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预见2021:《2021年中国担保产业全景图谱》(附市场业现状、竞争格局、发展趋势等)尸解

预见2021:《2021年中国担保产业全景图谱》(附市场业现状、竞争格局、发展趋势等)

担保通常是指经济和金融活动中,债权人为防范债务人违约而产生的风险,确保债务得到清偿,降低资金损失,由债务人或第三方以财产、权益或信用提供履约保证或承担相应责任,保障债权实现的一种经济行为。全景图:担保机构是最重要主体担保行业主要包括担保机构、被担保企业和资金供给方三类市场主体。其中但保机构是但保行业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但保业务的供给者,目前我国担保机构按性质划分可分为三种,分别为政策性担保机构、互助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被担保企业一般是但保市场上的资金需求者,也是但保业务的需求者;资金供给方包括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产业现状——国家融资担保基金解决行业痛点2018年10月29日银保监会批复了《关于开发银行等四家银行投资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其主要内容是批复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发行、邮储银行等四家银行投资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其金额不超过 20亿、10亿、10亿、20亿元人民币,持股比例分别为 3.0257%、1.5129%、1.5129%、3.0257%,所需资金从资本金中拨付,并要求加强风险隔离制度,坚持“投治”并重原则。基金公司股东详细情况如下表所示: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公司的担保对象是小微企业、“三农”、创业创新企业。根据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测算,随着后续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出资到位,将实现每年新增支持15万家小微企业和1400亿元的贷款目标,今后三年基金累计可支持相关担保贷款5000亿元左右,约占全国融资担保业务的1/4,着力解决好小微企业等领域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公司从2015年7月被提出到2018年10月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其演进过程也并非是连续的,国家层面上的文件或会议在2016年并没有将这一举措提上日程,而是直到2017年9月才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被提起。具体政策推进过程见下表:——细分产品不断涌现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自1993 年第一家信用担保公司成立以来,再到1999 年开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经过20 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总体而言中国担保行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起步探索阶段(1993-1997年)、基础构建阶段(1998-2002年)、持续发展阶段(2003-2008年)、规范整顿阶段(2009年至今)。行业四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特点与颁布的主要法规如下表所示:中国担保行业发展至今,行业细分业务品类呈井喷式涌现。我国担保业务按照担保业务品种分类可分为直保、反担保、再担保。中国担保市场业务主要由直保业务和再担保业务构成,通常商业性担保机构仅从事直保业务,再担保业务由政府审批的为数不多的政策性再担保机构承接。另外一种担保业务比较少见,成为反担保业务,反担保是指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同时,又反过来要求债务人对自己提供担保的行为,即是为担保人提供的担保。我国担保业务详细分类情况如下图所示:——担保业务规模增速回升近两年来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影响,担保行业在保余额增速显著放缓。一般认为,担保业务规模和社会融资规模呈正相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增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担保规模扩张的快慢。但2019年开始,担保业务存量上升速度开始回升。2020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4.8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2017—2020年12月,金融担保机构金融产品担保余额呈持续增长趋势,截至2020年12月,金融担保机构担保责任余额为7182.49亿元。从金融担保机构代偿方面来看,由于金融担保机构披露程度不同,因此仅可获取表1中金融担保机构应收代偿款规模数据,受之前年度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影响的释放以及担保机构业务结构的调整,整体行业代偿规模增速有所放缓,2020年6月末,应收代偿款规模增长的金融担保机构共5家,其中江苏省信用再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和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增速较快,2020年6月末较上年末增速分别为11.31%、11.56%和19.81%。从代偿规模来看,代偿规模较大的担保公司分别为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合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应收代偿款分别为12.73亿元和12.99亿元,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有限公司业务属性偏政策性,扶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代偿规模偏高;中合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代偿偏高主要系产业债担保客户代偿规模增加所致。未来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金融担保机构代偿压力仍较大。竞争格局——企业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较高目前我国担保公司按性质和目标可划分为三类,分别为政策性担保机构、互助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三种性质的机构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2017—2019年,前十大金融担保机构金融产品担保余额占市场份额的比重分别为83.89%、83.45%和78.82%,总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以来下降幅度较大;2020年12月占比为71.71%,较2019年末进一步下降,但行业集中度仍属较高,业务集中于全国性金融担保机构及大型省级平台金融担保机构,2017—2020年12月,前十大金融担保机构变化不大,截至2020年12月,前十大金融担保机构担保余额和占比情况如下图所示。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呈持续提高的趋势,由2012年的0.95%持续提高到2019年1.86%。当前我国融资性担保的主体仍是银行贷款,且利用担保增信的企业相对整体来说资质更低,产生不良贷款的几率更高,担保行业代偿率目前已高于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两者间的差距或将进一步拉大,资本实力弱、风险管理不到位的担保企业将受到进一步冲击,我国担保行业分化将进一步加剧。——区域竞争格局:江苏省保持行业第一位从担保业务发生额省份分布来看,近年来江苏省占比总体始终保持在行业第一位,且行业占比相对稳定。安徽省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相比2017年占比下降9.77个百分点降至2.85%,截至2020年12月相比2019年小幅上升至3.71%。2017-2020年12月份,四川省担保发生额行业占比持续稳定增长,已经由2017年的6.75%稳定增长至2020年12月的17.09%,并成为目前占比第二大省份。从所担保债券省份分布来看,截至2020年12月,债券担保余额最高的三个省份依次为江苏省(占19.29%)、四川省(占12.45%)和湖南省(占10.83%),江苏省占比较2019年末下降0.25个百分点,四川省和湖南省占比较2019年末分别上升2.33个百分点和0.71个百分点。整体看,各省份余额占比情况较2019年末变化不大。发展趋势——担保机构业务发展趋于平缓担保机构业务发展趋于平缓,新成立担保公司以省级担保公司居多,成立融资担保公司或是解决区域内主体发债困难的路径之一,担保机构政策性职能加强。考虑到目前国家提倡普惠金融,同时2020年受疫情影响,国家积极扶持小微企业对抗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短期内间接融资性担保业务规模将有所增长,债券担保业务增速趋于平缓,整体担保责任余额增长。预计未来受市场波动因素影响及部分规模较大的担保机构放大倍数接近监管要求影响,整体行业发展保持稳定。受近期出台政策影响及外部信用风险的上升,担保公司单一客户集中度将进一步下降,行业集中度或将维持在现有水平,以债券担保业务为主的金融产品担保机构客户质量将逐步向上迁徙,担保机构业务进一步向注册地及主要经营地收缩,区域集中度将更为显著。——省级平台担保公司积极建设担保体系一方面,省级担保公司向上积极对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向下与省内区县级担保公司合作,建立三层担保体系,进一步优化省内担保体系。由省级担保机构牵头积极开展小微及三农担保业务,有效解决小微及三农融资难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从事债券等金融产品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在外部信用环境逐渐暴露的背景下,存量项目的风险排查频次增加,新项目开展更加谨慎,整体经营压力加大,担保机构亟待调整低层客户结构,业务发生额或将出现一定的下滑。综合来看,区域经济较强省份的担保机构在省内政策扶持力度大及被担保客户质量相对较好加持的情况下,整体信用水平保持在较高水平。——企业违约风险仍高,金融担保机构代偿压力仍大目前来看,一方面,由于担保业务规模增速趋于平缓,间接融资性担保业务规模虽将有所增长,但考虑到费率受政策引导有所下降,同时监管加强对担保机构资产分类要求,保障其流动性,委托贷款业务规模下降,整体盈利规模增幅有限。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宏观经济下行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综合影响,外部信用水平加剧下滑,2020年以来多次出现债券等金融产品违约情况,2021年,违约风险仍在不断加大,不排除出现集中违约较大的融资担保公司,担保机构表内核销力度将有所加大,未来随着债券担保业务到期兑付规模的增加,或将对金融产品担保机构盈利造成一定的侵蚀。根据公开可获得资料显示,2019年从事金融产品担保机构资产减值损失合计较上年大幅增长141.03%。(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重案组

2020年Q1中债担保品管理业务报告:担保品余额为14.03万亿元(可下载)

获取《2020年一季度中债担保品管理业务数据报告》完整版,请关注绿信公号:vrsina,后台回复“金融 ”,该报告编号为20bg0070。[研究报告内容摘要]流动性分层幅度收窄 。受疫情影响,市场活动减弱,2020年一季度,中小银行、非银机构、非法人产品的成员利差不断收窄。截至一季度末,中小银行、非银机构、非法人产品的成员利差 1分别为 1BP、18BP、21BP,环比收窄 2BP、2BP、5BP。担保品利差 2为 45BP,环比收窄 1BP。

