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电子信息制造行业发展报告男人河

电子信息制造行业发展报告

第一章 行业概况电子信息制造业又名ICT产业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信息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在电子信息发展及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作为一种军转民和军民结合型产业,其主要通过研制及生产各种电子仪器及设备、与电子设备相关的电子元件、电子器件实现人们对于信息化时代电子产品的需求。目前,由电子信息制造业所形成的一系列产业,已成为集信息采集与加工、电子产品生产、成品检测、信息存储、转换与传递、产品分配及应用等的产业群。2019年以来,全球经济负向走势显现,地缘政治危机和逆全球化倾向日益显现,国际经济博弈进入新的调整期,世界经济蕴含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外部需求和动能形成一定抑制作用,但中国电子产品的产值、市场规模全球第一的地位依旧保持。其中,中国电子产品产值为75294亿美元,同比增长2.8%;中国电子产品市场规模达5147.8亿美元,但同比下滑14%从细分领域产销值来看,控制与仪器设备增势较好,产值和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2.5%和32%;无线通信设备保持正增长,产值和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1%和24%;消费电子产品产值同比微增0.6%,销售额略有下滑,较去年同期下降0.8%;电子元器件产值和销售额下降幅度较为明显,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5.1%和3.5%。图 电子行业产业链图谱第二章 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2.1 产业链价值链商业模式2.1.1 产业链电子信息制造业:上游主要有单晶硅、多晶硅、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等行业,产品主要应用于硬盘存储器、移动手机、移动通信基站、微波终端机等行业。电子信息制造行业产业特征:① 技术和资金密集,创新和风险并存。电子信息制造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创新密切相关。以科技研发为先导、具有高创新性和高更新频率已经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② 固定成本高,可变成本低。除了部分信息设备制造业企业外,大多数信息产业企业都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如计算机芯片生产中,70%以上是固定成本。因此,电子信息产品的扩大化生产可以使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不断摊薄。③ 研制开发投资高,生产制造成本相对低。电子信息制造业是研究开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④ 用户成本锁定。电子信息产品具有很强的用户成本锁定效应,即用户一旦使用上某种电子信息产品之后,如果要更新原有的产品,就会遇到巨大的更新转移成本,高更新转移成本带来用户锁定,从而有利于供应商获得长期的高额利润。⑤ 对标准的高度依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对标准的依赖性越来越高。⑥ 高渗透性。电子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很高的渗透性。例如,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生产、控制等领域内被充分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分析、计算机集成系统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机械、航空、航天、造船、建筑、轻工、纺织等产业领域。图 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计算机行业:随着我国电子计算机发展的不断进步,我国电子计算机产业链不断完善,我国电子计算机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我国电子计算机上游主要为主板、CPU、内存、芯片等行业,下游主要为商超、品牌专卖店、电商平台等流通环节,流向最终端消费者手中。图 计算机行业产业链通信行业:受益于我国通信行业的崛起,通信技术服务行业迅速发展。通信技术服务行业的上游行业主要为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仪器制造业等行业,下游行业主要为电信业,主要客户是各大电信运营商和通信设备商。图 通信行业产业链集成电路:集成电路产业链通常由芯片产品生产、芯片产品销售以及终端电子产品设计制造三个环节组成,进一步地,芯片产品生产分为芯片设计、晶圆生产、芯片封测(封装、测试)等三个部分。图 集成电路行业产业链新型显示行业:LCD的生产涉及到上游的玻璃基板、自动化设备、光阻材料、膜材料、靶材、化工材料等等,以及中游的制程,包括清洗、涂布、曝光、蚀刻、电镀等等,到最后的检查、切割、贴片、模组、成盒等等。图 LCD产业链细分2.1.2 商业模式图 电子信息制造业商业模式图 以集成电路行业为例分析商业模式2.2 技术发展我国企业近年来在AMOLED领域投入较大,京东方成为华为Mate 20 Pro手机、折叠屏手机的主要屏幕供应商,维信诺开始为小米、努比亚等手机品牌供应屏幕。随着折叠屏产品走向实际应用,中国企业在AMOLED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升。Micro-LED显示技术近年来吸引了多方面的关注,从技术成熟度来看,Micro-LED器件的制造及量产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工程问题。随着对Micro-LED关注度和投入的不断加大,量产技术进一步完善,Micro-LED有望成为显示技术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激光显示、电子纸等显示技术则主要集中在特定的应用领域。2019年6月,华为发布CloudEngine S系列园区交换机新品和解决方案,涵盖接入交换机、汇聚交换机与核心交换机,为构建Wi-Fi 6时代极速、智能、开放及以业务为中心的全新园区网络奠定基础。在2019年上海世界移动大会(MWCS 2019)期间,中兴通讯发布业界首款5G/FTTH双模家庭网关,兼容大带宽、低时延、大连接的5G网络及高速、稳定、经济的FTTH网络,为用户提供随选双千兆宽带接入体验;锐捷网络发布5G数字室分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白盒软件化协议栈架构、支持边缘计算的容器化技术,以及SA独立组网模式,实现极易扩展和真正漫游的特性,可全面应用在工业、交通、生产、教学等行业和场景,携手用户共赢5G时代。2019年9月,阿里研制的面向下一代数据中心、基于硅光工艺的400G DR4光模块全球首发,这是阿里继2016年、2017年40G和100G自研光模块之后,在光互联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式突破。2.3 政策监管1) 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工信部主要职责包括:研究拟定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并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拟定本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发布行政规章并组织实施;组织制订本行业的技术政策、技术体制和技术标准,并推动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对全国软件产业实行行业管理和监督;组织协调并管理全国软件企业认定工作;统筹推进国家信息化工作,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并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等。工信部下设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专门负责指导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拟订并组织实施软件、系统集成及服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2) 行业自律管理机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自律规范与管理职能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和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承担。3) 相关政策图 相关政策第三章 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3.1 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图 电子元件及设备综合财务分析图 通信设备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图 半导体行业综合财务分析电子信息制造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3.2 行业发展和驱动机制及风险管理3.2.1 行业发展和驱动因子2019年以来,全球经济负向走势显现,地缘政治危机和逆全球化倾向日益显现,国际经济博弈进入新的调整期,世界经济蕴含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外部需求和动能形成一定抑制作用,但中国电子产品的产值、市场规模全球第一的地位依旧保持。其中中国电子产品产值为7529.4亿美元,同比增长2.8%;中国电子产品市场规模达5147.8亿美元,但同比下滑1.4%。从细分领域产销值来看,控制与仪器设备增势较好,产值和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2.5%和3.2%;无线通信设备保持正增长,产值和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1%和2.4%;消费电子产品产值同比微增0.6%,销售额略有下滑,较去年同期下降0.8%;电子元器件产值和销售额下降幅度较为明显。 计算机行业2019年,计算机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利润同比增长2.6%。其中,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达到342亿台。从竞争格局来看,苹果凭借Pad约856万台的出货量位居榜首,同比增长2.3%,占据38.2%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提高0.5个百分点。华为出货量同比提升17%,达到737万台,占据32.9%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小米出货量排名第三,约为123万台,同比增长32.5%,市场份额为55%。 通信行业通信设备制造业平稳增长。2019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3%,利润同比增长27.9%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手机产量为17.01亿部,同比下降6%;程控交换机产量为790.5万线,同比下降20.5%;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产量为4.9亿信道,同比增长14%。2019年,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为3.89亿部,同比下降6.2%,其中5G手机出货量为1376.9万部,上市35款机型。 集成电路行业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7562.3亿元,同比增长15.8%。展望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上半年增速有所放缓,下半年市场有望恢复活力,并在新兴领域释放产能、新一批生产线建成投产等因素的拉动下,全年产业仍将呈现增长态势。3.2.2 行业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电子信息制造行业将面临以下的风险: 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钱袋发瘪”2018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趋缓,收益和盈利能力都有所下降。虽就在2018年后半年政府部门介入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的经营效益回暖程度缓慢,以计算机制造业、通信制造业、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企业来说,其平均负债率不断攀升,电子百强企业的负债率较之更高。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的债务负担日益加重,并且加之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去年以来应收账款周期较长,更加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 新兴投资领域“泡沫泛起”新兴的领域发展所面临的风险较大。自动驾驶、人工智能作为近两年电子信息制造领域的聚焦发展方向,不少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但是由于技术的受限,市场应用发展的缓慢,导致在新兴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现一定的“投资泡沫”。诸如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资金数额庞大,但是在实际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多数资金都流向了低端的人工智能芯片以及“伪人工智能”方向,无法较好的带动企业真正实现该领域的突破发展。而自动驾驶虽投资力度大,融资目标预设高,到年下来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制造目标,新兴领域所产生的资产,投资泡沫影响着电子信息制造产业未来的投资意向。 地方产业的资金“不易落地”我国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产业基金去用于带动扶持本地区的相关产业进行更为向好性的发展。这对于各地区所不新涌现的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来说具有着举足轻重的资金帮扶作用,维持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从具体的实际政府基金所对于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基金注入情况来看,却并不能得以较好的使用。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基金有着特定的投资诉求,容易同社会资金在企业的注入产生利益方面的碰撞冲突,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对于一些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缺乏深度的了解,且在投资标注的预设方面设定值太高,进而导致难以在很多企业进行基金的利用,一些基金的实际使用额度甚至不足10%,无法去实现推进产业投资、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 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电子信息产业是美国打击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在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后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投资形势。经调查了解,部分企业的订单已收到或者预计会受到巨大的影响,甚至有部分国内整机企业和配套企业已经在考虑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印度等地以此来应对贸易到来的风险。3.3 竞争分析从全球产业分布情况来看,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体依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导,继续保持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领域的优势;中国、印度、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依托其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逐步向电子信息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升级。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越来越呈现价值链分工的态势美国在云计算、互联网服务、软件、半导体等处于全球领先;日韩以电子元器件、半导体,其中日本偏向电子元器件、韩国侧重半导体;中国台湾以半导体代工及电子元器件为主;中国大陆以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互联网服务等为主;越南、印度承接部分组装与零组件业务。 中国:市场规模达世界第一,但附加值仍处于较低水平自2014年以来,在政策及资本的双轮驱动下,我国电子产业快速发展,在电子高端制造、半导体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2019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整体运行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育新”的特点。据GII research统计,201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份额约为27.08%,保持全球第一的稳固地位。3.4 中国主要参与企业图 2020年全国电子信息竞争力百强榜图 A股及港股上市企业3.5 全球重要竞争者图 国外上市企业1) 苹果公司(APPLE)[AAPL.O]:苹果公司是美国的一家高科技公司,设计、生产和销售个人电脑、便携式数字音乐播放器和移动通信工具、各种相关软件、辅助设施、外围设备和网络产品等。销售途径多种多样,包括在线商店、零售店、直销、转售和第三方批发等。此外,苹果还销售第三方产品、iPod和iPhone等兼容产品,包括应用软件、打印机、存储装置、音响、耳机和各种配件和外围设备。该公司的产品主要面向教育界、创业者、消费者和商业以及政府用户。苹果公司的个人计算机产品包括桌上型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服务器、存储产品、相关设备和外围设备以及各种第三方硬件产品。2) 微软公司(MICROSOFT)[MSFT.O]:微软公司是一家基于美国的跨国电脑科技公司,是世界PC机软件开发的先导,比尔·盖茨是它的创始人。公司以研发、制造、授权和提供广泛的电脑软件服务业务为主。该公司创建于1975年,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德,最为著名和畅销的产品为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Office系列软件,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3)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中文简称:台积电,英文简称:tsmc,属于半导体制造公司。成立于1987年,是全球第一家专业积体电路制造服务(晶圆代工foundry)企业,产量销售额占据芯片行业第一。第四章 未来展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持续增大的外部压力下,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利润、出口等基本面数据增速预计将持续放缓。与此同时,随着中美政治经济关系进入质变期,逆全球化趋势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倾向加强,全球经济贸易分工合作的共识和基础开始动摇。在产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多变的形势下,应加快构建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安全体系,攻坚电子信息领域基础核心技术,塑造产业竞争优势和发展新路径。1. 从外部环境看,国内经济为产业发展提供新支撑新契机国内宏观经济稳定性和韧性持续增强,新动能、新消费为产业发展提供新支撑、新契机。面对全球经济增速渐趋弱化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大的挑战,国内宏观经济成功抵御各类下行风险的冲击,经济发展韧性有所强化,推动经济平稳运行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为电子信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契机和支撑。2. 从内部趋势看,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将延续放缓态势市场对宏观经济的预期也将趋于稳定,且每年第三、第四季度为消费电子产品传统旺季,当前电子元器件产量回暖、库存下降趋势已较为明显。3. 从拓展路径看,热点领域向产业化、规模化、场景化迈进新基建被视为对冲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构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之基,是支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在国家战略布局和市场需求多方面因素的驱动下,新基建推进步伐加速,推动细分领域向产业化、规模化、场景化发展迈进。4. 从底层驱动看,技术空间、演进轨迹和底层架构将发生深刻变革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呈现诸多新特征,技术空间、演进轨迹和底层架构将发生深刻变化。5. 从体系格局看,电子信息制造业国际分工体系将加快重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纵向深入,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地缘政治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全球竞争格局和分工体系加快重塑。Cover Photo by Michael Dziedzic on Unsplash

银白

2019年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附图表)

中商情报网讯: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2018年,对于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全球传统消费电子市场疲软不振,产业发展经贸不确定性不断提升,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可谓迎难而上谋发展。展望2019年,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态势下,电子信息制造业面临“外患内忧”的瓶颈局面,增长力度将有所减缓,并亟待聚力创新,打造差异化竞争体系,走向高质量发展。据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1-4月,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6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增加值同比增长12.4%,增速比上月加快2.2个百分点。从出口交货值来看:1-4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4.9%,增速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4月份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月加快6.2个百分点。可见,2019年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已慢慢趋向高质量发展。数据来源:工信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行业营收来看:最新数据显示,1-4月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1%,利润同比下降15.3%,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93%,营业成本同比增长6.1%,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同比增长5.4%。总体来看,行业营收及利润低于2018年整体水平,体现了电子信息制造业效益整体下滑。数据来源:工信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来看:1-4月,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增长0.3%。其中,4月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增长0.3%,比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整体来看,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自2018年起在不断上升。数据来源:工信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2019年1-4月,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7%,比1-3月加快1.2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制造业投资增速4.2个百分点。数据来源:工信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019年电子信息行业展望从电子信息行业最新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增速有所放缓。展望2019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仍将保持平稳增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增加,企业业绩增速将进入换挡期。据业内分析:2019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会面临如下几大瓶颈: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同时,国际贸易形势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可以预计,2019年,部分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的订单将受到贸易冲突影响,负面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将继续扩大。 重点行业加速发力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正加速结构调整与动能转换。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子学表示,一方面,手机、计算机和彩电等传统行业继续保持规模优势;另一方面,主要行业和产品的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成果显著,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机市场渗透率超过80%,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产品、虚拟现实设备等新兴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无人机、智慧健康养老等新兴领域,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技术和应用在全球处于领先位置。在智能手机市场,2019年,高端市场竞争加剧,新技术、新产品将拉动新消费。随着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由增量转存量,各大品牌纷纷瞄准高端市场,一批高性能、高价位的产品将被集中推出。2019年,屏幕、拍照、快充、识别等功能技术的成熟,有望拉动智能手机的新一波消费。此外,随着5G商用的不断推进,几乎所有品牌均表示将在2019年发布5G手机,5G手机将成为推动智能手机消费的另一个增长点。核心领域仍待突破2018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不断夯实核心基础领域。而 2019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要走向高质量发展并非易事。由于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新兴领域创新与国际速度显现落差,亟需加速合力凝成协同创新体系;传统领域下降态势尚难被创新势能提振,有待聚力打造差异化竞争体系;产业规模和供应链掌控水平尚不协调,亟待构建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扫雷

电子信息产业深度报告:剖析电子产业三大关键点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我们认为本轮疫情导致板块大幅波动之后,重点着眼从决定公司核心产业 价值的三大关键点入手分析。1、创新趋势:创新是决定电子行业的估值 与持续成长的核心逻辑,本轮创新由 5G 驱动的数据中心、手机、通讯等 历史上第一次共振,创新进度及强度与疫情无关;2、中期供需:全球半 导体投资关注中期供需的核心变量——需求与资本开支,疫情会有一定扰 动短期需求,但中期三大需求不受本质影响,而全球资本开支截止 2019Q3 末还没有全面启动,并有部分企业由于疫情再次递延资本开支,中期供需 缺口有望继续放大,尤其是半导体产业由于产业重要性及自动化产线,受 疫情影响幅度更小;3、上市企业情况:疫情只要不进一步显著升级,5G 手机成为今年手机厂必争之地,手机销售有望三月份企稳,需求递延至Q2,Q2 将提前进入旺季。产业链核心环节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电子行业今年由于订单饱满,春节开工率相比较过去三年有增加。疫情进一步加 剧供应链往龙头集中的趋势;上市公司逐步进入正式开工,改善担忧。供给方面,全球资本开支除龙头台积电外尚未全面启动,我们预计本次疫 情中部分企业将再度进行资本开支递延,中期供需缺口有望进一步放大, 中期景气度有望继续保持向上趋势!重申看好具备涨价空间的相关标的。 一般来说,芯片成本中封装、测试、人工等成本相对固定,晶圆代工价格 为可变成本,如果芯片公司议价能力强,能够将晶圆厂代工价格向下传导, 则利润弹性将大于涨价幅度!国产替代历史性机遇开启,2019 年正式从主题概念到业绩兑现,2020 年有望继续加速。逆势方显优质公司本色,为什么在 19 年行业下行周期 中 A 股半导体公司迭超预期,优质标的国产替代、结构改善逐步兑现至报 表是核心原因。进入 2020 年,我们预计在国产化加速叠加行业周期景气 上行之下,A 股半导体龙头公司们有望继续延续高增长表现!消费电子中期需求有望企稳,创新趋势不变。Q1 营业收入占全年营业收 入占比的 15%~18%,利润占比一般为全年归母净利润的 12%~15%,上 半年通常为消费电子公司的传统淡季,因此短期的需求变化对消费电子公 司的影响有限。面板行业反转,补库需求已经启动。我们认为疫情对于面板短期需求影响 较少,2020 年需求增速有望提升。从需求端看,面板作为全球产业链, 电视机销量国内占全球比重约 20~30%,疫情仅影响国内需求一个季度, 且 Q2~Q3 有可能出现需求报复性反弹,全年需求压力不大。建议关注半导体、光学、可穿戴领域包括 TWS、智能手表、AR/VR 产业 链投资机会。半导体:经营平稳,需求递延,中期供需缺口有望放大决定电子行业估值水平与成长性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本轮创新周期基于5G 驱动的手机、物联网、通讯基建、数据中心产业共振,中长期看疫情因素只会造成短暂的供给扰动和需求递延。供需来看,中期电子、通信、数据中心三大需求不受本质影响,短期消费类需求会产生递延;供给方面,全球资本开支除龙头台积电外尚未全面启动,我们预计本次疫情中部分企业将再度进行资本开支递延,中期供需缺口有望进一步放大,中期景气度有望继续保持向上趋势!晶圆厂经营平稳,设计公司陆续复工从半导体公司经营角度来看,我们认为由于晶圆代工厂高度自动化的特点、芯片设计公司轻资产属性,供给端整体受疫情影响幅度较小。我们近期产业跟踪到国内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春节期间运营正常,台积电大陆工厂内部运营亦没有发生中断,各大代工厂员工值班照常,生产平稳进行,供给端得到保障。IC 设计公司由于自身行业属性(轻资产、设计人员通过 EDA 工具进行版图设计),完全具备远程办公条件,且部分龙头公司如韦尔股份、汇顶科技在海外亦有设计团队分布, 我们预计设计环节受本次疫情影响十分有限,但物流运输环节限制及瓶颈有可能对短期交付产生影响。以史为鉴,我们对全球主要晶圆代工厂台积电、中芯国际、联电等进行复盘,回顾 2003年前后经营表现。可以发现在 2003 年上半年“非典”期间,台积电、中芯国际、联电、世界先进五家晶圆厂均体现正常淡旺季特征(Q1 平均产能利用率 78%、Q2 平均产能利用率 91%),未出现显著异常。并且由于当时各家晶圆厂均处于新一轮扩产周期,因此从产能利用率和晶圆出货量两个指标来看,03年在 02 年基础上均有大幅提升!其中单季度平均产能利用率水平由 02年的 66%-77%提升至 03 年的 78%-97%,单季度晶圆出货水平由 02 年的 60 万片出头提升至 03 年底近 100 万片。03“非典”期间台积电防疫措施:自疫区返回工作职位需要自我隔离 14 天;每日登记部门员工和工程师的体温记录列表;厂区和生产部门分隔成不同区域;内部常规性会议及管理人员分为两队等。需要强调的是,03 年台积电、联电、世界先进绝大部分产能都还位于中国台湾,随着大陆晶圆厂持续落地建成以及全球电子终端组装产业链转移,20 年相比 03 年中国大陆无论是在晶圆产能还是半导体元器件消耗量上均有跃升,因此以 03 年的情况进行推演会具有局限性。但是从本部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 03 年的正常运营、快速增长和近期运营表态来看,我们认为在严格防护措施下,具备高自动化生产水平的晶圆代工厂在当前疫情状况下仍然能够继续保持正常运营与生产。封测:短期影响不改景气提升及国产替代逻辑第一季度为传统淡季,收入、利润占比较低。封测行业 2014 年以来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占比约为 22%,归母净利润占比约为 22%。封测行业具有季节性,第一季度是传统淡季,工作天数也相对较少,第一季度在收入和利润端的占比均是全年最低。受短期疫情影响,第一季度利润受到一定影响,假设一季度利润下滑比重为 50%,那么对应全年利润预期减少约 10%。考虑到这是一次性影响,并且 Q2/Q3 可能出现被推迟的需求返弹,我们预计对 2020 年短期利润预期影响不超过 10%,并且有助于 Q2 的淡季改善和 Q3 的旺季稼动率提升。封测产能受疫情影响,可能成为产业链瓶颈。半导体产业链上,上游晶圆厂设备全年无休,流片持续进行;下游 IC 设计员工人数相对较少,复工问题比较不复杂。终端需求没有消失,消费电子、通讯、数据中心三大板块,通讯和数据中心需求相对不受疫情影响, 智能手机在经历短暂下滑之后可能面临回补和返弹,届时员工人数相对较多的封测产业链可能成为产业链瓶颈。复工有序推进,行业景气度较高。根据我们统计的信息,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等封测厂根据当地政府规定主要在 2.10 正式复工,由于行业景气度较高,各工厂均有部分在岗员工持续加班。晶方科技由于产线没有放假,没有复工问题,假期期间公司按规定加强了对厂区和员工管理,确保安全生产。封测厂资本开支加速进行。封测厂景气较高,2020 年长电科技主要资本开支投资计划节奏比以往加速,全年预计至少 30 亿,其中 14.3 亿针对重点客户。通富微电针对大客户也会进行投资。华天西安厂厂区利用率较高,计划 2020 年开始逐步推进南京厂量产。晶方科技增发 14 亿元,投资于 12 英寸TSV,产能预计迅速增加。如果由于疫情影响运输及设备入厂、新员工招聘等,封测环节的产能瓶颈有可能凸显,景气度进一步提升。重申封测产业国产替代和行业周期回暖两大逻辑不变我们自 2019 年下半年以来密集推荐封测板块。国产替代份额提升叠加行业周期回暖双击下,封测板块景气上行,19Q3 收入端已经逐渐修复,后续有望释放利润,带来中期维度的大级别机会,继续推荐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晶方科技。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等三大封测厂合计全球市占率超过 20%,具备全球竞争力。长期视角相对成熟,具备中期维度的产业投资机会。封测重资产属性强,产能利用率是盈利的关键。在周期上行时,跨越平衡点后具有较高利润弹性,需求和产能的矛盾也会导致局部涨价。我们认为在当前华为/海思重塑国产供应链背景下,国内代工、封测以及配套设备材料公司有望全面受益,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海思全球封测需求空间较大,且保持较高增速。目前海思在台湾封测为主,我们预计未来会逐渐向大陆转移。资本开支尚未全面启动,供需缺口有望进一步放大全球资本开支除龙头台积电外尚未全面启动,我们预计本次疫情中部分企业将再度进行资本开支递延,中期供需缺口有望进一步放大,中期景气度有望继续保持向上趋势!我们同样对 03 年“非典”前后全球晶圆代工厂资本开支进行回顾,由于 03 年一季度起的疫情爆发,全球晶圆代工资本开支出现两个季度的锐减,台积电和中芯国际扩产计划放缓(其中台积电松江 8 寸厂建设延迟),但在疫情缓和后资本开支迅速开始逐渐攀升。资本开支是创新周期的先行指标,我们复盘台积电二十年成长,每一轮资本开支大幅上调后均有 2~3 年的显著高增长。历史上台积电基本每 10 年出现一次资本开支跃升,此前分别是 99~01、10~11 年,并且每次资本开支大幅上调后的 2-3 年营收复合增速会显著超过其他年份。以 09~11 年为例,资本开支从 09 年 27 亿美元跃升至 60-90 亿美元,此后保持于高位,相应在 11 年率先推出 28nm 制程引领行业实现连续高增长。本轮 7nm/5nm EUV 同样是重要的制程节点,面向AI/HPC/5G/IoT 等应用爆发,台积电资本开支再度进入跃迁式提升,从 2018 年的 105 亿美元提升至 2019 年 149 亿美元,2020 年还将继续维持高位。目前从全球龙头 Foundry 与 IDM 公司指引来看,晶圆代工厂先于 IDM 厂开启扩张, 资本开支尚未全面启动。继台积电后,中芯国际亦发布公告大幅采购 AMAT 等厂商设备, 积极进行产能扩充。但对于存储、模拟、射频、功率等 IDM 厂商而言,资本开支水平仍未上调。部分元器件库存水平已经调整到位,利基型产品率先反弹。根据海力士财报数据,19 年底 NAND Flash 库存已经下降稳定至 4-5 周水平,DRAM 库存亦从 19Q3 的 5 周左右水平下降至 4 周左右。我们产业跟踪来看利基型产品先于主流存储产品见底、部分已经出现价格反弹,其中 2D SLC NAND 率先见底,整体顺序:2D SLC NAND Flash→NOR Flash→3D NAND Flash→DRAM。以利基型产品 NOR Flash 为例,产业趋势向上明确,测算含 TWS 耳机、手表手环、智能电表、5G 基站在内的增量新需求大幅超过当前新增产能,供需剪刀差下涨价有望具备更强持续性。本轮涨价与 17 年最大不同在于——17 年是美光及 cypress 推出造成供给侧脉冲式下降引起涨价,本轮涨价核心是由可穿戴设备爆品放量拉动需求提升,纯增量且未来两年仍能保持超高速增长,20 年智能电表容量升级为代表的物联网创新有望成为 X 因素!IC INSIGHTS 预计 2019 年 DRAM CAPEX 将下滑 28%,而从最近三星、海力士、美光三家厂商财报口径来看,20 年在存储芯片领域仍将维持谨慎资本开支。我们认为资本开支递延背景下中期供需缺口有望进一步放大,中期景气度有望继续保持向上趋势,重申看好具备涨价空间的相关标的。一般来说,芯片成本中封装、测试、人工等成本相对固定,晶圆代工价格为可变成本,如果芯片公司议价能力强,能够将晶圆厂代工价格向下传导,则利润弹性将大于涨价幅度!国产替代窗口期才刚开启,20 年继续加速国产替代历史性机遇开启,2019 年正式从主题概念到业绩兑现。2020 年有望继续加速。逆势方显优质公司本色,为什么在 19 年行业下行周期中A 股半导体公司迭超预期, 优质标的国产替代、结构改善逐步兑现至报表是核心原因。进入 2020 年,我们预计在国产化加速叠加行业周期景气上行之下,A 股半导体龙头公司们有望继续延续高增长表现!我们预计华为正在开启一轮国产供应链重塑,目前产业跟踪来看代工、封装、测试以及配套设备、材料已经开始实质性受益。从国产替代的进度来看,华为非 A 比例稳步提升。数字领域依靠海思自身的能力就非常强,自研强度上来之后替代速度会更快,模拟领域国内有一批不错的优质公司也能够贡献一份力量,射频、存储环节的国产份额也开始逐步提升;华为过去半年多时间已经加大了对国内厂商的扶持力度,华为对供应商资质非常严格, 过去很多元器件非行业前三华为基本不会给供应商合作的机会,但从过去一年的产业跟踪来看,华为大幅放开了对国内有潜力供应商的认证条件。我们认为 2019 年华为引领的国产替代才刚刚开始,且 19H2 开始才逐渐对财报营收和利润产生实质性影响,2020 年相关公司的国产替代占比会继续大幅提升。从国产电源管理模拟 IC 龙头矽力杰经营情况来看,尽管华为为代表的终端龙头从 5-6 月就开始大力推进国产替代,但体现在上市公司收入端直到 19 年 9 月份才开始出现逐月同比增速加速,且这一趋势愈演愈烈,同比增速由 19 年 9 月的 20%提升至 19 年 12 月的 74%!消费电子:中期需求有望企稳,创新趋势不变国内 2 月手机出货占比低,3 月有望企稳根据市场调研机构 Canalys 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 3.69 亿部,相较去年同比下滑 7%。五大厂商除了华为之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小米和苹果下降幅度较大,超过了 21%。华为 2019 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1.42 亿部,从 2018 年 26.5%的市场份额攀升至 38.5%。OPPO、vivo、小米、苹果分别占据第二到第五名的出货排序。前五大智能手机品牌占据了 91.3%的市场份额,市场进一步向头部厂商集中。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报告显示,19 年 12 月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3,044.40 万部,同比下滑 14.7%。我们选取了近五年每年1 月以及 2 月中国国内的手机出货量作为样本,通过对比发现,每年 1 月的出货量基本占到全年出货占比的 9%~10%,每年 2 月的出货量基本占到全年出货占比的4%~5%,受到疫情的影响 2 月份的手机出货量或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由于 2 月本身作为全年销售的淡季时期,对全年的出货影响甚微,并且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我们认为 3 月份的终端需求有望企稳。上半年为消费电子的传统淡季,影响有限我们选取了消费电子 12 家公司作为样本,通过比较发现通常一季度的营业收入占全年营业收入占比的 15%~18% , 一季度的利润占比一般为全年归母净利润的12%~15%,上半年通常为消费电子公司的传统淡季,因此短期的需求变化对消费电子公司的影响有限。苹果一季度需求递延,三星国内销售占比较低根据 IDC 的最新报告统计,2019 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3.688 亿部,同比下滑 1.1%。从 2019 年全年来看,三星、华为、苹果、小米、OPPO 出货量排名前五位, 出货量分别为 2.96 亿部、2.41 亿部、1.91 亿部、1.26 亿部、1.14 亿部。同比分别增长1.2%/16.8%/-8.5%/5.5%/0.9%。目前全球智能手机处于存量市场,随着 19 年后半年5G 商用开启,智能手机有望迎来新增长。反观苹果手机一季度在中国地区的出货量,2016~2019 年一季度苹果手机的出货量占全年占比分别为 22%/23%/27%/23%,通常而言,一二季度一般为消费电子的淡季,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一季度的需求受到的影响有望在二季度起得到恢复。我们认为换机需求向后递延,对于苹果下半年新机发布及销售并不算坏事。而三星的出货结构则以海外为主,以 19年第三季度为例,中国地区的出货量占比仅为1%,因此此次疫情对三星手机出货量的影响有限,我们重申看好三星收入比重较大的相关标的。面板:行业反转,补库需求已经启动面板行业自动化率水平高,武汉产线全年无休武汉是国内的面板重镇之一,京东方、华星光电、深天马在武汉均有面板厂。武汉面板产线世代线、技术品类分布较为齐全,且下游应用涵盖广泛。存量方面,武汉天马 4.5 代线面向专业显示,武汉天马 6 代线和华星光电 T3 主要面向智能手机。增量方面,京东方 B17 面向 TV,华星光电 T4 面向智能手机。现有设备未休息,产线保持正常运行。面板行业自动率水平高,无尘车间运作,产线设备全年无休,武汉疫情是对材料和出货等运输行为产生限制,对上下游供应链厂商复工时间产生推迟。由于节前正常的备货行为,推迟一周复工暂不影响面板产线的生产运营。由于新增设备进厂的放缓,爬产的产线预计适当推迟。2020 年新增产能主要由 2019 年在爬坡产线和 2020 年新开产线,武汉京东方 B17 位增量最大的产线,供给端爬产预计放缓。2019 年主要在爬坡产线包括华星光电T6 11 代、惠科滁州 8.6 代两条线,2020 年新增产线主要是京东方 B17 10.5 代和惠科绵阳 8.6 代两条线,以及产能释放具有不确定性的夏普广州增城 10.5 代线。合计增量约 10.5%。这个测算假设忽略厂商通过控制生产使实质产能利用率下行。基于产业判断,韩国退出LCD 行业是战略行为,三星推动 QD-OLED 商业化以及 LGD 战略调整 P7、P8 工厂是大概率事件,产业趋势明确。但是,韩国厂商尚未给出 2020 年及以后产能调整的计划,因此测算 2020 年供给减少量需要基于一定的假设。在此情境下,我们假设韩国明年月均平均减少一半的产能(具体假设见下表),所减少的占明年供给总量约6.5%。短期需求影响较少,2020 年需求增速有望提升。从需求端看,面板作为全球产业链, 电视机销量国内占全球比重约 20~30%,疫情仅影响国内需求一个季度,且 Q2~Q3 有可能出现需求报复性反弹,全年需求压力不大。电视机销量具有明显周期性,偶数年增速一般会强于奇数年。在 2019 年电视机需求疲弱的基数上,2020 年需求新增亮点来自于夏天的奥运会和欧冠赛事拉动。一季度为传统淡季,行业景气周期是更重要的因素第一季度是显示面板传统淡季,一般而言第一季度显示面积出货量占比约22~24%。从应用角度,占大尺寸面积比重约八成的电视面板2011~2018 年一季度出货面积占比为23%。从厂商角度,京东方 2016~2018 年一季度出货面积约 22%,华星光电 2016~2018年一季度出货面积约 23%。显示行业一季度为淡季,业绩表现核心因素是行业周期因素。京东方、TCL 集团、深天马在一季度营业收入占比基本为 22%。京东方利润端显著异于行业表现,主要由于显示面板价格周期因素,在 2017Q1 和 2018Q1 具有相对高位的价格。因此,显示行业收入端表现为一季度淡季,利润端更重要的是关注价格周期因素。面板产业进入反转,大陆主导权持续增加我们从产业趋势判断,面板已经进入反转,短期向上,长期回归健康。TV 面板价格破新低,32/55/65 寸均在现金成本以下,2019Q4 以来跌幅边际收窄。目前行业库存回归健康水位,20 年奥运会、欧洲杯拉货需求提升,底部价格反转可期。短期价格向上,长期韩国三星、LGD 战略性退出 LCD 业务,大陆龙头厂商产业主导权增加。价格反转已经确立,本轮反转的产业趋势不亚于上一次景气周期。IHS、witsview、群智咨询等三方机构均确认价格反转趋势,并且报价指引由 1 月份渗透到 2 月份,涨幅从 1美元扩大到 2 美元。我们认为价格反转已经确立,本轮反转不亚于 2016 年三星关闭七代线。根据 IHS 报价,2020 年 1 月各尺寸 TV 面板保持稳步上扬过程。电视机厂商及部分代理商在 12 月底开始进行战略库存的备货,接受面板价格的温和上涨。面板下游客户开始预期未来几个月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以及即将来临的赛事需求,备货意愿有所提升,议价能力正在向面板厂商逐渐转移。我们预期在这种产业趋势下,面板价格有望保持上涨的势头。根据 witsview 报价,12 月以来所有面板尺寸价格均止跌。价格跌势止稳,趋势向好。1 月份,各尺寸价格均上扬。群智咨询数据显示,全球液晶电视供需趋于平衡,19Q4 以来价格逐渐企稳,预计 2020年 1 月份在整机厂商积极备货以及面板厂商价格策略推动下,整体供需恢复平衡,部分尺寸供需偏紧。主流尺寸有望全面上涨。面板厂商持续控制产能,行业库存趋于健康水平。从近几个季度的经营情况观测,主要面板厂均进入收入端环比、同比下降,盈利端持续亏损的阶段,基本面边际上难以进一步恶化。相比之下,大陆厂商财务表现优化海外同行。根据我们上述分析,当前阶段属于行业底部区域。大陆厂商投资积极,毛利率及 EBITDA 表现优于海外同行,且随着大陆 8.5 代线折旧退出期和 10.5 代线的放量,相对竞争优势仍然会增强。因此,我们认为,在长周期里, 大陆厂商在毛利率、EBITDA 会持续跑赢竞争对手。我们看好京东方作为国内面板龙头,将深度受益 LCD 行业反转以及 OLED 起量,京东方在全球面板产业竞争力逐步提升。武汉 10.5 代线、成都 OLED、绵阳 OLED 等新产线逐渐释放,面板价格温和修复,面板龙头企业在盈利能力领先竞争对手,有望受益。同时看好 TCL 集团作为经营优质的面板企业,具有持续的成长能力。公司重组后,聚焦面板主业。公司具备两条 8.5 及两条 10.5 代,切大尺寸具有效率优势;同时,中小尺寸出货量增长超预期,OLED 正式量产,提供强劲业绩支撑。公司经营效率较高,业绩稳健,受益于行业回暖,处于上升通道。PCB:短期疫情影响有限,中长期发展潜力依旧强劲对于PCB 板块而言,从中长期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其成长性并不受短期事件影响;在中短期维度来看,PCB 个股的影响也及其有限,其主要原因如下:1. PCB 板块研发支出、Capex 支出从未减少,PCB 个股们成长性不受短期事件影响;2. 历年 PCB 板块的营收及利润在 Q1 均受到春节假期影响为淡季,此次影响有限。创新不断,Capex/研发支出持续增加作为资产密集的生产行业的 PCB 而言,自身产能是带动企业营收不断增长的重要因素, 而作为产能增长的前瞻指标,Capex 支出则是我们关注PCB 企业的重要指标。我们选择了 A 股中在每一年被统计收录的资本开支的情况,以及统计了在这资本开支下平均单个 PCB 企业的资本开支情况(从 2008 年至 2013 年每年统计的企业数量不一),我们可以看到PCB 板块每年的资本开支情况都处于高增速的通道之中,但由于过往存在统计数量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至 2014 年后,统计口径均为 23 家,在这个基础上 A 股中的 PCB 公司的资本开支也在逐年的快速增长,对应的单个企业平均资本开支情况也从 2013 年的 2 亿人民币提升至了 2018 年的 5.4 亿人民币。于PCB 而言,资本开支更多的是集中在设备厂房的建设中,而巨额的资本开支也可以反映PCB 企业的产能扩张情况。而当下的资本开支所推动的未来产能扩张也将会带动未来营收的增长的潜力,且短期事件并不对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来看,PCB 板块在历年逐步经历的是向高端转移,逐步淘汰低端产能,向龙头聚拢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从 2013 年其无论是合计研发支出也好,各家PCB 个股的平均研发支出也罢,增速都较大。在研发支出的背后我们认为从表象来看是提高了公司的产品单价、盈利能力,但是再更深处是提高了各个公司在全球这个大市场的竞争能力, 从而真正的将国内原先的低端定位的 PCB 行业形象向高端发展。Capex 支出带动的是未来产能的增长,研发支出带动的是公司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而该两项指标我们认为并不会因为短期事件的影响从而改变,为此我们继续看好PCB 板块中期成长性。PCB 板块往年 Q1 情况回顾提取过往数年数据,从PCB 板块合计营收以及逐年 Q1 的营收占比情况来看,历年 PCB 企业的 Q1 占全年营收之比均在 20%左右,为淡季。其原因主要是因为 PCB 板块做为资产密集的生产制造板块,春节假期影响对于开工率/稼动率仍有一定的影响。不仅是营收角度,从逐年Q1 的归母净利润占全年归母净利润之比也可以看到Q1 的净利润不仅受到营收的影响占比较小,同时我们认为开工率的不足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Q1 淡季的盈利能力可以看到整体而言 Q1 的净利率在全年维度均处于较低位置,而此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源自于开工率的影响。从供需角度上来看,我们认为需求端的景气度将会继续延续,短期的延迟复工只是将订单挤压延后,不代表需求消失或减小,后期将会加工补回。而对于中长期维度的发展来看,创新不断,支出持续增长,才是未来发展潜力的决定因素。投资建议我们认为本轮疫情导致板块大幅波动之后,重点着眼从三个关键问题入手分析:1、创新趋势:创新是决定电子行业的估值与持续成长的核心逻辑,本轮创新由 5G 驱动的数据中心、手机、通讯等历史上第一次共振,强度与疫情无关;2、中期供需:全球半导体投资关注中期供需的核心变量——需求与资本开支,疫情会有一定扰动短期需求,但中期三大需求不受本质影响,而全球资本开支截止 2019Q3 末还没有全面启动,并有部分企业由于疫情再次递延资本开支,中期供需缺口有望继续放大, 尤其是半导体产业由于产业重要性及自动化产线,受疫情影响幅度更小;3、上市企业情况:疫情只要不进一步显著升级,5G 手机成为今年手机厂必争之地,手机销售有望三月份企稳,需求递延至 Q2,Q2 将提前进入旺季。产业链核心环节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电子行业今年由于订单饱满,春节开工率相比较过去三年有增加。疫情进一步加剧供应链往龙头集中的趋势;上市公司逐步进入正式开工,改善担忧;积极把握中期趋势,集中核心龙头、核心赛道,重点关注包括:【半导体】存储:兆易创新、北京君正; 光学芯片:韦尔股份;射频:卓胜微、三安光电; 模拟:圣邦股份;封测:长电科技、通富微电、晶方科技、华天科技;设计:景嘉微、紫光国微、汇顶科技、博通集成、中颖电子;IDM:闻泰科技、士兰微、扬杰科技;设备: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精测电子、长川科技、至纯科技、万业企业; 材料:兴森科技、晶瑞股份、鼎龙股份、南大光电;【消费电子】立讯精密、欧菲光、精研科技、蓝思科技、歌尔股份、领益智造、信维通信、电连技术、硕贝德、智动力、大族激光、麦捷科技、欣旺达、德赛电池、长盈精密、苏大维格;【光学】韦尔股份、欧菲光、联创电子、水晶光电、立讯精密、歌尔股份、晶方科技、苏大维格; 港股:舜宇光学、瑞声科技、丘钛科技;【面板】京东方 A、TCL;【PCB】消费电子:鹏鼎控股、东山精密、景旺电子、弘信电子;5G:生益科技、深南电路、沪电股份、奥士康、崇达技术铜箔:超华科技、嘉元科技【安防】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建议重点关注可穿戴领域包括 TWS、智能手表、AR/VR 产业链投资机会:【TWS】代工以及零组件:立讯精密、歌尔股份、兆易创新、韦尔股份、圣邦股份、领益智造,精研科技,鹏鼎控股、东山精密、星星科技;TWS 耳机非 A:共达电声、漫步者、佳禾智能、瀛通通讯、惠威科技;【智能手表】歌尔股份、兆易创新、蓝思科技、长信科技、领益智造、精研科技、鹏鼎控股、东山精密、德赛电池、环旭电子、星星科技;【ARVR】:芯片:韦尔股份、兆易创新、北京君正、全志科技; 代工:歌尔股份、欣旺达等;光学:欧菲光,韦尔股份、水晶光电、联创电子、苏大维格、福晶科技、舜宇光学、立讯精密、歌尔股份、利亚德;显示:京东方。(报告来源:国盛证券)(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大撒把

