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电子信息产业深度报告:剖析电子产业三大关键点漫步者

电子信息产业深度报告:剖析电子产业三大关键点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我们认为本轮疫情导致板块大幅波动之后,重点着眼从决定公司核心产业 价值的三大关键点入手分析。1、创新趋势:创新是决定电子行业的估值 与持续成长的核心逻辑,本轮创新由 5G 驱动的数据中心、手机、通讯等 历史上第一次共振,创新进度及强度与疫情无关;2、中期供需:全球半 导体投资关注中期供需的核心变量——需求与资本开支,疫情会有一定扰 动短期需求,但中期三大需求不受本质影响,而全球资本开支截止 2019Q3 末还没有全面启动,并有部分企业由于疫情再次递延资本开支,中期供需 缺口有望继续放大,尤其是半导体产业由于产业重要性及自动化产线,受 疫情影响幅度更小;3、上市企业情况:疫情只要不进一步显著升级,5G 手机成为今年手机厂必争之地,手机销售有望三月份企稳,需求递延至Q2,Q2 将提前进入旺季。产业链核心环节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电子行业今年由于订单饱满,春节开工率相比较过去三年有增加。疫情进一步加 剧供应链往龙头集中的趋势;上市公司逐步进入正式开工,改善担忧。供给方面,全球资本开支除龙头台积电外尚未全面启动,我们预计本次疫 情中部分企业将再度进行资本开支递延,中期供需缺口有望进一步放大, 中期景气度有望继续保持向上趋势!重申看好具备涨价空间的相关标的。 一般来说,芯片成本中封装、测试、人工等成本相对固定,晶圆代工价格 为可变成本,如果芯片公司议价能力强,能够将晶圆厂代工价格向下传导, 则利润弹性将大于涨价幅度!国产替代历史性机遇开启,2019 年正式从主题概念到业绩兑现,2020 年有望继续加速。逆势方显优质公司本色,为什么在 19 年行业下行周期 中 A 股半导体公司迭超预期,优质标的国产替代、结构改善逐步兑现至报 表是核心原因。进入 2020 年,我们预计在国产化加速叠加行业周期景气 上行之下,A 股半导体龙头公司们有望继续延续高增长表现!消费电子中期需求有望企稳,创新趋势不变。Q1 营业收入占全年营业收 入占比的 15%~18%,利润占比一般为全年归母净利润的 12%~15%,上 半年通常为消费电子公司的传统淡季,因此短期的需求变化对消费电子公 司的影响有限。面板行业反转,补库需求已经启动。我们认为疫情对于面板短期需求影响 较少,2020 年需求增速有望提升。从需求端看,面板作为全球产业链, 电视机销量国内占全球比重约 20~30%,疫情仅影响国内需求一个季度, 且 Q2~Q3 有可能出现需求报复性反弹,全年需求压力不大。建议关注半导体、光学、可穿戴领域包括 TWS、智能手表、AR/VR 产业 链投资机会。半导体:经营平稳,需求递延,中期供需缺口有望放大决定电子行业估值水平与成长性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本轮创新周期基于5G 驱动的手机、物联网、通讯基建、数据中心产业共振,中长期看疫情因素只会造成短暂的供给扰动和需求递延。供需来看,中期电子、通信、数据中心三大需求不受本质影响,短期消费类需求会产生递延;供给方面,全球资本开支除龙头台积电外尚未全面启动,我们预计本次疫情中部分企业将再度进行资本开支递延,中期供需缺口有望进一步放大,中期景气度有望继续保持向上趋势!晶圆厂经营平稳,设计公司陆续复工从半导体公司经营角度来看,我们认为由于晶圆代工厂高度自动化的特点、芯片设计公司轻资产属性,供给端整体受疫情影响幅度较小。我们近期产业跟踪到国内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春节期间运营正常,台积电大陆工厂内部运营亦没有发生中断,各大代工厂员工值班照常,生产平稳进行,供给端得到保障。IC 设计公司由于自身行业属性(轻资产、设计人员通过 EDA 工具进行版图设计),完全具备远程办公条件,且部分龙头公司如韦尔股份、汇顶科技在海外亦有设计团队分布, 我们预计设计环节受本次疫情影响十分有限,但物流运输环节限制及瓶颈有可能对短期交付产生影响。以史为鉴,我们对全球主要晶圆代工厂台积电、中芯国际、联电等进行复盘,回顾 2003年前后经营表现。可以发现在 2003 年上半年“非典”期间,台积电、中芯国际、联电、世界先进五家晶圆厂均体现正常淡旺季特征(Q1 平均产能利用率 78%、Q2 平均产能利用率 91%),未出现显著异常。并且由于当时各家晶圆厂均处于新一轮扩产周期,因此从产能利用率和晶圆出货量两个指标来看,03年在 02 年基础上均有大幅提升!其中单季度平均产能利用率水平由 02年的 66%-77%提升至 03 年的 78%-97%,单季度晶圆出货水平由 02 年的 60 万片出头提升至 03 年底近 100 万片。03“非典”期间台积电防疫措施:自疫区返回工作职位需要自我隔离 14 天;每日登记部门员工和工程师的体温记录列表;厂区和生产部门分隔成不同区域;内部常规性会议及管理人员分为两队等。需要强调的是,03 年台积电、联电、世界先进绝大部分产能都还位于中国台湾,随着大陆晶圆厂持续落地建成以及全球电子终端组装产业链转移,20 年相比 03 年中国大陆无论是在晶圆产能还是半导体元器件消耗量上均有跃升,因此以 03 年的情况进行推演会具有局限性。但是从本部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 03 年的正常运营、快速增长和近期运营表态来看,我们认为在严格防护措施下,具备高自动化生产水平的晶圆代工厂在当前疫情状况下仍然能够继续保持正常运营与生产。封测:短期影响不改景气提升及国产替代逻辑第一季度为传统淡季,收入、利润占比较低。封测行业 2014 年以来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占比约为 22%,归母净利润占比约为 22%。封测行业具有季节性,第一季度是传统淡季,工作天数也相对较少,第一季度在收入和利润端的占比均是全年最低。受短期疫情影响,第一季度利润受到一定影响,假设一季度利润下滑比重为 50%,那么对应全年利润预期减少约 10%。考虑到这是一次性影响,并且 Q2/Q3 可能出现被推迟的需求返弹,我们预计对 2020 年短期利润预期影响不超过 10%,并且有助于 Q2 的淡季改善和 Q3 的旺季稼动率提升。封测产能受疫情影响,可能成为产业链瓶颈。半导体产业链上,上游晶圆厂设备全年无休,流片持续进行;下游 IC 设计员工人数相对较少,复工问题比较不复杂。终端需求没有消失,消费电子、通讯、数据中心三大板块,通讯和数据中心需求相对不受疫情影响, 智能手机在经历短暂下滑之后可能面临回补和返弹,届时员工人数相对较多的封测产业链可能成为产业链瓶颈。复工有序推进,行业景气度较高。根据我们统计的信息,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等封测厂根据当地政府规定主要在 2.10 正式复工,由于行业景气度较高,各工厂均有部分在岗员工持续加班。晶方科技由于产线没有放假,没有复工问题,假期期间公司按规定加强了对厂区和员工管理,确保安全生产。封测厂资本开支加速进行。封测厂景气较高,2020 年长电科技主要资本开支投资计划节奏比以往加速,全年预计至少 30 亿,其中 14.3 亿针对重点客户。通富微电针对大客户也会进行投资。华天西安厂厂区利用率较高,计划 2020 年开始逐步推进南京厂量产。晶方科技增发 14 亿元,投资于 12 英寸TSV,产能预计迅速增加。如果由于疫情影响运输及设备入厂、新员工招聘等,封测环节的产能瓶颈有可能凸显,景气度进一步提升。重申封测产业国产替代和行业周期回暖两大逻辑不变我们自 2019 年下半年以来密集推荐封测板块。国产替代份额提升叠加行业周期回暖双击下,封测板块景气上行,19Q3 收入端已经逐渐修复,后续有望释放利润,带来中期维度的大级别机会,继续推荐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晶方科技。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等三大封测厂合计全球市占率超过 20%,具备全球竞争力。长期视角相对成熟,具备中期维度的产业投资机会。封测重资产属性强,产能利用率是盈利的关键。在周期上行时,跨越平衡点后具有较高利润弹性,需求和产能的矛盾也会导致局部涨价。我们认为在当前华为/海思重塑国产供应链背景下,国内代工、封测以及配套设备材料公司有望全面受益,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海思全球封测需求空间较大,且保持较高增速。目前海思在台湾封测为主,我们预计未来会逐渐向大陆转移。资本开支尚未全面启动,供需缺口有望进一步放大全球资本开支除龙头台积电外尚未全面启动,我们预计本次疫情中部分企业将再度进行资本开支递延,中期供需缺口有望进一步放大,中期景气度有望继续保持向上趋势!我们同样对 03 年“非典”前后全球晶圆代工厂资本开支进行回顾,由于 03 年一季度起的疫情爆发,全球晶圆代工资本开支出现两个季度的锐减,台积电和中芯国际扩产计划放缓(其中台积电松江 8 寸厂建设延迟),但在疫情缓和后资本开支迅速开始逐渐攀升。资本开支是创新周期的先行指标,我们复盘台积电二十年成长,每一轮资本开支大幅上调后均有 2~3 年的显著高增长。历史上台积电基本每 10 年出现一次资本开支跃升,此前分别是 99~01、10~11 年,并且每次资本开支大幅上调后的 2-3 年营收复合增速会显著超过其他年份。以 09~11 年为例,资本开支从 09 年 27 亿美元跃升至 60-90 亿美元,此后保持于高位,相应在 11 年率先推出 28nm 制程引领行业实现连续高增长。本轮 7nm/5nm EUV 同样是重要的制程节点,面向AI/HPC/5G/IoT 等应用爆发,台积电资本开支再度进入跃迁式提升,从 2018 年的 105 亿美元提升至 2019 年 149 亿美元,2020 年还将继续维持高位。目前从全球龙头 Foundry 与 IDM 公司指引来看,晶圆代工厂先于 IDM 厂开启扩张, 资本开支尚未全面启动。继台积电后,中芯国际亦发布公告大幅采购 AMAT 等厂商设备, 积极进行产能扩充。但对于存储、模拟、射频、功率等 IDM 厂商而言,资本开支水平仍未上调。部分元器件库存水平已经调整到位,利基型产品率先反弹。根据海力士财报数据,19 年底 NAND Flash 库存已经下降稳定至 4-5 周水平,DRAM 库存亦从 19Q3 的 5 周左右水平下降至 4 周左右。我们产业跟踪来看利基型产品先于主流存储产品见底、部分已经出现价格反弹,其中 2D SLC NAND 率先见底,整体顺序:2D SLC NAND Flash→NOR Flash→3D NAND Flash→DRAM。以利基型产品 NOR Flash 为例,产业趋势向上明确,测算含 TWS 耳机、手表手环、智能电表、5G 基站在内的增量新需求大幅超过当前新增产能,供需剪刀差下涨价有望具备更强持续性。本轮涨价与 17 年最大不同在于——17 年是美光及 cypress 推出造成供给侧脉冲式下降引起涨价,本轮涨价核心是由可穿戴设备爆品放量拉动需求提升,纯增量且未来两年仍能保持超高速增长,20 年智能电表容量升级为代表的物联网创新有望成为 X 因素!IC INSIGHTS 预计 2019 年 DRAM CAPEX 将下滑 28%,而从最近三星、海力士、美光三家厂商财报口径来看,20 年在存储芯片领域仍将维持谨慎资本开支。我们认为资本开支递延背景下中期供需缺口有望进一步放大,中期景气度有望继续保持向上趋势,重申看好具备涨价空间的相关标的。一般来说,芯片成本中封装、测试、人工等成本相对固定,晶圆代工价格为可变成本,如果芯片公司议价能力强,能够将晶圆厂代工价格向下传导,则利润弹性将大于涨价幅度!国产替代窗口期才刚开启,20 年继续加速国产替代历史性机遇开启,2019 年正式从主题概念到业绩兑现。2020 年有望继续加速。逆势方显优质公司本色,为什么在 19 年行业下行周期中A 股半导体公司迭超预期, 优质标的国产替代、结构改善逐步兑现至报表是核心原因。进入 2020 年,我们预计在国产化加速叠加行业周期景气上行之下,A 股半导体龙头公司们有望继续延续高增长表现!我们预计华为正在开启一轮国产供应链重塑,目前产业跟踪来看代工、封装、测试以及配套设备、材料已经开始实质性受益。从国产替代的进度来看,华为非 A 比例稳步提升。数字领域依靠海思自身的能力就非常强,自研强度上来之后替代速度会更快,模拟领域国内有一批不错的优质公司也能够贡献一份力量,射频、存储环节的国产份额也开始逐步提升;华为过去半年多时间已经加大了对国内厂商的扶持力度,华为对供应商资质非常严格, 过去很多元器件非行业前三华为基本不会给供应商合作的机会,但从过去一年的产业跟踪来看,华为大幅放开了对国内有潜力供应商的认证条件。我们认为 2019 年华为引领的国产替代才刚刚开始,且 19H2 开始才逐渐对财报营收和利润产生实质性影响,2020 年相关公司的国产替代占比会继续大幅提升。从国产电源管理模拟 IC 龙头矽力杰经营情况来看,尽管华为为代表的终端龙头从 5-6 月就开始大力推进国产替代,但体现在上市公司收入端直到 19 年 9 月份才开始出现逐月同比增速加速,且这一趋势愈演愈烈,同比增速由 19 年 9 月的 20%提升至 19 年 12 月的 74%!消费电子:中期需求有望企稳,创新趋势不变国内 2 月手机出货占比低,3 月有望企稳根据市场调研机构 Canalys 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 3.69 亿部,相较去年同比下滑 7%。五大厂商除了华为之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小米和苹果下降幅度较大,超过了 21%。华为 2019 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1.42 亿部,从 2018 年 26.5%的市场份额攀升至 38.5%。OPPO、vivo、小米、苹果分别占据第二到第五名的出货排序。前五大智能手机品牌占据了 91.3%的市场份额,市场进一步向头部厂商集中。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报告显示,19 年 12 月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3,044.40 万部,同比下滑 14.7%。我们选取了近五年每年1 月以及 2 月中国国内的手机出货量作为样本,通过对比发现,每年 1 月的出货量基本占到全年出货占比的 9%~10%,每年 2 月的出货量基本占到全年出货占比的4%~5%,受到疫情的影响 2 月份的手机出货量或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由于 2 月本身作为全年销售的淡季时期,对全年的出货影响甚微,并且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我们认为 3 月份的终端需求有望企稳。上半年为消费电子的传统淡季,影响有限我们选取了消费电子 12 家公司作为样本,通过比较发现通常一季度的营业收入占全年营业收入占比的 15%~18% , 一季度的利润占比一般为全年归母净利润的12%~15%,上半年通常为消费电子公司的传统淡季,因此短期的需求变化对消费电子公司的影响有限。苹果一季度需求递延,三星国内销售占比较低根据 IDC 的最新报告统计,2019 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3.688 亿部,同比下滑 1.1%。从 2019 年全年来看,三星、华为、苹果、小米、OPPO 出货量排名前五位, 出货量分别为 2.96 亿部、2.41 亿部、1.91 亿部、1.26 亿部、1.14 亿部。同比分别增长1.2%/16.8%/-8.5%/5.5%/0.9%。目前全球智能手机处于存量市场,随着 19 年后半年5G 商用开启,智能手机有望迎来新增长。反观苹果手机一季度在中国地区的出货量,2016~2019 年一季度苹果手机的出货量占全年占比分别为 22%/23%/27%/23%,通常而言,一二季度一般为消费电子的淡季,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一季度的需求受到的影响有望在二季度起得到恢复。我们认为换机需求向后递延,对于苹果下半年新机发布及销售并不算坏事。而三星的出货结构则以海外为主,以 19年第三季度为例,中国地区的出货量占比仅为1%,因此此次疫情对三星手机出货量的影响有限,我们重申看好三星收入比重较大的相关标的。面板:行业反转,补库需求已经启动面板行业自动化率水平高,武汉产线全年无休武汉是国内的面板重镇之一,京东方、华星光电、深天马在武汉均有面板厂。武汉面板产线世代线、技术品类分布较为齐全,且下游应用涵盖广泛。存量方面,武汉天马 4.5 代线面向专业显示,武汉天马 6 代线和华星光电 T3 主要面向智能手机。增量方面,京东方 B17 面向 TV,华星光电 T4 面向智能手机。现有设备未休息,产线保持正常运行。面板行业自动率水平高,无尘车间运作,产线设备全年无休,武汉疫情是对材料和出货等运输行为产生限制,对上下游供应链厂商复工时间产生推迟。由于节前正常的备货行为,推迟一周复工暂不影响面板产线的生产运营。由于新增设备进厂的放缓,爬产的产线预计适当推迟。2020 年新增产能主要由 2019 年在爬坡产线和 2020 年新开产线,武汉京东方 B17 位增量最大的产线,供给端爬产预计放缓。2019 年主要在爬坡产线包括华星光电T6 11 代、惠科滁州 8.6 代两条线,2020 年新增产线主要是京东方 B17 10.5 代和惠科绵阳 8.6 代两条线,以及产能释放具有不确定性的夏普广州增城 10.5 代线。合计增量约 10.5%。这个测算假设忽略厂商通过控制生产使实质产能利用率下行。基于产业判断,韩国退出LCD 行业是战略行为,三星推动 QD-OLED 商业化以及 LGD 战略调整 P7、P8 工厂是大概率事件,产业趋势明确。但是,韩国厂商尚未给出 2020 年及以后产能调整的计划,因此测算 2020 年供给减少量需要基于一定的假设。在此情境下,我们假设韩国明年月均平均减少一半的产能(具体假设见下表),所减少的占明年供给总量约6.5%。短期需求影响较少,2020 年需求增速有望提升。从需求端看,面板作为全球产业链, 电视机销量国内占全球比重约 20~30%,疫情仅影响国内需求一个季度,且 Q2~Q3 有可能出现需求报复性反弹,全年需求压力不大。电视机销量具有明显周期性,偶数年增速一般会强于奇数年。在 2019 年电视机需求疲弱的基数上,2020 年需求新增亮点来自于夏天的奥运会和欧冠赛事拉动。一季度为传统淡季,行业景气周期是更重要的因素第一季度是显示面板传统淡季,一般而言第一季度显示面积出货量占比约22~24%。从应用角度,占大尺寸面积比重约八成的电视面板2011~2018 年一季度出货面积占比为23%。从厂商角度,京东方 2016~2018 年一季度出货面积约 22%,华星光电 2016~2018年一季度出货面积约 23%。显示行业一季度为淡季,业绩表现核心因素是行业周期因素。京东方、TCL 集团、深天马在一季度营业收入占比基本为 22%。京东方利润端显著异于行业表现,主要由于显示面板价格周期因素,在 2017Q1 和 2018Q1 具有相对高位的价格。因此,显示行业收入端表现为一季度淡季,利润端更重要的是关注价格周期因素。面板产业进入反转,大陆主导权持续增加我们从产业趋势判断,面板已经进入反转,短期向上,长期回归健康。TV 面板价格破新低,32/55/65 寸均在现金成本以下,2019Q4 以来跌幅边际收窄。目前行业库存回归健康水位,20 年奥运会、欧洲杯拉货需求提升,底部价格反转可期。短期价格向上,长期韩国三星、LGD 战略性退出 LCD 业务,大陆龙头厂商产业主导权增加。价格反转已经确立,本轮反转的产业趋势不亚于上一次景气周期。IHS、witsview、群智咨询等三方机构均确认价格反转趋势,并且报价指引由 1 月份渗透到 2 月份,涨幅从 1美元扩大到 2 美元。我们认为价格反转已经确立,本轮反转不亚于 2016 年三星关闭七代线。根据 IHS 报价,2020 年 1 月各尺寸 TV 面板保持稳步上扬过程。电视机厂商及部分代理商在 12 月底开始进行战略库存的备货,接受面板价格的温和上涨。面板下游客户开始预期未来几个月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以及即将来临的赛事需求,备货意愿有所提升,议价能力正在向面板厂商逐渐转移。我们预期在这种产业趋势下,面板价格有望保持上涨的势头。根据 witsview 报价,12 月以来所有面板尺寸价格均止跌。价格跌势止稳,趋势向好。1 月份,各尺寸价格均上扬。群智咨询数据显示,全球液晶电视供需趋于平衡,19Q4 以来价格逐渐企稳,预计 2020年 1 月份在整机厂商积极备货以及面板厂商价格策略推动下,整体供需恢复平衡,部分尺寸供需偏紧。主流尺寸有望全面上涨。面板厂商持续控制产能,行业库存趋于健康水平。从近几个季度的经营情况观测,主要面板厂均进入收入端环比、同比下降,盈利端持续亏损的阶段,基本面边际上难以进一步恶化。相比之下,大陆厂商财务表现优化海外同行。根据我们上述分析,当前阶段属于行业底部区域。大陆厂商投资积极,毛利率及 EBITDA 表现优于海外同行,且随着大陆 8.5 代线折旧退出期和 10.5 代线的放量,相对竞争优势仍然会增强。因此,我们认为,在长周期里, 大陆厂商在毛利率、EBITDA 会持续跑赢竞争对手。我们看好京东方作为国内面板龙头,将深度受益 LCD 行业反转以及 OLED 起量,京东方在全球面板产业竞争力逐步提升。武汉 10.5 代线、成都 OLED、绵阳 OLED 等新产线逐渐释放,面板价格温和修复,面板龙头企业在盈利能力领先竞争对手,有望受益。同时看好 TCL 集团作为经营优质的面板企业,具有持续的成长能力。公司重组后,聚焦面板主业。公司具备两条 8.5 及两条 10.5 代,切大尺寸具有效率优势;同时,中小尺寸出货量增长超预期,OLED 正式量产,提供强劲业绩支撑。公司经营效率较高,业绩稳健,受益于行业回暖,处于上升通道。PCB:短期疫情影响有限,中长期发展潜力依旧强劲对于PCB 板块而言,从中长期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其成长性并不受短期事件影响;在中短期维度来看,PCB 个股的影响也及其有限,其主要原因如下:1. PCB 板块研发支出、Capex 支出从未减少,PCB 个股们成长性不受短期事件影响;2. 历年 PCB 板块的营收及利润在 Q1 均受到春节假期影响为淡季,此次影响有限。创新不断,Capex/研发支出持续增加作为资产密集的生产行业的 PCB 而言,自身产能是带动企业营收不断增长的重要因素, 而作为产能增长的前瞻指标,Capex 支出则是我们关注PCB 企业的重要指标。我们选择了 A 股中在每一年被统计收录的资本开支的情况,以及统计了在这资本开支下平均单个 PCB 企业的资本开支情况(从 2008 年至 2013 年每年统计的企业数量不一),我们可以看到PCB 板块每年的资本开支情况都处于高增速的通道之中,但由于过往存在统计数量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至 2014 年后,统计口径均为 23 家,在这个基础上 A 股中的 PCB 公司的资本开支也在逐年的快速增长,对应的单个企业平均资本开支情况也从 2013 年的 2 亿人民币提升至了 2018 年的 5.4 亿人民币。于PCB 而言,资本开支更多的是集中在设备厂房的建设中,而巨额的资本开支也可以反映PCB 企业的产能扩张情况。而当下的资本开支所推动的未来产能扩张也将会带动未来营收的增长的潜力,且短期事件并不对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来看,PCB 板块在历年逐步经历的是向高端转移,逐步淘汰低端产能,向龙头聚拢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从 2013 年其无论是合计研发支出也好,各家PCB 个股的平均研发支出也罢,增速都较大。在研发支出的背后我们认为从表象来看是提高了公司的产品单价、盈利能力,但是再更深处是提高了各个公司在全球这个大市场的竞争能力, 从而真正的将国内原先的低端定位的 PCB 行业形象向高端发展。Capex 支出带动的是未来产能的增长,研发支出带动的是公司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而该两项指标我们认为并不会因为短期事件的影响从而改变,为此我们继续看好PCB 板块中期成长性。PCB 板块往年 Q1 情况回顾提取过往数年数据,从PCB 板块合计营收以及逐年 Q1 的营收占比情况来看,历年 PCB 企业的 Q1 占全年营收之比均在 20%左右,为淡季。其原因主要是因为 PCB 板块做为资产密集的生产制造板块,春节假期影响对于开工率/稼动率仍有一定的影响。不仅是营收角度,从逐年Q1 的归母净利润占全年归母净利润之比也可以看到Q1 的净利润不仅受到营收的影响占比较小,同时我们认为开工率的不足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Q1 淡季的盈利能力可以看到整体而言 Q1 的净利率在全年维度均处于较低位置,而此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源自于开工率的影响。从供需角度上来看,我们认为需求端的景气度将会继续延续,短期的延迟复工只是将订单挤压延后,不代表需求消失或减小,后期将会加工补回。而对于中长期维度的发展来看,创新不断,支出持续增长,才是未来发展潜力的决定因素。投资建议我们认为本轮疫情导致板块大幅波动之后,重点着眼从三个关键问题入手分析:1、创新趋势:创新是决定电子行业的估值与持续成长的核心逻辑,本轮创新由 5G 驱动的数据中心、手机、通讯等历史上第一次共振,强度与疫情无关;2、中期供需:全球半导体投资关注中期供需的核心变量——需求与资本开支,疫情会有一定扰动短期需求,但中期三大需求不受本质影响,而全球资本开支截止 2019Q3 末还没有全面启动,并有部分企业由于疫情再次递延资本开支,中期供需缺口有望继续放大, 尤其是半导体产业由于产业重要性及自动化产线,受疫情影响幅度更小;3、上市企业情况:疫情只要不进一步显著升级,5G 手机成为今年手机厂必争之地,手机销售有望三月份企稳,需求递延至 Q2,Q2 将提前进入旺季。产业链核心环节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电子行业今年由于订单饱满,春节开工率相比较过去三年有增加。疫情进一步加剧供应链往龙头集中的趋势;上市公司逐步进入正式开工,改善担忧;积极把握中期趋势,集中核心龙头、核心赛道,重点关注包括:【半导体】存储:兆易创新、北京君正; 光学芯片:韦尔股份;射频:卓胜微、三安光电; 模拟:圣邦股份;封测:长电科技、通富微电、晶方科技、华天科技;设计:景嘉微、紫光国微、汇顶科技、博通集成、中颖电子;IDM:闻泰科技、士兰微、扬杰科技;设备: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精测电子、长川科技、至纯科技、万业企业; 材料:兴森科技、晶瑞股份、鼎龙股份、南大光电;【消费电子】立讯精密、欧菲光、精研科技、蓝思科技、歌尔股份、领益智造、信维通信、电连技术、硕贝德、智动力、大族激光、麦捷科技、欣旺达、德赛电池、长盈精密、苏大维格;【光学】韦尔股份、欧菲光、联创电子、水晶光电、立讯精密、歌尔股份、晶方科技、苏大维格; 港股:舜宇光学、瑞声科技、丘钛科技;【面板】京东方 A、TCL;【PCB】消费电子:鹏鼎控股、东山精密、景旺电子、弘信电子;5G:生益科技、深南电路、沪电股份、奥士康、崇达技术铜箔:超华科技、嘉元科技【安防】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建议重点关注可穿戴领域包括 TWS、智能手表、AR/VR 产业链投资机会:【TWS】代工以及零组件:立讯精密、歌尔股份、兆易创新、韦尔股份、圣邦股份、领益智造,精研科技,鹏鼎控股、东山精密、星星科技;TWS 耳机非 A:共达电声、漫步者、佳禾智能、瀛通通讯、惠威科技;【智能手表】歌尔股份、兆易创新、蓝思科技、长信科技、领益智造、精研科技、鹏鼎控股、东山精密、德赛电池、环旭电子、星星科技;【ARVR】:芯片:韦尔股份、兆易创新、北京君正、全志科技; 代工:歌尔股份、欣旺达等;光学:欧菲光,韦尔股份、水晶光电、联创电子、苏大维格、福晶科技、舜宇光学、立讯精密、歌尔股份、利亚德;显示:京东方。(报告来源:国盛证券)(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红茶镇

