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专业|儿童心理学的五个基本领域长生殿

专业|儿童心理学的五个基本领域

今天我们知道,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有影响力的时期。我们年轻时发生的事情——即使是很小的,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能直接影响我们作为成年人的感受和行为。儿童心理学家在这个非常重要的人生阶段工作发展心理学的一个专门分支叫做儿童心理学或儿童发展,以下是儿童心理学的五个基本领域。作者:Saranne Durham配图:日本插画师ちっぷ整编:泽小童编辑部翻译整理转载请联系泽小童1.儿童发育的三个方面1.身体发育 是指身体的变化。这些通常以相对稳定、可预测的顺序发生。它还包括某些技能的习得,如粗肌和细肌协调能力。2.认知或智力发展,是指儿童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包括语言、思维、推理和想象。3.社会发展和情感发展是如此的相互关联,以至于它们常常被放在一起。学习与他人相处是儿童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而情感发展涉及情感和情感的表达。信任、恐惧、自信、骄傲、友谊和幽默都是一个人社交情感发展的一部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能会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别,但儿童发展的身体、认知和社交情感领域都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一个地区的发展可以强烈地影响另一个地区的发展。例如,写单词需要精细运动技能和认知语言技能。除了不同的开发领域之外,研究还表明开发遵循关键模式或原则。理解这些原则对我们今天如何照顾、对待和教育儿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行为挑战是咨询儿童心理学家最常见的原因。2.里程碑发展里程碑是心理学家衡量孩子在几个关键发展领域进展的重要方法。它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检查点的角色,以确定在特定年龄的孩子的平均能力。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里程碑,有助于儿童心理学家了解正常的儿童发展,并有助于识别发展迟缓的潜在问题。例如,一个12个月大的孩子可以通过抓着某物站立并支撑他或她的体重。这个年龄的一些孩子甚至能走路。如果一个18个月大的孩子仍然不能走路,这可能表明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发育区域是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的,发育里程碑的4个主要类别:身体里程碑:与粗动作和精细动作技能的发展有关。认知或智力里程碑:指孩子在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方面的发展能力。社会和情感里程碑:与孩子表达情感和对社会互动作出反应的能力有关。交流和语言里程碑:包括发展孩子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技能。3.行为所有的孩子有时都会淘气、目中无人、冲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孩子们挣扎着,从“可怕的两岁”到青春期,以维护他们的独立和发展自己的身份。这些行为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一部分,然而,有些孩子非常难相处,会做出超出他们年龄标准的具有挑战性的行为,事实上,行为问题是家长寻求儿童心理学家帮助的最常见原因。儿童心理学涉及寻找所有可能导致行为问题的根源,包括大脑失调、遗传、饮食、家庭动态和压力,然后对它们进行相应的治疗。行为问题可能是暂时的问题,通常与压力环境有关。例如:兄弟姐妹的出生、父母离婚或家庭成员的死亡。另一种情况是,行为问题包括一种不适合儿童年龄的持续敌意、攻击性或破坏性行为模式。最典型的破坏性行为障碍包括对立违抗性障碍(ODD)、品行障碍(CD)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这三种行为障碍有一些共同的症状,并可能因情绪问题和情绪障碍而进一步恶化。4.情绪情绪发展包括学习什么是感觉和情,理解它们是如何以及为什么发生的,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然后发展有效的管理方法。这个复杂的过程从婴儿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成年期。婴儿最早能识别的情绪包括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后来,随着孩子们开始发展自我意识,更复杂的情绪,如害羞、惊讶、高兴、尴尬、羞耻、内疚、骄傲和移情就会出现。引发情绪反应的事情也会改变,用于管理它们的策略也会改变。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难学会控制情绪。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特殊的情绪气质——有些孩子只是感觉情绪更强烈和更容易。他们倾向于情绪化的反应,并且发现很难平静下来,这些孩子也比其他孩子更容易更迅速地感到焦虑。儿童心理学家首先识别出儿童难以表达或调节情绪的原因。然后他们会制定策略来帮助他/她学习接受感觉,并理解他们的感觉和行为之间的联系。5.社会发展与情感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交就是社会发展,社会化包括获得价值、知识和技能,使孩子能够有效地与他人交往,并以积极的方式为家庭、学校和社区做出贡献。虽然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幼儿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孩子经历的第一和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是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质量对以后的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在同伴关系中,孩子们学习如何发起和维持与其他孩子的社会互动。他们学会了处理冲突的技巧,比如轮流发言、妥协和讨价还价,游戏还包括相互的,有时是复杂的,目标、行动和理解的协调。通过这些经验,父母或主要照护者为他们提供额外的安全来源和支持,儿童逐渐发展出友谊。那些不能正常社交的孩子则很难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令人满意的关系——很多孩子成年后都会受到这种限制。最后,玩耍是培养社交技能的一个重要部分。心理学家在研究那些为社交而困扰的孩子时,将试图解决的领域涉及抑制敌对或攻击性冲动。他们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以适合社会的方式表达自我,参与有社会建设性的行动(如帮助、关心和与他人分享),并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乔治亚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去看该如何进行儿童培养(技术贴M)

