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房地产行业企业数据报告(2020)江心洲

房地产行业企业数据报告(2020)

【环球网综合报道】房子,始终是我国老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近年来,随着一系列调控政策的精准实施,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步迈向健康平稳发展,“房住不炒”的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到8月,全国各地出台各类房地产调控政策合计次数已经突破360次。近日,天眼查发布《房地产行业企业数据报告(2020)》,通过近十年间的企业数据变化及多维度数据剖析,覆盖二手房、房屋租赁、物业市场等话题,分析整体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洞察消费者所处消费环境的变化。总体来看,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新增房地产相关企业30万家,西南地区同比增速最快。房屋租赁方面,前三季度新增房屋租赁相关企业9万家,深圳是唯一一个今年三个季度增量均上涨的一线城市。关于房地产服务,我国数百万家物业、装修、搬家相关企业近十年注册总量至少翻了两番。我国房地产行业新时代已然到来。2020年前三季度新增房地产相关企业30万家,西南地区同比增速最快10月过半,“金九银十”进入下半场,房地产市场整体成交依然活跃。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热点的30大城市合计成交1820万平米商品房住宅,环比8月上涨了4.8%,而同比2019年同期上涨了25%。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共新增房地产相关企业超过30万家,较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1.91%。今年新增的房地产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和山东,三个省份新增的相关企业总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一。有相关分析称,市场的热度主要原因是因为信贷政策相对宽松,另外各地分化也非常明显,最主要上涨的城市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华南和华东上涨明显超过华北。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一线城市新增房地产相关企业超过3.4万家,同比增长17.42%,新一线城市增量较为稳定,同比增长0.44%,而二线城市新增房地产相关企业超过7.6万家,同比增长25.63%。分区域来看,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分别新增房地产相关企业12万和6万家,同比增长分别为22.68%和11.03%,而华北地区新增同比增长仅为1.04%。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地区新增房地产相关企业超过4万家,同比增长25.12%。针对未来市场,中指院方面分析认为,中央将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地方政府也将从各地实际出发,采取差异化调控措施,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总体来看,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195万家房地产相关企业。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占比超9成,注册资本为1000万以上的相关企业数量占比超过38%。地域分布方面,广东省的房地产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近30万家,占全国相关企业总量的15.10%。山东省和江苏省分别以15万和14家相关企业数量位居第二三位。另外,四川、浙江和上海三个省市地区也均拥有约10万家房地产相关企业。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对比人口与房地产企业数量,可以发现,人口数量较多的省份,也拥有数量较多的地产相关企业。例如,“人口大省”山东和广东两省所拥有的的房地产相关企业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二三位。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我国房地产相关企业年注册量逐年上涨。2018年,我国房地产相关企业注册增速达到18.59%,为近十年来最高。2019年,我国房地产相关企业年注册量近37万家,为历年增量最高。2020年前三季度新增二手房相关企业13万家,已超过2019年全年增量随着房地产行业中二手房市场的不断发展,关注二手房的人也越来越多,二手房相关企业也开始纷纷崭露头角。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60万家二手房相关企业。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占比近9成。区域分布上,广东省的二手房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超过7万家,占全国相关企业总量的12.03%,其次是江苏省和上海市,均拥有约5万家相关企业。另外,山东、四川和浙江三个省份也都拥有超过3万家相关企业。纵观近十年我国二手房企的发展,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从2011年起至今,我国共新增了超过72万家二手房相关企业,其中,2016年相关企业年度注册增速高达27.21%。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共新增二手房相关企业超过13万家,已经超过2019年全年新增的相关企业总量,较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41.16%。其中,2020年第三季度新增6万余家二手房相关企业,环比增长23.25%。地域方面,今年新增的二手房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和广东,三个省份新增的相关企业数量均占全国的9%。贝壳研究院方面表示,伴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二手房市场累计成交在三季度实现反超。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重点18城二手住宅累计成交量同比增长4%,疫情对重点城市二手房市场的冲击已被填补。另外,2020年国庆“黄金周”刚刚过去,据相关机构数据统计,今年黄金周二手房市场比去年明显升温,但市场在调控政策收紧下走向收缩和分化,整个金九银十维持了“温”的表现。2020年前三季度新增房屋租赁相关企业9万家,第二季度新增近4万家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政策,鼓励住宅租赁市场发展。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流动人口中超过2/3的流动人口选择租赁住房。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拥有90万余家房屋租赁相关企业,超三成相关企业注册资本达1000万以上。另外,有限责任公司占比为83.45%,个体工商户占比为5.84%。地域分布方面,广东省的房屋租赁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超过11万家,占全国相关企业总量的12.66%。山东省以9万余家相关企业数量位居第二,江苏省和河南省分列第三四位,均拥有超过6万家相关企业。自2012年以来,全国房屋租赁相关企业的年度注册数量和增速呈稳定上升趋势。其中,2019年新增房屋租赁相关企业近18万家,增速达21.18%。据我爱我家研究院13日晚发布最新报告显示,9月,北京住房租赁交易量、租金同步下滑,市场正向淡季过渡。业界分析认为,未来北京租赁交易量将继续下行,租金也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除北京外,58同城、安居客在《9月重点城市租房趋势报告》中提到,上海、广州和深圳平均租金较上月环比均小幅上涨。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前三季度共新增9万余家房屋租赁相关企业,其中第二季度新增近4万家。分城市来看,今年新增房屋租赁相关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为广州市,超过6,700家,郑州市和深圳市分别以4,300家和3,600家相关企业数量位居第二三位。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市第三季度新增超过1,400家房屋租赁相关企业,环比增长9%,是唯一一个今年三个季度增量均上涨的一线城市。房地产服务三件套:物业、装修、搬家,近十年相关企业注册总量至少翻两番【物业】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共有超过212万家物业相关企业,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占比超过94%,约3成的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地域分布上,广东省的物业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近35万家,占全国相关企业总量的16%。山东省和江苏省位居第二三位,分别拥有19万和17万家物业相关企业。上海和北京两大一线城市也跻身前五名,均拥有10万余家相关企业。另外,我国超过63%的物业相关企业都成立于5年内,超过9%的物业相关企业成立15年以上。 以工商登记为准,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共新增近34万家物业相关企业,同比增长10.26%。新增的相关企业同样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山东和江苏三个省份。【装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近414万家装修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建筑业(43.24%),批发和零售业(22.42%)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9.28%)。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占比73.29%,个体工商户占比为24.41%。另外,将近一半的相关企业注册资本为0-200万。地域分布上,江苏省的装修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超过60万家,占全国相关企业总量的14.53%。山东省和广东省则位居第二三位,分别有超过43万家和近34万家相关企业。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装修相关企业2011年的注册总量为61.2万家,到2020年已经增至495万家,注册总量翻了三番。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前三季度新增装修相关企业超过百万家,同比增长42.81%。【搬家】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共有8.5万家搬家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33.9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7.15%)和房地产业(19.28%)。地域分布上,注册于山东、广东和江苏的搬家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三,三个省份的相关企业数量之和占全国的32.24%。其中,山东省的搬家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超过1万家,广东省和江苏省分别拥有超过9,900家和7,000家相关企业。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搬家相关企业自2016年起注册增速始终保持在24%以上,2019年新增相关企业近2万家,为历史增量最多的年份。以工商登记为准,我国今年前三季度共新增近1.2万家搬家相关企业,同比增长-17.07%,其中,广东省新增的相关企业数量最多。投诉“重灾区”:买卖合同纠纷和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为主要案由日前,一则有关“搬家”的新闻引起热议:吴女士找北京某搬家公司搬家,事先谈好的最多1500元,结果搬完算账时,搬家公司竟出具了一张18000元的账单!吴女士把这段经历发到网上,引起许多被搬家公司坑害过的网友的共鸣。事实上,房子,关系到消费者的安居问题,却是出现消费纠纷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房地产也成为了投诉的“重灾区”。据中国质量万里行消费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19年度房地产行业相关投诉21613例。按照房产家居行业特性,将投诉数据按照房地产、房屋租赁、家装家居三个细分行业进行划分并统计,统计结果显示:房地产行业相关投诉有15325例,占投诉总量的70.91%;房屋租赁行业相关投诉有5571例,占投诉总量的25.78%;家装家居行业相关投诉717例,占投诉总量的3.32%。天眼查专业版风险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28万家房地产相关企业产生过法律诉讼,其中,案由涉及房屋买卖合同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的案件数量占比近49%。另外,有3.48%的房屋租赁相关企业曾遭到行政处罚,超过3万家有严重违法行为。2020年以来,房地产相关企业被执行人信息数量已达38.6万次。天眼查专业版风险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14万家房屋租赁相关企业产生过法律诉讼,其中,案由涉及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买卖合同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的案件数量占比近48%。另外,有4.6%的房屋租赁相关企业曾遭到行政处罚,近6,000家有严重违法行为。2020年以来,房屋租赁相关企业被执行人信息数量已达12.2万次。天眼查专业版风险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41万家房地产服务相关企业(指物业、装修、搬家相关企业)产生过法律诉讼,其中,案由涉及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买卖合同纠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的案件数量占比超过60%。另外,有2.12%的房地产服务相关企业曾遭到行政处罚,近3.8万家有严重违法行为。2020年以来,房地产服务相关企业被执行人信息数量已达30.8万次。有业内人士建议,以购房为例,若出现纠纷,可以采取的维权方式包括:一、用合法的方式与开发商协商沟通。比如通过往来催告、函件、通知及当面沟通、磋商等理性方式来主张自己的权利。二、可以请求消协进行调解。三、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反映、投诉。四、协商调解不成,可以通过诉讼、仲裁等司法程序解决。此外,还有地区提供了投诉热线、网站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渠道。数据说明1、相关企业界定:(1) 房地产相关企业: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房地产”;(2) 二手房相关企业: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房地产经纪、二手房、出租受托管理的住宅、出租商业用房、办公用房”;(3) 房屋租赁相关企业:仅统计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房屋租赁”;(4) 物业相关企业:仅统计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物业”;(5) 装修相关企业:仅统计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装修”;(6) 搬家相关企业:仅统计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搬家”;2、仅统计中国大陆地区企业数据,城市等级划分以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为准;3、相关企业总量和增量统计全部企业状态,其余维度均仅统计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状态的企业;统计时间截至2020年10月。版权声明本报告由天眼查数据新闻试验室(“天眼查”)制作,版权由天眼查排他所有,所涉的文字、图片、商标、表格等组成部分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保护。欢迎您以媒体传播、市场分析、政策研究等非营利目的引用本报告部分或全部内容,引用时需注明来源“天眼查”。未经事先许可,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使用、复制、转载本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或组成元素,或向第三方实施许可,否则,天眼查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之权利。数据来源及免责声明本报告所涉之“天眼查”数据,均来自于权威公开信息来源。天眼查并不对前述信息来源所公示之数据、文字、图形等信息与客观事实的一致性、及时性、准确性进行保证或担保。同时,前述数据仅能反映当前公示统计数据样本的基本状态,未必能够完全反映市场客观情况。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以及推测仅反映天眼查于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由于社会以及政治、法律、市场、技术等环境可能随时改变,天眼查无法保证本报告所载信息可反映读者阅读时的最新行业或市场状态。有鉴于此,本报告无法作为投资决策的直接或最终依据,仅可用于初步研究参考,天眼查不因本报告(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计算方法、逻辑观点等)承担法律责任。请您知悉并同意,您基于本报告内容作出的分析、判断、决策等商业行为,均系您自身的经营行为,您不得因此类经营行为导致的利益受损而主张天眼查承担任何责任。同时,天眼查保留对本报告所载信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补充和修改的权利。请您在阅读或使用本报告前,审慎阅读及充分理解上述声明之内容,否则请勿阅读或使用本报告。

艾丽卡

2018上半年房地产行业研究报告,来自保利的绝对重磅干货

2018年行程过半,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国内经济调结构去杠杆稳步进行,房地产行业调控未见放松,而规模高位的峰值时代仍在延续,上半年全国商品房成交额再创新高,达到6.69万亿。与此同时,房企升级转型动作不断,行业掀起了一股“去地产化”的浪潮。我们认为,所谓的“去地产化”,实际上是房地产逐渐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另一种新型链接,将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人才、产业、税收等各种要素实现有效链接。这种新型链接,在当前形势下具有时代意义,对房企而言,是从开发商向综合投资服务商的重要切换,对国家而言,则是通过房地产的新型链接作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城乡建设、科技进步、人民美好生活等发展目标达成的重要手段。房企作为天然的资源整合专家,如何扮演好这种新型链接角色,任重而道远。本次年中重磅总结由保利地产战略研究院、保利投顾联合出品,报告分为两个部分。01聚焦行业长期发展:重点关注房企升级转型方向,房企“去地产化”的实质,是作为一种“新型链接”的整体发展定位的转变。02聚焦行业短期调整:重点关注货币环境和棚改政策调整下的市场走势,三四线楼市预计将面临阶段性见顶。Part 1中长期行业发展机遇房地产成为一种新型链接中国经济正值换挡之际,城乡建设面临新任务,土地市场供应主体——地方政府决策目标转变,新经济动能的培育成为政府发展重要导向,房企向产业靠拢、向实体经济靠拢,升级企业发展定位顺应行业变革形势。与实体经济融合,房地产行业中长期发展焕新机。行业发展新机遇房地产具备链接各类资源的天然基因,与“产业”融合共筑城市“新发展”房地产作为实体载体,可链接人、资本、产业,投资产业、向地产子领域产业链延伸发展。当前房企“去地产化”浪潮的背后,实质是企业战略发展定位的升级,以捕捉行业中长期发展的新机遇。1新浪潮:“去地产”淡化“开发”角色,向“开发 +运营”战略升级房企顺应行业发展变局,升级企业发展战略,由“单一开发”向“开发+运营”发展,包括为了获取土地资源的“运营”,如各种产业资源拿地,亦有房地产运营子领域发展,如长租公寓、养老地产、物流地产等。2新模式:产城融合发展下,房地产成为经济新型“链接”方式房地产已经成为互联网之后的另一种链接,这种链接将比互联网更有优势。互联网是用技术创新扫平障碍,而房地产则更扎实,可链接“人、资本、产业”等多方资源,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助力产业升级发展、推进城乡建设。作为载体的房地产向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新机遇,房企升级企业发展战略、推进这种“新型”资源链接的实现,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万科发展物流、投资文化产业;碧桂园进军农业;保利投资大健康产业链、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恒大投资新能源汽车、与中科院达成合作共同孵化高科技产业,都是在尝试使“地产”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链接”形式。房地产成为“新型”链接大背景土地供给侧变革——未来各线城市房地产运行市场逻辑将存根本性差异各线城市面临的土地约束条件存较大差异,供给侧变革因地制宜。一线城市:供给弹性极低型,面临供给不足的硬约束,供需矛盾突出;二线城市:供给弹性适中型,仍有一定增量空间;三四线城市:供给弹性超强型,能迅速释放供应,缓和供需矛盾。1土地出让方式转变:政府以土地衔接资源导入倾向明显在产城融合发展统一导向下,各地土地招拍挂市场捆绑各类条件出让情况明显增多,多地实施“限房价、限地价、竞自持”,同时,将产业资源导入作为竞拍要求亦十分常见。房企导入产业发展资源成为拿地“敲门砖”,如碧桂园科技小镇、保利军民融合小镇2土地供应结构性变革:构建政策性住房土地供应体系深圳二次房改:将供应端切分,意图重构住房供应体系深圳“二次房改”:明确供将住房需求划分为4类,对供应形式、供应对象、供应价格等方面均作了细化安排。人才住房与安居型商品房的交易模式设想,是深圳新住房模式改革探索中的一大亮点。设置封闭流转期防止短期套利行为发生,满足年限后,通过补差价的方式可上市交易,两类型产权仍可享有资产增值收益,但获利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北京共有产权房:先行实践供应端变革2017年北京出台正式文件,已推出38宗共有产权用地,约403万㎡,目前已有多个共有产权项目入市。在共有产权等新型市场制度建设上,政府充分借鉴98年房改的经验。一线城市供应端结构调整比想象中来得更快,北京共有产权项目入市经验表明操盘逻辑与商品房市场差异显著,房企开发模式需要适应调整。Part 2短期市场形势三四线市场将阶段性见顶全国市场轮动分化,一二线在行业严调控下成交势能减弱,三四线接棒铸就过去两三年房地产市场“大繁荣”。而在当前地产金融环境难有大改善、棚改等多项政策调整变数下,三四线市场阶段性见顶趋势已显现,房企宜客观认清市场形势变化,提前布局应对市场短期调整。关键变量分析:地产金融环境货币“放水”但非“漫灌”,行业资金紧绷形势难改善1趋势:不宜对宽松货币环境存过多期待当前的宽松货币政策“放水”但非漫灌,动因主要有二:对冲外围经济利空因素,稳定金融市场预期;疏通货币流动性至实体经济,修复信用环境,对冲经济下行风险。地产行业不宜对宽松货币环境存过多期许,但亦存部分积极因素,如居民按揭环境改善有望带动销售回笼加速。从房企融资端来看,金融监管框架变革下,“大水漫灌”地产的非标渠道已被堵,近期监管层举措仍释放“严控地产杠杆”信号,下半年房企融资端难有大改善。从房企到位资金看,按揭和定金与预付款走势分化,宽货币基调下,下半年销售回笼环境有望改善。从居民房贷端来看,房贷利率虽仍有升高但幅度明显趋缓,利率大幅攀升时间点已过。在流动性整体宽松、利率水平趋稳下,居民端信贷存改善空间,房贷利率企稳可期。但需注意近一两年三四线购房加杠杆较快,银行对三四线城市按揭管控趋严,资金或重新回流一、二线。2企业策略:稳健财务抗行业风险房企资金面临“强约束”,偿债压力增大而融资不顺畅,“现金流”管理重要性凸显。现金为王、加紧回笼资金,确保财务稳健,以应对行业短期调整风险。关键变量分析——三四线走势棚改等多重变数下,三四线市场加速变化、走向分化1解读:货币化支持力度已预期减弱,不宜扩大影响棚改政策调整早有端倪,货币化支持力度本就预期减弱。棚改政策调整也非“一刀切”,收紧是趋势,但不宜夸大影响。“国开行上收棚改审批权”更应放置在地方债务清理的大环境之下去理解。★2017.8 住建部等六部委住宅去化周期15个月以下的市县,应控制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更多采取实物安置2017.11 住建部联合国开行农发行 住宅库存不足、房价上涨压力较大地区,仍以货币化安置为主的2018年新开工项目,不予棚改专项贷款支持2018.1-4 山东、湖南、江西、广东、安徽表示因地制宜货币化安置山东:拆迁过程鼓励实物安置,取消货币化安置奖励湖南:商品住房库存不足、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市县, 要及时取消棚户区改造货币安置优惠政策江西:因地制宜实施棚改货币化安置,住房供需矛盾突出的市县应加大实物安置住房建设力度广东:控制棚改成本,实现收支平衡,因地制宜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安徽:各地要合理控制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商品住房供需紧张的市县,要进一步降低货币化安置比例2018.6 机构、媒体误读政策,爆出取消棚改货币化安置2018.7 住建部棚改会议 ① 2018年将持续推进棚改② 货币化安置并未取消③ 明确提出棚改不搞一刀切,强调因地制宜推进货币化安置,去化周期15个月以下、房价涨幅压力大地区以实物安置为主2作用:货币化有助释放需求,但非唯一影响因素棚改力度全国差异显著,山东棚改规模冠于全国,河南、贵州、湖南紧随其后,而东南部沿海地区棚改规模普遍偏小、货币化安置力度也较弱,尤其以广东、福建为代表,广东棚改规模全国居末、货币化安置占比不足两成。棚改货币化影响不应一概而论。2017年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较大的省份中,大部分高于全国商品住宅销售增速平均水平5.3%,例如江西、河南、贵州等省商品住宅销售增速超10%;但山东、湖南棚改力度位居一二,但商品住宅销售增速却并未超越全国平均水平。可见,棚改货币化对住房需求的释放有一定助推作用,但非唯一影响因素。3趋势: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三四线城市加速变化、走向分化三四线城市的矛盾,是供给弹性大与购买力不足的矛盾,周期的波动容易大起大落。随着库存逐步补充,将走向分化。加之金融市场动荡、资金回流一二线,尤其是下半年房地产税会有系列动作,相关信息将明显影响市场预期,购房者将优选配置优质资产,部分三四线资产或将承压。不同三四线城市在供给侧和需求侧表现差异较大。供应端需高度关注土地供给量。需求侧需把内生需求和外溢需求分开把握。从需求侧可以分为以下三类:01外溢型三四线:调控不放松,重回内需,容量预期下调,如环京、沪、深等城市。02依赖棚改型三四线:市场缩量,后市遭受遇冷风险,如山东、湖南等棚改大省三四线和非主要城市群三四线城市面临走弱风险。03内需型三四线:依赖本地改善客群与乡镇进城客群,考验价格承受能力4企业策略:全国轮动分化,房企城市投资需分类分析当前市场呈现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性,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城市之间互相对冲,导致总体呈现出一种“稳定感”,但平稳的表面下其实蕴含着危机。三四线量价见顶、市场风险逐步显现,必须分类分析、甄别风险。“三四线之王”的碧桂园暂停“全覆盖”战略,就是一个信号。在资金强约束、市场风险增大,行业面临短期调整,房企投资需更理性,落实“房住不炒”,抓住真实的居住需求,真正做到深耕城市。来源:保利地产(poly_realestate),本文已获授权,对原作者表示感谢。点击下面的小程序立即体验明源云租赁,让多业态资产运营一手掌握!