狂屈闻之

国研中心融担报告:转型零售担保 是打破僵局的必要之举

来源:零壹财经作者:沈拙言融资担保始终被政策赋予促进普惠金融中的重要责任,10月23日银保监会网站发布了《关于印发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沉寂已久的融资担保行业成为焦点。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发布了《通过融担促进普惠信贷研究报告》(下称“报告”,点击文本“阅读原文”查看完整版报告),报告表示,现阶段融资担保体系的服务覆盖离政策定位、预期尚有差距,融资担保机构的商业可持续发展机制也急待完善。融担行业如何在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促进普惠信贷服务,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此外,报告提出民营融担机构应主动拓展零售担保业务,这是行业内首次提出“零售担保”概念。具体实践中,报告强调,各类融担机构应结合各自特点和优势,进行业务模式、合作模式创新。同时报告还强调民营融担应积极探索和政策性融担的合作。融担促进普惠信贷意义重大 离政策要求仍有差距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发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中国融资担保体系的架构。自2010年以来,融资担保业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促进融资担保业务发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国务院在《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5〕43号文)中,明确强调融资担保是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要求五年内达到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在保户数占比不低于60%的目标。报告将融担机构分为政策性融担、政府性融担、商业性融担三类。其中商业性融担机构比重接近60%。商业性融担机构不仅是政府性融担体系的重要补充,而且是中小微企业贷款信用担保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整个融担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融担行业整体发展与政策要求存在较大落差。首先,融担在服务普惠金融人群的覆盖方面还存在较多空白。报告指出,政策、政府性融担带着普惠金融使命入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服务人群还存在边界,为下沉人群提供服务的规模、覆盖面有待提升。现阶段商业性融担获客依赖银行,覆盖不到银行客群以外的普惠人群。其次,融担行业商业可持续性不足,发展萎靡。报告调研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融资担保机构的营业利润总体呈下降趋势,相关机构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已低于1%。除了部分规模较大的融资担保机构,多数融资担保机构盈利能力较弱,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另外,行业的杠杆倍率低,并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业务规模逐步萎缩。这背后原因在于:一是风控模式相对于银行缺乏优势,收益能否覆盖风险损失存在不确定性。二是融资担保公司的发展受经济增速波动影响。经济下行期不良贷款上升导致举步维艰。三是小担保机构缺乏抗足够的抗风险能力。银行在利率定价时考虑其发展可持续性问题,导致小微企业客户实际融资成本偏高。四是传统业务模式依赖对公业务和传统的银行客户资源,缺乏服务弱势人群的能力,自身也缺乏发展活力。报告认为,融资担保的传统业务模式问题最为突出,融资担保行业长期以来习惯的“依附银行展业、依靠反担保防范风险”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过去“银行觉得客户有风险找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向银行推荐客户”的行为方式将很难持续。融担自我救赎之路:自我创新、规模化与互补化融担业务的风险与国家经济增速息息相关。经济高速增长期,风险暴露较少,收入可覆盖风险成本;当下经济增速放款,中小企业如坠寒冬,代偿率节节拔高,代偿额会将吃掉所有担保收入,导致相当数量的机构收不敷支。此外,由于规模化的欠缺,民营融担机构“散、小、乱”的特点令其在于商业银行的谈判中处于劣势地位,需要承担较高的信用风险,无法形成足够的互补效应。报告指出,新时期新形势下需要融担机构创新业务形态和模式,应借助金融科技,在获客、尽职调查、业务办理、信贷决策、贷后管理等方面引入大数据、移动通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改善风控效果的同时,提高成本效率。鉴于融担行业缺乏一定的规模基础,刚性成本分摊效果、抗流动性风险能力、专业化团队建设、资本实力等诸多方面都会面临瓶颈,缺乏协同效应。报告建议进一步促进规模化、协同化发展,从业务模式和技术助力两方面创新业务协同方式,通过业内乃至信贷业务链条上跨市场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协同,形成业务规模化优势。报告认为,融资担保机构基于自有优势,主动与银行互补合作,非常有必要。首先,通过将融资担保服务帮助银行覆盖既有服务渠道无法渗透的长尾部分人群,使信贷服务更具普惠性,同时健全完善其中的商业可持续机制。其次,融资担保机构可为银行提供风控辅助功能。再次,融担公司可发挥资产处置优势,帮助银行处置不良资产。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实现商业可持续的切入点仍在于降低信息不对称水平,从而降低整体风险水平。融担机构同业之间的协同合作也需要加强,如风险分担、技术输出、业务优势、业务聚合机制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应,通过客户分享方式提供综合化服务,避免与商业银行客群重合。商业性融担现曙光:积极进行零售担保业务转型新时期下商业性融担机构面临新形势:一方面银行的风控能力、金融科技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在基于优势互补的合作前提下需要融担机构提升自身配套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政府支持的融担机构分流了优质客户,商业性融担机构收益难以覆盖成本和风险的问题更加突出,需要对传统融担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报告多次强调,无论是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还是民营机构,都需要以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政策定位是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形成服务上的互补,服务更下沉人群。政策定位和商业可持续的共同要求下,报告为民营融担机构发展指出方向——进行业务模式创新,主营业务从对公担保(单户授信1000万以上的中小企业)向 “零售担保”转型。报告首次提出“零售担保”概念,即服务于单笔授信低于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口径(目前为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普惠信贷人群(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自雇人士、三农为主)信贷需求的担保业务。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民营融担机构需要通过提升专业化能力来更好应对零售业务转型。必须在成本管理、风险控制方面形成更有效的业务模式,通过规模化分摊成本、信息化甄别风险、电子化替代人工、专业化增值服务等措施形成核心竞争力。商业性融担迫切需要加快科技应用,下沉业务中心,转移业务方向,从传统的“对公担保”领域转向“零售担保”领域、从习惯的大额担保业务转向小微担保业务,并从中发掘和培养自身独特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对目标客群的风控能力。对商业性融担机构提出六点建议报告对商业性融担机构未来的发展提出部分建议:应创新风控模式,以适应银行客群逐步下沉的趋势,形成合理定价机制和有效风控模式,与政府性融担机构形成互补机制。“商业可持续”是国家政策期许,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实现商业可持续的关键在于形成合理定价机制和有效风控模式,并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业务形成互补机制,避免收费过高导致逆向选择而吸引高风险客户,并通过有效的风险识别来剔除缺乏还款能力和意愿的客户。商业性融担机构应加强以下工作:一是发展专业化风控能力,形成专业化风控优势,通过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来改进风控效果,信用风险防控是关键切入点,加强对客户现金流风险点分析;二是基于跨业合作推进风控模式创新,整合更多的市场主体形成协同效应。但在借助外力的同时,应重视潜在的合规风险和法律风险;三是以业务协同培育规模化组织优势,通过扩大注册资本规模、加强组织联合、鼓励与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合作、完善相关方的协同服务机制等方式提高综合实力,形成业务的规模化优势。四是主动拓展零售担保业务,普惠金融需要发展零售担保促进额度较小的信贷业务发展,一可通过与目标客户有业务合作关系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提高获客效率,二可通过与掌握客户现金流等关键信用信息的第三方机构合作,获得信用评估等方面支持,从而改善客户信用风险的甄别效果,三可围绕识别优质客户,通过与掌握客户税务信息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提高实际效果,四可围绕拓展某一领域,结合发展产业链金融服务;五是完善政府支持机制,包括支持发展批量业务、提供金融科技研发激励、完善多方合作机制等方式鼓励有风控能力、技术基础、获客渠道的机构探索发展零售担保服务;六是鼓励商业性融担机构与政府性融担机构探索、合作、创新,这是未来重要创新发展路径之一。商业性机构应积极探索与政府性机构的合作机制,使双方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更好的促进该类业务的发展。报告特别指出已经有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在探索和省级农业信用担保公司的合作创新。结语融资担保监管政策不断落地,行业发展来到重要节点,报告对融担行业发展的建议是历史性的。同时报告也建议政策鼓励业务创新,在发展零售担保的早期阶段应统筹考虑城乡各类个人客户,除了弱势群体,还应包括城镇个体工商户和工薪阶层等数量较广的客户群体。政策应鼓励那些有能力有意愿的融资担保机构尤其是民营机构,探索按商业可持续要求向零售业务转型的有效途径。在形成可行的商业模式后,通过推广普及,逐步下沉服务,向弱势群体渗透并普及融资担保服务。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的相关商业可持续机制可以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所借鉴。

