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8篇高质量SCI论文,奖学金拿到手软!江苏“超牛”博士引发媒体关注!请治剑服

8篇高质量SCI论文,奖学金拿到手软!江苏“超牛”博士引发媒体关注!

今年三月,东南大学崔铁军院士团队在信息超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Electronics》上,而文章的第一作者引人注目——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张信歌。"青春无悔,且行且歌。"张信歌凭着对科研的热爱与坚持,已在顶级期刊发文多篇,曾被新华日报、中国光学专门报道,受理、授权国家专利多件,各种奖学金更是拿到手软。张信歌,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共发表8篇高质量SCI论文,总影响因子达82.48,其中1篇为电气电子领域排名第一(1/266)《Nature Electronics》(IF=27.5),2篇为国际著名综合性期刊《Advanced Science》(IF=15.84),并均被选为期刊封面,1篇为国内领军期刊《Science Bulletin》(IF=9.511);受理、授权国家专利9件;曾获东南大学"正·青年"优秀研究生、东南大学三好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两次"博士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全国"超材料大会研究生学术新人奖"、铁肩膀奖助学金、创远微波企业奖学金。科研之路,虽苦却甜科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对于张信歌也是如此。在平时的科研中,张信歌深感科研之路荆棘密布,充满阻力。但他明白,只有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无数次的尝试,在失败与重来之间不断重复,才有可能遇见成功的曙光。张信歌参加国际计算电磁学学术会议因此,在科研遇到阻力时,他努力让自己避免焦躁忙乱,首先寻找问题所在,理性看待问题,并进行一定的自我暗示和激励;同时,他坚持经常跟导师沟通、请教,帮助化解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沮丧。"科研之美在于科研是一个充满未知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总能带给我意外惊喜。也正因如此,于我而言,科研是件'根'虽苦但'果'却甜的事。"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发展技术并服务于生产,就必须不断地科学研究。现实的生产力为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反过来科研成果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张信歌正是如此,不局限于理论上的研究,而是把研究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有9件国家专利的他,一直把服务国家社会作为奋斗目标,既不止步于兴趣、也不驻足于学术,而是将自己所学所获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所需要的东西。为做到这一点,张信歌在进行选题时,既瞄准国际前沿,注重其学术价值,也考虑它的实际市场需求,能否解决一些工程实践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张信歌在实验室与导师讨论他研究实现的光调控智能超表面(Nature electronics, 3, 165-171, 2020),物理内涵和功能丰富,既是目前超材料的国际前沿研究热点,同时也能促进解决目前已有多控制通道电控超表面需要大量复杂导线连接带来的直流-微波信号串扰以及难以实现非接触式远程调控的难题,为实现高集成度的电磁器件和可见光与微波融合通信系统提供了技术新途径,助力国家5G/6G战略技术发展。在学术道路上,导师蒋卫祥教授给予了张信歌非常多的帮助。2018年元旦,得知张信歌有科研困难,蒋教授冒着大雪从家里赶到办公室,为张信歌答疑解惑;生活上,蒋教授也对他关怀备至,通过组织户外活动的方式尽量缓解大家的科研压力。这些,都让张信歌印象深刻。张信歌说,"蒋老师严谨细致、百折不挠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他在科研学术方面,总是以高标准来要求我,并不断鞭策我前进,我感到受益匪浅,成长许多。"选择热爱,且行且歌"我个人认为,首先要认清科研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应把科研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认真对待。但也不要把它当成全部,求成心切,把自己逼进死胡同,无暇顾及其它事情。每天我们既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研,也能有时间去享受生活。"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张信歌会经常去游泳锻炼,并且每周都会参加2次组内的羽毛球活动。此外,他还会定期约几个好友,一起去探寻美食、闲谈、享受生活。"我非常喜欢剧情类电影以及舒缓型音乐,这些都能给我平时的科研生活解压。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和科研达成和解,要不断地激励自己,学着去享受科研,这样才能达到内心平和。"谈及日常生活,张信歌直言自己非常感谢父母家人对他的支持,是一路上家人的陪伴与鼓舞,让他有了坚强的后盾,才能够心无旁骛地从事科研工作。他感慨道,自己的成就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与陪伴。张信歌坦言,自己非常热爱科研,对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像自己的导师一样,在电子和通信领域做出科研成果,教书育人,服务社会和国家。本文素材来自:东南大学官微

说而不休

江苏80后博导:34岁破格晋升,获聘985名校,成果被国内外广泛报道!

