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国外读博与国内读博相比,哪个含金量更高?听听导师的建议我们俩

国外读博与国内读博相比,哪个含金量更高?听听导师的建议

明天就进入2019年的最后一个月了,考研的同学都已经整装待发了,而对于准备读博的同学来说,要么准备着各种材料迎接报考学校的审核,要么正在拼命的复习英语和专业课,希望自己在明年3月的博士研究生考试中考出好成绩来,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如果你打算明年读博士的话,现在就应该有所准备了。但是还有一部分准备读博的同学,他们会被这样一个选择所纠结住,那就是读博到底是国内读好还是出国读好呢?由于这几年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大量的优秀学子选择国外的优质的教学和科研平台深造,同时国外的很多高校也非常欢迎中国学生来交流访问和攻读学位,再加上海归博士回国后的待遇和平台都非常的好,因此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国外攻读博士的思路几乎成为读博学长必会考虑的一个选项了。至于国内读好还是国外读好,很多人的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出国读博要好,因为相比博士期间的出国交换来说,直接去攻读一个国外优质平台的博士学位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因为很多领域的顶级科研团队都是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名校里,去这些院校攻读博士学位无疑是掌握了某个学术领域的最前沿研究思路和平台,再加上与研究导师和团队的良好合作关系,毕业后即使回国工作,依然可以和博士期间的团队继续开展国际合作,这是很多国内博士没有的资源。当然,也有人认为国内读博优势更大,因为国内的博士更加了解和熟悉国内科研环境和资源的分配,而且比起国外回国的博士,在自己后期的研究生涯中,导师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多的资源,毕竟现在的科学研究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了,而是团队作战,而国外博士回国后大多是单枪匹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组建自己的团队。由此可见,国外读博和国内读博相比起来,各有优势,不能一概而论那个好那个不好,但是对于我们每个个体来说,却是能选出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那么我们该怎样判断自己适合国内读还是出国读博呢?根据自己的专业确定从塔主的经验来看,博士期间的科研团队的好坏对自己影响是特别特别大的,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团队读博,几年后差距是非常大的,而且读博期间的团队是影响你一辈子的科研道路,因此在选择时请慎之又慎,尽最大能力去一个优质的团队,如果这个团队在国外某个院校,那么可以毫不犹豫地选择出国读博,如果你自己专业最优质的团队就是国内某个院校内,那么就没有必要出国镀金,因为国外的月亮更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考虑个人和家庭的问题很多准备读博的人其实年纪已经不行,还有很多人早已经结婚生子,因此出国读博的话也要考虑家庭的因素,毕竟读博士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需要全家人共同支持的,同时出国读博还要考虑费用的事,如果不是公费出国读博的话,读博几年的花销要比国内高得多,因此必须兼顾和平衡这一系列的问题。以上就是塔主对国内读博好还是国外读博好的一点看法,希望对大家有用,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花园

为了更好的工作,抛下家庭和孩子到海外读博士,真的划算吗?

