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论文退稿几率大?一旦错过这三点,论文录用几率就很小!防毒皮

研究生论文退稿几率大?一旦错过这三点,论文录用几率就很小!

众所周知,读研期间学校或者导师会或多或少要求发表论文的,无论是为了评奖评优还是为了毕业论文打基础,你都需要了解论文怎么写,写什么,如何发表。 但是投过稿的同学都知道,尤其是核心期刊,一般审稿速度慢,退稿几率大,有的期刊投稿后可能半年都没消息。那么如何才能快速找到适合你所写论文的期刊,并尽量保证不被退稿呢?你需要了解以下三点内容:一、投稿前查阅期刊要求首先,写作前就可以确定你要投哪个期刊,然后在中国知网搜索期刊名,浏览近一年该期刊发表的论文分为哪几类?有什么特点?主题有哪些?根据总结梳理的笔记,选定与该期刊主题相符的论文,确定论文写作题目和框架进行写作。一定要紧扣题目搭建框架,各部分依次填充内容完成写作后,按照期刊要求调整字体、字号、行间距、版式等,一切调整完善后再向该期刊指定邮箱或者在线投稿。在线投稿一定要注意是从中国知网进入后找到该期刊的官网进行投稿,切忌在弹出的网页链接中投稿,以防上当受骗。邮箱投稿时也一定要注意确保邮箱的准确性,最好从该期刊纸质版刊物上确认后再进行投稿,防止投稿邮箱或网址为钓鱼网站,从而损失惨重。如果投稿地址不正确,那么怎么可能会尽快得到回复呢?所以投稿前一定要注意网址的准确性,保证准确无误的投稿到了你所理想的期刊杂志社。尽量避免因为主题不符合该期刊要求被退稿或者由于投稿网址错误而耽误时间,错过了最佳的论文发表期。尤其是教育热点话题,一旦错过那个点,后续将会涌现大量稿件,自然而然录用几率会减小。二、保证质量论文是否录用的主要因素是看论文质量。一篇论文质量的高低间接决定了退稿率,换言之,假如你的论文质量较高,投稿期刊非核心,那么审核速度相对而言可能会较快,得到回复的速度也会加快。但是倘若论文质量较低,投稿期刊还是核心期刊,那么自然是杳无音信、石沉大海。所以你要依据你所撰写的论文质量选择相对应层级的刊物,才能保证审稿速度与回复速度较快。而且只要论文质量高,期刊录用率自然不会低,退稿率自然就随之变小了。倘若论文太过敷衍,尤其是查重率较高,一般情况下直接会退稿。所以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切忌盲目抄袭他人观点,导致学术不端。尽可能参考别人的论文之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如若没有创新点、没有自己的观点,满篇他人的思想,那么读者读后也会味同嚼蜡,丝毫不会被吸引,更不用谈引用的可能性了。为此,在撰写过程中,一定要多查阅相关资料,多和师兄师姐以及导师进行交流,反复探讨,得出属于你的结论和独到的见解。三、书写格式正确完成论文的写作后,一定要注意格式是否正确。比如小论文的格式一般有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及其单位介绍,是否属于项目论文以及英文标题、作者及单位介绍、摘要与关键词等。尤其要注意论文中的图表序号的准确性及表述,有的审稿专家就很注意细节,尤其是做学术,严谨的求学态度是首选。因此,写完论文后一定要对照其期刊格式要求进行修改,避免出现因为格式错误等小问题被退稿。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此处三焉

《中国物料搬运装备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18-2019)》审稿会在上海召开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中国物料搬运装备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18-2019)》(蓝皮书)审稿会议于2020年8月24-25日在上海召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陆大明主持了本次会议,出席人员有陆大明、张伟光、周奇才、孟文俊、罗丹青、田原、陈涤新、张洁、周云、滕旭辉、纪凯、马超、张韦微、杨光辉、邱伏生、孙晓霞、杨博、陈素珍、宋海萍、王恺、王雨杨等。陆大明副理事长首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冒着酷暑高温参加本次会议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接着就蓝皮书的整体情况和本次会议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了发言。会上,周奇才教授对前阶段蓝皮书的统稿工作做了总结,然后蓝皮书各卷负责人对各部分内容作了汇报,由参会的各位专家本着客观严谨的原则对蓝皮书涉及的专业知识、统计数据、行文措辞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对书稿部分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最后对蓝皮书的预计完稿时间、蓝皮书封面等细节进行了安排。会议现场本次会议对蓝皮书主要达成了以下修改意见:蓝皮书部分章节需补全2018与2019年相关统计数据,为蓝皮书系列打下基础,以便今后再次编写时能查阅历史数据,同时要将数据统计工作作为一个日常任务持续下去。此外,数据的统计与选用应保证真实与客观。蓝皮书中的部分用词需要多加斟酌。专业词汇使用应恰当且全文统一,既要考虑描述的专业性与准确性,又要有利于产业相关人员阅读时准确理解;对于相关政策、国家建议等专用名词,需要表述准确,避免产生歧义;企业排名等内容尽量避免出现,保证蓝皮书的客观性与权威性;一些不必要且不确定的内容,可以适当删减,详略得当。蓝皮书撰写时应尽量图文并茂,采用文字图表多种方式穿插表达,突出关键信息,便于读者快速准确地获得信息。部分章节的整体结构需要进行调整,将前后文逻辑理顺;部分章节标题需更加具体化,聚焦于相关内容。部分行业协会、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信息需要补充;实验室、学校等相关信息需要再次确认,保证信息全面且准确;专业期刊杂志需补充分类、数量、标签等信息。最后,会议就蓝皮书完稿时间进行了安排,拟定于2020年9月15日前完成修改工作并送出版社,于今年下半年出版,以保证蓝皮书的时效性。参会代表合影来源: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吞吞吐吐

如何成功发表SCI论文?看看4位复旦学霸的经验,值得借鉴、收藏!

