体大于前者,而且在校学习的时间要长很多。值得一提的是,诸如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等在报考条件上都设置了全日制作为门槛,很多人认可法律、医生这样的职业有必要设置全日制门槛,言下之意还是认为全日制比非全要大概率靠谱,既然如此那么就可以类推了。应该说,改革后,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实施了统一的政策和标准,但人才培养的成果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会印象依然存在,惯性歧视在短时间内难以逆转。对于培训单位来说,要获得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就必须完善课程体系,严格教学培养,严格毕业把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以优秀的人才培养水平赢得社会和市场的认可和尊重。因此,要想有效避免消除“非全日制”的学历歧视,或许还需两手抓:一方面,要着力祛除各种想当然的误会和偏见,向整个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大力宣传普及有关“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基本事实真相,让人们充分了解到,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学历除了修学方式,其实已没有什么根本不同;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完善改进上述统筹工作,确保相关“统一、同一”工作能真正名副其实、充分到位,以便整个社会能尽快充分信服信任非全日制学历的含金量。

臭屁王

因为这个政策的发布,2020考研竞争更大了

日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一则重要通知,即《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办法》指出,从本月起,我国学位授予单位不再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为做好工作衔接,保证平稳过渡,将设置三年过渡期。过渡期期间,高校按原有政策执行,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按《办法》执行;过渡期结束后,2022年所有高校按《办法》执行。)消息一出,瞬间喜提热搜:有人感慨:有人惊喜:更多人是懵比的:相信很多小伙伴还是一头雾水:第二学位是个啥?对考研有影响吗?小西就来帮大家捋一捋吧~第二学士学位指已修完一个学科门类中的某个本科专业课程,已准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再攻读另一个学科门类中的某个本科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的,可授予第二学士学位。“第二学士学位”并非人们常说的双学位、辅修专业,而是属于大学本科后教育的一种。与培养研究生一样,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途径。为什么要取消第二学位?1.第二学士学位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非常薄弱的情况,以及我国人才结构实际,根据国家建设需要,提出的一种应急性人才培养渠道。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对于弥补研究生教育不足而设立的第二学士学位,已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3.一些黑中介利用第二学士学位敛财的不法行为,让证书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取消第二学士学位也就相当于斩断了文凭背后的黑色利益链。考研er注意啦!01随着研究生教育普及,第二学士学位的发展陷入“鸡肋”,在人才市场上优势不再,甚至遇冷。在硕士研究生教育高度普及的今天,即便是拥有两个本科学位,也不如一个硕士学位有吸引力。所以,不再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意味着原本与研究生等同薪酬待遇的第二学位将不存在了,为了提升学历和满足企业的应聘条件,未来将会有大量的应届生及在职人员加入考研大军!考研基数暴涨、竞争加剧、考研难度将大大提升,后续的考生将会面临更大的备考竞争压力。02而且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方向。对于喜欢的专业,或是针对职业的发展,都能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报读。特别是针对在职人群,也有MBA、EMBA、MPA等在职教育课程可以报读。因此,报考研究生提升学历、加强自身竞争力的不二途径!因此,在第二学士学位取消的3年缓冲期内,这是考生避开考研白热化竞争的最后机会!如果你还没来得及准备,但又想今年考过,建议报名小西考研,减少时间和精力成本!小西与你同在,提升学历就现在!

