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学旅行是什么?孩子在研学中真的能学到东西么?看后获益匪浅!古之至人

研学旅行是什么?孩子在研学中真的能学到东西么?看后获益匪浅!

伴随《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出台,许多中小学已经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实践和体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以及“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经典论述,都强调了“知”与“行”的关系。研学旅行,顾名思义有“游”有“学”,通俗点说,研学旅行就是把课堂搬到校外,用亲身体验的方式代替传统的看书听讲,同样是以丰富知识为目的。但研学旅行的好处就在于可以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加深与自然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提高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是:研学旅行到底是什么?孩子在研学中真的能学到东西么?可以说研学旅行提高了我们的“提出问题能力”、“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等,而这些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难得到培养。一,研学旅行给学生文化的熏陶研学旅行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日新月异的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增强学生国家认同感。我们选取和挖掘与历史传统文化相关资源,比如乘坐高铁,让学生感受国家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学生普及当地民情文化,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博大精深,进而拥有文化自信。可以将学生熟悉的学科知识渗透到研学旅行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实际获得感。每到一处,专家会为学生讲解、答疑,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精神。二,研学旅行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一个人能够有多大成就,不仅取决于拥有多少知识储备,还取决于自身具备怎样的精神品格和自主发展能力。学校将相关课程学习内容与研学旅行结合,以研学旅行作为落实课程目标的载体,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研学旅行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研学旅行中,会设计一些紧凑的活动,而且饮食起居、物品管理等事情都由学生自己面对和处理。没有了家长的庇佑,学生确实遇到许多问题,而且常常在遇到问题时产生负面情绪,但也正是通过解决问题,他们变得自信自爱、坚韧乐观,能够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备了抗挫折能力。学生在与在困难和同伴的碰撞中,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并开始学习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估自我。研学旅行是一种团队活动,学生代表个人更代表班级、学校的形象。在研学旅行中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公民社会责任的培养。通过行前培训、活动中体验等方式,学生不仅与同学、教师、家长能够很好地交流和相处,也能够自发地与导游、研学基地教师、交警、司机等各方面人士良好互动。此外,通过组长负责制、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团队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反思过程中强化自主学习意识。不少学生在研学旅行结束后,投入到相关主题的深度学习之中。三,研学旅行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研学旅行中通过一些体验活动,比如到田地里亲身体验收割稻谷,学习红军自力更生纺纱线等。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技能,也端正了劳动态度,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体验课程对现在学生来讲并不熟悉,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参加,遇到了各种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制订解决方案圆满解决了难题,增强了在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学生亲自体验生产劳动,更加理解技术与艺术的内在联系,增强了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备了一定的工程思维。一次研学旅行下来,不仅仅是知识的丰富,更是社会经验的增加、视野的开阔,书本教育+生活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以及身心健康。当然,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有序开展,离不开教育理念、教育人和教育资源的共同支持,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彻底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挖掘优质教育资源,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我相信,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勇于担当,努力获取社会各界通力支持,研学旅行一定能够让更多学生受益。家长们,您对研学旅行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生化