以下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学术理论摘抄于网络:儿童心理学一般以个体从出生到成年初期(14~15岁)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在西方文献中,儿童心理学与“儿童发展”,以及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在意义和范围上基本相同。儿童心理学著作有按年龄阶段如新生儿期、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排列的体系,这是大多数儿童心理学著作采取的体系;有按心理过程排列的体系,如感知觉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注意发展、语言发展等;也有将上述两种排列混合编制的体系。在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以后的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如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的工作。他们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新教育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直接推动了儿童发展的研究。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的《一个婴儿的传略》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的传记法(或日记法)研究有重要影响。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发现没,早期专家们的研究都是基于对自己孩子的观察研究,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当父母的,都有成为“专家”的机会。瓦龙将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分为四个时期:1、动作的发展时期(出生到3岁)。动作发展时期,也可称为感觉—运动阶段。在这一时期,儿童总是通过不断的反馈来达到发展的目的。例如,眼睛感知手的运动,觉得有趣,反馈到大脑中,手就继续运动,以便继续感知。由于儿童逐渐学会了走路和说话,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加深了。在主观或个性时期,为了从难以认识自己的境况中脱离出来,儿童表现出了“时相”。在第一个时相里,交替扮演角色的游戏开始消失了,儿童开始喜欢自以为是。2、主观或个性时期(3~5、6岁)。儿童出现了一种新的需要,这就是要显示自己、要别人承认自己的长处。3、客观性时期(5,6~11,12岁)。是一个新的转向的进行。这时,儿童从本身找出来的长处不再能满足自己了,而是需要用别人的长处来自我装饰。在客观性时期,儿童的主要兴趣又从自我转向外界事物,这主要是缘于儿童交往的扩大、学校教育的影响和智力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外界事物的看法不再是主观、片面、孤立的了,而是形成了客观的、联系的认识体系。4、青少年时期(12岁,14岁以后)。这时儿童的心理倾向又从外界事物转到内心世界,从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转变到对自我人格的体会,而且与主观或个性时期相比,在富于主观的改变这一特点上有了新的发展。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及每一阶段的整体性,划分阶段应从整体方面看,而不能仅以心理整体所含的某一或某些方面为出发点;发展中的尖锐的转变,为前后两阶段的分水岭,即以质变为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显示着各种心理活动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对立,通过转化,从一个水平进入到较高的新水平。要适当根据生物成熟的观点,因为在个体发育的最初阶段,发展服从于生物的规律性,然而这并不意味没有社会性的因素的作用,心理发展的源泉主要是机体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瓦龙的儿童教育观点:(1)过去的教育主要立足于启发儿童的智慧、传授知识,这种做法是把智力的发展孤立起来看待了。当前应当强调儿童的智力发展与整个人格或个性发展以及儿童的社会性的密切关系。(2)学校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学校应当是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的生活制度、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教学方法等等,都必须适应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儿童在各个方面都能顺利发展。儿童教育的学科观点基本可以看成针对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进行不同的施教,专家们根据自己的试验结果,各自提出不同看法,但是目前没有看到特别有突破概念的看法。国内的儿童心理学也有,但是我没找到有独创性意义的研究,大家如果有觉得不错的作品或者专家学者,可以推荐给我看看。(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上面这些有帮助到你吗,欢迎和我探讨,关注我,一起交流更多内容

金盞花

五大儿童心理学效应,你知道几个?

教育能够影响人的一生,从选择接受教育那一刻起,便有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许多老师或者家长为了教育学生教育孩子付出了大部分的精力,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成人容易站在成人的高度看孩子,对于孩子的心理并不了解。把握这些常见的儿童心理学效应,对于教育孩子至关重要。一、印刻效应印刻效应是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印刻效应”现象,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之中,而且同样存在于人类。以狼孩卡玛拉为例,卡玛拉在襁褓中即脱离人类社会生活与野兽为伍,错过了发展人类言语的时机,丧失了言语能力。8岁时回到人类社会后,虽然经过精心教养,但言语能力始终难以恢复。这表明:儿童言语发展有一个可印刻的关键期。印刻效应告诉人们,在特定的关键期内,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兴趣,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困难,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二、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做了一个著名实验,他们从一所小学挑选出部分学生进行看似专业的 “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后将有 “优异发展可能”的18名学生名单给教师,其实这份名单只是随机圈出来的。但因相信专家的权威性,老师对这份名单上的学生期待提高。等8个月后再回到这所学校,罗森塔尔等人发现被他选中的那几个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者认为,教师收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如此循环往复,以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根据这个效应,孩子的生长方向取决于父母和教师的希冀。家长和老师应常对孩子给予积极的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来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自觉向上。三、超限效应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寓言叫《杰米扬的汤》。大意是:说的是热情好客的主人杰米扬用鲜美可口的鱼汤款待客人,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他一盆接一盆地请客人喝汤,没有休止。最后客人忍无可忍, 纷纷拂袖而去,再也不敢登门了。寓言故事中好友的这种心理可以用超限效应解释,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幼师和家长都应该要注意这个,要给孩子适度的爱和适宜的教育。大正建议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就事论事,不翻旧账,指责批评孩子时抓住重点,点到为止,这样孩子就不会容易产生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超限效应也不仅发生在批评上,过度的爱、关心、期望也同样会产生超限效应。四、禁果效应孩子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禁果效应在孩子身上尤其明显。对于孩子来说越是被禁止的东西,他们想要尝试的欲望越强。禁果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只要能巧妙、恰当地利用禁果效应,那么在处理某些事情时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茶杯倒扣在茶盘里,孩子则毫无兴趣。但在进行的过程中对孩子说“不要乱动杯子”,孩子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忍不住要打开杯子看一看。如果杯子下面有水果或者糖块等物品,则孩子的兴趣会大增,会把每个杯子都翻开仔细观察一番。这个实验启示家长老师,巧妙利用禁果效应,就可以充分调动孩子正面的积极性。在培养孩子时,正确、有效地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就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孩子也能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学期望去学习。五、德西效应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即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怎么解释这种情况?当学生本身对一件事情有很强的内部动机和兴趣时,期望的奖励这种外部动机会损害内部动机的强度,而外部动机带来的效果远不及内部动机强大,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德西效应给教学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但孩子没有形成自发的学习动机时,从外界给予激励,有助于推动孩子学习,一旦内在动力形成,这种外在的奖励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教育任何孩子,要创造他内在学习动力,而不是滥用奖励。