2019年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附图表)

中商情报网讯: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2018年,对于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全球传统消费电子市场疲软不振,产业发展经贸不确定性不断提升,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可谓迎难而上谋发展。展望2019年,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态势下,电子信息制造业面临“外患内忧”的瓶颈局面,增长力度将有所减缓,并亟待聚力创新,打造差异化竞争体系,走向高质量发展。据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1-4月,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6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增加值同比增长12.4%,增速比上月加快2.2个百分点。从出口交货值来看:1-4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4.9%,增速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4月份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月加快6.2个百分点。可见,2019年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已慢慢趋向高质量发展。数据来源:工信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行业营收来看:最新数据显示,1-4月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1%,利润同比下降15.3%,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93%,营业成本同比增长6.1%,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同比增长5.4%。总体来看,行业营收及利润低于2018年整体水平,体现了电子信息制造业效益整体下滑。数据来源:工信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来看:1-4月,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增长0.3%。其中,4月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增长0.3%,比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整体来看,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自2018年起在不断上升。数据来源:工信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2019年1-4月,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7%,比1-3月加快1.2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制造业投资增速4.2个百分点。数据来源:工信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019年电子信息行业展望从电子信息行业最新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增速有所放缓。展望2019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仍将保持平稳增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增加,企业业绩增速将进入换挡期。据业内分析:2019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会面临如下几大瓶颈: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同时,国际贸易形势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可以预计,2019年,部分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的订单将受到贸易冲突影响,负面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将继续扩大。 重点行业加速发力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正加速结构调整与动能转换。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子学表示,一方面,手机、计算机和彩电等传统行业继续保持规模优势;另一方面,主要行业和产品的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成果显著,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机市场渗透率超过80%,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产品、虚拟现实设备等新兴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无人机、智慧健康养老等新兴领域,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技术和应用在全球处于领先位置。在智能手机市场,2019年,高端市场竞争加剧,新技术、新产品将拉动新消费。随着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由增量转存量,各大品牌纷纷瞄准高端市场,一批高性能、高价位的产品将被集中推出。2019年,屏幕、拍照、快充、识别等功能技术的成熟,有望拉动智能手机的新一波消费。此外,随着5G商用的不断推进,几乎所有品牌均表示将在2019年发布5G手机,5G手机将成为推动智能手机消费的另一个增长点。核心领域仍待突破2018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不断夯实核心基础领域。而 2019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要走向高质量发展并非易事。由于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新兴领域创新与国际速度显现落差,亟需加速合力凝成协同创新体系;传统领域下降态势尚难被创新势能提振,有待聚力打造差异化竞争体系;产业规模和供应链掌控水平尚不协调,亟待构建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恐龙岛

李晓波调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工作

转载自《云端中卫》11月27日,宁夏中卫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晓波深入中国联通中卫分公司、宁厦盟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发展(中卫)有限公司、宁夏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宁夏中晶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等地,调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工作。李晓波要求,要坚定信心、把握机遇、夯实基础,进一步研究产业链中新的发展趋势,加速人才集聚和产业培育,在危机中培育新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卫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晓波(左3)现场调研在中国联通中卫分公司、宁厦盟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发展(中卫)有限公司,李晓波实地察看,了解了企业生产运营、技术创新、营销理念等方面情况。他对企业克服疫情影响,以超常力度、超常进度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表示肯定,并鼓励企业要明晰发展思路、高起点规划,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技术迭代机遇,加大创新驱动,为壮大中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做贡献。↑宁厦盟董事长李彩凤(右3)陪同中卫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晓波(左3)现场调研李晓波要求,相关部门(单位)要按照自治区对电子信息产业要释放优势、夯实基础、增量突破的要求,做优服务,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竭尽全力支持企业发展,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促使企业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更好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要紧盯人才短板,不断加强电子信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培育高层次、专业技术型人才,切实解决人才不足问题。要健全产业链条,做好招大引强和“补链”“延链”“强链”文章,吸引更多配套企业入驻,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帮助企业降成本、增效益,提升综合竞争力。在宁夏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宁夏中晶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李晓波边参观边与企业相关负责人交流,询问产品销售情况等。李晓波指出,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承载,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要高度重视、主动作为,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配合,进一步挖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做好产业链招商,充分发挥以商招商作用;要进一步构建有吸引力的产业生态,做好要素支持;要进一步增强行业自主化程度,引导企业抱团式发展,确保中卫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市领导肖汉华参加了调研。---END---

归根

市委书记江敦涛调研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3月3日,市委书记江敦涛调研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坚定信心决心,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平台思维、生态思维,以更大力度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做大做强,使之尽快成长为我市的支柱型产业。市领导毕司东、宋振波、魏玉蛟参加有关活动。在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汽车弹簧厂淄博有限公司、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江敦涛实地察看生产车间、实验室等,希望企业立足优势,深耕细分行业市场,积极做好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协作,在智能化改造方面敢于投入、舍得投入,让传统产业增创优势、焕发活力。在桓台县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山东华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爱特云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敦涛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希望企业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在数据产业化、大数据应用推广、企业平台化转型方面探索创新,尽快做大规模。他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推广人工智能场景应用,联合企业在高水平智慧城市建设上实现突破。现场调研结束后,江敦涛主持召开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座谈会。他指出,电子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是国家大力发展的产业和新经济形态,也是市委、市政府聚力做大做强的产业。淄博产业结构偏重、产业活力不足,新业态、新模式少,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包括电子信息产业在内的大数字经济,大力推进现有产业数字化、智慧化改造,大力开辟产业经济新赛道,实现“弯道超车”和“换道超车”,推动产业现代化、带动人口结构年轻化,实现城市能级活力的跃升。江敦涛强调,要以平台思维、生态思维,加大力度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做大做强。要建强研发平台,大力培育集聚高能级创新资源要素,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强度,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强劲驱动。要优化产业生态,巩固放大封装测试、微电机、IGBT、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的优势,以产业组织理念精准推进“双招双引”,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推进链群集聚发展。要着眼建设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中国产业算力中心、绿色智慧冷链物流基地、高水平智慧城市,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会治理等领域,加强场景搭建和供给,为企业熟化推广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更多空间。要深化金融赋能,加大财政资金和政府性引导基金、投资基金投入力度,加快设立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等产业基金,综合运用创投、风投等力量和股权投资等方式,为企业升级改造和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要强化基础支撑,加快实施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打牢产业经济发展的“成长基座”。要注重政策集成、高效服务、审慎监管,构建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共享、应用规则,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数据资源。来源:淄博日报