他从本科的计算机专业,到研究生的应用数学专业,再到博士开始研究电磁波,三跨专业后又成为年轻的80后博导;他用热爱点亮科研,从不可能到可能,他让隐身衣跳出小说,不仅停留于想象;他是砥砺前行的探索者,也是深受学生信任的“蒋大哥”。他就是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蒋卫祥教授。蒋卫祥 1981年10月出生于江苏东台。现为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光调控可编程超表面、超材料透镜天线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在“自然·电子学”“先进材料”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合作撰写中英文专著各一本,研究成果曾多次被期刊选为“研究亮点”,被国内外同行引用3000余次。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科研奖项。缘起情深 一往无前幼年时的蒋卫祥总是对大千世界背后的奥秘充满着无限的热情。而这份热情引领着他从初中到高中,一旦周末得空,他就会自己琢磨着捣鼓一些无线话筒、无源收音机。为了购买实验材料,蒋卫祥省吃俭用,即使这样,他也甘之如饴。高考后,蒋卫祥就读于青岛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04年,他以超出录取分数线高三十余分的绝对优势,成功考入东南大学应用数学专业。从此,蒋卫祥的科研之路正式开启程,也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导师——崔铁军院士。2007年,由导师崔铁军教授引领,蒋卫祥在博士阶段踏上了电磁波领域的新征程。在2006年,英国帝国理工Pendry教授提出了变换光学原理,该原理是研究新型人工电磁媒质(简称“超材料”)的重要工具,因此很快成为国际上一大学术方向。崔铁军教授团队紧追国际学术前沿,当即开展对该热点的研究。成为崔铁军老师的博士生后,蒋卫祥虽然进入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但由于专业跨度,基础知识相较其他人却有缺失。回忆第一次与崔老师开会时的场景,蒋卫祥至今仍觉得像是梦一般,专业资历尚浅的他被崔老师点名辅助该项研究。他并没有让老师失望,本科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为研究奠定了文献整理能力。在论文的成型过程中,蒋卫祥迅速地弥补了专业知识上的短板,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半年后,一篇名为Arbitrarily Elliptical-Cylindrical Invisible Cloaking的文章发表在学术杂志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 上。这篇文章的发表十分重要,不久就收到了一位俄罗斯科学家前辈的来信,请求进一步探究这篇论文的观点。截至目前,这篇具有重要创新性的论文已被引用约120余次。初出茅庐的蒋卫祥,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认真刻苦,登上了自己在“超材料”领域的第一座高峰。2007年下半年,蒋卫祥又有了新的想法。Pendry教授设计的隐身衣,在靠近内边界的时候,部分参数分量是奇异的,趋于无穷大,这个奇异参数使得隐身衣研究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蒋卫祥另辟蹊径,跳出原有的框架,寻找到了一个新的变换,只需用有限参数的超材料,就可以实现效果非常理想的隐身衣。由此,在科幻小说中出现的隐身衣不再只是一个概念,蒋卫祥的创新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科幻的光芒照进了现实。该系列成果是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新型人工电磁媒质对电磁波的调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小有成就的蒋卫祥并没有停留在功名簿上,而是去开创了一条条新的科研之路。“如果我们决定去做,那就做最尖端的科研,进而做最踏实的应用。”他在新型电磁调控器件、高性能天线与天线罩、高分辨率成像等方面皆取得了重要成果,曾数次被国际学术期刊选为“研究亮点”,并被国内外科技媒体报道。同时,他获得了2015年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荣获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青年科学家”奖。2015年他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次年被聘为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2017年成功入选了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名单。2018年,他再次以第三完成人的身份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崔铁军(右)程强(中)蒋卫祥(左)传承薪火 桃李满园崔老师团队勤学简朴、温馨融洽的氛围给了蒋卫祥最好的科研环境,他对此一直心怀感激。博士毕业时,崔老师向他发出了留校的邀请,蒋卫祥毫不犹豫地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将这份爱传承下去。做一名好老师并不容易。考虑到每个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导师需要寻找到最适合学生的课题,为学生们创造成长的空间。作为一名新人,如何针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渐渐地,他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我不仅是蒋老师,我更想成为他们信任的蒋大哥。”从不摆导师架子的他,更没有倨傲之气,而是与学生们一同探索着未知的道路。为人师者先正其身,蒋卫祥以身作则,如春风化雨,把“要将科研故事讲得最精彩”的种子撒入学生的心中。今年3月,蒋卫祥与崔铁军院士共同指导的光驱动可编程超表面研究在6G通信相关研究领域获重要进展,成果成功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电子学”上,博士生张信歌为论文第一作者。“我会尽量多花时间和精力,去想如何与每个学生沟通,”蒋卫祥说,“事情确实非常多,不过我会首先保证和学生进行充足的讨论以及提出更为完善的修改意见。”在日常生活中,蒋卫祥也鼓励学生常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缓解压力。每周他还会和学生打一场羽毛球,有时也会去爬山。蒋卫祥尤其喜爱爬山,虽然身体不免劳累,但每一次迈步,每一次攀爬,都是在为生活蓄力。如今,受他的影响,刚满7岁的儿子最喜欢的就是科学课,小家伙对未知的一切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平日里也爱缠着爸爸问个不停,小小年纪就已经知晓了气球在空中漂浮、筷子在水中弯折的物理学原理。蒋卫祥快乐一家人怀着对科研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蒋卫祥攀上了一座又一座科学高峰。在阻力最大的新领域,尖石荆棘虽不免,但凭着“要做就做最尖端的科研”的一股虎劲,他赤手空拳行径峭壁峡谷,不断越过坎坷,迎来柳暗花明处的壮丽景色,在无线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属于他的光芒。光芒虽瞩目,却不灼人眼,对待科研蒋卫祥依然保留着最初的那份耐心与尊敬。本文素材来自东南大学新闻网、东南大学校团委官微

