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来自生物学博士的愤怒:忽悠学生读生物的专家教授们“害人不浅”棒棒堂

来自生物学博士的愤怒:忽悠学生读生物的专家教授们“害人不浅”

如果要说大学里哪个专业最为悲催,生物学敢说第二,没有哪个专业敢说第一。生物学专业可谓是最为悲催的专业,各大985高校以高分招录生物学本科学生,然后他们在毕业时才恍然大悟,要么换行找工作,要么无休止的读研读博,等到他们硕士或者博士毕业,会发现,还是不好找工作。有一名海外留学的生物学博士在论坛一顿吐槽,称自己入了生物学的大坑,放弃吧有些可惜,不放弃吧又万分纠结,就像鸡肋一般,以至于发出愤怒的呼喊:那些忽悠学生读生物的专家教授们,你们害人不浅!如下便是其吐槽的全文。生物专业到现在也没有形成一个规模化产业,大部分生物学人才只能往高校,科研院所扎堆。经过多年的培养,各类高校出产的生物毕业生,早已供大于求,尤其以生物学博士为甚。有数据显示,在美国拥有生物博士学位的中国大陆籍人士都有数十万之多,这么多的人才,哪里有地方可“消化”?不论是人还是物,一旦被过剩,就会很悲惨,难逃被抛弃的命运。被过剩的生物博士们,怎么能够不悲催,怎么能够不喝西北风?与生物专业有关的职场上,生物技术员实验员一类的工作机会比较多,也相对稳定一些。这类职位一般只要求学士硕士学历,主要分布在医学院,医院,与生物相关的系,实验室和研究所等。还有一部分职位在生物高科技忽悠公司,尽管这类工作的薪水很难养得起家,竞争却非常激烈,求职者挤破脑袋。不幸的是,98%的求职申请信没有人会看一眼,就被扔到垃圾桶里。生物学博士们是申请不到这种职位的。即使博士们英雄竞折腰去申请,真心实意的想做好这份工作,当螺丝钉,还是会不幸地被告知:您大博士,学历太高,这底端中端的工作,多么不适合您,您应该去做更高端的工作,高端更适合您。高端的生物专业职位,如凤毛鳞角,僧多粥少,竞争无法想象的激烈,众多的博士们与之无缘。博士们经历了多年的煎熬后,猛然发现自己被过剩了,国外找工作无望,海归早已经没有位置,也是无望,被社会被职场拒绝于门外,被迫怀才不遇。剩下的生物博士们,只能继续无穷无尽的校园生活。他们继续打点小工,看导师脸色行事,无休止的做实验,发文章。他们继续过着苟且的日子,成为校园里最憋屈的一族,他们生活不稳定,在不同的生物学院,医学院,在不同的实验室转来转去,搬家来搬家去。在实验室导师们博导们的忽悠下鼓励下鼓动下,拿着低薪,过着博士后级的老年学生生活,无可奈何的侃崇高侃理想,为科学为真理而奋斗终身。直到有一天,手脚不麻利不光灵了,被老板开掉。忽悠专家早就说过,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20世纪末,生物很热很流行,成群结队的一批又一批的国人,前赴后继,溜到发达国家学生物,攻读生物大博士。北大清华等的生物专业,一段时间非常火爆,录取线出奇的高,不少省状元市状元县状元,都被“忽悠”到生物专业成为生物博士,不得不度过苦逼的人生,那些当年有志于生物科学而被拒于门外者,你就偷着乐吧。如果你正在学生物,拿到了或快拿到生物博士学位,如果生物职场无望,趁早转身转行,早转早脱离苦海。即使您的生物博士学位含金量极高,文章一大串,什么《自然》《科学》《细胞》大文宏文,如雷贯耳,如果不能转换为工作,帮你找到饭票,那都是风都是浮云。如果你在国外找工作无望,海归无岸无门无大树可靠,就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早转行转身早超生,毕竟要讨生活要过日子。

贝莱

美国生物学博士写的大脑构造以及补充方法,不懂没关系,建议收藏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迷人而复杂的生命机器。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如何改变可以提供关于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能充满活力和健康地生活的见识。即使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仍然每天都在发现大脑的新特征和功能。其中一些发现极大地改写了我们认为对我们自己和我们社区可能的事情。我们可以授权自己利用现在可用的信息,同时对可能出现的新发现保持开放态度-帮助我们沿着共同的旅程迈向更深的自我理解和健康。我们的大脑及其功能为了帮助分解大脑的不同部分及其独特功能,可以将大脑视为三层楼的房子:顶层或“投影仪”由大脑皮层代表的顶层分为两个结构相同的两半,并由左侧和右侧表示。本楼层的重点是对自愿行为(例如决定点击本文),感觉处理,学习和记忆的调节。该楼层还负责构建我们对感官现实的感知。此处表示的大脑区域直接从实时感官输入(眼睛,鼻子,皮肤,嘴巴,耳朵,肌肉,器官)接受信息,但是它们也可以通过大脑的记忆和情感中心进行调节。因此,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过去经历的影响,这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始终体验自己的现实版本。这种现象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目击者的账目会因人而异,以及为什么您的朋友在面对您时能更好地帮助您找到钥匙。大脑皮层分为四个不同部分:额叶或“决策者”。将此视为顶层的前室。额叶在计划,决策和运动(包括言语)中起作用。顶叶或“感觉”。这是两个侧室之一,负责体感处理。颞叶或“麦克风”。这是两个侧房中的第二个,负责听觉感觉处理(感觉和听觉)。枕叶或“范围”。最后是后室或枕叶。这负责视觉信息的处理(见)。中层或“第一响应者”中层帮助我们在对现实的体验以及如何选择对现实的反应中利用记忆和情感。储存记忆以及养成习惯和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完成重复的任务,而不会花费大量的精力。考虑一下您第一次学习某种东西后比做您非常熟悉的事情要多疲倦。如果我们无法学习和存储记忆,我们会经常精疲力尽。同样,记忆和情感可以帮助我们根据以前的经验做出选择。 研究表明,体验越消极,记忆就越稳定,并且对决策的影响就越大。这些回路在愉快的经历,奖励和成瘾中起作用。“中层”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基底神经节或“习惯前”。已知这组结构在控制自愿运动,程序学习,习惯学习,眼球运动,认知和情绪中发挥作用。杏仁核或“处理器”。这涉及记忆,决策和情绪反应的处理,包括恐惧,焦虑和攻击性。海马或“导航员”。中层的这一部分以其在信息整合中的作用而闻名,从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以及在空间记忆中可以进行导航。底层或“幸存者”大脑的这一部分会影响您整体身体健康和平衡的感觉,并分为两个“主要房间”。屋子的后面:小脑或“运动员”这涉及运动和某些心理过程的协调。一些人将小脑描述为基于身体或运动的智力来源。例如,一些 建议在舞蹈或运动方面熟练的人将拥有较大的小脑区域。此外,最近的一项研究利用了名为“交互式节拍器”的大脑训练软件程序来改善受试者的整体节奏和时机。使用该软件改善了用户的高尔夫表现,并增强了与小脑的连接性。房子的前部:脑干或“幸存者”想想脑干就像前门一样。它将大脑与外界连接,所有感觉输入进入,运动命令消失。此外,脑干包含许多不同的结构,对于我们的基本生存至关重要。这里的区域控制着呼吸,进食,心律和睡眠等功能。结果,该区域的脑部受伤通常是致命的。在脑干内,还有另外两个区域:下丘脑或“基础”。这涉及调节激素并控制饥饿和口渴,体温,黏附和睡眠等经历。松果体或“第三只眼”。这涉及激素调节。它产生褪黑激素,褪黑激素是一种在睡眠中起作用的激素,可调节我们的日常和季节性节律。由于褪黑激素的产生对光敏感,因此松果体从眼睛接收到有关环境光量的信息。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认为它是“第三只眼”。关于松果体在神秘经历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许多故事。但是,现代科学尚未证实这种说法。我如何使用关于大脑的已知知识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随着我们继续更多地了解大脑,正在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作为增强大脑性能的潜在方法。人类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对精神投入很着迷。这些范围从天然的精神活性物质,如槟榔,含尼古丁的植物和古柯,到精神活动的过程,如有节奏的击鼓和冥想。最新进展提供了声称有助于调节意识,知觉,情绪和认知的新产品和服务。这些包括:化学制品一个向精神是思想,以改善认知功能的物质。尽管最近开发的药物被用于治疗多动症,但最常用的促智药是咖啡因和尼古丁。这些发展激发了人们对天然促智药(称为适应原)的兴趣。有人报告这些有助于改善注意力,减轻压力和改善情绪。今天使用的一些最受欢迎的适应原是:参绿茶葡萄柚籽提取物红景天玛咖根枫烯鲨酸电子设备市场上有许多新的电子设备吹捧使用大脑信号的电气和磁性方面来读取大脑的功能或应用外部信号来修改大脑。尽管需要进一步研究以验证其主张,但电子设备包括:费舍尔·华莱士费舍尔·华莱士(Fisher Wallace)的这种设备使用放置在太阳穴上的电极向大脑施加电脉冲模式。已显示所应用的模式有助于产生放松的心理状态,并已与治疗焦虑症,抑郁症和失眠症有关。应用和视频许多人发现电话应用程序和视频是帮助冥想练习的有用且便捷的工具。其中一些包括:顶空。这款CBT 应用程序提供了一系列指导性冥想,与没有指导的冥想相比,许多人发现这些冥想更容易遵循。Insight计时器。对于那些喜欢静默冥想的人,Insight Timer提供了一个计时器,可以在冥想的开始,结束以及选择的间隔内播放冥想碗的声音。间隔铃有助于在整个冥想中将注意力重新带回当前时刻。衷心的冥想。使用此短视频,如果你想学习如何放松随时随地。培训班存在许多声称有助于增强记忆力和技能的课程。交互式节拍器。上面提到的交互式节拍器是一种基于学习的疗法,声称可以提高认知和运动技能。MindValley超级大脑课程。这也是一个基于学习的平台,声称可以提高内存,重点和工作效率。补品尽管几乎没有甚至没有确定的研究表明补品可以直接影响大脑健康,但有些人仍然誓言。有许多补品可供选择。这些包括:榕树植物药:重点。这种婆罗门叶,巴波巴草药和银杏的草药混合物声称有助于促进镇定和集中。Qualia Mind。该产品声称可帮助您集中精力,提高创造力并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力和思想清晰度。防弹:NeuroMaster脑与记忆。该补品声称能支持记忆,并含有阿拉伯咖啡咖啡果实的提取物。枫烯鲨酸 枫稀鲨酸是一种从元宝枫植物里萃取出的天然活性成分,其主要成分含有重要的神经酸,α亚麻酸,多不饱和脂肪酸,黄酮,维生素E等人体所需的21种脂肪酸和8种氨基酸还有多种人体必须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资源和组织有许多在线资源和组织可以促进大脑研究。这些包括:脑研究基金会。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私人组织,致力于促进和支持有关大脑的科学研究。国际脑研究组织。IBRO是一个博学的社会,它改善了全世界大脑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美国大脑基金会。这个组织致力于通过联系研究人员,捐赠者,患者和护理人员来治愈脑部疾病。

