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还有这种操作?两名硕士竟用同一篇论文毕业,调查结果来了瑛士

还有这种操作?两名硕士竟用同一篇论文毕业,调查结果来了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邮件回复澎湃新闻,宣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该校2005级硕士研究生贾桂林硕士学位论文抄袭事实成立,决定撤销其硕士学位。据澎湃新闻6月报道,有网友反映称,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2007届毕业生贾桂林2007年11月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基于CAN总线的汽车组合仪表研究》和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2007届毕业生付胜波2007年4月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基于CAN总线的汽车组合仪表研究》两篇论文高度雷同。经比对发现,上述两篇论文从标题、摘要到目录都几乎完全一致。且对比来看,付胜波硕士学位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信息标注更为详细。付胜波论文(左)和贾桂林论文(右)比对。但是,武汉理工大学付胜波的硕士学位论文比电子科技大学贾桂林的硕士学位论文提交早了7个月。涉嫌抄袭者:在职研究生要求不是很高付胜波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武汉理工大学黄涛副教授表示,付胜波的论文是在一个科研项目下完成的。在黄涛的全程指导中,没有发现付胜波存在抄袭的情况。付胜波本人也承诺不存在论文买卖的情况。同时,电子科技大学的贾桂林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回应称,读在职研究生要求不是很高,硕士学位论文确实参考了别人的资料。贾桂林透露,资料是当时陕汽集团宝鸡华山车辆公司的高工孙克俭提供,后者也是其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老师之一。具体提供的哪一部分,贾桂林称,时间太长已记不清了。但他表示,这其中没有涉及到钱的问题。知网回应:原论文存在从正规渠道下载获取的可能记者曾电话咨询中国知网客服。一位客服介绍,每年高校学生毕业后,学校会将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提交给中国知网,中国知网整理这些论文约需要一个月到两个月时间,学校正常提交的情况下,最快8月或9月可以查询到当年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在中国知网查询到当年学位论文的具体时间,取决于学校何时将论文提交给中国知网。付胜波的硕士学位论文于2007年4月提交,5月付胜波参加答辩,6月毕业。也就是说,在2007年底前,付胜波的硕士学位论文有可能从正规渠道下载获取。电子科技大学:启动调查6月,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方面表示,已启动对贾桂林学位论文是否抄袭的调查。日前,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邮件通报调查处理结果:该校2005级硕士研究生贾桂林硕士学位论文涉嫌抄袭一事,经学校查证,抄袭事实成立,按照《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的规定,2020年6月23日学校第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定,撤销贾桂林硕士学位,其硕士学位证书(证书编号为:Z1061432008C00124)从即日起自行作废。编  辑丨王 珊校  对丨郁惠颖校  审丨吴 笛值班编委丨吕通义

夫子有乎

电子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论文查重系统及查重率是什么?

本文由 查重降重中心 sp8080.com 整理分享在电子科技大学读在职研究生的人,了解一下在职研究生论文查重率多少这个问题,才好先提前查重,预先修改自己论文的查重率,这样在学校要求时,就可以一次性过关。那么电子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论文查重系统及查重率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一、电子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论文查重率多少?|电子科技大学自2009年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查重率检测,有力地推进了学位论文撰写的学术规范性,增强了研究生的学术自律,为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校学位委员会作出了对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查重率修改的决定,并制定了研究生学位论文查重率新要求标准(详见下表),并要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从3月1日起对研究生学位论文查重率检测按新标准执行。查重率标准如下:1. 指标A:表示允许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答辩的知网查重最高查重比率;如查重率介于指标A和指标B之间,学院应责成学生修改一个月后方可再次申请学位论文答辩,2. 指标B:表示研究生学位论文首次知网查重率超过此比率,学院应责成学生全面修改,半年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若学生提交论文查重率超指标B过多,由学院组织专家审核该生论文是否涉嫌抄袭他人学术成果,如抄袭事实成立,则应根据学校相应规定处理;若学生已获学位,事后发现其毕业时最终提交的学位论文查重率超过指标B,经核实属于抄袭,将取消该研究生已获得的学。二、电子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论文查重率系统电子科技大学目前使用的查重系统是最权威的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也叫做知网查重,作为研究生论文查重的有效工具。查重系统介绍:三、怎么修改论文的查重率?1、查看论文标明引文的检测报告,看哪些内容需要修改。一般来说,红色部分说明参考的内容较多,最好全部改换掉。2、需要修改的地方,可采取以下几个方法:(1)文字到文字法:对原文文字转述、综述、详述、改变符号、改变名称,同一个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描述,用自己语言换个说法表达相同意思,但专业词汇不能变。一些标点符号、空格等的使用也要注意。(2)文字到图片法:原文大段文字用一张图和少量文字说明。(3)文字到表格法:原文具有相同属性的多个对象的描述文字用一个表和少量文字。(4)表格到文字法:把表格用文字说明。(5)表格到表格:表格结构和文字说明做适当变化。3、转换图片法。对于只查重检测文字的,我们可以将代码或一些表格,截成图片,放在自己的论文里。以上就是“电子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论文查重系统及查重率是什么?”的全部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这篇文章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