美人邦

电子行业深度报告:新时代、新格局、新机遇

一、新时代、新格局下的电子信息产业2020 年即将进入尾声,“十三五”即将结束。回顾 21 世纪的前 20 年,我国社会、电子信 息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进步方面,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国家统 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从 2000 年的 10 万亿增长至 2020 年的超过 100 万亿 元,过去 20 年翻了 10 倍,人均 GDP 超过 7 万元,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上升到 32%左右。我 国经济结构日益优化,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劳 动力等要素的投入转向由创新驱动,产业融合速度不断加快;此外,我国在农业生产、脱贫等 方面也取得了瞩目成就。电子信息领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收入规模已达世界第一。据工信部数据显示,近 20 年 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由 2000 年的 0.95 万亿元预计将上升到 2020 年约 11.4 万亿,过去 20 年翻了将近 12 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长足快速的发展和进步,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占 据重要的地位:据 GII research 统计及预测,2020 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份额约为 27%,保 持全球第一的稳固地位。从细分领域来看,我国各领域市场规模占全球市场规模的比例基本超过 30%。据中商产 业研究院、前瞻产业研究院、Prismark 统计,我国面板、LED、PCB 市场规模已突破 50%; 据 WSTS、ecia 数据统计,我国半导体、安防、被动元器件市场规模已超过 30%,基本实现了 各领域的全方位渗透。21 世纪的第二个 20 年即将到来,按照我国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世界银行、IMF 等 多家第三方机构的预测,我国有望在这一阶段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人均 GDP 也有望在当 前基础上进一步翻番:我们按照中国 GDP 复合增速为 4.5%,美国 GDP 复合增速为 2%左右测算,预计到 2031 年中国 GPD 总量将超过美国,预计中国人均 GDP 将在 2035 年前后达到 2 万美元。中国时代即将到来,沉睡的雄狮即将再度屹立于世界之巅:政策支撑,我国将实现“中 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5G 赋能,科技将在新时代中处于战略支撑的地位。科技赋能 各行业的发展,将为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向高质量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动力。我们在 2020 年中期策略报告《后疫情时代的危与机,中国电子产业亟待升级》中提出的 未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三个可能情景。在当前的时点,基于美国政权交替后,中美关系 有望重归理性,电子信息产业有望由全球化碎片中恢复,我们判断中期将大概率重新走向乐观 的情景,我们对未来中长期的电子产业的营收增长、增加值的提升都趋于乐观:根据预测的营 收增速及净利润率测算,预计到 2035 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将达到 2020 年的 3.1 倍左右, 利润总额有望增长 606%,电子企业盈利能力、盈利质量将大幅提升。我们认为,考虑到 2020 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响,预计 2021 年营收 增速将恢复至 11%,利润率有望恢复至 5%以上。到 2025 年,考虑到民主党执政期间,外交政策上有望遵循其传统的多边主义、理想主义, 全球化碎片整理有望迎来观望、缓和窗口。预计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有望受益于全球化的修复, 中美贸易摩擦的缓和,平均营收增速有望维持在 9%左右,利润率有望增长至 7%。到 2035 年,预计我国将迈入电子信息强国行列,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新 的区域性电子产业链,平均营收增速有望保持在 7%以上,随着产业升级,利润率有望进一步 提升至 11%左右。(一)2035:迈入创新型国家、电子信息强国之列2020 年 11 月 3 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将坚持创新提升到了我国 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国家对科技的重 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规划有望进一步明确。我们认为,十四五规划以及 2035 年远景目标有望基于我国 5G 技术优势,进一步加快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建 设,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融合,预计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领域将成为重要 的发展方向。为实现 2035 年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远景目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升级是必然趋势, 产业附加值将大幅提升。务实的 RECP 协议的签订将促进我国将一些低端、低效、低附加值 的生产转移到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生产。国内的制造将凭借国家更大力度的研发投入、 更趋重视的知识产权、更为鼓励的创新发展,不断壮大的科学家及工程师红利,逐步向零部件 生产、产品设计研发等更高附加值方向升级。我国的科技自信将愈发增强,人工智能、量子信 息、集成电路等前沿方向将助力我国各行各业更有效率的发展。我国已具备高研发投入的、拥 有核心知识产权、具备创新和不能进化能力的龙头企业将肩负出海大任,并有望在布满荆棘的 科技升级路上不断壮大。我们按照电子产业增加值为总产出与总投入的差值,电子产业增加值率则为增加值与总产 出之间的比值,测算出各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率的差异:根据 WIOD 的数据测算,2014 年我国电子产业的增加值率为 16.5%,韩国为 27.8%,日本为 37.4%,美国为 69.2%,全球电 子产业的总增加值率约为 27.6%。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率有望在 2035 年超过韩国、德国。19 世纪 70 年代韩国政府推 出了一系列促进电子产业的政策举措,其电子产业的发展经历了 20 几年的技术沉淀,从落后美国、日本技术十几年,逆袭到电子产业的全球前列。我们认为,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 的高效融合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将加速实现升级,其增加值率有望在 2035 年左右达到目前 韩国、德国等国的平均水平,并继续向第一梯队美国、日本的产业结构发展。(二)2025:迈入制造强国,补短板夯实基础中期来看,美国政权的更替将会对世界政经、科技格局带来新的影响。此前共和党特朗 普政府任期内的美国至上原则加剧了全球的贸易摩擦,使得过去二十年较好的全球化分工开始 逆转;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持续在全球扩散,其对全球经济冲击的同时,也引发了区域化的逆 转,整个全球化进入碎片整理阶段。同期,美国高密度发动数起对中国科技类企业的制裁案件, 主要针对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领域及大力发展的高科技领域,强行推动中美科技脱钩。尽管我们判断美国针对中国经济、科技的压制目标不会因为不同政党的执政方针改变,但 采取的手段及过程将不尽相同:我们判断拜登政府将更可能遵循民主党的多边主义及理性主义, 在国际惯例、规则内出牌。我们认为,随着民主党候选人拜登的上台,其外交、科技等策略 将重新修正,全球化碎片整理迎来观望或者缓和窗口。中美各方面的对抗将由之前的针尖对 麦芒演进成相对柔和的对抗,而我国对于这种节奏更加熟悉。外部摩擦有望趋缓,中国制造 2025 仍需补充短板夯实基础。尽管外部环境有望迎来一定 的改善,在经历了产业链制裁、断供等破坏全球化分工的事件后,我们也深切意识到供应链部 分基础环节缺失是整个制造业升级的阿喀琉斯之踵,产业链自主可控将是补齐我国制造业短 板,实现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战略任务。目前我国电子企业主要主导产业链中后段的制造和封测环节,附加值较高的材料、设计等 领域则主要由欧、美、日、韩主导。我们预计,未来五年政策及资金有望加大对集成电路等底 层技术的支持力度,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以及基本工程软件等领域都将是中期发展的重 要突破口。(三)2021:拥抱 5G 新时代,打开电子新格局短期来看,全球经济有望摆脱 2020 年的探底而开始逐步修复,电子信息产业的供给、需 求整体而言都有望迎来较快的复苏。肆虐一年的新冠对经济的冲击将随着疫苗的问世以及应 对的举措逐步趋弱,疫情经济将逐步退出,全球经济有望摆脱 2020 年的探底而开始逐步修复。 电子信息产业的供给、需求整体而言都有望迎来较快的复苏,但疫情带来需求大幅提升的领域 将重回常规轨道。预计我国整个电子信息制造业将呈现出较 2020 年更有活力、更为迅速的增 长。需求端:5G 的建设快速推进,应用场景愈发丰富,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升级。主流品牌已 全部推出支持 5G 通讯的手机,5G 终端的渗透率将快速提升,智能硬件有望多元化发展;社会万物互联的趋势将随着 5G 网络的建设进一步成为现实,车联网有望成为重要组成部分;终 端层面的创新数量持续增长,未来期待由量变到质变的创新;支持 5G 通讯的设备显著增加, 带来的数据量的提升将迎来指数级别的增长,数据存储、数据处理都领域都将迎来长足的发 展;5G 通信的低延时、高带宽等特性,则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汽车电动化渗透率提升,电子元器件需求量大幅增长。在智能化、共享化和网联化,且 环保要求愈发严格的趋势下,电动化是汽车目前发展的主要方向。2020 年 11 月 2 日国务院发 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对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提出了明确的指向 性目标: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应达到 20%左右。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0 年 1-11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11.9 万辆,渗透率为 4.98%,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新能源 汽车动力组成系统、中控系统、充电系统等对电子元器件的需求量大幅提升,相关产业链迎 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供给端:电子元器件需求大幅增长,部分领域产能供给趋紧。考虑到下游终端景气度的 大幅回暖,以及新产品带来的新空间,部分领域如面板、功率半导体的制造厂商已于 2020H2 处于满供状态,预计 2021H1 供给缺口将会继续加大,带动相关零部件单价的提升。同时,供 应商对行业景气度的判断较为乐观,产能建设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及新冠疫情的影响较小:根据 日本半导体制造业装置协会数据显示,2020Q3 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同比增长了 30.40%;中 国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同比增长了 63.40%,新产线建设热度持续升温。从资本市场角度来说,随着监管机构加大对法治建设体系的健全,注册制的逐步推广,对 上市公司的治理及信息披露有了更高的要求;上交所科创板及深交所创业板也进一步加大了对 科技企业直接融资的支持,更多优秀的公司得到融资并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国家鼓励符 合条件的中国台湾企业来大陆上市,预计以半导体领域、电子制造为代表的全球部分细分领 域龙头将收货大陆的投融资,越来越多的优秀电子制造企业上市将使得电子行业的生态更趋 成熟、估值更趋合理。从影响估值的层面来说,我国得益于优秀的疫情防控,制造业生产环节较早得到了恢复, 货币已逐步恢复至疫情前正常化的水平,未来一段时间进一步边际收紧的概率不大,而海外或 将进一步放水来刺激经济恢复;信贷端的增速预计短期尚难看到拐点;美国政权的更替可能会 带来风险偏好的提升。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的行业投资机会,我们认为电子行业面临的是盈利端增速更快的上升, 而估值端具备提升的空间;2020 年末周期与科技之间的跷跷板效应带来了科技板块的调整, 我们认为对电子行业而言,调整带来了良好的配置机会。根据我们对未来的展望及评级模型, 我们将电子行业的评级由中性上调至推荐。二、消费电子:5G 带来新变化,苹果强周期启动(略)5G 加速渗透,万物互联时代逐渐到来,消费电子产品向智能化、多元化发展。手机端: 在 5G 通信技术带动下,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有望在 2021 年重回增长;iPhone 将迎来新一轮换 机潮;手机显示领域 OLED 及 mini LED 背光技术有望快速渗透。可穿戴设备:TWS 耳机与 智能手表功能日趋完善,出货量将持续高增长;VR/AR 加速发展,有望成为 5G 时代下一个 重要终端。笔电:疫情长期化以及用户办公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在线办公及云计算的发展,给 PC、笔电及平板等带来新的活力。在全球消费电子制造向大陆转移的背景下,行业龙头有望 充分享受行业发展红利。(一)手机:5G 换机潮加速,看好新 iPhone 市场前景(二)智能手表:性能创新升级不断,Apple Watch 占半壁江山(三)TWS 耳机:市场快速渗透,技术迭代加速(四)PC/平板:疫情长期化带来在线办公产品新需求(五)VR/AR:5G 背景下新一代重要终端三、半导体:5G 注入增长新动能,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半导体是科技行业的底层基础,承载了数据收集、数据流动、数据储存与数据处理的各个 关键环节。2020 年的新冠疫情使得全球经济遭受较大冲击,但也在一定程度加速了全球的数 字化转型。5G 的加速普及将促进设备连接数、数据规模的爆发增长,进一步增加对底层半导 体的需求,为其持续增长注入新的动能。国内半导体行业受益于需求复苏和国产替代保持较快 增长,但在一些核心环节上与国外仍存较大差距,替代空间广阔,在国家政策、资金等各方面 支持下,看好行业未来发展。(一)半导体景气大幅回暖,政策周期进一步强化5G 为半导体增长注入新的动能。据工信部统计,中国拥有全球最大 5G 网络,截至 2020 年 10 月,我国已开通 5G 基站达 70 万个,连接超过 1.8 亿个终端。5G 相比 4G 具有更高的速 率、更大的容量和更低的时延,5G 时代通信需求从人际通信向物联网络全方位拓展,设备连 接数量将极大提升。根据 GSMA 的预测,全球物联网连接数 2020 年将达到 126 亿,2025 年 达到 252 亿,平均 5 年翻番。海量物联网的感知层将产生海量的数据,5G 通过提升连接速率、 降低时延,使数据采集会更加快捷方便,这些将极大驱动数据量的增长。据 IDC 研究报告表 明,2020 年全球新建和复制的信息量将超过 40ZB,是 2012 年的 12 倍。5G 时代数据维度也将进一步丰富,由人和人之间的连接数据为主,向人和物、物和物之 间的连接数据拓展。数据规模的爆发会进一步增加对数据采集、通信、存储、处理方面的要 求,为相关领域半导体的增长注入新的动能,并带动全球半导体需求的复苏。细分领域方面 我们认为可以重点关注数据采集方面的 CIS,数据存储与处理方面的存储芯片、人工智能芯 片,下游应用方面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或将带来重要增量,利好功率半导体发展。全球半导体行业景气大幅回暖,复苏进程不断加快。2020 年三季度以来,伴随经济的重 新开放,半导体景气度持续回升:根据 IC Insights 报告,到 2020 年,排名前 15 的半导体供应 商中,有 7 家半导体公司的增长率预计达到 22%以上。据 WSTS 预测,在 5G 的普及和汽车行 业的复苏带动下,2021 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同比增长 8.4%,达到 4,694 亿美元,创下历 史新高。全球代工产能紧张,台积电、三星、中芯国际等厂商订单满载。新能源汽车、可穿戴设 备等的快速渗透提振了对功率半导体、FPC、蓝牙、CIS 等元器件的应用需求,8寸片已显示 出供不应求并伴随涨价。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等 5G 终端产品的渗透,将进一步提升 12 英寸 先进制程需求,相应产能利用率也将持续提升。2020 年全球半导体行业并购整合加速,根据 IC Insights 数据,从已宣布的并购交易总额来看已经超过 2015 年的行业高点,显示出行业格 局的变化,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国内方面,受益于国产替代加速及供应链下游需求复苏,半导体行业保持快速增长。根 据中国半导体协会数据,2020 年前三季度我国半导体市场规模为 5,905.8 亿元,同比增长 16.9%。 我们预计 2020 年四季度国内半导体景气度将继续上行,全年增速有望达到 18%, 2021 年市 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大关,增速达到 24%左右。政策周期不断强化,国产替代创造机遇。“十四五”规划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 的战略支撑,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被重点指出。我们认为,政策将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 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 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在政策周期的引领下,半导体行业将迎来发展新机遇,自主可控、 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在逐步打造,国产芯片制造或将成为行业利润的新的增长点。政 策推动下国内半导体国产替代逻辑长期存在,华为以及中芯国事件也再次凸显了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战略重要性,建议关注目前国内被卡脖子的薄弱环节如半导体设备、材料、代 工等。半导体设备自主发展加快,国产替代空间较大。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半导体设备国产厂 商自主发展的步伐加快。我们认为,国产半导体设备商在扩产趋势和国产替代化的双重驱动下, 正迎来自身的发展高峰。根据智研咨询数据,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上,中国的市场需求逐步扩 大,2019 年中国台湾的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高居榜首,达到 155.8 亿美元,中国大陆以 129.1 亿美元位列第二。国内厂商目前在全球半导体设备领域体量较小,但随着技术的积累,近年来 在刻蚀机、去胶机及热处理等细分设备的产线上均实现高制程突破,代表企业有中微公司 (688012.SH)、北方华创(002371.SZ)、万业企业(600641.SH)等。国内半导体设备市场空 间广阔,看好上述龙头公司的长期发展。半导体材料规模显著提升,国内厂商广泛布局。伴随集成电路和光电子器件的快速发展, 半导体材料的市场规模在晶圆厂扩张的带动下显著提升。据 SEMI 调查数据,2019 年全球半 导体材料市场规模达到 521.4 亿美元。在半导体细分领域,由于高端产品的技术壁垒,我国半 导体材料多集中于中低端领域。而自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的诉求愈发强烈。 国产厂商在投资支出提高、产能加快提升的同时,聚焦攻坚核心技术。代表厂商如国产抛光 液龙头安集科技(688019.SH)、大硅片制造商沪硅产业(688126.SH)、积极布局高端光刻胶 的晶瑞股份(300655.SZ)等。国内半导体代工技术进步加快,产能扩张拉动增长。半导体代工是受中美贸易战影响最 为严重的领域,尤其是先进制程代工是国内被卡脖子的主要薄弱环节之一,因此半导体代工的 国产化替代重要性凸显。目前全球半导体代工市场上,以台积电为代表的外资企业优势明显。 根据 Trend Force 调查数据显示,2020 年上半年半年台积电的市场份额高达 51.5%,国内厂商 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的市占率分别为 4.8%和 1.1%,相对比例较小,且整体市场份额落后较 大。但以中芯国际(688981.SH)为代表的国内代工企业坚持技术积累和自主发展,近年来取 得了一定突破。中芯国际在 28nm 以上的制程内有较强竞争力,并且在 14nm 和 7nm 级的先进 工艺取得技术进步。此外,2020 年以来中芯国际显著提高其 8 和 12 英寸的产能输出,提前进 入扩产赛道,抢占高端市场,有望带动全年业绩的整体增长。(二)采集端:多摄趋势下,国产 CIS 有望迎来新突破全球 CIS 市场快速增长,外资企业仍占优势地位。近年来在智能手机、安防以及自动驾 驶的潮流刺激下,CMOS 图像传感器(CIS)的下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根据 Yole development数据预测,2024 年的全球 CIS 市场规模将达到 238.4 亿美元,2019-2024 年的复合增长率保持 在 7.14%左右。