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祝贺!电子科技大学90后博导入选“2020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犹来

祝贺!电子科技大学90后博导入选“2020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

12月19日,由中国科协技术传播中心主办的2020中国新锐科技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期间,2020年中国新锐科技人物评选结果正式公布,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夏娟入选“2020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夏娟,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材料科学系,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入选电子科大“校百人计划”。专注于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的电子和光电性能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利用各类实验手段对其物理特性的调控。在Nature, Nature Phys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CS Nano, Nano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近20篇,获得2017年度中国优秀自费留学生奖、2018年度南洋理工女科学家奖、2019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科技精英榜等荣誉。担任Chinese Physics Letters、《物理学报》《物理》和Chinese Physics B的青年编委会成员。据悉,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评选的主旨,在于宣传中国一大批杰出的青年学者,展示其亮丽的科研成果,推动科研成果的普及与转化,并激励广大青年学者学生前行。自2015年推出以来,活动取得巨大的成功和热烈的反响,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此前,我校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邓旭教授入选“2019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来源:电子科技大学版权说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为公益,未用于营利,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好人卡

点赞!电子科大“开挂”的博士生,4年发表21篇SCI论文

大三开始搞科研,大四“直博”成为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首名博士生。在直博的四年里,童鑫共发表SCI论文21篇,其中9篇论文发表在研究领域高影响力(IF>10)的期刊上。在SCI上发表论文很难吗?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校教授对此评价,“从数量上来看,这总数超过很多教授10年的发文量。”其实,SCI作为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期刊,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之一,是体现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不过,SCI对于很多国内科研人员来说,由于语言等条件的制约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据该教授介绍,虽然发表SCI论文的难度确实因研究领域而异,某些学科领域本身就具有先天的优势,更容易做出成果。但童鑫能以如此高的速度发表SCI学术论文,还包含有一区文章(一区一般是各领域的top期刊),平均下来每年要发表5篇左右,这几乎可以用“开挂”来形容。△童鑫和导师王志明教授“当你奋战在科学前沿,把最新的学术理论转化成实际应用的时候,真的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基础与前沿研究院2014级博士生童鑫说,“每发表一篇论文我都会告诉自己,哪怕再微薄,我也为这个领域贡献了一份力量,留下了一个脚印。”其实,好成绩背后,是科研习惯的养成,而这一切,得益于其导师王志明教授。基础院初创,一切还在摸索的过程中,暂时没有条件给童鑫提供优越的科研环境。王志明就别出心裁的选择了“自顶向下”的培养方法,要求童鑫广阅读、作综述,还要争取发表到一流的期刊上去。综述性质的文章往往是专业领域有所成就的专家执笔来写,这可难坏了童鑫。而王志明自有他的道理:“我们想要做世界一流的研究,却暂时没有与之相配的环境和器材,如果一开始就老老实实干最简单的工作,那就永远也不可能跻身一流。”童鑫不敢懈怠,啃了小半年本领域的高深论文,“这样的一个经历培养了我在科研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让我以后的路走得更轻松。”2015年12月,他成功在SCI一区顶级刊物《先进科学》上发表了题为“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论文,两年内被引次数多达25次。这是他在科研领域踏下的第一个深深的脚印,也成为了他叩开海外联合培养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在之后的学习中,童鑫成功申请到国家公派名额前往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进行联合培养。留学期间他将研究方向锁定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宠儿——量子点。他说:“量子点更大的天地是在未来日常生活中的光电器件以及生物学上的应用,那就必须要解决有毒的问题”。最终,他的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被发表在了能源材料领域顶级期刊《先进能源材料》上。而一连串的成果也像滚雪球一样被不断地研发出来,童鑫的“科研脚印”也越踩越多,越踩越深。值得一提的是,童鑫一直在用自己的努力搭建着中外交流的桥梁。留学期间,他前后为其所在学院引进8名教授。“国家在基础前沿领域的人才缺口很大,科研实力相比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待提高”,童鑫坚定地说,“我想踏踏实实搞我喜欢的研究,踏好每一个脚印,争取为国家多做点贡献。”姚卓琛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赵雨欣图片由电子科技大学提供

相分

重磅!电子科技大学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封面论文!