一画

点赞!电子科大“开挂”的博士生,4年发表21篇SCI论文

大三开始搞科研,大四“直博”成为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首名博士生。在直博的四年里,童鑫共发表SCI论文21篇,其中9篇论文发表在研究领域高影响力(IF>10)的期刊上。在SCI上发表论文很难吗?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校教授对此评价,“从数量上来看,这总数超过很多教授10年的发文量。”其实,SCI作为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期刊,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之一,是体现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不过,SCI对于很多国内科研人员来说,由于语言等条件的制约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据该教授介绍,虽然发表SCI论文的难度确实因研究领域而异,某些学科领域本身就具有先天的优势,更容易做出成果。但童鑫能以如此高的速度发表SCI学术论文,还包含有一区文章(一区一般是各领域的top期刊),平均下来每年要发表5篇左右,这几乎可以用“开挂”来形容。△童鑫和导师王志明教授“当你奋战在科学前沿,把最新的学术理论转化成实际应用的时候,真的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基础与前沿研究院2014级博士生童鑫说,“每发表一篇论文我都会告诉自己,哪怕再微薄,我也为这个领域贡献了一份力量,留下了一个脚印。”其实,好成绩背后,是科研习惯的养成,而这一切,得益于其导师王志明教授。基础院初创,一切还在摸索的过程中,暂时没有条件给童鑫提供优越的科研环境。王志明就别出心裁的选择了“自顶向下”的培养方法,要求童鑫广阅读、作综述,还要争取发表到一流的期刊上去。综述性质的文章往往是专业领域有所成就的专家执笔来写,这可难坏了童鑫。而王志明自有他的道理:“我们想要做世界一流的研究,却暂时没有与之相配的环境和器材,如果一开始就老老实实干最简单的工作,那就永远也不可能跻身一流。”童鑫不敢懈怠,啃了小半年本领域的高深论文,“这样的一个经历培养了我在科研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让我以后的路走得更轻松。”2015年12月,他成功在SCI一区顶级刊物《先进科学》上发表了题为“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论文,两年内被引次数多达25次。这是他在科研领域踏下的第一个深深的脚印,也成为了他叩开海外联合培养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在之后的学习中,童鑫成功申请到国家公派名额前往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进行联合培养。留学期间他将研究方向锁定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宠儿——量子点。他说:“量子点更大的天地是在未来日常生活中的光电器件以及生物学上的应用,那就必须要解决有毒的问题”。最终,他的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被发表在了能源材料领域顶级期刊《先进能源材料》上。而一连串的成果也像滚雪球一样被不断地研发出来,童鑫的“科研脚印”也越踩越多,越踩越深。值得一提的是,童鑫一直在用自己的努力搭建着中外交流的桥梁。留学期间,他前后为其所在学院引进8名教授。“国家在基础前沿领域的人才缺口很大,科研实力相比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待提高”,童鑫坚定地说,“我想踏踏实实搞我喜欢的研究,踏好每一个脚印,争取为国家多做点贡献。”姚卓琛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赵雨欣图片由电子科技大学提供

不亦惑乎

电子科大发《Nature》论文,网友:羡慕,材料学科

电子科技大学,一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所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院校,电子科大,原来叫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由原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类学科组建而成,是目前电子信息领域唯一的985院校,世界一流建设大学A类高校。电子科技大学,优势学科是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光学工程等信息类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A+,全国第一。信息与通信工程A+,全国第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A光学工程A-。这个成绩在985院校里面是非常不多的,要知道著名的哈工大西交大,A+学科才两个,而且还有点冷门。那么搞电子信息类学科的缺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发论文不好发,现在论文好发的方向就是:环化生材。就是环境,化学,生物,材料方向,所以电子科大这些年也有点走歪了,各个教授在材料领域深耕,搞微电子的基本都是清一色的材料。为何啊?电子科技建校都五六十年了,没有在高端的NSC上发表一篇高端论文。这对于985高校来说是很丢人啊而清华北大每年都灌水好几篇,比如颜宁施一公,电镜一照就是一篇,电子科大在这方面也开始发力了,终于,今年开花结果了。最近,Nature正式刊发了电子科技大学邓旭教授团队和芬兰阿尔托大学Robin H. A. Ras教授的研究成果“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并被选为当期封面。这是电子科技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Nature 上发表研究成果,标志着电子科技大学在材料表面科学研究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个文章研究什么呢?就是仿生荷叶的超疏水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固-液界面性质,在表面自清洁、生物防污、防水抗结冰、流体减阻以及传热传质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随之又发展出了一系列如超亲水、超疏油等超浸润系统理论。这个和电子关系不大吧,学校不停地在材料领域发力,也是拓展学科领域,因为单独的电子领域已经是国内第一了,你不发展其他学科怎么办?不过作为学生来说,学了材料,那前途就有点不妙了,除非你真的热爱这个材料科研领域。我站在学生的角度看,还是多学写计算机,电子信息类专业,材料类专业谨慎选择啊,电子科大的微电子考研也得好好看看,不少导师可是只会搞材料啊。