李晓波调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工作

11月27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晓波深入中国联通中卫分公司、中关村中卫园 B 座、宁夏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宁夏中晶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等地,调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工作。李晓波要求,要坚定信心、把握机遇、夯实基础,进一步研究产业链中新的发展趋势,加速人才集聚和产业培育,在危机中培育新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中国联通中卫分公司、中关村中卫园 B 座,李晓波实地察看,了解企业生产运营、技术创新、营销理念等方面情况。他对企业克服疫情影响,以超常力度、超常进度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表示肯定,并鼓励企业要明晰发展思路、高起点规划,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技术迭代机遇,加大创新驱动,为壮大中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作贡献。李晓波要求,相关部门(单位)要按照自治区对电子信息产业要释放优势、夯实基础、增量突破的要求,做优服务,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竭尽全力支持企业发展,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促使企业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更好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要紧盯人才短板,不断加强电子信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培育高层次、专业技术型人才,切实解决人才不足问题。要健全产业链条,做好招大引强和“补链”“延链”“强链”文章,吸引更多配套企业入驻,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帮助企业降成本、增效益,提升综合竞争力。在宁夏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宁夏中晶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李晓波边参观边与企业相关负责人交流,询问产品销售情况等。李晓波指出,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承载,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要高度重视、主动作为,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配合,进一步挖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做好产业链招商,充分发挥以商招商作用;要进一步构建有吸引力的产业生态,做好要素支持;要进一步增强行业自主化程度,引导企业抱团式发展,确保中卫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市领导肖汉华参加调研。【来源:中卫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共谋者

电子产业原材料之铜箔行业专题报告

(如需报告原文请登录未来智库)一、铜箔:电子产业原材料可以说整个电子产业链都是建立在 PCB 之上,PCB 是作为承载整个电子世界的一块“平 台”。但是向产业链上游看,在生产 PCB 的环节中,电子铜箔是最重要的原材料。无论 是在原材料覆铜板或者 PCB 的生产环节,都会应用到铜箔。铜箔,是覆铜板、PCB、以及锂电池制造中最重要的原材料。在目前的电子产业中,铜 箔被称为电子产品信号与电力传输、沟通的“神经网络”。铜箔的分类非常多,对应到应用领域方面主要分为锂电铜箔和标准铜箔。锂电铜箔主要 用于锂电池的生产,而标准铜箔则主要用于 PCB 以及 CCL的生产。1.1 5G 间接拉动铜箔高增长根据 Persistence Market Research 对全球电解铜箔市场的规模测算来看,至 2018 年年 底约有 80 亿美元的规模,而至 2023 年,电解铜箔的规模或将增长至 112 亿美元,至 2026 年市场规模则将会增长至 175亿美元。CAGR 10.39%的高增长率主要源自于 5G时代对于现存电子产品市场的更新换代需求 对 PCB 的拉动,以及 5G级别产品发展对于电池的更大需求。随着5G 对于高频高速的 需求而逐步升级,对于PCB中铜箔的价值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无论是消费电子也好, 还是新能源汽车,对于电池的大容量诉求是一个势不可挡的大趋势,提高了对锂电铜箔 的需求;另外还有 FPC 随着穿戴设备以及物联网市场的发展,拉动电解铜箔的需求—— 根据 Prismark 的统计,我国内资铜箔企业 FPC 用铜箔年产量从 2017 年的1919 吨增长 至 2018 年的 3547 吨,增速高达 85%。对于电解铜箔市场的区域分布而言,亚太地区占比约在 85%~90%。PCB 和电池占据了 亚太地区铜箔使用量的超过 90%。根据 Mordor Intelligence 的预测,2019 年至 2024 年亚太地区的铜箔产业将会实现超越 北美、欧洲等地区的增长。1.2 中国现状:低端有余,高端不足目前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的铜箔生产地区,而中国则是亚太地区第一大生产国家。虽然 中国占据了最大的产量,但是用一句话来概括目前中国的产能情况的话,则是:低端有 余,高端不足。根据 CCFA 的统计,在 2018 年初,我国 PCB 用高端铜箔的自供率很低。例如用于半导 体封装基板用的铜箔,中国目前无一厂商可实现国产化;对于 HDI板而言,海外企业占 据了中国超过 70%的市场。从 2014 年至 2017 年中国铜箔的产量情况来看,铜箔的高端产能占比有限。小于等于 12um 规格的铜箔仅占据中国 2017 年全年的8.6%,而 12um~70um 规格铜箔的产量则 占据了约为 90%。对应中国对于电子铜箔的进出口情况来看,2019 年前四个月中国出 口电子铜箔的单价约在不到 5 万元/吨,而进口的电子铜箔单价约在 10 万元/吨,这也直 接体现了目前中国高端不足的情况。就低端有余而言, 2016H2铜箔进入涨价周期, 并延续至2017年新能源车产业快速发展。 锂电铜箔的加工费相较标准铜箔而言更高,盈利能力更强,中国本土厂商进入了批量扩 产、转产的时代。根据 CCFA、覆铜板资讯、以及我们所收集的信息整理来看,2017 年中国铜箔产能约在 不到40 万吨/年,而至2018 年,中国铜箔产能已经提高至约60 万吨/年,增速高达52%, 但产能扩张集中在低端领域,高端产能的匮乏致使了低端有余的情况。从行业的稼动率 情况来看,2017 年中国的铜箔行业平均稼动率为 88%,至2018 年,扩产带来稼动率下 降,铜箔以及铜箔加工费也在 2018 年呈现一定的回落。二、铜箔供需边际改善,价格已现上涨2.1 产能过剩得以缓解,供需差边际收窄虽然中国整体铜箔产能在2017 年后进入了高增长期,也引起了铜箔产业稼动率的下降, 但在此处我们将铜箔产能更深入的拆分,可以看到真正的增长来自于哪里。单独将 PCB 用铜箔和锂电铜箔拿出来看,可以看到自 2016 年起,PCB 用铜箔的总产量 并未有太大的变化,产能增速在 2017 和2018 年均低于 5%;而锂电铜箔的产能增速在 2017 年和2018 年则在约 60%和50%左右,意味着在 2017 年期间新能源产业链发展以 及锂电铜箔的更高盈利能力使得锂电铜箔产能迎来了增长。而至 2019 年,根据电子铜 箔协会的统计,PCB 和锂电铜箔的产能增速将会达到 53%和 12%,分别均达到约 30 万 吨的年产能。我们认为 2017、 2018 年铜箔产业的过剩情况将会在 2019 年得到较大的缓解,并逐步进 入供需边际过剩的缺口逐步收窄的过程,从而帮助铜箔行业进入健康发展的阶段。电解铜箔中占比最大的产能是 PCB 用铜箔,通过统计 A 股标的收录的资本开支情况,以 及平均单个PCB企业的资本开支情况(从2008年至2013年每年统计的企业数量不一), 看到 PCB 上市企业每年的资本开支情况都处于高增速的通道之中。由于过往存在统计数 量的变化,参考 2014 年后,以统一统计口径 23 家进行比较,A股 PCB 上市公司的资本 开支也在逐年快速增长,对应单个企业平均资本开支情况从2013年的2亿元提升至2018 年的 5.4 亿元。对于 PCB 企业而言,资本开支集中应用在设备厂房建设,因而资本开支也可以侧面反映 PCB 企业的产能扩张情况。当下资本开支所推动的未来产能扩张将会带动原材料CCL 以 及铜箔的采购量,从而帮助铜箔产业缓解之前的过剩产能。锂电池行业的高速发展也能够消化前期快速增长的锂电铜箔产能。虽然铜箔企业在 2017 年前后的扩产造成了一定的产能过剩,但是这并无法阻挡锂电池行业的高速发展。从中 期乃至长期的维度来看,锂电池行业的飞速发展将会进一步消化锂电铜箔的扩产产能, 甚至需要逐步扩产才能匹配上锂电池行业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综上所述,在目前 5G 产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PCB 铜箔的产能尚未出现快速增长, 但 PCB 行业受到 5G 市场蓬勃发展影响,作为产业链不可或缺的电子部件,其原材料 CCL 和 PCB 用铜箔的未来需求很大,两者结合后我们认为 PCB 用铜箔的供需情况将得到边际 改善。而对于锂电铜箔而言,虽然前期锂电铜箔的产能扩产较多,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新能源 汽车的渗透率加速,锂电铜箔的产能过剩状况将会得到缓解,且伴随着 5G 时代对于电 池的更高需求,锂电铜箔的需求增长也会改善供需格局。2.2 铜箔、铜价双双涨价,成本有望层层传递2.2.1 铜箔厂商集体涨价2019 年 10 月日本受到台风“海贝思”影响,导致日本松下、三井等 PCB、CCL、以及 铜箔厂商和相关配套设备制造厂商的产能大幅下降。根据同花顺财经及中证网讯所报道, 这类受影响产能或将需要超过 3 个月的时间才能恢复。根据我们对产业的草根调研,日 本方面相关的订单会逐步外溢给国内厂商。国内部分铜箔厂商上调了产品价格。2019 年 10 月 31 日,建滔集团对旗下覆铜板业务 进行售价上调,对所有纸板加价 HKD10/RMB10/张;在 2019 年11 月 20 日又对旗下铜 箔产品价格进行调整,所有厚度幅宽 1200mm 以下在原来单价基础上加 5000 元/吨,所 有厚度宽幅 1200mm 以上在原来单价基础上加 3000元/吨。我们认为,日本台风的确对整体铜箔供给造成影响,供给端紧张使得企业订单逐步外放, 从而造成了以建滔集团为首的铜箔厂商产能紧张,进而形成了铜箔行业集体涨价的趋势。2.2.2 铜价齐动,助力涨价之势铜箔受到行业的影响,我们根据草根调研后对产业的了解,中国的铜箔厂商也均对铜箔 涨价有所反应。2019 年 12 月初,铜价也出现了上涨。自 2018 年铜价波段式下滑后, 2019 年12 月铜价反弹至4.8 万元/吨以上,至 2019 年 12 月 27 日铜价已经达到了近一 年的最高点 4.9425 万元/吨。随着铜价在 2019 年 12 月上涨,叠加覆铜板上游原材料铜箔供需边际改善、铜箔厂商涨 价,建滔集团 2019 年12 月 11 日再次发函,对旗下覆铜板再次进行调价:FR-4(40*48) 涨 10 元/张;CEM-1/22F(40*48)涨5 元/张;PP(150 米)涨100 元/卷。我们认为随着铜价的上涨,铜箔生产材料的成本上涨已经初步传导至 CCL 端,PCB 的生 产对 CCL、铜箔的价格敏感性较弱,所以我们认为未来的铜、以及铜箔的价格上涨将会 有望更深度的渗透传导,铜箔厂商将能够将上游原料的价格上涨转嫁到产品售价和下游 企业中。对于 PCB 制造而言,覆铜板占据了 PCB 生产成本的 25%,铜箔占覆铜板生产成本的约 40%,而铜球、铜箔则共同又占据了 PCB 生产成本的7%,即所有含铜用品至少占据了 PCB 生产成本的 15%~20%。铜价上涨带动的铜箔、覆铜板价格上涨,也将间接传导至 PCB 端,我们认为,PCB 也可能将迎来和 CCL 一样的涨价趋势。2.3 铜箔产能升级,“低余高缺”将得以缓解虽然我国目前仍然处于铜箔产业“低端有余,高端不足”的现状,但是近年来国内厂商 不断突破铜箔行业技术壁垒,有望实现低端产能向高端转移,帮助产业改善目前“低余 高缺”的现状。2017 年,中国在小于 12um 的铜箔制程的产量占比仅有 8.6%,截至 2019 年底,根据 公司公告,嘉元科技、超华科技、诺德股份已经实现了技术突破。根据嘉元科技的招股说明书所示,嘉元科技在双光 6um 铜箔上的毛利率在2019Q1 高达 41%、而双光 7-8um 铜箔也达到了 25.11%、8um 以上铜箔 2018 年也达到了毛利率 26.64%。就加工费而言,6um 铜箔的加工费达到了5.14 万元/吨,7-8um为 3.28 万元/ 吨,8um 以上铜箔为 3.41 万元/吨,标准铜箔仅为 2.34 万元/吨。由此可见高端高制程 的铜箔具备更高的盈利能力。根据公司公告,不仅嘉元科技实现了 6um 的突破,超华科技以及诺德股份也分别实现了 4um 和 6um 的制程突破:1、 诺德股份 6um 铜箔实现量产,且公告成功研制4um 超薄锂电铜箔及微孔铜箔;2、 超华科技新扩产 8000 吨铜箔/年产能或将有 50%以上用于6um 制程的生产。传统产能向高端产能的转换趋势将帮助中国铜箔行业的低端之“余”向高端转移,而填 补高端之“缺”。我们认为中国厂商突破高制程的铜箔领域后,由于高制程铜箔的高毛利 率以及加工费,或将进一步引导中国铜箔企业加速将其铜箔产能升级转换成 8um、6um 等更高制程产能。另外由于 5G 领域的需求带动,国内 5G 对于新低轮廓铜箔及高频高速 铜箔的需求持续高涨,而国内的超华科技,和铜冠国轩均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实现在 技术上追赶上海外龙头,例如三井金属这类的公司。三、投资建议及标的简述3.1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铜箔行业会随着 5G 发展对铜箔下游及终端产品的需求增长而实现需求端的 回暖复苏,5G 产业链逻辑将向上传导至铜箔,帮助铜箔缓解过往产能过剩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行业供给端的变化,铜箔以及覆铜板产品均出现涨价,国际铜价的上涨更 是助力铜箔行业价格的进一步上行。我们认为,产品价格的上涨将会一定程度上加速铜 箔企业盈利能力的复苏。公司层面,随着以上市公司嘉元科技、超华科技、诺德股份为代表的厂商对更高更难制 程铜箔的生产技术的突破,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的铜箔产能将会逐步升级,新建产能的布 局将从低端之“余”向高端之“缺”转变,帮助铜箔行业消化过剩低端产能,并提供一 个更为健康的行业环境。我们推荐重点关注:铜箔:嘉元科技、超华科技、诺德股份。3.2 标的简述嘉元科技:公司是一家从事各类高性能电解铜箔的研究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超 薄锂电铜箔和极薄锂电铜箔,主要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集流体,是锂离子电池行业重 要基础材料。最终应用在新能源汽车、3C 数码产品、储能系统、通讯设备、汽车电子等 终端应用领域。同时,公司生产少量 PCB 用标准铜箔产品,公司是国内高性能锂电铜箔行 业领先企业之一,已与宁德时代、宁德新能源、比亚迪等知名电池厂商建立了长期合作 关系,并成为其锂电铜箔的核心供应商。超华科技:公司主要从事高精度铜箔、各类覆铜板和印制电路板(PCB)。目前已具备提供包括铜箔基 板、铜箔、半固化片、单/双面覆铜板、单面印制电路板、双面多层印制电路板、覆铜板 专用木浆纸、钻孔及压合加工在内的全产业链产品线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是行业内少有 的具有全产业链产品布局的企业。诺德股份:公司前身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于 1987 年创办的长春热缩材料厂,为国家 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核心产业为锂离子电池基础材料电解铜箔的生产、销售,作为 中国大陆第一家电解铜箔的生产商,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高档电解铜箔产品、动力电池 材料等系列产品具备有较为明显的技术与成本优势,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新能源锂电池 材料龙头供应商。(报告来源:国盛证券)(如需报告原文请登录未来智库)

