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让人发笑的科学研究劳我以生

让人发笑的科学研究

9月12日,创立于1991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在美国举行了2019年颁奖典礼。该奖项的宗旨是奖励那些让人发笑,同时又激发人思考的科学研究。本届获奖成果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化学奖:儿童每日唾液分泌总量约500毫升。日本北海道医疗大学的研究人员评估了米饭、香肠、土豆泥、曲奇饼干、苹果以及日式酸萝卜分别对5岁孩子唾液分泌的影响,最后推算出一天共计分泌500毫升的结论。研究人员强调,唾液有助于保持口腔湿润度,清洁口腔,使牙齿免受橙汁等酸性物质的侵蚀。和平奖:挠痒痒能带来愉悦感。英国、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在对身体不同部位的瘙痒感进行对比后发现,背部和脚踝处的瘙痒感要强于前臂,因此在挠痒痒时,背部和脚踝处的愉悦感更强烈一些。医学奖:食用披萨或有助预防疾病、延年益寿。来自意大利的研究团队发现,意大利披萨对急性心梗、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的发病都有抑制效果,不过他们承认,这或许与当地的地中海饮食习惯有一定关系。心理学奖:叼笔会让人微笑,但不会使人快乐。早在1988年,德国科学家曾发表研究结论称,嘴里叼一支笔会让你微笑从而产生快感,这是一种面部反馈机制的结果。但近期,该研究小组的试验又否认了自己当年的结论,该研究指出,叼笔无法让人变快乐。医学教育奖:“响指训练”有助提高外科医生的手术精确度。打响指时产生的声学反馈对动物训练有较好的效果。美国研究人员进一步试验发现,“响指声”是一种不需要使用语言,也不涉及任何评判的强化手段,同样可以用于训练人类的行为。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使用“响指训练”法的医学生在手术中表现出了更高的精确度。▲ (张 芳)

三德

课题的研究方法(小总结)

课题研究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2.问卷调查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没有实施此课题的年级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5.测量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大勇不歧

研究生的研究

观察一滴水,需要多长时间?你可能会问,一滴水有什么好看的。但对于陆军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陈晓来说,一滴水,他观察了整整4年。这滴水里的菌落、生物指标、营养成分……大大小小150余个数据,陈晓细细地为它们构造了一个数学模型。对于陈晓来说,水,是他致力研究的目标与方向。这个方向,从已知世界通向未知世界;从今天的大学实验室通向未来的高技术战场。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在即,几个月后,又将有像陈晓一样的一批军中学子走进日益壮大的研究生队伍。军队研究生为何而研?研究什么?他们又承担着哪些独特的职责与使命?当前正值全军研究生招生工作全面展开之际,请看记者从陆军工程大学研究生院发来的特稿——时常回望“姓军为战”的初心,才能更好地明白为何而研苏丹达尔富尔,曾经雨水丰沛、土地肥沃,但因长期战乱而民生凋敝。中部战区某部军官陈晓在这里执行维和任务近一年时间。在此期间,陈晓发现一个问题:当地村民常因喝不上干净的水而感染疾病,而维和部队外出巡逻期间贮存的战备用水,也存在变质风险。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陈晓的脑海里。回国后,他报考了军校博士研究生,野战给水专业出身的他把目光坚定地投向了“贮存饮用水生物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4年,1460天,陈晓每天都在尝试用不同的水处理工艺,反复检测水中生物和化学指标,但常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一个数值抑制了,另一个数值又在增长。在陈晓的学习桌上,摆放着由上千种数据绘制成的一张张曲线图。从他激动的讲述中,记者似乎感受到曲线图上每一个波峰和波谷背后那无数个奋斗的日日夜夜。一个夏日的夜晚,陈晓紧紧盯着示波器上的曲线变化,心像揉捏在一起的纸团——实验连续2个月没有进展,让他焦急万分。当陈晓再一次小剂量地加入试剂时,突然,仪器上显示的数值与理论数值奇迹般地吻合了。“当时的我欣喜若狂,几十天的疲惫顷刻间一扫而光。”陈晓说着说着眼圈又红了,“整整4年时间了,没有点信念作支撑,我根本不可能坚持下来。”在陈晓眼中,这个数值是保障官兵喝上放心水的重要变量,更是他投身军队科研初心的写照。陈晓说,时常回望“姓军为战”的初心,才能更好地明白为何而研。这种初心,对于刚毕业分配到军事科学院某部的博士研究生陈一村来说,同样是一个开创性课题。2014年,陈一村从天津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入陆军工程大学,硕士期间提前攻博,发表了5篇SCI论文,是大家眼里的“科研达人”,他把研究的方向瞄准了地下城市建设。以往,地下城市综合管廊将消防、供电、照明、排水、通风等系统纳入其中,唯独没有纳入燃气管线,不少设计者担心的主要因素是燃气泄漏。“军事工程建设,同样面临这个问题。”陈一村说。硕士期间,陈一村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研究“如何识别综合管廊中的危险源”课题上。3年时间,他跑了数十个工程项目,研究了上百种材料,模拟试验上千次。最终,研究文章被SCI收录,相关研究成果也运用于某工程建设,对国家城市建设发展和人防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质量的研究既需要深入实验,更需要勇气和胆识金陵东郊,某野外爆炸试验场,孙松和战友们在紧张地收集着爆炸数据,湿冷的天气让他不禁打了个寒颤。爆炸试验,危险系数大,数据显示转瞬即逝,规定时间内获取数据的要求比较高。他们要做的就是获取大量爆炸数据,研究灾害产生机制,用于防灾减灾和防护工程的研究。记者实地探访了一次“可燃气体爆炸灾害防护”实验。实验现场,孙松和战友们在一个4.5立方米的主容器中充入可燃性气体。一切准备就绪,只听见“砰”的一声巨响,火舌从泄爆口喷出,大量碎片飞散。这时,只见他们一边紧张记录爆炸压力数值,一边利用高速摄影机捕捉了数千张照片。“每次做实验心都是悬着的,一方面担心人员仪器的安全,另一方面是怕采集不到数据。”孙松说,这就需要我们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验并抓住时机做好记录。为了确保实验数据的完整和准确,检测传感器、装配构件、采集数据……这一系列动作,他们每次实验都要重复6到7遍,这也意味着,他们每次要经历6到7场危险的爆炸。相比复杂的实验过程,孙松和战友们有着简单而快乐的减压方式。“冬天,是晚上实验回场时的一碗羊肉汤,夏天,则是一瓶冰镇可乐!”孙松说,“如果实在不行,那就再加一瓶。”孙松的战友张磊是工作3年后考上的研究生,本科期间的专业是伪装工程,硕士期间的专业是软件工程,而博士期间专业则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方向的选择意味着研究对象对所从事领域的理性思考。”谈起专业转换,张磊说,考研不易,读研更不易。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陆军工程大学要求研究生硕士期间在中文核心期刊或有关权威杂志发表文章,博士期间要求2—3篇SCI论文,文章没有达标,毕业存在困难。“高质量的研究既需要深入的实验,更需要勇气和胆识。”谈起研究,全国工程勘测设计大师、博士生导师陈志龙说:“研究生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学术文章上,更应当着眼国家和军队建设重难点解决问题,日积月累后才会更清楚在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创新是研究的灵魂,每一次创新都是在尝试挑战过往、触摸未来这些天,学员张磊迷上了对蚂蚁、萤火虫群体的研究。在他眼里,蚁群之间的相互联系似乎蕴含着自然界神奇的魔力,而让记者惊奇的是他的研究方向却是“智能算法在无人机群上的应用”。“研究无人机与研究蚂蚁、萤火虫有什么关系?”面对记者的提问,张磊说:“智能无人机机群的研究就是基于生物集群行为,机群通过彼此的感知交互、信息传递、协同工作,可以完成多样性的军事任务。”张磊举了一些自然界的示例:蜂群高度协作进行防御和觅食、狼群分工明确捕获大型猎物、蚁群合力搬运重于自身千百倍的东西……他说,这些都是研究无人机技术的创新源泉。在实验室,张磊的目光中透着对科学研究的严谨与执着。数台仪器设备在他的手中有序运转,各种算法被他灵活运用到实验计算中。采访中,博士生导师潘志松告诉记者,思维独立多元、创新能力强是研究生学员的特点。学员在无人机研究上就充分反映了这点,他们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在未来或能有效运用于反恐维稳、广域搜索、精准打击等多个领域。相比空中战斗的无人机,地面某型导航运输机器人也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学员李钊来自北部战区某部,机械工程专业的他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记忆犹新:道路坍塌、桥梁中断、生命通道无法打开,救援部队进入艰难。考取研究生后,经过两年的努力,由李钊研制的某新型运输机器人初见雏形。在演示现场,记者看见一辆外形似坦克的运输机器人在远程遥控下,朝乱石堆积的染毒区域驶去。遇到障碍,它调整高度顺利通过;遇到陡坡,它提起前导轮平稳翻越;抵达指定区域后,利用机械臂灵活实施救援……“创新是研究的灵魂,每一次创新都是在尝试挑战过往、触摸未来。”该院领导说,“研究生重在研究,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如何让研究生坚持问题导向意识,把视线聚焦到练兵备战最前线,把重点汇聚到科技兴军最前沿。从这个角度讲,研究生教育任重而道远。”

教研探讨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研究!

