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研榜样:他发表学术论文13篇,SCI8篇,说,科研一定要脚踏实地豆满江

科研榜样:他发表学术论文13篇,SCI8篇,说,科研一定要脚踏实地

彭知南,男,中共党员,自动化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师从胡江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多智能体系统控制、增强学习与自适应优化、机器人应用研究。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优秀研究生等奖励和荣誉。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SCI论文8篇,领域Top期刊论文2篇,中科院JCR一区期刊1篇,二区期刊5篇,机器人领域国际顶级会议2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作为学生中主要参与人员参与横向课题1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一次困难都不轻言放弃,成了彭知南探索位置领域成功的基石。图难于易,为大于细2016年9月,彭知南选择跨方向硕博连读进入自动化工程学院继续学习,走上栉风沐雨的科研路。对于刚踏入系统控制研究领域的他来说,如何找准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十分重要,导师胡江平教授一直鼓励他着眼前沿科学热点,勇敢挑战“硬骨头”,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就会形成自己的研究“佳境”。AlphaGo的“爆红”让深度学习技术进入人们的视野,计算机围棋系统利用深度增强学习技术使计算机的围棋水平达到顶尖职业棋手的水平。于是,彭知南借他山之石萌生了利用增强学习方法来解决系统控制问题的想法,在导师的帮助和指导下确定开展基于增强学习的系统控制问题研究。他注意到传统的系统控制方法依赖于精确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系统很难进行精确建模,从而会影响控制系统的性能。增强学习技术在未知环境下的优化决策方面展现了强大的学习能力,这启发他对基于无模型控制器设计方法的研究。带着这个问题,一点点积累,一次次实验,一个个突破,他提出了一种两阶段策略迭代增强学习算法用以解决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问题,在该算法的基础上,他还引入了基于actor-critic神经网络在线学习机制,实现了控制器的在线学习,提高了控制器的自适应性。通过与传统的控制算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控制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胡江平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完成了博士阶段第一篇论文的撰写,该成果发表在信息科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nformation Sciences。彭知南感叹道:“科研一定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遇到困难不能轻言放弃,把困难划分为多个小问题,逐个击破,最终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科研落地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彭知南以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物”为鉴,十分重视积累和实践,认为科研中容不得半点大而化之。他在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学以促用、学用相长,在兼顾学术研究的同时,积极参与胡江平教授团队的国家面上项目和其它横向科研项目。为了实现科研成果与实际工程应用的结合,他在机器人研究中心程洪教授的启发和鼓励下,参与了截瘫助行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针对下肢偏瘫患者外骨骼行走辅助的关键控制问题,提出基于数据驱动的在线增强学习自适应优化控制算法。该算法解决了针对不同的穿戴者在线自适应控制问题。最终,相应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机器人领域两大国际顶级会议2018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IROS)和202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上。受到研究中心项目的启发,彭知南又结合工程实际连续发表两篇会议:在学校研究生院、导师胡江平教授、程洪教授的资助下,2018年7月赴武汉参加了中国控制会议;2018年10月,赴西班牙马德里参加了IROS会议,并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他始终坚信,做科研一定要从实际问题出发,最终再回到实际问题中去,就像系统中的反馈控制一样,形成一种良性闭环的模式,提高研究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在导师的鼓励下,彭知南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的资助,于2019年8月赴新西兰“国宝级”学府奥克兰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和学习。合作导师是国际系统控制领域的著名专家Sing Kiong Nguang教授。“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到奥克兰大学之后,彭知南积极参与团队的研究组会,坚持多听多看,虚心学习关于网络控制系统的前沿研究,最终他成功把基于无模型的增强学习控制算法用以解决复杂网络系统的控制问题,得到了合作导师的认可。目前共撰写学术论文4篇,其中两篇论文已投稿到该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ial Informatics和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海外的留学经历让他更加体会到,不管做什么事,不管道路多么曲折,只要有足够的志向和定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最终都能到达终点。成功来自不倦的努力和奔跑,幸福来自平凡的坚持和奋斗。他经受历练,不断成长,把成电“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他坚信:既然选择了出发,便只顾风雨兼程,定不负青春韶华。学长寄语我们处在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年轻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只有珍惜青春,心怀梦想,把握机遇,敢于挑战,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才能实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代表性论文[1]Zhinan Peng, Jiangping Hu, Bijoy Kumar Ghosh, Data-driven optimal tracking control of discrete-time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two-stage policy iteration algorithm. Information Sciences, 481: 189-202, 2019. (二区Top期刊)[2]Zhinan Peng, Jiangping Hu, Kaibo Shi, Rui Luo, et al., A novel optimal bipartite consensus control scheme for unknown multi-agent systems via model-free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369: 124812, 2020. (一区Top期刊)[3]Zhinan Peng, Jiefu Zhang, Jiangping Hu, Bijoy Kumar Ghosh. Optimal containment control of continuous-time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unknown disturbances using data-driven approach.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2020, 63(10): 209205, 2020. (二区期刊)[4]Zhinan Peng, Jiangping Hu, Bijoy Kumar Ghosh. Data-driven containment control of discrete-time multi-agent systems via value iteration.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63(8): 189205, 2020 (二区期刊)[5]Zhinan Peng, Rui Luo, Rui Huang, Jiangping Hu, et al., Data-drive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walking assistance control of a lower limb exoskeleton with hemiplegic patient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 2020. Accept. (机器人领域国际顶级会议)[6]Rui Huang, Zhinan Peng, Hong Cheng, Jiangping Hu, et al., Learning-based walking assistance control strategy for a lower limb exoskeleton with hemiplegia patients.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2280-2285, 2018. (共同一作,机器人领域国际顶级会议)2、主要项目[1]截瘫助行外骨骼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基于符号图理论的合作-竞争多个体系统的群体行为演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基于增强学习的下肢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分布式控制研究,四川省科技厅来源: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自动化工程学院 撰稿:刘子璇 排版:小王 校审:阿凉