六趣

考研报名人数暴涨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12月21日,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开考,本次考试报名人数达到341万人,创历史新高。数据背后,折射呈现了一些现象和趋势,有的原因很简单,有的却很复杂,下面对此一一剖析。1.考研报名人数暴涨的背后是什么?考研报名人数大涨,值得我们关注背后的社会发展原因。2014-2015年度,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出现短暂下滑后,2016年开始,几乎呈现“报复性”增长——在高基数的基础上竟然出现连续且高速的增长,报名人数从2016年的177万,到2020年的341万,5年时间,考研报名人数已接近翻番,多省份2020年研招报名人数出现大幅增加。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罕见的现象?第一个因素可能还是就业困难。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迅速跨过大众化,即将迈入普及化阶段。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834万人,再加上回国留学生50余万人,可以说大学生已占到新增劳动力的80%以上。在几乎人人都是大学生的背景下,近年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岗位需求有限,尤其是待遇相对较好的岗位更有限,用人单位不自觉地提高了学历要求。同时,新一代年轻人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工作没几天就辞职的比比皆是。于是,很多人索性加入到考研大军中,期望通过提高学历来提高就业竞争力。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希望通过考研来改变出身。当今社会,招聘单位看“出身”的越来越多,迫使很多人不得不在通过研究生考试获得更高学历的同时,也改变一下自己的“出身”。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进入一个相对的平稳期,不可能再出现高速增长,同时,国内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将继续增长,即将突破900万人,牢牢占据新增劳动力的主力人群。在这两个基本面没有变化的情况下,预计未来几年,考研大军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超过450万甚至逼近500万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但读研真能解决就业问题吗?这是很多试图通过研究生考试解决就业的人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第二个因素与家长期望有关。在物质生活逐渐提高的背景下,多数家长希望孩子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往往在孩子考大学时就计划好了继续读研究生,并不打算本科毕业就工作。第三个因素,研究生招生量也在不断增长,这是一个客观支撑。尤其“双一流”启动后,高校发展进入新的竞争阶段,研究生群体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招生培养规模显著增长。2.推免生是近年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成功的尝试如何不惟分数评价?在高考改革仍然艰难探索的同时,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在无意间已经完成了这一改革,就是推免生制度。推免生是不同于通过全国统一研究生招生考试进行招生录取的方式。教育部目前划定了360多所高校具有推免资格,各自比例不同。推免资格主要以大学在校期间成绩为基础依据,学业优秀的学生才能获得,比如,成绩必须是年级或者班级前5%。获得推免资格的考生自由选择目标学校与专业,招生学校则组织各种形式的笔试、面试,或者冬令营、夏令营等,以全面考察学生,最后由研究生导师集体组成的招生委员会做出录取决定。这一制度获得了研究生指导教师几乎压倒性的肯定,普遍认为这种录取方式选拔的学生质量更高。究其原因,首先是这些学生不是靠一次考试,或者功利化的准备、突击出来的,而是在校3~4年学科上的全面评价,能力更全面、厚实,后劲足。教育部目前在严控推免生占比,比如总量不能超过学校招生总量的50%。由于推免生质量普遍很高,很多学校都顶格使用,达到限制极限。并且,在学校与教师满意的同时,这一制度又最大程度规避了舞弊的可能。推免资格的获得完全基于学生在校3年多的成绩与荣誉,同时,这一资格是在最有效范围的公示,即同学之间公示,可以起到绝对的监督,把推免资格的舞弊风险完全杜绝,也就保障了基本的公平公正。在最后的录取环节,又是基于前期的笔试或者项目活动、面试,最后集体打分投票决策,在最大程度满足教师一定自主权的同时,又最大程度制约了这种自主权。