烈文

他发表SCI论文31篇,被引用1192次,来自电子科技大学!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特策划推出2020“榜样的力量——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系列专访,从科技创新、海外访学、服务同学等方面讲述他们的成电故事,本期是 【国奖专访】王新强:奋发图强,追求卓越 。人物简介王新强,男,中共党员,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专业2017级博士生,师从陈远富教授。研究方向为新能源存储与转换。获2019年国家奖学金。参与自然基金项目2项,军委科技委创新特区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31篇,被引用1192次,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影响因子10以上论文3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6年成电生活,王新强用这几个关键词来总结与概括:有志者事竟成、挑战自我、路漫漫其修远兮、志存高远。幸遇恩师,厚积薄发 2014年王新强带着对研究生生活的期待,来到了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回顾六年的研究生生活,王新强感触颇深,他认为自己没有虚度时光,迈出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刚进入课题组时,王新强的实验并不顺利,为此他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有幸的是,在最困惑的时候他遇到了科研生涯中最重要的两位领路人——陈远富教授和Wang Zegao师兄。他们一直很关心他的科研学习,常常劝导他科研的道路不能急于求成,花点功夫打好基础才能事半功倍,悉心的指导渐渐地使得他进入了良好的科研状态。在与导师交谈后,陈老师建议他以掺杂为手段改善过渡金属催化活性,并深入研究。在陈老师的建议与帮助下,他开始有针对性的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通过半年的不懈努力,他以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为前驱体,通过离子交换,热处理等方法成功实现了多种金属分别对磷化钴的可控掺杂,并且取得了理想的实验结果。这些积极的信号给了王新强很大的希望,激励着他很快完成了实验部分的测试。可好景不长,在分析与写作时,王新强又有了新的困惑,如何从材料本身的改变来解释材料催化性能的提升一直困扰着他。正巧在学校遇到毕业多年的Wang Zegao师兄,他趁此机会和王师兄进行深入探讨。王师兄建议他从材料表征出发,深入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以及电子结构的变化,王师兄敏锐的学术眼光给了王新强继续前进的信心与方向。在后期文章润色与审稿意见回复方面,王师兄又再一次给了他很多宝贵建议与帮助,这些建议很大程度提高了文章的深度与质量。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王新强终于弄清楚了掺杂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并成功在材料顶级期刊Small上发表该研究成果。王新强感慨地说:“导师和师兄不仅是我科研工作的领路人,同时也是我的人生的领路人。”奋发图强,追求卓越 王新强说在电子科技大学这所学风浓厚的求知殿堂里,就应当不断挑战自我,逐步缩小与别人的差距。既然选择了材料专业,也便踏上了科研的道路,因此硕士毕业后他毅然选择了继续读博深造。他认为,缩小和别人的差距,获得和别人同样的自信,就应该充分地利用每一天,培养自己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为科研道路打好基础。王新强坚信只要自己肯努力,任何差距都可以缩小,如果甘于落后,仍活在过去一成不变的生活里,就意味着不求上进,意味着后退,那么不自信的心态将永远困惑他。在导师悉心开导与师兄不断鼓励下,王新强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于是分阶段地为自己制定目标和计划,并坚持不懈地为此奋斗和付出。他坚信,“有志者,事竟成”。经过不断的努力与挑战,王新强最终在硕士阶段发表了四篇SCI论文,申请专利两项。学习基础的积累是非常痛苦的,挫折是常有的,有时为了重现领域专家所发表文章中的结果,王新强要重复研读一篇文章几遍甚至到十几遍,反复推敲细节。在这个过程中,是两位领路人的鼓励让他坚持了下来,也正是最初的这份坚持为他之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材料顶级期刊Small上发表论文成功后,王新强继续深入材料研究,并将多篇研究结果发表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和《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国际高水平SCI期刊上,并获得“国家奖学金”。志存高远,拥抱未来 学习优秀,勤奋刻苦,或许是当代社会对一名优秀学生的评判标准。但王新强认为作为一名优秀学生应当“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目标,将来投身祖国建设之中。虽然目前科研道路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与更优秀的同行相比,他认为自己与他们的学术水平还相差甚远,因此出国深造成为了王新强博士生涯中的一个理想。有梦便去追,为自己的青春插上翅膀,理想便会自由翱翔!为了早日获得出国资格,在博士前两年,王新强刻苦努力,每天除了做实验就是写论文,争取早日实现自己出国留学的理想。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自己不断努力下,他提前完成了学校毕业论文要求,并在多次联系国外导师后,最终成功申请到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联合培养一年的机会。儿时的王新强没有想过自己将来会从事科研工作,是在成电的6年光阴,是进入科研团队之后的经历,让他渐渐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选择了读博的道路。