五贼

学术的研究是他一生的追求,学术的严谨是他最好的文笔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李拓之经过短暂的培训之后,前往北京新华社工作。他的好友邓拓与傅衣凌认为其更适合从事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因此推荐李拓之到厦门大学任教。1953年10月,李拓之调往厦门大学中文系任教,因其只有中学学历并且经历复杂,经过一番曲折之后,厦门大学王亚南校长破格录用其为副教授。遗憾的是,李拓之自解放之后便停止了历史小说的创作,但是并未停止古典文学研究。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期,李拓之开设古典文学课程,主讲元明清文学史。同时,李拓之专注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在《厦门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系列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诸如《“呼保义”考》《中国的舞蹈》《骨董琐记质疑》《鲁迅的小诗》等。这些学术论文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其中,他与徐萍芳关于《骨董琐记全编》的质疑与反质疑文章更是体现了一代学者的求真精神。起因是李拓之发表一篇《骨董琐记质疑》,本是读书札记,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徐萍芳根据李拓之的质疑写《〈骨董琐记质疑〉质》,对李拓之的质疑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驳,本为学术争论,无可厚非。但是,徐萍芳在文章中所用言辞却不无讽刺:“我认为学术上的讨论与批评必须严肃负责,与人为善,不能似是而非,任意攻击。深望李先生在今后治学中多实事求是些,多谦虚些。这样做,对各方面都会有好处的。”①李拓之又以《答徐萍芳先生》反质疑之,最后提出学术研究中自由讨论风气的重要性。而正是这样较真的性格使得李拓之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遭受磨难。李拓之也曾奉命写作《红楼梦中的小人物》《论形象思维与创作实践一一批判胡风的反动文艺理论》,这些论文与李拓之历史小说中所坚持的“人性的探索”背道而驰,想来其中也有颇多无奈。1957年在全国性的反右斗争中,李拓之因替人打抱不平而被戴上右派的帽子,最初原有的一切待遇仍没有改变。然而,愤愤不平的李拓之又用英文写了封匿名信,言辞激烈,导致他直接被开除公职,送往山区进行劳动改造。劳动改造结束后,李拓之受到漳州第二师范学院院长欣赏而担任教职。在教学期间,李拓之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但是因为政治原因,在校长出差期间,李拓之仍被辞退。直到1978年,李拓之才被平反,调回厦门大学中文系,继续任教。经历了20年的曲折生活,李拓之依然不改学术研究追根究底的性情。他的文章《〈红楼梦>的瑕疵》便是对经典文学的有理有据的质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红楼梦》己不是单纯的文学文本,而是承载着各种思想斗争的政治载体。之后的学术研究唯恐避之不及,然而李拓之却并没有任何回避,而且文章内容是对《红楼梦》的“挑刺”。因而,这篇文章的发表也经历了一波三折。林丽珠在《忆李拓之先生〈红楼梦的瑕疵〉一文问世的前前后后》一文中,以一个大学学报编辑的视角讲述了此文在当时刊物上发表的敏感程度:“请教了周围有关人士,均三缄其口,未予表态。”因而这篇文章也成了“烫手山芋”,只能“忍痛割爱”。其他的杂志也未曾刊登。所幸的是,郑朝宗将其收纳到《李拓之作品选》中,使读者能够看到李拓之读书之细,思维之缤密,文学底蕴之深厚。他假定《红楼梦》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曹雪芹也只是写作者之一,其他的作者与曹雪芹的注意点、爱好以及考究的东西不一致。李拓之找出戚序本《红楼梦》中的几十处不合理、矛盾甚至是错误之处。举其中一例,小说三十七回中说:“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头一件只要立意清新,自然就不俗了”气《红楼梦》中的诗歌也基本上是不过于求生,算是熟话居多。而对于模拟类的诗歌而言,立意不能算是清新,自然也是属于“俗”一类的。而在七十回中,作者又提到“李太臼凤凰台之作,全套黄鹤楼,只要套得好!”②李拓之指出在这一点上,“立意清新”与“只要套得好”实属矛盾。李拓之所提出的矛盾之处有理有据,十分严谨。此外,他重返厦门大学之后的学术研究论文还有:《“影响”一词释义的考察》《离骚与反离骚》,同时,李拓之在这一阶段的回忆性散文、诗词较多:《悼念亡友邓拓》《记邓拓》《半世的回忆》《童年》《哭邓拓》等。李拓之晚年生活的失落从这些诗文中可见一斑。1983年,李拓之终究敌不过生命的沉寂,与世长辞。

