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重要发现!德国生物信息学家发现新冠病毒新弱点空印盒

重要发现!德国生物信息学家发现新冠病毒新弱点

科技日报记者 李山近日,德国的生物信息学家通过计算机模型识别出人体中一种对新冠病毒繁殖至关重要的酶,如果抑制这种酶,病毒就会停止繁殖而不影响宿主细胞。该研究有助于找到对抗新冠病毒感染的新方法。除了疫苗,寻找有效的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药物也是战胜疫情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来自德国感染研究中心和蒂宾根大学的德尔格博士及其团队通过一种新颖的方法发现了新冠病毒的一个弱点,可以用来开发针对性的药物。生物信息学家使用计算机模型识别出了一种对病毒至关重要的人类酶。德尔格博士说:“如果我们关闭这种酶——鸟苷酸激酶1(GK1),病毒就会停止繁殖而不会影响宿主细胞。”德尔格领导的研究团队从2020年1月就开始进行有关新冠病毒的研究,他同时还是蒂宾根大学的青年教授,负责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生物学研究,重点是优化生物技术过程和分子水平上疾病的发展和进程。他们成功开发出带有新冠病毒和人类肺泡巨噬细胞的集成计算机模型。巨噬细胞主要负责防御肺泡中的异物,德尔格说:“(此前)关于这些巨噬细胞已经有一个复杂的计算机模型,为了研究新冠病毒我们进一步进行了开发。”模型的起点是病毒已经渗透进入宿主(即模型中的人类肺泡巨噬细胞),并且已经对其进行重新编程。假如病毒想要产生新的病毒颗粒并传播,那么它必须使用来自宿主的材料并迫使宿主细胞产生新的病毒成分。德尔格说:“病毒在宿主中使用的生化反应已经被整合到了模型中。我们首先分析病毒的成分,然后计算出产生病毒颗粒所需的材料,并查看病毒感染期间宿主细胞中的生化反应如何发生变化。”在所谓的流量平衡分析中,科学家们系统地测试了在受感染的细胞中与未受感染的细胞中哪些生化反应发生的情况不同。通过这些反应,他们可以开始进一步的实验。通过专门关闭选定的反应,他们追踪了对病毒特别重要的过程。例如,在鸟苷酸激酶1关闭时可完全阻止病毒繁殖。在肺泡巨噬细胞中这种酶在核糖核酸(RNA)构件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对新冠病毒RNA的构成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德尔格解释说:“没有GK1病毒就无法复制,但是人类细胞却可以切换到其他生化代谢途径。”如果想用活性成分抑制酶而又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副作用,这是重要的先决条件。目前,德尔格团队正与弗劳恩霍夫分子生物学和应用生态学研究所的伯哈德·艾林格尔博士合作,测试抑制剂对新冠病毒的有效性。一些酶的抑制剂是已知的,位于汉堡的弗劳恩霍夫研究所有一个完整的库,包含5600多种活性物质,最关键的是所有这些物质都已被批准可以安全地用于人体。即便如此,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找到合适的活性成分之后,还必须进行严格的试验。先在动物中,然后在人体中。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完整地掌握活性成分和免疫系统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专家们预计,如果一切顺利,这种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在经过临床试验后,最早可能会在2021年年底获批。艾林格尔解释说:“也许我们不能百分百抗击这种病毒,而只会阻止90%或85%的病毒繁殖。但只要为免疫系统赢得足够的时间,结果就显而易见。此外,值得期待的还有,这种针对病毒的基本方法能够适用于新冠病毒的所有突变。”编辑:张爽审核:王小龙

安吉儿

德国科学家发现新冠病毒新弱点,人体中有影响病毒繁殖的酶

近日,德国的生物信息学家通过计算机模型识别出人体中一种对新冠病毒繁殖至关重要的酶,如果抑制这种酶,病毒就会停止繁殖而不影响宿主细胞。该研究有助于找到对抗新冠病毒感染的新方法。除了疫苗,寻找有效的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药物也是战胜疫情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来自德国感染研究中心和蒂宾根大学的德尔格博士及其团队通过一种新颖的方法发现了新冠病毒的一个弱点,可以用来开发针对性的药物。生物信息学家使用计算机模型识别出了一种对病毒至关重要的人类酶。德尔格博士说:“如果我们关闭这种酶——鸟苷酸激酶1(GK1),病毒就会停止繁殖而不会影响宿主细胞。”德尔格领导的研究团队从2020年1月就开始进行有关新冠病毒的研究,他同时还是蒂宾根大学的青年教授,负责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生物学研究,重点是优化生物技术过程和分子水平上疾病的发展和进程。他们成功开发出带有新冠病毒和人类肺泡巨噬细胞的集成计算机模型。巨噬细胞主要负责防御肺泡中的异物,德尔格说:“(此前)关于这些巨噬细胞已经有一个复杂的计算机模型,为了研究新冠病毒我们进一步进行了开发。”模型的起点是病毒已经渗透进入宿主(即模型中的人类肺泡巨噬细胞),并且已经对其进行重新编程。假如病毒想要产生新的病毒颗粒并传播,那么它必须使用来自宿主的材料并迫使宿主细胞产生新的病毒成分。德尔格说:“病毒在宿主中使用的生化反应已经被整合到了模型中。我们首先分析病毒的成分,然后计算出产生病毒颗粒所需的材料,并查看病毒感染期间宿主细胞中的生化反应如何发生变化。”在所谓的流量平衡分析中,科学家们系统地测试了在受感染的细胞中与未受感染的细胞中哪些生化反应发生的情况不同。通过这些反应,他们可以开始进一步的实验。通过专门关闭选定的反应,他们追踪了对病毒特别重要的过程。例如,在鸟苷酸激酶1关闭时可完全阻止病毒繁殖。在肺泡巨噬细胞中这种酶在核糖核酸(RNA)构件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对新冠病毒RNA的构成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德尔格解释说:“没有GK1病毒就无法复制,但是人类细胞却可以切换到其他生化代谢途径。”如果想用活性成分抑制酶而又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副作用,这是重要的先决条件。目前,德尔格团队正与弗劳恩霍夫分子生物学和应用生态学研究所的伯哈德·艾林格尔博士合作,测试抑制剂对新冠病毒的有效性。一些酶的抑制剂是已知的,位于汉堡的弗劳恩霍夫研究所有一个完整的库,包含5600多种活性物质,最关键的是所有这些物质都已被批准可以安全地用于人体。即便如此,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找到合适的活性成分之后,还必须进行严格的试验。先在动物中,然后在人体中。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完整地掌握活性成分和免疫系统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专家们预计,如果一切顺利,这种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在经过临床试验后,最早可能会在2021年年底获批。艾林格尔解释说:“也许我们不能百分百抗击这种病毒,而只会阻止90%或85%的病毒繁殖。但只要为免疫系统赢得足够的时间,结果就显而易见。此外,值得期待的还有,这种针对病毒的基本方法能够适用于新冠病毒的所有突变。”(原标题 德国生物信息学家发现新冠病毒新弱点 人体中有影响病毒繁殖的酶)来源:科技日报

