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这可能是目前最新最全的行业研究报告归则下之

这可能是目前最新最全的行业研究报告

最近我又亲手采集了2020年初到2020年9月最新一批行业研究报告,一共挑选汇总了接近1800份行业研究报告,大小为5.5G多一点。这是压缩包大小所有分享的报告,是截止目前日期为止最新最全的行业资讯与数据信息。在整理分类的时候,我已经按获取渠道、行业分类作为子目录名挨个分好类。主要渠道来源30多个、包括阿里研究院、CBNData、百度指数、360营销研究院等、新浪微博数据中心、以及艾媒、艾瑞、CNNIC等专业机构。2020年是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是大浪淘沙的一年,历史更替、行业变革。作为普通人的 我们,迷迷糊糊的看着朦朦胧胧的世界,或迷茫、或浮沉,我们再次来到一个决定命运的交叉口。这时候,知识和数据将为我们指引航向。如此精彩的内容,无私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帮助到有此需求的人,这也是我们社群的宗旨。先上几张截图大家感受一下费了我好大功夫现在2020年1月—2020年9月最新的行业研究报告总量接近1800份的珍贵数据全都分享给您同时我也会每天收集+更新相关数据如果您觉得这份资料对您有帮助希望获取完整的内容参考学习您可以关注+评论+转发然后私信:2020感谢您的支持!

曼陀羅

电子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020年Q1全球智能手机销量2.76亿台(可下载)

获取《电子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后疫情时代的危与机,中国电子产业亟待升级》完整版,请关注绿信公号:vrsina,后台回复“泛科技报告及白皮书”,该报告编号为20bg0025。 半导体:疫情将持续冲击下游需求并可能影响半导体供应链,预计 2020 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可能将下滑 5%左右。在新冠 疫情 的 冲击下, 原油需求急剧收缩引发油价暴跌,全球资本市场动荡。由于各大疫情国逐步升级防控隔离措施,航班停飞、企业停工停产导致全球原油需求大幅下滑,IEA 报告中称新冠疫情已抹去全球原油需求持续十年的增长,预计石油需求将减少 860 万桶/日。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各国失业和待业人员增加: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前我国城镇就业压力较大,5 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9%,1-5 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460 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少增 137 万人;据美国劳工部统计,4 月份美国失业率飙升至 14.7%,创上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的最高值,5月失业率下降至 13.3%。新冠疫情的各项防疫限制措施导致居民收入减少:2020 年一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1,691 元,同比下降 3.90%,为 2014 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受 新冠疫情的 影响,一季度 全球 手机出货量大幅下滑。据 IDC 统计,2020 年 Q1 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为 2.76 亿台,同比下降 11.7%。分区域看,一季度中国手机出货量下滑幅度最大,同比下降 20.3%;美国、西欧市场手机出货量分别同比下降 16.1%、18.3%。具体来看,一季度三星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为 5,830 万台,同比下降 18.9%;华为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为4,900 万台,同比下降 17.1%;苹果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为 3,670 万台,同比下降 0.4%。新浪VR知识星球报告库以近五千分,所有新浪VR报告都将由管理员上传(包含部分未在其他平台发布的非互联网相关报告)VIP用户福利不定时开启,前1000名还能领领优惠券性价比更高! 新浪VR,早一天看见未来。

甜妹妹

36氪|智能硬件终端行业研究报告

智能硬件终端发展历程久、变革速度快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智能时代”,17-19世纪中到19世纪末,“蒸汽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工业和交通方式,推动人类产业的变革,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电气时代”,发电机和内燃机的诞生成为动力新能源,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是“信息时代”,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型经济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电子计算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21世纪以来全球进入“智能时代”,以人工智能、5G 通信、光电芯片、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趋向成熟,人工智能将进一步解放人类的双手甚至大脑。“智能时代”的特征就是世界是个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智能硬件终端等同于应用在各个场景中的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的脑、眼、耳、口、手、腿分别对应相应的技术支撑,且智能硬件终端的发展正在逐渐打破产品边界,由内而外形成功能融合、数据融合、生态融合。智能硬件终端领域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2019年我国智能硬件终端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以小米、华为为代表的行业大厂凭借自身软件开发能力、用户基数以及完善的产业链多重优势,其各自运营的生态大局已初具规模,以小米MIUI系统和华为手机为控制核心的智能硬件终端产品线规模扩展迅速。初创型的智能硬件终端企业逐渐壮大,资本市场出现一些新的上市公司,像科大讯飞、京东方、智米科技、华米科技等,这些企业既包含了技术研发又有丰富的智能硬件终端产品体系,还有部分企业背靠互联网基因的母公司,培养了良好的用户生态,比如猎户星空、小米生态链企业。当下,智能硬件终端企业的商业模式相对比较明晰,盈利途径相对多元,企业发展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从投资角度来看,现阶段及未来十年都属于相对安全阶段。智能硬件终端的市场规模上万亿智能硬件终端的领域包含的范围甚广,现阶段智能家居设备、智能机器人、智能车载设备、智能医疗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大屏设备、智能安防设备等细分场景领域都有较好的落地和应用,每个领域的产品品类都很丰富。有数据显示,“万物智能”时代的物联网将拥有10万亿美元的市场空间,按照硬件占比20%-30%来计算,智能硬件设备的潜在市场空间约2~3万亿美元。本篇报告主要研究的内容有: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发展演进过程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发展驱动力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市场规模及投融资情况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产业链分析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细分领域分析概述智能硬件终端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及风险痛点以下为《物联网“向死而生”,智能硬件“以梦为马”》36氪智能硬件终端行业研究报告全文。点击报告下载全文,提取码:2u33关于36氪研究院36 氪研究院是 36 氪子品牌,专注于一级市场的行业研究,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研究新兴行业与企业,欢迎大家积极与我们交流讨论。分析师: 李晓晓 lixiaoxiao@36kr.com Wechat:15011504594 ; 关注泛人工智能、文娱消费领域