阎惜姣

研究生向学术期刊投稿的4个基本要点

来源:学术志 作者:浴火凤凰学术论文,是作者的科研成果以书面创作形式的一种展示方式,借此希望能够尽快刊登发表并得到同行们的认可。因此,对于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那些若正常毕业必须发表指定级别、数量论文的研究生们来说,尽早熟悉和熟练掌握学术期刊论文投稿的相关技巧,将有助于学术论文在理想的学术刊物上得以发表,进而体现论文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学术地位。当然,更重要且更现实的目的是,满足正常毕业、评职称的条件。研究生向学术期刊投稿,应着重掌握以下4个基本要点。01、熟悉学术期刊的类型区别作者撰写学术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发表,并得到同行专家、学术界以及全社会的认可,从而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学术论文能否在指定的学术期刊得以发表,主要在于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但也取决于论文作者对期刊性质的了解程度。首先,要了解学术期刊的类别划分。投稿之前,必须先要搞明白“学术期刊”的定义,通常有两种解释:(1)收录学术文章的就属于学术期刊;(2)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学术期刊目录里的才是学术期刊。根据目前阶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高校和科研单位按照(1)执行,而要求更高的院校和单位则按照(2)执行。所以,研究生在发表论文之前,第一步就要清楚学术期刊具体包括哪些,最好是到各自学校社科处的网站上,查找学校官方认可的“期刊目录”,这样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按期刊的性质,学术期刊可粗略分为理论、技术、综合类期刊;按学科的类别,学术期刊可细分为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期刊,有的在封面印有中国XX学(类)或学会(核心)期刊(会刊)字样;按出版的类型,学术期刊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期刊,正式期刊又有核心(重点)和普通、公开和内部发行期刊的区别。目前,国内受到普遍认可的核心期刊主要包括: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CSSCI(南大核心,其中又分为来源刊和拓展版)、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期刊)、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等。此外,还有一些统计源核心(也称科技核心,如医学或工科类期刊在对应领域中的影响力还可以)或者武大核心之类,但没有前几种有影响力。研究生在投稿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将学术论文的研究内容、刊发目标与期刊的性质类别、地位层次保持相对一致。其次,要了解期刊的发文取向。即便是相同类别或者同一期刊,由于办刊宗旨特色、发行对象层次和报道阶段重点的不同,其栏目设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发文取向也会随之呈现动态变化。因此,研究生在投稿前,不仅要知悉专业期刊的征稿启示和栏目设置,还要着重关注其年度发稿重点和专栏征稿主题,有针对性地及时跟进期刊的发文取向,才能提高投稿的命中率。02、贴近学术期刊的个性要求作者投寄的论文格式最好与发文的排版格式相一致。此外,不同期刊在投稿方式上有打印文稿邮寄、光盘刻录邮寄、电子邮件投稿、官网在线投稿等不同传递要求,在录用取舍上有是否回复的不同时限约定,在字数限制上有依据论文性质区分的不同上限规定,在版面幅度上有是否收费的不同等次标准。例如:在是否录用结果回复的时限上,自投往往比较慢,而采取代投方式的话,普刊基本上当天回复,学报需1~2周,北大核心需1~3个月,南大核心则需6个月左右;在版面费上的收取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CSCD核心、科技核心期刊存有差异,少的在1000~2000元,多的在5000~6000元。所以,研究生可通过期刊的征稿规定或与编辑部直接联系了解,以避免技术性失误。03、符合国外索引的收录标准根据许多教授们的多年投稿经验来看:一篇学术论文如果要想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EI、SCI和ISTP收录,其基本要求是:学术水平是核心、编排规范是条件、投稿途径是关键。由此可见,即使你的论文学术水平再高,如果出现格式编排不规范、投稿途径有偏差的情况,同样也很难被收录。在编排规范方面,主要包括英文题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英文摘要、项目来源、参考文献等内容。论文的英文题名要能够高度概括主题内容,通常不超出10个实词,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代号、公式和缩略词等。