下游中智能手机仍是最大的应用领域, 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数据,2019 年智能手机的 CIS 销量高达 45 亿个,并且增长较快。CIS 由于技术难度较大,整体市场主要 被索尼、三星等日韩高科技企业所占据。2019 年 CIS 市场份额占比上,索尼以 50.1%居市场 第一,之后分别为三星的 20.5%和豪威科技的 11.5%,市场 CR5 达到 90.3%。供需平衡被打破,产能突破成为关键。伴随疫情带来的影响,行业供给端受到较大的冲 击,供货短缺使得之前维持的市场均衡被打破,产能成为 CIS 巨头较量的新关键。目前经营 模式中,实行 IDM 模式的厂商占据大多数,主要有索尼、三星等。意法半导体、安森美为 Fab-lite 模式,Fabless 则主要有国内的韦尔股份、格科微等,其代工以台积电、中芯国际等为主。在 产能的压力下,CIS 厂商陆续建厂扩产,而 CIS 代工厂也随之蓬勃发展,代工龙头台积电先后 在去年和今年 7 月获得了索尼的大单。国内厂商加速布局,有望实现新突破。目前,国内企业在 CIS 设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 列突破。2019 年豪威发布 OV48B,突破 48M 技术,韦尔股份因为收购豪威科技,也正式成为 全球第三的 CMOS 企业;格科微在 2018 年实现量产 1.12μm 大底 1300 万像素图像传感器,打 破国外技术封锁,并在 2019 年完成 1600 万像素 CMOS 芯片研发;思特威全彩夜视技术进入 安防市场;比亚迪半导体的首款 130 万像素车规级 CMOS 也于 2018 年批量发车。代工方面, CIS 主要应用 40nm 及以上的成熟工艺,本土代工厂如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具备相应产能, 全球 CIS 产能吃紧也有助于国内厂商抢占份额。建议关注国内 CIS龙头韦尔股份(603501.SH)、 格科微(A20335.SH)等。(三)存储端:景气度复苏,国内厂商积极布局5G 带来海量数据增长,存储行业规模提升。5G 加速普及的背景下,智能手机迎来换机 潮,PC、游戏机、服务器等需求也持续增长,同时产品内存持续升级,这些因素共同驱动使 得存储芯片成为核心受益的半导体元件。根据 WSTS 在 2020 年 12 月的最新预测,2020 年全 球储芯片销售额将增长 12.2%至 1,190 亿美元,2021 年将继续大幅增长 13.3%,仍是增长最快 的半导体类别。数据中心加速建设,存储迎来景气度恢复。根据 Trendforce 集邦咨询的数据,2020 年二 季度,新冠疫情开始全球蔓延,但并未影响存储器的需求量:新冠疫情推动了新的数字化业务 模式,全球主要数据中心资本开支均持续提升,带动存储器芯片量价齐扬。:据 SUMCO 统计, 2020Q2 主要数据中心资本开支将近 350 亿美元,预计全年将接近 1,500 亿美元。数据中心建 设将推动全球服务器的需求:据 DIGITIMES Research 预测,2020 年全球服务器出货量有望超 过 1,530 万台,同比增长 5%,预计 2021-2024 年增速将维持在 7%左右。国内厂商加速布局,行业有望迎来新的机遇。兆易创新、合肥长鑫、长江存储、澜起科 技等国内存储器龙头企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国产替代突破。兆易创新在 Flash、DRAM 领域均 实现技术创新,形成“存储+控制+传感”的业务体系,其 NOR Flash 市占率达到 18%左右, 居全球第三。合肥长鑫的 8GB DDR4 DRAM 芯片和内存条已经面世,其 DDR4 DRAM 也是国 产第一家 DRAM 芯片,公司下一步将推进 17nm 技术攻关,加速 DDR5 的研发进程。长江存 储的 64 层 3D NAND 已成功打入华为 Mate40 供应链,实现 32 层到 64 层的跨越,其自主研发 的 128 层 NAND 也将在 2021 年全面投入生产。澜起科技在 DDR5、津逮服务器及人工智能领 域的产品均一定突破。我们认为,下游智能手机出货增长、云客户采购意愿回升以及受益于 线上办公的 PC 出货量增长都将带动存储行业景气度进一步恢复,建议关注存储龙头兆易创新 (603986.SH),以及服务器业务占比较高的内存接口芯片龙头澜起科技(688008.SH)等。(四)数据处理:5G 落地加速人工智能芯片新发展5G 技术落地,人工智能步入应用加速期。伴随 5G 技术普及,移动宽带的增强、海量机 器类的通信提升、超高可靠低时延以及边缘计算能力的提升也逐渐落地。同时,人工智能得益 于 5G 的技术便利,可以全方位提升算法、算力和获取及处理数据的能力,其应用场景也逐步 扩张至消费电子、汽车电子、视频处理、边缘计算及智能制造等下游领域,发展前景广阔。根 据德勤调查数据,预计 2025 年的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超过 6 万亿美元,2017 年-2025 年 的 CAGR 将达 30%。AI 应用升级,人工智能芯片是基础层的关键。人工智能芯片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为 人工智能提供算法、算力支持,并为各个应用领域进行深度赋能。伴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加速 升级,一般芯片无法满足其所需要的算力需求,因此具有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的人工智能芯片成 为人工智能应用升级的关键。目前人工智能芯片中,具有并行处理能力的 GPU 是发展最为成 熟的芯片,FPGA 为可编程的版定制化芯片,而 ASIC 为面向特定人工智能应用设计的定制化 芯片,未来市场规模潜力较大。当前 AI 芯片市场规模增长较快,根据 Tractica 数据,预计到 2025 年,全球人工智能芯片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726 亿美元,2020-2025 年 CAGR 为 32.92%。 其中,云端训练、云端推断、边缘端推断 2017-2022CAGR 分别为 53.49%、84.10%、55.21%。人工智能芯片应用场景包含云端、终端和边缘端,5G 推动需求增长。云端 AI 芯片是基 于深度学习构建的训练芯片或推理芯片;终端应用主要包括各类消费电子、物联网等市场;而 边缘端对芯片性能、尺寸的要求介于云端和终端之间,应用场景更加广泛,包含智能制造、自 动驾驶、智能家居、智能金融等等。5G 技术带来的大规模数据流动为云端增长带来动力,并 且为了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安全性,边缘端也将同样承担越来越多的数据处理。人工智能芯片 在 5G 技术的推动下,需求量迎来大幅增长,促使厂商加速升级。国内厂商积极布局,人工智能芯片市场快速发展。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 年我 国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将达 785 亿元,2019-2024 年的 CAGR 为 45.11%,约占全球市场的 16.54%。目前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竞争格局复杂,国内外企业均存在机会。国际上主要企业包 括集成电路龙头如英伟达、AMD、高通、联发科、ARM 等,其拥有较强的综合实力。比如英 伟达目前是云端 AI 芯片的龙头,GPU 市占率达 73%。国内代表公司则包括华为、阿里以及寒 武纪、地平线、黑芝麻、云天励飞等初创企业。华为海思布局 SoC 智能芯片,其麒麟系列产 品如麒麟 970/980/990 等均实现大规模应用。寒武纪是我国 AI 芯片领域的龙头,产品覆盖云、 边、终三端,包含终端智能处理器、思元系列云端智能芯片、边缘智能芯片及加速卡等,是目 前少数成功实现规模化应用的 AI 芯片初创企业。地平线创于 2015 年,2019 年完成 B 轮融资 6 亿美元,主要布局智能驾驶和 ALOT 领域,在自动驾驶商业化方面领先。黑芝麻成立于 2016 年,公司专注于视觉感知技术与自主 IP 芯片开发,为 ADAS 及自动驾驶提供解决方案。云天 励飞成立于 2014 年,公司专注于人工智能算法与芯片研发,其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芯片已经 量产销售。建议关注以寒武纪(688256.SH)、云天励飞(A20645.SH)、地平线、黑芝麻等专 业性人工智能芯片企业。(五)汽车电动化趋势下,功率半导体开启新周期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反弹,开启上行周期。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智能手机和汽车电 子等主要功率半导体市场的需求短暂下滑。根据 Omdia 预测,受疫情影响 2020 年全球功率半 导体市场规模降至 431 亿美元。但随着疫情的进一步控制以及需求的释放,功率 IC、集成电 路以及分立器件与模块市场将分别实现反弹,延续上行趋势,增长重回正轨。2021 年功率半导体将在汽车需求强劲的基础上实现强劲复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功率半导体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占比最高的是汽车电子和工业领域。功率半导体主要应 用领域包括 4C 产业(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汽车电子)以及智能电网、光伏、LED 等。 目前国内的功率半导体应用仍大量集中于网络通信与计算机领域,其主要原因是汽车和工业领 域对功率半导体的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厂商难以进入。因此国内功率半导体在汽车电子等领域 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受疫情影响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略有下降,长期来看发展势头良好。2019 年中国的新能源 汽车销量为 120.6 万辆,比上年同期减少 4.0%,2013 年到 2018 年的 CAGR 达到 134%。2020 年国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提出到 202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 产量销量将达到当年汽车总销量的 25%,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 30%。到 2030年这两个比率将提高至 40%和 70%。根据工信部公开数据,由于产销共同提升,预计从 2018 年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可达 30.0 %。随着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不断推进,汽车电子用量增加,驱动汽车功率半导体增长。电 动化方面,新能源汽车主要可以分为纯电动汽车(BEV)和混合动力汽车(HEV),目前二者 合计占比超过 90%,其他类型如燃料电池汽车占比很小。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汽 车电子成本占比大幅提升。根据 Strategy Analytics 的数据,传统燃油车的车均半导体用量为 338 美元,而功率半导体仅占 21%,为 71 美元。混合动力汽车新增的半导体中 76%是功率半 导体,车均增量达到 283 美元,功率半导体价值为传统汽车的五倍,纯电动汽车中的功率半导 体价值量则比混合动力汽车中更多。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将为功率半导体带来可观 增量。智能化方面,据英飞凌统计及预测,汽车领域已实现 L2 级别的自动驾驶,将带来 560 美 元/辆半导体器件的新增成本;未来进入 L3 级别后,将增加成本至 630 美元/辆;L4/L5 预计增 加成本至 970 美元/辆,其中汽车功率半导体占比约为 21%,而新能源汽车功率半导体的单车 价值量约为传统汽车的 5 倍。我们认为,到 2025 年,全球汽车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100 亿美元。充电桩迎来大规模建设潮,国产功率器件 IGBT、MOSFET 迎发展良机。根据 EVCIPA 数据显示,截止到 2020 年 5 月我国公共充电桩的保有量达到 54.84 万个,增长速度保持稳定。 在政策效应的推动下,这一数据有望持续走高,随之带动了整体 IGBT 模块的市场需求。根据 赛迪顾问数据,预计未来 5 年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将为我国 IGBT 模块提供 200 亿元的市场需 求。MOSFET 和 IGBT 是充电桩的核心器件。目前,MOSFET 具有成本等优势应用广泛,而 以 IGBT 作为核心的大功率快充是未来充电桩的发展趋势。功率半导体国产替代加速,部分厂商已取得技术突破。在 MOSFET 领域,闻泰科技在收 购安世半导体后,成为汽车功率 MOSFET 领域全球前三的企业,2019 年推出了针对 5G 电信 基础设施的高耐用功率 MOSFET 产品,并且其超微型产品和 P 沟道产品也在 2020 年面世。扬 杰科技自主设计研发的 8 英寸超高密度沟槽功率 MOSFET 产品已实现大批量生产。华润微已经可以提供-100V 到 1500V 范围内低、中、高压各系列的 MOSFET 产品。在 IGBT 领域,国 内厂商也取得了一定突破,如中车时代电气已自主掌握了高铁动力 IGBT 芯片及模块技术,比 亚迪的工业级 IGBT 模块、汽车级 IGBT 模块均已达到应用。建议关注闻泰科技(600745.SH)、 华润微(688396.SH)、扬杰科技(300373.SZ)等。第三代半导体有望在国家支持下快速发展。由于更优的电子迁移率、带隙、击穿电压、 高频、高温特性,第三代半导体主要应用于高温、高频、抗辐射、大功率器件领域。根据 Omdia 的《2020 年 SiC 和 GaN 功率半导体报告》,到 2020 年底,全球 SiC 和 GaN 功率半导体的销售收入预计 8.54 亿美元。未来十年的年均两位数增长率,到 2029 年将超过 50 亿美元。自 2016 年以来,国内出台了大量政策,包括中央、地方促进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我国的“中国 制造 2025”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2015 年 5 月,中国建立第三代 半导体材料及应用联合创新基地,抢占第三代半导体战略新高地,对推动我国第三代半导体材 料及器件研发和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在 5G 及新能源车快速推广 和渗透的背景下,第三代半导体将迎来较快增长,相关领域将迎来来更大力度、更有针对性的 支持。第三代半导体国内外差距相对缩小,为国产替代提供机遇。第三代半导体目前处于发展 初期,国内企业和国际巨头差距相对较小。中国拥有广阔的第三代半导体应用市场,可以根据 市场研发产品,改变以往集中于国产化替代的道路。同时第三代半导体的难点在于工艺,而工 艺的开发具有偶然性,相比逻辑芯片难度降低。由于生产过程对设备要求较低,投资额较小, 准入门槛低,对后来追赶者相对较为有利。建议关注全面布局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的三安光 电(600703.SH)。四、面板:LCD 迎来中国时代,OLED 渗透率快速提升我国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进入平板显示行业,直到 2005 年后才开始实现新型显示面板 的产业化,用了近 10 年的时间完成了“跨越式”发展,全球面板显示行业进入中国新时代: LCD 方面,产业链向中国转移,预计未来 3-5 年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将超过 70%以上。OLED 方面,手机 OLED 渗透率快速提升,我国产能建设加速,预计在 2021 年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 将超过 40%。(一)LCD:供需反转,企业盈利能力明显提升需求端:TV 消费升级带动面板的大尺寸化,近 5 年来,TV 面板的尺寸平均每年增长 1 寸:据群智咨询统计, 2019 年电视面板平均尺寸约为 45.9 英寸,预计在 2022 年电视面板的 平均尺寸将达到 50.8 英寸。我们认为,大尺寸化将是面板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面板大 尺寸化渗透率的提升,率先布局高世代产线的厂商如京东方、华星光电等有望保持领先优势, 继续增加全球市场份额。高清化为面板需求增长的另一推动因素。按照 8K 产业链的发展情况,群智咨询预计到 2022 年全球 8K 面板出货量将超过 700 万片,渗透率将提升至 3%左右。分辨率的提升有望带 动面板价格的上涨,提升面板厂商的盈利能力;同时,8K 电视的平均尺寸将高于 4K 电视, 8K 电视渗透率的提升也将拉动面板大尺寸化渗透率的提升,面板厂商有望在大尺寸化、高清 化发展中充分受益。与稳定增长的需求相反的是,由于海外产能退出,供给端正逐渐减少。2019 年 SDC 的 L8 和 LGD 的 P8 工厂开始了第一轮产能转换后,产能大幅下降。目前,三星、LG 计划将在 2021 年关停剩余 LCD 产线。与海外产能退出不同,2017-2020 年中国大陆平均每年有两条以上的新产线投产,主要为 BOE 武汉产线、CSTO T6、T7 产线等。新产线投产到产能释放需要 9-12 个月的时间差, 2020-2021H1 新产线带来的出货面积的增加极为有限。据 DISCIEN 预测,2020 年 6 月至 2021 年 6 月面板整体产能将处于低谷。供需关系逆转,供需比逐渐改善。据 Omdia 预测,到 2020 年液晶面板供需比将回落至 19.1%,预计未来 3-5 年供需比将长期处于平衡线之下。价格方面,中尺寸面板价格回暖。2019 年 PC、笔电需求自高位回落,带动了中尺寸面板 价格的下降。据 CINNO Research 统计,由于 2020 Q2 笔电需求量大幅回暖,笔记本面板价格 自 2 月份开始上涨,由 1 月的低点回升了 15%;据 Wind 统计,2020Q2PC 需求量增幅较小, 显示器面板价格自 6 月份上涨,自低点回升了 5%左右。库存周期维持低位,大尺寸面板价格持续回升。2020 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电视需求降低给之前市场预期的增长逻辑带来冲击,面板需求下降:5 月面板价格下跌 3-6 美元/片, 面板价格回落至历史低位。下半年面板库存得到有效去化,库存周期维持在 1 周左右,大尺寸 面板需求逐渐回暖,面板产能供给减少,价格持续回升:据 Wind 统计,自 6 月以来大尺寸面 板价格平均上涨 60%左右。我们认为,随着行业供需格局的改善,面板价格的周期性将逐渐减弱。具体来看,新冠 疫情改变了学习、办公方式,预计 2021 年笔电需求的高增长将持续,中尺寸面板价格有望继 续上涨;海外面板产能的持续退出,各大体育赛事推动下大尺寸面板的需求有望回暖,预计 2020Q4 面板价格的上涨将延续,但增幅收窄;2021 年 LCD 面板平均价格有望高于 2020Q4 水平,价格的上涨将显著改善面板厂商的盈利能力。(二)LCD:液晶显示进入中国大时代显示面板行业为国家重点扶持行业,国家发布多项政策支持中国面板行业的发展。2012 年 8 月,中国科技部颁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并提出培育一批液晶显 示和等离子显示龙头和产业集群。2019 年 3 月,工信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联合颁发《超 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 年)》,并强调“加强 4K/8K 显示面板创新,发展高精 密光学镜头等关键配套器件。”在政策、资金的支持下,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 LCD 面板供应市场。据中商产业研究院 统计 2016 年我国面板产能占比约为 29%,预计到 2022 年我国面板产能占比将达到 56%。考 虑到 2019 年以来韩国三星、LG 等厂商陆续关停 LCD 产业链,我们预计未来三到五年,中国 面板产能占比有望提升至 70%以上。除海外产能退出外,我国面板厂商亦在积极整合并购,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升。我国面 板厂商逐渐形成两强格局,建议关注京东方(000725.SZ)、TCL 科技(000100.SZ)。据群智咨 询统计,2019 年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与出货面积京东方、华星光电分别位列第一、第四。 京东方、华星光电(TCL 科技)新增产能有序推进,并计划收购海内外优质资产进一步提升 市场份额。根据 DISCIEN 预测,到 2021 年京东方、华星光电的市场份额有望达到 50%左右。伴随着国产面板厂商的崛起,面板行业上下游也将协同发展。LCD 面板上游原材料、设 备约占 70%。其中,上游材料主要由美、日、韩等国垄断: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玻璃基板 主要由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电气硝子垄断,市场份额超 90%;偏光片主要由日本、韩国 企业垄断,市场份额超 70%。我们认为,在下游电子品牌崛起以及国产面板厂商的带动下, 面板产业链将继续向中国大陆转移,上游原材料国产化进程有望加速,材料供应商的发展空间 将逐步增大,建议关注在偏光片领域取得技术、产能突破的三利谱(002876.SZ)、以及正在收购整合 LG 偏光片业务的杉杉股份(600884.SH)。(三)OLED:小尺寸显示技术的新霸主势不可挡,OLED 显示未来可期。OLED 为双注入型发光器件,在外界电压的驱动下, 由电极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在发光层中复合形成处于束缚能级的电子空穴对即激子,激子辐射时 激发发出光子,产生可见光。从 iPhone X 采用 OLED 显示屏开始,OLED 就以迅雷不及掩耳 之势迅速席卷全球终端市场。OLED 面板性能突出,目前主要应用于小尺寸显示领域。OLED 最早应用于汽车电子领 域,由于 OLED 成本过高是一般为 LCD 的 1.5 倍以上,并且存在良率、成本、使用寿命较低 等问题,目前主要运用于手机、智能穿戴、工控仪表等小尺寸领域。尽管大尺寸 OLED 屏幕 也在设计、生产,但是规模仍然较小。OLED 面板技术不断成熟,手机屏幕技术快速创新发展。随着智能手机使用时间的增长,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手机屏幕和手机使用感觉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相比于 LCD 背光源,OLED 自发光更高的色彩饱和度,可柔性弯曲和低能耗等优势能更加吸引到手 机厂商。OLED 主动发光的性能优势以及显示模组轻薄化,也为实现屏下指纹识别、屏下摄像 提供了可能。同时,随着 5G 的普及,人们对游戏机视频体验的要求增加,90Hz 及以上的高 刷新率 OLED 面板的需求有望快速增长。