科研的道路没有捷径,通过成电6年的科研经历,王新强树立起了求实求真、勇于创新的科研观。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爱上了科研,爱上了在写文章时自己完全沉浸其中的充实感,也爱上了科研成果得到认可时的成就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关于未来打算,他将以百倍的信心和万分的努力去迎接更大的挑战,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耕耘谱写更美好的明天,希望自己在国外能更好地学习并获得更优异的成果,为祖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学长寄语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坚信天道酬勤!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临渊羡鱼,莫若退而结网。有梦便去追,为自己的青春插上翅膀,理想便会自由翱翔!回顾过去几年时光,我感慨万千,我所取得的这些成绩不是最出色的,但我一直尽力焕发自己的光彩。过去并不代表未来,勤奋才是真实的内涵。在取得各方面成绩的同时,我也紧记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借此机会,分享几点博士期间的感悟给将要读博的师弟师妹。第一,早日融入团队,多向师兄弟请教,学习团队多年积累的学术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第二,一定要多看文献,多参加学术会议,了解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难点。第三,勤于思考,多做实验,善于分析与总结实验结果,做科研不能拖拖拉拉。第四,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到未雨绸缪。代表性论文:[1] Xinqiang Wang and Yuanfu Chen. CoSe2 nanoparticles embedded MOF-derived Co-N-C nanoflake arrays as efficient and stable electrocatalyst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19, 258, 117996.[2] Xinqiang Wang and Yuanfu Chen. Hierarchically porous W-doped CoP nanoflake arrays as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electrocatalyst for PH-universal hydrogen evolution. Small, 2019, 15, 1902613.[3] Xinqiang Wang and Yuanfu Chen. In situ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 MoSe2–CoSe2 nanotubes as an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 for th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in both acidic and alkaline media. J. Mater. Chem. A, 2018, 6, 7842-7850. (Highly cited paper)[4] Xinqiang Wang and Yuanfu Chen. Hierarchical MoSe2-CoSe2 nanotubes anchored on graphene nanosheets: A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electrocatalyst for hydrogen evolution in alkaline medium. Electrochim. Acta., 2019, 299, 197-205.[5] Xinqiang Wang and Yuanfu Chen. Self-assembled CoFe nanoparticle-embedded carbon nanowires as efficient nonprecious catalyst for overall water splitting. Energy Technology, 2019, 7, 1801061.[6] Xinqiang Wang and Yuanfu Chen. Few-layered WSe2 in-situ grown on graphene nanosheets as efficient an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Electrochim. Acta, 2018, 283, 1660-1667[7] Xinqiang Wang and Yuanfu Chen. Interwoven WSe2/CNTs hybrid network: A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electrocatalyst for hydrogen evolution. Electrochem. Commun., 2016, 72, 74-78.[8] Xinqiang Wang and Yuanfu Chen. Few-layered WSe2 nanoflowers anchored on graphene nanosheets: a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electrocatalyst for hydrogen evolution. Electrochim. Acta, 2016, 222, 1293-1299.科研专利:[1] 陈远富,王新强,郑斌杰等.二硒化钨纳米花的制备方法[P]. 中国,发明专利,201610305774.4,2018年3月9日来源: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 研究生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撰稿:田妍排版:宋泽乾审校:阿凉

