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本科大数据考研考什么专业?能选择专业的太多了!纯羊绒

本科大数据考研考什么专业?能选择专业的太多了!

大数据是目前互联网很火的一个词,在高考时,很多考生都选择了其对应的专业“大数据”,有些在本科所学知识涉及到大数据的很少,多和计算机相关的。那么本科大数据考研考什么专业?大数据专业属于计算机专业的一种,考研可以选择计算机科学技术一级学科门类下的专业。考研时可以选择考学硕或者专硕,专硕报考人数相对多。学硕偏向学术理论,专硕偏向实践应用。学硕的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而专硕计算机所有相关的专业在报考时基本上不区分专业,统一为电子信息硕士,不同学校,电子信息研究方向不同,甚至同一个学校不同学院电子信息方向也不同。计算机科学技术下分专业有:保密科学与技术、大数据科学与工程、高可靠嵌入式系统、海洋技术、集成电路与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健康大数据与智能医学、金融信息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与工程、网络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物联网工程与技术、物联网技术、新药物与新材料、信息安全、医疗信息技术、智能交通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医学诊疗。如:大数据科学与工程,开设的院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设院校最多,如:(以下仅展示部分)以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电子信息(专硕)为例,一共有9个方向,分别是(01)软件工程(02)网络安全(03)智能科技(04)软件 程实验班(05)集成电路(06)电子通信(07)集成电路实验班(08)金融科技(09)计算机技术。再以浙江大学为例,多个学院均招收电子信息专硕,而且每个学院的电子信息方向都不同,和本学院有一定的相关性,像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的电子信息专硕研究方向有生物医学工程、仪器仪表工程。那么学大数据的同学了解后,可以选择考学硕也可以选择考电子信息专硕,具体再看高校的研究方向是否感兴趣,再进行选择。可以直接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硕士目录进行查询。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51考研网

六月

本科学大数据,考研考什么专业?继续从事大数据研究很有前景

当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词汇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大数据专业更是站在了时代的风口。很多学生也在高考的时候选择大数据,大数据领域还属于初期,需要大量的高端应用型人才,本科学习大数据,研究生的选择也非常广:大数据科学和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与大数据相结合的方向、金融方向等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1、大数据科学和工程大数据专业的主要应用,数据管理、系统开发、海量数据分析与挖掘,几乎所有行业的都会涉及到数据的获取、管理和分析,所以大数据专业的研究生前景非常好,一个行业想要发展就需要更多高端人才,大数据的本科生继续从事大数据研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这个专业属于新开专业,我们选择需要的时候需要多注意学院的研究实力。2、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也是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专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二者密不可分,智能就是通过大数据学习内在的规律,从而达到智能,分析的数据越多,越有可能接近真实,大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本科把大数据学习扎实过后,在研究生阶段跨考到人工智能,你拥有扎实的大数据理论知识,有助于人工智能的研究,考研选择人工智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3、计算机与大数据相结合的专业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计算机肯定不能缺席,计算机+大数据是一个非常好的组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挖掘方向),在没有单独独立大数据专业之前,主要还是计算机专业在研究大数据,只是那时候没有单独拎出来说。学院的老师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当你进去过后能够给你很好的帮助。4、金融方向金融与大数据也是息息相关,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就开设有金融硕士,本科学习大数据,研究生跨考到金融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大数据专业属于新开专业,供选择的学校较少,如果你对经济、金融比较感兴趣,选择金融(大数据方向)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大数据+”已经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科学习大数据,选择上面的4个大方向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刹那

考研大数据,关于考研,你所不知道的......