郭璞

这些经典心理学实验,颠覆你的育儿观

对于有些育儿理念,我们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以下几个心理学实验在历史上都堪称经典,看看它们是如何拿数字和事实说话的,又如何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建议每个父母都好好看一下。一、印刻实验——孩子就如一张白纸,他总是在模仿学习你的行为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K.Z.Lorenz)在进行这项实验时,让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鸭子不先看到母鸭子,而首先看到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小鸭子将劳伦兹当成了自己的母亲,总是跟着他。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小鸡、小鸟等辨认自己母亲和同类时,都是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的,而且这一现象在其他哺乳动物身上也有所发现。一般说来,小鸡、小鸭的“母亲印刻”的关键期发现在出生后的10~16个小时,而小狗的“母亲印刻”关键期发现在出生后的3~7周。研究还发现,动物在关键期内,不仅可以对自己的妈妈发生“母亲印刻”,而且如果自己的妈妈在小动物出生后不久就离开的话,它们也可以对其他动物发生“母亲印刻”。印刻实验最重要的2点:一是环境对人的影响,“狼孩”“孟母三迁”等等都说明这个道理。二是第一时间印象效应。“印刻效应”提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婴儿的心理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如果父母掉以轻心,不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就很可能严重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和健康,甚至贻误终生。因为,一个孩子心理不合格,就可能出次品、废品、危险品。印刻效应也提示我们:如果我们在儿童敏感期某一个确定的阶段上没能学会这种能力,那么我们过后将经历可以想象的许许多多的困难。二、视崖实验——不要轻视孩子的认知以为他什么都不知道视崖,就是视觉悬崖,由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E.J.Gibson)设计首创,是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视崖实验,后来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他的妈妈在另一边招呼他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这似乎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但这种深度知觉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在出生后几个月里习得的,目前还没有定论。记得前几个月,微信被韩国一个电视节目的视频刷了屏。这个节目也做了一个“视崖实验”,让孩子和妈妈处在“悬崖”的两边,妈妈用温暖的微笑,让孩子战胜了对“悬崖”和“火海”的恐惧,成功通过视觉悬崖。爸爸妈妈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但仔细想想,电视节目里的这种实验实际上是混淆了孩子的认知,非常非常危险,宝宝直奔“悬崖”而去,却发现,原来“悬崖”就是平地,一点危险都没有。这样的想法可能一下子就成为了思维定式。如果下一次,如果真的遇到了面前横着一道悬崖的时候,经验主义就会让他很放心,大踏步向着悬崖走去……相信大自然的预设,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的探索。但是诱导式的实验是不能做的。三、三山实验——解读什么是“自私”的孩子这个实验出自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之手,也是他最经典的四个实验之一。该实验的设计是: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实验时,先让一个三岁的幼儿坐在一边,然后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对面。此时实验者要幼儿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第二个问题是:娃娃看见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结果发现,幼儿对两个问题给出同样的答案,他只会从自身所处的角度看三座山的关系(如两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后),而不能设身处地从对面娃娃的立场来看问题。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自我中心主义是前运算阶段(2至7岁)幼儿的认知特征,自我中心主义是指幼儿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四、延迟满足的实验——延迟满足,让你得到的更多这是斯坦福大学在19世纪60年代末的一个著名实验,是测试学前儿童的抗拒即时满足的诱惑的能力。这个实验引申出很多关于意志力和自制力的一些很有力的观点。在这个实验中,4岁的孩子们进入到一个房间里,实现在他们面前的在碟子上放一块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把棉花糖吃掉,也可以等15分钟后研究人员回来,他们会获得两块棉花糖。虽然大部分的孩子都说他们会等,但是他们很多都难以抗拒面前的吸引然后屈服了——在研究人员回来之前就把棉花糖吃了;成功延迟整整15分钟的孩子一般的采取了回避策略,例如别过头去或者盖着自己的眼睛。实验结束后,《时代》杂志进行了跟踪报道。孩子们的行为意义很深远: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在青年时期很少会过于肥胖、有毒瘾或其他行为问题,他们将来的生活也更成功。五、表扬孩子的实验——别再夸孩子聪明,要多鼓励!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Dweck)和她的团队花了10年时间,一直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首先,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 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夸奖的话足以看到效果。”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这一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德韦克回忆说:“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好几个孩子都告诉我:‘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第三轮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释说:“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成绩好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鼓励是指鼓劲而支持,表扬则是指对一件事或品行的显扬、宣扬。鼓励通常是针对过程和态度的,“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为你骄傲!”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绩提高,为你高兴!”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扬绑架,或输不起,未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六、罗森塔尔实验——请给予孩子积极的期待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是关于皮格马利翁。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然活了。人们从这个故事中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Rosenthal& L.Jacoboson)等人做了一个著名试验。他们在一所小学的1-6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学生进行所谓“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通知教师说:“这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结果八个月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也给了他们好的品行评语,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应。罗森塔尔认为这个结果是因为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于是把这个效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父母和教师对孩子的期望会决定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而这些会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请相信自己的孩子,请给予他们积极的期待。(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 教育不好成焦虑)————————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关注宝宝知道超级频道,了解备孕、怀孕、育儿更多精彩内容:专家直播、日刊知识、胎教电台、儿童故事、动画片,还有宝妈们最爱的社区圈子!宝宝知道与千万妈妈在一起,科学孕育,为爱成长!