研学旅行的现实教育意义在哪里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一时间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研学旅行,也叫游学。我国历史上游学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期的孔子、明代的顾炎武、清朝的梁绍壬、现代的陶行知等。可以说游学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珍贵部分。而今天研学旅行再次焕发荣光,彰显着其不可替代的现实教育意义。其一,研学旅行能拓展学生视野,夯实知识的纹理。学生所学的大多是书本知识,即使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知识、技能,也是在学校为背景的实验室条件下,以间接经验和理性知识为主,接地气的感性知识始终欠缺,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依然如此。因此,如何破解将知识生活化的命题,即由理性知识获得为主转变为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获得兼顾,由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转变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辅相成,就成了当前教育的一大难题。而研学旅行也许就是破解这一难题的秘钥。因为它可以使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相对密闭的校园,去拥抱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在与学校教育情境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弥合习得的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的缝隙,实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握手言欢,夯实知识的纹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第二次飞跃。其二,研学旅行能增强和坚定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立德树人。而研学旅行恰恰另辟蹊径,以开门办学姿态让学生在游历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这种游历活动正是让中小学生增强和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解与认同的绝佳契机。从研学旅行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剖析,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这一点恰恰暗合了顾炎武提倡的“合学与行”和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 研学旅行对增强和坚定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的路径主要是通过以身體变化影响心理变化,以心理不断趋于成熟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其三,研学旅行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学习竞争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应该是鼓励互相切磋、互相借鉴、互相帮助,使学生共同进步。在“应试教育”之下,学校教育无法逃避“分数”竞争。这导致教育一味地追求“分数”,师生因“分数”而焦虑、敏感、不适、疲惫、煎熬,从而互相保密、互相歧视、互相嫉妒、互相隔阂、互相防范。而借助研学旅行的契机,大家一同走出校门,奔赴自然,畅游文化历史,深入乡土民俗,感怀经济社会发展,以愉快的心境,通过以游兼学、学游相济的方式,开阔视野、增智启慧、涵养德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舒缓因追逐“分数”而产生的“学习竞争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语)游学思想由来已久,研学旅行政策也是一以贯之。为此,我们要重视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树立学、思、游相互促进的观念,走出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的封闭圈,不断地拓展教育的边界,引领学生走出学校教室,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在真实的情境之中体验、合作、探究,真正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人能

研学旅行的意义?

研学旅行的意义《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必须遵循“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对正确认识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义十分重要。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学旅行有哪些特点呢?一、 创设主题,引领研学旅行(一)创设增强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题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虽然现今社会大大提倡全民创新,但创新难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因此,研学旅行在研学旅行中开设增强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题,在旅游活动中设计专项主题精神普及,赋予学生敢为人先的精神;在线路设计中推行富有科教意义的文化线路,丰富的人文知识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研学旅行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土壤,潜移默化地在学生思维中植入创新的种子,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从多层面上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创设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主题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学生的生活和社会领域延伸与扩大。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低、实践能力差。因此,研学旅行在研学旅行中设计旅游产品diy、自主设计雕塑、参加乡村旅游田园采摘等能够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活动,不但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使学生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二、 丰富内容,充实研学旅行(一)补充现实所需内容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各种新事物令人目不暇接,课本上的知识更多呈现前人的知识理论经验,无法与现实日新月异的事物有效衔接。因此,旅行便成为弥补这一缺陷有效手段。研学旅行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可设计空间大,可紧跟时代发展加强活动内容设计,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多样化多渠道多方面地吸收知识,补充课本内容的不足。(二)延展未来必备内容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待人接物、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等能力也是必备的素质。旅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升处事能力的机会,旅行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处理与其他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突发事件的挑战,让学生在困难面前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锻炼学生与同学协作配合面对困难及克服困难的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所不能触及的方面,研学旅行将成为帮助学生未来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建立中小学研学旅行体系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亲近自然、亲近社会的情感,增强关爱生命、关心社会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建立中小学研学旅行体系有利于建立规范有序的游学秩序。把乡土乡情纳入研学旅行的范畴,有利于规范我国的海外游学市场秩序,扭转舍近求远修学旅行的本末倒置现状,对培养合格的文化交流使者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小学研学旅行意义的思考都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走在路上,要么读书,要么旅行。最近教育部联合发改委、交通部、保监会等11部门开展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让我看到了让孩子走出书的世界,走进现实的世界,走进大自然的世界的希望。古话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小学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从物质层面的追求演变为精神层面的追求,但快速的经济发展让我们国民素养有些跟不上,没有契约精神、团队精神,没有责任感、秩序感,不懂得欣赏,文明欠缺等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而“研学旅行”的开展和实施让学生从从小弥补了这些缺陷。中小学生在集体旅行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同时对“美”的欣赏能力也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中小学一直都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除了“智育”在学校教育发展比较好之外,其他的德育、体育、美育等都有欠缺,尤其是在农村及应试教育重灾区,而“研学旅行”这样一个项目却能直接实现这几方面的发展,一举多得。短期来看,“研学旅行”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实践意义和公益性。长期看,学生能从社会、大自然中汲取自身发展的力量,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和对“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下一代国民素养。好的教育就是无痕迹的教育,“研学旅行”就是这样,本文转自明阳天下拓展官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陆沉

