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自杀,网友说出读研不受导师重视的心酸经历决战日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自杀,网友说出读研不受导师重视的心酸经历

今年的疫情使得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很多同学都把考公考研当作上岸的最好道路。毋容置疑,考上研究生就业前景更加广阔,研究生的毕业平均年薪要比本科要高,而且升职加薪的机会相对更好,所以考研是当今很多人同学的最优选择之一。然而,不管什么道路,残酷的事实是大部分人的人生都很难有一帆风顺,昨天网友“红烧土豆叶”在微博爆料称一位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自杀了,并且附上了他的遗书。遗书的这种“轻描淡写”更显死者生前的绝望,多次实验得不出想要的结果,害怕无法完成自己的课题从而打破导师这个组“优良传统”。对于这种选择,你怎么看呢?从死者的遗书来看,导师的不重视,实验条件不充足,没有得到有效指导,以及缺乏及时的心理开导是主因。然而,人生可谓无坦途,纵多网友看到这种选择否纷纷表示不应该,很多人也道出自己的艰辛经历,小编认为活着就是最好的故事,人到中年都是一本跌宕起伏的故事集。发生这样的事情的确让人惋惜,那么这种的事情是否能避免呢?每年都有那么多人考研、读研,我们该如何直面考研中出现的“惨淡”,网上有非常多研究生说出了自己读研的心酸。这位同学表示研一的时候导师都给其他同学安排了任务,唯独忽略了自己,找到不论文方向,很迷茫。这位研二的同学表示导师带的学生太多,即使自己是以第一名成绩考进学校,也得不到重视。然而,也有回过头来看待读研经历的,表示无论如何都要往积极的一面去想事情和做事情,争取到就是自己的,争取不到就放手。小编听过长辈的教导:“读书是你一生中痛苦最少最轻的经历。”读书的时候勉励自己,现在回头想想真的是那么一回事。那么读研应该如何面对类似的事情呢?小编认为首先在知识方面,同学们要足够的勤奋,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理论打得足够扎实。在导师方面,要多去导师办公室和导师交流,让导师了解你的努力和水平,只有导师对你足够了解放心,他才会重视你,给你参与项目的机会。同时,了解导师的个人喜好也是非常重要的,人际交往这一课,是我们的重要人生课程。最后,我们需要的是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态,不管你性格如何,这两种品质都非常重要。希望正在努力准备考研和正在读研的同学能够不断突破自己!那么,你有什么看法呢