樊迟

华人讲述⑨丨德国神经生物学在读博士眼中的“德式防疫”

疫情期间医院工作人员的免费午餐封面新闻记者 汤晨“人在国外,家人和国内美食是我最惦记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截止4月2日,远在欧洲的德国确诊病例数已超84000例,超过中国,仅次于美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但德国却有着极低的死亡率,死亡病例占比不到1.5%。小袁来自中国南方某海滨城市,目前正在德国拜仁州的一所大学攻读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虽然说是博士阶段的学习,但在德国,博士学习阶段等同于一份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尽管现在德国已经实行了比较严苛的“禁足令”,但还是会偶尔去实验室进行必要实验。因为专业和医学科研有关,小袁所在的实验室就在大学医院内,目前也收治了一些新冠肺炎的确诊病患。医院第一时间的重视“作为一个人在医院但不在一线的科研人员,看到医院随时都能有病毒信息的及时通告,我觉得很安心。”小袁表示,相对德国当地普通人而言,医院对于病毒的认知要超前一些。在1月30日,德国出现零星病例的时候,普通人可能不太重视,觉得中国是一个遥远的国家,但医院很快就成立了专门新冠病毒小组,并且会不定时的给医院所有人员发邮件通报。每天都会收到医院的邮件通告到2月底意大利开始爆发的时候,医院邮件的更新就开始频繁了起来。随着德国疫情的升级,邮件也越来越多。3月中旬,小袁所在的医院取消了所有非必要的手术,为可能增长的病例腾出床位。此外,医院还召集了退休的医护人员和医学生,为可能的人手短缺做准备。“所有的信息都会通过邮件抄送给每一位医院的人员,信息归纳很细致,包括会公布所在城市的病例数,周边区县的病例数,每日医院的检测数量,以及检测呈阳性的数量。”“德式防疫”关键是检测力度“检测率高带来的是更加真实的数字,比较能够反应真实情况,这也是包括我在内很多德国留学生没有惊慌失措的原因。”小袁读过关于德国死亡率低的一些报道,她认为,德国的死亡率低,与德国的检测率高有很大的关系。不是说德国人体质多好,主要是德国的地方上一直有检测权。其他重灾区例如美国,CDC会独占这个检测权,直到疫情全面蔓延了才放权。德国一开始就没有这种状况,虽然上涨的新增确诊病例很多,数字很令人心惊,但是较低的死亡率反映出医疗体系可以支撑的情况。医院张贴的“如何佩戴口罩”此外德国的医疗资源确实很雄厚。比如小袁所在医院就有病毒所,并且有新冠病毒检测能力,虽然这家医院是所在城市最大的医院,但城市常住人口也就只有十多万。此外,医院甚至还配有专门的ECMO中心以备不时之需。目前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医院已开始收治一些意大利的重症病患。小袁认为德国的医疗体系设置也比较合理。德国的看病转诊制度很严格,一般由家庭医生先做初步判断,大家不会一窝蜂地去医院,医院资源不会被严重挤兑。疫情升级之后,医院和政府开通了非常多的热线。如果你觉得出现疑似症状,就可以拨打这些电话,然后会有医疗人员会上门测试。不会让潜在的感染者大规模地暴露在医院,防止出现交叉感染。除特殊情况外,医院已禁止探视希望归国留学生得到理解“很多留学生年纪很小,一个人远离家人,在国外读书本就不易,疫情严重后可能会面临更窘迫的状况。”当前,国内对于海外留学生是否应该赶在疫情期间回国有着不同的声音。“在不一样的立场下会有不同的看法,存在不同的意见很正常。”但小袁对记者表示,她还是比较同情那些年纪较小的海外留学生,“很多学生在武汉疫情暴发时同样很关心国内情况,也会为国内疫情感到焦急。他们现在遇到了不理解的声音,内心应该挺难过的。留学生回国的初衷肯定不是“投毒”心态,很多人确实担心国外疫情失去控制,有的可能也是这种情况下,只身一人在海外比较无助,想和家人在一起吧。”不过小袁也表示,自己可能稍微年长一些,没有特别焦虑,也可以维持现阶段的生活,所以在家待着是她认为更稳妥的选择。大街上空荡荡“很多留学生的签证银行卡也存在到期注销的情况。他们确实也挺不容易的,这么多的辗转回到中国。现在回国人员的隔离流程也开始规范统一了,我也希望这能够为两边不同的声音的和解带来一些可能吧。”大约是在春节前后,小袁说当时自己看到关于国内疫情的新闻时特别担心,每天都在群里叮嘱家人要戴口罩,勤洗手,注意安全。“现在他们反过来叮嘱我,我还有点儿‘不耐烦’啦!”家人和朋友都会来关心我一个人在国外居家不出门会不会太闷。“其实还好,人在国外,家人和国内美食是我最惦记的,像是火锅、椒麻鸡、蒜泥白肉这些……”