金芒果

15岁考上东南大学,21岁读博士,5G核心技术的研发者

中国与美国在5G技术上的主导权的争夺,可以说是一个影响着未来的大事件。历史发展至今,人类已经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在前三次科技革命中,中国没能很好地抓住机遇,从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一度沦落成为任人鱼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则乘着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快车,抢先掌控并占有了大量资源。如今,在以5G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中国终于能迎头赶上,重新站到历史的船头。5G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背后默辛苦付出的大量科学工作者是分不开的。在漫长的研发事业当中,有无数的“天才”,为了这项技术默默奉献着他们的青春,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随着5G技术的公开,参与到这一项目中的科研人员的名字,也开始渐渐为公众所熟知,并得到了他们应得的荣耀。这批人里,有勤恳踏实,为5G技术打下坚实基础的前辈,也有锐意进取、天资纵横,不断在技术上取得突破的天才。这个团队中,年仅21岁的博士生申怡飞,因为他丰硕的科研成果和年轻得令人吃惊的面孔,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少年“学神”1997年,申怡飞出生在河北邯郸的一个普通家庭。众所周知,河北是一个高考大省,是学习压力非常大的省份。整个河北境内没有一所985大学,而唯一的一所211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坐落于毗邻它的直辖市天津。每一个河北学子,在争夺教育资源时,都面临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对于年幼的申怡飞而言,这种压力不但没有把他压得抬不起头来,反而让他如鱼得水,像一块海绵一样,不停地吸收着自己需要的知识。在2岁的时候,他就在父母的教育下,学会了简单的数算,并且识字量也是同龄人当中的佼佼者;4岁的时候,虽然还没有正式入学但他已经开始自学小学的课程;到了5岁,更是被当地的一所小学破格录取为一年级的学生,是远近闻名的“学神”。和很多被苗助长的小神童不一样,申怡飞的父母没有因为虚荣而一再地给孩子定下“跳级”、“跨考”的目标,而是给了他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甚至还鼓励他多多走出校门,培养自己的爱好。就这样,申怡飞参与了学校的少年合唱团,还学会了拉二胡、下围棋,无忧无虑地在小学中和自己的同学、朋友度过了充实的六年。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与此同时,11岁的申怡飞,则决定参与邯郸一中少年部的考核,并成功成为了少年班当中的一员。邯郸一中的少年班是专门为在学习上有天分的孩子们设立的,有自己独特的5年学制,16岁就可以参加高考,但申怡飞的学习进度,比同班同学还要更快一些,高二的时候,年仅15岁的申怡飞就主动报名参加了高考,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的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就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大学一年级的时候,除了年纪小,申怡飞和其他同学并没有什么区别,那时候的申怡飞,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志向,受这种随波逐流的心态影响,没有目标的申怡飞到了大二,甚至开始出现了挂科的情况。这件事极大地打击到了他,让他开始回头审视自己的大学生活。申怡飞认识到,只是”会学”是不够的,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才能始终保持对学术的热情。就在这个时候,中国4G技术的“掌门人”尤肖虎教授,向申怡飞递出了橄榄枝,让申怡飞重新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投身尤肖虎教授的研发团队之后,申怡飞迅速地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很快,随着心态的转变,他的成绩迅速提升。大三的时候,他成为了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十年来唯一一名在各科都拿了第一的学生,他还获得了三好学生、十大学子等各类荣耀,以专业推免生综合成绩第一的身份被保送成为研究生。在尤肖虎教授门下学习时,申怡飞开始渐渐接触到了5G技术的研发。跟随尤肖虎教授的团队,2016年,19岁的申怡飞成功获得了全球顶级的学术奖项,IEEEDSP最佳学生论文奖;2018年,21岁的申怡飞继续学业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申怡飞发表了两篇国际会议论文,一篇SCI论文,并申请掌握了三项国家级的发明专利。而这些成就中,三项技术专利尤为引人注目。这三项专利,可以说是5G技术取得突破的重要条件。申怡飞带领的小组,研究的中心是搭建一个通用处理器的极化码平台,申怡飞开发出的技术,将计算速度从两秒一组数据提升到了一秒计算二十万组数据,不但打破了西方在芯片领域对中国筑起的严格的技术壁垒,还将对方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解决了数据传输中存在的时效延迟的问题,成为了中国5G芯片技术的制胜法宝,极大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进程,被写入了5G的行业标准,让申怡飞成为了中国5G核心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结语: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申怡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但他的成功,除了在学习上的天赋外,还要归功于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所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从来不是一句空话,一个人,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目标,才能不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正是因为有着无数如同申怡飞一样的人,中国才能在技术上取得日新月异的突破。