刻之络之

供应链金融行业研究报告

本文是关于供应链金融行业研究报告,enjoy~一、供应链金融概况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为中小型企业制定的一套融资模式,将资金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以真实存在的贸易为背景,通过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进行有效控制,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从而提高链条上的企业在金融市场融得资金的可能性,进而促进链条上企业间的高效运转,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对融资参与主体、融资条件、金融机构参与程度、信息披露、风险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供应链金融相较于传统金融而言优势更为明显,两者的对比分析如下图所示:二、供应链金融行业概况1. 市场容量大,行业这几年快速发展我国的供应链金融经历了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线上供应链金融、电商供应链金融、开放化供应链金融四个阶段。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核心就是“1+n”模式,1即为核心企业,n是与核心企业匹配的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该时期的供应链融资主要集中在线下,银行难以评估融资项目的真实性,加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信息闭塞,造成重复抵押屡禁不止,大量的假仓出现,潜在风险很大。从线下转战线上,供应链金融最几年快速发展:银行专门开发与供应链融资配套的系统,通过与核心企业的合作,能够获取核心企业信息,比如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以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为例,结合具体业务场景打造的场景模式和强大的数据信息体系,对其平台的商户信息和消费者信息实现了点对点式的监控,在这一阶段,资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都在电商的闭环管理之内,金融业务成为电商食物链上最顶端的一环。2. 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及三农金融服务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及小微企业融资。(1)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供应链金融与企业真实业务场景紧密结合,资金流向和还款来源明确,有助于企业及时把握市场机会,做大做强。需求导向的业务模式也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供需达到动态平衡。(2)中小企业的危与机供给侧改革导致产能过剩行业的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强化供应链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和互联网化是在洗牌中生存的关键。另一方面,政策鼓励行业的中小企业需要抓住发展机遇,通过灵活的融资手段做大业务规模,抢占市场份额。农业成为供应链金融布局的重要方向之一。近三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 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金融服务也要向农业倾斜。农牧业市场分散,中小企业和个体农户众多,是适合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重要行业领域。三、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参与者1. 供应链金融生态图谱2. 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供应链金融行业的参与主体囊括了银行、行业龙头、供应链公司或外贸综合服务平台、B2B平台、物流公司、金融信息 服务平台、金融科技公司等各类企业。供应链金融公司类型分布其中,供应链公司/外贸综合服务平台、B2B平台类数量约占45%,在参与主体中占比最高,这些服务主体各自的特点如下:供应链公司:供应链公司主要是在采购执行、销售执行等供应链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垫资垫税服务。主要包括供应链服务企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公司的金融服务模式成熟、回款相对稳定、收益预期相对明确,风险多为操作风险。B2B平台:B2B平台主要体现为两种服务模式: 一种是从交易端切入的B2B平台, 提供在线交易,鼓励并促成客户的在线交易,使交易数据沉淀在平台上,可以通过数据模型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资信支持。另一种是从服务端切入的B2B,为客户提供从寻源,仓储,物流,信息管理等一系列的服务。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公司主要负责内外部数据归集、处理、传输、分析,协助风险识别与控制,比较典型代表企业包括京东金融、蚂蚁金服等。以京东为例,目前针对B端,京东金融设计了“京保贝”、“京小贷”等产品。以“京小贷”为例,通过利用商家在平台的交易记录、商品情况,以及消费者评价等关键信息,为商家提供浮动利率的融资服务。行业龙头: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自有资金或依托产业联盟打造产业互联网与金融服务平台,通常优先满足核心企业上下游的融资需求,再沿上下游向外延拓展。或者部分国有企业利用低成本融资渠道获得资金,然后对接规模稍大的项目,而这部分项目保理及小贷公司无法承接,从而形成了一个细分空间银行: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有天然优势,如资金成本低、 获客容易、管控资金等,但也有体制、风控、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且银行的粗放模式在特定的中小企业融资领域是短板,造成风险识别成本高,操作手续复杂,难以保证高频、小额的融资需求,所以,银行在供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领域有天生的短板。3. 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一般认为部分行业的供应链融资潜在需求尚未被挖掘,某些垂直领域可能存在较大机会。包括:物流行业,农业,零售业,化工行业,餐饮业等等。(1)物流行业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已从2015年的7.10万亿增长到2016年的10.80万亿,增速8.8%。其中,公路运输的规模接近5万亿,有近70万企业提供不同形式的物流 服务,而专线物流服务领域的市场不低于万亿,排名前10的专线物流企业占整体市场的份额不足1%,更大的市场份额在几十万家专线中小企业手中。物流运输企业向货主承运货物时需要向货主缴纳保证金,而且即使是信用好的货主,其支付结算也有60-90天账期;而对个体承运方或者车队,一般都要先付一部分运费,等运输完成,凭回单完成剩余部分的支付。巨额的运输费用和较长的资金缺口期使物流企业面临运营资金短缺,这些60-90天高质量的应收账款为供应链金融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2)农业供应链金融正在成为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方向, 这种趋势主要在畜禽养殖产业链,在饲料企业居于产业链的强势地位,而养殖业资金回笼需要较长时间,资金压力大,一些上游龙头企业利用供应链金融满足下游养殖业客户的资金需求,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自身主业的发展。(3)零售业对于零售行业,专业市场最为受益,因为专业市场掌握着大量商户资源。一方面,因为互联网对线下零售业的冲击以及实体经济的疲软,商户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除了少数商户可以通过银行获得贷款,大部分商户只能通过小贷公司、民间融资来筹集资金,而供应链金融则立足于产融结合,为小B类商户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的关键在于风险控制,专业市场掌握商户的经营信息,并且具有商铺租金、承租权费等抵押手段,能更有效地控制风险。因此,专业市场发展供应链金融有其内在的优势。(4)化工行业塑料行业是最适合做供应链金融的化工品种,因为其具有1.6-1.8万亿级的市场空间,产品具备易运输、易储存的特点,市场交易活跃,下游分散且多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利润空间薄,融资需求大。而塑料行业B2B平台在产业发展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些 B2B平台也已初具规模。(5)餐饮行业目前国内市场有250万家餐饮企业,420万 家餐饮门店,1100万家食品分销商,整个餐饮行业有3万亿营收,其中1万亿用于食材采购。餐饮行业的供应链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餐饮业的供应链具有环节多、供应链 运作波动大、效率低的特点,大量餐饮类中小企业/个体户资金链紧张,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无法满足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四、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从业务模式看,供应链融资包括: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质押融资、预付账款融资三个方式。(1)应收账款融资企业为取得运营资金,以买卖双方签订的贸易合同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基础,为卖方提供的,以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作为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具体的操作流程是:上游的供应商与下游的采购商达成采购协议,由下游的采购商开具应收账款收据,证明应收权利的实时存在,供应商将应收账款的收益所有权转让给金融机构,进行融资,与此同时,下游的采购商对金融机构做出付款承诺。获得应收权益的金融机构按照下游采购商的信用状况和债权可实现的可能性,给予上游供应商即融资企业对应额度的信用贷款,从而盘活融资方资金流。当合同付款期限到期,下游采购商须按照协议内容,支付金融机构账款,金融机构在扣除前付账款和核定利息后,将剩余款项支付给上游供应商。至此一笔应收账款的业务圆满完成。(2)存货质押融资又称融通仓融资。融资企业以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存货作为质押物,期间引入第三方物流公司对质押物进行监督管理进行的融资。各自的角色是:第三方物流公司对货物完成验收并进行评估,向银行出具相应的证明文件,银行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一定额度授信。其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质押担保和信用担保。质押担保融资的具体操作方式是:融资企业、仓储公司、合作银行签署协议,开立账户。融资企业物资进物流公司仓库,随后向银行发出贷款请求,物流公司收货后对货物进行验收和评估,向银行提交相关证明文件,银行依据货物的数额、贬值风险等给予一定额度的贷款。期间,融资企业清偿能力受限,银行享有货物的优先受偿权。融资企业通过销售存货回笼资金,银行在扣除前欠借款和相应利息后,将余款汇入融资企业账户。信用担保融资具体的操作方式为:合作金融机构直接对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综合授信,由物流公司根据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市场控制能力等因素给予信用额度,第三方公司除了对融资企业的货物承担监管责任之外,还为融资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存货质押融资充分实现了以物流拉动资金流,有效降低了质押贷款的繁琐程序,提高了贷款效率和资金周转能力,同时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物流公司对货物进行监管,金融机构对整个融资过程的控制程度有提高。(3)预付账款融资又称保兑仓融资。上下游企业签订交易合同,共同向金融机构办理保兑业务(保兑仓业务指承兑银行与经销商(承兑申请人,以下称买方)、供货商(以下称卖方)通过三方合作协议参照保全仓库方式,即在卖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以贸易中的物权控制包括货物监管、回购担保等作为保证措施,而开展的特定票据业务服务模式)。买方获取该笔交易的仓单质押款额度,向供应商购买货物(仓单是保管人收到仓储物后给存货人开付的提取仓储物的凭证)。金融机构与卖方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和回购协议,与第三方仓储物流机构签署仓储监管协议。卖方在买方获得银行融资后,对仓储物流机构发货,并获取仓单。买方向金融机构缴纳承兑保证金及手续费,卖方将仓单质押给银行,银行开具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是由付款人委托银行开据的一种延期支付票据,票据到期银行具有见票即付的义务;票据最长期限为六个月,票据期限内可以进行背书转让),由此买方获得了提货权。需要说明的是,该类业务有买方承诺回购,有效地拓广了卖方的销售渠道,而买方也可以分批次购得货物,降低了财务成本和仓储成本。这三类业务模式各自主要特点如下:五、供应链金融主要商业模式分析1. 传统模式:银行+核心企业核心企业是关键。商业银行通过核心企业,将服务对象拓展到核心 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拓展了客户数量,打开了业务空间,优化信贷结构和盈利模式,并解决了一部分中小企业信贷难的问题。核心企业要有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对上下游企业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完 善奖惩制度,强化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关系和信任感。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能力要求:风控能力。从对核心企业的信用评估到对供应链交易风险和动产质押的把握。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从单一的信贷业务拓展到围绕企业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如现金管理等。2. 综合电商平台(1)基于真实业务场景产生的交易数据是核心电商平台开展供应链金融有其天然的数据优势。企业的真实交易活动在电商平台上完成,平台累积了大量、连续的历史交易数据,包括交易对手的履约情况。贷款发放和还款形成资金闭环。贷款资金流向与交易行为一致,还款来源明确。支付结算都 通过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完成。可对接多种资金方,电商模式的资金可以来自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平台或者自有资金。(2)京东的供应链金融京东的优势在于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网络体系,供应链金融业务包括订单融资、入库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委托贷款以 及京保贝。其中“京保贝”是一种新型的业务模式,资金来自于京东自有资金,随借随贷,无须抵押担保,贷款额度基于长期贸易往来及物流 活动产生的大数据。前提是长期合作,交易质量稳定。该产品门槛低、效率高,京东的供应商凭采购、销售等数据,3分钟内即可完成从申请到放款的全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企业资金周转能力。(3)阿里巴巴的供应链金融阿里巴巴具有最全面的电子商务布局,包括阿里巴巴网站、1688 网站、淘宝、天猫、全球速卖通、阿里云计算、阿里妈妈和支付宝。从 2007 年开始,阿里巴巴就开始尝试供应链金融业务,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采用与银行合作的联保贷款,解决规模较大的商户融资,由银行提供资金;第二阶段阿里巴巴分别在浙江杭州和重庆注册了两家资本金分别为6亿元和10亿元的小贷公司,向其平台上的商家发放贷款;目前阿里巴巴已经向金融机构开放平台合作。 产品模式有“阿里小贷”、“淘宝小贷”和“合营贷款”,分别针对不同的客户类型,采取不同的贷款方式。六、供应链金融的趋势和前景1. 电商平台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值得期待中小企业商户在 B2B、B2C 电商网站上,累积了大量的经营数据,针对商户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就能衍生出针对商户上下游货物、服务赊购产生的应收账款的资金融通服务,这种服务一般由合作的保理或者小贷公司提供,也只有基于电商的消费场景,数据闭环的平台,信用赊购的垫付和应收账款才能有了标准化扩张的可能。2. 供应链金融资产的资产证券化或成为新方向基于电商平台商户的信用垫付和应收账款,一旦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流程进行风险定价,伴随电商业务的发展,供给资金的瓶颈就会愈发突出。小贷公司和保理公司自由资金难以满足,对资产进行证劵化打包分发对接机构资金,就可能创造出新的商业机会。3. 需要更加关注垂直细分领域每个垂直细分领域都有其特定的属性,且垂直领域可能衍生出千亿级的市场,发展供应链金融,将融资更加精细化和集成化,在垂直行业精耕细作,开辟新市场,如:教育、培训等。选择现金流相对较好行业,纵深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本文由 @阿旺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正版图库 图虫创意