也就是说,推免这种录取制度,从招生质量上讲更高,从公平正义上来讲,又有有效的制约与监督,可以保障公平公正,因此广受欢迎。3.研究生群体中,女生为何越来越多?其实何止研究生,高考不也是一堆女状元吗?中国高等教育阶段女性比例已经显著超过了男性,这是一个重要基础。第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女性的崛起,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出色表现,不止是上学。第三,书面考试这种形式本身更适合女性,很多时候考试考的是扎实仔细不丢分。第四,相比男性,女性可能更自律,因此在学习这种需要吃点苦的事情上,女性也容易胜出。4.非全日制招生“遇冷”生源不足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以来招生单位面临的普遍问题。近三年,大部分院校未完成非全日制专业招生计划,部分专业存在无人报考、无人上线、考生不愿调剂到非全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非全日制在未来就业中的待遇问题。当很多单位在招聘中明确注明要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时,怎么可能有人去报考非全日制?过去非全日制是在招生上走了特殊通道,但是现在,入学考试是一样的,但结果不一样,大家会怎么选?都是研究生,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不一样,说起来有点荒唐,这的确需要我们社会的用人制度尽快完善。5.考生报考更青睐社科类专业在就业压力的刺激下,使得社科类专业的报考人数远多于工科类专业。其实并非是考生更青睐社科专业,而是因为社科专业不好就业,哪怕是211院校毕业,也未必能顺利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于是,大量社科专业的毕业生不得不通过提高学历来增加竞争力。并且,社科专业研究生相对“好混”,理工科专业难度显然会大很多。6.研究生延期毕业率增加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研究生实际毕业生数却低于预计毕业生数,并且两者之间差距不断拉大。到2018年,研究生预计毕业生数为77.3万人,实际毕业生数为60.4万人,超过两成的研究生延期毕业。其实这是好事,说明学校真的在质量上下手了,研究生毕业标准愈发严格,并且博士研究生延期问题不容忽视。在北美,一个博士学位大约需要读6、7年,而我们以前3年就搞定,所以大家普遍认为“洋博士”质量高是有原因的。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高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任务首先就要落在研究生教育上。只有坚守质量底线,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想蒙混过关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想混学历的人,还是早早放弃考研吧!

渐化

扩招那么多次,硕士真的越来越尴尬了

2020届考研人,大概经历了心跳最跌宕起伏的一个月。2月初,北京、上海、湖北、江西等地的高校,相继发布了推迟公布初试成绩的通知,无情地拉长了考研人的焦虑战线。上周终于迎来查分,有人欢喜有人愁。分数高的暂时松了口气,随即又陷入了复试的焦虑;成绩不理想的自觉凉了,但仍忍不住祈求还未公布的国家线能手下留情。没过几天,有关考研扩招、专升本规模扩大的消息开始在网上流传。随后,地方、国务院站出来官宣,扩招传言变实锤,重新燃起了一众踩线党的希望。毕竟,找工作已经如此不易,学校扩个招,收留大学生读个书,虽未必能保他们从此飞黄腾达,但对于一些毕业生来说,让他们忧心忡忡的另一个“业”,至少可以缓两三年再失了。硕士扩招来了,本科毕业生有救了?从年初开始,有关“适当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鼓励基层就业创业”、“今年上半年就业形势更严峻复杂”的信号频频发出。这一背景之下,研究生扩招被跟进提出,其实并不意外。湖南是最先官宣今年会扩招研究生的省市之一,考研初试时间公布两天后,2月22日,湖南省发布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十条措施》。其中指出,“积极向教育部争取支持,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2020年全省增加5%研究生招生计划,将专升本录取比例扩大1倍以上”。重庆市的一份有关2020年高等教育招生的文件,也曾在网上流传,其中提及“会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网传山东省教育厅的一封邮件截图则指出,“在已公布的2020年普通专升本高校 推荐考生专业基础上,积极扩大普通专升本招生规模”。2月25日,这一举措被国家官方盖章。