发表SCI文章,尤其高影响因子的paper,是每一个复旦学子追求的目标。然而如何才能在期刊发表SCI呢?今天,复旦研究生邀请了复旦四位学霸,给大家分享一些写论文的小Tips,一起来看看吧!写SCI就像讲故事一样时文明 时文明,中共党员,公共卫生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连年获复旦大学优秀学业奖学金,复旦大学优秀学生,五四100周年复旦大学优秀团员标兵。发表文章6篇,其中SCI 2篇,并以独立一作在国际顶尖医学《柳叶刀》上发表会议摘要1篇, 2篇SCI在投。在Lancet-CAMS 2018, ISEE-ISES SEGH-2017, 中国环境科学年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上医90周年校庆志愿者,上医校友会志愿者,校庆“我的医学,我的梦”征文比赛校一等奖。学会阅读文献文献看的越多越好吗?这个不一定。面对海量的文献信息,如果抱着刷数量的心理会让你手足无措。文献的目的是让你把握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从而扩充自己的知识,助推研究的进展。如何高效阅读文献呢?建议先选取课题组或本领域的代表性文献(近5年)来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笔记和标记,当积累到一定阅读量时,自然会有“质变”感觉。对于研究/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文献,需要批判性的阅读,探讨存在差异的原因。聆听报告,拓宽思路做科研写文章,不能封闭自己。需要多聆听领域专家教授的报告,与导师和同行多学习交流。没有人天生优秀,都是相互学习而来。建议大家多参加学术会议,学会提问,学习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助力SCI文章的写作和发表。多写多练,勤能补拙“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SCI更是如此,需要多写多练。写SCI文章时,最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形成来源于对研究方案,试验结果的总体分析。需要先和导师讨论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进行初稿的撰写,对于Reviewer给的审稿意见,需要认真对待,逐条回复。总而言之,写SCI就像讲故事一样,需要把故事说的有条理,讲完美。研究生要学会做“研究”陈泽昊 陈泽昊,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电子工程系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生,2018年复旦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曾在2018年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及SCI等级国际期刊《Remote Sensing》(《遥感》)上发表科研成果。首先恭喜你们,无论是已经经历了四年旦复旦兮的土著,还是初来乍到的萌新,作为复旦的研究生,你们已经打败了绝大多数的同龄人。这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打气,在你们求职的时候,相信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所以,珍惜这个机会,是你们需要做的。那么,说具体一点,怎么做呢?我的导师经常强调于我的一件事是,你们是“研究”生,要学会如何去“研究”。如果总是上课讲什么我就学什么,老师给我哪篇文章我就看哪篇,那和本科生就没有区别了。我认为作为合格的“研究”生,在学术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主动获取知识一是要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主动学习的态度,以及知道从何处获取想要的知识的能力。思辨的能力二是要有思辨的能力,看到新的观点或方法,第一反应不是它好在哪,而是哪些地方还不够好,还可以改进,可以怎么改进,这就是从别人的变成了你自己的。多读好文章针对大家很关心的,如何发文章的问题,其实我自己也没有多丰富的经验,而且不同学科不同方向,写文章的内容和套路也有所不同,个人建议是多读一些好文章,然后模仿其中的逻辑结构和遣词造句。不要放弃希望还有一点我很愿意分享的就是,对于投期刊的同学,只要没被直接拒,哪怕反馈了再严苛的审稿意见,都说明希望还是有的。只要认真写好每一条答复,修缮文中每一句不佳的内容,对审稿人和编辑保持谦逊尊敬的态度,或早或晚一定会有收获,毕竟人家给你修改的机会,就是想看到你写得更好,给你提了问题,就是对你的工作感兴趣。最后,祝各位研究生同学都能发表更多的文章,顺利毕业,找到理想的工作,度过人生最后的学生时代。不发表,就出局 郑宁 郑宁,历史学系2015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明清史,第十届“学术之星”特等奖获得者。入学以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篇。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等各项荣誉,被评为2019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017至2018学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于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完成博士联合培养。在“不发表,就出局”的今日学术环境下,年轻学生再也不能逃避发表论文的头疼事,即便是崇信“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人文学科也是如此。其实我们也无需太多抱怨,在信息资源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文科学的研究条件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特别是图书电子化、信息数据库的出现,为年轻研究生发表论文提供了更多机会。就我个人的有限经验而言,有以下三点可供诸君参考。要多想,更要多做在学校潜心学习,理应迸发科研的灵感,找到论文的选题。这样的思路自然多多益善,但更重要的是落到实处。写出来的文章越多,心里才越踏实,说话才真正越有底气。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修改文章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修改文章。论文写成后,常有如释重负之感,恨不能立刻投稿、见刊。这个时候不妨缓一缓,过段时间再重新阅读,往往又能发现许多问题。再过一段时间,又会发现新的问题。精心雕琢方有美玉,一篇好的论文,大多是反复修改出来的。论文质量如何,自己心里要有数到了研究生阶段,都应该具备鉴别学术水平高低的能力。可是,一些同学品评他人的文章,高下优劣一目了然,换成自己的文章,却成了白璧无瑕。这样的心态,显然是有问题的,用这样的态度向期刊投稿,也更容易受挫。对于自己的文章,应该跳出作者的身份,有勇气批评自己、否定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修改论文,并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选择期刊投稿。最后,科研与投稿,可能真的是需要一些运气的。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有拥有好运!做科研,就像游戏升级打怪 章迎莹 章迎莹,管理学院统计系2015级博士生,师从朱仲义教授,研究方向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如分位数回归,面板数据等,第十届“学术之星”特等奖获得者。目前在Journal of Econometrics 和Statistica Sinica 上分别发表一篇一作论文,另有一篇论文在Statistica Sinica 修改中,并多次在国内外会议做口头报告。在校期间获得2019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研究生,2018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5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4,2015,2018年获得复旦大学郑祖康奖学金。曾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资助,于乔治华盛顿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一年。四年的博士经历让我对科研有了全新的认知。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不要眼高手低,要脚踏实地读博之初,我对自己的博士生涯没有规划,所以我起步很晚,一直在踉踉跄跄、蹉跎岁月。当时导师对我的评价是,简单的问题不愿意做,总想找一些大问题做,但是能力又不够。很感谢导师及时点醒了我,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我迅速瞄准一个小问题,着手科研。博一的经历教会我:不要眼高手低,要脚踏实地。当你真正去做的时候,才能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科研技能。这就好比打游戏升级,一路上打遍小怪兽,才有能力对抗终极大boss。百毒不侵,越挫越勇博士二年级,我的论文开始接受导师的轮番批判,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否定,自我革命。我发现每次修改完之后,老师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评论,经过几番来回,我彻底崩溃,躲在屋子里嚎啕大哭。博二的经历教会我抗压力,论文投稿前要经过老师和同行的批判,投稿后要经历审稿人的质疑,最后发表时候已经把初稿改的面目全非了。所以我们要以一个百毒不侵,越挫越勇的内心面对科研。最后,科研期间一般没有硬性时间表强制我们去工作,希望我们都能尽早规划并执行,才不会辜负我们的青春岁月。值此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作为复旦学子,立足科研岗位,书写报国情怀,以实际行动为祖国庆生!来源:复旦研究生 编辑 :汪 睿

蛋黄酱

没有经历过学术期刊退稿吊打的博士生可能是“伪博士”?