6月3日,Nature刊发了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邓旭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并被选为当期封面。(点击图片可查看文章)该工作提出去耦合机制将表面浸润性和机械稳定性拆分至两种不同的结构尺度,通过在两个结构尺度上分别进行最优设计,为超疏水表面创造出具有优良机械稳定性的微结构铠甲,解决了超疏水表面机械稳定性不足的关键问题。该工作第一作者为我校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博士生王德辉,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邓旭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论文工作主要在我校完成。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单位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标志着我校在材料表面科学研究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合作者还有我校物理学院陈龙泉教授和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朱顺鹏教授。背景介绍仿生荷叶的超疏水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固-液界面性质,在表面自清洁、生物防污、防水抗结冰、流体减阻以及传热传质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随之又发展出了一系列如超亲水、超疏油等超浸润系统理论。以江雷院士团队,David Quéré教授团队等为代表的国内外广大研究群体在固液界面材料研究领域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和应用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4]。一般情况下,材料表面实现超疏水性需要借助微/纳米粗糙结构和低表面能截留空气并托起液滴,实现Cassie-Baxter态的同时创造低的固-液接触。然而,微/纳米粗糙结构在机械载荷下会产生极高的局部压强,使其易碎易磨损。此外,磨损会暴露底层材料,改变表面的局部化学性质使其从疏水性变成亲水性,导致水滴钉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表面的机械稳定性和超疏水性是相互排斥的两个特性,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此,如何保证在拥有良好超疏水性能的同时,又能实现较强的机械稳定性,是当前超疏水材料面对实际应用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5]。成果简介微结构铠甲的设计(图片来源nature)通常,减少固-液接触是增强表面超疏水性的常用手段,根据Cassie-Baxter方程,固-液接触面积的减小,有利于提高表观接触角和降低滚动角。但由于接触面积的降低,必然导致微/纳结构承受更高的局部压强,从而更易磨损,这就意味着超疏水性和机械稳定性在提高一种性能时必然导致另一种性能下降。该论文基于全新思路,首次通过去耦合机制将超疏水性和机械稳定性拆分至两种不同的结构尺度,并提出微结构“铠甲”保护超疏水纳米材料免遭摩擦磨损的概念。结合浸润性理论和机械力学原理分析得出微结构设计原则,利用光刻、冷/热压等微细加工技术将装甲结构制备于硅片、陶瓷、金属、玻璃等普适性基材表面,与超疏水纳米材料复合构建出具有优良机械稳定性的铠甲化超疏水表面。铠甲化超疏水表面展现出优秀的机械稳定性( 图片来源nature) 该工作在集成高强度机械稳定性、耐化学腐蚀和热降解、抗高速射流冲击和抗冷凝失效等综合性能的同时,还实现了玻璃铠甲化表面的高透光率,为该表面应用于自清洁车用玻璃、太阳能电池盖板、建筑玻璃幕墙创造了必要条件。研究人员将该表面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盖板,实现了表面依靠冷凝液滴清除尘埃颗粒的自清洁方式,为少雨地区提供自清洁太阳能电池的解决方案。基于玻璃装甲化表面的自清洁技术可巧妙地利用雨或雾滴消除粉尘、鸟类粪便等污染,长期维持太阳能电池高效的能量转换,并节省传统清洁过程中必需的淡水资源和劳动力成本。该论文创新的设计思路和通用的制造策略展示了铠甲化超疏表面非凡的应用潜力,必将进一步推动超疏水表面进入广泛的实际应用。高透光率的玻璃铠甲化超疏水表面应用于自清洁太阳能电池板(图片来源nature) 参考文献1.Lin Feng, Shuhong Li, Yingshun Li, Huanjun Li, Lingjuan Zhang, Jin Zhai,Yanlin Song, Biqian Liu, Lei Jiang, DaobenZhu.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from naturalto artificial.Advanced Materials, 14, 1857-1860 (2002)2.YongmeiZheng, HaoBai, Zhongbing Huang, XuelinTian, Fu-QiangNie, YongZhao, Jin Zhai, Lei Jiang.Directional water collection on wetted spidersilk.Nature, 463, 640-643 (2010)3. David Quéré. Wettingand roughness.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Research, 38, 71-99 (2008)4. Qiangqiang Sun, Dehui Wang, Yanan Li, Jiahui Zhang, Shuji Ye, Jiaxi Cui,Longquan Chen, Zuankai Wang, Hans-Jürgen Butt, Doris Vollmer, Xu Deng.Surfacecharge printing for programmed droplet transport. Nature Materials, 18, 936-941(2019)5.XuelinTian, TuukkaVerho, Robin HA Ras. Moving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toward real-world applications.Science, 352, 142-143(2011)课题组介绍邓旭,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材料表面科学研究中心、德国马普学会伙伴小组联合实验室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材料表面科学、物理化学、仿生工程等。已在Science, Natur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 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文章60余篇,并被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ysics,MIT Technology Review等国际知名学术媒体多次专题报道。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欧洲发明专利3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5项。荣获国家青年人才、四川省学科技术带头人(2019)、国际仿生学会青年委员(2019)、中国化学会仿生材料化学委员会委员(2019)、中国十大科技新锐人物(2019),中国化学会首届菁青化学新锐奖(2019)。王德辉,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合作者在Nature, Nature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 Soft Matter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文章10余篇,被引260余次。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Nature的研究论文被选为封面报道。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件,授权7件。相关信息Dehui Wang, Qiangqiang Sun, Matti J. Hokkanen, Chenglin Zhang, Fan-Yen Lin,Qiang Liu, Shun-Peng Zhu, Tianfeng Zhou, Qing Chang, Bo He, Quan Zhou,Longquan Chen, Zuankai Wang, Robin H. A. Ras, Xu Deng. Design of robust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Nature, 582, 55-59 (2020)来源: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德治