八尾猫

2018年全国房地产市场报告

对于房地产领域进行深度研究,包括总结行业现状,预测未来政策变化与市场走向等,能够更好地启示企业运作。12月27日,贝壳研究院年度峰会“贝壳思享会”在北京举办,会上重磅发布了《2018年全国房地产市场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仍处在高位,但基本结束快速增长势头。全国新房、二手房交易量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下半年市场开始转冷降温。在经历一年多的调控后,预计2019年中国房地产将迎来中温放松政策,新房在供给放量中走向拐点和分化,二手房则有望结束下行态势。第一部分:2018年的楼市答卷2018年延续去年的高压状态,部分城市继续加码。今年以来,22个城市加码或开启限购政策,17个城市实行限售政策。在政策修补中,调控压力已经达到顶峰。市场最敏感的房贷利率延续上升趋势,基本达到2015年以来高位。01. 新房增势终止2018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4.6亿平,同比基本持平。在住房全面商品化后的20年,商品住宅销售达到巨量顶峰,2018年新房GMV达12万亿,同比增加10%,增速回落至20年以来低位。而四季度以来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逐月同比下滑,销售疲态尽显。图:全国新房年度销售面积及同比(万方)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2018年以来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及当月同比数据来源:贝壳研究院 RealData 数据库02. 二手低温运行2018年全国二手房成交量预计420万套,交易面积3.95亿平,同比持平。在2016年末至今的调控影响下,2018年二手房市场保持2017年以来的低温状态,成交量低于2015-2016年。从重点城市二手房市场年内表现来看,6月以来成交持续回落,11月成交保持在2017年以来低位上。图:全国二手房成交量(万套) 数据来源:贝壳研究院整理测算图: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月度走势及环比数据来源:贝壳研究院 RealData 数据库在调控持续影响下,重点城市二手房市场降温,预期低迷。2018年客源成交周期同比全面延长,调价中涨价次数占比全线回落,买卖双方市场预期同比走弱。第二部分:2019的楼市前景- 政策预测:中温放松 -在经历一年多的调控后,房地产市场前期升温的势头有所减缓,今年下半年不少重点城市进入下降区间,一些城市的市场陷入低迷,居民杠杆快速增加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今天房地产调控政策面临的约束今非昔比,不仅有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有债务压力。资产价格过快上涨或下跌都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2019年的政策面更大可能性是中温放松,预计明年的主要政策调整会有三点:第一,调控主体由中央转向地方。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今年明确提出,城市地方政府是调控的主体,中央分类指导。调控主体的转变是因城施策原则的延续和落地,地方政府针对本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阶段和特定问题,发挥能动性,制定出适合本地发展的对策,更加有助于精准调控,科学调控。第二,调控方式由调控交易转向调控供给结构。历史证明,调控市场交易往往是影响需求释放的节奏,通常是延缓或刺激需求释放,尽管短期内可以实现政策目标,但会明显打乱市场供需结构,抑制市场调节机制,引发其他问题。调节交易并没有改变市场供给结构,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住房短缺或结构错配的问题。今后政策会减少对交易环节的行政管制,限价、限售乃至限购政策可能会根据不同城市的情况作相应调整。第三,政府职能回归到住房保障。经济下行对流动人群、低收入人群的冲击最大,住房保障更加重要。过去政府主要精力侧重于住房市场的管理,今后可能从住房供给和住房保障方面进一步发力,比如加快推进集体土地入市、鼓励买房出租、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为住房保障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等。- 市场预测:新房放量,二手触底 -01. 新房放量2017年以来全国土地交易增多,新房新开工、在建和待售面积都达到较高的位置。北京、上海、成都、南京、武汉等城市新房供应数量都比较充裕,导致2018年新房、二手房交易结构向新房偏移。2019年随着大量新房尤其是价格适中、位置尚可的限价房集中入市,会对二手房市场造成分流影响。图:全国商品住宅施工及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数据来源:贝壳研究院 RealData 数据库图:2018年北京新房成交占比月度走势数据来源:贝壳研究院 RealData 数据库02. 二手触底随着限制交易政策的松绑,卖一买一的换房需求会更容易释放,明年二手房市场下行的态势有望得到转变。随着下半年来重点城市二手房均价的下跌,购房门槛降低,部分购房者开始入市,11月重点一二线城市新增客源量环比增加9%。外加政策放松的影响,明年二手房市场有望结束继续下行的态势。图:重点一二线城市新增客源量走势数据来源:贝壳研究院 RealData 数据库03. 一线底火与二线压仓2018年末北京新房及二手房成交已经开始小幅升温,在政策中温放松的预期下,作为房地产底火的一线城市明年市场有望小幅回升,首次置业需求加快进入市场,带动换房改善链条活跃。图:北京新房及二手住宅成交总套数月度走势数据来源:贝壳研究院 RealData 数据库重点二线城市人口城镇化进程加速,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稳健,具有较强的抗周期能力。随着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购房资质的适度放松,更多的三四线城市居民为了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会优先选择到省会城市购房落户。年末二线城市新房及二手房的成交均已显现改善态势。预计随着2019年调控政策的边际改善以及新房供应的增加, 2019年二线房地产市场将成为全国房地产市场平稳增长的“压舱石”。图:重点二线城市新房成交套数走势数据来源:贝壳研究院 RealData 数据库图:重点二线城市二手房成交量走势数据来源:贝壳研究院 RealData 数据库本文由合作方供稿支持我们请点赞或使用评论功能↓↓↓

静则无为

房地产经纪行业研究报告:市场变局与突围之道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王小勇)1. 住房交易市场前景:空间存在潜力,结构开始转向住房交易市场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住宅新房销售市场、住宅存量房销售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1.1. 新房销售:规模巨大,未来提升空间受限从商品住房市场开启至今,新房销售市场在中国住房交易市场中占据着重 要的地位。商品住宅新房销售交易规模巨大。2020 年中国商品住宅新房总交易额达到 15.5 万亿元,2014-2020 年 CAGR 达到 16.5%,作为住房商品化以后住房交 易市场的主导力量,近 20 年商品住宅新房销售市场交易规模巨大。核心驱动力减弱——未来城镇人口增长存在限制。虽然中国城镇化进程依 然在持续当中,但城镇人口的同比增速持续减小,城镇化呈现逐渐放缓的 趋势,商品住宅新增需求增速减缓。与其他国家对比来看,世界主流发达 国家城镇化率普遍在 70%以上,中国城镇化率仍存在一定空间。根据联合 国预期,2030 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70%,之后开始进入城镇化后期,同 时对标美国的城镇化变化历史趋势来看,城镇化率增长至 70%时产生拐点, 进入城镇化后期,增速大幅减缓。2019 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 60.6%,按照 2009-2019 年的城镇化率趋势推算,同样将在 2030 年左右城镇化率达到 70%,预计增速将进一步放缓;长期来看,城镇人口增长存在限制,考虑到 新房销售的基础在于城镇住房的需求增量,新房销售的未来提升空间受限。商品住宅新房销售市场的交易额规模会在中短期内维持增长,但由于需求 增量的逐步减缓,预计未来的提升空间受限。1.2. 存量房销售:规模提升迅速,地位逐渐凸显存量住宅交易额提升迅速,增速超过新房。2019 年存量住宅销售总交易额 达到 6.7 万亿元,2014-2019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0.8%,超过新房销售同期 17.5%的复合增速,提升迅速。存量住宅销售在多个大中城市中占据主导,重要性逐渐凸显。根据前瞻产 业研究院数据,包括四个一线城市和厦门、宁波、苏州等强二线城市在内 的 18 个大中城市的存量房交易的市场规模占比已经超过 50%,开始占据交 易市场的主导地位,表明存量房市场的重要性开始逐渐显现。存量住宅销售流通率维持稳定,销售交易额增长趋势将随存量房价值提升 而延续。我们根据存量房总价值=城镇人口总数*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全国 二手房成交均价对存量房总价值进行测算,根据测算,2020 年底国内存量 房总价值约为 258.8 万亿元,2014-2020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5.1%,增速较 快;同时根据存量房流通率=存量房交易额/存量房总价值的计算方式对存 量房流通率进行计算(由于是对交易额进行预测,与常规的流通率=交易套 数/总套数的计算方法存在一定差异)。根据计算,中国存量房流通率 2014- 2019 年平均值为 3.27%,整体基本维持在 3%左右,较为稳定,预计存量住 宅销售交易额将持续快速增长。1.3. 住房租赁:伴随存量房价值同步提升,流通率保持平稳中国住房租赁交易额规模平稳上升。2019 年住房租赁总交易额达到 1.7 万 亿元,2014-2019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3.6%,持续平稳上升。住房租赁流通率维持平稳。我们根据住房租赁流通率=住房租赁交易额/存 量房总价值的计算方式进行住房租赁流通率的计算,2014-2019 年中国住 房租赁流通率整体维持在 0.75%以上,保持平稳。1.4. 住房交易市场总结:空间存在潜力,结构开始转向根据计算,我们认为:空间存在潜力:到 2030 年,商品住房总交易额将提升到 39.2 万亿元。 结构面临转向:到 2030 年,存量房市场(存量房销售+住房租赁)占比超 过 50%,在住房交易市场中占据主导。2. 渠道竞争格局:混业化渠道之争产生住房交易的传统渠道竞争是一种泾渭分明的状态。在新房销售市场上,开 发商开发新房,并通过售楼处直接自销给购房者,而一手代理公司则为开 发商售楼处提供代理、策划服务,协助销售;在存量房销售和住房租赁市 场上,经纪公司通过旗下人经纪人进行存量房销售和住房租赁的渠道业务。2.1. 各方角色发生改变,渠道竞争格局开始转变渠道竞争格局开始发生转变,地产开发商、一手房代理公司、经纪公司以 及电商平台在住房交易渠道竞争的角色产生变化。地产开发商拓展自有渠道,并进入存量房租售渠道业务。地产开发商通过 旗下分布较为广泛的物业管理公司案场,协助进行新房的自销;另一方面, 依托物业管理公司的场地以及长期与小区住户接触的机会,开发商开始衍生存量房销售和租赁的渠道业务,龙头房企碧桂园、融创、保利等通过旗 下物管公司同时布局一二手房渠道业务。一手房代理公司传统业务遭遇瓶颈,开始拓展二手房经纪业务。新房代理 销售业务的增速趋缓,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TOP10 一手房代理公司 代理销售额的上升速度较慢,落后于新房市场的增长速度,渗透率降低, 从 2016 年的 16.9%下降到 2019 年的 14.2%,传统一手房代理业务遭遇瓶 颈。在拓展的新业务中,部分一手房代理公司通过赋能经纪人的方式拓展 二手房经纪业务。以易居为例,赋能二手经纪业务的营收占比从 2016 年的 0.8%提升到 2019 年的 39%,存量房相关业务愈发重要。经纪公司开始进行一二手联动,并布局线上平台。经纪公司在传统的存量 房渠道业务基础上开始参与新房销售渠道业务,进行一二手联动,将渠道 能力逐渐向新房市场复制和迁移。以贝壳为例,2020 年,新房业务和二手房业务的营收占比分别为 54%和 43%,新房业务已经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 此外,经纪公司开始构建房产经纪 O2O 模式,同时在网页端和手机 app 建 设相应的平台接口,进行线上线下的业务联动。房产交易相关的电商平台通过线上引流获客进行渠道业务的开展。主要有 以下两种模式:第一种是“直买直卖”平台:绕过经纪人的中间环节,房 东和开发商直接在线上平台挂牌房源,并与客户直接约谈完成交易,平台 收取交易服务费,典型的例子是 2018 年以前的房多多;第二种是信息端口 平台,平台仅提供端口供经纪人发布房源,帮助进行推广,并收取平台使 用费和增值服务费用,不直接参与交易环节,典型的例子是安居客;第三 种是赋能平台:为线下经纪人提供数据库、品牌、线上交易工具等进行赋能, 并在交易佣金中抽取提成,以易居和现在的房多多为代表。2.2. 业务边界打破,混业化渠道之争展开综合来看,渠道的竞争格局产生演变,原本住房交易各细分领域的渠道参 与者开始互相加入其他领域的赛道,细分业务的边界被打破,住房交易市 场的渠道之争开始混业化。3. 线下突围之道:市场变局推动优势转换3.1. 现象:经纪公司在三项业务中渗透率持续提升在混业化渠道之争当中,经纪公司在三项业务中均持续提升。从三类业务 的渗透率来看,经纪公司在新房市场的渗透率从 2014 年的 10%提升到 2019 年的 26%,迅速提升;存量房交易市场渗透率长期维持在 80%以上,占据主 导地位;住房租赁市场渗透率从 2014 年的 33%提升到 2019 年的 53%,逐 渐取得优势;经纪公司在三项业务的渗透率均持续提升。3.2. 新房与存量房的渠道逻辑差异新房与存量房的渠道逻辑存在差异。在分析线下渠道商业模式之前,我们 可以看到的是住宅新房和存量房的渠道业务逻辑存在差异:新房的渠道逻 辑偏向于卖方市场,房源端的开发商在其中占据优势,通过推广的方式, 使客源端的购房者获知楼盘信息,并直接通过开发商自有渠道(主要是售 楼处)进行交易;存量房的渠道逻辑则偏向于均衡市场,房源和客源两端 需要经纪人进行拓展寻找,并与经纪人达成联系,经由经纪人进行信息匹 配撮合最终完成交易。3.3. 卖方需求转变:去化难度增加,需要增强获客能力长周期维度看,新房去化难度将逐渐增加。商品住宅新房的销售去化周期 处于波动上升的进程中,去化周期加长,商品住宅新房的去化难度逐渐增 加;从长期来看,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披露,2019 年中国城镇人 均住房面积达到 39.8 平米,对比世界主流发达国家来看,已经高于德国、 英国、法国的 39.4、35.4、35.2 平米,未来住房面积的提升空间较小,住 宅新房销售需求的提升空间存在一定限制,预计去化难度将逐渐增加;同 时,经纪公司新房业务的渠道佣金率从 2017 年的 2.1%提升至 2019 年的 2.3%,也从侧面印证新房去化难度增加。长效机制下,销售快速结转需求增加。房地产长效机制之下,国家对地产 行业的调控收紧,“三条红线”政策限制房企的融资规模,增加房企的资金 链压力,另一方面,房贷集中度管理政策从开发商和个人购房者两端对房 地产相关融资进行限制,这样的政策环境使房企的资金压力增大,对快速 销售结转的需求增强。由以上两个因素推动,新房渠道的卖方市场逻辑开始转变,房源端的优势 开始减弱,而客源端重要性增加,开发商需要拥有更强获客能力的新渠道。3.4. 买方需求转变:选择面扩大,匹配转换效率需求提升买方选择面扩大,渠道转换效率重要性凸显。多数购房者开始不再区分新 房和二手房,而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存量房交易在全国重要一二线城市占 据主导,并且存量房的位置和交通优势逐渐凸显,使得一二手房需求市场 开始融合。以上因素使得购房者的选择面开始扩大,相应地,对渠道的匹 配撮合能力有更高的需求,渠道转换效率的考量变得很重要。3.5. 经纪公司获客能力优势:多元覆盖面+大规模布局经纪公司的获客方式覆盖全面且规模大,拥有较强的渠道获客能力。相对 于开发商和一手房代理公司,经纪公司的渠道获客方式覆盖面更广且规模 较大。在线上拥有更高的月活量的平台,线下长期培养的门店和经纪人拥 有相对开发商案场更多的数量优势,并且经纪业务长期在客户资源上的深 耕积累也使得熟客资源能通过转介绍带来新的客户资源。3.6. 经纪公司转换效率优势:直接运营带动赋能增效经纪公司直营带动赋能的模式效率高于纯赋能模式。通过门店和经纪人进 行的渠道业务主要为直营和加盟赋能两种模式,直营模式下公司直接管理 门店和经纪人进行业务,并从交易中抽佣,以链家为代表;加盟赋能模式 下,公司输出品牌、数据、软件工具等,并从加盟商获取的佣金当中抽取 部分提成,以易居为代表。从效率上来看,经纪公司(链家、我爱我家等) 直接运营模式下的转换效率远高于一手代理公司(易居)的赋能模式,从 单个门店完成交易额的数量来看,链家与我爱我家的单店交易额分别为 1.42 亿元/年和 0.9 亿元/年,而易居纯赋能模式下单店交易额为 0.19 亿 元/年;从单个经纪人完成的交易额来看,链家和我爱我家单经纪人完成交 易额分别为 820 万元/年和 610 万元/年,纯赋能模式下的房多多和易居单 经纪人完成交易额为 80 万元/年和 40 万元/年。同时,贝壳平台赋能部分 单店交易额和单经纪人交易额分别为 0.35 亿元/年和 460 万元/年,介于 直营模式和纯赋能模式之间,经纪公司通过直营带动平台赋能的模式下, 转换效率同样高于纯赋能模式。3.7. 经纪公司的基础设施壁垒:门店规模与经纪人培养经纪公司的门店布局和经纪人培养存在壁垒。门店和经纪人作为经纪公司 的基础设施,直接决定经纪业务的覆盖面。头部经纪公司均拥有大规模的 门店布局,数量远超头部开发商的物管项目,截至 2020 年来看,物管公司 中规模最大的碧桂园服务在管 3277 个项目,而头部经纪公司中门店数量 较少的我爱我家拥有约 3400 个门店,德佑则拥有约 10000 个门店,即使开 发商全部物业项目均开展案场业务,其覆盖面依然与头部经纪公司存在差 距;此外,而作为经纪公司业务基础单位的经纪人,其技能存在一定的专 业性,从交易前的房源实勘、维护,到交易中的协助贷款、协助公证,再 到交易后的客户关系维护,均存在特定专业技能,同时 82%的经纪人从业 年数在 1 年以上,38%的经纪人从业超过 4 年,需要一定工作经验积累,无 法快速培养,经纪人的培养同样存在壁垒。3.8. 总结:经纪公司是线下渠道竞争中最理想的模式综上,基于市场变局的买卖双方渠道需求改变,使得渠道获客能力和渠道 转换效率成为渠道竞争中的关键。经纪公司在获客渠道的覆盖面和规模上 双向占优,直营带动平台赋能的模式拥有高转换效率,与新的渠道需求匹 配度最高,同时存在门店和经纪人的基础设施壁垒,是线下渠道竞争中最 理想的模式。4. 线上平台突围之道:线上线下闭环引导模式突围房产线上交易平台在房产交易中愈发重要,线上平台的活跃度和渗透率不 断提升,在整体市场当中的地位越发重要,而线上三种平台模式的竞争也 由此展开,主要的竞争者为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直买直卖”平台、信息端 口平台: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经由线上导流以后,通过线下经纪人对接房源客源, 引导交易完成,以贝壳找房为代表。收费模式上,对自营部分的交易收取 与线下相同比例的佣金,对非自营的部分则从加盟经纪商的佣金中获取一 定比例的平台抽成。“直买直卖”平台:房主直接在平台上挂出房源,买家直接通过平台获知 房源信息并与房主协调达成交易,以 2018 年以前的房多多为代表。收费模 式上,平台按照完成的线上直接完成的交易额按比例抽取佣金。信息端口平台:为经纪人和经纪公司提供广告信息平台,挂出房源,平台 并不直接参与交易,仅收取使用费和增值服务费用,以安居客为代表。收 费模式上,主要是按照月份/季度进行固定额度的使用费收取,与交易额无 关。赋能平台:平台为线下中小经纪商提供品牌、数据库等资源,通过赋能经 纪商的方法参与交易,以现在的房多多为代表。从收费模式来看,赋能平 台对经纪商完成的交易额按一定比例抽取佣金作为服务费用。4.1. 房产交易平台化的痛点:交易转化以及用户留存房地产交易线上平台存在痛点。房地产的产品特性决定了房产交易平台存 在的痛点:交易转化与用户留存。1)在交易转化方面,房产交易环节多, 流程复杂,且关联方多,转换交易的难度相较一般商品交易更大;2)在用 户留存方面,通过贝壳平台与滴滴出行、美团外卖的对比来看,房产交易 频次低,单次金额高,而佣金率较低;美团、滴滴这种佣金率比较高的平 台可以让利补贴、用低价格吸引用户,使用户养成叫外卖和网约车的习惯 后停止补贴;房产价交易平台则无法做到这一点,房产佣金率低,佣金补 贴相对于房价比例太少,佣金补贴无法吸引用户选择平台,也就无法通过 佣金补贴培养用户粘性,同时由于交易频次低,即使培养用户粘性,作用 也较小,用户留存的难度大。我们将结合从线上到线下的房地产交易流程,针对两个痛点的解决,对平 台模式进行对比分析。4.2. 房源→流量:线上线下联动房源拓展,构成网络效应线上线下联动拓展房源,构建网络效应。房源上线获取流量为交易平台进 行交易的第一步。从购房者获知房源信息的来源来看,63.3%的购房者会选 择门店咨询,为最主要的获知方式,线下的信息渠道依然重要。从房源开 拓方式来看,应用最多的两种分别为门店接待和熟客转介绍,线下的房源 拓展方式依然占据主导。经纪公司及其衍生平台通过维持线下门店和经纪 人的拓展方式保持房源数量上的优势,增加上线的房源数量,促成网络效 应,以此增加线上流量。相比之下,“直买直卖”平台缺少线下拓展的房源, 信息端口平台难以保证房源质量,赋能平台则多数赋能中小经纪商,房源 拓展力度较低。4.3. 流量→客源:高房源真实性保证流量转化为客源高房源真实性保证流量转化为客源。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的调查显示, 73.8%的购房者在选择线上平台时会关注房源真实性,为购房者对平台的选择中考虑的最重要因素。而在线上平台房源真实度评分排名当中,链家网 (链家直营)、贝壳找房(链家直营+平台加盟)、21 世纪不动产位列前三 位,均为经纪公司衍生平台。信息端口平台仅收服务费用的运营逻辑决定 其无法对经纪人拓展房源的真实性进行监控,“直买直卖”平台则由于缺少 专业经纪人的实勘,难以对发布房源的真实性进行有效认定。相比于另外 几种模式,经纪公司衍生平台具备更高的房源真实性,高房源真实性保证 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的线上流量对客源的高转化率。4.4. 客源→成交:线下经纪人深度投入,引导交易转换线下经纪人的深度投入不可或缺。房产交易推进的过程当中环节复杂,且 涉及关联方多,需要专业经纪人协助进行实勘、验真、带看、签约、过户, 而即使在交易时间之外,房源依然需要维护,线下经纪人的工作无法被取 代。同时,客单的成功签约需要经纪人多次带看,成功签约的经纪人 5-10 次带看占比为 48.4%,10-20 次带看占比为 37.2%,98.7%的成功签约经纪 人需要带看 5 次以上,线下经纪人的深度投入不可或缺。经纪人业务效益存在头部效应,且头部经纪人拥有高转换率。根据贝壳研 究院数据显示,前 20%的经纪人完成拓展房源量的 59%,带看量的 42%和成 交量的 81%,同时头部经纪人成交量与带看量的占比差异证明头部经纪人 拥有远优于其他经纪人的高转换率,存在较强的头部效应。经纪公司衍生平台拥有针对经纪人的强管控能力。“直买直卖”平台没有经 纪人,而信息端口平台不直接参与交易,对经纪人的管控力度低。相对于 另外两种平台模式,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的准入审核更强,技能培训、业务 监管、激励制度、合作共享方面拥有管理模式的优势,强管控能力使其拥 有更强的能力培养优质经纪人。4.5. 成交→房源:数据和客户资源的集中沉淀,引导进一步房源开拓数据和客户资源的沉淀引导房源开拓。经纪公司衍生平台在交易完成后由 经纪人对交易信息进行录入,将楼盘数据和客户资源集中沉淀在公司数据库内,再依托数据进一步拓展新房源。通过积累数据和客户资源进一步拓 展新房源并上线,重新开始新一轮交易循环,维持交易各环节的相对竞争 优势,无需依赖用户习惯,从而避免用户留存的问题。对比之下,“直买直 卖”平台缺少线下经纪人的环节对房源进行进一步拓展,信息端口平台则 缺少对房源信息的统一沉淀,赋能平台与经纪人联系度较低,房源信息沉 淀的集中难度较大。4.6. 总结: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线上线下联动构建闭环,是房产交易平 台最理想的模式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的线上线下联动的全环节布局构建商业模式的闭环,解 决平台化的痛点。交易转换问题的解决: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维持线下经纪人的深度投入和对 经纪人的强管控力度,保证从流量到客源再到成交的顺利转换。用户留存问题的解决:通过数据和客户资源积累重新拓展房源,进行下一 个循环,维持交易各环节的相对竞争优势,而无需依赖用户习惯。因此,经纪公司为基础,衍生线上平台,是渠道之争中突围的最理想模式。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白钻石