陈大伟“教师生活”问答《教育导报》2019年第87期教师周刊(总第3344期) 二版问:我对课堂教学没有认真研究,我平时是这样做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即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当堂课中的精神状态来组织教学;多年来,我是教室“零教案”、学生课外“零作业”,尽管这种方法历年来都遭到周围人的围攻,但为了学生的前途,我还是我行我素:竭力减少学生的负担;课前我提倡有效预习,课后提倡学生“兵带兵”。我这种教法,曾遭到社会各界的批评,但我不要学校的考核评优,我只要家长和学生满意。我这算课堂研究吗?答:看来你是个教学出色而又个性突出的老师。我认为你的教学充满了研究。比如: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当堂课中的精神状态组织教学”,你对教材内容是不是需要研究?你对学生当堂的精神状态是不是也要研究?不然,你的“根据”从何而来?教室里“零教案”无非是没有形式上的教案,但心中一定装着仔细想过的“心案”,我注意到,有很多教师的教案是从教参上抄的,写教案只是一个形式,从你的情况看,我相信你的心案一定思考过、想过,这样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要做到“零作业”,减轻学生负担也很不容易,你在“竭力减少”。“竭力减少”本身是一个过程,没有比较,没有深入的研究,根本不可能实现。再有,课前提倡有效预习,课后提倡学生“兵带兵”。如何“有效”,难道不需要研究和思考吗?“兵带兵”是一种合作互助的方式,如何发挥作用,使其不要成为形式主义的东西,这也需要一番研究的功夫。所以,你不是“没有认真研究”,而是在做一种纯粹而真正的研究。只是你的研究没有成为立项的课题,也没有用发表的论文来张扬,你在用学生的成绩与成长说话。我很佩服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你已经是个很不错的老师了。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人一种舒适感,它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源泉。你是不是也该研究一下,如何让自己的人际关系不要那么紧张?如何让自己也受同事的欢迎?如何在自己好的情况下也让同事们好,从而也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若此,则功莫大焉。另外,为什么不把自己教学的过程和思考整理出来呢?不要看不起坚持教育写作的同事。肖川教授曾经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思想在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生成,在思考中得到提升,在写作中得以梳理。”写作为什么可以梳理思想呢?我想,写作是将内心的思考转化为外显的语词,写作时需要接受语言的规范和逻辑的约束,写作的过程既是想法条理化、深刻化、系统化的过程,也是表达规范化和精致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表达,而且是梳理和丰富。这样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的过程。 2015 四川教育报刊社版权所有,本文作者陈大伟,系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大学教授。

隐形人

不做可有可无的研究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基础研究是疫苗研发的重要支撑。依据对新冠病毒的深入研究,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中心(以下简称“高精尖中心”)王新泉团队与张林琦团队着手研发的疫苗,被国内外同行寄予厚望,相关工作正顺利推进。 成立5年来,高精尖中心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目前,已经取得近60项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均发表于《科学》《自然》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高精尖中心一跃成为结构生物学领域全球领先的研究中心。 这是怎么做到的? “没有什么秘诀。”高精尖中心主任施一公教授说,“我们只是遵循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规律。” 机制稳定灵活,激励大胆探索 6月17日,王新泉团队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刊发文章,阐述冠状病毒进化路径,这一成果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越前沿、越原创的研究,就越需要长期坚持。没有稳定支持,只能纸上谈兵。”王新泉在冠状病毒结构研究领域深耕十多年,对此深有体会,“科研经费断断续续,我只能在限定的框框里做事。不用为经费发愁,就能痛快地做有价值、有挑战的研究。” 成立之初,高精尖中心就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施一公常对科研人员说:“你的研究应该与天比高。只要研究课题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你就只管做,不用为钱操心。” 灵活,是高精尖中心支持机制的另一个特点。 5年前,高精尖中心研究员谭旭提出设想:研究蝙蝠的基因组学。蝙蝠自身携带多种对人类致命的病毒,包括SARS病毒和新冠病毒,但其自身却不得病。利用基因组学,从源头寻找答案,或许能帮助寻找新的抗病毒药物靶点。这一课题不属于结构生物学资助范畴,加上思路新奇、风险极高,在别的地方很难得到支持。施一公与几位同事论证后,做出了大胆决定:支持! 如今,研究蝙蝠基因组学,谭旭团队发现了广谱抗病毒药物靶点和抗新冠病毒潜在药物分子。论文发表后在国际学术界引发轰动,科技部还专门邀请他去做专题汇报。 高精尖中心敞开大门,鼓励科研人员开展跨单位、跨学科合作研究。经费不仅给中心的科研人员,合作者也有一份。 科学的支持机制,换来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产出:施一公团队的剪接体相关研究荣获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杨茂君团队的线粒体呼吸链超级复合物相关研究获得2016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19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两项研究有高精尖中心研究人员的身影。 高精尖中心聚拢了一支顶尖队伍。这里有23位常驻学术带头人,14位合作学术带头人,包括2名诺奖得主在内的11位国际学术顾问,30多位跨学科项目合作研究人员。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里23名具有博导资格的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平均年龄40岁,处于创新的黄金阶段。”施一公说。 为年轻人雪中送炭,激发创新潜能 为培养30岁以下的科研新锐,高精尖中心专门设立了针对博士生、博士后的支持项目。 支持博士后的“卓越学者”和“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旨在激励年轻学者大胆探索,积极进行原创性科学研究。 “博士后面临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能否得到支持至关重要。”高精尖中心副主任刘旻昊介绍,目前“卓越”项目已支持了43位国内外优秀的博士后和青年科学家。 针对博士研究生的支持项目,分“卓越奖学金”和“创新奖学金”两类,前者鼓励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显著成果的优秀博士生,后者鼓励在技术方法开发领域努力创新的博士生。 90后学术新星万蕊雪就是受益者。她专注于酵母剪接体的三维结构与分子机理研究,目前已取得十多项重要突破,成果均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获得2018年度《科学》杂志和瑞典国立生命科学实验室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 “这里鼓励年轻人敢想、敢闯,去挑战真正的问题。”万蕊雪说,就拿卓越奖学金来说,看重的不是你已经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而是你的想法是否有足够的价值。“这对年轻人是莫大的鼓舞,能激发我们身上的潜力。” 2016年设立至今,博士生奖学金已资助110位优秀的博士生从事高质量科学研究,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万蕊雪、白蕊、吴建平、胡明旭、范潇等一批后起之秀崭露头角。 目前,高精尖中心拥有93位博士后和273位博士研究生,成为全球结构生物学领域顶尖青年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中心培养的博士后和博士生中,32位成长为国内外主要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科研院所具有博导资格的独立实验室负责人。 科研文化润物无声,只争朝夕攻坚克难 留住人才的,不仅仅是科研经费的“硬支撑”,还有科研文化。 不看论文看贡献。高精尖中心执行主任王宏伟介绍,高精尖中心从没有要求过任何一位博士生导师一年发几篇文章,也不会因为文章少了就减少支持。在业绩考核上,从来不会数文章、算影响因子,而是看你能解决的科学问题。 不跟风、重原创。在课题论证会上,施一公经常向科研人员发问:如果少了你的研究,国际学术界会不会就出现一点空白?如果没有,那你的研究就是可有可无。 心系祖国勇攀高峰。在高精尖中心采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走廊两侧张贴的科研介绍、科研人员脚步匆匆的身影,以及会议室外密密麻麻的预约单。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高精尖中心的许多科研人员在实验室连轴转。为了能早一秒依托上海光源设施解析出病毒关键蛋白的结构,中心的科研人员开车十多个小时赶到上海。 多位资深科研人员坦言:这里的每个人都很优秀、很刻苦,大家尽管嘴上不说,但都暗中你追我赶。在这样的氛围中,你想要不掉队,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在全球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并成功解析其晶体结构,结构生物学研究一度走在世界前列。 “我们非常自豪,把这根接力棒接了过来,并发扬光大。”施一公说,现在高精尖中心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我们将牢记初心,在原始科学研究和原创方法创新上更上层楼,努力成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基础研究的一面旗帜,让我国结构生物学在世界舞台上更加光彩夺目。” 营造鼓励原始创新的环境(记者手记) 长期以来,跟踪式的研究多、重大原创成果少,是我国与科技强国的主要差距。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如何激发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的积极性,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 优秀的创新成果往往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在自由探索的宽松环境中“冒”出来的。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科学研究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尊重规律,就应鼓励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中心成立5年,即取得近60项原创成果,其经验启发我们:给予优秀科研团队相对稳定、灵活的支持,让他们在方向选择、经费支配、资源调动上拥有更大自主权,一分支持,就可能换来十分惊喜。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期待能够有更多类似的探索,在科技界催生出鼓励原始创新、呵护原始创新、崇尚原始创新的大气候。

补习班

研究目的≠研究目标,课题申报时,研究目标怎样写?