亡身不真

大连理工研究生遗书曝光:平凡地活着,有时候就是一种成功

最近最让人揪心的一件事莫过于,大连理工大学一位研三的学生自杀了。一封遗书,一根长绳,一条生命就这样消失在了这个让他充满绝望的世界里。我很认真地读了好几遍这位网名叫做@红烧土豆叶的男孩的遗书,似乎看不到太多的死亡气息。他用半调侃的语气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但读完全文,我却觉得压抑,绝望得喘不过气。他自杀的第二天,很多人知道了他的离去,我看到很多温暖关怀的话,也看到很多冷漠现实的话,但我们说再多终究还是无法感同身受那个男孩的痛苦。人走后,似乎世界都变得善良了,或许世界一直都很善良,只是没被他发现罢了。男孩在遗书的最后说想做一只猫,但愿他来生真的能成为一只快乐的猫。说起来他和我一般大,在这样一个人生四分之一的年纪里,我们还有很多要实现的梦想,还有很多要去见的人,还有很多放不下的事情,但他却选择去另一个世界做一只没有烦恼的猫。我想@红烧土豆叶的离去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悲伤,还有对我们的警醒:我们不是超级英雄,我们也不用背负什么伟大使命,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平凡世界里的普通人而已,学会做个平凡的普通人也挺好。01做个普通人小时候,老师会问我们:“你长大了想做什么?”那个时候的我们以为世界如此美好,愿望真的能实现,“我想当科学家”、“我想当作家”、“我想当超人”......曾经稚嫩的言语里藏着对未来无尽的憧憬,但二十年后的我们,除了少数优秀的人,大部分的人都不过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平凡的事。那些在电影电视中的超人或许现实中真的存在,但那个人不是你而已。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这样写道:“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平凡的世界》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孙少平,这个怀揣梦想,不甘平庸的年轻人,出身农民家庭却不甘局限在农民的狭隘。无论是在工地上打工,还是在矿井中工作,他依然坚持自己心中那份不平凡的追求,努力在精神上超越自己。但就是这样一个骄傲的青年,最后还是选择回到最艰苦的地方做个平凡人,做着平凡的事,这或许就是成长吧。近几年硕博研究生自杀事件日益增多,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都读到硕士、博士,已经是天之骄子了,还要自杀。或许有很多原因,除了导师的原因还有科研的压力,能够顺利毕业对于每个研究生而言是对他们研究生生涯最好的交代。他们背负着同龄人的优异,背负着家人的期待,背负着一个难以后退的骄子之心。然而,当你的荣耀成了你的包袱,年轻人,你该学着放下荣耀,接受自己平凡的事实。我们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但我们能做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开始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凡。02做个温暖的人我们常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很多时候,你的不如意应该说给爱你的人听一听,无论他是你的家人还是朋友,当你不快乐的时候,千万别憋在心里。快乐的事情分享之后是双倍,不快乐的事情分享之后就会变成二分之一。有时候,一个人呆在自己的世界里太久会找不到迷宫的出口,走进绝望的沼泽。哪怕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友好的拥抱,甚至是一场毫无顾忌的放声大哭,都会让原本绝望不堪的事有了前进的方向。曾经看到一个广告,一个女孩深夜发文诉说自己的绝望和无奈,但网友在她的留言区留下了一句句温暖的话,将一个原本绝望的人拉回了现实。这个世界或许就是如此的残酷和现实,但你不经意的一句温暖的话或许就能拯救一个生命。《诗经》中有一句话:“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意思是,如果你要把木瓜投赠给我,我一定会拿琼回报给你,不仅为答谢你,更是为了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对别人的善意别人一定会记在心中的,怀着善意对世界,对人,收获的也将是同样的善意。把你的温暖给身边不快乐的人,是分享也是一种救赎。如果有个人在@红烧土豆叶最绝望的时候对他说:“你一定可以的,不是你的问题,是实验设备的问题”,“就算延毕也没什么,你已经很努力了,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一个人迷失在自我否定中的人,如果听到这样温暖的话,或许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学会做个温暖的人,分一点阳光给那些走在阴影下的人吧。03做个学会舍弃的人每个普通的我们身上总有一些特别的地方,不是所有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都是坏孩子。在今天这样一个以成绩评定一个孩子优良的风气里,我们都忘了发现他们身上的特别之处,就像我们也忘了自己身上的特别。我们普通、平凡,但是我们也很特别。你会有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打球,画画,游泳,写作,会讲段子.....工作是工作,生活的全部不止于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这件事只是刷剧,吃饭,睡觉,这也能让你脱离纯粹的工作之外找到自己的乐趣。人生林林丛丛,有很多可做的事情,也有很多适合的选择,这棵树种不好的话就去种其他的树。不要轻易否定自己才能赋予自己存在最大的意义,适当的时候放下令你焦虑绝望的事情,去做别的方向的事情,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很多时候,有些压力不是外人给的,而是自己给的。面对这种压力,学会舍弃是最好的解压方式。你不是超人,在一个让你感到绝望的领域中,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防线,又何必撞得头破血流,粉身碎骨。去找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坚持努力地做好它,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成就感会让你的人生豁然开朗。04结语平凡的世界里平凡的我们,不求大富大贵荣华一生,但求平淡平安安然一世。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彼岸,命还在的时候一切皆有可能,万事皆有转机。愿每个活着的人好好活着,也许你会经历很多不快乐,但乌云终会退去,阳光会照进你的天空,治愈所有的悲伤。也愿你做个温暖、善良的普通人,万物生生不息,年轮交替,光阴轮回,你还是那个独一无二的你啊。作者:周瑶,精读读友会会员。在尘埃里修炼,在俗世间求生。

信行

大连理工研究生实验室身亡,硕士毕业有多难?博士:有我压力大?