最新消息!电子科技大学2人登上2020福布斯中国精英榜!

2020年11月9日,福布斯中国推出了最新的30岁以下精英榜(30 under 30),并选出了300位30岁以下活跃在中国各个领域的优秀青年。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童鑫研究员和2016级孙强强博士入选"科学和医疗健康"30岁以下精英榜。童鑫童鑫,电子科技大学"校百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2014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师从王志明教授,获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双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新型低维半导体材料设计制备、光电性能调控及太阳能转换器件应用研究,现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等多个项目,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dv. Energy. Mater.、Nano Energy、Adv. Sci.、Adv. Funct. Mater.、ACS Nano、Nano-Micro Lett. 等发表SCI论文40余篇,总引用超千余次,获授权国际专利1项。作为Springer Nature科技图书共同主编,编辑出版1部英文专著。担任国产期刊《J. Electron. Sci. Technol.》副主编,Nano-Micro Lett., J. Mater. Chem. A, Chem. Eng. J.等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特约审稿人,第四届微纳光学技术与应用会议专题主席,四川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入选2020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单,获中国发明协会2020年"发明创新奖"金奖、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2020年"成电引才育才先进个人"、成电杰出学生(研究生)等荣誉奖项。孙强强孙强强,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2016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师从邓旭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界面性质,包括界面浸润性、表面电荷及与液体的相互作用。以第一作者或合作者身份在Nature, Nature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研究工作受到Nature亮点报道和Science Daily,Eurek Alert、成都日报等国内外媒体的关注。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以下简称基础院)成立于 2014年6月,是电子科技大学为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整体基础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而特别筹建的"学术特区"。由中国科学院郭光灿院士担任名誉院长,国家领军人才王志明教授担任院长。基础院以电子科技大学优势学科为支撑,紧密围绕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数学、生物信息等学科领域共性问题开展基础研究。研究院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和考核评估体系,搭建了国际化、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和平台,设立了量子信息研究中心、光子集成研究中心、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基础院已在多光子量子态、量子纠缠态、纳米材料、拓扑绝缘体等领域开展了创新性研究,系列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atalysi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Physics Reports、Angewandte Chemie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延伸阅读福布斯一贯以前瞻性的目光,寻找那些年龄在30 岁以下,在业内崭露头角,或者是展现出成为未来行业及社会翘楚的潜力年轻人。这项评选被称为30 Under 30(下称U30)。这些青年精英包括创业家、杰出的经理人和演艺、体育、科技及文化界人士。2020年的入围条件是1990年1月1日以后出生(对入选者年龄的计算也以1月1 日为界)。榜单评选主要从影响力、绩效和创新三方面考察候选者。福布斯中国邀请了50余位著名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家、艺术家、高校教授,以及业内意见领袖担任评委。在福布斯中国按照行业和领域对选手进行初步筛选后,提交资料由评委挑选出他们认为合适的人选。福布斯中国编辑部进行统计和协调,最终得出候选名单。