灵祐

「录取捷报」DKFZ|海德堡博士录取

刘同学是国内某双一流高校的肿瘤专业硕士在读,方向为头颈肿瘤和肿瘤心理学,加入服务时雅思未考,录取后雅思考出7+。该同学的申请经历是比较特殊的,因为不仅申请了个人导师制,我们还为其申请了DKFZ结构化奖学金,已经拿到了实地面试的机会,但刘同学自己主动放弃了。下面我们就将他的选择和经历为大家娓娓道来,让后来的佑途教育学子们能够基于他的经历,有一些思考和准备。本文内容较多,包括曲折申请,面试略影,以及DKFZ国际博士项目介绍,可能需要3分钟左右才能阅读完毕。曲折申请前期准备和尝试刘同学是7月初加入服务的,恰逢暑期(严格说来,德国大学在暑期是不关闭的,但是大学员工包括教授,工作人员如管理员,助理等都会在暑期休假,时间2-6周左右不等,从7-8月都有可能,9月初基本上都会回归正常的上班时间)。因此我们利用7-8月的时间指导其办理了申请材料,同时收集了简历,推荐信,以及动机信的素材,并根据素材完成了简历和推荐信。进入9月,教授和员工们大部分回到工作岗位,我们也就开始了套磁的内容。刘同学加入服务时就指出希望进入德国top4的医学院学习。在此情况下,我们也直接集中在top4的院校进行申请。刚开始时,申请不算顺利,有一些官网显示在的教授,已经退休(申请博士,要注意这点,官网显示内容可能不及时更新,导致信息不对称),也有一些老师自己不想招生,推荐给其它院校的教授,但院校排名不那么理想。期间刘同学一直很淡定,我们也有信心给他拿下top4的录取,因此心态都比较平稳。在持续不间断的录取下,在10月末,我们终于迎来了DKFZ的一位老师的回复。老师说目前他没有空位,但如果申请CSC的话会考虑。基于此,我们进一步与教授进行沟通,并表示会申请CSC,同时告知了教授雅思考试的计划,说好雅思考完后跟教授进行沟通。雅思考完出分后,刘同学取得了7+的成绩,我们立刻将分数发给教授并约好了面试。我们提前与刘同学进行了面试培训,普及了常规的一些面试问题。果然一切都很顺利,面完教授就说会出一个有条件录取,我们的心也暂时放下来了,不过刘同学还是很担心会拿不到CSC,导致录取不作数。在这点上,我们要提醒下,申请各个环节最重要的就是获得导师的认可,拿到邀请函,即便邀请函限制CSC,后面没拿到,也可以跟导师商量改邀请函的细节,所以不用担心。结构化德方奖学金申请申请完后,导师鼓励刘同学申请DKFZ international PH.D program,并且表明即便这个结构化的奖学金项目没有拿到,也不影响他的录取和入读,因此我们也极力鼓励刘同学进行尝试并协助刘同学顺利完成了申请。DKFZ的效率非常高。项目1月5号截止,1月18号已经完成了初审并通知刘同学参加第一轮的skype 面试。之后1月24号第一轮面试结果出来,通知是否可以参加第二轮实地面试。虽然过了第一轮,且刘同学的实力也有实力拿下第二轮的录取,但因为种种个人原因,刘同学不能参加第二轮海德堡实地面试,我们也尽全力劝了刘同学抓住机会。最后刘同学还是拒绝了实地面试,虽然很遗憾,但我们仍然尊重他的决定。还好,柳暗花明,刘同学最终拿下了CSC的奖学金,为这次的申请顺利画上了句点。我们也衷心祝福刘同学在德国的一切顺利。关于DKFZ国际博士项目正如校方原文介绍,DKFZ的国际博士项目是附属于海德堡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结构化项目,DKFZ是欧洲最全面、最全面的癌症研究机构之一,也是赫尔姆霍尔茨协会国家研究中心的成员。DKFZ 国际博士课程有着系统的培养体系,通过综合培训活动、研讨会、海报、教学和学生主导活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博士教育,该计划使学生对博士研究有深入的了解。DKFZ的博士项目每年有2次招生,夏季和冬季,冬季一般是1月5号左右截止;夏季一般是7月5号左右截止。该项目每季招生一般是15%左右或者以下的录取概率。申请DKFZ的老师,大部分老师会推荐直接申请该结构化的项目,除非学生自带奖学金如CSC等,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申请临床科学家奖学金项目。面试经验刘同学参加了两次面试。第一次跟教授的面试经验大概如下:第二次跟DKFZ的小秘面试如下:很多德国院校都有结构化项目,以其要求高,竞争大,很多同学申请时都绕道而行。作为具备为学生争取美国Top50院校全奖实力的机构,我们愿意为大家尝试德方的奖学金申请,不过也需要学生本身具备过硬的实力,相互配合,一起努力,才能拿下更好的录取。最后,友情提示,图片才是精华,别只顾着看文字,不看图片,阅读校方原文信息很重要。 end 还想了解更多?联系佑途教育,一起讨论本文真实案例,版权为佑途教育(youtoo6666)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四心