其状若脱

藤博士留学|美国本科排名前十的生物医学工程院校,你中意哪个

随着科学不断进步,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也在不断完善,一些过去无法治好的疾病得以解决。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统计,随着医学行业的快速发展,医科类职业薪水也变得相对较高,中位数达到了88550美元。因此,生物医学行业近几年非常火爆,有很多学生都想在美国深造学医,但在美国本科阶段没有医学院,也不设医学专业,也就是学生在本科阶段无法申请入读医学专业,医学院通常只在硕士阶段开设。但是,在美国的本科阶段,同学们可以就读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简称BME)是生物科学与工程设计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涉及生物、化学、物理、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和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那么就读生物医学工程,哪些院校是顶尖呢?1、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位于曼哈顿,是一所享有盛誉的常春藤盟校,在美国各大学排名一直名列前茅。哥伦比亚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全国排名中是非常出色的。该专业与医院、牙科、公共卫生组织和自然科学领域等深入合作,使学生可以在参与项目活动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所有高年级学生都必须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设计项目中接受为期两个学期的培训。2、杜克大学杜克大学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达勒姆市,在杜克大学,每年都会有100左右人次获得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士学位。该校师生比例为1:7,这就意味着学生有很多机会可以和老师互动交流,同时获得研究和实习的机会。杜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USNEWS中排名第三。3、佐治亚理工学院佐治亚理工学院位于亚特兰大的市中心,是上榜的10所学校里学费最便宜的大学之一,但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与其他顶尖院校相比却毫不逊色。因为佐治亚理工学院与邻近的埃默里大学在医科方面有着深度合作。佐治亚理工学院一直致力于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实质性的问题而不断研究,是属于顶尖的研究性质的私立大学。4、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其在医学领域的先进课程而闻名,生物医学、公共卫生、空间科学、国际关系都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一直以来的强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采用开放式合作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共同开发新的医学设备。使得约有80%的本科生在校四年期间从事过至少一项独立研究,并且很多时候是与该领域的顶尖研究者合作。5、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几乎在所有的工程领域表现都很出色,生物医学也不例外。麻省理工学院每年为大约100名生物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提供实习机会,他们有机会和研究生及教授共同研究项目,从而获得学分和薪资。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10所生物医学研究所之一。6、莱斯大学莱斯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临近休斯敦的德克萨斯医学中心,莱斯大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与医学研究人员交流的机会。本科的课程设有小班授课和实践,大学四年所灌输的学习内容几乎都围绕着: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开拓创新精神、增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理念。7、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是全美顶尖的工程学院和医学院之一,并且跨学科项目是由工程学院和医学院共同设立的,旨在促进各学术单位之间的合作。斯坦福大学确实是一个研究重校,拥有大量设施供学生探索研究。每年都会有30多人获得学士学位,大部分人都选择继续读研。8、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伯克利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全国最大的,目前拥有400多名本科生和200多名研究生。该学校的22名教授拥有150多项专利(有效+正在申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鼓励学生自主研究,鼓励参加为期15周的峰会课程,由团队的学生自己去开发和测试新的医疗技术。9、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在工程学包括生物工程学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包括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生物系统。并且每年为160多名毕业生提供与UCSD医学院研究合作的机会。10、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位于费城,与宾大佩雷尔曼医学院在同一个城市。宾夕法尼亚大学约有1400名医学博士,生物医学工程系与医学设备实验室距离很近,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80%以上的学生会进行独立研究。在校老师与300多名学生的人数比例为1:7.5,位列USNEWS前十。REF:

告之海曰

颜宁与五位女科学家分享自身经历:博士该怎么读?是否有过年龄焦虑?