为了更好的工作,抛下家庭和孩子到海外读博士,真的划算吗?家庭是幸福生活的一种存在,是通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者收养关系所产生的社会生活单位。也是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社会经济组织,更是人们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精神家园。每一个家庭都会按照一个名字叫“幸福”的剧本来演绎各个家庭的风花雪月和岁月流长。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一样,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今天之所以要提起家庭这个话题,主要是最近朋友遇到点事情,是和家庭有关的。家庭虽然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属性,但是在我的心里,家庭的情感属性,才是我们最应该去关注和守护的。朋友小徐,和她老婆2013年相识于网络,2014年两个人完成了1年的时间长跑,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组建了一个温馨的家。就像我刚刚描述的,家庭的轨道只有沿着“幸福”的方向铺设才能让一个家蒸蒸日上、风生水起、幸福绵长。小徐两口子也是这么做的,结婚到现在感情一直很好,你恩我爱,你侬我侬,勤奋刻苦,双方的父母也是无私的付出,给小两口在经济上减轻了很大的负担。2017年他们的儿子降生了,给这个家庭增添了更多的欢声和笑语。他们在“幸福”的道路上辛勤的耕耘着,是我们很多朋友都比较羡慕的夫妻典范。但是,宁静在近期被打破了……小徐的老婆最近内心有点蠢蠢欲动,当然不是你们想的那个样子,她是一个个性非常刚烈的女孩子,对自己现在体制内的工作不是非常满意,养家糊口自己用没什么问题,升迁?估计这辈子都不大可能的事情。所以她想通过考硕士和考博士来获取更好的工作和社会地位。应该说小徐老婆是个非常上进的人吧,谁不想在有生之年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藏在自己内心的那个梦想和憧憬。确实在她的努力下,成功考取了一个国内的在职硕士和申请到了一个国外硕士的就读机会,夫妻两个在去哪里读书产生了分歧,双方父母也分成了两派。小徐和他的父母当然是希望自己的老婆在国内读硕士,这样既可以读书增加学历,又可以兼顾家庭,关键是现在孩子才2岁,需要妈妈的陪伴,他不想孩子几年都看不到妈妈,变成了一个留守儿童,更怕的是几年看不到自己的妈妈,对孩子的内心会不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小徐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大多数家庭一样能够在健康的幸福的家庭环境下长大成人。他老婆和她的父母希望她出去读书,多见见世面,那么矛盾就产生了且愈演愈烈……小徐经常要出差,每次出差都是2-3周的样子,一年时间里估计有4-5个月不在家,老婆如果也离开了,甚至读硕读博4-5年时间不在,孩子怎么办?孩子长期没有父母陪伴,会变成什么样,没人会知道……现今工作不好找,要辞掉现有体制内的工作,2年以后靠海外的硕士文凭再回来找,30多岁的海归硕士跟23、24岁的95后抢工作,谁能保证找到比现在更好更满意的工作……我一直觉得,婚姻是个双方都需要付出的过程,我珍惜你的付出,你也体谅我的难处,日子才能其乐融融的过出点滋味来。处理好工作与生活,需要一种平衡的能力,当家庭生活和事业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取舍?家庭和工作虽是完全不同的人生领域,但又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事业与家庭都成功,才算是真正的成功,一味的追求事业成功,甚至牺牲家庭的和谐和孩子的陪伴去追求所谓的社会地位真的划算吗?我们都是普通人,可能有些思想达不到某种高度,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家庭生活是和谐的幸福的,同时也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工作和家庭都是我们生活中都看重的地方。两者是平衡关系,我们就像站在平衡杆的中间,多向哪个方向走一点,另一个方向就一定会失衡。失衡带来的后果,有时候是无法弥补的,一手是家庭,一手是工作,想要放掉哪个,都是痛苦的抉择,任何一个人单方面的“牺牲”或者“坚持”,可能都不会提升整个家庭的幸福度。当个人目标和家庭目标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就伴随着困惑和矛盾的产生。既然不是一个人的家,就不是一个人的选择,我们更希望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和幸福,人活在世界上,家是我们最重要的共同体,所以务必在做一个选择的时候和家人建立一种目标平衡,一起梳理一下家庭目标,如果发现自己的选择能为家庭贡献更大的价值,并且和家庭的现在的和谐并不会有过大的冲突,那么就应该全力的去争取机会。牺牲家庭的幸福和和谐去争取的所有机会和目标,都是得不偿失的,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情感社会,感情上的丰富多彩以及和谐幸福在一个家庭里面,只要物质上过的去,应该是我们为之奋斗的最终理由。为了更好的工作和社会地位,抛下家庭和孩子到海外读博士,真的划算吗?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大日子

一文搞懂英美读博士到底有哪些不同?