谨于去就

两高校出现硕士学位论文高度雷同 涉事学校回应

针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硕士学位论文与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存在雷同”一事,10月9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获悉情况后,他们已第一时间收集资料,启动调查程序。同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他们将让涉事学院组成调查组,尽快展开调查。澎湃新闻在中国知网检索发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程硕士杜刚的硕士学位论文《榆树壹号院小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与吉林大学工程硕士孙福安的硕士学位论文《壹号院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均在2018年完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杜刚的论文首页显示,该论文提交日期为2018年5月25日,答辩日期为6月6日。吉林大学孙福安的论文首页载明日期为2018年6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杜刚的论文(左)和吉林大学孙福安的论文(右)存在雷同。澎湃新闻对比发现,前述两篇论文页数同为54页,均分为六章,关键词同为“榆树壹号院小区;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两篇论文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的结构、文段内容几乎一模一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杜刚的论文(左)和吉林大学孙福安的论文(右)在摘要、关键词部分高度雷同。以前述两篇论文第六章“结论与展望”部分内容为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杜刚在论文中写道,“总而言之,榆树壹号院小区项目在成本管理中,需要在科学成本管理理念的指导下,重视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质量、进度、成本多方面高水平运作,在榆树市房地产市场环境中具有较大竞争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杜刚的论文(左)和吉林大学孙福安的论文(右)结论章节部分内容相似。而吉林大学孙福安的论文中也出现几乎一模一样的内容。孙福安的论文写道,“总而言之,榆树壹号院项目在成本管理中,需要在科学成本管理理念的指导下,重视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质量、进度、成本多方面高水平运作,在榆树市房地产市场环境中具有较大竞争力。”澎湃新闻进一步对比发现,前述两篇论文在部分章节、“参考文献”“后记与致谢”部分略有不同。相比孙福安的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杜刚的论文在“第一章 绪论”章节多了“1.5 技术路线图”的内容。在该论文第四章,亦多了“4.4 成本管理效果对比分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与孙福安的论文“5.3 成本管理效果分析”雷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杜刚的论文(左)和吉林大学孙福安的论文(右)目录部分高度雷同。在“参考文献”部分,两篇论文的参考文献共有12处重合。其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杜刚论文“参考文献”处多了8篇英文文献。在“后记和致谢”部分,吉林大学孙福安的论文提到,“感谢榆树市壹号院项目建设部的工作人员,为我的调研工作提到了较大的支持,为我提供了许多的宝贵数据,让我的论文研究更有说服性,也更为真实”。澎湃新闻注意到,两篇论文均有作者签署的论文原创性声明,声明中称,“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结果”。(来源:澎湃新闻)

筷子篇

电子科大学霸:他每天10几个小时实验,发表多篇论文,专利4项!

人物名片曹忠旭,中共党员,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17级硕士生,光纤传感与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员。参与导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在Nature旗下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该期刊2018年的影响因子为14, 在SCI收录的所有原创性光学期刊中排名第二。)上发表论文一篇,以第一作者在光学领域国际顶级会议CLEO和通信领域国际权威会议ICOCN上分别发表会议论文一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项。勤奋刻苦,“寝室我是不熟悉的”“这个项目的实验进展,要求必须去利用很多休息的时间去完成,所以在这个关键阶段我会尽力利用每一分可利用的时间。”即使在国庆“小长假”,曹忠旭也没有休息,而是待在实验室为项目紧锣密鼓地奋战。在大多数人利用假期去追寻诗和远方时,埋头在实验室里与精密的测试系统和复杂的数据较劲,进行一天10多个小时的实验。像这样的的情况,曹忠旭早就习以为常了,他说:“我很少拥有假期,甚至寝室对我来说,也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我其实是不熟悉的。”高水平的研究,往往任务重、时间要求紧,曹忠旭几乎将自己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实验室的实验、图书馆查阅文献和书桌前的一次次推演上。常常,一天里,曹忠旭从8点钟进入实验室开始,到晚上11点钟,一心扑在项目进展上。提到每天工作计划的时候,他说“有时吃饭的时候也在挂念着实验的进程,一吃完就迫不及待的去实验室验证想法,”。这份勤奋刻苦让曹忠旭日积月累,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上的硬骨头。曹忠旭说,自己每天做的工作,就像在培育一棵小树苗,看着小树苗一天天长大,自己也会得到一点点小满足。“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实验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刻了,”曹忠旭说:“那种成就感,来自于自己长时间的努力没有白费,意味着自己科研成果将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这种简单而充实的快乐,只有在科研中才体会的到,我无比期待研究内容投入实践的那一天。”正是这种成就感与致力于将所学的知识变成现实,并应用于实践的志向,推动着曹忠旭不畏艰苦,不断前进。亦师亦友,“导师就是我的榜样”对于成绩的取得,曹忠旭第一个感谢的是自己导师和榜样——姚佰承教授。“在姚老师所在的团队做科研,是我最大的幸运。”曹忠旭说,“姚老师告诉我们,他在求学的时候,常常在实验室里白加黑、5+2。因为学习和科研的机会宝贵、也不会等人,所以尽量把时间都用在科研上。无论是在成电、UCLA,还是在剑桥,他一直坚持这种‘工作狂式的习惯’。他常说,‘是国家和学校给了我们为如此重要的课题做贡献的机会,我们的刻苦,恰恰是别人的羡慕。’” 姚佰承的这份努力,源自我校著名光纤传感专家、长江学者、杰青饶云江教授的师承。现在,这份风格,带着希望,继续传到了曹忠旭的身上。除了在具体的科研工作中,曹忠旭和姚老师紧密合作,生活中,师生也无话不谈。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很好的指引他在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对于曹忠旭来说,实验室并非是枯燥的地方,而是一个有趣而幸福的家园,这里有来自师兄师姐和同学的帮助,有来自导师的关怀。曹忠旭难以忘记,导师从家乡带来石榴的美味,教研室集体团建的笑声,大家一起攻坚的场景。这份成电“教书育人优秀团队”代代相传的风格,让曹忠旭热情澎湃;这种名师的榜样,让曹忠旭佩服;这份为祖国做贡献的目标指向,让曹忠旭充满动力;这个高水平的研究平台,为曹忠旭插上起飞的翅膀。不忘求学初心,科研服务祖国曹忠旭坦言,自己对现在所学的专业有强烈兴趣。高中的物理课程,最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小孔成像”原理。在他看来,这里面有着很多奥秘吸引着自己去探索,正因如此,在选择本科专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光电通信专业。在就读研究生期间,他致力于研究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的信息感知和信息通信器件。石墨烯自2004年诞生以来,作为一种单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由于其出色的导电性、导热性、超高的电子迁移率、超强的机械强度等优势,被誉为21世纪的万能材料。曹忠旭研究的重点在石墨烯光信息器件。面向物联网,石墨烯的光信息器件有更高的灵敏度,更好的可调控性和更强的集成优势。提到石墨烯光信息器件的未来,曹忠旭很期待。他介绍:“我们实验室的研究,既面向基础科学问题,也瞄准国家需求。通过进一步挖掘石墨烯对光响应的影响,创新石墨烯和波导的结合方式,可以开发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新器件。”从实验室,走向社会,把论文写在纸上,更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对于个人的未来,曹忠旭想得非常清楚。“我已经准备好了到国家重点单位去工作,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曹忠旭说,“如今是时候让自己的个人价值真正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之中,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出力。”他也自豪的向我们介绍,在最近的求职过程中体会到,成电学子的优秀,正在被更多的单位所认可;成电校友的光芒,正在祖国各地闪耀。他说,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学弟学妹,坚持初心,不懈努力,未来一定可期。来源:电子科技大学 文:学生记者团 楚天成 李国一  新闻中心 卿晗