摇摇晃晃

中国健康保障行业研究报告

报告简介《2018年健康保障行业研究报告》是通过对健康保障行业内专家的深访和桌面研究,获取行业相关发展概况。并利用PEST、SICAS等定性研究的方法,结合行业涉及领域、市场架构、机遇与挑战等方面深入分析梳理健康保障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核心摘要1.大病医疗、意外伤害等医保尚未普及造成较大医疗缺口。2.健康保障平台将提供从大病风险预防到病患救助的完整健康解决方案。3.“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社交网络、大数据与区块链等技术将大病医疗和意外伤害等风险最大程度进行分摊。4.“健康互助”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实现平台化风险平摊,减少用户可能存在的资金压力。5.健康保障平台的“信用度”与“透明度”将成为维护平台用户忠诚度和平台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中国健康保障行业定义&概况多元化的健康服务平台,健康风险管控解决方案健康保障行业是“共享经济”下的新行业健康保障行业目前还属于一个新兴并且保持快速增长的行业,其中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成为健康保障平台诞生的最关键因素,较大人口基数和大病医疗的高昂的费用使基本医保背后仍有较大的资金缺口。而与此同时,社交网络与大数据积极地推动了共享经济向医疗救助与风险分摊方面发展。资金链问题凸显,互助平台玩家大浪淘沙健康保障行业中的企业数量从2016年开始出现明显增长,其中大部分公司从大病众筹开始做起。然后逐渐向健康保障的方向扩展。经过前期的无秩序野蛮生长后,各种行业中隐藏的问题在2016年底至2017年爆发,很多平台变现盈利困难,健康保障行业的平台数量由起初的数百家迅速减少到现今的数十家。健康保障服务成为社会“刚性需求”从2013年的《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来看,我国的基本医保(包含新农合)覆盖率广。但是总体参保率仍较低。对于城镇职工低收入人群的覆盖较全人口的覆盖水平仍有一倍以上的差距。医保及人口问题是“大病众筹”的市场机遇《第五次国家卫生分析调查报告》中的老年人次均住院直接医疗费用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居民的年收入水平面对大病医疗所产生的高昂医疗都显得捉襟见肘。即便在拥有基本医保的条件下,大部分居民尤其是绝大多数低收入人群都难以负担得起一场大病所带来的诊疗开销费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大病医疗的问题也将愈发严重。在我国人口众多,医保力度对于大病的救助力度不够的情况下,众人分摊风险,互相提供健康保障俨然成为未来社会的刚性需求。用户市场拥有较大增长空间,风险市场规模可观健康服务业蕴藏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我国老年人的比例逐年上涨,老龄化进程持续加速,健康服务产业整体爆发出巨大的市场潜力。从2012年开始,我国健康服务产业规模开始不断扩大。2012年至2016年都呈现线性快速增长态势。根据国家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服务产业总规模在2020将达到8万亿,在2030年将达到16万亿。而在健康服务产业中起到连接不同产业,承载多平台协作重要角色的健康保障平台目前也仍然在快速发展和迭代的初期阶段。未来健康保障平台在整个健康服务行业中存在客观的增长空间。中国健康保障平台产业链分析健康保障产业链图谱大病众筹为重大病患雪中送炭,技术和审核机制创造信任感大病众筹作为传统公益筹款的有效补充,目前是健康保障行业流量规模最大的业务。它为用户提供平台,利用强社交关系,定向筹款,流程便捷,不收取手续费。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审查筹款人发布的信息。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大病众筹流程的资金和动作的可追溯和透明化。筹款平台通过捐助前确认、引进社交强关系,以及筹款拨给患者所在的医疗机构的账户而非病患本人账户等方式,推动了筹款的有效使用,赢得了广大网民的信任。健康互助提供事先保障,具有未雨绸缪和互惠互助的特点健康互助业务是在由公益基金会监管下,会员健康时预存小额加入互助,成为会员。如有会员生病时,其他会员在互助金中均摊医疗费,帮助生病的用户渡过难关。健康互助具有未雨绸缪和互惠互助的特点。会员的互助金放置在基金会做协议存款,会员的互助申请资格由第三方公估公司进行审核,保证会员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e保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平台优势推高保险销售效率健康保障平台基于场景化营销的优势,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对于更具有细分人群针对性的互联网保险,将不同维度的健康和意外风险纳入保障范围,如意外保障、轻症疾病保障、家财保障、重大疾病保障等形式。一旦发生保险事故,由保险公司负责审核并赔付。平台用户受到大病众筹和健康互助业务潜移默化的健康保障意识也成为平台e保效率高的一大原因。商业模式:需求视角,健康保障平台能够有效解决广大普通用户的痛点根据用户对于医疗需求的突发性和大额筹款需求,健康保障行业从事先预防到事后救助,搭建互联网保险、健康互助、大病众筹为核心的多层次保障体系。相比传统的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健康保障平台依托互联网、社交网络、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具有突出的高效即时、信息透明、筹款额度大、普惠、高性价比和定制化的突出优势,成为受到互联网一代的年轻人热爱的解决方案。商业模式:行业视角,技术应用促进健康保障平台创造价值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服务用户的能力,个性化解决用户需求,增强用户和公众对于平台的信任感和满意度,促进医疗信息对称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优质的服务和用户体验助力场景化营销,为平台的业务延伸提供机会。如互联网保险业务和商城等附加服务,帮助平台实现盈利,促进健康保障平台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行业案例-轻松筹通过产品协同效应,实现平台良性可持续发展轻松筹成立于2014年9月,将目标聚焦在公众健康保障领域。2016年4月,轻松筹推出轻松互助产品,帮助用户分摊大病风险。2016年8月,轻松筹获得保险经纪牌照,随后与多家主流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了轻松e保产品。为了丰富健康保障服务,轻松筹开启了多项增值服务如“绿色就医通道”“在线问诊”“健康商城”等。多元产品组合打造了一个涵盖事前保障和事后救助的完整的健康保障体系,借助场景化营销模式,唤醒用户的健康保障意识,形成了可持续的良性商业模式。行业案例-轻松筹依托社交人脉推动认知,促进用户决策,形成高效二次传播以互联网2.0时代下用户行为消费模型SICAS为例,轻松筹的商业模式有助于通过一度人脉的社交圈分享入口对于轻松筹产生认知,用户在捐助和浏览信息过程中对于健康保障的意识不断加深,因而对轻松互助和轻松e保产生兴趣。基于积累的大数据和用户标签,平台为用户推荐合适的产品和服务,促进用户的购买决策。而轻松筹全面的服务和基于社交平台发展的性质也促进了忠实用户的二次传播甚至帮助家人和朋友购买的行为。中国健康保障平台未来发展趋势未来行业发展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用户”与“风控”健康保障行业的核心问题集中在“用户”与“风险控制”两个领域,其中用户问题将导致平台赖以生存的大数理论、风险分摊与共享经济模式无法持续。从而使平台丧失生命力。而平台的风险管理与控制问题集中在受捐助群体的“真实性”以及平台资金流向的公开透明程度,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平台的公信力,从而决定平台是否能够吸引更多新的用户。而平台的资金周转效率决定了健康保障平台的共享经济是否正常运转。来自监管与跨行业服务的双重挑战让竞争更加激烈健康保障行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政策与跨行业竞争两个方面。首先,随着健康保障平台的用户数量急剧增长,国家很有可能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该行业进行规范,设置行业准入条件,增加初创公司进入的门槛,加快行业洗牌的速度。另外,健康保障行业未来将涉及多平台跨行业的竞争,不仅局限于健康互助、大病众筹与e保领域。竞争将随着平台业务的拓展扩大到整个健康服务领域,医疗领域以及金融领域。具有更强的服务整合能力,融合更多的服务机构,是未来健康保障平台的发展趋势未来健康保障平台将向大数据化与区块链化的方向发展。大数据将充分地将用户数据与平台服务商进行对接,提供多样性的个性化服务。健康保障平台将以优质的用户健康服务体验维持平台用户粘性与活跃程度。而区块链将为整个平台的信息交互方式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区块链固有的交易透明和去中心化的特性将让平台的信用系统更加完善,不仅能化解平台风控管理的挑战,同时也能将更多机构的数据写入区块链能够创建更多的合作方式。多元化保障、一站式健康体验,是未来健康保障平台的发展形态