我们需要怎么样的研学旅行?如何在研学旅行中得到最好的体验?

为什么我们需要研学旅行?研学旅行要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成长?研学产品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如何让孩子在研学旅行中得到最好的体验?“研学旅行”践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任何一种新型理念的践行,背后难免会生出一些问题, 对“研学旅行”在实践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主要归纳为:第一,“研学旅行”方案的大而笼统,难“接地气”。由于国内不同地区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不一,承载能力有异,基础设施也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在研学目的地的选择及其研学方案的制定时,要慎重且要“接地气”。那么如何“接地气”,就是要在一个大的原则下,尽量坚持一些具体的原则,距离选 取“就近”原则,目的地选择“个性”原则,教育内容与活动方式设置“多样化”原则,以及坚持不同季节旅游人群与当地 旅游资源的“变化”原则。更为重要的是,研学方案的制定, 一定要考虑到研学结束后是否真的能惠及“研后之教”,这直接关系到研学活动的持续开展。 第二,“研学旅行”观念及其必要性,尚未得到普遍的理解。意识观念的陈旧或者误解,可能会阻碍甚至阻碍“研学 旅行”茁壮成长的脚步。比如:刚2017年在一个研学联盟成立大会上,会议期间与一些企业及教育机构代表有过简短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深感到很多人并没有完全理解“研学旅行”的宗旨及其意义,仍然仅仅停留在“游玩”和如何做能够获得自身的利益 上,有“游”而无“学”,在这一处境下,更何谈那些只是略有耳闻或尚未听说过这一名词的学生家长及其学校领导、教师能理解呢?况且学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他们制定课外活动 的一个“标尺”。此外,就目前中小学的教育现状而言,“升 学率”仍是第一位,家长和学生大部分都愿意将时间和金钱投资到与分数直接相关的校内课程上,而投资在与升学课程无关的活动上的时间和金钱都被大大压缩。 第三,鉴于研学旅行活动的特殊性,一方面学生出行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研学过程中可能会滋生“逐利 而无学”的现象。首先是对校外活动的安全性考量。出门旅行,安全是重中之重,出行前如何设计研学路线并做出安全评估,拟定安全规范,如何规避风险;出行途中,遇见意外情况,有何种应对的紧急预案;对于已经出现的安全问题,如何处理,如何认责,都要解决在研学之前。其次,在“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一些旅游企业,乃至教育机构的参与。因此多部门合作,不同理念有时难以统一,某些企业或教育机构有“逐利”倾向,因而研学旅行是否能真正以 “学生为主导”,如果没有合适的规范机制进行约束,就很有可能使“研学”变成企业或机构的摇钱树,使研学旅行滋生 一些不必要的“负效应”。因此,这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保持警惕,且要实施有效的管控。 “研学旅行”践行过程中所遇问题的解决策略 对于以上可能出现的某些问题,部分已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接下来我们主要围绕“研学旅行”方案的制定与推广,研学目的地旅游资源的整合以及提倡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管控与企业参与之下实行课程化的运作模式, 并对这些主要策略的具体操作方法做出必要的探索。 1、以高校研学旅行理论方案的研发与推广为首要 高校具有丰厚的师资力量,有一批具有长期从事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地理学、人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专家,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借助于理论素养,结合一定的教育学发展规律,可以制定出比较切实可行的研学旅行理论方案。