哀悼人

美国心理学最新研究:高智商儿童确实有3个共同点,但并非靠遗传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在著作中提到:“普通人只发挥了其潜在智能的10%。”孩子的智力问题,通常都是父母们比较看重的方面。我们都知道,世界历史上,一些很有名的成功人士,都是拥有高智商的。作为父母,自然也都希望孩子智商高,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将来的工作上,都能出类拔萃,但是往往培养起来特别困难。很多人认为,孩子智商的高低,是靠基因因素的,如果他们的父母智商很高,那这个孩子智商就会很高。不过,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完全正确,不然的话,每个考入清华的孩子,父母都是高智商的人。实际上,孩子的智商除了先天因素以外,父母对他们后天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也发现,高智商的孩子基本上都有共同之处,但这些孩子并不是遗传的,他们主要依靠后天父母的教育方式。被称为“智商之父” 的美国心理学家刘易斯·推孟在20世纪20年代做过一次大规模的研究:通过智力分数测试挑出1500个智商大于130的孩子,持续追踪他们的后续情况。经过长时间的追踪后,刘易斯·推孟发现了这些高智商儿童之间的共同点。美国心理学最新研究:高智商儿童确实有3个共同点,但并非靠遗传!1、创造力强大刘易斯推孟发现,高智商并且最终获得成就的孩子,童年时期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创造力。那创造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喜欢思考、异常活跃、喜欢天马行空的比喻、喜欢提问题、更是一个拆家能手。尤其是喜欢思考,是创造力非常明显的表现。据说智商有160的比尔盖茨小时候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天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思考,而这一点与爱因斯坦的小时候如出一辙。2、超强的专注力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专注》中,特别强调了以上的观点:专注力比智商更能影响一个人的最终成就。在英国爆红的节目《天才儿童》印证了丹尼尔·戈尔曼的观点。这个节目通过智力竞赛聚集了各种超常儿童,比如被称为“人类计算机” 的12岁女孩Nishi。在Nishi父亲的眼中,女儿有很强的专注力和自控能力。2017年《天才儿童》的冠军——一个12岁的男孩Rahul也表示:“在参加比赛之前,我就是一个喜欢专注和反思的人。”哈佛大学曾经对排名前5%的学霸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也是拥有超强的专注力。3、超强逻辑思维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电影《教父》推孟发现一个人越是多年龄后期,之后的智商增长趋向与语言技能和抽象的思维能力的增长。所以在推孟的智力测量表中,年龄大的孩子的测试重点以语言和思维为主。所以说逻辑思维能力强是高智商儿童的另一大共同点。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够通过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反映出事物客观规律的能力。这种孩子平时喜欢问为什么、喜欢探索因果关系、对于分类、归纳的游戏比较擅长、等到上学之后数学成绩较好、善于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上面的共同点,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个共同点并非是遗传所决定,与后天的潜能开发有关。既然智商并非靠遗传,后天要如何开发?1、一切都由孩子自己来做现在的家长都喜欢把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从不舍得让孩子做什么事,事实上这样反而让孩子缺乏了自我照顾的能力,因而在创造力上也会有许多不足。所以,要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就必须让他们自己做每一件事情,这样,通过思考,孩子的大脑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最终达到智力的提高。2、教小孩多画画大部分孩子喜欢随意地画画,有时他们也会把家里搞得一团糟,也许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学画就是随便地涂鸦,但是这种方法确实能提高孩子的创造力。那是因为当孩子拿起画笔的时候,他会一直想画什么,画什么颜色呢?常常想象可以让孩子的大脑快速运转,从而达到提高智商的效果。3、玩玩具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娃娃是孩子们必不可少的物品,从小到大,每个孩子都有各式各样的娃娃,而且孩子在玩玩具时,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而且还可以提高手眼协调的能力。在这过程当中,孩子需要用手来操作玩具,用眼睛观察眼睛,可以锻炼到孩子的手部和眼睛,使孩子达到手眼协调的目的,儿童的智力素质也可以大大提高。在游戏过程中,一些孩子也喜欢拆装玩具,这也可以让孩子通过拆装和组合的方式来激发某种创造力。若要让孩子智商更高,注意力更集中,父母也可以带孩子看一看《儿童思维游戏书》,这是一套儿童全脑思维游戏书。这套书共4本,包含220多个小故事游戏,能让孩子通过玩“捉迷藏”、“迷宫”、“找不同”等游戏,对注意力集中进行训练,使孩子在观察、思考和注意力集中方面迅速提高,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智力的提高。如果你也想给孩子培养高智商宝宝,不妨陪孩子试试下面这套游戏书吧!每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都会有所不同,但父母总是希望他们的孩子聪明绝顶,当然拥有高智商。如果孩子智商高,不仅能够让孩子的学习能力强,还可以在今后的生活当中更好地生存,让孩子长大之后变得更加优秀,成为一位成功人士。但是,想要提高孩子的智商,完全靠父母的精心培养。父母要特别注意孩子创造力方面,直接影响 智商的高低,这点父母一定要谨记,从现在起,首先要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最后达到提高智商的效果。