爱未央

电子行业研究及2020年度投资策略报告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电子板块回顾与展望复盘:2019 年电子板块的三次估值提升 从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一,电子板块 2019 年浴火重生。经历 2018 年业绩 与估值双杀后,2019 年电子行业重振旗鼓,从末名到头名似乎只是均值 回归的一个极端案例,但是剖析股价背后的动力,2019 年电子行业基本 面与市场预期的变化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修复。基本面上行业经历两大深 刻的变化:1、伴随 5G 引领的科技创新周期来临,具备前周期属性的电 子硬件公司率先受益。2、国产替代的加速使得国内电子制造业迎来产业 升级与份额提升的绝佳窗口期。两者对于国内电子行业都是增量市场, 构筑电子板块未来超额收益的基本面基础,而 2019 年只是起点。……展望:行业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国产替代、创新落地与周期品回暖,是电子行业 EPS 提升的驱动力。 驱动一,华为事件加速电子信息供应链的国产替代,我们从产业链已经 可以明显感受到下游终端品牌对于国产元器件的迫切替代需求,量动带 来质升,国产替代背景下电子行业迎来产品品质与市场份额的双重提升。 驱动二,2020 年是 5G 手机起量的元年,围绕 5G 的各项创新呼之欲出, 包括 5G 手机在内的创新将从今年开始逐步落实到业绩。 板块估值仍有提升空间。目前板块估值(PE TTM)40X,近十年历史估 值高峰为 70X~80X,我们认为在基本面好转驱动下,板块估值仍有较大 的提升空间。市场层面,随着流动性宽裕与市场风险偏好提升,以电子 为代表的科技板块估值中枢有望继续抬升。半导体:周期轮回,水涨船高半导体周期性回顾:需求与供给决定周期方向,价格是标志 需求决定周期方向,产能扩张和价格上涨是周期恢复标志。回顾历史, 全球半导体行业从 1989 年以来已经经历了家电、互联网、手机等三个 需求大周期,一个明显的规律就是:(1)需求拉动产能利用率上升,(2) 产能需求驱动加大资本开支;(3)供给过剩带来价格下降,基本是需求产能--投资--价格四象限的周期循环。从产能角度维度,从 2019 年 Q3 财报看 Q4 晶圆代工厂和封测厂已经明确在产能规模和资本开支加大扩 张,当然需求周期起来的标志是价格回升,从产业链调研当前价格已经 处于底部,新的一轮成长周期即将爆发。1、国际 IC 龙头资本开支加大,国内代工产能利用率创新高 台积电、三星等龙头资本开支创历史新高。我们统计分析半导体龙头企 业台积电、三星等 Q4 资本支出情况,如(1)台积电:资本支出:预计 2019 年第四季度资本支出会增加至 51.47 亿美元,环比将增长 64%,创 公司季度支出历史新高,主要是智能手机、HPC、、物联网、汽车等带 来需求; (2)三星:预计 2019 年第四季度 Q4 资本支出为 79 亿美元, 环比增长 81%,创下半导体支出的新季度最高记录,其中绝大部资本支 出将用建立存储器基础设施。 2019 年 Q3 产能利用率处于历史高位。我们对 2017 年以来存产能利用 率统计,由于上游 CIS、电源管理、屏下指纹等需求旺盛,以中芯国际、 华虹半导体为代表的公司产能利用率基本创历史新高(华虹不考虑 12 寸实际产能利用率更高)。2、存储芯片是芯片产业风向标,价格止跌反转是周期复苏标志 存储芯片占比大为芯片产业风向标。存储芯片在整个半导体市场占比最 大,2018 年市场份额提升到 34.8%,所以资本支出较大对行业设备、材 料等影响较大,更具行业的风向标。 12 月价格止稳有望反转。根据 wind 行业数据统计,2017 年 6 月以来 DRAM/NAND Flash 等存储芯片价格一路下行,而进入 2019 年 H2 价格有 所稳住,从中国闪存市场跟踪近三个月价格变化,截止至 12 月 25 日, 以 DDR4 8Gb 1Gx8 2400MHz 为例价格逐渐回暖,从底部的 2.74 美元左右 回暖到 3.02 美元,涨幅为 10%左右。成长拐点及持续:需求创新+国产替代驱动国内成长大周期 根据台积电代工分布,我们选取供需矛盾突出的四个方向:通信以 5G 手机为代表,物联网可穿戴以 TWS 为代表,高性能计算以服务器为代 表,数码消费以 CIS 为代表。根据下游渗透率及国产替代等预计这一轮 上升周期长达三年。5G 手机、TWS 耳机、高性能计算、CIS 芯片等景气持续 3 年 1、5G 手机换机上升大周期有望持续到 2023 年 5G 手机迎来换机上升大周期,滞后于基站建设上升周期持续到 2023 年。回顾国内智能手机发展历史,2014 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经历了连续 3 个季度负增长,随后在 2014 年 Q4 企稳,2015 年逐季回升,主要原因在 于国内自 2014 年开始大规模建设 4G 基站,且 2014 年下半年陆续有 4G 套餐推出,随后驱动智能手机用户从 3G 转向 4G,在 15 年到 16 年的两年内,4G 用户渗透率从 10%提升到 65%,国内手机出货量连续两年增长 超过 10%,在此之前和之后,手机出货量都出现了负增长,换机效应明 显,而从 2017Q1 以来,随着 4G 手机渗透率约为 90%+且智能手机创新乏 力,手机进入负增长状态,展望 2020 年随着 2019 年 5G 基站建设以及 5G 手机进入预商用,我们预计 5G 手机的出货量将类似 4G 手机的替代节 奏出现新一轮成长周期。考虑到国外 5G 基站建设速度慢于国内,我们预 计全球 5G 手机换机周期若到 70%渗透率有望在四年左右持续到 2023 年 (国内基站高峰建设期以及配套完备在 2022 年,智能手机快速提升在 2022-2023 年,全球约在 2023-2024 年)。2、TWS 耳机等可穿戴开启上升周期到 2023 年 2020-2022 年 TWS 耳机的主力是 Airpods。从智能手机历史出货量数 据来看,iPhone 发布的第一年(2008)出货量为 1368 万部,Airpods 发布后的第一年(2017)出货量基本相当,约 1400 万部,但是根据 Counter point 的数据,Airpods 第二年(2018)出货量已经达到 3500 万部,增速高达 150%,但根据目前 iPhone 手机存量用户约 9-10 亿部 (天花板出货 2.32 亿部占比 25%,成熟期四年换机),但真实粉丝及高 端消费群体我们预计在 50%左右约 4.5 亿部,根据我们外发报告《TWS 专题:从智能手机推演品牌及 ODM 商成长》测算,预测 2019年Airpods 销售约为 0.6 亿部,存量 0.95 亿,渗透率约为 21%,2020 年销量 1.00 亿,存量渗透率约为 36%,增速 82%,2021 年假设渗透率 63%,则增 速约为 24%,2022 年渗透率 93%,对应出货量 1.35 亿,增速 9.3%,天 花板出货量约为 1.35 亿,天花板出货量占 4.5 亿部约为 30%,主要是 成熟期三年换机,比例高于智能手机存量天花板的 25%占比,主要由于 TWS 耳机产品换机周期短于手机。 2023 年-2024 年 TWS 耳机的主力为安卓系(非苹果和非山寨) 。TWS 耳机目前主要有国际品牌哈曼、手机品牌苹果&华为、国内漫步者传统 音质厂商以及华强北白牌厂商,从出货量看,苹果 2018 年迎来爆发, 华强北白牌厂商 2019 年迎来爆发,我们根据 4 季度对品牌商、芯片商、 ODM 厂商等产业链调研,认为明年国产安卓华为、小米以及漫步者等 中端市场将迎来全面爆发。假设安卓手机中 TWS 最终天花板渗透率达 到 50%,对应市场容量为 12.8 亿部,我们借鉴国内智能手机等 2011 年 初始增长和渗透率预估 2020 年出货量为 1 亿,对应增速为 233%,渗 透率为 18%,2021 年出货量为 2 亿,对应增速为 100%,渗透率为 41%, 2022 年出货量 3 亿,对应增速为 50%,渗透率 70%,2023 年出货量 3.72 亿,对应增速 24%,渗透率 92%。3、AI 融合大数据等驱动高性能计算未来五年上升周期 HDC 为高效计算基础,未来五年有望为台积电主要贡献来源。根据 IDC 预测,到 2025 年全世界将有超过 1500 亿台联网设备,每个联网的人每 天平均会有超过 4900 次数字化数据互动,全球数据从 2016 年的 20ZB到 2025 年 175ZB,实时数据占比从 2019 年 15%到 2025 年达到 30%, 这种数据必须通过 AI 计算进行提炼,同时根据台积电季报会议,高性能 计算将是其未来 5 年收入最大来源。 高性能服务器为例迎来拐点。我们以高性能服务器为例,随着 2019Q2 服务器伴随 IDC 库存逐渐消化、下游客户需求增加叠加 Facebook、亚 马逊、微软、谷歌、苹果等服务器龙头增加 Capex,服务器有望开始新 一轮成长周期。4、光学 CIS 芯片受益 5G 多摄渗透和创新带来上升周期 摄像头多摄渗透率提升带动 CIS 芯片需求爆发。智能手机更新换代迅速, 手机摄像头的性能与功能也在不断升级与创新,如摄像头数量从最初的 单一背式摄像头演变为后置双摄、三摄、四摄等以满足超广角、微距、 3D、视频、夜景和多倍光变等功能。根据中国信通院统计,2018 年全国 在售手机中后置双摄占比已达到 64%,同时 2018 年华为发布 P20 Pro 徕 卡三摄像头智能手机(40M 主摄+20M 黑白+8M 长焦),让三摄开始成为智 能手机新的标杆,2018Q4 以来三星 A9S、诺基亚 9 PureView 分别成为第 一款搭载四摄和五摄的手机,根据 counterpoint 预测三摄手机渗透率将 在 2021 年达到 50%渗透率,智能手机进入多摄高速成长阶段。 CIS 像素升级对晶圆产能需求更多。目前摄像头除了数目增多的趋势外, 我们同样看到来自像素提升的创新,2018 年索尼、三星底分别推出了 4800 万像素的手机 CIS 图像传感器 IMX586、GM1,立即成为各大厂商旗 舰机的标配,且展望 2020 年随着 6400 万、1 亿像素具有更高品质的产 品逐渐推出市场,CIS 芯片需求大增,且高像素 CIS 平均尺寸增大带来 的结果是每块硅晶圆切出的晶片数量减小,从而需要更多的晶圆来生产 CIS。目前在 CIS 芯片下游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前提之下,晶圆产能紧张逐 渐突出,例如据新浪科技报道,今年 2 月初索尼由于产能吃紧,首度将 部分 CIS 订单转交台积电代工;三星电子已经把部分存储芯片生产线改 成生产 CIS 芯片。国产替代进入实质性进展,渗透率空间决定半导体周期到 2023 年 华为事件凸显国产芯片替代的必要性,2020 年为国产芯片加快替代。2017 年华为为全球第五大芯片买家,采购总额约 140 亿美元,根据 Gartner 发布数据显示,华为 2018 年半导体采购支出突破 210 亿美元,成 同比增加 50%多,为全球第三大芯片买家,我们根据 ittbank 拆解报告 看手机最核心芯片主要包括 AP 芯片、基带芯片、射频芯片等,其中 AP 中高端以 intel 为主,基带和射频芯片相对技术较复杂,分别为高通和 Skyworks 等为主,海思自研芯片相对较小,而根据芯智讯 2019 年华为 最新的 Mate 30 Pro 5G 手机中,我们看到从电源、音频、RF、射频收 发器、SOC 等 36 颗元器件来看,其中有 18 颗都是来自于华为海思自 研的芯片,占据了一半的数量。我们预计 2020 年随着国内半导体企业 受益于下游客户扶持以及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将在射频芯片、电源管理 芯片、Cmos 芯片、Analog 半导体、分立器件、MOSFET 等器件、存 储芯片、FPGA 芯片等实现进一步国产替代,国内如圣邦股份、韦尔股 份、卓胜微、兆易创新、麦捷科技等仍然具备持续性强的国产替代机会。 渗透率决定国产替代时间上的持续性。根据海关总署 2018 年我国集成 电路进口金额为 3120.5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8%,是世界最大的半导体 市场,然而 2018 年中国的半导体自给率仅为 15%左右,这离 2020 年 将半导体自给率提高至40%、2025年提高至70%的目标相距较多,2019 年国产替代一定程度上使得国内半导体产业得到一定的促进,而 2020 年之后随着国产化需求及政策和资金驱动渗透率提升。设计:需求一阶导,国产替代和研发投入支撑业绩持续性 下游创新需求一阶导为正,IC 设计龙头公司开始崭露头角。半导体设计 的主要壁垒在于产品和人才,研发投入的加大将意味着进一步巩固护城 河,同时半导体的先发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我们欣喜的看到已经涌现出 一批专业化程度高、在特定领域具有较强技术实力的 IC 优秀设计企业, 如华为海思、圣邦股份、汇顶科技、兆易创新、韦尔股份等,这是从竞 争格局角度去推荐;如果从赛道角度看重点关注存储行业的兆易创新、 模拟芯片圣邦股份、国产 GPU 景嘉微、CIS 芯片龙头韦尔股份、射频 芯片龙头卓胜微等,同时二线低估值的中颖电子等值得关注。代工/封测:受益设计传导以及大客户转单,稼动率和在建工程佐证回暖 国内晶圆厂扩产及大客户订单转移带动封测确定性受益。半导体制造产 业链从竞争格局看,设备和材料技术壁垒高,以国外为主,所以替代性 有一定的瓶颈和限制,而封测和代工领域,尤其是封测领域,全球封测 前十大厂商中国台湾占据 5 家、中国大陆 3 家、美国 1 家以及新加坡 1 家,中国大陆厂商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为: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 微电将显著受益于晶圆厂新增以及大客户国内转移(目前长电科技和通 富微电依靠外延扩张收购的金科星鹏和 AMD 封测子公司后续有望加快 整合或转移到国内)。另外对于封测行业重资产属性使得我们判断产能利 用率和毛利率是关键指标,考虑季节性从毛利率看 Q3 同比增速扭负为 正,反映出产能利用率迎来拐点。设备和材料:大基金二期加码成长,晶圆厂扩产带来持续需求 由于设备和材料是半导体工艺的核心上游环节,所以设备和材料的直接 逻辑来自于晶圆厂的扩产及国产替代需求。 国家大基金将加大对设备和材料的投资。根据半导体投融资统计,国家 大基金二期已于 2019 年 10 月 22 日注册成立,资金规模 1500-2000 亿, 按照一期 1:3 的撬动比,所撬动的社会资金规模约在 5000-6000 亿元, 并且此次除了继续延续一期投资方向外将重点投资 5G/AI/IOT 等应用端 集成电路产业,尤其是对上游装备、材料(一期项目仅 6%)如刻蚀机/ 薄膜/检测/清洗设备/光刻胶/硅片材料等企业给予支持。(1)设备方面, 我们重点推荐晶圆制造刻蚀设备北方华创,清洗设备至纯科技,检测设 备长川科技、精测电子,离子注入机代表万业企业等。(2)材料方面, 我们重点推荐高纯试剂和光刻胶佼佼者晶瑞股份、CMP 抛光垫即将出货 鼎龙股份、8 英寸硅片稀缺商中环股份、国内半导体靶材龙头江丰电子。PCB:期待 20 年景气度回暖,关注高频高速产业链和 CCL 涨价 预期回顾: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依然出众 上市 PCB 企业保持高增速,5G 需求启动使得市场集中度提升。我们主 要统计了23家上市PCB厂商的电路板业务的2019前三季度累计营收, 总计约为 742 亿元人民币,年成长率接近 25%,依旧是全球最高,大陆 PCB 行业在全球市场上发展前景可观。随着 5G 的基础建设和产能的扩 大,市场对高频高速 PCB 产生更大需求,这一部分的市场份额目前整体 集中在大厂手中,典型如生益科技,依赖高频高速 PCB 获得了较高的营 收增长。 行业整体利润率达 8.45%,盈利能力维持良好。23 家上市 PCB 公司营 收同比成长 25%,而整体的平均净利润率也达 8.45%,仅有方正科技因 为其他事业部的亏损而呈现-11%的净利润率。根据图二的上市电路板厂 商净利润统计,19 年前三季度多数样本公司都呈现了净利润正增长,反 映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得到了较好改善。 伴随着产品单价和自动化率升级,人均产值未来或将继续提升。2019 年前三季度 23 家样本公司的人均产值超过 30 万人民币,其中深南电路 和沪电股份超过 70 万人民币。深南电路 19 年配套 5G 基站的扩张,高 平均单价产品成为公司营收主力。沪电股份也保持了行业优势地位。5G 场景下,高频高速 PCB 和基材相得益彰 5G 高频技术对电路提出更高要求。工作频率在 1GHz 以上的射频电路 一般被称为高频电路,移动通信从 2G 到 3G、4G 过程中,通信频段从 800MHz 发展至 2.5GHz,5G 时代,通信频段将进一步提升。PCB 板在 5G 射频方面将搭载天线振子、滤波器等器件。按工信部要求,预计早 期 5G 部署将采用 3.5GHz 频段,4G 频段主要在 2GHz 左右。通常把 30~300GHz 频段内的波长为 1~10 毫米的电磁波成为毫米波。5G 大规 模商用时,毫米波技术保证了更好的性能:带宽极宽,28GHz 频段可用 频谱带宽可达 1GHz,60GHz 频段每个信道可用信号带宽可达 2GHz; 相应天线分辨率高,抗干扰性能好,小型化可实现;大气中传播衰减较快,可实现近距离保密通信。 为解决高频高速的需求,以及应对毫米波穿透力差、衰减速度快的问题, 5G 通信设备对 PCB 的性能要求有以下三点:(1)低传输损失;(2)低 传输延迟;(3)高特性阻抗的精度控制。满足高频应用环境的基板材料 称为高频覆铜板。主要有介电常数(Dk)和介电损耗因子(Df)两个指 标来衡量高频覆铜板材料的性能。Dk 和 Df 越小越稳定,高频高速基材 的性能越好。此外,射频板方面,PCB 板面积更大,层数更多,需要基 材有更高耐热(Tg,高温模量保持率)以及更严格的厚度公差。 基站数量大幅增加,单基站 PCB 价值提升。如前文所述,由于毫米波 存在穿透力差,衰减迅速的缺点,5G 基站的辐射半径将小于现有 4G 基 站,根据中国联通预测,5G 建站密度将至少达到现有 4G 基站的 1.5 倍。 现有 4G 基站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天线、射频单元(RRU)和部署 在机房内的基带处理单元(BBU), 5G 基站中,原有天线和 RRU 将组 合成新的单元 AAU。MIMO 大规模天线技术将用于基站建设中,Massive MIMO 基站多数使用 64TRX 天线。Massive MIMO 技术在基站的广泛应 用将提升单个基站的 PCB 价值,高频覆铜板需求量大幅增加。 5G 终端市场前景广阔,带动 PCB 覆铜板需求提升。随着 5G 商用不断临近,5G 终端产品将紧跟脚步,成为下一个增长点。5G 终端消费电子、 汽车电子、物联网等产业爆发,将带动 PCB 需求大幅提升,进而带动覆 铜板产业蓬勃发展。公司为应对 5G 终端市场机遇,已与华为等品牌在 手机终端材料进行合作,为 5G 终端市场储备大量基材技术解决方案, 如高频 FCCL、手机主板 HDI 用刚性板新基材、IC 封装基板材料等。 打破外资垄断,高频高速板替代外资进行时。外资长期占据高频高速板 市场,5G 时代下,行业国产替代已经在有序进行。高频高速板主要应 用于基站和传输、服务器等通讯设备。目前,具备量产能力的厂家包括 日本松下、日立化成、美国罗杰斯、ISOLA 等。生益科技等公司通过自 主研发,突破技术壁垒,多款产品的性能已达到世界顶尖水平。2020 年下游应用端重新找回增长驱动力 服务器行业有望回暖。在经历了 2017 和 2018 年的高速增长之后,2019 年迎来服务器市场的小年。根据集邦咨询,2020 年部分增量需求主要是 来自 BAT 等互联网厂商。2017Q1 是上一轮采购周期,因此当年服务器 销量快速增长。但是从行业经验来看,服务器更换周期一般是互联网 3 年、企业 5 年。也就是如果我们根据历史数据的周期性来判断,预计 2020 年将会是为新的一轮更换周期元年。 IDC 作为实现云场景应用的基础设施,其景气度回升走暖有望实现带动 特种覆铜板行业需求进一步走高。随着服务器数量和承载数据量级的不 同,对 PCB 的要求逐步提高,更倾向于高速覆铜板的使用——因此 PCB 和高速 CCL 增量需求凸显。根据 Prismark,未来 5 年内中国的 IDC 市 场规模可能突破 2500 亿元,推算中国 IDC 用 PCB 的市场规模可以在近 5 年内达到 135 亿元。覆铜板成本在 IDC 用 PCB 中成本占比 23%,对 应覆铜板约 31 亿元市场规模。随着 5G 和云计算的应用落地,未来高速 覆铜板的前景可观。CCL 上游原材料价格具备不确定性,存在潜在涨价预期 覆铜板三大原材料分别为铜箔、树脂、玻纤材料。PCB 的主要原材料是 覆铜板 CCL,CCL 占 PCB 材料成本的 30%-40%左右,而 CCL 中,铜 箔占 CCL 厚板成本的 30%,薄板的 50%;玻纤布占 CCL 厚板成本的 40%、薄板的 25%;环氧树脂则占 15%左右。 覆铜板企业成本端受原材料价格影响较大,但下游 PCB 行业集中度不 高,覆铜板企业议价能力较强,可通过调整销售价格的方式避免毛利率 下降。在 2016 年下半年,覆铜板三大原材料产能不足,供求关系差导 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随之而来的是覆铜板销售价格集体上涨,部分 覆铜板企业甚至通过涨价,实现了毛利率的增加。涨价的趋势持续了两 年,在 2018 年下半年,由于部分下游 PCB 厂家需求偏淡,公司采取了 降价策略,覆铜板价格和毛利率才有所下降 树脂端:在 2019 年下半年,第四季度的环氧氯丙烷价格达到 18250 元/ 吨,环比上涨了 52%。据调查,供给端产能出清是造成环氧氯丙烷供应 紧张的主要原因。全国最大的环氧氯丙烷厂因为环保问题于 2018 年被 关停,之后多家厂家也出现停产或检修。此外,固体环氧树脂利润不高, 以及环氧氯丙烷价格上涨,环氧树脂不得不涨价来抵扣成本和费用上升 来保证企业利润。 除了供给端紧张之外,环氧树脂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石油化 工的重要中间体,价格上涨还源于国际原油的波动。受主要产油国的进 一步减产以及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减少等边际变化的影响,国际油价大幅 上涨。在这种情况下,环氧树脂的价格有可能继续上涨。 铜箔端:根据中国报告网,2016 年后因国家环保政策趋严导致铜箔供给 趋缩,覆铜板价格紧跟铜箔产品价格上涨,自 2016 年底开始全球各大 覆铜板厂商陆续提价,建滔积层板在 2016 年 1 年内共涨价 6 次。根据 Wind 数据,每吨电解铜从 2016 年 9 月 10 日的 36648 元增至 2019 年 12 月 10 日的 47545 元。以出口市场价计算,每吨覆铜板也从 2016 年 9 月的 5005 美元增至 2019 年 10 月的 5946 美元。回顾历史,原材料 价格受到其他因素上涨时,覆铜板价格上涨的幅度往往高于其成本上涨 的的幅度。因此覆铜板行业涨价周期内,议价能力仍然强于上下游。封装基板成为国产替代新机遇 作为半导体材料厂商,封装基板具备国产替代逻辑。IC 封装基板,又称 IC 载板,直接用于搭载芯片,不仅为芯片提供支撑、保护、散热作用, 同时为芯片与 PCB 母板之间提供电子连接。根据亚化咨询估算,2018 年全球 IC 封装材料市场规模达 200 亿美元,其中比重最大的是 IC 封装 基板,约为 73 亿美元。我们预测,全球 IC 封装基板市场稳步增长,2022 年将破 100 亿美元。 