必有真宰

电子科大首篇Nature Physics诞生!一作26岁博导

还记得这位乘风破浪的姐姐吗?(点击查看)夏娟,94年10月出生,今年才26岁,已经成为985高校正高级研究员(等同教授)、博导。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入选者。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博士毕业于南洋理工大学,获得2017年度中国优秀自费留学生奖、2018年度南洋理工大学女科学家奖,2019年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昨天,2020年8月24日,Nature Physics期刊在线刊发了电子科技大学夏娟研究员、王曾晖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Strong coupling and pressure engineering in WSe2-MoSe2 heterobilayers”。Nature Physics是Nature在物理学领域的旗舰子刊,也是该学科领域经由同行评审的权威科学期刊。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统计,自2005年创刊以来,至2020年7月,中国内地发表第一单位Nature Physics论文共计89篇。该工作利用能产生百万大气压(接近地心压强)的金刚石对顶砧技术,对层间强耦合二维范德瓦尔斯异质结这一类新型信息材料实现了高效物性调控,系统地研究了二维异质结的层间激子发光、电子能带结构等物理特性随压强变化的响应。电子科技大学夏娟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夏娟研究员、王曾晖教授、南京工业大学闫家旭研究员、南洋理工大学申泽骧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这是电子科技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在Nature Physics上发表研究成果。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20-1005-7 “压力引发动力,动力激发潜力”,不仅适用于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也适用于物理学。在实验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压力工程”(Pressure engineering)是一种重要的调控材料物理特性的手段,不仅可与原位光学、电学研究相结合,且具有高效、连续、可逆等优点。在该工作利用的金刚石对顶砧(DAC)高压技术中,对顶放置的两个钻石的微米级砧面处可产生接近地心压强的超高静水压环境,能够对所研究的体系(以二维材料为例)产生大于30%的体积变化,从而实现对所研究材料体系的大幅高效调控。“压力工程”:用金刚石对顶砧对二维异质结层间距离及激子行为实现高效调控。图片来源及版权:Nature Physics及论文作者二维范德瓦尔斯异质结因“层内共价键-层间范德华作用”的结构特性,以及多样化的能带匹配和层间耦合作用等特点,表现出丰富的光学、电学和光电特性,在实现新型光子、电子和光电器件方面具有独特的潜力。特别是具有强层间耦合作用的二维范德瓦尔斯异质结表现出更显著的层间激子行为,在未来信息器件领域的应用极具前景。与此同时,二维范德瓦尔斯异质结的层间激子对层间距离十分敏感;因此,通过压强等外界调控手段来改变二维范德瓦尔斯异质结的间距离,能够实现对层间激子及相关物理特性的高效调控。金刚石对顶砧(DAC)调控二维异质结独特层间距及层间耦合作用示意图。图片来源及版权:Nature Physics及论文作者基于此,本工作在成功获得层间强耦合WSe2-MoSe2二维范德瓦尔斯异质结的基础上,利用其层间距离可由外界压强高效调控的特点,采用DAC装置成功实现了高压下微观结构和物理特性的原位调控。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到了这类二维异质结的层间激子行为在一万个大气压(1 GPa)附近发生的显著变化,并通过理论计算该二维异质结在不同压强下的电子能带结构,成功地解释了这一独特的突变现象。本工作所使用的层间强耦合二维异质结WSe2-MoSe2的形貌、结构,及其强耦合特性带来的独特激子行为。图片来源及版权:Nature Physics及论文作者本工作利用DAC技术所提供的超高压强成功实现了对二维异质结中层间强耦合作用的高效调控,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基于这类二维范德瓦尔斯异质结的新型激子型器件研究,为未来此类新型信息器件的探索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本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四川省科技厅等项目的支持。电子科技大学团队介绍:夏娟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材料科学系,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物理与应用物理系,长期从事实验凝聚态物理方向的研究,尤其是利用高压等各类实验手段对二维半导体材料及其异质结的物理特性进行调控。近五年来,在Nature, Nature Physics, Nano Letters, ACS Nano等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近20篇。目前担任Chinese Physics Letters、《物理学报》、《物理》和Chinese Physics B的青年编委会成员。荣获2017年度中国优秀自费留学生奖、2018年度南洋理工大学女科学家奖等奖项,2018年入选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2019年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王曾晖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凯斯西储大学开展科研工作。2016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目前就职于电子科技大学。王曾晖教授长期从事低维纳米机电系统、纳米力学、微纳米传感器等领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累计在Science,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Phys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Nano Letters, ACS Nano等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目前担任《物理学报》和Chinese Physics B的青年编辑工作组成员,《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编委会成员及青年编委,并长期受邀为领域内各类高水平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担任审稿人。*感谢论文作者团队对本文的大力支持。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材料科学与工程”。欢迎转载请联系,未经许可谢绝转载至其他网站。

