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想读博士,硕士生导师拒绝给写推荐信,我该怎么办?六气

想读博士,硕士生导师拒绝给写推荐信,我该怎么办?

硕士毕业后申请读博,却缺少硕导的推荐信,该怎么办?小西相信有类似问题的硕士不在少数,总归有一些导师会拒绝给学生写推荐信。也许,每个导师和硕士间遇到的问题均不同,想要确定谁对谁错不容易。-硕士生答辩-曾参加一个硕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在学院有听说他和自己导师关系不好,激烈争吵过几次,不清楚具体原因。答辩中论文、汇报都是比较不错的,不过后续致谢环节他主动"批评"导师,如没有修改论文、未提供实验条件、日常做不少杂事等。不过,半年后看到他回学校,找自己的导师、学院的另外一个导师帮忙写推荐信。和他打招呼聊过几句,是要走申请-考核制读985大学的博士。以为他的导师不会给写推荐信,可结果是他导师有写,还是自己手写的。推荐信全文都是"美言",称赞自己的学生有科研潜力、肯做事、能做事。-博士生-之前,不少推荐信都是学生自己拟好草稿,电子版发给推荐人。经过修改调整(拔高)后,打印签字后找个其他学生将推荐信内容手抄两份(部分学校支持打印版,仅需签字)。当然,也有部分导师都是自己手写,毕竟写一两份推荐信时间不长。给你讲这个事例,是想说很多事情得你去尝试才知道结果。我也是一个普通的研究生导师,同样盼望有一天桃李天下,更盼着学生们能更好。因此,我也了解大部分导师的心理。不管你是什么原因,之前和导师间闹过矛盾,吵架、砸水杯之类的我都见过,毕业后回去看看导师,真诚地聊聊,都会缓和彼此间的矛盾。不太建议随手一个电话、一个邮件发自己之前的导师,比如我要读博,需要一个推荐信等。平时,你没有给导师打过一个电话、发过一份邮件,甚至春节、中秋等节日群内祝福语都没一个。换位思考,你会乐意给写推荐信吗?面谈很重要。-手写推荐信-不清楚你申请博士的学校,对于推荐信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一般来说,找2个正高(教授、研究员)的老师写推荐下即可,部分院校明确要求其中一个得是自己的硕士生导师。必须要求导师推荐信的话,尽量找导师沟通一次,比如请全体在读的同门、课题组老师一起吃个饭啊。或者,找个博士师姐、师兄之类的,帮忙中间调和下气氛,缓和下和导师的关系。这个推荐信的话题也可以由他们引出来。要是不要求自己的硕士生导师,直接找自己熟悉的2个老师写推荐信也没问题的(职称符合要求即可)。之前,帮毕业的学生写类似读博、做博后、出国深造的推荐信,大部分老师都不会拒绝的,而且很友好的。-导师沟通会-读博找人写推荐有3个小的事项:1.推荐信仅仅是资格审查材料之一,并非你能否读博的必要因素。关键还是得看你联系的博导意向、个人科研成果(如小论文)等"硬通货"。说的直白些,在不少学校推荐信仅仅是个形式,有就可以的那种。2.推荐人并非越大牛越好,合适就行,关键还是第1点中提到的靠自己。大学内博士招生,推荐信等材料审核均是学院招生委员会负责的,如某个辅导员复杂初审报名人的资料。审核的人不一定是做学术的,圈内的大牛导师也不认识几个,结果你也就懂啦。3.找大牛推荐,不是要写这类推荐信,得是直接联系的那种。比如当着你的面打个带你话给你意向的博士生导师。简单介绍你的情况后,期望推荐你到他们那边读博。这才是"真推荐"。毕竟,推荐信信上的"套话"反馈不出什么东西,谁也不会当真看的。-求学深造-不过,有一类情况是非常特别的,也是不少人遇到后觉得觉得烦躁的。就是导师希望你留在团队读博,但是你想要去更好的平台,至今尚未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只能说尽量不要争吵来解决这个难题,尝试换换思路,如不在国内读博(出国),"忽悠"导师自己读博后回来等。遇到这个难题的话,您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吗?

蛇谓风曰

准备选择读博,请听听延毕师兄的肺腑之言

2020已经过去一半了,作为一名延毕的博士生,师兄除了每天“忧郁”、“感慨世事”之外,还在一如既往的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强。回想当初选择的路,历历在目,身边小伙伴都毕业,要么继续深造,要么就业,每天看着这些,想着这些,这对于一个延毕的博士来说是无形的打击,心酸难以言表。随着国家研究生的扩招,很多人都觉得研究生已经“不值钱”,所以选择读博。这其中有一部分人是为了逃避就业,也有一部分人是为了继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了之后更好的生存。其实选择读博,很多人或多或少有一丝冲动的情绪,因为没有考虑过选择这条路之后应该怎么顺利走下去。就我自身而言,我也是这样,首先吃亏于目标不明确,导致了选择的盲目性,直到醒悟过来时已经无法改变了。虽然作为一个延毕的博士生,但是绝对不是偷懒耍滑,该做的努力都进行了,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感悟,也算是一种经历,“看清了一切”,对于读博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吧。接下来说的话是师兄关于读博的肺腑之言,如果有读博的打算,不妨看一次,希望能够解决疑惑,得到帮助!01、请一定选择有实力的大团队其实各位也看到过各种帖子,主题是关于选择导师的重要性,这些帖子都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在描述一个事实。首先说一下有实力大团队的优势:有资源、有技术、有前途。可以这么说,在有实力的团队可能你更能发光。笔者当初选择很盲目,没有了解过团队的实际情况,只是看了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天真的想着去哪都一样,我也很优秀,会努力的。后来发现这是极其错误的,因为我的博士读得很艰辛,没有资源,没有钱去做很多事情,导师也没有发挥有效的指导,发展全靠自己的摸索,可能一个简单的事情需要花费更多的功夫。反之,大的团队在研究方面有很完善的体系,导师也会在各个方面提供帮助和资源,做起事情也是得心应手。笔者有同学就在大团队,虽然也很忙,但是回报很大,读博第三年就收获了影响因子大于10的文章,这对于毕业后找工作极具优势。此外,团队导师也有很多工作机会的资源,推荐自己的学生过去。就这些而言,选择好的团队对之后自身发展有大大好处!02、读博需要有计划进行俗话说,“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读博也是如此,也是人生的一段路程,也要做好路线规划,毕竟博士不是随意“混一混”就能得到学位的,需要有极大的付出和自身能力的提高才行。所以,在踏入这条路之后,一定要严于律己,制定好计划。可以将读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准备期。这个时期需要做好博士课题的选择,有两个方向,可以自己通过阅读文献,结合实际的研究方向去制定实验方案,与导师讨论。或者有时候导师会有既定的课题,也需要自己查阅资料去设计,最后讨论确定。博士课题的选择和确定极其重要,一定要尽早,也要制定好课题的思路,保证后续顺利。第二个阶段:工作期。这个阶段是在确定课题之后,就需要我们自己努力向着一定的方向努力了,重要的还是坚持以及制定好自己的科研计划,同时不要忘了交流讨论,以及关注学术界的最新成果,一方面可以进行和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开拓思路。得到成果之后需要归纳整理,最终形成论文,投稿到发表,完成毕业要求。第三个阶段:结尾期。完成毕业材料,准备答辩以及之后的去向。当然了,在整个博士期间需要注意的是时刻与导师保持交流沟通,确保研究方向的正确性,此外也要注重劳逸结合。0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今,不仅博士的延毕率很高,博士的退学率也很高。很多人在读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不适合,所以放弃了。也有人是因为读的不顺利,抗压能力较差,所以中途选择了退出。所以在读博初期,就要做好全身心投入的准备。别人问读博轻松吗?相信只要是读过的人,没有几个会说轻松的。笔者之前遇到过一个师姐,本科985,期间很优秀,但是在读博的时候研究中遇到各种不顺利的事情,次次遭受打击,情绪低落,导致她的计划很延后,博士已经延期了2年。所以,笔者想说的是,读博过程虽然艰辛,但是之后我们的路会平坦很多,重要的坚持做过艰难的日子,虽然有很多不如意,但是依然能够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气馁。坚持加努力才会有收获。总之,读博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我们在选择初期就要做好准备。对于自己的博士生涯也要有长远的规划,坚持努力,相信会有成果。最后,祝愿大家都能够顺利毕业!喜提学位!来源:募格课堂 作者:六艺子

超女

博导招收博士生,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学生么?

2019年11月26日,小西感觉这个时间点考虑明年的博士生招生,时间有点紧张。相信80%左右的博士生导师已有确定录取的意向学生,所剩指标已然不多。在博士生招生的几个渠道中,申请-考核制已取代之前的统考招生。42所“双一流”高校中,仅剩下的西北工业大学也将在2020年采用申请-考核制。尽管申请-考核制不被很多家长和考生喜欢,但是真的是大势所趋,只能被动适应。有心读博的同学得提前准备。申请-考核制简单的说,就是递交个人材料,如科研成果、专业成绩、英语六级等,经过学院审核后进入综合选拔阶段(专业面试)。通过考核后会直接公示名单,个人提交的材料没问题后,才算是完成录取工作。相比之前的统考,非常节约时间,不再用准备英语、2门专业课的课程考试。在这个过程中,导师的主导权再次放大。说得透彻些,就是通过材料审核后,导师想要就能录取。当然,绝大部分导师都会劝退其他有意跟他读博的考生,提前告知考生自己今年的招生名额已有人选。因此,在沟通博导的过程中,外校考生才非常关注“博导是否优先考虑自己学生?”的问题。而在我看来,了解清楚这一点是非常有必要的。事实上,让考生们关注“内外有别”的原因还有如今博士生招生指标的缩减。相信有心读博的考生会有这样的感觉,打开某个985大学的博士生招生简章一看,绝大部分导师一年仅有1个博士生招生指标。之前,小西也提过我们读博时,不少博导一年招生三四个博士生,甚至挂名七八个的也有发生。一是当时遴选为博导的人少,二是校内博士招生指标分配有点乱。如今是严格按高被引论文、进账科研经费、重大课题需要等量化分配。就我个人的经历和了解来说,博导招生通常的途径有:1.鼓励每年的优质推免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直博)。不同高校规定有差异,很多学校对于直博学生不计入导师当年的博士生招生指标,仅算作硕士生招生。加上,直博阶段的课题研究连续性好,导师用心指导的话容易出成果。因此,很多导师都“喜欢”鼓励自己的学生直博。2.鼓励课题组内的学生硕博连读。这里提及“课题组”而不是导师自己,是因为导师在高校内基本都会归属某个团队,甚至是自己作为PI(学术带头人)有自己的团队。所以,课题内的学生都算是团队内“自己的学生”。之前,相信很多学生都会遇到课题组内部分硕导的学生,非常具有科研潜力,研二硕博连读后转到团队内其他导师名下(依旧是之前硕导指导)读博。3.课题组已毕业的硕士,回来读博。毕业学生回来继续读博在我们身边很普遍,而且之前导师也比较了解,往往也不会拒绝。比如说,我们专业去年招的博士生中,就有4个是之前毕业的硕士生。在工作2年后,发现在单位没前途和上升的空间,或者说不是自己期望的生活,就想通过读博来改变。这类博士生,不少是已婚或有小孩的,家庭生活压力大。为了早点毕业工作养家,读博期间动力足,刻苦勤奋,出成果非常快,往往比较受导师喜欢。4.外校生源。在外校生源中,一部分算是“关系户”。比如说,其他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推荐,如“某某导师,您今年有博士招收指标吗?我有个硕士生非常有潜力,之前发了3篇sci论文。”。之前,小西在群内多次看到这样的推荐信息,甚至在学术会议现场带着自己的硕士生去见博导推荐的。剩余一部分就是通过邮件、电话沟通,通过自己之前的科研成果打动导师的。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难的。毕竟,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本科、硕士院校双非而被申请考核制的初审拒之门外。相信看完小西聊的这几个博导招收的途径,就会明白博导招收博士生中肯定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学生。之前,部分博导将自己的博士生毕业后留在本单位,被称之为“近期繁殖”,如今已经不算常见(除非是非常优秀)。最后,小西想说有心读博,可以试试中科院体系或者其他的一些研究院所。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加油!

戒断期

为何女生读研的很多但考博的却寥寥无几?读博是否男生更有优势?