由于 IC 封装基板具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和资金投入,目前全球封装基板市 场基本由 UMTC、Ibiden、SEMCO、南亚电路板、Kinsus 等日本、台 湾、韩国等地区的PCB企业所占据,前十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 行业集中度较高。 目前大陆只有少数领先的 PCB 企业开始研发并量产 IC 封装基板,由于 我国半导体产业贸易逆差持续的扩大,国产化迫在眉睫。2018 年我国集 成电路产业进口总额达到 3120 亿美元,贸易逆差约为 2274 亿美元,相 当于全球集成电路市场总额的一半。中国市场容量与本土企业产量不匹 配,主要掌握在台湾、日本、韩国等地的大厂手中,国产化的潜力可观。 在这一背景和市场驱动下,国内不少厂商也积极向封装基板行业切入。 目前,国内已经介入封装基板行业的企业主要有深南电路、珠海越亚、 兴森科技、丹邦科技、安捷利等,其他一些印制电路板制造商也在陆续 关注和进入封装基板领域。与此同时,国内封测厂商不断向 BGA、CSP、 SIP 等中高端封装技术和产品突破。现阶段,国内封装基板企业从技术、 成本等方面均缺乏竞争优势,部分高端封装基板先进工艺技术完全被日 韩等国企业垄断的局面仍然存在,而且原材料也受制于海外企业。消费电子:行业景气度回升,把握射频光学声学三赛道回顾:智能机出货逐步企稳,品牌与供应链持续分化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 6 个季度同比下滑,国内市场降幅与持续时间 更甚:参考 IDC 数据来看,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经历了连续 7 个季度同 比下滑后,2019 年三季度止住下滑趋势,出货量同比微增 0.87%;国内 市场,在进入 2019 年后,虽有反复,但逐步进入低位企稳状态,表明 5G 临近,换机潮效应已经逐步开始体现。我们预计,随着四季度开始, 5G 机型开始加速推出,部分品牌将 5G 手机入门价迅速推到 2000 元左 右中档机型价位,2020 年 5G 手机渗透率有望超预期,进而推动智能手 机出货量回暖趋势延续。 从手机品牌端来看,苹果受益于定价更友好,出货量逐步企稳。苹果自 2015 年达到 2.31 亿部出货量后,2016 年小幅下滑至 2.11 亿部,2017 年虽然推出了重大创新产品 Iphone X,但由于定价较高,出货量并未有 多少提振,2018 年 3 款新品,定价进一步上移,目前出货情况一般,近 期苹果已开始加大促销力度,也从侧面证明了新品号召力在逐步减弱。 但其通过对 2018 年产品进行降价促销,在 Q2 开始降幅收窄,叠加 2019 年新品小幅升级+定价下探双重驱动下,刺激了消费者换机需求,带动 出货量呈现企稳趋势,预计 2019 年 Q4 有望恢复小幅增长。 安卓阵营,品牌分化加剧,华为是最大赢家。安卓阵营方面,继 2018 年二线品牌出货量持续下滑,一线品牌集中度继续提升后,2019 年, HOVMS 五大品牌之外二线厂商占比进一步下行,且前五大品牌之中, 分化加剧,其中华为一枝独秀,2019 年前三季度出货 1.85 亿部,同比 增长 27%;三星前三季度出货 2.25 亿部,同比增长 1.7%;OPPO 前三 季度出货 0.83 亿部,同比增长 0.7%;小米前三季度出货 0.9 亿部,同比下滑 4.5%。 供应链分化明显,龙头公司优势明显。对 A 股上市公司主要消费电子标 的进行统计,包括立讯精密、欧菲光等 44 家公司,剔除了工业富联(收 入体量太大,容易影响统计结果)及闻泰科技合并范围发生变化),如果 按照2018年年报收入100亿元为大型供应商与中小型供应商为分界点来 看,11 家大型消费电子龙头公司,合计营收增速达到 22.74%,远优于中 小型供应商 12.61%的收入增速,其中大型公司中,立讯精密、歌尔股份 表现优秀,主要是受益于 Airpods 大幅放量,体现了龙头公司在新品拓 展上的优势。 受益于景气度恢复,消费电子行业 ROE 水平明显恢复。消费电子行业经 过 2017 年行业高点后,逐步下滑,2018 年资产支出较好,新产能相对 较少,而 2019 年行业逐步低位企稳,带动需求回暖,使得整体产能利用 率回升,ROE 水平迎来明显恢复。以上述统计板块数据来看,2019 年前 三季度平均 ROE 水平达到 8.93%,预计全年有望达到 13%左右,恢复到历 史较好水平。展望:2020 年 5G 换机潮加速,苹果与三星供应链更优 回顾历史,2014 年国内手机出货量也经历了连续 3 个季度下跌。回顾 国内市场发展历史来看,2014 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也经历了连续 3 个季度负增长,随后在 2014 年 Q4 企稳,2015 年逐季回升。 上一轮国内手机出货量低迷主要是渗透率接近天花板。究其原因看, 当时主要是国内手机智能机渗透率持续提升达到接近 90%左右的水平 后,陷入停滞,导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下降。 2014 年底开始 4G 驱动一轮换机潮,带动出货量回升。国内自 2014 年 开始大规模建设 4G 基站, 2014 年新增 4G 基站数量达到 84.3 万个, 2015 年继续增加。自 2014 年下半年,陆续有 4G 套餐推出,随后用户从 3G 转向 4G,驱动一轮换机潮。 5G 手机渗透率略超预期,2020 年换机潮启动。从国内 5G 建设节奏来 看,2019 年下半年开始 5G 机型陆续推出,各大品牌共计推出接近 30款机型,参考工信部数据来看,2019 年 11 月国内智能机出货量约 3484 万部,其中 5G 手机出货量达到 507 万部,渗透率超过 10%,超出市场 预期。近期从芯片端来看,高通骁龙 865/765G 系列、华为麒麟 980/990 系列、三星 Exynos 980 系列、联发科天玑 1000 系列 5G 芯片均开始出 货,带动 5G 终端加速成熟,手机品牌方面,小米近期已经将 5G 入门款 机型价格下探至 1999 元,预计一季度其他品牌也有望跟上,进一步加 速 5G 手机渗透,驱动手机出货量逐步回暖。 从手机品牌端来看,苹果与三星供应链 2020 年景气度更优。从主要手 机品牌趋势来看: 苹果。受益于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及过去两年压抑的换机需求,参 考其在 3G 切换 4G 时的思路来看,我们预计 2020 年下半年新品 全系将搭载 5G,有望迎来出货量大年; 安卓阵营方面,a)华为 2019 年增速较快,但从逐季趋势来看,随 着国内份额增长空间趋小、海外市场受到 GMS 服务禁用影响,对 其出货量负面影响在下半年逐步体现出来,预计其 2020 年出货量 继续快速增长压力较大; b)三星,受益于华为海外市场份额下行, 2019 年其出货量逐季增速趋势明显;c)OVM,国内市场受到华为 挤压,通过发力海外市场,或将保持平稳态势。机会:射频与光学为主要升级方向,声学受益于 TWS 加速放量 从 5G 手机 BOM 成本来看,射频环节是主要成本增加项,光学则受益于 摄像头数量及像素持续升级,从单摄-双摄,到现在 4 摄加速,单机价 值量持续提升,同时结构光、TOF 等 3D 方案也在加速普及,光学升级 趋势明确;声学则受益于 TWS 放量,景气度持续上行。滤波器市场大且增速快,国内厂商已实现“0-1”突破 智能手机射频前端主要包括 PA、滤波器等。射频前端部件在手机中起 着实现手机与基站之间双向通信的功能,实现数字化信号与无线电信号 之间的转换,包括发射通路与接收通路构成,一般由射频功率放大器 PA、射频滤波器、双工器、天线开关、射频低噪声放大器 LNA 等芯片构 成。 通讯标准升级驱动手机射频价值量持续增长。在智能手机发展历程过程 中,经历了多轮通讯标准升级,因每一代产品升级时均需向下兼容以及 通讯标准的持续升级,带来手机射频前端单机价值量持续快速增长。参 考 Q0rvo 数据来看,智能手机从此前的 2G 到 4G、4.5G 再到未来的 5G 时代,射频前端单机价值量 2G 时代约为 0.8 美元,3G 时代约为 3.25 美元、普通 4G 约为 7.25 美元,支持全球漫游 4G 手机约为 16.25 美元, 未来 5G 时代,有望成长至 22 美金以上。 预计 2022 年手机射频前端市场规模将达到 227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 将达到 14%。参考 Yole 研究数据来看,手机射频前端模块和组件市场 发展迅猛,2016 年其市场规模为 101 亿美元,预计到 2022 年将达到 227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4%,其中滤波器环节不仅市场体量大,而且 年均复合增速也最高,蕴含较大投资机会。 下游品牌崛起叠加自主可控压力,国产滤波器蓄势待发。目前国内四 大手机品牌(HOVM)年合计出货量超过 6 亿部,超过三星+苹果,下游品 牌的崛起为核心元器件的国产化提供了前提基础,同时去年华为事件后,自主可控重视度明显提升,也有助于国产替代。国内在滤波器行业, 主要企业包括中电 26 所、中电 55 所、无锡好达、北京中讯四方、天津 诺思等,上市公司方面,麦捷科技通过与中电 26 所合作,目前已经 SAW 滤波器已经实现对国内大客户出货、卓胜微以开关为切入点,布局滤波 器;信维通信通过与中电 55 所合作,也值得重点关注。5G 时代天线设计迎变革,单机价值量大幅提升 各大品牌 5G 手机陆续落地,推动 4*4 MIMO 天线加速渗透。从目前 5G 推出节奏来看,各大品牌陆续推出 5G 手机,目前 5G 手机主要以 Sub-6Ghz 为主,但为支持更高的上行/下行速率,均采用了 4*4 MIMO 天线方案,使得天线环节价值量大幅提升,建议重点关注:信维通信、 硕贝德等。 4*4 MIMO 方案加速推出,天线价值量、射频连接价值量有望大幅增长。 从手机设计方案来看,虽然此前有部分高端旗舰机型已经采用 4*4 MIMO 方案,例如华为 Mate 20 PRO、Iphone XS/XS MAX 等,但因为整体频段 相对较低,多 只是在部分频段实现 4 通道,使得部分天线得以整合在一 起,在射频连接上与 2*2 MIMO 机型差异不大,多采用 1 根射频连接线 连接上下主板即可,苹果则是采用的 LCP 方案,与此不同。而 5G 时代 来临后的 4*4 MIMO 方案,因 5G 频段更高,即使在 Sub-6G 频率下,要 实现多通道天线共存,难度会明显加大,部分天线或将放在手机侧边, 进而提升射频连接需求。从目前主要机型设计来看,华为 Mate 30 5G 采用了 LCP 传输线与同轴线结合的方式,其他品牌则主要以同轴线束组 来实现,带动价值量大幅提升。 毫米波时代,LCP 传输线有望大有所为。从 5G 频谱规划来看,在 Sub-6G 后,将走向毫米波,例如普遍集中在 24Ghz 以上频率。在 24Gh 以上频 率下,天线波长将大幅降低,传统的 FPC、LDS 等天线工艺将难以满足, AoB (Antenna on Board,天线阵列位于系统主板上)、AiP (Antenna in Package,天线阵列位于芯片的封装内),与 AiM (Antenna in Mole, 天线阵列与 RFIC 形成一模组)或将成为重要选择。从高通此前发布的首 个 5G 天线模组—QTM052 毫米波天线模组设计来看,其将天线与部分射 频前端部件整合在一起,但仍需要将天线模组与基带芯片中实现数据 传输,考虑到毫米波频率高、多通道,传统同轴线连接难以适应,LCP 传输线凭借其良好的高频、多通道传输性能有望成为首选。以 QTM052 天线模组为例,单部手机需要 4 个天线模组,意味着需要 4 根 LCP 连接 线,再加上 4 对 RF 板对板连接器,假设单根 LCP 连接器+RF 板对板约 1-1.5 美元,仅单机传输线价值量就有望达到 4-6 美元左右,较传统的 射频同轴连接器及组件产品 ASP 大幅提升。 上游材料瓶颈有望逐步得到解决,国内 LCP 供应链体系有望逐步建立。LCP 天线产业链中难度最大的为上游的材料及其成膜工艺,村田之所以 能够成为苹果的独家供应商,就是因为很好的解决了成膜工艺,其从住 友采购 LCP 粒子,然后自己成膜及做 LCP FCCL,掌握核心工艺,进一 步延伸至下游的软板加工。随着苹果采用 LCP 天线后,目前其他厂商也 在加大在该领域投入力度,例如松下、可乐丽也在积极建设 LCP 产能, 为下游其他加工厂商切入提供了机遇,例如电连技术 LCP 样品已经给国 内部分客户送样,后续有望获得突破;模组端,立讯精密模组端已切入 大客户供应链,卡位优势明显。光学赛道持续升级,单机价值量持续提升 摄像头升级趋势再加速。目前各大手机品牌在新品发布会上对拍照功能 着墨最多,驱动光学性能持续升级,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数 据显示,2019 年 Q3 多摄出货量急速上升,其中双摄占比 30%,三摄占 比 26%,四摄占比 22%。2019 年多摄主流搭配广角+超广角+长焦三摄设 计和广角+超广角+微距+景深四摄设计,实现远景+近景+微距+人像+逆 光+夜景的多种应用效果。建议重点关注摄像头模组龙头欧菲光、顺宇 光学、丘钛科技;滤光片龙头水晶光电、五方光电; CMOS 传感器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景气度高企。在手机后置多摄趋 势的带动下,2019 年 Q3 手机摄像头传感器出货量约为 13 亿颗,同比 增长 14%,同时受益于叠加像素升级,单价提升,群智咨询预计 2019 年全球智能手机摄像头传感器销售额将达 116 亿美金,同比增长 41%, 预计 2020 年仍将继续保持 40%左右复合增长,在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 同时,供给侧涉及晶圆代工,产能增速较慢,产业链高景气度有望持续, 建议重点关注:韦尔股份、晶方科技、华天科技。 技术升级趋势上,2020 年下半年有望看到屏下摄像头方案问世,进一 步推动摄像头价值量提升。在消费者对彻底全面屏需求的驱动下,产业 链正在不断推进屏下摄像头技术(UDC),我们预计,2020 年下半年左右 会有部分厂商发布屏下摄像头的小批产品, 2021 年左右会有更多的厂 商采用屏下摄像头技术,带动摄像头价值量持续提升。TWS 加速放量,声学赛道景气度高企 Airpods 引领行业 2019 年进入爆发元年。回顾 TWS 历史,1994 年爱立 信研发出蓝牙技术但之后主要应用于蓝牙有线耳机,2015 年日本安桥 在 IFA 展上发布的 W800BT 标志第一个真无线蓝牙耳机诞生,而苹果 Airpods 第一代随后于 2016 年 9 月发布,发布之后反响平平,直到一 年后的 2017 年圣诞季,市场热度才起来;而热度开始迸发则是在下一 年度的圣诞季,Airpods 良好的口碑使得发布两年后越战越勇,第二代 产品发布的预期也让 Airpods 热度持续不退;时间到达 2019 年 10 月 29 日,Airpods Pro 版的发布再次引发市场热议,成为全年最受关注的 消费电子产品。 Airpods开创了TWS耳机这一消费电子新品类。TWS即“ True Wireless Stereo”,即“真无线立体声系统”,这一名词最早由高通使用,指分体 式蓝牙耳机/音箱等音频设备,后来成为真无线耳机的通用称呼。TWS 真无线耳机摒弃了线材连接的方式,左右两个耳机通过蓝牙组成立体声 系统,手机连接一个接收端即可,使得消费者摆脱线缠绕的困扰,方便 性得到革命性的提升。Airpods 即是 TWS 的鼻祖和典型代表,真正创造 了 TWS 这一消费电子新品类。对于传统耳机市场,Airpods 带来的影响 也是革命性的,耳机开始走向智能,实用性和功能性都焕然一新。 建议重点关注品牌供应链公司。TWS 耳机主要配套手机使用,目前主要 安卓品牌中除华为 TWS 耳机相对成熟外, OVM 相对较弱,考虑到目前 TWS 耳机利润率较好,手机厂商重视度持续提升,并加快技术突破。其他品 牌在渠道、手机适配度等方面难以匹敌手机厂,或将主要定位于部分细 分市场,走量产品或仍将出自手机厂商,建议重点关注品牌供应链公司, 整机层面,重点关注立讯精密、歌尔股份、共达电声(万魔声学)、蓝 思科技(持股豪恩声学);零部件环节,建议重点关注兆易创新(NOR flsh)。面板:2020 年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景气向上周期 面板行业是典型的周期行业,其产业波动与供需增速缺口显著正相关。在 LCD TV 面板需求增速中性假设及 LGD 三种产能调整情景模式下,我们均 得出 2020 年需求供给增速缺口将向上的观点。参考历史上该数据和面板 行业 EBITDA 利润率的同步波动性,我们判断 2020 年面板行业有望迎来新 一轮景气向上周期。 周期性行业,产业波动与供需增速缺口显著正相关 液晶面板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过去十年,主要面板企业盈利波动剧 烈,LCD 面板产业经历了三轮大的周期变动。液晶周期背后的产业逻辑在 于,先驱企业开拓了液晶显示产品的应用,创造出对液晶显示的市场需求;当产品被市场接受后,一时的供不应求带来价格上涨,企业盈利大增,现有企业加大资本开支扩大投资,并吸引一批新进入者;新投资带来的产能迅速扩大导致生产过剩、价格下降,造成产业衰退;价格下降一方面使企业亏损,老旧产能退出,另一方面带来需求扩大,供需状况开始好转,并引发新一轮的产业投资。 产业波动与供需增速缺口显著正相关。液晶周期源于面板产能和需求边际 变化,过去 10 年液晶电视面板销量增速和面板产能增速差值与 LGD、群 创、友达三家的 EBITDA 平均利润率正相关,且基本保持同步。因此,我 们可以通过预测未来面板产能和 TV 面板需求增速变化来把握面板周期。供给改善:行业持续低迷,韩厂转型收缩产能 行业持续低迷,韩国面板厂商积极谋求转型。随着国内高世代产线的持续 开出,2018、2019 年行业整体产能过剩,面板价格持续下跌。全球面板企 业盈利下滑严重,LGD、友达、群创 EBITDA 利润率已经接近甚至低于 2011 和 2016 年周期底部。盈利压力以及国内面板厂商的激进投资,迫使三星和 LG Display积极向OLED转型。三星已于 3Q19对 L8-1产线部分停产调整, 3Q19 开始 LGD 也加快了产能调整进度。 韩厂调整改善 2020 年 LCD 面板供给状况。根据 IHS 数据,Samsung Display 在 3Q19 关停了 8.5 代厂的 125K 的每月产能,并将其翻新为尖端的量子点 (QD)面板生产线。LG Display 也从四季度开始加快了产能调整进度,预 计三条 TFT-LCD Gen 8.5 生产线其中之一将于 4Q19 停产,明年年初有望完 全停止 P8-2 产线的生产。供给增量方面主要包括 2019 年新开产线的爬坡 和 2020 年新开产线。我们按照 LGD 不同关厂情景测算 2020 年产能如下: 乐观情况下,假设三星关停 L8-1 125K,LGD 1Q20 关闭 P8 产线,我们测算 2020 年单季度全球 LCD 产能增速分别为-0.3%、0.7%、4.7%和 5.6%。 中性情景下,假设三星关停 L8-1 125K,LGD 于 1Q20 关停 1/2 P8 产线,我 们测算 2020 年单季度产能增速分别为 2.5%、3.5%、7.5%和 8.3%。 悲观情景下,假设三星只关停 L8-1 125K,LGD 不调整产线,我们测算 2020 年单季度产能增速分别为 5.6%、6.5%、10.5%和 11.3%。 综上,我们认为在供给最悲观情况假设下(LGD 不调整产能),2020 年全 球 LCD 行面板供给情况也好于今年。此外,基于国内新产能的集中投放、 本土厂商的成本效率优势、LGD 当前的亏损情况及其在 3Q19 电话会议上 的表述,LG Display 调整产能的概率显著高于不关厂情景,因此,我们判 断即使有国内新产线开出,明年 LCD 行业整体供给情况仍偏乐观。 需求增长:体育赛事大年叠加智慧屏刺激 TV 换机潮 TV 面板需求占比最大。从面板下游需求来看,当前 LCD TV 仍是显示面板的 最大。按面积算,2018 年 LCD TV 面板需求为 1.48 亿平方米,占显示面板 需求的 70.8%。其次是显示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公共显示,占比 分别为 9.9%、7.4%、6.9%和 2.6%。 体育赛事大年叠加智慧屏激发 TV 换机潮。2009 和 2010 年是上一次电视销 量高峰,2009 年电视出货量增长 10%,2010 年增长 21%,而电视机市场 的更替周期在 7 到 10 年不等,预计未来两三年电视将进入一个新的换机 周期。2020 年欧洲杯和奥运会赛事的举办以及智慧屏的推出有望加快 TV 换机周期的启动。考虑到历史奇偶数年份的周期波动性,我们中性假设2020-2022 年单季度 LCD 电视面板出货量增速分别为其前四个奇偶数年份 单季度增速的平均数,1Q20-4Q20 单季度 TV 面板增速分别为 1.7%、3.3%、 8.7%和 6.8%。供需边际向好,2020 年面板行业望景气向上 通过对全球 LCD 面板行业的供需分析,我们判断 2020 年面板行业有望拐头 向上。在 LGD 三种产能调整情景模式和 LCD TV 面板需求增速中性假设情 况下,我们均得出 2020 年需求供给增速缺口将向上的观点。参考历史上 该数据和面板行业 EBITDA 利润率的同步波动性,我们判断 2020 年面板行 业有望迎来新一轮景气向上周期。 LED:从边际改善过渡到景气上行历史经验:此轮 LED 周期已经触底 LED 行业进入第三轮周期尾端。中国 LED 产业经历了三个周期,每一轮:快 速渗透期(~2012),LED 照明作为新兴产业,渗透率快速提升,由于地方 政府的产能补贴,形成短暂的供大于求,价格在 2012 年大幅下降;第二 轮周期(2013~2015),白光照明需求旺盛,芯片厂商继续扩产,2015 年 供需恶化,价格跌幅较深;第三轮周期(2016~至今),下游市场继续蓬 勃发展,芯片厂启动新一轮扩产,造成 2017 年底以来的供需失衡状况。 经过两年的供给端出清与库存去化后,行业供需逐步恢复平衡,库存也进入去化后半程,我们认为目前行业已经处于第三轮周期尾端,随着上下游补库存启动、外部贸易局势缓解对 LED 产品出口的压制解除、以及 MiniLED 等新需求放量,从明年开始 LED 将开启新一轮景气上行期。财务表现:2019 年 LED 产业链上下游财务数据触底回升 从 2019 年三季报数据来看,LED 产业链上下游均有回暖趋势。上游芯片自 2018Q4 开始进入负增长状态,但 3Q19 营收增速由上季度的-23.23%回升 至-10.07%,同时数值已经连续三个季度环比回升;中游封装增幅虽然是负 数但是已经平稳,也是连续三个季度环比正增长;下游显示屏增速回归正常水平,为 14.83%;LED 照明则小幅下落,增速从上季度 1.26 减低至-1.23%。 经历上半年的低点后,行业收入正在恢复。 与收入相比,存货同步去化。上游芯片的存货高峰已经过去,2019 年以来 上游芯片存货的累积速度持续放缓,以三安光电为例,三季度存货已经停止上升;而封装厂已经出现补库存迹象,二三季度存货均有所上升。从产业调研可知,四季度芯片存货去化持续进行,同时封装厂补库存的动作更加活跃,我们认为在年报和明年一季报中可以看到行业内存货改善的明显趋势。供需关系:供给端出清明显,需求端动能转换 景气下行伴随着供给端出清。此轮下行周期中,LED 芯片价格经历了大幅的 下滑,2018 年全行业芯片平均降幅在 20%左右,2019 年我们预计价格降 幅在 30%左右。伴随价格下降,各家芯片厂盈利能力也严重受损,上半年 已经出现负毛利率。除龙头三安光电以外,其他芯片上市公司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在 2019 年均转负,没有上市的小芯片厂亏损更为剧烈。