技术创新推动手机 OLED 面板渗透率快速提升。受益于 OLED 产品的优势,以及折叠屏 幕、屏下指纹、屏下摄像头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了 OLED 产品渗透率的增长。据 DSCC 预测,到 2023 年全球智能手机 OLED 面板渗透率将超越 LCD 将达到 54%,成为手机面板显 示器领域的主流配置。折叠屏幕有望成为新趋势。2019 年华为、三星发布折叠屏幕并在 2020 年实现了一定的出 货量。到目前为止,尽管折叠屏幕在硬件方面趋于成熟,但是在配套的软件、系统等方面仍有 较多的提升空间,未来三年仍处于小范围出货阶段。根据 DSCC 的预测,2020-2023 年折叠手 机面板的渗透率将以每年 1%的速度递增。我们认为,从长期来看,折叠屏手机将实现平板与 手机的结合,将破现有的智能手机行业创新困境。随着技术、工艺的创新,折叠屏有望成为下 一代引领行业变革的突破性设计。(四)OLED:中国厂商争创新时代OLED 行业整体处于起步阶段,韩国厂商目前领跑。从整个行业看,三星凭借成熟的 AMOLED 技术,充足的产能和良好的品牌信誉,在 AMOLED 面板方面拥有着相对领先的优 势。根据 CINNO 的数据显示,2019 年其 AMOLED 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约 3.9 亿片,其中三 星的市场份额达到 85.20%。我国 OLED 产能迅速提升。在国内良好的政策及资金的驱动下,我国 OLED 厂商开始快 速成长,根据 CINNO 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 AMOLED 面板出货量为 5,600 万片,同比增长 了 133.5%。根据目前各公司披露的产能测算,预计到 2021 年我国 OLED 出货面积市场份额 将突破 40%。我们认为,在新一轮显示技术的变革中,我国优秀厂商已经实现了资金、技术 的储备,有望从行业的追逐者逐渐转变为行业的创造者,建议关注国内 OLED 技术具有领先 优势、产能有序释放的维信诺(002387.SZ)。五、新兴技术促进传统行业升级(一)LED:Mini/Micro 引领新时代历经十年高速发展,我国 LED 产业趋于成熟。自 2003 年《“十五”攻关计划》成立国家 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紧急启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以来,我国 LED 产业经历了十 几年的快速发展:据 CSA 统计,我国 LED 产值由 2006 年的 356 亿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7,548 亿元,CAGR 为 24.38%。LED 产业趋于成熟,逐渐满足了国内日益增长的下游需求:2006 年 我国 LED 市场规模为 900 亿元,2019 年增长至 6,388 亿元,其中封装、外延芯片、应用市场 分别占比为 12.71%、2.66%、84.63%。Mini/Micro 等新兴技术有望打开 LED 显示领域新空间。目前 LED 产业仍以通用照明为 主,但增速已经大幅放缓:据 CSA 统计,2019 年我国通用照明市场规模为 2,707 亿元,同比 增长 1%,占 LED 领域的份额为 42.4%。其他细分领域中,显示屏、景观照明市场规模增速仍 维持在 10%以上。在 Mini/Micro 技术逐渐打开商用化的大背景下,预计显示屏、背光应用领 域将提速,成为推动 LED 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1. Mini-LED 背光商用化有望加速进行随着技术研发的进步,用户对高级显示效果的追求,LED 芯片持续向更小尺寸发展。Mini-LED 作为小间距向 Micro-LED 发展的过渡阶段,继承传统小间距 LED 无缝拼接、宽色域、低功耗和长寿命等优点的同时,还具有更好的防护性和更高的清晰度。目前,Mini-LED 商用化主要为 LCD 的背光方案,用于提升 LCD 显示效果等。LCD 技 术相对于 OLED 技术在成本和寿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色域、分辨率、功耗方面相差 较小;在对比度和运动图像模糊方面则有明显劣势,Mini-LED 背光技术的加入则解决了这两 项问题。Mini-LED 作为 LCD 背光技术,展现出了几大优势:高动态对比度、高动态范围、高 分辨率等。我们认为,Mini-LED 背板技术将集中在中大尺寸,有效延长 LCD 显示寿命周期。2021 年 Mini-LED 背光技术商用化有望加速进行。从产业链上中下游厂商的布局来看, Mini-LED 已成功具备技术、产能、良率等条件,即将进入发展快车道,成为 LED 显示新的 蓝海市场:据 Arizton 统计及预测,2019 年全球 Mini -LED 市场规模约为 0.25 亿美元,到 2024 年将超过 23 亿美元,CAGR 为 148%。我国 Mini-LED 产业优势明显,根据高工 LED 统计及 预测,2018 年我国 Mini-LED 市场规模为 3 亿元,预计到 2020 年将超过 22 亿元,增速在 170% 以上。2. Micro-LED 直显蓄势待发Micro-LED 技术,即 LED 微缩化和矩阵化技术,是将 LED(发光二极管)背光源进行薄膜化、 微小化、阵列化,一般泛指 LED 单元小于 50 微米。Micro-LED 技术与 OLED 一样能够实现每个像素单独寻址,单独驱动发光(自发光)。它的优势在于既继承了无机 LED 的高效率、高亮度、 高可靠度及反应时间快等特点,又具有自发光无需背光源的特性,体积小、轻薄,还能轻易实现节 能的效果。由于 Micro-LED 成本过高,芯片倒装技术、巨量转移技术以及 IC 驱动技术仍待优 化,目前仍未被大规模商用。Micro-LED 有望成为继 Mini-LED 之后的下一个 LED 显示发展新周期。Micro-LED 直 显技术相比于 LCD、OLED 技术有明显的优势:厚度薄、能耗低、高亮度、高解析度、高分 辨率等。Micro-LED 未来有望作为新一轮显示技术进入可穿戴、手机、电脑等中、小尺寸显示 领域。尽管目前 Micro LED 仍受制于微缩芯片、巨量转移等技术限制,未能实现规模量产, 尚处于技术储备阶段;但近几年国内外先进厂商对于 Micro-LED 的布局正在加速推进,预计 未来 3-5 年将有较为成熟的商品推出,引领新一轮 LED 显示的发展。LED 芯片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由于 LED 芯片产业属于重资产行业,建厂时间基本维持 在 1-2 年左右,产能爬坡大约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导致 LED 行业周期性较为明显,基本上 保持 4-5 年一个周期。2010-2014 年随着 LED 应用于手机、电视等终端背光领域,行业开启一 轮扩产;2014-2017 年由于 LED 价格下滑,照明市场规模大幅提升,LED 芯片厂商再度扩产; 2017 年至今随着小间距市场的爆发,芯片厂商再度扩产,目前行业供需比维持在高位,处于下行周期。2021 年苹果新产品有望推动 Mini-LED 商用加速进行。2019 年 4 月微星推出了 Creator17 笔记本,首次实现了 Mini-LED 背光技术在笔电领域商用化。我们预计 2021 年上半年苹果有 望推出应用 Mini-LED 背光技术的 iPad 及 Macbook 系列,各大电视厂商也将推出量产化的 Mini-LED 背光电视,加速 Mini-LED 商用化进程。Mini-LED 商用加速有望大幅改善 LED 芯片的供需结构。据 DSCC 统计预测,2021 年全 球 Mini-LED 背光设备出货量将达到 890 万台,预计到 2025 年背光设备出货量将突破 4,820 万台,CAGR 高达 53%。根据 Morgan Stanley《LED – Slow Profit Recovery into2021, Even with Mini LED Ramp》报告显示,预计 2020 年 LED 芯片供需超额比将降至 14%,2021 年 LED 芯 片供需超额比有望降至 8%以下。我们认为,2022 年 LED 芯片需求量将大幅提升,考虑到现 有的产能规划,预计 2022 年 LED 芯片供需有望恢复至平衡线以下。4. LED 新格局中的投资建议我国 LED 企业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龙头地位愈发稳固。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LED 产 业链向中国大陆转移,产业链各环节均催生了具有较强竞争力、较高市场份额的龙头企业。国 内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从应用至芯片制造,越往上游产业集中度越高,各个环节形成了龙头 厂商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局面。上游芯片方面,根据各公司产能建设测算,我国 LED 芯片产值在全球范围的占比已超过 40%,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三安光电、华灿光电等厂商。中游封装方面,根据 CAS 数据测算, 我国封装企业产值在全球的占比已接近 60%,形成了以木林森为首的“一超多强”的局面。 尽管 LED 下游应用较为分散,依然涌现出利亚德、洲明科技等全球领先企业。受益于规模优 势,龙头厂商的市场地位有望在新兴技术发展中继续巩固提升,建议关注前瞻布局 Mini-LED、 Micro-LED 技术的三安光电(600703.SH)、利亚德(300296.SZ)等。(二)机器视觉:视频设备迎来智能化新发展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已成为世界机械消费第一大国,但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 国”的转变仍任重而道远。“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制造水平。 我们认为,随着工业自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深入,以及民用产品对智能化需求的不断提升,机 器视觉作为核心技术有望逐渐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机器视觉(Machine Vision)是指通过光学设备、传感器自动接收和处理实体的图像,获 得数字化信息并实现控制机器设备运动的装置。视觉系统的主要组成包括机器设备、视觉设备 以及图像处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识别、定位、测量以及检测。1. 产业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是必然趋势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工业自动化需求旺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9 年我国 15-64 岁 人口为 9.89 亿人,较 2013 年高点减少了约 1,672 万人。随着劳动适龄人口的减少,我国制造 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大幅增长,由 2013年的 4.64万增长至 2019年的 7.81万,CAGR 为 9.06%, 高于现价 GDP 增速。我们认为,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进一步变化,劳动力成本将持续增长, 企业为实现降本增效,将积极向自动化转型。5G 赋能,工业智能化时代将至。未来重点随着工业控制对精确度和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 高。5G 低时延、高带宽、海量连接等特性,将推动机器视觉实现第四次技术突破:由 2D 向 3D 的转变。2. 政策有望加快产业智能化转型国家政策有望持续加大产业转型,智能制造的支持力度。《十四五规划建议》以及《中国 制造 2025》均明确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智能制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5G、大数据中 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有望加速赋能实体经济,提升产业生产效率及现代化水平。 机器视觉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将在政策的推动下快速发展。3. 机器视觉的投资建议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机器视觉主要下游应用分别为电子、汽车、制药,市场份 额占比分别为 47%、15%、7%。我们认为,得益于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 加速、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机器视觉行业的主要下游应用领域均将持续保持较快增长, 从而进一步推动机器视觉行业的整体发展。需求及政策双轮驱动,机器视觉长期成长空间广阔。全球机器视觉正处于快速成长期, 据 Markets and Markets 预测,全球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在 2020 年达到 107 亿美元,在 2025 年有 望达到 147 亿美元。在政策的大力驱动下,我国机器视觉增速高于全球水平:据 GGII 数据显 示 2014 年我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为 18.8 亿元,2019 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为 65.50 亿元, CAGR 为 21.77%。机器视觉产业链主要包括:底层开发商(光源、镜头、工业相机、图像采集卡、图像处理 软件等);视觉专用设备(测量设备和非标检测自动化专机等)以及集成和软件服务商(二次 开发)。其中底层软件、高端镜头领域技术壁垒较高,主要由欧美日企垄断,建议关注掌握底 层软件算法的设备公司天准科技(688003.SH)、矩子科技(300802.SZ)等;我国厂商在工业 相机领域、系统集成以及视觉专用设备发展迅速,市场份额有望快速提升,建议关注海康威视 (002415.SZ)等。(三)PCB:受益于 5G 与汽车电动化,行业迎来复苏下游多点开花,全球 PCB 行业有望重回增长。根据 Prismark 数据,2019 年全球 PCB 行 业市场规模 6130 万美元,同比下降 1.7%,受疫情影响,2020 年全球 PCB 行业规模预计与 2019 年基本持平。展望未来,随着计算机、通讯设备、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在内的下游需求的复苏, 全球 PCB 行业有望重回增长。Prismark 预计 2021-2024 年全球 PCB 行业规模将保持 5%以上 的快速增速,到 2024 年将达到 7590 万美元,2020-2024 年复合增速为 5.4%。5G 与数据中心建设迎来高潮,带动 PCB 需求增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5G 新基建发展白皮书》预计全国 5G 基站建设数量约为 653 万座,建设高峰期为 2021-2023 年, 乐观情况下,预计 2021 年全国新建 5G 基站数量将达到 120 万座,较 2020 年增长 70%以上。 5G 技术有源天线单元(AAU)中的天线阵子需要排列在 PCB 上,同时传输网 OTN 设备、交 换机及路由器需求也将相应增加,需要使用大规模的高速单板和背板,进一步带动对 PCB 需 求增长。同时,数据中心业务的不断建设将进一步打开 PCB 的增长空间。随着新基建政策的 落地、云服务应用的进一步拓展,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有望进一步加速。根据 IDC 预测,中 国云运营服务市场规模 2020 年将同比增长 20.5%,2021 年有望达到 28.9%。伴随着数据中心 服务器向大容量、高速度的追求,其对 PCB 性能的要求日益提高,尤其要求 PCB 具有高层数、 高速度和高密度的特点。5G 手机与可穿戴设备加速渗透,软板等迎来量价齐升。5G 手机内射频天线模组由 MIMO 技术升级为 Massive MIMO,天线及射频传输线等器件的增多使得手机内部空间进一步压缩。 无线充电、多摄像头等新兴功能对手机的数据处理能力也有较高需求,更多的内部元件模组对 手机内部的集成、散热及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可穿戴设备轻量化、小型化、随身佩戴的要 求也对需要 PCB 更加紧凑灵活。FPC 具有柔性、配线密度高、质量轻、低损耗、可靠度好等 优点,能够很好适应智能手机更高性能需求,使其在 5G 时代获得更广泛的应用。根据 Prismark 数据, 2018 年全球 FPC 市场规模 128 亿美元,预计到 2022 年达到 149 亿美元。此外, SLP 等更高性能 PCB 板的精密特征能够解决使用 HDI 有可能造成的信号衰弱问题,并能以其 更小的线宽/线距、更多堆叠层数可承载更多模组,需求量也将进一步增长。汽车电子高景气度带动车用多层板需求增长。新能源汽车相比传统汽车电子化程度更高, 相比传统汽车的 PCB 平均用量增加更多。纯电动汽车中汽车电子占整车成本约为 65%,而传 统紧凑车型和中高档轿车的汽车电子占整车成本比重仅为 15%和 28%,新能源汽车普及将拉 动汽车电子市场规模扩张,整车控制器、电机控制器和电池管理系统将是车用 PCB 市场的重 要增长点。多层板是汽车电子的主要需求,单双面板、4 层板、6 层板、8-16 层板在汽车电子 中的应用占比合计达到 74%。随着 5G 智能手机与可穿戴设备的持续渗透、汽车行业的复苏及新能源汽车的推广、5G 与数据中心的加速建设,PCB 需求将迎来复苏,建议关注鹏鼎控股(002938.SZ)、东山精密 (002384.SZ)以及上游覆铜板生产企业生益科技(600183.SH)。(四)物联网:全球连接端数量爆发,通信模组率先受益5G 时代物联网连接数爆发,已加速超过非物联网连接数。5G 带动区块链、边缘计算、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注入物联网,带来创新活力,根据 IoT Analytics 数据,包括智能手机、 电脑等的非物联网连接数 2020 年为 100 亿,未来五年也将保持在这个水平,而全球物联网连 接数从 2010 年的 8 亿增长至 2020 年 117 亿,目前已超过全球非物联网连接数,预计 2025 年 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将加速增长,可达 309 亿,2020-2025 年复合增长率达 21.44%。物联网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根据 IDC 数据,2019 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约 6860 亿美元, 2020 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 7420 亿美元,预计 2024 年将达到 1.14 万亿美元,年复合 增长率约 11.3%。中国物联网行业在十三五期间将获得年复合增长率 24%的高速发展,2019 年物联网行业规模达 177.32 亿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预计 2021、2022 年将分别达 到 214.1 亿元、262.5 亿元,维持超过 20%的增长率。万物互联通信为基础,通信模组有望率先受益。物联网的基本功能是借由通信网络实现 信息在不同载体间的传输和处理,而物联网模组的核心用途正是帮助各类终端实现通信功能。 模组主要位于网络层,同时与感知层存在交叉,承载端到端、端到后台的数据交互,通常一个 物联网连接终端将会承载 1-2 个通讯模组。全球物联网模组市场规模主要受物联网连接数增长 拉动,Techno Systems Research 数据,2017 年全球物联网蜂窝通信模块出货量为 1.62 亿片,预计 到 2021 年将增至近 3 亿片,2020、2021 年增速超 15%。建议关注移远通信(603236.SH)、 广和通(300638.SZ)。六、投资建议(详见报告原文)短期来看,随着新冠疫苗的问世以及应对举措的放宽,全球经济有望逐步修复。5G 通讯 技术将带动相关终端设备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产业链元器件有望量价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供 给、需求有望迎来较快的复苏。我国得益于优秀的疫情防控,制造业生产环节较早得到了恢复, 货币已逐步恢复至疫情前正常化的水平。外部贸易摩擦有望趋于缓和,预计我国电子信息制造 业将呈现出更具有活力、更为迅速的增长。长期来看,国内电子行业处于成长期,正朝着核心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环节迈进, 部分产品性能已经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子行业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国家更为重视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预计国家会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助力国内 电子行业发展。随着政策不断扶持和资金助力,国内电子企业有望在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 环节实现更多技术突破,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中长期成长空间巨大。具体到 2021 年,盈利端:我们认为电子行业景气度有望大幅回暖,5G 终端以及汽车电动 化将持续推动电子元器件量价齐升,预计 2021 年电子行业盈利端将加速增长。估值端:2020 年末周期与科技之间的跷跷板效应带来了科技板块的调整:截至 2020 年 12 月 11 日收盘,电 子行业滚动市盈率(TTM 整体法,剔除负值)为 48.12 倍,接近行业近十年的均值水平。从行业估值溢价角度看,将电子板块与全部 A 股的滚动市盈率进行比较,自 2020 年 8 月 年以来电子行业估值溢价整体呈回落趋势:截至 2020 年 12 月 11 日,电子行业相对全部 A 股 溢价为 159.85%,自年初高位下降了 64.07 个百分点。我们认为,估值溢价的回落表明下半年 电子行业资本市场表现由估值扩张转为盈利的牵引。预计在盈利端的快速增长及估值端的修复 下,2021 年电子行业市值将有更大的增长空间,对电子板块而言,带来了良好的配置机会。结合对电子行业以及各细分领域估值和未来的盈利展望,我们对电子行业整体以及各细分 领域上调评级至推荐。建议投资者关注以消费电子、半导体和面板产业链为代表的确定性强 的业绩高增长板块,以及 Mini/Micro LED、机器视觉、FPC/超薄 HDI 等技术创新升级的高 弹性板块。……(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作者:银河证券,傅楚雄)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父子琴