“只是想来道个别,待会我就准备一挂解千愁了。”网友“红烧土豆叶”在微博发布一篇约两千字的遗书,称自己为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三学生,在表达自己因课题实验长期受挫可能面临延毕后,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并配图疑似在实验室自缢。研究生真的难吗?大连理工的事情不是个例,很多人不理解,为啥上个学还能不想活了?戴老师一路走来,也感觉搞科研的理工科读起来确实很痛苦。对于优秀的学生一点也不难,对于一般学生的确比较难。难与不难,看对谁说,不仅仅是专业的区别。我们今年招了100万研究生,有多少是适合做研究的?有多少又是努力的?一部分毕不了业不是很正常吗?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难的前提,是默认都应该毕业的。前两年看到一个数据,北美博士拿到学位的,大约在65%。本来就正常存在一个客观事实,一些同学的确达不到标准,于是喜欢喊难。博士生都还没发言,硕士生的压力真的大吗?有网友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延期毕业的硕士,没有按时毕业的博士”科研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你只能自己忍受探索未知的寂寞,也很难和家人朋友倾诉这种感觉。科研需要创新,扩展人类认知的边界,就一定会伴随着痛苦。理工科研究生主要是科研压力大,大部分理工科学生与导师的关系类似于“雇佣关系”,工作时间996,而导师给予的补贴也很有限。在这一点上,硕士生和博士生比较类似,近年来因为一些社会个案的曝光,也逐渐被社会所关注。选择导师很关键导师希望学生,拿最低的补助,不需要任何费心的指导,花最少的钱做出最好的成果,当然晚毕业几年多奉献几年是再好不过了。学生希望导师,发最高的工资,事必躬亲的指导,亲手带我写论文发文章,按时让学生毕业。在这种背景下,已经不是单个人的问题了,而是两种职业两种位置两种立场之间的矛盾,很难说谁对谁错。一些年长而且较有名的导师一年可以招收五六个硕士,三年一共十几个,导师忙着参加会议或做项目赚钱,肯定无法悉心指导每一个硕士。相比之下,一些年轻的硕士导师因为只能招收一个硕士,反倒对招收的硕士用心,做出的硕士论文也比较严谨完备。所以选择导师时一定要谨慎。说句真的,读书都很难没有容易的读书。但是,人生就没有特别容易的事好吗?宇宙的定律就是熵增(所有容易的事都让世界无序),熵减是逆向的,逆向的事,说到底都是反人性的,往上走怎么可能不累?科研成功背后必然是无数次失败的积累,这会给人带来强烈的挫败感,时刻面对压力。科研方向的迷茫,实验进展得不顺利,投稿意见的申辩,都需要不断的心理重建,调整心态,这些都是理科研究生的家常便饭。

荣叔

大连理工研究生实验室里自杀,你的那点挫折算什么?

2020年10月13日凌晨,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实验室里,一名研究生自缢身亡。遗书发在了网上,称来生愿做一只猫。当看完他遗书的那一刻,只想说你遇到的那点挫折算什么,竞要放弃你最美好的年华和宝贵的生命。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你已经读研三了,马上就要毕业了,可惜了,为什么不能再坚持坚持。或许许多读过研究生,博士生的同学会说各种不容易,各种学习的,实验的艰难,但看到你的遗书,有些许的幽默,更多的是牢骚,抱怨。实验不成功,不顺利,数据没有意义,实验设备不好,不正常工作,出故障,老师的教条化。疫情的影响夺走了半年时间,延迟毕业。细细读来没有一件值得去拿命来换的,他所遇到的困境并没有多么的糟糕,都不是什么过不去的大事情。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反而是你的心智不成熟,脆弱,才是根源,为了逃避找工作考研究生,这是什么逻辑,贸易战打响,和你有几毛钱关系,国内疫情,十几亿人都在经历着,怎么对于你就那么严重。家人建议考公务员很好啊,多好的出路,你还没走。考虑过父母亲人的感受吗?这么多年的培养,高考的激烈竞争,大学毕业,研究生也将读完,就这样自己解脱了,他们该怎样去面对这事。无论如何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惋惜的同时,也看到了现在孩子温室里成长的脆弱,不善于沟通,交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抗压能力弱,只会学习,很难适应步入社会后的生活。这些也应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而不单单是成绩。朋友是一位老师,孩子本科毕业之后一直啃老,不找工作,不谈恋爱,就在家养宠物猫,猜不透她们的想法,但是溺爱肯定是原因之一。相信很多人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吧?

万章

从大连理工自杀研究生的遗言中读懂了人们崩溃绝望的真相!