我们产 业调研估算,过去两年行业退出的产能比例约为 10%,未退出老产能占比 约为 25%,这部分产能大部分处于半开工状态,随着价格跌破现金成本线, 我们认为还将有大量老旧产能退出市场。 LED 下游需求迎来动能转换。需求端方面,LED 下游需求主要以通用照明、 显示屏、背光等领域为主,在通用照明渗透率已经较高的情况下,目前 LED 需求主要来自车用 LED、显示屏、Mini&MicroLED 等。根据 LEDinside 的预 测,2018~2023 年之间,LED 通用照明的复合增长率为 3%,占整体需求比 重从 40.59%降至 32.96%;显示屏复合增长率为 8%,占整体需求比例基本 维持在 10%左右;车用 LED 复合增长率为 10%,占整体需求比例为 15%左 右;而 Mini&MicroLED 复合增速为 343%,占整体需求比例从 0 上升至 16.94%。 供需结构逐步恢复健康。结 合中国大陆 LED 芯片产能投放进度及行业老 旧产能被淘汰的节奏,我们估计2019年~2021年LED芯片产能为16620万片、17010 万片、18210 万片;需求方面考虑通用照明、显示屏等各 细分领域增长趋势,我们估计 2019 年~2021 年 LED 芯片需求合计为 15624 万片、16290 万片、17800 万片,供求比(供给/需求)为 1.06、 1.04、1.02,LED 芯片价格则有望在未来两年保持较为平稳的价格行业趋势:主线为 MiniLED 背光 Mini LED 是芯片尺寸约在 100 微米左右的 LED,是在小间距 LED 基础上的技 术改良。目前 MiniLED 有两大应用方向,一个是沿着小间距往下,作为主 动显示的超小间距显示;一个是作为背光源,配合 LCD 显示使用。 Mini 主动显示主要用于高端商显。Mini LED 主动显示优势在于既继承了小 间距显示高亮度、高可靠性、反应速度快的优点,又具有自发光无需背光源的特性,可以达到体积小、轻薄的效果,同时相对其他显示技术更为节能、成本更低。MiniLED 显示主要应用领域电影屏等高端商用市场和 100 寸以上高端家用电视等民用市场,随着 2K/4K 高清视频的普及,未来 MiniLED 显示在商显领域具备较大潜力。 Mini 主动显示技术方案仍未成熟,四合一成为主流折中方案。Mini 主动显 示技术方案有两大主流路径,一种是 COB、一种是 N 合一方案。目前 COB 技术面临光色一致性、大规模生产难度高大、产业链生态不成熟等难题,且 COB 技术在 P0.5 以下也并不适用,即使作为过渡技术,也存在诸多缺 陷。而四合一基于现有 SMD 技术演进,集 COB 与传统小间距 SMD 的优势, 同时对于现有产业链上下游较为友好,有望成为小间距进入 P0.X 后主流方 案。封装企业在四合一方案中占据主导权,特别是国星的 IMD 四合一方案, 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青睐,目前已经扩散成为封装厂进军 Mini 主动显示的 主流选择方案。 Mini 背光将在大尺寸液晶显示背光领域获得较高渗透率。Mini 背光作为现 有LED背光的进化,短期内将在 65、75寸以上大尺寸TV,高阶电竞Monitor 市场不断渗透,最终随着成本下降,Mini 背光有望大比例替代现有的 LED 背光,成为大尺寸液晶背光显示方案的主流选择。Mini 背光优势在于将调 光分区数(Local Dimming Zones)做得更细致,达到高动态范围(HDR)呈现高 对比度效果,还能缩短光学距离(OD)以降低整机厚度达到薄型化需求。 Mini 背光路径同样有 COB/COG、SMD 等方案,技术路径仍未确定。COB 与 COG 方案能做到 OD 距离(背光模组中扩散板与 PCB 底部的距离)小于 1mm,甚至接近于 O OD 距离,从而使得背光源厚度(PCB+LED)极低, 缺点在于目前技术并不成熟,良率较低,产业化难度高。SMD 方案同样是 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折中方案,其采用正装芯片,以 75 英寸电视背光为例, 在 OD 距离小于 5mm 的情况下,LED 灯珠使用量小于 2.5 万颗,同时获得 较低的成本。以国星光电已经出货的 MiniLED 背光模组为例,搭载其 Mini-LED 背光的 65 英寸液晶电视价格相对于市面上的 65 英寸 OLED 电视 将便宜约 100 美元。目前国星 MiniLED 背光模组主要客户为 TCL,已经带 来较大体量的收入。被动元器件:关注细分领域龙头机会行业处于产业转移初期,进口替代空间大 电路必备元件,286 亿美金市场规模。电容、电阻、电感等被动元器件是电 路中的必备元件,在电路中主要起到滤波(电容)、分流(电阻)、过滤噪声(电感)等作用。2017 年,全球被动元气件市场规模在 238 亿美元左 右,其中电容、电感、电阻分别占 66%、14%、9%左右。Paumanok 预计, 全球被动元器件终端需求在 2020 年会达到 286 亿美元。按下游应用分, 网络通信、车用、特殊用途、电力与工业控制将分别成长 39%、31%、35% 和 24%。 行业处于产业转移初期,进口替代空间大。2019 年前 11 个月,国内进口电 容器金额 87.4 亿美元,净进口额 50.8 亿美元,行业进口替代空间大。从 国内外被动元器件企业营收规模来看,国内企业份额低、营收规模小,行业处于产业转移初期。MLCC:5G、车用需求大增,库存去化开启新周期 MLCC 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IT 设备、无线通讯等领域,市场规 模 146 亿美元。与其他电容器相比,MLCC 具有体积小、高频特性好、频 率范围宽、寿命长、成本低等优点,广泛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IT 设 备、无线通讯等领域,其市场规模在 100 亿美元左右,占了 40%以上的电 容器市场份额。智能手机创新升级、汽车电子、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对高频滤波的需求越来越大,MLCC 的市场规模也将在未来几年得到快速增长。 智能手机创新和 5G 带动单机消耗量上升。智能手机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创 新升级成为各手机厂商竞争的主要策略。手机功能持续创新使手机内部需要增加新的电路以及电容,其结果是单机使用的 MLCC 数量逐年增多。以 iphone 为例,其单机 MLCC 消耗量从 iPhone4S 的 500 颗左右上升到 iphone X 的 1100 颗左右。未来 5G 的商用要求手机在信息传输和数据处理方面具 备更强的能力,预计将进一步推动智能手机对 MLCC 等电子元器件的需求。 汽车电子化提升车用 MLCC 需求。电动车以及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 ADAS、 自动驾驶技术、汽车娱乐影音等的推广应用极大的促进了车用 MLCC 的增 长。SemiMedia 预计,受此电动车和汽车电子化趋势影响,单车 MLCC 需 求预计将从过去的 1000-3000 增长到 3000-6000 颗/车。 库存去化开启 MLCC 新周期。3Q19 以来,国巨、华新科、村田、三星电机 等元器件厂商库存基本消化,库存周转天数回落至合理水平。国巨和华新科在 10 月和 11 月的月度营收报告中均表示,受下游终端积极拉货影响, 10 月和 11 月库存水位进一步下降,MLCC 价格趋于稳定。终端需求的增长 加上行业库存的去化有望开启 MLCC 新周期。薄膜电容:新能源汽车提供增长新引擎 薄膜电容器的下游应用主要集中于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家电、照明、 工业等领域。展望 2020 年,海外新能源车提速、家电和照明等传统需求 的回暖有望推动薄膜电容器行业实现稳定增长。 欧洲新能源车全面提速打开薄膜电容器市场空间。2019 年 4 月 17 日,欧盟 通过新法案,规定自 2020 年 1 月 1 日起,境内 95%的新登记乘用车平均 二氧化碳排放量需降至 95g/km 以下;到 2021 年,全部新车需达到此要求; 2030 年起,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降至 59.4g/km 以下。为达到新标推,欧洲 主要车企纷纷发力新能源车,奔驰、宝马、大众等厂商均制定了积极的新能源车规划。目前,薄膜电容已经替代铝电解电容成为新能源汽车直流支撑电容的首选。欧洲新能源车的提速打开了薄膜电容器整体市场空间。 传统需求回暖助力行业稳定增长。家电尤其是空调是薄膜电容器的传统应 用领域。2018 年空调销量 15069.2 万台,创历史新高。其中,空调龙头格 力收入更是同比增长 33.3%,渠道中积累了较多的库存。经过近一年的库 存消化,行业库存基本回到合理水平。展望明年,下游库存的消化加上需求的回暖,预计家电市场对薄膜电容的需求将逐步得到改善。5G 驱动电感需求量价齐升、国产替代提速背景下,国内电感龙头进入发 展快车道 5G 提升单部手机电感需求。5G 时代将新增 Sub-6GHz 和毫米波频段,新增 一个频段需要增加相应频段的滤波器、天线开关、PA 等射频前端器件,以 支持信号在该频段的顺利发射与接收。因此,5G 时代,单个手机对滤波 器、天线开关、PA 等射频前端器件的需求相比 4G 将会进一步增加,这将 直接提升配套元器件电感器的用量,包括匹配电路的 RF 电感、为新的射 频器件提供 DC-DC 电源转换的功率电感。 RF 电路越来越复杂,01005 需求高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小型移动设备 的 RF 电路在向多波段、多功能、高性能化发展的同时,其电路构造也日 趋复杂,安装的部件数量正在增加。同时,移动设备内部的电池体积也在增大,这就要求 RF 电路必须设计成能纳于有限的空间。未来,市场对以 01005 电感为代表的超小型尺寸 RF 电感器的需求不断高涨。 国产替代加速,国内电感龙头进入发展快车道。电感虽然单机价值小,但对整机性能影响大,客户对于更换供应商较为慎重,由于国外企业切入的早,所以国内各大手机厂商之前几年基本上都用村田、TDK 的产品。中兴 事件后,考虑到供应链安全,下游本土厂商纷纷加快了原材料、零部件的国产化,去年开始华米 OV 均在积极提升国产元器件的份额。元器件国产 化加上 5G 背景下,国内电感龙头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报告来源:中泰证券)(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电子行业深度报告:“电子+”元年行业投资主线分析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电子+”时代行业成长逻辑出现变化,戴维斯双击进行时行业估值在 2018-2019 年经历大落大起,成长逻辑出现变化 在智能手机渗透率趋于饱和、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消费者换机周期拉长的影响下,2018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 4.3%(IDC 数据) ,投资者对于消费电子产业链未来的成 长性、产品创新力产生担忧,叠加中美贸易摩擦所引发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2018 年 电子行业下跌 40.10%(申万口径、全文下同),在申万全行业中跌幅第一,行业 TTM PE 由 2018 年初的 39.75 倍跌至年末的 21.26 倍。但随着国内 5G 商用启动,5G 换机潮及物 联网品类扩张成为电子行业核心成长逻辑,TWS 这一热销的现象级产品更是向市场展示 了“电子+”时代当中消费电子终端的品类扩张潜力。基于此,2019 年电子行业迎来快速 反弹,整体上涨 70.93%,位居申万全行业第二位,行业 TTM PE 由 2019 年初的 21.12 倍涨至年末的 38.73 倍。 2020 年初,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电子行业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年初至 5 月 22 日电子整体上涨 2.47%,位列全行业第七,期间最大涨幅达到 31.40%。估值方面, 截至 5 月 22 日半导体板块 TTM PE (105.7x),在国产替代预期支撑下仍居于 2015 年以来 峰值的 65%分位,而元件、其他电子 II 和电子制造板块 TTM PE 仅位于 2015 年以来峰值 水平 37%、 30%、33%分位。尽管新冠疫情对于年内消费电子的全球需求造成了负面冲击, 但是考虑到 5G 换机和物联网品类扩张的成长逻辑依然在展开过程中,板块优质标的的长 期配置价值显现。我们对于 2020 年电子行业的投资主线主要概括为 5 个方向:5G 射频、 光学、散热、可穿戴以及国产替代。以非电子产品的电子化、简单电子产品的智能化为体现的“电子+”时代正来临。2012 年 兴起的“互联网+”催生了当下时兴的网络购物、网络点餐、网络直播、网络售票等成熟 应用。面对渐行渐近的 5G 时代,我们认为,5G 的核心是人类信息传输、共享能力的再 一次升级,其背后的主要支撑是通信能力和芯片算力的提升,其具体体现是终端智能化趋 势的加速推进,进而实现生产设备终端、消费终端等万物互联。我们将这一趋势概括为“电 子+”,即在物联网时代实现各类非电子产品的电子化、简单电子产品的智能化,这两年快 速兴起的 TWS 耳机、智能手表、智能穿戴、智能音箱、智能汽车均是“电子+”趋势的体 现。 华为所提出的 1+8+N 的产品架构正是响应“电子+”趋势的战略布局。2019 年 3 月,华 为(未上市)在 HI LINK 生态大会上首次提出 1+8+N 全场景智慧化战略,其中 1 是以 手机为主入口,8 是以 PC、平板、TV、音响、眼镜、手表、车机、耳机为辅入口,N 是 “泛 IoT 硬件”,覆盖智能家居、运动健康、影音娱乐、智慧出行、移动办公等多个场景。 通过这一战略,华为将在 3 年内实现“中国三分之一的 IoT 设备支持华为的 HiLink 标准, 让 HiLink 生态成为最好的 IoT 体验”。我们认为,华为所提出的 1+8+N 的产品架构也正是 响应“电子+”趋势的战略布局,而鸿蒙系统将为这一战略赋能。国产手机竞争力日益强化,国内 5G 手机渗透速度超越 4G 时期 全球手机市场的品牌集中度日益提升。根据 IDC 数据,2019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 下降 2.3%至 13.7 亿部,但市场集中度有所提升:2019 年全球前五大手机品牌市占率合 计为 70.5%(2018 年 67.0%), 其中华为、OPPO(未上市)、小米(1810 HK,无评级) 合计市占率达到 35.0%(2018 年 31.3%)。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1Q20 全球智能手机出 货量同比下降 11.7%至 2.76 亿部,但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微增 1.5%至 3250 万部, 是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三名中唯一出现增长的国家,且中国国产品牌在印度市场竞争力 凸显,1Q20 小米出货量同比增长 3.4%(市占率:31.2%),连续 11 个季度位居榜首,VIVO (未上市)同比大增 63.3%跃居第二,Realme(未上市)超越 OPPO 位列第四。国内 5G 手机渗透速度有望超越 4G 时期。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0 年 4 月国内手机市场 强势反弹,出货量同比增长 17.2%至 4078 万部,其中 5G 手机占比超 40%;1-4 月国内 累计出货量 8852 万部,其中 5G 手机占比 34.4%。我们认为,通信制式的升级有望通过 供需双向共同作用在智能手机市场快速推广,考虑到 5G 手机作为物联网时代的控制中枢 及部分外设产品的运算中枢,5G 手机有望继续实现加速渗透。在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是必经之路 根据 2006 年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定义,“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中等收入国家因 劳动力成本不能与低收入国家竞争、技术水平不能与高收入国家竞争而落入经济停滞/后退 发展阶段。尽管世界银行对高/中/低等收入国家的划分标准基于世界经济发展有所调整, 但中等收入陷阱却在多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中重演。据世界银行统计,在 1960 年的 101 个 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仅 13 个于 2009 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经济体。我们认为, 依靠出口自然资源或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发展制造业的增长模式在中等收入阶段面临 瓶颈,而真正实现“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的转变才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所在。韩国:以半导体国产替代立“科技之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创造汉江奇迹。根据 Wind 数据,2018 年韩国 GDP 构成中制造业占比从 1953 年的 7.9%增长至 29.2%,成为韩国 仅次于服务业的经济支柱。根据世界银行收入等级划分及 Wind 数据,1977 年韩国人均 GNI 超过 930 美元成为中等收入国家,1987 年人均 GNI 突破 3000 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 国家行列;1995 年人均 GNI 突破 1.2 万美元,由此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而通过回顾韩国 1953 年朝韩之战结束后至今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韩国经济发展可分为 四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1953-1961 年)战后重建期通过出售美国所给予的援资度过难 关、以及第二阶段(1962-1969 年)的“出口导向”策略推动本土工业产品自给能力为韩 国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而以“国退民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第三阶段 (1970-1979 年)和以 “技术立国”为策略全力支持半导体国产替代的第四阶段(1980 年至今)成为推动韩国经济腾飞的重要转折时期。在此过程中,韩国经济结构从政府主导 转为市场经济下的民企主导,韩国本土企业之间的专利共享、互惠合作也进一步巩固韩国 作为科技强国在全球的市场地位。 在“科技立国”战略推动下,韩国的科技产业迎来快速发展,半导体及 3C 产品成为韩国 重要出口商品。根据韩国 KDI 数据,1990/2000 年电子行业总产值在韩国制造业中的占比 为 12.8%/18.3%,位列第一;1971-1984 年、1985-1990 年、1991-2000 年三阶段韩国电 子行业产值的年复合增速分别为 19.5%、24.1%、37.1%,是制造业领域增速最快的细分 行业。根据韩国对外贸易协会数据,1961-2000 年,韩国主要出口品从 1961 年的铁矿石 (13.0%)、1980 年的服装(16.0%)向半导体(12.4%)、计算机(8.5%)以及手机(8.5%) 等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2019 年财富世界 500 榜单中,韩国共有 16 家企业上榜,其中科 技型企业三星电子(005930 KS,无评级)韩国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 15。5G 终端射频价值量提升,毫米波 AiP 开拓重要新战场5G 手机终端需要在 4G 基础上支持 sub-6GHz、毫米波等频段,支持 sub-6GHz 频段意味 着手机支持频段的增加,造成射频前端复杂度提升,集成化、小型化需求迫切,单机价值 量显著提升。支持毫米波频段意味着更大的馈线损耗,AiP(Antenna in Package)天线 应运而生,AiP 天线对传统的通信、3C 天线公司提出了更全面、更高标准的技术挑战,射 频前端供应链相关厂商的竞争格局面临重新洗牌。5G 射频前端集成化需求迫切,单机价值量显著提升 在 5G 终端有限的空间中需要采用更加集成化的方案来缩小整个射频前端的体积。射频前 端(RFFE)是移动终端的射频收发器和天线之间的功能区域,主要由功率放大器(Pa)、 低噪声放大器(LNA)、开关、双工器、滤波器和其它被动器件组成。在 5G 普及过程中, 智能手机适用的频段范围扩大、传输速度提升,射频前端的复杂度、单机价值量显著增加。 根据 skyworks 数据,5G 终端将支持 30 个频段并标配 4X4 MIMO 天线,滤波器的总数量 将由 4G 时代的 40 个上升到 70 个,sub 6Ghz 频段所对应的单机射频前端价值量将较 4G 时代上升 7 美金,达到 25 美金。5G 毫米波频段新增 AiP 模组需求,射频前端集成化进一步演进 面对 5G 毫米波频段,天线的尺寸将被缩小到毫米级,同时由于更高频率的 5G 毫米波频 段馈线损耗过大,因此在手机射频前端诞生了 AiP 模组需求,即基于封装材料与工艺,将 天线与芯片集成在封装内,实现系统级无线功能的技术。我们认为,AiP 技术顺应了硅基 半导体工艺集成度提高的趋势,兼顾了天线性能、成本及体积,代表着近年来天线技术的 重大成就及 5G 毫米波频段终端天线的技术升级方向。2018 年 7 月,高通(QCOM US,无评级)发布全球首款 AiP 产品 QTM052,集成传送 收发器、电源管理芯片、射频前端组件与相控天线阵列,可搭配骁龙 X50 5G 调制解调器 使用。QTM052 采用小尺寸相控天线阵列设计,减少了 5G 设备中支持毫米波频段所需的 空间;采用先进的波束成形、波束导向和波束追踪技术,显著改善毫米波信号的覆盖范围 及可靠性。支持 n257(26.5-29.5GHz)、n260(37-40GHz)和 n261(27.5-28.35GHz)频段。2019 年 2 月,高通发布第二代 AiP 产品 QTM525,可搭配高通骁龙 X55 5G 调制解调器 使用,相比于 QTM052增加了 n258(24.25~27.5GHz)频段,进一步扩大毫米波频段范围, 且通过降低模组高度可支持厚度不到 8 毫米的 5G 手机设计。根据高通 19 年 2 月公布的 设计方案,毫米波手机将使用 4 个 QTM525 型号的 AiP 天线,单颗价值量超过 10 美元。应用场景双轮驱动,光学赛道优且长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设备信息输入及输出对光学应用依赖度不断提升。