作者姓名按照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拼写,姓在前全部都大写,名在后首字母大写,双名连写中加半字线,多人姓名中间用逗号,如 ZHAO Feng,WANG Hong-sheng。工作单位采用规范稳定译文,后缀China,如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 200433, China。英文摘要的编写是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个要素;篇幅长度一般在100~150个单词之内,不出现非文字性的图表、表达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文字表述常用第三人称方式,用过去时态描述论文涉及的工作过程,用现在时态阐述论文的结论;注意开篇首句不与题名重复,首字不用阿拉伯数字。项目来源在首页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863”高技术等项目名称,并用括号标出批准号。参考文献遵循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编写并译成英文,剔除著录的教科书文献,主要原因在于,EI、SCI对参考文献中教科书比重较大的论文将不予收录。在投稿途径方面,作者应积极向国内已经被EI、SCI等被列为来源期刊,特别是向已经发表过论文、并被其收录过的期刊投稿。因为,据统计,国外英文和非英文科技期刊被EI、SCI收录的比例为85:15,加之,目前中国学术期刊进入EI、SCI来源期刊的数量有限,其发表难度相对较大。研究生可以将论文(英文稿)直接投寄被EI、SCI列为来源期刊的国外英文期刊,其部分期刊在学术水准、录用标准方面,相对来说低于国内的EI、SCI来源期刊。因此,研究生要了解被EI、SCI等收录的源期刊学科分类目录、刊名目录、出版和机构地址、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名录,这方面的信息可查阅《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最新SCI源期刊要目总览》或到图书馆咨询。另外,由于EI、SCI等还收录重要的国际会议论文,研究生可以主动向在国内或境外举行的国际会议投稿,也可增大被EI、SCI和ISTP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几率。04、遵循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近年来,学术界“学术腐败”问题呈现愈演愈烈之趋,成为各家学术类公众号的重要新闻之一: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一硕士研究生刘某2008年7月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涉嫌大面积抄袭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颜某2007年5月提交的硕士论文。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某被举报抄袭,涉及硕博士论文、专著等。中国65篇论文涉嫌批量造假,分别来自44所高校,3名院长级人物牵涉其中。……对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很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相继出台了科技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用以规范科技人员的行为、净化学术研究的环境、防止失范现象的发生。随着各种学术期刊的线上推送,要想通过“下载+粘贴”方式来剪裁拼装一篇学术论文已经变成易如反掌的事。然而,学术论文的网上链接也是一把“双刃剑”,这又使得发现、核实和举报违规论文成为轻而易举的事。为此,研究生在撰写学术论文时,一定要坚守学术道德的底线,尊重他人既有的学术科研成果,杜绝剽窃抄袭 “无商量”、嫁接引用“不标注”,杜撰结论“厚脸皮”等一系列违规操作。研究生在学术论文投稿时,一定要充分展现自己的原创论点,遵守相关学术期刊的约定,防止没有参与“搭便车”、未经允许“挂虚名”,一稿多投“撒大网”、多稿一投“狂注水”等失范行为。单从技术角度来讲,对于“一稿多投”的现象,如果论文的质量上乘,容易造成多种期刊重复发表,不仅给刊物和读者带来损失,也给作者带来声誉危机,发文期刊还将给予作者终止一段时间在该刊发稿的制约。对于“多稿一投”的现象,如果论文内容相同或相近,编辑部必定会择优刊发,绝对不会来者不拒、照单全收。一般来说,除非论文质量特别高或编辑部特约系列论文,否则的话,期刊不会连续发表某位作者相似内容的论文。因此,多稿在手的研究生可以考虑将论文分别投寄不同的学术期刊,这样上稿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猛鬼街

2018全国人文社科学者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排行榜发布!