| 内容来源:界面新闻、豆瓣做这个论坛的初衷并不是要鼓励女性做科研,做不做科研是个人的选择,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无论你做怎样的选择,一定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一定要给自己勇气,这才是我的初衷”。颜宁教授以这段话解释了自己的初心。近日,在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讲席教授、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教授发起、由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组织的“2019 Women in Science”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虽然论坛的名称是 “Women in Science”,但到场的观众不仅有女性,也有很多男性。论坛采用的形式非常简单直接,由观众自由向嘉宾提问:女性在科研工作遇到的障碍有哪些?是否有必须在40岁的黄金年龄之前做出科研成果的焦虑?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做科研该怎么办?博士该在国内还是国外读……六位年龄跨度相差几十岁、成长背景截然不同的嘉宾根据提问分享了她们的科研经历和人生故事。尽管几位科学家分享的是科研行业的经验,但是价值观和方法论是普适的,不仅仅能给予女性鼓励,也能给每一位在事业发展中有困惑的读者以启迪。出席2019年Women in Science论坛的科学家。以上科学家从左到右为:颜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陈谐:凝聚态物理学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黄超兰: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王志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朱静: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于翔: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旻昊博士: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行政副主任/办公室主任现场精彩问答▼▼▼▼▼颜宁老师组织这个活动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要举办女科学家论坛?是不是在鼓励大家做科研?颜宁:谢谢,这位同学真的不是我们的托儿。这个作为第一个问题真合适。我记得2015年正好有一个清华和普林斯顿大学合作的symposium,当时我就在想,普林斯顿也就是我现在所在的系叫做分子生物学系,我们一共有40位PI左右,我数了数大概有15位female,女教授占到了1/3的比例,对比我们清华生命学院差距真的太大了(清华生命学院的女教授相对较少)。然后我想既然这些教授们恰好来中国了,那不如把美国的、中国的这些教授拉在一起,当时王(志珍)老师也来了。这就是第一次women in science forum的开始!颜宁教授初衷是什么呢?我刚才还发了条微博,大家说你做这个活动是不是就是鼓励大家做科研?其实我想说,你想不想做科研完全是个人的选择,但是如果你想做的话,你可能会听到很多的噪音,可能会有很多的压力。大家知道我很不喜欢回答你怎么平衡事业和家庭这类问题,我不喜欢回答是因为这不应该是女性的问题,而是两性的问题。但是我说的这些问题在这个论坛上都是可以讨论的,我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们邀请的是处在不同事业阶段的嘉宾,你看我们有朱老师、王老师这样非常资深的教授,之前我们还邀请过博士后,这次为什么没有邀请他们呢?因为我们这次的嘉宾正好,一般6位我觉得为宜。其实我们现场也有几位非常杰出的博士后,传说中的大神万蕊雪在哪里?(万蕊雪举手)在后面站着呢。我们相信每个人在自己的事业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困惑,也都有自己高高低低的起伏,所以我们很愿意把自己的一些经历,一些教训,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如果你想做科研,我们可以为你提供很多自己的事例做参考,你做什么样的选择都没有关系,关键是你要遵从自己的内心,给自己勇气,这就是我的初衷。女性在科研工作当中遇到的障碍有哪些?遇到困境时,又该怎么办呢?不少人认为,女性科学家从事科研会遭遇到许多困境,但在论坛一开始,几位嘉宾就借她们如何开启科研的故事告诉大家:遇到困境不可怕,重要的是遵从内心,找到自己的方向。women in science现场陈谐以自身的经历说明女性在科研路上最大的障碍是没有信心去做科研。她在高中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很喜欢物理,但到了大学选专业时还是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所以刚进清华的时候选了材料系,结果发现上课听不懂。转了物理系后,觉得自己能听懂了,但在MIT念研究生的时候,想的是学两年转金融或者是做consultant去赚钱。她真正想明白自己是要做科研,是在参加招聘会后发现公司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文化跟科研不一样,才发现学术圈更适合自己。她从没想过一个女孩子要去做理论物理的研究,但是真正做了之后发现自己完全能够胜任。颜宁认为女性完全没有任何障碍,科研就是个人的选择,取决于个人是不是愿意走下去。她特别指出非常不喜欢回答“你怎么平衡事业和家庭这类问题”,因为这不应该是女性的问题,而是两性的问题。于翔则用数据说明读博士到最后做到PI(Principle Investigator,学术领头人)的是低于10%的,所以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一个低概率事件。但她认为对于女性来讲特别可惜的一件事情是,很多女研究生做到第三年、第四年,课题遇到困难时可能会想“要么我不做了,找个好老公把自己嫁了吧”,而男生不太有这个选择。犹豫和纠结的两年,可能导致女性错过了宝贵的时间。她鼓励每个人真心地问一问自己,如果确定科研是自己想做的,那么就去尝试,不停地尝试,不论男女,大家都是有机会的。黄超兰指出对于女性来讲最大的障碍是“timing”。很多女性都会认为“我到了什么年龄就一定要去干什么事儿,比如谈恋爱、结婚、生子等”,从而放弃对自身、对事业的探索。她认为女性对于“timing”的焦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她在当了四年中学老师后发现那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重新申请读博,现在科研做得也非常好。她给大家的建议是要克服那种“什么年龄段该干什么事儿”的心理。朱静是在40岁的时候,考上了国家公派留学生,被派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当时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承担女性在家庭的责任并没有影响到她的科研事业。是否在科研经历中有过对年龄的焦虑?或者说认为应该在某个年龄段之前必须做出一定的成就?“我的导师总是说许多科学家在40岁前就做出了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他会以此来激励我们,说40岁以后就很难有成就,你们会有对时间和年龄的焦虑吗?”,在论坛上,一位年轻女生的这一提问,引发了嘉宾们非常热烈的讨论。首先,颜宁表示非常不赞同这一说法,在她看来许多科学家都是在40岁以后才做出了自己最卓越的成果。科研并不存在一个年龄的黄金期。她信手拈来几个反例:施一公教授最重要的工作——剪接体,是45岁以后做出来的;Brian Kobilka得诺奖的成果是在50岁以后做出来的。她认为虽然年龄越大记忆力可能会受损,但另一方面,当年龄增长,联想能力、视野也会跟着增长,确实人在一定年龄之后,有很多牵扯精力的事,不管男性还是女性,比如孩子的问题、学而优则仕等等,但那并不是由生理决定的。陈谐认为焦虑在某种程度上比浪费时间更严重,不如该吃饭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处理其他事情就处理其他事情,按部就班的来。她也不同意智力到40岁就下降了,能否做出科研成果取决于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完全有可能在40岁之后做出很好的研究工作,黄超兰以自己的父亲为例证明年龄并不是发展事业的障碍。当她们全家搬迁到香港时,她的父亲已经五十多岁了,为了能继续自己的药学专业,就去考了香港执业临床药剂师的证,拿到执照的时候已经60岁了。据接受西方教育的她观察,老外很少会考虑年龄,很少会说“我多少岁了该干什么了”,想干什么事尽管去努力。她同时指出如果把“成就”定义为“在一定年龄取得多少金钱、地位、名誉等”本身就是不对的,会带来很多焦虑。她提出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很单纯地、很专注地去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所要的成就感!王志珍也以自身经历建议大家不要因为年龄给自己设限。她们最早出国的那批访问学者,都是40岁上下才开始实际接触到西方的文化和科研模式,这批人后来科研做得非常好。王志珍(生物物理学家,77岁):不要给自己固定了条条框框,说年纪大了就不能做科研了。| Women in Science朱静认为年龄反而是一种优势,40到60岁时视野更加开阔,有了很多实践和理论的储备,又有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往一个方向奔,更利于做出科研成果。而用主持人刘旻昊博士最后总结发言的话来说,汲取经验和鼓励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我的努力和坚持。她总结了几位嘉宾想分享给大家的几条最重要的信息:我们需要构建好自我,遇到困难和阻碍时,要让自我更强大,战略上把困难和阻碍变小。遵从内心,给自己找到一个真正的目标,不要因为他人的看法而轻易给自己设限,拿出勇气来追寻自己的目标。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其实我也是做结构生物学研究的,颜宁老师就是我的榜样。我科研做得不错,不过自我被任命为高精尖中心的办公室主任,负责管理和行政,可以说我是从零建立起了高精尖中心的行政体系。之后,西湖大学应运而生,很荣幸,我成为了创始执行秘书长,建立并领导西湖教育基金会的团队在做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当然,我们仍在持续努力中。所以,我们不太可能成为别人,也期待祝愿各位能够成就更好的自己”。如何顺利地把博士读下来?在国内读研究生和国外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出国读研究生会遇到哪些问题?你们当时是怎么解决的?颜宁教授谈到博士该怎么读的问题时,颜宁认为: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在国外的一个项目中,研究生的人数相对是比较少的,另外,我觉得在国外,至少在普林斯顿是把学生当宝贝的,学生很多都是很任性的。你看我本人就是一个很张扬、很傲娇的性格,虽然性格本来就有天生的因素,但也因为在普林斯顿,我从一开始就是被当成一个年轻科学家在对待,在那里我觉得很受尊重,我也不怕跟导师或系里其他教授进行学术争论,这让我的个性一直保留得很好。但对比在国内,我觉得学生会乖一点,我需要很费劲地告诉学生说,你要学会吵架,你不要什么都信,你不要再盲从权威,不能受了委屈也不敢去说什么(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把一点小事当大委屈)。简而言之,我认为你要为自己负责。至于读博的目的是什么?至少在我们实验室,我常说读博的目的并不是去发篇paper,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你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跟你将来其实没什么关系,但是你在博士期间受到能力训练、思维训练,以及这些训练对性格的养成却非常重要。我真的认为不要说什么“三岁看老”,至少我的很多性格是在读博期间慢慢成型的,所以还是那句话:你要为自己负责,不要因为一些条条框框把自己压得太委屈,这是我对读博的一个建议。另外,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选博士生实验室的经验。当时,我是很好地分析了自己的情况,然后做了一个排除法,我想后来我之所以走得比较顺,也是因为我没有误入歧途。那么,我是怎么分析自己的?首先,我性格特别急躁,所以发育生物学这些我做不来,因为我觉得太慢;第二,我这个人,不能说是善良或者是胆怯,我不杀生,除了蚊子之外的多细胞生物我是不杀的,所以这又排除掉生物里的一些方向;第三个,我老觉得自己数学不好,后来发现,也不是真数学不好,就是心里胆怯。因为这个也排除了生物信息学或者计算生物学,最后能够做的其实就只有生化和结构生物学。所以,我觉得我是做了一番选择的,而且当时我也是看了施老师的CV的,知道他的实验室非常proctive,他的方向我也感兴趣。大家选实验室时一定要多加考量,因为你们是要把最宝贵的青春投入到其中的。而且我一直强调,有一些比较好的院系,它已经提供了轮转的可能,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这样的机会(去尝试),这就好比在结婚之前,你要看看这个结婚对象是否真的合适。不要盲目相信网上说的东西,你要真的去感受,你要进这个实验室看看它是否适合你,看看它的科研项目是否适合你,看看在这个实验室里,大家是否happy,最后你还要看看这个导师过去几年的发文情况,有的导师五年都没做出成果,你可以去跟他谈谈,你如果真的对他的科研信服,然后相信自己坚韧的能力,也不会因为看到其他人做出了层出不穷的成果造成心理压力,那你就进。所以选择实验室,一定需要很慎重,这是一个双向的选择。陈谐教授陈谐:对于我来说,读博士这个阶段有点像成人的过程,博士这个阶段给了你很长的一段时间来研究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想做什么,你怎么去做它。五六年的时间,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去试错,如果你在这个阶段搞清楚了什么是你不喜欢的,什么是你的个性,什么是你想要做的,那就是巨大的成功。如果你决定做科研的话,这五六年里你就要意识到,过了这个阶段我就要在学术上成人了,你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人了,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其实是挺难的。我在博士初期的时候,导师跟我说,你做博士不是要学习解决问题,而是要学习问问题。我当时觉得压力很大,但是后来发现真的就是这样,这是必须要锻炼的事情,就是你在研究上能不能自己站起来,能不能在没有人扶你的时候,自己往下走,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黄超兰:我是在香港大学拿的博士学位,比较内地学生读博的情况,我观察到几点。第一,回到内地几年,我去做过几次博士答辩评审,让我惊讶的是发现内地的博士生们所研究的课题,广度还可以,但是几乎没有什么深度可言,而且这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第二,内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能力比较差。为什么博士是叫做“Doctor of Philosophy”而不是 “Doctor of Science”呢?意思就是拿到博士后,便意味着你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个体,你有自学的能力。我对我的博士生要求是,将来不管从事哪一个和你论文不相关的领域,你都能做得好,这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另外,我发现跟香港的学生相比,内地的学生太娇气了,虽然他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学习时间很长,但是大都效率比较低。这个娇气还体现在“不去思考”,动脑子其实是很累的。我经常跟学生说,做科研,首先要把自己养成具有侦探的特质:发现现象,寻找证据和线索,进行逻辑推理,验证,还要有想象,最后找到凶手。不排除你有可能找错凶手,但是至少你要有这一套训练过程。所以,在读博期间,一定要训练好自己,让自己拥有一个学会思考的脑子,这也刚刚陈老师说的,你要会问问题。其实,这是一个痛苦的蜕变,因为你要投入很多的努力,去学习,去思考。我的美国导师从来不把博士拿来当廉价劳工,他会像Jedi Training 一样,把毕生的所学和他会的东西都灌输给博士生,所以他的博士生招得很少。他经常跟我们说,我的实验室就是一个细胞培养皿,我给你们所需要的足够的营养,但是你怎样长,长成什么样的细胞,那都是你自己的努力的结果。于翔:我觉得现在已经不是出国和不出国的问题了,而是你有很多选择。多去想一想我要什么,而不是我应该做什么。其实我当年是被动出国的,我父亲去做访问学者,本来只是想带我出去两年,学学英文,然后回来再读高中。没想到两年变成三年又变成五年,然后我就造反了,因为在意大利的话要学拉丁文,所以我就说你们送我去英国或者美国吧?因为英国近一点,所以最后就去了英国。在国外,很多时候老师带学生完全就像师傅与徒弟的关系,学生不是给导师打工的,当然了,师傅觉得你是好学生可能就多带你一点,有的师傅可能会让你自由成长,也有的师傅会像刚才黄老师说的那样,把你当孩子一样带。当然也有极端的,比如,同一个实验室,同一个课题,老师可能同时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却都不知道对方在做,两个人只有一个人有文章,所以这个就是一个极端。我讲这些就是希望你去思考,你想去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室?你想做什么事情?我将来要做什么样的训练?你要考虑清楚,自己是想去做分母,还是自己有本事到那个lab去做分子?总而言之,第一要问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我觉得这绝对不再是选择国内还是国外的问题。朱静:我们当年出国的时候,可以选国外的学校。当时是政府派出给我们生活费的,不用对方付钱,而且早期出国的人也少,所以相对来说,很多地方接受我们还是很容易的。当时很多做电镜的人选了英国的剑桥、美国的伯克利,我选择了Arizona State Unixersity 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当时几个学校一比,只有少数人像李芳华老师觉得应该选Arizona。我当时考虑,我去的电镜实验室有正在兴起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分析电子显微学,正好可以弥补由于文革我们和世界隔离所留下的缺陷。后来郭可信先生也派了他的大弟子到那里,甚至郭先生自己也过去了,看看那里到底怎么样。我觉得选择不要太功利,要看整个学科的发展,哪些是处在前沿的和国家需要的。如何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做科研?颜宁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尽管如今科研成果颇丰,但她一开始并不喜欢科研,做科研是被动的选择。她最初想进文科,因为成绩优秀被老师硬拉进理科,选生物是因为父母。但是在做科研的过程中,给了她不断积累的成就感,于是才渐渐完全献身于科研。黄超兰建议当真的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做科研的时候,不妨可以做多种尝试。有些人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这些人很幸运;但是大多数人,还没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阶段,需要不断尝试去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兴趣所在。于翔给出了选择的具体方法:把所有想要的东西都写下来,然后再一条一条删掉,剩下的应该就是最想要的。排除法可以帮助判断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从六位嘉宾的分享可以看出,尽管她们现在已成长为“目标是星辰和大海”的优秀女科学家,但也都曾经历彷徨和迷茫。贵在有强大的内心,勇于尝试、不被世俗束缚。借用一句经典台词结束本篇文章:“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weixin@im.ac.cn。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近期热文直接点击文字即可浏览!1、补牙或将成为历史?2、科学你慢慢学,中医我先治病去了3、科学告诉你应该多久洗一次澡4、新证据:喝咖啡能延长寿命!5、据说,这是生物医学硕士博士生的真实的生活写照6、一顿早餐到底有多重要?7、情商也是把双刃剑!高情商或让你更脆弱8、施一公: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鼓励科学家创业!9、“科学禁食法”真能降低重大疾病风险10、睡眠科学家揭示出8种睡好觉的秘诀11、有志者事竟成!2型糖尿病成功被逆转12、每周两半小时,任何形式的锻炼都可以使你更长寿13、喝醉以后,你以为睡一觉就没事儿了?!14、仰卧起坐等或将成为延寿运动?15、冥想、瑜伽、太极等不仅能够改善身心健康...

丘也眩与

28岁女博士成为博导,生物不是“劝退专业”了?