苦菜花

西安电子科大公示:决定撤销雷磊硕士学位,学位论文严重抄袭

一周之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对涉嫌抄袭论文的硕士研究生雷磊作出了处理。 7月30日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通过官网发布了《关于撤销雷磊工程硕士学位的处理决定公示》:雷磊,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领域2011届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存在严重抄袭。经第九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定通过,决定撤销雷磊工程硕士学位。现将处理决定予以公示。公示时间:2018年7月30日至8月13日。澎湃新闻7月23日曾刊发报道,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专业2011届硕士毕业生雷磊的硕士论文《智能家居照明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下简称“雷磊论文”)和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系统工程专业2006届硕士毕业生吴巍的《面向智能家居的照明系统研究与开发》(以下简称“吴巍论文”)高度相似。其中,雷磊论文完成于2011年10月,吴巍论文完成于2006年5月,前者比后者成稿时间晚了5年多。澎湃新闻比对上述两篇论文发现,包括目录、摘要、正文、致谢乃至参考文献均存在大面积的雷同。之后,7月24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官网发布了《关于我院2011届计算机技术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雷磊学位论文抄袭的情况通报》,通报表示,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研究决定,建议撤销雷磊工程硕士学位,并注销其学位证书,同时报请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此外,澎湃新闻注意到,7月30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1届还有一名硕士研究生被披露存在论文严重抄袭的情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关于撤销黄小艳工程硕士学位的处理决定公示》显示,黄小艳,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领域2011届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存在严重抄袭。经第九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定通过,决定撤销黄小艳工程硕士学位。