想要去国外读博士的小伙伴,你们一定有过纠结于去哪个国家深造吧?我们都知道英国和美国在学术科研的领域都属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其实这两个国家博士阶段的学习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科普一下英美博士到底有哪些不一样吧?1.申请时学位要求不同英美博士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院校在选拨博士的时候,对申请人的学历要求不一样。 一般人的印象中,攻读博士学位必然要有一个硕士的文凭,但是美国对于读博的学位要求却可以是本科学士学位。美国的顶尖大学非常喜欢从本科生毕业开始一步步培养长学生成为专业性强的,学术水平扎实的博士生。英国博士不一样,其申请还是需要候选人拥有硕士学位的,并且申请的时候要明确自己博士的研究方向,也就是说英国读博的第一年就要开始进行专业的课题研究了。2、学制时间不同美国的博士需要至少5年的时间完成,有的可能会到8,9年,这个这确实是比较长的。英国相比之下就少了很多,一般学校的官网上规定的是9个学期,也就是3年的时候,有时候也有可能是4年。3、课程设置不同对于美国的博士生来说,所有的博士生都必须在前两年上满规定学分的课,然后才能在第三年着手准备论文开题等事宜(一般是第二学年结束有博士资格考试)。所以这五年的时间更像是2年硕士加上3年博士这样的搭配。 英国的博士由于在前期已经审核过申请人的硕士学历以及专业储备,所以是不需要像美国那样先上专业课的,一开始就需要确定研究提纲,在接下来的几年围绕着这个主题开始博士的调研。4.奖学金申请英美两国在博士生奖学金的发放上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成功社申请到了美国的博士,那么大部分申请者都会获得奖学金,尤其是针对研究性强的学科而言,如果拿到offer就意味着学费的减免和生活费的补助。 而英国大学对于博士对于奖学金的发放可能性比较小,尤其是文科专业申请奖学金是比较难的。6、学生培养模式不同:总体来说英国的博士培养模式更加“自由”,但这个自由的意思是学生会展现出更多的自主性去选择研究的话题与方向,导师会在一旁观察并且及时指正学生的错误。而美国的博士培养会遵循一种可循的规则,学生会为你规划毕业大纲,但是研究的领域还是需要自己来挖掘。美国的学生要想获得博士学位,也需要产出具有说服力,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很多顶尖大学的博士生在第二年就需要开始在具有权威性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了。 就是留小申为大家带来的有关英美博士学位的几个比较明显的不同点,不管怎样,攻读英美两国的博士学位都需要申请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以及有自己明确的研究规划。想要申请博士小伙伴们可以根据文中提到的不同点来辨别自己想去哪个国家哦。