《2020-2025最具发展潜力行业研究报告》出炉,房地产行业潜力排行位居第二

来源:时刻头条“金九银十”逐步进入尾声,应届毕业生的秋招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对于尚未走出校园、对各行业认知较少的高校毕业生而言,如何选择高潜力的行业、寻找适合的行业方向成为他们最关心的话题。近日,智联招聘联合贝壳研究院发布《2020-2025最具发展潜力行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房地产行业位居最具发展潜力行业排行榜第二。其中,房地产经纪行业人才需求旺盛,近四年需求复合增长率达22%,远超全行业水平。此外,房产经纪行业人才吸引力强劲,高学历、高收入将成为房地产经纪行业人才新趋势。迈入存量房新时代,房产经纪服务渗透率将超60%根据智联招聘近3年15大类行业25189万在线职位及32354万投递行为数据,《报告》显示,2020-2025最具发展潜力的五大行业分别为互联网/IT/电子/通信、房地产、制造业、金融业和专业服务。从需求指数来看,房地产、制造业、互联网行业人才需求潜力排名前三、从薪酬指数来看,金融业、房地产、互联网行业薪酬潜力排名前三、从吸引力指数来看,互联网、制造业、专业服务、批发/零售/贸易、房地产行业吸引力排名前五、从粘性指数来看,互联网、制造业、房地产行业粘性排名前三。作为房地产行业的重要分支,在广阔的居住市场空间下,房地产经纪行业的价值日益凸显。《报告》认为,国内一线城市已经进入房地产存量时代,北上深二手房交易占比近70%,未来将迎来存量的全国化;同时,房地产经纪服务的渗透率将由2019年的47.1%提升至2024年的62.2%。这一发展前景在房产经纪人才需求数据上也得到了印证,结合智联招聘2017-2020年房地产经纪行业346万在线职位及852万投递行为数据,《报告》发现在供需方面,2020年受疫情冲击,就业市场出现疲态,但房地产经纪行业2020年1-6月仍能提供67万个在线职位,近四年需求复合增长率达22%,远超全行业和房地产行业整体-1.19%和-2.21%的增长率水平。从岗位投递简历的来源来看,非房地产经纪行业投递简历占比超过70%,其中超过四成来自互联网、教育培训、咨询服务和证券期货等高端行业,行业吸引力极高。高学历、高收入成房产经纪人新趋势,贝壳找房打造行业实践样板通过监测智联招聘近3年房地产经纪行业346万投递行为数据,《报告》从人才需求质量和行业薪酬水平角度,对房地产经纪行业的人才发展趋势进行解读。新时代下,房产经纪人正朝着高学历、高收入趋势发展。2017-2020年,房地产经纪行业本科及以上人才需求占比由26.7%上涨到40.2%,房地产经纪行业整体人才质量提升需求迫切。在薪酬方面,《报告》显示,房地产经纪行业人才需求TOP20城市的平均年薪近12万元,比国家2019年平均薪酬水平高32%。同时,房产经纪企业发布的各学历职位薪酬均高于求职者期望薪酬,本科职位发布薪酬比求职者期望高34.3%,研究生职位发布薪酬比求职者高65.5%。而具体到个人来看,工作经验越长,沉淀价值越高,经纪人收入水平越高,收入增长速度越快。工作3-5年的经纪人平均年薪15万元左右,近四年复合增长率达7.5%,5-10年经验的经纪人平均年薪26万元以上,近四年复合增长率达6.1%,经验价值沉淀优势凸显。此外,《报告》以国内最大的线上线下房地产交易和服务平台为例,剖析了贝壳找房的最佳行业实践。在行业体量不断扩大、行业人才发展趋势向好的背景下,贝壳找房以数字化赋能经纪人,通过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为服务者提供多元数字化工具,提升经纪人作业效率;另一方面,贝壳通过高学历准入、专业培训、从业体验和收入回报等方面竭力打造经纪人职业化。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大部分行业就业市场有所萎缩,但据贝壳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全行业近八成经纪品牌未关店裁员反而逆势扩招。在此行业背景下,贝壳找房作为领军企业的表现尤为突出,2020上半年,贝壳平台帮助各新经纪品牌吸纳25万经纪人入职,而在人才的选用上,高学历经纪人逐渐成为贝壳找房的准入门槛。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每10个经纪人约有3个本科及以上学历经纪人;北京、上海链家新招经纪人统招本科以上占比超90%。在受今年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受阻的情况下,《报告》最后指出,建议广大求职者更新认知,重点关注未来具有高发展潜力的行业,综合考虑自身能力与行业发展等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狼和羊

2018年中国产业地产行业市场发展前景研究报告(附全文)

中商情报网讯:产业地产,就是以产业为依托,地产为载体,实现土地的整体开发与运营。由于产业地产与园区产业、区域产业、城市服务产业的价值同步及发展的协同性,产业地产愈发受到重视。

使民心亲

2021中国房地产200强企业研究报告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房地产行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将有新的变化,房地产企业应强化风险意识,增强内生动力,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中指研究院在百强研究的基础上拓展研究101-200强企业群体,从规模性、盈利性、成长性、稳健性、融资能力、运营效率和社会责任感等七个方面全面、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综合实力,以更加宏大的视角延伸研究边界,扎实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售总额超1.6万亿市场份额近10%图1 101-200强企业2018-2020年销售增长及市场份额情况202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为173613亿元,同比增长8.7%。101-200强企业销售总额16003.8亿元,同比增长11.6%,较全国增速高2.9个百分点;市场份额为9.2%,较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聚焦区域深耕重点城市因地制宜打造适销对路产品▌立足高能级城市辐射周边,聚焦热点城市群保增长图2 2020年101-200强企业总部主要所在城市101-200强企业倾向于在高能级城市设总部。这些城市是各城市群的核心重点城市,101-200强企业将总部设于此,能够尽享其经济、人口、产业等优势,并以此为大本营不断向周边城市强力辐射,实现城市布局的扩张。图3 101-200强代表企业2019、2020年各城市群销售额分布101-200强企业紧抓深耕区域城市的窗口期,实现了销售业绩的稳步增长。从30家代表企业重点项目销售情况来看,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成渝和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仍为销售额主要来源区域,贡献占比总计达83.9%。▌标准化产品线助推规模扩张,因地制宜打造适销对路产品图4 101-200强代表企业2019、2020年重点项目各面积段销售占比2020年,101-200强企业把握市场主流需求,同时顺应需求变化加推改善和高端类产品,助力项目的快速去化。从代表企业重点项目各面积段产品的销售占比情况来看,首置及首改类产品合计占比达66.2%,仍为市场需求主流;140-200平米的改善类及200平米以上的高端类产品销售额贡献率同比分别增长0.4、0.7个百分点至20.6%和13.2%。一方面,处在发展初期或者规模化扩张阶段的企业为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积极构建标准化产品线。另一方面,部分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继续深挖现代居住需求,以人为本推出绿色、健康类型的特色产品,满足人们精神、情感、体验深层次美好生活需求,助力销售规模再创新高。高成本致盈利水平下行多管齐下保障盈利质量▌成本持续上行,利润率下行压力较大图5 101-200强企业2018-2020年净利润率均值近年来土地成本高企,叠加前期高价地项目进入结转期,企业的盈利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行业利润率下行压力较大。2020年, 101-200强企业净利润率均值为9.1%,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一方面,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土地成本居高不下侵蚀企业利润空间。另一方面,经营管理成本快速攀升,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受新冠疫情影响,房企加大营销力度销售费用略有增加,同时101-200强企业为加速去库存采取多项促销策略来降价促量,进一步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多管齐下降成本增利润,保障企业盈利质量尽管行业利润率下行压力较大,但仍有部分企业表现了较好的盈利能力,通过提升产品溢价、同区域多盘联动开发降成本、拓展相关多元化业务扩大利润规模等方式,保障企业盈利质量。图6 101-200强企业多元化领域拓展占比首先,在产品层面,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强化品牌溢价优势,有效保障盈利水平。其次,区域深耕型企业在同一城市或区域内采用多盘联动的开发模式,发挥多项目间的协同效用,降低企业成本。最后,企业围绕地产主业拓展多元化业务,塑造新的利润增长极。投资聚焦热点城市群多渠道拓储降低土地成本▌拿地重仓二线与三四线,长三角布局力度增大图7 101-200强代表企业2019、2020年拿地面积城市等级、区域分布情况2020年,101-200强代表企业拿地金额总量为1289.6亿元,同比增长10.6%。从拿地权益面积来看, 101-200强代表企业在二线城市的新增土储权益面积占比52.6%,同比增长1个百分点;三四线城市面积占比为36.3%,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一线城市占比下降1.7个百分点至11.1%。结合城市群来看,2020年101-200强代表企业在长三角城市群新增土储权益面积占比为44.6%,较上年增长19.5个百分点;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增土储权益面积占比为15.1%,同比增长9.3个百分点。▌因城施策灵活拓储,降低成本优化布局一方面,在持续深耕区域或者一些三四线城市较多选择独立拿地。101-200强代表企业2020年在招拍挂市场拿地权益占比均值为81.4%,同比增长2.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在部分非深耕或新进热点城市,受土地成本较高及出让条件限制影响,101-200强企业拿地态度更趋理性,多选择和其他企业联合拿地或后期合作开发,以缓解资金压力和风险。此外,101-200强企业借助自身在深耕区域的品牌和资源优势,采用旧改、城市更新、产业地产、文旅地产等方式积极扩充土地储备。降杠杆取得成效仍应警惕资金布局等隐忧图8 101-200强企业2019、2020年资产负债率“三道红线”下101-200强企业资产负债率均值为75.2%,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101-200强企业普遍规模扩张意愿强烈,部分企业于年内提出了规模扩张的目标。追求规模是101-200强企业的正常诉求,但企业未来面临的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紧缺风险也应及时警惕。从资金层面来看,101-200强企业面临较大压力。继针对企业的三道红线融资新规后,央行又针对银行的贷款结构出台了相关规定。两项措施将直接限制企业融资端资金来源,间接限制销售端资金来源,影响原有的资金来源结构。叠加2021年偿债最高峰,企业流动性压力陡增。为完成降负债和稳发展的双目标,企业将更加依赖销售端资金来源,保持高销售回款率是保证现金流健康和穿越地产周期的重要环节。从土地层面来看,101-200强企业多是区域深耕型企业,应警惕集中布局所带来的风险。一方面,过度集中布局会使得企业难以快速应对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单一城市或区域内可供投资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随着头部企业进驻,城市内土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拿地难度逐渐增大,企业应理性向外扩张,主动破局。从人才层面来看,101-200强企业应注重规模扩张后人才和管理机制的匹配。101-200强企业普遍处于规模扩张阶段,未来随着管理半径的增长,会对组织架构及管理机制提出更高要求。企业也应升级管理机制,完善业务流程,以落实实施企业战略规划,规避规模与管理机制不匹配导致的经营管理风险。增强资源获取能力实现规模快速扩张▌因城施策灵活拓储,降低成本优化布局表1 2020年内地房企在香港IPO上市一览积极登陆资本市场,拓展多元融资渠道。在港上市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国际形象,有利于业务向外扩张;另一方面,香港作为国际投资平台可以帮助企业拓广融资渠道。除IPO募资外,内地赴港上市的企业可以通过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多种渠道募集资金,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资金基础。供地两集中政策下,提升项目周转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集中供地将导致企业短期资金压力增大、投资难度增加,项目如集中入市也将对销售端带来较大压力。同时,集中供地将从投资端引导企业调整项目整体运营节奏。这项政策也将对房企产生结构性影响,资金实力较强的大中型房企和部分区域龙头房企调整余地较为充裕,融资能力较差的中小房企则面临一定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101-200强企业需提升项目周转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保障规模稳健增长。▌适度向外扩张布局,择时择优深耕图9 千亿代表企业布局发展路径101-200强企业普遍已经完成区域深耕,接下来可适时向外扩张。首先,在向外扩张路径选择上,优秀企业多选择优先向热点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布局,以此为基础完成城市群深耕到辐射全国的过程。其次,部分101-200强企业采用择时择优深耕的方式来规避城市、区域深耕风险,目前来看核心城市和城市群仍是企业进行此类布局的首选。“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前来看,五大城市群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地区,且由于产业集聚的优势汇集了大量具备一定消费能力的人群,长远来看位于其中的房地产市场仍蕴藏巨大潜力。最后,集中供地模式或为101-200强企业提供布局扩张机遇。在集中供地模式下,信息披露更加公开透明,便于多地块的综合评估比较,也给予101-200强企业一些布局机会。一方面头部企业未来会将资金更多的集中于优质地块上,而次优级地块可以成为101-200强企业拿地的重点;另一方面,集中供地模式下,招拍挂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未来企业或将更愿意选择合作拿地,缓解资金压力平摊投资风险。▌优化管理引进人才,提升企业管控效率表2 百强企业管控模式分类百强企业多年来规模的持续扩张导致管理半径持续增加,管理体系也经历了由粗放向精细化演变的过程,其丰富的经历与经验足以成为101-200强企业学习的对象。整体而言,百强企业的管控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规模化初期的运营管控型、快速规模化阶段的战略管控型和综合集团阶段的投资管控型。在人才体系方面,百强企业则完成了从职业经理人机制到合伙人机制的转变。行业发展早期百强企业通过建立权责分明、边界清晰、专业主义、规范管理的职业经理人机制,有效降低内部交易成本、驱动企业创新和规模扩张,同时培养了一支规模庞大、专业性强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而进入下半场,随着整个行业竞争格局的转变,行业竞争性与风向增加,职业经理人机制不能共担风险的缺点显露出来。这种背景下,百强企业纷纷推出合伙人机制,来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持续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抗击疫情彰显责任担当2020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同时又面临疫情挑战。在这种背景下,101-200强企业作为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和劳动就业稳定器,持续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一方面投身到扶贫攻坚工作与公益活动中去,并逐渐在扶贫过程中探索培育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和可持续致富的动力;另一方面,面对疫情挑战企业出资出力,与国家共渡难关,彰显企业责任担当。▌持续扶贫热心公益,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自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以来,101-200强企业以规划为行动指南,秉持其主体思想,沿着总体思路,多措并举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去,为国家实现脱贫攻坚的基本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一方面,101-200强企业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增加扶贫覆盖范围。另一方面,101-200强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撬动社会资源实施特色扶贫,实现了“造血式”扶贫。此外,部分101-200强企业热衷公益,为建设美好社会出一份力。▌出资献力,积极参与抗疫活动面对疫情,101-200强企业快速反应,积极捐资捐物,充分彰显了“达则兼济天下”的企业责任担当。如东方佳园向临沂市红十字会捐款500万元,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贡献力量。此外,部分101-200强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成立抗疫物资生产线、减免租金等方式奉献抗疫力量。结语202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疫情的冲击下表现出较强韧性,商品房销售额实现稳步增长。在此背景下,中国房地产101-200强企业持续深耕大本营及热点区域加大推盘营销力度,顺应市场形势紧抓主流需求,使全年业绩增长速度领先全国2.9个百分点,市场份额提升至9.2%。优秀的业绩背后是企业综合运营管理能力的逐渐增强:一方面101-200强企业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区域多盘联动开发、拓展多元业务等方式改善盈利表现;另一方面,通过多元化方式增加优质土地资源,为下一步发展储备了充足资源,未来发展前景可期。从长远来看,中国房地产市场仍有发展空间,但随着企业“三道红线”、银行“两道红线”等政策的推出,企业间的竞争加剧,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向头部阵营企业加速倾斜。展望未来, 101-200强企业可学习百强优秀企业的成长经验,在资金方面要积极创新拓展融资渠道、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在布局方面要灵活多变,懂得在区域深耕和向外扩张之间适时变换;在企业管理方面尽快引进人才、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推动企业发展战略有效实施,最终实现规模稳定增长。