此谓真人

电子行业研究及2020年度投资策略报告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电子板块回顾与展望复盘:2019 年电子板块的三次估值提升 从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一,电子板块 2019 年浴火重生。经历 2018 年业绩 与估值双杀后,2019 年电子行业重振旗鼓,从末名到头名似乎只是均值 回归的一个极端案例,但是剖析股价背后的动力,2019 年电子行业基本 面与市场预期的变化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修复。基本面上行业经历两大深 刻的变化:1、伴随 5G 引领的科技创新周期来临,具备前周期属性的电 子硬件公司率先受益。2、国产替代的加速使得国内电子制造业迎来产业 升级与份额提升的绝佳窗口期。两者对于国内电子行业都是增量市场, 构筑电子板块未来超额收益的基本面基础,而 2019 年只是起点。……展望:行业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国产替代、创新落地与周期品回暖,是电子行业 EPS 提升的驱动力。 驱动一,华为事件加速电子信息供应链的国产替代,我们从产业链已经 可以明显感受到下游终端品牌对于国产元器件的迫切替代需求,量动带 来质升,国产替代背景下电子行业迎来产品品质与市场份额的双重提升。 驱动二,2020 年是 5G 手机起量的元年,围绕 5G 的各项创新呼之欲出, 包括 5G 手机在内的创新将从今年开始逐步落实到业绩。 板块估值仍有提升空间。目前板块估值(PE TTM)40X,近十年历史估 值高峰为 70X~80X,我们认为在基本面好转驱动下,板块估值仍有较大 的提升空间。市场层面,随着流动性宽裕与市场风险偏好提升,以电子 为代表的科技板块估值中枢有望继续抬升。半导体:周期轮回,水涨船高半导体周期性回顾:需求与供给决定周期方向,价格是标志 需求决定周期方向,产能扩张和价格上涨是周期恢复标志。回顾历史, 全球半导体行业从 1989 年以来已经经历了家电、互联网、手机等三个 需求大周期,一个明显的规律就是:(1)需求拉动产能利用率上升,(2) 产能需求驱动加大资本开支;(3)供给过剩带来价格下降,基本是需求产能--投资--价格四象限的周期循环。从产能角度维度,从 2019 年 Q3 财报看 Q4 晶圆代工厂和封测厂已经明确在产能规模和资本开支加大扩 张,当然需求周期起来的标志是价格回升,从产业链调研当前价格已经 处于底部,新的一轮成长周期即将爆发。1、国际 IC 龙头资本开支加大,国内代工产能利用率创新高 台积电、三星等龙头资本开支创历史新高。我们统计分析半导体龙头企 业台积电、三星等 Q4 资本支出情况,如(1)台积电:资本支出:预计 2019 年第四季度资本支出会增加至 51.47 亿美元,环比将增长 64%,创 公司季度支出历史新高,主要是智能手机、HPC、、物联网、汽车等带 来需求; (2)三星:预计 2019 年第四季度 Q4 资本支出为 79 亿美元, 环比增长 81%,创下半导体支出的新季度最高记录,其中绝大部资本支 出将用建立存储器基础设施。 2019 年 Q3 产能利用率处于历史高位。我们对 2017 年以来存产能利用 率统计,由于上游 CIS、电源管理、屏下指纹等需求旺盛,以中芯国际、 华虹半导体为代表的公司产能利用率基本创历史新高(华虹不考虑 12 寸实际产能利用率更高)。2、存储芯片是芯片产业风向标,价格止跌反转是周期复苏标志 存储芯片占比大为芯片产业风向标。存储芯片在整个半导体市场占比最 大,2018 年市场份额提升到 34.8%,所以资本支出较大对行业设备、材 料等影响较大,更具行业的风向标。 12 月价格止稳有望反转。根据 wind 行业数据统计,2017 年 6 月以来 DRAM/NAND Flash 等存储芯片价格一路下行,而进入 2019 年 H2 价格有 所稳住,从中国闪存市场跟踪近三个月价格变化,截止至 12 月 25 日, 以 DDR4 8Gb 1Gx8 2400MHz 为例价格逐渐回暖,从底部的 2.74 美元左右 回暖到 3.02 美元,涨幅为 10%左右。成长拐点及持续:需求创新+国产替代驱动国内成长大周期 根据台积电代工分布,我们选取供需矛盾突出的四个方向:通信以 5G 手机为代表,物联网可穿戴以 TWS 为代表,高性能计算以服务器为代 表,数码消费以 CIS 为代表。根据下游渗透率及国产替代等预计这一轮 上升周期长达三年。5G 手机、TWS 耳机、高性能计算、CIS 芯片等景气持续 3 年 1、5G 手机换机上升大周期有望持续到 2023 年 5G 手机迎来换机上升大周期,滞后于基站建设上升周期持续到 2023 年。回顾国内智能手机发展历史,2014 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经历了连续 3 个季度负增长,随后在 2014 年 Q4 企稳,2015 年逐季回升,主要原因在 于国内自 2014 年开始大规模建设 4G 基站,且 2014 年下半年陆续有 4G 套餐推出,随后驱动智能手机用户从 3G 转向 4G,在 15 年到 16 年的两年内,4G 用户渗透率从 10%提升到 65%,国内手机出货量连续两年增长 超过 10%,在此之前和之后,手机出货量都出现了负增长,换机效应明 显,而从 2017Q1 以来,随着 4G 手机渗透率约为 90%+且智能手机创新乏 力,手机进入负增长状态,展望 2020 年随着 2019 年 5G 基站建设以及 5G 手机进入预商用,我们预计 5G 手机的出货量将类似 4G 手机的替代节 奏出现新一轮成长周期。考虑到国外 5G 基站建设速度慢于国内,我们预 计全球 5G 手机换机周期若到 70%渗透率有望在四年左右持续到 2023 年 (国内基站高峰建设期以及配套完备在 2022 年,智能手机快速提升在 2022-2023 年,全球约在 2023-2024 年)。2、TWS 耳机等可穿戴开启上升周期到 2023 年 2020-2022 年 TWS 耳机的主力是 Airpods。从智能手机历史出货量数 据来看,iPhone 发布的第一年(2008)出货量为 1368 万部,Airpods 发布后的第一年(2017)出货量基本相当,约 1400 万部,但是根据 Counter point 的数据,Airpods 第二年(2018)出货量已经达到 3500 万部,增速高达 150%,但根据目前 iPhone 手机存量用户约 9-10 亿部 (天花板出货 2.32 亿部占比 25%,成熟期四年换机),但真实粉丝及高 端消费群体我们预计在 50%左右约 4.5 亿部,根据我们外发报告《TWS 专题:从智能手机推演品牌及 ODM 商成长》测算,预测 2019年Airpods 销售约为 0.6 亿部,存量 0.95 亿,渗透率约为 21%,2020 年销量 1.00 亿,存量渗透率约为 36%,增速 82%,2021 年假设渗透率 63%,则增 速约为 24%,2022 年渗透率 93%,对应出货量 1.35 亿,增速 9.3%,天 花板出货量约为 1.35 亿,天花板出货量占 4.5 亿部约为 30%,主要是 成熟期三年换机,比例高于智能手机存量天花板的 25%占比,主要由于 TWS 耳机产品换机周期短于手机。 2023 年-2024 年 TWS 耳机的主力为安卓系(非苹果和非山寨) 。TWS 耳机目前主要有国际品牌哈曼、手机品牌苹果&华为、国内漫步者传统 音质厂商以及华强北白牌厂商,从出货量看,苹果 2018 年迎来爆发, 华强北白牌厂商 2019 年迎来爆发,我们根据 4 季度对品牌商、芯片商、 ODM 厂商等产业链调研,认为明年国产安卓华为、小米以及漫步者等 中端市场将迎来全面爆发。假设安卓手机中 TWS 最终天花板渗透率达 到 50%,对应市场容量为 12.8 亿部,我们借鉴国内智能手机等 2011 年 初始增长和渗透率预估 2020 年出货量为 1 亿,对应增速为 233%,渗 透率为 18%,2021 年出货量为 2 亿,对应增速为 100%,渗透率为 41%, 2022 年出货量 3 亿,对应增速为 50%,渗透率 70%,2023 年出货量 3.72 亿,对应增速 24%,渗透率 92%。3、AI 融合大数据等驱动高性能计算未来五年上升周期 HDC 为高效计算基础,未来五年有望为台积电主要贡献来源。根据 IDC 预测,到 2025 年全世界将有超过 1500 亿台联网设备,每个联网的人每 天平均会有超过 4900 次数字化数据互动,全球数据从 2016 年的 20ZB到 2025 年 175ZB,实时数据占比从 2019 年 15%到 2025 年达到 30%, 这种数据必须通过 AI 计算进行提炼,同时根据台积电季报会议,高性能 计算将是其未来 5 年收入最大来源。 高性能服务器为例迎来拐点。我们以高性能服务器为例,随着 2019Q2 服务器伴随 IDC 库存逐渐消化、下游客户需求增加叠加 Facebook、亚 马逊、微软、谷歌、苹果等服务器龙头增加 Capex,服务器有望开始新 一轮成长周期。4、光学 CIS 芯片受益 5G 多摄渗透和创新带来上升周期 摄像头多摄渗透率提升带动 CIS 芯片需求爆发。智能手机更新换代迅速, 手机摄像头的性能与功能也在不断升级与创新,如摄像头数量从最初的 单一背式摄像头演变为后置双摄、三摄、四摄等以满足超广角、微距、 3D、视频、夜景和多倍光变等功能。根据中国信通院统计,2018 年全国 在售手机中后置双摄占比已达到 64%,同时 2018 年华为发布 P20 Pro 徕 卡三摄像头智能手机(40M 主摄+20M 黑白+8M 长焦),让三摄开始成为智 能手机新的标杆,2018Q4 以来三星 A9S、诺基亚 9 PureView 分别成为第 一款搭载四摄和五摄的手机,根据 counterpoint 预测三摄手机渗透率将 在 2021 年达到 50%渗透率,智能手机进入多摄高速成长阶段。 CIS 像素升级对晶圆产能需求更多。目前摄像头除了数目增多的趋势外, 我们同样看到来自像素提升的创新,2018 年索尼、三星底分别推出了 4800 万像素的手机 CIS 图像传感器 IMX586、GM1,立即成为各大厂商旗 舰机的标配,且展望 2020 年随着 6400 万、1 亿像素具有更高品质的产 品逐渐推出市场,CIS 芯片需求大增,且高像素 CIS 平均尺寸增大带来 的结果是每块硅晶圆切出的晶片数量减小,从而需要更多的晶圆来生产 CIS。目前在 CIS 芯片下游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前提之下,晶圆产能紧张逐 渐突出,例如据新浪科技报道,今年 2 月初索尼由于产能吃紧,首度将 部分 CIS 订单转交台积电代工;三星电子已经把部分存储芯片生产线改 成生产 CIS 芯片。国产替代进入实质性进展,渗透率空间决定半导体周期到 2023 年 华为事件凸显国产芯片替代的必要性,2020 年为国产芯片加快替代。2017 年华为为全球第五大芯片买家,采购总额约 140 亿美元,根据 Gartner 发布数据显示,华为 2018 年半导体采购支出突破 210 亿美元,成 同比增加 50%多,为全球第三大芯片买家,我们根据 ittbank 拆解报告 看手机最核心芯片主要包括 AP 芯片、基带芯片、射频芯片等,其中 AP 中高端以 intel 为主,基带和射频芯片相对技术较复杂,分别为高通和 Skyworks 等为主,海思自研芯片相对较小,而根据芯智讯 2019 年华为 最新的 Mate 30 Pro 5G 手机中,我们看到从电源、音频、RF、射频收 发器、SOC 等 36 颗元器件来看,其中有 18 颗都是来自于华为海思自 研的芯片,占据了一半的数量。我们预计 2020 年随着国内半导体企业 受益于下游客户扶持以及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将在射频芯片、电源管理 芯片、Cmos 芯片、Analog 半导体、分立器件、MOSFET 等器件、存 储芯片、FPGA 芯片等实现进一步国产替代,国内如圣邦股份、韦尔股 份、卓胜微、兆易创新、麦捷科技等仍然具备持续性强的国产替代机会。 渗透率决定国产替代时间上的持续性。根据海关总署 2018 年我国集成 电路进口金额为 3120.5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8%,是世界最大的半导体 市场,然而 2018 年中国的半导体自给率仅为 15%左右,这离 2020 年 将半导体自给率提高至40%、2025年提高至70%的目标相距较多,2019 年国产替代一定程度上使得国内半导体产业得到一定的促进,而 2020 年之后随着国产化需求及政策和资金驱动渗透率提升。设计:需求一阶导,国产替代和研发投入支撑业绩持续性 下游创新需求一阶导为正,IC 设计龙头公司开始崭露头角。半导体设计 的主要壁垒在于产品和人才,研发投入的加大将意味着进一步巩固护城 河,同时半导体的先发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我们欣喜的看到已经涌现出 一批专业化程度高、在特定领域具有较强技术实力的 IC 优秀设计企业, 如华为海思、圣邦股份、汇顶科技、兆易创新、韦尔股份等,这是从竞 争格局角度去推荐;如果从赛道角度看重点关注存储行业的兆易创新、 模拟芯片圣邦股份、国产 GPU 景嘉微、CIS 芯片龙头韦尔股份、射频 芯片龙头卓胜微等,同时二线低估值的中颖电子等值得关注。代工/封测:受益设计传导以及大客户转单,稼动率和在建工程佐证回暖 国内晶圆厂扩产及大客户订单转移带动封测确定性受益。半导体制造产 业链从竞争格局看,设备和材料技术壁垒高,以国外为主,所以替代性 有一定的瓶颈和限制,而封测和代工领域,尤其是封测领域,全球封测 前十大厂商中国台湾占据 5 家、中国大陆 3 家、美国 1 家以及新加坡 1 家,中国大陆厂商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为: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 微电将显著受益于晶圆厂新增以及大客户国内转移(目前长电科技和通 富微电依靠外延扩张收购的金科星鹏和 AMD 封测子公司后续有望加快 整合或转移到国内)。另外对于封测行业重资产属性使得我们判断产能利 用率和毛利率是关键指标,考虑季节性从毛利率看 Q3 同比增速扭负为 正,反映出产能利用率迎来拐点。设备和材料:大基金二期加码成长,晶圆厂扩产带来持续需求 由于设备和材料是半导体工艺的核心上游环节,所以设备和材料的直接 逻辑来自于晶圆厂的扩产及国产替代需求。 国家大基金将加大对设备和材料的投资。根据半导体投融资统计,国家 大基金二期已于 2019 年 10 月 22 日注册成立,资金规模 1500-2000 亿, 按照一期 1:3 的撬动比,所撬动的社会资金规模约在 5000-6000 亿元, 并且此次除了继续延续一期投资方向外将重点投资 5G/AI/IOT 等应用端 集成电路产业,尤其是对上游装备、材料(一期项目仅 6%)如刻蚀机/ 薄膜/检测/清洗设备/光刻胶/硅片材料等企业给予支持。(1)设备方面, 我们重点推荐晶圆制造刻蚀设备北方华创,清洗设备至纯科技,检测设 备长川科技、精测电子,离子注入机代表万业企业等。(2)材料方面, 我们重点推荐高纯试剂和光刻胶佼佼者晶瑞股份、CMP 抛光垫即将出货 鼎龙股份、8 英寸硅片稀缺商中环股份、国内半导体靶材龙头江丰电子。PCB:期待 20 年景气度回暖,关注高频高速产业链和 CCL 涨价 预期回顾: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依然出众 上市 PCB 企业保持高增速,5G 需求启动使得市场集中度提升。我们主 要统计了23家上市PCB厂商的电路板业务的2019前三季度累计营收, 总计约为 742 亿元人民币,年成长率接近 25%,依旧是全球最高,大陆 PCB 行业在全球市场上发展前景可观。随着 5G 的基础建设和产能的扩 大,市场对高频高速 PCB 产生更大需求,这一部分的市场份额目前整体 集中在大厂手中,典型如生益科技,依赖高频高速 PCB 获得了较高的营 收增长。 行业整体利润率达 8.45%,盈利能力维持良好。23 家上市 PCB 公司营 收同比成长 25%,而整体的平均净利润率也达 8.45%,仅有方正科技因 为其他事业部的亏损而呈现-11%的净利润率。根据图二的上市电路板厂 商净利润统计,19 年前三季度多数样本公司都呈现了净利润正增长,反 映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得到了较好改善。 伴随着产品单价和自动化率升级,人均产值未来或将继续提升。2019 年前三季度 23 家样本公司的人均产值超过 30 万人民币,其中深南电路 和沪电股份超过 70 万人民币。深南电路 19 年配套 5G 基站的扩张,高 平均单价产品成为公司营收主力。沪电股份也保持了行业优势地位。5G 场景下,高频高速 PCB 和基材相得益彰 5G 高频技术对电路提出更高要求。工作频率在 1GHz 以上的射频电路 一般被称为高频电路,移动通信从 2G 到 3G、4G 过程中,通信频段从 800MHz 发展至 2.5GHz,5G 时代,通信频段将进一步提升。PCB 板在 5G 射频方面将搭载天线振子、滤波器等器件。按工信部要求,预计早 期 5G 部署将采用 3.5GHz 频段,4G 频段主要在 2GHz 左右。通常把 30~300GHz 频段内的波长为 1~10 毫米的电磁波成为毫米波。5G 大规 模商用时,毫米波技术保证了更好的性能:带宽极宽,28GHz 频段可用 频谱带宽可达 1GHz,60GHz 频段每个信道可用信号带宽可达 2GHz; 相应天线分辨率高,抗干扰性能好,小型化可实现;大气中传播衰减较快,可实现近距离保密通信。 为解决高频高速的需求,以及应对毫米波穿透力差、衰减速度快的问题, 5G 通信设备对 PCB 的性能要求有以下三点:(1)低传输损失;(2)低 传输延迟;(3)高特性阻抗的精度控制。满足高频应用环境的基板材料 称为高频覆铜板。主要有介电常数(Dk)和介电损耗因子(Df)两个指 标来衡量高频覆铜板材料的性能。Dk 和 Df 越小越稳定,高频高速基材 的性能越好。此外,射频板方面,PCB 板面积更大,层数更多,需要基 材有更高耐热(Tg,高温模量保持率)以及更严格的厚度公差。 基站数量大幅增加,单基站 PCB 价值提升。如前文所述,由于毫米波 存在穿透力差,衰减迅速的缺点,5G 基站的辐射半径将小于现有 4G 基 站,根据中国联通预测,5G 建站密度将至少达到现有 4G 基站的 1.5 倍。 现有 4G 基站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天线、射频单元(RRU)和部署 在机房内的基带处理单元(BBU), 5G 基站中,原有天线和 RRU 将组 合成新的单元 AAU。MIMO 大规模天线技术将用于基站建设中,Massive MIMO 基站多数使用 64TRX 天线。Massive MIMO 技术在基站的广泛应 用将提升单个基站的 PCB 价值,高频覆铜板需求量大幅增加。 5G 终端市场前景广阔,带动 PCB 覆铜板需求提升。随着 5G 商用不断临近,5G 终端产品将紧跟脚步,成为下一个增长点。5G 终端消费电子、 汽车电子、物联网等产业爆发,将带动 PCB 需求大幅提升,进而带动覆 铜板产业蓬勃发展。公司为应对 5G 终端市场机遇,已与华为等品牌在 手机终端材料进行合作,为 5G 终端市场储备大量基材技术解决方案, 如高频 FCCL、手机主板 HDI 用刚性板新基材、IC 封装基板材料等。 打破外资垄断,高频高速板替代外资进行时。外资长期占据高频高速板 市场,5G 时代下,行业国产替代已经在有序进行。高频高速板主要应 用于基站和传输、服务器等通讯设备。目前,具备量产能力的厂家包括 日本松下、日立化成、美国罗杰斯、ISOLA 等。生益科技等公司通过自 主研发,突破技术壁垒,多款产品的性能已达到世界顶尖水平。2020 年下游应用端重新找回增长驱动力 服务器行业有望回暖。在经历了 2017 和 2018 年的高速增长之后,2019 年迎来服务器市场的小年。根据集邦咨询,2020 年部分增量需求主要是 来自 BAT 等互联网厂商。2017Q1 是上一轮采购周期,因此当年服务器 销量快速增长。但是从行业经验来看,服务器更换周期一般是互联网 3 年、企业 5 年。也就是如果我们根据历史数据的周期性来判断,预计 2020 年将会是为新的一轮更换周期元年。 IDC 作为实现云场景应用的基础设施,其景气度回升走暖有望实现带动 特种覆铜板行业需求进一步走高。随着服务器数量和承载数据量级的不 同,对 PCB 的要求逐步提高,更倾向于高速覆铜板的使用——因此 PCB 和高速 CCL 增量需求凸显。根据 Prismark,未来 5 年内中国的 IDC 市 场规模可能突破 2500 亿元,推算中国 IDC 用 PCB 的市场规模可以在近 5 年内达到 135 亿元。覆铜板成本在 IDC 用 PCB 中成本占比 23%,对 应覆铜板约 31 亿元市场规模。随着 5G 和云计算的应用落地,未来高速 覆铜板的前景可观。CCL 上游原材料价格具备不确定性,存在潜在涨价预期 覆铜板三大原材料分别为铜箔、树脂、玻纤材料。PCB 的主要原材料是 覆铜板 CCL,CCL 占 PCB 材料成本的 30%-40%左右,而 CCL 中,铜 箔占 CCL 厚板成本的 30%,薄板的 50%;玻纤布占 CCL 厚板成本的 40%、薄板的 25%;环氧树脂则占 15%左右。 覆铜板企业成本端受原材料价格影响较大,但下游 PCB 行业集中度不 高,覆铜板企业议价能力较强,可通过调整销售价格的方式避免毛利率 下降。在 2016 年下半年,覆铜板三大原材料产能不足,供求关系差导 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随之而来的是覆铜板销售价格集体上涨,部分 覆铜板企业甚至通过涨价,实现了毛利率的增加。涨价的趋势持续了两 年,在 2018 年下半年,由于部分下游 PCB 厂家需求偏淡,公司采取了 降价策略,覆铜板价格和毛利率才有所下降 树脂端:在 2019 年下半年,第四季度的环氧氯丙烷价格达到 18250 元/ 吨,环比上涨了 52%。据调查,供给端产能出清是造成环氧氯丙烷供应 紧张的主要原因。全国最大的环氧氯丙烷厂因为环保问题于 2018 年被 关停,之后多家厂家也出现停产或检修。此外,固体环氧树脂利润不高, 以及环氧氯丙烷价格上涨,环氧树脂不得不涨价来抵扣成本和费用上升 来保证企业利润。 除了供给端紧张之外,环氧树脂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石油化 工的重要中间体,价格上涨还源于国际原油的波动。受主要产油国的进 一步减产以及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减少等边际变化的影响,国际油价大幅 上涨。在这种情况下,环氧树脂的价格有可能继续上涨。 铜箔端:根据中国报告网,2016 年后因国家环保政策趋严导致铜箔供给 趋缩,覆铜板价格紧跟铜箔产品价格上涨,自 2016 年底开始全球各大 覆铜板厂商陆续提价,建滔积层板在 2016 年 1 年内共涨价 6 次。根据 Wind 数据,每吨电解铜从 2016 年 9 月 10 日的 36648 元增至 2019 年 12 月 10 日的 47545 元。以出口市场价计算,每吨覆铜板也从 2016 年 9 月的 5005 美元增至 2019 年 10 月的 5946 美元。回顾历史,原材料 价格受到其他因素上涨时,覆铜板价格上涨的幅度往往高于其成本上涨 的的幅度。因此覆铜板行业涨价周期内,议价能力仍然强于上下游。封装基板成为国产替代新机遇 作为半导体材料厂商,封装基板具备国产替代逻辑。IC 封装基板,又称 IC 载板,直接用于搭载芯片,不仅为芯片提供支撑、保护、散热作用, 同时为芯片与 PCB 母板之间提供电子连接。根据亚化咨询估算,2018 年全球 IC 封装材料市场规模达 200 亿美元,其中比重最大的是 IC 封装 基板,约为 73 亿美元。我们预测,全球 IC 封装基板市场稳步增长,2022 年将破 100 亿美元。 由于 IC 封装基板具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和资金投入,目前全球封装基板市 场基本由 UMTC、Ibiden、SEMCO、南亚电路板、Kinsus 等日本、台 湾、韩国等地区的PCB企业所占据,前十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 行业集中度较高。 目前大陆只有少数领先的 PCB 企业开始研发并量产 IC 封装基板,由于 我国半导体产业贸易逆差持续的扩大,国产化迫在眉睫。2018 年我国集 成电路产业进口总额达到 3120 亿美元,贸易逆差约为 2274 亿美元,相 当于全球集成电路市场总额的一半。中国市场容量与本土企业产量不匹 配,主要掌握在台湾、日本、韩国等地的大厂手中,国产化的潜力可观。 在这一背景和市场驱动下,国内不少厂商也积极向封装基板行业切入。 目前,国内已经介入封装基板行业的企业主要有深南电路、珠海越亚、 兴森科技、丹邦科技、安捷利等,其他一些印制电路板制造商也在陆续 关注和进入封装基板领域。与此同时,国内封测厂商不断向 BGA、CSP、 SIP 等中高端封装技术和产品突破。现阶段,国内封装基板企业从技术、 成本等方面均缺乏竞争优势,部分高端封装基板先进工艺技术完全被日 韩等国企业垄断的局面仍然存在,而且原材料也受制于海外企业。消费电子:行业景气度回升,把握射频光学声学三赛道回顾:智能机出货逐步企稳,品牌与供应链持续分化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 6 个季度同比下滑,国内市场降幅与持续时间 更甚:参考 IDC 数据来看,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经历了连续 7 个季度同 比下滑后,2019 年三季度止住下滑趋势,出货量同比微增 0.87%;国内 市场,在进入 2019 年后,虽有反复,但逐步进入低位企稳状态,表明 5G 临近,换机潮效应已经逐步开始体现。我们预计,随着四季度开始, 5G 机型开始加速推出,部分品牌将 5G 手机入门价迅速推到 2000 元左 右中档机型价位,2020 年 5G 手机渗透率有望超预期,进而推动智能手 机出货量回暖趋势延续。 从手机品牌端来看,苹果受益于定价更友好,出货量逐步企稳。苹果自 2015 年达到 2.31 亿部出货量后,2016 年小幅下滑至 2.11 亿部,2017 年虽然推出了重大创新产品 Iphone X,但由于定价较高,出货量并未有 多少提振,2018 年 3 款新品,定价进一步上移,目前出货情况一般,近 期苹果已开始加大促销力度,也从侧面证明了新品号召力在逐步减弱。 但其通过对 2018 年产品进行降价促销,在 Q2 开始降幅收窄,叠加 2019 年新品小幅升级+定价下探双重驱动下,刺激了消费者换机需求,带动 出货量呈现企稳趋势,预计 2019 年 Q4 有望恢复小幅增长。 安卓阵营,品牌分化加剧,华为是最大赢家。安卓阵营方面,继 2018 年二线品牌出货量持续下滑,一线品牌集中度继续提升后,2019 年, HOVMS 五大品牌之外二线厂商占比进一步下行,且前五大品牌之中, 分化加剧,其中华为一枝独秀,2019 年前三季度出货 1.85 亿部,同比 增长 27%;三星前三季度出货 2.25 亿部,同比增长 1.7%;OPPO 前三 季度出货 0.83 亿部,同比增长 0.7%;小米前三季度出货 0.9 亿部,同比下滑 4.5%。 供应链分化明显,龙头公司优势明显。对 A 股上市公司主要消费电子标 的进行统计,包括立讯精密、欧菲光等 44 家公司,剔除了工业富联(收 入体量太大,容易影响统计结果)及闻泰科技合并范围发生变化),如果 按照2018年年报收入100亿元为大型供应商与中小型供应商为分界点来 看,11 家大型消费电子龙头公司,合计营收增速达到 22.74%,远优于中 小型供应商 12.61%的收入增速,其中大型公司中,立讯精密、歌尔股份 表现优秀,主要是受益于 Airpods 大幅放量,体现了龙头公司在新品拓 展上的优势。 受益于景气度恢复,消费电子行业 ROE 水平明显恢复。消费电子行业经 过 2017 年行业高点后,逐步下滑,2018 年资产支出较好,新产能相对 较少,而 2019 年行业逐步低位企稳,带动需求回暖,使得整体产能利用 率回升,ROE 水平迎来明显恢复。以上述统计板块数据来看,2019 年前 三季度平均 ROE 水平达到 8.93%,预计全年有望达到 13%左右,恢复到历 史较好水平。展望:2020 年 5G 换机潮加速,苹果与三星供应链更优 回顾历史,2014 年国内手机出货量也经历了连续 3 个季度下跌。回顾 国内市场发展历史来看,2014 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也经历了连续 3 个季度负增长,随后在 2014 年 Q4 企稳,2015 年逐季回升。 上一轮国内手机出货量低迷主要是渗透率接近天花板。究其原因看, 当时主要是国内手机智能机渗透率持续提升达到接近 90%左右的水平 后,陷入停滞,导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下降。 2014 年底开始 4G 驱动一轮换机潮,带动出货量回升。国内自 2014 年 开始大规模建设 4G 基站, 2014 年新增 4G 基站数量达到 84.3 万个, 2015 年继续增加。