车攻

烂熟这几本书就能考上心理学研究生!考研开启心理学入门第3阶段

作者:周云骞,秉持后现代叙事心理治疗理念的社工师。考拉读书会发起人,我将余生献给中国的心理社工、心理治疗事业。我是心理社工师周云骞,我开设自媒体已经有5个月了,这5个月期间,我从人格心理学写到超心理学,从抑郁症写到自我疗愈的心五道,从儿童发展写到自我实现,我以学术的分享和大胆的哲思为许多人打开了了解自我的一扇窗户。也让我在5个月的写作里提升了自己,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抑郁症自愈研究在我写到差不多第80篇文章的时候,因为环境因素不得不提前终止,但是《心理学的故事》一直在写。到了昨天,为期3个月的《心理学的故事》到昨天为止就基本告一段落。我通过一个个浅显易懂的故事把真正的心理学传递给大家,让大家在故事中获得感动和启发。这是作为一个心理学院的研究生应该做的事。按照我们既定的3年读完心理学入门的300本书籍的计划,现在应该是要进入第三阶段的内容了。我的文章和别人的文章最大的不同,不是我写的比他们好,而是我更有计划性、系统性和连贯性,我不求流量和粉丝,我是真心是在做科普和人文关怀的事情。不管自媒体怎么改版,不管别人怎么用自媒体赚钱,我的初心始终没有变。就是带大家用3年时间读完心理学、社会学本科到研究生的全部课程。实践我的心理学报国誓言,践行我作为利他主义者,作为心理社工的承诺。如果你还不知道我们的六部曲的学习计划,你可以看看我们制定计划的这篇文章:读完《心理学入门300本书籍》抑郁症不治而愈!心理读书会欢迎你其中我列出了从小白到心理学达人的六部曲,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任务和书单第一阶段(第一个月):认识心理学与了解什么是心理学思维第二阶段(第2个月):心理学导论第三阶段(第3个月——第15个月): 心理学本科及考研书籍也是传统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第四阶段(第16个月——第20个月)找出自己擅长的思维领域,看你是侧重文科思辨类,还是理科应用类。第五阶段(第21个月——第32个月)心灵的契合的小众领域阶段第六阶段(第33个月——第36个月)博采众长阶段每一个想自学成才的心理咨询师,每一个想从事心理学教学的老师,每一个心理学研究者,不管是科班的还是业余的,我认为都要对自己严格要求,都应该熟读至少300本书,并经历高强度的考试和实践检验,你才能成为真正的“专家”,而不是在“伪专家”的位置上停滞不前。第三阶段(第3个月——第15个月): 心理学本科及考研书籍也是传统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普通心理学(最基础的,也是心理学入门书籍)、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个性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等。这些学科是心理学考研必考的,根据你的原本的知识水平,你可以有选择有重点去读,如果你要参加心理学考研,那么根据你报考的学校有所侧重。对于不考研的同学,一般来说,我们只要学好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就够用了。其他的统计、测量掌握核心概念和思维就可以了。因为这些的那些学科,科班生也学得不怎么样。如果你参加心理学考研,需要一年时间反复阅读,如果不考研,读完之后,就可以找一些趣味性的书籍补充阅读,拓展知识面。关于心理学考研我是过来人,可以给大家一些建议。具体书单:1 心理学导论(第11版07年新版) Dennis Coon等著 郑钢等译2 生理心理学(第六版) Neil R. Carlson著 苏彦捷等译3 人格心理学(第六版) Jerry M. Burger著 陈会昌等译4 社会心理学(第五版中文第二版) Elliot Aronson等著 侯玉波等译5 发展心理学(第六版) D. R. Shaffer著 邹泓等译6 教育心理学(第十版) Anita Woolfolk著 何先友等译 莫雷审校7 异常心理学(第四版) David H. Barlow等著 杨霞等译8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 R. J. Sternberg著 杨炳钧等译 黄希庭校9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第八版) D.P.Schultz等著 时勘等译10 实验心理学教程——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 R. A. Smith, S. F. Davis著 郭秀艳等译11 心理学研究手册 F. T. L. Leong等编 周晓林等译12 行为科学统计(第七版) F. J. Gravetter等著 王爱民等译那下面是不是就应该按部就班学习第三部分的内容了呢?别急,我觉得还缺了点什么。对,我想把社会学、社会工作的内容穿插到心理学的第三阶段的学习中。因为心理学是微观的,社会学是宏观的,社工是实践的,真正优秀的研究生,需要三者综合的能力。明天的文章,我会给介绍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前世今生。第三阶段的内容为期12个月,跨多个心理学分支,至少要读12本书。我是建议想心理学考研的同学,要认真重视这个阶段。因为我可以作为你们很好的陪伴者。换句话说,如果你把这12本书都读懂理解并且能写出大概,你就能考上心理学研究生。研究生考试不会考12门,一般只考其中的3-5本书,剩下的书作为能力素养会在复试的时候有所体现,也可能时间匆忙不体现。心理学研究生招生,男生是很吃香的。只要你上了初试线,只要你复试的时候不要太糟糕,不是目中无人,也不是一问三不知,就不可能被刷掉。即使你是最后一名,老师也会让你逆袭到前面来。现在准备其实还来得及,还有半年的时间。如果你之前已经读了我的心理学文章,很强的学习兴趣,自己也学过一些普通心理学的知识,6个月时间去准备5本书的理解背诵,把英语的真题好好练练,政治考前背一背,上到国家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你对院校没有那种完美主义情结,选择一些好考的院校,接受调剂,你就可以顺利成为一个心理学的研究生。考心理学研究生,是学心理学最便宜的渠道。3年的学习,国家发放的奖学金助学金可以冲抵学费,帮老师做课题,还能赚一点生活费。如果不在学院里学,在社会上学,费用要高出好几倍。如果你家庭条件很不错,可以承担较高的学费,你可以考非全日制的双证的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等。如果你没有名校情结,只想将来在发达的城市找个心理学相关的工作,可以来我们深圳大学,如果你害怕心理学统计,实验,感觉时间已经快来不及,想多一些时间用于英语和政治,可以考和心理学相关的专业——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这些专业,一样也能接触到名师,一样可以做心理学的研究。先进到学校里来,学习就是自己的事情了!没有必要在名校情结上和自己过不去。