一线教师初次申报课题时,总会被申报书中的一些概念搞晕。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线教师主业是教育教学,而非科学研究。有些概念把握不准,实在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在此,笔者拿出“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这两个易混概念,和一线教师一起辨析一下,为教师填写课题申报书提供一些参考。开宗明义:研究目的≠研究目标一、什么是研究目的所谓研究目的,用直白的话讲,就是研究者(课题负责人)为什么要开展这项研究。如果把进行这项研究的理由说清楚了,研究目的自然就明了了。研究目的指向于现实的问题。二、什么是研究目标所谓研究目标,也用比较直白的话讲,就是你经过研究后,得出来的用以解决问题的办法、策略、路径、工具等具体的成果。研究目标指向于研究的问题。三、举例说明怎么写研究目的笔者做过这样一个课题:“指导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研究目的就是要回答: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经过笔者前期调研,发现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存在不会开展研究性学习;二是对研究性学习有畏难情绪;三是发现有的学生选题后,研究性学习根本操作不了。总结起来,这三大问题分别是能力问题,信心问题、条件问题。于是笔者提出这样的研究目的:教给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树立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信心,提升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让中学生能够做有专题、有研究、有成果的研究性学习。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四、举例说明怎么写研究目标还以“指导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一题为例。研究目标就是要回答:经过研究后,得出来的用以解决问题的办法、策略、路径、工具等具体的成果。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能力不强、信心不足、条件不具备等问题。面对这三大问题,笔者能够给出什么样的办法、策略、路径、工具等,解决上述问题呢?经过分析: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要在五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是要教给学生恰当选题;二是指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三是要指导学生分步骤进行研究并学会记录反馈评价;四是要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五是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展示成果。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研究目标:1.研制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学科课题指南(工具)2.形成指导学生进行恰当选题的策略3.指导学生设计研究性学习方案的策略(兼提供模板工具)4.指导学习分步实施、并学会监控反馈评价研究过程的策略5.指导学生表达研究性学习成果的策略6.指导学生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的策略可见,研究目标指向具体的方法、策略、工具等五、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差异比较表还要说明一下,在选题申报书中,有的申报书用的是选题目的,而不是研究目的。在这个阶段,选题目的可以视同研究目的。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永庆)

导梦园

对年轻人的一些研究(上)

这里面研究的都是带有鲜明标签的95后,比如二次元,cos,手办等。事实上,没有带标签的95后才是大多数吧,而没有带标签的95后其实和几年前的90后,10年前的85后,除了离互联网更近,更早接触新文化,其实并没有区别太多吧……信不信去国内随便一个高中教室去问,了解lovelive的举手看看,估计一个班级也找不出几个。更多的应该还是那些和我们以前一样默默每天刷题的人。——“丸子” 90后↑ 为了做“95后00后”研究,我把这些App都勤快的用了一遍(还有些诸如B站啥的没在这屏)对于年轻人的研究就是对于未来市场的研究,近些年对于包括“二次元”、“亚文化”的研究非常多,包括很多研究推论都成为了很多互联网产品的方法论基础,但现在很多主流的研究似乎总是把年轻人描绘成了“另一种生物”,似乎年轻人在用和成年人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在思考问题,这让我非常的诧异也非常的费解。恰好,我个人对年轻人也略有一些研究,今天来分享一些我多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信息孤岛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由于互联网提供的信息的个性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单一的主流渠道获取信息,年轻人越来越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形成小圈子,这些小圈子之间的沟通举例也越来越远。然后按照这个趋势的推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形成的小圈子中会有很大一部分会变成甚至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信息孤岛,大家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对圈子外的世界甚至可能是一无所知的。↑ 各个孤岛之间依靠一些跨界者作为关键分子来完成信息传递按照这个推论有很多不错的产品或者运营案例,比如网红奶茶、刷爆朋友圈的红文、某个突然在某群人中火起来的爆款App。这种传播链条也特别适合社交化媒体。↑ 有人基于这种孤岛化的倾向,总结未来的亚文化圈社群会逐渐替代主流意见领袖的价值按照这个推论,还会有另外一个相关结论,就是在未来时代,因为信息孤岛之间的信息传递距离越来越远,圈子也越来越封闭。所以不同圈子的人无法理解别的圈子的人会成为一种常见现象。这将最终导致一个现象:头部化的内容会越来越难诞生,头部内容的覆盖面也会越来越小。然而事情似乎并不完全这样发展,这年头反而存在大量的“主流文化KOL”反复占领所有人的眼球的情况。举个例子,下面是三款手游近一年时间的App Store排名曲线:从上至下分别是崩坏3、阴阳师、王者荣耀。从总榜、畅销榜、游戏榜的排名波动来看,很明显的可以看到,崩坏3的下滑速度是最快的,阴阳师也处于几乎不可逆的下滑趋势中,而王者荣耀则像钻石一样坚挺。崩坏3是一款硬核二次元向的游戏(我就不PO更硬核的二次元游戏比如FGO的图了)属于亚文化类型的作品,流量衰退的趋势非常明显。阴阳师早期也是主打二次元向,只是不那么硬核,产品设计思路上对非二次元用户的接纳程度比较友好,不过流量衰退趋势依旧很明显。至于王者荣耀嘛,完全和二次元沾不上边,而且这款游戏在2016年5月的时候重做过一次英雄角色,当时把一堆架空的洋名角色换成了现在的“李白”、“貂蝉”、“孙悟空”。基本属于初中文化认知水平就知道的“IP”。所以基础的认知体系一直存在的。基础认知=头部认知。符合头部认知的内容,自然就会成为头部内容。从这个角度看,头部内容的诞生概率或许会越来越小,但头部的覆盖面不会变小。实际上因为大部分的头部的流行文化都越来越呈现跨界通吃的效应。本质上就是因为孤岛效应,导致如果不是足够“基础认知”的信息传播链,根本无法击穿信息孤岛,成为头部。流行文化那么信息孤岛、头部认知和95后的年轻人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们要研究年轻人的流行文化,这个关系就大了。前面我们也说了,年轻人出现了信息孤岛化的趋势,可是除了跨界者的存在,还有基础认知的存在,这两项保证了依旧可以出现击穿信息孤岛的头部文化诞生。我们知道,大部分的亚文化都有对抗主流文化的排外倾向。而当一种潜伏的亚文化中,出现了某种契机,与主流文化(基础认知)产生了交集,进而进行了某种融合,同时在这种亚文化的主导人群中,也有一部分人持有包容的态度的话,那么这种亚文化就会和主流文化融合,进而产生一种新的不同于这种亚文化原型的新品种,而这种新品种就是流行亚文化。而之前被大家吹捧的“二次元”也好,还是最近终于又一次火起来的“嘻哈”都是这类情况。二次元我们下次有机会再深入讲,先拿嘻哈举例子。嘻哈一直属于小众的亚文化,受众人群在国内很小,呈现明显的孤岛化的小圈子体系。这样的孤岛是缺乏商业开发价值的。但是大部分主流的基础认知对嘻哈的判定虽然是小众的,但也是酷的。(比如张震岳和热狗,唱了这么多年的嘻哈,知道他们的人还是那么多,张震岳之前火的歌都不是Rap)而这次《中国有嘻哈》这档节目非常重要的请到了一个基础认知中被广泛认知,又接合了嘻哈元素的代表符号——吴亦凡。哪怕对韩国男团不熟悉的我,也知道吴亦凡,知道他很帅,在广大的年轻女性中,这个认知就更普遍基础了。但他是嘻哈歌手这件事,其实知道的人并没有那么多。他加入《中国有嘻哈》这档节目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链接要素,作为“基础认知”元素,激活了许多“跨界”传播点。↑ 嘻哈这个词的百度指数在6月25日之后飙升↑ 吴亦凡的百度指数在6月25日之后只是微微提升而这档节目中请来的选手在嘻哈圈的地位也不低,像欧阳靖这样的“圈内达人”是有圈内的主导地位的,而这样的人也持有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主流文化参与进来的。这使得嘻哈这个亚文化圈有很多人也可以带着开放的心态来参与到与主流文化的融合中。流行版的嘻哈亚文化诞生了。潜伏的亚文化与头部文化的融合后才会成为新的流行亚文化。这个公式我屡试不爽,有兴趣的话,各位可以试试寻找看看各种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融合后的成功案例。(我可以提示一下,比如腐亚文化和《琅琊榜》)写在最后的话:这次这个坑开的比较大,做年轻人研究,我数据没那么多,不过我对年轻人玩的产品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所以可能视角会比较平一些。其实创投圈把“你不懂年轻人”这个概念拿出来吓人搞资本故事这件事已经是被用烂的套路了,不过从当年的90后,到95后,甚至已经有人在讲的00后。当我们回头的时候,就发现,其实,我们也年轻过,年轻人真的没有那么奇怪难懂。说穿了,拨开表面的行为,其实他们和我们真的是一样的。有些基于商业利益从而进行的刻意误读,不是我们正确的研究年轻人的态度。、另外这个系列可能会有些枯燥,但我还是希望能坚持填完这个坑。下次探讨的如果不出意外应该是二次元,容我慢慢码字。最后,欢迎各位老板打赏。以上。

