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信创发展研究报告及60强企业丨亿欧智库地气郁结

2020信创发展研究报告及60强企业丨亿欧智库

亿欧智库以信创产业梳理结果为基础,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信创产品成熟度、企业商业化能力、公司背景能力等指标为判断标准,梳理出信创产业60强企业名单,作为中坚力量推动整个信创产业的持续发展。报告作者丨曹金梅 沈澎涛报告审核丨王辉报告编辑丨林家琪“信创”二字来源于“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信创产业以信息技术产业为根基,通过科技创新,构建国内信息技术产业生态体系,是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亿欧智库基于对我国信创产业发展的大量桌面研究,以及对行业专家的访谈,撰写此份2020信创发展研究报告。报告全面梳理了信创产业发展沿革及国家“十四五”规划、“新基建”发展背景下的价值与机遇,展现信创产业的产业链全景图谱,并对不同细分领域落地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信创产业60强企业名单,对选择信创产业合作伙伴提供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20信创发展研究报告及60强企业》内容摘要:政策先行,信创产业全面提速 ▏信创产业是中国坚持走信息技术应用自主创新之路的必然结果,以“863”计划为起点,共经历了“觉醒”、“起步”、“加速”、“可靠”和“整体布局”五个阶段,形成了以国家和科研机构为引导,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为实践突破的信创产业新局面。政策牵引是信创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2016年3月我国就成立了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推动中国逐步建立基于自己的IT底层架构和标准,形成自有开放生态。到2020年,科技部、工信部等国家机构与地方政府已推出多项政策助力信创产业落地。信创产业是新基建的安全之基。从信息基础设施国产化程度来看,目前国内重要信息系统、关键基础设施中使用的核心信息技术产品和关键服务大多依赖国外。信创产业解决的是安全问题,将基础设施变成我们自己可掌控、可研究、可发展、可生产的;同时,新基建在推动中国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也将助力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升级及相关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打造以CPU和操作系统为核心的信创生态体系 ▏信创产业以信息技术产品生态体系为基础框架。当前传统的信息技术产业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基础设施、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以及信息网络安全。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云服务、系统集成方也成为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创产业中,CPU和操作系统居于国产化生态体系的核心地位。目前,活跃在市场上的国产 CPU 绝大多数采用同国外合作的方式,主要途径包括购买指令集授权、技术合作等,尚未出现成熟的完全自主先进的 CPU 产品。国产CPU中鲲鹏 、飞腾、龙芯采用指令集授权或自研架构,自主先进程度相对较高。国产主流操作系统均是基于Linux内核的二次开发,主要厂商有麒麟、 统信、普华、 中科方德、一铭软件等。在信创领域,麒麟操作系统目前占据主导地位,而以深度操作系统为基础开发的UOS也已快速崛起,并成为最受欢迎的民企国产操作系统。双足鼎立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从落地情况来看,信创产业在党政和金融领域渗透率最高。当前我国信创产业行业渗透率可大致分为三个梯队,党政和金融渗透率处于第一梯队,电信、交通、电力、石油、航空航天处于第二梯队,教育、医院领域渗透率最低,处于第三梯队。这是由于在政策导向下,党政端最先进行国产化;而行业端金融领域数字化程度较高,更易渗透。当下我国信创产业的供需体系尚不成熟,基础设施与基础软件的供给企业存在缺口。信创行业整体需求端的爆发依赖供应端信创生态体系的搭建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信创产业的市场空间值得期待。党政领域的国产化已全面启动,短期已突破千亿规模,行业信创市场总空间预计数倍于党政领域的规模。从各省的采购情况来看,目前有集采和集成商两种模式,系统集成商将成为重要受益方。从产品细分维度看,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台式机和PC是最先起量的环节,其中台式机和PC预计将首先突破百亿级别的市场规模。信创产业代表企业60强 ▏基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信创产品成熟度、企业商业化能力、公司背景能力等指标,通过信息采集和评估打分环节,亿欧智库归纳出信创产业代表性60强企业。从领域分布来看,入榜企业中IT基础设施、基础软件企业占比最高,接近六成;信息安全领域企业最多,操作系统领域企业较少,越底层的软件领域市场越集中。从信创产业代表企业成立时间分布情况来看,上榜企业创立时间整体分布较为分散:2000年之前IT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安全企业较多;随着国家对核心技术的重视和推动,基础软件在2000-2009年间集中涌现,应用软件企业伴随而生,2010年之后IT基础设施企业出现爆发性增长。从上市情况来看,入榜企业中整体上以未上市企业为主;在分领域上,IT 基础设施、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企业中未上市占比较大,未来有可能迎来潜在上市企业爆发潮。在基础设施层面,目前信创产业已形成以华为、中国电子CEC、中国电科CETC、浪潮为巨头的市场格局,其中华为主要立足于鲲鹏处理器,聚集外部上下游企业形成鲲鹏信创生态体系;中国电子CEC 、中国电科CETC 、浪潮则侧重于自建生态与战略投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搭建稳固的自有生态,如中国电子CEC战略投资易捷行云,浪潮在信息/网络安全领域选择与中孚信息进行战略合作。在应用软件上,致远互联专注协同领域18年,面向党政、金融、军工、建筑、互联网等众多行业与领域用户,遵循国家安全、电子文件、软件工程等相关标准,提供公文处理、会议管理、督查督办等通用办公应用,及国家治理、行政管理、企业经营方案。以“成就高绩效组织”为使命,持续助力企业和政府数字化转型升级,目前已服务政企用户近40000家。在云服务上,华为云将华为30多年在ICT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解决方案开放给客户,具备“云、AI、5G协同创新,数字化转型实践者,共创共享共赢四大优势”;浪潮云依托在政府、企业信息化领域的30余年的深厚经验与技术积累,逐步形成了“可信赖、专业化、生态化”三大特色,面向政府机构和企业组织;易捷行云,IDC报告连续两年中立私有云企业市场份额排名第一,D轮为中国电子战略投资,并为中国电子云提供IaaS云底座。蓄势腾飞,信创产业四大破局之策 ▏在信创产业链条中,下游企业以应用和服务为主,上游则以硬件为主。聚焦到信创产业发展史,整个上游核心技术几乎被国外企业所垄断,芯片技术架构中的x86、ARM、RISC-V、MIPS全部是国外公司,时间最早的x86距今已有42年之久、与之相比,中国信创产业任重而道远,还有很大成长空间。亿欧智库据此归纳出我国信创产业的四大破局之策:首先,信创产业链条下游强,上游弱是整个底层技术发展时间少、基础底子薄的深度折射。应当加大上游链条的政策和资金力度,给予更多耐心。其二,信创产业万亿市场规模下还无真正巨头,在格局分散和缺乏规模用户群等挑战下,基于强强联合下的链条生态整合可成为破局之策。其三,信创产业与国际老牌巨头在核心技术储备和领军人才梯队建设上依然存在较大差距,跨代际技术创新和重点科研机构人才共享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信创产业在用户积累数量和使用反馈上与终极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用户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基,应当持续聆听用户声音并优化产品能力。我国信创产业正在加速落地和实践,是实现安全化、可控化和自主系统化,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必备基础,以此为基础,中国信创产业代表企业走向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与国外如Intel、微软、IBM、Oracle等巨头平等对话和业务对抗将成为常态。这种平等对抗的演进以中国信创产业持续创新并具备世界级专利的产品和服务为必要条件,狭路相逢勇者胜,信创产业正蓄势腾飞。团队介绍 ▏亿欧智库(EqualOcean Intelligence)是亿欧EqualOcean旗下的研究与咨询机构。为全球企业和政府决策者提供行业研究、投资分析和创新咨询服务。亿欧智库对前沿领域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具有独创的方法论和模型,服务能力和质量获得客户的广泛认可。亿欧智库长期深耕科技、消费、大健康、汽车、产业互联网、金融、传媒、房产新居住等领域,旗下近100名分析师均毕业于名校,绝大多数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亿欧智库是中国极少数能同时生产中英文深度分析和专业报告的机构,分析师的研究成果和洞察经常被全球顶级媒体采访和引用。以专业为本,借助亿欧网和亿欧国际网站的传播优势,亿欧智库的研究成果在影响力上往往数倍于同行。同时,亿欧EqualOcean内部拥有一个由数万名科技和产业高端专家构成的资源库,使亿欧智库的研究和咨询有强大支撑,更具洞察性和落地性。