1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在实验室自杀事件的热度还没有褪去,热搜榜上又曝出了江苏大学一大学生跳楼自杀的事件,最近悲惨的事件一个接着一个,让人不由的痛心,更引人思考。在这两起学生自杀案中你可能会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现在的学生心里太脆弱了,父母辛辛苦苦供养读书十几年,就这么不负责任的说走就走了。但我觉得死者为大,我们不是当事人,我们并不能对当事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但究竟是经历了什么样的挫折与变故让他们深感绝望选择结束生命呢?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留下的遗言,虽然没有说明离开的原因,只是轻描淡写以吐槽加自嘲的方式写了一些让它无奈崩溃的研究生生活经历,比如说老师授课质量差以及给出的指导比较敷衍、实验设备不给力经常出问题让人崩溃、实验结果被否定感觉做了无用功、怀疑自己无法完成课题担心不能毕业等等。这些事在我们很多人眼里会觉得算不上什么大事,放在别人身上只会以为无法按时毕业又能怎么样,研究生生涯只不过是人生中小小的一段经历,何况毕业后也不一定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啊,有啥大不了的。但其实你知道吗?恰恰让人崩溃的就是来自于一件件小事的堆积。我曾在微博上看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给出了很好解释:成年人的崩溃就像枝头的积雪,开始只是慢慢累积压弯树枝,知道最后一片轻飘飘的雪花落上,整只树枝便顷刻塌落,压断树枝的从来不是最后一片雪花,而是前面无数片雪花。所以不要对为一点小事崩溃的人嗤之以鼻,因为你不是他,你永远不知道他在崩溃前都经历了什么,我们会觉得奇怪,我们总是低估了我们在遭遇大事面前的承受能力,却在一些小事面前缴械投降,委屈痛哭。那是因为这些小事一次次消磨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我们原以为咬咬牙,忍一忍,生活就会慢慢好起来,却没想到连小事都不放过自己。如果我们本身也有过令人崩溃的经历,或许可以理解他们崩溃绝望的瞬间感受。2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在的自残自杀现象越来越普遍呢?我觉得跟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是分不开的,在如今高压和快节奏的环境下,尤其是那些长期处在崩溃和痛苦的边缘的人都很容易面临抑郁的困扰。据数据披露,我国抑郁症患病率高达2.1%,作为一个14亿人的人口大国,那么就相当于有近3000万人正在遭受抑郁症的困扰。而且我认为这个数据应该是被低估的,在很多角落一定还存在一些没能接受治疗的轻度患者。但如今抑郁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且就在前不久国家卫健委将抑郁症纳入高中及高校学生体检当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加剧了抑郁症的发展,而且存在一定的年轻化。我觉得有应该从两个层面分析:01从社会的大环境来看,单身独居的人群比例越来越高。现在的人越来越倾向于单身独居的生活了,我记得看过一项数据说中国有40.18%的中国白领处于单身状态,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对待交友和恋爱都很佛系。很多人白天工作时看起来很积极,充满热忱。但到了晚上回到家打开房门不免有一股孤独感萦绕身旁。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单身独居的人越来越多,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但我觉得主要是两方面原因。1.城市的兴起以及基础设施完善。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高校扩招,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娃和小镇青年走出大山,从小县城来到了北上广,我们的见识获得提升,视野得以开阔,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放牛娃了,我们突然发现人生除了结婚生子,还有很多更有趣更精彩事去体验,比如旅行、摄影、创业等等,脱离了家乡和父母亲人的束缚,天高皇帝远,再也没有人催着你恋爱结婚了。而且城市为独居者提供了必要的便利条件,便捷的交通和物流、随处可见的餐厅和便利店、安全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医疗条件,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实现自理,男生不再需要女生洗衣服,女生不再需要搬水换灯泡,更不需要男生来养活,城市同样给了女性很多可以自立自强的机会和岗位,女性经济的独立意味着思想的独立,再也不用非要依附于婚姻,这就导致了很多人身边缺少了个能够谈心和倾诉的人。2.互联网让人与人之间的“强链接”过渡到“弱连接”。我们这代人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然后跳槽在多个城市辗转,频繁搬家,邻居换了一拨又一拨,但从来都很少有几句交流。我们原先熟人社会里那套稳固的社会关系正在被打破瓦解。但并不代表我们没有社交需求,互联网帮我们重新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社交关系。有了互联网,天涯若比邻。通过微信、微博、知乎以及各种同学群、兴趣群、学习群帮我们打造出了一个“弱连接”的社会,“弱连接”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更多选择的自由和空间。当适应了这种“弱连接”的我们,开始和故乡以及从小的好友间有了隔阂。慢慢我们开始丧失了亲密沟通的能力,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开始害怕和人面对面沟通,患上社交恐惧症,但在虚拟的世界里却又像完全变了一个人。这样的弱连接关系网也导致我们之间更多谈论的是工作和八卦,却很少能够有人去倾听我们内心的不安和焦虑。午夜降临,白天的狂欢归于沉寂,内心的孤独感就会不自觉冒了出来。当独居成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连很多商业活动都是围绕独居的人设计的。