6月17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的带领下,我国5G毫米波芯片正式研发成功,已经完成了初步粉封装和测试,大幅度地降低了原有的通道成本,并且在明年就可以投入使用。这个毫米波芯片的发明,进一步提升了5G在城市建设中推广和应用的可能性,成功解决了在厘米波芯片时代“最后100米”的通讯传输难题。而反观美国,则因为将大量时间的资金投入在厘米波频段上,走进了顾此失彼的误区。在5G毫米波芯片宣布研发成功的当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和美国国务卿蓬佩奥随即宣布允许华为与美国公司合作制定5G网络标准。可以说,在以5G技术为引领者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时代,我国在一大批以申怡飞为代表的青年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又一次抓住了历史的机遇,走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他们被时代所成就,也是时代的引路人。

苟可得已

东南大学:中国“985、211、双一流”大学!却很少人知道

东南大学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并与江苏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985工程”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一。2017年,东南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名单。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男,汉族,天津汉沽人,1965年3月生,1986年6月入党,1991年4月参加工作,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系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好消息2019年度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AIMBE Fellow)受聘仪式在美国科学院举行,来自全球的156名科学家当选。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校友彭汉川、蔡林涛、徐蓁顺利当选。东南大学的成长南京工学院就是以前东南大学的名字。是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为基础组建的,是我国当时的“四大工学院”之一。1988年更名为东南大学,开始向以工科为主的综合型大学转变。如今的东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大学、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和“双一流”建设高校,34所研究生招生自主划线高校之一。3月28日,东南大学发布《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其中的“教改二十条”按照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整体规划,实施导师制、书院制、完全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卓越化、本研一体化的“三制五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出了一连串突破性举措,并确定将于两年内共投入5亿元用于本科人才培养。看一流学科,东南大学是大赢家。2017年确定的双一流建设方案,东南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总数达到了11个: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其中10个是工科。东南大学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子母大学是南京大学,但是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也有着诸多的变化,当时其成为我国“四大工学院”之一的南京工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南大学已经在相关学科领域内建立了不可撼动的地位。东南大学的成就不仅仅在木工程学科领域,在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等学科领域内,东南大学同样是佼佼者。重点学科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包括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二级学科。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建筑学,包括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二级学科。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包括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一级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二级学科:艺术学,热能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结构工程。