大东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八种理论,你都了解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是所有事业发展的基础,值此教师节之际,对所有教师说一句:你们辛苦啦!另外给大家介绍一本有关教育的书,《儿童发展心理学》,作者边玉芳、张瑞平 。这种类型的书,可能很少有人爱看吧,豆瓣都没有评分。本书读起来很有学术气息,感觉又回到了大学课堂。心理学,顾名思义,是研究人心理的一门学问,它不像物理、化学那样,有那么多公式可以套用,大部分时候是一种“揣测”,有一个词叫做“揣摩圣意”,不就是猜吗?但这句话要是被研究心理学的人看到,八成要气个半死,他们认为心理学与物理、化学一样,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没有任何“瞎猜”的成分,何况,物理化学也有模棱两可的地方,不是吗?废话不多说,回到本书,本书首先介绍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八个基本理论,我将其称为“八大门派”,然后又分别从感知觉、语言、记忆、情绪、智力、自我、道德等诸多方面详细剖析了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内容稍显重复、啰嗦、枯燥。关于本书,咱们简单介绍下八大门派,有个了解就OK了。门派一 遗传决定派这派的人坚信在儿童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基因,外部环境和教育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具体来讲,到了某一阶段就做某一阶段的事,如果你非要揠苗助长,让儿童学习不该他那个年龄段该学的东西,只会事倍功半。他们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以一对双胞胎为例,让老大在48周,也就是大概一岁时开始爬梯训练,老二则啥训练都没有,再过6周,让老二也加入爬梯训练,结果发现,老二很快就达到了老大训练好久才能达到的成绩,这是什么道理?这帮人又对大量的双胞胎在玩积木、记数字、学单词等方面进行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不论在哪一方面,受训练的儿童在一段时间内虽能超过未受训练的儿童,但达到某个年龄后,一旦给没受训练的儿童同样的训练,他们马上就会赶上甚至超过受训练的儿童。由此得出更深的结论是:外部教育环境再好,如果孩子没有达到那个年龄,则效果甚微,这里所说的年龄可以进一步认为是“基因”,他们认为这是受基因控制的,外力无法改变,故而他们是遗传决定派。二 环境决定派道生一,一生二,万物负阴而抱阳,有阴必有阳!既然有遗传决定派,就必然有环境决定派跟它对立,这派的人认为儿童学习的基础是条件反射,外界给他什么刺激,他就会有相应的动作,如果你可以控制外界的刺激,你就可以控制他的成长,故而教育是万能的,那些认定遗传、基因起决定作用的人,哪凉快去哪呆着去!他们的试验是这样式的:将一只小白鼠放在9个月大的孩子身边,孩子刚开始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而一旦他想伸手摸小白鼠时,试验人员就会突然敲响铁棒,将孩子吓一跳,如此重复多次,结果这个孩子见到小白鼠就害怕。由此得出结论: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就用有利于那个方向的刺激去鼓舞孩子,从小培养,养成习惯。他们的口号是:“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三 强化派这派的人信奉的思想很简单: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被动的,完全取决于外界对他们行为的反馈,如果某一行为不断得到强化与鼓励,则儿童将会很快熟练这一行为,如果外界对儿童的某一行为没有任何反应,则该行为将会逐步消退。四 阶段派这派人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0-2岁为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运动认识世界;2-7岁为前运算阶段,这段时间的儿童以模仿为主,缺少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7-11岁为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初步形成逻辑思维;11-15岁为形式运算阶段,抽象思维逐渐形成,儿童具备了对假设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这派的特点在于他们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不是连续的。五 社会派这派人认为人的一大属性就是社会性,脱离了社会那还能叫人?故从孩童开始,人的心理就具有两大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他们认为人的心理是在社会活动中不断形成的,具体到实际应用中,这派人提出了一个“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们将一个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打个比方,你在没有借助任何外力的情况下,立定跳远跳了两米,但如果旁边有个专业的教练给你点拨两下,你就能跳两米二,这里的意思是说作为教育者,在教育儿童时,不要只看到他眼前的能力,也要看到他潜在的能力,如果做教育的没有这个思想,那么很可能会耽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六 生态派生态这个词本意指生活状态,但现在已经被用烂了,不管什么事物,只要挂上“生态”二字,好像就立马高大上了一样。不过这里说的“生态派”,还确实有那么一点道道。他们的理论全称为“生态系统理论”,他们认为儿童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中,分为四层,最里面一层为微观系统,由家庭、学校、邻居等组成,它跟儿童直接接触,故而影响最大;第二层为中间系统,这层的实质是上一层的关系层,如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家庭与邻居的关系,如果关系和谐,则有助于儿童发展,如果关系对立,则不利于儿童发展;第三层为外层系统,它不直接接触儿童,但会通过影响微观系统里的组成单位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比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学校附近的人文环境,它虽然不直接影响儿童,但却可以通过影响父母、老师,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第四层为宏观系统,它指的是整个社会的文化、经济、风俗、历史、法律等。这派人认为四个系统组成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只有整个系统运行良好,儿童才能得到健康发展。七 性欲派这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先生,他总喜欢把所有问题都归纳到“性”上,他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0-1岁为口唇期,儿童通过吸吮、吞咽、咀嚼等方式产生快感;1-3岁为肛门期,通过排便满足自己;3-6岁为性器期,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器官产生兴趣;6-12岁为潜伏期,儿童的“自我”和“超我”开始形成,他的性需求得到压抑;12岁以后为生殖器期,儿童开始摆脱成人的控制。有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这派的观点,小男孩3岁以后开始对自己的小鸡鸡产生兴趣,并会时不时拨弄它,这个时候的家长如果打他罚他,可能会给他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性欲派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并没有任何道德意识,他们只是在探索自己的身体,家长应理性的看待。八 八段派这派人基本传承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但又做了进一步改进,他们将人完整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对应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处理好了,儿童就能健康生长,处理不好,儿童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0-1岁为口唇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信任对抗不信任,初生的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对周围总是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如果家人对他好,他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那么他就会慢慢产生信任感;1-3岁为肛门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抗怀疑,1岁后的儿童已经可以开始活动了,他们爬来爬去,试图证明自己是自主的,如果这个时候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事事都代劳,他们就会产生很强的怀疑心理,认为自己不应该爬来爬去;3-6岁为性器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感对抗罪恶感,四五岁的儿童,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不停的探索,不停的提问,这一切都表明他们是在主动的学习认识这个世界,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求知欲不加表扬,反而嘲讽,会让他们产生罪恶感,进而失去探索世界的兴趣;6-12岁为潜伏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勤奋对抗自卑,上一阶段发展良好的儿童会进一步发扬主动性,更加勤奋的学习各种知识,这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有些家长、教师会认为这孩子太淘了,太闹腾了,于是加以阻拦,那么自卑感开始产生。以上为八段派的前四段,后四段是关于成年人的,这里也就不介绍了。好了,朋友们,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八大门派介绍完了,你认同哪一派呢?