央登

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019年)

【摘要】本报告结合新时期我国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围绕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智能基础设施、智能运行中枢、智慧生活、智慧生产、智慧治理、智慧生态、技术创新与标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等十大核心要素,深入分析研究了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态势、行业热点和重大进展。【目录】一、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沿革.1二、顶层设计:全局谋划奠定智慧发展基础.3(一)部分省份高位统筹谋划智慧城市建设.3(二)分类推进差异布局智慧城市顶层设计.4(三)注重多规融合与数字政府一体化设计.6三、体制机制:制度优化激发多主体合作活力.7(一)组织机制上明确专门推进管理机构.7(二)管理机制上更强化数资源共享业务协同.8(三)运营机制上成立省/市级运营公司长效运营.9(四)商业模式上积极探索创新可持续发展模式.10(五)参与机制上强调公众参与探索共建共治.12四、智能设施:奠定智慧城市发展基石.13(一)5G商用赋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13(二)城市物联网推动物联感知设施的统筹部署.16(三)云边协同构筑城市泛在计算能力.18五、智能中枢:形成数据枢纽与赋能中心.21(一)城市大数据平台引燃“中台”新热点.21(二)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崛起支撑虚实融合发展.23(三)共性技术与应用支撑平台赋能行业应用系统.25六、智慧生活:构建更加智能贴心的智慧服务.26(一)智慧政务服务从“能用”到“好用”.26(二)超级应用成为生活服务新设施.27(三)技术赋能各领域服务亮点频现.28(四)服务供给侧融合开放格局形成.29七、智慧生产:因地制宜发展高质量数字经济.30(一)数字经济持续升温,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不断升级.30(二)地级以上城市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主战场.32(三)特色引领成为各地推动数字产业化核心思路.32(四)地方积极探索构建新经济监测体系,辅助科学决策.33八、智慧治理:技术赋能支撑智能精准治理.34(一)“互联网+监管”助力探索信用“大治理”格局.35(二)网格化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基层共治共管.36(三)智能视频监控为安防提供“智慧之眼”.37九、智慧生态:立体监管筑牢城市“绿水青山”防线.38(一)新技术赋能让环保散乱污治理“明察秋毫”.38(二)天地一体化全要素监测网络助力“透明监管”.39(三)“互联网+”助推绿色低碳可循环生活方式.40十、技术创新与标准体系:持续突破赋予多维“进化”空间.41(一)数字孪生探索虚实交互发展新模式.41(二)区块链赋能构建“可信”智慧城市.43(三)人工智能全领域融合打造“智能内核”.43(四)标准规范持续出台让智慧城市“有规可依”.44十一、安全保障体系:供需两侧强化网络安全保护.46(一)开展智慧城市移动服务监管加强公众隐私保护.47(二)试点带动促进智慧城市供给侧安全可信发展.47十二、发展展望.48(一)更注重新型基础设施的立体统筹布局.48(二)更注重前端服务与后端机制同步优化.49(三)更注重虚实融合、孪生互动的场景应用.49(四)更注重运营服务培育实现长效发展.50(五)更注重网络安全确保城市长治久安.50图表目录图 1我国智慧城市历经三大发展阶段...2图 2新型智慧城市架构和十大核心要素...3图 3部分省统筹谋划新型智慧城市建设...4图 4各地开展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情况...5图 5全国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情况...6图 6电子政务、数字政府与新型智慧城市关系...7图 7智慧城市运营商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关系视图...9图 8智慧路灯项目盈利点...12图 92019年底各省5G规划建站规模(前10位)...14图 105G示范应用十大热点行业...16图 11智能运行中枢与传统智慧城市平台层的关系...21图 12城市大数据平台的资源体系与功能架构...22图 13城市大数据平台建设情况...23图 14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架构...24图 15共性技术与应用支撑平台基本功能...26图 16技术赋能各领域智慧生活服务...28图 17各地数字经济扶持政策关注焦点...31图 18我国各级城市开展产业数字化工作占比情况...32图 19雄安新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治理体系...40图 20数字孪生城市核心理念...42图 21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场景...44表 1政企合作三种模式优劣势分析...10表 2全国各省市5G发展相关规划...14表 3全国各地数据中心用电价格补贴政策...18表 4一线城市数据中心能耗管理政策...20表 52018年以来国家发布的智慧城市领域标准...45【全文下载】新型智慧城市研究报告(2019年).pdf来源: 中国信通院