客问其族

房地产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020年关于房地产行业的五大疑问

(如需报告原文请登录未来智库)一、2020 年政策面如何定调?回顾过去三十年,房地产一直都被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而如 今,我们面临的是“既要又要”的两难:既要防止经济增速下滑过快,又要 抑制房地产泡沫继续增长,既要保就业、扶贫、维持物价稳定,又要坚持环 保、过剩产能出清。政府-房地产-民生实际上是一个石头剪刀布的关系:2020 年,在经济目标 完成度有一定压力的背景下,房地产是否会再一次被用作中国经济的稳定器, 也是市场争议的主要命题。维持经济增长速度-抑制资产泡沫-防止系统性金 融风险似乎变成了不可能三角。我们认为,未来房地产政策的主要特点是“稳”字当头以及“各地政府灵活 掌控”。“稳”的主基调自不必说,在 2019 年 12 月 10 日-12 日召开的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定调了 2020 年房地产行业的政策主基调是“稳”。 会议提出“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 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另外,2019 年 12 月 10 日至 12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压实 各方责任”,说明未来管理将从“纵向管理”慢慢转变成各地政府“灵 活掌控”,在尽可能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的前提下,同时兼顾环保、降杠 杆、保就业和抑制资产泡沫,寻求动态平衡,这意味着未来地方政府在 房地产政策的把握上有更多的自主权。我们认为,在“扶贫”、“保就业” 为先,政府财政压力加剧的背景下,部分城市的房地产政策将会有边际 松动,“因城施策”将会延续,但仍然不会出现过去所见的大幅放松。其一:中央层面,坚持“房住不炒”2019 年以来始终坚持“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除开政治局 会议及四中全会外,住建部、央行等相关部委也多次表态,坚持“房住不炒” 的定位。我们认为,在当前房地产景气度依然在高位,行业整体趋稳,局 面杠杆率上升偏快的背景下,大范围放宽的可能性不大,全局层面大概率 保持调控基调平稳,放权地方,以关键指标区间管理为主。其二:地方层面,灵活把控因城施策在地方的具体实践,多以“人才新政”、“公积金额度、年限、使用 范围”、“落户政策”为代表的放松,及以“房价指导”、“限购限售”等为代 表的收紧。从趋势上看,随着部分地区房价下行压力加大,叠加土拍市场的 快速转冷,少数地方开始尝试政策松动,激发市场活力。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大方向不是要打压行业,目前看来:土地 溢价率持续走低,即便促销,去化压力也在加大,市场看空情绪浓厚, 这些其实已经背离了促使行业健康平稳发展的初衷,我们看好明年上半 年“一城一策”式的政策调控或出现宽松多于收紧的结构性改善,但全 局性大的宽松政策出现的可能性较小。二、2020 年基本面会如何演绎?在“因城施策”延续的背景下,我们认为 2020 年房地产行业将延续呈现窄 幅波动的特点,周期被熨平拉长,主要概括为:销售稳中有降,竣工持续 修复,投资维持韧性。销售:预计 2020 年销售面积同比-2.88%,金额同比+3.00%2000 年至今,是市场熟悉的政策调控分割出的几轮周期:2001 年后股 市资金进入楼市,同时地产公司上市禁令解除; 2002 年推出招拍挂制度, 2003 年确立房地产行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随后便进入了数轮调控周期。本轮下行周期销售韧性持续超预期从短周期角度看,当前正处新一轮周期中的下行期。2016 年下半年开启 的因城施策调控可以看做是本轮下行周期的起点,至今历时三年。但本 轮下行周期较以往有所不同,下行趋势被平滑:2017 年、2018 年、2019 年 1-10 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分别为 7.66%、1.33%,0.10%。本轮下行周期韧性超预期,在维持调控的大环境下,销售维持三年正增 长,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因素:一二线、三四线分别因调控与棚改货币化,形成周期错配,拉平下 行周期:分城市看,2016 年 Q4 开启的因城施策调控,确实对一二 线城市销售形成了明显的压力,但此时三四线城市,正在高比例货 币化棚改的峰值期,销售量价齐升;2018 年 Q3 以来,一二线城市 因长期调控,量价处于底部,潜在需求积蓄旺盛,部分地区凭借人 才新政调控有所放松,限价也部分放开,一二线城市销售开始反弹, 而三四线城市因为棚改缩量,及价格被推至高位,叠加提前透支的 需求,销售端压力开始显现。三四线表现出超预期韧性,或在于地方专项债对棚改 PSL 的接力 及棚改到位资金的滞后,高估棚改带来的影响:首先,棚改总投资 额构成比例发生变化,2018 年开始,政策性银行(国开行、农发 行)用于棚改的增量资金减少,而地方专项债对于棚改的支持开始 增多;其次,棚改资金从批复下拨,到发至居民手中,最后到销售, 存在一定的时间差。10 月,棚改开工 289 万套,较 2018 年同期 580 万套下降一半以 上;但从投资力度看,2019 年 1-10 月,完成投资额 1.03 万亿, 较 2018 年同期下降不到 1/3。融资并未大幅收紧,房企到位资金较为稳定,原因或为货币 政策宽松+利率市场化:回顾前几轮调控收紧期,往往是政策 面加资金面双管齐下;然而对比发现,本轮自 2016 年 Q4 以 来因城施策调控,资金面的收紧,相比前几轮调控较为温和, 房贷利率也不再是一刀切,而是市场化的。数据上看,按揭利 率回升幅度并不大,且在 2018 年底又开始下行;从居民中长 期贷款增速上看,预计按揭放款额度并未人为收紧;企业层面, 房企到位资金未见明显下行。库存处低位,新开工维持强度,销售推盘有支撑:从狭义库存 口径看,已竣工未出售的商品房面积,自去库存攻坚战以来持 续下行,现今大概相当于 2013 年的水平;在低库存背景下为 了维系销售,行业整体新开工依然维持在相对高位,本轮下行 周期中,新开工指标未见明显的下调,这也是销售端较强韧性 起到的信心支撑。……新开工:预计 2020 年新开工面积增速同比+2%逻辑上讲,新开工目的是为了销售,因此新开工的趋势滞后且主要取决于销 售;同时,行业整体库存会影响新开工的弹性(高库存下新开工动力偏弱); 另外,资金面因素也会影响新开工的进度。从数据上看,销售领先新开工 2-4 个季度;库存越高,新开工顶部滞后销售 顶部的时间越长;资金方面对开工的影响有两种:在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 房企开工会受到资金的制约,而资金偏紧的情况下,加快开工可以让更多的 项目达到预售条件,实现销售回款缓解资金压力。2019 年,在资金面偏紧 的情况下,大部分房企加快新开工,形成预售,以加速销售回款。而 2016 年 Q2 至今的这轮周期又有所不同,销量与去化周期走势首次同向 而不是反向(主要原因在于三四线去库存造成的结构差异),使得在销量温 和下行时行业一直处于低库存状态(2018 年 Q4 末全国去化水平 1.64 年, 为 2011 年以来的较低水平),导致新开工具备较大的弹性。2019 年 4 月至 9 月新开工增速的持续下行,与拿地的减弱,低库存与低去 化环境相照应;而 10 月单月新开工大幅反弹,有去年低基数原因(去年 10 月+14%,下半年平均 22%),也有房企在年底前补最后一波货值,冲刺全 年销量的原因。首先,对于当前销售的判断,我们认为是在基数效应下稳中有降;由于去化 尚未改善,且进入 10 月份促销季后,去化率进一步下降,我们认为有降价 导致观望的原因,也有推盘大量集中增大分母与分流的因素;其次,库存方 面,我们看到中期库存在低位,但有抬升趋势;最后,由于 2018 年 Q4 以 来,房企拿地持续低迷,在当前快周转的风格下,明年上半年的新开工会受 到可动工土地储备不足的影响,整体向上弹性有所减弱。出于以上判断,我 们预计2020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3.49亿方,同比增长2%,其中一线+5%、 二线+3%、三线及以下+1.5%。竣工:预计 2020 年竣工面积同比增长 6.5%开工—竣工的闭环大概需要 2-2.5 年,但 2017 年 Q2 开始,竣工同比增速 与新开工增速持续背离至 2018 年 Q4,随后开工增速回落,竣工降幅收窄, 但直到 2019 年 Q4,竣工增速才回正,而新开工依然较高。本轮竣工与开工的背离,我们认为主要可能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客观上看, 随着棚改去库存的推出,三四线及以下能级城市销售在全国贡献占比进一步 提升,其较低的预售标准拉长了竣工周期;主观上看,由 2016 年 Q4 开启 调控,2017 年整体资金偏紧,叠加供给侧改革推高上游成本,在有限的现 金流下,房企主动降低竣工强度,把资源投入到开工工程中,获取预收款补 充现金流。此外,这批受益于房价上涨而地价相对在低点的高毛利项目入市后,在竣工 节点需要交纳高额土增税(累进税率),在资金收紧的背景下,尽可能拖延 这一现金流流出科目。进入 2018 年后资金面有所改善,建筑成本价格平稳,2019 年 Q3 开始,竣工面积当月首次回正,10 月单月同比大幅增长 19.2%。从长周期角度看, 新开工与竣工的相关关系不变, 2017年Q2至2019年Q3的这轮短期背离, 由于竣工的刚兑,预计从 2019 年 Q4 开启修复通道。考虑到过早数据统计开工上的遗漏及基数问题,我们统计 2003 年至今的竣 工与新开工面积占比发现,竣工面积占开工面积比例,稳定在 55%-60%左 右,而 2017 年至 2019 年 10 月期间这个比例为 43.45%(2019 年 1-10 月 低至 30%不到),我们预计 2019 年 Q4 开始的这轮修复期,让 2019 年全年 竣工面积修复至-1%、2020 年有望达到 6.5%。施工:预计 2020 年施工面积同比+9.22%施工面积是一个存量指标,从定义看,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报告期内施工的全 部房屋建筑面积。包括本期新开工的面积、上期跨入本期继续施工的房屋面 积、上期停缓建在本期恢复施工的房屋面积、本期竣工的房屋面积以及本期 施工后又停缓建的房屋面积。我们简化成:本期施工=上期施工-上期竣工+本期新开工+净复工。(净复工 =当前复工-上期停工)数据上看,由于历史上竣工节奏较为稳定,施工基本上是跟着新开工走,但 2016 年 Q3 以来,新开工持续走强,而施工迟迟未明显回升,这点由我们 在上面章节讨论过因拉长竣工周期所致。开工走强,但施工与竣工同时走弱,从推导公式看,是净复工的原因。逻 辑上,因资金及成本考虑,房企选择在这一时期大规模停工,减少了当期施 工存量,也减缓了竣工交付的进度,把资金都集中用在开工环节中。数据上印证了我们的判断:2017、2018 年,本身为负数的净复工面积加速 减小,可解读为行业出现了大面积的停工现象;但这一现象在 2019 年 Q3 开始出现好转,2019 年 1-10 月净复工面积为-59502.76 万方,我们预判全 年净复工大概为-62718.84 万方,2020 年则会继续修复。综上,我们预计 2019 年施工面积同比增速为 9%,2020 年施工面积同比增 速为 9.22%。土地投资:预计 2020 年土地投资增速约 8%土地投资(土地购置费)滞后于土地成交(土地成交价款与土地购置面积) 6-9 个月,统计局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土地购置费口径,2019 年的土地购 置费主要受 2018 年拿地影响,因此依然是正的。近期看,两者时滞有所收窄,主要或因两点:1)调控收紧后,地方对于土 地购置费缴纳做了更严的规定,部分地区要求尽快缴纳剩余土地款;2)由 于 2018 年开始,房地产开发投资由形象进度法改为财务支出法,让土地购 置费确认速度加快。2019 年以来全国土地成交持续低迷,全年仅 3-4 月小阳春有所起色, 由于 库存依旧在低位,土地投资会有一定的韧性,考虑到 2018 年较高的基数, 我们预计 2019 年土地投资增速同比在 16%左右、2020 年在 8%左右。建安投资:预计 2020 年建安投资同比+8%建安投资是建筑工程投资与安装工程投资的合并口径,从体量看,是房地产 开发投资的主要构成部分。自 2017 年 Q4 开始,建安投资与开发投资增速持续背离,建安投资持续回 落,原因可参照前文分析,行业大量项目施工周期拉长、施工强度降低,潜 在的停工缓建问题可能较为突出。拆分结构看,建安支出主要是施工面积与单位施工成本的积,施工面积增速 在施工部分已经讨论,施工成本方面,近几年保持较稳定的水平,随着原材 料价格及产品品质的提升,预计未来 2 年单位成本略有上升。我们估算, 2019 年、2020 年建安投资增速分别为 9.10%、8.04%。房地产开发投资:预计 2020 年开发投资同比+8%房地产开发投资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投资、安装工程投资、设备购置费用和其 他费用(主要是土地购置费)。从构成占比看,建安投资占比最高达到 75%,但随着施工周期拉长,及大面积停工的出现,2018 年以来土地投资占比略有提升,我们预计未来整体 将维持当前的占比,出于土地投资的韧性及施工的修复。综合之前的判断,我们汇总预估的土地投资、建安投资数据,得到 2019 年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约为 10.2%左右,2020 年为 8%左右。三、未来房价是涨是跌?哪些城市房价涨幅会相对较高?近期房价走势如何?数据上看,2018 年 Q4 以来在销量走弱的背景下,房价走势却稳中有升。 2019 年 1-10 月,全国商品房住宅销售均价 9301 元/平,较 2018 年末 8544 元/平上升 8.86%;而同期住宅销售面积涨幅只有 1.50%。从历史对比看, 大多数情况,量价走势基本保持一致,同涨同跌,但 2018 年 Q4 至今,可 以说是首次出现“量平价增”。我们认为,本轮下行周期房价表现出与销量背离的“韧性”,或有以下两点 原因:房价或不如实际表现的高。我们注意到房企的销售费用快速大 幅上升,从正常思维看,可以理解成对销售团队的激励、相关 促销的投入等;但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存在新房代理商 拿到返点后,把优惠再输送给业主的促销形式,这种促销将下调的房价隐藏在销售费用里,让表象数据显得坚挺。现有房价数据干扰因素较多:存在区域与结构差异,也存在 交易时滞与调控的影响。我们提取主流房价口径:统计局 70 大中城市房价与中指院百城价格指数。这两者统计口径上有差异:统计局 70 城直接用各地方房管局网签数据,覆 盖范围仅为市辖区;中指院百城指标同样覆盖全部在售楼盘,但样本选取有 细微调整(剩余房源少于 5%调出;一线规模不低于 3 万方,其余不低于 1 万方),值得注意的是,中指院百城样本价格使用项目实际价格,即项目对 外报价减去优惠后的价格,覆盖范围不限市辖区,包含发达区域的县域。除了口径差异,影响房价数据有效性的因素还包括:1)受限价影响,网签 项目或不报全价,将车库、车位、装修等单独签一份合同,变相降低房屋价 格;2)同样受限价影响,部分项目拿预售证进度低于预期,高价房入市时 间延后。不同口径房价数据近几年开始分化:我们分别选取全国均价(商品住宅销售额/销售面积),70 城和百城价格指数同比发现:1)全国均价领先 70 城与 百城指数 2-4 个季度;2)2016 年 Q4 以来的这轮周期呈现出分化, 2018 年 Q3 开始分化明显。三种口径虽然近期分化,但总趋势不变:分化的原因难以证实,我们认为可 能的原因有:1)统计口径差异,百城房价数据是对外报价减去优惠后的价 格,其余为报价;2)网签滞后与放松限价后的集中,但考虑到统计局已对 历史数据修正,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前者。趋势上看,2019 年以来,房价 整体稳中有增。当前房价处于什么位置?人们普遍的主观感受是中国房价存在泡沫,我们用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房价同 比增速数据对比发现,近 20 年收入和房价大体保持同一个增长区间,是相 匹配的。当然,数据上若用中位数替代平均数,解释效果更好,我们对比了 部分可得数据,中位数口径人均收入较平均数少 8.63%,整体影响不大。数据上看,其实国内家庭对于住房的购买力是在不断增强的,人均可支配收 入可买的面积更多,房价相对来说是越来越便宜的,这与人们普遍感觉相反: 1999 年至 2019 年,我国户均规模从 3.45 人/户降至 3.00 人/户,但家庭年 均可购买的住宅建面从 10.97 平方米升至 2019 年的 13.65 平方米。未来哪些城市还会迎来房价上涨?在城市选择的问题上,传统研究一般从城市的基本面指标进行多维度考察, 包括人口净流入、人口存量、人均可支配收入、交通、产业、库存等。与主 流观点不同的是,我们认为房价的短期和长期涨幅驱动力不同,短期呈现 很强的反身性,追涨杀跌,与股票投资的规律非常相似;而长期的城市基 本面,我们应该抛开过去的线性思维,不从单一城市的角度去研究,而是 从城市群的角度切入,以网状思维判断其长期发展潜力。短期房价涨幅:与股价涨跌原理趋同假设有一个“理性人”,手里有一笔钱专用于住宅投资,这个“理性人”将 股票投资的思路带入住宅投资,把单个城市的住宅看作一个企业,同时我们 引入一个城市住宅投资 PE 的概念。PE 是收益率的倒数,因此在当下的时 点线性外推,PE=1/(过去半年房价涨幅*2+租金收益率) 。同时,我们发现 经济增长迅速的国家中,居民的线性思维更强烈,周期波动被演绎得更极 致,猜想原因或许是每天过快的生活节奏逼迫着人们把“归纳”和“演绎” 的速度发展到极致。接下来从数据的角度来验证这种观点,我们引入样本 26 城(一二线主流城 市构成),分别算出 26 城相对 26 城总样本的 PE 和相对 26 城总样本的未 来半年房价涨幅。我们发现,和股票投资一致,当相对 PE 小于 1 并且大于 0 的时候(PE 若为负数,说明收益率为负,不应投资,而小于 1 代表相较 26 城总体估值偏低,可以进入),这个“理性人”如果投资该城市的楼市, 未来一段时间,该城市房价的涨幅大概率跑赢整体房地产市场。长期房价涨幅:从城市群的角度,以“网状思维”出发去解读传统研究通常从单个城市的角度出发,分析它的人口、交通、产业、配 套等要素,来判断未来综合的发展机会。我们认为,城市的发展和运行 是一种类似于自然界中生命体运行的复杂系统,而城市和城市之间的交 互又带来人口和产业的流动,就像细胞体的吞噬和分裂,呈现“复杂系 统”的特征,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观察城市个体的静态特征去判断未来发 展。由于“复杂系统”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数据和篇幅,我们在这里简单做一 些介绍、联想和展望。首先,什么是复杂系统?复杂系统是指,在不存在中央控制的情况下,大量简单个体自行组织产 生模式、处理信息并且学习和进化的整体。自然界中有很多复杂系统: 昆虫群落、人体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股票市场等,都属于复杂系统。复 杂系统的特点概括为:1.去中心化,没有一个所谓的总控;2.大量简单 个体的集体行为;3.简单个体两两之间有信息和物质交换;4.系统会学 习和进化以增加生存或者成功的几率。在自然界中,我们观察到蚂蚁能 够通过两两之间简单的信息传递,往存在食物概率更高的路径分配更多 资源,使整个蚁群高效地找到食物来源,以增加生存几率;人体作为一 部精密仪器,有免疫系统自发地抵抗细菌,有内分泌系统分泌各种激素 来支持人体运行。蚁群的智慧是一个个简单个体交互信息涌现出来的, 人类的意识是从一个由许许多多微渺而无意识的神经环路构成的分布 式网络中涌现出来的。城市群的发展和进化,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经济活动一样,都呈现复杂 系统的特征。我国的城市群发展至今,有的形成了很好的协同效应,日 益发展壮大,例如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等;有的中心城市能实现资源 和产业的外溢,如深圳、上海等,有的则呈现出“虹吸效应”,如“环 京贫困”,有的仍然处于“强核”阶段,如成渝城市群的成都、重庆等 。 那么城市群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是什么呢?参照复杂系统的发展特点,或 许能找到答案。我们认为,主要影响城市群发展和进化速度的,是产业属性。产业可以分 为投资驱动和需求驱动的,投资驱动的产业包括基建、传统制造业等,是“自 上而下”的,输出取决于输入,GDP 取决于政府投了多少钱,并不能形成 内生增长;而需求驱动的产业,比如服务业、零售业、金融业、高端制造业 等,呈现“自下而上”的特点,并且能够实现内生增长,经济输出取决于市 场上真实存在多少需求。前者更类似于无生命的物质,后者更像会裂变的“细 胞”,核心城市向周围辐射产业和人口,犹如细胞裂变。当一个城市中,孕育着更多需求驱动的产业时,该城市呈现更多的“类细 胞”属性,当大量的“类细胞”城市联结在一起,互相传递产业和人口时, 该城市群就更近似于自然界中的“复杂系统”,呈现“能够学习和进化以增 加生存或者成功的几率”的特征。京津冀之所以没有形成这种系统,是因为没有实现“去中心化”,北京周围 的城市听从首都的指挥,资源任凭首都调遣。相比之下,上海和深圳虽然是 经济中心,但是对周围的城市没有行政干预,而成渝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 等,山东半岛城市群等,大部分城市的主要产业还是传统重工业和基建,呈 现“投资驱动”的属性,并且产业不够全面丰富,未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 微型自循环系统,城市群中需求驱动的核心城市较为孤立,未能实现“涌现”。目前我国经济还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驱动”的产业,未来,城市群的发 展还有很大空间,当经济经历转型的阵痛期,越来越多的城市孕育出“需求 驱动”的产业时,产业像细胞一般发生裂变,互相作用,各司其职,将会形 成越来越多的微型自循环体系。