泠然善也

多角度开展儿童心理学预防性研究

儿童心理学研究关注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在儿童成长、儿童教育、儿童医疗卫生、儿童文艺、儿童广播电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儿童心理学研究涌现出很多热点,如儿童的心理理论、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等。有学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儿童心理学研究应该更好利用新型学科的思路和范式,厘清儿童发展的生物基础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更多地着眼于未来,开展预防性研究。 儿童心理学研究呈现多种趋势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覆盖0—18岁的普通儿童、特殊儿童或非典型儿童。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国雄表示,儿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总体上可分为认知能力、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以及可能影响儿童发展的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如家庭关系、学校环境、社会文化氛围、网络媒体等。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胡金生总结了近年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一是与儿童学习相关的脑机制研究。通过对儿童大脑的可塑性以及儿童神经发育与教育规律之间关系的研究,希望摸清学习规律对神经生理发育造成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制定教学政策;二是关于特殊儿童或青少年的研究,如儿童孤独症、多动症、青少年精神分裂等方面的研究;三是与家庭教育相关的研究,包括探求教育实践问题背后的规律等;四是研究经济收入、社会流动等对于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当前,儿童心理学理论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儿童双过程加工理论、儿童的生态系统论等方面。儿童双过程加工理论是指,儿童的思维包含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所以儿童的信息加工过程既有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也有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儿童的生态系统论是指,儿童周围的生态环境,包括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微观系统,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作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鼻祖,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具有开创性。他以长期观察、实验统计等科学方法,全面研究了儿童的认知水平与潜在能力。”暨南大学儿童创新研究所所长王学文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皮亚杰的理论有可修正之处。比如,前运算阶段儿童实际年龄可能存在前移、社会发展速度与节奏变化对儿童所处人文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提升不平衡等问题,都有待于用新的理论加以研究。 利用新方法开展研究“当前的心理学研究热点通常是问题导向型,以事后干预的形式存在。而一个领域的发展与成熟,更应该着眼未来,从而减少个体发育与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发育顺畅、学习高效、儿童成长,是未来儿童心理学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王学文认为,就儿童心理学而言,除个体行为纠偏研究外,重点应开展预防性研究。例如,通过对群体的观察和记录,在复杂场景中找到线索,制作更科学简明的量表,从而更利于问题的分析、反馈与纠偏,更好地促进相关研究成果的应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将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对此,儿童心理学研究可从创意产生、儿童直觉意识等方面着手,为人的可持续进步提供基础保障。”他说。刘国雄表示,儿童心理学不断拓展人类有关儿童发展的科学认知,未来应在探明儿童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思路和范式,从更精准的角度解析儿童发展的神经和生物机制,及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系统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此外,儿童心理学知识与儿童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相关知识的普及也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成果的普及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需要多方参与。就心理学研究者而言,普及的前提是脚踏实地的研究。因此,应将如何构建儿童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作为研究的视角之一。具体而言,可以从童年早期就开始采集儿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数据,采用纵向追踪、多维度监测等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与趋向。胡金生表示,心理学学者在从事相关研究时,要立足中国实际,着眼于解决现实生活中儿童或青少年发展的问题;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教育资源,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指引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要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儿童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涉及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因而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要改变对学者及其工作成果的评价方式,提升对科普工作的认可度。鼓励更多的企业投入到相关心理学产品的开发中,带动学者的研究。同时,还要鼓励学者产出多种形式的成果,多出版一些科普类的成果。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吴楠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墓门

哈佛研究:智商高的儿童,6岁前就有迹可循,主要表现在这3方面

家长们都希望教育出一个高智商的孩子,但智商的发展有60%来自父母遗传,剩下的40%是需要靠后天培养的,所以,家长一定要抓住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养儿孩子就是打怪升级的过程,你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耐心才能取得成功,最近,有位新晋宝妈在群里求助,自己家的娃平时爱搞破坏、爱提问题、多动症等情况,就连学校的老师都找我谈了好几次了,但是孩子还没有任何改正。宝妈的情绪几乎快要崩溃了,最后问道:“是不是孩子的智力出现了什么问题?”其实,孩子小时候出现奇怪的行为,并不是我们眼中的坏习惯,而这恰恰可能是高智商的表现。哈佛著名心理学家埃伦温纳在其著作《天才儿童——科学培育儿童指南》中说:高智商儿童在6岁前就有迹象可循,看看你家孩子中了几个?智商高的儿童,6岁前就有迹可循,主要体现在这3方面1、特别爱提问任何阶段的高智商儿童,最常见的特性就是爱提问,甚至有些时候就像是“话痨”一样,经常缠着爸爸妈妈,还喜欢跟别人交流自己的心得,因为他们的内心充满的好奇心,而这种求知欲望会不断的驱使孩子去寻找背后的答案。其次,爱提问题的孩子大脑运转的速度非常快,他们能及时的作出反应,所以,经常提出活跃性的问题,尤其是在孩子6岁之前,“话痨”现象比较明显,所以,家长可不要盲目责怪孩子。2、常被新鲜或移动的事物吸引孩子小时候精力都很旺盛,他们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而这一现象可累坏了不少家长,比如,当你说这东西不能吃,不能碰的时候,孩子总想自己去尝试一下,每次都惹父母生气。但殊不知,这种特征是高智商的表现,我们纵观世界上的科学家来看,他们就是因为有超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最后才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因此,家长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我们要多多鼓励孩子去探索未知的新鲜事物,这会更好的刺激大脑发展,让娃越来越聪明。3、喜欢拆东西有些孩子小时候特别喜欢搞破坏,比如乱撕纸、拆玩具、搞恶作剧等等,这让很多家长都很无奈,但这种“奇特的行为”,却是智商高的信号。因为孩子在拆东西的过程中,不仅能锻炼动手能力,还能锻炼手眼脑的协调力,而这些能力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大脑发展,从某种程度来看,如果孩子在这方面能力很强的话,说明孩子的大脑转动的速度很快,对知识的需求和探索欲很强。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智力?0-3岁孩子要重视专注力培养:专注力是学习的基础,家长想培养出高智商的孩子,专注力的培养肯定少不了的,只有你提前做好准备,孩子上课的时候才不会出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而这套0-3岁培养孩子专注力的《脑力总动员》推荐给有需要的家长们。游戏简单,根据0-3岁孩子的思维特征设计,10册包含大搜索、躲猫猫、找不同3种游戏。结合了动物、衣服、小朋友、生活用品、农场、幼儿园等10种生活认知,既能提升孩子的专注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又能增加孩子的生活常识。3-6岁培养孩子的左右脑平衡发展:想要开发孩子大脑,家长就要学会科学育儿,根据儿童心理学家发现:3-6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父母抓住机会的话,孩子将来的智力会更高。给孩子进行全脑开发,最好的训练者就是家长,完全没必要花高价钱让孩子上早教班,只需要采取正确的训练,就可以更好的激发大脑潜能。益智类的游戏越来越受到家长欢迎,有眼界的父母都抓住机会,所以,为了更好的满足家长需求,开发孩子的大脑,我们不妨试试《儿童全脑思维训练》。家长系统的开发大脑非常重要,多做开发左右脑的游戏,可以更好的锻炼思维,激发大脑潜能,通过找鞋子、找位置、拼积木、部件组合等小游戏提高孩子的“艺术思维”,让孩子的思维发散,并且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专注力以及观察力。【点击下方▼商品卡购买,享受粉丝特价】