2019年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中商情报网讯: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2018年,对于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全球传统消费电子市场疲软不振,产业发展经贸不确定性不断提升,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可谓迎难而上谋发展。展望2019年,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态势下,电子信息制造业面临“外患内忧”的瓶颈局面,增长力度将有所减缓,并亟待聚力创新,打造差异化竞争体系,走向高质量发展。据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1-4月,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6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增加值同比增长12.4%,增速比上月加快2.2个百分点。从出口交货值来看:1-4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4.9%,增速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4月份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月加快6.2个百分点。可见,2019年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已慢慢趋向高质量发展。数据来源:工信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行业营收来看:最新数据显示,1-4月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1%,利润同比下降15.3%,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93%,营业成本同比增长6.1%,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同比增长5.4%。总体来看,行业营收及利润低于2018年整体水平,体现了电子信息制造业效益整体下滑。数据来源:工信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来看:1-4月,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增长0.3%。其中,4月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增长0.3%,比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整体来看,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自2018年起在不断上升。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2019年1-4月,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7%,比1-3月加快1.2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制造业投资增速4.2个百分点。2019年电子信息行业展望从电子信息行业最新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增速有所放缓。展望2019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仍将保持平稳增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增加,企业业绩增速将进入换挡期。据业内分析:2019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会面临如下几大瓶颈: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同时,国际贸易形势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可以预计,2019年,部分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的订单将受到贸易冲突影响,负面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将继续扩大。 重点行业加速发力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正加速结构调整与动能转换。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子学表示,一方面,手机、计算机和彩电等传统行业继续保持规模优势;另一方面,主要行业和产品的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成果显著,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机市场渗透率超过80%,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产品、虚拟现实设备等新兴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无人机、智慧健康养老等新兴领域,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技术和应用在全球处于领先位置。在智能手机市场,2019年,高端市场竞争加剧,新技术、新产品将拉动新消费。随着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由增量转存量,各大品牌纷纷瞄准高端市场,一批高性能、高价位的产品将被集中推出。2019年,屏幕、拍照、快充、识别等功能技术的成熟,有望拉动智能手机的新一波消费。此外,随着5G商用的不断推进,几乎所有品牌均表示将在2019年发布5G手机,5G手机将成为推动智能手机消费的另一个增长点。核心领域仍待突破2018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不断夯实核心基础领域。而 2019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要走向高质量发展并非易事。由于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新兴领域创新与国际速度显现落差,亟需加速合力凝成协同创新体系;传统领域下降态势尚难被创新势能提振,有待聚力打造差异化竞争体系;产业规模和供应链掌控水平尚不协调,亟待构建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命题