《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报告(2017~2020)》发布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袁思陶 邢贺扬)临近2020年岁末,站在“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开启的重要节点上,回望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它离“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越来越近,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经济的强势崛起使得我国文化发展搭上了快车,我国文化发展正进入新一轮“增量改革”周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联合发布《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报告(2017~202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聚焦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政策的相应变迁,对当前文化发展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具体内容涉及区域文化产业、文化金融、文化消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企业、不同类别的文化产业、国际文化产业等多个方面。新华网文化频道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摘登《报告》部分内容,希冀与网友一起总结经验、共谋未来。应抓住5G商用的重大契机,实施国家文化遗产数字化战略《报告》指出,2019年已经被看作“5G元年”,紧随5G商用而来的,将是更为恢宏的文化生产系统变化和文化生态环境变迁,是从目前已经发展较为充分的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延伸,必须启动空前规模的国家文化资源数字化战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生态体系不耦合和文化大生产体系不平衡问题。《报告》课题组认为,必须在国家战略层面认识到,几千年中华文明历史积累下来的优秀中华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战略资源,而将国家文化资源从传统介质向数字媒体的全面转移是将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为经济资源的关键步骤,实质上是为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和文化经济发展准备条件,其意义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只有将一向依赖于财政资助,并且到目前为止仅仅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化和智能化,接入每一个人的智能终端,才会从根本上使我们的国家文化生态发生变化,而只有建设一个以开放性、多元化、协同化的文化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型文化基础设施,才能实现上述目标。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的新治理格局已初步形成《报告》指出,新时代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新历史条件下催生出一批新的文化业态,而文化新业态的勃兴与不断壮大必然要求文化业界在治理方式或路径方面做出新探索。总体来看,伴随着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的新治理趋势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国家顶层设计推动治理模式改革。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是提升文化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促进形成与现代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2018年3月,整合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职能,新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7月,成立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协调与科技创新领域相关的各种职责。注重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把网络和信息安全纳入国家整体安全的战略高度,召开“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积极推动网络强国建设。一系列改革创新,从国家顶层设计的高度推动了文化治理的时代化和现代化水平。2、强化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监管力度。近年来,文化新业态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为规范和管理文化新业态,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广电发〔2018〕60号)、《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通知》(新广电办发〔2018〕21号)、《关于加强网络直播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2018)、“出版国产网络游戏作品审批”和“出版境外著作权人授权的电子游戏出版物审批”(2019)等。这些文件的发布与实施对完善文化业态的管理、规范文化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3、完善相关文化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有助于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我国在文化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建设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一要加快文化产业的法制建设。文化产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应都取得显著进展,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发展真正纳入法治化轨道上来,2019年7月《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开始公开征求意见,草案聚焦“促进什么”“怎么促进”两个核心问题以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创作生产、文化企业、文化市场等环节予以扶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二是多维度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为增强文化和科技的互动,国家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201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2018)、《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2018)、《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2018)、《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2019)等一系列措施,从创新创业、体制改革、消费机制完善、基地建设等多层面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文化消费领域,体验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消费会成为主流《报告》课题组认为,更好地满足文化消费是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终目的。随着文化和科技融合走向深入,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对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能化体验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需求构成了产业升级换代的发展方向。尤其是近年来,一些新兴文化业态依靠大数据智能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如可穿戴设备、AR/VR产品等,从表现内容与展现形式层面为文化消费提供更为优越的体验感。某种程度上,智能化是优越体验感的重要体现,也是大数据主要应用方向。从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到2019年8月科技部印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预示着发展人工智能已从国家战略进入具体实施,未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创造更具体验化和智能化文化产品的同时,还应注重消费升级对消费需求带来的变化,即现有的规模化、大批量、单一化的文化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个性化、时尚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此外,消费群体的代际转换,即一个以“90后”“00后”为主要构成的消费群体正在崛起,这个群体比以往年龄段消费群体更为注重充满个性、品质与情怀的文化消费品。因此,把握这些具有个性化的消费信息,需要依托来自各移动终端的数据,并以此发现和预测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个性化、定制化的文化消费产品。