自 2014 年下半年,陆续有 4G 套餐推出,随后用户从 3G 转向 4G,驱动一轮换机潮。 5G 手机渗透率略超预期,2020 年换机潮启动。从国内 5G 建设节奏来 看,2019 年下半年开始 5G 机型陆续推出,各大品牌共计推出接近 30款机型,参考工信部数据来看,2019 年 11 月国内智能机出货量约 3484 万部,其中 5G 手机出货量达到 507 万部,渗透率超过 10%,超出市场 预期。近期从芯片端来看,高通骁龙 865/765G 系列、华为麒麟 980/990 系列、三星 Exynos 980 系列、联发科天玑 1000 系列 5G 芯片均开始出 货,带动 5G 终端加速成熟,手机品牌方面,小米近期已经将 5G 入门款 机型价格下探至 1999 元,预计一季度其他品牌也有望跟上,进一步加 速 5G 手机渗透,驱动手机出货量逐步回暖。 从手机品牌端来看,苹果与三星供应链 2020 年景气度更优。从主要手 机品牌趋势来看: 苹果。受益于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及过去两年压抑的换机需求,参 考其在 3G 切换 4G 时的思路来看,我们预计 2020 年下半年新品 全系将搭载 5G,有望迎来出货量大年; 安卓阵营方面,a)华为 2019 年增速较快,但从逐季趋势来看,随 着国内份额增长空间趋小、海外市场受到 GMS 服务禁用影响,对 其出货量负面影响在下半年逐步体现出来,预计其 2020 年出货量 继续快速增长压力较大; b)三星,受益于华为海外市场份额下行, 2019 年其出货量逐季增速趋势明显;c)OVM,国内市场受到华为 挤压,通过发力海外市场,或将保持平稳态势。机会:射频与光学为主要升级方向,声学受益于 TWS 加速放量 从 5G 手机 BOM 成本来看,射频环节是主要成本增加项,光学则受益于 摄像头数量及像素持续升级,从单摄-双摄,到现在 4 摄加速,单机价 值量持续提升,同时结构光、TOF 等 3D 方案也在加速普及,光学升级 趋势明确;声学则受益于 TWS 放量,景气度持续上行。滤波器市场大且增速快,国内厂商已实现“0-1”突破 智能手机射频前端主要包括 PA、滤波器等。射频前端部件在手机中起 着实现手机与基站之间双向通信的功能,实现数字化信号与无线电信号 之间的转换,包括发射通路与接收通路构成,一般由射频功率放大器 PA、射频滤波器、双工器、天线开关、射频低噪声放大器 LNA 等芯片构 成。 通讯标准升级驱动手机射频价值量持续增长。在智能手机发展历程过程 中,经历了多轮通讯标准升级,因每一代产品升级时均需向下兼容以及 通讯标准的持续升级,带来手机射频前端单机价值量持续快速增长。参 考 Q0rvo 数据来看,智能手机从此前的 2G 到 4G、4.5G 再到未来的 5G 时代,射频前端单机价值量 2G 时代约为 0.8 美元,3G 时代约为 3.25 美元、普通 4G 约为 7.25 美元,支持全球漫游 4G 手机约为 16.25 美元, 未来 5G 时代,有望成长至 22 美金以上。 预计 2022 年手机射频前端市场规模将达到 227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 将达到 14%。参考 Yole 研究数据来看,手机射频前端模块和组件市场 发展迅猛,2016 年其市场规模为 101 亿美元,预计到 2022 年将达到 227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4%,其中滤波器环节不仅市场体量大,而且 年均复合增速也最高,蕴含较大投资机会。 下游品牌崛起叠加自主可控压力,国产滤波器蓄势待发。目前国内四 大手机品牌(HOVM)年合计出货量超过 6 亿部,超过三星+苹果,下游品 牌的崛起为核心元器件的国产化提供了前提基础,同时去年华为事件后,自主可控重视度明显提升,也有助于国产替代。国内在滤波器行业, 主要企业包括中电 26 所、中电 55 所、无锡好达、北京中讯四方、天津 诺思等,上市公司方面,麦捷科技通过与中电 26 所合作,目前已经 SAW 滤波器已经实现对国内大客户出货、卓胜微以开关为切入点,布局滤波 器;信维通信通过与中电 55 所合作,也值得重点关注。5G 时代天线设计迎变革,单机价值量大幅提升 各大品牌 5G 手机陆续落地,推动 4*4 MIMO 天线加速渗透。从目前 5G 推出节奏来看,各大品牌陆续推出 5G 手机,目前 5G 手机主要以 Sub-6Ghz 为主,但为支持更高的上行/下行速率,均采用了 4*4 MIMO 天线方案,使得天线环节价值量大幅提升,建议重点关注:信维通信、 硕贝德等。 4*4 MIMO 方案加速推出,天线价值量、射频连接价值量有望大幅增长。 从手机设计方案来看,虽然此前有部分高端旗舰机型已经采用 4*4 MIMO 方案,例如华为 Mate 20 PRO、Iphone XS/XS MAX 等,但因为整体频段 相对较低,多 只是在部分频段实现 4 通道,使得部分天线得以整合在一 起,在射频连接上与 2*2 MIMO 机型差异不大,多采用 1 根射频连接线 连接上下主板即可,苹果则是采用的 LCP 方案,与此不同。而 5G 时代 来临后的 4*4 MIMO 方案,因 5G 频段更高,即使在 Sub-6G 频率下,要 实现多通道天线共存,难度会明显加大,部分天线或将放在手机侧边, 进而提升射频连接需求。从目前主要机型设计来看,华为 Mate 30 5G 采用了 LCP 传输线与同轴线结合的方式,其他品牌则主要以同轴线束组 来实现,带动价值量大幅提升。 毫米波时代,LCP 传输线有望大有所为。从 5G 频谱规划来看,在 Sub-6G 后,将走向毫米波,例如普遍集中在 24Ghz 以上频率。在 24Gh 以上频 率下,天线波长将大幅降低,传统的 FPC、LDS 等天线工艺将难以满足, AoB (Antenna on Board,天线阵列位于系统主板上)、AiP (Antenna in Package,天线阵列位于芯片的封装内),与 AiM (Antenna in Mole, 天线阵列与 RFIC 形成一模组)或将成为重要选择。从高通此前发布的首 个 5G 天线模组—QTM052 毫米波天线模组设计来看,其将天线与部分射 频前端部件整合在一起,但仍需要将天线模组与基带芯片中实现数据 传输,考虑到毫米波频率高、多通道,传统同轴线连接难以适应,LCP 传输线凭借其良好的高频、多通道传输性能有望成为首选。以 QTM052 天线模组为例,单部手机需要 4 个天线模组,意味着需要 4 根 LCP 连接 线,再加上 4 对 RF 板对板连接器,假设单根 LCP 连接器+RF 板对板约 1-1.5 美元,仅单机传输线价值量就有望达到 4-6 美元左右,较传统的 射频同轴连接器及组件产品 ASP 大幅提升。 上游材料瓶颈有望逐步得到解决,国内 LCP 供应链体系有望逐步建立。LCP 天线产业链中难度最大的为上游的材料及其成膜工艺,村田之所以 能够成为苹果的独家供应商,就是因为很好的解决了成膜工艺,其从住 友采购 LCP 粒子,然后自己成膜及做 LCP FCCL,掌握核心工艺,进一 步延伸至下游的软板加工。随着苹果采用 LCP 天线后,目前其他厂商也 在加大在该领域投入力度,例如松下、可乐丽也在积极建设 LCP 产能, 为下游其他加工厂商切入提供了机遇,例如电连技术 LCP 样品已经给国 内部分客户送样,后续有望获得突破;模组端,立讯精密模组端已切入 大客户供应链,卡位优势明显。光学赛道持续升级,单机价值量持续提升 摄像头升级趋势再加速。目前各大手机品牌在新品发布会上对拍照功能 着墨最多,驱动光学性能持续升级,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数 据显示,2019 年 Q3 多摄出货量急速上升,其中双摄占比 30%,三摄占 比 26%,四摄占比 22%。2019 年多摄主流搭配广角+超广角+长焦三摄设 计和广角+超广角+微距+景深四摄设计,实现远景+近景+微距+人像+逆 光+夜景的多种应用效果。建议重点关注摄像头模组龙头欧菲光、顺宇 光学、丘钛科技;滤光片龙头水晶光电、五方光电; CMOS 传感器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景气度高企。在手机后置多摄趋 势的带动下,2019 年 Q3 手机摄像头传感器出货量约为 13 亿颗,同比 增长 14%,同时受益于叠加像素升级,单价提升,群智咨询预计 2019 年全球智能手机摄像头传感器销售额将达 116 亿美金,同比增长 41%, 预计 2020 年仍将继续保持 40%左右复合增长,在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 同时,供给侧涉及晶圆代工,产能增速较慢,产业链高景气度有望持续, 建议重点关注:韦尔股份、晶方科技、华天科技。 技术升级趋势上,2020 年下半年有望看到屏下摄像头方案问世,进一 步推动摄像头价值量提升。在消费者对彻底全面屏需求的驱动下,产业 链正在不断推进屏下摄像头技术(UDC),我们预计,2020 年下半年左右 会有部分厂商发布屏下摄像头的小批产品, 2021 年左右会有更多的厂 商采用屏下摄像头技术,带动摄像头价值量持续提升。TWS 加速放量,声学赛道景气度高企 Airpods 引领行业 2019 年进入爆发元年。回顾 TWS 历史,1994 年爱立 信研发出蓝牙技术但之后主要应用于蓝牙有线耳机,2015 年日本安桥 在 IFA 展上发布的 W800BT 标志第一个真无线蓝牙耳机诞生,而苹果 Airpods 第一代随后于 2016 年 9 月发布,发布之后反响平平,直到一 年后的 2017 年圣诞季,市场热度才起来;而热度开始迸发则是在下一 年度的圣诞季,Airpods 良好的口碑使得发布两年后越战越勇,第二代 产品发布的预期也让 Airpods 热度持续不退;时间到达 2019 年 10 月 29 日,Airpods Pro 版的发布再次引发市场热议,成为全年最受关注的 消费电子产品。 Airpods开创了TWS耳机这一消费电子新品类。TWS即“ True Wireless Stereo”,即“真无线立体声系统”,这一名词最早由高通使用,指分体 式蓝牙耳机/音箱等音频设备,后来成为真无线耳机的通用称呼。TWS 真无线耳机摒弃了线材连接的方式,左右两个耳机通过蓝牙组成立体声 系统,手机连接一个接收端即可,使得消费者摆脱线缠绕的困扰,方便 性得到革命性的提升。Airpods 即是 TWS 的鼻祖和典型代表,真正创造 了 TWS 这一消费电子新品类。对于传统耳机市场,Airpods 带来的影响 也是革命性的,耳机开始走向智能,实用性和功能性都焕然一新。 建议重点关注品牌供应链公司。TWS 耳机主要配套手机使用,目前主要 安卓品牌中除华为 TWS 耳机相对成熟外, OVM 相对较弱,考虑到目前 TWS 耳机利润率较好,手机厂商重视度持续提升,并加快技术突破。其他品 牌在渠道、手机适配度等方面难以匹敌手机厂,或将主要定位于部分细 分市场,走量产品或仍将出自手机厂商,建议重点关注品牌供应链公司, 整机层面,重点关注立讯精密、歌尔股份、共达电声(万魔声学)、蓝 思科技(持股豪恩声学);零部件环节,建议重点关注兆易创新(NOR flsh)。面板:2020 年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景气向上周期 面板行业是典型的周期行业,其产业波动与供需增速缺口显著正相关。在 LCD TV 面板需求增速中性假设及 LGD 三种产能调整情景模式下,我们均 得出 2020 年需求供给增速缺口将向上的观点。参考历史上该数据和面板 行业 EBITDA 利润率的同步波动性,我们判断 2020 年面板行业有望迎来新 一轮景气向上周期。 周期性行业,产业波动与供需增速缺口显著正相关 液晶面板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过去十年,主要面板企业盈利波动剧 烈,LCD 面板产业经历了三轮大的周期变动。液晶周期背后的产业逻辑在 于,先驱企业开拓了液晶显示产品的应用,创造出对液晶显示的市场需求;当产品被市场接受后,一时的供不应求带来价格上涨,企业盈利大增,现有企业加大资本开支扩大投资,并吸引一批新进入者;新投资带来的产能迅速扩大导致生产过剩、价格下降,造成产业衰退;价格下降一方面使企业亏损,老旧产能退出,另一方面带来需求扩大,供需状况开始好转,并引发新一轮的产业投资。 产业波动与供需增速缺口显著正相关。液晶周期源于面板产能和需求边际 变化,过去 10 年液晶电视面板销量增速和面板产能增速差值与 LGD、群 创、友达三家的 EBITDA 平均利润率正相关,且基本保持同步。因此,我 们可以通过预测未来面板产能和 TV 面板需求增速变化来把握面板周期。供给改善:行业持续低迷,韩厂转型收缩产能 行业持续低迷,韩国面板厂商积极谋求转型。随着国内高世代产线的持续 开出,2018、2019 年行业整体产能过剩,面板价格持续下跌。全球面板企 业盈利下滑严重,LGD、友达、群创 EBITDA 利润率已经接近甚至低于 2011 和 2016 年周期底部。盈利压力以及国内面板厂商的激进投资,迫使三星和 LG Display积极向OLED转型。三星已于 3Q19对 L8-1产线部分停产调整, 3Q19 开始 LGD 也加快了产能调整进度。 韩厂调整改善 2020 年 LCD 面板供给状况。根据 IHS 数据,Samsung Display 在 3Q19 关停了 8.5 代厂的 125K 的每月产能,并将其翻新为尖端的量子点 (QD)面板生产线。LG Display 也从四季度开始加快了产能调整进度,预 计三条 TFT-LCD Gen 8.5 生产线其中之一将于 4Q19 停产,明年年初有望完 全停止 P8-2 产线的生产。供给增量方面主要包括 2019 年新开产线的爬坡 和 2020 年新开产线。我们按照 LGD 不同关厂情景测算 2020 年产能如下: 乐观情况下,假设三星关停 L8-1 125K,LGD 1Q20 关闭 P8 产线,我们测算 2020 年单季度全球 LCD 产能增速分别为-0.3%、0.7%、4.7%和 5.6%。 中性情景下,假设三星关停 L8-1 125K,LGD 于 1Q20 关停 1/2 P8 产线,我 们测算 2020 年单季度产能增速分别为 2.5%、3.5%、7.5%和 8.3%。 悲观情景下,假设三星只关停 L8-1 125K,LGD 不调整产线,我们测算 2020 年单季度产能增速分别为 5.6%、6.5%、10.5%和 11.3%。 综上,我们认为在供给最悲观情况假设下(LGD 不调整产能),2020 年全 球 LCD 行面板供给情况也好于今年。此外,基于国内新产能的集中投放、 本土厂商的成本效率优势、LGD 当前的亏损情况及其在 3Q19 电话会议上 的表述,LG Display 调整产能的概率显著高于不关厂情景,因此,我们判 断即使有国内新产线开出,明年 LCD 行业整体供给情况仍偏乐观。 需求增长:体育赛事大年叠加智慧屏刺激 TV 换机潮 TV 面板需求占比最大。从面板下游需求来看,当前 LCD TV 仍是显示面板的 最大。按面积算,2018 年 LCD TV 面板需求为 1.48 亿平方米,占显示面板 需求的 70.8%。其次是显示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公共显示,占比 分别为 9.9%、7.4%、6.9%和 2.6%。 体育赛事大年叠加智慧屏激发 TV 换机潮。2009 和 2010 年是上一次电视销 量高峰,2009 年电视出货量增长 10%,2010 年增长 21%,而电视机市场 的更替周期在 7 到 10 年不等,预计未来两三年电视将进入一个新的换机 周期。2020 年欧洲杯和奥运会赛事的举办以及智慧屏的推出有望加快 TV 换机周期的启动。考虑到历史奇偶数年份的周期波动性,我们中性假设2020-2022 年单季度 LCD 电视面板出货量增速分别为其前四个奇偶数年份 单季度增速的平均数,1Q20-4Q20 单季度 TV 面板增速分别为 1.7%、3.3%、 8.7%和 6.8%。供需边际向好,2020 年面板行业望景气向上 通过对全球 LCD 面板行业的供需分析,我们判断 2020 年面板行业有望拐头 向上。在 LGD 三种产能调整情景模式和 LCD TV 面板需求增速中性假设情 况下,我们均得出 2020 年需求供给增速缺口将向上的观点。参考历史上 该数据和面板行业 EBITDA 利润率的同步波动性,我们判断 2020 年面板行 业有望迎来新一轮景气向上周期。 LED:从边际改善过渡到景气上行历史经验:此轮 LED 周期已经触底 LED 行业进入第三轮周期尾端。中国 LED 产业经历了三个周期,每一轮:快 速渗透期(~2012),LED 照明作为新兴产业,渗透率快速提升,由于地方 政府的产能补贴,形成短暂的供大于求,价格在 2012 年大幅下降;第二 轮周期(2013~2015),白光照明需求旺盛,芯片厂商继续扩产,2015 年 供需恶化,价格跌幅较深;第三轮周期(2016~至今),下游市场继续蓬 勃发展,芯片厂启动新一轮扩产,造成 2017 年底以来的供需失衡状况。 经过两年的供给端出清与库存去化后,行业供需逐步恢复平衡,库存也进入去化后半程,我们认为目前行业已经处于第三轮周期尾端,随着上下游补库存启动、外部贸易局势缓解对 LED 产品出口的压制解除、以及 MiniLED 等新需求放量,从明年开始 LED 将开启新一轮景气上行期。财务表现:2019 年 LED 产业链上下游财务数据触底回升 从 2019 年三季报数据来看,LED 产业链上下游均有回暖趋势。上游芯片自 2018Q4 开始进入负增长状态,但 3Q19 营收增速由上季度的-23.23%回升 至-10.07%,同时数值已经连续三个季度环比回升;中游封装增幅虽然是负 数但是已经平稳,也是连续三个季度环比正增长;下游显示屏增速回归正常水平,为 14.83%;LED 照明则小幅下落,增速从上季度 1.26 减低至-1.23%。 经历上半年的低点后,行业收入正在恢复。 与收入相比,存货同步去化。上游芯片的存货高峰已经过去,2019 年以来 上游芯片存货的累积速度持续放缓,以三安光电为例,三季度存货已经停止上升;而封装厂已经出现补库存迹象,二三季度存货均有所上升。从产业调研可知,四季度芯片存货去化持续进行,同时封装厂补库存的动作更加活跃,我们认为在年报和明年一季报中可以看到行业内存货改善的明显趋势。供需关系:供给端出清明显,需求端动能转换 景气下行伴随着供给端出清。此轮下行周期中,LED 芯片价格经历了大幅的 下滑,2018 年全行业芯片平均降幅在 20%左右,2019 年我们预计价格降 幅在 30%左右。伴随价格下降,各家芯片厂盈利能力也严重受损,上半年 已经出现负毛利率。除龙头三安光电以外,其他芯片上市公司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在 2019 年均转负,没有上市的小芯片厂亏损更为剧烈。我们产 业调研估算,过去两年行业退出的产能比例约为 10%,未退出老产能占比 约为 25%,这部分产能大部分处于半开工状态,随着价格跌破现金成本线, 我们认为还将有大量老旧产能退出市场。 LED 下游需求迎来动能转换。需求端方面,LED 下游需求主要以通用照明、 显示屏、背光等领域为主,在通用照明渗透率已经较高的情况下,目前 LED 需求主要来自车用 LED、显示屏、Mini&MicroLED 等。根据 LEDinside 的预 测,2018~2023 年之间,LED 通用照明的复合增长率为 3%,占整体需求比 重从 40.59%降至 32.96%;显示屏复合增长率为 8%,占整体需求比例基本 维持在 10%左右;车用 LED 复合增长率为 10%,占整体需求比例为 15%左 右;而 Mini&MicroLED 复合增速为 343%,占整体需求比例从 0 上升至 16.94%。 供需结构逐步恢复健康。结 合中国大陆 LED 芯片产能投放进度及行业老 旧产能被淘汰的节奏,我们估计2019年~2021年LED芯片产能为16620万片、17010 万片、18210 万片;需求方面考虑通用照明、显示屏等各 细分领域增长趋势,我们估计 2019 年~2021 年 LED 芯片需求合计为 15624 万片、16290 万片、17800 万片,供求比(供给/需求)为 1.06、 1.04、1.02,LED 芯片价格则有望在未来两年保持较为平稳的价格行业趋势:主线为 MiniLED 背光 Mini LED 是芯片尺寸约在 100 微米左右的 LED,是在小间距 LED 基础上的技 术改良。目前 MiniLED 有两大应用方向,一个是沿着小间距往下,作为主 动显示的超小间距显示;一个是作为背光源,配合 LCD 显示使用。 Mini 主动显示主要用于高端商显。Mini LED 主动显示优势在于既继承了小 间距显示高亮度、高可靠性、反应速度快的优点,又具有自发光无需背光源的特性,可以达到体积小、轻薄的效果,同时相对其他显示技术更为节能、成本更低。MiniLED 显示主要应用领域电影屏等高端商用市场和 100 寸以上高端家用电视等民用市场,随着 2K/4K 高清视频的普及,未来 MiniLED 显示在商显领域具备较大潜力。 Mini 主动显示技术方案仍未成熟,四合一成为主流折中方案。Mini 主动显 示技术方案有两大主流路径,一种是 COB、一种是 N 合一方案。目前 COB 技术面临光色一致性、大规模生产难度高大、产业链生态不成熟等难题,且 COB 技术在 P0.5 以下也并不适用,即使作为过渡技术,也存在诸多缺 陷。而四合一基于现有 SMD 技术演进,集 COB 与传统小间距 SMD 的优势, 同时对于现有产业链上下游较为友好,有望成为小间距进入 P0.X 后主流方 案。封装企业在四合一方案中占据主导权,特别是国星的 IMD 四合一方案, 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青睐,目前已经扩散成为封装厂进军 Mini 主动显示的 主流选择方案。 Mini 背光将在大尺寸液晶显示背光领域获得较高渗透率。Mini 背光作为现 有LED背光的进化,短期内将在 65、75寸以上大尺寸TV,高阶电竞Monitor 市场不断渗透,最终随着成本下降,Mini 背光有望大比例替代现有的 LED 背光,成为大尺寸液晶背光显示方案的主流选择。Mini 背光优势在于将调 光分区数(Local Dimming Zones)做得更细致,达到高动态范围(HDR)呈现高 对比度效果,还能缩短光学距离(OD)以降低整机厚度达到薄型化需求。 Mini 背光路径同样有 COB/COG、SMD 等方案,技术路径仍未确定。COB 与 COG 方案能做到 OD 距离(背光模组中扩散板与 PCB 底部的距离)小于 1mm,甚至接近于 O OD 距离,从而使得背光源厚度(PCB+LED)极低, 缺点在于目前技术并不成熟,良率较低,产业化难度高。SMD 方案同样是 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折中方案,其采用正装芯片,以 75 英寸电视背光为例, 在 OD 距离小于 5mm 的情况下,LED 灯珠使用量小于 2.5 万颗,同时获得 较低的成本。以国星光电已经出货的 MiniLED 背光模组为例,搭载其 Mini-LED 背光的 65 英寸液晶电视价格相对于市面上的 65 英寸 OLED 电视 将便宜约 100 美元。目前国星 MiniLED 背光模组主要客户为 TCL,已经带 来较大体量的收入。被动元器件:关注细分领域龙头机会行业处于产业转移初期,进口替代空间大 电路必备元件,286 亿美金市场规模。电容、电阻、电感等被动元器件是电 路中的必备元件,在电路中主要起到滤波(电容)、分流(电阻)、过滤噪声(电感)等作用。2017 年,全球被动元气件市场规模在 238 亿美元左 右,其中电容、电感、电阻分别占 66%、14%、9%左右。Paumanok 预计, 全球被动元器件终端需求在 2020 年会达到 286 亿美元。按下游应用分, 网络通信、车用、特殊用途、电力与工业控制将分别成长 39%、31%、35% 和 24%。 行业处于产业转移初期,进口替代空间大。2019 年前 11 个月,国内进口电 容器金额 87.4 亿美元,净进口额 50.8 亿美元,行业进口替代空间大。从 国内外被动元器件企业营收规模来看,国内企业份额低、营收规模小,行业处于产业转移初期。MLCC:5G、车用需求大增,库存去化开启新周期 MLCC 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IT 设备、无线通讯等领域,市场规 模 146 亿美元。与其他电容器相比,MLCC 具有体积小、高频特性好、频 率范围宽、寿命长、成本低等优点,广泛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IT 设 备、无线通讯等领域,其市场规模在 100 亿美元左右,占了 40%以上的电 容器市场份额。智能手机创新升级、汽车电子、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对高频滤波的需求越来越大,MLCC 的市场规模也将在未来几年得到快速增长。 智能手机创新和 5G 带动单机消耗量上升。智能手机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创 新升级成为各手机厂商竞争的主要策略。手机功能持续创新使手机内部需要增加新的电路以及电容,其结果是单机使用的 MLCC 数量逐年增多。以 iphone 为例,其单机 MLCC 消耗量从 iPhone4S 的 500 颗左右上升到 iphone X 的 1100 颗左右。未来 5G 的商用要求手机在信息传输和数据处理方面具 备更强的能力,预计将进一步推动智能手机对 MLCC 等电子元器件的需求。 汽车电子化提升车用 MLCC 需求。电动车以及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 ADAS、 自动驾驶技术、汽车娱乐影音等的推广应用极大的促进了车用 MLCC 的增 长。SemiMedia 预计,受此电动车和汽车电子化趋势影响,单车 MLCC 需 求预计将从过去的 1000-3000 增长到 3000-6000 颗/车。 库存去化开启 MLCC 新周期。3Q19 以来,国巨、华新科、村田、三星电机 等元器件厂商库存基本消化,库存周转天数回落至合理水平。国巨和华新科在 10 月和 11 月的月度营收报告中均表示,受下游终端积极拉货影响, 10 月和 11 月库存水位进一步下降,MLCC 价格趋于稳定。终端需求的增长 加上行业库存的去化有望开启 MLCC 新周期。薄膜电容:新能源汽车提供增长新引擎 薄膜电容器的下游应用主要集中于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家电、照明、 工业等领域。展望 2020 年,海外新能源车提速、家电和照明等传统需求 的回暖有望推动薄膜电容器行业实现稳定增长。 欧洲新能源车全面提速打开薄膜电容器市场空间。2019 年 4 月 17 日,欧盟 通过新法案,规定自 2020 年 1 月 1 日起,境内 95%的新登记乘用车平均 二氧化碳排放量需降至 95g/km 以下;到 2021 年,全部新车需达到此要求; 2030 年起,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降至 59.4g/km 以下。为达到新标推,欧洲 主要车企纷纷发力新能源车,奔驰、宝马、大众等厂商均制定了积极的新能源车规划。目前,薄膜电容已经替代铝电解电容成为新能源汽车直流支撑电容的首选。欧洲新能源车的提速打开了薄膜电容器整体市场空间。 传统需求回暖助力行业稳定增长。家电尤其是空调是薄膜电容器的传统应 用领域。2018 年空调销量 15069.2 万台,创历史新高。其中,空调龙头格 力收入更是同比增长 33.3%,渠道中积累了较多的库存。经过近一年的库 存消化,行业库存基本回到合理水平。展望明年,下游库存的消化加上需求的回暖,预计家电市场对薄膜电容的需求将逐步得到改善。5G 驱动电感需求量价齐升、国产替代提速背景下,国内电感龙头进入发 展快车道 5G 提升单部手机电感需求。5G 时代将新增 Sub-6GHz 和毫米波频段,新增 一个频段需要增加相应频段的滤波器、天线开关、PA 等射频前端器件,以 支持信号在该频段的顺利发射与接收。因此,5G 时代,单个手机对滤波 器、天线开关、PA 等射频前端器件的需求相比 4G 将会进一步增加,这将 直接提升配套元器件电感器的用量,包括匹配电路的 RF 电感、为新的射 频器件提供 DC-DC 电源转换的功率电感。 RF 电路越来越复杂,01005 需求高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小型移动设备 的 RF 电路在向多波段、多功能、高性能化发展的同时,其电路构造也日 趋复杂,安装的部件数量正在增加。同时,移动设备内部的电池体积也在增大,这就要求 RF 电路必须设计成能纳于有限的空间。未来,市场对以 01005 电感为代表的超小型尺寸 RF 电感器的需求不断高涨。 国产替代加速,国内电感龙头进入发展快车道。电感虽然单机价值小,但对整机性能影响大,客户对于更换供应商较为慎重,由于国外企业切入的早,所以国内各大手机厂商之前几年基本上都用村田、TDK 的产品。中兴 事件后,考虑到供应链安全,下游本土厂商纷纷加快了原材料、零部件的国产化,去年开始华米 OV 均在积极提升国产元器件的份额。元器件国产 化加上 5G 背景下,国内电感龙头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报告来源:中泰证券)(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垃圾梦