对于考研,你们了解多少呢?哪些专业比较受考研人的喜爱,哪个年龄段的人最关注考研,关心考研的人分布在哪里,来自哪些星座...下面小编带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考研数据,让你们可以更好的了解考研哦~№1你的竞争对手多大年纪?如图,年龄阶段为20-29岁的人最关注考研,跳过30-39岁,40-49岁的年龄人群为第二大关注考研的群体。为什么在40-49岁的人会出现关注考研小高峰?不排除这一年龄阶段人群的子女正处于即将考研或研究生阶段。№2 男生VS女生,谁更关心考研?男生和女生,谁更关注考研?通过百度搜索“考研”一词的男性比例为57%,女性为43%。相比之下,更关心考研的不是女生,竟然是男生!№3 星座分析—12星座谁热衷于考研?那些考研族们都是什么星座?在所有参加过考研的人星座调查中,考研人群较多、排名前五位的星座分别是处女座、金牛座、天秤座、水瓶座和巨蟹座。当然,也许考研和星座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联系。№4 全国关注考研的城市排名全国关注考研的城市排名 Top10分别为: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天津、郑州、成都、南京、杭州和重庆。显然,这些城市的经济实力在全国排名也较为靠前。那么,经济与教育的联系,不言而喻。№5 哪些专业比较受考研人的喜爱1、全国13.5%的本科生选择了毕业后读研从图里可以看到,医学生读研的人数占比重最大,有25.4%,而管理学最小,只占8.3%。2、全国有近三成的考研学生是选择了在读研时转换专业从这图可以看出,跨考比例最高是管理学,最低的是医学,差别悬殊。3、管理学:本科已经足够,读研意义不大很巧的一点是,管理学考研比例最低,而跨考比例最高,这是否意味着管理学专业不太“受人待见”?有一个说法叫“管理无学”,大概是说管理学作为一个学科稍微有点勉强。学管理学的小伙伴梁雪说:“要我说管理无学,这个说法可能有点儿极端,但我觉得读个本科已经足够了。”确实,管理学定位比较模糊,因为研究对象无处不在,而导致没有研究对象。很多人学这个专业开始就很困惑,不知道将来能做些什么?这也是很多人对管理学的普遍看法。可其实管理学也有其优势——社会需求大,报考门槛不高。4、医学:选择继续深造,实有几分无奈从这图可以看出,跨考比例最高是管理学,最低的是医学,差别悬殊。医学生考研比例最高,跨考比例最低,这样看来读医学的小伙伴对本专业很是死心塌地嘛?事实真是如此吗?一般来讲,报考研究生主要有两种情况:△ 对本学科的认可,想继续深造。△ 对本科学历的就业选择不满意,觉得再读的话工作机会更好。而医学生考研大多属于第二种情况。据学医的小杜说,“基本所有的三甲医院都是非博士不要(除非有本地户口),但是相应的社区医院招聘则条件会低很多。如果只是想去个社区医院,可能本科学位就足够。可苦读了这么多年,谁甘心呢?”至于为什么跨专业考研的人那么少,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医学生课业非常繁重,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临床经验更是不可缺少的。很多人早上去实习,下午没事就不去医院在教室或者宿舍复习。考本专业已经非常辛苦了,根本没有精力去跨专业考。5、工学:参与项目是主流,考证也是不错选择工学生的考研比例以及跨考比例都不算高。有读通信工程的工科生说:“工科生更多是倾向于就业,很多人在大三甚至是大二就开始实习了。大家普遍认为,项目经验是最重要的。而读研的人基本都是在大一就规划好了,因为要先找准导师。对于工科生而言,研究生导师对之后的影响非常之大。”确实,因为工科生除了读研之外,还可以选择去考一些专业资格证,这些都含金量非常之高,有些证,从时间成本和精力投入而言,考证比考研更加受人青睐。6、经济学:其实经济学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找工作较低的读研比例,和较高的跨考比例,可能让很多外专业的人很意外。本科读经济的世军笑着说:“其实很多人都被学科名骗了,感觉经济学就是教你怎么赚钱的,其实经济学是理论性更强的学科”。“大多数读了本科恍然大悟的人,都会选择直接工作。不过外专业考我们研究生的比较多,你要真想读经济学的研究生,压力很大的。”7、文学:本科就业没烦恼,虽与专业相关性不大读研比例比历史低,跨考比例比历史高,或许是因为比历史学好找工作吧。读汉语言文学的小乐说:“其实文科虽然听着挺鸡肋的,但找起工作来也不难。很多公司文职都有很多需求,只要不眼高手低,找到一份相对心仪的工作其实难度不算太高。”当然,还有很多学生选择了考公务员这条路。毕竟他们的学业较为轻松,公考对他们而言也比对其他专业友好很多。№6 就业才是否读研的硬指标总体来看,是否考研,是否跨专业考研,就业都是其中必须要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下图是就业率较高的十个专业以及其收入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收入非常可观。国际经济与贸易、土木工程,也是毕业半年后收入较高的专业。这些专业所在学科考研比例都比较低。而总体排名较为靠后的包括英语、汉语言文学、财务管理,这也正是那些跨专业考研比例较高的专业人群。所以说,在对专业的选择上,本科时不仅考虑就业前景,还会考虑兴趣等方面的。而到了研究生的时候,更多的关注点都落在了就业上。因此,多从就业角度切入专业,少一点不切实际的幻想,对我们毕业后找工作或者读研都会有很大帮助。