深渊

我的行业研究方法论

本文为年初面向高榕资本研究院(以及部分投资团队)作交流的文字纪要,主题为《我的行业研究方法论》。该交流持续约八小时,文字纪要约八万字,涉及宏观、产业、产品,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我们作一定删减,并根据时间顺序逐步整理出。目录一、关于研究阿丽塔仙子精灵反乌托邦洛丽塔二、什么是研究话语体系行业划分知行合一虚假世界你做不出成果只恨黑夜太漫长观察生活解放天性/当众孤独/时刻准备着游戏规则与市场机制三、核心方法论(基础)驱动力与信号验证核心驱动要素草根调研代理变量假说成长红利/ABH效应四、核心方法论(进阶)影子魔法与水晶球人民币汇率问题毛利杠杆与库存周期晴雨表宏观经济问题社会文化问题金融反身性与产业反身性精确的错误与模糊的正确话语体系的损耗数据挖掘五、核心方法论(艺术)非线性外推PE是什么成长与周期股票价格估值上帝视角数字货币的例子价格决定预期差投资五要素六、小结待续……注:本文为目录中的第一章与第二章,约1.2万字。第一章:关于研究阿丽塔放个视频给大家看,我用抖音自拍的阿丽塔,抖音的美颜算法很强,看完电影后,我就想到“抖音或成最大赢家”,因为看到阿丽塔首先想到的就是抖音的大眼瘦脸。我还有一些,大家也可以拍一些,女生肯定可以拍的,不管是不是因为美颜总之抖音能看到很多美女,抖音会帮你发现自己的美,为什么火是因为这是一个好产品。我穿的这件蓝色毛衣也是一件典型的“软妹服”,我们后面也要讲到。现在我们就开始讲行业研究方法论吧。过去我在很多场合讲过我的研究成果,但这是第一次讲研究方法论。我会结合做产品的一些经验,以及过去在券商的一些经历和案例。首先大家想一个问题:什么是研究?以及什么是好的研究?前几天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天遇到一个关乎生死的重大问题,只有一天的时间解决,他会用95%的时间去研究问题是什么,再用5%的时间去解决问题,我很认同这一点。就是95%的审题和5%的解题。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搞清问题是什么,当问题被界定清楚时,答案便显而易见了,你离问题越近,就离答案越近。我们现在讲研究方法论,我们可以把“研究”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研究一下,研究以及好的研究其本身到底是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问题界定清楚时答案便显而易见。还有一句话是“万解皆可包,唯有题无价”,即所有解决方案都是可以外包的,提出关键性问题才最有价值。很多时候,我们面临一些困扰,你想该怎么解决,你潜意识里有一个问题,但可能并没有仔细界定这个问题,包括现在我们讲的到底什么是研究?我们还可以举个例子,比如什么是爱情?以及什么是二次元?什么是萝莉?什么是社交?什么是人工智能?什么又是新零售?仙子精灵什么是爱情?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爱情,即便没有经历过也至少向往过,知道爱情“大致”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当问到什么是爱情时,你脑子里会蹦出很多概念,很多感动,那到底什么是爱情?我和朋友做过这个事情,一天他问我什么是爱情,我们几个朋友回答是美好是痛苦,是希望是绝望等等,每个人都在说,最后差点声泪俱下。你发现爱情场景中的点点滴滴太多,是我人生的希望,是我人生的绝望,是我的全世界也毁了我的全世界,是精神交流,是肉体融合,是小鹿乱撞,也是胃痛,失恋的时候胃是会痛的。说到爱情脑海里会出现大量场景,对应的词便会蹦出来,到最后越来越深刻,你就接近崩溃了。所以我这里提到了很多词,是阳光明媚,是乌云密布,是喜笑颜开,是声泪俱下,是轰轰烈烈,是万劫不复,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比如,爱情到底是漫不经心还是掏心掏肺呢?阿丽塔就是掏心掏肺,看到一个帅哥就爱上了,缺乏爱情经验的人几乎都是这样,男人也是如此,看到漂亮妹子就会喜欢,然后不切实际地追求,搞得双方都很尴尬,但这也恰恰是最宝贵最美好的经历,所以爱情是包含很多方面的。然而,在今天掏心掏肺的纯情却被称作舔狗。这是因为,爱情游戏的本质在于你需要“漫不经心”。爱上一个人时,你会变得卑微,因为你把所能想到的所有最美好品质,全都赋予了你最深爱的人。这是矛盾,也是人性无法逃脱的宿命。所以我说爱情是不稳定的存在物。热恋很幸福失恋很痛苦,这和投资很像,投资赚钱和亏钱的感觉与热恋失恋高度一致,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进而有天堂和地狱同时存在的反差。真爱像稀有金属一样难以以单质形式保存,条件苛刻,你需要很好的经营,但大部分人都很着急。所以对于爱情,我说她是森林里的仙子精灵,如果有生之年你曾经遇到过她,曾经看见过她,这是“曾经”这个词在你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次使用场景。因为你可以骄傲地说出,我曾经相信过、看见过爱情。现在你会发现,很多东西定义本身就是主观的,并不严格存在一个客观世界,正因爱情的这种主观性,最近流行在任何一句话后面都加上“像极了爱情”就立即深刻起来,也是这个道理。投资,像极了爱情。那什么是美女呢?其实类似,金融市场选股就是选美,其实就是你要去关注“主观”是什么而不是“客观”是什么。其实不仅资本市场,互联网以及2C的产品,都是在判断大众主观在如何变化,那什么是美女?我不展开了,我讲一下结论。首先我们讲的是异性眼中的美女,男人眼中的美女首先是长得好看,这没问题,但美女最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什么呢?是“社会属性的难以接近性”。比如你的亲妹妹长得再好看你也不会对她有什么想法,因为社会关系太接近,这是结论,原因在于“美”是“感而不应”。具体我不展开了,因此美女界定核心恰恰是社会属性而非自然属性。反乌托邦那什么是社交呢?我在《社交产品方法论》中已经阐述,相信大家也都看过了。当我们提及社交时,不同人心中会有不同概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无论是为了避免交流时各说各话,还是更重要的为了解决问题,我们首先都要界定问题。社交产品有多种界定方式,我从技术逻辑界定成通讯、媒体与交友三大类。通讯是既定社会关系沟通工具,媒体是社会化传播工具,交友是社会关系扩展工具,三者有区别,但正因他们都与人类社会活动有关,并通过互联网完成,所以我们都叫它们社交产品,但三件事背后的产品逻辑和技术逻辑都是不一样的。通讯产品出现需要计算平台级技术进步,这是怎么超越中国移动的问题。社交媒体依赖平台内技术进步,从3G到4G再到5G,抖音全称叫抖音短视频,和当年快手GIF一个道理,GIF是3G环境的产物,短视频则是4G环境。接下来抖音一定会把“短视频”三个字去掉,就像快手去掉“GIF”一样。交友产品则是另一逻辑,其实我们可以出一道题,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完全与其他几项不一样的选项:微信、微博、抖音、陌陌。你会怎么选?不同视角不同答案,但有一个“更深刻”的答案。你可以选微信,因为是熟人社交,是即时通讯。你可以选微博,因为是最大的舆情平台,社交媒体。你可以选抖音,因为是短视频。如果我选,我会选陌陌。因为他有着更深刻的差别。陌陌和其他三个产品之间的差别已经上升到了“阶级关系”。我们说这么多年,即时通讯一直被很好的满足,社交媒体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到今天唯一没有被解决的,就是交友问题,包括婚恋。App Store社交排行榜基本上是最浪得虚名的排行榜,因为除了前面的一些产品外都是“垃圾”。这个品类太缺产品,永远是“今夜寂寞”、“同城约”等字眼,因为交友需求从来就没有被正真满足过。这也是为什么交友类产品,永远是一波一波,爆发之后又掉下来,水分蒸发剩下淤泥变成酱缸,陌生人社交产品的生命周期相对都会短一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在于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交友类产品的创新与酱缸周期,也源于陌生人社交的根本矛盾:社会化大交友与优质的脸和钱的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大家都要找最好的脸和钱,但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就是“阶级关系”。这是交友类产品和社交媒体以及即时通讯的最大区别,因其涉及社会关系拓展,阶级性是社会规律,永远存在。这也是为什么我很喜欢反乌托邦模型,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社会模型。阿丽塔也一样,人们想去一个地方,但不让去,但可以通过参加比赛去,目标明确,反而简单了,只是现实社会比这个复杂,真是像极了爱情。洛丽塔什么是萝莉呢?萝莉(可爱的低龄少女)一词源于洛丽塔(小说)但不等于洛丽塔,更不等于穿着Lolita裙子的人(lo娘)。刚才大家提到最近在调研Lolita用户,在做用户访谈,其实了解圈子的最快方法就是进入这个圈子,调研会因为技术问题失真,事实上大多数调研都难以接近真相。真正的用户调研来自一种“主观感知”能力而非客观统计学调查。因为永远无法通过抽样接近客观真相,只能形成主观感知能力来判断真相,类似金融反身性原理,这是一种社会反身性。我过去买了很多Lolita裙子和Cosplay裙子作收藏,最近我开始尝试。我对漫展很了解,也知道大家为什么要去漫展,但这更多是一种理性认识,或尚不深刻的感性认识,直到穿上裙子那一刻,我才真正获得了感性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穿上裙子那一刻,你开始发自内心期待漫展,因为你开始渴望展示自己,开始思考如何变得更美。哪怕只是通过拍照及后期做出完美的平面效果,而不是在现实中,但这件事情,也已经足够引人入胜。我妹妹玩了十年Cosplay,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她的大多数作品在我看来并不是特别的“完美”,后来发现男女审美并不一致,进而在视觉展示上(包括角色选择)追求的重点就不一样,女性更多追求 “华丽大气”,而非“吸引力”。这也是我开始“穿女装”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在试验自己心中的审美风格。我心中一直有一个完美女子形象,我还不曾遇到你,便只能先把自己变成你。很短的Lolita裙子,运动鞋,上身吊带(JSK无袖),里面T恤,手持宝剑向你跑来,然后启动法拉利带你认识更多萝莉。你的意中人是一个盖世英雄,会踏着七彩祥云来娶你。我的意中人则是一个盖世萝莉,我相信有一天她会开着法拉利,身穿短裙丝袜,脚踏AJ,带我认识更多萝莉。