况爵禄乎

东大拟对52名博士做退学处理

对于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东北大学作出果断处理,52 名博士生将面临退学。10 月 20 日,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官网发布了一则《关于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上述公示信息介绍: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东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试行)》(东大校字〔2017〕70 号)《关于超期学习博士研究生毕业及学位申请时限的通知》(东大研字〔2020〕8 号)和《关于对即将达到最长学习年限的研究生进行学籍预警的通知》(东大研字〔2020〕9 号)文件规定,拟对部分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现将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 2020 年 10 月 20 日至 2020 年 10 月 30 日。公示表示,研究生本人对处理决定如有异议,可于公示期内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诉,逾期未提出申诉的,不再予以受理,学校将按照规定作出正式处理决定。公示期结束后,视为退学决定书已送达。此次公布的拟退学处理的博士研究生名单上共有 52 人,其中入学时间最早的一人为 2002 年入学,已经 " 读博 "18 年之久。此外,2003 年入学," 读博 "17 年的还有 2 人。《东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试行)》(东大校字〔2017〕70 号)第十八条规定: 研究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应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内完成学业。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为 5 年;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为 8 年。该《细则》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了学校可予研究生退学处理的情形,包括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内未完成学业的情形。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部分高校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研究生发出类似消息。8 月初,南方医科大学 "11 名博士生将被退学 " 的消息引起关注。此外,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北京高校向部分学生发出 " 逾期警告 ",提醒研究生在规定的最长修业年限内完成学业,否则将有退学风险。辽沈晚报 · ZAKER 沈阳 记者 朱柏玲【来源:辽沈晚报·ZAKER沈阳】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不死鸟

博士招生破10万!学历贬值,波及到了博士吗?

5月20日,教育部网站发布《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研究生招生91.65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10.52万人,招收硕士生81.13万人。在学研究生286.37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42.42万人,在学硕士生243.95万人。毕业研究生63.97万人,其中,毕业博士生6.26万人,毕业硕士生57.71万人。专升本扩招,学历贬值;硕士研究生扩招,学历贬值;博士生扩招,也是学历贬值?《问津学术》对博士扩招做的一项研究去年,《问津学术》对我国博士扩招的情况做了一个研究,他们以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5所高等院校最近6年公布的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的招生人数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显示如下: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2015-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扩招:11.11%南开大学,扩招:25%+东南大学,扩招:49.25%+上海交通大学,扩招:66.67%中国科学院大学,扩招:16.67%相关研究结论01《问津学术》选取的5个院校具有代表性,除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其余4所院校均为985高校,代表中国的最高学府。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招生人数为全国最多,但是扩招比例并不高,真实的数据为扩招1000人,扩招比例为16.67%。02从5校的招生数据来看,2018年以来扩招的人数非常多,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博导评选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副教授甚至讲师成为博导,这也暗含着我国培养的人才已经陆续大批量地成为教授、博导。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03博士扩招主要是由理工科专业驱动,我们看到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都是以理工科见长,其扩招的比例是非常惊人的,特别是上海交通大学竟然达到66.67%,而东南大学也高达49.25%+。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而以文科见长的中国人民大学虽然也扩招不少,但是扩招的比例远远低于上述2校,当然扩招的比例还会受学校资源等多方面的影响。04从2015到2020年,共计6年,全国的博士明显增多。这5所院校2015年共计招生9870人,而2020年拟招生12500人,扩招26.65%。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05上述5校的数据基本上与全国博士的招生数据呈现同一趋势,博士人数越来越多。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同时,未来博士的毕业难度也将加大,无法毕业的人数也将急剧增多。06学历贬值的趋势,波及到了博士吗?博士扩招破10万,又让学历贬值的讨论热了起来。随着近些年的不断扩招,学历贬值已经是一个事实上不可避免的趋势。现在,这股趋势,波及到了博士吗?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有网友分析说:博士扩招的结果,就是挤压硕士在岗位上的上升空间。就像当年硕士扩招的效果一样,现在本科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岗位的起步标配了。而高校是博士生毕业后的主要出路,但教职数量是固定的,无法拿到教职的博士,无论他愿不愿意,必然向企业分流。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那博士太多了怎么办?很简单,博士去做硕士的活,硕士去做本科的活,大家都去考研了。长远看,博士和硕士的待遇都会下降,但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博士的平均薪水远高于硕士的平均薪水。所以,如果博士会扩招的很快,那显然读博士是利益最大化,比如现在钱没有以前值钱了,但也没听说过谁就因此放弃赚钱了,学历通胀也是如此。别被扩招低估了读博的难度虽然博士生扩招,但博士生毕业依然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我们来看看网易数读的数据:网易数读-教育部各年教育统计数据除了毕业难,还有就业难。高校是博士的主要出路,但教职岗位就这么多,每年都有博士生毕业,竞争就会变得非常激烈,有的用人单位还会看博士的本科和硕士在哪读的、超过30岁没、有没有科研成果或课题、有没有海外研究经历......总的来说,博士生的扩招,只是说明读博的门槛降低了,但毕业率依然不高,这实质上正符合国家对博士生培养倡导的宽进严出策略。来源于北航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网站退一步讲,即使博士生扩招之后毕业率有所上升,面对有限的岗位,博士就业也会走上择优而用的道路。所以,无论扩不扩招,不管是读研还是读博,你都得努力学,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你足够优秀,机会、资源才会向你敞开。