唯唯连声

女博士在线分享:在国外读博士是种怎样的体验

2016年的初春是我到柏林的日子,依稀记得那是个雨后略带些寒意的傍晚。看着传送带上形形色色的行李箱,我有些愣神,所谓的背井离乡并没什么实感。就好像,只要我不去认领那些装载着父母的不舍和担心的物件,一切就还有退路。说起这段感触的时候,竟被向来寡言的挚友笑了很久,末了她还要补一句:“你呀,还是太矫情。你算过竞争比率吗?你知道有多少人羡慕你可以公派去读书吗?”经历了自14年年末至15年五月上旬的层层考核,我有幸成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一员,带着同龄人的艳羡、父母老师的希冀以及藏匿于心的点点彷徨开启了我的留学生活。读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挚友那句“太矫情”于我是再恰当不过的。但你要知道,在他乡求学的日子里,除了知识,能让我们成长的还有很多。自本科至读博,我的专业变更了三次,我读过金融、修过国际法,来德国前的身份是工学硕士,如今却成为即将从社会学系毕业的一分子。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学科交织的背后,是“门门通、门门松”的现实,这一点所带来的波折在读博的初期尤为凸显。即使手握教授亲笔签名的录取函,却并不等同于我在洪堡的博士生活的顺利开展,为了达到校评审委员会相较于导师而言更为严苛的标准,那份出国前被反复修改的研修计划竟全部作废,与学校审核结果相关联的签证临近到期日、以及被贴了三次退房通知的学生宿舍,无一不是在考验我那点微薄的社会学基础。好在我们中国学生特长之一就是“坐得住”,两个月的文献和书籍突击,连带几轮的修修改改,新一版的研修报告终于在所有截止日到来之际得以审核通过。至此,我的在德博士之旅正式拉开帷幕。修改研修计划的日子里,我被导师反复问起:“你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是什么?”对于一个只擅长答题的学生来说,自主地开启“寻找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科研模式确实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反思是这一过程中我最常做的事,也曾怀疑过“好学生”的定义,甚至是对个人的能力有了不确定,大抵是应了勒内·夏尔的那句——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知道的越多,就越撕裂。但是,也有与这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与绝望相均衡的坚韧,生活与科研皆是。国内外,不同的是做科研的环境,而无差别的是做科研的心境,很多事努力了、且是不懈的,那结果便不会太糟。说到环境的不同,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模式于我而言也是新颖的。相较于国内我所经历过的那种导师亲力亲为的“家长式”辅导,德国导师一封邮件两周回、三个月难见一面的特点着实让我慌了神,偏不凑巧,我还是个急性子。为了在“快慢”间找到折中,我学会了及时查看导师的日程,会把超过两周未得到回复的邮件打印出来默默放在他的办公桌上,也会花上几天的时间整理好谈话的要点,只为了在仅有的十五分钟饭后闲聊里争取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三年零两个月,在毕业论文顺利提交的那个傍晚,导师第一次笑着和我说起:“你是我学生里毕业用时最短的一个,也是我三年里最常见的人。在你适应新环境的同时,我也在适应你所带来的改变。”原来这一段旅程里,被时间推着走的人并非我自己。年过六旬的他,每天仍保持八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报刊和书籍是他闲暇时最好的伴侣。可也就是这样忙碌的人,甘愿在我的每一页论文上写满批注,给我的年终报告附上整页的评语,若是不知感恩,那便是无心了。也是如此严谨的人,会给我讲解风土人情,会在我有所得时小酌庆祝,也会在我失落时悉心开解,若还是不能治愈,那便是无能了。当然,这所有都需要一个前提,学会适度沟通和主动寻求帮助。很多事,一旦开了口,便没有预想的那么难。初来时,柏林还只是一个与家相隔甚远的域名;而今,这二字俨然已是日后需缓解疲乏时心头常驻的小世界。三年里,我面对过恐袭时的慌乱,也经历过被人尾随的惧怕,拾起过地上他人丢弃的垃圾,也同情过沿街乞讨的人们,时不时还会感受下“外人”的不公待遇。同样的,我也见过警戒线周边堆放的鲜花和蜡烛,也被路过的司机大声提醒小心身后,遇到过在脏乱面前重复我相同动作的天真孩童,也见证过流浪汉与宠物间的不离不弃,大多时从陌生人言语里接收到的是善意。完美的国度,终究是相对的。你没来过,你便可以肆意想象它的优越;而我在这儿,我亦不能言明与它百态有关的细节。这方小世界告诉我的,不是好与坏,也不是对和错。是于消极而言,糟糕的源头不是环境,而是人心;同幸福而语,奏效的根本并非制度,而是自我。就像毛不易在《牧马城市》里唱着“天外有天有无常,山外有山有他乡”,也唱着“心还是回老地方”。这一段经历赠予我的,是看待事物的宽容,也是经受起伏的甘愿,还有念起家乡时内心的向往和温热。

爱未央

向昊天:去海外读博的光华学生想回来,比其他学校学生要强烈得多

问:学生时代,有哪些光华老师令您印象深刻?向昊天: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当时厉以宁老师给我们上《中国经济改革》,应该是我大三的时候。一般老师上课都会先介绍自己,然后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但是我记得特别清楚,厉老师第一天上课走上讲台,直接说:今天我讲三个点,然后就开始讲了。我当时觉得这就是一个大学者的状态,不需要那些繁文缛节的东西。问:想象中大学老师状态和实际上的有什么区别?向昊天:学生时代读paper的时候,只是觉得这些paper多么的有趣,这个结论多么的好,但是当自己开始做的时候,才会发现这个过程还是很艰难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做学生的时候看到的都是“金子”,当了老师才发现做研究的过程是需要“千淘万漉”的,这是我对教职或者科研的一个理解的转变吧。问:什么时候决定要回光华任教?向昊天:我回国的意向一直是比较坚定的。我们这些光华毕业在海外深造的博士经常聊到,光华出去在海外读博的人回光华的想法,比其他学校出国读博的人回自己学校的想法要强烈得多。我觉得这源于光华的氛围和环境,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包括跟各位老师之间的交流,是一个融洽的大家庭。问:最想对现在的同学们说的话是什么?向昊天:大千世界很精彩,各个职业都有各个职业精彩之处。我希望同学们在光华读书期间,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去跟老师们或者学长学姐们交流,找到一条合适自己的路,有可能像我一样,觉得科研是合适自己的路;对有的同学来说,可能去投行是适合你的路;当然也有很多其他的行业,都可能是最适合你自己的那个行业。希望大家不要浮躁,不要着急,慢慢沉淀下来,去寻找一个自己这辈子能够比较开心的生活状态。35岁的光华,在一代又一代学者老师的“接力”中,一步步成长,以严格的学术标准、过硬的教学质量,成为亚太地区最优秀的商学院之一。这种“传承”,可以说发端于光华创始院长厉以宁教授,在他60多年的执教生涯中,他曾说过“最大的心愿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红影子

国内博士or国外博士,海外经历有多重要?