这位中国科学家了不起啊!3次被德国著名大学授予博士学位

本文由掌桥科研整理,平台提供中外文献检索获取,拥有1.3亿+篇,中外专利1.4亿+条,月更新百万篇,是科研人员与硕博研究生必备平台之一贝时璋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位主人公,是中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贝时璋(1903.10.10-2009.10.29)幼时启蒙1903年,贝时璋出生在浙江省镇海县滨临东海的憩桥镇上,父亲是德商洋行的一位职员,1911年春,贝时璋进镇海县憩桥镇进修学堂学习,1913年秋,贝时璋进镇海县贵驷桥宝善学堂学习。在1915年贝时璋进入了德国人办的“德华学校”上中学,这所德国人办的学校内有许多理科方法的基础书籍,覆盖面很全,在此期间,他学到不少理科方面的启蒙知识,同时也萌生了一种想法——他想更多地知道自然的奥秘。留学生涯1919年,贝时璋考入了同济知工专门学校(后来的同济医科大学),先在德文科,后升入医预科,于1921年,他在医预科毕业后留学德国。先后就读于福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图宾根大学,在1928年3月,贝时璋于土滨根大学毕业,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注:1922年秋,贝时璋转德国慕尼黑大学, 1923年秋,贝时璋转学到土滨根大学。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图宾根大学任助教,在著名的实验生物学家J.W.哈姆斯(Harms)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在德国土滨根大学时,贝时璋开始研究无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和再生等问题。当时他在哈姆斯教授指导下研究了线虫的生活史、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和再生等。回国后在浙大又开展了轮虫的细胞常数和再生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在德国的八九年里,贝时璋受到德国传统的严格的生活规律和深刻的学术思想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科研生涯有很大的影响。浙大任教1929年秋,贝时璋在接到母亲病危的电报后,告别图宾根大学,返回祖国,之后被浙江大学聘为副教授(1930年8月),并着手筹建了浙大生物系,当时国内生物系师资相当匮乏,这对于年轻的贝时璋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不过他并没因这样的艰苦的条件而退缩,反而是积极。浙大原本计划从8月1号开始正式聘请贝时璋,开始正式发工资,但是贝时璋告诉学校,他愿意不要工资,希望提前到校,着手这些准备工作。于是,等到9月份开学时,一切的仪器、挂图都准备好了,贝时璋就这样开课了。1937年,由于抗日战争的影响,浙江大学被迫迁移,贝时璋随校西迁贵州,在生活和工作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贝时璋仍勤勉不懈地从事科学探索。在浙大任教期间(20年),他培养出不少著名的实验生物学家,如朱壬葆、江希明、姚鑫、陈士怡、王祖农、陈启鎏、朱润、徐学峥。创立学说贝时璋主要研究包括动物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再生、中间生、性转变、染色体结构、细胞重建、昆虫内分泌腺、甲壳类动物眼柄激素等方面,其中尤以关于细胞重建的研究最为突出,并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创立了“细胞重建学说”。1932年春,贝时璋在杭州郊区松木场稻田采集到的丰年虫中,就发现了中间性个体。这是首次被报道。贝时璋不仅根据染色体和第二性征将这些中间性个体分为5种类型,并研究了它们性转变过程中生殖细胞的变化,观察到细胞的解体和细胞的重新形成。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研究成果,即建立细胞重建学说的创始性成果。但这个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不得不得停止了研究。以后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开展,直至1976年,“十年动乱”结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贝时璋才又有机会和条件与一批年轻的工作人员一起对细胞重建这一课题继续开展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说过细胞可以重建而不由分裂产生,因为自1871年以来,“细胞分裂为产生细胞的唯一途径”一直被生物学界奉为金科玉律。1958年,在贝时璋的主持下,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该学科的专业研究机构之一,这也标志着生物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正式设立。1958年至1983年间,贝时璋一直担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几十年间,他开拓了我国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的研究,指导了我国核爆炸实验对动物本身及其远后期辐射效应研究和我国第一批生物火箭动物飞行实验等重大研究,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个人荣誉1、鉴于贝时璋长期从事实验细胞学研究取得的成就,德国土滨根大学又于1978年、1988年和2003年三次授予博士学位。2、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被邀任荷兰国际胚胎学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被选为荷兰国际胚胎学研究所委员,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逝世与纪念2009年10月29日上午,贝时璋在北京逝世,享年107岁。中国国家天文台将1996年发现的第36015号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2008年10月10日,贝时璋院士105岁寿辰暨铜像落成。2011年5月25日,镇海区人民政府、浙江省邮票局、宁波市邮政局联合主办的《中国现代科学家(五)—贝时璋纪念邮票》首发。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搜狗百科、《一代宗师贝时璋:用生命探索生命》、《大师集 之 贝时璋》、《生物学家 | 36015的小行星的命名-贝时璋》、中国科学院院士介绍等。

绳墨杀焉

两名海归博士的互怼:在海外留不下来,你就是个十足的失败者

一名留学博士回国了,过上了相夫教子的生活。在德国读博4年,导师不强求发文章,正常毕业,本想着能在德国找一份工作,但最终还是考虑家庭的关系,回到了国内,找到了一份研究所职员的工作,生活和许多正常人一样,简单而温馨。如下便是这名海归博士的自述。回国已经一年半,但是德漂的生活貌似已经经历过了一个世纪。留学的岁月是寂寞孤独的,因为繁重的实验、毕业的压力,也因为置身于遥远的国土。可是,人不能一辈子做一种身份,以前呢,是好学生,乖学生,留学生,于是在回国后的这一年半里,彻底告别了求学。回国,因为有了家而使人焕然一新了,但遗憾肯定是有的。生物学里的植物学科,实验周期本来就很漫长,德国读博,做基础理论研究,实验没少做,结果也不错,也没少努力。但课题是老板的,人家说要发文章就发,说不发,你根本得不到。在德国,博士不发文章毕业,很正常。但在国内,博士没有文章,就等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想对用人单位说,德国人学术态度是宁缺毋滥,不是自己不努力,是老板瞄准的根本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学术上长远的目的。可是,谁会去理会你,没有文章就是没有,连面试资格都不会给的。所以,挺自卑的,都怪自己学业不精,做不出让老板更满意的能发出文章的实验。看看别人动不动就发十几篇,影响因子又那么高的真正海归们,连继续做学术的勇气都没有了。关于博士期间是否要发表文章,这名海归博士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视博士期间的研究是一份工作,工作就是做好本职,做自己该做的,尽职尽责去做好。目前人们都把文章当作事业进步的敲门砖,事实上本应如此。但如果只去追求文章,而把本应的工作没做好,那么在我的世界观里,和没有文章差不多。事业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不抛弃不放弃,一辈子致力于此的工作。我不是科学家,谈不上为科学奋斗什么,但是,为其努力,添砖加瓦,做一小丢丢就满足了。如果你学术做得很好,发了很多文章,但是回过头发现自己没有太热爱它,而是只想着怎么做实验才能高效出文章的话,那么,我觉得还是不发文章的好。这样的观点引发了另外一名留学博士的不满,其直言楼主就是个失败者,是海归博士中的反面教材:读了四年都没能留下来,还要回国与国内博士竞争。如下是这名博士的反驳。我现在英国,博士最后一年,已经7篇SCI文章。其中3篇是跟导师的课题有关,署了导师第2作者;另外4篇跟项目课题无关,属于我自己业余的探索。给导师看后,导师划掉了自己的名字,谦虚地说自己没有贡献,但鼓励我发表。根据一篇自己探索的文章内容,数据挖掘技术,结合工业实际问题,我给导师写了一个Proposal。导师看后,润色一下,略改几个字,申请了EPSRC。最近,批下来70万英镑的科研项目基金。为此,导师已经邀请我,毕业后留在这里,做3年博士后。并且说,3年后,科研项目的合作单位英国BP石油公司,将保证雇佣我。所以,无论国外还是国内,找工作,很难,那是对你而言,对别人,不一定如此。言语之中,这名海归博士自认为比上一名海归博士要成功。不同的观点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的参与者大多是博士同行。其中有几名博士同行的回复得到众多人的点赞。每个人读博的目的都各有不同。找到自己最满意的生活方式就是最大收获了。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万人瞩目的精英成功者,但是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有人无法理解你只是他原本就和你不在一个世界,他不知道他的成败得失与他人没有半毛钱关系,他也无权对你横加指责。最可悲的是,有些人在世界上走一趟,最简单的尊重二字却永远学不会。一名同样在海外漂着的男生路过表示支持楼主,德国博士,生物和化学方向找工作很难,那些德语好的硕士和本科留下的机会会比较大一些。德国对教育的投入大,博士博后位置相对来说好找。其实很多时候博士背负了太多,也迷惘了很多,楼主能够看清自己想要什么,知足常乐真的很好。发文章当然是一部分,但是完全为了文章的博后,跟投机倒把者有何区别,一篇好文章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呵护,不投入万般精力,是做不到的。强烈鄙视找工作只看文章的国内学术圈和高校圈,真想看一个人学术水平,让他或者她拿毕业答辩的PPT出来给讲半小时,再问半个小时,也就知道大概了。发了Nature的也许真牛,但不发的也不代表是渣。所以对于这些海归博士的不同观点,各位读者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评论,我是教育向前冲,关注教育,漫谈教育二三事。图文等部分素材源自网络,侵联删。