夫至人者

考研大数据:这些专业太抢手 你的排第几?

原标题:最新发布:这些专业太抢手!你的排第几?导读:“2015-2018全国考研大数据”来了!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和网上调剂唯一指定网站——研招网发布《2015-2018硕士研究生报考数据分析报告》!一起来看看!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增长!女生为主力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增长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8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38万,增加人数和增长率均为近年来最高。△近4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单位:万人)△近3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率女生读研占比超半数报考人数不断增长的同时,女生成考研群体主流。△男女生人数对比图(单位:人)为何考研?超半数受访者觉得考研是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对于自己或身边的人选择考研的原因,调查显示,有以下几点:提升就业竞争力(58.8%)通过考研进入名校(41.4%)通过考研更换专业(37.1%)完成自己的学术理想(33.3%)工作晋升需要(30.9%)暂时逃避就业压力(24.9%)因身边朋友都在考而“随大流”(19.6%)寻找备考过程中的独特体验(10.5%)完善自己的大学生活(8.2%)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北石家庄某高校的吴硕表示,由于学校一般,不论就业还是申请出国都没有太大优势,所以全班近一半同学选择了考研。胡杨本科读的是电气工程专业,他表示自己考研的主要目的是换专业,“4年读下来,觉得自己不太喜欢与机床、传送带打交道。希望研究生能学个‘和人打交道’的管理类专业”。对吴硕而言,选择考研更多是出于自己读名校的执念。本科就读于一所普通一本院校的他,考研志愿填报了北京某985高校。不过,深究自己渴望读名校的原因,吴硕坦言,主要还是考虑到未来对就业的影响。“身边非985、211毕业的同学找工作,简历投出去,得到的回应特别少”。山东济南某高校的研一学生李潇妍认为,读研能让自己在职场上“少走弯路”。“比如很多公司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起薪和起始职位都是不一样的”。这些专业太抢手!最热门的是。。。哪些专业报考人数最多?以北京为例:2018年,工商管理专业报考人数居首,为19749人,随后为会计专业的13124人和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的12957人,报考人数居第四至十位的专业依次为金融、公共管理、计算机技术、法律硕士(法学)、广播电视、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6年,报考“工商管理”的人数为13395名,居各专业报考人数之首,报考会计的人数为9369名,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的人数为7608名(不含推免生),分别居第二位和第三位。报考人数居第4至10位的专业依次为金融、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汉语国际教育、计算机技术。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硕士(非法学)连续数年成为报考专业的前三甲,依然是最热门的专业。热门高校专业考研难度排名报录比指的是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之比,报录比越大说明该专业考研难度越大。下面,我们就通过4所热门高校报录比排名前10的专业来看一下那些相对难考的专业有哪些: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型学位难度排名↓↓↓△2017年全国统考硕士研究生报名录取统计(学术型学位)注:1。表中“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不包含推荐免试、单独考试、援藏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和少数民族骨干专项计划的考生;2。录取人数包含调剂录取的考生。专业学位难度排名↓↓↓△2017年全国统考硕士研究生报名录取统计(专业学位)注:1。表中“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不包含推荐免试、单独考试、援藏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和少数民族骨干专项计划的考生;2。录取人数包含调剂录取的考生。复旦大学学术型专业难度排名↓↓↓△2017年招收学历教育硕士研究生分专业报考、录取人数统计(学术型)专业型专业难度排名↓↓↓△2017年招收学历教育硕士研究生分专业报考、录取人数统计(专业型)南开大学难度排名↓↓↓↓↓↓浙江大学难度排名↓↓↓↓↓↓注:以上统计中不含非全日制、推免生、单独考试、强军计划、退役士兵计划以及少民骨干计划考生;录取人数中包括了由本校其他相近专业调剂到该专业录取的考生。往届生比例增幅明显 部分省市专硕超学硕应届生考研比例涨幅平稳,往届生读研比例增幅明显对在职人员来讲,考取双证不必脱产学习,充分满足了工作、学习两不误的需求。2017年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后,在职考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部分省市专业硕士报名人数超过学术硕士近年来,由于招生计划增加的影响,除了总体报名人数呈上涨趋势之外,专硕的报考人数增长明显,多地甚至出现专硕报考人数超过学硕的现象。比如:湖北↓↓↓△湖北学硕和专硕(蓝色)人数对比图(单位:人)河北↓↓↓△河北报考学硕和专硕(蓝色)人数对比图(单位:人)