今天上午一条新闻迅速成为热搜,这条热搜的内容,可谓是相当的惊爆。一位28岁的女博士,获聘成为大学博士生导师,而且在看了这位女博士的证件照之后,大家纷纷表示羡慕嫉妒恨,不仅仅是才华横溢、天资过人,而且人长得还漂亮。证件照28岁、长得漂亮、知名医科大学博导,这些因素单一个拿出来其实没什么,但是当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时候,那就真的令人震撼了。28岁还是90后啊!笔者也是个90后,虽然也是个老师,在这位“巨佬”面前,简直是无地自容啊。成就斐然,《NSC》在手在仔细看了这位女博士的介绍之后,发现人家能成为博士生导师,真的不是一个意外,那是实力的象征。人家公布出来的论文,都是《Nature Cell Biology》级别的,而且还不止一篇,除了自己一作发表的一篇之外,还有一篇和他人合作发表的文章,两篇这种级别的论文在手,评上博导也就不令人意外了。这位女博士的导师,那也是大大的有名,汤富酬教授领导的团队,在国内生物学界享有盛名,已经出了很多优秀的成果。生物不是劝退专业吗?看了这位李琳博士的成就,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同时,不得不让人有一种想要投身生物研究的想法。李琳博士这次被南方医科大学聘为博导,是以先进人才的方式引进的,要知道南医对引进的人才可是相当的大方,待遇和条件包括但不限于:70-90万的税前年薪,200万左右的安家费,400万左右的科研经费(启动基金,能力强以后会有更多),提供相应的过渡住房,提供必要的科研设备,提供相应的职称等级和编制,还可以帮助解决配偶的工作问题……这只是写在纸上的,这种优秀的人才更多的恐怕是“一人一策”。我认识的博士,即便是同样在大学任教,待遇上也要差很远,生物学上的博士就是这么令人羡慕吗?难道生物已经不是之前的劝退专业,而是成为一门“显学”了吗?笔者问了问自己去读生物学的学生,他们的回复很简单,生物电子工程是显学,好像比较容易出成果,李琳博士的研究领域就是单细胞表观基因组学,而整个生物学的大环境,依然是不咋地,本科生还是没啥出路。像这位李琳博士,人家本科就是985大学,然后直接直博了,博士导师还是院士。当别的博士都在为毕业发愁的时候,李博士已经是《NSC》在手,而且还拿了国家级的大奖,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适当的人生际遇,才有了现在的光辉,这样的经历没有可复制性。生物依然是劝退专业,如果不是真的热爱生物,打算日后投身生物研究,那尽量还是不要报考。生物的本科生,几乎不会有出路,想当个高中的普通教师,都需要读个研究生才可以,想去公司和大学搞研究,就得读到博士才有机会。好专业和一般专业好专业和一般专业的区别也在于此,好专业的出路广,985有年薪一二十万的工作,普通本科也能找到月薪七八千的工作。而那些“劝退专业”,985本科也只能找到月薪七八千的工作,普通本科可能就是“毕业即失业”了,想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必须要读到研究生或者是博士生以后了。尤其是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今年的毕业生更是超过八百万,大学的扩招也还没有停止,在这样的形势下,每一年都能称得上是“史上更难就业季”。当然大环境是大环境,个人是个人,人生际遇谁能说的准那?只能说优秀的人,选哪个专业成功的几率都更大,但是高三考生们一定要慎重,尤其是像生物、物理、化学这样的基础科目,将来的出路真的不多。

昭昭在目

博士读了6年,他在30岁回母校当了教授

| 本文来源:公众号天津大学 记者 / 李晋馥 图片提供 / 张育淼、青塔、百度2018年,30岁的张育淼在阔别母校8年后,又一次回到了天大。而这一次,他是来“应聘”的,如同12年前高考后选择天大一样,他又一次选择了天大。而这一次,不是作为一名学生,他成为了母校天津大学的教授。在2018级化工学院新生开学典礼上讲话的照片张育淼1988年出生,先是在国内高校就读本科(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本科毕业后前往海外留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读博),用了6年才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业。2018年,30岁的张育淼回到母校天津大学,成为天大的教授。今天一起读一读这位青年教授的求学经历。大学:充实而有活力2006年,张育淼被天津大学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录取,大学报到却先到了南开。上了一次大学,拿了两个学士学位,走过两所学校,一墙之隔。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与南开大学化学院的合办专业毕业时由两校共同授予学位,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与学生座谈合影对于两所学校,张育淼都有很深的情感。在南开的前两年,他参加社团活动,结交到了很多朋友。回到天大,整个大三成为最忙碌的时期。一边需要补天大的基础课,一边进入了姜忠义教授和李韡教授实验室尝试开展研究,同时还在准备出国考试。整个大学时期,张育淼都过得非常充实。在天大两年的时间,作为本科生就进入实验室,这让他收获很多。选择:是要坚持本心“青年人还是要坚持本心,为解决科研难题去努力”,这是张育淼坚持的本心。说起来他的科研之路,也并不是一片坦途,他用6年才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业,换了两个学校。大学毕业,张育淼选择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博士期间学习,入学不到一年导师辞职离开了新加坡。他说那一天是2011年1月4日。听到这个消息,张育淼突然很迷茫。谁的青春不迷茫,或许迷茫才是人生的标配,只是早晚的问题。美国大部分学校接收入学申请材料的截止时间是1月15日,如果要重新申请学校,张育淼只有11天的时间准备材料,实际上去掉邮寄材料的时间,留给他犹豫的时间更少了。是留在南洋理工继续研究,选择换一个研究方向?还是尝试重新申请美国的学校?如果选择前者,他可以转到锂电池的研究方向。如果选择后者,是否能申请到心仪的学校,是否还有更多未知因素,他都不能确定。最终,张育淼还是选择了后者。他用8天时间申请了11所学校,8天之内几乎很少休息。获得2015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初到纽约州立大学,有很大的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研究方向的选择也是一个挑战。他说,从他博士导师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和学生相处的方式,凡事沟通,鼓励学生去选择感兴趣的方向,与他们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现在,作为一名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张育淼说可能“年轻”是自己最大的优势,和学生的相处模式,更像是他们的“大师兄”,带着学生做实验、泡实验室,共同商议选定各自的研究方向,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交流。科研:总得有点情怀回到母校执教、从事研究,张育淼觉得是“很酷”的一件事情,更是一件有情怀的事情,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张育淼是世界首例小肠光声成像影像剂的研发者,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两个,分子成像和药物传递,小肠光声成像属于分子成像领域。博士后期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目前,在医学上肠胃功能的检查,主要是通过胃镜或者钡餐等造影检查,这两种检查会让病人有一些不适。张育淼说自己的研究就像是合成一杯“纳米果汁”,这杯“纳米果汁”就是光声成像的对比剂。病人去医院检查的时候,喝掉这杯特制“果汁”之后,医生打一束光到病人腹部,就可以通过仪器显示肠胃图像了,这样就减少了病人在做检查时的痛苦了。这些对比剂在病人喝下后24小时之内,就会全部排出体外。就像雷雨天我们在打雷之前会先看到闪电,通过闪电就能够推断出打雷的位置,光声成像就是这个原理。在这种特制“果汁”的帮助下,医生就可以通过特殊的安全光源看到肠道蠕动的情况,通过光显示的情况,就能推断出肠胃病灶,从而用于疾病诊断。之后,张育淼和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提升到从天然食材中提取可实现成像的物质。他们从菠菜中提取了叶绿素,去掉叶绿素中的镁离子,用一种常用于漱口水的表面活性剂普朗尼克进行包裹溶解,这样叶绿素就可以在光下成像。这种新型的成像检查更加安全,也会大大减轻病人在检查时的不适感。张育淼很期待他的研究成果早日用于临床。张育淼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药物传递。普朗尼克是一种用于药物包裹的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帮助不溶于水的药物能够在人体的水环境中发挥药性,是重要的药物载体。药物载体的大量使用,也会产生药物毒性,如果能够尽量少使用药物载体,就能提高用药的安全性或者提高药效。普朗尼克作为药物载体,在低温情况下能够通过膜处理的方式除掉,张育淼团队的研究就是要通过低温膜处理的方式降低药物制剂的毒性。考虑到细菌的繁殖能力极强,越早控制对疾病的治疗越好,张育淼团队现在选定的研究领域就是降低抗生素的毒性、更快更准地控制细菌感染等疾病。博士毕业和博士导师的合影此次再次回到天大,他说记忆中的天大更有活力了,从卫津路到北洋园,硬件设施、人文环境都很好,既是记忆中的母校,又有了新变化。在科研之余,张育淼也会去打球、游泳。如果有时间,也会去参加学校的文化活动,看场演出,听场音乐会。(张育淼的摄影作品)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weixin@im.ac.cn。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近期热文直接点击文字即可浏览!1、补牙或将成为历史?2、科学你慢慢学,中医我先治病去了3、科学告诉你应该多久洗一次澡4、新证据:喝咖啡能延长寿命!5、据说,这是生物医学硕士博士生的真实的生活写照6、一顿早餐到底有多重要?7、情商也是把双刃剑!高情商或让你更脆弱8、施一公: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鼓励科学家创业!9、“科学禁食法”真能降低重大疾病风险10、睡眠科学家揭示出8种睡好觉的秘诀11、有志者事竟成!2型糖尿病成功被逆转12、每周两半小时,任何形式的锻炼都可以使你更长寿13、喝醉以后,你以为睡一觉就没事儿了?!14、仰卧起坐等或将成为延寿运动?15、冥想、瑜伽、太极等不仅能够改善身心健康...

汝知之乎

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是怎样防疫的?

海外疫情持续发展身居海外的留学生们怎么样了?本周《华人故事》为你讲述两位留学生的抗疫故事疫情之下,中国留学生有着怎样的居家隔离生活?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意大利已经成为欧洲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最近一段时间,疫情呈逐渐缓解趋势,意大利政府解除了民众跨大区流动的禁令,商店、餐厅、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已经重新开放,但意大利大部分的学校仍在停课当中,中国留学生的学业和生活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林茵如是意大利罗马大学三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今年29岁,来意大利已经有6年的时间了。意大利大规模暴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她没有选择回国,而是在原地留守。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同时更好的保护自己,林茵如选择了居家隔离,这期间,大使馆为他们送来了防疫“健康包”。林茵如说,既然选择了留守,就要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疫情暴发之后,她和意大利酒吧商会的成员们一起走上街头,为罗马市民免费发放口罩,宣传防疫知识。在了解到自己居住的小区里有很多当地人买不到口罩之后,她还联系了酒吧商会,为他们送去了口罩和牛奶等生活用品。自从意大利政府3月10日发布“封城令”开始,除必要外出之外,林茵如一直严格遵守居家隔离政策,每天在家居家学习。她的居家隔离生活究竟过的如何呢?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是怎样防疫的?近几个月来美国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据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美中国留学生有40多万人而疫情发生以来选择留在美国的学生占到了90% 以上上图这位女孩名叫钱梦璐是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学专业的博士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为了完成博士阶段的科研项目而选择留在美国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作为一名平常就对各种病毒有着较多了解的生物学博士梦璐都有着哪些特别的防疫举措? 特殊时期,独自求学他乡是怎样一段难忘的成长历程?更多精彩与感动尽在本周《华人故事》播出时间6月27日 13:00CCTV4 中文国际频道《华人故事》与您不见不散【本期编辑:杨君君】来源:CCTV4《华人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END