半导体材料行业深度报告:疫情之下,材料崛起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为什么看好半导体材料投资机会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欧美、日本以及韩国等国家正经受疫情爆发的 考验,而我们国内由于得到国家的强力控制,目前疫情已初步得到控制。国外疫情 的爆发,将对半导体行业的格局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日本及欧美疫情的加剧,将 影响半导体材料供给。而国内疫情由于得到良好的控制,并且在一些半导体材料的 细分领域,国内的公司已实现部分国产替代,在供给方面我们先发优势,解晶圆代 工厂燃眉之急。 据中证报消息,国家大基金二期三月底可以开始实质投资。国家大基金是半导体行 业风向标,国家大基金二期将更加注重对半导体材料及设备的投资。大基金二期以 半导体产业链最上游的材料及设备为着力点,推动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加速国 产替代的进程,国内半导体材料公司将迎来黄金发展期。1.1 欧美及日本疫情加剧 半导体材料供给或将受限 截至 3 月 14 日 14:30 分,海外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确诊 64617 例,较上日增 加 10393 例,累计死亡 2236 例。海外疫情正处于爆发期,特别是意大利、日本、 美国、德国、法国及韩国等国家,新冠疫情正愈演愈烈。在全球半导体材料领域,日本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去年日韩贸易战中,日本限制含 氟聚酰亚胺、光刻胶,以及高纯度氟化氢这三种材料的对韩出口,引起了整个半导 体领域的震动。在 2019 年前 5 个月,日本生产的半导体材料占全球产量的 52%。 同期,韩国从日本进口的光刻胶价值就达到 1.1 亿美元。据韩国贸易协会报告显示, 韩国半导体和显示器行业在氟聚酰亚胺、光刻胶及高纯度氟化氢对日本依赖度分别 为 91.9%、43.9%及 93.7%。在半导体制造过程包含的 19 种核心材料中,日本市占率超过 50%份额的材料就占 到了 14 种,在全球半导体材料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欧美及日本疫情的加剧,将影响全球半导体材料的供给。目前虽然没有欧美及日本 半导体公司受疫情影响的官方报道,但我们认为疫情必将影响这些地区半导体公司 的经营情况。在疫情影响下,韩国的三星、SK 海力士等半导体公司多次停产隔离, 国内的众多公司也延迟复工。因此,这些处于疫情爆发期国家的公司也必将受疫情 影响。当地时间 13 日下午 3 点 30 分,美国总统特朗普已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 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受疫情影响,多国采取封城措施,这将影响半导体材料的运输。韩国、意大利等国 先后采取封城措施,来抑制新冠疫情的爆发。封城后将对货物的运输带来极大的不 便,这将影响到半导体材料的运输。国内半导体材料公司占据天时、地利及人和,国产替代将加速。得益于国家强有力 的调控措施,以及国内群众的高度配合,国内疫情已初步得到控制,多省市已连续 多天未有新病例。目前,国内大多企业已经复工,并开始逐步提升产能。同时,中 国是制造业大国,国内半导体制造公司众多,国内厂商的产品在运输上具有相对便 利性,特别是在国外封城下,这种便利性能缓解众多晶圆代工厂的燃眉之急,国产 替代进程将加速。1.2 大基金二期即将开启投资 半导体材料必将受益 据中证报消息,国家大基金二期三月底应该可以开始实质投资。大基金二期于 2019 年 10 月 22 日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 2041.5 亿元。从目前大基金一期投资的情况来看,一期半导体设备和半导体材料领域合计投入金 额 57.7 亿元,占大基金一期投资总额的 4.2%。而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2018 年 半导体设备销售额 645.3 亿美元,半导体材料销售额 519.4 亿美元,半导体设备和 半导体材料合计占全球半导体销售额比重超过 20%。大基金一期在半导体设备和 半导体材料领域的投入相对较少。在投资项目上,大基金一期重点投资半导体制造和设计行业,大基金二期将更关注 半导体材料及半导体设备的投资。特别是受日韩贸易战事件影响,国人更加清醒认 识到半导体材料的重要性。即使是被认为半导体强国的韩国,有着三星、SK 海力 士等国际半导体巨头,但由于在半导体材料领域没有话语权,也将受到极大的制约。 半导体设备和半导体材料均处于半导体产业链的上游,在整个半导体产业中有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关键设备及材料主要依赖进口,推动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的 发展势在必行。1.3 半导体材料领域我们看好哪些标的 半导体材料属于高技术壁垒行业,国内由于起步晚,整体相对落后,目前半导体材 料高端产品大多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生产商。但在一些细分领域, 国内已有企业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在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如国内抛光液龙头安集 科技、特种气体龙头华特气体、超纯试剂及光刻胶领域龙头晶瑞股份、近期收购 LG 化学旗下彩色光刻胶事业布局显示光刻胶领域的雅克科技、国内靶材龙头江丰电子 等。在投资策略上,我们建议关注半导体材料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特别是进入长江存 储产业链的材料公司。大基金二期明确投资长江存储,助力长江存储产能提升。长 江存储已开启一期产能扩张,目前的产能在 1~2 万片/月,一期目标产能 10 万片/ 月。长江存储 64 层 TLC 3D NAND 闪存已经正式量产,当前的核心任务是产能爬 坡,需要尽早达成 64 层三维闪存产品月产能 10 万片。根据长江存储的规划,未来 还将开启二期及三期产能扩张,二期项目产能将达到 30 万片/月,最终三期项目预 计在 2030 年完成,产能将提升到 100 万片/月。长江存储产业链半导体材料标的公司,推荐关注安集科技及华特气体。2018 年长 江存储是安集科技的第三大客户,为安集科技贡献 1891 万元的收入。华特气体方 面,2018 年公司来自长江存储的收入为 1206.5 万元,是公司的第 4 大客户,2019 年上半年来自长江存储的收入为 1032 万元,占比 2.64%,上升为公司第二大客户。 安集科技:公司是国内 CMP 抛光液及光刻胶去除剂龙头,特别是在抛光液领域, 是国内目前唯一供应商,产品已经实现向包括中芯国际、台积电、长江存储等国 际一线代工厂供货。长江存储产能大幅提升,安集科技将直接受益。特别是长江 存储对钨抛光液的需求大,安集科技已建有钨抛光液生产线与之对接,未来钨抛 光液的供应将大幅放量。钨抛光液的毛利率在 80%以上,放量将大幅提升公司的 盈利能力。 华特气体:公司是国内首家打破高纯六氟乙烷、高纯三氟甲烷等多种产品进口制 约的公司。Ar/F/Ne、Kr/Ne、Ar/Ne 和 Kr/F/Ne 等 4 种混合气于 2017 年通过全 球最大的光刻机供应商 ASML 公司的产品认证。目前,公司是我国唯一通过 ASML 公司认证的气体公司,亦是全球仅有的上述 4 个产品全部通过其认证的四 家气体公司之一。公司产品实现了对国内 8 寸以上集成电路制造厂商超过 80%的客户覆盖率,客户包含中芯国际、华虹宏力、长江存储、台积电、 京东方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并进入了英特尔(Intel)、美光科技(Micron)、 德州仪器(TI)、海力士(Hynix)等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企业供应链体系。此外,建议关注长江存储其他国内半导体材料相关标的,如已通过长江存储正片认 证的国内大硅片龙头上海新昇,国内抛光垫龙头鼎龙股份,通过并购进入电子材料 领域的雅克科技,半导体靶材龙头江丰电子,以及国内湿化学品及光刻胶领域龙头 晶瑞股份。2. 半导体材料:半导体产业基石2.1 半导体材料是半导体产业链重要支撑 在整个半导体产业链中,半导体材料处于产业链上游,是整个半导体行业的重要支 撑。在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用到相应的材料,如光刻过程 需要用到光刻胶、掩膜版,硅片清洗过程需要用的各种湿化学品,化学机械平坦化 过程需要用的抛光液和抛光垫等,都属于半导体材料。半导体材料是半导体行业的物质基础,材料质量的好坏决定了最终集成电路芯片质 量的优劣,并影响到下游应用端的性能。因此,半导体材料在整个产业链中有着重 要地位。2.2 2018 年全球半导体材料销售额创历史新高 2018 年全球半导体材料销售额 519.4 亿美元,销售额首次突破 500 亿美元创下历 史新高。 2018 年全球半导体材料销售增速 10.65%,也创下自 2011 年以来的新高。全球半导体材料销售额增速与半导体销售增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017 年两者同 步高速增长的原因是DRAM市场的迅猛发展, 2017年DRAM实际增速高达77%。 2018 年受供求关系影响,存储市场增速减缓,半导体销售额及半导体材料销售额 增速均下降。半导体材料销售额占全球半导体销售额比例在 2012 年达到峰值,占比超过 16%, 近些年逐步下降,2018 年占比约 11%。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2013 年开始受益 于存储市场的快速增长,半导体销售额增速开始回升,2013-2018 年半导体销售增 速一直高于半导体材料销售增速。近年来,中国大陆半导体材料的销售额保持稳步增长。2018 年大陆半导体材料销 售额 84.4 亿美元,增速 10.62%,销售额创下历史新高。受益于国内半导体行业高景气度带动,大陆在半导体材料销售额增速方面一直领先 全球增速。受益于国内晶圆厂的大量投建,国内半导体材料的需求将加速增长。据SEMI估计, 2017-2020全球将有62座新晶圆厂投产,其中26座坐落中国大陆,占总数的42%。 半导体材料属于消耗品,随着大量晶圆厂建设完成,半导体材料的消耗量将大大增 加,将有力促进国内半导体材料行业的发展,国内半导体材料销售额全球占比将进 一步提升。我们预计 2019-2021 年,大陆半导体销售额分别为 94.5 亿美元、108.6 亿美元和 128 亿美元,增速分别为 12%、15%和 17.8%。从全球国家和地区来说,中国台湾依然是半导体材料消耗最大的地区。2018 年台 湾地区半导体销售额 114.5 亿美元,全球占比 22.04%。中国大陆占比 16.25%排名 全球第三,略低于 16.79%的韩国。2.3 晶圆制造材料是半导体材料核心 按制造工艺不同,半导体材料可以分为晶圆制造材料和封装材料。其中,晶圆制造 材料由于技术要求高,生产难度大,是半导体材料的核心。2018 年晶圆制造材料 全球销售额为 322 亿美元,占全球半导体材料销售额的 62%。晶圆制造材料全球 销售额增速 15.83%,高于全球半导体材料销售额增速。晶圆制造材料包含硅、掩膜版、光刻胶、电子气体、CMP 抛光材料、湿化学品、 溅射靶材等,其中硅的占比最高,整个晶圆制造材料超过三分之一。2.4 半导体材料技术壁垒高 国内自给率低 半导体材料属于高技术壁垒行业,特别是晶圆制造材料,技术要求高,生产难度大。目前,半导体材料高端产品大多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 和地区生产商。国内由于起步晚,技术积累不足,整体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目前, 国内半导体材料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高端产品基本被国外生产商垄断。如硅片, 2017 年全球五大硅片厂商占据了全球 94%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国内半导体材料生产商加大了研发投入,大力推进半导体材料的研发及生产, 力争实现国产替代。目前在部分细分领域,已经突破国外垄断,实现规模化供货。 如 CMP 抛光材料的龙头企业安集科技,公司化学机械抛光液已在 130-28nm 技术 节点实现规模化销售,主要应用于国内 8 英寸和 12 英寸主流晶圆产线;溅射靶材 龙头江丰电子,7 纳米技术节点实现批量供货,同时还满足了国内厂商 28 纳米技 术节点的量产需求。3. 半导体材料:品种多 技术壁垒高3.1 半导体材料--硅 3.1.1 硅是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硅是半导体行业中最重要的材料,约占整个晶圆制造材料价值的三分之一。目前, 9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是用硅片作为衬底制造出来的。整个半导体产业就是建立 在硅材料之上的。硅片质量对半导体制造至关重要。在硅片上制造的芯片最终质量与采用硅片的质量 有直接关系。如果原始硅片上游缺陷,那么最终芯片上也肯定存在缺陷。按晶胞排列是否规律,硅可分为单晶硅和多晶硅。单晶硅晶胞在三维方向上整齐重 复排列,而多晶硅晶胞则呈不规律排列。单晶硅在力学性质、电学性质等方面,都 优于多晶硅。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硅片都是单晶硅,因为晶胞重复的单晶结 构能够提供制作工艺和器件特性所要求的电学和机械性质。硅片的制备从晶体生长开始,形成单晶锭后经过修整和磨削再切片,再经过边缘打 磨、精研、抛光等步骤后,最后检查得到的硅片是否合格。3.1.2 单晶硅生产 单晶生长分为直拉(CZ)法和区熔(FZ)法,直拉法是目前主流的生长方法,占 据 90%市场。 直拉法:工艺成熟,更容易生长大直径单晶硅,生长出的单晶硅大多用于集成电 路元件。 区熔法:由于熔体不与容器接触,不易污染,因此生长出的单晶硅纯度较高,主 要用于功率半导体。但区熔法较难生长出大直径单晶硅,一般仅用于 8 寸或以下 直径工艺。3.1.3 大直径是硅片未来发展方向 大尺寸硅片是硅片未来发展的趋势。大尺寸硅片带来的优点有两个: 单片硅片制造的芯片数目越多:在同样的工艺条件下,300mm 半导体硅片的可 使用面积超过 200mm 硅片的两倍以上,可使用率(衡量单位晶圆可生产的芯片 数量的指标)是 200mm 硅片的 2.5 倍左右,大尺寸硅片上能制造的芯片数目更 多; 利用率更高:在圆形硅片上制造矩形的硅片会使硅片边缘处的一些区域无法被利 用,从而带来部分浪费,随之晶圆尺寸的增大,损失比就会减小。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大尺寸硅片占比将逐渐提升。目前 8 英 寸硅片主要用于生产功率半导体和微控制器,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则需要 12 英寸 硅片。2018 年 12 英寸硅片全球市场份额预计为 68.9%,到 2021 年占比预计提升 至 71.2%。3.1.4 硅片市场情况 半导体硅片投入资金多,研发周期长,是技术壁垒和资金壁垒都极高的行业。由于 下游客户认证时间长,硅片厂商需要长时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来提升产品的品质, 满足客户需求,以获得客户认证。目前全球硅片市场处于寡头垄断局面。2018 年全球半导体硅片行业销售额前五名 企业的市场份额分别为:日本信越化学 28%,日本 SUMCO 25%,中国台湾环球 晶圆 14%,德国 Siltronic 13%,韩国 SK Siltron 9%,前五名的全球市场市占率接 近 90%,市场集中度高。近年来全球半导体硅片出货面积稳步增长。2018 年全球半导体硅片出货面积达 127.3 亿平方英寸,同比 2017 年增长 7.79%;销售金额为 113.8 亿美元,同比 2017 年增长 30.65%,单价每平方英寸 0.89 美元,较 2017 年增长 21%。目前 12 英寸和 8 英寸硅片是市场主流。2018 年全球 12 英寸硅片需求均值在 600-650 万片/月,8 英寸均值在 550-600 万片/月。12 英寸硅片主要被 NAND 和 DRAM 需求驱动,8 英寸主要被汽车电子和工业应用对功率半导体需求驱动。长期 看 12 英寸和 8 英寸依然是市场的主流。国内积极布局大硅片生产,规划产能大。截至 2018 年年底,根据各个公司已量产 产线披露的产能,8 英寸硅片产能已达 139 万片/月,12 英寸硅片产能 28.5 万片/ 月。预计 2020 年 8 英寸硅片实际月需求将达到 172.5 万片,2020 年 12 英寸硅片 实际需求为 340.67 万片/月。为满足国内大硅片的需求,我国正积极布局大硅片的 生产。目前公布的大硅片项目已超过 20 个,预计总投资金额超过 1400 亿,到 2023 年 12 英寸硅片总规划产能合计超过 650 万片。从国内硅片生产商来看,目前国内硅片生产商主要有上海新昇、中环股份、金瑞泓 等企业。上海新昇 12 英寸硅片产品已经通过华力微和中芯国际的认证,正片 2019 年已得到长江存储的采购,目前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中环股份一期于 2019 年 2 月 进行试生产 8 英寸硅片, 7 月将进行规模化投产;12 英寸功率硅片生产线将在 2019 年下半年进行设备安装调试。二期将于 2020 年开工建设,投资 15 亿美元,建设两 条 12 英寸生产线,月产能 35 万片。3.2 光刻胶 3.2.1 光刻原理 光刻是整个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耗时最长、难度最大的工艺,耗时占 IC 制造 50% 左右,成本约占 IC 生产成本的 1/3。光刻胶是光刻过程最重要的耗材,光刻胶的质 量对光刻工艺有着重要影响。光刻是将图形由掩膜版上转移到硅片上,为后续的刻蚀步骤作准备。在光刻过程中, 需在硅片上涂一层光刻胶,经紫外线曝光后,光刻胶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在通过 显影后,被曝光的光刻胶将被去除,从而实现将电路图形由掩膜版转移到光刻胶上。 再经过刻蚀过程,实现电路图形由光刻胶转移到硅片上。在刻蚀过程中,光刻胶起 防腐蚀的保护作用。3.2.2 光刻胶分类 根据化学反应机理和显影原理的不同,光刻胶可以分为负性胶和正性胶。对某些溶 剂可溶,但经曝光后形成不可溶物质的是负性胶;反之,对某些溶剂不可溶,经曝 光后变成可溶的为正性胶。从需求端来看,光刻胶可分为半导体光刻胶、面板光刻胶和 PCB 光刻胶。其中, 半导体光刻胶的技术壁垒最高。3.2.3 光刻胶技术壁垒 光刻胶是半导体材料中技术壁垒最高的品种之一。光刻胶产品种类多、专用性强, 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不同用途的光刻胶曝光光源、反应机理、制造工艺、成 膜特性、加工图形线路的精度等性能要求不同,导致对于材料的溶解性、耐蚀刻性、 感光性能、耐热性等要求不同。因此每一类光刻胶使用的原料在化学结构、性能上 都比较特殊,要求使用不同品质等级的光刻胶专用化学品。光刻胶一般由 4 种成分组成:树脂型聚合物、光活性物质、溶剂和添加剂。树脂是 光刻胶中占比最大的组分,构成光刻胶的基本骨架,主要决定曝光后光刻胶的基本 性能,包括硬度、柔韧性、附着力、耐腐蚀性、热稳定性等。光活性物质是光刻胶 的关键组分,对光刻胶的感光度、分辨率等其决定性作用。分辨率、对比度和敏感度是光刻胶的核心技术参数。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芯片制 造特征尺寸越来越小,对光刻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光刻胶的核心技术参数包括分 辨率、对比度和敏感度等。为了满足集成电路发展的需要,光刻胶朝着高分辨率、高对比度以及高敏感度等方向发展。3.2.4 光刻胶市场情况 目前全球光刻胶市场基本被日本和美国企业所垄断。光刻胶属于高技术壁垒材料, 生产工艺复杂,纯度要求高,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日本的 JSR、东京应化、信越 化学及富士电子四家企业占据了全球 70%以上的市场份额,处于市场垄断地位。光刻胶市场需求逐年增加,2018 年全球半导体光刻胶销售额 12.97 亿美元。随着 下游应用功率半导体、传感器、存储器等需求扩大,未来光刻胶市场将持续扩大。由于光刻胶的技术壁垒较高,国内高端光刻胶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特别是高 分辨率的 KrF 和 ArF 光刻胶,基本被日本和美国企业占据。国内光刻胶生产商主要生产 PCB 光刻胶,面板光刻胶和半导体光刻胶生产规模相 对较小。国内生产的光刻胶中,PCB 光刻胶占比 94%,LCD 光刻胶和半导体光刻 胶占比分别仅有 3%和 2%。国内光刻胶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从 2011 年的 30.4 亿元增长到 2018 年的 62.3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 11.59%。预计 2018 年国内光刻胶市场规模约为 62.3 亿元。国内光刻胶需求量方面,2011 年光刻胶需求量为 3.51 万吨,到 2017 年需求量为 7.99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 14.69%。 2018 年国内光刻胶需求量预计为 8.44 万吨。国内光刻胶需求量远大于本土产量,且差额逐年扩大。由于国内光刻胶起步晚,目 前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生产产能主要集中在 PCB 光刻胶、TN/STN-LCD 光刻胶等 中低端产品,TFT-LCD、半导体光刻胶等高技术壁垒产品产能极少,仍需大量进口, 从而导致国内光刻胶需求量远大于本土产量。国内 PCB 光刻胶国产替代进度快,面板光刻胶和半导体光刻胶与国外相比仍有较 大差距。从技术水平来看,PCB 光刻胶是目前国产替代进度最快的,飞凯材料已经 在高端的湿膜光刻胶领域通过下游厂商验证;面板光刻胶进度相对较快,目前永太 科技 CF 光刻胶已经通过华星光电验证;半导体光刻胶目前技术较国外先进技术差 距较大,仅在 G 线与 I 线有产品进入下游供应链,北京科华目前 KrF(248nm)光 刻胶目前已经通过中芯国际认证,ArF(193nm)光刻胶正在积极研发中。3.3 掩膜版 掩膜版(Photomask),又称光罩、光掩膜、光刻掩膜版、掩模版等,是下游行业 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图形“底片”,是承载图形设计和工艺技术等知识产权信息的载 体。在光刻过程中,掩膜版是设计图形的载体。通过光刻,将掩膜版上的设计图形 转移到光刻胶上,再经过刻蚀,将图形刻到衬底上,从而实现图形到硅片的转移。 掩膜版是光刻过程中的重要部件,其性能的好坏对光刻有着重要影响。3.3.1 掩膜版结构 掩膜版的构造如下图所示,其材质根据需求不同,可选择不同的玻璃基板。目前随 着工艺技术的精进,以具有低热膨胀系数、低钠含量、高化学稳定性及高光穿透性 等特质的石英玻璃为主流,在其上镀有约 100nm 的不透光铬膜作为 I 作层及约 20nm 的氧化铬来减少光反射,增加工艺的稳定性。掩模板之所以可作为图形转移的一种模板,关键就在于有无铬膜的存在,有铬膜的 地方,光线不能穿透,反之,则光可透过石英玻璃而照射在涂有光刻胶的晶片上, 晶片再经过显影,就能产生不同的图形。也正是由于掩模板可用于大量的图形转移, 所以掩模板上的缺陷密度将直接影响产品的优品率。3.3.2 掩模版缺陷及保护膜 在掩膜版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缺陷,从而影响到后续的使用。掩模板 上的缺陷一般来自两个方面: 掩模板图形本身的缺陷:包括针孔、黑点、黑区突出、白区突出、边缘不均及刮 伤等,此部分皆为制作过程中出现的,目前是利用目检或机器原形比对等方式来 筛选; 附着在掩模板上的外来物:为解决此问题,通常在掩模板上装一层保护膜,当外 来物掉落在保护膜上时,因保护膜上物体的聚焦平面与掩模板图形的聚焦平面不 同,因此可使小的外来物不能聚焦在晶片上,而不产生影响。3.3.3 掩膜版市场情况根据 SEMI 公布数据,2018 年全球半导体掩模版销售额为 35.7 亿美元,占到总晶 圆制造材料市场的13%。预计全球半导体掩模版市场可在2020年达到40亿美元。从生产商来看,目前全球掩膜版生产商主要集中在日本和美国的几个巨头,包括日 本凸版印刷 TOPAN、日本大印刷,美国 Photronics,日本豪雅 HOYA,日本 SK 电子等。其中,Photronics、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DNP 和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Toppan 三家占据全球掩膜版领域 80%以上市场份额。此外,晶圆制造厂也会采取 自制方式对内提供掩膜版,如英特尔、台积电、三星等都有自制掩膜版业务。从国内来看,目前国内掩膜版制造商主要有路维光电和清溢光电,中科院微电子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科研院所内部也有自制掩膜版。国内晶圆代工厂龙头中芯国际 也有自制掩膜版业务。国内光掩膜版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2016 年国内市场规模为 59.5 亿元,规模较上年同期增长 4.94%。国内掩膜版供需缺口逐年扩大。2011 年国内掩膜版需求 5.09 万平方米,国内掩膜 版产量 0.87 万平方米,净进口量 4.22 万平方米,2016 年国内掩膜版需求 7.98 万 平方米,国内掩膜版产量 1.69 万平方米,供需缺口达 6.29 万平方米。目前中国大陆的平板显示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对掩膜版行业的需求持续增加。根 据 IHS 统计测算,中国大陆平板显示行业掩膜版需求量占全球比重,从 2011 年的 5%上升到 2017 年的 32%。未来随着相关产业进一步向国内转移,国内平板显示 行业掩膜版的需求量将持续上升,预计到 2021 年,中国大陆平板显示行业掩膜版 需求量全球占比将达到 56%。3.4 电子气体 电子气体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平面显示器件、化合物半导体器件、太阳能电池、 光纤等电子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它们广泛应用于薄膜、刻蚀、掺杂、气相 沉积、扩散等工艺。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几乎每一步都离不开电子气体,其质量 对半导体器件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3.4.1 电子气体分类 纯度是电子气体最重要的指标,气体纯度常用的表示方法有两种: 用百分数表示:如 99%,99.9%,99.99%,99.9999%等; 用“N”表示:如 3N,5N,5.5N 等,数目 N 与百分数表示中的“9”的个数相 对应,小数点后的数表示不足“9”的数,如 5.5N 表示 99.9995%。根据气体纯度不同,气体可分为普通气体、纯气体、高纯气体及超高纯气体 4 个等 级。半导体制造领域,一个硅片需要经过外延、成膜、掺杂、蚀刻、清洗、封装等多项 工艺,这个过程需要的高纯电子化学气体及电子混合气高达 30 多种以上,且每一 种气体应用在特定的工艺步骤中。3.4.2 电子气体技术壁垒 电子气体的技术壁垒极高,最核心的技术是气体提纯技术。此外超高纯气体的包装 和储运也是一大难题。在半导体制造中,电子气体纯度每提升一个数量级,都会促 进器件性能的有效提升。为了得到超高纯气体,气体制造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气体分离:气体的分离方法有精馏法、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精馏法是应用最广泛 的方法,可分为连续精馏法和间歇精馏法。连续精馏法操作时原料液连续地加入 精馏塔内,再沸器取出部分液体作为塔底产品;间歇精馏法原料液一次加入精馏 釜中,因而间歇精馏塔只有精馏段而无提馏段。 气体提纯:气体制造通常是先将气体进行粗分离,再通过气体提纯技术来提高其 纯度。气体提纯技术主要有化学反应法、选择吸附法、低温精馏法和薄膜扩散法 等。 气体纯度检验:得到提纯后的气体,需对气体进行检测来验证其纯度。随着电子 气体纯度越来越高,纯度检验也越来越重要。气体中杂质含量检测从 10-6(ppm) 级、到 10-9(ppb)级甚至 10-12(ppt)级。 气体的充装与运输:超高纯气体对充装和运输都有特别的要求,要求使用特殊的 储运容器、特殊的气体管道及阀门接口等,避免二次污染。3.4.3 电子气体应用 在半导体行业中,电子气体作为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在各个环节中都得到广泛应用, 如电子级硅的制备、化学气相沉积成膜、晶圆刻蚀工艺等过程,众多种类的气体都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子级硅制备 电子级硅的制备采用西门子法还原法,在制备过程中用到的气体有 HCl 和 H2等, 发生的化学反应包括:SiO2+C->Si+CO2↑;Si+HCl→SiHCl3+H2↑;SiHCl3+H2→Si+HCl。电子级硅对纯度有着极高的要求,目前纯度要求在 11N9 以上。未了得到电子级纯 度硅,制备过程中气体的纯度要求在 6N9 以上。目前国内 12 英寸 11N9 电子级硅 基本从日本进口。化学气相沉积成膜 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是利用高真空下,气体混合发 生相关化学反应最终形成膜。典型的 CVD 成膜有二氧化硅绝缘膜制备和氮化硅绝 缘膜制备。在二氧化硅绝缘膜制备中,SiH4是主要气体,采用 6N9 级别的 O2、N2O 作用辅助 气体。晶圆加工工艺中生长二氧化硅(SiO2)绝缘膜涉及的化学反应: SiH4+O2->SiO2+2H2↑;SiH4+N2O->SiO2+2N2+H2。在 氮 化 硅 绝 缘 膜 制 备 中 , 氮 化 硅 (Si3N4) 绝 缘 膜 涉 及 的 化 学 反 应 有 : 3SiH4+4NH3->Si3N4+12H2;3SiH2Cl2+4NH3->Si3N4+6HCl+6H2。目前国内在建晶圆加工产线在制备半导体膜和绝缘层的过程中涉及的电子特种气 体包括 SiH4、SiCl4、SiHCl3、SiH2Cl2、AsCl3 等原料气体,以及 H2、HCl、O2、 N2O、NH3等反应气体。在国内半导体发展的过程中,实现 6N9 以上纯度的反应气 体存在较大市场空间。晶圆刻蚀工艺 在硅基底刻蚀中,主要选用氟基气体,例如氟利昂-14(CF4),在此过程中需要刻 蚀部位的Si与CF4反应生成SiF4而除去,其化学反应式为:Si+CF4+O2->SiF4+CO2。氟利昂-116(C2F6)和氟利昂-23(CHF3)在刻蚀硅时容易产生聚合膜从而影响刻 蚀效果,但是在刻蚀 SiO2的时候不会出现此类现象,因此可用于 SiO2的刻蚀。同 时由于半导体 Si 薄膜存在各向同性的特点,刻蚀选择性差,因此后续开发中引入 氯基(Cl2)和溴基(Br2、HBr)作用,最终生成物中还包括 SiBr4和 SiCl4从而提 高选择性。目前国内在建产线汇总涉及薄膜的气体包括 CF4、C2F6、CHF3、Cl2、Br2、HBr 和 CH2F2 等,但是此类刻蚀气体用量相对较少,刻蚀过程中需与相关惰性气体 Ar、 N2等共同作用实现刻蚀程度的均匀。3.4.4 电子气体市场情况 随着集成电路制造产业的发展,全球集成电路用电子气体的市场规模也逐渐扩大。 2018 年全球集成电路用电子气体市场规模达到 45.12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93%。电子气体纯度要求高,制备难度大,目前以美国空气化工、美国普莱克斯、德国林 德集团、法国液化空气和日本大阳日酸株式会社为首的五大气体公司控制着全球 90% 以上的电子气体市场份额。国内情况:2018 年国内半导体用电子特气市场规模约 4.89 亿美元。经过 30 多年 的发展,我国半导体用电子特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中船重工 718 所、绿菱电 子、广东华特等均在 12 英寸晶圆用产品上取得了突破,并且实现了稳定的批量供 应。广东华特气体是国内首家打破高纯六氟乙烷、高纯三氟甲烷等产品进口制约的气体 公司,并率先实现了近 20 个产品的进口替代。Ar/F/Ne、Kr/Ne、Ar/Ne 和 Kr/F/Ne 等 4 种混合气于 2017 年通过全球最大的光刻机供应商 ASML 公司的产品认证。目 前,公司是我国唯一通过 ASML 公司认证的气体公司,亦是全球仅有的上述 4 个 产品全部通过其认证的四家气体公司之一。公司产品实现了对中芯国际、华虹宏力、 长江存储、台积电等国际一流代工厂的供货,并进入了英特尔(Intel)、美光科技 (Micron)、德州仪器(TI)、海力士(Hynix)等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企业供应链体 系。3.5 湿化学品 湿化学品(Wet Chemicals), 是微电子、光电子湿法工艺制程中使用的各种电子化 工材料。湿化学品在半导体领域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清洗和腐蚀步骤, 其纯度和洁净度影响着集成电路的性能及可靠性。3.5.1 湿化学品分类 按应用领域划分,湿化学品主要应用于半导体、平板显示、太阳能以及 LED 等领 域。其中,半导体制造领域对湿化学品的要求最高,技术难度最大。为了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微处理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并规范世界超净高纯 试剂的标准,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组织(SEMI)将超净高纯试剂按金属杂质、 控制粒径、颗粒个数和应用范围等指标制定国际等级分类标准。3.5.2 典型湿化学品制备 电子级硝酸 使用原料槽罐车将检测合格后的硝酸原材料输入原料罐,经过连续蒸馏塔、粗过滤 系统、双级过滤系统和自动灌装系统等提纯加工、高纯检测等工艺后,按照产品规 格检测,合格后填充入库。电子级氢氟酸 将合格的氢氟酸原料通过原料储槽输入蒸馏塔预经处理后,经过检验、过程产品检 测粗过滤、精过滤、自动灌成品检验等过程合格后由成品槽罐车运输入库。电子级氨水将检测合格后的氨水原材料输入粗过滤系统,将气体通过管路输送至吸收塔,经过 循环吸收后输入混配罐,按照过程产品检测合格后输入粗过滤系统双级过滤后输入 精过滤系统,检测合格后输入自动灌装系统灌装,按照最终产品要求检测合格后通 过水流包装线包装入库。3.5.3 湿化学品市场情况 目前全球湿化学品的市场主要分为三大块:欧美企业、日本企业、以及韩国、中国 大陆和台湾地区企业。 欧美企业:主要有德国巴斯夫(Basf)公司、美国 Ashland 公司、美国 Arch 化 学品公司、美国霍尼韦尔公司、AIR PRODUCTS、德国 E.Merck 公司、美国 Avantor Performance Materials 公司、ATMI 公司等。欧美企业占据全球 33%的 市场份额。 日本企业:主要企业包括关东化学公司、三菱化学、东京应化、京都化工、日本 合成橡胶、住友化学、和光纯药工业(Wako)、 stella-chemifa 公司等。日本企 业占全球 27%的市场份额。 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企业:三者占比总计 38%,其中韩国、台湾企业在生 产技术上具有一定优势,在高端市场领域与欧美、日本企业相比也有一定的竞争 力。中国大陆湿电子化学品企业距世界整体水平还有一定距离,近年来,包括格 林达在内的湿电子化学品企业持续技术创新,在个别领域已接近国际领先水平。受益于半导体、平板显示以及太阳能等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湿电子化学品近年的 发展也非常迅速。2018 年,全球湿电子化学品市场规模约 52.65 亿美元。应用量 方面,半导体市场应用量约 132 万吨,平板显示市场应用量约 101 万吨,太阳能电 池领域应用达 74 万吨,三大市场应用量共计达到 307 万吨。预计到 2020 年,全 球湿电子化学品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 58.5 亿美元,在全球三大领域应用量达到 388 万吨,复合增长率约 12.42%。2018 年国内湿电子化学品整体市场规模 79.62 亿元,同比增速 4.09%,需求量约 为 90.51 万吨。预计到 2020 年,国内湿电子化学品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105 亿元, 需求量也将达到 147.04 万吨。随着国内半导体行业、平板显示行业以及太阳能行业的快速发展,湿电子化学品的 需求也迎来增长,促进了整个湿电子化学品行业的迅速发展。2012 年国内湿电子 化学品产量 18.7 万吨,2018 年产量达到 49.5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17.61%。从下游领域需求细分情况来看,2018 年半导体行业湿电子化学品需求量为 28.27 万吨,平板显示行业需求量为 34.08 万吨,太阳能行业需求量为 28.16 万吨,相比 2017 年都有所增加,特别是平板显示行业,需求增加明显。国内湿电子化学品由于起步较晚,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但在某些 领域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2018 年 4 月下旬,晶瑞化学依托下属子公司年产 30 万吨的优质工业硫酸原材料 优势,并结合从日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引进的电子级硫酸先进制造技术,投资建 设年产 9 万吨/年的电子级硫酸项目。 2018 年第三季度,湖北兴福的电子级硫酸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产品品质超 越 SEMI C12 级别,与国际电子化学品最大供应商巴斯夫的产品品质处于同一级 别,并向部分国内 12 英寸晶圆厂稳定供货。 国内湿电子化学品龙头企业江化微,年产 8 万吨的超高纯湿电子化学品生产基地 已达到国际规模水平。3.6 溅射靶材 溅射靶材是物理气相沉积(PVD)工艺步骤中所必需的材料,是制备薄膜的关键材 料。溅射工艺是利用离子源产生的离子,在真空中被加速形成告诉离子流,利用高 速粒子流轰击固体表面,使得固体表面的原子脱离靶材沉积在衬底表面,从而形成 薄膜。这个薄膜的形成过程称为溅射,被轰击的固体被称为溅射靶材。靶材是溅射 过程的核心材料。3.6.1 靶材分类 溅射靶材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类别。溅射靶材可按形状 分类、按化学成份分类以及按应用领域分类。溅射靶材的应用领域广泛,由于应用领域不同,溅射靶材对金属材料的选择和性能 要求都有所不同。其中,半导体芯片对靶材的技术要求最高,对金属的纯度、内部 微观结构等都有极高的标准。3.6.2 靶材制备方法 按生产工艺的不同,溅射靶材的制备可分为熔融铸造法和粉末冶金法。熔融铸造法 熔融铸造法是制备磁控溅射靶材的基本方法之一,常用的熔炼方法有真空感应熔炼、 真空电弧熔炼和真空电子轰击熔炼等。高纯金属如 Al、Ti、Ni、Cu、Co、Ta、Ag、 Pt 等具有良好的塑性,直接在原有铸锭基础上进一步熔铸后,进行锻造、轧制和热 处理等热机械化处理技术进行微观组织控制和坯料成型。与粉末冶金法相比,熔融铸造法生产的靶材产品杂质含量低,致密度高,但材料内 部存在一定孔隙率,需后续热加工和热处理工艺降低其孔隙率。粉末冶金法 粉末冶金法是目前溅射靶材的主要制备方法,具有容易获得均匀细晶结构、节约原 材料、生产效率高等优点。通常,熔融铸造法无法实现难熔金属溅射靶材的制备。 对于熔点和密度相差较大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采用普通的熔融铸造法,一般 也难以获得成分均匀的合金靶材。对于无机非金属靶材、复合靶材,熔融铸造法更 是无能为力,而粉末冶金法是解决制备上述靶材技术难题的最佳途径。粉末冶金法制备靶材时,其关键在于:一是选择高纯、超细粉末作为原料;二是选 择能实现快速致密化的成形烧结技术,以保证靶材的低孔隙,并控制晶粒度;三是 制备过程严格控制杂质元素的引入。3.6.3 靶材技术发展趋势 提高溅射靶材利用率 由于溅射离子不规则的作用关系,溅射靶材在溅射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均匀的冲蚀现 象,从而造成溅射靶材的利用率普遍较低。近年来,通过改善溅射机台以及加强产 品研发,使得溅射靶材的利用率有所提高,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溅射靶 材利用率是今后靶材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精确控制溅射靶材晶粒晶向 当溅射靶材受到高速度能的离子束流轰击时,由于溅射靶材内部空隙内存在的气体 突然释放,造成大尺寸的溅射靶材微粒飞溅,这些微粒的出现会降低溅射薄膜的品 质甚至导致产品报废,例如在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作工艺过程中,每 150mm 直径 硅片所能允许的微粒数必须小于 30 个。怎样控制溅射靶材的晶粒,解决溅射过程 中的微粒飞溅现象成为溅射靶材的研发方向之一。在溅射过程中,溅射靶材中的原子容易沿着特定的方向溅射出来,而溅射靶材的晶 向能够对溅射速率和溅射薄膜的均匀性产生影响,最终决定产品的品质,因此,获 得一定晶向的靶材结构至关重要。但要使溅射靶材内部获得一定晶向,存在较大的 难度,需要根据溅射靶材的组织结构特点,采用不同的成型方法,进行反复的塑性 变形、热处理工艺加以控制。溅射靶材向大尺寸、高纯度化发展 溅射靶材的技术发展趋势与下游应用领域的技术革新息息相关,随着应用市场在薄 膜产品或元件上的技术进步,溅射靶材也需要随之变化。在下游应用领域中,半导 体产业对溅射靶材和溅射薄膜的品质要求最高,随着更大尺寸的硅晶圆片制造出来, 相应地要求溅射靶材也朝着大尺寸方向发展,同时也对溅射靶材的晶粒晶向控制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溅射薄膜的纯度与溅射靶材的纯度密切相关,为了满足半导体更 高精度、更细小微米工艺的需求,所需要的溅射靶材纯度不断攀升,甚至达到 99.9999%(6N)纯度以上。3.6.4 靶材市场情况 根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的统计, 2016 年全球溅射靶材市场规模 113.6 亿美元, 其中平板显示领域市场规模 38.1 亿美元,占比 33.54%,半导体领域市场规模 11.9 亿,太阳能领域规模 23.4 亿美元。在溅射靶材领域,美国、日本企业占据全球市场主要份额。