民到

普惠信贷研究报告:聚合模式为普惠金融提供新思路

改善“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推动普惠金融深入发展,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6月28日,“2019普惠金融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当天发布了《普惠信贷聚合模式研究报告》,为普惠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模式。近年来,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取得积极成效,小微企业贷款量增价降。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副巡视员李青川披露,截至今年5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10.25万亿,比2018年年初增长了33.46%,高于各项贷款的增速14.17个百分点。今年前5个月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是6.89%,较2018年一季度降低0.9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破面提质成效显著。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银行网点的乡镇覆盖率达到96%,基础金融服务的村级覆盖率达到了97%。不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普惠信贷 聚合发展”的专业论坛上发布了普惠金融最新的研究理论和成果:《普惠信贷聚合模式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行业依然存在结构性空白市场,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自营就业者、生产性农户等群体的信贷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这些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有个共同点:需求多元、地域分布广泛且分散、风险复杂且识别成本高、金融素养参差不齐等特点。与之相对的是单一机构往往囿于业务范围、客群偏好、风控技术、服务网络、资金成本等方面的局限性,难于同时兼顾专业化、规模化和风险可控三个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聚合模式应用而生,成为普惠金融的破局之道。平安普惠董事长兼CEO赵荣奭指出,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等普惠人群融资难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由于小微企业人群的特点,仅仅依靠单一机构,无法可持续地提供信贷支持,所以需要通过平台,聚合不同机构的差异化优势共同完成。当前,银行和非银机构均在发力普惠金融业务。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刘桂平介绍,截至今年5月末,建行普惠金融贷款客户数近150万户,贷款余额超过8000亿,今年前5个月普惠贷款新增近1500亿,增量居五大行首位,增速超过30%。平安普惠董事长兼CEO赵容奭表示,通过聚合模式,平安普惠已经服务了超过一千万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自雇人士,2019年一季度的新增业务中,超过60%的客户没获得过银行的经营类贷款。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也得到了重点关注。论坛当天,平安普惠向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捐赠仪式,捐款将用于@她创业计划——母亲创业循环金项目,向农村妇女的创业和就业项目提供免息贷款。据了解,自2018年起,平安普惠探索三农信贷的商业可持续模式,将农村普惠金融布局不断趋向纵深化发展,与长期扎根农村的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及其他专业机构协作,推出面向三农人群的低息借款产品,帮助当地农民返乡创业、扩大生产。经过不断的探索,与重庆市农业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三农低息借款产品于今年初正式实现了放款。低息三农产品充分发挥了农业信贷担保公司长期服务农村基层的优势,降低了获客成本、运营成本,同时还分散了信贷风险,实现了成本和风险的“双降”,有效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及支持。当天,平安普惠还与海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遵义市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低息三农借款产品即将在海南、遵义落地。与会嘉宾多角度剖析认为,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协力共建,共同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需要更多产业链合作伙伴合力改善三农和小微人群的融资环境,共同推动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积极普惠金融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以及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为普惠金融的发展贡献智慧,对建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也将产生重大影响。(文/李萌)

假乐

深圳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关于“一揽子精准举措助企战‘疫’”案例的报告

来源:金融界网站深圳担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担保集团”或“集团”)成立于1999年12月28日,前身为深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是深圳市政府二届150次常务会议上批准设立的专业担保机构,承担着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功能。经过二十年创新发展,深圳担保集团从政策性地方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发展为国内一流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集团,目前注册资本114亿元,总资产274亿元,净资产181亿元,位居行业龙头。 截至2020年8月底,深圳担保集团累计为超过近4万家次中小微企业提供5553亿元金融服务。根据深圳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测算,可新增社会销售收入11123亿元,新增税收1137亿元,新增就业岗位超过694万个。 一、背景与起因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财政部和银保监会等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深圳市政府印发的深府规〔2020〕1号《深圳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简称“深圳惠企16条”),深圳担保集团作为市属国有金融服务企业,积极响应国家、省、市金融支持防疫工作的部署,认真研究学习文件精神,第一时间制定《深圳担保集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金融支持工作方案》,发挥“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精神,推出一揽子精准举措助力企业对抗疫情影响,减轻企业资金压力,支持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共克时艰。 深圳担保集团主动出击,为企业提供延期还款、贷款展期等定制化方案,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为疫情防控企业、制造业和外贸企业开辟专项绿色通道,随时受理、高效审核、优先安排资金。同时,针对因疫情影响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的小微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完善续保政策。 二、一揽子精准举措助企抗“疫” (一)提高降费幅度,扩大服务覆盖面 集团针对经市政府部门确定的疫情防控保障企业,为其所有贷款担保项目减免50%担保费,即1%/年;自2020年2月1日起,针对所有类型小微企业和“三农”企业,贷款担保金额500万元以下(含)的给予担保费5折优惠(年化1%),贷款担保金额500万以上至1000万以下(含)的给予担保费7.5折优惠(年化1.5%)。结合各级政府贴息贴保政策,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可实现“零保费”待遇。 作为市属国有金融服务集团,深圳担保集团发挥“立于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在降费的同时积极扩大服务覆盖面。 (二)2000万额度“制贷易”精准出击助实体 集团以科技型制造中小微企业为重点(不涉及产能过剩行业、化工、煤炭、光伏设备制造及其他国家政策限制行业),为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最高2000万元贷款担保额度,量身定制还款方式,享受集团专项绿色审批通道,叠加政府贴息贴保,融资成本可低于基准。高额度高效率“制贷易”产品助制造业企业抗击疫情影响,精准服务实体经济。 (三)外贸贷”信贷支持方案多方联手稳外贸 集团积极响应“稳外贸”号召,与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联合发布“结算外贸贷”“跨境电商外贸贷”及“平台外贸贷”等“外贸贷”系列业务方案。分别针对与深圳中行有国际结算往来的企业、跨境电商企业及符合要求的外贸平台及其上下游外贸企业,为单家企业提供最高3000万元人民币信贷支持,现行年化利率低至3.65%,担保费率最低优惠至1%/年,并可叠加政府贴息贴保。该方案已加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金融方舟”扶企计划。 (四)低成本供应链金融方案“中小云链”ABS发行 “中小云链”以集团AAA信用替代核心企业信用,以核心企业应收账款为标的,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发行ABS产品进行融资,深交所储架规模100亿元。该方案面向核心企业及其上游供应商(N+N),核心企业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涉及高污染、高能耗的资源性行业及产能过剩行业与房地产行业。 2020年3月,由集团增信的中小云链方案的首期产品——全国首支无评级多核心企业供应链ABS(N+N)“中小担-中小企业供应链1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疫情防控)”成功发行,票面利率仅为2.98%, 是全国首例不特定债务人、不特定债权人的无评级供应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N+N模式),获2020中国区资产证券化项目君鼎奖。 截至目前,中小云链方案已涉及15家核心企业、81家供应商,覆盖21个省市地区,最小放款金额3082元,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普惠金融健康发展。 (五)深化机构合作,加强疫情防控金融支持 深圳担保集团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强化“政、银、担、企”四方合作,助力企业申请政府贷款贴息、贴保等疫情专项资金支持,为企业发展“雪中送炭”。企业可获得政府机构1%-6%的保费或利息补贴,可有效降低甚至免除企业融资成本,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最低可享“零保费”。例如,深圳市工信局针对小微企业500万以下担保贷款最高给予担保费100%补贴,叠加深圳担保集团的担保费减免措施,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将实现“零保费”待遇,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同时,深圳担保集团积极参与市、区各级政府及街道组织的企业对接会,为企业详细讲解集团惠企举措,助力企业用好、用尽各类融资费用减免政策。 (六)进一步释放深圳市“四个千亿”政策红利,多渠道助力优质企业发展 1.多手段助力较具规模企业,提高债券发行效率 针对较具规模的企业,深圳担保集团充分利用深圳市“四个千亿”计划中的平稳发展基金以及发债增信相关资金,主动对接中小企业局等相关单位提供的名单企业,通过发债、ABS、委托贷款等全方位业务品种,最大程度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不同资金困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深圳担保集团积极推动合作银行在现有合作额度中增加认购债券的担保额度,建议合作银行为参与防疫企业和受疫情影响企业的债券认购开辟绿色通道,审批流程和审批效率。 2. 运用千亿平稳发展基金,缓解中小企业周转困难 1000亿元的深圳市民营企业平稳发展基金为深圳市“四个千亿”计划中的一部分,为了应对疫情影响,深圳发布了《深圳市民营企业平稳发展基金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扶持优质中小企业专项实施方案》,深圳担保集团作为关键执行单位,运用深圳市民营企业平稳发展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因疫情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短期流动性资金支持。 单个申请企业的支持总额最高为3000万元,利率七折优惠(即6.3%),并可申请实际支付利息的50%,不超过6个月,上限为100万元的贴息优惠,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三、降费同时扩大服务覆盖面,力争惠企政策触及更多企业 为了使更多企业了解深圳市、区惠企政策,深圳担保集团积极向企业进行政策宣讲。截至目前,集团已参加20余场“政、银、担、企”对接会,组织1场“外贸贷”产品发布会,宣讲范围遍及全市,惠及企业4800余家次。 在服务规模上,根据全年业务量测算,深圳担保集团在疫情期间实施的降费举措将为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至少5000万元。2020年上半年,集团为3044家次企业提供了532亿元的金融服务,服务企业家数同比增长36%,其中贷款担保服务家数同比增长75%,1000万元以下项目占比超88%。 在发债增信上,2020年1-8月集团共增信发行7项债券,屡创最低票面纪录、发行利率新低、行业首单等发行纪录,涉及锂电、零售等行业,助力企业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改善债务结构。 四、助企战“疫”成果显著,引发客户点赞、媒体关注 自“战疫易贷通”产品发布后,集团收到了来自客户深圳市联嘉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深圳市奋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手写感谢信及锦旗。 同时,集团也受到了政府部门、媒体、同业机构等各方的广泛关注。经统计,光明日报、南方日报、深圳卫视等媒体共对集团报道66次;深圳市国资委、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等政府机构及股东单位共报道29次;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等同业机构报道44次。