黑龙会

骆利群:从少年班学生到美国院士,曾经的理想是做公交车司机

中科大少年班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可谓独树一帜,备受社会关注。一直以来,关于“少年班是否成功”的话题也多有争议。据统计,1949年以后在中国大陆出生,后来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有二十多人。其中,有两位顶尖科学家便是从中科大少年班起步:一位是斯坦福大学教授骆利群,另一位是哈佛大学教授庄小威。左:骆利群 右:庄小威2008年,在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知识分子》主编饶毅邀请下,骆利群曾在北大全面回顾自己的科研道路,《知识分子》附文刊发了该演讲的全文,本文特转载如下。2015年9月24日,骆利群在北大生命科学院附文:骆利群演讲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想我在讲的过程中,你们有问题可以随便打断我。我的讲稿(slides)不多,如果你们中间不提问题,也许半小时就讲完了。我现在讲话有点慢,因为来之前刚刚讲了三个多小时“BIO2000”的课,有点累。我在上周问饶毅:“你希望我讲什么东西?我讲什么东西对北大的学生有帮助?”于是,他就给我出了这个题目——主观报告和客观分析。其实我觉得这个题目蛮难的,因为我从来没有回头看过。往回看多没劲,更好的应该在前方,应该往前看。但是我之前说过,饶老师给我出什么题,我就讲什么题。他出了这个题,我也没办法了,只能往回看。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往回看。总结了很久,我最大的结论是:生活是一系列的意外之事。Life是“生活”的意思,也可以翻译成“生命”。生命也是一系列的意外之事。我们的蛋白质氨基酸是L型的,DNA是右旋的,其实,如果是D型或者左旋也可以,假设在进化过程中有那么一个偶然,把所有的东西都变了一个镜像,也没问题。这只是一个例子。其实,生命中很多类似的偶然才造就了现在这样一个社会,才使得大家坐在这个报告厅里。生命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就这个题目来讲,我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做教授,是主观报告。今天的主观报告会比较多,至于客观分析,我想在你们听完主观报告后,和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分析。曾经的理想是做公车司机主观报告从科大少年班开始。在此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下发生在我进入科大少年班之前的事情,这些事情也证明了我的理论:生命、生活是一系列的意外之事。你们外面张贴的海报把我的生日都透露出来了,所以我也没办法隐瞒。我出生的那年,正好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你们可能都不知道文化大革命,或许从历史书上能看到一些。说实话,我对文化大革命也没有什么印象,只记得爸爸妈妈有时候要去工厂。我爸爸是大学老师,妈妈是中学老师,他们经常去工厂或者农村学工、学农,接受再教育。我爸爸是教俄语的,在俄语教材组,他们工作的时候,工宣队就坐在那儿看着他们,监督他们好好干活。我小的时候没什么远大理想,因为那个时候大学和科学家都不被重视。我当时最大的理想就是长大了做一名公共汽车司机。我觉得公共汽车司机坐在那儿非常威武,整个车都要跟着他跑。为了这个理想,我还特意买了上海市地图,整天坐在板凳上,看着地图转弯,结果我把地图都背下来了。那个时候人家叫我“活地图”,到哪里去坐几路车、坐几站地,我都知道。我现在研究的神经图谱(brain map)与这或许也有点关系。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大学不招生,但是小学还是有的。我们小学每天只上半天课,因为学校教室有限,同一个教室要供两个班使用,一个班上午上课,另外一个班下午上课。读四年级的时候,要学外语,有英语和俄语可以选择,要通过抽签决定学习哪门外语。我们班当时抽到了英语。后来想想,抽到俄语的学生真是不合算,小学学俄语,中学学俄语,最后学完了却派不上什么用场。我们英语第一课就是学习“Long Live Chairman Mao(注:毛主席万岁)”,第一句要学的英语就是“Long Live Chairman Mao”。但是几个月之后,毛主席就逝世了。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迎来了一个“科学的春天”,高考也恢复了,当时,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的人一块儿去参加高考,整个社会都好像要把浪费的时间追回来。我很幸运,正好十岁的时候就碰上了这个时代。图1 邓小平接见陈景润这张照片(图1)里面的两个人,对我和我们这代人的影响非常大,没有他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和邓小平握手的这位是谁,你们有人认得出来吗?(有人答是陈景润)对,是陈景润,著名的数学家。我上五年级的时候,《人民日报》转载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文中讲他走路的时候想数学问题,头撞到电线杆上的故事。哥德巴赫猜想到现在还没有被证明,但是,陈景润给出的证明是离哥德巴赫猜想最接近的,叫“1+2”。哥德巴赫猜想指出,每一个大于6的偶数都可以变成2个奇素数之和,这个猜想到现在都还没有完成证明。而陈景润证明的是,大偶数都能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积之和。陈景润在数学史上的地位确实很高,加上徐迟的报告文学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影响了一代年轻人,并由此产生了“数学竞赛”。记得当时上海市有一年的数学竞赛第一名叫李俊,也是一个“小陈景润”,当时大家都学习陈景润、学习李俊。李俊现在在斯坦福大学,是数学系的教授,我经常跟他一起吃饭、出游,这是后话。陈景润出名以后,大家都对数学特别感兴趣,那时候有很多面向青少年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如果你感觉老师上课讲得太慢,就可以根据自学丛书去自学。图2 陈景润考入少年班也是一次偶然人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是我父母。这是我上中科大少年班的前一年,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在新区拍的照片(图3)。我爸爸妈妈都是教语言的,对数理化不很懂,但是他们给我灌输了认真学习的思想。当时,我爸妈给我买了那套数学自学丛书,所以我初中的时候就学了一点高中的数学,这对我考少年班的帮助很大。报考科大少年班也是一次偶然机会。初中即将毕业的时候,我家正好要搬到离学校很远的地方,因为我在学校成绩不错,所以老师不希望我转到别的高中去,就告诉我说:“你就不要转学了,我们给你免费免试升高中。”因为不用考试,我经常和朋友们在外面操场上玩。后来老师说:“你免试,别人没有免试,你自己玩,别影响了其他人。”老师接着说:“干脆给你点事情做做,科大有个少年班,你去考一考吧,考不上也没关系,反正你免试升高中。”后来,老师就在高考之前两个月把我升级到高二,那时候已经在进行第二轮复习,再过两个月就高考了。结果我考得还可以,就这样,我走进了大学。图3 少年骆利群与父母在新区少年班有一个好处是北大等其他大学没有的,除非是刚才饶毅说的那些特殊班(指北大的元培班等),好处就是少年班的同学可以任意选择课程,可以选择各种各样不同的专业。当时科大的本科是五年制,前三年我们可以随便换班,到了后两年才分到各系。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都面临着今后到底学什么的问题。说实话,我当时对物理很感兴趣,所以学生物也是一个偶然。你们知道,有很多生物学家,他们小的时候就惊叹于自然界,看到标本也觉得很好玩。我小时候在上海,没看到过什么生物标本,所以也没有机会为神秘的自然界感慨。我学生物说实话是受我妈妈影响,像饶毅刚才说的那样,到科大上学后,我妈妈还是希望我回上海,因为我是独生子。她知道我对科研比较感兴趣,大学毕业以后十有八九要到研究所,物理的研究所多在北京,生物的研究所多在上海,于是她就整天说学生物好啊。说实话,那时候我年纪还小,还会受妈妈影响。其实,当时我也没有想要放弃物理,只是觉得可以上两门生物课程试一试,结果学下来后对生物还真是有了感觉。相较而言,我觉得物理是非常成熟的科学,至少探索的是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是为了解决自然世界的一切现象,所以比较让人感兴趣。生物却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所以我给自己找到的理由就是:一方面,为我妈妈着想;另一方面,生物确实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所以我最后选择了学生物。这也是一个意外的事情。科大生物系是从物理系的一个专业发展起来的,所以那会儿的生物系也没有什么正宗的(生物)老师教我们。当时我们学的就是结构(structure),比如分子生物学,主要学DNA结构之类的东西,对真正的生物学了解很少。当然,至少是由此走上生物学这条路了,所以就先走走看。“小学校”布兰迪斯往事 20世纪80年代,美籍华人科学家吴瑞先生牵头发起创办了CUSBEA(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支持中国的大学生前往美国留学。今年(指2008年)本来即将迎来吴瑞先生80岁诞辰,我们都决定前往康奈尔大学去给他开一个生日学术讨论会,可惜几个月前吴瑞先生离开了我们。目前正在准备开一个纪念会,来赞颂他的贡献和功绩。我原来也不知道CUSBEA是怎么起源的,最近看了很多纪念吴瑞先生的文章我才知道,这里给你们泄露一下。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邓小平提出要把中国的科学搞上去,要在40年以后赶上世界水平。当时的情况是,我国的文化大革命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使他们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人才极为缺乏,所以培养高层次人才最快的办法,是把我们最优秀的人才送到外国去接受培养。当然,肯定也有人反对这一政策,他们担心人才流失。邓小平显得很有信心,说只要一小部分回来就够了。现在看来,随着国家一步步地往前走,回来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你们看,饶毅等一小部分人已经回来了,而且我相信今后十年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前往国外留学的大陆学生,会回来发展我们自己的科学。吴瑞先生不仅通过组织CUSBEA给我们提供出国留学的机会,让我们在科学研究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而且还造福我个人的家庭生活。刚才饶毅已经说过,我跟我太太——北大生化专业毕业的廖晓伶——就是通过CUSBEA认识的,我也成了北大家属。这里再讲一下美国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刚才饶毅已经讲了好多我们学校的特点,当时去这个学校也是一个偶然。饶毅刚才说了,我大约是第7、8个进去面试的,面试官问我对什么感兴趣,我回答说基因调控。面试官听了之后一拍桌子:Why every Chinese is interested in gene regulation?(为什么每一个中国人都对基因调控感兴趣?)我马上给吓了出来。由于我笔试成绩还不错,所以他们最终还是决定录取我,并让我选学校,CUSBEA给每个学生提供4所学校选择。