必杀技

艾瑞发布《2018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头部企业引领下的教育共享时代

2月20日,知名第三方数据机构——艾瑞咨询发布《2018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对中国在线教育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掌门1对1作为K12在线1对1领域唯一被报告深度解读的教育机构,头部领先地位获认可。掌门1对1头部地位获认可就在三天前,掌门1对1才刚刚官宣完成3.5亿美金E-1轮融资,由CMC资本、中金甲子、中投海外直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投资,某知名国际组织、sofina、海通国际、元生资本等机构跟投,这笔融资创下了K12在线一对一全科辅导赛道的最大融资记录。一边是不断有企业退出在线1对1赛道,另一边则是掌门1对1获得用户和资本的双加持,如此“冰火两重天”的境遇正是互联网环境下马太效应被放大的真实写照。业内也不断有声音传出,在线教育的各个赛道格局已经开始形成,资源向掌门1对1等头部聚合的趋势未来会越来越明显。掌门1对1完成3.5亿美金融资获投资方认可“淘金热”结束,头部企业势能凸显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2517.6亿元,同比增长25.7%,预计未来3-5年市场规模增速保持在16-24%之间,增速持续降低但增长势头保持稳健。用户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在线付费意识逐渐养成以及线上学习体验和效果的提升是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但艾瑞咨询在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在线教育的第一波“淘金热”已经结束。2018年开始,随着竞争格局初步形成以及国家政策的介入,整个行业开始迈向初步成熟阶段。纵观整个互联网商业发展的历程,每个细分领域都会在“行业大洗牌”后,形成赢家独大的格局,在线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好未来和新东方分别在K12教育和语言培训领域成为巨头,而VIPKID、掌门1对1两大在线教育“独角兽”,也已在各自主营领域占到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市场同样看好他们的巨头潜质。中国精英管理杂志《商学院》此前发起的“10000组家庭英语学习大调查”显示,中国家庭选择VIPKID平台学习英语的比例占到56.67%,VIPKID的全球付费用户已超过50万。艾瑞发布的《2018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则对掌门1对1的头部地位予以肯定。掌门1对1累计注册学员人数已达1800万,旗下3大品牌年营收总和也达到数十亿元人民币,这让报告中“多年深耕,增长迅猛”的评价显得十分贴切。用户增长加速,头部企业规模化展现雄心虽然在线教育整体增长趋于平稳,但必须看到的是,随着用户心智的成熟和K12教育本身超高的试错成本,用户对教育机构的挑选呈现更为谨慎的态度。易观《2018互联网K12在线辅导行业报告》则发现资本对K12教育市场的重点投资对象已经从种子期、初创期企业逐渐向成长期企业转移。在行业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用户和资本的要求愈发“苛刻”,教育企业只有资源整合、技术进步和服务升级才能带动服务模式的持续创新。掌门1对1等头部企业能够长期受到用户和资本的青睐,想必正是得益于其各个关键要素的势能“爆发”。掌门1对1的投资方CMC资本合伙人兼首席投资官陈弦表示:“掌门1对1拥有一支执行力出众的优秀团队,在服务、体验和运营上不断精益求精。我们相信掌门将继续加强在行业内的优势,同时不断创新,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显然掌门1对1就是投资人眼中“非常专注又看得懂赛道的,可能跑出来的头部企业”。从2014年成立以来,掌门1对1始终致力于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的在线1对1教育服务。优质的教师资源,超过1万人的教研团队,行业领先的互联网技术,这些要素都成为奠定掌门1对1领先地位的关键。此外,掌门1对1创始人兼CEO张翼还在年会上创新性地提出“精兵重质”的概念。在张翼看来,掌门1对1仍旧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未来AI老师也有望成为团队的重要成员,E-1轮3.5亿美金融资将为智能化科技研发投入专项资金。以海量数据积累和深度学习GPU集群作为基础,掌门1对1正不断升级优化3.0智能化学习系统,运用计算机视觉、语音交互、自然语言理解、数据智能等一系列技术,加紧为教学场景进行智能化赋能。该系统的不断完善,能够进一步为学生匹配更精准的老师,优化学习路径,实现“千人千面”的教育教学,有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AI能够帮助老师完成作业批改等繁复工作,帮助老师实现课堂的数字化,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解放老师的生产力,让其有更多精力激发孩子的学习潜力和兴趣。智能化技术将有效推动掌门1对1的规模化跃升,达到“精兵重质”的效果。在用户快速增长的同时,掌门1对1也能够实现教师教学的标准化,保证整个教育服务链的优质,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K12在线教育野蛮圈地的时代已经结束,进入下半场的教育企业唯有“精耕细作”才能笑到最后。头部企业在前期已经抢占行业高地,获得先发优势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实现教研、技术和资源势能的全面爆发,从而进一步拉大与同赛道的其他选手的差距。这样看来,掌门1对1广受眷顾更像是下半场的开场哨音,未来的K12在线教育没有偶然,只有必然。