当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要更加注重稳就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其中明确表示,要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扩招一步步被敲定,最欢欣鼓舞的,莫过于这一届的考研党。2020考研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增加了51万,竞争之激烈自然跟着水涨船高。对于考研人来说,即便是多了百分之个位数的存活率,也能让他们在茫茫研海中少一些学海无涯的困苦,多一些成功上岸的可能。有的同学甚至连研究生扩招的后续工作,都替招生办想好了:“希望这次扩招能把踩线考生安排进复试,并且再因疫情原因取消复试,直接录取。” 当然,这么想的同学们该醒醒了。扩招并不等于原地被录取,它带来的结果也不仅是局内人所看来的——让更多人有书读,让社会上的高学历者更普遍那么简单。它同样引来不少人的担忧:教师资源、学生质量、学历含金量、后继就业竞争……扩招,必定是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学生规模突然增加,原本师资能否应对?学生质量、学历含金量会不会因此下滑?两三年后,同一批人是否仍要面临就业窘境?历史总是不断在重演,高等教育扩招也并非首次亮相。谁又能说,当前因就业压力引发的扩招,和上一次应对就业难的大规模扩招没有关系?硕士扩招,马不停蹄上世纪90年代,在国企制改革、政府精简人员、市场经济改革等因素的作用下,下岗阴云笼罩全国。既能拉动经济,又能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社会供给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大学本科扩招行动,在1999年拉开帷幕。在此之前,我国高校年均扩招增长率为8.5%左右。1999年,高校本专科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比上一年增长近50%,创增速历史新高。此后几年,招生增幅均在20%以上。到2003年,本专科生在校人数破千万,是1998年的三倍有余。但首届大幅扩招下的本专科生躲过了先前的失业潮,显然还是逃不掉毕业当前的就业难。毕业生增加,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也在增加。/unsplash彼时,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已是历史,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求职市场愈发僧多粥少。相关数据指出,2001年全国重点城市本科学历人员求职人数与职位之比为 1:0.51,往后几年,本科生失业率持续上升。“找不到工作,就继续读研吧”,并非只是95后00后大学生的无奈考量。2003年,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历史性地达到了近80万人,是本科扩招前一年的两倍多。由此,大幅的扩招顺接着从本科生渐渐向硕士研究生转移。往后的10年,硕士生的扩招规模总和达到了137.5%。其实,教育部曾在2008年对汹涌的扩招进行过反思,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其在后来也明确表示“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2006年11月10日,济南市历山剧院,考研生排成S型长队等候现场确认。毕竟经过十余年的扩招,本科生人数年年跃进,本科学历在普遍看来也愈加贬值。不过,“就业稻草”这一角色,仍需要有人来扮演,更高一学历层次的硕士,理所当然更大程度地接下了扩招的使命。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就业又成老大难,下一年的硕士招生迎来了一次大幅上涨。为了避免学术型研究生因扩招而导致质量下降,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形式——“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也在2009年开始招生,顾名思义,它要和走科研路子的学术型硕士区分开来,为就业市场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当然,新的学历形态其实意味着更大的招生容量,相比对学术能力有高要求的学硕,专硕门槛较低、学制短、就业更友好,或者说,它比学硕更具备作为就业缓冲的潜力。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就指出,到2020年,国内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60%左右。经历了诞生初期的频频遇冷、报考不满,到报考人数逐年增加,专硕招生终于不负众望,在2017年迎来了逆袭,国内多地报考人数反超学硕。就业冷,考研热。