比如本来以为宠物行业是为了帮老年人排解孤独,没想到被一帮单身狗给带火了,他们自愿成为“猫奴”和“狗奴”。孤独经济带火的不仅是宠物行业,还出现了一人食的餐厅、一人住的单身公寓、一人游的单人定制游、一人用的迷你洗衣机和微波炉等等,这又反过来加速独居大军的加入。而且现在的人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共情也越来越淡了。所以当我们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孤独”。独居的到来的确为滋生抑郁提供了土壤。02从个人层面来讲,存在自我认知层次不够高以及性格缺陷问题。认知层次的高低决定了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有些我们眼中觉得不对的问题,很多时候却是有些人眼中的解决方案,比如说我们会觉得抽烟喝酒对身体不好,但他们眼里认为这吸不是烟,喝的不是酒。而是一种缓解焦虑和压力的解决方案,所以心情压抑是想到的事吸烟喝酒,也不知道也可以去跟朋友倾诉或者通过运动来发泄出来。再比如有一个学生经常逃课翘课,我们会以为这个孩子是个不务正业的坏学生,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可能他翘课是因为在学校里经常被同学欺负,所以他的解决方案就是躲起来而不会想到去跟老师反应和举报。这可能是认知的问题,也可能是性格的问题。包括我们在看到实验室自杀的研究生留下的遗书中,他说他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临死前才第一次跟人倾吐这么多,说到有一次在课上,因为吃坏了肚子,感觉都快绷不住了,也不好意思打断老师请示上厕所,还是维持认真听讲的表情坚持到下课。在遗书的最后我能看得出来他是一个很温柔懂事的人,应该是父母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经历绝望临死前还不忘祝福别人和祖国,但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高学历的高知人才却想不开呢,其实我们仔细想想越是这样的人越是面临着比别人更高的压力,被身边的亲人寄予了厚望,是长辈眼中的好孩子,他们通常严格要求自己,在别人眼里通常都是优秀没有瑕疵,是那种自带光环的人,而正是这样的目光和期许让他们背上沉甸甸的包袱,时刻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有问题不敢向身边的人倾诉和求助,不敢表露自己的内心,怕别人投来异样的眼光。长久积压的压力和情绪自然得不到释放。再加上如今的社交媒体如此的发达,内向消极的人会为看到国内国际不好的形势而焦虑,会为身边的同龄人都混的比自己好而感到自我怀疑,在这样的心态和环境下一步步把自己逼入一个死角走不出来。3我们现在的人,思想解放、认知提升。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欲望,但也面临着时刻与迷茫、焦虑、紧张、压抑等不良情绪为伴。面对生活中的不堪经历以及不良情绪带来的崩溃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在这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我看过的有关幸福与什么有关的研究。你听过格兰特研究吗?这是哈佛大学曾做过的一项耗时最长的研究。1938年,哈佛大学的阿列伯克教授提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研究计划,追踪一批人从青少年到人生终结,关注他们的状态境遇,记录他们的生活点滴,研究持续了70多年,跟踪记录了724位观察对象的一生,观察分为两组,第一组哈佛大学本科中的268名高材生。第二组是波士顿贫民区456名家庭贫困的小男孩,在这70多年间,研究人员年复一年地询问和记录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状况。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有人结婚生子,幸福美满。有人离婚、失业患上了心理疾病。有人从社会底层一路青云直上,也有人恰恰相反,掉落云端、一蹶不振。有人顺利退休安度晚年,有人自毁健康早早夭亡。很多人估计都会好奇,这70多年来几十万页的访谈资料和生活医疗等记录究竟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研究结果和启发呢?2015年第四任负责此项目的主管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瓦尔丁格在TED上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的最明确的结论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更加快乐和健康。这个答案让很多人瞠目结舌,大呼不敢相信。这个经过了几代人坚持不懈,用了75年的时间做出的研究就得到这么一个普通的答案,这碗浓浓的鸡汤实在让人难以接受。瓦尔丁格教授进一步补充说,人际关系重在质量,不在数量。爱和温暖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应对机制,一个活在爱里的人在面对挫折时他可能会选择拿自己开个玩笑,和好友一起流汗运动宣泄。接受家人的抚慰和鼓励。正是这种应对机制能帮一个人快速的进入到健康振奋的良性循环。相反一个缺乏爱的人,遇到挫折时需要独自疗伤。酗酒吸烟、暴饮暴食等常见的自我疗伤方式,则是早死的主要诱因。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如此重要,那些所谓心存抑郁和绝望的人恰恰是把自己困在那个黑暗小匣子里走不出来的人,在这个群居的社会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应该不断尝试这把自己连接到社会中来,主动去结交那些充满温暖与阳光的人。与亲密的人大胆吐露心声,我们不是钢铁侠,刀枪不入;我们要承认自己存在软肋,也要感觉敢于接受自己的平庸。最后,也希望我们的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能心存善良,多一些共情和理解,不要吝啬去表达爱与温暖,你不经意间一段温暖的话,可能就足以帮助他人走出阴霾。就像我主页签名中写的一样,保持内心的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此走出黑暗。