近日,学术志联合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继续发布2018年度全国人文社科学者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排行榜。排在榜单第一位的,是南京财经大学的陆珉峰,2018全年共发表论文38篇。相当于每月平均3篇以上。排在榜单第二位的是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领域的程平,2018全年发表论文37篇,仅比第一名少一篇。令人感到吃惊的是,排名第三的首都师范大学的赵丕杰教授,今年已经是87岁高龄。如此高龄还在坚持写作,值得敬佩!不过,经查询,其2018年发表的论文中,有34篇都是发表在《青年记者》上,大概是专栏作家吧。即便如此,老先生积极写作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从榜单上看,也能看到很多熟悉的身影,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的刘伟(目前也是该校校长),武汉大学以研究三农问题而著名的贺雪峰等。榜单也体现了不同学校的学科实力,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以12人拔得头筹,上榜的12人分别是:刘伟(经济学)、张康之(行政学)、杨立新(法学)、栾轶玫(新闻学)、孔祥智(农业与农村发展)、程光炜(文学)、 王利明(法学)、王子今(国学)、陈力丹(新闻学)、郑保卫(新闻学)、刘建军(马克思主义)、赵旭东(人类学),遍布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展示了中国人民大学强大的文科实力。排名第二的是武汉大学,共有8人上榜。作为传统的文科名校,武大的实力也是有目共睹。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并列第三,各有6人上榜。清华大学近年来文科发展迅猛,南京大学也是当仁不让。文章发表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勤奋程度,也表明学术交流的频繁程度。我们并不一味提倡文章数量,文以质胜才是根本。发表文章是学术日常,也是学者的生活方式。在写作上,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2019已来,你打算发表几篇文章呢?本榜单统计数据来自《中国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分析数据库》,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发布。2018年全国人文社科学者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排行榜注:本次榜单统计的是人文社科学者在2018年的论文发表数量,不区分期刊级别,只统计第一作者论文,未包含第二季其他形式论文。统计说明:学术期刊论文:统计源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来源刊(含辑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评价刊、《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引证报告》评价刊、《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TOP期刊、总署认定的学术刊且不在上述期刊名单中质量较好的新刊,取并集且排重,共计5923种期刊。作者H指数:某作者所发表的所有期刊、会议文献中,至少有H篇文献的被引频次大于等于H次。H指数越大表示优质成果的数量越多。当前数据统计时间范围为2018年。来源:学术志

大事情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中国第四

11月1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结果显示,我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进到世界第4位,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继续保持世界第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戴国强表示,2017年度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科研产出规模在继续增长的同时,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开局。2017年,被引次数超过10万次且影响因子超过35的国际期刊有7种。这些国际顶尖学术期刊2017年共发表论文10803篇,其中,中国论文为699篇,占总数的6.5%,排在世界第4位。若仅统计原创论文和述评两种类型的论文,中国则有443篇,同样位居世界第4,较2016年上升1位。论文被引用的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统计结果指出,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继续保持在世界第2位。2008年至2018年10月,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2272.40万次,相较于2017年统计,数量增加17.4%,排在世界第2位,美国仍然保持在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我国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连续第8年排在世界第2位,材料科学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保持世界首位。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通常被视为世界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2017年,中国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8259篇,占世界的15.1%。中国在这些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有47.1%是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产出的。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国际高被引论文数量、热点论文数量继续位居世界第3位。截至2018年9月,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24825篇,占世界总量的17.0%,数量比2017年增加23.3%,世界排名保持在第3位。(科技日报北京11月1日电)