学硕稳中有升,专硕化身热门,眼看硕士学位又将面临新一轮告急,同年,研究生家族的一名新成员——非全日制研究生诞生,它与全日制招考统一试卷及录取标准,既面向在职人员,也吸纳着大量的应届考生。非全出现伊始,也被质疑“比全日制野鸡”、“含金量不行”、“招聘受歧视”,但由于全日制硕士竞争更激烈,一方面,非全成了调剂生的“流放地”。另一方面,很多考生也将目光转向名校的非全,希望以此来争取985/211的学历。1978-2018硕博招生规模趋势图 / 制图:中国教育在线增加招生人数、新添专硕非全,数量连同种类齐扩升。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开启爆发式增长的前一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不到6万。如今,这个规模一路高歌猛进了十多倍。多年来,在挽救眼前失业人群这件事上,硕士学位可谓是勤勤恳恳地贡献了己之所能。“读完研,发现找工作依旧难,而且似乎更加难”搭上了扩招顺风车,如愿读研深造的学生,自然是这届笑得最欢的一群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可能会发现,该来的还是会来:升级到硕士文凭,找工作依旧难,而且似乎更加难。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从考研人数首次破百万的2005年往后四五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更讽刺的是,在硕士生大幅扩招的2009年后,硕士生的就业率连着两年比本科生还低。读完研找工作更难,扎心。/unsplash如今,就业市场不仅本科生遍地,硕士也逐渐扎堆,昔日以为的学历优势甚至变成了劣势。对于硕士生而言,读研本身就带着更高起点就业、拿更高薪酬offer的期望。事实上,应聘小企业觉得不值,争取大公司也未必胜券在握,前有高性价比的本科生,后有资历更强的博士生,硕士生成了卡在中间最尴尬的一群人。2013年3月8日,武汉大学2014届毕业生春季校园供需见面会在该校工学部体育场火爆进行,2万学子挤爆见面会。扩招对学生本身的影响,并非直到毕业就业时才显露。从数量猛增的学子踏进校园那天起,改变就开始发生了。基础设施不足、师资力量短缺是扩招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从前是一名导师带三五名研究生,当下出现了一人带二三十人的“盛况”。导师制徒有虚名,必然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下滑。找导师难,找好导师难上加难。/unsplash同时,扩招后的硕士专业设置、学生人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失衡,不同类型硕士培养方式区别之模糊,都在削弱毕业生的竞争力。就后来诞生的专硕而言,其初衷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在现实操作上,高校普遍又回到培养学硕的老路,把专硕生训练成了一边水科研水论文,一边焦头烂额忙实习忙毕业的无头苍蝇。说得好听点,是将学硕专硕一同培养,其实却让本该以实践为主旨的专硕,哼哧哼哧地为学校拼paper、拼政绩。2016年1月9日,上海市2016年应届高校毕业生首场招聘会在上海世贸商城举行。说到底,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毕业节点爆发的就业压力,同时不可避免地将后遗症附在暂时松了口气的学生身上。一遇就业难就以扩招应对,始终是在做隔靴搔痒的挣扎。当然,这个病症的根源不单在于“扩”,更在于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如重学历轻实用技术、唯paper论的考评体系、过度行政化等,都因扩招而被揭开和放大。旧有的顽疾不改,不下力整顿师生质量,“今年有人笑了,两三年后就等着抱团痛哭”的戏码,将会一遍又一遍上演。参考资料1.关于硕士研究生扩招的思考,刘海宁,中国高教研究,20042.扩招后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体因素——对生源、生师比、师生关系的考察,苌庆辉 闰广芬,现代大学教育,20103.透析硕士研究生扩招问题,唐银,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硕士研究生合理生师比的探讨,袁守谦 唐洋洋 董洁 姚红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45.专业硕士“扩招”背后,鲁晓钰 闫志刚,教育与职业,2012【欢迎留言讨论】对于硕士研究生的扩招,你有什么看法?作者 | 里克编辑 | 秋裤排版 | 阿明* 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网络原文首发于《新周刊》旗下公众号“有间大学”

动刀甚微

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考生盲目追求热门院校,弃考率居高不下