银白

一年不开组会,实验看不到希望,大连理工自杀研究生最后的倾诉!

性格乐观自嘲式的遗书一张合影,一份遗书,展现了大连理工大学自杀研究生的生活状态,作为一所985名校的研究生,在合影中唯一没有戴眼镜的小伙,在同学眼中是乐观优秀的人,即便从带有自嘲的遗书中也透露出非常的善良,最后祝愿家人朋友今后顺顺利利,祝愿国家一直繁荣昌盛,而自己唯一的愿望是来生做一只无忧无虑的猫,即便是野猫也可以。也正是性格善良的人才会选择伤害自己,在人前的乐观却是内心十分脆弱的同学,面对不太乐观的实验进展,希望利用放弃寒假的时间赶进度,不奢望有好的实验结果,只希望能毕业,毕竟面对祈祷才不会出问题的实验设备,自己已经对科研工作没有了爱好,只希望早日毕业,将来自己努力考公务员。然而一场疫情让他的计划完全泡汤,在没实验没有好的进展的情况下,自己的三年的硕士学术研究生毕业答辩肯定会延期,然而面对已经对科研实验没有了热情,面对没有明确方向的状态下,该名同学最后选择温柔自嘲的语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放羊式的原罪大山生化环材被誉为天坑专业,然而这些学科却是需要通过消耗大量时间做实验才会有成果的专业,并不是这些专业是天坑,而是这些传统学科想要学好太难,尤其是科研领域的突破,太多的人竞争,好做的科研方向基本都被做完,想要有所突破太难,即便是高校的很多教授自己都没有好的方向,因此刚科研入门的硕士研究生们更难找对方向,通过大连理工大学自杀学生的留言来看,说明了大连理工大学导师存在放羊式管理模式,然而对于目前985名校而言,大部分导师对学生的实验进展管理都非常严格,每周都会有例行的组会,而该名学生则非常不幸,进入了一个全年连组会都不会开,只在年底聚餐的导师,这也说明了大连理工大学综合排名为何会下降的原因之一。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小编在多篇文章中强调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导师和课题比努力更重要,课题的难易度会带来科研实验的压力,直接会让部分学生失去对做实验的信心和兴趣,而导师是否会给正确的方向,也是研究生阶段最关键的一环,按常理,大连理工大学不应该出现这类普通高校遇到的放羊式导师,也正是该名学生选择了不适合的课题,再遇上放羊式,不开组会,甚至见不到面的导师,成为该名选择自杀同学心中的一座大山。世俗的大山其实目前中国高校每年不仅仅是研究生会出现很多非正常死亡事件,就连本科阶段都会有各类的非常死亡事件。而这些非常正常死亡的背后,更多的是世俗的大山,由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非常的短,社会上的认知很简单,那就是只要考入高校,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顺利毕业,如果毕业不了,那就是没有努力,或者是来自导师的压迫种种,目前中国太注重高等教育的学历而忽视了能力,太注重努力刻苦学习,而忽视了兴趣爱好的培养,看过越来越多衡水中学的模式,最后才会出现清华北大出现因为学习跟不上而退学的高考状元郎。在德国没有严苛的高考选拔制度,但是还是有大半学生放弃攻读本科学位,主要是在德国高校存在严格的淘汰制度,每年能按时毕业的本科生甚至仅占比50%,每年中途放弃攻读学位的学生有很多,因此不能正常毕业非常正常,学生们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而在中国则认为只要上学,只要努力就可以毕业。因此一名努力又善良的研究生,在他心中,延期毕业不仅仅是未来前途受损,未来无望,而且还会令别人对自己失望,心中世俗这座大山似乎更是压垮这名自杀研究生心理的最后防线。

十日自愁

大连理工研究生之死:没有“大问题”的导师并非“没问题”