一旦某些合理的方案提出来,可以在当地的研学旅行基地做试点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同时,高校在制定研发方案的时候,有必要分阶段、分内容、明确目的,因为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需求是不一样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接受心理有差异,对于研学目的地的兴趣点也各有差异。 2、以研学目的地对接学校教育进行资源整合为必要 合理的方案只是一个首要条件,研学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整合也非常重要。这就需要一些景区的建设必须对接学校教育、学校课程,分阶段执行,针对小学与中学研学内容的不同,做出调整。甚至,可以在景区的开发建设之初,可以将研学考虑在内,结合专家、教师等的意见,设计成集大众旅行、 研学旅行等多种旅行模式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另外,教育和旅游部门相结合,可以使两个部门发挥各自的优势,学校将烦琐的旅行交由经验丰富的旅行机构代为操作,而集中精力关注“研”和“学”,既能转移风险,又能给学生减轻经济负 担,使研学旅行既有“学”,又能“游”。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出的“辅助与补充学校与家庭教育”研学旅行,在旅行社的代理下,一时8所学校6000名学生进入大学,他们各自“探秘奇趣的昆虫世界,其中有蝴蝶欣赏,了解蝴蝶的生活习性等;探寻农耕文化,包括了解蜜源植物、寄主植物、蝴蝶文化,认识石碾、马车、风车、水车等,感悟中国万年农业;踏 入深厚土壤世界,感受五色土壤的神奇,园内识花认树,走进神秘植物世界,参观室外五谷杂粮、中药材;探寻动物世界的神奇奥秘,观看电影《地下仪仗队》《植物私生活》《云断秦岭》等。”3、以课程化的拟定、运行为方略 倘若要将中小学“研学旅行”进行持久,就有必要将这 一活动纳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当中,以课程化的拟定,运行为方略。在这一方略运行当中,要注重课程设置的趣味性, 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教学目标的综合性以及研学过程的具有的启发性与教育性,可以说研学旅行课 程化就是要秉持“寓教于乐”的宗旨。现实中,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好动、爱玩,他们更渴望新颖而形象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简单而又有启发性,引导参与亲自体验,这些都是课 程化有必要参考的因素。 另外,陆庆祥博士提出的:“遵循自然适应、循序渐进的 教学原则,同时要培训专业研学导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体 验,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以过程考核柔性评价为主要 考核和评价方法。”这些见解值得在课程化设置中深思和借鉴。研学旅行如何选?面对鱼龙混杂的研学市场,如何选择靠谱的研学机构,在研学君看来,要做到“四看“。一看主办单位的实力和背景。有品牌、口碑好、经验丰富的机构,更具权威性,在组织活动中也就更专业、更规范。二看孩子的安全保障。除了必要的意外保险,家长还应了解研学过程中制定了怎样的安全保障制度,有什么紧急措施等。三看活动内容。研学的内容非常关键,是走马观花还是有体验互动?是长途奔波还是有张有弛?主题是否有深度、有内涵……这些都将直接导致研学活动的效果。四看研学机构的企业价值。看研学机构是否坚持教育理念,老师是否具有耐心、爱心、责任心,这些都蕴藏在企业文化里,更深深烙在每个老师的教育情怀里,也是保证孩子在研学活动中有所收获的关键。五关注研学导师。研学导师不是导游也不是老师,研学过程中课程实施也抓住导研、导学、导游和导行四个节点,层层落实。导师是“教师+导游+心理咨询师”三种身份的集合体。研学旅行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只有解决“研的内容,学的方法,旅的地方,行的途径”等实质性问题,才能远离传统课堂的说教灌输,真正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把开学旅行的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END -文章来源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研学君整理