如果你顺利地考上了博士研究生,那么,我要热烈地恭喜你,为你点赞!在为你欣喜之余,我想对你说:要做好迎接新的困难和挑战的准备,因为考博上岸成功只意味着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而已。在现行科研考核体系之下,每一位打算读博和正在读博的人,都不得不面对一个避无可避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发表够毕业条件所要求的若干论文。用一句经典的话来表述,那就是“不发表,就出局”。例如,理科博士生通常会被要求在二区及以上级别的英文刊物上发表SCI论文若干篇;文科博士生会被要求发表北核或C刊若干篇。对于博士生来说,写论文这件事本身还不算太过痛苦,而最痛苦的也许就是投稿经历了。除去大牛博导带着博士生发文或者凭自身高端实力发文没有经历过退稿之外,几乎99%的博士生都或多或少有过退稿经历。今天,让我们来聊一聊这个沉重的话题吧。这里仅以人文社科博士生发表论文中“退稿”的经历为例。01、写作“难”,投稿后内心更是“万马奔腾”博士生创作一篇论文通常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首先,我们需要在万千选题中找准一个好题目。寻找一个好题目这一关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很多博士生自认为找到了一个好选题,但一查文献资料,可能会发现这个题不是做的人太多,就是题目过大难以深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好的选题,又会发现相关文献资料几乎没有,无异于平地起高台,难度可想而知。这些还只是在找选题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中的“冰山一角”。如果前期没有一点学术训练,那么问题频出恐怕就难以避免了。俗话说:“题好文半”,也即选一个好题对论文创作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博士生在写作之前很有必要重视选题的规范性和创新性;其次,选出一个好题之后,博士生们就需要在各种文献资料中汲取养分开始自己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博士生们需要大量阅读文献,提炼现有观点,写好文献综述。许多刚入学的博士生对如何写文献综述尚不清晰,导致对文献资料的把握能力有限,这往往令最终写出的论文缺乏论证依据,论文质量由此受限;再次,在充分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博士生们需要努力构建出一个自认为足以令人惊艳的框架,然后加班加点地码字完成论文初稿。因为,即使他们选了一个好题,也要和别人拼手速才行。毕竟,如果一旦有学界大佬关注了与他们选题相近的话题,并且先他们一步写出了文章,那么,最终他们写出的论文很大可能会面临“退稿”的尴尬境地;最后,他们写完初稿之后,还需通读全文加以润色、理顺句子、调整观点、增添新论据以及修改格式。这每一步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甘坐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是很难坚持到最后一步的。绝大多数博士生投稿后的内心往往如“热锅上的蚂蚁,焦躁不安”。通常写完论文之后,博士生在确认没有其他明显问题存在的情况下就会立即选择刊物投稿了。国内人文社科博士生们通常在投稿问题上比较盲目,往往匆匆选定几个刊物就开始投稿,然后直接开始了漫长的投稿回复等待期。这时他们的心态就很值得玩味了,时而登录投稿系统查看审稿状态,时而查看自己的多个邮箱看是否有邮件回复。现实中很多时候,对于需要“退稿”的论文,有些耍大牌的期刊往往不及时回复通知,仅告知作者等待三个月若无消息即可自行处理稿件。一般经过30天以后,若没有收到期刊的任何相关回复,博士生们大概率是会倾向于再投一个期刊的。虽然“一稿多投”是期刊界认定的学术不端行为,但鉴于现实中投稿等待期过长,一般需要三个月才会有消息回复。如果期刊回复的是好的消息,那期刊方与博士生均皆大欢喜;如果期刊回复的是“退稿”的消息,那么这意味着博士生等待三个月毫无收获。在此种境地下,由于博士生发表论文存在毕业年限和参评奖学金的紧迫性要求,因此他们如果完全按照“一稿专投”所限定的时间来等待,大概率是会吃很大的亏的。于是博士生们在向一个期刊投稿后,除了及时查看期刊投稿信息之外,还会纠结要不要再投其他期刊,同时也怕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将影响自己今后投稿的可持续性。一句话,博士生写作“难”,投稿后“更难”。02、退稿潜在因素面面观,退稿理由千万条投稿成功发表并不意味着作者的文章质量足够好,投稿不成功发表也并不意味着作者的文章质量太差。也许你会说,投稿成功发表一定是人家的文章质量足够好,你不服不行。对此,我只想说你真是太过天真了。投稿成功发表与投稿最终不成功发表一样,通常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投稿成功发表至少受四个关键性因素的影响,占据其中之一便有绝大可能成功发表论文。这四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作者文笔质量、作者职称地位、作者课题级别及作者学术人脉资源。对博士生而言,作为学界新手,通常是一无大量的前期学术成果,二无老练文笔,三无即时的学术前沿动态,四无职称地位,五无相应级别课题,六无学术人脉资源。这意味着博士生独作投稿的论文已经符合绝大部分退稿的潜在原因了。一句话,核心期刊是需要考虑引用率的,博士生独作的论文引用率明显偏低于其他学术老兵、学界大佬。在此情况下,他们选择正确的刊物投稿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如果他们写的题目正好与某个刊物的特色栏目非常符合,那么,他们的中稿率将会有较大的提升。反之,他们的中稿率将变得极低。在大量查阅学院图书室的期刊、了解每个期刊的栏目和选稿风格后,博士生们通常会选定几个初步的投稿目标期刊,但投稿后的结果仍然难以预料。对于博士生独作的论文,期刊编辑们退稿理由中的措辞其实很有艺术性,这些措辞通常很“空”,但却常常很实用。也即既达到了退稿的目的,又不伤害博士生们投稿的积极性。现在,就让我来做个不完全的列举吧,以供大家鉴赏一二。退稿理由之一:XX作者,您好!非常感谢你对XXX刊物的支持与关注。然而十分抱歉,您于X年X日投给本刊的稿件XXX,经过审查,我们认为整体考量下来尚不适合本刊录用。为不耽搁您的时间(其实已经过了三个月了),建议您改投其他刊物,特此通知;退稿理由之二:尊敬的XXX作者,您好!您在本刊的投稿经编辑部内部审查,不适合在我刊发表,兹作退稿处理。感谢您对XXX刊物的支持!欢迎您以后继续投稿,谢谢;退稿理由之三:尊敬的XXX先生,您好!您的稿件XXX,经初审专家认为,您的文章的选题不符合我刊近期选稿要求,请改投其他相关刊物。退稿理由之四:尊敬的XXX作者,你好!你的来稿经有关专家审阅及编辑部研究,不适合刊用。退稿理由之五:尊敬的XXX作者,感谢您的投稿,经过初审,贵文不符合我们学报刊文的要求和文章风格(要求有较严整的研究逻辑、详实的研究基础、较深的理论挖掘和理论贡献、实体精细的内容、15000字以上的文章长度,公共治理研究领域),很抱歉,不能刊登贵作,格式化方式回复您,或方便您另投他刊。退稿理由之六:尊敬的XXX作者,抱歉,您的论文已审理完毕,因以下原因达不到录用要求,正刊不宜采用。退稿原因:选题与办刊方向有偏差。03、没有经历过学术期刊退稿式“吊打”的博士生是“伪博士”吗?没有论文“退稿”经历的博士生毕竟占少数,绝大多数博士生在发表论文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有退稿的经历。那么,没有经历过学术期刊退稿式“吊打”的博士生是“伪博士”吗?实际上,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如“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此,笔者的看法是肯定的,也即没有经历过学术期刊退稿式“吊打”的博士生是“伪博士”。当然这里的“伪博士”需要做一番界定,这里主要是指那些“没有前期学术训练,不懂投稿明暗规则、文笔尚未老练、学术规范尚不十分达标”的博士生。要知道写作、投稿、发表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篇论文都需要经历这三大流程。投稿发表失败固然对博士生来说是个坏事,但看待问题也不必过于简单和偏执。从正面来看,投稿发表失败意味着作为学术新兵的博士生尚不熟悉当前学术发表中各种隐性和显性的“游戏规则”。因而,暂时的投稿发表失败经历会让博士生们逐渐学习和了解当前的这套规则,从而逐步成长起来。此外,只有逐步经过期刊“退稿”式“吊打”的博士生,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才会谨慎、细致、逐步成熟起来。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当经历一些期刊退稿式“吊打”也许并非坏事。在这个过程中,“伪博士”将逐步蜕变为“真博士”。到那时,笔者将热烈恭喜这些博士生。