诞信相讥

德国生物信息学家发现新冠病毒新弱点

近日,德国的生物信息学家通过计算机模型识别出人体中一种对新冠病毒繁殖至关重要的酶,如果抑制这种酶,病毒就会停止繁殖而不影响宿主细胞。该研究有助于找到对抗新冠病毒感染的新方法。除了疫苗,寻找有效的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药物也是战胜疫情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来自德国感染研究中心和蒂宾根大学的德尔格博士及其团队通过一种新颖的方法发现了新冠病毒的一个弱点,可以用来开发针对性的药物。生物信息学家使用计算机模型识别出了一种对病毒至关重要的人类酶。德尔格博士说:“如果我们关闭这种酶——鸟苷酸激酶1(GK1),病毒就会停止繁殖而不会影响宿主细胞。”德尔格领导的研究团队从2020年1月就开始进行有关新冠病毒的研究,他同时还是蒂宾根大学的青年教授,负责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生物学研究,重点是优化生物技术过程和分子水平上疾病的发展和进程。他们成功开发出带有新冠病毒和人类肺泡巨噬细胞的集成计算机模型。巨噬细胞主要负责防御肺泡中的异物,德尔格说:“(此前)关于这些巨噬细胞已经有一个复杂的计算机模型,为了研究新冠病毒我们进一步进行了开发。”模型的起点是病毒已经渗透进入宿主(即模型中的人类肺泡巨噬细胞),并且已经对其进行重新编程。假如病毒想要产生新的病毒颗粒并传播,那么它必须使用来自宿主的材料并迫使宿主细胞产生新的病毒成分。德尔格说:“病毒在宿主中使用的生化反应已经被整合到了模型中。我们首先分析病毒的成分,然后计算出产生病毒颗粒所需的材料,并查看病毒感染期间宿主细胞中的生化反应如何发生变化。”在所谓的流量平衡分析中,科学家们系统地测试了在受感染的细胞中与未受感染的细胞中哪些生化反应发生的情况不同。通过这些反应,他们可以开始进一步的实验。通过专门关闭选定的反应,他们追踪了对病毒特别重要的过程。例如,在鸟苷酸激酶1关闭时可完全阻止病毒繁殖。在肺泡巨噬细胞中这种酶在核糖核酸(RNA)构件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对新冠病毒RNA的构成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德尔格解释说:“没有GK1病毒就无法复制,但是人类细胞却可以切换到其他生化代谢途径。”如果想用活性成分抑制酶而又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副作用,这是重要的先决条件。目前,德尔格团队正与弗劳恩霍夫分子生物学和应用生态学研究所的伯哈德·艾林格尔博士合作,测试抑制剂对新冠病毒的有效性。一些酶的抑制剂是已知的,位于汉堡的弗劳恩霍夫研究所有一个完整的库,包含5600多种活性物质,最关键的是所有这些物质都已被批准可以安全地用于人体。即便如此,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找到合适的活性成分之后,还必须进行严格的试验。先在动物中,然后在人体中。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完整地掌握活性成分和免疫系统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专家们预计,如果一切顺利,这种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在经过临床试验后,最早可能会在2021年年底获批。艾林格尔解释说:“也许我们不能百分百抗击这种病毒,而只会阻止90%或85%的病毒繁殖。但只要为免疫系统赢得足够的时间,结果就显而易见。此外,值得期待的还有,这种针对病毒的基本方法能够适用于新冠病毒的所有突变。”来源:科技日报