回壹怪之

宁夏旅游景区对研学旅行的几点思考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2018年即将结束,回顾水洞沟旅游景区一年来所走过的研学旅行之路,有收获也有迷茫,有欣喜也有失望。如何开展有意义的研学旅行?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在游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认识世界、自我思考,从而树立更远大的人生理想?这是做研学旅行的业内人士需要不断认真反思和总结的事情。水洞沟旅游景区当前研学旅行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什么、研究什么?如何把来之不易的课外时间充分利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的环境,与身边的事物产生互动和交流,从而树立更远大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并为之不断地奋斗的过程。现在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较单一化,把自身所拥有的研学资源简单地堆砌、叠加,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让其记忆,如此研学与其初衷并不一致,也浪费了资源和学生的时间。做研学旅行最主要的是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所能接受和理解的范围内的事物(包括自然和社会),将二者有机结合,加深其理解,引导其产生好奇心和兴趣,从而产生研究、创新和创造的过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切忌一刀切,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来定制课程,以适应其理解能力,从而激发其潜能,并以点及面,形成研学课程的群体效应。水洞沟明代藏兵洞内部图水洞沟旅游景区作为同时拥有四万年前旧石器遗址、五百年前明代军事防御体系和地质公园资源的研学单位,紧紧围绕这些资源开发相关课程,包括理论与动手,在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在动手环节让学生了解其原理,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从而使其产生学习的兴趣,达到研学的目的。明代长城遗址研学是一件事要的事儿,是值得我们付出精力去研究的事业。如何为祖国未来的花朵营造一个丰富的知识沃土,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和行动。

月季

浅谈研学旅行的意义

研学旅行,越来越火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已经在全国各地逐步展开,研学旅行已经成为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当前,研学旅行已经在中国普及两年多的时间,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支持和欢迎。但是,很多的家长还是对此表示疑惑,参与研学旅行到底有什么用?在了解研学旅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教育制度。在新课改发展之前,“应试教育”一直是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课堂上老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体。这种教育模式近来被越来越多人所诟病,严格的课业要求将学生禁锢在“应试”的高压下,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极为不利的。于是,无数专家学者甚至是家长都在呼吁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出现。于是,研学旅行应世而生。与一般的旅游活动不同,研学旅行是一种“旅游+学习”模式。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学生的资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研学旅行具体有哪些意义呢?对国家来说,这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和发展纲要》的行动,是对公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拓宽旅游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从学校层面来说,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旅游业态的角度看,研学旅行更加关注目的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满足自我提升需求的高层次文化旅游。对学生来说,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体。研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接触社会和自然,在旅游体验中学习和锻炼,提升自我。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让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旅行期间远离家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锻炼孩子们独立自主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动手做一些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满足学生们暑期的旅游需求,培养学生的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见识决定了眼界,眼界决定了未来。研学旅行,伴你成长。

迷与狂

研学旅行的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你了解多少?

(一)课程性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从课程形态看: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教育活动。是拓展性课程。“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是研学旅行课程最本质的特征。如果没有“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就成了旅游。如果没有“旅行体验”,研学旅行就是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活动方式。从课程育人功能看: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注重实践体验和旅行感受,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价值的综合性、经验性、实践性课程。从课程地位看,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外延伸形式。“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是必修课程的一部分。义务教育和高中课程方案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平行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占16-20%;高中阶段,14学分。从课程管理看:教育部门和学校共同开发、实施和管理。(二)课程理念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本课程引导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研学旅行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麻花辫

对于研学旅行活动,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持怎样的态度?