为何女生读研的很多但考博的却寥寥无几?读博是否男生更有优势?应该说,本科毕业后,考研是女生很不错的一个选择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考编,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在就业方面,硕士研究生学历也比大部分本科生更有优势,再加上女生本科的时候基础都不差,考上研究生的概率也大,所以读研的女生也越来越多。不过,研究生导师在录取研究生的时候却不怎么愿意录取女生,这是因为她们基本上不怎么愿意读博,反而男生考研更有优势,考博的概率也更大。那么,为何考研的女生很多,录取为研究生的女生大都不愿去考博?为何考博的人里只有男生居多呢?为何考研的女生越来越多,但绝大多数的女生不愿读博?原因让人无奈关于考博的这个问题,小水这不得不提起一件往事了。小水的一个好友梦颖当初读研的时候考博就受挫,最终放弃了。当年她报考的是南开大学,但是复试不利,被刷之后调剂到沿海的一所非211大学读研。但是她研一的时候就打算考博,也将这个事情给导师说过,导师是中山大学毕业的,刚好可以推荐她考中山大学的博士。经过推荐和资格审查,她比较符合考博的条件,她报考的那位导师说可以报考他的学生,只要分数够了,复试基本上就算是个过场了。所以梦颖提交了论文,也准备了资料,积极准备考博。为了给自己动力,她本来可以选择四个学校,但是只选了中山大学。但是,她报考的导师今年只有一个名额,巧的是那位导师带的一位学生也考中山大学,这样的话就只能将名额让给了自己的学生。所以她考博初试过了,但是复试的时候见到那位导师,导师也将意思传达了,意思是来年若再报考他的博士一定会被录取,临别的时候还赠书留念。但是她毕业之后,家里人不支持她再考,男朋友又催着结婚,最后就放弃了读博的打算,在家里相夫教子。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本科学历明显不够用了,大部分的本科生都会选择考研来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女生也是一样。但是女生读研的比例增加,但是考博的却很少,我们见到的女博士大都是内推,基本上自己努力去考的并不多。就像小水的朋友梦颖那样,绝大多数女研究生有自己说不出的无奈!01、女生读研读博有年龄的担忧,女生的年龄问题确实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顺利的话,研究生毕业之后女生的年龄大概在25岁上下,要是二战的考生年龄会更大。考博读博的话至少也要再来两三年,这个时候女生大都快奔三了,婚姻都成了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女生选择在读研的时候结婚生子,甚至有人不惜休学一年来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即使有女研究生立志读博,但是家里的人也会操心她们的婚姻问题,无形的压力就会非常大,考博自然也无从说起!02、父母或家里支持女生考博的很少与第一点时候说的一样,考研究生的时候大部分家长和亲朋好友会支持,但是二战的话就难多了。而考博的这个问题大部分的父母是无法接受的,除非家里人比较开明,尊重你的打算。反之你考博期间的经济基础都成问题,这也就是为何大部分的女生无法考博的根本原因03、大部分的女生都不适合读博读研很多人并不适合,一些女生本科阶段不用功,侥幸读研之后又觉得读研特别煎熬,很多时候都是在混日子。而读博更是非常繁琐,需要在某方面有长足的研究才可以,但是大部分的女生都不适合读博,博士生导师也会将大多数的女研究生阻挡在门外!04、考博和考研不同,努力不一定成功考研和考博不同,考研努力就能成功,但是考博却不一样。考博如今是申请制,必须要有自己有分量的论文,有了论文之后还要导师推荐和考试。最重要的一点是你报考的导师有名额而且愿意录取你,不然就是再优秀也不会成功!其实,话说回来,大部分考研的人都很少有读博的打算,许多人考研之初只是为了提升学历,增加自身竞争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女生读研可以,但是考博更是却寥寥无几了。你如果正在读研,你会选择考博吗?有人说考研难,考博比较容易,只要跟着一个比较厉害的导师,让他推荐就行了。对此,你怎么看

驷驖

研三才打算考博,是不是太晚了?没有发表论文能去名校读博吗?

研三才打算考博,是不是有点晚了?没有发表论文能去名校读博吗?近期有研三的同学向我咨询考博的问题,但考博和考研不太一样,就算是考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由于不同年份和不同导师的区别,考博难度也不一样,所以这个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这位同学今年开学研三,她本身的导师就是一个大牛老师,出了不少项目和成果。按理说作为这位导师的学生,她要考博的话,导师肯定喜欢。不过,可惜的是,导师有时候压根不想见她,而且她导师也带博士,名额早已定了。这是由于她前面两年基本上是在混日子,和导师见面不多,所以她的导师对她印象并不好,可能觉得她应该没想过读博的问题,也觉得她就是为了混个研究生学历,基本上是散养的状态。她研三才想考博,显然是晚了很多,大部分的考生从研一就开始备考,而且早已确定了导师,比如她的导师被很多人哄抢着报名。她考博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导师不推荐或者不支持,而在于她没有论文!研究生期间没有发论文如何考博?想进名校读博应满足什么条件?她读研的院校是个普通一本,但她想去名校读博,起初定的是北京大学,但又觉得太高,后来觉得只要是211或985大学,哪里都能去都可以。那么,她必须要有论文才能越级往上报考,不然只能参加统考,去同级的学校读博。这里有必要说一下考博的几种方式,为了让大家好懂,小水简单说明如下:01、统考统考和考研很像,也分初试和复试,考生需要报名参加统一的招生考试,通过后才能读博。这里要注意的是,考生在考前一定要提前联系你想要考的导师,最好与导师聊一聊,征求你想要考的博导同意才行,不然考了也白考。另外,名额满了或者内定了的话,也不能考,因为这样的导师基本上都是预定好的。在考博的时候英语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考生需要提前准备。最好是找到考博成功的学长或学姐,要到考博真题,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划定范围,然后看书做准备。也可以和导师深入了解,看看能不能在语言中透露出一些考博内容,这样备考就事半功倍了!02、申请加考核“申请加考核”这种方式是众多高校考博的主要方式,特别是211和985名校,考生需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发表论文,只有通过资格审查,才能报考,没有论文的话就没有办法了!这里要注意的是,申请加考核这种方式,考生可以越级考博。也就是从普通学校往上考,从普通本科院校逆袭去985名校读研也很正常。而没有论文的只能参加统考,也只是在平级的学校里选择。比如小水的一位好友,研究生是在社科院读的,但是她除了毕业论文之外,研究生期间没有发论文,所以只能参加统考的方式,最后去了西南大学读博。03、硕博连读在研二的时候,对于一些优秀的硕士生来说,学校会选拔其攻读博士学位,不需要考试。这和以上两种考博方式都不一样,考生在此期间不需要发硕士论文,只需要博士论文合格之后就行了。04、本科直博对于本科阶段,一枚优秀的本科生是众多博导哄抢的人才,很多高校会在本科阶段选拔优秀的人直接读博士,这样的同学可遇而不可求,本科生直接读博,这种待遇一般人无法享有。如果考生在读研之后就计划考博或者读博的话,尽量从研一就要准备,和自己的导师说说自己的考博计划,看看能不能从导师那里获得一些帮助。考博并非每个人都适合,而且有实力也不一定有机会。在这里,跟对导师很重要。如果你的导师就是业内大神,愿意带你一把,那么,在你考博的路上将会是一帆风顺。如果你读研之后,你发现你的导师也带博士,但是你的导师过于严厉,要求比较苛刻,读研期间你都有点受不了,你在考博的时候会考虑你的导师吗?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交不起学费,没钱读研怎么办?别怕!研究生也能办理助学贷款!弃考?更换考研学校?这三大问题没处理好,读研基本没可能!2021年研究生考研时间已定!考研党想一战成硕,请牢记这些时间点

变而有气

本人今年考上211博士,去读了一段时间,发现读不下去了怎么办?

这位兄弟是这么说的: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跟随大流考上了博士,考上了一所985和一所211的博士,由于不想离家太远所以选择了211高校,去那边课题组呆了一段时间,发现对科研不感兴趣,整天做事情也没精神,求过来人给点建议和忠告!有些人在不了解博士的状况下就贸然去读,以为读博士和读本科研究生一样混混就能毕业的,结果去了发现毕业太困难,后悔读了。有些人以为博士毕业就能辉煌腾达了,结果毕业后发现收入还不如硕士毕业的多,也后悔了。这部分人就是读博士前没考虑清楚,人云亦云,碰到考试就上,碰到升学也不放弃,稀里糊涂的选择了读博,建议想读博的同学从以下几个角度衡量一下自己:1、你真的对科研感兴趣并打算持续去做吗?科研不似别的工作,主要是去探索未知的问题,这些问题没人做过,你自己去探索,一定会感到艰难和孤独。你真的对这种生活感兴趣吗?博士毕业后一般也是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你真的能一直对这种生活感兴趣吗?如果能,那就去读,否则,还是选择一条轻松的路吧。2、你能忍受长达三年甚至四年的清苦生活吗?一般读博士的时候年轻的25、26岁,年长的三四十岁,这个时候你的同龄人可能在社会上已经打拼的有一些物质基础了,而你只能领着学校发的两三千的助学金过着清苦的生活,你能忍受吗?如果能,就去读吧!3、你能忍受博士毕业后仍然过的很平凡吗?很多人以为学历越高将来在社会上一定混的越牛,读博士可不一定是这样的,虽然也有那些能力强到一毕业就去华为挣几百万的博士,但那真的是少数,所谓幸存者偏差,不能因为少数人的事情就推演到所有人博士毕业后都能一飞冲天了。大多数博士毕业后也就去高校研究所,并且以现在人才饱和的趋势,能进去就不错了。高校研究所的工资也就保证你饿不死,辉煌腾达?想多了!所以,你能忍受这些吗?除此之外,要是遇到了脾气不和的导师,痛苦更会翻倍后来据这位兄弟透露,他的导师也是自己不喜欢的:(原话)其实硕士阶段科研成果都还挺好的,关键刚毕业6月中旬左右,博导就打电话让过去,一直到现在发微信,打电话都见不到人,一直说很忙,只让我自己租个房子熟悉环境!唯一见到的一次,因为卫生不干净,来工作室把大家骂的狗血喷头!其次一个课题组每一届大约3个博士,每个人都被老师压榨的没脾气,都说老师从没给过一分钱补助!所以看到这些,我就想退了,跟我硕士的课题组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现在课题组已经退了几个了,所有的硕士生师弟都被老师义务劳动拉到老师自己公司的工地去了,管住不管吃,没补贴!当时报考,也没有好好打听,就看方向喜欢,有兴趣做就想做下去!其实我也挺喜欢科研的,只是这个老师让我有点难受了,真是不见不知道,一见吓一跳,还真有这样的博导呀,跟我硕导差距太大,而且硕导一直推荐我跟他读博,我拒绝了,现在后悔了,又回不去了,唉!看到这儿,我大概明白这位兄弟不开心的原因主要是对导师意见比较大,并不是因为对科研没有兴趣,加之导师可能给学生的补贴比较少,所以心里很不爽。以前也有新闻报道说导师压榨学生的,但我觉得既然是学生的身份,就不能拿金钱来衡量,应该用有无收获足够的知识跟经验来考量导师给你的任务,毕竟导师花费大量精力培养学生,他们也要有所收获的。其次作为学生,听从导师安排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是我们的义务,除非导师经常安排偏离学术的工作,可以向学院举报,其他适度的工作即使没有很多的金钱报酬,只要可以学到实打实的知识和经验,那就是值得的。总之,不只是读博,只要我们活着的每一天,就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可能大部分都不是你喜欢的人,看开就好了,各取所需,价值同等交换。客观环境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乐观的心态我们可以把握,任何阶段任何事情,只要有成长就有痛苦,以一颗客观的心面对磕磕绊绊,总有一天,你会看到前方的彩虹。