当时,我也不知道美国有哪些学校,就知道两所——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和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所以前两个志愿我就选了Harvard和Stanford。当时我还把Harvard这个词拼错了两个字母,哈佛自然不可能录取我。Stanford也一样没录取我。我的第三和第四志愿分别是布兰迪斯和犹他大学,因为我知道犹他是美国的一个州,布兰迪斯之前没听说过,但在广州集训的时候,教我们英语的一个男老师来自于美国中部的一所学校,告诉我们说布兰迪斯好,学校所在地波士顿是个好地方,所以我就选了布兰迪斯。最终,我被布兰迪斯录取了。到了美国以后,才知道布兰迪斯确实像饶毅所说的那样,尽管小但很有特色。其中一点就是学校小而且学生少,这样每个学生受到老师的关心就比较多。比如说我们班有5个学生,我跟我夫人,还有3个美国人。一年之后,这三个美国人中的两个都走掉了,搞得这个班就像我们家一样,自然受到的关怀也就多。其次是因为学校小,不像麻省理工、哈佛那样有很多很好的学科,布兰迪斯只有几个项目比较好,所以我就选了比较好的项目。布兰迪斯大学的神经科学比较好,还有就是果蝇遗传学比较好。我选择从事神经科学果蝇遗传学研究,师从Kalpana White教授。她是一个来自印度的科学家,嫁给了一个美国人,我们都叫她老白。她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教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她喜欢自己做自己的实验,对我们是顺其自然,给了我们很多独立创作的空间,使得我在做研究生的时候学了不少东西。另一个对我帮助很大的教授是我夫人的导师,叫Michael Rosbash,我们都叫他老马。他周围有很多中国人,我们这些中国人在一起聊天时如果提到他的名字,尽管他听不懂中文但还是知道在说他,所以我们给他起了个中国名字,这样他就不知道我们讲什么了。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科学家,不过跟老白相反,他对我们要求很严。我从老马那儿也学了不少东西,而且还成了朋友。瞪大眼睛发现有趣之事关于做研究,我只讲一点,就是我研究生时期做的研究。饶毅刚才也提到了,其实比饶毅讲得更有趣。大家都听说过老年痴呆症(Alzheimer disease,也称阿尔茨海默氏症),美国每年投到老年痴呆症的福利款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的经费几乎相等。如果你能够解决,不要说根治,你只要能让病情延缓一两年,就可以为国家省出好多钱,而且钱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治病救人。老年痴呆症的症状,就是脑子里面有很多叫做senile plaque的老年痴呆斑。那时候,有一个理论认为,老年痴呆是因为有这个痴呆斑。那么痴呆斑是什么化学物质呢?在我读研究生的前两年,有人发现这个痴呆斑是一种叫amyloid的东西,是beta-amyloid蛋白质。beta-amyloid蛋白质是一个细胞表面受体中间的一段,当一个酶把他切出来后,beta-amyloid就会形成非常难溶的物质,于是就堆积在那里了。在那之后有好多人研究这种蛋白质。我记得以前在神经科学院开会,参会人数有时能达到两三万人。我的研究方向是果蝇神经科学,属于“无脊椎动物神经科学”领域,这个领域的会议大概只有十几个人在那儿听讲座。但如果是研究amyloid蛋白质的,情况则大不相同,由于人数太多不得不分成7个区域,就这样,每个区域还都座无虚席。我曾经在amyloid区域做过一次演讲,当时吓得要死,从来没有当着那么多人做演讲。Amyloid蛋白质是一种前体蛋白,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果蝇里面发现了它。当时,我们老白叫我做一个基因,她觉得这个基因跟早期胚胎发育有关,只有一个突变。于是我们用位置克隆法,去找这个基因,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一个基因,它的信使RNA(mRNA)只在神经系统里面表达。当时猜测,这可能是跟我们胚胎发育有关的基因。于是我就给这个基因cDNA测序,然后对照cDNA文库,确定出来这个序列是什么,发现是beta-amyloid前体蛋白。我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beta-amyloid,也不知道什么是前体,只知道这是个蛋白质。当时对Alzheimer disease一点都不懂,但是查了两天文献后却发现,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大家从来没有想过,这么一个跟老年痴呆症有关的蛋白会在果蝇里面出现。于是,我们开始研究果蝇里这个基因的功能,也不再去找原来(想找的)那个胚胎基因了,我的整个研究生阶段都花在了这个课题上面。因此,做科学就需要keep your eyes open for interesting things(瞪大眼睛发现有趣的事情)。那时候,我还没有对原来想找的那个基因投入太多,也没有任何兴趣,反而对这个新的基因很有兴趣,当然最后我做出的贡献不大。刚才饶毅说得对,我的贡献不大但是学到很多东西,例如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学、疾病学等。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我想说说。我在上海时,那边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经常会提到一个问题,就是觉得很迷茫,做科学很难,不知道将来的出路是什么样等等。这么早就开始想这个问题很不错,但是说实话,我们那时候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想过未来,只是做要做的事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大家去美国,远离家乡和父母,朋友就显得很重要,朋友可以给你提供帮助,我在科学界就交了很多朋友。这张照片(图4)是我一年级结束时参加一个美国果蝇年会拍的。这个果蝇年会现在已经发展到3000人了,不过那个时候还很小,只有300人。其中,中国大陆去的有整整10个人。我们这10人身在异国他乡,于是就变成了朋友。这张照片拍了一些中国大陆去的朋友,有很多人在科学界很活跃。比如说金亦石教授,目前在圣地亚哥大学做教授,也是霍华德·休斯(Howard Hughes)研究所的研究员,她是北大的校友,北大1980级学生,还是天津高考状元。照片里还有一个人叫张康,在Harvard大学做的PhD和MD,现在是在UCSD(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做人体遗传学的教授。这个是林海帆,现在是耶鲁大学的教授,干细胞研究所的所长。这其中最重要的名流就是这位了——年轻时候的饶毅——现在也蛮年轻的,不过那时候更年轻,还有他更年轻更漂亮的太太吴瑛。那时候,饶毅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生,吴瑛是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我跟饶毅是在那次会议上认识的,会后吴瑛坐飞机过来要跟饶毅一块儿去度假,恰好我是从波士顿开车过去开会的,于是就顺便开车带他们到尼亚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在那里,我们一起玩了一天,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图4 某届美国果蝇年会后的讨论。金亦石(右一),张康(右二),林海帆(右五),饶毅(左一)说实话,如果说哪一位朋友对我的帮助最大,那就是饶毅。我那时候还是一年级,饶毅已经是三年级了,比我高两级。那时候饶毅在旧金山,我在波士顿,我们每隔两三个月总要打电话谈谈。刚才我说过,我们那个学校比较小,也没有什么惊喜,饶毅总告诉我科学多么有趣。可以说,没有同饶毅的友谊,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到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去做博士后也是一个意外,而且也是因为饶毅。那时候,我对旧金山比较感兴趣,我想住在旧金山。博士毕业那会儿,一开始我申请了两个教授的博士后,一个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是斯坦福大学的。申请之后我就给饶毅打电话,问他这两个学校怎么样。他说:“不错啊,不过你既然要来这里,也到我们实验室来看看吧。”于是,我就到UCSF去看。我去的是老校园,现在UCSF有一半搬到另外一个地方了。那儿的环境确实很好,从我实验室的窗户往西望去就可以看到太平洋,每年10月份,每天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夕阳。我的导师是詹裕农和叶公杼教授,他们两位也是饶毅的导师。图5 詹裕农和叶公杼(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我之前想去的那两个实验室,两位教授都很有名,口才都很好。我就是因为听了他们的讲座所以希望去他们实验室的。UCSF这个实验室的老师不像之前两个实验室那么会讲,而且也不像那两个实验室有组织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让人感觉很舒服。比如詹裕农教授——后来我主要是跟着詹裕农教授做研究——他会让我做我想做的事情,不会来干涉我,而且他给我好多做科学的空间。UCSF(其他实验室)的空间很小,假如我到别的实验室去了,每个人都在做轴突向导,你要做分子,稍微往这边走一下,发现这边已经有人在做,你不能过来;要往那边走一下,也有人在做,也不能过去,所以你只有一个非常窄的过道。但是,这里的科学空间很大,这很重要。另外,詹裕农教授也会引导我,让我受益匪浅。总之,跟他谈下来以后就想去他的实验室,也说不出原因。有的时候,说不出来的感觉就是这样。关注你感兴趣的事情下面再给你们简单讲讲我做博士后的工作吧。我去詹裕农教授实验室想做的是树突发育(dendrite development)。你们知道,神经元里面有轴突和树突,很多人都在做轴突,我觉得树突知道的人少,研究得不多,所以我应该去做树突。我记得当时写的“博士后提议”,都写的是怎么去做树突发育(dendrite development),而且设计了“遗传扫描(genetic screen)”,可以去拍摄树突。但那时候有个技术问题,树突在果蝇胚胎里面生长得很晚,到16小时的时候生物化学免疫抗体(immunology biochemistry antibody)就看不进去了,因此树突刚要长出来的时候突然就没有了,我的扫描做了半天也没做出来。我博士后出站以后,第一次回到UCSF时得知,后来有两个博士后接着做,终于得到了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绿色荧光蛋白)序列,现在整个实验室都在做树突。当然,这是后话。当时做树突扫描是我的主要项目,我也知道不一定能做出来,所以还找了两个副课题,一个是基因扫描,另外一个是研究什么样的基因能够对神经元生长出轴突、生长出树突有作用。那段时期,让我受益很大的是一位叫做Ira Herskowitz的教授,他是一名非常著名的酵母遗传学家,研究酵母的出芽生殖。他发现酵母中有很多Rho GTPase、CDC42,它们与酵母的出芽生殖有关。我想,酵母出芽生殖和神经元长一个轴突也许有什么联系,于是我就想看果蝇里面有没有CDC42。最后,我们在果蝇里不仅找到了CDC42,还找到了Rac和Rho。因为做酵母出芽生殖做得多,可以用定点突变的方法,很容易就测出GTPase这个东西在神经元里面有没有作用。就这样,尽管我的主课题进展不好,但副课题有了结果,我也变成了Rho GTPase的专家。现在Rho GTPase变得非常受重视,甚至饶毅后来也跟着做起了Rho GTPase。我从研究生时期就一直做果蝇,博士后又做了两年果蝇,觉得应该学点新的东西。我就想,Rho GTPase在果蝇神经元里起作用,那么会不会在高级一些的动物里面也起作用?也许起同样的作用,也许起不同的作用。这里顺便强调一句,学术思想自由非常重要。当时我做的是果蝇遗传学,想从果蝇转接到小鼠,但又觉得小鼠遗传学很难做。