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地震局全球招聘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竞聘人现场答辩梵高

中国地震局全球招聘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竞聘人现场答辩

中新社北京7月2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地震局2日在北京举行该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全球招聘现场答辩,地球物理研究领域4位中外知名专家学者参加答辩。中国地震局称,这是努力开创新时代地震人才发展新局面的一次富有创造性的有益尝试。7月2日,中国地震局副局长牛之俊(左1)向该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全球招聘的4名竞聘者颁发证书。当天,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全球招聘在北京举行现场答辩,经过筛选,地球物理研究领域共有4位中外知名专家学者参加答辩。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此次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全球招聘工作,经过筛选,共有4名竞聘者进入现场答辩环节,分别是美国莱斯大学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钮凤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授、武汉大学教授宋晓东,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台长李丽,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印度籍教授、地球观测室技术负责人帕拉美什·巴纳吉(Paramesh Banerjee)。7月2日,亚洲地震委员会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印度籍教授、地球观测室技术负责人帕拉美什·巴纳吉(Paramesh Banerjee)现场答辩,竞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当天,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全球招聘在北京举行现场答辩,经过筛选,地球物理研究领域共有4位中外知名专家学者参加答辩。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参加答辩的帕拉美什·巴纳吉教授同时还担任亚洲地震委员会主席,他对媒体表示,中国这些年经济发展特别快,但重大地震灾害频发,造成的人员伤亡等损失也非常巨大,科学无国界、地震无国界,自己此次前来竞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就是希望能更好地利用自己所学、进一步开展专业研究,推动中国和世界防震减灾技术不断发展进步。7月2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台长李丽现场答辩,竞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当天,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全球招聘在北京举行现场答辩,经过筛选,地球物理研究领域共有4位中外知名专家学者参加答辩,李丽也是进入答辩环节的唯一一位女性专家。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中国地震局专门成立了评审专家委员会,并在答辩前对答辩人员进行资格复审。参加答辩的竞聘人员按照抽签顺序依次开展答辩,通过个人汇报、专家组质询等答辩流程,全面展示答辩人的学术水平、对地球物理研究所未来的发展思考、组织协调能力、岗位适应度等。这场规范有序、公平公正公开的答辩工作完成之后,中国地震局将根据具体答辩情况,综合确定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考察人选。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71年划归国家地震局(后更名为中国地震局),是一个有着近70年发展历史的社会公益性国家级科研机构,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公益性研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科技创新的主体。(完)

漫步者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招聘所长 4名学者参加现场答辩

新华网北京7月2日电(汪亚)为充分挖掘利用人才,构建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中国地震局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据了解,此次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面向全球招聘1名热爱地震科学研究事业、在地球物理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和较高知名度的专家担任研究所所长,旨在推进高端人才引进,加强“专家型”领导班子建设,打造一个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地球所领导集体。此次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全球招聘工作经过筛选,4名应聘者进入现场答辩环节。7月2日,4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举行的现场答辩。答辩人员完成资格复审后,按照抽签决定的顺序,依次开展答辩,通过个人汇报、专家组质询等答辩流程,全面展示答辩人的学术水平、对地球物理研究所未来的发展思考、组织协调能力、岗位适应度等方面的才能。后期,中国地震局将根据答辩情况,综合确定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考察人选。

而和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合格分数线

现将我所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合格分数线公布如下:复试拟定于3月22日举行,拟采取线上复试,复试规程另行通知。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教育处2021年3月17日

呼拉圈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签订科技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

2020年12月3日,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科技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视频签约仪式。二测中心党委书记潘怀文、主任王庆良和地球所书记欧阳飚出席,签约仪式由地球所副所长丁志峰主持。根据协议,双方将本着促进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原则,推动地震科学研究、地震数据治理、科技成果转化、地震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贡献率。欧阳飚表示,此次科技合作协议的签订是贯彻落实《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加快推进地震科技创新的意见》的重要举措,地球所正在稳步推进实施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其中信息现代化建设是重要内容。二测中心和地球所通过协同搭建合作平台,相互促进,共同为地球科学研究和防震减灾科技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潘怀文指出,双方在国家重大项目实施、地震数据野外采集、数据质量评价、模拟地震资料抢救等方面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感谢地球所对二测中心多年来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当前二测中心正处在业务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希望充分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促进深入交流与合作,为防震减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地球所、二测中心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参加签约仪式。(责任编辑:尚立坚)【来源: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不足多也

江苏省地震局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签署科技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