麦德龙

这位东大博士如此研究“超能力”

中国江苏网讯 日前,东南大学崔铁军院士研究团队联合攻关,在信息超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可对电磁功能进行编程的光驱动数字编码超表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电子学》上。记者采访到该论文通讯第一作者,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张信歌,他作为第一作者共发表8篇高质量SCI论文,受理、授权国家专利9件;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全国“超材料大会研究生学术新人奖”、铁肩膀奖助学金等。说起张信歌的科研领域,迎面扑来的都是高深艰涩的专业术语。为此,张信歌提起一个耳熟能详的物件——电影《哈利·波特》中的“隐身斗篷”,它是一件极其神奇的道具,穿上后能实现人体隐身。那么电影终归是电影,现实中能真正实现隐身吗?张信歌介绍,事实上,应用超材料已在实验上验证了多种隐身器件,可对光波、微波以及声波等进行有效隐身,而他的研究领域超材料,又称为人工电磁材料。提起超人,大家总是能联想到他们具有非凡的能力和技巧,张信歌说,超材料就是材料界的“超人”,是具备天然材料没有或难以实现的超常物理性质的人工设计的复合材料。“正是拥有这种神奇的‘超能力’,超材料可以完成对电磁波的任意调控,进而造出一系列有趣且奇特的器件。”他向记者解释,所谓超表面,就是超材料的二维形式,在加工制作、装配方面比较简单,因此更具实用性。当前,张信歌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设计实现高性能的智能超表面,并基于超表面研制智能化的电磁器件和系统,如新型阵列天线、智能隐身衣和通信系统。“我的科研路虽苦却甜。”在张信歌眼中科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他认为,科研如同盖高楼,是一个漫长的累积过程,在短期内难以看到实质效益,只有在失败与重来之间不断重复,才有可能遇见成功的曙光。在科研遇到阻力时,他尽量努力让自己避免焦躁忙乱,首先寻找问题所在,理性看待问题,并进行一定的自我暗示和激励;同时,他坚持经常跟导师沟通、请教,帮助化解自己内心的困惑和沮丧。在科研这条路上,张信歌时常自我激励,他把科研与成长看成一件相互促进的事情。他笑称,当把挫折和阻力当做砥砺前行的动力时,那便豁然开朗了,“有时,虽然只是解决了一个小小的建模问题,但那种克服科研难题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却能激励我勇敢前行。”“科研之美在于,这是一个充满未知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总能带给我意外惊喜。”张信歌的科研观“很直接”——不局限于理论上的研究,还是要把研究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有9件国家专利的他,一直把服务国家社会作为奋斗目标,既不止步于兴趣,也不驻足于学术,而是将自己所学所获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所需要的东西。为做到这一点,张信歌选题时,既瞄准国际前沿,注重其学术价值,也考虑它的实际市场需求,能否解决一些工程实践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日前,他研究实现的“光调控智能超表面”项目,物理内涵和功能丰富,既是目前超材料的国际前沿研究热点,同时也能促进解决现实的技术难题,为实现高集成度的电磁器件和可见光与微波融合通信系统提供了技术新途径,助力国家通信技术发展。

忘已之人

勤读3年,东南大学这位博士通过视频完成论文答辩,全票通过!