百日咳

电子科大科研大神:他遇到好导师,发表高水平论文19篇、专利20项

郭世盛,男,中共党员,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2015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崔国龙教授。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CASC奖学金、中电奖学金二等奖、第十四届全国雷达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国内高校仅1篇)、第十三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西南赛区一等奖及全国总决赛三等奖等荣誉。硕博连读期间,主研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在IEEE TAES等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TOP期刊论文1篇、JCR二区论文1篇,担任IEEE TGRS、SIVP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审稿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其中已授权11项。郭世盛的博士生涯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科研大神、优秀学生干部、拿奖拿到手软,5年来他多次获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各类奖学金13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9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期刊论文4篇),参与项目总经费近千万,这些荣誉与成果的背后浓缩了他所付出的努力与汗水。幸遇恩师,厚积薄发2013年郭世盛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从南昌航空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进入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深造。初到成电,一向是尖子生的郭世盛发现,研究生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因为之前自己没有接触过算法研究,很多基础知识和学术论文需要补习,与同届硕博连读的同学相比差了一大截,学习中的巨大落差让他感到焦虑和迷茫。不甘落后的郭世盛在这种压力中加入了雷达探测与成像技术团队。有幸的是,在郭世盛最迷茫的时候遇到了他科研生涯中最重要的两位老师——孔令讲教授和崔国龙教授。两位老师一直很关心他的科研学习,常常鼓励他科研的道路不能急于求成,花点功夫打好基础才能事半功倍,悉心的指导渐渐地使得他进入了良好的科研状态。学习基础的积累是非常痛苦的,挫折是常有的,一但理论模型与实测结果出现误差,就只有重新去分析问题,把之前的工作推倒重来。有时为了重现领域专家所发表文章中的仿真结果,郭世盛要重复研读一篇文章几遍甚至到十几遍,反复推敲细节,代码迭代出许多版本。在这个过程中,是两位老师的鼓励让他坚持了下来,也正是最初的这份坚持为他之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郭世盛感慨地说:“两位教授不仅是我科研工作的导师,同时也是我的人生导师。”敢于创新,急流勇进除了学习尖端技术,创新同样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一次,郭世盛所在的科研团队在外场实验中发现了一些相关文献没有描述过的现象,这让团队感到非常兴奋,马上尝试用现有模型去进行分析,但是都一一失败了。排除了实验结果错误之后,导师建议郭世盛尝试建立全新的模型,从理论本质上去解释现象。创新极具挑战,但郭世盛与课题组成员们迎难而上,很快针对新发现的问题建立了新的模型进行验证。但是,新的模型需要很大的场地进行试验测试,课题组决定向学校求助,学校了解后高度重视,专门提供了一大片空旷区域用于穿墙探测试验的实验场地建设。众力群策之下,功夫不负有心人,新的模型得到的理论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2017年在国内雷达领域顶级会议——第十四届全国雷达学术年会上,郭世盛将实验成果整理成论文与国内同行一起探讨,这篇在穿墙雷达电磁传播建模方向发表的论文《MIMO穿墙雷达多层墙体多径建模》在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400余篇论文中脱颖而出,获优秀论文一等奖(国内高校仅1篇)。不忘梦想,助力国防自2014年以来,郭世盛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国防卓青、陆装预研、装发预研、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参与项目的总经费近千万,他作为核心成员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于2018年8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这些项目大多与国家国防战略需求相关,虽然出于国防需要郭世盛不能公开自己的成果,但郭世盛认为这是他用另一种方式完成了儿时的从军梦想。在科研工作中,他一直怀揣着一份使命感和自豪感,特别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为祖国的国防建设添砖加瓦。他说:“参与国防建设是值得我一辈子坚持做的事,也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样的平台和机会。”儿时的郭世盛没有想过自己将来会从事科研工作,是在成电的5年光阴,是进入科研团队之后的经历,让他渐渐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选择了硕博连读的道路。科研的道路没有捷径,在成电5年多的科研经历,让郭世盛树立起了求实求真、勇于创新的科研观。在这个过程中,郭世盛渐渐爱上了科研,爱上了在写文章时自己完全沉浸其中的充实感,也爱上了科研成果得到认可时的成就感。关于未来打算,郭世盛希望能够留校任教,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学长寄语科研的道路没有捷径,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要相信所有的努力终会开花结果。同时也要有自信,唯有相信自己,才能超越自己。成绩只是过去,感谢学校和学院提供这么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仍需砥砺前行。来源: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编辑|晓琳 糖小豆 审稿|雪花

鬼蟑螂

重磅!电子科技大学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封面论文!