今儿咱们干货铺打烊,来开个考情分析帖。中国教育在线编制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已经发布,今年是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第71年,过去70年中国研究生招生和教育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这个报告极有意义。小铎分别对「硕士研究生整体统考情况」和「新闻传播学科情况」两块儿信息做了提取和分析,并由此和大家探讨一下:面对爆热的新传考研大环境,大家的院校和专业选择可以注意些什么?PART 1:硕士统招整体局势报考VS弃考考研人数持续增长,弃考率居高不下2020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首次突破300万,较于2019年增长率为17.8%。除了14/15两年出现了报考人数连续负增长的情况,近五年的报考研究生规模都是大幅增长。(▲ 2010—2020硕士研究生报考和录取人数)根据此份报告的研究结论,经济发展与研究生报考热度成一定相关性,同时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职业发展竞争愈发激烈等都会影响当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那在今年全球疫情影响下,21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负增长的可能性很小。在研究生报考热度居高不下的同时,不少地区及高校考研弃考率超过10%以上。广东省201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应考人数约14万人,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约12.4万人,弃考率达到约11%。辽宁省201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应考人数为109539人,实际参加考试为97365人,缺考人数为12174人,弃考率约11%。深圳大学2019年网报确认16019人,实考14083人,弃考人数近2千人,弃考率达到12%。一直在和大家强调“坚持到考完就能战胜一部分人了”,但直观的数据摆出来或许才更能说服你一定要坚持。盲目追求热门学科/城市/硕士类型在择校上,存在盲目追求热门的现象。根据调查,提高就业竞争力是考研生的主要报考动机,所以考生更倾向选择经济发达、就业空间大、发展机会多的一线城市,其中以北京最为热门。2020年,42.5万考生报考北京市硕士招生单位,在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中约占12.5%。另外发现,在专业选择上出现了冷热不均的情况,考生会过度追求热门专业,使得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报考人数远多于工科类专业。即便在大连理工大学这种明显偏工科类的院校都出现了类似现象,2019年大连理工各院系硕士报录比中位居首位的是人文与社会科学部。硕士类型中,专硕规模早已超过学硕,成为考生尤其是跨专业考生的首选。专硕火爆是多方原因促成的,社会对专硕认可度达到预期、学生为了就业的报考动机、专硕要求相对低、专硕学制设置等。但随着各专业的专硕竞争力度越来越大,或许在接下来会迎来学硕报考热度的回春。人文社科类的报考热分数线高/就业率相对低正如刚刚说到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处于报考热潮,热度的持续增长会带来招生计划增长稳定,从而使得分数线整体呈上涨趋势,所以这几年频繁出现的400+分数线也是个重要印证。虽然社科类专业的报考热度远高于工科类专业,但整体看实际就业率低于工科类专业。同时从薪资来看,工科类毕业生普遍高于人文社科类。(但其实我们新闻学院的就业还是很不错滴)(▲ 浙江大学各院系就业薪资统计)此外,在各学科中,文学类报考多,招生规模却呈下降的趋势,新闻传播学科也不例外。不过今年疫情原因,各院校扩招情况就另说了。非全日制遇冷缩招这是今年尤其要关注的。非全日制是从2017年开始纳入硕士招生统考,与在职研究生的主要区别是双证+三方/派遣证。和全日制相比,非全的报考难度较小,但学费高,且一般没有奖学金,学校也不提供住宿,日常上课模式也是不同学校不一样。第一届非全日制研究生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就业率如何、社会认可度如何还没有官方数据呈现。非全日制硕士招生已经是第四年,但目前在考生群体中的意愿度和认可度都较低。主要原因还是“担心非全就业或深造被歧视”,所以即便没被一志愿全日制录取且有调剂非全的机会,很多考生也不愿意考虑非全。这就导致了部分院校和专业非全年年招不满的情况。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教学函〔2019〕6号)规定:原则上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对非全考生身份的规定也再次把非全往“冷宫”推近了一步。