地藏王

博士学位真的那么重要吗?上交大博士亲述科研心路,获4万高赞

十三 转载整理自 时间规划局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都说读博就像一场赌博,“一入红门深似海,从此半点不由人”。还时不时曝出博士生抑郁、甚至自杀等负面新闻。但为什么每年都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的选择读博,博士生学历真的那么重要吗?最近,知乎上一位叫做“时间规划局”的博主,便在这一问题下做了回答。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从硕士抑郁,到发现科研新大陆,而后读博、放弃博士后,以及工作、创业,这一路上的艰辛与收获。他的故事打动、鼓舞了许多网友,第一次的回答(删过一次)便揽获了近4万的赞同。甚至许多网友纷纷表示,这是他们在知乎上看到的最好的故事。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回答,让网友们受鼓舞至此?量子位经授权,整理了这篇文章内容,与读者一起分享。博士生学历真的很重要吗?用讲道理的方式去说服一个人接受你的观点,通常是很难的,那我就讲讲自己的故事吧,很长,要表达的,都在里面了。时间拉回到十六年前,2004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的更早一些。我和师兄、师姐蹲在冷呵呵的实验室里,看着面前那台崭新的机器,嘎吱嘎吱向外喷涂着被融化后的ABS树脂。对于研一的我来说,一切是那么新奇和高端。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的一个教育部课题,基于RE(reverse engineering,逆向工程)和RP(rapid prototyping,快速成型)的机械零部件快速设计制造。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十二年后,也就是2016年左右,这项技术突然火了起来,换了一个叫“3D打印”的名字,变成了可以改变世界的技术,做一份PPT能很快拿到千万级的投资。但这一切都和我无缘了,因为在2005年夏天,师兄带领师姐成功发表了4篇核心期刊论文,而我还没来得及动手,导师的项目就成功结题了。然后他和其他导师合作,拿到了一个牛轰轰的863项目,两千万经费,我的“3D打印”之梦就此破灭,被迫转行。我可是给杨叔子院士写过邮件,和他探讨过RE/RP技术前景,他还鼓励我好好干呢,呜呜,拜拜了。导师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不要气馁,能力更大的人要承担更大的科研任务。我感觉他是在忽悠,但我没有证据,只是很惋惜费了我1年时间、足够发表2篇论文的实验数据。那也是我的心血呀,最后我忍痛把数据都送给学院里另一位工程硕士,保障他顺利毕业了,他非常感激我,请我在学校后门吃了一顿酸菜鱼。那个酸菜鱼馆再向北走200米,是宽阔的长江,江里的鱼都很美味,值得我们每个从这里毕业的人,毕生怀念。日子还要继续,我收拾心情,转向863项目的研究工作。只是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个项目,它深刻的改变了我后来的人生。在2005年,我参与的这个863项目可以说相当前沿和新潮,我负责的那部分研究内容,需要制备高性能、低表面粗糙度、纳米级的磁性薄膜(NiFe、CoFeB之类的)、搭建一套稳定的飞秒激光泵浦-探测(pump-probe)实验平台、编写数据采集软件并借助Matlab进行数据处理和运算,通过研究软磁薄膜与飞秒激光相互作用的超快瞬态动力学效应,为研发面向未来的太赫兹器件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验基础。这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我来说,简直一脸懵,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太高端太刺激了,又因为自己啥也不懂而感到深深的自卑。在这种自卑感的驱动下,我的苦逼日子开始了,连续一年半的时间,我没有在晚上11点前回过宿舍,一直做的事情只有三件:查文献,做实验,编写Matlab。有那么3个月的时间,我一直处于抑郁状态,因为辛苦做出来的实验数据,波形上总是有异常的震荡和杂波,我一遍遍的用磁控溅射方法制作薄膜、一遍遍的检查pump-probe平台、一遍遍的检查数据采集软件,最后我崩溃了,因为根本发现不出什么问题,每个环节都好像是正常的。3个多月过去了,我差不多也得上抑郁症了,和女朋友也时不时的吵架,一切都是灰暗的,看不到希望。那是一个极其偶然的下午,我继续穿着净化服,在洁净室里的激光平台上重复着实验,妄图优化并查找出问题根源。洁净室有一扇封闭的玻璃窗,有个师弟坐在窗外的电脑前勤奋的工作着。我神经兮兮的盯着数据采集界面,祈祷不要悲剧重现,可是震荡和杂波还是如约而至,盘踞在实验数据界面。压抑的实验室里,我分明听到响亮的打脸声,啪啪啪啪,令人头晕目眩,眼冒金星,孤独而绝望,那一刻,我想死的心都有。突然,有人在实验室外大喊师弟的名字,说他女朋友在外面等他,这个有点莽撞的家伙,猛地站起来往外跑,然后悲剧发生了,他一脚踢掉了他那个台式电脑的机箱电源,笨重的CRT显示屏一下熄灭了。师弟大喊一声卧槽,因为他那台电脑是实验室的顶配,里面每天都在不停的运行模拟程序,机箱和显示器都贴了纸条不准关闭,这一关机,跑了7~8天的模拟进程,大部分都毁掉了。我两步走到窗边敲了敲,看着师弟灰白的脸色,他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隔着玻璃大声说“导师估计要砍我了,好几个人都等着我的模拟结果呢”,我满是同情但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目送他慢慢走出去了。我两步走回去,又开始观察实验结果,我发现竟然出现了奇迹,从2分钟前,也就是我走过去看师弟意外关掉电脑的那一刻,数据波形上的震荡和杂波消失了,光滑平顺接近完美,阶跃突变的信号响应也如高台跳水下落般的完美曲线,这就是我苦苦追寻了一年想要的实验结果啊,我激动的要哭了好吗?看着被师弟熄灭的显示器,我恍然大悟,这种CRT的垃圾显示器,后方会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一般情况下也没什么影响,但是我的pump-probe实验,需要良好的电磁屏蔽,激光锁相放大、震荡、弱信号采集都受不了CRT显示器的干扰。很快导师把CRT显示器都换成了液晶,把所有的电脑都搬离净化实验室,还给实验室的墙上加装了电磁屏蔽网,同时也给师弟的顶配电脑装了不间断备用电源,防止他再把电脑关掉。后来的硕士阶段,没有了悬念,我得到了大量完美数据支撑研究结果,科研之路如开挂一般,发了好几篇论文,还在毕业前收到了SCI期刊Physica B的录用通知。尽管当时影响因子只有1不到,但是硕士就发SCI期刊论文,在只会发中文核心期刊和EI会议论文的机械学院,还是引起了很大轰动,导师也觉得挺有面子。我闭着眼睛就能毕业了,心态轻松惬意,和女朋友也不吵架了。但很快我又遇到了新的困惑,我虽然用实验验证了飞秒激光和磁性薄膜相互作用的超快动力学现象的确存在,但背后存在的物理机制以及它能够应用到哪些具体的方向,我完全想不明白,我也不知道实验结果的理论基础在哪里。我和导师去探讨,他觉得我想太多了,他说这是和基础学科相关的,我只是看到了表面,并没有深入进去。但当时的我,内心经历了科研过程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狂喜,我已经爱上了这种感觉,我想把这背后一切搞明白啊。我想继续纠缠着导师,他又拿到了新的课题,没空理我了,给我丢下一句话,想把理论搞明白,就去读博士吧。研三的十月份,大家纷纷开始找工作了,那些研究模具、精密加工、电气控制的同学,很快都拿到好几个offer,我唯一的一次面试,是上汽到学校招聘,有个师兄是上汽的中层领导,回来面试我们。轮到面试我的时候,他拿一罐可乐,说“师弟你几分钟可以把这个造型做出来?”,我苦笑了一下,我说Pro/E和CATIA都没学啊,我研究磁性薄膜和飞秒激光去了。师兄笑着说你这个太高端了,我们不需要这么深奥的,然后我就被刷掉了。这么高端的研究方向,工作肯定是不好找的,面试过这一次,我再也没去面试过了,因为我之前已经查好了,国内有个课题组研究磁性薄膜和MEMS芯片方向,我也和那边打过几次电话交流了,我想要的答案,那些潜在的电磁学机理,在那里可以找到答案。硕士阶段告一段落,博士阶段的故事更精彩。考试,复试,收到录取通知书,告别硕士的导师,告别硕士生涯,博士阶段就开始了。令我感到很满意的是,这里真的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地方,课题组的几个牛人,有精通电磁学理论计算的,有精通薄膜制备工艺的,有精通基于薄膜制作MEMS芯片的,真是太爽了,学院里还有一条3英寸的芯片流片线,这下从理论到实验再到具体的芯片产品制造,都齐全了。反正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我觉得自己就像进入了阿里巴巴的宝库,我延续了硕士时期的风格,一头扎进实验室里,就不怎么想出来了,像海绵一样吸取养分,向别人不断的请教。在硕士阶段的基础上,我基于NiFe和CoFeB材料的软磁薄膜性能越做越好,我不但会用磁控溅射机,我还学会了用气相沉积设备、外延设备、硅刻蚀设备、离子束溅射与刻蚀设备、光刻机、电镀设备、烧结炉、离子注入掺杂设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XRD(x射线衍射仪)、VSM(振动样品磁强计)等一系列设备。管理实验室设备的老师,都把我收为关门弟子了, 晚上如果他有事,下班时都把钥匙给我,让我关净化间的水电气,早上再老早过去开实验室。实验室的设备加起来上亿,对我也是真的信任了,这也让我比别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度去做实验,加速了我的科研进程。而且我跟着师兄学会了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我有个100多页的演草纸,上面全是手写的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的计算过程,我把麦克斯韦方程应用于求解软磁薄膜的高频磁阻变化以及随外界磁场和电场变化的响应曲线,得到的结果可以直接拟合实验结果,相似度非常高,然后就可以用理论计算得出的优化参数去指导实验工作。当时有个磁阻变化率的指标,我可以和全球几个主要的相同研究方向的课题组一决高下,经常是他们做到30%,没多久我40%的结果就发论文了,然后看到他们刊出的65%的论文,我已经做到80%了,后来根据理论模型得到的参数,我不用制备薄膜的方式了,换成磁导率更高的薄带材料,指标竟然可以做到200%以上,导致国外的几个竞争对手很眼红,就赶紧跟着换材料、发论文,和我们进行比赛。我超级享受这样的过程,中间还会和他们互通邮件聊一聊,就好像两个拳手打擂台赛,休息的间隙还在交流你用什么牌子的蛋白粉啊,你平时吃牛肉还是猪肉啊之类的,感觉既好玩又好笑。2008年暑期,是我论文最高产的时段。我的实验工作进展顺利,手里的数据很丰富,我首先想到的是Physica B,毕竟我是老客户了,我翻出了之前发论文时给主编写过的邮件,追加了一封邮件,大意是我换了新的研究环境,有了新的研究进展,希望能把一些重要的结果在他们论文上分享给全球的同行们,然后我还说,你应该知道,现在北京正在开奥运会,希望你多关注这场盛会并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然后我把投稿的论文编号也发给他,希望他能关注并处理。没想到,过了不到1天,主编给我回复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邮件,感谢我对他们期刊的关心,并说自己最喜欢看跳水和体操类比赛,讲了几个我不知道的名字的运动员,最关键的是,他说收到我的投稿了,会尽快让同事处理。然后,我的这篇SCI论文从投稿到修改到接受,只用了26天的时间,你说老外不讲私人感情吗?我觉得他们肯定是讲的,毕竟都是人嘛,和你聊的很好,而且你的论文做的工作又不错,加急给你发表了,也就是他们举手之劳的事情。老外也都讲感情,这个发现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我每次投稿都要找个主编或副主编邮件聊聊天,结果2008年的暑假,我搞定了3篇SCI论文。有时正在看中国队的比赛,夺冠热血沸腾的时候,一封邮件提醒弹出来,是SCI核心期刊的论文录用通知,那种美妙的、刺激的、眩晕的愉悦感觉,不做科研的人永远体会不到,也许像吸毒后的感觉。但吸毒是短暂的、要命的,而科研成就带来的愉悦是永恒的、健康的。这样的日子过了1年多,有一次和导师聊天,他说一直在思索除了单纯的做器件追求性能,他更想把器件具体的应用到某个方向,开拓出一个应用领域,但这几年下来,他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方向,如果找到了这样的方向,他很想发一篇Applied physics letter的论文,这是他年轻时候的一个小心愿,不过到现在还没实现。我听了心里一哆嗦,这怎么和我最近几个月在实验室里没事瞎琢磨的想法那么一致呢?我也想干这个事啊,我都琢磨了很多具体方案了啊,你不问我都不知道怎么说啊,我努力帮你发个APL圆梦好了啊。再加上我平时也关注娱乐新闻,当时张国荣自杀还没几年,梅艳芳也患了宫颈癌去世了,我因为《胭脂扣》喜欢这两位明星,心里惆怅了很长一段时间。我看了一篇国外的报道,梅艳芳的去世是因为当时对宫颈癌的HPV病毒没法做到早期筛查和分型检测,HPV病毒有很多个亚型,最致命的有6种,每一种对应的治疗手段和用药都要有所区别的,所以不能做到早期筛查会出人命(因为早期的病毒在体液中的浓度含量很低很低),筛查出来之后,无法做到精确分型,也会因为治疗手段的不太对症而延误治疗。这些事情,我都考虑过很多天了,我一直在想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今天导师既然主动提起,我立刻满怀激动的和导师谈了2个小时,并把我的具体实验方案和如何检测讲了一遍。导师听完以后一直笑,可能他也觉得我讲的不错,问我这些想法怎么来的,我说我天天都在考虑这些东西啊,其实他不知道的是,我这2月和搞生物检测的另一个同学谈过几十次了,他说针对HPV每个亚型目前已经有特定的标记物了,每种标记物只认识对应的其中一个亚型,对其他的都熟视无睹,标记物就像触手一样,会紧紧的抓住它认识的那一个亚型的病毒细胞。我内心里喊了一句卧槽,思路来了:我用纳米磁性粒子修饰到病毒细胞表面、用微流体芯片分成不同检测区域、每个区域修饰不同的标记物、每个区域的标记物对应抓取不同的HPV亚型细胞、哪个或哪几个区域细胞抓的多、哪几个区域的纳米磁性粒子就多、我的传感器去检测哪几个区域的磁型号更强,不就可以检测出体液样本中包含哪种或哪几种HPV病毒了吗?而成熟的PCR扩增技术又可以解决早期病毒细胞浓度极低而检测不到的问题,从而解决早期筛查的困扰。怎么做高性能传感器、怎么刻蚀微流体芯片、怎么制作纳米磁性粒子、怎么在微流体芯片检测区域表面修饰标记物、怎么在病毒细胞表面修饰纳米粒子、怎么PCR扩增、怎么处理弱磁检测信号,我和同学两个人一合作,全部都搞定了啊。兴奋,激动,我一下子又找到了硕士阶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感觉,我仔细查过文献,全球的科研圈,压根没有人用我们这种传感器做过这样的研究,这次导师主动找我聊,正好我把想法全盘托出。导师继续微笑着看我,当场批了10万块的预算,让我买各种耗材就开始整了。2009年,整个一年我都很忙碌,按照之前的思路,各项试验进行的很顺利,我们一气呵成,在APL上刊出了研究成果,主编对我们还美言了一番,感谢选择他的期刊之类的话。反正也不重要了,我已经和导师举杯相庆了,我帮导师完成了课题组发表APL的心愿。导师问我接下来的想法,我说我们的高性能传感器,除了检测HPV,还能检测胃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各种标记物能识别的癌症细胞,能早期筛查和分型检测,我要像开挂一样的发表论文了。说干就干,2010年我们又转向胃癌细胞的检测,改进了微流体芯片和传感器结构,顺利发表了两篇更高水平的论文,其中一篇在Biosensor & Bioelectronics上也是快速发表,这个杂志当年影响因子6.5,那时还没现在这么多灌水的,现在影响因子都要破10了,JACS感觉到了压力。其实按照正常的发展路径,我接下来会成为一个科研能手,手握大把高质量论文,顺便申请一堆专利,承担各种国家的研究项目。但人生总是充满了变化,谁又能说的清楚呢,有两件事情的发生,对我接下来的人生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2010年,发生了两件对我很重要的事,第一件事是学校基本不再留博士毕业生任教了,这让我的导师很遗憾,原本我们计划好让我留校,然后在新领域大干一番,因为3年时间里,我已经以一作身份发了8篇SCI核心期刊,加上和别人合作的,共计14篇论文,影响因子累计40多了,而且手里正在做的实验和相关结果,已经够再发7~8篇高水平论文了,甚至冲一冲Nature materials子刊(材料应用领域的终极神刊,影响因子40),都是有可能的。用导师的话讲,我一个人可以顶别人一个课题组加起来的成果了,但现在政策变了,我没法留校了,他感觉非常遗憾。他建议我去国外读博后,然后再回来学校,有了国外的经历,就可以满足留校资格了。