其状若脱

2018年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丨金融供应链金融发展背景小微企业融资困境2016年我国不同规模的企业贷款结构具有明显差异,中小微企业的抵(质)押贷款比例要明显高于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本就缺乏房、车等固定资产作抵押,但银行贷款却更倾向于向小微企业发放抵押贷款。论及原因,我们可以归因于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水平不及大型企业,需要更多的抵押担保来补充,但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风险评估是按照主体信用来进行的。然而,中小微企业也有回款稳定风险低的“好”业务,理想的供应链金融可以介入到中小微企业的每笔业务中,依托真实的贸易背景,针对特定的、风险可识别的现金流提供金融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以供应链上下游真实贸易为基础,穿透业务优化现金流供应链金融服务以供应链上下游真实贸易为基础(而不仅以企业整体状况为依据),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为供应链上企业提供金融解决方案,从而达到优化现金流继而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的目的。在供应链上,往往会出现地位相对强势的核心企业,是目前开展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在理想的情况下,供应链金融服务商贯通供应链起点至终点各个环节的信用,有效控制供应链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使融通资金的使用限制在可控范围内。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信息流只是供应链的反映,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的还是对物流和资金流的把控,单纯把握信息流的轻模式并不适应现阶段的发展环境。供应链金融交易形态应收账款融资、库存融资、预付款融资、战略关系融资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形态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库存融资、预付款融资和战略关系融资四种,对应于企业交易流程的不同环节,由此也对应着不同的风险。由于应收账款融资直接确认了以信用较好的核心企业应收账款作为还款来源,所以是目前较为主要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虽然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十分多样化,但是由于针对的是一笔交易,所以在交易进程中不同的产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例如预付款融资在发货后可以直接转为库存融资。供应链融资的发展基础基础流动资产规模已经具备,供给端能力限制行业规模供应链融资产品的三种形态都是依托于应收账款和(未来)库存来进行的。在我国,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存货规模已经具备一定体量,为开展相应的供应链融资奠定了基础。然而,供应链融资的规模远远不及基础的应收账款和库存融资规模。但银行家调查问卷显示,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指数持续大于50%,说明企业融资的需求持续存在,而银行贷款审批指数持续低于50%,说明银行贷款审批条件在不断收紧,这表明,影响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的因素出现在产品供给端。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应收账款为主的供应链融资艾瑞分析认为,影响市场规模的主要三个因素在于核心企业的配合程度、对存货价值的准确度量和监控能力、基于供应链信息对小微企业综合授信风险定价能力。这三个因素既是行业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市场参与者的关键能力,由于商业银行这个资金充裕的参与者在后两项能力上稍显薄弱,其他参与者的资金、杠杆率相对受限,所以应收账款融资是我国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开展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应收账款的规模推算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一般而言,应收账款融资的额度是应收账款本身的70%-80%,库存融资的额度是货物价值的30%-50%,结合艾瑞对市场专家访谈,在一个具备能力优秀的供应链金融提供者的供应链体系内,30%的供应商被供应链金融产品覆盖,预计供应链金融行业整体渗透率远低于此,在此我们按20%预估。艾瑞分析认为,未来伴随着资金充裕的银行和具备核心能力的其他类别市场参与者合作加深,或者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库存融资的操作风险后,未来市场可以迎来快速增长。核心业务能力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核心能力核心企业的配合程度决定了应收账款融资规模银行更加青睐以应收账款融资的方式开张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原因在于:(1)以应收账款为直接还款来源,相对于订单融资、库存融资不涉及货物的发出及分销,从流程和时间上风险更容易确定;(2)业务围绕核心企业开展,核心企业整体信用资质更高;(3)核心企业原本已经是银行的客户,在此基础上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降低了获客成本;(4)直接对接核心企业ERP系统减少了与众多小微企业对接系统的成本。从业务角度而言,无论线上化是仅仅介入资料提交环节还是已全部渗透到风控环节,由于本质上需要核心企业确认还款,所以核心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且无法替代,并不会随着互联网的渗透发生本质改变。库存融资业务核心能力对存货价值的准确度量和监控;对质押存货的分销能力库存融资以存货价值为融资的基础,从授信到贷后涉及到三个层次的核心能力:(1)对存货价值进行准确度量从而确定融资金额;(2)在存货质押过程中控制物流把握人为操作风险;(3)出现逾期后对存货的快速分销变现能力。尽管对于存货的自行分销是在出现逾期后不得已而进行的,然而在实际的业务过程中,衡量自身是否有能力在逾期后自行分销货物是需要前置在授信环节的。可以看出,库存融资与线下实体物流的联系更为紧密,也需要服务商与供应链嵌入更加紧密才能快速分销逾期后的质押存货,所以银行等纯粹的金融机构对这类产品的开展力度远不如应收账款融资,从业者多为电商平台或物流机构。订单融资和战略关系融资核心能力基于供应链信息对小微企业综合授信风险定价由于订单融资处于整个货物交易的早期,只有预付款项下客户对供应商的提货权作为基础,由于远离最终的商品销售变现环节,涉及到上游供货商未能足额、按时发货、对货权控制落空等诸多环节的风险,所以订单融资开展得较少,部分会以基于战略关系的信用贷款形式开展。而战略关系融资,多是以中小微企业主个人信用为依托,结合供应链贸易信息,利用税收、海关和保险等信息综合评判小微企业信用,额度通常在50万以下。由于额度较低,可替代的信贷产品种类增加,能否获取到有效的数据并进行合理的风险定价是开展战略关系融资的关键。核心能力的施展建立在资金供给基础上银行是主要资金来源,受政策推动未来参与度会更高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供给一方面取决于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是否具备充足的资金开展业务。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具备天然的资金成本优势以及充足的资金,而小贷公司和保理公司则受限于杠杆率和有限的注册资本金。银行以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商通常是借助于小贷公司、保理公司甚至P2P平台开展业务,这就导致非银行的市场参与者可放款规模有限。不同类别市场参与者的核心能力业务能力与资金供给未聚集在同一参与者,限制产品供给供应链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方有核心企业、物流商、资金方、信息系统服务商四类,都可以直接为小微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产品。但由于供应链融资笔均金额较高,受资金限制,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主要提供方还是商业银行。然而,供应链金融市场参与者的三项关键业务能力,商业银行并不完全具备。正是资金与能力的不匹配,限制了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供给。在此情景下,市场参与者开始探索行业合作的可能,使合作方各自发挥所长。合作型供应链金融产品分润分析风险测评者获取主要利润,合作方同时获益,行业合作加深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借款方而言,供应链金融为他带来的好处是与其他更高息产品相比的利差。而对于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直接提供者而言,借款方的利息是其收入,对应会发生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和风险准备,剩余的为利润。分析行业主流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可以看到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利润被具备核心能力的风险测评者获取。当供应链金融产品由银行以外的参与者提供时,利率相对而言更高,借款方效用相对下降但仍为正,主要利润被风险测评者获取的同时银行分润高于自身直接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可见,由具备核心业务能力的非银行参与者主导风险测评,会使资金方和主导方同时获益,推动行业合作加深。企业案例分析苏宁金融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及风控能力凸显核心竞争力苏宁供应链金融依托以苏宁易购为核心、八大体系产业融合、战略客户群为主要场景的生态圈,从产、供、销、存全维度打造供应链金融业务产品体系,解决上下游小微企业不同环节的资金需求痛点,全部业务实现了数据实时传输,全线上操作,实时到帐。同时通过风控安全大脑CSI系统、智能案件分析系统、物流库存管理系统(4ps)等风控系统及风控技术实现了苏宁供应链金融低成本、低风险运行。存货质押-苏宁供应链金融重点培育的下一个蓝海存货质押融资是苏宁供应链金融重点培育的爆款产品。存货质押业务最难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管得住货,二是能快速处置、变现。苏宁生态圈海量的客群、丰富的场景解决了这两大难题:苏宁自有的智能物流仓储体系,可以做到出入库数量实时动态把控,系统自动核准质押率实现智能质押;苏宁易购海量客户群体和生态圈战略客户群,可确保家电、家居、建材、食品及各类快销品快速处置、变现。怡亚通分销平台赋予其在贷款客户逾期后快速处置存货的能力怡亚通是集采购与分销于一体的供应链服务提供商,但其主要的营收来源是380分销平台业务。380分销平台供应链服务,将传统渠道代理商模式转变为平台运营模式,整合各地经销商形成自身的分销网络,建立覆盖全国各级城市乃至东南亚等地区的深度分销平台,实现从品牌商到终端的网络扁平,构建一体化运营的直供渠道。由于深耕快消品行业的分销,怡亚通对其链接的分销商业务能力具备一定的了解,更了解行业的销售速度、季节特性等对风控审批至关重要的行业数据,有助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贷前审批。同时,强大的分销网络可以在客户出现逾期后快速处置存货,有利于贷后管理。财务成本高企,供应链金融业务受限怡亚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宇商金控平台板块,主要由其下属保理公司、小贷公司和宇商金控的网络借贷平台开展。由于受到较为严格的杠杆率限制,在注册资本金有限的情况下,保理公司和小贷业务所能开展得业务规模有限。而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开展业务,一方面企业融资额度受限,另一方面由于需要在平台上挂出标的等待投资人投资,所以放款速度稍慢。而对于怡亚通而言,由于主营业务已经需要大量的现金流,能够补充到小贷和保理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较为有限,在宏观环境整体“去杠杆”的情况下,供应链金融业务在2018年上半年出现了收缩。对于怡亚通而言,在原本业务需要大量现金流支撑的情况下,适合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减少自有资金放款,开展“轻资产”模式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但目前而言,这种合作方式面临的困境是双方如何划分坏账风险。发展趋势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资金与业务能力融合,多元市场参与者合作加深从核心业务能力来看,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电商平台为代表的线上交易平台和物流企业在细分业务能力上有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优势。从资金供给角度而言,商业银行具备着其他资金方所不具备的规模和成本优势,且受政策推动明显具有增长的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意愿。从合作分润方式来看,银行作为出资方、其他参与者主导风险的测评可以为双方带来效益的增加。在此基础上,艾瑞分析认为未来银行将会加强与其他类别市场参与者的合作。但风险测定与承担的方案,以及双方间的信任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摸索。库存融资进一步标准化、自动化发展从线上化介入程度纵观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各个环节,有待于依靠技术进一步标准化、自动化的环节出现在库存融资的贷前、贷中风控过程中。库存融资的操作风险较大,也曾经出现过较为重大的恶性事件,目前控制操作风险的方案是依靠更重的人力去线下进行。可以预见,当存货的质押状态可以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依靠货物标准码等技术实现从重模式演变到轻模式后,库存融资的规模将会出现快速上涨。