美则美矣

德国留学,从大专逆袭德国博士,我是如何一步步艰难走过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德国留学小姐姐“特邀作者刘三岁编写,如需转载,请务必联系授权背景介绍:作者(刘三岁)第一学历:大专,后通过“专升本”考试<非成人自考>就读于二本院校,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历及学位;硕士阶段:于 2019 年获得西安一所 985、211 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博士阶段:现在于德国某高校,攻读人工智能方向博士。备注:本文绝非“鸡汤”,只是作者单纯的记录自己的"艰辛"求学之路。如有雷同经历,欢迎和我们分享你的故事。01坎坷升本路又快到一年一度的高考了,记得那时候,每天半夜两三点还没睡,早上五点多就起来又继续学习。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没能拯救我严重的偏科。我的物理简直差到令人发指(高考理综化学、 生物几乎满分,物理却只有 30 多分)。最终我以二本的成绩选择了一所“很有名望”的大专(别问我为什么不上本科而选择了大专,那是另一段“故 事”)。入学后,心里有一百万个不满意、不舒服。那时候一心只有—“我要专升本,要抓住这第二次'高考'机会,一定要把我的专业名称从计算机应用技术换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记得在入学前的暑假,我就借了表姐的高等数学在家学了起来。所以,入学后,大家刚开始学“高数(上)”时,我基本已经学完了整个高数,包括做完了课后的每一道练习题。从专科的第二年下学期 开始,我又一次进入了“备战”状态,每天戴着耳机,最早去图书馆,最晚离开。在专升本考试即将开始的前半年多,国家通知所有一本院校不再接收“专升本”考生。这对我简直就是晴天霹雳,这意味着我再努力也就只能考一个二本。那我为什么当初不直接选择上二本呢?!(当时,就是冲着 升本可以考到一本院校,所以才选择了大专)那时候,深深的感觉自己被 “坑”了。但有什么办法呢,二本里选个好点的上呗,也只能这样了。最终, 以一直通知书“完美”结束了大专时光,准备开启本科“新生活”。02匆匆那年,本科生活由于是“专升本”,所以本科的时间只有两年。第一年主要是以上课为主, 能够明显的感觉到本科的课程和专科是有明显差别的。之前更倾向于“应用”,而现在不仅学习应用,更深入的学习了应用背后的原理。真正的做到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到了第二年,大家为了自己的前途都分别忙着参加招聘会、考研、出国等等。而我从小就是一个“执拗”的主儿,在哪跌倒,就一定要在哪里爬起来!当初没有考到自己心仪的本科院校,那我就考研, 一定要圆自己梦想。年少轻狂的我,报了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很不幸,“预料之中”的落榜。突然之间,就加入了找工作“大军”。03学历,使我自卑随着毕业生逐年增加,西安这座高校云集的城市,工作更是难找,更何况我还贴着”专升本“标签。好的企业,估计在筛选简历的时候,就把我刷掉了。后来在家人的帮助下,找到了一家稳定的单位。在那里工作了快两年以后,由于我的”第一学历“问题,只能是长期合同工,无法进入正式编制。记得那年的 10 月,我谎称去兰州玩,背着背包独自一人坐上了去往西藏的火车。(当年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下了火车,站在拉萨火车站广场上和爸妈视频,他们才知道我已身在西藏。西藏,的确是个神奇的地方。天空很蓝、很低,白云像棉花糖一样挂在天上,感觉伸手就能抓到。在这里,无论你是失业、失意还是失恋,分分钟你就能被治愈。在西藏的 15 天,整个人是放空的,有时坐在广场上看着雄伟的布达拉宫,一看就是一下午;有时在大昭寺前,晒着太阳看着虔诚的朝拜人;有时坐在酒店的院子里,戴着耳机,沐浴着阳光想着该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第 14 天,我给单位主任打了电话说“我要离职,回去后补办离职手续”。从西藏回家,处理好一切,我对自己说:这是给自己最后的一次考研机会。我知道接下来一年,我将承受很大的压力。但这次工作中,因学历而造成的打击、自卑和心里阴影,让我实在不想背上这些,去过自己的余生。04考研,背水一战我总是喜欢不给自己留任何后路,把自己逼到“绝路”上才能激发更大的潜能。复习就必须要有复习的样子,严格的执行自己的学习时间表,数学、英语、计算机综合、政治统统安排的清清楚楚。那一年里,没有周末、没 有节假日,每天都是 6 点起床,晚上一点左右睡觉。累吗?当然累,可是自己的基础不如人,只能多下功夫弥补。一年的时间很慢又很快,终于到了交“答卷”的时刻了。考试结束后,整整睡了两天。生活什么时候轻易的放过谁?!该学习的时候没有拼命努力,到了一定年龄才知道努力拼命的学习。所有偷过的懒,早晚都是要“还”的!多么痛的领悟!值得欣慰的是,努力总算没有白费,这次收到了自己心心想念的大学(NWPU)通知书。那个春节,是过的最开心的一个春节。05欢乐、积极的硕士生活研究生的生活完全依靠自己安排,你可以选择过的很闲,也可以选择非常的充实。我的导师是系主任,总是会有很多的项目做,我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重返校园时光。在研一刚入学三四个月后,我就有幸的参与了项目的开发。每天查资料、学习新知识,因为是航空的项目所以涉及到其他的专业知识,就去图书馆借书学习,有时候还会直接请教其他学院的教授。记得有一段时间,项目要验收了,项目组的所有人晚上会一起加班到凌晨。那时光,忙并快乐着。不仅专业知识有了提高,编程水平也是突飞猛进。其实,硕士期间我最大的收获是面对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以及能力。硕士即将毕业,每天忙忙碌碌的参加各大公司的笔试、面试。不安分的我,又开始规划自己的下一阶段了。作为独生女的我,计划孤身一人去北京工作!06幸福的北漂生活我很清楚记得离开西安去往北京的日子:2016 年3月27日。前一天爸爸陪着我一起去快递了两大箱行李。当天爸妈送我上火车的时候,我们的心 情都很沉重,没有了平日里的嬉闹、玩笑。虽然,我每年都会独自旅行好几次,但是,这一次的离开有些特别。从小到大,第一次独立一人在另一个举目无亲的城市生活。当然,做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我用了半年的时间权衡,在本子上逐一列出留在西安工作和去北京工作的利弊。最终, 我选择了“远方”。由于在西安的时候我就已经租好了房子,地处中关村,是北京大学南门对面的一所老小区。在北京我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用 C/C++开发软件。