在当今这个社会上,博士似乎也成为了众多企业的用人标准。对于很多高校的学生来说,这也是梦寐以求的学位。但要想成为一名博士生,最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国内博士还是国外博士?不要小瞧这一点点的区别,真正意义上的区别可大着呢!对于很多博士生来说,不想进入企业当一个实习生,进入高校就职就成了一条最为普遍的道路。近年来,很多高校在引进博士时,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海外经历”,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这一点一直存在,成为了很多国内博士生一直跨不过去的坎。在我国清华、北大等众多的一流高校中,新任的教师中,拥有海外留学的经历的教师占80%,有的甚至有多段留学经历,新任的国内博士毕业生则是少之又少。要想在高校里面任职副教授以上的职位,大多数的学校都会要求拥有3年以上的海外经历。这也就说明了海外经历有多重要!海外博士越来越受欢迎,出国读博的人也越来越多,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学校,菲律宾理工大学给出了答案:菲律宾理工大学是菲律宾排名第二的国立大学,拥有18个分校11个系,可授予46专业的学士学位和15个专业的硕士及博士学位。菲律宾理工大学是菲律宾学生人数最多的国立大学,也是中国教育部推荐的30所大学之一。菲律宾理工大学的优势:1、 菲律宾拥有世界上顶尖的教育资源,能培养学生成为最优秀的国际化人才。2、 尊享海归待遇,学历中国教育部认可。3、 可以为在职人员提供假期集中上课4、 两年至三年获得博士学位,按时毕业,超低成本留学5、 入学手续简单,轻松毕业,帮助学生创业。6、 大专直接读硕士,单独开班,在读期间为优秀学生提供在菲律宾本地年薪8-10万人民币的实习机会。菲律宾大学博士归国待遇:1、 尊享高层次海归人员奖励和优惠创业政策,。2、 享受留学生北上广落户政策。3、 享受购买减免车价20%左右的免税车、创业免税和房租。4、 优秀毕业生可获得到机关单位和央企、国企、外企等相关单位就业的机会。入学要求:参加入学考试、面试合格者直接发录取通知书。申请程序:1、 报名申请:填写报名申请表,提交个人信息及相关资料。2、 资格审查:初审合格后,缴纳服务费。3、 发入学通知书。4、 签证赴菲:招生咨询中心协助学生办理第一次赴菲律宾签证、机票等事宜。5、 抵达注册:申请人抵达学校体检,办理注册手续和考试。6、 学生签证:去菲律宾移民局办理学生签证。

大椰子

准备出国读博的同学,这5点小建议你一定要看看

没有哪个成年人的世界是容易的,为了让自己以后的路可以走得更好一点,选择更多一点,越来越多人开始进修提升自己。大部分人会选择读研,读博或者出国留学,不管选择哪一种方式,只要能提升自己的能力都是值得支持的,这次为准备留学读博的同学准备了几点小建议。1、 明确自己定位制定好学习计划,明确自己的定位。谨记出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是一个去获取知识的学生,而不是一个可以走马观花的游客。所以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不要想太多不着边际的事情,为了自己的未来学一些真正的本领,做一个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人。2 、有辨别的交友去到一个新的地方,一开始会不太熟悉当地的文化习俗以及思想观念,所以可以积极一点和班上的同学主动交朋友,但是不管交多少朋友一定要记住古人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交友也要慎重,因为国外的思想相对比较开放,和我们国内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所以要小心不要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烦,学会交益友,远离犬马声色之人。3 、多去图书馆学习可以多与学霸交流学习,他们之所以成绩优异一定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可以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方法来提升自己,就像在优秀的人身边你也会慢慢变得优秀是一个道理。平时多去图书馆,现在高楼大厦的林立,生活节奏加快,使我们再难寻一方静土,而图书馆的宁静恰恰是我们所需要的,学习氛围浓厚,书籍琳琅满目,可以说是知识的海洋。另外,除了阅览所读专业相关书籍外,还可以再多阅读一些其他类型的书籍,拓宽自己知识面的同时也提升了思想高度,也会收获更多自己意想不到的知识。4、 学会和导师讨教遇到课题上的问题可以多向自己的导师请教,谨记自己的目的就是来学习提升的,所以不必难为情或者有“大家都没问,我问是不是显得自己不够聪明”的想法,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其实导师也是很欢迎学生请教问题的,不过,在请教之前最好可以先自己查阅大量资料文献,有自己的一个想法观点后,再去与导师探讨。5 、安全问题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注意自身安全。虽然现在治安都不错,但毕竟是在陌生的环境下,在不了解当地的处事方式时,安全问题是不能忽略的。而且出国后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还代表着国家,为人处事上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小心谨慎一点准是没错的。欢迎关注公号:在职研微厅,咨询国内在职博士、国外留学博士、硕士等报考事宜。