由良

考研大数据,看完我默默哭了会儿

对于考研,小可爱们了解多少呢?哪些专业比较受考研人的喜爱,哪个年龄段的人最关注考研,关心考研的人分布在哪里,来自哪些星座...下面小编将带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考研数据,让你们可以更好的了解考研哦~№1 你的竞争对手多大年纪?如图,年龄阶段为20-29岁的人最关注考研,跳过30-39岁,40-49岁的年龄人群为第二大关注考研的群体。为什么在40-49岁的人会出现关注考研小高峰?不排除这一年龄阶段人群的子女正处于即将考研或研究生阶段。№2 男生VS女生,谁更关心考研?男生和女生,谁更关注考研?通过百度搜索“考研”一词的男性比例为57%,女性为43%。相比之下,更关心考研的不是女生,竟然是男生!№3 星座分析—12星座谁热衷于考研?那些考研族们都是什么星座?在所有参加过考研的人星座调查中,考研人群较多、排名前五位的星座分别是处女座、金牛座、天秤座、水瓶座和巨蟹座。当然,也许考研和星座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联系。№4 全国关注考研的城市排名全国关注考研的城市排名 Top10分别为: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天津、郑州、成都、南京、杭州和重庆。显然,这些城市的经济实力在全国排名也较为靠前。那么,经济与教育的联系,不言而喻。№5 哪些专业比较受考研人的喜爱1、全国13.5%的本科生选择了毕业后读研医学生读研的人数占比重最大,有25.4%,而管理学最小,只占8.3%。2、全国有近三成的考研学生是选择了在读研时转换专业跨考比例最高是管理学,最低的是医学,差别悬殊。3、管理学:本科已经足够,读研意义不大很巧的一点是,管理学考研比例最低,而跨考比例最高,这是否意味着管理学专业不太“受人待见”?有一个说法叫“管理无学”,大概是说管理学作为一个学科稍微有点勉强。学管理学的小伙伴梁雪说:“要我说管理无学,这个说法可能有点儿极端,但我觉得读个本科已经足够了。”确实,管理学定位比较模糊,因为研究对象无处不在,而导致没有研究对象。很多人学这个专业开始就很困惑,不知道将来能做些什么?这也是很多人对管理学的普遍看法。可其实管理学也有其优势——社会需求大,报考门槛不高。4、医学:选择继续深造,实有几分无奈据调查,跨考比例最高是管理学,最低的是医学,差别悬殊。医学生考研比例最高,跨考比例最低,这样看来读医学的小伙伴对本专业很是死心塌地嘛?事实真是如此吗?一般来讲,报考研究生主要有两种情况:△ 对本学科的认可,想继续深造。△ 对本科学历的就业选择不满意,觉得再读的话工作机会更好。而医学生考研大多属于第二种情况。据学医的小杜说,“基本所有的三甲医院都是非博士不要(除非有本地户口),但是相应的社区医院招聘则条件会低很多。如果只是想去个社区医院,可能本科学位就足够。可苦读了这么多年,谁甘心呢?”至于为什么跨专业考研的人那么少,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医学生课业非常繁重,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临床经验更是不可缺少的。很多人早上去实习,下午没事就不去医院在教室或者宿舍复习。考本专业已经非常辛苦了,根本没有精力去跨专业考。5、工学:参与项目是主流,考证也是不错选择工学生的考研比例以及跨考比例都不算高。有读通信工程的工科生说:“工科生更多是倾向于就业,很多人在大三甚至是大二就开始实习了。大家普遍认为,项目经验是最重要的。而读研的人基本都是在大一就规划好了,因为要先找准导师。对于工科生而言,研究生导师对之后的影响非常之大。”确实,因为工科生除了读研之外,还可以选择去考一些专业资格证,这些都含金量非常之高,有些证,从时间成本和精力投入而言,考证比考研更加受人青睐。6、经济学:其实经济学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找工作较低的读研比例,和较高的跨考比例,可能让很多外专业的人很意外。本科读经济的世军笑着说:“其实很多人都被学科名骗了,感觉经济学就是教你怎么赚钱的,其实经济学是理论性更强的学科”。“大多数读了本科恍然大悟的人,都会选择直接工作。不过外专业考我们研究生的比较多,你要真想读经济学的研究生,压力很大的。”7、文学:本科就业没烦恼,虽与专业相关性不大读研比例比历史低,跨考比例比历史高,或许是因为比历史学好找工作吧。读汉语言文学的小乐说:“其实文科虽然听着挺鸡肋的,但找起工作来也不难。很多公司文职都有很多需求,只要不眼高手低,找到一份相对心仪的工作其实难度不算太高。”当然,还有很多学生选择了考公务员这条路。毕竟他们的学业较为轻松,公考对他们而言也比对其他专业友好很多。№6 就业才是否读研的硬指标总体来看,是否考研,是否跨专业考研,就业都是其中必须要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收入非常可观。国际经济与贸易、土木工程,也是毕业半年后收入较高的专业。这些专业所在学科考研比例都比较低。而总体排名较为靠后的包括英语、汉语言文学、财务管理,这也正是那些跨专业考研比例较高的专业人群。所以说,在对专业的选择上,本科时不仅考虑就业前景,还会考虑兴趣等方面的。而到了研究生的时候,更多的关注点都落在了就业上。因此,多从就业角度切入专业,少一点不切实际的幻想,对我们毕业后找工作或者读研都会有很大帮助。