——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10月13日早7时左右,大连理工大学一名研究生被发现在实验室自缢身亡。然而,早在当天凌晨两点整,该研究生便在微博上发布了遗书,解释称由于担心再次延毕、饱受学业与就业双重压力之苦,而最终选择了这条不归路。细读遗书中的所有内容,不难发现,不同于以往绝大多数类似事件,该生的导师并非是酿成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依照该生的描述,他所有的老师也并没有对其有任何欺压剥削的行径。然而,深究遗书中的部分细节,我们又能发现,虽然那些老师并不存在有任何“大问题”,但从始至终,却也丝毫谈不上是什么“光彩的角色”,并没“没问题”。日常上课质量差到了酸奶没吃完放垃圾桶里一周的地步;对于重要的开题答辩却只给出了“多去看文献,看看别人怎么做的”这一敷衍的答复;实验室设备经常“罢工”,结果却被告知要靠学生自己动手维修;照着老师给的建议做的数据,却一再只得到“重新再做”这一轻描淡写的回复……面对这一件又一件无奈又无助的现实,我们发现,所谓的没有任何“大问题”的一个个老师,却一直都在给学生施加以数不尽的“小问题”。冷言冷语、漠视旁观、不闻不问,这些基本都是难以摆上台面来当众控诉的“小问题”。然而,问题虽“小”,却也是切切实实地在刺痛着人心,尤其当各种“小问题”日积月累,最终同样也能让某些学生不堪重负。师者之所以为师,最起码的就是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你们的本职,更是本分。然而,在这场研究生自杀的悲剧中,我们却丝毫都没发现该研究生身边的老师有任何尽职尽责的表现。首先,遇到任何问题,动辄就要学生自己去动手处理,试问,如此不胜其烦、疲于解惑,那指导老师到底有何用处?其次,日常学术答复,不是敷衍就是推诿,连富有建设性的意见都给不出来,是把学生当空气,还是把自己数十年的学术素养当摆设?指导一个研究生,固然需要注重其在科研实验项目中“独立意识”的培养,然而,“独立”不等同于“独自”,更不是“孤立”。“导师”既为“导师”,当学生遇到学术疑难时,该帮的忙就得帮,该给的意见就需给,这不是纵容,而是你身居那个位置该尽的本分。否则,如果某些人在指导学生这一问题上总是日常“和稀泥”,甚至连最起码的“解惑”都做不到,那也实在配不上“人师”二字。截至16日,那名自杀身亡的研究生的那篇遗言微博下,已有近24万的留言。其中,有相当多数自称在读或是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对该名研究生的艰难遭遇表达了极大的共鸣之情。在他们眼中,某些一言难尽的老师或是导师们总有一个共通的特点——他们很烂,但还不至于烂透顶,还没烂到肆意压榨剥削学生的程度;他们很差,但也不至于差到家,还没差到学生们可以诉诸高校或是社会,争取到打抱不平的机会……也正是由于这些“小而甚微”但就是“切实存在”的问题,让网友们深感读研时的委屈与痛苦,甚至于是让某些围观网友发出了“国内学术环境差劲”“幸好没有回国念书”这类令人心碎的感慨。事实上,近些年来各大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自杀身亡的事件早已屡见不鲜,而在这一出又一出惨剧中,我们总能发现一些不良导师、老师的身影。不管是不是造成学生自杀身亡的罪魁祸首,可最终遭披露的他们或多或少地总会在那一场又一场生命的悲剧中扮演着一些推波助澜、助纣为虐的丑角——显然,问题早已形成了一种现象,只是有时候一些问题“太小”,我们难以发现抑或改变。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终究是令人惋惜的,可遗留下来一些待解的问题终究是不能逃避的。或许,某些高校老师当真得好好反思,尽管你们不是这出悲剧的罪魁祸首,但作为学生在校生活中经常接触、时常沟通的对象,哪怕你们对自己手把手教的学生能多点人文关怀,哪怕你们在学生遇到学术壁垒时能多给予些精确指导,或许,一直身处黑暗中的学生会因为看到一抹阳光而相信生命中还有希望的存在;或许,他就不会这么果决地就与这个世界说再见。有时候,一些鸡毛蒜皮的破事儿往往因为琐碎遭人忽视,殊不知,这些细微的痛苦积聚起来恰恰可以沦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文/许洪鑫(郑州大学)