追之

10月份喜讯~985之电子科技大学斩获青年科技奖若干及一等奖

据电子科技大学官网信息,10月份,电子科技大学先后荣获2020年度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第五届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第十一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博士生优秀论文奖1项/优秀论文奖1项等电子科技大学2020年10月29日,在2020年度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上,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王华教授荣获2020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这是电子科技大学首次获此殊荣。此次全国共8名学者获此殊荣。傅承义青年科技奖颁奖典礼现场傅承义青年科技奖,是为纪念我国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院士,于1997年设立,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授予青年学者的最高奖项,授予过去五年在地球物理学科做出突出成绩的中国青年地球物理工作者。自1997年该奖项设立以来,迄今有120余名科研工作者获得该奖项。2020年10月29日,在第五届“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科学技术奖”上,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吕琳媛教授荣获青年科技奖。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科学技术奖,旨在用以奖励在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领域取得卓著成就和巨大贡献的资深科技工作者。本届全国共评选出1位终身成就奖、1位贡献奖、3位青年科技奖及4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0年10月30日,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宋艳教授及其研究生共同撰写的管理案例《异军突起:极米科技的颠覆式创新之路》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领奖2020年10月30日,在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中,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邵云飞教授带其学生共斩获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博士生优秀论文奖1项、优秀论文奖1项。其中,邵云飞教授的《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否促进民营企业创新?-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荣获“2020年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其博士生庞博的《联盟组合管理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荣获“2020年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博士生优秀论文奖”。此外,邵云飞教授还获得“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和“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年会优秀论文奖”两个奖项。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领欢迎大家就电子科技大学一起来评论区交流哈~

六分

喜讯~985大学电子科技大学,9月份①一等奖金奖最佳学生论文奖等

据电子科技大学官网信息,9月份①,电子科技大学先后荣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三等奖2项、第三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金奖、2020年IEEE第五届动力与可再生能源国际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第32届国际功率半导体器件与功率集成电路年会团队发表论文数量第一名。电子科技大学2020年9月1日,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中,电子科技大学学子荣获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是由中国光学学会和J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已纳入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榜。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促进“新工科建设”,推进产学研用融合,从第七届比赛开始,确立了奇数年举办创意赛,偶数年举办实物赛的竞赛模式,已成为高等学校光电类专业的顶级赛事,为广大学子拓宽科学视野、激发创新意识、展示科研成果、提高综合科技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2020年9月7日,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董帆教授荣获第三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金奖。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2020年9月20日,在2020年IEEE第五届动力与可再生能源国际会议上,电子科技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生张国洲的研究成果《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based optimization strategy for hydro-governor PID parameters to suppress ULFO》荣获最佳学生论文奖。最佳学生论文奖动力与可再生能源国际会议是电气工程领域的重要会议,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力和能源科学研究人员及专业人士,共同研讨推动电力及能源领域的研究发展,促进业界和学术界之间的见解和创新交流。2020年9月28日,在第32届国际功率半导体器件与功率集成电路年会(ISPSD-2020)上,电子科技大学功率集成技术实验室(PITEL)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10篇论文,摘得本次会议团队发表论文数量第一名。已经是连续四年获得行业最高级别国际学术会议论文录取数第一。欢迎就电子科技大学一起来评论区交流哈~

葛生

电子科技大学王志明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长篇综述论文!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王志明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IF=42.8)发表题为“Organic-based inverters: basic concepts,materials, novel architectures and applications”的长篇综述论文。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博士后Tim Leydecker为论文第一作者,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王志明教授、意大利Brescia大学Fabrizio Torricelli教授和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Emanuele Orgiu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为论文第一单位。基于有机化合物、有机小分子和聚合物庞大多变的体系而制备的有机电子产品,具有一些独特的光学和电学特性,特别是这类化合物可以表现出从半导体到绝缘材料的特性。有机反相器作为复杂电路中的基本单元,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将其集成,以期制造出价格更为低廉的可穿戴电学和光学器件。到目前为止,大量的科研工作者已经在有机小分子和聚合物新结构的合成上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s)中的低迁移率会限制有机半导体的使用。在过去的十年中,有机半导体的发展有着长足的进步,可溶液加工的聚合物OFETs的迁移率已经接近~10 cm2V-1s-1,并且超越了非晶硅的性能。为了改善有机反相器的有源层,目前合成了具有相对较高且平衡的电子和空穴迁移率双极性聚合物。尽管这一需求似乎推动着有机反相器研究的发展,但还有更多更重要的考量可以指导未来的研究。图1不同原理的反相器示意图(图片来源及版权: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及论文作者)图2 附着在人体皮肤上的超薄超柔性信号处理电路(图片来源及版权: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及论文作者)这篇综述文章首先介绍了有机反相器的工作原理(图1);随后展示了关于反相器最新和性能最佳的相关研究,从有源层对其进行回顾并分析;之后还介绍了制备高性能器件的新型加工方法,具有潜力的有机/无机混合反相器,各种新型的器件结构以及潜在的应用方式,如可穿戴式设备(图2);最后关于上述内容和研究准则,文章总结并给出了建议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意义。素材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官网 电子科大本科招生

其名为风

全面!入门NRR,从电子科大孙旭平教授最新综述开始!