从 2000 年夏普 推出全球首款搭载后置 11 万像素摄像头的拍照手机 J-SH04 开始,到如今移动互联网时 代照片实时分享、短视频、直播等应用兴起,光学应用在智能手机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 色。我们认为高清、变焦、3D 感知等光学创新叠加生物识别、智能驾驶、VR/AR 等应用 场景拓展将为光学产业链注入持续增长动能。我们看好技术储备和创新能力突出的上游光 学元件供应商、镜头及模组厂商。 高清多摄已成手机光学升级首选,渗透率提升全面推动模组及元件需求 像素升级已成消费者及手机厂商关注的重要参数,核心部件 CIS 升级趋势明朗。根据 DxoMark 2019 年拍照性能前十名智能手机榜单, 除 iPhone 11 Pro Max 和三星 Galaxy 系 列之外的其他机型后置主摄/前置像素均已超过 40MP/10MP。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估算, 2018 年影响成像效果的关键元件图像传感器约占单颗摄像头成本的 52%。CMOS 图像传 感器低功耗、高集成度的特性使其在实现高像素、大感光面积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因而 成为高像素时代手机图像传感器的首选方案。根据 Yole 数据,2018 年全球 CIS 市场中索 尼独占 50.1%份额,三星和豪威分别以 20.5%和 11.5%市占率位居二三。目前最大尺寸的 图像传感器是2020年3月发布的华为P40系列采用的1/1.28英寸50MP RYYB 传感器。以潜望式镜头为主的镜头创新也成为光学产业链重要关注方向。在智能手机光学升级替代 单反的过程中,光学变焦一直是镜头重要的突破方向,但手机长焦镜头变焦倍数增加所带 来的模组厚度增加将导致高倍数的变焦模组很难嵌入手机之中。2017 年,OPPO 在 NWC 大会上首次发布潜望式 5 倍光学变焦技术,即通过内置光学棱镜,使光线遇到棱镜后发生 90 度旋转进入长焦镜头实现多倍光学变焦。随后,华为、OPPO 先后于 2019 年 3 月、4 月推出了可实现10倍光学变焦的手机P30 Pro、Reno。在本次华为新推出的P40系列中, P40 Pro 采用超感光潜望长焦摄像头可实现 5 倍光学变焦,Pro+则采用多反射式潜望式长 焦镜头实现 10 倍光学变焦及最大 100 倍数字变焦。多摄渗透率提升全面推动光学产业链增长,模组、镜头及上游元件需同步放量。考虑到多 摄模组升级对模组精度、组装设备和技术要求提高,我们认为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创新能 力的龙头模组厂商也将在高技术和资金壁垒的保护下进入更优的成长赛道。根据 Yole 数 据,2024 年全球 CCM 市场规模将从 2018 年的 271 亿美元达到 457 亿美元,对应 2019-2024 年 CAGR 为 9.1%。 2018 年全球摄像头模组市场中 LG (032640 KS,无评级)、 三星、夏普(6753 JT,无评级)分别以 12%、12%、11%的市占率位列前三。尽管现阶 段欧菲光、舜宇(2382 HK,无评级)、丘钛(1478 HK,无评级)等国内模组厂市占率落 后于 LG、三星、夏普,但考虑到国产品牌市占率不断提升,且多摄升级节奏行业领先, 我们看好等模组厂在多摄升级市场机遇中的成长空间。根据 Counterpoint 数据,2021 年全球三摄及以上机型渗透率将从 2019 年的 15%提升至 50%。我们基于 IDC 所示的 2019 年全球智能手机 13.7 亿部出货量,测算得出 2021 年仅 三摄渗透率由 15%提升至 50%就将带来 14.4 亿颗新增摄像头需求,较 2018 年全球 41.5 亿颗智能手机摄像头出货量增加 35%。同时,多摄渗透率提升及像素升级有望带动 CIS 元件量价齐升,马达、滤光片等需求也有望同步增加。根据群智咨询数据,2019-2021 年 全球智能手机传感器市场规模将在量价齐升推动下同比增长 41%/40%/32%至 116/162/214 亿美元。尽管新冠疫情蔓延致海内外企业停工、终端需求大幅下滑,但 2020 年 1-3 月舜宇手机镜头单月出货量及大立光(3008 TT,无评级)单月收入均实现同比正 向高增长,可见多摄升级仍在快速推进中。生物识别潮流兴起,应用场景拓展带来全新机遇 OLED/LCD 屏下光学指纹技术持续升级,5G 时代终端全面渗透基础已打通。从 2016 年 小米发布全球首款全面屏手机 Mix 起,智能手机便已正式进入全面屏时代。根据 WitsView 数据,2017/2018 年全球全面屏智能手机渗透率为 9%/44.6%,2021 年有望突破 90%。 在此背景下,传统电容指纹识别方案逐步被淘汰,屏下光学指纹因更高的技术成熟度和性 价比被视为现阶段较为理想的指纹解锁方案。 在 2018 年 VIVO 与 Synaptics(SYNA US)合作发布全球首款基于准直层厚板方案的屏 下指纹机型 VIVO X20 Plus 后,汇顶科技(汇顶)先后于 2018 年 2 月、2019 年 11 月发 布采用屏下微距摄像头的第二代屏下光学指纹技术、超薄超薄屏下光学指纹技术。其中, 第二代屏下光学指纹技术凭借高良率、低成本以及提升像素便可优化成像质量的优点,伴 随着智能手机 OLED 面板升级在安卓系手机快速推广。根据 CINNO Research 数据,2019 年全球屏下指纹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 614%至 2.0 亿部,其中 75%为屏下光学指纹;除苹 果(AAPL US,五评级)、三星外,其他品牌 OLED 机型屏下指纹渗透率达到 90%。中国 智能手机市场 2Q19 AMOLED 机型渗透率达到 29%,其中屏下指纹渗透率达到 87%。 屏下光学技术升级持续优化该方案性价比,屏下光学指纹终端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除 OLED 屏下光学指纹方案外,根据汇顶 CEO 张帆 2020 新年致辞,公司预计其针对 LCD 的屏下光学指纹方案将在 2020 年实现量产。考虑到目前智能手机出货量中仍有 50%以上 机型为 LCD 面板,我们认为针对 LCD 面板的屏下光学指纹方案问世将全面打通智能手机 屏下光学指纹的渗透空间。据 CINNO Research 数据,2019 年全球屏下光学指纹(均为 OLED)手机出货量为 2 亿部,预计 2024 年全球 OLED 屏下光学指纹手机出货量将达到 9.8 亿部,对应 2020-2024 年复合增速为 36.9%; LCD 屏下光学指纹手机出货量达到 1.9 亿部,对应 2021-2024 年复合增速为 137.2%。 国内屏下光学指纹产业链形成闭合,充分看好汇顶作为国产指纹芯片龙头的成长机遇。屏 下光学指纹产业链包括指纹芯片、CMOS 图像传感器、镜头、滤光片、模组等环节。随着 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不断深耕中国、市场竞争及资本投入持续推动国产企业技术创新升级, 中国目前已具备了指纹芯片(汇顶、思立微(未上市))、CMOS 图像传感器(韦尔股份)、 镜头(舜宇光学)、滤光片(水晶光电)、模组(丘钛科技、欧菲光)等从关键零部件到模 组的自制能力。随着国产品牌市场份额不断集中、高性价比的屏下光学指纹方案渗透率持 续提升,我们看好终端市场需求放量给以汇顶为首的国产指纹芯片龙头带来的成长机遇。苹果首推 3D 面部识别方案开启生物识别新潮流。2017 年 9 月,在 iPhone 问世十周年 之际,苹果也发布了其首款全面屏手机 iPhone X,采用 3D 感知结构光模组创建 3D 人脸 模型完成解锁,具有成像精度较高、反应速度快与成本适中的特点,并在随后 iPhone 系 列中延续此方案。3D 感知应用场景拓展带来全新机遇。继苹果 3D 结构光后,2018 年 8 月,OPPO 在 R17 Pro 机型中首次引入后置 ToF(飞行时间测距法)方案用于景深数据采集以优化背景虚化 效果。随后,荣耀 V20、VIVO NEX 双屏版以及华为 P30 Pro/Mate 30 Pro/P40 Pro 等机 型也纷纷采用 ToF 方案。由于 ToF 利用反射时间差的原理能够覆盖中远距离,可广泛应用 在手势追踪、手机后置辅助相机等,因此手机后置 ToF 还可用于 3D 体感游戏、AR 游戏、 全息影像交互等。应用场景丰富或进一步带动 3D 感知模组渗透率提升。根据拓璞产业研究院数据,2018 年全球 3D 感知模组市场规模为 51.2 亿元,其中 84.5%来自于 iPhone。根据旭日大数据 测算,2018 年全球 3D 感知模组的渗透率仅有 13%,2019 年 3D 感知模组渗透率将达到 25%。手机端应用之外,3D 感知还可向笔记本电脑、汽车智能驾驶、VR/AR 实景交互、 工业流程虚拟 3D 可视化、安防、医疗 VR 虚拟教学等领域拓展。根据 Yole 预测,2023 年汽车将成为仅次于消费电子的第二大 3D 感知应用场景,其 3D 成像和传感器市场规模 达到 24 亿美元,对应 2018-2023 年复合增速为 35%。智能驾驶兴起,“全方位+高标准”车载摄像头市场方兴未艾 随着驾驶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其对于车载摄像头的需求也逐步从后视向侧视、环视、前 视、内视多个方位拓展,用于捕捉外部环境中的车辆、行人、车道线、路标等信息,以及 识别车内驾驶员状态。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根据 Yole 数据,2023 年全球平均 每辆汽车搭载的车载摄像头将从 2018 年的 1.7 颗增加至 3 颗,但距离完整 ADAS 系统所 需的摄像头个数(1 前视/1 后视/4 环视)仍有差距。据高工智能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 年我国后视摄像头(1 颗)渗透率为 50%,前视摄像头(1 颗)渗透率为 30%,侧视摄像 头(2 颗)渗透率为 20%,内置摄像头(1 颗)渗透率仅有 6%。从不同类型车载摄像头 渗透率来看,我国智能驾驶车载摄像头市场,尤其是高规格车载镜头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随着汽车智能化推动单车车载摄像头数量提升,TSR 预计全球车载摄像头总出货量将由 2018 年的 1.09 亿颗增加至 2021 年的 1.43 亿颗,对应 2019-2021 年 CAGR 为 6.9%。由 于侧视、环视、前视、内视等镜头需要提供稳定的拍摄内容、排除外界干扰并保持长期工 作,因此非后视摄像头对于镜头的质量、性能等都相对于普通摄像头有更高的要求。据 Allied Market Research 数据,2025 年全球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达到 241 亿美元,对应 2018-2025 年 CAGR 为 9.7%。中国智能驾驶发展尚在初期,QYResearch 预计 2023 年 中国 ADAS 市场规模将超过 1200 亿元,对应 2018-2023 年 CAGR 为 37%。5G 大幕拉开,VR/AR 实景交互打开光学新场景 在 5G 可提供的超高速、低延迟和超高密度连接有效支持 VR/AR 等应用要求背景下, VR/AR 将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头显是区别 VR 产品的核心器件,影响成像效果的主要参数 包括视场角(FOV)、显示分辨率、刷新率等。5G 网络环境下的超低时延可将 VR 头显整 体时延控制在 20ms 以内,有效解决用户在 4G 时代因时延所产生的眩晕感,满足现阶段 最高的 4K 分辨率、甚至单眼 8K 所需码率。目前京东方(000725 SZ,4.44~4.97 元,买 入)推出的 Fast LCD 刷新率能够满足现阶段 VR 显示需求,且根据公司 2019 年 12 月 27 日投资公告,京东方拟投资34亿建设Micro OLED生产线,以满足高端 VR/AR显示需求。 在刷新率及分辨率满足 VR 显示需求的情况下,VR 设备需扩大视场角(FOV)以增强沉浸 感、优化用户体验。菲涅尔透镜是目前 VR 头显的主流方案,因其一侧的等锯齿纹能够对指 定光谱范围的光进行反射或折射,可实现在不增加镜片厚度及头显重量的情况下扩大 FOV, 目前在 Oculus Quest(OVTZ US,无评级) 、HTC Vive(未上市)等产品中均有应用,国 内能够提供菲涅尔透镜的厂商包括舜宇光学、歌尔股份。根据华为官网讯,华为 VR 眼镜 2019 年 12 月 19 日开售首日销量破万台。我们认为,VR 眼镜的热销表明消费者对智能娱 乐社交终端产品接受度及需求已有提升,而在网络、设备全面优化 VR 体验的情况下 VR 或 重回高增长赛道。根据 Vittimes 数据,目前 AR 眼镜光学显示模组成本占 AR 眼镜总成本的 50%左右,可 见光学系统性能是决定 AR 眼镜成像效果的关键因素。2012 年 Google Glass 发布之时, 受产品用户视野受限、定价过高且定位不明确等影响,并未取得用户认可。但随着采用光 波导技术的 HoloLens 1、2 以及 Magic Leap One 产品问世,光波导逐渐被视为满足 AR 眼镜成像需求的主流解决方案,因为光波导的“全反射”在保证成像清晰、图像对比度高 的基础上,还能为用户提高较大的 FOV,是目前四类 AR 显示方案中效果最优的方案,但 其量产难度也较高。随着 AR 逐渐兴起,全球多家厂商纷纷布局光波导领域的技术研发,包括初创企业灵犀微 光(未上市) 、珑璟光电(未上市) 、Magic Leap(未上市)和 DigiLens(未上市)等,以 及传统光学巨头 Sony(6758 JT,无评级)、肖特(未上市)等。2019 年 6 月,VIVO 公 布首款 AR 眼镜产品,作为 5G 手机屏幕扩展的附属产品,镜片内配置两块独立光波导显 示屏。2019 年 12 月,OPPO 发布首款 AR 眼镜,采用衍射光波导技术。我们认为,随 着 AR 行业发展推动终端技术进步,光波导镜片成本将逐步下降,推动 AR 眼镜向 C 端加 速渗透。同时,搭载 3D 感知方案的终端设备也可用于构建 VR/AR 场景,并通过与 VR/AR 设备定位追踪等功能结合,进一步丰富并优化 VR/AR 实景交互体验。物联网生态品类扩张创新趋势下,智能可穿戴方兴未艾智能耳机与智能手表引领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苹果仍占主导地位。根据 IDC 数据, 2019 年全球可穿戴出货量同比增长 89%至 3.37 亿部,其中智能耳机出货量同比增长 251%至 1.71 亿部,占全球总出货量的 51%,智能手表出货量同比增长 23%至 0.92 亿部,占全球 总出货量的 27%。苹果以 32%市场份额居全球可穿戴市场龙头地位。TWS 耳机:声音功能外挂改变用户习惯,主动降噪升级带动产业链扩容苹果 AirPods 创新引领潮流,AirPods pro 增配主动降噪及防水防汗功能,引导消费升 级。自 2016 年苹果点燃 TWS 耳机市场以来,消费者对于价格明显高于普通有线及无线 蓝牙耳机的接受度及需求不断提升,以华为、小米等为首的安卓系手机品牌也纷纷发布 TWS 耳机。2019 年 10 月,苹果推出升级版具有主动降噪、防水防汗功能的 AirPods Pro, 通过内置 H1 芯片实现实时降噪,可根据佩戴者耳部的几何结构和耳塞的佩戴贴合度持续 进行调节以阻隔外界噪音,并基于 SiP 封装设计优化佩戴舒适度、贴合度和稳定性。 根据 Counterpoint 数据,2016 年全球 TWS 出货量仅 918 万部,2019 年攀升至 1.2 亿部 (YoY 161%),其中 4Q19 出货量同比增长 55%,苹果也凭借 AirPods Pro 热销占据全球 TWS耳机市场 41%销量和 62%销售额,位居第一,可见主动降噪的功能升级受到消费者 青睐,较高的产品售价也因其更优的使用体验而被消费者广泛接受。AirPods Pro 引领了 TWS 主动降噪耳机新趋势,在 CES 2020 中,Audio-Technica(未上市) 、1More(未上 市) 、Klipsch(未上市)等品牌推出了具备主动降噪功能的无线耳机。随着 TWS 耳机性 能不断优化、消费者对便携式耳机需求提升,Counterpoint 预计 2020 年全球 TWS 出货 量有望同比增长 92%至 2.3 亿部。我们认为,随着移动终端设备智能化、便携化程度不断提升,基于 2019 年全球 13.7 亿部 智能手机出货量(IDC数据),全球TWS耳机仍在终端快速渗透阶段并具有较大渗透空间, 同时主动降噪等功能升级所带来的市场扩容也将成为产业链增长新动力。我们持续看好以 AirPods 为首的 TWS 耳机终端快速渗透为产业链企业带来的业绩弹性,产业链公司包括 立讯精密(整机组装) (002475 CH,52.76~55.54 元,买入)、歌尔股份(整机组装)、 鹏鼎控股(FPC 软板)、兆易创新(Nor Flash)( 603986 CH,目标价 282.98~300.13 元, 买入)。 智能手表:健康检测等功能导入赋予全新生命,终端渗透节奏有望加速 eSIM 卡普及赋予智能手表独立属性,可脱离手机完成通话、导航、支付、健康监测等。从 2014 年苹果推出初代智能手表 iWatch 至今,智能手表在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 色已不再依托于智能手机的通话工具。随着 eSIM 卡的普及,智能手表开始脱离手机配件 的身份转型为独立的可穿戴设备,可支持用户在无手机配套的状态下实现通话、钱包支付 等功能,且加入无线充电、心率测试等功能也进一步满足了不同用户对智能手表的需求。Apple Watch 向更专业的医疗设备进化,引领着未来可穿戴设备发展方向。2014 年 9 月 苹果发布智能手表 Apple Watch,定位于全方位的健康和运动追踪设备;2018 年 9 月发 布的 Apple Watch Series 4 在以往的健身记录圆环、心率通知等功能外,新增了健康监测 功能,包括摔倒检测功能和心电图(ECG)功能;2019 年 9 月发布的 Apple Watch Series 5 再次拓展了其在健康领域的研究,包括听力研究(随时测量环境声音以及分析噪音对健 康的影响);女性健康研究(追踪月经周期);心脏和运动研究(致力于研究可穿戴设备如 何早期介入心率问题)。 目前,Apple Watch 心电图(ECG)功能定位于医疗级,通过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 的认证,其心电图检测结果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可以作为专业的检测报告被医疗机构认可。 从 iWatch 的演进来看,苹果正逐步拓展其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功能,并向专业 级医疗监测设备升级,我们认为,这代表着未来可穿戴的发展方向,目前智能穿戴+医院、 智能穿戴+保险等场景正为智能终端和云服务开辟多元化的 2B 市场。苹果引领外观创新,选材升级带动单机外观件价值量提升。从 2014 年推出首款 Apple Watch 至今,苹果智能手表已经历五代更新。根据苹果官网资料,2014 年初代 Apple Watch 选用不锈钢金属机壳、蓝宝石表盘盖板和陶瓷表背的设计方案,2015 年 S1 机型改为 Ion-X 玻璃前盖和复合材质表背设计,2016 年 S2 机型表背恢复采用陶瓷材质,表盘盖板根据产 品定位选用不同材质(运动版为 Ion-X 玻璃,中高端使用蓝宝石玻璃)。 2017 年 S3 系列 增加了 LTE 无线通讯功能,因此运动版表背采用复合材质,普通版和奢华版采用陶瓷表背。 2018 年的 S4 系列表背增加蓝宝石玻璃表背,且屏幕尺寸由扩大至 40/44 毫米(S3:38/42 毫米)。2019 年 9 月新推出的 S5 系列奢华版表壳增加了钛金属和精密陶瓷款式。 安卓系智能手表盖板沿袭手机盖板升级方向,3D 曲面屏已为首选。在苹果智能手表创新 引领下,安卓系也陆续推出了其品牌智能手表,且我们发现智能手表的外观升级同样在沿 袭手机盖板的发展方向。以 2019 年秋季至今推出的智能手表新品为例,Apple Watch S5 选用柔性 OLED 触控模组+2.5D 玻璃盖板设计,华为 GT2 采用 AMOLED 高清大屏+3D 曲面玻璃设计;而 2020 年 3 月 6 日新出的 OPPO WATCH 则在 AMOLED 柔性屏幕+ 双 3D 曲面玻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曲面弧度从而实现更为流畅的机身一体化设计。苹果功能及外观升级保障市场领先地位。根据 IDC 数据,2019 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同 比增长 23%至 9240 万部,占可穿戴设备市场总出货量的 27.5%。根据 Strategy Analytics 数据,2019 年 Apple Watch 出货量同比增长 36.4%至 3070 万部,占全球智能手表出货 量的 33%,超过瑞士手表企业出货量总和(2110 万块,同比下降 13%)。 智能手表外观件市场在量价齐升驱动下有望加速扩容。作为可独立使用的智能移动终端, 我们认为智能手表有望成为继 TWS 之后又一个在终端快速渗透的可穿戴设备,而智能手 表外观从设计到材料升级所驱动的单机价值量提升将加速智能手表外观件市场扩容。根据 国家统计局数据,尽管受疫情影响中国企业出现大范围春节复工延迟情况,但 2020 年 1-3 月中国智能手表产量在下游需求驱动下增幅超过 100%。Gartner 预计 2021 年全球穿戴式 设备中智能手表仍为消费者最重要的开支项目。 结合智能手表作为独立可使用移动终端在物联网场景下的渗透空间,以及外观件升级、健 康检测功能导入所带来的行业增量,我们看好智能手表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市场机遇,产业 链包括乐心医疗、 蓝思科技、长信科技、 歌尔股份、立讯精密、环旭电子、长电科技。 LCD 面板迎来产业收获期,半导体及被动元件加速国产替代供给格局洗牌,国产替代加速,2020 年全球 LCD 行业迎景气上行 两大韩系厂商逐步退出 LCD 竞争,2020 年全球 LCD 供给增速显著放缓。基于博弈论寡 头竞争模型,我们认为,面对陆资厂商持续大规模扩充高世代产线,“边打边撤”是韩系 面板厂最优的战略选择,即在陆资厂商产能投放进度略有放缓的时间窗口关闭部分产线、 改善行业供需,为剩余产线创造盈利机遇期。根据 IHS 数据,受 2016 年全球 LCD 季均 退出产能面积增加至 361.5 万平米影响,2Q16 至 4Q16 面板价格快速上涨。据我们测算, 2019 年关闭的 5 条产线对应季均产能总面积为 251.3 万平米;而 2020 年拟关闭的 3 条 产线对应季均产能总面积将达到 551.9 万平米,为 2015 年以来最高点,全年拟退出产能 面积合计相当于 2020 年底全球总产能的 6.47%,较 2016 年同期退出产能高 1.07pct。具体来看,2020 年全球拟退出的 3 条线分别是三星 8 代线 Tangjong L8-1(部分)、LG 7 代线 Paju P7 和 LG 8 代线 Paju P8。根据 IHS 数据,这三条产线已分别于 3Q19、1Q20、 1Q20 开始退出,季均产能面积分别为 132 万平米、273.24 万平米、165 万平米。而根据 IHS 数据,2020 年国内的新增产线主要包括京东方(000725 CH,目标价 4.44~4.97 元,买入)武汉 10.5 代线的爬坡、惠科光电(未上市)绵阳 8.6 代线(20 年 4 月投产, 公司预计 20 年底达到满产)及 富士康(2354 TT,无评级)广州 10.5 代线(公司预计 2Q20 量产)。