所以大家应该去买点裙子,Lolita/JK制服/汉服还是Cosplay用户很多是学生,买裙子还会有经济压力,在座的各位都不会有压力。这恰恰是了解圈子、研究用户的真正捷径。大家也可以多参加漫展,漫展信息可以看喵特APP。五年前我说过中国三四线城市的漫展正像当年中国三四线城市电影屏幕一样快速增长,2012年便诞生了10亿票房的电影《泰囧》。去年中国漫展已经办到了3822场,除去一、二线城市外仍有2322场。下一个趋势是电竞中心。第二章:什么是研究话语体系现在我们回到开始的话题:什么是研究?我把研究分成三类:一是大家日常口中所说的“这个问题研究一下”,即工作和生活中都会出现的我们叫它“①求真态度”。后面两种则是专门的研究职能:一是“②学术研究”,另一种是“③商业研究”,券商研究、以及买方(包括一级市场)自己的投资研究都是商业研究。学术研究好理解,今天我们主要讲商业研究。以及更关键的,商业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差别。这里我会结合一些二级市场的例子。记得刚进申万研究所时,领导就给我们强调要完成学术研究到商业研究的转变。券商招人强调实习经验,一是行业节奏快没人有时间教你,二是学术研究到商业研究之间有一个鸿沟,最好在工作前你就已经跨越了这个鸿沟。但正如申万研究所的优良传统之一,申万(至少在早年)招人最不强调实习经验,甚至你最好不要有任何实习经验,学生就好好完成学术研究,申万的培训体系能在三个月内帮你完成学术到商业的转型。这一点是非常对的,研究能力相通,如果没有接受过规范的学术训练,你很难完成好的商业研究。如果你在学校混日子是很难做好研究的,做商业研究时你会一脸懵逼,你要重新进入一个探索过程,因为研究是有经验的,有习惯的,需要一个持续训练的过程。商业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区别是什么呢?我的总结是:商业研究需要有①可操作的②经济利益。你不能研究了半天,一点操作性都没有,同时背后要有经济利益,这是和学术研究的最大差别。学术研究就像一个大圆,你在圆的边缘上往外做了一点点贡献。这些东西可能当下没有经济利益,也没有操作性,但把人类知识往前推了一点,这就有学术价值。商业研究则要有可操作利益。金融市场比较直接,可以买卖,产业也是类似,上马什么项目进入什么领域,都要有可操作的经济利益。因此切勿陷入探究本身的快感中。探索求知是很快乐的,但商业研究不能只是快乐。举个例子,二级市场事实上你在哪个行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职业生涯高度,比如航运这个行业,周期是三十年,你如果进入这个行业时恰逢下行周期,下行周期十年,直接超过了你的职业生涯,那你就有点麻烦了,虽然你依然可以研究的很快乐。行业划分二级市场大多券商都会对行业进行全覆盖,因此会有好坏行业之分,秘密就是你要进入好的行业,我入行看的是钢铁行业,在明确知道这个行业“没有前途”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呆在这个行业,因为我想学一下产业链。这也涉及申万的人才分类策略,行业划分整体涉及上游领域(资源品)、中游领域(制造业)和下游领域(消费品)。一般学经济的人去看上游,其更受宏观经济影响,如钢铁、有色、煤炭、建材、石油等。钢铁行业事实上属于中游制造业,但在实务中仍放在上游资源品领域。我的专业是世界经济,因此在实习时就去了钢铁行业。学管理的人看下游,如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旅游酒店等,因其更受消费者市场影响。有工科背景的人则去看制造业,这一点好理解,“复合背景”在投资领域一直很吃香。TMT则跨越上述三个品类。但正如申万研究所的另一个优良传统,事实上申万可能是所有券商里招募“工科背景”最少的券商。这涉及券商行业研究的本质。券商行业研究的本质是金融研究。你需要懂行业,但你更需要懂金融,你做的研究实际上也只是金融研究,即你所在行业及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变化如何影响了预期进而影响了股价?这又涉及另一句申万名言:证券研究的直接目标是寻找预期差。行业知识都可以学,金融素养则更加重要(当然也可以学)。申万领导曾说只有三个行业需要有相关背景,一是医药,二是化工,三是电子勉强需要。不是因为这三个行业无法临时学,而是临时学起来太耗时间,事实上只有医药研究员需要相关背景。我正式入职前领导一度问我要不要转去化工行业,我诧异这不是需要相关背景吗?领导答只要你高中是理科生就可以了。我还是选择留在钢铁行业,因为我在钢铁行业实习了很长时间也在宏观部门实习过,有一个自己的宏观与产业链研究体系的搭建过程,钢铁行业受宏观驱动,上游涉及铁矿石和焦炭,下游涉及房地产、基础建设、造船、汽车家电、轻工业等,几乎涵盖所有上中下游产业链。我后续转行互联网行业研究,也受益于钢铁行业的训练。我研究互联网行业的时间很短,但做出了一些成果,很多人问我怎么做的,事实上就是源于钢铁行业的研究基础。行业研究是你要去洞察一些东西,即便你在航运行业,你也可以去搞清楚波罗的海指数以及世界经济周期,这背后都很有价值。知行合一讲到这里,我们要讲一个东西叫知行合一。前面讲商业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差别在于是否有可操作的经济利益,即正确把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事物=客观+主观+主客观之间的裂痕。如果说谋士在知,主公在行,那么研究是认识世界,产业化是改造世界。知和行本身有一个交集,好的学术研究和商业研究都在这个交集里,学术研究的范围比商业研究大,且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在这个交集里。前面说的研究三种类别中的“求真态度”即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态度。就像投资经理肯定要做研究,但他需要的是 “求真态度”而不是专职的研究工作,把他分工出来就是商业化研究,但好的“研究”一定是和执行高度相关的,你研究到极致时你已经在做这件事本身,而不再仅仅是“研究”了。某件事做的非常好的人,他一定明白其中的秘密与Knowhow。你做研究也是在逼近这个状态,即不仅“知”,还要“行”。最好的研究就是最好的执行,反之亦然。从这个角度看待,你就会发现研究并不是一个“后台”,而是问题的核心,如果你能做到“知行合一”你就很厉害。人都有舒适区,当你研究的很快乐时你要小心了,你要时刻关注自己的研究在操作性上的价值,事实上你要明白主观和客观之间存在的裂痕,我们永远只是在逼近真相,但你自己要明白到了什么程度。二级市场的研究都是进行获利交易,股票你买卖就行了,但炒股票实际又很难,因为你只把握了50%的概率。基本面你把握了80%,但股票价格=价值+套利+情绪——申万研究所,它由三部分组成,并且还天天变,这就变得高度复杂了。所以股票研究本质在于研究预期的变化而非基本面的变化,只是后者影响了前者。你可以把一个问题研究清楚,但你必须明白你研究清楚的东西在整个决策系统里占了多少比例,它可能只占了20%。如果你以为你搞清楚了80%,那就是在自娱自乐,在搞行为艺术。但如果你真正搞清楚一个极小的部分,至少你在这一点上你是知行合一的。由于我们当前在探讨“研究”,我便把“研究”和“执行”在逻辑上做了区分,事实上两者没有区别也不该有区别,研究者和执行者都是从两个方向无限逼近价值实现。只是当他太难实现的时候,我们便区分了职能。知行合一并不代表时时刻刻需要“有用”,大部分基础研究在当下是无用的但在某时某刻是无价的。但这涉及另一个话题,即创新是边缘溢出。当“暂时”无用的研究一旦完成“边缘溢出”便实现了价值,基础研究在等待“边缘溢出”,“知行合一”在创造“边缘溢出”。这就是为什么之前我们还要问一下什么是爱情?因为如果你连什么是爱情都搞清楚了,还有什么东西搞不清楚? 虚假世界这个世界是虚假的。前面我们讲到互联网行业和钢铁行业(以及周期品行业)的差别,一个是研究主观世界,一个是研究客观世界。周期品行业要不断逼近经济运行的平均水平,互联网则要不断逼近大众心理的平均水平,前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主观世界。互联网是主观世界好理解,事实上经济周期也是主观的,都存在反身性原理。文化流行存在反身性,宏观经济也一样,经济规律、政府调控、主体行为共同构成反身性,包括凯恩斯主义与奥地利学派的差别。巴菲特说,大部分投资人是不看年报的,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不认真和不用心的,投资领域无论二级市场还是一级市场都是如此,很多时候人们只是在干一份工作,只有极少数人用心,或者说,大部分人待在虚假里。奥地利学派讲,大家看到经济下行后政府会增加支出或扩大信贷,但经济规律是经济进入衰退后必须通过萧条来完成市场出清,让非理性行为得到清偿,经济自然会快速复苏。经济高涨时大家都觉得自己牛逼,进行了不必要的扩张和资本开支,借了不必要的钱,因为周围的人都在这么干,你觉得你不干就落后了,就完蛋了,所以你也去干了。之后一定会带来问题,金融经济互为表里,之后就没钱了,这个过程就是市场出清,让犯错的人付出代价,从而减少总供给。市场萧条后自然就会再起来,但如果去救的话,问题就会更大。想想个人借贷就好理解了。用于消费而非价值创造的贷款,如果继续提供信贷,无异于延缓更大问题。奥地利学派就是说什么都不要管,市场出清后自然会快速复苏。现实中更多是皇帝的新装,这一点非常关键,但这一切又是“合理”的。你做不出成果现在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好的研究?我们来看看一九法则,以及199法则,世界永远是两极分化的。市场上1%的人赚去了99%的钱,0.1%的LP赚去了99.9%的钱,全球化和AI又加速了两极分化。研究也是如此,大部分研究都是没有用的,因为大部分人都是不用心的,资本市场的“虚假”程度只会远超你的想象。如果给好的研究一个定义,我叫他“建体系,出思想”,这句话也是申万研究所提出来的。申万要求研究必须建体系、出思想。当然即便在申万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也是少数。大家一定要明白一件事情,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知行合一,研究本身是一种艺术,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艺术家(投资也是如此),绝大部分人包括在座的部分人做不好研究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常态。这个世界上90%的研究只是在“提供信息”,也即一份工作。9%的研究给人启发,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建体系”。只有1%的研究令人惊愕,我们叫他“出思想”。这便是研究三层次。任何行业都是如此,所以大家在做研究的时候,并不要默认你能做出什么成果,因为大部分人都做出不成果,包括投资也是如此。