因为当时那几个和我是竞争对手的课题组,一直追我的进度,而且也在跟着我转向传感器进行生物检测的方向,这三个课题组的负责人都给我写邮件,法国、美国还有西班牙,邀请去做个博士后研究,然后可以考虑留下任教。面对导师的建议和国外几个课题组的邀请,我最终选择了放弃,原因是我不想继续做科研了,我要换个人生方向。让我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源于2010年初我参加的一次在线会议,那是一个传感器国际论坛,在新加坡,我因为没有争取到经费支持,没能到现场参加。通过视频,我观看了日本那个叫Mohri的学者,做了关于磁传感器芯片的演讲,这个演讲简直给我留下了巨大的阴影,让我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本来这个叫Mohri的学者,之前也一直在做和我们类似的器件研究,后来我们转向生物检测应用,他们就没有声音了。我因为做了一点生物检测的工作,发了几篇论文,就开始琢磨这个东西应该可以产业化的,但我们搭建的实验平台粗大笨重,信号处理都是PCB板级的电路,高频信号激励是买了一台笨重的阻抗分析仪还有一台信号发生器,整个实验系统满满当当占了半个实验室。但是,这个Mohri教授,沉寂的几年,他竟然找到日本爱知钢铁投资了他,把传感器的敏感单元、信号处理、阻抗匹配、高频信号激励、电磁屏蔽等模块,全部集成化做进了一个2mm*2mm的封装芯片里面,然后给日本的手机厂商供货,开始做手机里面的电子罗盘和地磁方位检测了。这个讲座让我整个人是崩溃的,2mm*2mm的面积是我的传感器敏感单元的尺寸,而其他的环节,我用了半间实验室的面积,人家却都集成都芯片里面了,而且已经过了研发的阶段,而且已经给手机厂商供货了,而且都申请了很多专利了。虽然单片的性能比我的差一大截,但在手机领域的应用,人家Mohri的产品是够用的,我只能用一大堆笨重的仪器,去做各种生物检测然后刷论文,离实际变成集成化的产品,还差了十万光年距离。我开始怀疑我的研究方向的意义,我从事应用科学研究,就是应该像Mohri一样,把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去推动某一个产业的进步,但看着我那一大堆笨重的仪器,又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就算再牛,我一个人也搞定不了这件事,这是个系统工程啊。爱知钢铁给Mohri配置了50人的研发团队,涵盖电子、半导体、传感器、芯片封装各个领域的工程师,而我有什么,我就是一个孤单的螳螂,高高举起手臂,却推动不了事业的车轮。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08年无意间做的一件事情,在2010年我面临人生抉择时,开始发挥作用了。我之前讲过了,和管实验室的老师关系处的很好,实验室的设备我基本都会使用,机缘巧合下,我认识了一个已经毕业的师兄,他回来学校想做一些实验,关于陶瓷材料掺杂和烧结的东西,那两个破设备几乎都没人用,像垃圾一样丢在那里。听说我会使用,已经毕业的师兄找到我,给了我一些样品,让我帮他做实验,我有实验室的钥匙,晚上10点后,其他人都走了,我一个人留下来,一边制作我的薄膜传感器,一边帮师兄做样品。2008年9~12月,4个月的时间,我做了6个批次的样品,师兄很感激我,请我吃了一顿酸菜鱼(还记得工程硕士的同学也请我吃的酸菜鱼吗?),然后给我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他希望我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做下去。我看到命运之神向我招手,他手指一个充满挑战的方向,让我冲上去,挑战未知的困难。师兄给我的样品是一种陶瓷芯片,是非常好的产品方向,07年国家要对机动车实施排放管制,所有汽车都要出厂强制安装,但是当时,全球只有德国、美国、日本三家公司有相关技术储备,中国这一块市场注定被别人垄断。师兄给的样品正是这个方向,他委托我做的样品,经过几家机构的检测,性能相当不错,接下来,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代工厂伙伴,把这种陶瓷芯片批量化生产,然后在经过集成化的产品封装设计,把信号传输、热保护、抗振动、机械固定等装置与芯片集成起来,做成终端产品,与发动机匹配使用。国外几家公司的技术严密封锁,核心的芯片工艺没有人能够接触得到,也不会对外销售,只能靠自己做出来。我和师兄只做出了初版的芯片产品,还需要优化才能量产,而且后续还牵涉到封装设计和匹配使用,我们对这些一无所知。想了解全套的东西,只有到一家国外一线的汽车公司的发动机部门去工作,还要正好负责这一块产品的开发,那就可以以客户的身份,了解这些东西。但是说起来容易,哪里有那么正好的机会,一个大牌的汽车公司,正好发动机部门有这个新产品开发的职位空缺?机缘巧合,天赐良机,2010年12月,某一线国际品牌汽车公司,发动机研发部招聘,有个职位专门负责这个新产品的开发,和师兄商量之后,我毫不犹豫的投了简历,干脆利落的被录用了,工资对于刚毕业的博士来说也算不错。不能让我留校,导师为了补偿我,就让我提前毕业了,还帮我争取到了校级优秀毕业生和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我很感谢他,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科学方法和科研精神,让我终生感激。临走时,导师单独和我长谈了一次,他说的一番话,我觉得很好的诠释了博士学位的意义:得到博士学位不是终点,不代表你以后能比别人成功,但博士学位能代表的是,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做好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就这样,我告别了博士导师,告别了科研之路,踏上一场未知之旅,但我没有任何犹豫,我要追寻的东西,已经不在校园里了。不知不觉已经8000字了,博士阶段告一段落,但博士毕业后的经历会更刺激。看一个凡人如何在人生路上步步修炼,所有内容都是真人真事,和大家一起分享。2011年开始工作了,工作的前2年,我和刚进入博士阶段一样,每天都在接触和吸收新的东西,由于核心芯片已经做出来了,我很快能理解总成产品的各种技术细节,而且我每天在琢磨的是,如果让我来研发和生产这个产品,我应该如何改进,可以做的更好。工作2年之后,每次到供应商那里,他们都有点怕我了,因为我提出的问题他们已经开始回答不了,他们不敢在我面前有任何的隐瞒和虚假数据,我对产品了解的深度已经超过了他们。到第3年结束,我觉得差不多了,这个职位已经没有更多可以让我学习的东西了,我和师兄商量了一下,计划第4年离开汽车公司,开启属于自己的事业。但在离开之前,还有两件事必须完成:1 和代工厂一起努力,把我们核心的芯片产品批量生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问题解决,成品率提升到90%以上;2 我必须自己组建创业团队,然后去找投资机构,拿到天使轮融资。第1件是技术上的事,总归是能解决的,我们加班加点、多多搬砖,逐渐能达到量产的标准了,但是第2件事,我又开始懵了,刘姥姥又一次进大观园,完全不知道怎么去做,只有查资料慢慢学着准备。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本电子书,叫《给你一个亿,你能干什么》,里面有一个章节叫商业计划书 (BP) 的21条军规,特别感谢作者查立先生,我按着他讲的内容,一步步操作,最终做出了一份当时自认为很满意、但现在看起来比较垃圾的第一版BP。然后我准备各种资料,学着展示产品和性能测试报告,组建技术/质量/采购/生产管理的团队,向别人描绘市场前景,做财务分析,做盈利预测,做现金流量预算,做SWOT,用了1年的时间,在朋友的介绍下,有两个天使投资人的资金到位了,感谢金主爸爸,可以放开手脚干了。2015年我从公司正式离职,最后的一年感觉挺对不起主管,我经常迟到早退,去筹备自己的事情,但主管还是宽容的忍受了我一年,大概也是因为其他人没法专业而深刻的管理这么多传感器产品吧。临别时,请主管和同事们一起吃了一顿酸菜鱼 (第三顿了),主管祝我前程似锦,我祝他以后别再有我这么不听话的下属。然后他好像受到了我的启发,在我走后的3个月,也麻溜的离职,跳槽到杭州湾南岸去了,据说工资翻了一倍还多。2015年,我和师兄的芯片已经可以稳定量产了,我基于前面4年的工作经验并融入很多改进优化,在2016年终于有了完全自己制造出来的总成产品,并趁热打铁申请了一系列专利。2016年又发生了两件影响重大的事情,可能是我在做天使轮融资的时候,讲了太多次BP,导致我的演讲技能大幅提升,讲起项目口才就好的不行。我参加了一个领军人才项目评比,滔滔不绝的向很多专家评委进行介绍,由于产品有独创性,芯片是自主产权,而且市场前景巨大,公司成立一年就开始有销售收入了,项目答辩取得很好的名次,拿了300万政府资助,对创业初期起到了很好的资金补充。当地政府看我这么能讲,产品又好,就怂恿我去参加省里的创新创业大赛,我去了又是一顿讲,拿到了第二名,领导很开心,然后省里市里都给公司奖励,省市的领导接见我,还不停到公司走访,给了很多支持。他们的态度都很诚恳,能看得出对核心技术、对踏踏实实的创业者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鼓励,以至于我和他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尽快把产业做大,打破垄断格局,我可以收获成功,他们能得到一家成功的企业,带动就业、带动税收、带动人才的聚集。这种良性互动的局面在中国沿海省份已成普遍现象,让更多的技术型企业成长起来,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成功必须要做的事。2016年的第二件大事来了,我记得那天是科技局的一位局长和我约了时间,他说每年科技部都会举办一次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我在省里取得了好名次,他们决定推荐我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局长一脸严肃的和我说,已经四年了,他推荐的本地企业,没有一家通过预赛并进入半决赛的。我问大概多少家进行比赛,局长说各省推荐能进入国家赛的,基本是按照每个大的行业1000名,到国家赛的预赛里从1000家企业选出100家进入半决赛,然后半决赛从100家选出10家进入决赛,两轮10进1之后,基本剩下的10家都是非常厉害的企业了,大家再争冠亚军和第三名。我说领导啊,你是不是觉得我比较能吹,才推荐我去参加的,这么残酷的淘汰赛,我也没底啊。领导笑了,说你这样的博士真不多见,技术专家,口才又滔滔不绝,也不紧张,我看好你啊。说不紧张是假的,当我一个人背着包,坐上去参加大赛的高铁时,心里是惊恐不安的。1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们,把我丢进去都找不到在哪里,完全不起眼。但我在准备PPT的时候,一直回响着博士导师说的话,一篇论文、一份报告、一个项目,最核心的灵魂在于你把创新性讲清楚,最好的创新性不是你比别人做的好,而是你做了别人根本没做过的事情,开创了一个领域。我的产品,放到世界范围肯定不是原创的东西,因为有3家国外巨头公司已经做出来了,但是放到中国范围内,除了我根本没有人做过啊,我决定从这个角度开始讲。比赛时是10个企业分为一组,PPT讲完第一遍,我以小组第一从1000个企业里杀出来,进入到半决赛;PPT讲完第二遍,我再次以小组第一从100个企业里杀出来,进入到总决赛,这时,只剩下10家企业了。出人意料的,是总决赛的前一天晚上,在酒店的会议室里,大赛的带队老师,把我们10家企业都召集在一起,说了一些恭喜的话,让我们加油之类的。然后又很严肃的说,你们10位入选者,都是博士学位,国家想在未来的10年内,从本土选拔近万名专家人才,入选“万 人计划专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国家要转型升级,要科技强国,没有专家人才,都是空谈,而这一万多名“万 人计划专家”,就是科技强国的领军者,国家迫切需要你们。这次请你们来开会,就是想告诉大家,你们都是博士,如果明天能进入前三名,科技部有一个大赛通道,把你们推荐到中组部,再经过一轮答辩和评选,就可以入选“万 人计划专家”,希望你们把握这个弥足珍贵的机会。老师的一番话讲完,我看了看其余9个家伙,好像眼睛都发红了,身上已经散发出隐隐的杀气,看起来明天要拼命了。不由得心中一寒,也赶紧假装很有杀气的样子,不能在气势上先输给他们。回想起大家的杀气,我吓得夜里一直睡不着,我总觉得按照之前预赛和半决赛的套路,只讲创新性是不行的,要有一些更打动人的东西。我翻出来几只芯片样品,小小的,拿在手里,那样的不起眼,但又充满了科技感和铜臭味,我盯着它们看了一个小时,我决定,我不再只是强调创新性了,我要讲一个关于芯片的煽情故事。12个小时后,我排在第6顺位出场,听完主持人的转场介绍,我从位置上站起来,伴着场下的掌声上台了,PPT投放在巨大的屏幕上,镁光灯在眼前聚焦,我看不到台下的任何人,我仿佛回到了学校夜晚12点的实验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我一个人不停的奋斗着。我从口袋里掏出芯片,举在手上,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芯片的故事,这个记载了我8年青春回忆的小物件,就这样被我举着,竟然感觉沉甸甸的,我想起了这些年的辛劳、奋斗、挫折、彷徨、希望、喜悦、兴奋、刺激,就在这个时刻,浓缩为8分钟的演讲,与大家分享吧。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细节了,只记得自己讲完后,鞠躬致谢,恍惚中看到台下有很多人站了起来,连绵不断的在鼓掌,持续了半分钟还没有停下来。时间定格在10位参赛者都结束了演讲,计分屏上我的名字排在第二位,我揉了揉眼睛,没错,我是总决赛第二名了。科技部信守了他们的承诺,2年半之后,通过新一轮的答辩和选拔,我入选了中组部国家万 人 计划专家,我会和另外一万多名专家一起,成为国家科技强国、升级转型的领军者,在这个古老的国家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与国外的竞争对手展开厮杀,最终杀出一条血路,加冕为王。我和师兄创办的公司,从16年开始到现在,每年的销售额都以2~3倍的速度增长,后续还会增长的更快,公司的估值今年也到了5亿(是估值,不是个人资产)。但我们依然买不起大别墅,不舍得换保时捷,依然加班到夜里12点以后,依然把公司利润的大部分都投入到研发中去,依然出差的时候不舍得住超过400元的酒店,依然像守财奴一样守着投资人新投入的几千万现金不敢乱花。但我们从学院里那个阿里巴巴宝库学到的东西,还有我们可以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功底,可以让我们再开发出几款市场容量过千亿的科技产品,可以再组建几个团队,再创办几家估值超过5亿的公司,再开拓几个无人涉及的研究领域。在美丽的丽江古镇,有一座雪山,终年云雾缭绕,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阳光也无法穿透云层。传说只有本领非凡、与山齐高者,才能看到云朵以上的风景。世间虽少有非凡之人,但看过者,无不终生称道绝世美景。不工作的时候,我喜欢叫朋友们一起打王者,一起吃鸡;我喜欢没事就去逗逗狗,撸撸猫,和小朋友一起到处玩;我喜欢所有Alan Walker的歌,不开心的时候就一直听;我和朋友到迪厅蹦迪,吃火锅撸串喝酒,K歌到深夜;情人节还有结婚纪念日,我给老婆买花买钻戒买LV包;我到菜场买菜经常被坑,去小区扔垃圾没分好类会被骂;身边的人,几乎很少知道我上面讲的那些硕士、博士还有创业的事情,我平时展示的,只是我想展示的,那云朵以下、接连地气、炊烟袅袅的风景。而云朵以上的风景,只有与山齐高者才能看到,你没看见,不代表没有。就像你不会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没看过杨-米尔斯理论的推导过程,你就不知道杨振宁的伟大紧随麦克斯韦之后,薛定谔和霍金与他相比,都是弟弟。你所看到的,只是他82岁那年,与28岁年轻妻子的传闻。疫情还没爆发的1月初,我去了一位朋友的公司,他是很早就归国的行业专家,在贝尔实验室和西门子待了十几年,办了一家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然后回国创业。到公司的时候,他开发的机器人正在惟妙惟肖的讲课,对着摄像头给孩子们网络直播,脸上的表情还可以各种变换,憨态可掬。坐在他的办公室喝茶,桌子上也有个机器人,这位朋友和我聊他在美国的经历,聊自己的最新产品。然后他扶着桌上的机器人,打开一个开关说:“我经常喜欢把机器人比作我们的国家,你看头部的这个处理器代表政治中心,胸部的电池包代表驱动发展的工业动力,双腿是支撑国家的农业基础,手臂代表执法机构,嘴巴代表外交和宣传部门,体内的各种电线电缆代表交通网络,漂亮的衣服、面容和发型代表娱乐业和服务业。”然后他顿了一下,打开机器人的后背开关,里面露出两个像液压挺杆的支撑柱,牢牢支撑着机器人沉重的金属躯体,他指着两根支撑柱说,“搞技术和研发的都在这里了,有了我们,国家可以顶天立地的站着,不用卑躬屈膝,也不需要下跪乞求,我们是脊梁。”如果让我选出人生中最幸福的两件事,那么第一件,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遇见我孩子的妈妈,而第二件,就是选择读博。仅以此文,纪念过往。参考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66627317/answer/1151278214