江敦涛调研淄博市电子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4日讯 3月3日,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调研淄博市电子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坚定信心决心,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平台思维、生态思维,以更大力度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做大做强,使之尽快成长为淄博市的支柱型产业。市领导毕司东、宋振波、魏玉蛟参加有关活动。在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汽车弹簧厂淄博有限公司、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江敦涛实地察看生产车间、实验室等,希望企业立足优势,深耕细分行业市场,积极做好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协作,在智能化改造方面敢于投入、舍得投入,让传统产业增创优势、焕发活力。在桓台县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山东华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爱特云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敦涛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希望企业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在数据产业化、大数据应用推广、企业平台化转型方面探索创新,尽快做大规模。他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推广人工智能场景应用,联合企业在高水平智慧城市建设上实现突破。现场调研结束后,江敦涛主持召开淄博市电子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座谈会。他指出,电子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是国家大力发展的产业和新经济形态,也是市委、市政府聚力做大做强的产业。淄博产业结构偏重、产业活力不足,新业态、新模式少,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包括电子信息产业在内的大数字经济,大力推进现有产业数字化、智慧化改造,大力开辟产业经济新赛道,实现“弯道超车”和“换道超车”,推动产业现代化、带动人口结构年轻化,实现城市能级活力的跃升。江敦涛强调,要以平台思维、生态思维,加大力度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做大做强。要建强研发平台,大力培育集聚高能级创新资源要素,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强度,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强劲驱动。要优化产业生态,巩固放大封装测试、微电机、IGBT、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的优势,以产业组织理念精准推进“双招双引”,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推进链群集聚发展。要着眼建设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中国产业算力中心、绿色智慧冷链物流基地、高水平智慧城市,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会治理等领域,加强场景搭建和供给,为企业熟化推广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更多空间。要深化金融赋能,加大财政资金和政府性引导基金、投资基金投入力度,加快设立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等产业基金,综合运用创投、风投等力量和股权投资等方式,为企业升级改造和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要强化基础支撑,加快实施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打牢产业经济发展的“成长基座”。要注重政策集成、高效服务、审慎监管,构建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共享、应用规则,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数据资源。闪电新闻记者 王良 报道

试齐

全国各省市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十四五”发展思路汇总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电子信息产业,是指为了实现制作、加工、处理、传播或接收信息等功能或目的,利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所从事的与电子信息产品相关的设备生产、硬件制造、系统集成、软件开发以及应用服务等作业过程的集合。国家政策利好支持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新基建的发展,我国一直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列为重点方向,政策的陆续出台,为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及下游应用行业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机遇。2020年发布的《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中提到,要加快5G网络建设进度,加快推进主要城市的网络建设,并向有条件的重点县镇逐步延伸覆盖。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行业向好,增速有所减缓数据显示,2017-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减缓,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2020年12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增速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数据来源:工信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收入利润双双增长近年来,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保持平稳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3%,增速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7.2%,增速同比提高14.1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89%,营业成本同比增长8.1%。12月末,全行业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1.8%。全国各省市十四五规划中电子信息制造行业相关发展建议在中国十四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纲要中提到,聚焦光子与微纳电子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率先在电子产品等消费品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健全强制报废制度和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培育壮大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全国各地积极促进电子信息制造行业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了全国各省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纲要中有关电子信息制造行业发展相关内容,以供参考: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十四五时期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事必大逆

亢鹏调研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图)