你必须明白这一点,你到底是那90%,9%还是那1%,你需要努力,以及判断自己的天赋领域,亦或是满足于只做那90%。高中艺考生越来越多,但大部分成不了艺术家,甚至只是为了逃避文化分数。即便上海戏剧学院这种层次的表演系和导演系学生毕业后不少也只能干着不相关的工作(技术进步会逐渐改变这一点),播音主持专业大部分毕业后也并不在从事主持人工作,央视、卫视的主持人要求很高,大部分人也不愿去基层电视台或相关领域,最后也就从事了其他职业。研究也是如此,研究和做学术一样需要天赋,研究和投资事实上都是高阶工作,是一件门槛很高的事情,只是中国经济过去的加杠杆使得很多高阶职业变成了一份日常工作进而误导了很多人。大家都知道一级市场大部分人都投不出好项目,但很多人并不明白事实上大部分人也做不出研究成果,因为投资与研究本无区别。VC投资是认知、圈子、阅历的综合结果,而不是一份工作,研究的迷惑性也在于让人误以为只是一种脑力劳动,只要高学历就可以完成。研究恰恰涉及前文说的主观世界与反身性甚至“边缘溢出”,如果把研究一词换成“深刻洞察”就好理解了。研究的基础是获得信息和整理信息,当你对信息和逻辑理解非常深刻的时候你自然就会有自己的体系,比如什么是社交、什么是爱情,他一定是一个逻辑体系,你首先需要把它界定清楚,比如我们说社交包含通讯、媒体与交友,通讯依赖计算平台技术进步,媒体依赖平台内技术进步,而交友最后还是一个阶级矛盾的问题,这样就是一个体系。但很多研究也都能形成让人启发的体系,这还不够,最高阶段则是出思想,即你的研究成果成为了一种思想。做研究你必须要求自己建体系出思想,否则你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我们刚才讲的商业研究,不仅指卖方研究,而是指商业价值导向的研究,买方研究(包括VC)本身也是商业研究,必须产出商业价值。只是卖方研究你还必须把它搞得很牛逼的样子,比如一篇报告50页甚至100页,要显得牛逼,但如果只是内部汇报你的逻辑与洞察,一般3-5页足以。卖方研究出于要显得很牛逼,要把一些方方面面展开,把一些基础信息和补充信息附上,这也是有价值的,但核心还是体系与思想。大家可以尝试找一个领域或一个点进行深入洞察,你搞懂它后,他一定是一个高度简单和高度容易理解的结果,这些洞察就是有价值的,作为内部汇报的话你可以在附录里附上补充资料,逻辑和洞察本身则是简单却富有启发的结论。你可以提供信息,但这只是基础工作,你要知道如果没有体系,没有思想,你的研究就真的没什么用。研究是跨越主观和客观的鸿沟,大家想想如何建体系与出思想,强大的洞察力其实是一种性格特点,所以研究要靠天赋,我叫它“只恨黑夜太漫长”,即一种神游的感觉和创造心流的过程。我们前面讲研究要避免陷入快感,是不要让快感成为研究本身,但研究一定是有快感的,对“真理”的追求,朝闻道夕可死矣,你会一晚上不想睡觉,就像小学生想到明天要春游的那种感觉。只恨黑夜太漫长去年5月份朋友圈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大致叫悲催的成年人,什么做PPT到凌晨然后电脑坏了,很多辛苦感人的画面让大家共鸣,我当时也转了,但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正能量,一点都不辛苦。这种只恨黑夜太漫长的感觉真是太好了,也是你人生中最奢侈的一段经历,只有在你最年轻的工作时期你才能体会到,加班到两三点万籁俱静身心合一的专注感觉。这也非常有利于你的职业生涯,因为任何一个人的职业习惯都是在工作最初的2-3年内形成的,你如果没有找到只恨黑夜太漫长的感觉,那很遗憾。什么是青春?不计回报的努力还能让你感到快乐便是青春。研究是一种天赋,事实上就是一种快速进入“神游”状态的天赋,本质是一种感知能力。我们前面说无论是互联网泛娱乐产业,还是周期品制造业,到最后都是一种对大众心理和社会反身性的感知能力,研究的天赋即强大的感性感知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反复强调什么是爱情,当你开始思考什么是爱情,你开始声泪俱下,爱情便深刻地理解清楚了。有中学生问我语文不好怎么办,我说你去失恋一次语文成绩就会上来,失恋后内心会有源源不断想要表达的东西,你文采会变得很好,语文成绩就上来了,本质是感性化能力上来了。人类强大的情感能力在经历痛苦后都会表现出来,所以失恋是很多人的人生转折点。所以研究对我来说是一件高度感性化事件,我研究问题时经常听一些很中二的歌曲,非主流三巨头,徐良、许嵩、汪苏泷,即能让你快速进入青春期思维模式的歌曲。青春期是大脑算力即流体脑力的巅峰,我们虽然过了青春期,但可以通过歌曲进行超频。十几年前我用500倍杠杆炒外汇,全是手动高频交易,几秒钟下单,十几秒后平仓,我必须听着马克西姆钢琴曲,大声快节奏的音乐能让人进入一种失去自我的状态,然后下意识建仓平仓,我叫它“用感性祛除感性”。如果说研究靠天赋,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还有一些可操作性的方法,怎么去做点事情呢?我叫他观察生活。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一词来自表演学,演员需要塑造各种没有经历过的角色,他必须通过生活中的点滴观察进行积累,比如街头遇到乞丐,和他交流,看看他在干什么,看到建筑工地进去搬搬砖,你要深入生活的点点滴滴。前面聊到调研Lolita用户,调研本身是一种观察生活,但要做好一个调研本身,真正的观察生活就是亲自去尝试一下Lolita。你自己穿一次Lolita可能才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要穿裙子?为什么要省钱买裙子?是因为虚荣吗?部分是,但更多是因为让你发现了自己的美,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你开始变得自信,开始很热爱这件事情,进而开始热爱生活。你开始找到了生活中的闪光点,你找到了甚至找回了少年心气,找到了疲惫生活中最后的英雄梦想。TFBoy很多粉丝是中年女性,杨超越有很多国企男性粉丝,SNH48有很多富二代粉丝,为什么,因为杨超越给了我们平淡无奇一眼到头的生活中带来了那么一点点英雄梦想,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那些还会闪光还有盼头的瞬间。明星只是一个法相,那么杨超越就是一个很好的法相,你追的不是一个明星本身,而是提醒你追求心中最后的梦想。明星就像一尊“佛像”,佛像本不是佛,佛像只是提醒你要敬畏心中的佛法,因为每个人都是佛,见性成佛。“偶像”就是“像偶”,一个你想成为的更好的自己,如果你正处青春期,家穷人丑,成绩还不好,如果你还不追星,你的青春期那不是一事无成?当然为什么会这样是家庭教育进而阶级关系问题。但不管怎样,追星已经是一件非常可爱的事情了,因为每天叫醒你的不再是闹钟,而是梦想。蔡徐坤也是如此,其实不用质疑现在的男性偶像为什么越来越女性化,这本身是女性消费主义的崛起,把男人打扮成洋娃娃,是因为要给女性消费。所以买裙子也是观察生活,当你观察生活到极致时,你就是一个演员了,你也是一个对产业、产品和用户非常有洞察的一个人。除了观察生活,表演学里还有“解放天性”和“当众孤独”两个要素,以及我加上的“时刻准备着”。解放天性/当众孤独/时刻准备着“解放天性”作为表演第一课,简单说就是让你彻底放开,以便塑造任何与你人格性格不一致的角色,往往通过极端的表演行为来训练。比如先想象出物理上与精神上难以忍受的场景、角色行为和角色特点,然后再演出来,把视觉上和精神上最难以忍受、甚至摧毁价值观的场景自然地表演出来,那么解放天性训练就完成了。“当众孤独”作为表演第二课,简单说就是做到不受大众和旁观者影响严格遵循内心。在舞台上严格按照剧本完成角色,不受台下万千观众的唏嘘、质疑、称赞、吹捧等行为的干扰。最后我再加上了一个“时刻准备着”,这其实是播音主持专业的提法,即时刻保持状态。商业上也是如此,成功者往往都在争议中成长,因为他们解放了天性,也完成了争议中的成长,因为他们做到了当众孤独。好的研究者/执行者也是如此,因为一个极致的研究者本身就是一个执行者。这三点本身又是和“观察生活”相关的,你要做好研究,或者说知行合一的话,首先你要做到观察生活,深入生活。更高阶段你则完成了解放天性与当众孤独,你成为了一名演员,你与这个世界已经融为一体。我一直说研究是高度感性化事件,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互联网与新兴产业,其本质都是用你的内心去同步这个世界的频率,感受这个世界(包括大众主观世界)的震动,进入群体共鸣,完成连接,完成你的心灵与这个世界的连接。这个世界天地万物都在相互作用,你要做的只是融入这张大网。所以让你买裙子只是很基础的一件事而已。好的研究者/执行者首先是一个观察者,最优秀的则是一名演员。游戏规则与市场机制讲到感知能力,申万在选择研究员时会有心理测试,横向思维看策略,纵向思维看行业,以及横向思维看包含产业链多的行业等。策略分析师必须相貌英俊,行业分析师则必须练好唱歌,这些都是研究中的Knowhow,某种程度也是一种游戏规则,当然更大的游戏规则在商业本身,尤其是资本市场。证券分析师本质是在做销售工作而不是研究工作,原因一方面在于前文说的大部分人是做不出研究成果的,另一方面在于,这个世界大多时候比我们想想的虚幻,当大家都活在虚幻中的时候,真相便不再那么重要,大家只是在玩一个游戏而已,各方也只是在相互配合完成这个游戏。也正因为此,超额收益永远只属于少数人。这让我想起《寒战》里梁家辉的一句台词:“我服务香港警队30年,认识不少人,也得罪不少人。不过在这30年里,我学会了一件事,就是每一个机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明也好,暗也好,第一步学会它,不过好多人还没有走到这一步就已经死了,知道为何?自以为是。第二步,就是在这个游戏里面把线头找出来,学会如何不去犯规,懂得如何在线球里面玩,这样才能勉强保住性命。”但我今天不是在讲职业生涯规划,我是在讲研究,道理一样,任何事情,你都要搞清楚其背后的秘密,包括研究的规则,研究的方法,你都要理出来。但这又涉及到一个驱动力问题,我叫他市场机制。卖方研究有外部客户作为驱动力,这一点很重要,就像任何创业的成败,本质都源于是否存在巨大的外部需求推动,外部需求会推着你走,推着你成长并给你足够容错率,这就是市场机制。一级市场VC研究团队的驱动力来自哪里?来自内部投资经理和合伙人吗?我认为这个驱动力不够,优秀的人才是有强大的自我驱动力,但这种驱动需要建立在外部环境的催化下实现,也即大量需求和倒逼机制,这是一个关键话题,即对内服务的研究团队的驱动力来自哪里,相比外部市场的强大驱动,内部需求、领导评价等驱动会显得不足。注意,这并不涉及“自我内心满足”和“外部评价满足”的个体心理学差异,内部需求的评价对个体来说也是一种“外部评价”,该问题本质上涉及的是,对内服务的研究团队其所在机构能否源源不断产生强大需求推动研究团队成长,因此对内研究团队要是未做出什么成绩,原因可能是来自机构本身而非研究团队本身。但最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讲了这么多,事实上还没有真正开始涉及研究方法论,而更多是关于方法论的方法论。下面,我们开始正式探讨“研究方法论”。待续……