比干剖心

科研榜样:他勤勉奋进、勇于发问,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21篇!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21篇,连续2年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入选校拔尖创新人才奖励计划,曾获2封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感谢信。公派至美国芝加哥大学开展一年博士联合培养。这位人大环境博士勤勉奋进、学贯中西,用科研助力国家环境建设,他就是2019年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环境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翁智雄。勇于发问,勤奋用功“我不算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翁智雄这样评价自己。但他认为,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加倍的努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天赋的差距。从本科阶段开始,翁智雄就跟着老师接触学术研究,培养自己的学术兴趣。在不同阶段,他都积极参加各种科研实践活动,成果颇丰。他曾以项目组主要成员身份撰写《“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该成果后来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生态环保领域的重要支撑材料。他连续3年参与撰写了《中国绿色金融政策进展年度报告》《中国环境经济政策年度报告》,参与撰写《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基金方案》等政策类报告10余份。他还收到过两封来自生态环境部的书面感谢信。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翁智雄在学术写作上勤奋踏实,高效产出。博士学习期间,他参与编写专著4部,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1篇。(参加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毕业典礼)博士生培养期间,翁智雄曾用一年时间前往芝加哥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在批判包容的学术氛围里,他愈发感受到,如果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就要先学会“厚脸皮”。“我以前也是不敢问老师问题的学生,但后来发现只有问问题才能学得更好。”翁智雄坦言。从前总会觉得不好意思的他,在芝加哥大学也开始“厚着脸皮”去旁听各种各样的workshop(工作坊),内容包括环境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一个半小时的workshop,往往能听到大家提出数十个问题。在芝加哥大学的一年里,他与国外导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学术合作,一年内撰写完成6篇学术论文。在这种兼容并包、意见碰撞的氛围中,翁智雄开阔了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参加学术研讨会)失之交臂,终遇人大“一时的得失不重要,清楚自己的目标才是最关键的。”当谈及自己曾经的失利时,翁智雄这样说。本科考研时,翁智雄以一分之差与人大失之交臂,他也曾为此感到遗憾与可惜。“有失必有得。”翁智雄笑着说。在硕士培养期间,翁智雄通过导师介绍得到了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联合培养的机会,来到了北京,开始接触到环境经济学,慢慢坚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经验和经历的丰富、学术能力的积累,让他在选择博士项目时能够如愿来到人民大学,圆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心愿。“当时没有考虑过其他学校。考研失败也气馁过,但有时候直线不行,曲线也可以解决问题。”读博要沉得住气,也要常常为自己注入正能量。翁智雄与两位好友建了一个微信群,每天早上都会在群里打卡,互相说声“到”;也会经常一起分享人民日报夜读版的正能量故事,互相加油打气。这样的互相鼓励与激励,他们已经坚持了五年多,从未间断过。翁智雄认为,成为拥有正能量的人可以吸引到更多同样拥有正能量的朋友,当自己偶尔消沉时,也可以从朋友那里得到正能量反馈。(参加克林顿基金全球倡议大学年会)翁智雄的博士论文,主题是对我国“煤改气与煤改电能源转型”政策的评估,这是他最有感触的一项学术工作。“这项研究是实实在在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他这样说道,“能源转型所带来的能源使用成本变化,以及清洁能源使用所带来的减排效益会直接影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来到人民大学之后,翁智雄每每听到“国民表率、社会栋梁”这八个字,都会觉得充满斗志、热血沸腾。“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人大家国情怀是其他任何学校都不能比的。”翁智雄的公众号关注列表里,不乏关于时事热点评论的公众号,他也常常和室友一起探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热点。对国内外大事的关注和嗅觉,让他能够进一步增强现实关切,把“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理念融入到学术研究中。奇妙际遇,感悟人生学术研究之外,翁智雄也有许多奇妙的人生际遇。比如坚持游泳,因此在芝加哥大学的游泳馆偶遇了一位非常热情的老教授。老教授不仅会在夏天邀请他一起去密歇根湖(Lake Michigan)游泳,还会对他的学术论文提出宝贵建议。比如从小学到大学本科结束,他当了16年的班长。班级工作教会他协作,增强他的集体意识,倒逼他不懈努力,也让他在十年后同学聚会上收获一声“班长”的感动。比如本科毕业的那个假期,他背上背包说走就走。杭州、贵州、云南、陕西、青海、甘肃、西藏、新疆、杭州,45天,一路搭车,收获风景的同时也结交到了至今仍有联系的好友。旅行的最后一段,他搭一辆货车坐了六天六夜从新疆回到浙江,一路上和司机一起在哈密瓜田里搬货卸货,体验到货车司机的不易。旅行中也曾被半路突然要钱的司机扔在高速路上,好在不远处就有一个出口,不必在高速上度过夜晚。如此种种,凡是经历,皆为收获。“你不必生来勇敢、天赋过人,只要能勤奋投入、诚诚恳恳。”一路走来,他用勤奋、乐观,点亮了自己的人生。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采写:周梦倩 编辑:林洁 欣欣蔡 设计:袁雪琼 特别支持:学生处