借嫁娘

怎样顺利发表一篇论文?注意这4点,还能缩短审稿周期

怎样才能顺利发表一篇论文,这个问题绝对让很多人头疼。毕竟发表在什么期刊,在哪查重,发表的格式等等都需要重新了解的。一、确定期刊想要发表论文,首先确定自己要发表的期刊,例如你是教师,想评中级职称,那么选择的期刊至少也是省级以上的期刊。网上查询或者咨询正规机构都会告诉你哪些期刊适合你,或者直接私信我,我也能直接回答~。二、引言明确期刊文章和本科论文有着不小的区别,刚刚开始撰写新人容易弄混,一般期刊类的摘要在250字以内即可,当然也不能过短低于了150字,明确清晰的阐述研究意义。三、美观清晰整篇论文要保证清晰的逻辑思路,避免出现大量数字,同时如果想要展现数据的变化,优先级最高的是统计图之类,最直观的展现出数据变化,最好不要有什么数据表格,会让人感觉很乱。四、听从意见有部分刚开始撰写期刊类文章的作者,因为对自己的文章比较满意,想无视掉审稿人的要求,其实大可不必。审稿人和作者其实是站在统一战线的,对方也希望你的文章能够顺利刊登,而对方的意见也是基于期刊的要求,给予的合适意见。当然并不是完全听从审稿人要求,如果过于要求过于刁钻,我们也可以通过讲道理,摆证据说服对方。文章的质量是见刊的决定性条件,有些作者投稿后三五天就能收到回复,而有些作者投稿了却没有了后续,优质的文章质量,严格遵守期刊要求,是肯定能够缩短发表周期的。如果大家对期刊和职称相关问题欢迎私信提问,这里都会免费解答并赠送福利哦~