蓝月亮

社会科学研究中(Social Science Research)常用的研究设计

本文为大家分析社会科学研究中(Social Science Research)比较常用的研究设计。首先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你都需要考虑以下五个问题:1. 分析的个体(unit)是什么? 例如,国家、公司或个人。2. 你是依靠普遍理论还是局部知识(local knowledge)? 换句话说,你的结果是可以被推广的 (generalisable)还是只是针对某个特定问题或者情景有影响?3. 理论先还是数据先?你是应该先阅读文献,然后发展你的理论,还是收集数据,然后发展你的理论?4. 你的研究是横向(cross-sectional)的还是纵向的(longitudinal)? 你是在看某个时间点,还是随时间变化?5. 你会证实(verify)或证伪(falsify)一个理论吗? 一篇论文是很难最终证明任何理论的,但你能做的去证明这个理论在你的研究中是对的(证实)或者是错的(证伪)。那根据不一样的目的,我们去做不一样的研究设计:1. Experimental Designs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一般是是有两组: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和控制组(control group)。试验组是接受干预的一个组,控制组是不接受干预的组。然后实验人员收集数据,对比两个组的效果。这种研究方法的目的是控制住可能会对结果造成影响的变量从而使结果更具有更好的效度(validity)和普遍性(generalisability)。Useful: 当你想检测某种干预对结果的影响的时候Less useful: 当你要理解某种现象发生的原因。2. 调查问卷(Survey Research)调查问卷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研究方法。但是研究人员使用调查问卷可以达到不一样的目的,可是是事实性的(factual), 推断性的(inferential)或者探索性的(exploratory)。比如,你首先有个想法想去证明这个想法,比如你觉得所有中国留学生都爱中餐,然后你去发问卷调查。或者是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去推断出一个结果,比如你不知道中国留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菜,然后发个问卷去调查,得出大部分都爱吃炸鱼薯条。但是使用调查问卷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信度问题(Reliability), 也就是这个问卷到底靠不靠谱,能不能收集到准确的数据。一般情况下,做研究最好可以使用和调整别的研究中已经用过的问卷。如果条件不允许,需要自己设计问卷,在正式收集数据前,一定要做试点研究(pilot study)。Useful: 当你想大致了解目标想法的时候Less useful: 当你想了解每个人具体的细节(details)3. 案例研究(Case study)案例研究一般是关注在一个或者多个案例上,然后仔细研究每个案例,从而从中寻找出有价值的经验/教训进而思考如何可以有更广泛的应用(wider application)。使用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能需要更严谨逻辑和严格的标准和去分析每个例子,作对比(comparison)。尽管案例研究不能证明一种理论(prove a theory),但如果有具体的例子不符合理论,它可以用这个例子来反驳这种理论(这就是research gap 啊!!!!)。Useful: 当你想要更进一步了解某个例子或者这个例子跟别的例子的相同和不同的时候。Less useful: 想要通过一个或者几个例子的数据去总结一个普遍的观点。4. 民族志 (Ethnography)民族志的研究,研究者一般将自己沉浸在(immersed)研究环境中,成为被研究群体的一部分。研究人员一般需要与目标群体一起生活在一起,进而从内部了解目标群体。比如你如果想了解和尚的日常生活,那你就要去寺庙跟和尚们生活在一起,所以民族志研究一般都是时间比较久的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Useful: 如果你是一个组织内部的人员,这个方法是很有用的。比如你是一个学校的老师,每天都要去学校教书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学生在一起,那你去研究学校学生的学习行为就可以采用民族志的研究。Less useful: 当你需要客观的研究一个问题的时候。总结这次讲了四个可能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几种研究设计(Methodology),但是实际研究中远远不止这四个。不管什么样的研究设计,一定要根据你自己的研究问题去选择,还有就是对自己好点,别为难自己。