我们假设产能的新增和减少进度都按照线性完成,经测算发现全球 LCD 产能环比 增速将自 1Q20 起显著下降,季环比增速较 2019 年平均增速放缓,即 2020 年底全球 LCD 产能总面积仅同比增长 4.05%。尺寸上涨促使行业需求稳定增长,有效消化全球 LCD 产能 基于 IHS 及 IDC 数据,2018 年全球 LCD 面板出货量各下游占比分别为手机 64%、电视 12%、笔记本电脑 8%、显示器 6%、平板 9%,2018 年全球 LCD 面板出货面积各下游占 比分别为电视 76%、笔记本 6%、显示器 11%、平板 2%、手机 4%。基于出货面积的占 比数据我们对 2020 年全球 LCD 需求面积的增长情况测算如下: 电视面板市场:据 DIGITIMES Research 数据,2019-2023 年全球电视需求将保持缓慢增 长,预计 2019-2023 年全球液晶电视销量的复合增长率为 1.1%。基于每个季度电视屏幕 尺寸增长 0.25 英寸计算,我们预计 2020 年电视面板需求将增长 5.3%。手机面板市场: 根据 IDC 数据,2020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有望超过 14 亿台,较 19 年增长 1.5%,手 机屏幕平均面积将在 2020 年增长 1.6%。考虑到 OLED 屏幕在手机中渗透率(DDSC 数 据)在 18 年为 28.3%,到 2022 年有望达到 51.9%,我们预计 2020 年 LCD 屏幕手机占 比为 65%。由此可得,2020 年手机面板需求将下降 4.2%。 我们保守假定同样受益大尺寸化趋势的笔记本、显示器、平板市场对于 LCD 面板的需求 维持稳定,计算可得 2020 年全球 LCD 需求面积有望同比增长约 4.25%(其中电视贡献 4.06%,手机贡献-0.17%,若考虑非经济切割及良率因素,实际增速情况可能更为乐观)。 因此,只要三星、LG 关线如期进行,相较于此前计算的 20 年全球仅 4.05%的产能增长幅 度而言,20 年全球 LCD 面板行业有望迎来周期反转,再现 17 年价格快速上行的局面。4Q18 中国大陆 LCD 产能已经超越韩国成为全球第一。LCD 产业曾经兴于美国、盛于日 本、胜于韩国,后又陆续在台湾、大陆开花结果,作为一个规模效应显著、资金壁垒高企、 战略地位突出的行业,逆产业周期扩张更高世代的产线是驱动 LCD 成本长期下降、进而 不断创造新的应用市场的核心动力。根据 WitsView 数据,截至 2Q19 全球面板产能面积 中 8.5 代线已经占到 52.6%,10 代线及以上占到 2.75%。随着京东方、TCL 科技(000100 CH,无评级)、中电熊猫(未上市)等陆资面板大厂持 续投产,据 WitsView 数据,3Q17 中国大陆 LCD 产能面积达到 1699 万平米,超越中国 台湾成为全球第二,4Q18 中国大陆 LCD 产能面积达到 2365 万平米,超过韩国成为全球 第一。其中仅京东方一家的 LCD 产能在 2Q19 已经达到 1286 万平米,占中国大陆总产能 的 48.6%。5G 带来单机用量提升,疫情加剧供需紧张态势,MLCC 具备长期成长潜力 我们认为,与 16 年日韩厂商转产车用和高端 3C 所引发的 MLCC 供求失衡不同,新冠疫 情的蔓延成为 20 年 MLCC 供需格局中的重要变量,考虑到村田(6981 JT,无评级)、三 星电机(009150 KS,无评级)等全球 MLCC 大厂均在菲律宾设有工厂,其中村田、三星 电机在当地的产能分别占其总产能的 15%、40%,因此在中国 3C 制造复工、采购陆续开 展之际,MLCC 的供需紧张态势有望加剧。从历史经验来看,缺货涨价是企业完成客户结 构升级的良好时机,下游厂商在面对不断延长的交期和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时,迫切需要 寻找到低成本、稳定的供应商,以风华高科为代 表的国内 MLCC 厂商有望借助疫情影响下 MLCC 缺货涨价的机遇,改善自身产品结构、 客户结构,加速 MLCC 国产替代进程。 5G 时代,基站、终端、汽车电子均将成为 MLCC 重要增量市场 随着大容量化技术的进步,MLCC 开始替换在数字电路上用于去耦的铝电解电容器或钽电 解电容器,市场规模由此扩大。根据 Paumanok 数据,2019 年全球 MLCC 市场规模同比 增长 4.6%至 121 亿美金,出货量同比增长 5.9%至 4.49 万亿只。基于 MLCC 大容量、小 型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综合的技术要求,该产业仍具有较强的垄断性。 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19 年全球前 5 大 MLCC 厂商的合计市占比达到 74%,其中村田占比最高,达到近 25%,月产能超过 1500 亿只。风华高科作为国内龙头, 19 年的市占率约为 3%。 2020 年将是 5G 规模建设开启之年,单个基站的 MLCC 用量较 4G 基站有望提升 3 倍。 根据华泰研究所通信行业 19 年 12 月 2 日报告《5G 基站射频新贵,静待陶瓷放量》,参 考 4G 时期无线侧建设高峰期无线网络投资占总投资比例约在 45%左右,我们预计 2020 年国内 5G 基站建设总数在 60~80 万站,有望显著拉动上游 MLCC 等被动元件需求。根 据 VENKEL 数据,传统 4G 基站的单站 MLCC 用量达到 3750 颗,而 5G 基站的用量有望 增长逾 3 倍,超过 1.5 万颗,若考虑 70 万站的 5G 基站建设,则对应 MLCC 新增需求 105 亿颗,相当于 19 年全球总需求量的 0.23%,相当于全球工控类 MLCC 需求的 2.76%。功能复杂度提升/信号传输速度提升都会带来终端的 MLCC 用量增长。在物联网、5G 快 速发展的背景下,3C 功能复杂度提升所带来的各模块间的退耦需求以及信号高速传输所 带来的匹配滤波需求使得 MLCC 单机用量快速提升。根据产业信息网数据,2G 手机平均 单机 MLCC 仅 166 颗,3G/4G 手机达到 450 颗/700 颗,5G 手机将超过 1000 颗,较 4G 提升超 40%。若基于台积电(2330 TT,无评级)对 2020 年全球 5G 手机 15%的渗透率 预期(法说会),则今年 5G 手机有望为全球 MLCC 市场带来 2.28%的增量需求,若考虑 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全部实现4G向5G的升级,则增量市场相当于19年全球MLCC 市场总数量的 15.2%。根据易容网、日电贸网数据,iPhone 4S/5/6/7/X 的 MLCC 用量为 496/665/785/890/1100颗,日电贸预计3Q20即将面市的5G版iPhone有望搭载超过1500 颗 MLCC。特斯拉单车 MLCC 用量超过 8000 颗,汽车电子正成为的重要增量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渗 透以及汽车电子化的升级使得汽车正成为被动元件重要的下游需求来源,与 iPhone 单机 MLCC 用量提升的发展轨迹类似,汽车电子化同样带来单车 MLCC 用量的快速提升。根 据 KEMET 数据,特斯拉(TSLA US,无评级)Model 3、Model S、Model X 系列车型中 MLCC 的用量均超过 8000 颗,而传统内燃机汽车的单车 MLCC 用量仅约 2400 颗。基于 19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 210 万辆的销售水平,若实现与特斯拉相当的电子化升级,我们预 计增量市场规模相当于 19 年全球车用 MLCC 总数量的 2.34%。疫情加剧行业供需紧张现状,国产替代加速 受 19 年中美贸易摩擦引发的国产替代需求,以及新冠疫情引发的物流问题、复工进度等 问题影响,国内 MLCC 行业的供需趋紧,并在今年 2 月份以来呈现大规模涨价态势。根 据国际电子商情讯,2020 年 2 月 10 日台湾被动元件龙头国巨计划自 3 月起将 MLCC 的 平均价格环比调涨 30%; 2 月 18 日国巨宣布将 MLCC 的 3 月环比涨幅从此前的 30%上调 至 50%。据彭博新闻社报道,疫情影响下菲律宾首都“封城”延长至 5 月 31 日,进一步激化 MLCC 供需紧张现状。据国际电子商情,菲律宾是日韩 MLCC 厂商的重要制造基地,村田、三 星电机等均在菲律宾设有工厂,其中村田 MLCC 全球月产能约 1500 亿颗,15%位于菲律 宾;三星电机 MLCC 全球月产能约 1000 亿颗,在菲律宾的产能占比 40%。菲律宾首都自 3 月 15 日开始“封城”,随着封锁时间延长,当地 MLCC 有效供给将进一步受到影响。先进制程加速追赶,物联网及大基金二期为本土半导体产业创造机遇期 以中芯国际为代表的晶圆产能扩张提速,国产半导体上游设备和原材料迎来成长机会。根 据 IC Insight 数据,2018 年全球等 8 寸硅晶圆产能为 1889.7 万片/月,中国等 8 寸硅晶圆 产能仅占 12.5%。而 2018 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 4688 亿美元,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 6531 亿元,占比 33.9%。尽管据芯思想研究院统计,2019 年底我国 12 英寸、8 英寸晶圆制造 厂装机产能分别同比增长约 50%、10%至 90 万片、100 万片,但在国产替代及 5G 物联 网增量需求持续放量背景下,国内半导体仍然呈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以中芯国际(981 HK, 无评级)为例,1Q20 公司在传统淡季维持高位产能利用率(98.5%)。先进制程的产线建设加快进行,确保 14nm 芯片产能顺利上量。根据中芯国际财报,公司 14nm 芯片已于 4Q19 量产,1Q20 贡献收入 1.3%。为了充分满足下游客户产品需求,中 芯国际将今年资本开支规划提升到 43 亿美元(YoY 149%),为历年最高。先进制程方面, 根据公司法说会,中芯国际计划于 20 年 4/7/12 月底将 14nm 月产能扩充至 3/9/15k 片, 并于 4Q20 实现 12nm FinFET 小规模量产。此外,据 5 月 5 日中芯国际公告,公司拟于 科创板发行不超过 16.86 亿股股份,主要用于投资 12 英寸芯片 SN1 项目(14nm 及 N+1 先进制程,规划月产能 3.5 万片)和先进/成熟工艺项目研发。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认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有望加速实现国产替代。在大基金 一期的投资引导下,国内集成电路行业投融资环境明显改善。我国集成电路制造业 2014-2017 年资本支出总额相比之前四年实现翻倍,2017 年我国集成电路制造固定资产 投资额和 2014 年相比实现翻倍,表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步入高速发展阶段。我们认为,中芯国际 14nm 扩产将有效填充我国在在汽车、物联、现代医疗等多个领域的 半导体国产空白。与此同时,在美国对华为限制加码的背景下,通过科创板募资、大基金 注资中芯南方等方式助力中芯加速产能扩张、先进制程突破的紧迫性加剧,我们认为本土 IC 设备、材料企业有望在 5G 物联网的增量需求、自主可控的替代需求当中迎来加速成长 期。半导体产业链公司包括上游设备厂商北方华创(002371 CH,无评级)、安集科技 (688019 CH,无评级)、至纯科技(603690 CH,无评级)等,封测厂商包括以及长电 科技、华天科技(002185 CH,无评级)等。作为“新基建”的组成部分,物联网发展获国家政策支持,我国 NB-IoT 网络建设蓬勃发展。 20 年 5 月 7 日,工信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强调加强 NB-IoT 网络建设,建立 NB-IoT、4G 和 5G 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根据工信部发 布的《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2020 年国内 NB-IoT 基站规模 将达到 150 万个,基于 NB-IoT 的 M2M 连接将超 6 亿个。考虑到未来蜂窝物联网连接数 会由 2G+4G 为主向 NB-IoT+4G 为主迁移,我们认为上亿连接驱动下或形成 NB-IoT 芯片 多供应商局面,而国内华为海思(未上市)、高通、中兴微电子(未上市)等 9 家芯片厂 商,及中兴通讯(000063 CH,目标价 51.20~53.76 元,买入) 、广和通(300638 CH, 无评级)、芯讯通(未上市)等 21 家 NB-IoT 模组厂商将为中国 NB-IOT 产业发展打下坚 实基础。 在需求端,NB-IoT 具备低功耗、广覆盖等优势,应用场景相关需求陆续起量。智能水表 和燃气表成为率先增长的应用场景,是 NB-IoT 目前出货量最大的市场;根据 5G+物联产 业高峰论坛,截止 2019 年 11 月,NB-IoT 水、气表连接数均突破 1000 万。在智慧城市 方面,NB-IOT 的典型应用场景包括智能烟感、智慧井盖、智能垃圾桶、智能灯杆等;根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物联网白皮书(2018)》, 2020 年全球智慧城市各领域使用联网 设备数量将接近 100 亿个。在智能家居方面,典型应用场景包括可穿戴、智能门锁等,国 产 NB-IOT 产业将随着智能家居渗透率的不断提升而持续受益。5G 手机、5G 基站功耗大幅增加,散热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5G 手机、5G 基站功耗大幅增加,散热行业在未来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5G 手机的处理 器、屏幕、射频前端、摄像头、电池及充电等模块实现全面升级,功耗大幅增加,带动散 热需求高增长;我们认为均热板+石墨/石墨烯的散热组合将成为 5G 手机的主流选择,看 好均热板、石墨烯在 5G 手机中的应用。5G 基站的功耗约为 3kW~4kW,较 4G 基站提升 约 2~3 倍,我们认为半固态压铸件+吹胀板方案有望成为 5G 基站散热的主流选择。5G 建设驱动智能手机、基站散热需求提升 5G 手机性能全方位提升,高功耗对散热提出更高要求。智能手机的功耗主要来源于处理 器、屏幕、射频前端、摄像头模组、电池及充电等模块。基于 5G 手机处理器性能、屏幕 分辨率及刷新率、射频前端模组化及复杂程度、摄像头模组以及电池容量和充电功率等的 提升、5G 手机功耗增加导致其对散热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 18 年 6 月的 MWC 上海大会 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称 5G 芯片产生的功耗是 4G 芯片的 2.5 倍,且存在发热问题, 主因 1)CPU 性能提升将导致其功耗和发热量提升;2)部分芯片所采用的外挂 5G 基带 设计也会导致其发热及功耗大于集成 5G 基带设计。 同一部手机在 5G 网络下也会产生更高的功耗及发热,主因 1)5G 网络更高网速及频率导 致手机在同等时间内进行更多次数的数据传输、交互; 2)5G 终端设备采用 Massive MIMO 天线技术使手机需要天线增加,根据 Qorvo 数据,在 Sub-6Ghz 频段需要 8-10 根天线, 在毫米波频段需要 10-12 根天线,天线的功率放大器导致功耗及发热增加;3)在 5G 网 络覆盖率较低、信号较弱的情况下,手机频繁搜索信号的行为也会造成较大的功耗及发热。5G 基站功耗约为 3kW~4kW,为 4G 基站的 2~3 倍,功耗主要来自于 AAU 根据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数据,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基站是耗电大户,大约 80%的能耗 来自广泛分布的基站设备机房;在基站设备机房中,基站设备的能耗占机房设备耗电比例 超过 50%;在基站设备中,AAU 耗电超过了基站设备耗电比例的 80%;在 AAU 功耗中, 主要包括芯片功耗(占比 50%)、 PA 功耗(占比 30%)及 RF 功耗(占比 20%)。 对于基站 BBU 和 AAU 设备的功耗,目前不同厂商设备的差异性较大。根据中通服咨询设 计研究院数据,以现有 64T64R S111 宏基站设备为例,单基站的功耗约为 3kW~4kW, 5G 基站设备较 4G 基站设备功耗提升约 2~3 倍;一个 5G 标准站(1 个 BBU+3 个 AAU) 的电费在直供电场景下,单站年电费将达到 2 万元,在转供电场景下,单站年电费将达到 3 万元,是 4G 同类站点的 3 倍左右。因此高功耗已经成为 5G 规模商用和产业成熟的阻 力之一,散热/冷却技术、智能化能耗调节、动态休眠等方案也可引入 5G 基站的设计中。5G 手机功耗增加,均热板+石墨/石墨烯散热有望成为主流 5G 手机对于散热的要求需要通过新型散热材料、立体散热设计实现全面提升。我们认为, 单一的散热材料难以满足 5G 手机的散热需求,均热板+石墨/石墨烯的散热组合将成为 5G 手机的主流选择,其中均热板、石墨烯材料的市场规模有望实现成倍的增长。 均热板作为 5G 手机散热的主力,实现了从“线”到“面”的升级。VC 均热板散热在原 理上与热管散热类似,是利用水的相变进行循环散热,区别在于热管只有单一方向的“线 性”有效导热能力,而 VC 均热板可从“线”到“面”将热量向四面八方传递,有效增强 散热效率。据 PConline 数据,热管散热的导热系数为 5000–8000 W/(m×k),而均热板 拥有比热管更大的腔体空间,可容纳更多动作流体,将导热系数提升至 20000 W/(m×k) 以上。同时 VC 均热板散热面积更大,可覆盖更多热源区域实现整体散热;并且 VC 均热 板更加轻薄,更加符合目前手机轻薄化、空间利用最大化的发展趋势。2020 年各品牌旗舰 5G 手机选择以 VC 均热板为主、石墨及石墨烯等为辅的散热组合。华 为于 2019 年 7 月发布的首款 5G 手机 Mate 20X(5G)采用 HUAWEI SuperCool 超强散热 系统,是首款采用 VC 均热板散热、石墨烯散热的智能手机。随后三星的 Galaxy Note 10+(5G)、小米的 MI 9 Pro、VIVO 的 NEX 3(5G)等手机同样使用了 VC 均热板散热。而 2020 年 2 月份发布的小米 10 系列手机采用了 VC 均热板+石墨烯+6 层石墨的“三明治” 散热系统,大大提升了整机散热能力;三星 Galaxy S20 Ultra 采用 VC 均热板+石墨+高导 碳纤维垫片的散热方案。2020 年 3 月发布的华为 P40 pro 手机采用 VC 均热板+3D 石墨 烯的散热方案;VIVO NEX 3s、oppo Find X2 采用 VC 均热板散热技术。 根据 statista 数据,19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13.71 亿部,预计 20-22 年全球智能手机 出货量分别为 13.40、14.24、15.74 亿部。根据 Strategy Analytics,19 年全球 5G 手机 出货量为 1870 万部,高通预计 20-22 年全球 5G 手机出货量分别为 2.0、4.5、7.5 亿部。 根据 5G 产业通统计,2019 年约有 53.33%的 5G 机型采用均热板散热,2020 年至今约有 61.11%的 5G 机型采用均热板散热;考虑到 5G iPhone 可能继续沿用石墨片散热的设计, 我们预计 20-22 年 5G 手机均热板散热的渗透率分别为 52.62%、59.31%、66.01%。根据 5G 产业通数据,2019 年均热板散热 ASP 为 2-3 美元/部;根据科技新报数据,2020 年均 热板散热ASP为1.7-1.8美元/部;我们预计2021、2022年均热板散热ASP将下降至1.5、 1.25 美元/部,约为 10.50、8.75 元/部。基于上述假设,我们测算得 2019 年全球 5G 手机均热板散热的市场规模为 1.75 亿元,在 5G 手机渗透率提升+均热板散热渗透率提升的双重驱动下,预测 2020-2022 年全球智能 手机均热板散热的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至 12.89、28.03、43.32 亿元。石墨、石墨烯在 5G 手机散热系统中起到辅助散热的作用。石墨散热膜是一种纳米先进复 合材料,适应任何表面均匀导热,具有 EMI 电磁屏蔽效果。苹果于 2010 年发布的 iPhone 4 为首款使用石墨散热膜的手机,2011 年发布的小米 1 采用了大面积的石墨散热膜。石墨 散热膜由此成为当时智能手机采用的主要散热材料,三星、华为、OPPO、VIVO、中兴等 厂商陆续导入。在热管、均热板、石墨烯等散热技术的冲击下,石墨散热膜在智能手机尤 其是 5G 手机的散热系统中的重要性在逐渐减弱,例如华为 P40 系列手机采用 VC 均热板 +3D 石墨烯散热组合,小米 10 系列手机采用 VC 均热板+石墨烯+石墨的“三明治”散热 组合,但石墨散热膜仍以辅助散热的形式应用于这两个系列的手机中。 基于石墨烯具有导热性能好、快速散热的优点,我们认为 5G 手机中石墨烯导热膜的渗透 率将逐步提升,市场规模有望实现高速增长。2020 年华为在 P40 系列手机中采用石墨烯 导热膜;小米在小米 10 系列、Redmi K30 Pro 手机中采用石墨烯导热膜。根据《中国化 工信息》2020 年 8 期,华为使用的石墨烯散热膜的供应商为富烯科技(未上市),对应的 上游石墨烯供应商为常州第六元素(未上市);小米使用的石墨烯散热膜的供应商为东莞 鹏威(未上市),对应的上游石墨烯供应商为小米产业基金投资的广东墨睿科技(未上市) 。5G 基站散热需求大,半固态压铸件+吹胀板散热方案有望普及 对于 BBU 散热,BBU 应用环境多在室外,无法依靠风扇散热,因此散热主要依靠自身的 散热设计。以华为 BBU 为例,目前主流的 5G 基站 BBU 散热方案为:BBU 正面采用大面 积鳍片散热片,几乎覆盖了整个 PCB,仅露出电源部分;BBU 背面同样覆盖大面积的金 属散热片,主要为热管/均热板;BBU 内部使用导热凝胶、金属散热片等导热界面材料。 对于 AAU 散热,传统的散热方案包括:(1)降低芯片与外壳的温差,采用高导热界面材 料和热桥接导热块或热管,但是当外壳被太阳光暴晒时,表面温度可高达 60℃至 90℃, 导致实际散热效果有限。(2)降低外壳表面温度,增加设备的外壳体积,优化散热叶片设 计,加大表面积;(3)改善外壳温度均匀性,采用铸铝加厚外壳;方案(2)、(3)的缺点 是对产品的外观、尺寸和重量有一定的限制,不能随意的增大。为解决 5G 基站 AAU 的 散热问题,“半固态压铸件+吹胀板”结合了半固态压铸件重量轻、散热性能好的优势和吹 胀板热传导效率高、散热速度快的优势,有望成为 5G 基站 AAU 散热的主流方案。建议关注标的(略,详见报告原文)……(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华泰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梦女孩