经过将近三周的磨合,想必大家已经逐渐适应了线上教学,可你知道吗?今天,线上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也已经在我东实现了!现在,小编就带大家一探究竟!3月11日,东南大学一场特殊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正悄然举行,身处江西抚州的医学院博士生乐凯正在经历他人生难忘的一次答辩——博士论文视频答辩会。这是自疫情暴发以来,东南大学举行的首场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为什么线上答辩得以实现?疫情暴发后,为尽可能减少疫情对毕业研究生深造、就业造成的影响,并同时保证学位授予质量,东南大学创新管理模式、简化工作流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统筹安排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送审、答辩、学位授予工作预案。学校先后发布了《疫情防控期间硕士研究生答辩申请、论文送审流程》《疫情防控期间博士研究生答辩申请、论文送审指南》等非常详尽的线上答辩申请办法。针对毕业研究生尤其关心的是否可以在线进行论文视频答辩问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报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基于“合法、合规、规范、公正、公开”原则,制定了周密细致的《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学位论文视频答辩流程》……这一整套符合答辩程序要求的在线答辩和投票操作方案,精心设计了答辩工作流程和应急保障措施,确保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毕业研究生深造、就业造成的影响。积极准备,疫情却打乱计划乐凯2017年考入东南大学攻读儿科学专业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经过三年的勤奋学习,修完了专业课程并且提前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论文盲审于1月8日前返回,并顺利通过。按照原定计划,乐凯将于2月上旬进行答辩,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毕业研究生的各项工作安排。心怀医者责任,申请视频答辩疫情发生后,作为一名曾经的医务人员,乐凯一直期待能尽早完成学位论文答辩,成为医疗战线上一名真正的战士,尤其是在力战疫情的特殊时期,能学以致用、治病救人。于是他在3月初第一时间向学校提出了视频答辩的申请。周密规划组织,答辩顺利进行在收到乐凯同学的视频答辩申请后,医学院和研究生院学位办相关老师周密规划组织了在线答辩方案,帮助答辩委员和答辩学生提前熟悉视频会议平台,并针对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应对预案,保证了答辩过程的顺利进行。下午3时,东南大学医学院乐凯的博士学位论文视频答辩会准时开始。乐凯与来自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及重庆医科大学的五名委员分别在江西抚州、南京、重庆等地,通过视频的方式参加了这场非同寻常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议。视频答辩严格按照《东南大学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暂行工作细则》的相关程序规范进行。在近两个小时的答辩中,乐凯同学向答辩委员会汇报了其学位论文《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及其乙酰化修饰在新生小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的主要工作,并逐一回答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答辩委员会委员对答辩过程和结论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进行无记名投票。最后,答辩委员会主席张志珺教授宣布答辩委员会全票通过乐凯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其医学博士学位。答辩结束时,乐凯激动地说:“疫情虽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但学校秉持‘以生为本’原则,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降低疫情对我们学生毕业、深造、就业造成的影响,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研究生顺利毕业。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一定能够战胜疫情!”来源:东南大学 编辑 | 张佳仪