杀人曲

「重磅推荐」中农富通2020年度研究报告

中农富通2020年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推·荐2020年,中农富通发布了《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研究报告(2020)》《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2020)》《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研究报告(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研究报告(2020)》《中国农业嘉年华发展研究报告(2020)》《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报告(2020)》等系列研究报告,对于把握行业趋势,洞悉行业格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今天,我们特别推出【中农富通2020年度研究报告】,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新视角及新思考,以此开启崭新的2021年。《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研究报告(2020)》《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研究报告(2020)》围绕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高区)的概念、内涵、发展概况、规划建设思路、主导产业选择及发展趋势展开探讨叙述。并引述国内多位专家关于农高区建设发展的观点,对农高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意见。最后选取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农高区今后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2020)》《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2020)》针对国内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不同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模式、运营管理、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理论总结和案例解读,客观定位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与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模式,为各地政府提供参考借鉴。《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研究报告(2020)》《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研究报告(2020)》由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中农富通乡村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编撰。报告分析了我国蔬菜、水果、肉制品、水产品四大类重点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解读了目前我国农产品产地冷链六大类主体的发展情况;借鉴了日本、美国、荷兰六大发展模式,对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各环节进行深入解读,以期为各地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案例借鉴。《中国农民丰收节研究报告(2020)》由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中农富通乡村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编撰的《中国农民丰收节研究报告(2020)》,围绕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总体情况、典型做法、社会反响以及展望展开分析和探讨。利用实地调研、案例剖析、媒体资讯采集,整合了近三年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方面的专题研究和实践经验,希望能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各类主体、策划者、管理者,提供了解丰收节理论和实践研究进展的媒介,为不同主体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提供借鉴。《中国农业嘉年华发展研究报告(2020)》《中国农业嘉年华发展研究报告(2020)》总结出了农业嘉年华总体发展特征,结合经典案例的分析,提炼出农业嘉年华在发展中的诸多创新点,提出了农业嘉年华未来发展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和把握的方向。本次《报告》针对“十三五”即将收官,“十四五”规划制定的关键节点及新冠疫情世界性爆发的社会形势下,农业嘉年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给出建议,为农业嘉年华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农业嘉年华的发展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指导。《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报告(2020)》《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报告(2020)》围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政策要求,结合各地农业园区的创建经验及运营管理情况,立足于多年从事农业规划、园区管理的经验心得,针对现代农业产业园从规划设计、基础建设、品牌建设、制度政策、招商引资等方面进行理论总结和案例解读,为各地政府、园区管委会及农业企业提供参考借鉴。自2016年起,中农富通已持续发布《中国农业嘉年华发展研究报告(2016-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研究报告(2018-2020)》《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研究报告(2018、2020)》《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报告(2017-2020)》《农业产业强镇发展研究报告(2019)》《一带一路中亚五国农业农村研究报告》《城乡融合体制机制研究报告(2019)》等29个行业权威研究报告,对于把握行业趋势,洞悉行业格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农富通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现代农业规划建设主战场,紧跟政策步伐,从政策解读到战略咨询,再到落地实施,深度参与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农业民间智库。

芙蓉屏

2011-2020年中国新经济十年回顾研究报告|36氪研究院

来源:36氪从赛道更迭到资本集聚,新经济十年的厮杀、沉浮与跃迁在历史长河中,十年或许是沧海一粟,但在乘风破浪的新经济世界,十年则意味着山河远阔,日月流转。前有消费互联网呼啸而至,后有产业互联网高歌向前。激荡十年,新经济从未停止改变。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定义,新经济是“新行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三新”经济简称。2011-2020年,是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黄金十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如今,我们站在十年路口,共同复盘新经济跌宕起伏、风起云涌的十年,试图从中发现新经济发展的趋势与主线。2011-2020是新经济发展黄金十年回顾过去十年新经济发展大事件,如电影画面般一幕幕闪现。群雄逐鹿的千团大战、全民扫码的第三方支付、不可或缺的移动电商、风头正劲的短视频、吸粉吸金的偶像经济、如火如荼的直播带货、疫情催化的在线经济、国之重器的中国芯等,这是属于新经济十年的独特回忆,我们正在经历,也参与其中。新经济十年,改变了人们衣食住行、消费娱乐的方方面面。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进步与迭代,加速应用渗透于各行各业。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新经济在我国迅速崛起,各行业百花齐放。新经济历经结构性转变,进入发展新阶段放眼当下,新经济市场繁荣可谓有目共睹,即便遭遇了经济下行、行业变革和疫情冲击,新经济依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新经济占我国GDP总量的16.3%,同比增速达11.7%,高于6.1%的GDP增速。从企业端来看,随着手机网民渗透率和人均使用数据增长趋于平缓,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互联网流量天花板已现,探索新的价值机会与增长动能成为企业的共同着力点。从资本端来看,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历经四年快速发展期,于2017年达到阶段性高峰。自2018年起,受外部环境压力、资管新规和市场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股权投资市场面临行业洗牌。募投资金额连续三年下滑,投资人出手愈发理性谨慎,投资热点也逐渐由IT与互联网转移到医疗健康、企业服务、先进制造、科技、消费等方向。新经济十年拓荒,十年沉浮,如今正在步入一个新纪元。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新经济的发展出路在哪里?从PC到移动端,未来人与世界的信息交换载体将是什么?万物互联下,哪些新技术能脱颖而出?哪些场景仍有需求未被满足,而需再次被重塑?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为此,36氪研究院发布《2011-2020年中国新经济十年回顾研究报告》,回望过去十年新经济发展大事件,记录人们衣食住行和消费娱乐的生活变迁,盘点明星公司与行业发展里程碑,梳理资本动向和投资热点变换,并对新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和产业趋势进行展望。36氪研究院希望找到那些改变过去的行业与企业,也希望能够发现引领未来的趋势和方向。十年,是新经济重塑政策监管、创新商业模式和完善服务体系的重要阶段,是新经济快速融入传统产业碰撞出新变革的关键时期,是推动新经济在更高起点上开启极致探索的新征途。本报告的重点研究问题如下:· 什么是新经济?新经济具有怎样的发展特征?· 2011-2020十年间发生了哪些新经济里程碑事件?· 2011-2020十年间资本市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经济有哪些经久不衰、穿越周期的高价值行业?· 新经济领域有哪些头部公司和新兴高潜力公司值得关注?· 新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新经济将有哪些重要发展趋势?