第一作者:Benyuan Ma通讯作者:孙旭平,马东伟通讯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河南大学核心内容:1. 总结了在水溶液中NRR的铁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2. 讨论了提高NRR性能的策略和未来的发展前景,为NRR研究领域提供了指导。清华大学王训教授述评:电化学氮气还原反应(NRR)可以在环境条件下利用电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实现从氮和水中生产氨,被认为是Haber-Bosch工艺的理想替代方法。常规的贵金属催化剂的高成本和稀缺性限制了它们的大规模应用,非贵金属催化剂成为开发的重点和热点。基于价格低廉的铁族元素(Fe,Co,Ni和Cu)的电催化剂在成本和性能方面具有潜在优势,有望成为应用于电化学NRR的理想电催化剂。有鉴于此,电子科技大学孙旭平教授、河南大学马东伟副教授等人综述了铁族催化剂在水性介质中电化学NRR的最新进展,从铁族化合物(氧化物、氮化物、硫化物以及磷化物等)的制备和应用出发,深入探讨了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之间的联系,总结了影响电化学NRR性能提高的主要因素,最后展望了NRR的前景和方向。图1. 铁基催化剂用于电化学NRR。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NRR机理,并讨论了几种提高NRR性能的策略;2)从Fe、Co、Ni、Cu和多铁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出发,讨论了他们的一系列化合物的NRR性能;3)展望了NRR未来的前景和方向。要点1:NRR的基本原理N2到NH3的转化机制可以分为两种,即解离和缔合途径。解离途径主要涉及Haber-Bosch过程,在此过程中,高能输入首先裂解N≡N三键以获得单独的N原子,然后与H原子反应形成NH3分子。缔合途径是指N原子发生加氢反应的过程,只是在产生第一个NH3之前,N2中的两个N原子保持彼此键合。根据N2和活性位点之间的键合模式,缔合途径可进一步分为末端模式(*NN)和侧面模式(*NN*)。根据加氢的顺序,末端模式具有两种产生NH3的方式,即远端途径和交替途径;侧面模式只有酶促途径。在远端路径中,质子-电子对首先在N2中远离活性位点的N原子上加氢并生成NH3,然后再在另一个N原子上加氢并生成NH3。在交替路径中,质子-电子对在N2的两个N原子上交替加氢并生成NH3。酶促途径具有类似的交替加氢方式。在缔合途径中,N2的吸附、活化、加氢和NH3的脱附是必不可少的几个步骤。促进N2吸附的典型方法有以下几种:1)选择具有丰富的d轨道电子、空轨道或未占据轨道的过渡金属作为催化剂;2)改变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包括空位工程、边缘吸附、异质结、杂原子掺杂等);3)设计具有高比表面积的催化剂;4)优化反应溶剂中的N2浓度。NH3产率和法拉第效率低的原因如下:1)电化学析氢反应的竞争会消耗大部分反应性电子;2)NRR的多步加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可能难于脱附,阻塞活性位点,促进了*H在其它位点的吸附。3)催化剂的本征催化活性较差、孔隙率较低、比表面积较小或者基底的电导率较低等。要点2:铁族NRR电催化剂的研究进展┉Fe基电催化剂作者将用于NRR的Fe基电催化剂分为以下几类分别进行讨论:1)含有高价态的Fe元素的氧化物,包括Fe2O3和FeOOH;2)含有低价态的Fe元素的氧化物或单质,包括Fe3O4和Fe单质;3)氮化铁或者将Fe原子嵌入在含N的碳骨架中;4)Fe的硫化物以及磷化物及其复合物。图2. (a) Fe3S4,(b) FeS/Fe foam和(c) FeP2-rGO的TEM图像。(d) Fe3S4的NH3产率和法拉第效率。(e) Fe3S4,CoS2和NiS2催化剂在-0.4 V电解2 h后的NH3产率和法拉第效率。(f) FeS (011)表面上NRR的吸附自由能。(g) FeS (011)表面吸附N2和N2H的差分电荷密度图。(h) FeP2-rGO的NH3产率和法拉第效率。(i) FeP2-rGO,FeP-rGO,rGO和CP在-0.40 V电解2 h的NH3产率。(a, d, e)[Chem. Commun. 2018, 54, 13010-13013]; (b, f, g) [J. Mater. Chem. A 2019, 7, 19977-19983]; (c, h, i) [Chem. Commun. 2020, 56, 731-734]。┉Co基电催化剂用于NRR的Co基电催化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Co基的氧化物,包括CoO以及Co3O4等;2)Co基的硫化物,包括CoS,CoS2及其复合物;3)Co基的磷化物,包括CoP及其复合物。图3. C@CoS@TiO2的(a)合成过程和(b) SEM图像[Angew. Chem. Int. Ed. 2019, 131, 19079-19083]。