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院为例,2018开始第一届非全招生,18/19年的非全招生规模都在100左右,但今年缩至15个,且分数标准和全日制一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非全今年直接取消招生,南京大学新传非全今年没再接受全日制调剂,湖南大学、吉林大学等学校的非全也都出现了大幅缩招形式。说回就业,即便国家不断下发文件保证非全日制的平等就业地位,还是存在务必要求全日制的招生单位。再加上非全今年开始对考生身份的限制,或许它会被越来越多在职者的青睐,但很难成为应届生的选择了。硕士统考考生整体画像本科出身:从本科院校来看,报考的考生中,83%左右的考生本科院校为非“双一流”,只有不到两成的考生来自于“双一流”高校。在考生群体中,以非“双一流”考生居多。(所以,本科出身不好不要怕哇!!)报考专业:从报考的专业方向来看,绝大多数考生报考的专业方向与本科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其中,近六成选择了报考本专业,近两成考生选择了相近专业。备考时间:从考研备考的复习时间来看,45%左右的考生备考时间在6至12月之间,约37%的考生备考时间在6个月以内,也有18%左右的考生备考时间超过了一年。考生素质:招生单位认为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分别是专业知识储备和科研经历。同时,超过五成的招生单位认为,交流能力、本科院校层次、竞赛获奖情况这些也很重要。近四成的招生单位比较看重读研目标、本科成绩。PART 2:新闻传播学科情况最热门专业之一新闻传播学科的考研热度想必已经是出圈的存在。在湖南大学、暨南大学、苏州大学等院校热门报考专业的统计中,新闻与传播均在榜单上且位于前列。学科跨考门槛低、考察内容较简单且就业选择广等都是其近几年愈来愈热的主要原因。学科热自然会带来更残酷的竞争,从往年调剂大户院校逐渐不需要接收调剂考生的情况就能窥探一二。所以这也给大家一个警示,择校的时候务必仔细考虑清楚你的目标是“求稳还是搏好”,如果不顾实际情况去报考热门院校,等到一志愿落榜不得已去调剂时或许会更心累。报考规模大招生占比不高这不仅仅是新闻传播学科一家这样,根据报告数据,是整个文学类学科,尤其专业硕士都存在这种情况。学科热但招生名额不多,翻译和金融都在招生占比排名中都上榜了,但没有新闻与传播的位置。专硕成优选学硕被赶超新闻传播学科报考专硕的学生规模远大于学硕,主要原因有:1.大部分新传院校都是专硕招生名额大于学硕,从直观数据来看,会让学生觉得专硕更好考。2.新闻传播学科是跨考大户,且新闻传播学硕往往对专业知识要求更多更深,相对来说专硕的理论考察较少且应用型的考题更多,也就更适合跨专业考生,所以大家首选专硕也是情理之中了。3. 那对新闻传播本专业的考生来说,除了极少想读博的同学,大部分都是为了读个研提升学历提高就业竞争力,也会倾向优先选择MJC。PART 3:一些小提示看这种官方报告不能看个热闹,它其实对你们的报考选择和读研规划也有着警示意义。1摒除对学硕的“偏见”不是跨专业考生就一定得报专硕,也不是因为读研为了就业就只能报专硕。事实上,跨专业也能考学硕(可以看看武大学姐的跨考学硕经验 【状元锦囊】武大学硕404分,专业课总分260分,学硕哪有那么难?),读学硕也不耽误你毕业后直接工作。甚至,我觉得学硕研究生的选择范围更广。当初我选择MJC也是抱着“读研后就工作所以选专硕”的想法,但是真正读完两年后发现,人家学硕也能实习,甚至有更多时间去规划实习和职业方向,专硕匆匆忙忙的2年,学术要求差不多高,校外实习实践更不能少。因此,不需要惧怕学硕。有的院校已经是专硕难度超越学硕了,比如华科!2最好能有明确职业方向这是在导师双选会上就被我导问的问题,读研后想做什么?继续读博还是考公务员还是去私企?研究生时间比想象中过的还要快好多好多,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在有限的时间,有目标地武装自己,比如想进高校但没入党的,请在研究生期间务必入个党!!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想做什么?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毕竟小铎现在也没想明白呢,但希望你们明确且坚定。3忌盲目追求热门院校这也是刚刚提到的,想清楚你是“求稳还是搏好”,能不能接受落榜的结果。虽然新传考研竞争大,但不眼高手低,盲目追求热门院校和专业,想稳稳当当读个研究生,还是不难的。当然,这都是大家的选择!小铎只是做个稍稍提示喔~3非全日制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慎重前两年被问到“非全”值不值得读时,我的答案都是“至少985非全是值得读的,尤其是华科的”,毕竟除了学费贵没住宿,其他培养几乎和全日制没差,且我身边非全朋友就业也都很乐观。可是今年华科、湖大等院校的新传非全随着教育部规定做了改变后,个人觉得,一些本科不错且考研成绩不错的同学,还是“慎重”吧。编策︱元元学姐主编︱元元学姐总编︱元元学姐【木铎考研】新闻传播学考研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