伽利略

考博总分排第一,但是被录取的人不是我

来源:学术志 作者:佚名进入到六月份,2020年各大高校的博士招生工作相继进入了尾声。作为一个刚得知结果的落榜生,回首自己的这一年来的备考时间,有成功的点也有失误的坑,所以我想写下我的经历,给考生以前车之鉴,给自己以二战的动力。首先简要介绍我的情况:17年毕业于某985学校中文专业,取得文学硕士学位,曾留校做过文科科研工作。考博选择继续自己的研究生专业和方向,报考了两所学校的两位导师,其中一个是硕士毕业的学校,实行的是申请考核制;另一个则是实行传统考试制的陌生学校。01、关于联系导师,一定要多问多选在2019年开始时,我下决心考博,想以后走上学术的道路。作为非应届生甚至是毕业了好几年的人来说,再一次试图重新建立与老师们的联系是一件极其锻炼社交能力的事情。虽然我曾经在学校做过科研行政,每天和大量的老师打交道,但是如何表达自己想再度求学的诚意则不是那么容易的。我首先想报考的是我的硕士导师,他同时也是一个博导。我在邮件中详细地把自己从毕业以来的工作经历和考博的原因表达出来,并争取了三次前去学校上门拜访咨询的机会,打探导师的招生计划。现在看来,这是一个考博最重要的步骤。不管自己之前的科研实力如何,一定要和报考导师多联系,让他感受到你报考的诚意;如果能够面对面的交流,虚心请教备考要点,汇报自己的进展,则会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加分项。联系好导师后,作为非应届生,我接下来的备考内容就是工作之余的看书和准备申请考核的材料,期间写了一篇小论文发表在一个省级期刊,被录用后感觉又多了一个筹码。接下来就是等待学校研究生院的报考通知了。我把研究生院的微信号加了星标,每天都希望能早一点发布。一直到十月底,这个公众号终于推送了,结果招生简章上根本没有导师的姓名。我当时就傻了,赶紧联系导师询问原因,收到的回复是因为学校安排轮空一年,自己也是通知出来才知道的,让我可以多联系其他几个学校和老师。这个时候距离学校报名系统开启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许多学校的报名也接近了尾声。一股愤怒和失望混合的感情涌上头,我大胆地想,既然已经基本把材料都准备好了,那么不能就这么放弃,要不试试报考名单上有的老师吧。总共四个老师,其中三个老师的方向不太对口,只有一个老师能试试,恰巧这位老师是我导师的导师。我联系导师咨询了下哪位导师的招生信息,在没有被明确表示不让报的前提下,我再次发邮件给了那位导师,隔天收到了非常详细的回复,给我指导了好几点需要准备的内容。难道这次是要因祸得福了吗?不过我也怕再次被突击放鸽子。在火速查找学校和老师后,我又邮件联系了另一个学校的老师,也收到了很热情的欢迎报考的邮件。鉴于这两个学校一个是审核制一个是考试制,并且时间上相差比较久,我觉得自己又燃起了希望。这次联系导师的波折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考博与以往升学考试的区别,与其说是学业计划不如说是事业规划,所考量的不仅是自己的科研实力还有自己的应变能力。02、在复试面前,初试的分数不如现场的表现为了更好地专心备考,我在2019年年底辞去了工作,全心全意在家复习专业课和英语。联系学校的师兄师姐讨教以往复试中笔试和面试的题型和方向,根据这些内容和预估的考试时间来每天安排复习内容。直到今年年初的疫情的爆发,再一次改变了原先进行的轨迹。本以为过完年后学校能够正常运转,没想到这次疫情的严重程度超过了当年对SARS的认知,至于考试则被一直不停地延后,直到五月份才放出线上云复试的准确通知。按照以往的考试安排,申请审核制也是需要提交材料后参加专业课考试和英语考试的,但是今年的网络远程视频复试则让很多学校直接去掉笔试,把专业考核和英语面试都放在了视频面试中。尽管今年的云复试看似免去了笔试变得简单很多,但是考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从而更加直接,需要考生注重平时的积累还有面试时的反应和谈吐。虽然可能等疫情过去后,云复试这种现象级的考试形式不复存在,但是视频面试的经验对于以后参加任何面试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面试前,系里组织的考生群里又临时通知了我报考的导师不会参加这次复试。那么意味着我之前针对导师的回复所准备考试内容可能根本不会用到,如何应对其他老师的问题就会成为首要重点。每一个老师的研究方向都不尽相同,当自己报考的老师不参加面试时,这就意味着面试老师们会更多地偏向于询问你硕士期间的研究内容,考察已有的知识积累。按照试前所抽签决定的顺序,我是我们小组的第一个。当视频链接上时,出现在镜头里的是五个熟悉的面孔。老师们看了下我的材料,开始了自我介绍、现场英语口译材料、专业问答的环节。整场下来大概持续了40分钟,紧张的我在谈笑风生的老师们的注视下完成了这次面试,仿佛昔日硕士答辩的再次重现。中途一个老师突击问我硕士论文的材料,并要求现场解读,这一个环节的频频语塞让我感受到了老师们的严谨以及自己备考面试的疏忽。03、面对不同学校考试安排的冲突要给自己留后路就在面试时间确定下的前一周,另一所学校推送了通知,表示因为疫情的影响而临时改变了考核方式,需要在一周之内准备所需材料的电子版提交,超时未提交则视为放弃。看着这个截止日期刚好在面试的前一天,我在其他材料齐全只差专家推荐信签名的情况下,沉思良久。在自己学校发布的初试审核的名单中,我自己的分数排在第一,但同时也因为和后三个考生的分差只是一分的等差数列而有新的担忧。在我厚脸皮向校内的师兄师姐的情报打探下,我也知道了这三位考生大致的来历,其中有一位是系里另一个导师的应届毕业硕士生,两位是外校的应届毕业生。一边是即将开始的网上面试,面试的老师都是自己所认识的人,并且自己在初试成绩中占据了优势,令人感觉胜券在握;一边是陌生的学校陌生的老师,提交材料后还会有线上英语笔试,然后再是视频面试,程序复杂冗长,并且自己无法断定是否能上。于是,我为了不增加任何影响复试的因素而放弃了另一个的学校。这一场视频面试断掉的瞬间就意味着今年的考试落下了帷幕。晚上收到硕士导师发来的短信,简短一两句话传递出被录取的希望很大,我便觉得只差名单公布出来就大功告成了。隔了一天,在校的师兄师姐给我发来微信,说我报考的导师要了初试名单上的第四个人,那个来自外校的唯一一个男生。我对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情报开始产生了半信半疑的想法,觉得还是只能等官方名单出来。过了几天后,考生群里的管理员老师告诉大家录取名单出来了。我第一时间冲进页面,从上往下挨个名字的找,找到了那个男生的名字,也找到了自己落榜的消息。伴着外面下雨的天气,我终于忍不住眼泪,让它释放出我这一年多备考的百感交集。当天晚上,师姐和同校的师妹又陆续告诉我面试导师们说的是录取的人是我,甚至问我报考的那个导师是不是收两个。我再次登录研究生网站和报名系统,发现我的复试总分数只比那个男生低了一分。落榜伤心和自断后路的悔恨再一次充斥在我的脑海中,如果我没有做出过分自信的仓促决定,鼓起勇气向老师们说明情况讨要专家推荐信,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还有一次考试的机会?或者说如果去年提前将两所学校的材料都准备齐全,那么这一次是否就能多一次求学的机会?痛定思痛之后,我给硕士导师和报考导师发送了感谢信。然后我也开始思考接下来的安排,如果不能重振旗鼓,那么这次打击将会置我于一蹶不振的死循环中。2020年的考试在遗憾中结束了,2021年的考博安排按照往年的时间推算,有的学校最早会在八月底就开始发布招生的内容了。经过这一次的磨练,我想今年落榜的经历会成为明年再战的动力,也希望今年没有上岸的考生们不要气馁,如果考博是自己想走的路,那么路再崎岖也要勇敢地走下去。

月咏

985大学保研生懵懂中被导师忽悠直博,未入学想出国,怎么办?