我们汇总了 2014-2018 年国内主要城市第三产业占比及增速情况,数据上 看有以下特点:1.主要城市群围绕以第三产业占比较高的核心城市展开;2. 长三角、珠三角第三产业占比较高的城市较多且密集,城市群分布没有明显 的中心化特点;3.南方地区,特别是西南成渝、长三角、海西等城市群第三 产业增速较快。我们看好需求驱动,能够实现“内生增长”的产业所在的 城市群,城市之间互相协同,形成一个微型自循环系统,并且有去中心化 的特点,如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以及城市中三产占比增速最快的成渝 城市群。建议关注这些城市群内的二三线城市。四、未来行业格局将如何演绎?集中度是否会进一步提高?其一:房地产行业目前格局: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销售:2019 年 1-11 月,百强只有前二十市占率在提升行业销售增速自 2016 年开始高位回落:百强房企和主流房企 2019 年 1-11 月销售额增速分别达到 17.74%、19.1%,销售面积增速分别达到 15.33%、 18.14%;而同期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增速 7.3%,销售面积增速仅为 0.2%。市占率提升集中在 TOP20、甚至 TOP10:行业集中度(CRIC 权益销售额 口径)提升的逻辑延续,但只有 TOP20 的市占率是上升的,再精确一点, 是 TOP10 的房企,引领 TOP100 的市占率上升。数据上,单看 TOP10 与 TOP100 市场份额都在上升,TOP10 更快;但拆 分结构看,TOP11-100在2019年1-11月首次出现了衰退,从2018年32.28%回落至 31.78%;进一步拆分看,TOP11-20 略增,TOP11-50 略减。结论 已经比较明显:只有 TOP20 的市占率在提升。成长房企近两年增速较快:细分房企看,在近两年行业增速整体下行期,一 线房企或因相对较低的基数及充足的土储,增长弹性较好。均价高、涨幅快的房企,销售额增速普遍表现较好:我们发现,均价相对较 高,且价格有涨幅的房企,2019 年 1-11 月销售增速普遍较好;均价较高不 一定意味着一二线占比高,也可能是产品定位较高或拥有较好的区位,带来 更高的溢价。其中,2019 年 1-11 月,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为 9335.21 元/ 平;CRIC 百强房企的销售均价为 12546.98 元/平,百强房企持有更多主流 城市项目和高溢价项目。业绩:增速整体放缓,重点房企盈利能力更强主流房企营收和利润更为稳健:主流房企的营收与业绩增速在 2015 年后, 弹性与稳定性均好于板块整体水平,或由于这段时间内,行业集中度加速提 升,大型房企项目布局更分散,产品线更均衡,抗风险能力更强。主流房企净利润率水平高于板块,其中偏一二线房企盈利能力更强:数据 上看,主流房企毛利率净利率水平均高于板块平均水平,原因可能是:定价 端,主流房企有品牌溢价(产品力、物业捆绑加持);成本端,在融资及管 控方面优势较为明显。主流房企拆分看,定位一二线为主(中海地产、金地集团)及拥有非市场化 拿地(华夏幸福)的房企利润率水平较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利润率水平较 低的房企并不是赚钱能力不强,高周转的薄利多销也是提升回报率的好策略。拿地:整体偏保守,龙头集中度继续提升拿地延续 2018 年保守风格,集中度继续提升:整体偏主流房企在 2019 年 1-11 月,拿地整体延续 2018 年的保守风格,一方面因为二季度以来的多渠 道融资收紧(特别是信托收紧直接影响前融拿地),另一方面因为整体销售 去化水平并不高,对拿地考虑的更为谨慎,但整体集中度看来仍在提升。拿地或对未来销售起到一定支撑:我们对比了过去几年拿地与 2019 年 1-11 月销售情况发现,拿地力度较强,且布局偏重一二线的房企,在 2019 年销 售表现较好。融资:多渠道收紧,房企间分化加剧境内债发行量下降,利差持续分化:2019 年 1-10 月,据 WIND 统计,房 企境内信用债发行 3045 亿,总量上全年超去年 4212 亿难度较大;不同评 级利差分化,AAA 级利差收窄,AA+及 AA 级走阔。信托渠道收紧,海外债成本上升:自 2019 年 Q2 信托监管收严后,集合信 托成立数量骤减,收紧的理由我们归纳出三点:1)房地产信托增量占比提 升速度过快,挤占其他行业资源;2)因信托使用灵活(可做前融),短期内 规模大幅提升入市拿地,造成土地市场过热地价快速抬升;3)从防风险角 度考虑,希望房企适当控制杠杆率。房企融资成本分化延续:2019 年以来整体融资成本略有上升;细化到房企, 融资成本分化进一步延续:高信用房企在 2019 年融资偏紧的背景下,成本 上升有限;对资金需求旺盛的房企则有较为明显的成本上的提升。其二:未来行业将如何演绎?未来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会继续提高还是下降,一直都是市场争议的话题。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公式,称为 logistic 映射,也叫“虫口模型”, 该模型称为 有限环境中无世代交替昆虫生息繁衍模型,起初昆虫每年成倍增长,但是由 于资源有限,虫口太多则会由于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以及由于接触传染导 致疾病曼延,使虫口数目减少。我们所处的行业迭代也和虫口的生息相似,在有限的环境资源中,某个行业起初不断内生增长,之后由于下游需求的 有限性,产能不断积累,导致产能过剩,最后开始出清。衍生到房地产行业领域,随着住宅市场的需求被不断被满足,行业的总体增速逐步见顶,行业的(内生增长率-自然出清率)不断下降,行 业格局趋于稳定。事实上,房地产作为金融属性极强的行业,在融资收紧后,中大型房企 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因此 2018 年资管新规落地后, TOP11-100 房企的市占率不增反降。我们观察到,在被迫降低“财务 杠杆”之后,大中型房企为了能实现弯道超车,使用了几种变相加杠杆 的方法:高房地比杠杆:高房地比的好处显而易见,三四五线城市的房地比往往 比较高,房企通过低价拿地,高价预收款,叠加高周转,可以迅速做大 规模;但高房地比同样有劣势,在限价及高周转诉求下,整体利润率水 平会偏低。此外,在当前限价范围扩大,预售标准提高,预收回款监控 趋严及三四线整体去化变难的背景下,高房地比杠杆不一定能带来更高 的经营效率。合作操盘杠杆:多家房企股权合作拿地好处很多,如:分摊拿地价格, 降低地价拿高踏空的风险;小股操盘用小资金撬动大项目;各方发挥自 家优势,实现项目的溢价最大化等。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合作 项目过多,提升少数股东权益占比稀释了公司的权益利润;同时,由于 合作项目或由多方操盘,项目整体周转偏慢。支付杠杆:X+拿地,并购含债项目,城市更新等,通过延后支付土地款实 现杠杆。非市场化拿地确实好处很多,相比招拍挂,主要体现在成本端的降 低;但也需要考虑并购/城市更新等项目开发难度或较正常净地更大,导致 项目开发进度及周转率不及预期,最后项目回款及回报率低于预期的风险。而这几种模式的“杠杆”,会某种程度上损害项目的利润率,因此并不持续, 2019 年,在融资政策和调控政策仍然偏紧的背景下,这几种变相加杠杆的 趋势有所减弱,二梯队房企弯道超车的概率大大降低了,这也印证了 2019 年 top11-100 房企市占率的降低逻辑。五、2020 年房地产板块中哪些标的值得投资?投资房企龙头从“捡烟头”的逻辑变成“好公司”的逻辑紧接着我们刚才所说的行业(内生增长率-自然出清率)R 和企业总数量稳 定程度的关系,作为投资者来说,持有 R 较低的,格局稳定的行业,好处 是龙头的行业护城河高,收益稳定,可预测性强,坏处是行业具有下行风险; 持有 R 较高的,技术加速迭代的行业内的公司,好处是机会多,创新程度 高,潜在收益高,坏处是不确定性大。其实,房地产开发行业内部,也分成 R 高低不同的子行业。R 即意味着(增 长-出清),对应着下游需求,而需求又分为存量和增量。与消费行业相似, 当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时,增量需求增速下滑,企业会企图通过技 术进步、提高产品溢价等手段,进攻存量市场,创造一波“消费升级”,有 技术升级的子领域,对应的是 R 较高的子行业,例如:商业地产(科技赋 能,线上+线下等)、物业服务(社区 O2O、效率提升、多元业务等)、产业 地产(配套建设、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租赁业务(房屋改造,线上+线 下)。这些 R 较高的子行业,企业数量趋于不稳定,这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同时, 投资者投资其中的某一家企业,未来有可能被出清。我们刚才提到了投资传 统行业龙头的行业下行风险和投资技术更新迅速的行业的不确定性风险,显 然,A 股市场对于行业下行风险的容忍度显著低于不确定性风险,表现为创 业板的不确定性溢价低,因此资本更加追逐 R 高的行业。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货币政策趋于宽松,以及资管新规之后无风 险、高收益类理财的消失,“确定性”收益变得更为稀缺,因此资本将更多 配置传统开发行业中融资能力、拿地开发能力、享有品牌溢价、核心城市项 目占比高的龙头房企;而技术迭代较快,赛道不稳定的高 R 子行业中,背 靠龙头房企、具备资金优势、客户端优势显著的企业被行业迭代出清的可能 性较小,同时具备高预期收益率和低“不确定性” 。随着“因城施策”环境下行业周期被熨平拉长,过去市场担心的行业断崖式 下跌预期逐步减弱,买入地产龙头不再是“捡烟头”的逻辑(基于破产清算 假设),而是稳定赛道中“好公司”的逻辑。因此,我们看好:1)同时受益 于政策宽松估值修复,业绩释放估值切换,集中度加速提升带来估值溢价这 三重逻辑的行业龙头:万科 A、保利地产、融创中国、旭辉控股、华夏幸福 等;2)高技术迭代子行业之——一二线城市核心区位布局的商办物业,建 议关注:大悦城、龙湖集团、华润置地;3)高技术迭代子行业之——兼具 品牌与拓展潜力的龙头物业服务商,建议关注:招商积余、保利物业、绿城 服务、永生生活服务等。高 R 子行业之商业地产:重点城市核心物业具有稀缺性商业地产有别于住宅地产,看重专业管理与资金实力商业地产指作为商业用途的地产。商业地产通常指用于各种零售、批发、餐 饮、娱乐、健身、休闲等经营用途有别于做住宅开发销售的房地产形式。较 为典型的商业地产形式,像写字楼、购物中心等;广义上的商业地产,还包 括物流地产、工业地产、园区地产等;开发商对于商业地产,可以选择自持 或出售,也可选择部分持有部分出售。商业地产相比住宅地产门槛更高,主要体现在专业能力、管理水平与资金 实力的壁垒。专业能力与管理水平:商业地产的盈利模式主要以租金收入与物业增值 为主,租金收入靠物业经营团队的运营来实现维持;物业增值一方面靠 管理团队的细心打理,另一方面靠前期的项目选址。拉长周期看,同一 个城市,因为区位不同,商业物业资产升值幅度也会不同。可以引入“坪效=销售额/门店营业面积”这个指标来观察商业管理团队 的管理效率与专业能力。而坪效的差别也会直接影响项目及整体集团的 估值。商业地产对应到估值,主要使用收益法,关于估值部分会在后文 详细展开,这里强调的是,出众的专业管理能力,能大幅提高物业坪效, 从而提升回报率,最终提高物业整体估值。资金实力:商业地产开发需要大量资金长期沉淀,且退出渠道较少,流 动性偏差,国内商业地产开发商多为重资产持有经营,较为看重资金实 力;此外,融资成本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了项目整体回报率。国内商业地产供需趋于平衡,结构分化显著供需趋于平衡,2017 年后库存压力收窄土地市场供需:2013 年成交量达封顶,随后持续回落。2019 年 1-11 月商 用土地成交宗数与建面仅为 2013 年的一半不到。2009-2014 年商业地产开 发高位增长,持续供过于求积累库存,租金增长缓慢。商品房市场供需:2017 年至今商业性用房进入去库存阶段,办公楼供需均 衡库存稳定。2014 年后,新开工持续回落,销售稳定提升,从供需端看, 行业在 2016 年基本实现供需平衡,商业地产待售面积同比负增长,进入去 库存阶段。2019 年以来,库存有抬升的趋势,但整体增速可控;从土地成交结构上看, 商服用地大幅缩减,商住综合用地下降幅度较小,考虑到带住宅属性商用房 流动性较好,因此未来能形成待售面积的商业营业房整体土地端的供给并不 多,对于当前商业地产市场供需,我们认为是大体均衡的一个状态。不同区域及业态分化显著购物中心空置率:一二线城市空置率普遍在 4%-8%之间,个别二线城市空 置率较高。优质零售物业首层租金: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约 35-40 元/平/天, 深圳约 22 元/平/天;二线城市处于 10-23 元/平/天的区间。办公楼业态空置率:一线普遍低于二线,但总体都有些偏高。一线空置率 表现最好的是广州在 4.9%,其次北京 10.9%属于正常范围,上海和深圳接 近 20%;二线城市南京表现最好,在 11%左右,杭州、宁波接近 20%,而 重庆和武汉超过 30%。办公楼业态首层租金:一线普遍高于二线,整体较为稳定。一线城市中北 京最高,接近 430 元/平/月,上海接近 300 元/平/月其次,深圳约 200 元/ 平/月,广州约 170 元/平/月;二线城市普遍在 100 元/平/月浮动。商业地产会因不同城市能级、地段、业态,空置率与租金水平都有较大差异, 因此,对于商业地产项目我们认为除了从宏观层面看大势,中观看供需,更 关键的,要落在微观的项目甄别上。对于项目筛选,我们建议从估值的角度 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商业地产项目估值在下一章会讨论。……长期看好布局一二线核心区的商办物业外资加大对国内商业地产投资。外资对国内商业地产的青睐并不是今年才有, 据 CBRE 统计,2018 年外资在国内商业地产投资额同比增长 62%;世邦魏 理仕调查显示,2019 年中国首次超越日本和澳大利亚成为亚太地区跨境地 产投资的首选目的地;其中,上海首次名列投资目标城市的榜首。长期看,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域商业资产价值提升空间大,确定性较强。外 资对国内商业地产的增持逻辑主要集中在分散风险、产生稳定收入、看好中 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等,我们可将其对应划分在商办物业的估值公式中。配置建议:增配/持有一二线核心区域商办物业资产。行业逻辑看,全球开启降息周期,国内经济增速进入下行区间,利率将逐渐 下行,无风险利率下行带动 Cap Rate 下降,提升商业资产价值;同时,由 国内一线与核心二线城市随着产业继续升级,三产占比进一步提高,商办需 求有长期维持的韧性,NOI 依然有提升空间。项目逻辑看,优秀的项目管理团队有带来超额收益的能力,品牌开发商的项 目有更强的议价能力(招揽更优质的商家提升坪效、提高租金标准),从而 实现更高的 NOI。据中指研究院发布的《2019 中国商业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2018 年,商业地产百强代表企业经营性物业租金收入较 2017 年提升 26.3%, 2018 年,商业地产百强代表企业重点项目平均出租率为 93.8%。从国内上 市且有较多商业地产布局的房企看,华润置地、大悦城、龙湖集团的成熟运 营的重点项目,得益于一二线布局,大多能维持 95%以上的出租率,从组 建收入看,华润置地 2018 年较 2017 年提升幅度为 27.81%,龙湖集团 30.34%,均高于百强房企平均水平。建议关注国内口碑与实力优良,项目布局在一二线城市为主,专注商业运营 多年,专业能力强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华润置地、大悦城、龙湖集团。高 R 子行业之物业服务:万亿空间的价值蓝海核心观点:物业管理是个好行业,只需轻资产经营就能够持续创造稳定现 金流,兼具成长与抗波动双重属性。成长端:我们看好每年房屋竣工增量与 存量物业渗透带来在管面积的持续提升,及物业费逐渐市场化带来的费用提 升;同时,增值服务的拓展及其利润贡献占比的持续提升,也给行业带来更 大的成长空间。周期端:稳定的物业费收入及高粘性增值服务弱化周期波动。物业管理行业未来 5 年市场空间破万亿与前端市场整体增速已经接近饱和不同,我们认为行业在存量持有环节— 后端的物业服务将具有广阔前景,理由有以下四点:物业在管面积持续扩张:房屋持续竣工与物业管理服务渗透率的提升。 短期看:未来 3-5 年的竣工体量依然能够维持甚至高于 10 亿方规模, 由于房屋竣工滞后销售 1.5-3 年左右,自 2015 年开始的商品房销售与 竣工面积剪刀差不断扩大,竣工面积作为滞后指标在未来将与近几年的火爆销售相呼应。2019 年 Q3 开始,竣工面积当月同比首次回正,10 月单月同比大幅增 长 19.2%。从长周期角度看,新开工与竣工的相关关系不变,2017 年 Q2 至 2019 年 Q3 的这轮短期背离,由于竣工的刚兑,预计从 2019 年 Q4 开启修复通道。长期看:虽然城镇化率有所放缓,但与发达国家比依然有上升空间;同 时参考欧美发达国家经验,经济水平提高后,局面独居率普遍上升,据 国家统计局数据,国内独居户(一人户)比例从 1998 年的 5.89%提升 至2017年的15.58%,发达国家的独居率普遍在三四成之间甚至更高, 这部分需求也将对冲人口红利流失。单位面积物业管理费处上升通道:收入增长及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消费 升级。我国人均 GDP 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了长期高增长,1999 年至 2018 年可支配收入 CAGR 为 11.15%。随着收入不断提升,生活必 需品开销占比逐渐下降,转而追求品质与服务型消费,进入消费升级时 代的住房需求倾向提升可拆分为对住房面积和居住品质服务的需求。现阶段物业管理费与房价增幅错配的思考:首先,市场开放程度有待提 高,2014 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关于放开部分服务价格意见的通知》 仅开放部分物业服务价格,保障性住房、房改房、老旧住宅小区和前期 物业管理服务收费依然接受指导价,2019 年以来部分地区正在放开;其次,市场定价政策有进一步完善空间,据新《物业管理条例》规定, 物业费需要调整的,企业应当与业主委员会协商,并经业主大会同意。 没有成立业主大会的,需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过半数的业主且占 总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同意。由于现阶段社区拥有业委会比例较低,企业 短期内想通过说服过半的业主,提升合同期内物业管理费有较大难度,但随着市场逐渐开放与法规完善,企业获得更多定价空间,预计未来物 业管理费会更加市场化,物业管理费的高低会体现在企业在服务端获 得业主认可度的高低。多元业务存价值挖掘空间:围绕开发企业挖掘增值服务物业管理企业营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基础物业服务收入和多种经营收 入。基础物业服务收入是指提供房屋或设备维修、卫生、安保、绿化等 传统服务按在管面积收取物业管理费;多种经营收入也叫增值业务,分 为围绕开发企业的非业主服务和业主服务。从营收与利润构成看,基础物业服务一直为物业管理业务的营收与利润 核心、但由于近几年物业管理费增长缓慢,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难降, 整体利润空间提升有限,收入与业绩的占比有所下降;多种经营业务发 展较为迅速,已逐渐成为企业的盈利增长点。业主相关增值服务的焦点在于:物业管理在“互联网+”时代为优质入 口,有免费的大量线下流量,作为搭建社区 O2O 的平台,连接业主与 生活服务供应商,垄断资源收取端口费。目前大多数龙头企业涉足 O2O 平台,但尚在搭建与探索期,长远看社区 O2O 平台的对接主体有广泛 的想象空间。法规及政策不断完善,促进行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国内物业行业的发展和探索大致分行业建立期(1981-1999)、行业规 范期(2000-2013)及市场化发展期(2014 至今)三个阶段。期间确 立的一系列法律与规范对行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行业空间测算—未来 5 年市场规模超 1.2 万亿物业管理行业主要分基础服务业务与增值业务,增值服务涵盖范围广且处于 发展初期难以量化估算,但从收入占比看逐年提升。这里重点测算的是基于 在管面积和单位面积管理费的基础服务业务,对于在管面积的测算,我们从 存量渗透率提升与新建住房竣工两个维度去分析,对于单位面积管理费,结 合不同业态的历史管理费水平及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去预判。我们预计未来5年各业态的房屋带来的在管面积增量市场规模约为2002亿, 加上截至 2017 年底的存量在管面积市场规模 8103 亿,那么截至 2022 年, 基础服务业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10105 万亿,再加上保守估计的增值业务 部分给予 20%的占比,那么物业管理行业总体市场规模在 2022 年将达到 12126 亿。……六、投资建议随着“因城施策”环境下行业周期被熨平拉长,过去市场担心的行业断崖式 下跌预期逐步减弱,买入地产龙头不再是“捡烟头”的逻辑(基于破产清算 假设),而是稳定赛道中“好公司”的逻辑。因此,我们看好:1)同时受益于政策宽松估值修复,业绩释放估值切换,集中度加速提升带 来估值溢价这三重逻辑的行业龙头:万科 A、保利地产、融创中国、旭辉控 股、华夏幸福等;2)高技术迭代子行业之——一二线城市核心区位布局的商办物业,建议关 注:大悦城、龙湖集团、华润置地;3)高技术迭代子行业之——兼具品牌与拓展潜力的龙头物业服务商,建议 关注:招商积余、保利物业、绿城服务、永生生活服务等。(报告来源:中泰证券)(如需报告原文请登录未来智库)