6月3日,Nature刊发了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邓旭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并被选为当期封面。(点击图片可查看文章)该工作提出去耦合机制将表面浸润性和机械稳定性拆分至两种不同的结构尺度,通过在两个结构尺度上分别进行最优设计,为超疏水表面创造出具有优良机械稳定性的微结构铠甲,解决了超疏水表面机械稳定性不足的关键问题。该工作第一作者为我校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博士生王德辉,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邓旭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论文工作主要在我校完成。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单位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标志着我校在材料表面科学研究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合作者还有我校物理学院陈龙泉教授和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朱顺鹏教授。背景介绍仿生荷叶的超疏水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固-液界面性质,在表面自清洁、生物防污、防水抗结冰、流体减阻以及传热传质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随之又发展出了一系列如超亲水、超疏油等超浸润系统理论。以江雷院士团队,David Quéré教授团队等为代表的国内外广大研究群体在固液界面材料研究领域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和应用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4]。一般情况下,材料表面实现超疏水性需要借助微/纳米粗糙结构和低表面能截留空气并托起液滴,实现Cassie-Baxter态的同时创造低的固-液接触。然而,微/纳米粗糙结构在机械载荷下会产生极高的局部压强,使其易碎易磨损。此外,磨损会暴露底层材料,改变表面的局部化学性质使其从疏水性变成亲水性,导致水滴钉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表面的机械稳定性和超疏水性是相互排斥的两个特性,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此,如何保证在拥有良好超疏水性能的同时,又能实现较强的机械稳定性,是当前超疏水材料面对实际应用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5]。成果简介微结构铠甲的设计(图片来源nature)通常,减少固-液接触是增强表面超疏水性的常用手段,根据Cassie-Baxter方程,固-液接触面积的减小,有利于提高表观接触角和降低滚动角。但由于接触面积的降低,必然导致微/纳结构承受更高的局部压强,从而更易磨损,这就意味着超疏水性和机械稳定性在提高一种性能时必然导致另一种性能下降。该论文基于全新思路,首次通过去耦合机制将超疏水性和机械稳定性拆分至两种不同的结构尺度,并提出微结构“铠甲”保护超疏水纳米材料免遭摩擦磨损的概念。结合浸润性理论和机械力学原理分析得出微结构设计原则,利用光刻、冷/热压等微细加工技术将装甲结构制备于硅片、陶瓷、金属、玻璃等普适性基材表面,与超疏水纳米材料复合构建出具有优良机械稳定性的铠甲化超疏水表面。铠甲化超疏水表面展现出优秀的机械稳定性( 图片来源nature) 该工作在集成高强度机械稳定性、耐化学腐蚀和热降解、抗高速射流冲击和抗冷凝失效等综合性能的同时,还实现了玻璃铠甲化表面的高透光率,为该表面应用于自清洁车用玻璃、太阳能电池盖板、建筑玻璃幕墙创造了必要条件。研究人员将该表面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盖板,实现了表面依靠冷凝液滴清除尘埃颗粒的自清洁方式,为少雨地区提供自清洁太阳能电池的解决方案。基于玻璃装甲化表面的自清洁技术可巧妙地利用雨或雾滴消除粉尘、鸟类粪便等污染,长期维持太阳能电池高效的能量转换,并节省传统清洁过程中必需的淡水资源和劳动力成本。该论文创新的设计思路和通用的制造策略展示了铠甲化超疏表面非凡的应用潜力,必将进一步推动超疏水表面进入广泛的实际应用。高透光率的玻璃铠甲化超疏水表面应用于自清洁太阳能电池板(图片来源nature) 参考文献1.Lin Feng, Shuhong Li, Yingshun Li, Huanjun Li, Lingjuan Zhang, Jin Zhai,Yanlin Song, Biqian Liu, Lei Jiang, DaobenZhu.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from naturalto artificial.Advanced Materials, 14, 1857-1860 (2002)2.YongmeiZheng, HaoBai, Zhongbing Huang, XuelinTian, Fu-QiangNie, YongZhao, Jin Zhai, Lei Jiang.Directional water collection on wetted spidersilk.Nature, 463, 640-643 (2010)3. David Quéré. Wettingand roughness.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Research, 38, 71-99 (2008)4. Qiangqiang Sun, Dehui Wang, Yanan Li, Jiahui Zhang, Shuji Ye, Jiaxi Cui,Longquan Chen, Zuankai Wang, Hans-Jürgen Butt, Doris Vollmer, Xu Deng.Surfacecharge printing for programmed droplet transport. Nature Materials, 18, 936-941(2019)5.XuelinTian, TuukkaVerho, Robin HA Ras. Moving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toward real-world applications.Science, 352, 142-143(2011)课题组介绍邓旭,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材料表面科学研究中心、德国马普学会伙伴小组联合实验室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材料表面科学、物理化学、仿生工程等。已在Science, Natur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 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文章60余篇,并被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ysics,MIT Technology Review等国际知名学术媒体多次专题报道。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欧洲发明专利3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5项。荣获国家青年人才、四川省学科技术带头人(2019)、国际仿生学会青年委员(2019)、中国化学会仿生材料化学委员会委员(2019)、中国十大科技新锐人物(2019),中国化学会首届菁青化学新锐奖(2019)。王德辉,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合作者在Nature, Nature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 Soft Matter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文章10余篇,被引260余次。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Nature的研究论文被选为封面报道。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件,授权7件。相关信息Dehui Wang, Qiangqiang Sun, Matti J. Hokkanen, Chenglin Zhang, Fan-Yen Lin,Qiang Liu, Shun-Peng Zhu, Tianfeng Zhou, Qing Chang, Bo He, Quan Zhou,Longquan Chen, Zuankai Wang, Robin H. A. Ras, Xu Deng. Design of robust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Nature, 582, 55-59 (2020)来源: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