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联手Springer Nature 助推中国人口学研究走向国际画外音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联手Springer Nature 助推中国人口学研究走向国际

中国日报北京3月1日电(记者 王晓东)近日,中国人口学专业领域的唯一一本纯英文学术杂志《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宣布与国际顶级出版商Springer Nature合作,将借用Springer Nature强大的传播渠道助推中国人口学研究学者研究成果的国际传播。据该杂志的执行主编刘鸿雁介绍,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是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面向全球、聚焦中国人口与发展的英文学术期刊。该期刊在英文杂志《当代中国人口》(China Population Today)基础上改版而成,于2017年正式创刊,每年出版四期,16开。2018年开始于国际顶级出版商Springer Nature合作,由该出版商向国际进行推广。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主要刊登中国人口及相关领域的原创论文、政策评论和研究报告,内容涵盖人口理论、人口统计、人口和卫生计生政策、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以及流动人口、贫困人口、女性人口、老年人口、就业问题、中外人口比较等最新综合研究成果。刘鸿雁表示,该期刊组建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泰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人口学者构成的学术委员会,并组建了规模庞大的匿名评审队伍,采取匿名审稿,还聘请熟悉中国国情且母语为英语的英文编辑专门为出版的论文进行语言润色。他说,中国人口学的发展特别需要这样一本纯英文学术杂志。杂志创刊之前,主要国家都有自己的人口学专业领域的英文学术杂志,唯独中国缺乏。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一的大国,创办一本纯英文杂志非常必要。而且中国人口学的发展早期一直在国际人口学界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口发展受到联合国人口基金、联合国人口司的指导。中国人口学一直有着与国际交往的良好历史。刘鸿雁表示,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致力于打造国内人口学专业知名刊物,争取纳入国际主流人口学研究的数据库,包括POPLINE、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美国《ProQuest 数据库》等,定期组织国际人口学发展前沿领域的高端学术专题会议。未来几年内将努力打造成世界人口学知名刊物,进入ESSCI引文和SSCI引文,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杂志未来会更加注重杂志论文的质量,鼓励学者发表高水平的英文论文。刘鸿雁介绍道,《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杂志也会根据人口学界的热点问题及时进行学术讨论,在论文筛选上是客观、中立、自主的。学术成果不仅向国际传播,也会向政府官员传播,提高学术成果的影响力。他说,很多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很有创新性,甚至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但是却很少被国际所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主要目标就是将中国学者的论文推广到国际人口学界。2018年开始与国际顶级出版商Springer Nature合作,由该出版商向国际进行推广。也就是说,只要中国学者的人口学论文发表了,在国际人口学界将可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引用。这样不仅有利于国际人口学知识的积累,也有助于中国学者的研究在国际上传播。(编辑:严玉洁 于熙)

谁为

贵州财经大学教师在农村发展研究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文章

近日,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陈正府老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Rural Studies》发表重要的学术文章《Cultural Heritage as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tik Proction Amongst China’s Miao Population》(SSCI一区,收录号:000609218200002),目前已可在线查阅和下载。该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省丹寨苗族蜡染手工技艺为个案,借用“Rooted Networks(根植性网络)”概念对蜡染生产中所涉及人、物、地方和实践关系进行了深度分析与阐释。据了解,《Journal of Rural Studies》是爱思唯尔(Elsevier)旗下农村发展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SCI,JCR分区:Q1),是涵盖农村社会学、农村地理学、农业农村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跨学科出版物。(通讯员:贵州财经大学杨经华)