近日,江苏省地震局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通过视频会议方式进行科技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江苏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尧兴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欧阳飚出席仪式并进行签约,签约仪式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丁志峰主持。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李丽、江苏省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红桂,以及双方单位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出席签约仪式。欧阳飚、刘尧兴在签约仪式上先后致辞,均表示这次协议的签订是贯彻落实《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加快推进地震科技创新的意见》的具体体现,通过加强局所地震科技交流和更多实质性合作,不断推动两单位在地震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共同发展,更加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的引领支撑作用。科技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注重实效、共同发展为基本原则,主要在推进江苏地震“透明地壳”“解剖地震”科学计划、打造国家一流磁电观测实验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合作、加强地震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数据资料科技成果科技期刊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为保证合作协议顺利实施,双方共同组建局所合作工作协调组,并将协议有关内容列入各自年度工作目标和事业发展规划,保障合作交流协议取得实效。签约仪式后,刘红桂主持召开海域地震区划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调研交流会议,此项目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组组长李小军研究员等专家在会上与局科技人员开展了项目成果转化应用交流。(责任编辑:雷蕾)【来源:江苏省地震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理源

又一位院士逝世,一生致力于地质研究

如今的各大新闻热搜榜,不用看也知道是什么,明星的一些芝麻蒜皮的小事而已,偶尔也会有体育、经济盛会上榜,但也只是偶尔。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大批立志报效祖国的科学家们,潜心钻研,数十年如一日,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不朽的功绩。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老一批的科学家们大多迈入了耄耋之年,不时有科学家离开人世。他们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人民却连他们的名字都很少知晓。不是国家保密,而是现在的社会舆论导向,让我们无从知晓,整天看着手机上的新闻,不是哪个明星分手了,就是某综艺节目上的鸡毛蒜皮的事。可能在某一天,在网页的某个角落里,会发现一些真正值得关注的新闻。218年8月7日下午18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原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荣誉理事长刘光鼎逝世。刘院士出生于山东蓬莱,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一生为中国寻找石油,在海洋地质研究方面成绩卓著,被誉为“中国海洋地质之父”。刘院士不仅在学术上成绩斐然,在生活中,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刘光鼎出身于书香门第,其兄刘光斗是吴氏太极拳的传人,人称“铁胳膊刘”,因此刘光鼎也是练得一手漂亮的太极拳。除此之外,刘光鼎还是一位诗人、书法家。而且他对金庸武侠小说也是爱不释手。民众应该主动关注科学,科学事业也不应该被“藏着掖着”。

吉尔达

宇宙最强高校联盟?27所大学组成!专门研究……

导读7月2日,27所高校组成的“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成立!7月2日,一个全新的高校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该联盟由27所高校组成,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山东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同济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南昌大学、香港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物理研究所官网消息,7月2日,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战略研讨会暨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成立大会在该所召开。当日上午,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签约仪式举行。据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吴福元任联盟首届理事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日祥任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吴福元院士指出,行星科学是我国地球科学未来应该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或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侯增谦院士表示,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的建立,将有助于推进解决中国行星科学人才培养问题、科学前沿问题和发展战略问题。他还指出,联盟应当成为共享深空探测和行星科学研究成果的平台,通过平台协同创新,共攀行星科学高峰。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王艳芬认为,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的成立必将对我国行星科学的建设起到推动促进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潘永信也充分肯定了联盟的重要性,他鼓励各单位共同努力推进联盟工作,为我国行星科学发展积极做出贡献。该联盟的成立,不少网友表示支持:研究行星科学,真“宇宙最强”......高校“强强联合”越来越多,这些高校联盟你都知道吗?高校之间结盟并非稀事,近年来,高校联盟也逐渐多了起来。C9联盟2009年10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9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成立“C9联盟”,意在建设“中国常青藤”。这9所“985工程”建设高校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9所高校将通过实施本科生交流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开展教学与教改研究等措施,共同培养拔尖人才。2014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正式参与C9联盟活动。E9联盟2011年,9所以理工科为特色的国家“985工程”大学组成的“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联盟”(简称:卓越大学联盟 Excellence 9)。这9所高校分别是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Z14联盟2013年7月,“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高校协作联盟成立,2016年更名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联盟,简称为:中西部一省一校联盟(Z14)。参加联盟的高校有河北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海南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14所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国防七子)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成立大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成员高校为被称为“国防七子”、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7所高校。这些高校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培养出很多高精尖人才。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今年3月,9所诞生于延安的高校自愿组成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延安大学。9所高校将主要在搭建红色基因教育研究协作平台、创新以德为先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等方面展开合作。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今年5月22日,由浙江大学倡议,联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共同发起的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正式签约成立。目的在于打造互联互通、紧密合作、开放共享的研究型大学合作载体,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上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动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你还知道哪些高校联盟?高校强强联合,你看好吗?来源:中国青年报综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物理研究所、青塔、中国青年报此前报道、网友评论等