好之不厌

凛冬之下,融资担保行业往何处去?

行业平均资产收益率低于1%,杠杆倍率仅为2倍,平均员工数量不到15人,这就是中国融资担保行业的真相。这个行业的未来究竟在哪里?最近,徐州中院作出的关于担保代偿案件的民事裁定,在非银金融圈引起震动,并引发了各界对融担行业前途命运的关切。从1993年第一家专业的信用担保公司诞生算起,中国的融担行业已经走过了26年的历程。它有过高歌猛进的繁盛期,也有过乱象丛生与风险暴露,之后则遭遇了监管整顿与行业洗牌。在当前的金融形势与政策环境下,融担行业又将何去何从?依托金融科技,拓展零售担保,服务金融下沉,走协同化、规模化之路。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给出的建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简称“国研中心”)近期发布的《通过融担促进普惠信贷研究报告》(简称《报告》指出,通过技术创新、业务模式创新,融资担保机构可更好发挥促进作用,促使传统银行向普惠金融领域渗透服务。不仅如此,融资担保机构可以进一步通过业务模式创新,与银行、保险、信用分析等具有专业机构形成基于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模式,向零售业务拓展,为更多更下沉客群提供融资增信支持。尴尬现状:盈利能力差,杠杆倍率低银保监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融资担保法人机构仅剩5937家,6年来下降了45%。在2012年末,全行业的机构数一度高达8590家。这是强监管的结果。除了机构数量骤减,融担行业还在分化:一方面,国有资本大量进入,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发展迅速,国家农担公司、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等再担保机构先后成立;另一方面,民营融担公司缺乏竞争优势,其市场份额不断萎缩。随着国有机构的主导地位持续加强,融担行业各项指标有所回升。截止到2018年末,我国融资担保机构实收资本1.14万亿元,同比增长5%;资产总额1.52万亿元,同比增长5.4%。不过,看似光鲜的数字背后,制约融担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并未解决。从国研中心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来看,2017年,全国融资担保机构的营业利润总体呈下降趋势,相关机构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已低于 1%。除了部分规模较大的融资担保机构,多数融担机构盈利能力较弱,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商业可持续性不足。相比国有融担机构,民营机构经营压力更大。《报告》提到,除了业务模式缺乏核心竞争优势,风控模式照搬银行,有一些民营融担公司难以及时代偿不良贷款,导致同类机构的整体信誉不佳。按照《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规定,融担公司的杠杆倍率原则上可以达到10倍,主要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的融担公司还能提高至15倍。然而,2018年全行业的杠杆倍率平均不到2倍,并且还在继续下降。更显苍白的是,全国融资担保机构的平均员工数量不到15人,绝大多数机构的资本、技术、人才都难以支撑创新。《报告》指出,我国融担行业的传统模式存在四方面的问题:一是风控模式相对于银行缺乏优势;二是融资担保公司的发展受经济增速波动影响;三是小担保机构缺乏抗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四是传统业务模式依赖对公业务和传统的银行客户资源。这就注定了融担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的相对弱势地位。在实际操作中,融担机构并不真正掌握定价权,也无法基于风险进行合理定价,而是银行说了算,在常见的1%-3%的费率标准下,行业很难拥有太大的发展空间。新形势下,融担行业的新使命比起以往任何时候,我们都更需要一个强大的融担行业。目前,中央政府加大力度推进普惠金融,商业银行本身也有服务下沉的动力,在来自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之下,融担行业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正如《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普惠金融发展目标与现阶段的信贷服务实际覆盖面之间存在差距,需要融资担保机构更好发挥促进作用。从识别和分担风险、处置不良资产的角度来看,融资担保机构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化服务优势,与各类银行加强合作,在普惠金融服务领域时尤其如此。对大银行来说,为了响应政策号召,他们正在不断下沉服务,加大对小微和三农的信贷投入。然而,大银行进入普惠金融市场必然会面临不良率上升等风控问题,需要更好管理信贷风险,融资担保机构可以提供支持。对中小银行而言,大银行的下沉会迫使他们进一步下沉,向那些难以满足传统信贷条件的普惠金融客户渗透。这就需要中小银行创新服务模式和风控机制,包括与融资担保公司等其它金融机构合作。这样一来,不管是大型融担机构还是中小融担机构,都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诸如大型融担机构可以针对中小银行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提供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服务,包括借助金融科技降低银行与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水平、改进专业化服务、降低业务成本等等。而围绕改善信贷风险管理效果,中小型融资担保机构可以发挥贴近客户、掌握更多客户生产经营及现金流风险点信息的优势,推进与大银行互补合作,弥补大银行拓展普惠金融服务时面临的软信息不足问题。概言之,针对银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融担机构可以更好发展自身优势。一方面,可以通过代偿机制使银行更好控制资产不良率;另一方面,可以发挥贴近客户优势,改善信贷风控质量;还可以为小银行提供金融科技服务,降低信息不对称。依托金融科技,转型零售担保高度依附银行、缺乏独立性,是融担行业的一大痛处,尤其是民营融担机构。归根到底,这些融担机构普遍不具备核心能力,要么紧跟着银行,要么围绕关联方,扮演着信用中介的角色,但没有信用中介的能力。如今,政府支持的国有融担机构快速发展,分流了优质客户,令民营融担机构的生存环境更显艰难,这要求民营融担机构的主营业务从对公业务向零售业务拓展。《报告》提出了零售担保这一概念,指的是服务于单笔授信低于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口径(目前为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普惠信贷人群(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 自雇人士、三农为主)信贷需求的担保业务。国研中心认为,发展零售担保的意义重大,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环节,应当鼓励那些有能力有意愿的融资担保机构尤其是民营机构,探索按商业可持续要求向零售业务转型的有效途径。在对公担保业务基础上发展零售担保,需要根本转变业务模式,其中关键难点在于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例如在传统模式下,单笔业务成本存在刚性门槛,导致融资担保服务难以覆盖小额信贷;传统贷前调查模式成本偏高,且难以适用缺乏财务报表和抵押品的客户。《报告》指出,发展金融科技是突破这些传统模式约束的有效途径。融资担保公司需要针对银行的风控模式,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包括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具体可与相关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或独立投资研发。考虑到融资担保的关键环节是识别风险,并有效判断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且研发应用金融科技需要以规模和收益为基础,《报告》建议,在发展零售担保的早期阶段应统筹考虑城乡各类个人客户,除了弱势群体,还应包括城镇个体工商户和工薪阶层等数量较广的客户群体。在国研中心看来,这是打破转型难僵局的必要之举。在形成可行的商业模式后,通过推广普及,逐步下沉服务,向弱势群体渗透并普及融资担保服务。此外,民营融资担保机构的相关商业可持续机制可以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所借鉴。4规模化、协同化,探索业务聚合机制如上所述,要想走出原有的业务模式,融担机构需要以风控模式创新为基础,包括应用金融科技改进业务模式。想法很好,但是现实骨感,因为民营融资担保机构普遍规模小、实力差,不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如果缺乏一定的规模基础,融担机构在刚性成本分摊效果、抗流动性风险能力、专业化团队建设等诸多方面都会面临瓶颈,对客户信用风险的缓冲能力有限,难以形成与银行的互补机制。《报告》建议,融担行业需要进一步促进规模化、协同化发展,包括逐步提高行业注册资本规模门槛,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增强实力;鼓励融资担保公司之间通过股权纽带加强联合;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与第三方信息服务、信用评估等机构进行战略合作,包括股权合作。