况尊我乎

《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丨全干货整理

文 │薄荷《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于今日发布。作为第六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第一批场次活动,由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周结为报告做了详细解读,骨朵传媒创始人兼CEO王蓓蓓等嘉宾参与圆桌论坛。报告从四个维度提到了十个主要发现,包括用户增长规模、设备使用习惯的改变、内容付费收入带动在线视频行业格局稳定、网生内容精品化等内容,最终表示:网络视听行业普遍对未来总体预期乐观,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众多的市场机遇奠定了我国网络视听快速发展的基石。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综艺内容精品化、市场细分化、付费规模化、网络视听产业发展未来可期。一、网络视听市场格局及预期今年网络视频用户规模继续增长,比整体网民增速高了1.4%。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6.09亿,占网民总体的76%,半年增长率5.2%。其中,手机视频用户数量达到5.78亿,短视频用户5.94亿,直播用户4.25亿,音频用户3.0亿,互联网电视激活用户2.18亿。截至2018年9月底,互联网电视累计覆盖终端达到3.22亿台。虽然使用率增速变缓,但今年的手机视频用户达5.78亿,占手机网民的73.4%。可忽视的是短视频应用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整体网民规模的74.1%。相对的,是网络直播发展的趋于稳定。今年的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及使用率较去年有小幅下跌,除了体育直播在俄罗斯世界杯的带动下用户使用率较2017年底上升4.9个百分点,游戏、真人秀、演唱会的用户使用率均呈下降趋势。预计视频内容行业在今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016.8亿元,毋庸置疑,网络视频已成为网络娱乐产业的核心支柱。而在线视频行业 中,内容付费收入占比逐年上升,相比之下,广告收入占比趋于平缓。各大视频平台在自制内容上的进一步发力,使得今年的行业格局已经分明,第一梯队中的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包揽了过去半年内89.6%的网络视频用户,第二、第三梯队平台的用户使用率下降。跟手机设备的使用频率增长相同,互联网电视的发展也相对迅速,截至2018年9月底,互联网电视累计覆盖终端达到3.22亿台。二、中国网络影视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首先公布了2018年1月1日-10月31日 期间,最新网络节目的备案数量,其中“主力军”网络剧311部,网络综艺900部,网络电影2141部。数量上,网剧、网络电影较去年有所下降,网综则上升趋势明显。网剧方面,预计今年将达到280部。虽然数量下降,但是整体的网剧的播放量在持续大幅度的增长,单剧的前台播放次数增长迅猛,流量朝头部、腰部剧集集中。而古装宫廷剧成为了网络视频用户影视剧题材偏好 的top1,战争剧、历史正剧、警匪剧、武侠剧紧随其后。网络电影方面,预计今年将达到1373部。优爱腾几乎占领全部市场,95.1%的影片在这三大平台播出,独播影片占比达到了96.2%。与网剧不同,网络电影还未能形成品牌效应与规模,单部过亿的影片稀缺,而流量高地处在低播放量、多数量的区域。网综方面,预计今年将达到157部。今年网综是不断创新、具有引领性质的一年,既有突破圈层的亚文化竞技综艺,也有以真人秀为主打的偶像类、观察类综艺,且播放量和社会讨论度都表现出色,在业界、专家和用户层面获得了好评和喜爱。从top10的综艺可以看出,8档节目都是真人秀,体现了目前网络内容制作的风向。三、网络视频用户媒介接触行为和内容偏好终端设备的使用情况中,智能手机的地位牢不可破。其次是智能电视,达到了55.2%的用户使用率。当视频消费成为用户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文化娱乐的刚需,几乎每天都会收看网络视频的用户达到了41.0%,而网络视频的重度用户集中在一线城市的30-39岁人群中。有趣的是,50岁以上的视频用户的占比在快速增长,中老年市场可能会成为未来视频平台着力挖掘的新区域。事实上也是一个重要的视频用户的分布的市场。而中老年用户也表现出了远离传统媒体的趋势。网生内容精品化的同时,圈层化也更加明显,“喜欢的节目类型”已经成为影响收看的最主要因素,快速增长的网络视频用户对对平台自制内容的热情升高,且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有着各自的喜好。圆桌论坛骨朵传媒创始人兼CEO王蓓蓓表示,数据对于行业发展的意义应该从两个层面来看,首先是作为行业研究者的意义,其次是做数据和分析的意义。比如说做行业观察的时候看到了一些案例,但是因为各个公司或者是项目在做的时候,可能并没有实现信息共享,有的时候看到非常可惜的现象,明明我们都知道,有一些大IP是无法改编的,或者是大量的机构或者是热钱,或者是等等的新的项目在开始动这些东西的时候,并没有得到一个共享的资讯。从数据的角度,也能为大量的这种无效的浪费来规避一下。同时,她认为关闭前台播放量对于行业发展来说具有一定意义,单一指标数据在趋利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乱象,除了播放量数据,还需要热度数据和更多层面的数据,多平台、多来源的数据指标很难造假,而行业必须有一些多维度的数据,而不是以为唯一标准作为网生内容的评判标准。而如何研究出有效率、高级的数据?王蓓蓓认为,一定要由懂行业的人来共同对数据做深度的分析,使其成为一个相对精准的产品。同时,她表示了对算法的看法,认为需要直面算法,抛去以往简单粗暴的单线思维。最后,她总结到,“所谓的大数据,一定是将来各个层面的数据能够相互打通,相互匹配。”只有将各自专注的领域打通,才能做出格局更大、对行业有意义的事情来。“我们要做产品化的事情,一要了解产业,了解行业,了解数据,了解匹配。第二,要精细化管理,我觉得是未来行业的一个大趋势。”