核侦查研究的开拓者

傅承义先生(1909一2000),是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我国地球物理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先驱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及《地球物理学报》的创建人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1909年10月7日,傅承义出生于福建闽侯,他自幼记忆力极好,喜欢读书;14岁时候,进入北京育英中学读书,初中三年,傅承义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全校第一。1933年,傅承义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作为助教留校,并从事核物理教学实验和研究工作。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迁往西南后方,在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傅承义先生应聘到西南联大继续任教。1938 年,他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但因战事,直至 1940 年才得以成行前往加拿大,进入麦吉尔(McGill)大学物理系,师从物理勘探学的权威吉斯(D. A. Keys)教授,一年后便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后转赴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进修一年,1942 年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地球物理和地震学,师从近代地球物理学的泰斗古登堡(Beno Gutenberg)教授。1944 年,傅承义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地球物理学博士。1946 年,傅承义先生被加州理工学院聘为助理教授。1947 年春天,傅承义先生应原在清华大学的同窗好友赵九章先生之邀,毅然抛弃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条件、丰厚的待遇及舒适的生活,返回离别 7 年的祖国,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固体地球物理研究的工作,并兼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49 年初,他同赵九章、陈宗器等先生一起坚决抵制南京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等科学研究机构迁往台湾,并婉言谢绝有些美国朋友劝他去美国做研究的邀请。1950 年 4 月,在新中国成立仅半年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傅承义先生毅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地球物理事业。傅承义先生是我国核爆观测和核侦察研究的开创者,他敏锐地看到这项工作不仅在军事上和政治上有重要意义,而且与地震学中一系列基本问题密切相关,有助于地震观测水平的提高和震源物理研究的深入。傅承义先生瞄准这一新领域,积极倡导开展地震核侦察这一重大课题。1961 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正式组成从事核爆观测和核侦察研究的第七研究室,由傅承义先生担任室主任,在他的指导下,该研究室圆满完成了任务,同时带动了地震学的发展。1971 年,傅承义发表了《关于地震发生的几点认识》一文,在总结震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孕震区的假说“红肿理论”。1972 年,他创建并领导了震源物理研究室。他始终坚持地震预测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懈探索性课题,既反对因偶然失误而丧失信心,更反对一时成功而忘乎所以。20 世纪 80 年代后,他又进一步发展了孕震区假设理论,对构造地震断层成因提出质疑,他一直关注和鼓励科学上的探索活动。他指出,大地震的发生是个典型非线性过程,应该从地震发生的全过程去观察;近代的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的观点应引入地震预测研究中去。1989 年 6 月,他发表了《地震预测工作的一些反思》一文。在这篇讲话中对地震工作者普遍关注的十个问题,包括概念和方法、地震的可预知性及随机性、地震成因、地震前兆以及地震地质等做了精辟的阐述,对指导我国地震预测工作沿着一条正确道路踏实前进具有深远意义。1980年代初,傅承义在福州鼓山与曾融生院士及同行合影,左一为傅承义,右一为曾融生。傅承义先生学识渊博,思路敏锐,学术成就卓著,他把按科学规律办事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他十分强调要独立思考,在潮流面前不随声附和。他勇于坚持真理,同时又虚怀若谷。他撰写的文章,字斟句酌,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条分缕析,文笔流畅。他治学严谨,对己对人要求都十分严格,堪称楷模。今年是傅承义先生诞辰11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参考文献1.《傅承义小传》2.《纪念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教育家傅承义院士》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卓越的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先生》4.《主编笔下生辉大师精神放光——缅怀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先生》