则罔

论文审稿意见太奇葩?NeurIPS 2021:把它曝光出来给人看

机器之心报道编辑:泽南、小舟江湖上出现过各种「荒谬」的拒稿理由,但以后审稿人在说出口之前可要掂量掂量了。「审稿随意,打分随缘,给出的意见看起来不像是了解本领域的」、「审稿人让我对比还没有发布的论文」每次机器学习顶会的论文接收结果出炉之后,我们都会在社交网络上见到研究者们吐槽奇葩审稿意见的声音。因为 AI 领域的火热、顶会论文提交量的暴涨,论文投稿和审稿之间的矛盾正显得愈发突出。在知乎问题「如何评价 NeurIPS 2020 的审稿质量和论文接收结果?」下,一个匿名的回答。在过去的五年内,大型 AI 会议的投稿量增长了三倍不止,也给主办机构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人工智能顶会 NeurIPS 2020 收到了 9000 多份有效投稿,比上一年增长了 40%。组织者不得不将 3 万多个审稿任务分派给约 7000 位审稿人。NeurIPS 2020 大会主席 Marc’Aurelio Ranzato 曾表示:「这非常累,压力很大。」论文提交数量的激增,对同行评审的质量提出了挑战,因为称职审稿人显然要比投稿的增长数量少很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在面临「审稿 deadline」时,评审意见数量在短时间内的爆发。在 NeurIPS 2020 中,一个审稿人最多可能需要对六篇论文提供审稿意见。有人表示这可能意味着,有些人会在最后的四个小时内提交完六篇文章的 review。「他大概得学过量子波动速读,才能写出高质量的 review。」为了避免好论文被错杀,最近机器学习领域里最负盛名的大会 NeurIPS 除了用 AI 分配审稿人以外,又想出了好办法:让被拒论文的作者多了一个选项,可以把评审意见和论文一同被公开出来。被拒论文作者的「反击」机会每一年,NeurIPS 大会都会对组织作出新的调整。今年即将在 12 月举行的大会,审稿阶段的新修改是公开了审核流程。首先最重要的是,大会的全部审稿流程已经转移到了 OpenReview 上了。这是一个灵活的论文审核平台,可以进行大量的自定义,并且可以根据会议需求的发展快速进行调整。它带来了许多基础方面的改进,包括可以自我管理的用户历史信息,利益冲突声明中的责任制以及程序委员之间交互方式的改进。和往年一样的是,论文的审稿过程仍遵循保密原则。审核过程中提交的内容仅对指定的程序委员会成员显示,NeurIPS 不会在这一过程中接受公开意见。在通知截止日期之后,被接收的论文将被公开在网站上,并接受非匿名公众评论。匿名的评审意见、对评审意见的意见和作者的回复都将被公开。不过在评审过程和评审之后,所有的审核者内部讨论不会被公开。以上看起来和之前使用 OpenReview 系统的机器学习会议没什么两样,重点来了:在默认的情况下,被拒绝的投稿不会被公开。但在 NeurIPS 2021 上,被拒论文的作者可以在通知截止日期后的两周内选择公开其匿名化的论文,并在 OpenReview 中公开发表评论。在被公开的论文之下,系统同样也会把审稿意见、作者的讨论等内容全都一并曝光出来。大会方面表示,尽管现在我们还是无法利用开放审稿系统的全部好处,但新政策确实可以给论文作者们提供一个可以公开显示,并反击论文评审中存在问题的机会。「我们认为这是最好的折中方案,因为它还可以让初级研究人员避免因为有害的公共批评而遭受打击,」NeurIPS 2021 大会的程序主席们在博客中写道。在以往的会议中,有时研究人员会抱怨在 rebuttal 阶段领域主席未对作者提出的辩解给出任何实质性意见,也不会对误解做出解释。现在这类问题有了新的解决渠道,利益相关者看起来可以继续讨论,外界也可以参与进来。根据 NeurIPS 2020 试验的结果,如果经过完整的审稿流程,大约有 6% 的直接拒稿(desk rejection)论文可能会被接收。因此,NeurIPS 2021 今年决定取消 desk rejection。但如果论文违反页数限制或其他提交要求,仍可能会被拒稿,无需经过审核。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审稿过程中的偏见和误解,NeurIPS 2021 组委会将在提交初审和作者反馈后允许作者与审稿人进行「滚动讨论」。在滚动讨论阶段,作者可以回答审稿人提出的问题。为了让作者在回答之前能够仔细分析审稿意见,在讨论开始之前,还将划定一个反应阶段。如果出现新的审稿意见,作者也能在讨论阶段及时回复。为了阻止没有实质性修改的重复提交,大会要求论文作者声明论文不是此前任何其他同行评审过程的拒稿。和去年一样,重复提交的作者必须提交一份描述新更改的文档。在机器学习社区,有一些证据表明:审稿中存在「重复提交偏见」。在一项面向新晋审稿人的调查中,审稿人给标有「重复提交」的论文评分较低。另一方面,COLT 2019 允许将提交给 STOC 的论文同时提交给 COLT,如果论文已被其中一个会议接收,就从另一会议撤回。尽管 STOC 和 COLT 的审稿人共享了这些提交论文,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存在「重复提交偏见」。为了大规模评估「重复提交偏见」,NeurIPS 2021 将随机从提交论文中选择一部分,只有这部分论文的重复提交信息对审稿人和区域主席可见。当然,审核过程的成功取决于审核的质量和 NeurIPS 社区的努力工作。根据以往经验,NeurIPS 的论文提交数量每年以约 40% 的速度增长。到 2020 年,论文提交量超过了 9400 篇。考虑到 ICML 2021(约 10%)和 ICLR 2021(约 15%)的增长,NeurIPS 组委会正在为可能的 12,000 篇提交量做准备。没有专职审稿人、区域主席和高级区域主席的工作,会议将无法继续进行,这些角色至关重要。为了帮助培训 NeurIPS 社区的新晋审稿人,NeurIPS 组委会还在准备编写审稿教程。ACL:论文投稿太多,我们不如每月循环审让审稿意见公开化,给了论文作者们一个申诉的新机会,但如果我是想大改论文怎么办?有的机器学习会议今年还引入了更为动态的方式:滚动审稿。国际计算语言学协会 ACL 就介绍了自己的新机制 ACL Rolling Review,它适用于所有 ACL 系列会议和 Workshop 的投稿与审稿流程。ARR 将在今年 11 月 7 日举行的 EMNLP 2021 大会上首次得到应用。具体来说,EMNLP 2021 现在会通过两步过程完成对论文的审阅和接收:第一步,集中式滚动审阅:论文被提交到的是每月的统一论文池中(类似于 TACL),评审者是动态变化的,同时也允许论文进行修改和重复提交。第二步,会议论文的发表:当会议、Workshop、期刊的提交机会到来时,作者可以将已被审阅的论文提交给会议、研讨会或期刊以供发表。程序主席(有时也包含高级程序主席)会接收其中的一部分论文并最终将其公开发表。对于审稿人来说,在每个月截稿后 7 天左右的时间里,每个审稿人将最多收到 3 篇论文,他们需要立即检查论文是否存在利益冲突(COI),随后需要在 30 天内完成审稿。会方表示,这样的论文审核方式可以大幅提升审稿效率,降低审稿人在 deadline 以前的压力,减少规避盲审过程的投机方法,提升被接收论文的质量,同时显著降低审稿活动的组织成本。不知在新的机制下,大会论文的接收率是否会出现显著变化。参考内容:https://neuripsconf.medium.com/neurips-2021-changes-to-the-review-process-909e797580cfhttps://www.aclweb.org/adminwiki/index.php?title=ACL_Rolling_Review_Proposalhttps://www.hu.com/question/412386603