从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逐步建立起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开始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对此,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持怎样的态度?鹏鹏妈妈(家长):最好的成长在路上鹏鹏就读于石家庄市重点中学,刚满15岁,他的足迹已经遍及国内外。作为家长,我们坚信:“最好的成长在路上从孩子三四岁起,我就与同事、朋友结伴,带孩子一起到北京,参观国家博物馆、北京军事博物馆、中国邮政博物馆……往往一个博物馆仔细观看需要好几天,而平日里只能周末带着孩子去看,经常连续两三个周末都“泡在”一个博物馆里,让孩子充分感受博物馆里的氛围,学习知识。每到寒暑假,更是尽量抽出时间带孩子到各地走走看看,开阔眼界,从生活中学习。张小洋(学生):研学旅行不仅开阔视野,还能结交好朋友我现在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每年班主任都会带我们去课本中提到的一个地方。当课本中的文字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时,那种感觉奇妙极了。比如苏州园林,置身其中,才发现原来作者描写得那么贴切,苏州园林的美被作者尽收眼底。研学旅行,不仅让我爱上旅行,也让我发现了知识的美。文学、数学、地理……每次出门,就会发现知识无处不在,这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现在最期盼的就是能和同学老师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各种各样的知识。集体旅行,集中食宿,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让我结交更多的好朋友。因为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平时繁重的学习任务,我很少有机会和同伴一起玩,每次研学旅行,我最开心的就是能与同学们一起吃饭、住宿,完成各种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我体会到友谊的美好。小楼听雨(教师):研学旅行能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研学旅行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以集体生活的形式,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这种形式是一种活生生的“课堂”,是学校生活的生动延伸,而这种集体生活是孩子成长岁月中非常珍贵的记忆,集体生活培养出来的团队观念、整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是孩子“长大成人”的重要标志。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需要遵守作息规律:什么时候起床、吃饭、出发;在一个景点停留的时间;晚上还需要讨论、学习,针对一个共同的课题或者一个任务,团队成员要配合默契,分工合作;而这些“项目制学习”是在愉快的旅行过程中间完成,这就是研学旅行“寓教于乐”的意义所在。晨风(广东省某民办学校校长):如何“游中学”是个学问学校的强项始终在校园之内,而研学旅行是把“学”与“游”二者有机结合,对现阶段不少学校来说是个考验,学生和老师们习惯于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如今要让他们在本来属于玩的地方实现学,有一定难度。研学旅行是否真的能达到它所预设的效果,是否能真正做到“学”“游”兼得?通过“行万里路”来体验社情民意,是需要有合理的行程安排和课程支撑的,而目前国内是明显缺乏这方面的专业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学校需要大力引进社会力量协助解决“游中学”的问题。否则,“只游不学”,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施建农(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让孩子从小具备全球化的眼光心理学有个BPS模型,即“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所以我们有必要让孩子走出学校,在大自然和社会中生存发展。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外出活动,甚至组织他们到国外旅行,进行学术访问,让他们从小就具有全球化的眼光,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而不是成为心胸狭隘的“井底之蛙”。而且,这些活动要成为学校正常课程的一部分,而不只是利用业余时间的补充。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学旅行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获得真知。青少年长大的过程是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实践性、体验性,孩子在体验中长大,成年人不能代替孩子成长;第二,群体性,孩子一定不是孤独地长大的,一定跟伙伴、同龄人在一起交流长大。我认为,研学旅行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研学君观点研学君认为研学旅行活动绝对不是一次课堂的转换,要由单一被动地听老师(导师、专家)讲授,改变为主动独立地动手操作,解放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参与体验,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具有研究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们学会学习或许是研学旅行最大的收获,谁掌握了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谁就掌握了知识和能力,谁就能走在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之路的前列,这正是时代对未来的需要。- END -文章来源丨快资讯、研学君编辑统筹丨郭新彦