祝贺:云南大学科研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近期,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urrent Biology发表了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及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合作完成的题为“一个寒武纪早期管居叶足动物”(A Tube-Dwelling Early Cambrian Lobopodian)的科研论文。在该论文中,研究人员揭秘了寒武纪“澄江生物群”中形态奇异的火把虫实际上是一个为了适应底栖管居生活而丢失了身体后部腿肢的叶足动物,这也是动物进化史中出现组织器官适应性退化消失的最早的例子。马晓娅研究员的博士研究生Richard Howard为论文第一作者,马晓娅研究员和侯先光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火把虫(Facivermis)最早由侯先光研究员于1989年首次发现和命名,是寒武纪澄江生物群中比较稀有的一类蠕形动物,生活在距今5.18亿年前的海洋底部。该类动物具有一个细长的蠕虫状身体,身体前端具有5对触手,身体末端膨大。由于其形态怪异,三十多年来古生物学家对于该物种的分类位置和进化意义一直争议不断,早期研究认为其是环节动物、触手冠动物、舌形动物,或是从无腿的环神经类蠕虫向有腿的泛节肢动物进化的一个过渡类群。经过长年化石标本的积累,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在新的化石标本里发现了与火把虫的身体保存在一起的管状构造,证明火把虫是一个底栖管居动物,而其身体膨大的末端起到了锚的作用将虫体固定在管内。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了火把虫头部成对的眼睛等新的形态特征构造。结合这些新的化石发现,并通过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研究人员终于揭开了火把虫的神秘面纱。研究结果显示,火把虫其实隶属于寒武纪叶足动物的啰哩山虫科。叶足动物是一类已经灭绝的早期蠕形动物,俗称“有腿的蠕虫”。虽然叶足动物化石标本稀少,但对理解泛肢动物的进化历程却至关重要, 与现生的缓步动物门(俗称水熊虫)、有爪动物门(俗称天鹅绒虫)和节肢动物(如虾蟹、昆虫、蜈蚣和蜘蛛)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啰哩山虫科的叶足动物已经具备了比较明显的体区分化,主要表现为:身体前部的腿肢细长且带有刚毛,主要用于滤食;身体后部的腿肢粗短且带有爪,主要用于运动和攀爬。而火把虫则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生活模式,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个经营底栖管居生活的叶足类动物。火把虫在适应管居生活的进化过程中发生变异,丢失了身体后部原本用于运动和攀爬的腿肢,但保留了身体前端用于取食的腿肢。这也是我们目前所知的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组织器官适应性退化消失得最早的例子。寒武纪是早期生物多样性大爆发的一个关键时期,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原因是古生物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该研究证明即使在这么早的动物进化阶段,组织器官适应性退化消失的例子已经发生。研究进一步展示了寒武纪期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而早期生物的适应性辐射成就了生物多样性的大爆发。来源: 云南大学 云南大学新闻网 审核 | 李哲

顺之则成

衡阳师范学院博士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2019年4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Injection of oxygen vacancies in the bulk lattice of layered cathodes”的论文。《自然·纳米技术》的影响因子为37.49,是纳米材料领域的顶级刊物。以衡阳师范学院为署名单位、该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唐振坤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这是该校首次在影响因子超过30的Nature高水平子刊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这项研究成果由唐振坤博士负责第一原理计算工作,与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国PNNL国家实验室等多个单位合作完成。 该研究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发现氧离子在层状氧化物材料中的扩散和激活比现有的认知更容易,氧离子在电池循环过程中的扩散流失导致材料内部形成了大量的纳米尺寸气泡,同时引发材料晶体结构的相变。这一机制深化了人们对氧离子在层状金属氧化物中的产生和扩散规律的理解,为优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稳定性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唐振坤从永州祁阳偏远乡村走出来,是衡阳师范学院首位“湖湘青年英才”(科技创新类)获得者,在世界顶级名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 近年来,唐振坤紧跟国际前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基金1项,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著名的刊物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0余篇,并全部被SCI收录。辛勤付出的背后,荣誉也接踵而至。唐振坤先后入选衡阳师范学院“英才支持计划”、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科技创新类)、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 在他悉心指导下,2019级物理学毕业生罗林涛同学的英文学术论文,已投到国际知名物理杂志Physica Status Solidi (b)上,并受到审稿人的一致好评。此外,唐振坤还在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合作指导硕士研究生。唐振坤博士在湖南大学通过合作指导的2016年硕士研究生蒋星星同学已经考取了湖南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刘敞