重磅:新零售行业研究报告(完整版)

MobData分析师认为,无论是马云提出的“新零售”、刘强东的“第四次零售革命”还是张近东的“智慧零售”,归根到底,是对传统零售的重塑变革,本质在于线上+线下+物流的融合与贯通,最终目的在于带来消费者购物体验的提升和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 中国3G| @中国好4G |通信行业最具影响力自媒体作者@中国好4G :资深分析师|特约撰稿人|新媒体专栏作者|手机评测专家中国3G通信行业最具影响力自媒体微信公号:china_3g回复 “目录”查文章编号回复相应数字看对应文章新浪百万名博@中国好4G坚持做有态度的原创订阅号

莫然吾魂

2020年中国3C电子产品行业最新政策汇总一览

中商情报网讯:“3C产品”,是计算机类、通信类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三者的统称,亦称“信息家电”。例如电脑、平板电脑、手机或数字音频播放器等。由于3C产品的体积一般都不大,所以往往在中间加一个“小”字,故往往统称为“3C小家电”。3C产品之所以能发展并较快进入家庭,其基础是集成电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颁发《超高清视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0版)》,内容表明:超高清视频是具有4K(3840×2160像素)或8K(7680×4320像素)分辨率,符合高帧率、高位深、广色域、高动态范围等技术要求的新一代视频。超高清视频具有更精细的图像细节、更强的信息承载能力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为消费升级、行业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新工具、新要素、新场景,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超高清视频的技术演进不仅催生了芯片、内容制播、显示、传输等产业各环节的升级换代,还驱动了广播电视、安防监控、教育医疗、工业制造等行业以视频为核心的服务转型。超高清视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范围广、跨领域综合性强等特性,正在形成全新复杂的产业生态体系。预计到2022年,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体规模将超过4万亿元。2017-2020年中国3C电子产品行业相关政策一览表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3C电子产品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所常无穷