满心戚醮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期刊文章:警惕人口负增长陷阱

“俄罗斯远东以及日本北海道地区的经验显示,更低的生育率与人口加速负增长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进而陷入一种‘人口负增长陷阱’。”近日,由国家卫健委直属事业单位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期刊《人口与健康》2020年第12期刊发了一篇题为《城市化、低生育率与人口负增长》(简称《城》)的文章。该文作者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友华以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苗国。《城》文称,“低生育现象是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的重要人口特征。世界范围内,无论是人口膨胀还是人口收缩的国家与地区,在经济规律驱使下,人口向城市集中、向大城市集中是普遍趋势。城市化具有抑制生育水平的能力,城市化与低生育率不仅导致人口负增长,而且还有促使人口空间极化。”文章分析了美国、日本北海道、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德国的案例。其中,文章认为,“日本与俄罗斯推行积极的鼓励生育以及人口区域调控政策都无法撼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人口加速负增长使得偏远地区‘空心化’,甚至部分地区重新演变成‘无人区’,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城》文指出,“中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的爬坡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育率将越来越低,这是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中国城市化水平继续上升,叠加当下极低的生育意愿与生育水平,未来人口加速负增长的效应将会与近邻如出一辙。”在两位作者看来,“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必然要求产业的转型升级,现代社会第二、第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更高,特别是文化素质。这必然驱动家庭由投入孩子的数量成本向质量成本转移,市场经济促进人口城市化进程,遂使生育率大幅度下降,衍生出大城市长期的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等结构性问题。新生人口无法填补老龄化和劳动力人口流失,造成非核心区域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收缩。大城市对青年人口的‘虹吸效应’导致乡村与落后地区遭受更严重的老龄化挑战,这是周边国家的现实案例,也是我国正在经历的现实。”公开资料显示,《城》文作者之一的陈友华出生于1962年7月,自1980年起先后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和德国马尔堡大学社会科学与哲学系,并分别获得理学学士、理学硕士与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公益与慈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另一位作者苗国出生于1984年 3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刊发上述文章的《人口与健康》杂志由国家卫健委主管、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其中,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要开展人口科学、人口健康、人口和家庭发展相关领域研究,开展人口与发展领域调查评估,卫生健康信息化工程,开展人口、家庭、卫生和计划生育舆情监测及信息咨询服务、政策宣传、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是长期服务于国家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国家智库。(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德力

专家学者聚焦我国英文学术期刊发展

9月28日,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编辑部主办的“新时代英文刊现状、困境及发展路径”研讨会于北京召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现代国际关系》主编王文峰、《现代国际关系(英文刊)》执行主编赵金富、《中国国家问题研究》执行主编姜志达、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主编孙学峰、《中国国际战略季刊》执行主编张哲馨、Asian Journal of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编辑部主任钮松等参与会议。会议就新时代如何提升刊物质量、扩大国际国内影响力、推进英文刊大数据发展、提高我国英文刊国际化程度等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研讨。据了解,中国目前有548种英文学术期刊。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文社科英文学术刊物获得极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我国英文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也相应提高。但在国际范围内,我国的英文刊发展仍然落后于一些国家,如何提升人文社科英文学术期刊的规模和水准是值得各界关注的问题。姜志达认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社科期刊“走出去”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并且为“走出去”的社科期刊提供了重要议题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较为缺乏,很多学术议题和研究体系一直由西方掌握,许多研究只是对西方研究成果的吸收,而具有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不多,国际化的对话能力欠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在思想和学术领域逐渐改变了西方垄断的局面。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中国学者和学术期刊掌握着合作理念的倡导权和合作机制的创建权,学术研究有了中国自己的研究体系和研究议题,并以此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学术刊物的国际话语权。对于任何期刊来讲,稿源及稿件的质量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据张哲馨介绍,目前中国英文刊的稿件大多来源于国内学者,国外学者投稿较少。因英文水平所限,部分国内学者文章的英文表达不够规范,或直接用中文写成,期刊编辑再进行修改或找专业人员翻译。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提高英文刊稿件质量,要提高稿件的翻译水平,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思想、对外传播中国声音。此外,与会专家还就期刊定位、智库建设、国际化程度等问题进行讨论。(光明融媒记者 李睿宸)