在此基础上,融担机构还可以从业务模式和技术助力两方面创新业务协同方式,通过业内乃至信贷业务链条上跨市场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协同,形成业务规模化优势。首先,融担机构之间通过技术输出形成协同。大型融资担保机构规模大、技术强但杠杆倍率较高,有的已经达到10倍,中小融资担保机构规模小、技术弱但杠杆倍率低,双方应以技术为纽带深化互补合作。其次,融资担保机构之间基于业务优势进行互补性合作,拓宽客户覆盖面。小型融资担保机构扎根当地产业,熟悉当地行业及客户的发展情况,全国性融资担保机构可以通过与地方性小型融资担保机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再次,有实力的全国性融资担保机构可探索跨行业的业务聚合机制。以融资担保业务为核心,搭建业务聚合平台,在完善风险管控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分工提升整体效率,覆盖更下层的普惠信贷人群。搭建业务聚合平台的建议,与国家金融与发展研究室早前提出的普惠信贷聚合模式高度一致。所谓聚合模式,是指依托金融科技搭建开放平台,将在获客、数据、风控、增信、资金等业务节点中各有所长的机构(包括银行、保险、融担等)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生态体系的普惠信贷业务模式。平安普惠被国家金融与发展研究室视为该模式的代表企业。国家金融与发展研究室提到,聚合模式是科技赋能模式的升级,由单点聚合发展到多点聚合,更进一步解决了普惠金融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可见,聚合模式是融资担保参与到普惠信贷,转型零售担保业务的有益探索之一。《报告》最后指出,政策应鼓励那些有能力有意愿的融资担保机构尤其是民营机构,探索按商业可持续要求向零售业务转型的有效途径。在形成可行的商业模式后,通过推广普及,逐步下沉服务,向弱势群体渗透并普及融资担保服务。

梦非梦

亚金协发布2020年度《全球产业金融观察报告》

来源:证券时报网11月3日,亚金协第三届产业金融国际会议在沈阳召开。本次会议由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和沈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沈阳市金融发展局和沈河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亚金协在会上发布《全球产业金融观察报告(2020)》,本报告的主题聚焦于如何建立金融支持知识产权的机制。亚金协秘书长陈克文表示,在2020年全球爆发新冠疫情的背景之下,亟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势不可挡。知识产权作为一项重要的知识资本,是推动创新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均提出了创新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以此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知识产权新优势。知识产权资本化是发展趋势,也是构建知识产权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如何有效促进知识产权融资的良性发展,对于培育国家经济增长新动能,开展金融创新,优化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推进知识产权融资发展报告提五建议报告共分为六章。其中,从理论角度介绍知识产权融资机制及主要挑战。知识产权融资则指公司利用无形资产等获取信贷的过程,即知识产权资本化。在资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融资以资金需求方、资金供给方、中介服务机构及监管方为主体,采用质押、证券化、信托和产业基金等模式完成融资。然而,现阶段中国知识产权融资仍面临诸多难点和挑战,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价值存在不确定性、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困难、知识产权融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是知识产权融资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报告重点介绍了知识产权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包含科学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完备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以及合理的知识产权融资风险评价与风险分担机制。报告称,有效的风险评价与风险分担可以保障知识产权融资顺利开展,一方面,建立知识产权融资的风险评价机制,主要包括辨别风险来源、选择风险评价方法与设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形成银行、担保机构、中介机构、保险机构等进行风险共担的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和分散风险。报告还从实践层面介绍了知识产权融资发展的国际经验。通过总结各国经验,报告发现一些共性,一是政府对知识产权融资高度重视并提供制度政策保障,二是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与分摊机制。政府支持又可划分为五项:一是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二是贴息奖补鼓励金融机构参与;三是搭建知识产权融资沟通与服务平台;四是建立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和贷后管理机构;五是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帮助中小企业知悉知识产权和为创新企业启动发展营造相对有利的政策环境。针对未来知识产权融资发展的趋势,报告还提出五条建议:一是促进金融机构创新合作推动市场化融资,增加直接融资渠道;二是建设科学的知识产权融资风险评价体系,建设科创型企业风险评价体系,培养专业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完善知识产权融资风险分担与风险处置机制,建设活跃健康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四是运用金融科技提高知识产权融资效率,搭建相关交易信息数据集合平台、分析平台以及建设银行数字化知识产权融资线上平台;五是强化政府在知识产权融资中的重要作用,提供有效的顶层设计指导及监管制度,防范金融风险。三方面推进产业金融国际合作陈克文表示,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线上经济、远程办公、智能生产等模式加速推广,产业发展更加趋于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生产力的科技型企业逐步成长为关键力量,但是因自身规模较小,这些企业大多面临着融资难的瓶颈制约。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推进,国际生产体系加速调整布局,新的经济周期、产业周期和技术周期相互叠加影响。产业金融国际合作在今后一个时期应当着力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强化金融同业合作。从主流趋势看,产业金融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利用多个细分市场和多个工具,为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差异化精准化的服务。为适应这一要求,接下来将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流程,动员更多国家和地区的银行、证券、保险、基金、财务公司等多类型的会员积极参与,促进银行贷款、股权、债券、信托、融资租赁等多元融资方式开展合作,运用金融思维和金融手段探索综合解决方案,提高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其次,强化金融、产业和技术跨界合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有些金融从业者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缺乏足够了解,在投资决策时要么容易盲目跟随、陷入羊群效应,要么举棋不定、错失良机。对此,我们将发挥产融委的平台作用,丰富沟通途径,促进金融主体与技术、产业主体更深入地对接交流,突破跨界认知的壁垒,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推动构建共生共赢的生态体系。我们可以尝试以场景较为典型的供应链金融为切入点,组建专项工作组,聚焦需跨机构、跨行业甚至跨国境联手协作才能有效解决的难点问题,共商共议解决之策。第三,强化区域金融合作。受疫情影响,部分国家和地区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倾向于收缩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的分散布局,向特定国家或地区转移。虽然这种做法在我们看来至多是应对外部冲击的权宜之计,但预计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将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亚洲具有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坚实的经济基础、强韧的发展潜力,是产业链聚集的优选地区,这将为区域金融合作创造出更多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