最后在一位朋友——钟伟民的建议下,在做博士后的中途,勇敢去做了小鼠遗传学,把这个Rho GTPases放到老鼠里面,结果发现了更有趣的事情。钟伟民刚好以前做过很多小鼠遗传学研究,我跟他在上海上中学时就认识,后来博士后又在同一个实验室。他现在是耶鲁大学的教授,在耶鲁和北京两地教书。这是我们两人的照片,是在西班牙南部一个小山庄里请了一个西班牙老农给我们照的。所以说,友谊很重要,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珍惜友谊,加强友谊,这样才会有一大群朋友给你帮助。图6 骆利群和好朋友钟伟民在一起果蝇和老鼠都做过之后,我们的文章发表了,并且使我幸运地在斯坦福大学得到了一份工作。这是斯坦福的校园,非常美。大概饶毅也会承认,斯坦福是美国乃至全世界最漂亮的学校,尽管没有未名湖。我很幸运找到一个这么好的工作,有好的学生和好的博士后。图7 斯坦福大学我到斯坦福大学后做的第一个工作跟照片中这两位教授(图8)有关系。这一位你们可能都知道,是一位神经科学大师;如果没有学神经科学的话,那么另一位你们肯定知道,叫高尔基(Golgi),著名的高尔基仪(Golgi Apparatus)就是他发明的。但是高尔基仪只是他很小的发明,最大的发现是高尔基染色(Golgi staining),就是把神经组织放到一个铬酸银的溶液里面,把它盖在暗箱里面浸上一个礼拜,再加上另外一个溶液,再浸上一个礼拜,突然发现,有1%的神经元被标记,而且这1%的神经元一旦被标记了,整个轴突、树突就看得很清楚。高尔基染色法让我们第一次知道神经元的形状有多复杂,这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他用高尔基染色将整个神经系统,从幼胎到成虫,从无脊椎动物到人,整个做了一遍,得到了很多对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总结,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经科学家。我在做博士后的时候,有幸亲手做了一个高尔基染色,当时是想看一下Rho GTPase放到小脑里面有什么问题,要一个一个细胞去看才看得清楚,所以我学了这个技术,后来发现这个技术确实很重要。但是,高尔基染色只是让你看一看这个细胞,如果有一个技术不仅能够让你看到这个细胞,而且能够在单细胞里面把基因去掉,或者加一个转基因,那就会让高尔基染色更上一层楼。那时候我研究的是Rho GTPase,每个细胞都有Rho GTPase,你要做个基因敲除,没有到神经元就已经彻底坏掉了,也就没办法研究了。如果能够实现,就可以把Rho GTPase从一个细胞里面去掉,然后看这个细胞有什么问题。我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的时候,第一篇文章就是建立一个标记方法(marker methods),做基因突变,让我们能够标记一个单细胞去看它的树突发育和轴突发育。另外,这个方法也可以标记一个细胞组,因为它们是从同一个细胞里出来的“兄弟姐妹”,这样可以看看这个血统家族的兄弟姐妹对神经发育有什么启示,不仅可以进行分类,而且让我们能够从里面拿掉基因,这个方法对我们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图8 高尔基(Golgi)和卡加尔(Cajal)本来我们只是希望用这个技术研究Rho GTPase,后来发现,这个技术不仅能用于研究Rho GTPase,而且还可以用来做很多新的研究。四五年前,我们决定不做Rho GTPase了,转向新的感兴趣的东西。这里再强调一句,你应该关注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你对某些事情感兴趣,并且做新的事情到达目的地的可能性更大,就要果断放弃原来做的。尽管当时如果继续做Rho GTPase,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东西,但是我发现了新的更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说,我开始是研究单个神经元怎么产生轴突和树突,很长时间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但现在更感兴趣的问题是,这么多神经元怎么接在一起变成一个大脑的,神经元之间又是怎么形成神经元电路(neuronal circuits)的,在成体里面是怎么组织起来的,神经元电路怎么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而且保持相互之间的特殊连接的。有了这些更加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后,Rho GTPase就不是最好的方向了。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嗅觉通路(olfactory circuit)。几年前,Linda Buck、Richard Axel两人因为嗅觉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在老鼠里面发现了1000个GPCR,并且找到了嗅觉系统的表面是怎么组织起来的。如果成百上千个神经元表达同样的神经GPCR受体,他们把轴突投到同一个位点同一个嗅小球上去,就知道哪个嗅小球被激活了,这样就知道动物这个受体被激活是因为配偶(mating fellowship)来了,或者那个受体被激活是因为要打架了。当时不知道的是,建立通路网络图(下文用map表示)以后,怎么把这个map投到大脑这种更高级的嗅觉系统里面,来分析这个map。我之前对嗅觉神经从来没有研究,开始对嗅觉感兴趣是因为在斯坦福大学教课,主讲本科生“神经分子细胞生物学”课程时学了一些嗅觉方面的知识,感觉很有趣。刚才说的那个标记方法成功之后,我们发现能够在嗅觉系统上把他们不知道的事情更进一步表达出来,可以画出嗅觉通路。举一个例子,去年(指2007年)我们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主要是讲可以把标记放到果蝇或者老鼠大脑里面,进而研究信息接收之后是怎么投射到大脑里面的。通过这个研究,我们发现了果蝇为什么对水果很敏感,它们是怎么识别配偶的。我们发现,在相同的神经元里面,食物和性这两个是很重要的,这样就把整个领域都概括了。子曰:“食色性也”。看样子孔夫子早就知道了这一规律。几年前我们开始利用老鼠做研究,最近有很多新的进展,能够看到哺乳类动物的大脑里面神经元是怎么组织起来的。我们以前曾经利用老鼠做过研究,所以这一次从果蝇转到老鼠就不是很难,一下就跳过来了。最后再给大家讲讲做科学的好处。我喜欢旅行,而做科学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经常旅游,可以到不同的地方去。这张照片(图9)是一张日出的照片,当时光线不大好,照片很暗,不过它不是一般的日出,而是我们爬到富士山顶照的日出。顺便再说说爬富士山的情况,爬到富士山顶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一般都是白天爬,爬到半山腰睡一觉,然后半夜起来再爬,到达山顶正好看日出。当时,我跟另外一个亚裔科学家——饶毅也认识——伯克利的约翰(John)教授一起去爬山,有一群热情的日本研究生带路。由于前一天下雨,我们爬上去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爬富士山的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站,爬到第7站时我们想,这个天看什么日出,干脆就在这儿睡一觉,明天下去好了。于是大家挤在一起烤火取暖,各自找地方睡觉。睡到半夜,我还是不甘心,心想跑到这儿来挺不容易的,尽管知道可能性很小,但还是抱着侥幸心理硬着头皮爬起来。到外面一看,发现星空灿烂,赶紧回去把他们摇起来,他们开始还不相信,被我硬拉到外面,发现天气真的不错,于是收拾行装再次出发。凌晨4点32分,我们终于爬到了山顶,正好太阳出来了,于是照了很多日出的相片。两分钟后,John请我给他和日出一块照张相,正要照的时候一阵雾过来,什么都看不见了,所以John的相片上面全是雾,看不到日出。如果这阵雾早到两分钟的话,我们就看不到日出了。所以有的时候,小概率事件也是会发生的,故而如果你觉得某件事件很重要的话,就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做。图9 富士山顶拍摄的日出做好准备,掌控命运刚才我讲了很多主观报告,讲了生活是一系列的意外事件,而且每一件事都会有多个出路(multiple outcomes),有很多不同的路可走,走这条路到这个地方,走那条路到那个地方,所以没必要刻意追求什么,该发生的事情就让它发生吧。听起来这好像比较消极,不太对,其实你还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为什么呢?因为针对每一个具体的事件,你可以为这个事件做好准备,这样你就可以每一次都做出正确选择。如果你想达到一个目的,而这条路可以让你更有效的达到你的目的,那么一旦选择以后,就要努力工作,不能三心二意。给你们讲的这些经历,客观分析也没有什么好分析的,就是总结了几个简单的想法,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下面,我就可以听你们的想法,回答你们的问题了。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提问:您父亲是研究俄语的,那您有没有看过俄国文学之类的?骆利群:啊,小时候我的父亲曾经教过我几句俄语,但是没有真正学过,现在都忘掉了。我在大学的时候还学了一年俄语作为第二外语,刚学完的时候我还可以看一些普及性的杂志,但是现在一点都不行了。提问:你没有上高中对吧?骆利群:是的。提问:您觉得跨越高中时段,对您以后大学的学习,以及之后的工作是利是弊呀?骆利群:你们做生物实验的时候,经常要设计对照实验,但生活没有对照(life has no control),所以我没法回答你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你们客观分析,我是主观的,比较难分析,但有一点很清楚,我的人文学科知识比较缺乏。我们科大不像北大这样是有文有理的综合性大学,(当时的)科大都是理科——那时候男孩和女孩比例是6:1,我大学期间没有学过文科。我们当时有一个社会科学阅览室,那是我光顾最多的阅览室,每次考试完后我就钻到社会科学阅览室看书。再多讲两句科大的情况。刚才饶毅讲了很多少年班的好与坏,我们是少年班第五届,这一届以后,已经没有像宁铂、谢彦波这样非常知名的人士出现了。那时候没有多少报纸来采访我们,可我觉得我们班23个人活得都很精彩。我们班没有年龄特别小的,也没有特别大的,最小的比我小半岁,最大的也只比我大半岁,大家年龄相差在一岁的范围内,没有像11岁进大学那种问题比较大的。今年我的实验室里面有一个16岁的研究生做轮转(rotation),人很聪明,但好像不够独立,自理能力不行,可能习惯了在家里有爸爸妈妈帮忙,所以他做完实验就希望别人帮他清扫,因此实验室的人都不喜欢他。尽管他很聪明,我最终还是没有要他。提问:你们班同学中还有其他人做科学吗?骆利群:比较少,大概三四个。提问:那么其他人呢?不做学术的那些人都做什么去了?骆利群:和我有联系的一半左右在做商业、计算机、媒体等,各行各业都有。提问:留在国内的多还是去美国的多?骆利群:都有。提问:他们是一直在学生物,拿到博士学位然后再转的专业吗?骆利群:有的本科毕业后继续读了学位,有的没有。有一个同学到美国以后,读了计算机专业的博士,过两年他开了一个计算机商店,帮人修电脑,很快就变成半个百万富翁了。他说等他成了百万富翁就到佛罗里达去打高尔夫球。当然,现在百万资产应该不够打高尔夫球的。那个时候,科大少年班的学生确实很用功,而且素质很好,我听说现在的少年班学生没有以前那么好了。1981年,除台湾外,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的高考状元,有二十二个理科状元进了科大,当年科大在湖北省招20人,分数最低的一名是全省第24名。优秀的学生聚在一起,大家互相鼓励、互相激励,对于整个学风的营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合肥没有很丰富的业余生活,黄山也离得很远,我们也没什么地方可去,只好都钻研科学。(该讲演稿收录进饶毅主编系列丛书《生命之光》第一辑。文中小标题为《知识分子》编辑所加。)来源:赛先生