耳目聪明

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郑州 研讨学术期刊如何高质量发展

大河网讯(记者 祝传鹏)6月15日,“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研会”暨“《中州学刊》创刊40周年座谈会”在郑州举行。专家学者围绕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与核心竞争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与政府责任、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与学术环境优化、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与学术创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与期刊内部管理改革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在会议主旨发言环节,《新华文摘》总编辑喻阳,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社会科学战线》主编、二级研究员陈玉梅,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徐祥民教授,《东岳论丛》主编、研究员王波,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汤漳平,结合各自的研究专长与多年的工作实践,先后作了精彩的大会主旨发言。在会议讨论发言环节,期刊界与学术界的专家分别从编辑(期刊)与学者的视角,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就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积极为推动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大家普遍认为,在整个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发展体系中,学术期刊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过程中,学术期刊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使命。学术期刊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思想高度和学术水平,承担着评价学术成果、培养学术新人、推动学术进步、倡导优良学风等重要使命。学术期刊一定要充分认识、发挥好自己的功能作用,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作为。据了解,此次会议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州学刊杂志社承办,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庆祝建院40周年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来自数十家重要学术期刊的主编、社长,以及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等近百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爱阡陌

2021过去了1/4,核心期刊热点选题都有哪些?

2021年1月-3月,核心期刊发文众多,可以说,这些论文的选题关键词代表了这段时间内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过去的3个月里,我们一直持续关注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的发文主题,根据18个学科(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思政、民族学、社会学、体育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文学、心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宗教学)分别筛选出相应的论文主题词即——热点选题,并对这些选题生成了研究态势分析报告(报告生成于2021年4月,最新数据!),包括其研究脉络、主要作者、相关课题、关联研究主题等,文件共计1.8个G!获取报告的方式也非常简单——关注选题宝私信“712”即可!下面按学科分别呈现这些选题关键词。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思政民族学社会学体育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心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文学宗教学以上,共计712个选题关键词,我们生成了712份研究态势发展报告(报告生成于2021年4月,最新数据!),共计1.8个G!包括其研究脉络、主要作者、相关课题、关联研究主题等,获取这712份报告也非常简单——关注选题宝私信“712”即可!

红手印

学术期刊如何高质量发展?专家这样说

◎ 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如果我们所有科技期刊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准绳,以学术诚信为本,共同追求高质量发展,涌现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全国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准也将提升一大步。”在12月17日开幕的2020年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表示。本次论坛主题为“共担历史使命·共建创新生态·共谋高质量发展·共创期刊未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认为,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为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知识支撑,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就是要在新发展格局下提升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服务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担当好学术期刊的使命。”他强调。此外,吴尚之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要以高质量的文章和高质量学术创新成果来衡量,学术期刊要特别关注理论创新、学术创新、科学技术创新,提升服务和引领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着力抓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也强调,科技期刊要坚定正确的办刊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坚持“四个面向”,坚守促进学术交流、服务创新发展的根本使命。“面向科技共同体办刊,依靠科学家办刊,努力发表和传播高水平成果。更加密切关注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支撑原始创新,力争首发权。”怀进鹏说,要不断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引领力,要强化与国际科技期刊界出版界的务实合作,增进开放、信任、团结,共同完善全球科技治理体系,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更好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期刊的发展质量。”吴尚之说,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导向,有利于引导学术期刊突出科学精神、学术贡献和学术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认同该观点。他表示,目前国内形成了几大各具特色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期刊评价导向功能,总体起到推动发展、积极导向的作用,但目前的期刊评价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出现一些不良倾向和偏差,比如少数期刊片面追求影响因子,甚至出现强制引用、互引同盟等造假行为。“期刊评价是先行者、裁判员,没有高质量的期刊评价体系,高质量的期刊建设也无从谈起,期刊评价机构要针对当前期刊评价和期刊发展中的问题,不断优化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改进评价方法,引领学术期刊健康发展。”马援说,近年来一些期刊评价机构将科研诚信、发表青年学者文章、数字化建设等纳入了期刊评价,这也必将对引导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虽然大家现在对学术期刊论文以质量为王存在广泛的共识。”朱邦芬也说道,但是一提起科技期刊的高质量,许多人心目中还是“以影响因子为王”。朱邦芬强调,高质量标准不能一刀切,要以科技期刊的类别而定,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科普类、文献类,不应该是一种标准。基础研究类期刊要以推动科学研究发展为己任,应用类研究期刊以技术进步为追求,科学普及类期刊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目标,而科学技术文献类期刊则以收集、记录、归类、服务等质量来衡量期刊的高低。“英文科技期刊和中文科技期刊主要的功能不同,高质量的标准也相应而异。”朱邦芬说,即使同一类别的期刊,也不能简单以期刊影响因子排座次,各学科、各学科内部的情况都千差万别,“每种期刊应该清楚自己的定位,有确定的追赶目标,有分阶段的目标,走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此外,朱邦芬认为,评价高质量科技期刊应该兼顾数量和质量,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我很赞成中国科协请各个专门学会组织会员对自己学科领域高质量期刊发表意见,最后将有共识的期刊选入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没有共识的就暂不入选。”他说。“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出版模式、学术传播业态的深刻变革,既对传统社科学术期刊生产与传播方式提出挑战,也为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马援还提到,社科学术期刊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实现办刊理念、技术手段与运营方式的创新升级。