恶恶从短

房地产行业深度报告:地产下半场,科技赋能助力新成长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信证券,任鹤、王粤雷)报告综述房地产行业迎来数字化时代中国房地产行业自房改后经历了二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当前已进入成熟 期,行业销售“天花板”逐渐显现,我国房地产行业进入了下半场—— 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下,房企面临着新的 竞争格局与发展阶段,这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和业务管理模式均提出 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系列挑战,为了能在确定性相对较差的市场环境 下降低经营风险,房企调整与变革势在必行,将所有地产业务场景实现 数字化处理,提升运营效率。在房地产行业数字化进程中,在智能化、 信息化、数据化中探索重点各异,目前仅约 24%的房企打通了数字化的 全业务流通,其他房企大多在单领域发力。数字化应用场景:营销、社区、商业、建造在当前房地产数字化进程中,与销售业绩强相关的智慧营销、受物业上 市潮,提升服务的智慧社区、会员体系相对成熟的智慧商业和房地产“制 造化“必经之路的智慧建造成为了目前房地产数字化的热点。 智慧营销:智慧营销的核心仍然是在线销售、实现闭环。房地产企业与 第三方平台合作获取新增用户,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个人信息、消 费习惯、资产储备等标签进行大数据建模,从而精准描绘客户画像,在 搭建客户管理体系、自建流量池后,实现用户服务闭环。 智慧社区:智慧社区的核心为打通社区运维数据,串联集团内多维度协 同,从顶层设计确保组织协同、项目协作,联动多业态间业务,集成设 备间的应用,实现多维数据的打通。 智慧商业:智慧商业的核心是应用大数据精准营销,重视存量会员和新 增会员的运营,实现多方面数据打通,最后形成“消费全周期”的闭环。 智慧建造:智慧建造正在由点创新向更深更成熟常态发展过渡,未来将 呈现高效性、体系性和黏连性。我国房地产行业已进入下半场中国房地产行业自 1998 年房改后经历了二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当前已进入成 熟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 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达 16 万亿元,创历史 新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化,行业销售“天花板”逐渐显现,我国房 地产行业进入了下半场——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下,房企面临着新的竞争格局与发展阶段,这对企业的经营 发展战略和业务管理模式均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系列挑战,为了能在确 定性相对较差的市场环境下降低经营风险,房企调整与变革势在必行,将所有 地产业务场景实现数字化处理,提升运营效率。房企数字化转型进行时随着我国房地产从“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房地产数字化转型的趋势越 来越强烈,早自 2015 年起,房企便开始加紧部署数字化转型,以数字科技的 形式赋能房地产,利用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项目的投资、规划、设计、建造、 销售、运营、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上,实现过程和决策的高效、准确、可控。根据克而瑞数据,2020 年头部房企(TOP50)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企业数字化整体投入有显著提升。在资金投入方面,约 60%的房企数字化投入规模增长, 平均年投入达 1 亿元;约 28%的房企数字化投入规模持平,平均年投入达 7000 万元;约 12%的房企数字化投入规模下降,平均年投入达 5000 万元。在组织 投入方面,约 90%的房企将信息部门作为一级部门;约 58%房企的信息部门由 集团副总裁级别以上担任,较上年提升 20 个百分点。在团队投入方面,约 52% 的房企信息团队超过 50 人,较上年提升 22 个百分点。智能化、信息化、数据化并存,房企探索重点各异在房地产行业数字化进程中,房企在不同阶段利用数字化手段,在项目投资、 规划、设计、建造、运营、更新的全生命周期上,实现过程和决策的高效、准 确和可控,并在新的时代下构建自身的新核心竞争力,目前数字化在各个梯度 中呈交叉式发展。房企的智能化试图引领业务发展,当前已在房企的运营中被普遍认可,随着人 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智能化的应用场景不断增多,包括 AI 呼叫、车牌门禁 识别技术等,未来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机器自我学习的能力会进一步增 强,机器替代人工的现象也将不断增加。房企的信息化作为管理手段,进程目前已进入成熟期,在员工操作、经营管理、 经营决策、商业模式层面实现工作效率、业务管控、决策质量、业务创新的提 升。从整体层面上,实现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的提升。房企的数据化通过数据拉通和构建主数据平台,成为了房企主动优化业务的手段,通过建立“数据思维”,将数据分析的结果作为决策判断的参考,并借助计 算机的分析逻辑,突破原来的思维模型,更加注重数据之间的逻辑关联性。而在当前数字化转型的磨合中,现阶段各个房企探索重点各不相同,根据克而 瑞数据,在 TOP50 房企中,78%的房企数字化转型为自研框架;26%的房企数 字化应用为自研产品;目前仅 24%的房企打通了数字化的全业务流通,例如万 科、龙湖、越秀等,其他房企如新城、融创、卓越等均在单领域发力。房地产数字化的应用覆盖了开发、运营、销售、管理等全产业生态链,覆盖企 业经营以及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利用科技的变革让房地产上下游全链 条的场景变得时更高效、简单、舒适、便捷,同也带来更好的体验感。在当前 房地产数字化进程中,与销售业绩强相关的智慧营销、受物业上市潮,提升服 务的智慧社区、会员体系相对成熟的智慧商业和房地产“制造化”必经之路的 智慧建造成为了目前房地产数字化的热点。智慧营销:营销加速、价值发现房地产企业智慧营销主要应用于在线看房、置业顾问、全民经纪人、智慧案场、 在线全流程交易功能等,其中,以线上引流为核心价值的功能模块如在线看房、 置业顾问、全民经纪人的保留率/使用率明显更高,体现了市场对智慧营销渠道 价值的认可。根据克而瑞数据,截至目前,TOP50 房企已经全部投入使用自有 营销平台,而这一数据在 2018 年及之前仅为 24%;此外,约 54%的 TOP50 房企对自有营销平台进行了重新上线或重大改版。房地产企业智慧营销正不断发展,但自营线上平台在引流、体验、精准营销方 面均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自营平台引流能力弱:相较于第三方线上营销平台,整合多家房企房源,房企 自有线上营销平台均为自家线上房源,引流效果弱;在线选房体验感较差、房源较少:根据克而瑞数据,TOP50 房企线上房源项目 平均数为 168 套,而第三方线上营销平台房源项目数达 51 万套;基本仍以线上推广和展示功能为主:房企自有营销平台通过线上交易较难描绘 出客户画像,从而进行精准营销获得新增用户,较难打通整个线上营销流程。除房企自有营销平台外,房地产中介服务平台亦受益于数字化浪潮,正在加速 发展。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房地产中介行业呈现房源数字化、客源线上 化、经纪人专业化的健康发展趋势,相比其他行业,居住行业产品非标准化特 征更为明显,数字化进程推进较慢,但正在追赶过程中。房产中介服务趋于数 字化有助于降低客单成本,最终实现行业效率和盈利能力的提升。从房源角度,如果采用传统方式收集房源信息,虚假房源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主观上,中介为获取客源,通过恶意发布低价假房源欺骗对价格敏感的客户主 动联系自己,老实中介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客观上,中介调查、追踪房源需要 时间精力,房源的抵押情况、产权情况、业主心理价格、乃至学区信息、物业管理信息等,都是动态变化的。数字化使房源录入管理更为方便,房源真实性 的可控度提高。从客源角度,买房和租房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迁徙的人群通常会先选择租房, 工作生活稳定之后再择机买房,通过信息化手段跟踪管理这些客源数据,能够 提供全生命周期房产交易服务。房地产交易信息数字化有助于持续跟进用户需 求,主动提供租赁升级、刚需购房、置换改善一条龙服务,大数据技术可以支 持实现对用户全生命周期的需求管理,赚取长期合作效益。例如,二手房连环 交易的上下家的轨迹在未来很可能重复,可以估测需求时点并及时联络,取得 积累用户、培养粘性的效果,使房产中介提前判断交易链上最重要的客户需求 环节。从流程角度,房产交易流程实现数字化会提高运营效率。首先,交易沟通过程 方便留痕,从浏览房源、经纪人匹配、实地带看到签约的全流程都可以实现可 视化跟踪记录,既方便客户回看信息,又方便中介复盘分析带看转化率等运营 指标。其次,交易合同可以快速成文,根据房屋销售或租赁的交易类型选择标 准化的合同模板,后台可以将房源和客户信息自动填充进合同草案中,并自动 核查是否符合当地法律法规,后期只需专业人士简单审核即可完成签约。站在当前时点,智慧营销的核心仍然是在线销售、实现闭环。房地产企业与第 三方平台合作获取新增用户,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个人信息、消费习惯、 资产储备等标签进行大数据建模,从而精准描绘客户画像,在搭建客户管理体 系、自建流量池后,实现用户服务闭环。智慧社区:物管公司投入力度加速增长受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及近年上市潮,为提升服务质量,降低单位人耗,上 市物管企业的智慧投入力度加大。根据克而瑞数据,在 30 余家上市物管企业中, 约 61%的上市物管企业进行了数字化布局,在布局方向上,智慧社区解决方案、 社区物联网平台、社区移动物联网平台、其他智慧社区垂直业务分别占比 47%、 29%、12%、12%;在上市物管企业中,平均智慧化投入(智慧化投入/上市募 集资金)占比区间为 15%至 25%,TOP10 上市物管企业平均投入占比达 30%。在智慧社区发展进程中,智慧安防和智慧通行是市场应用率较多的核心场景, 包括智慧门禁、社区 APP、智能监控、智慧停车、物联网数据平台等。以融创 智慧社区为例,融创服务作为中国领先的全生态物业服务领导品牌,为社区注 入“智慧”元素,形成不断进化的智慧生长体系,构建安全、高效、便捷、智 能的社区新形态。融创智慧社区的应用标准为:要与园区服务业务形成统一闭环,协助物业服务 团队更好达成服务方案落地;要与客户建立充分的互动和线上连接,持续提升 业主园区服务体验。目前,融创智慧社区拥有四大业务场景——智慧人行:业主通过归心 APP 录入信息,就能为归家之旅点亮“一路绿灯”: 无接触通行、归心 APP 远程开启、刷二维码、刷门禁卡,各种方式满足不同年 龄和不同习惯的业主便捷归家之旅。同时灵活高效的“远程预约授权”功能, 也为访客进入园区提供了更快捷的方式;智慧车行:通过智能的车辆管理和引导系统,自动识别车牌,让业主车辆无障 碍高效通行。同时业主还可以在归心 APP 中为访客预约临时通行的权限、代为 缴停车费,让亲朋好友来访畅通无忧;智慧安防:通过 AI 技术,智慧系统可以对园区安防及品质异常及时预警,如车 辆占道、周界入侵、电动车入电梯、电梯困人、夜间来访人员动线异常等,在 中控室通过线上预警中心可实现语音及视频弹窗,第一时间形成处理工单发送 至工作人员手机端 APP,使其快速知晓并及时解决隐患问题。提升园区安全等 级,可减少秩序人员线下巡查频次,提高线上巡查密度,对园区实现智慧、精 准安防;智慧设备设施: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设备设施”场景,实现设备集约化管 控,优化人员配置,降低运营成本,并可实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风险可控, 事故可防。目前,智慧社区的发展主要制约于流程多、协同难、量化难、解决难等因素—流程多:从规划设计到产品维护的周期,智慧社区全链条服务周期较长,流程 较多;协同难:社区有较多参与者和部门,协同较为困难;量化难:物业企业智慧化投入的降本增效结果较难衡量,投入比产出不确定性 较高,物业在实践过程中都偏谨慎、保守,以成熟领域为主;解决难:仅少数物业企业在产业全链条中积累有丰富的经验,“整体解决方案商” 较为稀缺。站在当前时点,智慧社区的核心为打通社区运维数据,串联集团内多维度协同, 从顶层设计确保组织协同、项目协作,联动多业态间业务,集成设备间的应用, 实现多维数据的打通。智慧商业:数字化渗透率高,逐渐侧重以 C 端为核心商业地产是居民进行消费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双循环”背景下,消费的繁荣 带来了商业地产的繁荣。智慧商不仅同时面向运营管理(包括规划定位、招商 管理、预算管理、合同管理)和商户(包括商户服务、商户营销、销售上报、 线上报事),还更侧重于以 C 端用户为核心的智慧化。目前,数字化运营概念 已逐步渗透市场,根据克而瑞数据,当前全国购物中心数字化应用率约 56%, TOP50 商业地产运营商数字化投入占营业收入仅约 2%,行业整体转型投入仍 有较大空间。会员系统为商业地产数字化的核心应用系统,截至目前,TOP50 商业地产运营 商会员系统整体使用率约 88%;在当前会员系统平台中,停车、积分、定位等 基础功能的使用率较高,已成刚需功能,其他功能模块仍待摸索。以新城智慧商业为例,2019 年 10 月新城首座“智慧商场”天宁吾悦广场在江 苏常州开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普及的当下,新城依托科技力量构建智慧商业、打造“智慧商场”,以此为商业赋能,创造智能化商 业消费体验。建立在过往吾悦广场智慧技术探索和应用基础上,天宁吾悦广场是新城商业的 第一座“智慧商场”,具有里程碑意义。天宁吾悦广场创建了 360°环绕视听、 刷脸申请会员、停车位导航系统以及智能定位导航等智慧维度,通过大数据平 台实现线上线下商业互相渗透、全面贯通,在提升购物中心运营水平的同时, 赋予消费者更好的购物体验。“智慧+”战略是新城提出的要增加的部分,根据构想,新城吾悦广场在坚持传 统文化发展的同时,注重以大数据分析和管理为基础的“智慧+”战略,通过智 慧研究、智慧设施的加持,实现对商场客流的智能化分析,并帮助商场由被动 服务转为主动式服务。运用“互联网+”思维,梳理客户资源管理以及消费场景 的再造和优化新城提出的“大数据驱动的吾悦智慧服务”构架中,智慧研究主要集中在购物 中心、商户、消费者、会员多维数据等方便,并希望借此驱动购物中心服务优 化。在硬件配置方面,吾悦广场将通过推出 APP、会员无人商店、清洁机器人、 智慧停车等全新的服务菜单。据了解,新城商业智慧系统,一套涵盖微信智慧 停车场、人脸识别、会员系统和销售采集等功能的系统已在多个吾悦广场上普 及使用。目前,新城控股已积极推进微信智慧停车场、人脸识别和销售采集系统等智能 科技在各地吾悦广场的推广和运用,在提升客户消费体验的同时,为品牌商家 精准赋能,并进一步提升整个商场的运营管理水平,实现消费者、商家和商场 的三方共赢。目前,智慧商业在精准营销、数据互通、会员系统等方面均存在不足——精准营销:数据采集和治理难度较大,精准营销难以实现闭环,仍在尝试过程 中;数据互通:由于购物中心项目内于品牌商、购物中心项目间、购物平台与外部 平台均未打通,导致内外部数据无法互通,仍待完善;会员系统:目前购物中心与大中型品牌商家各有独立的会员体系,会员系统繁 多导致用户体验降低,购物中心会员系统难以与市场竞争,导致消费者使用意 愿降低。站在当前时点,智慧商业的核心是应用大数据精准营销,重视存量会员和新增 会员的运营,实现多方面数据打通,最后形成“消费全周期”的闭环。智慧建造:行业热度高,复杂建筑应用渗透强智慧建造应用于批量建筑及大型复杂工程,主要应用环节包括测绘环节、设计 环节、施工环节等。根据克而瑞数据,目前房地产企业将智慧建造深度应用于 测绘环节、设计环节、施工环节、大型复杂工程设计环节的占比分别约为 10%、 8%、4%、26%。目前,房企在批量建筑与大型复杂工程应用智慧建造的程度 差异较大,约 3%的新建工程项目使用了智慧建造技术;约 15%的新建建筑类 项目已经开始使用智慧建造技术;超过 90%的大型复杂工程项目已经开始使用 智慧建造技术,大型复杂建筑应用渗透较高。以碧桂园机器人为例,碧桂园致力于通过建筑机器人及新型装配式体系的研发、 生产及应用,提升建筑工业化水平;建立以BIM 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建筑产业 互联网平台,实现全周期数字化赋能。着力解决建筑行业安全风险高、劳动强 度大、质量监管难、污染排放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助力建筑业转型升级, 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公司主要提供覆盖主体结构、二次结构、装修、机电安装等施工环节的建筑机 器人与智能设备租售、技术服务;提供装配式 PC 构件、成套模块化别墅产品、 集成卫浴产品的新型装配式体系研发与销售;提供 BIM 全过程咨询服务、BIM 软件产品及基础平台的研发与销售;及提供智能建造 EPC 工程总承包和专业分 包服务。围绕上述领域,公司已搭建系统化的研发、制造、应用体系,引进和培养研发人才 4000 多名,针对建筑机器人五大核心系统(伺服、传感器、导航、视觉、 软件)全覆盖自主研发,其中导航、视觉、多机调度等技术填补了建筑机器人 领域的空白。贯彻人工智能与地产行业深度融合的国家政策,针对施工质量智 能化评判、建筑大数据治理、智慧工地监管等细分领域实现了从 0 到 1 的突破。 截至 12 月 4 日,已递交专利有效申请 2810 项,获授权 830 项。公司有在研建筑机器人 50 余款,其中绝大多数机器人通用于现浇混凝土工艺与 装配式建筑施工。截至 2020 年 11 月 30 日,一部分建筑机器人已先行进入市 场化运作阶段,有 4 款(智能随动布料机、楼层清洁、智能升降机、测量机器 人)共 26 台已在市场上实现租赁或售卖,通过配备完备的培训管理体系及高品 质维保服务,获得客户好评,这部分产品已具备快速扩张市场的能力;另有 18 款共 155 台机器通过工程服务的方式进行批量商业化施工;还有 24 款共 41 台建筑机器人正在进行工程应用测试,在过程中持续打磨产品功能、性能、质量, 加快商业化进程。站在当前时点,房地产智慧建造正在由点创新向更深更成熟常态发展过渡,未 来将呈现高效性、体系性和黏连性——纵向打通拿地与规划、设计与咨询、施工建造、运营维护等外部体系,并横向 打通开发部门、运营部门、市场部门、物业部门等内部体系,使得财务成本一 体化,使得数据应用节点之间的壁垒被打通;不同部门的内外部大数据结合,数字化赋能决策;利用 AloT 技术,从设计、成本前置到后端运营、管理深度等后道工序前置;利用 BIM 引擎等新技术,一键出图,大幅度提升行业效率。案例分析万科沃土计划“沃土计划”是万科自 2016 年 1 月推出的信息化、数字化战略,它的目标是: 打通底层数据,治疗万科内部的大公司病,提升管控效率,提高利润水平,并 最终让万科为未来的万亿市值平台搭建作好充足的准备。“沃土计划”科技赋能组织赋能成效显著,在 2017 年年报中,公司表示将坚 持用科技为企业赋能,通过“沃土计划”(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项目)进一步推动精益化运营,推出移动在线“服务家”改善客户体验,推出“在线家”、“分 享家”、“置业神器”等助力营销推广;通过筑融(ICP)系统打通核心业务流程; 借助智慧数据平台慧眼(IDP)系统提升数据交互效率。在保持质量领先的同时, 大量采用信息化技术提升项目管理运营和客户体验,推广 BIM 技术应用,开发 BIM 5D 工程管理平台,推出 APP“匠心”实现精细化管理,应用能源管理系 统实现商业项目绿色节能运营。2020 年全年,万科实现销售额 7042 亿元,实现销售面积 4668 万平方米,继续保持在行业领先地位。在智慧营销方面,万科推出了“易选房”系统,实现 了免排队、公平竞、透明选、理性购等便捷购房需求。通过智慧营销,公司精 准描绘客户画像,在搭建客户管理体系、自建流量池后,实现用户服务闭环, 为公司销售增长做出了贡献。作为中国物业管理行业的领跑者,万科物业致力于让更多用户体验物业服务之 美好,围绕业主不动产保值增值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历经三十年发展,万科 物业以“物业+互联网”的创新实践,以“科技+人文”的多元综合服务,以本 土化经验与国际化视野的相交,始终致力于让更多用户体验物业服务之美好, 持续引领行业。截至 2020 年 6 月底,万科物业已布局中国 101 个具发展潜力的大中城市(含 香港),其中住宅服务合同项目 2769 个,商企服务合同项目 1059 个,合同面积突破 6.8 亿平方米,在职员工人数 11 万余名。在智慧物业发展进程中,万物社区服务依托万科物业 30 年的管理经验,以客户 需求为核心导向,形成前期介入服务、销售案场服务、住宅物业服务、社区资 产服务、智能科技服务和社区生活服务的一系列高品质服务,打造社区美好生 活圈。万科针对物业服务的痛点,推出睿服务体系,借助移动互联网推出的一整套解 决方案,搭建数据平台体系,由包括 FM 系统、战图、住这儿、营帐系统等在 内的一整套互联网应用系统组成,代表物业方搭建客户与员工的工作平台。目 前,万科睿服务体系实现了人、财、物的连接,借助互联网应用系统,实现了 对人、对物、对财的全面“数据化”管理,致力于打造更加阳光的社区、更加 透明的物业。万睿,作为智慧物业与智慧生活的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围绕 AIoT 技术在智 能建筑细分场景中的应用,成为面向开发商、物业、企业主(楼宇/园区)、政 府、业委会的多场景一站式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助力客户打造现代应用智 能空间,引领行业智能化发展。它的服务内容包括——建筑智能化:为住宅、综合体、产业园、商业、学校、养老等项目,提供专业 的建筑智能化解决方案咨询、设计及工程服务;智能物联:万睿物联聚焦空间服务层,逐渐从社区服务延伸到政企服务和城市 服务,基于技术发展趋势,立足物业场景做科技创新,做到各类智能设备的互 联互通,帮助物业提效、提升用户体验。截至目前,万科智慧空间业务进驻全国 50 余个城市,自有团队超过 1300 人, 项目覆盖面积达 2.3 亿平方米。随着沃土计划的执行,万科也对该计划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升级为集团的科技 赋能战略——信息化阶段:打造基础能力,服务公司自身业务的发展,全方位打造地产开发 平台、线上营销平台、客户服务平台;数字化阶段:打通各个业态场景数据,形成数据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客 户需求,优化业务能力;智能化阶段:实现客户信息的获取,通过人工智能应用满足个性化定制。站在当前时点,万科沃土计划将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开发,逐渐从数 字化阶段过渡到智能化阶段,将继续打造全业务流通的数字化模式,在房地产 数字化进程中,寻找全新的巨大机会。房企数字化转型之路:科技赋能助力新成长当前,房企数字化转型潮愈来愈烈,更多房企将以数字科技赋能房地产,覆盖 开发、运营、销售、管理等全产业生态链,企业经营以及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 的管理。我们认为,优势房地产企业必将受益于数字化转型的红利,利用科技 赋能让产业上下游全链条的场景变得时更高效、便捷,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降 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企业新的增长点。风险提示房企数字化进度不及预期,数字化效果不及预期,行业超预期加速下行。(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恐怖洞