伊尹

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正在成都举办的第七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了《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大会期间,短视频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报告显示,短视频的发展速度惊人,2018年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达7.25亿,网络视频(含短视频)是中国第二大互联网应用,仅次于即时通讯,市场规模达1871.3亿元,其中短视频市场规模467.1亿元,同比增长744.7%。但同时,在自身内容品质、版权保护等方面,短视频也面临着种种复杂的问题。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周结,在会上向大家详细解读了2019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作为继文字、图片、传统视频之后新兴的互联网内容传播形式,网络短视频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智能编辑、人脸识别、动作捕捉等新技术加速应用。短视频这一内容形态以及低的技术门槛,便捷的创作和分享方式,获得用户青睐。《报告》中显示,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9.6%,较2017年提高3.8%。值得注意的是,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已经高达98.6%,“这表明了互联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居民入网门槛进一步降低,信息交流效率得到了提升,”周结分析称。他同时指出,去年“异军突起”的短视频用户占比已经达到整体网民的87.2%。视频内容行业持续快速增长,整个视频内容行业的市场规模在2018年达到1871.3亿元,同比增长52.8%。其中短视频市场增速最快,同比增长744.7%,达到467.1亿元;综合视频市场规模达888亿元,同比增长21.8%;网络直播市场规模为516.2亿元,同比增长17.2%。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第一梯队格局相对稳定,在剧集、综艺、纪录片、体育等重点内容上精心布局,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整体用户渗透率为80.2%。芒果TV、哔哩哔哩两大平台用户渗透率为9.2%,位于第二梯队。乐视视频、搜狐视频、PP视频、咪咕视频位于第三梯队,整体用户渗透率为6.7%。报告还显示,截至2018年底,爱奇艺订阅会员数为8740万,同比增长72%,其中付费会员占比达到98.5%;腾讯视频会员达8900万,同比增长58%;优酷日均付费用户同比增长率达到200%。综合视频应用主要盈利模式仍是广告收入、内容付费、版权分销等,但消长发生变化,广告收入占比正逐渐下降,而内容付费占比逐年提升,2018年占比达34.5%,是2012年的8倍。《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其中抖音、快手稳居行业第一梯队,在短视频用户中渗透率高达54.25%。《报告》还显示,短视频对新增网民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新增网民对网络视听应用的使用率中,短视频使用率高达53.2%,高于综合视频、网络直播、网络音乐。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苏俊斌认为,短视频的迅速兴起和发展,首先在于它的传播方式极大地适应了当代人碎片化生活方式。同时,短视频制作的低门槛也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许多短视频的观看者同时也是短视频的制作者,这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此外,强社交属性也为短视频带来了更多的热度,视频的制作者、观看者之间,都可以实时沟通,从而增加了话题性和用户黏性。短视频忠实用户主要为90后、00后及学生群体,在校学生是主力军。短视频用户主要集中在二三四线城市,忠实用户在五线城市占比较高。与此同时,高收入、高学历群体对短视频的使用率增长迅速,短视频应用在中老年群体中加速渗透。短视频在推动知识普惠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政务和媒体信息传播的新平台。“短视频代表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新表达,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最快的产品,所以,短视频通过信息、广告、粉丝打赏、付费、电商运营等方式实现多维度变现,已经形成独立的生态体系。”爱奇艺法律部法务总监胡荟集说,高流量、高承载量、传播效应大、内容表达丰富等,恰恰使短视频行业的重量不容忽视,对社会的影响力同样不可小觑。随着短视频的迅速兴起和发展,各种乱象也随之出现,比如一些用户为了吸引关注度,在平台上发布大量“三俗”视频。不久前的一项调查显示,20%的青少年表示“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每天看几次”的比例也接近10%。“在即时性很强的短视频平台上,内容传播具有瞬间的爆发力。”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田丰认为,这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影响更大。《报告》指出,为打造风清气朗、健康向上的短视频网络环境,各短视频应用应加强对社区运行规则进行重整,将正确的价值观贯穿到算法推荐逻辑中,同时上线青少年模式、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等,壮大人工审核队伍,建立正能量内容池。近年来,短视频在技术,内容,形式上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自身功能边界,但仍有不少专家学者对短视频在5G,4k,8k等新技术兴起背景下的发展持观望态度。周结在最后表示,随着5G技术的发展,网络视听行业还将迎来历史性、突破性发展机遇。

丹麦版

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研究报告(2018)