国家昏乱

最新国内科研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国内期刊封面投稿特点,SCI必备

科研绘图有针对性投稿,会事半功倍文:KEKE/SCI-HUA.com科画上一期科画介绍了国际期刊及影响因子排名,详情见最新科研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各期刊投稿插图解读,SCI收录神速本期SCI-HUA科画介绍的是国内SCI期刊及形象因子Top10。1.CELL RESEARCH2017-2018影响因子15.393《CELL RESEARCH》中科院主管的一份月刊, 期刊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国际权威性和广泛的研究领域,包括细胞生长、分化与凋亡、信号转导、干细胞生物学与发育、染色质、表观遗传学与转录、小RNA功能与机制、癌症生物学、免疫与分子发病机制,分子和细胞神经科学,植物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2.FUNGAL DIVERSITY2017-2018影响因子14.078中文名《真菌多样性》,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办。2011年3月,昆明植物研究所与泰国菌类研究基金会主任、《真菌多样性》创刊人 K. D. Hyde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合作办刊。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真菌特别是高等真菌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有较好的积累,建立了我国第二大真菌标本馆,在真菌系统学、真菌化学、真菌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期刊的宗旨和定位是:发表真菌学科高水平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特别是在真菌多样性、系统学、分子系统发育及进化等方面的重要原创性研究论文,促进真菌学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3.Bone Research2017-2018影响因子12.354《Bone Research》成立于2013年。编委会由国际杰出科研人员组成。主编是四川大学周学东教授,创始编辑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徐曹教授,执行主编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Thomas L. Clemens教授。副编辑由国内外骨科学的顶尖研究人员组成。期刊专注于骨骼生物学,病理生理学和再生的基础和临床方面,并支持基本调查和骨骼相关临床研究的最重要发现。该期刊的目的是促进全球传播骨相关生理学,病理学,疾病和治疗方面的研究。4.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17-2018影响因子9.408《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是一本科研行业评审类期刊,主旨为回顾中国和世界各地科技的前沿发展。期刊涵盖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包括物理和数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主编为白春礼院士,常务副主编为蒲慕明院士,编委会由153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占46%,国际编委占41%。5.Molecular Plant2017-2018影响因子9.326Molecular Plant创刊于2008年,由Molecular Plant上海编辑部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OUP)合作出版。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IPPE)与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CSPP)主办,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期刊社承办。6.Nano Research2017-2018影响因子7.994《NanoResearch》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施普林格公司合作出版。是一份经过同行评审的国际和跨学科研究期刊,专注于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各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权威和综合评论,以及通信和全文格式的原创前沿研究。7.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2017-2018影响因子7.551由中国免疫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主办,由曹雪涛院士和田志刚院士共同主编。是我国免疫学领域唯一的SCI期刊,2010年加盟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PG)。目前已被全球著名数据库收录,其中包括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美国《化学文摘》、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PubMed》、美国《SCImago》、《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涵盖涵盖基础免疫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我们对宿主免疫反应的最新信息和进展,包括体外和体内免疫反应。8.Protein & Cell2017-2018影响因子6.228《Protein&Cell》 是一本同行评审的国际期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生科院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联合创办,由Springer负责海外发行。发表文章有关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多学科领域最新发展,期刊重点是蛋白质和细胞研究。该学科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肿瘤学,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干细胞,植物科学,蛋白质科学,结构生物学和转化医学。此外,期刊还提供有关中国研究政策和资金趋势的最新研究重点,新闻和观点以及评论。9.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2017-2018影响因子5.595《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是国际同行评审的期刊,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共同主办。期刊专注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之间的横截面的跨学科研究以及生命科学等学科,比如干细胞研究,信号转导,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癌症生物学,分子发病机制,神经科学和系统生物学。JMCB的文章反映了当前生命科学学科的融合趋势,有助于传播具有不同寻常意义和广泛科学兴趣的研究结果。