我们这个行业,需要不断的学习,因为技术的更新实在是太快了,而且每年又有大批的毕业生,感觉工科任何一个专业毕业的人都会编程,竞争非常的“凶 残”,压力真的非常大。在北京待的两年里,见识了很多,眼界也开阔了,头脑也变得灵活啦。那时候,人工智能方向的人才是非常短缺的,我“预谋” 转型人工智能。但是,我并没有做过任何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项目,非常没有优势。于是,从下定决心转型的那天起,每天下了班(很庆幸,自己的加班不是很多),背着包拿着书、电脑,去北大上自习,开始恶补人工智能基础知识,每天晚上十点多,结束一天的学习,去“五四操场”跑步 4-5公里。这样的日子,大概持续了 5 个多月。终于,我投出去了第一份计算机视觉方向的简历。那是一家创业公司在西安,因此只能电话面试和视频面试。在拿到最终结果前,我一直没有告诉爸妈。直到我收到这家公司的offer 后,才告诉他们,我要回去啦,而且工作已经找好了,薪资待遇很不错。离开北京的那天是:2018 年3月26日。整整在北京待了两年,这两年里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当然也有辛酸、流泪的时候,但我更愿意记住那些欢乐时光。在我的心里,北京成了我的第二故乡!07“转型”是为了“预谋”更大的计划我回到西安以后,看着爸妈每天发自内心的开心,我也非常的高兴。这才是生活原本的样子。2018 年4月2日入职,职位高级软件工程师。虽然,我的本职工作还是软件开发,但是所做的项目是计算机视觉项目,总是会遇到图像处理、算法优化、以及机器学习的知识。创业公司压力很大,但是个人的成长也会非常迅速。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下,你不能只做或者说只会做某一方面,你需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全栈”工程师。公司的同事大都是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的硕士,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怎么能够允许自己有丝毫的放松和怠慢。记得刚入职的半年,我“自觉” 的取消了自己所有的周末,每个周末都抱着笔记本在家学习,不浪费一分 一秒,至少自己的能力要对得起公司给的年薪。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参与开发了四五个大大小小的项目,也是从那时候,我开始独立带领新同事做项目了。这个时候,终于有了一点“喘息”的时间,不用把自己逼的那么紧了。但是,自己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以前的我只要写好自己的代码,现在必须考虑软件的架构,数据库的选择和搭建,以及那种算法更适合这个项目,该如何更好的优化它。在接触了更多的技术“大牛“后,我也确认了自己未来会坚定的从事人工智能这个方向。我决定利用年假开启一段”德国校园“之旅,心里盘算着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圆自己的留学梦,而且是博士呦!2018 年的9月底,借着年假和国庆假期我开始了德国 TU9 大学之旅。(以下为手绘路线图及部分照片)第一站“柏林”,然后跟着自己的路线图,一路走下去。印象最深刻的是去 了德累斯顿的计算机院,当时,对这里充满了向往。感觉这里就是我的目标学校啦!当然一路上我还去了很多的城市,很多的大学,有时候在校园里碰到学生,会闲聊几句。他们都很友好,热情。参观的时候碰到教授,无论认识与否他们也会很和善的问你是不是有什么需要帮忙。这趟旅行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也坚定了我要申请德国博士的信心。08博士申请之路申请博士,前前后后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本以为筛选学校以及选职位不是什么费劲的事情,但从决定申请博士起,查阅各大学校的网站以及直接联系教授询问是否有相关的职位,这些事情真正做的时候才发现是一项巨大又耗时的“工程”。邮件发出去后,就是漫长的等待。有的石沉大海,有的教授会很友好的告诉你他们目前职位满了,亦或者是他们更期望招收带着奖学金来的学生...这样“发邮件-等待回复- 再发邮件---”的循环,大约持续了半年多,期间有一些因为方向我不是非常喜欢和匹配,所以拒绝了。2019 年6月底,由于申请博士以及需要准备的事宜太多,因为真的没有精力白天负责项目,晚上回家后忙着申请的事情到后半夜,所以,我选择辞去了那份高薪工作。大概9月份和一位教授约了Skype面试,他需要招一位能够做机器学习方向的博士生,并且涉及到图像处理、目标识别,这正是我的目标方向。那天下午4点,面试持续1个小时,我觉得当时自己的口语并不好,有几个教授感兴趣的问我都没能及时的回答他。面试完,感觉似乎要“黄”,心情非常的忐忑。面试完不久,就到了“国庆”假期,可是距离面试结束已经过去将近两周了,依然没有任何音信。只好按照原定计划,背着电脑,带着爸妈出国旅游,顺便等待回信和期待其他的面试。10月8号,那天在我们正在马来的沙滩上享受阳光,突然一封邮件“跳”了出来。打开邮件的那一霎那,可能整个沙滩上的人都以为我疯了吧!没错,是我面试的那个心仪的方向,教授发给我的 offer!那天的喜悦,无法形容,感觉突然间自己从一只”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假期结束 后,就开始准备出国的所有资料、认证等等文件。这就是我艰辛的求学之路,没有天赋异禀的智慧,也没有学霸的基因,我唯一有的就是“认准一个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但要,记得抽空停下脚步, 调整自己的方向,以便走的更踏实,更远。其实,在我决定考研的时候,我就已经打算以后要继续读博士,只是没有确定是在国内或是国外读。再到后来,独自去北京打拼,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独立生活和遇事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型计算机视觉,这也是因为我早就计划了申请博士的方向就是人工智能。所以,无论如何我必须让自己先置身于一家人工智能的企业,哪怕刚开始我依然是只是编程,但是只要在这里,我就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学习到相关的项目,并且能够参与其中,这将为我申请博士提供非常大的优势。可以说用了 6 年的时间,换来了今天这张博士录取通知书,这六年里做的每一件事,没有一件事多余的,它都是成就今天的我的垫脚石。谨以此文,记录我的“求学”历程,同时要感谢爸妈的大力支持,感谢坚持不懈的自己!现在,已经是我在德国博士学习、生活的第3个月了。前路依然漫长,希望自己不忘初心,勇敢前行!备注:内容原创于公众号“德国留学小姐姐”,如需转载,请务必联系授权