火与剑

陈凌:破解地学百年难题 勇攀地学新高峰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凌。新华网陈梦瑶 摄在近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华北克拉通破坏”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吸引了国际科学界的瞩目。近日,该项目第二完成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凌在接受新华网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是中国地球科学家在探索大陆演化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一步。很多人不禁要问,“克拉通”究竟是什么?克拉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地块,占大陆面积的50%-70%以上,是人类生存和资源能源的主要供给场所。传统上认为克拉通是稳定的,缺少火山活动和大地震。我国的华北克拉通却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和强烈变形,并伴随大规模成矿作用和地表环境的明显改变。现今华北大地震时有发生,如1966年邢台地震、1975年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等,这些都表明华北克拉通丧失了稳定性。这种克拉通失去稳定性的现象反映了大陆演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是将地表人类生存环境与地球深部过程相联系的纽带。克拉通为什么会失去稳定性这一问题一直未被破解,成为困扰地球科学家近百年的难题。陈凌参加华南雪峰山地区地质与地球物理联合野外考察。(受访者供图)陈凌告诉记者,华北克拉通保存有38亿年前的大陆岩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它在2亿年前一直稳定,2亿年以来失去了稳定性。华北克拉通经历的这种丰富而复杂的演化过程,使它成为研究大陆演化、探索克拉通失去稳定性机制这一难题的最佳切入点。为此,陈凌所在的“华北克拉通破坏”项目团队对华北克拉通开展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揭示了克拉通失去稳定性的原因和机制。这项研究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地球科学在大陆演化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走向世界科技前沿。攻关创新 破解地学百年难题“入地难于上青天”。在地学研究领域奋斗多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又是如何攻坚克难的?陈凌说,地学研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约束地球深部演化的时空信息和缺少提取深部信息的有效手段。为此,项目团队在观测和实验等方面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攻关研究。为了从岩石样品中获得深部信息,项目团队开展了同位素原位微区分析、高精度地质年代学研究等系列实验技术方法创新;为了构建华北克拉通全空间深部精细结构图像,开拓性地实施了科学目标引导下的密集流动地震台阵探测、开展了基于密集观测资料的波场高精度模拟、分析和偏移成像等地震学方法创新。陈凌表示,这些攻关创新研究提供了获取深部信息的基础数据和有效手段,保证了项目科学目标的实现。“华北克拉通破坏”项目主要完成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院士、张宏福院士、陈凌研究员(顺序从左至右)在华北野外考察。(受访者供图)“华北克拉通破坏”项目历经20余年,圆满完成了国家基础研究任务,并吸引了国际科学界的瞩目。陈凌认为,“华北克拉通破坏”项目为中国地学研究做出的贡献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建立了克拉通破坏理论,揭示克拉通失去稳定性的根本原因是克拉通破坏,其实质是深部岩石圈组成、结构和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发现洋-陆相互作用导致克拉通破坏与大陆增生,是全球大陆演化的普遍规律,从而发展了板块构造理论,引领了学科发展方向。其次,促进了我国地学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了一支具有国际研究水平的地球科学研究队伍,提升了中国固体地球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并在克拉通研究基础上,从全球视野出发,推动国家基金委设立了“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为中国地球科学家走向世界起到了引领作用。此外,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取得突破。在克拉通破坏理论指导下,实施了4000米中国岩金第一深钻,在胶东新发现黄金储量800吨。该理论还进一步为国家将辽东作为黄金接替基地提供了科学依据。面向前沿 勇攀地学新高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的基石。2017年是这一理论创建50周年。板块构造理论将地球外层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它能够解释大洋板块的形成与消亡,以及大陆板块漂移过程,但无法解释大陆演化,包括大陆改造与破坏、大陆增生和陆内成矿等基本问题。板块构造理论创建50年后的今天,地球科学已进入 “后板块构造”时代。地球科学面临着板块构造理论如何应用于大陆?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如何协同演化?板块如何与地球内部相互作用,并影响地表环境?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陈凌表示,在“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基础上,项目团队未来将针对大陆演化和板块构造理论前沿科学问题,在三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首先,项目团队将把华北研究扩大到东亚和西太平洋区域,由陆到洋、陆洋结合,探索研究2亿年以来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上覆东亚大陆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大洋和大陆演化的过程和机制,并与全球其它区域进行对比,认识洋-陆作用及其效应的规律性。其次,项目团队将以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与古环境变化和陆相生物演化的内在关系为切入点,探究在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深部过程、浅部效应及其对陆相生态系统演变的控制机理,从地球系统角度认识圈层相互作用和大陆演化。陈凌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与伊朗合作者(右二为陈凌)在伊朗野外布设地震台站。(受访者供图)此外,项目团队将投入到对包括欧亚大陆南缘、非洲至澳大利亚北缘,长15000 公里、宽约5000 公里的广大区域 - 特提斯构造域的研究中。特提斯构造域不仅因地质现象最全面而成为探索板块构造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最佳天然实验室,而且其空间分布也与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决策所涵盖的区域高度重合,因而对其开展研究是国家战略需要。基金委于2017年启动了“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团队已前瞻性地部署开展了相关基础研究,未来将聚焦探索大洋板块俯冲与大陆板块碰撞时空演化的驱动机制和过程,两者的相似性、差异性及其转换关系。在国家重视科学研究、鼓励创新的良好科研环境下,随着后续相关研究的深入进行,陈凌认为,我国地球科学有望在大陆演化研究领域和板块构造重大理论创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引领国际地球科学学科发展,并在通过科技攻关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做出原创性贡献。(陈梦瑶)