审稿人提醒:科研论文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

一项科研工作,只有在文章发表后,才算告一段落。对于研究生及年青的科学工作者来说,在科研论文的写作及投稿过程里,与科研过程中一样,会遇到不少困难。我多年来,除了从事科研,还帮助国际主要的视觉科学杂志等审阅过许多稿件。所以本文想从一个审稿者的角度,谈谈科研文章的写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期望能帮助到年青学者。一篇好的论文,首先是要基于好的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何达到这一点,不是本文的讨论范围,今后有机会当另写文章讲述。我一般主张好的工作要送到国外发表,这样才能与国际同行作交流,所以研究成果需要写成英文稿件。虽然对不少国内的科技人员这也是一个障碍和困难,但本文也不讨论英文的写作问题。在科学杂志中发表的文章,分好多种类,诸如:综述、纯理论性的结果、新的仪器与方法、病案报告、以及实验研究成果。所以写作的格式与方法也不完全相同,本文只限于讨论实验研究成果一类的科研论文,由于我的专业关系,本文比较适合生物、心理物理、及医学类的做基础研究的研究生及年青研究人员,对于其他专业的人员,仅供参考。当审稿人收到杂志社送来的稿件时,首先看到的是稿件的打字和排版。这就相当于你去面试时,人家先注意你的容貌和着装。所以,在写文章时,首先要了解一下想要投稿的杂志在稿件格式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千万不要别出心裁另搞一套。我曽接触到一些年青学者准备投寄的稿件,他们对于英文的打字和格式不甚熟悉,在这方面错误百出。这种“躐踏的面容”与“衣冠不整的着装”,有时会导致直接退稿。先从论文的序言(Introction)部分说起。在序言中应该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你所研究的问题的领域和简明轭要的背景知识概述在这个领域前人的工作你在本工作中想要研究的问题你得到的主要结果作为审稿者,首先看你是否熟悉文献(前人做过的工作),其次看你是怎样从已有的工作中发现你的研究问题(researchquestion)。通常的情况是,你发现以前的文献中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以前的工作中有遗漏的因素、过去研究方法上的缺陷、或现在研究手段的攺进和提升等等,这些都会是合乎逻辑的说法。在序言的最后部分,应概述你在本文工作中得出的主要结果,会使人有兴趣继续读完你的文章。在这部分常发生的问题是,审稿者发现作者对于这个领域的历史进展缺乏了解,尤其对近期的文献没有全面的概念和理解,在序言中作者只挑选了几篇与他工作相一致的文献加以叙述,而忽略与其矛盾的报告。已经发表的工作与本文研究的问题没有内在联系,或者没有什么不同。这些都可以造成对这篇文章的较低的评价甚至退稿,因为我们期望看到是新的成果,是对已有的研究工作的推进。还有一点初学者往往不大注意的是,他必须对所用的术语(在第一次出现时)加以解释和定义,否则审稿者往往要求退回修改(不过,不致于导致退稿)。论文的第二部分,通常用“方法”(Methods)作标题。这一部分应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实验设计实验对象或材料数据采集方法统计方法作者必须记住的一点是,你所报告的实验结果必须能被其他任何一个实验室重复,这样你的工作才有价值。所以在论文的这一部分你应提供详尽的资料,以便他人可以验证你报告的结果。有时候可能不是作者想隐瞒什么,而是文字表达的功力不夠。此时可以考虑借助图、表来表达清楚一个实验装置或实验流程。如果作卡通的话,尽量要请专业的绘画人员。有时候你用同一种方法或实验装置写了二、三篇文章,那么在第一篇文章中(假设已经发表)对实验方法作了详细叙述之后,在后面几篇文章中怎么処理?不少作者会一笔带过,要求读者去看他的第一篇文章。其实这是不对的。你可以写得简练一点,但是必须假定这是一篇独立的工作,读者应从这一篇文章中获得有关方法的完整信息。另外,记住审稿者往往是你这一领域最有经验的专家,你在研究方法中的任何一点瑕疵,都是有可能被他们发现出来的,所以这要求你在着手科研的时候,就要把各方面的问题都想到,不然到写文章时,便有点晚了。论文的第三部分是“结果”(Results)。如果在一篇论文的“前言” 中谈到本工作所要研究的问题时,提出过你的研究假设的话,那么在这个 “结果” 部分便可以与这些假设对应起来,告诉读者你的实验结果如何。记得这一部分是以“数据” 说话,不要搀和自已对实验结果的理解,以及这个结果的意义等等(这可以留在下一部分 “讨论” 中去表达)。为了把研究结果表达清楚,往往需要籍助表格或图形。这两者各有优势,采用哪一种,要视具体想表达的内容而定,目的是用最简洁的方法把研究结果讲清楚。这方面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文字、表格、和图形中所表达的内容不要相互重复。对于新手,往往会将同样一个结果,畫了图,还作成表格,还要写一大段文字重复图、表中的数据,这就显得多余了。对于某些照片的挿图(如解剖学的工作),注意要提供放大率,并对图中各个细节要有注解,不能想当然认为读者都认识图中之物。对于用数据作出的图形,要标明各坐标的含义、尺度、以及计量单位。作为审稿者,比较注意的是作者有否给出清晰、可信的实验结果(包括统计方法的正确使用及统计结果的正确解释),并且这个结果是新的,对这个领域的发展是有贡献的。现在国内许多研究工作,只是重复别人的工作,从实验方法到实验结果,没有对这个领域的进展起到任何贡献,这是急需改进的地方。在 “结果” 以后,便是“讨论” (Discussion)部分,有时也用 “结论” (Conclusion)作标题。在这一部分,应包括如下内容:在本工作中你得到什么结果?这些结果说明什么问题?本文的结果与前人的结果有何不同?你的工作有何不足之处及局限性?在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中,应该总结性地叙述你的主要发现,并且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审稿者除了看你是否有新的结果,更注意的是你对于自已的工作成果的讨论,是否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有没有将你的研究结果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多数的初级人员往往会夸大自已的结果,举个例子来说,当他的实验发现某一个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与一个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高度相关后,他会下结论说,本工作发现了此自变量是这个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如果这个因变量是种疾病,他就会说他的这项工作发现了,这种疾病就是由上述的那个自变量(例如某种食物,或者某个外界环境条件等等)引起的。我看到过这样的稿件,显然是将两个量之间的相关性夸大为因果关系。在正文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参考文献”。每家刋物对于如何在文章中引用参考文献及在最后如何列出这些文献的格式都有不同的规定,最好是仔细阅读它们的规定,还有一个实用的办法是找最近几期的你想投稿的刋物,看看在已经刋出的文章中是如果处理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这里特别要注意,引用一篇论文与引用某本书,在“参考文献” 内的表达上有很大的区别的。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不去真正阅读这些文献,看见以前的作者引用了,他也照抄一遍,有时候便以讹传讹。这也是做科研工作不严谨的一种表现。作者的署名,严格地说来,只有真正对本工作有贡献的人才可以署名。这里的“贡献” 指以下几个方面:形成本工作的研究问题,设计本研究工作,创建关键的研究方法,收集、处理、分析、并最终表达实验数据及结果。审稿者一般无法判断文章署名是否合理与正确,这完全是取决于投稿者的科学道德。最后是文章的标题与摘要。在文章写完后,写摘要便比较容易,所以这里便不再多讲。文章的标题比较重要,我建议大部分情况下,是在整篇文章写就以后再确定标题。有点象小孩子生出来后,再取名字一样(当然也有人家是先取好名字再生小孩的)。确定标题的关键一点是要给读者提供关于本工作的具体特点与信息,避免空洞的内容。我在刚刚起步写科研文章时,往往会把标题取为:关于XXX的研究(A study onXXX),这种泛泛的标题显然除了你的工作属于哪个领域以外,没有告诉读者任何信息。一篇科研论文写完后,除了作者本人要再三酙酌,最好请与你相近的同事或同行帮助阅读一下并提出疑问及修改建议。这种学术上的相互帮助也体现一个科研单位的学术风气。在论文投寄到杂志以后,经过审稿,如果不是退稿(不彔用),多数情形下会收到修改的意见。这是一个好兆头,只要你根据所附的意见逐点修改你的原稿,基本上下一次便可以被彔用了。但是有时候,审稿者的问题太尖锐,太难解答或更改原稿,怎么办?此时千万不要发火或者有对抗情绪,可以用缓和的语气提出你的解释或不一样的思考,对于审稿者不能有不尊重的言辞,包括在他有明显的错误的理解时候,你一样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一般杂志在退稿时,也会附上审稿者提出的种种问题。此时你也不要气绥,试试看能否对稿件作些修改,甚至补充做一、二个新的实验,来充实你的研究结果,然后投寄到另一家杂志去试试。发表一篇论文,不单是总结你已经取得的成果,更是为跨出下一步,作好了准备。