木札岭

佩服:他从科研小白逆袭科研大神,2年发23篇SCI论文,12篇TOP期刊

厉害!据浙江农林大学消息,该校一名硕士研究生在过去的两年读研时间里,竟然发表了23篇SCI,其中12篇TOP期刊!这种成果是什么概念?相信大家都明白。这样的成绩,不仅超过很多厉害的博士,就连很多有多年科研经历的高校老师可能也不能比——你说厉害不厉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只是仅读了两年的硕士研究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分享吧:科研小白的进阶之路王汉伟,工程学院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6级研究生。在校期间,班级综合成绩排名连续两个学年排名前三,并取得了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在就读研究生的两年里,王汉伟共计发表学术论文25篇,TOP期刊论文12篇,SCI收入23篇。其中,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10篇,SCI论文8篇,中文核心1篇,会议论文1篇。发表在ChemElectroChem(IF:4.446)上的1篇SCI论文被选为封面论文。王汉伟从小就对自然科学非常感兴趣,喜欢利用废旧物品DIY,变废为宝。他还喜欢看一些自然科学类的纪录片,里面一幕幕资源浪费的情景触动着他的心。他认真地说,“其实许多材料都可以进行再生,我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挖掘资源的特性,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在他心底埋下的致力于新型资源研究的种子,在加入了孙庆丰老师的研究团队之后生根发芽。初接触科研,王汉伟自嘲为“科研小白”。他说道:“其实我是大四时才开始接触科研。那个时候很多东西都不懂,要慢慢摸索,多亏了孙老师循循善诱,耐心教导,鼓励我朝着自己的科研梦前进。”为了啃下科研这块“硬骨头”,王汉伟硬着头皮从零开始。从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如PS,3DMAX,AI等学起,不断学习如何处理数据、看文献,为发表论文打基础。 每天的积累让他明确了科研方向,掌握了研究方法。王汉伟刚开始的研究方向是在木材表面仿生构筑磁性涂层,开发研究适合人居生活所必需的新型磁化木质基功能材料,赋予木材趋磁性功能与电磁屏蔽功能,使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基于这个这个方向,他开始不断尝试,每天早上8点到实验室,凌晨1点才结束一天的科研工作。谈到那个阶段的研究,王汉伟告诉我们:“因为是初学者,所以要比别人更加努力,每天我都是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通宵也是常有的。”当时的实验需要严格地调控好温度和比例才能将两种材料结合起来,他尝试了不下百次才研究出了最佳温度和比例,合成了具有优良驱磁性和微波吸收性能的复合材料。超出他预想的是这个材料同时也具有超疏水、酸碱稳定、抗磨损等具有高实用性的附属特性。基于这个成果,他成功发表了SCI论文,也具备了基本的科研素质。披荆斩棘,永不服输此后,孙老师为他明确了进一步的科研方向:“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制约着我们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迫切待解决的问题,你的研究方向可以往这边尝试。”有了孙老师的指点,王汉伟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把研究方向转为从生物质角度出发,利用其天然结构和含碳的特性,将其转化为高性能的储能材料,应用于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他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将骨质材料、废弃蔬果等具有一定污染性或难处理的生物质材料转化为了高性能的碳质电极材料,实现了废弃生物质材料的高附加值的再利用,为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的解决贡献了一份力量。 科研路上,王汉伟有因为实验成功、论文通过而欣喜不已的时候,但更多的还是会经历一个又一个的“打击”:实验数据与预想大相庭径、实验停滞不前等各种困难接踵而至。但为了他心中的科研梦,王汉伟从不认输。“为了获取良好的实验数据,我连续工作了整整三天,每天都只睡3到4个小时,最终获得了质量大约为1.6毫克的电极薄片。” 科研需要敬畏之心,需要严谨认真,不断思考,不断尝试,还需要超于常人的耐心。科研就是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困难重重,但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拒绝“闭门造车”,开展团队作战沉醉于科研世界的王汉伟拒绝“闭门造车”,十分重视与其他学校的科研工作者交流学习。研究生期间,他参加了科研类的会议10余次,包括第十三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功能性木材基复合材料工程前沿技术研究会议、第二届中国绿色木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木材保护工业大会等。“我每次都会抓住能出去的机会,积极交流学习。不仅能让我找到之前遇到问题的新思路,还能开拓眼界。”目前,王汉伟管理了学校实验室电池能源方面的科研团队。“团队作战,如何发掘每个人的长处,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科研任务,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新挑战。”他笑言。对于前来请教的学弟学妹,王汉伟可谓倾囊相授。去年,他帮助了一位大四的学弟顺利考上本校研究生,并带领他做实验,指导他写论文,帮助他开启科研的大门。谈到未来,他笑道:“我所有的成就感都来源于科研,未来我会继续把科研做好,不忘初心。”用青春致敬梦想,用奋斗书写华章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位优秀的小伙在科研路上一路高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新闻中心 文字 / 郭碧玮 夏雨波 杨丽青 图片 / 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编辑 / 杨丽青