水火

SmartSolo地球探测科学仪器在地下结构调查中的案例汇总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使用SmartSolo科学仪器设备进行密集台阵采集SmartSolo地球探测科学仪器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中国新疆开始密集台阵采集,利用远震地震事件的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地壳厚度。研究人员在25公里测线上部署了50个SmartSolo IGU-16HR 3C三分量地震仪,部署间隔为500米,使用这种调查方法比常规台阵密集。这个项目成功检测到日本、印度尼西亚发生过6.0级以上的地震,该信号信噪比高,主频约为2Hz,从震源中心到接收点用时56秒。SmartSolo密集台阵采集数据图SmartSolo IGU-16HR 3C于2018.08.17 15:35:01监测到了印度尼西亚地区,震源坐标点为7.372°S, 119.802°E的6.7级地震信号。从震源中心到接收点用时56秒,震中距离大约是6500公里。城市活断层主动源地震探测2018年9月17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在北京通州宋庄地区进行“通州-首都副中心城市地下结构调查”项目,工区为城市环境,旨在调查该地区地下空间结构。本次调查使用可控震源施工,采集2条二维测线和1个小型三维测区,施工环境为城市郊区,成功探测到地下活断层位置,为城市发展建设的地质安全提供保障。地质构造分析-微动探测地质构造分析-微动探测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前期规划的勘察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微动探测是一种无损、高效、方便的勘探方法,在确定地层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本项目采用线性阵列方式布置地震台站,通过相邻台站的相关处理和反演,所得速度结构与钻孔所得速度结构高度一致。与圆形阵列相比,该方法在城市环境中更实用,能充分发挥节点地震仪的优势。微动探测深度与阵列布置有关,阵列的最小间距为5米,使用7台仪器组成一个阵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0 ~ 60米的深度范围内确定地层速度结构,地层分析结果经钻孔资料基本一致。地质构造分析-微动探测效果图成都城市三维地质结构精细探测成都城市三维地质结构精细探测“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地球物理组合探测技术”子项目,归属于“城市地质调查”工程下设的“成都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承担。工作周期为2018—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开展成都市城市地球物理组合探测技术研究,针对成都市不同工况、不同地质条件,利用不同的精细地球物理组合探测技术,解决城市隐伏断裂分布形态、特殊岩土体埋深及厚度、不同地层岩性的精细划分等城市地质问题,最终形成一套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球物理组合探测技术体系。2019年6月,SmartSolo震动感知装备在中国成都进行城市地下空间调查。城市地下空间调查难度较高,地面、地下建筑物众多,大型障碍物对物探点位布设影响较大。工区内部设障碍包括水域、大型商业广场、政府办公区、地铁、道路、市政设施等。由于工区内开发程度较高,商业广场、居民小区、政府办公区等均有地下停车场和地下设施,此次项目采用适合于水泥地面使用的三角基座也不会影响耦合性,非常适合城市使用,便捷简单。矿区背景噪声-密集台阵观测矿区背景噪声-密集台阵观测2018年6月到8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西澳大学合作,在新疆喀拉通克矿区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短周期密集地震监测,使用100台SmartSolo IGU-16 5Hz。在完成数据采集之后,采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对2018年6月到8月的连续波形数据进行分析,获取了矿区下方浅层地壳(0-1.3km)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比利时地热勘探项目-主动源+被动源比利时地热勘探项目-主动源+被动源2020年5月,在比利时Turnhout,法国客户使用2100道SmartSolo完成了二维地热勘探项目。由于疫情期间施工限制,小队由10余人组成,两周完成了部署、采集、数据提交等全部工作。甲方在现场查看时也对设备的效率非常满意,与小队直接签署了下一个地热项目的合同,并且仍然采用SmartSolo设备。此次地热项目中白天采用可控震源,而且因为SmartSolo连续采集的特点,在夜间采集的数据可作为被动源数据进行处理,让客户有更多选择。另外,虽然项目涉及为二维项目,但每个SmartSolo独立进行采集,让客户在项目中也可以按三维排列进行数据处理。欧洲客户都笑称可以将项目作为2.5维项目。这个特点在其他项目中也有体现,很多客户在项目中可以更改排列,根据野外情况更加灵活地处理数据。以上文章来源于SmartSolo科学仪器设备领导品牌,延伸和增强人类的感官能力,帮助人类轻松感知复杂世界!目前可应用于煤炭、地热等能源矿产、环境振动监测、地震等自然灾害监测、水利工程安全监测、航空航天、铁路桥梁、机械、医疗保健、家居、农业、制造业和商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