合租客

想把研学旅行做好,可在这3个方面下功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旅行都是人类丰富见闻、拓展视野、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形式,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和自然,在这样一个别样的课堂中,学生在行走中拓宽了视野,在青山绿水中看到了祖国之美,更在其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从2010年春季起开始举行研学旅行活动,内容充实,管理到位,效果显著,得到了教师、家长的广泛认同。一纳入课程,凸显目标1.突出课程的知识性学校将研学旅行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以研学旅行资源为基础,结合学生自身认知难力,整合开发、制定研学方案,形成课程内容,并结合研学旅行线路的特点,提出具体目标。如结合高中各学科以及学科之间交叉知识的探究,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了解研学目的地自然风光、人文习俗及历史文化,加深对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美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体验研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学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把每一位学生都放在心上。无论是寻找灵山秀水,还是品味园林文化,无论是领略国学精髓,还是探寻古都圣地,学校都积极突出实践,注重体验。3.突出责任性结合学校“责任教育”这一核心理念,在研学过程中,学校着眼于生活实际,把学生从最简单的生活层面引领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一方面让学生互勉互助,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集体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培养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4.提前部署,细致谋划学生集体外出,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学校在每次研学游之前,都本着严实精细细的原则,提前部署,细致谋划,制订细致周全的实施方案。一是成立组织,落实安全教育。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研学旅行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相关会议商讨研学旅行实施的具体事宜,制订了《合肥市第三十二中学高一年级研学旅行活动方案》 《研学旅行安全管理细则》 《研学旅行突发事件应急方案》 《研学旅行指导教师职责》 《高一年级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安全管理的具体要求)等方案或措施,就活动的安全、任务与宗旨、线路选持择与主题、辅导教师配备、家长动员、学生报名、旅行社竞标等做了认真的研究与部署。精心安排分管校长或中层领导作为领队,承担学生管理及安全保障,负责计划、统筹、协调、保障等工作。政教处召开专项培训工作会议,并在出发前,学校通过班会、集体会议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包括乘车安全、住宿安全、饮食安全、游览景点安全等,向学生强调研学旅行是一门课程,而不仅仅是旅行。二是家校配合,确保学生安全。政教处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告知学生家长研学旅行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注意事项,家长结合孩子的身体状况,告知班主任能否参加。三是精选路线,考察精选旅行社。学校采取招标的形式,公开、公正的选择旅行社,看旅行社的资质,看实力,看服务。同时对学生出行中用餐和住宿标准、司机及用车标准、导游的学识都作了明确的要求。四是发放研学手册,开设研学讲座。政教处签头制定了《研学旅行课程手册》,手册中既有研学旅行介绍,又有相关方案、安全要求;既有研学景点介绍、行程安排,又有学生在过程中的记录和活动后的研学总结,从而让学生的研学之旅有了依托。五是精细严格,强调过程管理。在研学过程中,每班级一辆车,每名学生座位固定,小组固定,每个班级是统一出发,统一参观,发扬团队精神。同时,每到一个参观点,在安排好学生游览后,班主任和随行中层领导都通过专用微信群及时向带队领导汇报情况。二主题鲜明,且游且学从2010年至今,学校结合研学路线,融入当地特色,把学校研学游分为“爱国之旅”“自然之旅”“文化之旅”三大研学模块。1.爱国之旅爱国之旅主要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研学旅行传输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如2015年“追寻历史足迹,感受古都魅力”的南京研学之旅,“追乙历史,以史为鉴”,学生们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肃穆的十字架下诵读和平宣言,在馆内送上了寄托哀思的千纸鹤,为遇难同胞默哀,“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发奋读书、振兴中华”成为全体同学共同的心声。让学生将历史与现实形成对比,反思今天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结合学校“乐于坚守勇于担当”的校训,让学生为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断努力。2.自然之旅自然之旅主要让学生感受自然山水之美,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用心去观察大自然的奇异现象,感受大自自然的神奇与瑰丽,感觉祖国的灵山与秀水。如2014年的“跟着课本下江南”的扬州研学旅行,学生们在“两岸花堤全依水,一路楼台只到山”的瘦西湖,体验到了诗人笔下“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境。在这儿,学生不仅放松了身心,还结合文学、自然、地理、历史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实地考察,实地探究,学生们在游览后说:“以往对扬州的了解就停留在诗词中,只知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次真的在烟花三月来到了美丽的扬州,还学习到了不少关于扬州的历史知识,一举两得。”3.文化之旅文化之旅将中华民族积淀下的文化底蕴和智慧结晶通过研学旅行活动传递给学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学校的“行走灵山秀水,探寻徽州文化”的皖南文化之旅,将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历史引入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文化遗迹、历史遗迹中领略徽州之美、安徽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有学生在研学报告中如此写道“‘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留下的千古绝唱。屯溪老街、西递宏村、棠樾牌坊等景点无不诉说着徽州博大精深徽文化和辉煌的历史。这不只是一次研学旅程,更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徽州历史、徽州文化课。三活动延伸,收获满满研学旅行尽管只有两到三天,但学生们在身体、心理、情操、品德等方面均得到发展,收获颇丰。最好的教育一定是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在研学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亲身体验了课本中的人文精髓,产生了对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1.寓德育于活动中,展现学生风采在整个研学活动中,全体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体验了各地不同的文化,感受到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每次活动学生们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文明地进行考察,无论是乘车,还是就餐、住宿、游览等都能够守时、守纪、互帮互助,体现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也展现了学校的精神面貌。2.展示学生成果,江编优秀作品集研学游后,学校重视对学生研学旅行文字、图片以及视频资料的收集、整理及评选活动。一是举办了摄影比赛,将评选出来的美丽的照片制作成展板在校园内展示;二是对学生的研学报告进行评比,将优秀的报告汇编成册;三是进行研学旅行征文评比,让学生有所游,有所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研发研学活动课程,让其系统化,使其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仅停留于研学活动举办的阶段性时间,而是充分渗透到平时教育教学环节中去。同时,将社团活动与研学游结合起来,举行微讲座、微博览会,形成微课程,这都是研学旅行活动的一种延伸与拓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行走中,学生看到了自然,看到了历史,看到了世界之美;在研学中,学生悟书中道,明书中理,学以致用;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而又在探索中成长!