溅射靶材是典型的高技 术壁垒行业,由于靶材起源发展于国外,高端产品被以美日为代表的国外企业所垄 断。日矿金属、霍尼韦尔、东曹、普莱克斯、住友化学、爱发科等占据全球靶材市 场主要份额。从国内情况来看,2015 年国内高纯溅射靶材市场规模 153.5 亿元,其中平板显示 领域市场规模达69.3亿元,占比45.15%。近几年随着国内半导体产业的迅速发展, 国内晶圆厂迎来投建高峰,半导体材料领域市场规模将得到快速增长。国内溅射靶材行业虽然起步晚,但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目前已有个别龙头 企业在某些细分领域突破国外垄断,依靠价格优势在国内靶材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国内溅射靶材企业主要有江丰电子、阿石创、有研新材等。其中,江丰电子的超高 纯金属溅射靶材产品已应用于世界著名半导体厂商的先端制造工艺,在 7 纳米技术 节点实现批量供货。3.7 CMP 抛光材料 化学机械抛光(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是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实 现晶圆表面平坦化的关键工艺。CMP 技术是使用效果最好,应用最广泛的平坦化 技术,同时也是目前实现全局平坦化的唯一技术。CMP 工艺是机械抛光和化学抛光相结合的技术。单纯的机械抛光表面一致性好, 平整度高,但表面容易出现损失;化学抛光速率快,表面光洁度高,损失低,但表 面平整度差。CMP 工艺则两种抛光的完美结合,既可获得较为完美的表面,又可 得到较高的抛光速率,得到的平整度比其他方法高两个数量级。CMP 工艺通过表面化学作用和机械研磨技术相结合实现晶圆表面的平坦化,其工 作原理是通过各类化学试剂的化学作用,结合纳米磨料的机械研磨作用,在一定压 力下被抛光的晶圆对抛光垫做相对运动,从而使得被抛光的晶圆表面达到高度平坦 化、低表面粗糙度和低缺陷的要求。CMP 工艺过程用到的材料有抛光液、抛光垫、调节器等,其中抛光液和抛光垫是 最核心的材料,占比分别为 49%和 33%。3.7.1 抛光液 抛光液的主要成分包含研磨颗粒、各种添加剂和水,其中研磨颗粒主要为硅溶胶和 气相二氧化硅。抛光液原料中添加剂的种类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配比,如金属抛光 液中有金属络合剂、腐蚀抑制剂等,非金属抛光液中有各种调节去除速率和选择比 的添加剂。抛光液的核心技术是添加剂配方,这直接决定了最终的抛光效果。根据抛光的对象 不同,可以调整抛光液的配方,从而达到更好的抛光效果。目前,抛光液的配方是 各个公司的核心技术,也是抛光液的技术壁垒所在。3.7.2 抛光垫 抛光垫粘附在转盘的上表面,它是在 CMP 中决定抛光速率和平坦化能力的一个重 要部件。为了能控制磨料,抛光垫通常用聚亚胺脂做成,因为聚亚胺脂有像海绵一 样的机械特性和多孔吸水特性。抛光垫中的小孔能帮助传输磨料和提高抛光均匀性。抛光垫表面会变得平坦和光滑,达到一种光滑表面的状态,这种光滑表面的抛光垫 不能保存抛光磨料,会显著降低抛光速率。因此抛光垫要求进行定期修整来降低光 滑表面的影响。修整的目的是要在抛光垫的寿命期间获得一致的抛光性能。CMP 技术中,在抛光垫的寿命期间,控制抛光垫的性质以保证重复的抛光速率是 一项最大的挑战。抛光速率是在平坦化过程中材料被去除的速度,单位通常是纳米 每分钟。抛光垫的技术壁垒主要是沟槽的设计及提高使用寿命。沟槽使得抛光过程中的碎屑 更容易流走,从而得到更为平整的硅片表面。抛光垫由于是消耗品,所以提高使用 寿命能降低工艺成本。3.7.3 CMP 抛光材料市场情况根据 Cabot Microelectronics 官网公开披露的资料,2016 年、2017 年和 2018 年全 球化学机械抛光液市场规模分别为 11.0 亿美元、12 亿美元和 12.7 亿美元,预计2017-2020 年全球 CMP 抛光液材料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 6%。抛光垫方面, 2016-2018 年全球化学机械抛光垫市场规模分别为 6.5 亿美元、7 亿美元和 7.4 亿 美元。全球化学机械抛光液市场主要被美国和日本企业垄断,主要企业包括美国的 Cabot Microelectronics、Versum 和日本的 Fujifilm 等。其中,2017 年,Cabot Microelectronics 是全球抛光液市场的龙头企业,市占率最高,但已经从 2000 年的 约 80%下降至 2017 年的约 35%。国内方面,在高端半导体领域用抛光液领域,安 集科技是龙头企业。公司已完成铜及铜阻挡层等不同系列 CMP 抛光液产品的研发 及产业化,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在抛光垫方面,全球市场几乎被美国陶氏所垄断,陶氏占据了全球抛光垫市场约 79% 的市场份额。国外其他抛光垫生产商有美国的 Cabot Microelectronics、日本东丽、 台湾三方化学等。目前国内从事抛光垫材料生产研究的只有两家企业:鼎龙股份和 江丰电子。鼎龙股份目前是国内抛光垫研发和生产龙头企业,8 英寸抛光垫已经获 得国内晶圆代工厂订单,12 英寸抛光垫已经获得中芯国际的认证,2019 年上半年 也获得第一张 12 英寸抛光垫订单。江丰电子联合美国嘉柏微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 司,就抛光垫项目进行合作。4. 国内半导体材料龙头企业4.1 上海新昇半导体 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大硅片龙头生产商,成立于 2014 年 6 月,坐 落于临港重装备区内,占地 150 亩。新昇半导体第一期目标致力于在我国研究、开 发适用于 40-28nm 节点的 300mm 硅单晶生长、硅片加工、外延片制备、硅片分析 检测等硅片产业化成套量产工艺;建设 300 毫米半导体硅片的生产基地,实现 300 毫米半导体硅片的国产化,充分满足我国极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对硅衬底基础材料 的迫切要求。公司 2016 年 10 月成功拉出第一根 12 英寸单晶硅锭,2017 年打通 12 英寸硅片全 工艺流程,从 2017 年第二季度已经开始向中芯国际等芯片代工企业提供 40-28nm 工艺节点 12 英寸硅片样片进行认证,并有挡片、陪片、测试片等产品持续销售,正式出货并实现小批量销售。2018 年实现了 12 英寸硅片的规模化生产;一季度末,通过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 司的认证并开始销售。2018 年底,上海新昇公司大硅片已通过中芯国际认证。2018 年实现收入超过 2 亿元。在第一期月产能 10 万硅片产能建设完成的同时,启动第 二个月产能 10 万硅片产能的建设。目前公司正在研发 20-14nm 工艺节点 12 英寸硅片,规划建设月产能达 5 万片 20-14nm 工艺节点 12 英寸硅片生产线。公司预计 2019 年实现月产能 20 万片,2020 年底实现月产能 30 万片,最终将形 成月产 60 万片 12 英寸硅片的产能。未来甚至可能高达月产 100 万片规模。4.2 中环股份中环股份致力于半导体节能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是一家集科研、生产、经营、创投 于一体的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独特的半导体材料-节能型半导体器件和新能 源材料-高效光伏电站双产业链。公司主导产品电力电子器件用半导体区熔单晶硅 片综合实力全球第三,国外市场占有率超过 18%,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 80%;光 伏单晶研发水平全球领先,先后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换效率超过 24%的高 效 N 型 DW 硅片,转换效率达到 26%、“零衰减”的 CFZ-DW(直拉区熔)硅片。 单晶晶体晶片的综合实力、整体产销规模位列全球前列,高效 N 型硅片市场占有率 全球第一。江苏中环领先总部 总投资 30 亿美元的中环领先集成电路用大直径硅片项目,该项目主要产品为 8— 12 英寸抛光硅晶片,是制造集成电路的主要原材料。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投资 15 亿美元,装备投入 60 亿元,于 2017 年 12 月底开工,建设三条 8 英寸生产线, 产能 75 万片/月;一条 12 英寸生产线,产能 15 万片/月。二期投资 15 亿美元,预 计将于 2020 年开工,建设两条 12 英寸生产线,产能 30 万片/月。项目全部投产后, 中环领先将实现 8 英寸大硅片进入世界前三、12 英寸大硅片进入世界前五的目标, 突破国外公司对大硅片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内蒙古中环领先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 主要生产 3/4/5/6 英寸的直拉硅单晶棒。目前,内蒙领先公司生产车间主要位于内 蒙古中环产业园区的一期和三期。三期车间含 45 台单晶炉设备,主要生产 3/4/5/6 英寸的直拉硅单晶棒,产能约在 30 吨/月;10 台单晶炉设备主要用于生产 8 英寸重 掺硅单晶棒,产能约在 10 吨/月。一期车间,是目前正在改造的千级区域净化,后 续主要是用于 8/12 英寸轻掺产品研发和生产,该区域包括 10 台 8 英寸单晶炉设备 和 4 台 12 英寸单晶炉设备。天津中环领先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中环领先的 8 英寸半导体区熔硅片实现量产,产能已陆续释放,进一步确立了公司 在区熔抛光片市场的地位。2018 年公司 8 英寸抛光片月产能已达到 30 万片,年产 量为 3.8 亿平方英寸;8 寸区熔单晶硅片主要是满足 IGBT 器件领域。12 英寸抛光片试验线实现月产能 2 万片,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全球第三家做 12 英寸功率硅片 的工厂,目前有约 10 家客户在认证。公司 2019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79.4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22.91%;归母净利 润 4.52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50.69%。在半导体产业领域,2019 年上半年公司 产品在国际一流客户销售占比同比提升 2 倍以上,为后续公司业务的持续增长打下 良好基础。我们预计公司 2020~2021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236.3 亿元、303.4 亿元,归属于上 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 16.8 亿元、23.16 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 0.59 元、0.82 元,对应 PE 分别为 31X、23X,给予“增持”评级。4.3 南大光电 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高纯电子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 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于 2012 年 8 月 7 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凭借 30 多年来的技术积累优势,公司先后攻克了国家 863 计划 MO 源全系列产品 产业化、国家“02—专项”高纯电子气体(砷烷、磷烷)研发与产业化、ALD/CVD 前驱体产业化等多个困扰我国数十年的项目,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2017 年,南 大光电承担了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用关键核心材料之一的 193nm 光刻胶材料的研发 与产业化项目。通过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并实现产业化,南大光电形成了MO源、电子特气、 ALD/CVD 前驱体材料和光刻胶四大业务板块。凭借自身过硬的实力和良好的服务, 公司与国内外重要的集成电路、LED 优秀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产品在 LED、 IC 领域客户中广受好评。2019 年 7 月 17 日,南大光电在互动平台透露,公司设立光刻胶事业部,并成立了 全资子公司“宁波南大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全力推进“ArF 光刻胶开发和产业化项 目”落地实施。2020 年 3 月 6 日,南大光电在互动平台透露,宁波南大光电目前已安装完成第一 条 ArF(193nm)光刻胶生产线,该产线仍处于调试阶段。我们预计公司 2020~2021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4.45 亿元、6.45 亿元,归属于上市 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 1.05 亿元、1.47 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 0.26 元、0.36 元, 对应 PE 分别为 106X、76X,给予“增持”评级。2016 年公司业绩下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由于 MO 源细分市场竞争激烈,公司主要产品销售价格同比去年下降约 36%,由 于销售价格下降引起营业利润下降; 报告期内,公司对存货计提了减值准备; 公司控股子公司全椒南大光电材料有限公司高纯磷烷、砷烷客户认证工作进展顺 利,已形成基本客户群,并已实现部分销售,但截至报告期末,营业利润亏损额 为 1,064 万元,报表合并后致使公司营业利润出现负数,净利润大幅下降。4.4 飞凯材料 上海飞凯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为高科技制造提供优质材料,并努力实现新 材料的自主可控。自 2002 年成立以来,飞凯材料始终专注于材料行业的创新与突 破。从光通信领域紫外固化材料的自主研发和生产开始,不断寻求行业间技术协同,将 核心业务范围逐步拓展至集成电路制造、屏幕显示和医药中间体领域,为客户提供 定制化、差异化的材料解决方案。飞凯材料将一如既往地通过优质的产品、高效的 服务和创新的模式实现更高的价值提升、盈利增长以及股东回报。2020 年 3 月 10 日,飞凯材料发布公告:公开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 币 8.32 亿元,主要用于以下 5 个项目:(1)年产 10000 吨紫外固化光纤涂覆树脂 项目;(2)年产 2000 吨新型光引发剂项目;(3)年产 120 吨 TFT-LCD 混合液晶 显示材料项目;(4)年产 150 吨 TFT-LCD 合成液晶显示材料项目;(5)年产 500 公斤 OLED 显示材料项目。近年来,公司积极布局电子化学品领域,目前已打造成 为以光纤涂料、显示材料及半导体材料为主的新材料平台型公司我们预计公司 2020~2021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18.5 亿元、22 亿元,归属于上市公 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 3.54 亿元、4.29 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 0.68 元、0.83 元,对 应 PE 分别为 29X、24X,给予“买入”评级。4.5 强力新材 公司是一家以应用研究为导向,立足于产品自主研发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 事电子材料领域各类光刻胶专用电子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及相关贸易业务。 公司主要产品为光刻胶专用化学品,分为光刻胶用光引发剂(包括光增感剂、光致 产酸剂等)和光刻胶树脂两大系列。公司的产品按照应用领域分类,主要有印制电路板(PCB)光刻胶专用化学品(光 引发剂和树脂)、液晶显示器(LCD)光刻胶光引发剂、半导体光刻胶光引发剂及 其他用途光引发剂四大类。光固化材料、光刻胶虽然都是由光引发剂(或光敏剂)、树脂、单体(或活性稀释 剂)三种主要化学品原料和其他助剂组成的,但光刻胶需要使用专用的化学品原料。 光刻胶是成像材料,和光固化材料相比,用途不同,使用的曝光光源和光能不同, 反应机理不完全相同,对于材料的溶解性、耐蚀刻性、感光性能、耐热性等要求不 同,各类光刻胶使用的光引发剂、树脂、单体等原料需要化学结构不同、性能各异 的专用化学品。而且光刻胶用于加工制作非常精细的图形线路,对原材料的纯度、 杂质、金属离子含量等有非常高的要求。我们预计公司 2020~2021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11.2 亿元、14.2 亿元,归属于上市 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 1.95 亿元、2.23 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 0.72 元、0.82 元, 对应 PE 分别为 44X、38X。给予“增持”评级。4.6 容大感光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逐步形成了 PCB 感光油墨、光刻胶及配套化学品、特种 油墨三大系列多种规格的电子化学产品。公司 PCB 油墨产品以感光油墨为主,主要应用于 PCB 领域,按用途不同又可分为 PCB 感光线路油墨、PCB 感光阻焊油墨和其他油墨等。公司的 PCB 感光线路油墨 具备以下特点:感光速度快、解像度高、附着力好、抗电镀、抗蚀刻性好、容易褪 膜等特点;公司的 PCB 感光阻焊油墨除具备常规性能外,还有工艺使用宽容度大、 耐热冲击性好、批次稳定性高等特点。公司的光刻胶产品主要包括紫外线正胶、紫外线负胶两大类产品以及稀释剂、显影 液、剥离液等配套化学品,主要应用于平板显示、发光二极管及集成电路等领域。公司的特种油墨产品主要用于触摸屏、视窗玻璃、智能手机等产品的精密加工领域。公司经过多年的自主研发和实践积累,掌握了树脂合成、光敏剂合成、配方设计及 制造工艺控制等电子感光化学品核心技术。我们预计公司 2020~2021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6.08 亿元、7.3 亿元,归属于上市 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 0.57 亿元、0.76 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 0.47 元、0.63 元, 对应 PE 分别为 63X、47X。给予“增持”评级。4.7 晶瑞股份 苏州晶瑞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2001 年 11 月注册成立,位于苏州市吴中经济开发区澄 湖东路,是一家生产销售微电子业用超纯化学材料和其他精细化工产品的上市企业。 2019 年 7 月 31 日,晶瑞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与安徽省精细化工产业有机合成 基地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徽精细化工管理委员会”)签署了项目投资协议书, 拟在安徽省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投资建设年产 5.4 万吨微电子材料及循环再利用项目, 项目计划总投资额约 2 亿元。其中一期投资额为 1 亿元,项目用地面积约为 58 亩。公司注重技术的积累和创新,开发了一批技术领先、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主导产品。 其中双氧水、氨水量产达到 G5 等级,这两个产品将与引进日本技术的超纯硫酸(G5 等级)构成超纯产品组合,有望整体解决我国半导体用量最大的超纯试剂国产化问题,以上三种超纯试剂产品约占半导体全部超纯试剂用量的七成。氟化铵、硝酸、 盐酸、氢氟酸达到 G3、G4 等级,这些超高纯度产品为半导体材料逐步实现进口替 代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公司光刻胶产品达到国际中高级水准,i 线光刻胶已向中芯国际、扬杰科技、福顺 微电子等客户供货,KrF(248nm 深紫外)光刻胶完成中试,产品分辨率达到了 0.25~0.13μm 的技术要求,建成了中试示范线。我们预计公司 2020~2021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9.91 亿元、12.2 亿元,归属于上市 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 0.55 亿元、0.76 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 0.37 元、0.46 元, 对应 PE 分别为 103X、81X。给予“增持”评级。4.8 北京科华 北京科华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中美合资企业,成立于 2004 年,是一家产品 覆盖 KrF(248nm)、I-line、G-line、紫外宽谱的光刻胶及配套试剂供应商与服务商, 也是集先进光刻胶产品研、产、销为一体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科华微电子拥有中高档光刻胶生产基地:2005 年,建成百吨级环化橡胶系紫外负 性光刻胶和千吨级负性光刻胶配套试剂生产线;2009 年 5 月,建成高档 G/I 线正胶 生产线(500 吨/年)和正胶配套试剂生产线(1000 吨/年);2012 年 12 月,科华 微电子建成 248nm 光刻胶生产线。2019 年 5 月 24 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 专项)极紫外光刻胶项目顺利通过国家 验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专项(02 专项)项目“极紫外光 刻胶材料与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 研究所、北京科华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联合承担。经过项目组全体成员的努力攻关, 完成了 EUV 光刻胶关键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合成工艺研究、配方组成和光刻胶制 备、实验室光刻胶性能的初步评价装备的研发,达到了任务书中规定的材料和装备 的考核指标。目前公司的 KrF(248nm)光刻胶目前已经通过中芯国际认证,ArF(193nm)光 刻胶正在积极研发中。公司成立了“宁波南大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全力推进“ArF 光刻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的落地实施。近期沃衍资本携手江苏盛世投资、紫荆资本、深圳市投控通产新材料创业投资企业、 四川润资、北京高盟新材料等投资机构完成了对国内光刻胶领头企业—北京科华微 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1.7 亿元的投资。4.9 清溢光电 深圳清溢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 1997 年 8 月,位于有“南中国的硅谷”之称的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由清溢精密光电(深圳)有限公司整体改制而来,注册 资本为 2 亿元人民币,主要从事掩膜版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业务,是国内成 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掩膜版生产企业之一。公司主要从事掩膜版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业务,是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 的掩膜版生产企业之一。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平板显示、半导体芯片、触控、电路 板等行业,是下游行业产品制程中的关键工具。凭借优质的产品及服务,公司与下游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平板 显示领域,公司拥有京东方、天马、华星光电、群创光电、瀚宇彩晶、龙腾光电、 信利、中电熊猫、维信诺等客户;在半导体芯片领域,公司已开发中芯国际、英特 尔、艾克尔、颀邦科技、长电科技、士兰微等客户。2008年,公司投产国内第一张5代TFT-LCD用掩膜版,配套我国下游5代TFT-LCD 产业的掩膜版国产化;2014 年至今,公司先后研发投产国内第一张 8.5 代 TFT-LCD 掩膜版、5.5 代 LTPS 用掩膜版,配套下游大尺寸高精度的掩膜版国产化。2017 年 6 月,公司成功投产高精度大尺寸平板显示掩膜版产线,开始具备生产高 精度大尺寸掩膜版产品的能力,并于 2018 年实现量产。2018 年下半年,公司开始 进行 5 代多栅产品技术的研发,并计划针对 HTM 掩膜版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针 对 PSM 掩膜版产品进行技术开发。2019 年 1 月,清溢合肥项目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区在持续发展显示产业的道路 上又迈出了关键一步。该项目总投资 10 亿元,占地面积 50 亩,产品定位在高端 AMOLED 及 LTPS 用掩膜版,满产后将年产高精度掩膜版 2000 张。我们预计公司 2020~2021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5.24 亿元、6.19 亿元,归属于上市 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 0.82 亿元、0.93 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 0.31 元、0.35 元, 对应 PE 分别为 68X、60X。给予“增持”评级。4.10 路维光电 路维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是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技术密集型企业,总部位于深圳市 南山区科技园。公司自 1997 年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各类掩膜产品的专业生产,在 中国掩膜版行业拥有 20 年显著的技术及行业优势,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身, 是国内首家上市光刻掩膜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9 年 6 月 27 日 11 时,路维光电产业园开园仪式隆重举行,路维光电股东方、 园区规划建设方代表以及成都路维全体员工到场,共同见证路维光电产业园开园。路维光电产业园占地面积 36000 多平方米,计划分两期建设 6 条高世代掩膜版生产 线,打造国内规模最大的光掩膜生产基地。产业园专注研发生产高世代、高精度 TFT-LCD 掩膜产品以及新型掩膜技术的研发,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最大的掩膜 版制造基地。项目计划建设六条高世代掩膜版生产线,分两期建设。项目一期建设 1 条 11 代和 1 条 8.5 代光掩膜版生产线。4.11 华特股份 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特种气体国产化,并率先打破极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面板 等尖端领域气体材料进口制约的民族气体厂商,主营业务以特种气体的研发、生产 及销售为核心,辅以普通工业气体和相关气体设备与工程业务,提供气体一站式综 合应用解决方案。在持续研发之下,公司成为国内首家打破高纯六氟乙烷、高纯三氟甲烷、高纯八氟 丙烷、高纯二氧化碳、高纯一氧化碳、高纯一氧化氮、Ar/F/Ne 混合气、Kr/Ne 混 合气、Ar/Ne 混合气、Kr/F/Ne 混合气等产品进口制约的气体公司,并率先实现了 近 20 个产品的进口替代,是中国特种气体国产化的先行者。其中,高纯六氟乙烷 获选“第十届(2015)中国半导体创新产品和技术”、高纯三氟甲烷获选“第十一 届(2016)中国半导体创新产品和技术”,Ar/F/Ne、Kr/Ne、Ar/Ne 和 Kr/F/Ne 等 4 种混合气于 2017 年通过全球最大的光刻机供应商 ASML 公司的产品认证。目前, 公司是我国唯一通过 ASML 公司认证的气体公司,亦是全球仅有的上述 4 个产品 全部通过其认证的四家气体公司之一。 随着公司产品的纯度、精度和稳定度持续提高以及市场开拓的深入,产品获得了下 游相关产业一线知名客户的广泛认可,并实现了对国内 8 寸以上集成电路制造厂商 超过 80%的客户覆盖率,解决了中芯国际、华虹宏力、长江存储、武汉新芯、华润 微电子、台积电(中国)、和舰科技、士兰微电子、柔宇科技、京东方等客户多种 气体材料制约,并进入了英特尔(Intel)、美光科技(Micron)、德州仪器(TI)、 海力士(Hynix)等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企业供应链体系。我们预计公司 2020~2021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10.81 亿元、12.96 亿元,归属于上 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 1.19 亿元、1.49 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 0.99 元、1.23 元,对应 PE 分别为 62X、50X。给予“买入”评级。4.12 雅克科技 成立于 1997 年 10 月,于 2010 年 5 月上市。主要致力于电子半导体材料,深冷复 合材料以及塑料助剂材料研发和生产。公司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集成电路(晶圆制 造及封装)、平板显示(包含 LCD 及 OLED)等电子制造产业链各个环节。2017 年公司收购成都科美特特种气体有限公司 90%股权、江苏先科半导体新材料 有限公司 84.825%股权。交易后,公司分别持有标的公司 90%、100%股权,并通 过江苏先科间接持有 UP Chemical 100%股权,切入半导体特气行业。公司借此切 入半导体特气和前驱体领域,丰富电子材料产品线。科美特专注于含氟类特种气体的研发、生产、提纯与销售,目前主要产品为六氟化 硫和四氟化碳,主要客户包括西电集团、平高集团、山东泰开等。UP Chemical 属于半导体材料供应商,主要从事生产、销售高度专业化、高附加值 的前驱体产品,其提供的材料主要应用在半导体集成电路存储、逻辑芯片的制造环 节,该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韩国 SK 海力士、三星电子等。2020 年 2 月 26 日,雅公司发布公告,子公司斯洋国际有限公司与 LG CHEM, LTD. 签署《业务转让协议》,以 580 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 3.35 亿元)购买其下属的彩 色光刻胶事业部的部分经营性资产。LG 彩色光刻胶事业部主要生产显示用光刻胶, 客户主要为 LG 化学。 我们预计公司 2020~2021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24.73 亿元、30 亿元,归属于上市 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 3.51 亿元、4.37 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 0.76 元、0.94 元, 对应 PE 分别为 48X、39X。给予“增持”评级。4.13 中船重工 718 所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创立于 1966 年,总部位于河北省邯郸市, 分部位于天津市北辰区。718 所于 2000 年组建特种气体工程部,自筹经费立项开 展研究,于 2009 年成功开发出高纯三氟化氮。该产品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 及“火炬计划”,应用于国内大部分的半导体、液晶、太阳能行业,并出口美国、 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该所已建成国内最大的三氟化氮、六氟化钨及三氟甲磺酸系列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其中三氟化氮国内市场覆盖率超过 95%,国际市场覆盖率达 30%;六氟化钨国内 市场覆盖率达 100%,国际市场覆盖率达 40%。作为国家“02 专项”气体组项目 的牵头单位,该所已经成功研制出四氟化硅等 9 种高纯气体及 10 种混合气体,并 成功进行了产业化,产品得到了中芯国际等半导体龙头企业的测试认证。2018 年 5 月,中船重工 718 所举行二期项目开工仪式,2020 年全部达产后,将年 产高纯电子气体 2 万吨,三氟化氮、六氟化钨、六氟丁二烯和三氟甲基磺酸 4 个产 品产能将居世界第一。4.14 江化微 江阴江化微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无锡科技领军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 业生产适用于半导体(TR、IC)、晶体硅太阳能(solar PV)、FPD 平板显示(TFT-LCD、 CF、TP、OLED、PDP 等)以及 LED、硅片、锂电池、光磁等工艺制造过程中的 专用湿电子化学品——超净高纯试剂、光刻胶配套试剂的专业制造商,是目前国内 生产规模大、品种齐全、配套完善的湿电子化学品专业服务提供商。公司年产 8 万吨的超高纯湿电子化学品生产基地已达到国际规模水平,主要生产设 备和测试仪器全部从国外引进,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江阴本部产能 4.5 万吨/年,一期技改扩产 1 万吨/年,新建二期 3.5 万吨/年,预计 2019 年下半年完成技改和投产;在镇江投资 22.8 万吨/年的 G4/G5 级湿电子化学 品产能,主打半导体市场,预计一期 5.8 万吨在 2019 年底投产;在成都规划 5 万 吨/年产能,主打平板显示市场,预计 2019 年年底投产,新增产能有望给公司业绩 带来较大提升。我们预计公司 2020~2021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6.32 亿元、8.14 亿元,归属于上市 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 0.69 亿元、0.93 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 0.63 元、0.86 元, 对应 PE 分别为 69X、51X。给予“增持”评级。4.15 江丰电子 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 2005 年,是专业从事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 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先后承担了多项重大科研及产业化项目。江丰 电子坚持以科技为创新动力,十分注重自主研发与创新,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截止 2018 年 6 月 30 日,公司及子公司共取得国内专利 218 项,包括发明专利 172 项,实用新型 46 项。公司的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产品已应用于世界著名半导体厂 商的先端制造工艺,在 7 纳米技术节点实现批量供货。2019 年 8 月公司拟收购共创联盈持有的 Silverac Stella 100%股权,同时拟采取询 价的方式向不超过 5 名符合条件的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通过 本次交易,公司在原有的产品基础上丰富了靶材产品类型,优化了产品结构,完善 了业务布局。我们预计公司 2020~2021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9.77 亿元、12.23 亿元,归属于上 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 0.65 亿元、0.85 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 0.29 元、0.39 元,对应 PE 分别为 211X、163X。给予“增持”评级。4.16 安集科技 2006 年 2 月成立,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自主创新型高 科技微电子材料企业,主营业务为关键半导体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公司产品包括 不同系列的化学机械抛光液和光刻胶去除剂,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和先进封装 领域。2019 年 7 月,安集科技在科创板上市,打破化学抛光液领域的国外垄断, 使中国在该领域有自主供应能力。公司是国内 CMP 抛光液及光刻胶去除剂龙头企业。公司成功打破了国外厂商对集 成电路领域化学机械抛光液的垄断,实现了进口替代,使得中国在该领域拥有了自 主供应能力。凭借多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品牌建设,以及扎实的研发实力和成本、 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公司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 度。公司化学机械抛光液已在 130-28nm 技术节点实现规模化销售,主要应用于国内外 8 英寸和 12 英寸主流晶圆产线;14nm 技术节点产品已进入客户认证阶段,10-7nm 技术节点产品正在研发中。公司产品已在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台积电等国际一线 代工厂得到应用。我们预计公司 2020~2021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3.68 亿元、5.42 亿元,归属于上市 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 0.73 亿元、1.22 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 1.84 元、3.06 元, 对应 PE 分别为 86X、51X。给予“买入”评级。4.17 鼎龙股份 成立于 2000 年,公司是一家从事集成电路芯片及制程工艺材料、光电显示材料、 打印复印耗材等研发、生产及服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创业板 上市公司。公司一直秉承“实业为虎、资本为翼”的发展理念,依托科技创新和产 业整合,已形成打印复印耗材全产业链、集成电路芯片及制程工艺材料、光电显示 材料等三大板块的产业布局。公司在国际高端细分领域相继开发出彩色聚合碳粉、集成电路 CMP 用抛光垫及后 清洗液、柔性 OLED 用聚酰亚胺及发光材料、通用耗材芯片、通用硒鼓、磁性载体、 电荷调节剂、充电辊、显影辊、高端颜料、萘环酮类染料等十一类高新技术产品。目前公司在抛光垫领域已取得众多突破:8 英寸抛光垫已经获得国内一线晶圆大厂 华虹半导体和士兰微的认证通过并且取得订单,12 英寸抛光垫已经获得长江存储的 认证。2019 年上半年已经获得第一张 12 英寸抛光垫订单。柔性 OLED 用聚酰亚胺及发光材料方面,公司通过 5 年的研究和开发,已经成功实 现了柔性 OLED 基板材料—PI 浆料的试生产,并且产品已经通过深天马武汉 G6 代 产线的认证。目前,年产 1000 吨生产研发楼目前已经完成水电施工,目前正在进 行无尘车间的装修,以及自动化设备的调试及安装,预期在 2019 年年底达到量产 能力。根据公司 2019 年度业绩快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117,319.18 万元,同比下降 12.29%;营业利润 1,722.52 万元,同比下降 94.67%;利润总额 4,494.38 万元, 同比下降86.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68.39万元,同比下降86.80%。 业绩变动主要原因如下: 受宏观经济形势及行业政策变化的影响,硒鼓终端市场竞争加剧,市场价格下降, 公司对硒鼓业务计提了部分商誉减值准备; 公司武汉本部工厂环保停产整改期间,在新增环保设施投入及开支的同时,停止 CCA 项目在武汉本部工厂的生产,彩色碳粉等产品的部分型号因备货不足亦影 响到下半年度的产品市场供给及销售; 公司继续加大了对 CMP 抛光垫、PI 浆料等新项目的研发费用开支,相关业务也 随着公司的持续投入及全力推动逐步取得成效。我们预计公司 2020~2021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17.72 亿元、22.25 亿元,归属于上 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 3.42 亿元、4.38 亿元,每股收益分别为 0.38 元、0.45 元,对应 PE 分别为 31X、25X。给予“增持”评级。……(报告来源:申港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鬼宝宝