今天有个朋友私信小西,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小西觉得有值得讨论。小西老师,您好!我是某985大学2019年的保研生,之前懵懵懂懂被导师忽悠着直博。前几天毕业答辩后萌生出国想法,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某985大学保研,大四时懵懂被导师忽悠直博?不少人质疑导师劝说自己的优秀推免生直博,是因为部分大学规定直博生不占导师当年博士招生指标,事实上这个理由往往不太站得住。盲目"忽悠"学生进来直博,5年内无法毕业怎么办?攻读博士学位作为一个过去的博士、现在的导师,小西认为"说导师忽悠自己读博"在逻辑上有点说不通。未曾经历的人可能不是太理解,事实上能让博士生导师建议直博的学生,往往才是导师倾注最大期望和心力的那个。没有导师会坑学生和自己,随意建议一个学生直博。同为导师,小西指导过不少研究生。针对缺少科研潜力、毅力的学生,都会尽量推荐去工作(有机会,也帮忙推荐岗位),而不是留下来读博。对于保研的学生,课题组至今仅有一个直博生,还是学生主动提出的。小西和不少导师聊过学生读博的话题,都有类似的感觉,大学内直博退少退出机制,不经过硕士三年考核,不敢盲然劝学生直博。毕竟,博士生延期或清退,导师同样压力不小。读博 科研潜力很关键举个小西自己身边的案例:2018年,课题组一个学生有心读博,可其硕士期间的表现、性格在小西真心不宜读博,除非其个人意识到问题并作出改变,否则我预感4-5年内毕业非常困难。而且,他当时已签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回广西老家、税前月收入1万)。想想还是和他聊聊,给了一个委婉的建议是"试着工作半年后,还有读博想法再回来"。2019年4月,在一个学生的婚礼上见过他一次,早已没有一点读博的意愿。2015年以后,不少大学在尝试博士生招生改革,推行申请-考核制和招生指标量化分配。博士生导师的遴选、招生变得更加严格,尤其是课题到账经费、高水平的科研论文等比之前要求高了几倍。然而,研究生扩招带来的"有意愿读博群体"的数量也在提升,通俗的讲,就是想进985大学等名校读博变得非常困难,不再是"宽进严出"描述的"博士想读就读"。相信这2年申请考核或考博的学生,都有类似的感觉吧?出国留学直博生想出国留学,有什么建议?作为导师,小西不认为"去国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所读博"是坏事,毕竟不少方向别人做得非常好,值得我们去学习。另外,年轻时有一段留学经历,不同的体验和感悟也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尤其是去QS前200名的高校。至于学成之后,是否回国看个人意愿。小西觉得直博生想出国留学的几个小建议:1)走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渠道,如985大学校内资助、省市教育部门资助、国外高校资助、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自费等,最常见的就是校内资助和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小西之前也曾参加过校内的联合培养资助考核,英语不过关。要是攻读学位的话,时间会长些,如36-48个月,联合培养一般是6-24个月。尽量博士一、二年级出去,高年级会限制培养时间和延期答辩。2)自己申请留学,放弃国内985大学的博士学位。和小西同期读博的同学中,有3个类似的,发展好的回国依托学校"青年千人"申报成功,运气差的那个最终都未取得博士学位。切记注意申请国家的入学时间节点,沟通好导师和学校非常关键。3)咨询自己学校是否有直博生退出政策和文件。小西记得中科院直博生后期可转为硕士,参加答辩毕业后授予硕士学位。待硕士毕业后申请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同样不少。相比硕士,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得博士更多,且申请也容易获批。家庭条件不好的话,多一笔资助可减轻家里不小的压力。读博 提升能力结语以上的建议是较为可行的,前提是和招收你为直博生的导师做好沟通。个人觉得导师还是对你非常认可的,应该比较好谈,也会支持你出去留学。在你申请留学的过程中,国内导师可以给你不小的助力,尤其是院校和导师的联系上,他的一份邮件或电话往往就能给你不小的惊喜。因此,不要故意隐瞒导师,态度诚恳些,不宜闹翻。最后,小西想说"萌生出国想法"和深思熟虑还是有不小的差异。作为一个成年人,一旦选择就没有退路,应该和家人做好沟通,尽早确定是否有出国的意向。这样才是对自己和导师负责,你觉得呢?▼小西文中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最大的收获!再次感谢您的阅读,有问题欢迎评论交流。