楚留香

博士招生达10万人,“混毕业”没那么容易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40多所院校陆续发布招生简章,公布博士生扩招规模,引发舆论关注。其实,早在2018年,教育部已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博士生招生总规模将达到10万人。有人担心,博士生扩招会带来学历贬值和培养质量下降。一些高校为保证培养质量,相继出台“分流淘汰”机制。比如,清华大学在修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时,明确提到“完善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也发布详细的《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实施细则》。严把人才“出口关”,建立和完善退出机制,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不过,博士生培养是系统工程,分流和退出只是大系统中的小环节,不是人才培养的终极意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应该在博士生入学后的培养阶段,即课程设置、科研素养培养等重要环节上下功夫。仅以笔者所观察的一些文科专业为例,博士人才培养的部分中间环节还有可改进的空间。首先,课程体系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文科的课程学分一般在20分左右,课程总数在8门左右,除却3门左右的公共课程,面对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其余课程多是入门、导学性质,考核方式只需上交一篇简单的课程论文,更具针对性的方法类课程所占比例非常低。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训练是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笔者从身边一些博士生了解到,大家只是把博士课程看作完成“学分”的任务,第一年的时间为凑够学分,选修不少跟自己研究方向不相关的课程,第二年就直接进入论文开题阶段,研究问题难确定,研究方法不清晰,赶鸭子上架,“迷茫”在所难免。“唯论文”的科研评价体系,异化了博士生的学习目标和秩序。国内多数学校都以至少发表两篇C刊论文为基本要求。在此并不是否定C刊的价值,若是直接取消发表论文的要求,这于博士生未来求职而言,并无实际益处,毕竟整个科研评价体系均以C刊为核心指标。鉴于当下C刊数量较少,不少期刊为了提高引用率,选稿偏重作者知名度和职称,博士生总体论文质量也无法与成熟的学者抗衡,而一些期刊也在缩减发表文章的数量,最终导致供求关系严重不平衡,不少人因发不了C刊而无法毕业。对博士生的评价标准是不是过于单一,有没有更加多元、有效的评价方法,需要各个学校、学科立足实际情况,认真检视,当然,多元并不意味着降低评价标准。导师对学生的投入和学生对科研的投入之间是正相关的,有的导师尽心尽责,定期开展学术研讨、读书报告等活动,真正起到督促和激励的作用,有的导师负责博士生数量过多,根本无暇顾及每个学生,还有导师行政事务繁忙,无法抽身,有名无实,完全靠学生自己摸索。毋庸置疑,考核是质量监督的重要手段,但作为系统性的培养机制,任何环节设置都应该以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为根本目标。严格、有效的制度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对博士生进行分流淘汰的同时,还需要系统性、综合性考虑,完善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毕竟,在课程设置、学术训练、导师职责、评价方式等细节方面,仍有很多优化的空间。(来源:中青评论微信公号)

乖乖女

东南大学的实力到底如何?位于排行榜什么地位?建议大家收藏

距离2021年的高考不到150天,现在无数高三学子在辛苦的复习中,高考结束后,学生家长面对的又是让人头疼的志愿填报,许多家长对东南大学感到疑惑,就是东南大学的实力到底如何?位于排行榜什么地位?下面一起看看吧。下表是近年年东南大学三大世界排名的表现,在近年年USNEWS排行榜中,东南大学排名世界第311位,内陆高校排名15位,2020年最新排名中,世界排名和中国排名均上升到311位和13位。东南大学创立于1902年,是教育部直属,是中央直辖副部级的全国重点大学,是著名的“四大工科大学”和“建筑老八校”之一,985、211和双一流大学,是中国著名大学、教育部、国防科工局和江苏省共建大学、CDIO工程教育联盟的成员。东南大学历史悠久,是一个深厚的高等学府,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先后经历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发展时期,1952年的学部调整期间在国立中央大学本部的所在地设立了南京工学院,在办学过程中,追求卓越,停止至善。东南大学强大的学科实力和研究实力是被世界排名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学科实力方面,东南大学拥有11个双一流建设学科,11个学科进入了ESI排名的第一位,其中,工学世界第25位,计算机科学世界22位,东南大学的顶尖学科。东南大学开设77个本科专业,拥有33个一级专业博士点、49个一级专业硕士课程,30664人,专职教师2899人。东南大学科研实力突出,是我国科学技术研究和辐射的重要基地,2018年取得发明专利,授权全国第三名1437件,从2011年到2018年,东南大学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27项,学校参与了月球探测计划、三峡工程、500米口径电波望远镜、南极观测、无线充电等国家重大项目,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另外,东南大学是中国国际交流合作最活跃的大学之一,与世界上许多顶尖名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有着紧密的合作交流关系,这是东南大学被世界排名认可的理由之一。以上就是“东南大学的实力到底如何?位于排行榜什么地位?建议大家收藏”,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的留言,小编会第一时间回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