黑杰克

读博4年8篇CNS,27岁获世界大奖的白蕊,刚刚又发Science……

白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西湖大学博士后,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博士生奖学金2017和2018年度获得者。师从施一公教授,博士期间的课题是利用结构生物学的手段来探究RNA剪接的分子机理。攻读博士期间,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8篇,其中5篇发表于《科学》期刊(影响因子:41.037),3篇发表于《细胞》期刊(影响因子:36.216),引用次数600余次。201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入选由中国科协评选的2018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全国5人名单,并获得国家奖学金两次、“未来学者”奖学金等殊荣。博士四年毕业,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毕业论文、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2019年夏天,白蕊前脚从清华提前毕业,后脚便启程南下杭州,入职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启了博后生涯。白蕊并非临时起意。作为西湖大学创校校长,她的导师施一公,经常向自己学生推介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另一方面,已经有朋友和师姐“先吃了螃蟹”,从他们的描述中,白蕊清晰地感知到:这是一片适合做科研的土壤。2020年2月11日,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白蕊博士(27岁)获得“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这一奖项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仅颁给15人。2020年11月27日,西湖实验室(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实验室,依托西湖大学)、西湖大学、清华大学等多单位合作,白蕊作为第一作者,施一公及万蕊雪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Mechanism of spliceosome remodeling by the ATPase/helicase Prp2 and its coactivator Spp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Prp2,共激活因子Spp2复合的Prp2和装载Prp2的活化剪接体的原子结构,以及结构指导的生化分析的结果。Prp2与剪接体弱结合,没有Spp2就无法发挥功能,而Spp2与Prp2和剪接体上的锚分子稳定缔合,从而将Prp2束缚到活化的剪接体上并允许Prp2起作用。Pre-mRNA被加载到Prp2的N-和C-半之间的特征通道中,其中N-half的Leu536和C-half的Arg844阻止了pre-mRNA向其5 端的向后滑动。ATP结合和水解触发Prp2中的域间移动,从而驱动pre-mRNA朝其3 端单向逐步转移。这些保守的机制解释了剪接体重塑与Pre-mRNA剪接的耦合。而对于92年出生的她,再次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如果说选择施一公为导师使其成功了一半的话,那另一半还是和白蕊的个人特质相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白蕊是一个典型的90后姑娘,出生于1992年的她自幼就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天赋。上学时各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思维能力很强,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上高中后白蕊慢慢的喜欢上了生物这门课程,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深深吸引了白蕊,她不知足于课堂和书本上的东西,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生物知识。白蕊与她高中的生物老师关系很好,在老师眼里白蕊是个难得一见的孩子,她对生物的热爱高于一切。白蕊经常在空闲之余找她的生物老师探讨一些生物学知识,有些东西对老师来说都很难理解,但白蕊总能想到各种奇奇怪怪的想法。她的生物老师曾说白蕊能把他问得哑口无言,有时候他下班回家还要研究白蕊白天问自己的问题,第二天给她解答,但第二天时白蕊已经想通了这个问题,思路比他还要清晰,同时又会有不同的问题。白蕊对生物科学的这种兴趣不断的激励着她前进,为了能继续追求生物学技术,白蕊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把所有的专业都填成了生物学。其实不只是在生物学科方面,白蕊的其他课程也都很优秀,尤其是数理化,基本没有能难倒她的题目。后来白蕊被武汉大学生物学院录取,踏上了生物学研究的第一步。在武汉大学,白蕊不像其他同学一样在大一就开始参加很多社团活动或者竞选学生干部,她入学的第一件事是找武汉大学生物学院最有威望的生物学教授。为了能跟着教授学习,白蕊一有时间就去帮老师做实验,她的诚挚和对科学研究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老师。不久之后白蕊就成了武汉大学生物实验室的主力成员,在一群研究生中她的能力也毫不逊色。在很多人看来生物学研究是一项繁琐又枯燥的学习过程,但在白蕊看来,生物学中有无数的奥秘,这些奥秘不断的吸引着她去探索去学习,她能从这种学习中感受到最大的乐趣。保送清华硕博连读大四毕业之际,白蕊希望能继续留在武汉大学搞生物学研究,但她的老师都希望她能去我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深造。因为凭借白蕊的优异成绩保送清华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在很多老师看来白蕊在生物学方面的天赋非常高,去清华大学她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后来白蕊成功的被保送清华大学,她的导师就是国内生物学顶尖教授施一公,当时的施一公还是清华大学的副校长。能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习,白蕊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这为她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刚开始白蕊是跟着师兄师姐学习,跟他们做各种蛋白质基因分析实验,没过多长时间白蕊就成了整个实验室的骨干级成员,她的师兄师姐们都自愧不如。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白蕊做出了很多研究成果,尤其是在DNA剪接技术方面,在此之前中国生物界对DNA剪接技术可以说是束手无策。因为这项工作难度极大,而且操作复杂,一不小心就会出错,而且一个步骤出错,后面的就很难再继续下去。白蕊作为一个在读研究生就能突破这项技术,这让年纪轻轻的她在中国生物界名声大噪,她的导师施一公更是器重她,不断鼓励她做各种不同的尝试。《科学》是中国学术研究方面最有威望的杂志期刊,普通人想在上面发表文章是特别难的事,一般的教授也很少能在《科学》上发表文章,而白蕊在清华期间就已经在《科学》上发表了五篇文章,可以说是非常厉害,这个时候的她还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国产科学家破解世界级难题从武汉大学到清华大学硕博连读,白蕊在自己的求学过程中没有任何出国留学的经历,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国产科学家。她仅用四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清华大学的硕博连读,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白蕊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开始专心做科研创作。白蕊最喜欢的就是做一些别人不敢做的事,从每一项突破中她总能找到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到目前为止瞬变状态的剪接体机制研究是困扰生物界多年的世界级难题,很多科学家一听到这个词就望而却步。白蕊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她查阅了大量的文献,不过她并没有借鉴前辈们在科研中的方法,而是在这里寻找他人的漏洞,然后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进行实验。这个过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白蕊所尝试的是一个别人不曾探索到的领悟。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实验,白蕊成功地破解了瞬变状态下的基因剪接机制,破解了这个世界级难题。她还将自己的成果发表到美国国家科学杂志中,受到了国内外许多科学家的关注。生物学中有一个难题近原子分辨率三维结构,这个世界级难题也是白蕊破解的,这个问题比之前的项目还要困难,难度大且复杂,在导师施一公的帮助下白蕊成功的找到了破解近原子分辨率三维结构的方法。她优化了提纯条件,改变了化合物的稳定性,用一种全新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当她的相关文章出现在科学杂志期刊上时,全世界再次被这个二十几岁的中国女科学家震惊。白蕊的研究成果是世界上该领域中唯一一个成功的研究,她的研究方法被世界各国科学家借鉴效仿。此后白蕊并没有停下自己的步伐,她不断的尝试着新的领悟,新的知识,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难题。一个二十几岁的姑娘完成了很多人一辈子都做不到的事,白蕊的传奇人生是别人无可匹敌的。来源 | 综合整理自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西湖大学、清华大学、iNature、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

殡之森

女儿因妈妈一句话成为生物博士:有远见的父母,懂得这样培养孩子

01有远见的父母,会尽力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记得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曾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未来探究事物藏下本原。”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化身“十万个为什么”,问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有些听起来更是天马行空。我们可能经常被问到不知所措甚至不胜其烦,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探索世界的第一步。而作为家长,如何回应孩子的提问,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曾经,有一个感动无数人的公益广告,讲的是泰国小女孩和妈妈种豆芽的故事。视频中的小女孩跟妈妈去菜场买菜,她发现菜市场的豆芽卖得特别快,就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豆芽卖得这么好呢?”妈妈告诉她,因为市场只有一个摊子在卖豆芽。小女孩期待地问妈妈:“我们可以种来卖吗?”妈妈认真地说:“嗯,可以试试!”小女孩和妈妈一起在家里开始种下豆子,几天过去了,豆芽长出来了,但在强烈阳光的直射下,都打蔫了。看着女儿满脸的沮丧,“没事儿,我们再试一次。”妈妈温柔而坚定地说。妈妈和小女孩找来了关于豆芽培植的书,知道了豆芽菜必须在阴凉的环境中生长,经过再次努力,但还是失败了,但是妈妈鼓励女儿再想想办法。两人又去书里找答案,得知早晚需按时浇水。她带着女儿找来了多个塑料饮料瓶,两人一起做成了最好的喷淋设备,可以随时给大豆种子浇水,这一次她们终于成功了。一次次的动手实验,滋养着女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为她日后的学习埋下了无限的潜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小女孩叫NetnapaSaelee,因为从小动手能力强,手脑并用,成绩特别优异,因而获得了Sarnrak奖学金,并顺利取得了生物学博士学位。这位母亲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却懂得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而且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从而激发孩子的思考和创造力,引领孩子走向更大的舞台。02扼杀孩子的好奇心,等于关上孩子求知的大门表姐的儿子洋洋,从小就喜欢问大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笑称他是“问题宝宝”。但今年刚满6岁的他,渐渐地变得安静起来。平日里,其实表姐非常注重培养洋洋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周末给孩子报了各种乐高、物理实验班。但洋洋在学校里,对周遭的事情表现得越来越不感兴趣,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跟其他孩子比起来也相对逊色。表姐为此纳闷了很久,不时向我们抱怨那些培训班根本不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并不是培训班没有效果,只要从表姐跟孩子的日常相处里就能窥探出其中缘由。早些时候,洋洋经常绕着她问东问西,听见打雷便问:“妈妈,为什么会打雷?天上真的有神仙吗?”看见小区的花花草草会问:“妈妈,植物会像动物一样发出叫声吗?”……表姐是一家外企的高管,平常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常常把工作带回家处理,哪里顾得上回答小孩子这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她不是对孩子说“妈妈很忙”,就是说“傻孩子,别老问这么幼稚的问题”。而且,因为担心洋洋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磕着碰着,表姐常常严肃地告诫他,在家里和外面都不许乱动东西,这样很容易弄伤自己!久而久之,洋洋便失去了对新鲜事物的兴趣。而当孩子一旦失去了好奇和思索的欲望,也就停止了探索世界的冲动。对孩子而言,世界万物都是新鲜有趣的,但对大人来说,早已对那些曾经好奇的事物司空见惯,自然而然就认为孩子不该大惊小怪,对孩子的问题要么敷衍了事,要么漠不关心;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孩子的好奇心,也许在这一刻正在被你磨灭。麻省理工的哈尔·格雷格森教授,曾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过一项研究:我对全球的伟大领袖们研究了20年,他们身上共有的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好奇。他说:4岁大的孩子会不停地大人为什么;但到6岁半的时候,孩子们就不太问了……所以,在儿童时期,父母能否足够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对他们的成长、习惯、态度和爱好的形成发展,都起着关键的作用。03作为父母,如何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曾说:好奇心可以被家长的无知摧毁,也可以被父母的爱心培养出来。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网上说一个孩子在4岁之前会问40万个问题,父母该如何回应孩子的提问?无论孩子的问题多么天马行空、异想天开,家长永远也不要嘲笑孩子,我们应该耐心听完,然后积极回应。我们知道的问题,可以简单地告诉孩子答案并鼓励他说出的自己的看法:“妈妈觉得应该是这样子的,你觉得呢?”对于我们不知道的问题,不要随意塞给孩子一个假答案,我们可以如实告诉孩子:“妈妈也不知道,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孩子的提问,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给出答案,但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去寻找答案。当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和支持时,能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获得更多的技能和知识。◆与孩子一同尝试孩子总是有很多奇思妙想,或许孩子的想法跟我们“不一样”,为了保护好孩子那颗好奇心,我们要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融入孩子,与他们一起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如果,孩子对“鸡蛋会不会孵出小鸡”而好奇,面对这样的好奇心,家长一般会怎么做?也许有些家长会不屑一顾,也许有些家长会耐心解释鸡蛋孵出小鸡的过程,而这位明星妈妈的做法得到了网友们的一致好评,她就是孙俪。原来,当孙俪从农场拿回来一些鸡蛋时,孩子说想要看看这些鸡蛋能不能够孵化出小鸡。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孙俪存放好这些鸡蛋,用21天陪孩子一起观察和探索小鸡出生的过程。还有,为了让孩子们弄明白豆芽是怎么长的,孙俪就自发豆苗,带着孩子一起经历豆芽整个的生长过程。还发微博说,豆苗涨势惊人,已经吃了好几顿了!还想试试其他种类的豆芽。在这些过程中,孩子不仅感受到生活本身的乐趣,还见证了生命的诞生、成长,而这种通过尝试实践而获得的知识,远远比你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更加深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深以为然,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固有的答案复制到孩子的大脑里,而是应该挖掘和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和思考力,让它成为孩子的一种本能,一种习惯。有远见的父母,懂得如何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扬起探索之帆遨游知识的海洋。-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