CoP HNC的(c)合成过程和(d) TEM图像[Small Methods 2018, 2, 1800204]。CoP/CNS的(e)合成过程和(f) TEM图像[Chem. Commun. 2019, 55, 12376-12379]。┉Ni基电催化剂用于NRR的Ni基电催化剂主要是NiO,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了提升NiO的电催化性能的方法:1)引入缺陷;2)异质原子掺杂;3)与碳材料复合;4)双金属Ni基氧化物,例如NiWO4等。图4. (a) N-NiO/CC的SEM图像,(b) NiO和N-NiO的LDOS,(c) N-NiO/CC的NH3产率和法拉第效率[ChemCatChem 2019, 11, 4529-4536]。N-C@NiO/GP的(d)SEM图像,(e)稳定性测试前后的Nyquist图,(f)稳定性测试前后NH3产率和法拉第效率[ACS Sustainable Chem. Eng. 2019, 7, 18874-18883]。┉Cu基电催化剂作者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了用于NRR的Cu基电催化剂:1)单质Cu,比如Cu纳米颗粒,树枝状Cu等;2)Cu基的合金电催化剂,比如PdCu,AuCu等;3)Cu的氧化物,包括CuO,Cu2O及其复合物;4)Cu直接作为掺杂金属掺杂进其他化合物中,比如Cu-TiO2,Cu-CeO2等。图5. (a) Cu NPs-rGO的TEM图像[J. Power Sources 2020, 448, 227417]。(b) 树枝状铜的SEM/TEM图像[Chem. Commun. 2019, 55, 14474-14477]。(c) PuCu/C-350的TEM图像,(d) -0.1 V下不同PdCu催化剂的NH3产率[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2649-2653]。(e) Au1Cu1的TEM图像,(f) -0.2 V下不同Au基电催化剂的NH3产率和法拉第效率[Nanoscale 2020, 12, 1811-1816]。┉多铁基电催化剂多铁基电催化剂是指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铁族元素的化合物,由于铁族元素的周期性电子构型,它们可能表现出优异的NRR性能。作者举例说明了这种多铁基电催化剂是如何表现出优异的NRR性能的,比如,Co掺杂的FePS3纳米片、rGO负载的CoFe2O4纳米簇、中空N-碳多面体上锚定的富O空位的NiCo2O4纳米片、NiCoS/C空心纳米笼以及CuO纳米片上负载的PdCo纳米颗粒等。总结与展望从电化学NRR的铁族电催化剂的最新进展来看,铁族电催化剂可以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NRR性能,但是为了大规模工业应用并获得更高的NH3产率和法拉第效率,作者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设计有效的催化剂,以促进单个活性位点的本征活性;2)调控催化剂的结构,以增加催化剂活性位点的数量;3)改善催化剂基底的电导率和稳定性;4)抑制HER反应的进行;5)降低阳极反应电位并提高阳极副产物的利用率。通讯作者简介孙旭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1997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化学系并留校任教,2005年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获博士学位,师从汪尔康院士。2006-2009年期间先后在德国、加拿大及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1月加入长春应化所,2015年11月全职到四川大学工作,2018年4月加入电子科技大学。获中科院院长优秀奖(2004)、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7)、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8)、中科院优秀导师奖(2015);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高被引作者(2017 & 2018)、化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2018)及化学和材料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8 & 2019)。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公共号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儒者伪辞