人将保汝

从抑郁到爱上科研,上海交大博士自述读博路,网友:知乎最好的文章

大数据文摘授权转载作者:时间规划局博士生学历真的很重要吗?知乎上有人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在问题描述中,题主问道:这个社会硕士,本科学历不就够用了。怎么还有那么多人想读博士?其中有个答主没有试图讲道理,而是讲述了自己从在上海交大读研到决定读博走上科研之路,再到工作、创业的心路历程,一万两千多字,获得了将近4万赞,被网友誉为“知乎上看到过的最好的回答”。甚至有读者表示看了这篇文章后,实验思路都理清楚了。文摘菌也全文读下来了,虽然文章很长,但是非常好读!文摘也得到了作者的授权,将这篇文章原文分享给大家!用讲道理的方式去说服一个人接受你的观点,通常是很难的,那我就讲讲自己的故事吧,很长,要表达的,都在里面了。时间拉回到16年前,2004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的更早一些。我和师兄、师姐蹲在冷呵呵的实验室里,看着面前那台崭新的机器,嘎吱嘎吱向外喷涂着被融化后的ABS树脂。对于研一的我来说,一切是那么新奇和高端。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的一个教育部课题,基于RE(reverse engineering,逆向工程)和RP(rapid prototyping,快速成型)的机械零部件快速设计制造。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12年后,也就是2016年左右,这项技术突然火了起来,换了一个叫“3D打印”的名字,变成了可以改变世界的技术,做一份PPT能很快拿到千万级的投资。但这一切都和我无缘了,因为在2005年夏天,师兄带领师姐成功发表了4篇核心期刊论文,而我还没来得及动手,导师的项目就成功结题了。然后他和其他导师合作,拿到了一个牛轰轰的863项目,两千万经费,我的“3D打印”之梦就此破灭,被迫转行。我可是给杨叔子院士写过邮件,和他探讨过RE/RP技术前景,他还鼓励我好好干呢,呜呜,拜拜了。导师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不要气馁,能力更大的人要承担更大的科研任务。我感觉他是在忽悠,但我没有证据,只是很惋惜费了我1年时间、足够发表2篇论文的实验数据。那也是我的心血呀,最后我忍痛把数据都送给学院里另一位工程硕士,保障他顺利毕业了,他非常感激我,请我在学校后门吃了一顿酸菜鱼。那个酸菜鱼馆再向北走200米,是宽阔的长江,江里的鱼都很美味,值得我们每个从这里毕业的人,毕生怀念。日子还要继续,我收拾心情,转向863项目的研究工作。只是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个项目,它深刻的改变了我后来的人生。在2005年,我参与的这个863项目可以说相当前沿和新潮,我负责的那部分研究内容,需要制备高性能、低表面粗糙度、纳米级的磁性薄膜(NiFe、CoFeB之类的)、搭建一套稳定的飞秒激光泵浦-探测(pump-probe)实验平台、编写数据采集软件并借助Matlab进行数据处理和运算,通过研究软磁薄膜与飞秒激光相互作用的超快瞬态动力学效应,为研发面向未来的太赫兹器件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验基础。这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我来说,简直一脸懵,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太高端太刺激了,又因为自己啥也不懂而感到深深的自卑。在这种自卑感的驱动下,我的苦逼日子开始了,连续一年半的时间,我没有在晚上11点前回过宿舍,一直做的事情只有三件:查文献,做实验,编写Matlab。有那么3个月的时间,我一直处于抑郁状态,因为辛苦做出来的实验数据,波形上总是有异常的震荡和杂波,我一遍遍的用磁控溅射方法制作薄膜、一遍遍的检查pump-probe平台、一遍遍的检查数据采集软件,最后我崩溃了,因为根本发现不出什么问题,每个环节都好像是正常的。3个多月过去了,我差不多也得上抑郁症了,和女朋友也时不时的吵架,一切都是灰暗的,看不到希望。那是一个极其偶然的下午,我继续穿着净化服,在洁净室里的激光平台上重复着实验,妄图优化并查找出问题根源。洁净室有一扇封闭的玻璃窗,有个师弟坐在窗外的电脑前勤奋的工作着。我神经兮兮的盯着数据采集界面,祈祷不要悲剧重现,可是震荡和杂波还是如约而至,盘踞在实验数据界面。压抑的实验室里,我分明听到响亮的打脸声,啪啪啪啪,令人头晕目眩,眼冒金星,孤独而绝望,那一刻,我想死的心都有。突然,有人在实验室外大喊师弟的名字,说他女朋友在外面等他,这个有点莽撞的家伙,猛地站起来往外跑,然后悲剧发生了,他一脚踢掉了他那个台式电脑的机箱电源,笨重的CRT显示屏一下熄灭了。师弟大喊一声卧槽,因为他那台电脑是实验室的顶配,里面每天都在不停的运行模拟程序,机箱和显示器都贴了纸条不准关闭,这一关机,跑了7~8天的模拟进程,大部分都毁掉了。我两步走到窗边敲了敲,看着师弟灰白的脸色,他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隔着玻璃大声说“导师估计要砍我了,好几个人都等着我的模拟结果呢”,我满是同情但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目送他慢慢走出去了。我两步走回去,又开始观察实验结果,我发现竟然出现了奇迹,从2分钟前,也就是我走过去看师弟意外关掉电脑的那一刻,数据波形上的震荡和杂波消失了,光滑平顺接近完美,阶跃突变的信号响应也如高台跳水下落般的完美曲线,这就是我苦苦追寻了一年想要的实验结果啊,我激动的要哭了好吗?看着被师弟熄灭的显示器,我恍然大悟,这种CRT的垃圾显示器,后方会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一般情况下也没什么影响,但是我的pump-probe实验,需要良好的电磁屏蔽,激光锁相放大、震荡、弱信号采集都受不了CRT显示器的干扰。很快导师把CRT显示器都换成了液晶,把所有的电脑都搬离净化实验室,还给实验室的墙上加装了电磁屏蔽网,同时也给师弟的顶配电脑装了不间断备用电源,防止他再把电脑关掉。后来的硕士阶段,没有了悬念,我得到了大量完美数据支撑研究结果,科研之路如开挂一般,发了好几篇论文,还在毕业前收到了SCI期刊Physica B的录用通知。尽管当时影响因子只有1不到,但是硕士就发SCI期刊论文,在只会发中文核心期刊和EI会议论文的机械学院,还是引起了很大轰动,导师也觉得挺有面子。我闭着眼睛就能毕业了,心态轻松惬意,和女朋友也不吵架了。但很快我又遇到了新的困惑,我虽然用实验验证了飞秒激光和磁性薄膜相互作用的超快动力学现象的确存在,但背后存在的物理机制以及它能够应用到哪些具体的方向,我完全想不明白,我也不知道实验结果的理论基础在哪里。我和导师去探讨,他觉得我想太多了,他说这是和基础学科相关的,我只是看到了表面,并没有深入进去。但当时的我,内心经历了科研过程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狂喜,我已经爱上了这种感觉,我想把这背后一切搞明白啊。我想继续纠缠着导师,他又拿到了新的课题,没空理我了,给我丢下一句话,想把理论搞明白,就去读博士吧。研三的十月份,大家纷纷开始找工作了,那些研究模具、精密加工、电气控制的同学,很快都拿到好几个offer,我唯一的一次面试,是上汽到学校招聘,有个师兄是上汽的中层领导,回来面试我们。轮到面试我的时候,他拿一罐可乐,说“师弟你几分钟可以把这个造型做出来?”,我苦笑了一下,我说Pro/E和CATIA都没学啊,我研究磁性薄膜和飞秒激光去了。师兄笑着说你这个太高端了,我们不需要这么深奥的,然后我就被刷掉了。这么高端的研究方向,工作肯定是不好找的,面试过这一次,我再也没去面试过了,因为我之前已经查好了,国内有个课题组研究磁性薄膜和MEMS芯片方向,我也和那边打过几次电话交流了,我想要的答案,那些潜在的电磁学机理,在那里可以找到答案。考试,复试,收到录取通知书,告别硕士的导师,告别硕士生涯,博士阶段就开始了。令我感到很满意的是,这里真的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地方,课题组的几个牛人,有精通电磁学理论计算的,有精通薄膜制备工艺的,有精通基于薄膜制作MEMS芯片的,真是太爽了,学院里还有一条3英寸的芯片流片线,这下从理论到实验再到具体的芯片产品制造,都齐全了。反正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我觉得自己就像进入了阿里巴巴的宝库,我延续了硕士时期的风格,一头扎进实验室里,就不怎么想出来了,像海绵一样吸取养分,向别人不断的请教。在硕士阶段的基础上,我基于NiFe和CoFeB材料的软磁薄膜性能越做越好,我不但会用磁控溅射机,我还学会了用气相沉积设备、外延设备、硅刻蚀设备、离子束溅射与刻蚀设备、光刻机、电镀设备、烧结炉、离子注入掺杂设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XRD(x射线衍射仪)、VSM(振动样品磁强计)等一系列设备。管理实验室设备的老师,都把我收为关门弟子了, 晚上如果他有事,下班时都把钥匙给我,让我关净化间的水电气,早上再老早过去开实验室。实验室的设备加起来上亿,对我也是真的信任了,这也让我比别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度去做实验,加速了我的科研进程。而且我跟着师兄学会了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我有个100多页的演草纸,上面全是手写的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的计算过程,我把麦克斯韦方程应用于求解软磁薄膜的高频磁阻变化以及随外界磁场和电场变化的响应曲线,得到的结果可以直接拟合实验结果,相似度非常高,然后就可以用理论计算得出的优化参数去指导实验工作。当时有个磁阻变化率的指标,我可以和全球几个主要的相同研究方向的课题组一决高下,经常是他们做到30%,没多久我40%的结果就发论文了,然后看到他们刊出的65%的论文,我已经做到80%了,后来根据理论模型得到的参数,我不用制备薄膜的方式了,换成磁导率更高的薄带材料,指标竟然可以做到200%以上,导致国外的几个竞争对手很眼红,就赶紧跟着换材料、发论文,和我们进行比赛。我超级享受这样的过程,中间还会和他们互通邮件聊一聊,就好像两个拳手打擂台赛,休息的间隙还在交流你用什么牌子的蛋白粉啊,你平时吃牛肉还是猪肉啊之类的,感觉既好玩又好笑。2008年暑期,是我论文最高产的时段。我的实验工作进展顺利,手里的数据很丰富,我首先想到的是Physica B,毕竟我是老客户了,我翻出了之前发论文时给主编写过的邮件,追加了一封邮件,大意是我换了新的研究环境,有了新的研究进展,希望能把一些重要的结果在他们论文上分享给全球的同行们,然后我还说,你应该知道,现在北京正在开奥运会,希望你多关注这场盛会并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然后我把投稿的论文编号也发给他,希望他能关注并处理。没想到,过了不到1天,主编给我回复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邮件,感谢我对他们期刊的关心,并说自己最喜欢看跳水和体操类比赛,讲了几个我不知道的名字的运动员,最关键的是,他说收到我的投稿了,会尽快让同事处理。然后,我的这篇SCI论文从投稿到修改到接受,只用了26天的时间,你说老外不讲私人感情吗?我觉得他们肯定是讲的,毕竟都是人嘛,和你聊的很好,而且你的论文做的工作又不错,加急给你发表了,也就是他们举手之劳的事情。老外也都讲感情,这个发现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我每次投稿都要找个主编或副主编邮件聊聊天,结果2008年的暑假,我搞定了3篇SCI论文。有时正在看中国队的比赛,夺冠热血沸腾的时候,一封邮件提醒弹出来,是SCI核心期刊的论文录用通知,那种美妙的、刺激的、眩晕的愉悦感觉,不做科研的人永远体会不到,也许像吸毒后的感觉。但吸毒是短暂的、要命的,而科研成就带来的愉悦是永恒的、健康的。这样的日子过了1年多,有一次和导师聊天,他说一直在思索除了单纯的做器件追求性能,他更想把器件具体的应用到某个方向,开拓出一个应用领域,但这几年下来,他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方向,如果找到了这样的方向,他很想发一篇Applied physics letter的论文,这是他年轻时候的一个小心愿,不过到现在还没实现。我听了心里一哆嗦,这怎么和我最近几个月在实验室里没事瞎琢磨的想法那么一致呢?我也想干这个事啊,我都琢磨了很多具体方案了啊,你不问我都不知道怎么说啊,我努力帮你发个APL圆梦好了啊。再加上我平时也关注娱乐新闻,当时张国荣自杀还没几年,梅艳芳也患了宫颈癌去世了,我因为《胭脂扣》喜欢这两位明星,心里惆怅了很长一段时间。我看了一篇国外的报道,梅艳芳的去世是因为当时对宫颈癌的HPV病毒没法做到早期筛查和分型检测,HPV病毒有很多个亚型,最致命的有6种,每一种对应的治疗手段和用药都要有所区别的,所以不能做到早期筛查会出人命(因为早期的病毒在体液中的浓度含量很低很低),筛查出来之后,无法做到精确分型,也会因为治疗手段的不太对症而延误治疗。这些事情,我都考虑过很多天了,我一直在想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今天导师既然主动提起,我立刻满怀激动的和导师谈了2个小时,并把我的具体实验方案和如何检测讲了一遍。导师听完以后一直笑,可能他也觉得我讲的不错,问我这些想法怎么来的,我说我天天都在考虑这些东西啊,其实他不知道的是,我这2月和搞生物检测的另一个同学谈过几十次了,他说针对HPV每个亚型目前已经有特定的标记物了,每种标记物只认识对应的其中一个亚型,对其他的都熟视无睹,标记物就像触手一样,会紧紧的抓住它认识的那一个亚型的病毒细胞。我内心里喊了一句卧槽,思路来了:我用纳米磁性粒子修饰到病毒细胞表面、用微流体芯片分成不同检测区域、每个区域修饰不同的标记物、每个区域的标记物对应抓取不同的HPV亚型细胞、哪个或哪几个区域细胞抓的多、哪几个区域的纳米磁性粒子就多、我的传感器去检测哪几个区域的磁型号更强,不就可以检测出体液样本中包含哪种或哪几种HPV病毒了吗?而成熟的PCR扩增技术又可以解决早期病毒细胞浓度极低而检测不到的问题,从而解决早期筛查的困扰。怎么做高性能传感器、怎么刻蚀微流体芯片、怎么制作纳米磁性粒子、怎么在微流体芯片检测区域表面修饰标记物、怎么在病毒细胞表面修饰纳米粒子、怎么PCR扩增、怎么处理弱磁检测信号,我和同学两个人一合作,全部都搞定了啊。兴奋,激动,我一下子又找到了硕士阶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感觉,我仔细查过文献,全球的科研圈,压根没有人用我们这种传感器做过这样的研究,这次导师主动找我聊,正好我把想法全盘托出。导师继续微笑着看我,当场批了10万块的预算,让我买各种耗材就开始整了。2009年,整个一年我都很忙碌,按照之前的思路,各项试验进行的很顺利,我们一气呵成,在APL上刊出了研究成果,主编对我们还美言了一番,感谢选择他的期刊之类的话。反正也不重要了,我已经和导师举杯相庆了,我帮导师完成了课题组发表APL的心愿。导师问我接下来的想法,我说我们的高性能传感器,除了检测HPV,还能检测胃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各种标记物能识别的癌症细胞,能早期筛查和分型检测,我要像开挂一样的发表论文了。说干就干,2010年我们又转向胃癌细胞的检测,改进了微流体芯片和传感器结构,顺利发表了两篇更高水平的论文,其中一篇在Biosensor & Bioelectronics上也是快速发表,这个杂志当年影响因子6.5,那时还没现在这么多灌水的,现在影响因子都要破10了,JACS感觉到了压力。其实按照正常的发展路径,我接下来会成为一个科研能手,手握大把高质量论文,顺便申请一堆专利,承担各种国家的研究项目。但人生总是充满了变化,谁又能说的清楚呢,有两件事情的发生,对我接下来的人生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2010年,发生了两件对我很重要的事,第一件事是学校基本不再留博士毕业生任教了,这让我的导师很遗憾,原本我们计划好让我留校,然后在新领域大干一番,因为3年时间里,我已经以一作身份发了8篇SCI核心期刊,加上和别人合作的,共计14篇论文,影响因子累计40多了,而且手里正在做的实验和相关结果,已经够再发7~8篇高水平论文了,甚至冲一冲Nature materials子刊(材料应用领域的终极神刊,影响因子40),都是有可能的。用导师的话讲,我一个人可以顶别人一个课题组加起来的成果了,但现在政策变了,我没法留校了,他感觉非常遗憾。他建议我去国外读博后,然后再回来学校,有了国外的经历,就可以满足留校资格了。因为当时那几个和我是竞争对手的课题组,一直追我的进度,而且也在跟着我转向传感器进行生物检测的方向,这三个课题组的负责人都给我写邮件,法国、美国还有西班牙,邀请去做个博士后研究,然后可以考虑留下任教。面对导师的建议和国外几个课题组的邀请,我最终选择了放弃,原因是我不想继续做科研了,我要换个人生方向。