趋势与行动——2020中国商业地产行业研究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近年来商业地产所面临的去库存和消费转型压力也不断加大。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造成明显冲击,短期居民生产、生活受限,线下消费市场首当其冲,商业地产市场也因此面临更大的困境。根据中指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商铺租金指数研究报告》,2020下半年中国主要商业街商铺和重点商圈购物中心租金水平继续下跌,其中商业街环比下跌0.52%,购物中心环比下跌0.25%。在此背景下,商业地产市场的供需两端发生了明显变化,商业地产企业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积极探索。近期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费市场也在不断复苏。然而,除了疫情冲击之外,如何激活存量、应对同质化竞争以及消费新特征带来的挑战仍然是商业地产企业亟待破局的重要命题。因此,本报告将以趋势与行动为导向,从市场以及企业表现两个方面,对2020年的商业地产行业进行解读,以期能够为商业地产人在市场决策中提供参考。“双循环”背景下,消费需求有待释放,商业地产空间犹存1、2020全球经济衰退,中国经济韧性凸显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21年1月发布的数据,估计2020年全球GDP增速为-3.5%,经济衰退程度比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更为严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疫情较快得到控制,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经济复苏劲头强劲,中国的经济表现优于发达经济体,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GDP增速为2.3%。表:全球主要地区GDP年度增长率数据来源:IMF,国家统计局,中指研究院整理 *中国2020年统计数字为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2、消费有力拉动经济增长,“双循环”背景下,消费繁荣奠定商业地产发展空间近期,中央多次相关会议均提到促进消费战略,《“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十四五期间,“双循环”格局下,消费市场的繁荣也将为商业地产带来巨大空间。注: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支出法GDP×100%;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拉动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GDP增长速度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CREIS中指数据消费仍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扩大内需势在必行。2020年全年,虽然经济恢复正增长,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同比下降3.9%,约为39.2万亿元。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达54.3%,为近年来较高水平(2011~2019年,我国的消费率平均为53.4%),消费仍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消费提升仍有较大空间。从我国的情况看,2013-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0%左右,和发达经济体70%、80%的水平相比,还是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收入提升促进消费繁荣,带动商业地产市场需求释放收入提高推动消费提升。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改善,进而带动中国消费市场蓬勃发展。2000-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280元增长到43834元,20年时间增长6倍,收入的增长推动了消费需求的提升,对商业地产市场形成了有力的支撑。注: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100%(2013-2016年为估计值)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CREIS中指数据消费结构持续改善。从消费结构来看,代表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从1991年的53.0%逐步下降至2019年的27.6%,解决了温饱的城镇居民希望提升生活质量,并将更多收入用于购买服饰鞋包、家居设备、文化娱乐等产品及服务,极大地提振了消费市场。消费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过去20年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受疫情影响,短期收入降速,消费下滑。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3.5%,增速较2019年下降4.4个百分点。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同比下降3.8%,商业地产受到一定冲击,多家公司推迟购物中心开业时间,部分商铺面临经营危机。图:2019年中国部分城市人均储蓄与人均收入关系图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中指研究院整理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收入水平最高,杭州、苏州等长三角核心城市紧跟其后。2019年,GDP前100城市人均储蓄存款均值为6.80万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为4.5万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长沙等核心一二线城市以及金华、常州、嘉兴等发达城市群三四线城市人均收入及储蓄均较高,此类城市具备较强的消费基础与发展空间,商业地产发展潜力突出。武汉、长沙引领中部商业地产快速发展。近年来,武汉将“首店经济”作为刺激消费、提升商业品质的重要手段。2019年,武汉落户品牌首店超200家,首店经济持续在武汉商业地产市场“飘红”。长沙网红店逐渐成为商业消费的新增长点,各类网红店遍地开花,其中尤以茶饮店最受消费者热捧,本地品牌“茶颜悦色”几乎成为购物中心标配,为购物中心带来更多的客流量,甚至成为长沙的一大旅游景点,“网红”经济助力长沙商业地产发展。4、“Z世代”消费群体为商业地产注入新活力随着中等收入群体和千禧一代崛起,一方面消费升级提档,更加注重品质和价值。另一方面,消费出现结构性变化,文化、体验、健康等升级类消费进一步增长。在此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依托,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使线上服务、线下体验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持续推进,“网红店”“快闪店”的不断涌现,商业街和购物中心的业态升级以及新兴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给商业地产带来了新的价值增长点。图:2019及2020年1-10月按商品类别分类零售值同比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指研究院整理“Z世代”消费群体偏好视频娱乐,自由玩乐个性突出,倡导健康绿色生活,追求与众不同的体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即便在疫情影响之下,以年轻一代消费群体为主的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类消费仍保持较快增长。这个个性鲜明的群体正在不断影响着消费市场的格局,得到了越来越多品牌商的关注,从而影响着商业地产的布局与模式变革。5、网上零售增速放缓,线上线下消费走向新平衡表:近三年网上零售额及分项变化趋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指研究院整理互联网的发展繁荣带来了零售行业的变革,网上零售额持续走高,但经过多年发展后,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持续放缓,预计未来,线上线下消费将走向平衡发展。如今,各大电商平台发展已较成熟,供应链系统较为完备,不再像早期的通过价格战“跑马圈地”进行规模扩张,线上商品不再具有绝对的价格优势。对于消费者来讲,线下的社交性,体验感是线上消费无法取代的。随着网上消费的降速,线上线下将逐渐达到新的平衡点,预计未来,线上消费将不再对线下消费造成过度的挤压,这也将为商业地产释放出更大空间。商业地产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存量运营1、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连续七年递减,存量时代运营价值凸显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的开发逻辑和商业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商业地产项目开发后以持有为主,更加注重后期的运营管理。从商业营业用房的开发投资情况看,2017年以来商业运营用房投资额持续下滑,开发投资情绪下降。图:2011年-2020年全国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额、同比及占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重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近年来,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基本保持稳步增长,但商业营业用房投资经历了一段快速增长后,自2017年起逐年回落,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额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也随之下降。2020年,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额为13076亿元,同比下降1.1%,占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重仅为9.2%,为近十年来最低。图:全国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及占房屋新开工面积比重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1-2月全国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一度降至-50.7%,经过一年的不断恢复,到12月累计降幅收窄至-4.9%。从2016年开始,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占房屋新开工面积的比例不断下降,2020年降至8.0%,为最近十年来最低。商业地产市场由开发向运营不断转变,未来商业地产如何“活下来”成为企业的首要命题。2、商业市场以持有运营为主,一线城市商业营业用房近三年销售开工比仅为0.35图:2011-2015及2016-2020年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与新开工面积比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2016-2020年,商品住宅、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的销售面积与新开工面积比值分别为1.01、0.62、0.55,办公楼与商业营业用房更倾向于持有运营,销售开工比远低于住宅。图:分城市等级近三年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与销售面积对比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从不同等级城市来看,一线城市商业营业用房基本以持有运营为主,销售比例较低,近三年销售开工比仅为0.30,二线城市商业用房接近五成为持有运营,而三四线城市商业用房的销售比例略高于一二线,近三年销售开工比为0.57。3、未来机遇:存量市场依赖运营,增量市场重在城市选择尽管商业地产市场已进入存量时代,但对于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商业地产发展的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存量较大的市场而言,未来将更加依赖运营,而增量市场的机遇则重在城市选择。表:各类城市人均购物中心面积与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对比注:人均水平均按各城市2019年常住人口规模计算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招商版就存量而言,一线城市已经形成了购物中心的规模化,2020年末人均购物中心面积达1.86平米,未来主要是存量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管理水平与运营创新。二线城市人均购物中心面积为1.56平米,已接近一线城市水平,同时近三年来人均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较高,形成存量与增量并行快速发展的格局,其中长沙、三亚等城市人均购物中心面积与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均比较高,贵阳、郑州、乌鲁木齐等城市近三年人均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超过1平方米,未来商业地产市场新增供应较大。三四线城市当前购物中心密度仍较小,未来具备一定增长空间,但对于三四线城市商业地产的布局应关注人口规模大、消费能力强的重点城市,避免盲目扩张。根据中指数据招商版统计,目前全国超过5万平米的购物中心集中分布于我国五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其中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以及重庆、苏州、武汉、杭州、西安等新一线城市5万平以上购物中心数量均在150个以上。不同等级城市的购物中心数量差异较大,重点城市群及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城市核心区增量市场空间有限,未来需通过存量运营的不断优化引领商业地产市场发展。新增购物中心的机遇将更多聚焦于核心城市都市圈的外围圈层,以及部分新一线城市与旅游热点城市。企业表现:聚焦一二线城市、注重品牌打造、科技赋能实现精细化运营与住宅开发不同,商业地产,尤其是购物中心项目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其经营属性,其价值链通常包含商业地产开发商/业主、商业运营服务商、商户、消费者四个价值主体,各主体通过发挥不同作用进而获取不同收益,实现共赢和获益的核心在于经营。图:商业地产项目价值链数据来源: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在这个共生共赢的价值链上,运营商成为连接开发商/业主、商户和消费者的纽带,运营商通过强大的运营能力,为消费者带来良好的消费体验,提升其满意度、忠诚度,从而提升商业项目的客流量、人气、销售额、出租率和租金收入,实现商业项目的保值增值,进而保障四方利益的共同实现。下文以龙湖集团、宝龙商业、星盛商业三家企业为案例,从其商业运营业务的发展历程、业务布局、经营绩效、品牌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头部企业成功经验,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受益于较好的经济发展、较高的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发达城市群以及中西部核心城市成为企业布局首选。2)定位清晰、业态丰富、差异化经营的多元品牌体系是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3)庞大的品牌库以及与优质品牌的稳定合作提升招租能力,符合项目定位的合理租户组合实现协同效应,提升经营绩效。4)科技赋能精细化运营,数字化平台提升运营效率,为企业可持续化运营提供支持。1、龙湖集团:聚焦一、二线城市,以“天街”为主品牌,有质量的增长实现稳健发展龙湖商业是龙湖集团旗下的六大主航道业务(地产开发、商业运营、智慧服务、长租公寓、房屋租售、房屋装修)之一,全程开发、持有和运营龙湖的商业地产项目。随着龙湖集团深入的全国化扩张,商业地产规模逐步增大。截至2020年6月30日,龙湖商业成功布局环渤海,华东,华西,华中,华南、东北六大板块,在北京、上海、重庆、成都、杭州、西安、苏州、常州、南京、合肥等核心城市,共开业40座购物中心。(1)发展历程:20载精耕细作,开展全国化布局,践行“增持商业”战略图:龙湖商业发展历程资料来源:公司官网及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2013年,龙湖商业正式进入快速扩张元年,并提出用15年左右的时间将商业利润占比从不到5%提升至30%的计划,不断深化“增持商业”战略;经过20年发展,龙湖商业稳步拓展全国化布局,截至2020年6月30日,在全国10个城市共有40个已开业购物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不含车位)为387.4万平方米,整体出租率为94.7%,2020年上半年租金收入为26.7亿元,同比增长22.3%。(2)业务布局:深耕成渝城市群及长三角城市群,聚焦一二线城市,适度布局强三线城市从城市群分布来看,龙湖商业以成渝城市群为基本盘,并深耕长三角城市群图:龙湖商业按项目开业时间划分的城市布局时间轴资料来源:公司微信公众号及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整体来看,龙湖商业在全面实现五大城市群布局的基础上,持续全国化布局战略。