消费电子行业深度报告:消费电子拐点已现,智能创新永不眠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消费电子 2020:拐点或至,智能创新 1.1、格局:一个世界,两套系统 一个世界,两套系统。在 2019 年 7 月 16 日的 G2 非凡论坛上,鸿海集团创办人郭台铭认为:在未来 G2 的世界里,会出现两套系统,一套在中国大陆,一套在美国。根据 BCG 报告,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升级可能导致美国全面禁止技术出口,使两国技术产业脱钩。脱钩对美国半导体企业的直接影响将是失去大量收入,这些收入原本的来源既有中国客户,也有其他最终与美国脱钩的外国客户。总体而言,如果考虑到直接和间接影响,美国半导体收入将下降 37%,如果按 2018 年计算,相当于 830 亿美元。其中约 3/4 的影响将是由于中国客户因美国技术出口禁令而不得不更换美国半导体产生的直接后果。此外,以华为为首的中国科技企业也会在在零部件供应链、芯片供应链、操作系统等方面全面推进国产替代。1.2、空间:下游聚焦 5G 手机和 TWS 渗透率提升,上游半导体等环节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下游决定上游,寻找宏大空间和增速加速的子行业和公司。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已趋近饱和,消费电子成长性大幅分化,未来电子行业的投资需要聚焦空间宏大和增速持续加速的子行业和公司。(1)考虑到智能手机的巨大市场,5G 换机潮、光学创新、射频升级、散热屏蔽需求增加、无线充电渗透率提升等有望驱动智能手机产业链部分创新的零组件环节业绩趋好。(2)TWS 耳机/AirPods 有望成为智能手机之后的消费电子热点;(3)5G基站侧对于 PCB 的需求将在 2020 年加速;(4)此外汽车电子空间巨大,仍处于渗透早期,将是未来部分电子公司核心拓展的领域。上游半导体、被动元件、材料、设备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如前所述,未来科技行业将是 G2 的竞争格局,“一个世界,两套系统”将是大势所趋。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升级可能导致美国全面禁止技术出口,使两国技术产业脱钩,中国的科技企业因美国技术出口禁令而不得不更换美国半导体等上游产品。以华为为首的中国科技企业也会在在半导体、被动元件、材料、设备等上游领域全面推进国产替代。1.3、景气:短期看智能手机疫情后的全面复苏、中期看TWS 快速增长、长期看新能源汽车宏大空间 在疫情趋缓后,我们预计 5G 换机潮有望驱动智能手机行业于 2021 年实现销量同比正增长。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稳定,销售额有望继续保持上行。自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后,智能手机销量快速增长,在 2016 年达到顶峰后,近年已连续 3 年下滑,但总体出货量维持在 14 亿部左右,主要原因是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渗透率已达 87%(ITU 数据),叠加手机换机周期拉长所致。智能手机出货金额近年保持稳定上行的趋势,在功能不断创新,性能不断提升的技术创新背景下,智能手机出货金额有望继续提升。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于 2020 年 4 月继续增长。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0 年 4 月,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 4172.8 万部,同比上升 14.2%,增幅较为明显。其中 5G 手机出货量 1638.2 万部。2020 年 4 月,智能手机出货量 4078.2 万部,同比增长 17.2%,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 97.7%,相比 2019年同期销量显著增加。2020H1,iPhone 订单波动已在预期之内,5G 版本 iPhone 在 2020Q4和2021年有望热销。在海外疫情持续的情况的下,智能手机终端厂商在2020年 4 月开始下修订单。根据台湾地区 DigiTimes 报道,苹果在 2020 年 4 月中下旬向供应链及代工厂下修 Q2 和 Q3 的订单,幅度超过 20%。我们预计苹果在 2020Q2 的订单量约为 3500 万-4000 万左右。由于疫情影响,目前2020 年新款 iPhone 的研发进度相比往年延后了 1-2 周左右,在疫情缓和之后,研发及量产进度可能追回。我们预计苹果仍有望在 2020Q4 发布 iPhone12,2020 年全年的 iPhone 销量预计将达到 1.7-1.8 亿部左右。安卓厂商调整 2020 年 2-3 季度出货目标已被市场充分预期,关注疫情趋缓后 5G 手机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根据 DigiTimes 报道,除了苹果,三星、华为等安卓厂商在 2020 年 3 月底已经下修第 2-3 季出货目标,下修幅度约为 20%-30%。DigiTimes 预计 2020 年全球手机出货量将从 2019 年的 13.63亿部下降至 11.52 亿部左右,降幅达到 15.48%。在海外疫情加剧的背景下,台积电 20Q2 收入环比 Q1 基本保持持平,显示创新动力仍在。台积电2020年4月营收960亿新台币,同比增长28.5%。随着苹果新机开始量产、高效能运算(HPC)需求强劲、AMD 追单、英伟达新一代 GPU 大单 6 月放量、H 客户 5G 基站等相关芯片需求提升,我们预计台积电 5、6 月份合计营收可达 2070 亿元新台币,2020Q2 营收约 101亿-104 亿美元,在海外疫情加剧的情况下,环比第一季度基本保持持平。台积电预估,至 2020 年底 7 纳米制程营收比重将超 30%,5 纳米制程营收占比则达 10%,2020 年资本开支维持 150-160 亿美元不变。1.4、增速:国产替代已是核心动能,2019 和 2020Q1 半导体、AirPods 和光学业绩靓丽 电子行业 2019 年年报回顾。2019 年电子全行业(A+H)297 家公司收入为 21,599.81 亿元,同比增长 8.2%;全行业归母净利润为 1153.10 亿元,同比增长 25.8%。电子行业各子行业 2019 年同比增速情况为:半导体(收入+24.7%,归母净利润+31.9%,同下)、消费电子(+12.0%,+48.8%)、面板(-10.8%,-56.7%)、元件(+9.1%,-18.0%)、PCB(+10.9%,+14.4%)、安防(+11.0%,-15.4%)、LED(+4.1%,-53.9%)。电子各个子行业细分领域 2019 年净利润增速排序前十名。消费电子-终端(+172.8%)、苹果 Airpods 供应链(+156.2%)、安防-红外成像(+90.6%)、消费电子-综合(+73.1%)、消费电子-光学(+69.5%)、TWS 供应链(+69.1%)、半导体-设计(+68.9%)、半导体-材料(+60.7%)、半导体-封测(+55.9%)、PCB-树脂(+52.4%)。电子行业重要供应链 2019 年年报总结。苹果供应链(收入+7.6%,归母净利润+33.5%,同下)、苹果 AirPods 供应链(+47.9%,+156.2%)、TWS 供应链(+44.2%,+69.1%)、TESLA 供应链(+14.4%,+21.9%)。电子行业 2020Q1 回顾。2020Q1 电子全行业(A 股)286 家公司收入3818.26 亿元,同比下降 2.7%;全行业归母净利润 160.08 亿元,同比下降16.1%。电子行业各子行业 2020Q1 同比增速情况为:半导体(收入+29.7%,归母净利润+51.6%,同下)、消费电子(+7.1%,-0.5%)、面板(-28.0%,-76.8%)、元件(-4.4%,-12.7%)、PCB(-4.8%,-5.1%)、安防(-12.7%,-28.6%)、LED(-23.1%,-55.4%)。电子各个子行业细分领域 2020Q1 净利润增速排序前十名。安防-红外成像(+1448.0%)、消费电子-光学(+382.0%)、PCB-树脂(+321.0%)、汽车电子(+141.2%)、半导体-封测(+110.2%)、消费电子-综合(+59.4%)、半导体-化合物半导体(+53.0%)、半导体-材料(+52.6%)、半导体-设计(+50.2%)、消费电子-声学(+41.4%)。电子行业重要供应链 2020Q1 总结。苹果供应链(收入+7.5%,归母净利润+4.3%,同下)、苹果 AirPods 供应链(+47.2%,+3.3%,剔除领益智造后的归母净利润+68.1%)、TWS 供应链(+29.8%,-14.2%,剔除领益智造后的归母净利润+7.1%)、TESLA 供应链(+1.3%,+14.4%)。电子行业 2020H1 业绩预告梳理。目前共有 13 家公司披露 2020 年 H1业绩预告指引,20H1 净利润预告均值前 5 名公司。立讯精密(20H1 净利润预告均值 22.52 亿元,同比增长 50.0%,同下)、东山精密(4.83,20.0%)、大立科技(3.05,+421.2%)、紫光国微(2.99,+55.0%)、高德红外(2.91,+95.0%)。1.5、2020 年消费电子聚焦 5G 创新、TWS/AirPods、可穿戴、ARVR G2 中美的大国博弈背景下,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国产替代和创新浪潮仍是未来电子行业的核心主轴。上游看国产替代、中游看功能创新和代工延伸、下游看需求创新。2020 年聚焦大空间和高增速细分子行业:5G 换机潮有望驱动创新的零组件环节业绩趋好;AirPods、安卓 TWS 耳机、可穿戴式设备渗透率提升有望成为智能手机之后的消费电子新热点。核心建议关注:立讯精密、领益智造、信维通信、歌尔股份等。智能手机:5G 已来,拐点已至。随着 5G 基础设施的逐步实施,5G 手机 2019 年下半年开始推出,我们预计从 2020 年持续放量,5G 将成为智能手机行业在未来两年的重要拐点。考虑到智能手机的巨大市场,5G 换机潮、光学创新、射频升级、散热屏蔽需求增加、无线充电渗透率提升等有望驱动智能手机产业链部分创新的零组件环节业绩趋好。很多电子企业已经提前在这些领域有所布局,未来将随着 5G 手机的快速普及而明显受益。2、TWS/AirPods:“山寨”打开市场空间,安卓 TWS 拐点已至。Airpods销售快速增长,Airpods 证明 TWS 是一个真实的需求,但苹果对蓝牙连接监听模式进行了专利封锁。2019Q3 联发科络达、高通、华为相继实现了技术突破,同时华强北白牌 TWS 加速普及产品打开市场空间,安卓 TWS 行业迎来拐点。2、消费电子:聚焦 TWS/AirPods、5G 手机创新和 AR/VR2.1、TWS:AirPods 爆发式增长,安卓 TWS 空间巨大 2.1.1、AirPods 依旧供不应求,疫情不改销量增长 2016 年 9 月 8 日,苹果公司举办新品发布会,除了发布新一代 iPhone、AppleWatch 等,格外引人注意的就是 AirPods。此后,苹果公司在 2019 年3 月发布了第二代 AirPods,支持无线充电功能;并在 2019 年 10 月发布了第三代 AirPods,支持主动降噪功能,命名为 AirPods Pro。不同于我们传统使用的蓝牙耳机,AirPods 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全新的用户体验,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自推出以来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总体上来看,AirPods 主要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快速配对,无缝切换。不同于传统蓝牙耳机,需要手机搜索和识别设备,AirPods 一经取出便自动打开,只需要在设备上点击确定便与耳机连接完成。耳机可以同时连接到 iPhone 和 Apple Watch,可即时在这两部设备之间切换声音。2、轻盈小巧,续航超强。AirPods 一次充电可聆听 5 小时,表现出众。再加上充电盒能存储多次额外充电的电量,满足超过 24 小时的续航。放入充电盒中 15 分钟即可获得最长可达 3 小时的聆听时间。要查看电池电量,只需将 AirPods 靠近 iPhone 就可看到剩余电量。3、多种传感,智能识别。苹果定制的 W1/H1 芯片,它带来十分高效的无线性能,从而提供更佳的连接和更好的音质。语音加速感应器可识别出使用者何时在说话,并与一对采用波束成形技术的麦克风默契协作,过滤掉外界噪音,清晰锁定使用者的声音。光学传感器和运动加速感应器与 W1/H1芯片默契协作,可自动控制音频和激活麦克风,让 AirPods 既可仅使用一只,亦可两只同时使用。在良好的使用体验下,AirPods 销量持续高增长。根据 IDC 的统计,AirPods 在 2017 年的销量达到了 1500 万部,2018 年达到 2800 万部,并在这两年始终面临供给瓶颈。在立讯等供应商大力扩产并维持高良率之后,AirPods 在 2019 年的销售大幅放量,达到 6500 万部,同比增长 132%。尽管疫情将对 AirPods 的需求在短期内产生不利影响,但我们预计这样的影响将是短期的,疫情结束的需求将快速恢复。我们预计 AirPods 在 2020 年的销量将达到 9000 万部左右。尽管 AirPods 看似小巧,但是内部结构极其精密和复杂。单部 AirPods及其充电设备共有 28 个主要组件以及上百个元器件,相较于其他耳机在数量和复杂度上大幅提升。在主要的芯片及传感器方面,核心的 H1 芯片是由苹果自己设计,并交由台积电代工;电源管理芯片则是来自意法半导体和德州仪器,加速度传感器来自意法半导体和博世,音频编解码器来自 Cirrus Logic,Nor Flash 来自兆易创新,MEMS 麦克风来自歌尔股份,而最后的组装则来自立讯精密和歌尔股份。除了上面提到的芯片、传感器、声学器件等产品,AirPods 还因为这些零组件的数量增加而导致内部的连接器、天线、结构件、功能件等元器件的数量也大幅增加,总数量达到百个。同时 AirPods 的体积极为小巧,在这么小的空间内有序的组装这么多零部件,对于组装厂上的精密制造能力、工人素质、管理能力提出了非常好的要求。这也是 AirPods 在发售的前两年始终制造良率差强人意,导致供应极其有限的最主要原因。AirPods 的组装最开始是由英业达独家供应。英业达是 ODM 厂商龙头,提供 PC、服务器和手持设备/设备的 ODM 制造服务,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笔记本电脑、服务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无线音频等设备,主要客户包括惠普、苹果、小米、SONOS 等。由于英业达在整机制造的良率始终不如人意,成为制约 AirPods 供应的瓶颈,苹果因此在 2017 年 7 月引入立讯精密作为第二家 AirPods 的整机制造商。凭借强大的精密制造能力,立讯精密的 AirPods 良率迅速达到较高水平,并快速成长为第一大供应商,产能也在快速扩充。目前立讯精密在普通版 AirPods 的份额达到 60%-65%左右,在降噪版的 AirPods Pro 的份额则达到了 100%。立讯精密普通版 AirPods 的生产基地位于江苏昆山和江西吉安,分别有6 条和 11 条产线。根据我们的测算,在产能利用率保持满载的情况下,立讯精密这17条产线的年产量将达到4500万台左右。由于降噪版的AirPods Pro更受市场欢迎,我们预计立讯精密将不再扩产普通版产线。立讯精密降噪版 AirPods Pro 在昆山有 1 条产线,在吉安有 6 条产线。根据我们的测算,在产能利用率保持满载的情况下,立讯精密这 7 条产线的年产量将达到 2100 万台左右。立讯精密目前正在越南建设 2 条 AirPods Pro的新产线,有望于年中正式投产,将为公司下半年的业绩带来确定性增量。歌尔股份始终都是苹果产品重要的声学器件供应商,并在 2018 年顺利成为 AirPods 的整机制造商,目前在普通版 AirPods 的份额达到 30%-35%左右,AirPods Pro 的生产线也即将投产。2020 年市场规模接近 1500 亿元,远期有望超过 3000 亿元。目前AirPods 系列产品普通款价格为 1246 元,无线充电款价格为 1546 元,降噪款价格为 1999 元。我们预计未来 AirPods 系列价格区间为 1200-2000 元,按照 2020 年出货量 9000 万部估计,假设普通款及高端产品比例为 6:4,2020 年整体代工组装市场规模将接近 1500 亿元。随着 AirPods 系列产品在苹果用户中渗透率逐渐加深,未来三年内出货量有望超过 2 亿台,对应市场规模超过 3000 亿元。2.1.2、安卓 TWS 拐点已至,品牌厂商竞争力显现 2016 年苹果推出第一代 AirPods,引爆了 TWS 耳机热潮,国内外厂商纷纷跟进推出自己的 TWS 耳机产品,耳机向无线化加速转变。TWS 智能耳机作为语音交互的重要载体,开始集成各种智能应用,逐渐成为智能物联网的重要入口。手机厂商、音频厂商、互联网巨头为布局智能物联网生态都进入该市场,争夺语音入口。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统计数据,2016 年全球 TWS 耳机出货量仅为 918 万副,2018 年则达到 4,600 万副,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24%。预计 2020 年 TWS 耳机出货量将跃升至 2.3 亿副,全球 TWS 耳机市场规模将达到 270 亿美金。白牌市场阶段性增长,市场份额最终向品牌厂商集中。随着 TWS 耳机产业链的成熟,大量白牌厂商也迅速跟进,以吸引价格敏感的消费者。TWS耳机未来的发展路径将可能类似于智能手机:苹果 AirPods 吸引高端用户使用,开创新市场后,价格低廉的白牌 TWS 耳机进一步打开市场需求,促使更多消费者使用,培养消费习惯。之后品牌厂商凭借产品质量、技术及品牌优势,使 TWS 耳机市场份额向品牌厂商集中。2.1.3、产业链组成:品牌、制造代工和零组件 TWS 的产业链主要包括品牌厂商、ODM 厂商和零组件厂商。品牌厂商:漫步者、万魔声学;制造厂商:立讯精密、歌尔股份、共达电声、佳禾智能、瀛通通讯等;零部件厂商: 1) 蓝牙主控芯片:恒玄科技、高通等;2) nor flash:兆易创新、普冉等;3) 电池:亿纬锂能、欣旺达、鹏辉能源等;4) 电源管理:圣邦股份、韦尔股份等。2.2、智能手机:5G 换机和疫情趋缓将驱动行业拐点,光学、射频、功能件、无线充电将是四大创新方向,龙头零组件企业向下游代工延伸的趋势明显 智能手机零组件龙头公司向下游代工延伸的趋势明显。(1)立讯精密业务从智能手机声学、马达、光学、天线、无线充电接收端、lighting 接口等零组件向 AirPods、Apple Watch、iPhone 组装延伸,2020 年组装代工业务收入或将超过 50%;(2)歌尔股份从智能手机的声学等零组件向 AirPods组装延伸,2020 年组装代工业务收入或将超过 30%;(3)领益智造并购Salcomp 后从智能手机的功能件、结构件业务切入充电器组装业务。(4)信维通信作为全球智能终端无线充电龙头,未来有望切入无线充电发射端的组装代工业务。光学、射频、功能件、无线充电是智能手机未来四大创新方向。我们整理分析历代 iPhone 的 BOM,从 iPhone 3Gs 至今,光学、射频前端、功能件的单机价值量持续提升。展望未来,(1)光学创新有望持续,摄像头多摄和“前置结构光+后置 ToF”将成大势所趋;(2)由于频段大幅增加,射频前端的单机价值量大幅提升;(3)散热和电磁屏蔽也驱动功能件需求增加;(4)无线充电渗透率有望从中高端手机向中低端手机延伸、接收端模组向发射端模组延伸。2.3、智能手表等可穿戴式设备快速增长,苹果或将推出AR 眼镜 2.3.1、智能手表等可穿戴式设备空间巨大 智能穿戴设备是将多媒体、传感、无线通信、云服务等技术与日常穿戴相结合,实现用户交互、娱乐、健康等功能的硬件终端。根据穿戴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以及智能声学设备等,智能手表是目前发展最成熟的可穿戴设备,而智能手环同样拥有较大的用户群体。智能手表:智能手表的快速发展与 Apple Watch 系列产品的推出有关。Apple Watch 是苹果在 2014 年推出的可穿戴产品,也是智能手表市场中销售份额最大的产品。随着苹果手表不断加入健康功能、蜂窝数据、GPS 跟踪等功能,Apple Watch 系列逐渐脱离与手机的强绑定,成为独立的消费电子产品,根据 IDC 数据,2017-2019 年的出货量分别达到约 1600 万/2200 万/3000 万部。三星、华为以及 Fitbit 是安卓智能手表的主要品牌。华为 GT 系列 2019年在国内市场的出货量伴随儿童用户的增加而迅速增长,同比增长率达到63.4%。安卓阵营智能手表市场份额在 2019 年首次超越苹果手表,占比达到 54%。我们预计随着最新一代苹果手表的推出以及老款产品的降价,更多安卓阵营的手表品牌将加入市场,带动整体市场发展。受到疫情影响,2020 年智能手表出货量增速预期将放缓,我们预计安卓手表出货量约 4650 万部,行业整体出货量达到 8050 万部;2022 年整体智能手表出货量将突破 1 亿部。智能手环:属于智能手表的低价替代品,一般需要与手机绑定使用,通过传感器跟踪健康、位置信息,使用手机或自带屏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智能手环的价格通常只有智能手表的 1/5,故能够被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目前智能手环市场的主要厂商包括华为、小米、Fitbit 等,其中小米凭借低价小米手环系列(<200 元)在 2019 年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出货量超过 2000万部。智能手环厂商价格竞争比较激烈,Fitbit 等厂商的出货量份额已经逐渐被华为、小米等低价竞争中蚕食。由于能够实现的功能比较少,2019 年开始,智能手环市场出货量增长出现停滞,我们预计 2023 年智能手环出货量将达到 6970 万部,复合增长率仅为 1.8%。2.3.2、VR/AR:VR 市场稳步发展,苹果或将推出 AR 眼镜 随着产业界在 AR 领域的持续发力,部分研究者将 AR 从 VR 的概念框架中抽离出来。两者在关键器件、终端形态上相似性较大,而在关键技术和应用领域上有所差异。VR 通过隔绝式的音视频内容带来沉浸感体验,对显示画质要求较高,AR 强调虚拟信息与现实环境 的“无缝”融合,对感知交互要求较高;应用方面,VR 侧重于游戏、视频、直播与社交等大众市场,AR侧重于工业、军事等垂直应用。VR 关键技术日趋成熟,AR 技术有待突破。目前来看,VR 的关键技术如近眼显示、渲染处理等已经有明确发展路线,核心技术的成熟将大幅度提升游戏体验,而传感技术和交互式传感体验的发展也使得 VR 应用场景逐渐丰富。AR 技术在交互和传输层面方向有较好发展,但是在 SLAM 算法(定位跟踪与建图)及其相关外设、光学显示(光波导)方面比 VR 更为复杂,仍需要一定发展时间。总体来看,目前 VR 市场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产品和技术,市场稳步发展,而 AR 市场还需要技术和成熟产品培育推动。2020 年出货量受到一定影响,长期市场规模突破 1000 亿美元。根据 IDC等市场机构预计,2020 年上半年 VR/AR 产品整体出货量受到一定影响,下半年有望实现反弹,VR 头戴式设备出货量将达到 600 万台,市场规模将达到 188 亿美元。预期到 2024 年,整体 VR/AR 产品出货量有望达到 7600 万台,AR 产品出货量增长受益于 B 端客户的迅速扩张增加至 4110 万台,市场规模合计将超过 1000 亿美元。产业链分析:C 端市场以硬件制造为主,互联网巨头发展生态;B 端市场深耕应用场景,细分领域众多。VR/AR 产业价值链是由硬件制造和组装开始,集成了操作系统与开发工具、应用、内容、销售分发等不同供应商产业链。1.VR/AR 行业的 C 端市场发展潜力较大,互联网以及硬件生产厂商基于硬件及应用场景覆盖上下游,挤压中小企业。以 Google、Microsoft、Facebook、Sony 为代表的互联网及硬件生产企业基于现有的生态环境和分发平台,吸引第三方内容提供商为其提供内容和资源,从而整合产业链。目前 VR 市场基本以消费者领域的游戏和商业应用为主,未来其他企业的空间将进一步被互联网巨头蚕食。2. B 端市场需要定制化、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应用场景分散。企业客户的需求往往需要通过定制软硬件一体解决方案来实现,需要通过人工进行强化训练,完成专业程度较高的细分应用,这使得其他企业具有在细分领域深度发展,依靠长期合作建立专业优势的空间,软硬件结合,形成开发壁垒。3、投资建议与估值分析3.1、消费电子行业投资建议:拐点或至,智能创新;核心关注苹果供应链 消费电子下游决定上游,寻找宏大空间和增速加速的子行业和公司,短期看智能手机疫情后的全面复苏、中期看 TWS 快速增长、长期看新能源汽车宏大空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已趋近饱和,消费电子成长性大幅分化,未来电子行业的投资需要聚焦空间宏大和增速持续加速的子行业和公司。(1)考虑到智能手机的巨大市场,5G 换机潮、光学创新、射频升级、散热屏蔽需求增加、无线充电渗透率提升等有望驱动智能手机产业链部分创新的零组件环节业绩趋好。(2)AirPods、安卓 TWS 耳机、可穿戴式设备有望成为智能手机之后的消费电子热点;(3)此外汽车电子空间巨大,仍处于渗透早期,将是未来部分电子公司核心拓展的领域。短期:在疫情趋缓后,我们预计 5G 换机潮有望驱动智能手机行业迎来销量增长的拐点。自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后,智能手机销量快速增长,在 2016年达到顶峰后,近年已连续 3 年下滑,但总体出货量维持在 14 亿部左右,主要原因是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渗透率已达 87%,叠加手机换机周期拉长所致。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0 年 4 月,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 4172.8万部,同比上升 14.2%,增幅较为明显。其中 5G 手机出货量 1638.2 万部。随着 5G 基础设施的逐步实施和海外疫情的逐步缓和,5G 手机 2019 年下半年开始推出,我们预计从 2020 年持续放量,5G 将成为智能手机行业在未来两年的重要拐点。考虑到智能手机的巨大市场,5G 换机潮、光学创新、射频升级、散热屏蔽需求增加、无线充电渗透率提升等有望驱动智能手机产业链部分创新的零组件环节业绩趋好。中期看TWS/AirPods:AirPods快速成长,安卓TWS空间巨大。Airpods销售快速增长,我们预计 AirPods 在 2020 年的销量将达到 9000 万部左右。Airpods 证明 TWS 是一个真实的需求,但苹果对蓝牙连接监听模式进行了专利封锁。2019Q3 联发科络达、高通、华为相继实现了技术突破,同时华强北白牌 TWS 加速普及产品打开市场空间,安卓 TWS 行业迎来拐点。长期看上下游产业链垂直整合。智能手机零组件龙头公司向下游代工延伸的趋势明显。(1)立讯精密业务从智能手机声学、马达、光学、天线、无线充电接收端、lighting 接口等零组件向 AirPods、Apple Watch、iPhone组装延伸,2020 年组装代工业务收入或将超过 50%;(2)歌尔股份从智能手机的声学等零组件向 AirPods 组装延伸,2020 年组装代工业务收入或将超过 30%;(3)领益智造并购 Salcomp 后从智能手机的功能件、结构件业务切入充电器组装业务。(4)信维通信作为全球智能终端无线充电龙头,未来有望切入无线充电发射端的组装代工业务。投资建议。G2 中美的大国博弈背景下,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国产替代和创新浪潮仍是未来电子行业的核心主轴。上游看国产替代、中游看功能创新和代工延伸、下游看需求创新。消费电子行业核心建议关注:立讯精密、领益智造、信维通信、歌尔股份、鹏鼎控股等。消费电子部分重要细分领域建议关注: 1、TWS/AirPods 供应链:立讯精密、歌尔股份、领益智造、共达电声、漫步者等。2、iPhone 供应链:立讯精密、领益智造、信维通信、歌尔股份、鹏鼎控股、水晶光电、欧菲光等。3、光学:欧菲光、水晶光电、联创电子;4、射频:信维通信、卓胜微;5、功能件:领益智造、恒铭达;6、无线充电:信维通信、立讯精密;7、可穿戴供应链:歌尔股份、长信科技、恒铭达;8、被动元件:风华高科、三环集团、顺络电子。……(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光大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化而为虫

电子行业专题报告:2020年TWS市场规模将超过110亿美元(可下载)

获取《电子行业专题报告:TWS赛道广阔,产业链多环节机遇已至》完整版,请关注绿信公号:vrsina,后台回复“泛科技报告及白皮书 ”,该报告编号为20bg0009。 2016-2020 年 TWS 出货量CAGR 达 90%+,2020 年 TWS 市场规模将超过 110 亿美元。相较于 2019年手机出货量 13.7 亿部,我们判断 TWS 渗透率仍有充足的提升空间。苹果公司在 2016 年秋季新品发布的 iPhone 7 取消了 3.5mm 耳机接口,并同期发布了第一代 AirPods,正式开启了 TWS 耳机时代。Slice Intelligence 2016 数据显示,在初代 AirPods 发售前,蓝牙耳机市场玩家主要仍是传统音频厂,Beats 和 Bose 以 24.1%和 10.5%的市场份额位列前二,而 AirPods 发售后短时间便拿下 26%的份额位列第一。手机厂进入音频领域,标志着耳机从传统电音产品向着电子产品跨进。据 Strategy Analytics 研究报告数据显示,苹果 AirPods 在 2019 年实现了近 6000 万的销量,占全球 TWS 耳机 50%以上。根据 Counterpoint 的数据,AirPods 预计 20/21 年AirPods 销量有望达到 1 亿/1.5 亿部,其中 AirPods Pro 占比为 36%/40%。根据 Counterpoint 的预测,2020 年 TWS 耳机的出货量有望达 2.3 亿台,同比增速达 78.29%。参考 2019 年智能手机的市场容量(13.71 亿台),TWS 耳机的渗透率提升空间仍十分广阔。近来市面上非苹果 TWS 耳机也逐渐攻克技术难关并且攻占中低端TWS 耳机市场,但目前渗透率也不及 AirPods 的一半。因此我们认为 TWS 耳机市场需求仍有较大空间并用渗透率预期进行预测,结果显示至 至 2023 年全球 TWS 耳机出货量将破 破 10 亿大关,整体市场将突破 3500。

老炮儿

2018年智能手机行业研究报告

本文从智能手机保有率及销量、主流手机品牌用户忠诚度、主流安卓手机品牌用户画像、手机app安装情况和国内运营商市场等维度分析当前智能手机行业的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