举群趣者

大数据方向考研如何选择目标高校

大数据是近些年来的热点方向,大数据方向的研究生不仅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在薪资待遇方面也相对比较可观,所以不少研究生希望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在大数据相关领域。从发展趋势来看,选择大数据相关方向是不错的选择,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广阔的。目前不少大学的研究生教育都有大数据相关方向的设置,不同的高校在大数据教育方向上也会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进行相应的调整,所以要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身的知识结构。大数据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包括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所以这三个专业的学生在读研期间都可以选择大数据方向,但是不同的专业在选择时也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比如统计学选择大数据方向时也可以选择本专业的研究生,因为统计学的研究生课题与大数据也有紧密的联系,没有必要一定要考计算机专业的大数据方向。在统计学领域,教育资源整合能力比较强的大学有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不少财经类大学也有较强的学科实力,比如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也是不错的选择。第二:大数据学科的教育资源。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与高校自身的教育资源整合能力有直接的关系,涉及到导师资源、实验资源、课题资源、行业资源等等,从大数据学科的教育资源情况来看,国内北京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第三:学校的整体实力。在考研选择学校时,应该注重学校的整体实力,整体实力较强的高校往往在专业发展上也会有较强的“后劲”,所以在选择高校时可以重点考虑一下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高校(原985、211)。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爱未央

2019年考研大数据:哪个专业考研最难?工商管理专业上榜!