从已开业项目来看,自2003年重庆北城天街开业的7年里,龙湖商业始终稳扎稳打地做好重庆本地市场。2010年起,龙湖商业逐渐向重庆以外城市稳步扩张,平均每年新进入1个城市,开业3-4个项目,在坚持深耕成渝城市群的同时,发力长三角城市群。截至2020年6月30日,龙湖商业共有已开业购物中心项目40个,分别位于重庆、成都、上海、杭州等10个城市,覆盖成渝、长三角、京津冀、关中四个城市群,其中成渝、长三角两个城市群已开业购物中心数量合计占比超8成。从储备项目来看,截至2020年6月30日,龙湖商业共有储备商业项目51个,其中五大城市群储备项目共计40个,占储备项目总数的近8成。此外济南、烟台、青岛、南宁、海口、西安、厦门、昆明、沈阳9个核心二线城市有储备项目11个,合计占比约两成。整体来看,近年来龙湖商业加大在国家级城市群内的二线城市布局力度,并适度下沉至强三线城市。(3)经营表现:20年沉淀厚积薄发,高质量增长行稳致远业务规模与租金收入稳步增长,经营表现稳定。截至2020年6月30日,龙湖商业共运营已开业购物中心40个,总建筑面积(不含车位)为387.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0%;2020年上半年,租金收入(不含税金)为26.7亿元,同比增长22.3%;平均出租率为94.7%,较上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整体来看,龙湖集团的商业运营业务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仍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从历史数据来看,龙湖集团的商业运营业务持续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动力和稳健性,近十年已开业购物中心面积(不含停车场)年均复合增速为32.0%;购物中心租金收入年均复合增速为36.6%;购物中心平均出租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整体来看,“稳健”和“成长”是龙湖商业规模化发展的两个关键词,多年沉淀为龙湖商业带来厚积薄发的动力,实现行稳致远的高质量发展。(4)品牌体系:以“天街”为主,搭配“星悦荟”、“家悦荟”,三位一体共拓商业版图深耕商业地产近20载,龙湖商业先后发展出都市型购物中心“天街”、社区型购物中心“星悦荟”和中高端家居生活购物中心“家悦荟”三条主要产品线,以适应不同区域和客群的需求,积累了成功开发经验,并已和国内三千余家知名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清晰、聚焦的定位、业态及客群有助于提升龙湖商业的招商能力,为满足消费者多样购物需求,龙湖商业与超4500家商户合作,其中战略合作品牌近340家。2、宝龙商业:“住宅物管+商业运营”双轮驱动,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商业(1)发展历程:近二十年商业运营服务经验,深耕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始于住宅物管,精于商业运营,双轮驱动保障稳定收益图:宝龙商业发展历程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宝龙商业的两条主要业务线包括商业运营服务和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截至2020年12月31日,宝龙商业共获取零售商业物业项目118个(其中在营管理项目68个),总合约面积超1130万平方米;此外,宝龙商业亦向住宅物业、办公大楼及服务式公寓提供物业管理服务,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总合约面积超2200万平方米。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重点布局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适度布局环渤海经济圈、中国东南部及中西部热点城市截至2020年6月30日,宝龙商业在管的51个商业项目中,有28个来自长三角地区,其中上海10个,杭州6个,无锡、盐城等12个城市各1个;有11个项目来自环渤海经济圈,其中青岛3个,天津2个,泰安、海阳等6个城市各1个;有8个项目来自中国中西部,其中重庆2个,新乡、蚌埠等6个城市各1个;有4个项目来自中国东南部,其中厦门、泉州、福州、晋江各1个。表:2020年上半年宝龙商业按地区划分的合约建筑面积及营业收入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从营业收入来看,2020上半年,宝龙商业在长三角地区业务收入合计为5.33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为61.3%。其中商业运营服务收入为4.52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52.0%;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收入为0.81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9.3%。(2)与宝龙地产长期稳定合作为宝龙商业带来新增长机遇宝龙商业向由宝龙地产开发的所有零售商业物业提供商业运营服务,并向其开发的绝大部分住宅物业项目、服务式公寓及办公大楼提供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截至2020年6月30日,宝龙商业已开业运营的51个商业项目中,有47个来自宝龙地产及其关联方,4个来自独立第三方;截至2019年底,宝龙商业共有45个储备项目,其中40个来自宝龙地产及其关联方,5个来自独立第三方,由此可见,宝龙地产及其关联方是宝龙商业管理项目的主要来源。(3)科技赋能精细化运营,综合线上生态系统有效提升客户及消费者体验科技赋能是宝龙商业的核心战略之一,据宝龙商业招股书显示,其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有25%将用于升级资讯技术系统数字化及智能运营及管理,旨在优化消费者体验、改善宝龙商业向租户提供的服务质量及提升运营效率。2018年,公司推出“纽扣计划”,并成功实现全球首创的“微积分”功能,打通了微信支付与宝龙悠悠积分,实现客户无感积分,同步深化了PM系统、宝龙悠悠、宝龙商+、AMP系统的各项功能模块,始终坚持以技术变革打通信息壁垒,以信息服务推动消费者购物体验升级。(4)差异化产品定位及庞大租户品牌库有效扩大客群,提升项目经营绩效宝龙商业遵循经济发展、区域特点、消费形态等商业规律,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提升,形成了产品系列:宝龙一城、宝龙城、宝龙广场和宝龙天地,分别对应为(超)高端、中高端、中端及购物街系列产品。受益于宝龙地产所开发的优质项目,以及宝龙商业所提供的强大的商业运营服务,品牌市场认受性较高。同时,借助庞大的品牌库,宝龙商业在招商方面表现出色,截至2019年6月30日,其租户品牌库涵盖超过7100个品牌,作为其优质租户基础及新零售商业物业租赁承担的主要来源,其中宝龙商业与超过500个品牌合作超过五年。截至2019年6月30日,宝龙商业与超过140个品牌建立策略合作关系,有关品牌店铺遍布超过5处零售商业物业。3、星盛商业:港股纯商业运营第一股,轻资产模式受资本市场青睐2021年1月26日,由中指研究院提供行业顾问服务的星盛商业(股票代码:06668.HK)正式在香港主板敲钟上市,可以说是港股主板纯商业运营服务第一股,建银国际与中信建投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中指研究院拥有多年商业地产企业投资价值研究经验,研究成果已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未来中指研究院将积极助力更多企业登陆港股,为资本市场扩容不断努力。星盛商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领先的商用物业运营服务公司,核心优势突出,其以深圳为基本盘,深耕大湾区,并布局长三角、华中等地区,灵活的运营模式推动业务规模稳步扩张;以五大核心购物中心品牌与五大主题馆相互依托,构成广受认可的完整品牌体系;与星河控股长期稳定合作,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物业管理、产业运营、金融服务形成业务生态圈,实现协同发展。(1)行业地位:大湾区领先的商用物业运营服务公司星盛商业向商业地产开发商及业主提供商用物业运营服务的经验可追溯至2004年,多年来,星盛商业旨在“以商业智慧构筑城市繁荣”,凭借全面及广受认可的品牌体系和灵活的运营模式,成为大湾区领先的商用物业运营服务公司。截至2020年9月30日,按运营中购物中心数量计算,星盛商业在深圳排名第一,在大湾区排名第四;按运营面积计算,星盛商业在深圳排名第二,在大湾区排名第七。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在大湾区布局6个城市,为27个商用物业项目提供服务(其中16个位于深圳),总合约面积约为132.9万平方米(其中深圳市合约面积约为83.5万平方米);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9个月里,星盛商业经营业务收入的80.5%来自于大湾区。(2)业务布局:以深圳为基本面,深耕大湾区,并逐渐向长三角、华中等地区经济发达城市拓展凭借在大湾区的出色表现,星盛商业展示了强大的运营能力,不断向消费能力强的长三角、华中和其他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积极拓展,逐步为全国化的市场布局奠定基础。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的业务范围覆盖深圳、广州、中山、惠州、东莞、佛山6个大湾区城市,上海、南京、常州、南昌等长三角、华中地区城市,以及汕尾、揭阳、鄂尔多斯等其他地区城市。图:2017年-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各布局地区合约面积占比数据来源:星盛商业招股书,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在大湾区的合约面积为132.9万平方米,占总合约面积比重为44.3%,是业务规模最大的地区,其中深圳市合约面积为83.5万平方米,占总合约面积比重为27.9%。在深耕大湾区的同时,星盛商业亦着力向长三角、华中等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拓展业务,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在长三角和华中地区的合约面积占比分别为10.2%和13.8%,均较2017年有所增长;在其他地区的合约面积占比为31.7%。(3)经营表现:标杆项目广受认可、运营模式灵活,业务规模和经营业绩均稳步增长星盛商业拥有委托管理服务、品牌及管理输出服务、整租服务三种不同的服务模式,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参与程度不同的组合服务。灵活的运营模式可以扩大可提供服务的客户范围和多样性,使星盛商业在为星河控股及其关联方企业开发的商用物业项目提供服务的同时,促进与第三方的紧密合作,帮助星盛商业持续扩大业务规模。表:2017年-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按业务类型划分的经营业务收入数据来源:星盛商业招股书,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作为大湾区领先的商用物业运营服务公司,本着“做一个成一个”的经营理念,星盛商业凭借强大的运营能力在大湾区打造了如深圳福田星河COCO Park(北区)等广受认可的标杆项目,为扩张奠定基础。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为全国18个城市的45个商用物业项目(包括购物中心、商业街和商业综合体)提供商业运营服务,总合约面积约为299.9万平方米。图:2017年-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合约面积与经营业务收入数据来源:星盛商业招股书,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从业务规模增长情况来看,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总合约面积分别为162.4万平方米、207.3万平方米、297.0万平方米、299.9万平方米,2017年-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为35.2%。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为星盛商业带来稳定的经营业务收入,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的经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78亿元、3.29亿元、3.87亿元和3.06亿元,2017年-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为18.0%。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消费市场和商业地产行业均受到较大冲击,但星盛商业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9个月经营业务收入依旧实现同比正增长,增幅为6.7%,经营表现稳定。(4)品牌体系:五大购物中心品牌形成完整品牌体系,提升消费者忠诚度星盛商业践行“公园情景式购物中心”的建筑概念,其代表项目深圳福田星河COCO Park(北区),通过独特的12条折叠式内街、8大自然光中庭、一条100米的天桥及一个约6000平方米下沉式露天广场,集休闲、购物、餐饮及娱乐于一身,以组合空间诠释时尚。图:星盛商业品牌体系资料来源:星盛商业招股书,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以COCO Park为开端,星盛商业经过十余年的业务开拓和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品牌体系,并成功打造了广受市场认可的多个标杆项目。目前,星盛商业的品牌体系涵盖城市型购物中心、区域型购物中心、社区型购物中心、优质家居购物中心,形成了COCO Park、COCO City、iCO、COCO Garden、第三空间五大购物中心品牌。同时,为向客户提供多元化的购物体验,星盛商业亦运营五大主题店,分别为“星居生活馆”、“星趣小镇”、“星悦琳廊”、“星跃领动”及“星享食汇”,包括家居、家庭和儿童、女性和时装、运动和健身、美食及社交等主题内容,是追求优质购物体验客户的“必到”之处,协助商用物业项目吸引大量客流。通过品牌体系打造,星盛商业在行业内享有较高的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在提升客户忠诚度方面,星盛商业凭借广受认可的品牌和庞大的租户库吸引了大量忠实的COCO Club会员。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拥有约150万名注册会员,其中62.6%的会员在15-50岁之间,拥有较强消费能力;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9个月,会员销售额占在管购物中心总销售额的33.0%,会员复购率为53.2%。(5)资源优势:与星河控股长期稳定合作,业务协同优势突出星盛商业拥有的丰富内外部资源也是其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逾30年运营中,星河控股已成为全产业链的集团公司,其生态圈将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物业管理、产业运营、金融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产业为引领、金融为护驾、地产为基础、商业为支撑、物业为配套”的自循环生态圈,可以整合全方位、全产业链资源。与星河控股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有助于为星盛商业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及显著增长。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管理由星河控股及其关联公司开发或拥有的全部31个商用物业项目;合约面积约为125.6万平方米,占总合约面积的41.9%。结语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商业地产人砥砺前行,创造了不俗的成绩。未来城市美好生活离不开商业地产市场的繁荣稳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把握发展机遇,商业地产发展任重而道远。展望未来,土地驱动主导商业地产运行的时代已经悄然改变,线上消费的冲击和Z世代快速崛起的新消费理念正在形成。存量时代,运营为王,商业地产运营商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从供需两端看,尽管商业地产面临短期消费降速和线上零售的冲击,但在新消费观念下,购物中心的体验式消费功能凸显,在智慧运营和综合服务方面仍具有不可比拟的竞争力。经历了土地的高供给阶段后,运营和存量优化将成为商业地产的主战场,同时部分城市仍然具有增量发展需求。从企业表现看,轻资产运营或将成为趋势,将会有更多的开发商剥离商业运营业务板块分拆上市,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扩张业务规模的同时,接受市场的监督,更快独立成长。存量市场比重加大,商业项目的运营和退出是其资本运作中两个重要环节,资产证券化在商业地产市场将有更多实践。我们提供的服务中国商业地产百强企业研究中指研究院、中房指数系统一直持续深耕于商业地产行业的数据分析与研究,已连续多年对商业地产优秀企业进行分析与评价,形成“中国商业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旨在发掘行业中综合实力强、运营水平高、成长潜力大的优秀企业群体,引领行业在新环境下实现持续、稳健发展。中指研究院已经启动“2021中国商业地产百强企业”研究,相关成果将在3月18日举办的2021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成果发布会正式发布。商业地产企业上市顾问服务中指研究院具有丰富的行业顾问服务经验,服务企业涵盖房地产全产业链,包括地产、代建、物业、商管等。目前,香港主板成功上市物业服务企业达到41家,其中30家企业是由中指研究院提供的行业顾问服务,上市后表现亮眼。2021年1月26日,由中指研究院提供行业顾问服务的星盛商业(股票代码:06668.HK)正式在香港主板敲钟上市,是港股主板纯商业运营服务第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