新材料行业深度报告:发展空间广阔,万亿市场爆发

1、新材料行业概况材料工业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制造 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和科 创板六大领域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制造强国和国防工业发展的 关键保障。新材料产业由于其技术密集性高、研发投入高、产品附加值高、国际性强、 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与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1.1 新材料的定义在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新材料的定义于20世纪90年代被首次提出,并于本世纪初 期开始逐渐成熟并广泛使用。在科技部2004年出版的《新材料及新材料产业界定标准》 中,首次将新材料定义为: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 的材料;高新技术发展需要,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由于采用新技术(工艺、装备), 使材料性能比原有性能有明显提高,或出现新的功能的材料。国务院《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将新材料定义为:新出现的具有 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和产生新功能的材 料,其范围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不断发生变化。1.2 新材料的分类根据《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新材料主要包括: 先进基础材料:有色金属材料,高分子树脂等先进化工材料,先进建筑材料、先 进轻纺材料等; 关键战略材料:重点从下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重大需求,以耐 高温及耐蚀合金、高强轻型合金等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反渗透膜、全氟离子交 换膜等高性能分离膜材料,高性能碳纤维、芳纶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高性能永磁、高效发光、高端催化等稀土功能材料,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和新型显 示材料,以及新型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 前沿新材料:石墨烯、金属及高分子增材制造材料,形状记忆合金、自修复材料、 智能仿生与超材料,液态金属、新型低温超导及低成本高温超导材料等。1.3 国际新材料发展情况材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要素和关键性资源,伴随着社会生产模式的发展而发展。 新材料与现代技术的联系日益密切,现阶段,随着新材料应用领域的不断突破,科学 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也将持续发展并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变革。宏观政策引导力度较大,全球新材料发展迅速。随着新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应用领 域的逐步扩大,新材料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科技水平与国防实力 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限制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国相继出台相应产业 政策以促进新材料行业的高速发展。总体规模增长迅速,先进基础材料、前沿新材料发展较快。在各国产业政策的积极引 导下,全球新材料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18年达到2.5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1.2%, 并预计2019年将达到2.82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0.16%,2016-2019年复合增长率超10%。 同时,由于3D打印材料和石墨烯等新兴产业技术的不断突破,前沿新材料增长较快, 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产业分布不均,差异化特征显著。目前,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地区在经济实力、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拥有成熟的新材料市场,多数产 品占据全球市场的垄断地位,是新材料产业主要的创新主体。其中,美国在新材料全 领域位于前列;日本在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具有优势;中国在半导体照明、 稀土永磁材料、人工晶体材料等领域发展较好;韩国在显示材料、存储材料,俄罗斯 在航空航天材料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随着中国、印度等国家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 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来临,全球新材料市场的重心呈现出逐步向亚洲地区转移的趋 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地区发展的差异化可能 会继续加剧。产业集约化发展,高端材料垄断严重。随着经济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新材料 产业逐渐向横向、纵向扩展,上下游产业联系日益紧密,产业链日趋完善,多学科、 多部门联合进一步加强,集约化、集群化和高效化特征显著。集约化的发展模式促使 了产业战略联盟的形成,有利于产品研发与下游应用的融合,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寡 头垄断的逐步形成。一些全球知名企业开始结盟并进行跨国合作,通过并购重组构建 整个产业链生态。1.4 国内新材料发展情况政策驱动,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高速发展。为了提升新材料领域竞争力,实现我国从 材料大国到材料强国的转变,我国先后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新材料产业发展指 南》、《“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色金属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稀土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重要指导性文件来支撑我国新材料行 业的发展。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中国2019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为4.5万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7.5万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18.72%。其中,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现 代高分子材料和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较高,分别为32%、24%和19%, 前沿新材料仅占总额的3%。全面布局新材料,部分省市产值已达万亿。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已形成以环渤海、长 三角和珠三角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各区域之间产业种类与发展规模均存 在差异。其中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四个城市新材料工业总产值均超万亿,以浙江、 江苏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专注于对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医疗和高性能化工等领域 新材料的研发生产,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则以高性能钢材、高性能复合材料和稀土 等领域新材为主,以山东为代表的环渤海更倾向于战略基础材料、高性能材料、特种 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全国新材料布局呈现多元化发展,各具特色,互有优 势。关键材料尚有空白,进口依赖现象严重。中信部2018年7月在“2018国家制造强国建 设专家论坛”上表示“中国制造业创新力不强,核心技术短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 据中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尚 属空白,52%依赖进口。其中,95%的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的高端专用芯片、70% 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和绝大多数储存芯片均对进口依赖严重。装备制造领域中,95% 以上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精 加工生产线上的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新材料投资规模稳步提升,行业发展机遇挑战并存。据前瞻研究院统计,随着政策支 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大量资本投入新材料行业,整体发展迅速,2017-2018年分 别有115起、74起和54起投资,累计投资规模高达224.41亿元。但由于新材料行业性 质特殊,虽然该行业利润水平较高、竞争者较少,但行业壁垒高、投入资本大,未来 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2、下游需求旺盛,新材料市场未来可期需求旺盛,下游产品“激活”新材料产业发展动力。新材料产业涉猎领域众多,由于 行业自身特点、所处周期以及下游市场不同,不同行业对于新材料的需求以及发展空 间不同。基于产品需求角度,当下下游需求最旺盛、发展空间最大的新材料领域为 5G 新材料、半导体新材料、面板新材料、高分子新材料、高性能纤维新材料和其他前沿 新材料。随着下游需求逐步爆发,上述行业有望成为新材料领域最具前景的板块,市 场空间广阔。2.1 5G材料5G 产业链主要包括接入网产业链、承载网产业链和核心网产业链。5G 概念主要由 5G 终端和 5G 网络组成,其中 5G 终端主要包括手机和物联网终端等,5G 网络主要分为 三个领域,分别与通信网络架构一一对应,其中接入网和承载网是最值得关注的。下游领域丰富,多领域需求巨大。据 IHS 预测,2035 年 5G 在全球创造的潜在销售活 动的市场规模将达 12.3 万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比最高,预计将达到 3.4 万亿美元, 其次影响最大的分别为信息通信和批发零售业,预计市场规模分别为 1.4 万亿和 1.3 万亿美元,其他多个领域均有较大发展空间。2.1.1 微波介质陶瓷5G 时代,小型化陶瓷介质滤波器优势明显。传统的滤波器一般由金属同轴腔体实现, 通过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同轴腔体滤波器中振荡,保留达到滤波器谐振频率的电磁 波,并耗散掉其余频率的电磁波。陶瓷介质滤波器中的电磁波谐振发生在介质材料内 部,没有金属腔体,因此体积较上述两种滤波器都会更小。5G 时代,Massive MIMO (大规模天线技术)对天线集成化的要求较高,滤波器需要更加的小型化和集成化, 为了满足 5G 基站对滤波器的相关需求,更易小型化的陶瓷介质滤波器有望成为主流 解决方案。目前,华为、爱立信已经开始布局陶瓷介质滤波器,其他设备商也在逐步开始采用陶 瓷介质滤波器,预计 2021 年全球主流设备商会逐步采取全陶瓷方案。技术升级支撑产品革新,滤波器行业前景可期。随着 5G 时代来临,基站滤波器市场 有望持续稳定发展。据产业信息网统计,整个 5G 周期中,预计全球将建设 1000 万个 基站。其中,中国将建设约 606 万个基站,滤波器总需求将接近 600 亿元人民币。5G 时代巨大的市场增量,将为滤波器行业带来蓬勃发展的良机。随着陶瓷介质滤波器应用的逐步展开,微波介质陶瓷粉末、粘接剂和银浆等上游产 品需求有望同步增加。2.1.2 高频基材高频基材是 5G 通信行业发展的核心材料。PCB(印刷电路板)是电子设备的重要组 成,而 PCB 制造的关键材料为基材,PCB 基材包括基板(覆铜箔层压板)、预浸材料 (半固化片)和铜箔等。5G 时代,传统基材材料一般很难达到高频通信所必需的电 性能要求,易产生“失真”现象。因此,为了减少传输过程中产生的损耗,PCB 基材 要选用低介电常数(Dk)和介质损耗(Df)的高频基材。同等信号覆盖区域所需 5G 宏基站数量较多,高频覆铜板需求较大。5G 波长极短,频 率极高,信号趋近于直线传播,绕射和穿墙能力极差,传播介质中的衰减情况严重, 因此 5G 的基站需求量远高于 4G 时代。根据赛迪顾问数据显示,5G 宏基站建设数量 约为 4G 宏基站数量的 1.1 倍—1.5 倍。为了满足 5G 高频率的特性,高频覆铜板的下 游需求将得到释放。微小站建设带来高频高速覆铜板增量需求。与以往的通信建设不同,5G 时代更注重 于对室内网络的覆盖。因此,5G 建设将同时建造宏基站、微基站、皮基站、飞基站, 其中微基站、皮基站、飞基站合称微小站。和宏基站相对比,微小站型号小,安装便 捷,能够更好对室内网络进行覆盖。因此,微小站的普及和安装,将给高频高速覆铜 板带来增量新需求。高频基材应运而生,市场规模持续增加。在 5G 时代,伴随着高频、高速、高数据量 的技术要求,很多原有的中低频通讯材料会被淘汰,高频基材未来用量有望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Massive MIMO 技术的实现使 5G 基站大幅提高了天线容量;此外,由于高 频电磁波本身穿透性差的原因,5G 小基站的建设规模会远高于 4G 时代,这也将进一 步推动高频 PCB 在内的高频通信材料规模的增长。预计 2023 年,PCB 市场规模达到 262.4 亿元,高频基材市场规模为 86.6 亿元,市场规模持续增加。随着高频基材需求的不断增加,与其处在同一产业链上的金属铜箔、合成树脂等上游 产品需求有望同步增加。2.1.3 塑料天线振子振子是天线内部最重要的功能性部件。传统的振子是采用金属材料压铸成型,或是钣 金件、塑料固定件和电路板组合的形式,但振子重量大、成本高、安装复杂。5G时代,对通信质量的要求更高,振子的数量将大幅提升,从原来的一个天线单扇面 2- 18 个振子,提升到 64 个、128 个,更高甚至达到 256 个,单个基站的扇面则为 3 面 或 6 面,对振子的数量需求较高。因此,具有重量轻、零件集成度更高、模块一致性 好、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等特点的塑料天线振子逐渐成为首选方案。相比于现有 4G 网络(10-40 个天线振子),5G 时代由于频段更高且采用 Massive-MIMO 技术,天线振子尺寸变小且数量将大幅增长。下游需求旺盛,塑料振子市场可达百亿。随着 5G 布局的逐步展开,基站建设将带动 对塑料振子的巨大需求。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2020 年塑料振子市场规模预计将 达到 12.7 亿元,2021 年达到 23.1 亿元,同比增加 81.9%,整个 5G 行业周期内,预计宏基站塑料振子市场规模约 100 亿元。2.1.4 LCP与MPI材料随着 5G 商用化,天线材料市场广阔。天线作为无线通讯中重要的一环,其市场需求 将随着 5G 的逐步推广迎来重大的发展契机。尤其是 5G 对于高频、高速和小型化的 较高要求,催生了 LCP 材料和 MPI 材料成为了 5G 时代天线材料的候选者。LCP 和 MPI 材料优势明显,5G 时代有望脱颖而出。随着 1G、2G、3G、4G 的发展,手 机通信使用的无线电波频率逐渐提高,其中 5G 的频率最高,分为 6GHz 以下和 24GHz 以上两种,而目前的 5G 技术实验以 28GHz 为主。由于当电磁波频率较高、波长较短 时,易于传播介质中衰减,因此对天线材料的要求较高。4G 时代的 PI 膜由于在 10GHz 以上损耗明显,无法满足 5G 终端的相关需求,LCP 材料则凭借其介子损耗与导体损 耗小、灵活性高、密封性好等特性逐步得到应用。但目前 LCP 造价较高、工艺复杂, MPI 有望成为 5G 时代初期天线材料的主流选择之一。中国 LCP 材料产能较小,进口依赖严重。从 LCP 研发进程、产能分布以及产品特点 等方面综合判断,现阶段日本 LCP 产业综合实力更强。沃特股份(002886)自 2014 年收购三星精密的全部 LCP 业务后,成为了全球唯一可以连续生产 3 个型号 LCP 树 脂及复材的企业,目前产能 3000 吨/年。但其余中国 LCP 生产企业产能均较小。LCP 材料应用广泛,下游需求稳步提升。LCP 在电子电器领域,可应用于高密度连接 器、线圈架、线轴、基片载体、电容器外壳等;汽车工业领域,可用于汽车燃烧系统 元件、燃烧泵、隔热部件、精密元件、电子元件等;雷达天线屏蔽罩、耐高温耐辐射 壳体等领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8 年 LCP 材料全球需求为 7 万吨,预计 2020 年将达到 7.8 万吨,随着 5G 应用的逐步推广,LCP 市场将持续稳步增长。2.1.5 3D玻璃手机后盖去金属化大势所趋,3D 玻璃迎发展契机。由于 5G 采用的大规模 MIMO 技术 需要在手机中新增专用天线,传统的金属后盖会对信号产生屏蔽及干扰,后盖材料去 金属化大势所趋。目前主流的材料为玻璃、陶瓷和塑料,但普通的“注塑+喷涂”的 技术无法满足 5G 时代的相关要求,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从质感到体验都向金属和玻璃 逐步靠近。3D 玻璃作为手机外壳材料具有轻薄、透明洁净、抗指纹、防眩光、耐候性佳的优点。 目前主流品牌的高端机型大多采用 3D 玻璃作为前后盖材质。3D 玻璃市场逐步渗透,未来市场广阔。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5-2017 年我国 3D 玻璃市场规模从 7.4 亿元增长至 48.9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156.35%。但目 前,3D 玻璃价格较高、技术不成熟、产能存在不足,3D 玻璃应用有限。随着 3D 玻璃 技术的升级和量产的实现,3D 玻璃有望在 3C 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中得到大规模的应 用。到 2023 年,预计 3D 玻璃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超 280 亿元,较 2017 年增长近 5 倍。2.2 半导体材料半导体材料是产业基石,国产替代迫在眉睫。由于半导体材料领域中高端产品技术壁 垒高,目前市场主要被美、日、欧、韩、中国台湾地区等少数国际大公司垄断。我国 半导体材料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地位,大部分产品自给率较低,主要依赖于进口, 半导体材料关乎产业安全,国产替代迫在眉睫。2.2.1 大硅片硅片也称硅晶圆,是制造半导体芯片最重要的基本材料。硅片直径越大,能刻制的集 成电路越多,芯片的成本越低。大尺寸硅片对技术要求高,进入壁垒极高,市场呈寡 头垄断的竞争格局。目前中国大陆自主生产的硅片以 6 英寸(150mm)为主,主要应 用领域仍然是光伏和低端分立器件制造,8 英寸(200mm)和 12 英寸(300mm)的大 尺寸集成电路级硅片进口依赖严重。12 英寸硅片为先进制程的主流方案。制程 20nm 以下的芯片性能强劲,主要用于移动 设备、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包括智能手机主芯片、计算机 CPU、GPU、高性能 FPGA、 ASIC 等。制程 14nm-32nm 的芯片则应用于 DRAM、NAND Flash 存储芯片、中低端处理 器、影像处理器、数字电视机顶盒等产品。45-90nm 中高端产品中,12 英寸也逐渐成 为首选。制程 45-90nm 的芯片主要用于性能略低,而对成本和生产效率要求高的领 域,例如手机基带、WiFi、GPS、蓝牙、NFC、ZigBee、NOR Flash、MCU 等。消费升级,终端市场持续向好,硅片需求逐步扩大,12 寸硅片市场不断渗透。8 英寸和 12 英寸硅片作为主流硅片产品,在终端市场带动下需求将持续扩大。据 SEMI 统 计,2019 年晶圆管面积出货量将达 11,810 百万平方英寸,并预计 2023 年达到 13,761 百万平方英寸,增速稳定。同时,全球 12 英寸硅片市场占比不断提高,预计 2021 年 将达到 71.20%,并有望继续扩大。2.2.2 光刻胶光刻胶是微电子技术中微细图形加工的重要关键材料,国内光刻胶自给率较低。光 刻胶成本约占整个芯片制造工艺的 30%,耗费时间约占整个芯片制造工艺的 40%-60%, 是半导体制造中最核心的工艺。目前国内光刻胶自给率仅 10%,主要集中于技术含量 相对较低的 PCB 领域。G 线、I 线光刻胶的自给率约为 20%,KrF 光刻胶的自给率不 足 5%,12 寸硅片的 ArF 光刻胶目前尚无国内企业可以大规模生产。中国光刻胶集中 PCB 领域,高技术光刻胶市场份额低。从全球市场来看,LCD 光刻胶 占比较高,为 26.6%,但中国光刻胶市场集中于技术水平较低的 PCB 领域,占比达 94.4%,LCD 光刻胶和半导体光刻胶所占份额非常低。全球光刻胶市场预计可达 20 亿美元,国内市场广阔。2017 年,从全球区域市场来看, 中国半导体光刻胶市场规模占全球比重最大,达到 32%。其次是美洲地区,其光刻胶 市场规模占全球比重为 21%。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7 年全球半导体光刻胶市场 规模达到 12 亿美元,预期未来市场加速扩张,2023 年可达 20 亿美元2.2.3 电子特种气体电子气体是指用于半导体及相关电子产品生产的特种气体,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军事、 航空航天、新型太阳能电池、电子产品等领域,是电子工业体系的核心关键原材料之 一。其行业技术壁垒在于从生产到分离提纯以及运输供应阶段,一直受到欧美发达国 家的技术封锁,并且行业集中度高,美国气体化工、美国普莱克斯、法国液化空气、 日本大阳日酸株式会社和德国林德集团五家公司垄断全球特种气体 91%的市场份额, 国内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下游行业快速发展,电子特气市场规模稳步提升。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10- 2018 年电子特种气体行业市场规模高速增长,2018 年达到 121.56 亿元,同比增长 16.1%,预计 2019 年市场规模达到 152 亿元。同时,随着国内晶圆厂陆续投产,电子 气体需求有望继续增加,预计 2025 年集成电路对特种电子气体需求将达到 134 亿元。2.2.4 高纯溅射靶材高纯溅射靶材是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材料。高纯溅射靶材主要是指纯度为 99.9%-99.9999%的金属或非金属靶材,应用于电子元器件制造的物理气象沉积工艺, 是制备晶圆、面板、太阳能电池等表面电子薄膜的关键材料。根据应用领域不同,可 将其分为半导体靶材、面板靶材、光伏靶材等。高纯溅射靶材技术门槛高、设备投资 大,行业集中度较高,前五大厂商占比合计超过 80%,主要分布于美、日等国家。下游行业持续放量,半导体靶材市场规模不断扩张。半导体芯片的金属溅射靶的作用 是制造金属线,将信息传输到芯片。据 SEMI 统计,溅射靶材占半导体密封材料市场 的 2.7%左右。2019 年全球溅射靶材市场规模为 163 亿美元,预计 2020 年将达到 190 亿美元;中国半导体用靶材市场规模为 47.7 亿元,预计 2022 年将达到 75.1 亿元。2.2.5 化学机械抛光材料化学机械抛光(CMP)是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实现晶圆全局均匀平坦化的关键工艺。抛光材料是 CMP 工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耗材,但是技术壁垒高且客户认证时间长,一 直以来处于寡头垄断的格局。根据功能的不同,抛光材料可划分为抛光垫、抛光液、 调节器、以及清洁剂等,其中抛光液占据 49%的市场份额,抛光垫占据了 33%的市场 份额。全球芯片抛光液市场主要被美国、日本、韩国等企业垄断,占全球高端市场份 额 90%以上。CMP 抛光垫方面,陶氏杜邦占 79%的市场份额。中国抛光材料市场发展迅速,未来可期。2019 年,全球抛光垫和抛光液的市场规模 分别为 7 亿美元和 12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中国 CMP 抛光液市场销售规模 增长迅速,从 2014 年的 12.1 亿元增长到 2018 年的 17.7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0.0%,预计 2023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24.4 亿元。CMP 抛光垫过去五年年复合增长率 为 9.7%,2018 年市场规模为 10.3 亿元,预计 2023 年市场规模达到 14.3 亿元。CMP 抛光步骤不断增加,CMP 材料需求有望继续突破。由于工艺制程和技术节点不同, 每片晶圆在生产过程中都会经历几道甚至几十道 CMP 抛光工艺。随着未来芯片尺寸 不断减小的趋势,抛光的步骤将不断增加,相关需求也将不断增加,未来的发展潜力 巨大。2.2.6 碳化硅和氮化镓第三代半导体核心材料—碳化硅和氮化镓。第一代半导体材料主要用于分立器件和 芯片制造;第二代半导体材料主要用于制作高速、高频、大功率以及发光电子器件, 也是制作高性能微波、毫米波器件的优良材料,广泛应用在微波通信、光通信、卫星 通信、光电器件、激光器和卫星导航等领域;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广泛用于制作高温、 高频、大功率和抗辐射电子器件,应用于半导体照明、5G 通信、卫星通信、光通信、 电力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较 为成熟、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两种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投资热度较高。据 CASA 统计,2019 年 SiC 投资 14 起,金额 220.8 亿 元,GaN 投资 3 起,金额 45 亿元,较去年同比增加 60%。根据赛瑞研究显示,2017 年全球 SiC 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为 3.02 亿美元,预计 2023 年达到 13.99 亿美元,GAGR 为 29%;2017 年全球射频 GaN 市场规模为 3.8 亿美元, 预计 2023 年达到 13 亿美元,CAGR 为 22.9%。2.2.7 先进封装封装技术地位重要,创新技术不断出现。封装技术伴随集成电路发明应运而生,主要 功能是完成电源分配、信号分配、散热和保护。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封装技术不断 革新。封装互连密度不断提高,封装厚度不断减小,三维封装、系统封装手段不断演 进。随着集成电路应用多元化,智能手机、物联网、汽车电子、高性能计算、5G、人 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对先进封装提出更高要求,封装技术发展迅速,创新技术不断出现。市场发展未来可期,产业发展三足鼎立。受5G 与电子产品的相关影响,2019 年全球 封测市场规模达 566 亿美元,同比增长约 1%,随着下游应用的不断放量,封测行业 市场有望迎来高增长。目前全球封测产业的主要地区为中国台湾、美国、中国大陆。 中国台湾是全球芯片封测代工实力最强的区域,占据一半以上市场份额;美国由于众 多 IDM 龙头企业用自己的封测部门,因此也是全球封测产业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封测行业发展迅速。中国大陆近年来积极推进半导体产业发展,封测行业发展迅 速,通过自主研发先进封装和海外并购整合,中国大陆封测市场迅速壮大,份额位居 全球第二。2019 年中国封测市场规模约 359 亿美元,同比增长约 15%,随着 5G 的进 一步推广,未来需求有望继续增加。2.3 面板材料显示技术广泛应用于电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在信息产业发 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技术从 20 世纪 50 年代的阴极射线管显示技术(CRT) 发展到二十世纪初的平板显示技术(FPD),平板显示技术又分支出离子显示(PDP)、 液晶显示(LC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OLED)等技术路线。相比于阴极显像管技术, 平板显示具有节能环保、低辐射、重量轻、厚度薄、体积小等优点。目前,平板显示 技术的主流产品为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面板和 OLED 面板,前者主要应用 于笔记本电脑、显示器以及电视等领域,后者应用与显示照明领域。LCD 在大尺寸屏幕产品中处主导地位,大尺寸化趋势是促进液晶面板行业发展的主要 动力,而 OLED 技术作为新型显示技术,在小尺寸平板显示中广泛应用。商业化趋势加速,OLED 市场规模逐年增加。近年,OLED 显示的商业化应用趋势开始 逐步体现,AMOLED 显示面板的主要终端应用领域为手机和电视产品,市场规模不断 扩大,渗透率不断提高。2018 年 OLED 产值规模已达 131.1 亿美元,市场规模 9.6 亿 元,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47.1 亿元。随着 LCD 和 OLED 下游需求的不断放量,液晶材料、偏光片、OLED 发光材料等同产业 链产品需求持续增加,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2.3.1 液晶材料液晶材料是 LCD 的关键材料之一,直接影响着液晶显示整机的时间、视角、亮度、 分辨率、使用温度等性能。近年来,全球液晶面板产能逐渐由日韩及中国台湾地区转 向中国大陆,国内混合液晶需求量快速增长。同时,TFT-LCD 面板出货面积的不断增 加也将推动上游混合液晶材料市场需求的增长。受益于国内龙头企业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混合液晶国产替代空间巨大。IHS 数据显 示,2019 年混合液晶的全球需求量约为 780.5 吨,2023 年将达到 871.5 吨,2019- 2021 年国内混晶需求量分别为 410 吨、510 吨和 590 吨,年均增速超过 20%,市场空 间较大。2.3.2 玻璃基板玻璃基板是平板显示产业的关键基础材料之一。玻璃基板是一种表面极其平整的薄 玻璃片,与面板的分辨率、透光率、重量、厚度、可视角度等指标密切相关,成本约占整个显示面板产品成本的 20%。玻璃基板行业是液晶显示面板上游的核心原材料器 件,技术壁垒较高,行业主要被美国和日本企业垄断。消费电子市场广阔,玻璃基板发展动力十足。2019 年我国玻璃基板市场规模为 203.09 亿元,其中电视面板领域市场为 141.54 亿元,占比 69.69%;电脑、笔记本及其他大 尺寸面板领域为 38.1 亿元,占比 18.76%;手机及其他小尺寸面板领域玻璃基板规模 为 23.45 亿元,占比 11.55%。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消 费电子市场的不断增长,玻璃基板的需求快速扩张,预计 2019 年达到 32,324 万平 方米,2014-2019 年复合增长率 28.75%。2.3.3 偏光片偏光片是一种复合材料,可实现液晶显示高亮度、高对比度的特性,是液晶面板的三 大关键原材料之一。LCD 模组中需要两张偏光片,分别位于玻璃基板两侧,缺少任何 一张偏光片都无法显示画面。偏光片产业链上游主要包含 PVA、TAC 等原材料,中游 为偏光片生产,下游为显示面板及太阳眼镜、护目镜、摄影设备等终端产品。大陆面板产业的快速发展,政策利好拉动偏光片厂商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能规模 扩张。2018 年的全球偏光片产能规模约为 7.27 亿平米,整体产能扩张趋于平稳,预 计未来五年内偏光片市场供需将保持 4%的增速稳步增长,2020 年全球偏光片市场规 模将达到 132.5 亿美元。2018 年国内偏光片市场规模为 42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 34.1%,预计 2020 年国内偏光片市场规模可达 53.2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达 40.2%。偏光片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 70%以上,其中 TAC 膜、PVA 膜分别占材料成本的 56% 和 16%左右,是偏光片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PVA 膜起到偏振的作用,是偏光片 的核心部分,决定了偏光片的偏光性能、透过率、色调等关键光学指标。TAC 膜一方 面作为 PVA 膜的支撑体,保证延伸的 PVA 膜不会回缩,另一方面保护 PVA 膜不受水 汽、紫外线及其他外界物质的损害,保证偏光片的环境耐候性。2.3.4 OLED发光材料OLED发光材料是OLED显示面板的关键材料,是OLED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的领域。OLED 材料主要包括发光材料和基础材料两部分,发光材料主要包括红光主体/客体 材料、绿光主体/客体材料、蓝光主体/客体材料等。目前,OLED 发光材料具有较 高的专利壁垒,核心技术被韩日德美企业所掌控,国内企业主要从事 OLED 中间体和 单体粗品生产。其中,绿光材料的主要供应商为三星 SDI、默克公司;红光材料的主 要供应商为陶氏化学;蓝光材料主要由出光兴产供应。2019 年 OLED 发光材料市场规 模为 13.4 亿美元,预计 2020 年将达到 19 亿美元,市场增长迅速,未来发展可期。2.3.5 精细金属掩模版精细金属掩膜版(Fine Metal Mask,简称 FMM)是 OLED 蒸镀工艺中的消耗性核心零 部件。FMM 的主要作用是在 OLED 生产过程中沉积 RGB 有机物质并形成像素,通过准 确和精细地沉积有机物质提高分辨率和良率。制造高精度 FMM,需要 INVAR 等更高级 的合金。现在市面上唯一能提供满足 FMM 使用要求的合金厂商是 Hitachi Metals, 国内 FMM 材料处于初始研发阶段,尚不具备量产条件。FMM 供应商数量有限,技术壁垒较高。HIS 数据显示,2017 年 FMM 市场将产生 2.3 亿 美元收入,2022 年达到 12 亿美元,年复合年增长率为 38%。当前领先的制造商为大 日本印刷株式会社,绝大多数的 AMOLED 显示屏均使用其 FMM 掩膜。2.4 高分子新材料2.4.1 生物可降解塑料“限速”升级,可降解塑料市场增长未来可期。可降解塑料也称为可环境降解塑料, 是指在保存期内性能不变,而后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可降解且对环境无害的塑料。可降 解塑料可应用于农用地膜、垃圾袋、各类塑料包装袋、商场购物袋和一次性餐饮具等。 近年来,“限塑令”等政策的落地实施,生物可降解塑料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市场发 展空间较大。2018 年全球可降解塑料需求量约为 36 万吨,近五年年复合增速约 5.0%。2.4.2 胶粘剂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市场空间无限。胶粘剂以粘料为主剂,配合各种固化剂、增塑剂 和填料等助剂配制,能够把各种材料紧密结合在一起。胶粘剂用途广泛,近年来,我 国胶粘剂应用领域已从木材加工、建筑和包装等行业,扩展到服装、轻工、机械制造、 航天航空、电子电器、交通运输、医疗卫生、邮电、仓贮等众多领域。商标、标签和 广告贴的广泛使用进一步加快了胶粘剂品种的发展,汽车业、电子电器业、制鞋业、建筑业、食品包装业的用胶量增长快速。用途广泛,胶粘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9 年,全球胶粘剂市场规模达到 487 亿美 元,同比增长 7.5%,预计到 2020 年,胶粘剂市场规模将超过 520 亿美元,2016-2020 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6.9%。其中中国胶粘剂市场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预计 2020 年,中国胶粘剂市场规模将达 1200 亿元。2.4.3 有机硅性能优异,有机硅应用广泛。有机硅聚合物兼备了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性能,具有 耐高低温、抗氧化、耐辐射、介电性能好、难燃、憎水、脱膜、温粘系数小、无毒无 味以及生理惰性等优异性能,广泛运用于电子电气、建筑、化工、纺织、轻工、医疗 等领域。有机硅聚合产品既可以作为基础材料,又可以作为功能性材料添加入其它材 料而改善其性能,素有“工业味精”之美称。有机硅产品按其用途或所处产品链的位置可分为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两大类。上游产品包括氯硅烷单体和初级聚硅氧烷中 间体;下游产品则主要是以初级聚硅氧烷中间体为原料经深加工而获得有机硅产品 及制品。全球市场稳步增加,产能增长主要源自中国。2008-2018 年全球聚硅氧烷产能从 150.2 万吨/年增加至 254.8 万吨/年,产量从 113.3 万吨增加至 210.0 万吨,预计 2023 年 全球聚硅氧烷总产能将达到 309.2 万吨/年,产量达 268.0 万吨。近十年,有机硅产 能向中国转移趋势明显,我国已成为有机硅生产和消费大国,产品优势愈加明显,进 口替代效应显著。2.5 高性能纤维2.5.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地区冲突拉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需求不断增长。超高分子量聚(UHMWPE)纤维,是 由相对分子质量在 100 万-500 万的聚乙烯所纺出的纤维。近年来,世界各地冲突加 剧、国家安全意识提升,军事装备、安全防护等行业增加了对高强度、高性能等超高 分子量聚乙烯产品的需求。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未来 2-5 年,UHMWPE 年需求量 将稳定在 10 万吨以上,总需求预计达到 68.3 万吨。后发先至,中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产业发展迅速。我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起 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9 年我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行业总产能约 4.1 万吨, 占全球总产能的 60%以上。2.5.2 碳纤维碳纤维优点显著,下游应用领域众多。碳纤维(Carbon Fiber,简称 CF)是由有机 纤维(粘胶基、沥青基、聚丙烯腈基纤维等)在高温环境下裂解碳化形成碳主链机构 的无机纤维,是一种含碳量高于 90%的无机纤维。碳纤维具有目前其他任何材料无可 比拟的高比强度(强度比密度)和高比刚度(模量比密度),还具有低比重、耐腐蚀、 耐疲劳、耐高温、膨胀系数小等特性,被誉为“新材料之王”,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 以及高性能民用领域,主要包括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交通 设施等,是一种国家亟需、应用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材料。三种碳纤维在性能上各有所长。碳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耐高温等一系 列优异的性能,三种原丝制造的碳纤维具有一定的通性,但在具体的性能上各有所长。碳纤维的需求量稳定增长,近年呈加速趋势。2008 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 36.4 千吨, 2018 年达到 92.6 千吨,十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 9.8%,且近年来增长率有所提升, 2015-2018 年间的增长率分别为 28%、15%、7%、10%,平均而言高于此前的增长率。 若按每年 10%的增长率计算,预计 2019 与 2020 年全球碳纤维的需求量将分别达到 101.9 与 112.1 千吨。国内碳纤维的需求以加速趋势增长。2018 年国内碳纤维需求达到 31 千吨,占全球碳 纤维需求的 33.48%,对比 2017 年的 23.5 千吨,增速达到 32%,同期全球碳纤维需求 的增长率约为 10%。2008-2018 十年间,国内碳纤维的需求量从 8.2 千吨增长至 31 千 吨,年均增长率达到 14.22%,高于 9.8%的世界平均增长率;自 2015 年以来,国内碳 纤维需求的增长率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并有加速上升的趋势。若按 14%的增长率计 算,预计到 2020 年,国内碳纤维的需求将达到 40.29 千吨。2.5.3 对位芳纶对位芳纶性能优异,民用、军用领域应用较广。对位芳纶的强度是钢的 3 倍、强度较 高的涤纶工业丝的 4 倍;初始模量是涤纶工业丝的 4-10 倍、聚酰胺纤维的 10 倍以 上。对位芳纶稳定性高,在 150℃下收缩率为零,在高温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强度,如 在 260℃温度下仍可保持原强度的 65%。对位芳纶应用领域包括防护服装(主要为防 弹装备)、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光缆增强等,间位芳纶应用领域包括防护服装(主 要为阻燃装备)、工业过滤、工业制毡、汽车工业等。生产条件严苛,垄断严重。生产可供使用的、性能优良的高分子芳纶纤维缩聚物的条 件较为严苛,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因此鲜有企业具备大量产业化生产能力。由于芳纶材料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的特点,世界芳纶产业集中程度较高,全球芳纶产业 几乎由美国杜邦、日本帝人、中国泰和新材、韩国可隆四家公司垄断。对位芳纶产能不足,进口依赖程度高。国内对位芳纶需求量为约 1 万吨,而实际产能 仅仅 2000 吨,进口依存度约为 87%,对位芳纶需求缺口大,进口依赖严重。单兵防 护装备、航空航天领域等国防领域的需求较高,且暂无较好替代材料,目前我国对位 芳纶产能不足,性能也未达到最优。2.6 其他前沿新材料2.6.1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中国市场领跑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主要由电池、电机和 电控三部分构成。其中锂动力电池主要由电芯、BMS 和 Pack 组成,燃料电池由电堆 和系统配件组成,电机由定子、转子和机械结构构成。据 Markline 统计,2020 年上 半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BEV+PHEV)销量为 97.4 万辆,其中中国、美国、欧盟、日 本、其它国家分别销售 31.3、11.0、32.4、1.2、17.5 万辆,对应分别占比 33.5%、 11.8%、34.7%、1.3%、18.8%。2.6.2 离子液体优势明显,下游应用众多。离子液体又称室温离子液体、室温熔融盐或有机离子液体 等,是由有机阳离子和无机阴离子组成,在 100℃以下呈液体状态的盐类。离子液体 无味、不支持燃烧、蒸汽压小且很难挥发、易回收,在工业使用中无有害气体产生, 是传统有机溶剂的良好替代品,与传统常规溶剂相比,在热稳定性、导电性方面具有 独特的优势。离子液体目前广泛应用于溶剂,电解质,显示器,分析仪器,润滑剂, 塑料,电化学行业等领域。Graphical Research 预计,2017 年全球离子液体需求达 1.5 万吨,预计到 2024 年需求将达到 6.5 万吨,复合增长率达到 23.3%,市场规模 达到 25 亿美元。2.6.3 富勒烯应用广泛,未来市场广阔。富勒烯具有完美的对称结构,在纳米尺度范围内有特殊的 稳定性和奇异的电子结构,在许多高新技术领域应用潜力巨大,因此被称为“纳米王 子”。受成本与技术因素限制,目前富勒烯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富勒烯具有硬度高、 稳定性好、超导性等诸多特性,在电子、生物医药、超导、能源、工业催化等领域具 有极大的应用潜力。2006 年到 2018 年间,全球富勒烯市场规模都在以年均 70%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 2018 年市场规模达到 136 亿美元。3、政策支持,新材料发展动力十足为了提升我国新材料的基础支撑能力,实现我国从材料大国到材料强国的转变,我国 先后颁发《关键材料升级换代工程实施方案》、《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国家战 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与指导性文件。具体从战略材料、先进 基础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三个重点方向展开。其中先进基础材料包括,先进钢铁材料、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包括,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高 性能分离膜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包括,石墨烯、金属及高分 子增材制造材料、形状记忆合金、自修复材料等。根据对国家政策的相关梳理,根据我国对新材料支持力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新材料 划分为重点突破的新材料,主要包括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高性能结构材料、航空航 天、新能源汽车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材料等;加快研发的新材料,包括先进钢 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新材料、先进化工材料、先进建筑材料等;提前布局的新材料, 包括石墨烯、形态记忆合金、自修复材料、智能与仿生超材料等;结合我国在新材料 领域的特色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稀土、钨钼、钒钛、锂、石墨等新材料。4、产业周期创造新材料发展新机遇领域发展成熟,成长期与成熟期新材料潜力巨大。新材料应用广泛,但由于新材料是 基于理念、技术和设备等领域创新后的产品,因此一个新材料从概念提出到发展成熟 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新材料产业按产品周期可以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 退期,新材料所处周期不同,对应的业务规模和发展规划也存在差异。对于导入期新 材料,相关概念刚刚提出,技术发展尚不成熟;成长期新材料相关产品出现分化,技 术工艺迅速发展;成熟期新材料市场发展开始兑现,产能产量处于高位;衰退期新材 料开始逐步退出市场。从产业周期角度,最具发展潜力的为处于成长期于成熟期的新 材料。 导入期:加强产品创新,进行市场培育。导入期产品属于高风险高收益产品类别。 处于导入期的产品,一般市场容量较小、市场渗透率较低;此外,公司的生产规 模一般较小且生产成本高,并且由于技术的不确定性,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但是 该市场产品毛利率高,盈利能力强,具有技术优势的公司会领先市场获得巨大收 益。概念提出期,相关领域研究刚刚起步。进军导入期公司的相关要求较高,需要具 备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该领域资深的研究经验、政策的扶持和新兴市场的需求。 此外,该领域新材料技术尚不成熟,市场较小、需求不大。该领域的典型材料包 括:石墨烯、超材料纳米功能材料、记忆合金和关键战略材料等。 成长期:重视工艺创新,改进产品质量,创立企业品牌。进入成长期的产品市场 容量逐步扩大,市场渗透率逐步提高,产品由于技术趋于稳定,产品质量的逐渐 标准化,质量得到有效的改善,且产品成本逐步降低。因此在该阶段,具有较高 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的公司会获得较大的收益。技术、市场成长期,新材料应用增多,市场规模逐渐增加。成长期新材料相关技 术工艺开始逐步成熟,成本开始下降,市场应用逐渐增多,下游需求开始发力, 具有较好的成长性。产品处于成长期的公司除了重视研发外,要注重对于市场的 开发,进行生产工艺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创立自身品牌并建立 相应的销售网络。该领域的典型材料包括:钛合金、半导体材料等。 成熟期:市场趋于饱和,降低成本,加快产品升级。成熟期的产品技术稳定、质 量稳定且产品差异较小,市场接近饱和。公司应当通过资本密集化、规模效应等 来降低产品成品和提高产品质量,倒逼产品升级。市场兑付期,新材料行业认可度高,使用广泛,下游需求旺盛。成熟期新材料市 场应用较广,终端产品对该新材料粘性较高,市场规模与需求较大。处于成熟期 的公司应当在对原产品成本、质量优化的同时,进行产业链的整合,同时延伸产 业链外延,拓宽新的业务链并推动技术的不断升级。该领域的典型材料包括:3D 打印、锂电池材料、特种橡胶等。 衰退期:新产品逐渐替代,市场逐步缩小。由于生产能力的过剩和规模的不断 缩小,衰退期产品的成本不断增加,并且新产品开始对旧产品产生替代效应, 市场空间逐渐缩小。新材料退出期,该材料性能不再具有优势,市场规模开始缩减。处于衰退期的 公司应当尽量缩减生产能力、减少开支并逐步缩小市场。该领域的典型材料包 括:多晶硅和稀土荧光材料。……(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万联证券)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为我