截止3月8日,34所自主划线院校考研复试基本分数线已经公布了31所。从这31所公布的考研复试分数线中我们不难看出2019年考研人数的增加或多或少的影响了部分院校的复试分数线,其中一些专业的复试基本分数线相对于2018年增加了近30分,也有一些学校的热门专业400分以上才能够参加复试。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一下,从31所自主划线院校的复试分数线的起伏变化来看2019年哪个专业最难考?看一看你的专业有没有上榜?1、应用统计硕士北京大学复试基本分数线上海交通大学复试基本分数线湖南大学复试基本分数线除了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湖南大学外,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等院校的应用统计硕士的复试基本分数线都在370分以上,尤其是北大以及复旦大学的复试基本分数线为400分。可想而知,这个专业的院线可能会更高。二、金融硕士复旦大学复试基本分数线北京大学复试基本分数线中国人民大学复试基本分数线从以上3所高校的复试基本分数线来看,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金融硕士复试基本分数线都高达400分,北京大学的金融硕士复试基本分数线也在390分及以上。三、管理学中南大学复试基本分数线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复试基本分数线就2019年管理学类31所自划线来看,基本每个学校的分数都有或多或少的增加。尤其是四川大学的工商管理以及公共管理,基本复试分数线高达387分和385分;重庆大学和中南大学的管理类复试基本分数线为370,相对于2018年增加了20分左右。现在很多的同学可能会担心2019年考研国家线是否上涨?就目前而言,谁也不能肯定的回答,但从31所已经公布复试线的院校来看,今年很多的专业复试分数线已经上涨,所以,对于个别专业来说,国家线上涨已经大势所趋。不过考生也不必担心,就往年国家线的变化幅度而言,即使分数上涨,上涨分数也在10分之内,当然不管考得好或者不好,考生都需要两手准备。对于以上,你怎么看呢?你的专业有没有上榜呢?

容将形之

考研最重要的6大数据!你知道几个?

一直都说,考研是场信息战。谁掌握的信息多,谁就多一分上岸的机会。考研信息太多,要找准关键信息才能事半功倍。而下面这六大数据就是关键,那是什么信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招生人数这个数据简直太关键了。招生人数的数据都会在当年的招生专业目录中查询到。一般来说招生人数与录取率是成正比的,特别是对于一些的热门专业来说,更需要关注这个数据。而且大家在查询这个数据的时候,不能只看当年的,还要结合往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看看专业动态是一个怎样的走向。2、报考人数报考人数数据和前面的招生人数数据一起食用效果更佳。这样能直接反映出目标专业的的竞争难度。不过这项数据就不像招生人数那样好找了,有的学校可能没有公布,这就需要大家发挥吃瓜时候的实力了。3、录取人数录取人数这个也是可以在招生专业目录当中查到的,虽然不能百分之百等于实际的录取人数,但是也不会差很多。这个就要根据当年录取的时间情况来看了,有的老师可能会严格一些,招的人比原定指标要少,而有的专业课可能因为扩招等其他因素,临时扩大录取人数,这都是有可能。不过在复试调剂结束后,大家可以留意院校的研究生官网,许多院校都会发布相关信息。4、报录比这个就是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的比例,它可以非常直观地反映目标专业的竞争程度,越热门竞争力就越大这个就不用多说了。5、推免人数推免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考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推免人数和自己考研没有关系,但实际上,推免人数对于我们在择校择专业的时候至关重要。因为,推免人数也是算在招生人数里面的,如果一个专业它的推免名额在招生人数中占据大部分,那么考研的同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同学们在选择专业和院校的时候一定要查询清楚这些信息。6、复试分数线复试分数线是非常重要参考数据,因为复试的分数线决定了你以后能不能进入到复试。虽然大部分专业的复试分数线都是按着国家线设置,但是也部分专业实际上的复试分数线会比国家线高出很多,这就需要大家把握机会,及时搜寻目标专业复试分数线。