重写本

出国读博士4年,33岁毕业后收到2份录取通知,年薪以为看错了

现在很多单位招工都不看学历,就有人说读书多了也没有用,还不如早点工作赚钱,可当你看到下面这位博士求职的经历,你会吓一跳。最近有位博士在职场论坛上发帖,讲述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经历,现在遇到了困惑,希望能够得到网友的帮助。他说自己22岁本科毕业,保送读研,读了三年,25岁研究生毕业工作4年之后,29岁出国读博士,现在33岁博士马上毕业了,拿到了2个工作意向,看完年薪后以为自己看错了。一个是网易的职位,年薪40万,而且HR还承诺薪水会过百万,另外还有南京理工大学的老师年薪25万,他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职业?有网友说还是读书多了好,随便任何一个工作都是几十万的年薪,这对于普通就职者来说简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有网友说这么高的薪水都是有前提条件的,并不是底薪,一定是完成了公司交给的项目任务才会有这么高的薪水。有人觉得他应该去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主要收入高,高校老师在于稳定。但互联网的收入比高校高出五六倍,这样在互联网干五六年就拿到老师一辈子的收入。即使将来干不了可以转行,也比大学老师强很多。而且还有这段挑战自己能力的经历。有人说自己喜欢做什么才最重要,不要为了钱去工作,而是应该喜欢这份工作然后顺便赚点钱。多数人还是觉得他应该选择去高校做老师,为人师者,职业高尚,受人尊重,而且工作环境好工作待遇稳定,压力小,不能光考虑收入,要看看支出。做老师的话,子女的教育费用会从幼儿园省到大学,学区房、择校费等等会省不少钱。而且读书多的文化人不太合适互联网这种太狼性的节奏,肯定不适应。你觉得他应该选择哪个职业?每天分享职场故事,职场经验和职场技巧!