给你10个市场数据调研报告的下载地址!以后数据从这里找!

经常有人跟我说,自己想拿数据练练手,却完全找不到合适的免费数据源。后来就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各种数据网站,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搜集了不少,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宝藏数据网站们。行业数据网站1、Mob研究院介绍:Mob研究院是一家专注于行业现状与趋势研究的机构,涉及20+行业领域,深入挖掘与分析行业现状及变化趋势,输出专业数据报告,并提供定制化研究报告的服务。评价:。是我见过的数据报告研究机构当中最为清流的,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上风势很大,做的内容也比较有意思,专业性也比较高,可信度也是比较高的;推荐指数:★★★★网站界面:2、艾瑞咨询介绍:艾瑞咨询是解决商业决策问题的专业第三方机构,经常发布一些不同行业的数据和产品报告,比如医疗、生产制造、内容营销、教育、零售、B2B、物流、体育、房产、互联网、云服务、文化娱乐等行业。评价:这个网站中的报告数据还是比较有可信度,而且是免费的。3、豆丁介绍:豆丁报告网为中国企业提供各行业的行业分析报告、行业研究报告、市场调查报告、行业调研报告、市场研究分析报告等产品和服务。评价:这个网站大多数的报告都能看,但是想要获得参考性比较大的报告数据,就需要付费;另外这个网站也比较老了,很多服务都不是很到位。推荐指数:★★★4、QUEST MOBILE介绍:QuestMobile拥有多条数据服务产品线,服务内容覆盖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挖掘、营运精分、用户增长,核心产品包括Truth系列、Growth系列,也是国内为数不多可覆盖APP全生命周期数据研究的公司评价: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数据报告网站,十分专业而且几乎涵盖各个行业,而且它所提供的数据样本与分析,已经成为多所高校及国家机构科研项目数据来源,也是国内一家数据登入国家学术核心期刊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研究公司。推荐指数:★★★★★5、199IT介绍: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是一个专注于互联网数据研究、互联网数据调研、IT数据分析、互联网咨询机构数据、互联网权威机构。评价:缺点是只有互联网行业的数据,并且适合一些企业进行数据报告研究,对于个人的话价值不大,性价比比较低;分析数据来源1、中国统计信息网评价:网站有全国各级政府各年度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数据还是非常权威的。支持根据行业、年代、城市来查找数据报告。其中部分数据是免费的,部分数据是需要充值才能获得。2、国家统计网评价:各种民生相关的统计数据,所有数据都是免费,而且这个网站的友情链接里还有很多其他地方的数据以及国外数据。此外,网站还附有一些统计的行业标准以及数据的生产过程。整体还是非常实用的。3、中国产业信息网评价:网站有各个行业的数据,并且全是免费的。但是经过我的查看,部分行业数据2018年后就没有更新过了。若是对数据的新鲜度有要求的话,查找数据的时候要看清数据上传时间。5、阿里天池评价:作为国内互联网龙头阿里巴巴旗下的大数据竞赛网站,提供了很多比赛数据集可以练手,说不定还能顺手拿个奖,赚点奖金。网站的数据分类是官方数据和公共数据,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数据种类进行分析。

莱纳斯

2021-2027年中国自发光材料市场调查与市场运营趋势报告

报告格式:纸质版 电子版 纸质+电子版出品单位:智研咨询发光材料是指能够以某种方式吸收能量,将其转化成光辐射(非平衡辐射)的物质材料。物质内部以某种方式吸收能量,将其转化成光辐射(非平衡辐射)的过程称为发光。 在实际应用中,将受外界激发而发光的固体称为发光材料。它们可以粉末、单晶、薄膜或非晶体等形态使用,主要组分是稀土金属的化合物和半导体材料,与有色金属关系很密切。 等离子电视自发光是指它的工作原理,是目前电视显示技术中还原自然色彩最好的一种技术。蓝色主体材料市场占有率绿色发光材料市场占有率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自发光材料市场调查与市场运营趋势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中国自发光材料行业市场发展环境、自发光材料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中国自发光材料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自发光材料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自发光材料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自发光材料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自发光材料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中国自发光材料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报告目录:第.一章 自发光材料行业相关概述第.一节 自发光材料行业定义及特征一、自发光材料行业定义及分类二、行业特征分析第二节 自发光材料行业经营模式分析一、采购模式分析二、生产模式分析三、销售模式分析四、自发光材料行业经营模式影响因素分析第三节 自发光材料行业主要风险因素分析一、经营风险分析二、管理风险分析三、法律风险分析第四节 自发光材料行业数据来源与统计口径一、统计部门与统计口径二、统计方法与数据种类第五节 自发光材料行业研究概述一、自发光材料行业研究目的二、自发光材料行业研究原则三、自发光材料行业研究方法四、自发光材料行业研究内容第六节 自发光材料行业政策环境分析一、行业管理体制二、行业相关标准三、行业相关发展政策第二章 2019年自发光材料行业经济及技术环境分析第.一节2019年全球宏观经济环境一、当前世界经济贸易总体形势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展望第二节 2019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一、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二、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展望三、经济环境对自发光材料行业影响分析第三节 2019年自发光材料行业社会环境分析第四节 2019年自发光材料行业技术环境一、自发光材料行业专利申请数分析二、自发光材料行业专利申请人分析三、自发光材料行业热门专利技术分析第五节 自发光材料行业技术动态第六节 自发光材料行业发展趋势第三章 全球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运营态势第.一节 全球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发展概况一、全球自发光材料行业运营态势二、全球自发光材料行业竞争格局三、 全球自发光材料行业规模预测第二节 全球主要区域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发展态势及趋势预测一、北美自发光材料行业市场概况及趋势二、亚太自发光材料行业市场概况及趋势三、欧盟自发光材料行业市场概况及趋势第四章 中国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经营情况分析第.一节 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发展概况分析一、行业发展历程回顾二、行业发展特点分析三、行业发展影响因素四、行业经营情况及全球份额分析第二节 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生产态势分析一、2015-2019年中国自发光材料行业产能统计二、2015-2019年中国自发光材料行业产量分析三、2021-2027年中国自发光材料行业产量预测图第三节 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销售态势分析一、2015-2019年中国自发光材料行业需求统计二、2015-2019年中国自发光材料行业需求区域分析三、2021-2027年中国自发光材料行业需求预测图第四节 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市场规模分析一、2015-2019年中国自发光材料行业市场规模统计二、2015-2019年中国自发光材料行业需求规模区域分布三、2021-2027年中国自发光材料行业市场规模预测图第五节 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价格现状、影响因素及趋势预测一、2015-2019年中国自发光材料行业价格回顾二、中国自发光材料行业价格影响因素分析三、2021-2027年中国自发光材料行业价格走势预测图第五章 2015-2019年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进出口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进口分析一、2015-2019年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进口总量分析二、2015-2019年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进口总金额分析三、2015-2019年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进口均价走势图四、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进口分国家情况五、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进口均价分国家对比第二节 2015-2019年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出口分析一、2015-2019年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出口总量分析二、2015-2019年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出口总金额分析三、2015-2019年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出口均价走势图四、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出口分国家情况五、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出口均价分国家对比第六章 中国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经济指标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整体概况一、企业数量变动趋势二、行业资产变动趋势三、行业负债变动趋势四、行业销售收入变动趋势五、行业利润总额变动趋势第二节 2015-2019年中国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供给情况分析一、行业总产值分析二、行业产成品分析第三节 2015-2019年中国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销售情况分析一、行业销售产值分析二、行业产销率情况第四节 2015-2019年中国自发光材料所属行业经营效益分析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二、行业运营能力分析三、行业偿债能力分析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第七章 2019年中国自发光材料行业竞争格局分析第.一节 自发光材料行业壁垒分析一、资质壁垒二、技术壁垒三、规模壁垒四、经营壁垒五、品牌壁垒六、人才壁垒第二节 自发光材料行业竞争格局一、市场集中度分析二、区域集中度分析第三节 自发光材料行业五力竞争分析一、现有企业间竞争二、潜在进入者分析三、替代品威胁分析四、供应商议价能力五、客户议价能力第四节 2021-2027年自发光材料行业竞争格局展望第五节 2021-2027年自发光材料行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第八章 自发光材料行业上游产业链分析第.一节 上游原料1分析一、上游原料1生产分析二、上游原料1销售分析二、2021-2027年上游原料1行业发展趋势第二节 上游原料2分析一、上游原料2生产分析二、上游原料2销售分析二、2021-2027年上游原料2行业发展趋势第三节 上游原料市场对自发光材料行业影响分析第九章 自发光材料行业下游产业链分析第.一节 下游需求市场1分析一、下游需求市场1发展概况二、2021-2027年下游需求市场1行业发展趋势第二节 下游需求市场2分析一、下游需求市场2发展概况二、2021-2027年下游需求市场2行业发展趋势第三节 下游需求市场对自发光材料行业影响分析第十章 2015-2019年自发光材料行业各区域市场概况第.一节 华北地区自发光材料行业分析一、华北地区区域要素及经济运行态势分析二、2015-2019年华北地区需求市场情况三、2021-2027年华北地区需求趋势预测第二节 东北地区自发光材料行业分析一、东北地区区域要素及经济运行态势分析二、2015-2019年东北地区需求市场情况三、2021-2027年东北地区需求趋势预测第三节 华东地区自发光材料行业分析一、华东地区区域要素及经济运行态势分析二、2015-2019年华东地区需求市场情况三、2021-2027年华东地区需求趋势预测第四节 华中地区自发光材料行业分析一、华中地区区域要素及经济运行态势分析二、2015-2019年华中地区需求市场情况三、2021-2027年华中地区需求趋势预测第五节 华南地区自发光材料行业分析一、华南地区区域要素及经济运行态势分析二、2015-2019年华南地区需求市场情况三、2021-2027年华南地区需求趋势预测第六节 西部地区自发光材料行业分析一、西部地区区域要素及经济运行态势分析二、2015-2019年西部地区需求市场情况三、2021-2027年西部地区需求趋势预测第十一章 自发光材料行业主要优势企业分析第.一节 公司1一、企业简介二、企业经营状况及竞争力分析第二节 公司2一、企业简介二、企业经营状况及竞争力分析第三节 公司3一、企业简介二、企业经营状况及竞争力分析第四节 公司4一、企业简介二、企业经营状况及竞争力分析第五节 公司5一、企业简介二、企业经营状况及竞争力分析第六节 公司6一、企业简介二、企业经营状况及竞争力分析第十二章 2021-2027年中国自发光材料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一节 自发光材料行业投资回顾一、自发光材料行业投资规模及增速统计二、自发光材料行业投资结构分析第二节 2021-2027年中国自发光材料行业投资规模及增速预测第三节 2021-2027年中国自发光材料行业发展趋势预测一、自发光材料行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二、自发光材料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发光材料的发光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类型有:光致发光、阴极射线发光、电致发光、热释发光、光释发光、辐射发光等。2019-2023年中国发光材料消费量三、自发光材料行业产销及市场规模预测四、2021-2027年中国自发光材料行业全球市场份额预测第四节 自发光材料行业投资现状及建议一、 自发光材料行业投资项目分析二、 自发光材料行业投资机遇分析三、 自发光材料行业投资风险警示四、 自发光材料行业投资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