是不愉也

五问考研大数据:哪些学科考研比例高 哪些学生最爱跨专业?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原标题:五问考研大数据:哪些学科考研比例高,哪些学生最爱跨专业?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即将拉开序幕。近年来,“考研热”高温不断,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均逐年攀升。数据显示,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为341万,同比增长50万;招生人数则增长了18.6万左右,达到百万层级。近日,麦可思研究院分析应届本科生毕业后去向发现,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从2014届的11.7%上升到了2019届的15.2%,并且女生读研比例(2019届:16.2%)高于男生(2019届:14.2%)。从院校类型来看,三成“双一流”院校毕业生走上了读研深造之路,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中读研深造比例为12.2%。从学科读研比例来看,医学(2019届:26.6%)、理学(2019届:23.3%)、农学(2019届:22.8%)三大学科持续占据读研排行榜的前三名,读研比例连续三届超过两成,且呈现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读研人数增长是因为学生逃避就业压力,“偏安”校园一隅吗?麦可思研究发现,2019届本科生由于就业困难而选择国内读研的比例为18%,“逃避式考研”并未成趋势。对于转换专业读研的群体,“兴趣”则凌驾于职业发展之上。此外,分析未就业人群发现,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二战”甚至长线作战,但成功率略有下降,考研难度持续增加。从职业发展来看,学历提升的价值在毕业中期发展时较为明显。1、为什么选择考研?麦可思数据显示,“就业前景好”(54%)和“职业发展需要”(51%)是2019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国内读研的最主要动机。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通过读研而进入“名校”的愿望较为强烈,53%的学生表示读研是因为“想去更好的大学”。从实际情况来看,2019届地方本科院校读研毕业生中,进入“双一流”院校深造的比例占41%。可见,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层次人才需求不断加大,大学生通过提升学历以增强个人竞争力的需求也愈加明显。2、读研院校怎么选?在选择研究生院校方面,“所学专业的声誉”排在了“学校的牌子”和“学校所在的城市”之前,呈现出考生先选“专业”再看“学校”的择校特征。从不同院校类型来看,“双一流”院校毕业生选择专业声誉和学校牌子的比例分别为39%和29%,比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高出5和4个百分点,而1/5的地方本科院校读研毕业生表示最关注学校的地理位置,该比例比“双一流”毕业生高了7个百分点。3、多少人“抛弃”了原专业?转换专业读研并不容易,有多少人选择“改换门庭”呢?麦可思数据显示,2019届国内读研本科生中近三成(26%)转换了专业,其中,“双一流”院校本科毕业生跨专业读研的比例为22%,地方本科院校为27%。对于跨专业的原因,超过三成学生表示是兴趣使然,26%的学生则是为了自己的职业规划考虑。哪些专业跨专业读研的比例最大呢?麦可思数据给出了答案。2019届本科毕业生读研群体中,经管类本科生跨专业读研比例最高,管理学和经济学相关专业毕业生转换专业的比例分别为43%和40%。而医学类毕业生转专业读研比例最低,为12%。跨专业读研与学生所学本科专业特点以及对本专业的认同情况有关。对于一些培养周期较长,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更多学生还是选择通过继续深造完成自己的专业理想。4、“二战”考研难吗?一个字总结:难。随着考研人数逐年剧增,往届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长。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从2016年到2020年,辽宁省考研人数中往届生比例从34.5%增长到了41.8%;湖北省往届生考研比例则从2016年的34.45%增长到了2019年的39.43%。麦可思数据也显示,近年来“矢志考研”的往届生越来越多,毕业半年后未就业并且“准备继续读研”的比例从2016届的1.9%上升到了2019届的4.0%。这些“二战”甚至准备“长期作战”群体“战况”如何?数据分析显示,2015届本科毕业半年后计划继续读研的人群考上研究生的比例为55.4%,到了2016届,这一数据下降到48.2%,体现出考研难度进一步加大,仅不到半数人成功“上岸”。5、学历提升了,就业会更好吗?如前所述,职业发展是学生读研的首要动机,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研究生群体未来的就业质量是否会提升?从毕业短期来看,学历提升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优势,不过从职场中期发展来看,就业质量在学历提升和未提升群体间出现了一定的差距。举例来说,2014届本科毕业五年后学历提升人群的月收入为10408元,比同届学历未提升人群高725元。对于“双一流”院校毕业生,这一增幅更为显著,学历提升人群的月收入为13027元,相比未提升人群(11883元)高出1144元,增幅为9.6%。学历提升除了带来经济回报外,对学生的职场感受也带来了积极影响。“双一流”院校学历提升人群五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79%,比学历未提升人群高9个百分点。在地方本科院校,两个群体的就业满意度相差6个百分点。

羽翼

全国考研大数据:这些专业太抢手 你的排第几?