卡特琳

儿童心理学专家研究得出,孩子教育存在“黄金七年”,父母别错过

抓住孩子发育的“黄金时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娃成才的几率更大。执笔:张大猫编辑:张大猫定稿:欧阳比文对于娃的教育,想必所有父母都非常上心,生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从怀孕开始,不少孕妈就着手尝试胎教,但事实上,没找到孩子发展规律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那么孩子的生长发育到底有什么规律呢?有哪些教育规律是可循的?符合孩子发育规律的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专家结合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父母能按照孩子的自身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对娃进行教育,那么孩子最后一定会非常优秀,咱们一起来看看。一岁时注意培养娃的安全感培养孩子要从娃出生开始,0-1岁的阶段也不能大意。这个阶段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这个时候的孩子认知能力非常弱,还不能判断周围事物对他有没有危险,因此家长一定要做好孩子的安全保护工作,这样不仅能确实保证娃的安全,也能帮他建立心理安全感。等孩子到了两三岁的时候,面对周围的一切会更有勇气,更有底气,这还会影响娃的探索欲,以及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两岁培养娃的幽默感幽默感是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岁是培养孩子幽默感的最好时机,这时候娃的认知能力已经有了更好的发展,对于父母的一些行为也能有更好的理解。家长可以在陪娃玩的时候创造机会,通过一些行为或者情景逗娃开心逗娃笑,或者是通过阅读绘本、给娃讲故事等方式来培养幽默感。三岁时注意培养娃的创造力宝宝来到三岁的时候,他们的手部精细动作已经开始发展了。这时候孩子往往喜欢拿着笔在各处乱写乱画,家长千万那不要硬性阻止。相反,可以找一些专门的地方供孩子作画。甚至还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玩,并且用语言引导,发散孩子的想象力,这时候家长也可以试着给娃准备一些有益智力发育、开阔思维的玩具。这时正是培养娃创造力的最佳时机。四岁开始培养娃的语言等到娃四岁的时候,他们的智力发育逐渐成熟,此时也是语言能力高速发展的阶段。这时候的孩子可能像个小话痨一样,成天嘟嘟囔囔个没完,对啥都会非常好奇,也非常喜欢和家长沟通交谈。家长不能放过这个时候,可以对娃进行一些有意识的引导,设计一些场景或者游戏活动,来培养娃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五岁时着重给娃树立规矩、树立界限感这时候的娃大脑发育已经基本趋于成熟了,他们开始变成我们嘴里的“小大人”,这时家长应该着重给娃树立规矩,规范他们的界限感,告诉娃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一定切忌不要惯着孩子,他们已经完全能听懂家长的指令语言了,抓紧时机教育孩子非常重要。孩子从来都是白纸,好坏都是父母教育规划出来的,而这个年龄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正是最好时机,也能培养娃的良好品格。家长可以给娃选择这套《儿童情绪管理绘本》,书中的故事生动形象,会让孩子很有沉浸感和代入感,在阅读故事过程中不仅能不知不觉学会书中的道理,培养娃情绪的同时也能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这套书整整十册,印刷精美,装帧精致,并且采用了双语设计,非常适合孩子阅读,在培养娃的同时,还有助于娃的英语学习。现在还有优惠活动,整套书价格不到一顿外卖的价钱,还不够宝爸两盒烟钱,还犹豫什么,赶紧戳链接下单吧。当娃6岁时正是独立性格最突出的时候当孩子来到6岁,90%的娃大脑已经发育完全成熟了,这时候他们往往更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喜欢挑战家长的权威,渴望独立。正因如此,这时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好时机,家长可以从生活以及学习两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独立生活习惯,以及在学习上的良好独立性,比如自己做作业、自己复习预习等。这些良好的习惯一旦成型,可让娃受益终身。7岁时是孩子抽象思维的高速发展阶段等孩子到了7岁时,他的抽象思维已经开始发展了,这时候也正是数学思维发展的快速时期,如果担心娃将来的数学学的不好,这时候正是培养的最佳时期。家长可以给娃准备一些关于抽象思维的玩具或者书籍,来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以及数学逻辑能力,进而锻炼娃的逻辑思维能力。锦鲤妈咪有话说上面就是娃这一生成长发育中最重要的黄金七年,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育重点,不同的孩子发展程度也有不同,父母们一定要把握机会,对娃进行针对性教育,这样娃将来肯定能非常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