拜下

美国读博士是种什么样的体验?我用亲身经历告诉你

每当别人和我聊起学历的时候,被问到最多的就是:在美国读博士难嘛?我只想说09年到了美国之后,我先读了硕士。硕士毕业后我利用OPT全职工作了一年(关于OPT:),在此期间,我硕士阶段的导师和我工作时的上司一直鼓励我继续读博,他们对我很有信心,认为我一定可以完成博士学业,所以在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开始了漫漫读博路。先说说如何申请博士,每个学校、每个专业博士的录取要求各不相同,但也大同小异,我读的是文科类博士,首先需要有硕士或同等学历,然后要一份自我简述「personal statement」主要是说清楚为什么想读博,为什么你是一个合格的博士生候选人「doctoral candidate」等,说白了就是要说服导师录取你。接着还需要2-3封推荐信,推荐人可以是你以前的老师、工作单位的领导等,主要是向导师推荐你,其实就是夸夸你。我的专业还要求交一份写作样本「writing sample」,主要是想看看我的文字表达能力,我直接交了硕士论文,我认为这个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还有就是两年内有效的GRE成绩。作为国际学生一般还需要语言成绩,但是因为我硕士也是在美国读的,语言成绩就免掉了「wave」。这是第一轮的纸质材料,审批通过后还有第二轮的笔试和面试。笔试我觉得很像限时命题作文,考试当天给你一个跟专业有关的案例「case study」让你进行分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面试跟工作面试很像,坐着一排教授,挨个问你一些问题,你要一一作答。全部结束后,会通知你是否被录取了。被录取以后就正式开始了读博之路。根据我自己读博的经历归纳总结下来,主要是几个重要的部分:课程「curriculum」论文开题答辩「proposal defense」博士资质考试「qualifying exam」论文撰写「dissertation」论文答辩「final defense」博士毕业01课程curriculum课程很好理解,就是每学期都有相应的课程,每门课都要通过,美国对博士的成绩是有要求,本科阶段拿C就算通过了,博士要拿B才算通过。所以每学期的课业压力还是很大的,基本博士阶段大家都是冲着A去的。而且大量的阅读、写作、演讲等,真的很不容易。博士阶段我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时间,因为英语毕竟不是我的母语,课后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课业,熬夜真的是常态。02论文开题答辩proposal defense我的专业是在读博第一年就开始准备论文了,每学期都有一门一个学分的课是专门指导论文的,从刚开始的选题,到后面一步步的写作,都有相应的指导,这点我觉得特别好。论文的开题答辩「proposal defense」也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这关系着你博士论文是否能有一个好的开始。开题答辩的核心在于向教授们说明你论文选题的意义,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准备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课题,可能产生的结论是什么,这个结论有什么建设性的意义。要让教授们觉得你这个论文可行、有价值。这样你才能顺利进行下一步。03博士资质考试qualifying exam读博第一年结束后会有一个资质考试「qualifying exam」,严格来说你只有通过了这个考试才能算是真正的博士生「doctoral candidate」。如果考试不通过,是会被劝退的,所以准备这个考试的时候压力真的很大。我的专业是八月和十月各有一次考试,八月没考过的十月可以补考一次,补考不过就劝退了。平心而论,我是很担心这个考试不过的。考试都是主观题,主要是考之前一年学过的所有内容以及一些融会贯通的知识,时间是四小时。为了准备这个考试,我把准备高考的劲头都使了出来,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通过了,终于可以安心继续读博了,但是我的同班同学有考两次才通过的,也有两次没考过退出的,所以这个考试真的是读博路上一个坎儿。04论文撰写dissertation贯穿读博始终的就是写论文了「dissertation」,为了这篇论文我不知道熬了多少夜,掉了多少头发,死了多少脑细胞,流了多少眼泪。不过当完成之后,回头看看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首先,在我顺利通过开题答辩以后,系里会根据我的研究方向指派一位导师给我,也就是我的论文指导委员会的主席「committee chair」,要组成一个完整的指导委员会还需要两位教授,我的chair主要是指导我的研究方向,另一位委员「committee member」也是系里的教授,主要是指导我的研究方法「methodology」,最后一位委员「committee member」需要是相关专业从业者「professional」,因为我研究的是教育管理方向的,所以我邀请了加州州立大学多明戈山分校「CSU Dominguez Hills」的副校长作为我的指导委员。这样一来我的论文指导委员会就齐活了,三位教授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了很多指导和帮助,真的很感激。我的研究和我当时的工作是密切相关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教育管理者来美国学习以后的转变,所以我工作单位的上司也给了我很多理解和支持。总之,在我自己的努力和身边人的理解、关心、帮助和支持下,我终于完成了博士论文,并且发表了,回首过程虽然艰辛,成果还是喜人的。我的博士论文05论文答辩final defense最后就是论文答辩了「final defense」。论文答辩是完全公开的形式「open forum」,系里会提前通过邮件的方式公示某位博士生的论文答辩时间、地点和主题,欢迎大家都来旁听。答辩当天你要详细地将自己的论文介绍给听众,介绍完以后论文指导委员会的三位教授会提问,你要现场作答,他们问完以后在场的其他听众也可以提问,你都要一一作答。提问全部结束后,论文指导委员会的三位教授会集中讨论,决定是否让你通过,如果顺利通过,那么恭喜你,你的博士学位算是顺利完成了。我的论文答辩虽然读博的一路艰辛,但说实话现在很多细节都不那么清晰了,但是读博的日子让我成长了很多,也让我发现只要你愿意努力,还是有很多潜能可以发掘,有很多你原以为完不成的事情原来是可以被完成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愿每一个努力的人最后都能收获成功