诘然已解

新时代人文社科期刊如何创新发展?全国社科专家来建言

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40年前,《社会科学研究》正式创刊,以研究问题、锻铸新知、繁荣学术、昌明文化为己任,为推动学术繁荣、理论创新、文化积淀和传承做贡献。新时代学术期刊如何更高质量发展?12月14日,新时代人文社科期刊创新发展研讨会暨《社会科学研究》创刊四十周年座谈会在成都举行。封面新闻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此次座谈会的召开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也将致力于促进期刊特色化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社会科学研究》总编辑李后强在致辞中提到,新时代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创新发展,需要锚定期刊发展定位,发挥期刊比较优势,“一方面要更加专业化,在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推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决然分界。”此外还应促进期刊媒体融合,扩大刊物社会影响;加快期刊国际化发展,传播中国学术声音,具体而言学术期刊应“开门办刊”,发表具有国际意义的原创性文章,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同时搭建学术期刊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进学术研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同样关注到了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他提到,新的历史时期,全球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的迅速崛起,为学术研究以及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议题。但这也意味着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只有只有砥砺前行,上下求索,才能不辱使命,办出一流的、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期刊。”南京大学教授周晓虹以《学术刊物对社会学学科建议对意义》为题作主题发言,在他看来学术杂志不仅是学者成果的发表空间,同时也孵化了科学家共同体的形成,影响了社会大众的科学精神,“包括对民众的科学精神的塑造,对公众的社会观察力的锐化,对形成公共性社会议题的培育,对整个社会健康成长的影响。”据了解,创刊于1979年的《社会科学研究》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刊物除刊登文史哲经等稿件,也刊登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及新兴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曾在2013、2015年获得全国“百强社科期刊”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