让我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源于2010年初我参加的一次在线会议,那是一个传感器国际论坛,在新加坡,我因为没有争取到经费支持,没能到现场参加。通过视频,我观看了日本那个叫Mohri的学者,做了关于磁传感器芯片的演讲,这个演讲简直给我留下了巨大的阴影,让我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本来这个叫Mohri的学者,之前也一直在做和我们类似的器件研究,后来我们转向生物检测应用,他们就没有声音了。我因为做了一点生物检测的工作,发了几篇论文,就开始琢磨这个东西应该可以产业化的,但我们搭建的实验平台粗大笨重,信号处理都是PCB板级的电路,高频信号激励是买了一台笨重的阻抗分析仪还有一台信号发生器,整个实验系统满满当当占了半个实验室。但是,这个Mohri教授,沉寂的几年,他竟然找到日本爱知钢铁投资了他,把传感器的敏感单元、信号处理、阻抗匹配、高频信号激励、电磁屏蔽等模块,全部集成化做进了一个2mm*2mm的封装芯片里面,然后给日本的手机厂商供货,开始做手机里面的电子罗盘和地磁方位检测了。这个讲座让我整个人是崩溃的,2mm*2mm的面积是我的传感器敏感单元的尺寸,而其他的环节,我用了半间实验室的面积,人家却都集成都芯片里面了,而且已经过了研发的阶段,而且已经给手机厂商供货了,而且都申请了很多专利了。虽然单片的性能比我的差一大截,但在手机领域的应用,人家Mohri的产品是够用的,我只能用一大堆笨重的仪器,去做各种生物检测然后刷论文,离实际变成集成化的产品,还差了十万光年距离。我开始怀疑我的研究方向的意义,我从事应用科学研究,就是应该像Mohri一样,把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去推动某一个产业的进步,但看着我那一大堆笨重的仪器,又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就算再牛,我一个人也搞定不了这件事,这是个系统工程啊。爱知钢铁给Mohri配置了50人的研发团队,涵盖电子、半导体、传感器、芯片封装各个领域的工程师,而我有什么,我就是一个孤单的螳螂,高高举起手臂,却推动不了事业的车轮。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08年无意间做的一件事情,在2010年我面临人生抉择时,开始发挥作用了。我之前讲过了,和管实验室的老师关系处的很好,实验室的设备我基本都会使用,机缘巧合下,我认识了一个已经毕业的师兄,他回来学校想做一些实验,关于陶瓷材料掺杂和烧结的东西,那两个破设备几乎都没人用,像垃圾一样丢在那里。听说我会使用,已经毕业的师兄找到我,给了我一些样品,让我帮他做实验,我有实验室的钥匙,晚上10点后,其他人都走了,我一个人留下来,一边制作我的薄膜传感器,一边帮师兄做样品。2008年9~12月,4个月的时间,我做了6个批次的样品,师兄很感激我,请我吃了一顿酸菜鱼(还记得工程硕士的同学也请我吃的酸菜鱼吗?),然后给我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他希望我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做下去。我看到命运之神向我招手,他手指一个充满挑战的方向,让我冲上去,挑战未知的困难。师兄给我的样品是一种陶瓷芯片,是非常好的产品方向,07年国家要对机动车实施排放管制,所有汽车都要出厂强制安装,但是当时,全球只有德国、美国、日本三家公司有相关技术储备,中国这一块市场注定被别人垄断。师兄给的样品正是这个方向,他委托我做的样品,经过几家机构的检测,性能相当不错,接下来,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代工厂伙伴,把这种陶瓷芯片批量化生产,然后在经过集成化的产品封装设计,把信号传输、热保护、抗振动、机械固定等装置与芯片集成起来,做成终端产品,与发动机匹配使用。国外几家公司的技术严密封锁,核心的芯片工艺没有人能够接触得到,也不会对外销售,只能靠自己做出来。我和师兄只做出了初版的芯片产品,还需要优化才能量产,而且后续还牵涉到封装设计和匹配使用,我们对这些一无所知。想了解全套的东西,只有到一家国外一线的汽车公司的发动机部门去工作,还要正好负责这一块产品的开发,那就可以以客户的身份,了解这些东西。但是说起来容易,哪里有那么正好的机会,一个大牌的汽车公司,正好发动机部门有这个新产品开发的职位空缺?机缘巧合,天赐良机,2010年12月,某一线国际品牌汽车公司,发动机研发部招聘,有个职位专门负责这个新产品的开发,和师兄商量之后,我毫不犹豫的投了简历,干脆利落的被录用了,工资对于刚毕业的博士来说也算不错。不能让我留校,导师为了补偿我,就让我提前毕业了,还帮我争取到了校级优秀毕业生和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我很感谢他,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科学方法和科研精神,让我终生感激。临走时,导师单独和我长谈了一次,他说的一番话,我觉得很好的诠释了博士学位的意义:得到博士学位不是终点,不代表你以后能比别人成功,但博士学位能代表的是,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做好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就这样,我告别了博士导师,告别了科研之路,踏上一场未知之旅,但我没有任何犹豫,我要追寻的东西,已经不在校园里了。2011年开始工作了,工作的前2年,我和刚进入博士阶段一样,每天都在接触和吸收新的东西,由于核心芯片已经做出来了,我很快能理解总成产品的各种技术细节,而且我每天在琢磨的是,如果让我来研发和生产这个产品,我应该如何改进,可以做的更好。工作2年之后,每次到供应商那里,他们都有点怕我了,因为我提出的问题他们已经开始回答不了,他们不敢在我面前有任何的隐瞒和虚假数据,我对产品了解的深度已经超过了他们。到第3年结束,我觉得差不多了,这个职位已经没有更多可以让我学习的东西了,我和师兄商量了一下,计划第4年离开汽车公司,开启属于自己的事业,但在离开之前,还有两件事必须完成:1、和代工厂一起努力,把我们核心的芯片产品批量生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问题解决,成品率提升到90%以上;2、我必须自己组建创业团队,然后去找投资机构,拿到天使轮融资。第1件是技术上的事,总归是能解决的,我们加班加点、多多搬砖,逐渐能达到量产的标准了,但是第2件事,我又开始懵了,刘姥姥又一次进大观园,完全不知道怎么去做,只有查资料慢慢学着准备。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本电子书,叫《给你一个亿,你能干什么》,里面有一个章节叫商业计划书 (BP) 的21条军规,特别感谢作者查立先生,我按着他讲的内容,一步步操作,最终做出了一份当时自认为很满意、但现在看起来比较垃圾的第一版BP。然后我准备各种资料,学着展示产品和性能测试报告,组建技术/质量/采购/生产管理的团队,向别人描绘市场前景,做财务分析,做盈利预测,做现金流量预算,做SWOT,用了1年的时间,在朋友的介绍下,有两个天使投资人的资金到位了,感谢金主爸爸,可以放开手脚干了。2015年我从公司正式离职,最后的一年感觉挺对不起主管,我经常迟到早退,去筹备自己的事情,但主管还是宽容的忍受了我一年,大概也是因为其他人没法专业而深刻的管理这么多传感器产品吧。临别时,请主管和同事们一起吃了一顿酸菜鱼 (第三顿了),主管祝我前程似锦,我祝他以后别再有我这么不听话的下属。然后他好像受到了我的启发,在我走后的3个月,也麻溜的离职,跳槽到杭州湾南岸去了,据说工资翻了一倍还多。2015年,我和师兄的芯片已经可以稳定量产了,我基于前面4年的工作经验并融入很多改进优化,在2016年终于有了完全自己制造出来的总成产品,并趁热打铁申请了一系列专利。2016年又发生了两件影响重大的事情,可能是我在做天使轮融资的时候,讲了太多次BP,导致我的演讲技能大幅提升,讲起项目口才就好的不行。我参加了一个领军人才项目评比,滔滔不绝的向很多专家评委进行介绍,由于产品有独创性,芯片是自主产权,而且市场前景巨大,公司成立一年就开始有销售收入了,项目答辩取得很好的名次,拿了300万政府资助,对创业初期起到了很好的资金补充。当地政府看我这么能讲,产品又好,就怂恿我去参加省里的创新创业大赛,我去了又是一顿讲,拿到了第二名,领导很开心,然后省里市里都给公司奖励,省市的领导接见我,还不停到公司走访,给了很多支持。他们的态度都很诚恳,能看得出对核心技术、对踏踏实实的创业者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鼓励,以至于我和他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尽快把产业做大,打破垄断格局,我可以收获成功,他们能得到一家成功的企业,带动就业、带动税收、带动人才的聚集。这种良性互动的局面在中国沿海省份已成普遍现象,让更多的技术型企业成长起来,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成功必须要做的事。2016年的第二件大事来了,我记得那天是科技局的一位局长和我约了时间,他说每年科技部都会举办一次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我在省里取得了好名次,他们决定推荐我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局长一脸严肃的和我说,已经四年了,他推荐的本地企业,没有一家通过预赛并进入半决赛的,我问大概多少家进行比赛,局长说各省推荐能进入国家赛的,基本是按照每个大的行业1000名,到国家赛的预赛里从1000家企业选出100家进入半决赛,然后半决赛从100家选出10家进入决赛,两轮10进1之后,基本剩下的10家都是非常厉害的企业了,大家再争冠亚军和第三名。我说领导啊,你是不是觉得我比较能吹,才推荐我去参加的,这么残酷的淘汰赛,我也没底啊。领导笑了,说你这样的博士真不多见,技术专家,口才又滔滔不绝,也不紧张,我看好你啊。说不紧张是假的,当我一个人背着包,坐上去参加大赛的高铁时,心里是惊恐不安的。1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们,把我丢进去都找不到在哪里,完全不起眼。但我在准备PPT的时候,一直回响着博士导师说的话,一篇论文、一份报告、一个项目,最核心的灵魂在于你把创新性讲清楚,最好的创新性不是你比别人做的好,而是你做了别人根本没做过的事情,开创了一个领域。我的产品,放到世界范围肯定不是原创的东西,因为有3家国外巨头公司已经做出来了,但是放到中国范围内,除了我根本没有人做过啊,我决定从这个角度开始讲。比赛时是10个企业分为一组,PPT讲完第一遍,我以小组第一从1000个企业里杀出来,进入到半决赛;PPT讲完第二遍,我再次以小组第一从100个企业里杀出来,进入到总决赛,这时,只剩下10家企业了。出人意料的,是总决赛的前一天晚上,在酒店的会议室里,大赛的带队老师,把我们10个企业都召集在一起,说了一些恭喜的话,让我们加油之类的。然后又很严肃的说,你们10位入选者,都是博士学位,国家想在未来的10年内,从本土选拔近万名专家人才,入选“万人计划专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国家要转型升级,要科技强国,没有专家人才,都是空谈,而这一万多名“万 人 计划 专家”,就是科技强国的领军者,国家迫切需要你们。这次请你们来开会,就是想告诉大家,你们都是博士,如果明天能进入前三名,科技部有一个大赛通道,把你们推荐到中组部,再经过一轮答辩和评选,就可以入选“万人计划专家”,希望你们把握这个弥足珍贵的机会。老师的一番话讲完,我看了看其余9个家伙,好像眼睛都发红了,身上已经散发出隐隐的杀气,看起来明天要拼命了。不由得心中一寒,也赶紧假装很有杀气的样子,不能在气势上先输给他们。回想起大家的杀气,我吓得夜里一直睡不着,我总觉得按照之前预赛和半决赛的套路,只讲创新性是不行的,要有一些更打动人的东西。我翻出来几只芯片样品,小小的,拿在手里,那样的不起眼,但又充满了科技感和铜臭味,我盯着它们看了一个小时,我决定,我不再只是强调创新性了,我要讲一个关于芯片的煽情故事。12个小时后,我排在第6顺位出场,听完主持人的转场介绍,我从位置上站起来,伴着场下的掌声上台了,PPT投放在巨大的屏幕上,镁光灯在眼前聚焦,我看不到台下的任何人,我仿佛回到了学校夜晚12点的实验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我一个人不停的奋斗着。我从口袋里掏出芯片,举在手上,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芯片的故事,这个记载了我8年青春回忆的小物件,就这样被我举着,竟然感觉沉甸甸的,我想起了这些年的辛劳、奋斗、挫折、彷徨、希望、喜悦、兴奋、刺激,就在这个时刻,浓缩为8分钟的演讲,与大家分享吧。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细节了,只记得自己讲完后,鞠躬致谢,恍惚中看到台下有很多人站了起来,连绵不断的在鼓掌,持续了半分钟还没有停下来。时间定格在10位参赛者都结束了演讲,计分屏上我的名字排在第二位,我揉了揉眼睛,没错,我是总决赛第二名了。科技部信守了他们的承诺,2年半之后,通过新一轮的答辩和选拔,我入选了中组部国家万 人 计划专家,我会和另外一万多名专家一起,成为国家科技强国、升级转型的领军者,在这个古老的国家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与国外的竞争对手展开厮杀,最终杀出一条血路,加冕为王。我和师兄创办的公司,从16年开始到现在,每年的销售额都以2~3倍的速度增长,后续还会增长的更快,公司的估值今年也到了5亿(是估值,不是个人资产)。但我们依然买不起大别墅,不舍得换保时捷,依然加班到夜里12点以后,依然把公司利润的大部分都投入到研发中去,依然出差的时候不舍得住超过400元的酒店,依然像守财奴一样守着投资人新投入的几千万现金不敢乱花,但我们从学院里那个阿里巴巴宝库学到的东西,还有我们可以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功底,可以让我们再开发出几款市场容量过千亿的科技产品,可以再组建几个团队,再创办几家估值超过5亿的公司,再开拓几个无人涉及的研究领域。在美丽的丽江古镇,有一座雪山,终年云雾缭绕,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阳光也无法穿透云层。传说只有本领非凡、与山齐高者,才能看到云朵以上的风景。世间虽少有非凡之人,但看过者,无不终生称道绝世美景。不工作的时候,我喜欢叫朋友们一起打王者,一起吃鸡;我喜欢没事就去逗逗狗,撸撸猫,和小朋友一起到处玩;我喜欢所有Alan Walker的歌,不开心的时候就一直听;我和朋友到迪厅蹦迪,吃火锅撸串喝酒,K歌到深夜;情人节还有结婚纪念日,我给老婆买花买钻戒买LV包;我到菜场买菜经常被坑,去小区扔垃圾没分好类会被骂。身边的人,几乎很少知道我上面讲的那些硕士、博士还有创业的事情,我平时展示的,只是我想展示的,那云朵以下、接连地气、炊烟袅袅的风景。而云朵以上的风景,只有与山齐高者才能看到,你没看见,不代表没有。就像你不会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没看过杨-米尔斯理论的推导过程,你就不知道杨振宁的伟大紧随麦克斯韦之后,薛定谔和霍金与他相比,都是弟弟。你所看到的,只是他82岁那年,与28岁年轻妻子的传闻。疫情还没爆发的1月初,我去了一位朋友的公司,他是很早就回国的行业专家,在Bell Labs和Siemens待了十几年,办了一家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然后回国创业。到公司的时候,他开发的机器人正在惟妙惟肖的讲课,对着摄像头给孩子们网络直播,脸上的表情还可以各种变换,憨态可掬。坐在他的办公室喝茶,桌子上也有个机器人,这位朋友和我聊他在美国的经历,聊自己的最新产品。然后他扶着桌上的机器人,打开一个开关说:“我经常喜欢把机器人比作我们的国家,你看头部的这个处理器代表政治中心,胸部的电池包代表驱动发展的工业动力,双腿是支撑国家的农业基础,手臂代表执法机构,嘴巴代表外交和宣传部门,体内的各种电线电缆代表交通网络,漂亮的衣服、面容和发型代表娱乐业和服务业。”然后他顿了一下,打开机器人的后背开关,里面露出两个像液压挺杆的支撑柱,牢牢支撑着机器人沉重的金属躯体,他指着两根支撑柱说,“搞技术和研发的都在这里了,有了我们,国家可以顶天立地的站着,不用卑躬屈膝,也不需要下跪乞求,我们是脊梁。”如果让我选出人生中最幸福的两件事,那么第一件,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遇见我孩子的妈妈,而第二件,就是选择读博。仅以此文,纪念过往。原文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66627317/answer/115127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