舜有大韶

审稿人的审稿标准

在投稿时的投稿须知、审稿人系统可能都能看到稿件标准,如下:(1) Do the research and the results present a significant new advanceto a clearly identified technological problem or scientific question?此研究和结果是否为已明确识别的技术或科学问题有明显的新进展?重点在于:研究问题是否涉及公认的技术或科学问题;是否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有新的解释或者推进。(research and the results)(2) Are the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 clearly defined, and is the researchin line with the objectives?是否明确定义研究目标,实际的研究是否跟研究目标相符?重点在于:研究目标是否明确(到底是研究性能还是机理,具体是什么性能,什么元素对它的影响);实际设计的实验是否能达到研究的目标。(the objectives of research)(3) Is the introction clearly presented, confined tothe research objective?前言是否阐述清楚,与研究目标是否契合?重点在于:前言与研究目标相统一,有没有清楚地交代研究目标的背景、目的。(introction)(4) Are the experimental methods appropriate, and are they described clearly and with sufficient details for the work to be repeatable?试验方法是否恰当?是否对它们进行了清晰,详细的描述,以保证工作可重复?重点在于:设计的实验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合不合适?在你给的实验步骤、细节下能不能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experimental)(5) Are the data quantitative, understandable and presented clearly?实验数据是否定量,易于理解并且清晰呈现?重点在于:定量、易于理解、清晰呈现一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结果结论的可靠性、可信性,提升整个研究的可信性。(the data)(6) Is the statistical treatment of the data adequate?数据的统计处理是否充分?重点在于:对数据的处理分析是否挖掘得足够了?(statistical treatment )(7) Are the clearlypresented and do they support the claims made by the authors?结果和结论是否清晰呈现,是否支持作者的观点?重点在于:结果和结论部分是否阐述清楚、顺理成章、容易理解;是否和前后的观点一致?(results and conclusions)(8) Is the discussion integrated with the results, clearlypresented and confined to the research data?讨论与结果是否贴合、讨论是否阐述清晰、与实验数据是否一致?重点在于:讨论部分是否清晰明了、与实验数据、结果是否一致?(discussion)(9) Are the language, grammer, and style of high standard?语言,语法和风格是否高标准?重点在于:语言是否学术地道、语法是否准确。(language)(10) Are the figures and tables of high quality?图片和表格是否符合高标准?重点在于:是否符合期刊标准:大小、分辨率等;是否明了且能清晰地呈现数据。(figures and tables )(11) Does the title adequately reflect the content of the manuscript?文章标题是否能充分反映手稿内容?重点在于:看标题是否就能基本把握整个文章的研究目标或主旨(title)(12) Can the abstract be understood on its ownand does it contain the relevent facts?摘要是否能单独理解,包含相关事实?重点在于: 摘要是否完整独立,只看摘要是否就能了解整个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结论。很多时候大家都只看摘要,因此摘要应该是个能概括全文的精炼内容。(abstract )(13) Are the most releventreferences all cited, can unnecessary or marginally relevant references be omitted?是否充分引用了最相关的文献,而是否省略了不必要或勉强相关的参考文献?重点在于:相关的文献一定要列全,而不要为了看起来多引用滥竽充数的文献。因为能恰当全面地引用文献对提高此研究的重要性和可靠性是有很大帮助的。(references )由此可以看出:审稿标准对手稿的各个部分都有具体明确的要求。但是总而言之,这些要求都是为了让稿件能成为表达清晰、前后连贯、言之有物且令人信服的论文。最后给大家分享一句来自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一句话:“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王国维认为“言气质神韵不如言境界”,例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国维谓之“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壮语。”