为全面落实市、区工业高质量发展会议精神,推动实现全区电子信息产业“百亿”目标,1月27日上午,渭南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党群工作部部长亢鹏深入区内相关企业,专题调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亢鹏在陕西沃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调研亢鹏在渭南科赛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调研亢鹏先后来到渭南科赛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和陕西沃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详细了解企业2020年生产经营、技术创新、产品销售等情况,重点就企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产业链延伸以及生产经营、人才招引等方面还存在的问题,与企业有关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倾听企业心声,共话产业发展。亢鹏指出,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数字经济的基础和核心,前景广阔、大有可为。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已有木王科技、科赛机电等有一定基础的规上企业作支撑,基础条件良好,同时也有正在建设的双盈电子等项目,成长空间大。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们要立足于全区“十四五”规划的新征程,瞄准“百亿”发展目标,高层次谋划、高起点开局,高效率推进,不断为全区电子信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亢鹏要求,企业要坚持聚焦主业,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专注产品研发,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要做“有心人”,吃透用活各项惠企政策;要加大宣传,提升企业自身的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力争打造品牌。发展和改革局等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当好“店小二”,及时为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烦恼;要建立全区人力资源“蓄水池”,做好政策引导,促进企业间人才有序流动;要加强与全国学校、重点专业技术学校的联系对接,有针对性帮助企业招引人才,保障企业创新的源源活水。区党群工作部、发展和改革局相关同志一同调研。(来源:渭南高新区党群工作部 通讯员 张盼)

其来无止

电子信息制造行业发展报告

第一章 行业概况电子信息制造业又名ICT产业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信息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在电子信息发展及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作为一种军转民和军民结合型产业,其主要通过研制及生产各种电子仪器及设备、与电子设备相关的电子元件、电子器件实现人们对于信息化时代电子产品的需求。目前,由电子信息制造业所形成的一系列产业,已成为集信息采集与加工、电子产品生产、成品检测、信息存储、转换与传递、产品分配及应用等的产业群。2019年以来,全球经济负向走势显现,地缘政治危机和逆全球化倾向日益显现,国际经济博弈进入新的调整期,世界经济蕴含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外部需求和动能形成一定抑制作用,但中国电子产品的产值、市场规模全球第一的地位依旧保持。其中,中国电子产品产值为75294亿美元,同比增长2.8%;中国电子产品市场规模达5147.8亿美元,但同比下滑14%从细分领域产销值来看,控制与仪器设备增势较好,产值和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2.5%和32%;无线通信设备保持正增长,产值和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1%和24%;消费电子产品产值同比微增0.6%,销售额略有下滑,较去年同期下降0.8%;电子元器件产值和销售额下降幅度较为明显,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5.1%和3.5%。图 电子行业产业链图谱第二章 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2.1 产业链价值链商业模式2.1.1 产业链电子信息制造业:上游主要有单晶硅、多晶硅、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等行业,产品主要应用于硬盘存储器、移动手机、移动通信基站、微波终端机等行业。电子信息制造行业产业特征:① 技术和资金密集,创新和风险并存。电子信息制造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创新密切相关。以科技研发为先导、具有高创新性和高更新频率已经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② 固定成本高,可变成本低。除了部分信息设备制造业企业外,大多数信息产业企业都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如计算机芯片生产中,70%以上是固定成本。因此,电子信息产品的扩大化生产可以使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不断摊薄。③ 研制开发投资高,生产制造成本相对低。电子信息制造业是研究开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④ 用户成本锁定。电子信息产品具有很强的用户成本锁定效应,即用户一旦使用上某种电子信息产品之后,如果要更新原有的产品,就会遇到巨大的更新转移成本,高更新转移成本带来用户锁定,从而有利于供应商获得长期的高额利润。⑤ 对标准的高度依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对标准的依赖性越来越高。⑥ 高渗透性。电子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很高的渗透性。例如,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生产、控制等领域内被充分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分析、计算机集成系统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机械、航空、航天、造船、建筑、轻工、纺织等产业领域。图 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计算机行业:随着我国电子计算机发展的不断进步,我国电子计算机产业链不断完善,我国电子计算机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我国电子计算机上游主要为主板、CPU、内存、芯片等行业,下游主要为商超、品牌专卖店、电商平台等流通环节,流向最终端消费者手中。图 计算机行业产业链通信行业:受益于我国通信行业的崛起,通信技术服务行业迅速发展。通信技术服务行业的上游行业主要为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仪器制造业等行业,下游行业主要为电信业,主要客户是各大电信运营商和通信设备商。图 通信行业产业链集成电路:集成电路产业链通常由芯片产品生产、芯片产品销售以及终端电子产品设计制造三个环节组成,进一步地,芯片产品生产分为芯片设计、晶圆生产、芯片封测(封装、测试)等三个部分。图 集成电路行业产业链新型显示行业:LCD的生产涉及到上游的玻璃基板、自动化设备、光阻材料、膜材料、靶材、化工材料等等,以及中游的制程,包括清洗、涂布、曝光、蚀刻、电镀等等,到最后的检查、切割、贴片、模组、成盒等等。图 LCD产业链细分2.1.2 商业模式图 电子信息制造业商业模式图 以集成电路行业为例分析商业模式2.2 技术发展我国企业近年来在AMOLED领域投入较大,京东方成为华为Mate 20 Pro手机、折叠屏手机的主要屏幕供应商,维信诺开始为小米、努比亚等手机品牌供应屏幕。随着折叠屏产品走向实际应用,中国企业在AMOLED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升。Micro-LED显示技术近年来吸引了多方面的关注,从技术成熟度来看,Micro-LED器件的制造及量产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工程问题。随着对Micro-LED关注度和投入的不断加大,量产技术进一步完善,Micro-LED有望成为显示技术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激光显示、电子纸等显示技术则主要集中在特定的应用领域。2019年6月,华为发布CloudEngine S系列园区交换机新品和解决方案,涵盖接入交换机、汇聚交换机与核心交换机,为构建Wi-Fi 6时代极速、智能、开放及以业务为中心的全新园区网络奠定基础。在2019年上海世界移动大会(MWCS 2019)期间,中兴通讯发布业界首款5G/FTTH双模家庭网关,兼容大带宽、低时延、大连接的5G网络及高速、稳定、经济的FTTH网络,为用户提供随选双千兆宽带接入体验;锐捷网络发布5G数字室分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白盒软件化协议栈架构、支持边缘计算的容器化技术,以及SA独立组网模式,实现极易扩展和真正漫游的特性,可全面应用在工业、交通、生产、教学等行业和场景,携手用户共赢5G时代。2019年9月,阿里研制的面向下一代数据中心、基于硅光工艺的400G DR4光模块全球首发,这是阿里继2016年、2017年40G和100G自研光模块之后,在光互联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式突破。2.3 政策监管1) 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工信部主要职责包括:研究拟定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并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拟定本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发布行政规章并组织实施;组织制订本行业的技术政策、技术体制和技术标准,并推动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对全国软件产业实行行业管理和监督;组织协调并管理全国软件企业认定工作;统筹推进国家信息化工作,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并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等。工信部下设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专门负责指导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拟订并组织实施软件、系统集成及服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2) 行业自律管理机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自律规范与管理职能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和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承担。3) 相关政策图 相关政策第三章 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3.1 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图 电子元件及设备综合财务分析图 通信设备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图 半导体行业综合财务分析电子信息制造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3.2 行业发展和驱动机制及风险管理3.2.1 行业发展和驱动因子2019年以来,全球经济负向走势显现,地缘政治危机和逆全球化倾向日益显现,国际经济博弈进入新的调整期,世界经济蕴含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外部需求和动能形成一定抑制作用,但中国电子产品的产值、市场规模全球第一的地位依旧保持。其中中国电子产品产值为7529.4亿美元,同比增长2.8%;中国电子产品市场规模达5147.8亿美元,但同比下滑1.4%。从细分领域产销值来看,控制与仪器设备增势较好,产值和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2.5%和3.2%;无线通信设备保持正增长,产值和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1%和2.4%;消费电子产品产值同比微增0.6%,销售额略有下滑,较去年同期下降0.8%;电子元器件产值和销售额下降幅度较为明显。 计算机行业2019年,计算机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利润同比增长2.6%。其中,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达到342亿台。从竞争格局来看,苹果凭借Pad约856万台的出货量位居榜首,同比增长2.3%,占据38.2%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提高0.5个百分点。华为出货量同比提升17%,达到737万台,占据32.9%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小米出货量排名第三,约为123万台,同比增长32.5%,市场份额为55%。 通信行业通信设备制造业平稳增长。2019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3%,利润同比增长27.9%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手机产量为17.01亿部,同比下降6%;程控交换机产量为790.5万线,同比下降20.5%;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产量为4.9亿信道,同比增长14%。2019年,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为3.89亿部,同比下降6.2%,其中5G手机出货量为1376.9万部,上市35款机型。 集成电路行业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7562.3亿元,同比增长15.8%。展望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上半年增速有所放缓,下半年市场有望恢复活力,并在新兴领域释放产能、新一批生产线建成投产等因素的拉动下,全年产业仍将呈现增长态势。3.2.2 行业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电子信息制造行业将面临以下的风险: 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钱袋发瘪”2018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趋缓,收益和盈利能力都有所下降。虽就在2018年后半年政府部门介入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的经营效益回暖程度缓慢,以计算机制造业、通信制造业、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企业来说,其平均负债率不断攀升,电子百强企业的负债率较之更高。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的债务负担日益加重,并且加之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去年以来应收账款周期较长,更加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 新兴投资领域“泡沫泛起”新兴的领域发展所面临的风险较大。自动驾驶、人工智能作为近两年电子信息制造领域的聚焦发展方向,不少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但是由于技术的受限,市场应用发展的缓慢,导致在新兴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现一定的“投资泡沫”。诸如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资金数额庞大,但是在实际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多数资金都流向了低端的人工智能芯片以及“伪人工智能”方向,无法较好的带动企业真正实现该领域的突破发展。而自动驾驶虽投资力度大,融资目标预设高,到年下来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制造目标,新兴领域所产生的资产,投资泡沫影响着电子信息制造产业未来的投资意向。 地方产业的资金“不易落地”我国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产业基金去用于带动扶持本地区的相关产业进行更为向好性的发展。这对于各地区所不新涌现的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来说具有着举足轻重的资金帮扶作用,维持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从具体的实际政府基金所对于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基金注入情况来看,却并不能得以较好的使用。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基金有着特定的投资诉求,容易同社会资金在企业的注入产生利益方面的碰撞冲突,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对于一些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缺乏深度的了解,且在投资标注的预设方面设定值太高,进而导致难以在很多企业进行基金的利用,一些基金的实际使用额度甚至不足10%,无法去实现推进产业投资、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 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电子信息产业是美国打击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在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后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投资形势。经调查了解,部分企业的订单已收到或者预计会受到巨大的影响,甚至有部分国内整机企业和配套企业已经在考虑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印度等地以此来应对贸易到来的风险。3.3 竞争分析从全球产业分布情况来看,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体依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导,继续保持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领域的优势;中国、印度、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依托其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逐步向电子信息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升级。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越来越呈现价值链分工的态势美国在云计算、互联网服务、软件、半导体等处于全球领先;日韩以电子元器件、半导体,其中日本偏向电子元器件、韩国侧重半导体;中国台湾以半导体代工及电子元器件为主;中国大陆以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互联网服务等为主;越南、印度承接部分组装与零组件业务。 中国:市场规模达世界第一,但附加值仍处于较低水平自2014年以来,在政策及资本的双轮驱动下,我国电子产业快速发展,在电子高端制造、半导体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2019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整体运行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育新”的特点。据GII research统计,201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份额约为27.08%,保持全球第一的稳固地位。3.4 中国主要参与企业图 2020年全国电子信息竞争力百强榜图 A股及港股上市企业3.5 全球重要竞争者图 国外上市企业1) 苹果公司(APPLE)[AAPL.O]:苹果公司是美国的一家高科技公司,设计、生产和销售个人电脑、便携式数字音乐播放器和移动通信工具、各种相关软件、辅助设施、外围设备和网络产品等。销售途径多种多样,包括在线商店、零售店、直销、转售和第三方批发等。此外,苹果还销售第三方产品、iPod和iPhone等兼容产品,包括应用软件、打印机、存储装置、音响、耳机和各种配件和外围设备。该公司的产品主要面向教育界、创业者、消费者和商业以及政府用户。苹果公司的个人计算机产品包括桌上型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服务器、存储产品、相关设备和外围设备以及各种第三方硬件产品。2) 微软公司(MICROSOFT)[MSFT.O]:微软公司是一家基于美国的跨国电脑科技公司,是世界PC机软件开发的先导,比尔·盖茨是它的创始人。公司以研发、制造、授权和提供广泛的电脑软件服务业务为主。该公司创建于1975年,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德,最为著名和畅销的产品为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Office系列软件,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3)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中文简称:台积电,英文简称:tsmc,属于半导体制造公司。成立于1987年,是全球第一家专业积体电路制造服务(晶圆代工foundry)企业,产量销售额占据芯片行业第一。第四章 未来展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持续增大的外部压力下,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利润、出口等基本面数据增速预计将持续放缓。与此同时,随着中美政治经济关系进入质变期,逆全球化趋势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倾向加强,全球经济贸易分工合作的共识和基础开始动摇。在产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多变的形势下,应加快构建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安全体系,攻坚电子信息领域基础核心技术,塑造产业竞争优势和发展新路径。1. 从外部环境看,国内经济为产业发展提供新支撑新契机国内宏观经济稳定性和韧性持续增强,新动能、新消费为产业发展提供新支撑、新契机。面对全球经济增速渐趋弱化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大的挑战,国内宏观经济成功抵御各类下行风险的冲击,经济发展韧性有所强化,推动经济平稳运行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为电子信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契机和支撑。2. 从内部趋势看,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将延续放缓态势市场对宏观经济的预期也将趋于稳定,且每年第三、第四季度为消费电子产品传统旺季,当前电子元器件产量回暖、库存下降趋势已较为明显。3. 从拓展路径看,热点领域向产业化、规模化、场景化迈进新基建被视为对冲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构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之基,是支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在国家战略布局和市场需求多方面因素的驱动下,新基建推进步伐加速,推动细分领域向产业化、规模化、场景化发展迈进。4. 从底层驱动看,技术空间、演进轨迹和底层架构将发生深刻变革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呈现诸多新特征,技术空间、演进轨迹和底层架构将发生深刻变化。5. 从体系格局看,电子信息制造业国际分工体系将加快重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纵向深入,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地缘政治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全球竞争格局和分工体系加快重塑。Cover Photo by Michael Dziedzic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