如何写好学术研究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该怎么起?什么样的题目是能够让人眼前一亮?这或许是困扰不少人的问题。有些人为了能够博读者眼球在起题目上费了不少功夫,但总是写不出一个较不错的题目,或者起了不错的题目又无法驾驭,使得自己在写论文题目方面进退两难。学术研究论文现写作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题目是不错的题目,应该如何写好论文的题目呢?在本文看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知道自己要写什么。在写一篇论文前,要知道自己要研究什么,研究主体是谁,做一个什么样的研究等,只有清楚自己要研究的东西才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研究重点,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与总结,而这也是撰写论文题目的基础。如要研究旅游产业对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就要重点去分析旅游产业这个主体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论文中就要重点分析旅游产业的功能,然后再选择是用质性还是量化研究的方法去分析这个功能具体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表现,当然,地区也可以进一步具体化,这样的研究更具体。第二,字数不要太多,注意把握字词之间的逻辑。要写好论文题目,字数不要太多,因为字数越多毛病越多,如果一个问题能用几个字表达清楚最好,一般来说字数最多不要超过25个字。此外,要特别注意题目中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论文题目并不是几个字的简单罗列,而是讲求读得通顺、讲得明白、分析得透彻,题目其实就是一句话,但这句话要结构完整,且用词不要重复,有研究主体和研究目的与重点,这样能突出论文本身的特色。如研究旅游产业对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个问题,在起题目时,要突出研究主体与目的,可以写“旅游产业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研究”,如果具体点,可以加一个副标题,即“旅游产业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研究—以XX地区为例”,这样可以知道论文是以研究旅游产业功能为重点了。第三,讲求实在,突出主旨。论文在起题目时要量力而行,有些人看到无论是发表的期刊论文还是学位论文,题目都很不错,于是就想起一个十分高大上的题目以此吸引读者眼球,这样的题目固然好,但也要看自己是否能驾驭,而且能否与论文的具体内容对应起来。如果感觉好题目不好写,那写一个一般性的题目也不错,只要能突出研究重点就可以,因为题目不讲求多么的天花烂坠,只要符合自身的能力,实实在在凸显文章主旨就可以。如研究旅游产业对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个问题,在起题目时可供选择的就很多,除了之前提到的一个,也可以写“旅游产业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XX地区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XX视域下旅游产业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等。总之,能够适合自己且有助于研究的题目就是不错的题目。第四,多模仿,勤思考。写好论文题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学习、多思考、多总结。那些能够把题目写的很有深度的人都是要经过反复的琢磨、写作与修改,而且这也是建立在其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写好论文,要多看多学,可以试着去模仿一些题目的写作风格,并不断总结与思考,并形成自己的写作套路,这样再写论文题目时可以很从容。当然,要写好论文题目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认真钻研,勤加练习,这个过程中可以多向经验丰富的老师或同学请教与学习,学习与借鉴他们的写作手法,并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这样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论文题目的撰写不仅不会成为绊脚石,反而会为你的论文增光添彩。

采茶女

学术论文能否发表,引言是敲门砖

开篇明义。引言(Introction)既是论文的门面,又是决定其能否发表的敲门砖。引言的写法至关重要,通常审稿专家能从引言看出作者是否对课题研究下足了功夫,因引言写得不到位而被拒稿的概率很大。拒稿原因通常有:研究背景不明确;重要文献缺失;研究目的不明确;老生常谈,没有创新点等。引言应至少捋清楚四个层面的意思。第一,课题时代背景。强调时代背景,是引出课题研究的重要性。时代背景不必长篇累牍,抓住重点就行。高明一点的写法是,由重要事件引出时代背景,如此可对正文起到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 图1 课题背景第二,课题研究简史。高大上一点,请列举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并请着重注意引用国外文献的重要性。研究简史找根源是关键,即谁先发起的研究,创立了什么理论或方法。进而哪些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破,一定要列举其代表作并标识文献。最后近三年又有哪些学者在开展类似研究,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阅读前人的文献,不能原封不动地引用,要将前人的观点归纳总结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以避免论文的复制比过高。最后提醒,重要文献不可或缺。 图2 研究简史第三,查新。查新是以思路取胜,前人未解决的问题或未涉猎的研究才是创新点,哪怕仅能找到诸如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研究尺度等细微不足也是好的。人无我有,才算高明。 图3 查新第四,引出本文研究的必要性。正是因为前人的研究不足才能引出本文研究的必要,这个必要性可千万别糊弄审稿专家哟。顺杆子往上爬,一定要将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及解决的问题奉上,以起到全文提纲掣领的作用。 图4 引出本文研究的引言不得法,往往牵连到论文的整体框架内容。审稿专家如果戴上了有色眼镜,即便后续的研究方法细致入微、结果分析科学入位,终将难于逃脱论文被毙的宿命。当然,以上都不是绝对的,或许你已形成了新潮思想而无须花里胡哨。亲们,努力吧!努力不了的话,记得还有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