星闪闪

他是北大博士,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初期他写的论文也被贬得一文不值

童晨: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童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6级直博生,金融学专业,师从黄卓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计量和金融工程。目前已在《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Economics Letters》,《经济学(季刊)》和《金融研究》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获得北京大学优秀科研奖、学术创新奖,同时也是2018-2019学年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得者。“最难的永远是没有做过的事情。”2016年9月,我成为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一名直博生,两年半的求学生涯转瞬即逝,每每回想起这段时光,我都为自己在这里培养出的坚定执着的学术信念和乐观笃定的生活态度而感到自豪和幸福。博三时我有幸获得了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这一殊荣,这不仅给我的学习与生活带来极大帮助,也对我一直以来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回顾读博以来的学习经历,能够拿来分享的普适性经验也许并不多,更多的是一些感悟和体会,希望能够对在读博士和意在读博(特别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同学带来更多启发。学术,从认识自己开始从本科开始,我就将做学术作为我的坚定追求。这种坚定从根源上来自于对自己的充分认识。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最难了解的人是自己”,所以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在这一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希望能够了解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律,不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人文领域。“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做学术成为我自然而然的人生选择,而选择后的“义无反顾”使得我能更好地处理学术道路上的困难和负面情绪。在充分认识了自己之后,我在本科毕业时选择了经济学,选择了国发院,因为在我心里,这里是经济学学术的圣地,在这里汇集了经济学领域杰出的学者和优秀的学生,我希望自己可以像他们一样做出世界一流的优秀科研成果。带着这份信念,我留在了燕园。积跬步,至千里博士生涯的第一年是最具挑战的一年。刚开学,三高(高宏、高微、高计)课程几乎占据了一周的课表。对于国发院的博士生而言,这三门课非常关键,因此学业上的压力就显得无比沉重。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模型推导,课后堆积如山的作业,让我忙得几近忘记一开始的雄心壮志。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及时地进行了调整,我开始在三高课的学习之余加入学术研究,在每次学习完专业课后,我都会尽量花时间看文献,整理数据,写代码,推模型,并固定和导师交流学术进展,这样的习惯使得我的时间利用效率极大提高。同时,每天或多或少的进步,也使我在忙碌的学业中得到宽慰,让我的心态更加平和,从而可以开始欣赏经济学知识及其对现实世界的洞悉。博士学习期间,让自己每天都觉得有所进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它能带给你一个乐观的心态。参观香港交易所先搞起来!对于如何开展学术研究,我想借用我的导师黄卓教授的一句话:“先搞起来!”。从我的研究领域来说,在有了想法之后,如何将其编程实现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能,而能否快速实现就取决于自己的编程熟练程度以及手中有多少代码的“存货”。这需要平时大量的工作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思考。因此,在科研的初始阶段,应尽快开展工作,把数据收集、模型估计、实证结果整理、论文书写和投稿这个过程完整地走一遍。论文最后能否发表是其次,关键的是这个过程会帮助你走上科研的正轨。你已经在科研路上起跑,而不是只能眼睁睁地在跑道边望着其他人。最难的永远是没有做过的事,很多时候,你以为永远跨不过去的坎,回头再看也不过如此,学术亦是如此。论文发表永远是博士生涯中无法避开的话题。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研二时经历了人生第一次被拒稿,而且拒信的言辞极为犀利,句句扎心。自己精心准备和撰写的论文,到了审稿人手里一文不值,这时能做的也只有和合作者抱团取暖,互相安慰,含着泪继续改论文。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每次的拒信都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经过多次“被拒”的经历,我总结出一个道理:论文的“立意”非常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立意中靶的几率呢?首先我们需要进行详尽的文献调研,这样才能清楚地了解该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以及自己的研究是否有所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参加国内外的重要学术会议,与同行进行交流,以便了解最新的学术动向。幸运的是,北京大学对研究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丰厚的资助,这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国际金融衍生品会议上与Robert Webb教授合影写在最后朗润园里一位我非常喜欢的老师曾这样评价我:“童晨是一个非常坚定的人,只要他认定的事情几乎没有什么能动摇到他”。在北大这片园子里,我度过了近七年的学习生活,最后我想说:谢谢你,美丽的北大,让我的未来有了更美好的可能。来源: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

金板寸

一个真实的模板,关于研究生如何回复专家审稿的意见

针对有些研究生同学在收到审稿的意见之后,不知道如何回复专家的意见,现对一一举例说明。专家意见:(1)中文摘要对本文内容的概述不完全,例如最好使用这样的语式:基于**方法/原理,提出了**方法解决**问题,尽量使用精确量化的术语或指标代替模糊的表述。中文摘要格式要求请参阅科技论文写作漫谈英文摘要语法错误太多,应该重写(2)研究背景可以再扩展,近两年对去雾算法的研究较多,建议介绍相关进展,再多查找一些文献。(3)本文方法较为可靠,但是许多公式未介绍清晰,详细见审改稿文章叙述需要增强逻辑性(4)其余见审改稿。专家意见:(1)中英文关键字需要改进,选择专业词汇,实词,从题目及中文摘要中选取。(2)图7有错位的情况,请检查。针对专家的意见,如何做出回复呢?下面给出详细的回复的模板:修改稿说明尊敬的专家和老师:您好!现把各位老师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修改情况汇总并向您报告:I:(1)您提出论文摘要内容概述不完全问题,现按照您的意见,已按照《科技论文写作漫谈》修改完毕,以及英文摘要出现较多的语法错误,已修改订正。(2)您提到近两年的去雾的研究背景在原文中出现较少,现按照您的意见,已添加最新去雾文献6个,本文参考文献现已达20个。(3)您提到文中许多公式未介绍清晰,现按照您的意见,已对公式的由来和提出添加合适的说明,对于文章叙述需要增强逻辑性的问题,已添加一些连词和修改一些词语,加强文章各个段落和句子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性,增强文章叙述逻辑性。(4)您提到其余见审改稿,现已对您红笔圈住的问题修改完毕。II:(1)您提到中英文关键字需要改进,选择专业词汇,实词,从题目及中文摘要中选取。现按照您的意见,已对摘要中的关键词进行适当更换。(2)您提到图7有错位情况。现已检查完毕,在原文中图7排列整齐,上传文件保存的是word.docx类型,可能在转换PDF的过程中,出现了错位情况。现已将所有的问题报告完毕,再次感谢专家和老师们提出的宝贵意见,若文中还存在不足之处,敬请不吝赐教,最后说一句:“您辛苦了,老师”。此致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