“2015-2018全国考研大数据”来了!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和网上调剂唯一指定网站——研招网发布《2015-2018硕士研究生报考数据分析报告》!一起来看看!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增长!女生为主力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增长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8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38万,增加人数和增长率均为近年来最高。△近4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单位:万人)△近3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率女生读研占比超半数报考人数不断增长的同时,女生成考研群体主流。△男女生人数对比图(单位:人)为何考研?超半数受访者觉得考研是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对于自己或身边的人选择考研的原因,调查显示,有以下几点:提升就业竞争力(58.8%)通过考研进入名校(41.4%)通过考研更换专业(37.1%)完成自己的学术理想(33.3%)工作晋升需要(30.9%)暂时逃避就业压力(24.9%)因身边朋友都在考而“随大流”(19.6%)寻找备考过程中的独特体验(10.5%)完善自己的大学生活(8.2%)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北石家庄某高校的吴硕表示,由于学校一般,不论就业还是申请出国都没有太大优势,所以全班近一半同学选择了考研。胡杨本科读的是电气工程专业,他表示自己考研的主要目的是换专业,“4年读下来,觉得自己不太喜欢与机床、传送带打交道。希望研究生能学个‘和人打交道’的管理类专业”。对吴硕而言,选择考研更多是出于自己读名校的执念。本科就读于一所普通一本院校的他,考研志愿填报了北京某985高校。不过,深究自己渴望读名校的原因,吴硕坦言,主要还是考虑到未来对就业的影响。“身边非985、211毕业的同学找工作,简历投出去,得到的回应特别少”。山东济南某高校的研一学生李潇妍认为,读研能让自己在职场上“少走弯路”。“比如很多公司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起薪和起始职位都是不一样的”。这些专业太抢手!最热门的是。。。哪些专业报考人数最多?以北京为例:2018年,工商管理专业报考人数居首,为19749人,随后为会计专业的13124人和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的12957人,报考人数居第四至十位的专业依次为金融、公共管理、计算机技术、法律硕士(法学)、广播电视、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6年,报考“工商管理”的人数为13395名,居各专业报考人数之首,报考会计的人数为9369名,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的人数为7608名(不含推免生),分别居第二位和第三位。报考人数居第4至10位的专业依次为金融、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汉语国际教育、计算机技术。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硕士(非法学)连续数年成为报考专业的前三甲,依然是最热门的专业。热门高校专业考研难度排名报录比指的是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之比,报录比越大说明该专业考研难度越大。下面,我们就通过4所热门高校报录比排名前10的专业来看一下那些相对难考的专业有哪些: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型学位难度排名↓↓↓△2017年全国统考硕士研究生报名录取统计(学术型学位)注:1。表中“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不包含推荐免试、单独考试、援藏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和少数民族骨干专项计划的考生;2。录取人数包含调剂录取的考生。专业学位难度排名↓↓↓△2017年全国统考硕士研究生报名录取统计(专业学位)注:1。表中“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不包含推荐免试、单独考试、援藏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和少数民族骨干专项计划的考生;2。录取人数包含调剂录取的考生。复旦大学学术型专业难度排名↓↓↓△2017年招收学历教育硕士研究生分专业报考、录取人数统计(学术型)专业型专业难度排名↓↓↓△2017年招收学历教育硕士研究生分专业报考、录取人数统计(专业型)南开大学难度排名↓↓↓↓↓↓浙江大学难度排名↓↓↓↓↓↓注:以上统计中不含非全日制、推免生、单独考试、强军计划、退役士兵计划以及少民骨干计划考生;录取人数中包括了由本校其他相近专业调剂到该专业录取的考生。往届生比例增幅明显 部分省市专硕超学硕应届生考研比例涨幅平稳,往届生读研比例增幅明显对在职人员来讲,考取双证不必脱产学习,充分满足了工作、学习两不误的需求。2017年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后,在职考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部分省市专业硕士报名人数超过学术硕士近年来,由于招生计划增加的影响,除了总体报名人数呈上涨趋势之外,专硕的报考人数增长明显,多地甚至出现专硕报考人数超过学硕的现象。比如:湖北↓↓↓△湖北学硕和专硕(蓝色)人数对比图(单位:人)河北↓↓↓△河北报考学硕和专硕(蓝色)人数对比图(单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