半段情

研学旅行对于孩子是否必要

研学旅行对于孩子是否必要中国教育服务网(匕页)古代学子常会游学,也就是在游历民间的过程中增长自己的见识和社会经验,这种游学的方法获得了不少学者的推崇。而与其相对应的是,现代有一种名叫研学旅行的活动,很好地继承了游学行为的大体过程。研学旅行具体指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等方式走出校园、拓宽知识面的过程。这项活动主要针对中小学生,目的在于帮助长期坐在教室里学习的学生们丰富学习生活,增强学习体验。都说见识就是知识,孩子所能接收到的知识范围,决定了他们的未来。研学旅行最显著的好处就在于能够让孩子获得在学习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更开阔层面的知识,这一点恰好是提高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之处。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孩子虽然会受到教育机构和老师的监管,但在面对活动或者学习上的一些困难的时候,还是会由自己出面解决的,这样的教育方式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让孩子的自我主人公意识逐渐被拉上台面,使得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更自然、更自信地处理好很多事情,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研学旅行能够让孩子产生性格上的改变。研学旅行的重点在学也在行,长期封闭的教学生活不适合孩子的多方面发展,因此在合适的时机让孩子接触一下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有好处。孩子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其他方式的共同作用,研学旅行刚好能够锻炼孩子团队协作和责任担当的能力,让他们明白把握未来的重要性。当然,大部分研学旅行活动毕竟是由社会上的教育机构发起并承担的,其中也会存在一些机构资质良莠不齐、教育人员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这个时候家长和学校的工作人员应当自己衡量是否可以把孩子送到这样的机构中参与活动,以免造成不良影响。不少教育专家虽然也推荐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但研学旅行并非就适合每一个孩子参与,在此方面需要谨慎考虑。目前全国疫情向好,前段时间有些机构已经开始策划今年的游学,没想到欧洲的疫情爆发,随着境外输入的增加,很多地方骤然又紧张起来。“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又成为新的疫情形势下的重要任务。因此,多好的游学策划也要放一放了。中国教育服务网原创部分插图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 1,其实,我们最关心的不是高考延期,而是什么时候开学!2,教育部通知:高考延迟!谁是最该开怀大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