电子科大2020年度新闻/年度人物揭晓!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成电师生脚踏实地、拼搏奋斗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过去一年的精彩~2020电子科技大学年度新闻 / 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正式揭晓!2020年度新闻2020年,成电师生脚踏实地、奋发有为,同心共筑成电梦,学校在党的建设、思政工作、疫情防控、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脱贫攻坚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综合考虑贡献程度、微信投票等,学校评选出以下10项为2020年度新闻。01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学校各级党组织通过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理论宣讲团成员宣讲、党员大会、党政联席会、教授会议等方式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科学谋划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开好局、起好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学校各级党组织通过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理论宣讲团成员宣讲、党员大会、党政联席会、教授会议等方式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科学谋划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开好局、起好步。02学校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落实教育部、四川省的工作要求,把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首次开展大规模在线教学并如期开课。03学校首次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Nature发表封面论文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张小松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网络环境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学校首次作为牵头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邓旭教授团队在Nature刊发研究成果,并选为当期封面,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单位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04学校掀起“四史”学习教育热潮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聚焦“四史”学习教育,邀请嘉宾谈四史、组织师生学四史、引导学生讲四史、热火朝天赛四史,在师生中掀起学习教育热潮。05学校举行研究生教育会议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11月17-27日,学校举行研究生教育会议,集中开展研究生教育系列主题研讨、研究生导师代表座谈会、研究生代表座谈会等,围绕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方案》(征求意见稿)听取了全校师生对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凝聚全校构建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共识。06融入国家重要区域发展战略校地合作取得新进展学校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机遇,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迎来首批新生,长三角研究院(衢州)、长三角研究院(湖州)先后揭牌,学校与成都高新区签约加快推动未来科技城建设。07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52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入选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我校本科生总体深造率继续保持高位求进,截至10月31日,2020届总体深造率达70.60%,留学深造率达23.60%;成电学子在国内外各类竞赛中摘金夺银,在国际权威期刊、顶级会议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选择前往重点单位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显著增长。08深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杰出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贯彻落实《电子科技大学关于深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人才“十三条”),加强校、院、团队三级联动,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引进培育齐发力,多项人才计划取得历史性突破,杰出人才队伍层次进一步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杰出人才占教师比例超过15%,全年新增全时全职杰出人才52人,其中培育类人才25人、领军人才16人,均为历史最好成绩。09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精准扶贫高位求进学校凭借教育扶贫项目《智慧大农业打造精准扶贫新模式,拉开乡村振兴新篇章》第三次入选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牵头成立高校消费扶贫联盟,e帮扶平台年销售额超3200万元,助力推进形成高校组团式消费扶贫大格局。10学校牵头承办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11月23-25日,由学校牵头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在成都举行。作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后的首届年会和世界三大导航年会之一,本届年会吸引3000余名国内代表现场参会,并通过云端与国外领域专家实现最新成果全面共享。2020年度人物2020年,成电师生齐心协力、不懈奋斗,共同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涌现出一批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取得优异成绩的个人和群体。综合考虑贡献程度、微信投票等,学校评选出以下10个群体和个人为2020年度人物。01杨正林教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他带领团队协同企业开展科研攻关,研制出针对新冠病毒的早期快速准确检测诊断试剂盒,获国家药监局审批和欧盟准入资格,为全球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效检测工具。02李恩教授他带领团队历经20年艰苦攻关,攻克了材料的超高温介电性能评价难题,满足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急需,主持完成的“材料测试技术”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03王志明教授他因在先进光学材料的开发及其在光电子和光子技术中的应用做出重大贡献,当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他还获得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04李纯明教授他长期致力于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和医学影像分析的算法研究与应用,在图像分割和水平集方法的研究中做出了若干重要的贡献,因对计算机视觉和医学图像分析做出贡献,当选2021年度IEEE Fellow。05王华研究员他因对学会做出卓越贡献,被国际岩石物理与测井学会授予2020年度唯一的“卓越服务奖”,是目前国内该奖项的唯一获得者。他还荣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颁发的2020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是我校教师首次获此殊荣。06夏娟研究员她入选“2020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重点专项项目成功立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电子科大首篇Nature Physics论文,代表了学校在物理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07博士生舒一洋他在被誉为芯片领域奥林匹克会议“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2020年年会上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磁混合耦合模式倍增技术的多核振荡器芯片,是业界首颗完整覆盖5G FR2毫米波通信各国标准的振荡器芯片,已技术转产5G通信等消费电子领域。08张开华教授今年86岁的他,已经扎根成电59年。退休后的20余年,他坚持开设专业及公选课10余门,听课学生上万人,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09辅导员赵冰他2016年主动请缨赴贵州岑巩塔山村扶贫,服务期满两次主动申请延期,并许下誓言:“塔山不脱贫,我就不离岗!”担任第一书记近5年间,他充分发挥学校“电子信息+精准扶贫”优势,带领塔山村“脱贫摘帽、精彩出列”。10美丽成电守护者学校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以来,校医院、保卫处、后勤保障部、学生工作队伍等部门职工坚守岗位、不惧挑战、全力以赴、倾情付出,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有效守护了校园平安和师生健康安全。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奋斗之笔共同书写成电的新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