稻草狗

我和媳妇到美国读博士,用12年想留在那里工作,却双双黯然回国

12年前,我和媳妇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去美国发展。当时我出国的原因就是听信一些人说,在国外赚钱如何容易,媳妇也多次在我的耳边吹风。出国前我在国内拿到了博士学位并晋升了副教授,媳妇硕士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收入很一般。在媳妇的竭力鼓动下,我同意她先通过考试去美国读博士,然后我去美国读博士后。我们计划两年内两人都可以到美国,可媳妇用了5年时间才通过考试。为了支持她出国,我牺牲了很多,想各种办法挣钱养家,到处找兼职挣钱,却荒废了我的研究工作,几年都没有写一篇论文。媳妇到美国半年后,我便以探亲身份去了美国,之后才发现我曾学的专业在美国找博士后很难。由于我的英语表达很差,想找份工作也是困难重重,只好转了身份开始读书,一边训练自己的语言,一边通过学生身份作为找工作之前的缓冲时间,来适应美国的环境。所以,我选择了另外一个专业重新读博士,因为成绩好申请到了奖学金,经济上才开始好转,和媳妇一商量,决定把孩子也接到美国来。孩子之前一直由岳父岳母带着,正好他们以送孩子的名义,到美国游玩。我没有想到,岳父岳母的到来,竟给我们的家庭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危机。本来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全部靠我的奖学金和在外兼职挣钱维持。媳妇在家就娇生惯养,从不做家务,岳母又是一个强势的人,来美国后不了解美国的行情,总是惹事儿,我不得不经常为她擦屁股,有时候还不得不缴纳罚金。家庭条件越发拮据,岳父岳母却不给我们钱,我就提议岳父岳母把孩子留下,提前回国。没想到因为这事儿,一家人给我开批斗会,把我说得无地自容。岳父岳母硬是在美国留了半年才回去,那个时候我已囊中羞涩,甚至吃饭的钱都是找朋友借来的,可为了面子,我还不敢跟媳妇提。儿子留下来后,媳妇为了照顾儿子,放弃了很多学习时间,以至于她迟迟不能毕业。终于毕业后,又遇到了美国经济萧条,她找工作找了近一年也没有找到。这期间,我们之间的矛盾因为她没有找到工作而激化,她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认为是儿子到来影响了她毕业,我们因此争吵不休。后来她的OPT身份到期了,却突然要回国找工作。我说费了这么多周折,出来不容易,让她转成F2 继续在美国,但她却一意孤行,和她父母商量后执意回国。媳妇回国后,把儿子也带回去了,一年后我博士毕业。这期间,我和媳妇联系不多,但每一次联系,我们之间都免不了一些争吵,以至于我和她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薄,婚姻也是名存实亡。博士毕业前,我已经在美国找到接收单位,毕业后决定回去一趟,把我和媳妇之间的事情了结了。尽管我已经有回去跟她离婚的打算,但是,她却并不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经过多次反复的交涉,她终于同意离婚,却又在财产上提很多要求。我是一个从农村出来打拼的普通农民家的孩子,家里没什么背景,还有父母要赡养。在国外时,虽然我过得很苦,但是每隔一段时间,还是偷偷的给他们寄点儿钱回去以表孝心。而且我也十分愧疚他们,我在国外多年,一直都没有回过家,如果这次不是为了和媳妇离婚,我恐怕要等到在那边立足之后才会回来。回国后,我和媳妇的家庭展开了离婚大战,矛盾不可调和。最后我不得已将她诉上法庭,经过了一审和二审判决才把离婚的事情解决了。可是因为离婚的事情拖得太久,美国那边的工作也不得不辞掉。离婚后,我对于再次去美国的激情已彻底消退了,又重新回到原来的单位工作,终点又回到了起点。我和前妻用了十二年的时间,想圆一个在国外工作的梦想,没想到最终确实两人都黯然回国,婚姻破裂。出国这么大的事情,最后为何搞成这样?回想这12年来走过的历程,我通过反思得出结论,除了我媳妇的无能之外,就是我太轻信在国外发展一定比国内好的传言,实际上美国也有很多穷人,在美国那些年我的付出与回报根本不成比例,试想如果当初我安心的在国内工作,12年的奋斗,绝对不是如今的下场。所以就想劝一劝那些还在为出国发展徘徊的人们,留在中国可能是最正确的选择。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