则敬

要不要去德国留学读博士?先看看哪个专业工资高!

读书有用吗?“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会读书永远不过时!尤其是在德国,高学历永远是你跟这个世界谈条件的最佳入门筹码。近日,德国工资比较平台“Gehalt.de”发布了一份调查数据,对网站上6074个用户的工资信息进行了对比,这些人都是已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或有至少3年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而结果显示,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工资水平遥遥领先。刚开始工作时,平均年薪就有55500欧元;硕士毕业生工资则直降近9000欧元,平均年薪只有46314欧元;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年薪则是42600欧元。看来,在教育上永远不要吝啬你的投资欲望。想来德国读博士的朋友们,也不要再纠结于时间、金钱上的投资与最终的“结果产出”之间的平衡了。然而,不同行业,博士的工资也是有区别的。所以,来德国读博士的重点是,你学的专业是什么。根据“Gehalt.de”平台的数据,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学博士最受各大公司欢迎。一般来说,有博士学位的职员年薪可以达到5.7万欧元,比其他没有博士学位的同事多拿8700欧元!“Gehalt.de”负责人Philip Bierbach表示,在计算机信息领域,博士学位对工资水平是有很积极的影响的。不过,随着实践知识和项目经验的不断累积,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没有博士学历的员工也可以达到与博士相同的水平。此外,在自然科学领域,博士学位也是升职加薪和职业晋升的助推器和敲门砖。获得博士学位的员工工资为51800欧元,比没有博士学位的员工工资高出5000欧元。而在工程师、经济学家中,有没有博士学位之间的工资差距为4000欧元。比如有博士学位的工程师起始工资为53800欧元,没有博士学位的工程师年薪仅为49500欧元;有博士学位的经济学家,年薪平均为49400欧元;没有博士学位的经济学家,平均年薪为45500欧元。不过,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行业中,博士的起始工资虽然比学士、硕士要高,但与上面的行业相比,则不太理想。没有博士学位的职员年薪为36400欧元,有博士学位的职员年薪为40400欧元。所以,来德国读博士,先考虑好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才是关键!西澳大利亚政府为吸引留学生延长工签,珀斯有哪些好大学?英国留学:好的专业才有好的未来!本科毕业也可以美国读博,美国读博有哪些条件?这六所美国大学才是中国学生最喜欢的?

两位女神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效力,网友点赞颂扬!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教育的投资也越来越大。这些年来我国高校培养了不少的人才,有很多优秀的人才还去国外留学。学成之后他们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了祖国,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今天我要说的是两位颜值与智慧并存女科学家。她们去了国外留学,学成之后。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效力。受到了网友的点赞颂扬。一、德国最不想放走的中国女科学家庄晓莹是我国研究土木工程的女科学家。这是一位长得眉清目秀,皮肤白皙的姑娘,在外人看来,谁也不敢相信这位女神是研究土木工程的专家。她现在是同济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大家的印象中,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的都是男生。可是,在2001年,一位长相漂亮的姑娘却不顾家人的反对。考进了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学院,她就是庄晓莹,在世俗的眼光看来,一个女孩读这样的专业是没有发展的。大多数男生学这个专业毕业之后,都要到建筑工地去,混得个灰头土脸。庄晓莹并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她非常努力地读完了四年本科,还攻读了硕士研究生。从同济大学硕士毕业之后,她又顺利地拿到了去英国留学的全额奖学金,远赴杜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的论文获得了计算力学领域的优秀奖及欧盟优秀论文提名。2010年她取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她又前往挪威进行博士后的研究。做完博士后研究的庄晓莹,她拒绝了国外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到了祖国,受聘于同济大学。获德国千万大奖,婉言拒绝留在德国回国后的庄晓莹,在同济大学担任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她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科学研究。在国际上获奖无数,因为在研究纳米复合材料领域内的突出表现,她获得了2015年德国索菲娅奖。这个奖项在德国是一个非常高的科研奖项。获奖者可以得到最高16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121万)的资助,从事科学研究。此奖项每两年颁发一次。面向全球3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获奖者可以利用这笔奖金成立自己的研究团队和实验室。奖金是由德国联邦教研部和洪堡基金会联合颁发的,德国想借此来招揽全球的科技精英与德国建立科研合作。从奖项设立至今,不少获奖的年轻科学精英大多选择留在德国从事科学研究。德国专家也非常希望庄晓莹能留在德国,继续从事她的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尽管德国给她提供了许多优厚的条件。包括给她直接招收博士生和博士后组成研究团队,还继续给她提供大量的研究经费。但是在颁奖的那一天,庄晓莹还是婉言地谢绝了德国的挽留。回到同济,继续从事她的科学研究。二、弃美回国的女科学家,颜值与智慧双爆表胡海岚被誉为“浙江大学最美的教授”。她不仅学术造诣高,人也长得非常漂亮。胡海岚于2008年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之后,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效力。加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并担任了研究组的组长。2012年她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国际脑研究大奖,为全球3.5亿抑郁症患者带来了福音胡海岚2015年加入了浙江大学,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她一面从事教学,一面从事科研工作。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顶级的论文,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尤其是在抑郁症研究领域方面,她取得的研究成果领跑于世界。虽然获奖无数,但是最引人注目的还是2019年7月15日,她成为了第12届IBRO-Kemali国际大奖的获得者。该奖项是由国际脑研究组织-凯默理(IBRO-Kemali)基金会评选出来的。此奖项至1998年成立以来,第一次颁发给了除欧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学家,她成为了“亚洲第一人”。这个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主要表彰在全世界范围内,在基础与临床神经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4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据世卫组织调查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据估算,中国目前为止也有9500万人患抑郁症。她的研究成果,为全球3.5亿抑郁症患者带来了希望和福音。女学霸弃美回国胡海岚从小就是一个女学霸,在读中学时,女生都怕学理科,而胡海岚的理科成绩却非常优秀。高中时期,她因为获得了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第一名。被直接保送进了北京大学。进入北京大学之后,她选择了大家并不看好的生物专业。胡海岚十分勤奋好学,四年的大学生活,她不是泡在书堆里,就是泡在实验室里,跟着老师一起搞科研。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先进技术。北大毕业之后的她选择去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深造读博。研究方向依然是生物专业。在知名教授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之下,胡海岚2002年获得了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随后她又进入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Julius Zhu博士的实验室。为了积累更多的研究经验,胡海岚又在冷泉港实验室Roberto Malinow博士的实验室进行了博士后的研究工作。胡海岚在美留学期间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就在大家都以为她想留在美国发展之时。她却婉言拒绝了美国不少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挽留,于2008年回到了祖国。两位女神科学家,她们心系祖国,时刻不忘报国梦。没有辜负国家对她们的培养,能够舍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效力。这样的科学家值得我们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