2018年12月18日,2018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暨第三届区块链开发大会在上海举行。会上发布了《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研究报告(2018)》,报告指出:自2016版白皮书发布至今,国内国际上的产业环境不断发展演变,出现很多进展和成果,表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也面临新的发展挑战。因此,从目前的行业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来看,有必要对行业发展进行阶段性总结,并且针对现有行业发展的重点问题进一步探讨。据悉,《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研究报告(2018)》总结了2016年以来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和标准化发展情况,提出了应用场景选择、应用治理、应用评价等方法,并提供多个国内典型应用案例。希望各界继续努力,积极把握区块链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共同营造和维护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持续推动我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以下为报告摘要精选:一、区块链技术和应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分别从政策、产业和技术层面研究分析了当前发展面临的机遇,在此基础上重点总结了认识水平、概念炒作、技术和应用等方面的挑战。包括:1.对区块链的认识水平有待提升。人们将区块链和虚拟代币划等号,随着各类虚拟代币和ICO受到合法性质疑,区块链行业遭到连累和怀疑。2.对区块链的应用存在误解和担心。现阶段,区块链的各方面尚未成熟,其用途和效果被夸大,有泡沫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参与项目门槛低,使得市场投机氛围严重。3.区块链技术成熟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理论研究力量有待加强。现有的应用多数仍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长期以来以产业界的投入为主,高校、研究机构的参与程度总体不高。4.现有应用场景有待丰富,认可度有待提高。目前其应用场景还不够丰富。目前,区块链主要应用于对账、清结算和存证等场景,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5.区块链行业迅速发展,对标准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当前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处于技术膨胀期,各行业缺乏核心的理念和基本技术共识,使得行业发展碎片化严重。二、区块链技术发展情况研究提出了从区块链到分布式记账技术的演进路径以及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关系。根据技术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研究了跨链和分片技术进展,并总结了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其他区块链核心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此外还分析了国内主要区块链开源社区的发展演进情况。2008年区块链出现以来,由于其分布式对等、防伪造、防篡改、可追溯等优势,引发了业界对传统记账技术的新思考,衍生出新型的记账方式即分布式记账,以及分布式记账技术的概念。如下图结合国内国际标准化成果,总结了区块链系统架构的发展演进特征。如下图2016年以来,产业界、学术界持续加大对区块链相关技术的研究力度,六类核心关键技术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尤其是数据存储结构、共识机制、智能合约,以及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技术发展活跃,同时跨链、分片等技术进展较快,已成为新的核心关键技术方向。三、区块链应用发展情况研究首先,从技术、数据、业务和社会治理四个层面归纳形成了描述区块链核心应用价值的TD模型(Technology,技术;Data,数据)。其次,总结了金融服务和供应链管理等应用领域的最新应用进展,并分析了智慧城市和公共服务等新兴应用领域的典型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从应用痛点出发分析选择应用场景的ASMI四步法以及区块链应用治理框架。最后,针对区块链应用评价,提出在技术、业务、社会效益3个维度下的14个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或应用案例,选择全部或部分的评价指标,并且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选取合适的权重,最终达到综合评价区块链应用的目标。四、区块链标准化最新进展研究结合两级标准化体系,总结了区块链的标准化演进路径。报告分析了国内参考架构、数据格式等方面的重点标准研制情况,以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的总体进展。此外,盘点了ISO、IEEE-SA、W3C、ITU-T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区块链标准化工作情况。五、未来发展展望未来一段时期内,区块链将加速向更多领域延伸拓展,可能带来的产业变革值得密切跟踪,同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也需要持续关注。1.全球主要国家政府对区块链的定位逐渐清晰,持续加快推动区块链发展全球主要国家越来越关注其发展潜力,通过政策、资金和应用试点等方式加以支持,抢占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先机。另外,从整体上看,目前全球各国政府对区块链产业的支持还以点状的项目鼓励为主,各国政策有望进一步加强布局。2.区块链相关概念不断发展演进,技术发展逐渐走向体系化和多元化2017年以来,区块链领域的学术论文大幅增多,反映出对区块链的基础技术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加快。总体上看,区块链在安全、数据隐私保护、治理、跨链互操作等方面的技术还不成熟,未来一段时期内,技术的优化和发展仍是重要的课题。3.区块链应用积极性不断提高,未来有望成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之一区块链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多个行业的数字化水平,促进新模式新业态培育,甚至实现行业革新。从全球来看,未来区块链产业竞争的关键将是尽快实现规模化应用或实现国民经济关键性领域的成功应用。4.国内外区块链创新创业活跃,产业发展生态持续完善当前,国内外主流金融机构、IT企业、初创科技企业等纷纷探索和推动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通过开发区块链基础平台、探索各领域的应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投资区块链项目等方式积极布局,带动新一轮的区块链创新创业浪潮。5.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大力推动区块链标准化,产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随着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的持续发展,在基础术语和架构、安全与隐私保护、互操作以及治理等方面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需求日益突出

暗之光

重磅发布|《2017深圳市职业经理人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发布

下载白皮书:关注公众号并回复“职业经理人” 即可下载。《2017深圳市职业经理人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在3月24日开幕的深圳首届职业经理人年度盛典之上,深圳市职业经理人发展研究会重磅发布了《2017深圳市职业经理人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白皮书由张友源总编,邓其淇主编,编委成员包括郑志宏、王燕、陈奕鸿,郑斌、张志发等专家。白皮书发布仪式《2017深圳市职业经理人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2003年国家号召“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2010年国家号召“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 “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重要任务。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同时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于2017年5月发布的《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积极开展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畅通现有企业负责人向职业经理人身份转换通道,建立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相适应的中长期激励机制。规范企业薪酬制度,建立健全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深圳市也积极响应国家和省政府的号召,市国资委2018年全面落实“1+12”改革文件,聚焦改革重点、难点,在具体实施“五个全面”中指出,全面推进市场化选人用人改革探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力争3-5年构建领先全国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体系。近些年,深圳市职业经理人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职业经理人的从业人数逐渐扩大,综合素质越来越高,深圳逐渐成为了职业经理率先发展的热土和快速成长的沃土。深圳市职业经理人的发展现状如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该如何解决?以此为出发点,深圳市职业经理人发展研究会秉承打造职业经理人交流大平台、专业小圈子的战略目标以及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价值观,基于问卷调查并结合专家访谈、企业调研、研讨会、行业沙龙、学术论坛等形式,通过对职业经理人有关数据的处理、建模和指数分析试图探讨目前深圳市职业经理人的发展情况,以期对深圳市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搭建职业经理人服务平台,推进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特发布此白皮书。本白皮书主要分析我国职业经理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深圳本地的具体情况,希望能够为探索到一条适合中国职业经理人健康发展的道路,而贡献一份专业力量。Q学友智慧学习引领者联系电话:400 135 0060官网:www.iQtogether.com公众号ID:qxueyou、qxueyouzx点击阅读原文就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