郅都

傅高义研究中国文化,其实缘起哈佛大学教授的一次建议

哈佛大学荣休教授、美国知名中国研究学者傅高义(Ezra F.Vogel)于美国当地时间2020年12月20日去世,享年90岁。此消息甫一发布,就引起了中国学术界和媒体圈不小的震动。人们纷纷撰文,或回忆与他交往的点滴,或评价他的著作对中国现代史研究的贡献。傅高义应该算是少有的名声溢出学术圈之外的中国学专家。尤其是他在81岁高龄写就的巨著《邓小平时代》,在中美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傅高义后来也坦言,写这本书的“目标本来不是为了中国人写的,而是为了美国人,应该让他们多了解中国”。但傅高义没有想到,这本书同样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欢迎。中国读者也迫切希望自己能在一位“老美”的著作里,找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并最终实现了让全世界都瞠目结舌的中国发展图景。“他者”眼光的好处,在于作为局外人,更能在不疑处有疑,在我们耳熟能详、日用而不知的故事、政策背后发现它的独特性,以及当事人为之做出的鲜为人知的努力。不过,在众多悼念文章以及此前对傅高义著作的评价中,大部分人并没有注意到傅高义著作中“他者”眼光的重要价值。而且,傅高义也并非仅仅是中国问题专家,他对日本、韩国的研究,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在中日两国都被尊为“中国通”和“日本通”。此外,傅高义也并非是一名历史学家,正如他自己所言,他是一名社会学家,“了解全面的社会就是我的目标”。▎从精神疾病研究到日本社会研究1930年,身为犹太人后裔的傅高义,出生于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特拉华市。20岁时,傅高义从卫斯理安大学毕业。当时的傅高义,有志于研究美国的社会福利。按照傅高义自己的说法,由于他父母是从欧洲移民来到美国,在美国生活得比以前幸福,导致他开始思考其中的原因。作为外来者的傅高义,从小就学会了用“他者”眼光看待周遭的世界。随后,傅高义来到军队服役。当时,正赶上朝鲜战争爆发,傅高义认为,自己运气好,没有被分配到前线,而是在一家精神病医院工作了两年。两年来的所见所闻,燃起了傅高义对于精神疾病研究的兴趣,因此,当他考入哈佛大学之后,他就打算专门研究美国家庭、美国社会和精神疾病的关系。也是在此时,出现了对他后来学术研究转向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契机。傅高义的导师、哈佛大学著名人类学家弗洛伦斯·克拉克洪对他说:“你从来没有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过。未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你如何理解美国社会?在你决定教书之前,应该负笈海外,在一种迥然不同的文化中生活并浸淫其间。”因为克拉克洪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曾参与过美国战时情报处的工作,对日本人的价值观和民族性多有研究,因此她建议傅高义前往日本从事田野调查。就这样,傅高义携他的第一任妻子以及一岁的儿子来到日本。在日本,傅高义原本打算重点比较孩子情绪失调的家庭和那些孩子健康的家庭,但他发现,日本的情况与美国的情况别无二致,即情绪失调的儿童成了父母关系严重紧张的替罪羊。此外,在田野调查中,傅高义发现,日本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军国主义统治,在二战之后成为战败国,经济萧条,很多家庭的父亲或儿子死于战火,但是日本人却能够成功地维持有条不紊的生活,免于绝望与混乱,并在二十年里成功地在经济、社会和心理方面做出了调整。傅高义发现,这与日本形成的新中产阶级,也就是“工薪族”有关。于是,傅高义决定转换研究内容,开始对日本M町(即真间町,千叶县市川市的一个行政区)的工薪族进行了两年的田野调查,并最终于1963年出版了《日本新中产阶级》一书。在书里,傅高义从教育、婚姻、工作、礼仪、价值观、家庭等方面,分析了工薪族为何能够取代老中产阶级(即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小型独立机组企业或小公司雇员),成为战后日本发展的中坚力量。这本书的研究方法,深受当时甚嚣一时的帕森斯“结构社会学”理论的影响。正如傅高义后来所说,帕森斯的研究就是“要系统地考虑经济、社会和政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都要考虑,所以我受到他这方面的影响比较大”。虽然后来,帕森斯在美国成为“过街老鼠”,学生们都以讽刺他为能事,但帕森斯潜移默化的影响,贯穿了傅高义一生研究的始终。正是傅高义用“他者”眼光,对异域社会竭泽而渔的研究,才能让他的研究经过了几十年依旧没有过时,成为美国人了解东亚国家的一个窗口。▎从日本研究到中国研究1961年,傅高义获得博士后的资助,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这个时候,作为少有的到过东亚国家的美国学者,傅高义成为人们眼中的东亚研究学者。于是,一位教授建议他:“要是你想研究东亚的话,你为什么不学习中文?”傅高义深以为然,开始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并被当时哈佛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开山人物费正清看重,请他加入了东亚研究中心执委会,并开始在哈佛任教。傅高义转向中国研究的时候,正是中美关系最紧张的时刻。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因为意识形态问题,美国政府在各个大学建立中国学研究机构,开启了对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农业以及区域的研究。1963年,由卡内基基金会资助的教育和世界事务协会在香港成立。当时,中国内地对大部分西方学者关闭,还未回归的香港成为了各国观察中国事态的主要窗口之一。傅高义也于此时到香港生活了一年。在香港,傅高义看到广州发行的报纸,决定研究广东社会的发展状况。1969年,傅高义在美国出版了《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和政治(1949-1968年)》。傅高义在这本书中详细分析了广州的社会状况,着重探讨了共产党军队解放广东之后,如何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以及共产党带给广东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和进步,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充分肯定。费正清称这本书是社会学家如何从外部世界研究共产主义的杰出范例。▎成为“中国通”和“日本通”随着《日本新中产阶级》和《共产主义下的广州》的出版,傅高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亚研究专家。1973年,当费正清退休之后,傅高义成为了哈佛东亚研究中心的主任。在担任主任时期,傅高义发挥了作为社会学家的优点,组织了专题讨论会、午餐会和工作坊。傅高义后来笑言,自己擅长搞关系,交朋友。傅高义开放的心态以及社会学的回访心态,让他在未来的二十多年里先后写出了《日本第一》和《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两本著作。前者是傅高义有感于日本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原本处处领先的美国,到了七十年代,很多方面已经被日本所超越。那么,这个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的岛国,是如何实现经济腾飞的呢?傅高义继续沿用结构社会学的理论,从知识、政府、政治、企业、基础教育、福利和犯罪控制的层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全书的最后,傅高义提出,美国人应该放弃骄气横溢、老大自尊的包袱,拜日本为师,学习日本模式。这本书后来被翻译到日本之后,销量超过了100万册,是日本非小说类翻译作品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很多日本企业家都以能够见到傅高义并与之攀谈为荣。正因为有了前者的成功,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广东省政府邀请傅高义来到广州继续做研究,希望借傅高义的妙笔,向美国人宣传中国的改革成果。傅高义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在广州走访调查了70多个县,并最终于1989年写出《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在这本书里,傅高义主要介绍了广州的改革模式以及改革动力,并对未来中国的改革做了预测及分析。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化解当时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对中国的敌视态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部书的写作,为他后来写作《邓小平时代》奠定了重要的人脉和资料基础。接下来,傅高义继续开拓他的研究版图,又先后撰写了《亚洲四小龙:东亚现代化的扩展》(1991),并与韩国高丽大学金炳周合作主编了《朴正熙时代》(2013)。值得一提的是,“亚洲四小龙”的说法虽然形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但只是在傅高义使用之后,这一概念才成为讨论新兴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典范用语。1995年夏天,傅高义以65岁的年纪,再度担任哈佛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退休之后的傅高义,预见到未来中国将在东亚乃至世界格局中占据主导的地位,于是,他决定开始写作《邓小平时代》,通过分析邓小平的人生和事业,揭示近年来塑造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邓小平时代》完成之后,傅高义已经超过80岁高龄。但他仍然没有停下脚步,当他有感于中日之间因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剑拔弩张,美国某些政客叫嚣中国崛起是东亚乃至全球的威胁时,傅高义写作了《中国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希望通过追溯两国不断交流、互相学习的历史,弥合现实的创伤,让中日双方成为彼此尊重的伙伴,同时向西方传达出中国人天性中的善意。当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美国和中国展开贸易战的时候,傅高义与近百名美国前高官学者发表联合公开信,呼吁美中应共同合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全球性危机。追溯傅高义的一生,我们能够看到,正是他所带来的珍贵的“他者”眼光,尤其是对中日两国社会的全面调查和研究,才能让他的著作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没有随着时间而湮没。(原标题:傅高义:“他者”的眼光)来源:北京晚报作者:宋晨希流程编辑 :L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