始有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自事件反思,为什么要盲目追求成功

为什么这些研究生要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如果他们想逃避现实,那么他们最初的动机是错误的。所以他考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多学点知识,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找一个避风港让自己舒服。当他读研究生时,他发现这不是他想要的,他撞墙了,所以他觉得世界很无聊。是因为你不想进步,所以你希望别人接受平庸?我不认为普通研究生平庸,也许在其他方面,别人有自己的优势,或者你不能事事都做,就像每天都有环卫工人去社区收垃圾,我觉得他一点也不平庸,因为我反映过他不能做我的工作,我也不能做他的工作(我有洁癖),所以我非常尊重他。如果个人接受平庸,他们有权选择平庸。无论他选择逃避还是接受堕落,他的生命和生命都是他自己的,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即使他堕落成睡在街上捡垃圾吃饭,也不关别人的事。我们没有权利要求他人成为伟人,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他人服务。有这样的精神,要求自己好,不用强迫别人。如今有好几个人愿意平庸,即使他们愿意平庸,在这个社会里,家人也会迫于压力催促你力争上游。事实上我理解他的绝望,许多人尽力保持平庸,如果他的抗压能力很好,而且他的能力太低,不能在尘埃中冬眠,也许结果会不同,他出生太难了,平庸是很难接受的,自我分辨力和抗压是终身掌握的能力。我们都是为了成为自己而活着,却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盲板,不安于现状。你觉得自己很难,但想想比你更难的人,你还是觉得自己过不了这个关口,因为别人在催你,社会在催你,但你没有理由面对这种不安。要继续工作,只有忙碌和所谓的未来发展让你没有精力面对,其实你已经叛逆了。所以,那些因为某些事情而不再相信生活的朋友,不要害怕,拥抱你,希望你能坚持下去,好吧,你的挫折感,你的各种情绪,都可以理解,不要自责,你已经很努力了。把这个段时间当作一个假期,我知道你有期待给自己,但请给自己一点权利让自己不满意。如果这段时间结束了就好了。你们的关系会遇到幸福,你们的工作会给你们带来一个新的开始。

一龙一蛇

大连理工研究生自杀!遗书曝光:追求成功之余,也请接纳失败

高等学府,实验室内,冰冷设备,一句再见,生命已逝。2020年10月13日凌晨2点,实验室内,一位阳光帅气的高材生,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大连理工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985、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这里是人人向往的知识殿堂。但毫无征兆的是,一个惨痛的案件却在这里悄无声息地发生。同样在13日当天,排名在微博热搜榜第一的就是这个男孩发布的遗书。这封遗书的内容引发了全社会各界人士的疯狂关注,大批网友纷纷留言关心这个素未谋面的男孩。但是为时已晚,这名男孩可能再也没有办法听到人们对他的关心了,因为他的生命已经在夜里两点永远定格。人们关心的是这位男孩在遗书中到底说了些什么?我很认真地反复看了这封遗书很多很多遍,内容里面并没有显示出他想离开人世间的任何征兆,遗书主要记录了他在攻读研究生期间的很多琐事。我总结了一下,主要包括这几点:1、对导师不满意,认为导师专业素养不高,没得到过任何的关心。2、自己写论文做实验期间使用的机器设备经常坏掉,临近毕业期间,这点原因导致他的心态很崩溃。3、自己辛辛苦苦一遍一遍做实验得出的数据,却一次一次地被导师否定,同一件事一直无休止的重复,心中认为导师没有充分尊重他的学术研究成果。4、临近毕业担心自己的课题做不完,无法顺利毕业。5、想抓紧结束课题专心准备公务员考试,却发现事与愿违。整篇遗书有少部分内容以自嘲的口吻出现,总结起来就是:男孩感觉自己的所有付出全部付之东流,认为自己什么用都没有。在遗书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最让我触动:我想下辈子变成某间猫咖里的一只猫,毕竟猫的年龄就十来年。希望家人朋友今后顺顺利利,祝愿国家一直繁荣昌盛。从这句话中,我看到了绝望和无奈,幻想和现实,憧憬和期待。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学习如何才能成功,却没人教我们怎么接纳失败。如果这个男孩可以坦然接受失败,合理调节情绪,也就不会有此悲剧发生了。成功真的那么重要吗?成功只是我们的追求和渴望,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动力,你不一定必须实现某一目标才算是成功,其实追求成功时你奔跑的身影才是最帅的。每日进出高端大气的写字楼才是成功吗?我不这么认为。日出耕作,日落而歇难道就不是一种成功的生活吗?你羡慕他出手阔绰,但他羡慕你豁达人生。就算不成功,也不应该受到他人的诟病,谁说我们生来就没有失败的权利,请不要把你们的成功学强加到我身上,做个善良的人。我们如今的时代,物质丰饶,诱惑频频,而精神恰恰是最空虚的。每个人都低着头无脑前行,却不知方向已偏离。学会接受失败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为了下次的成功积累经验,如果你连以正确姿态面对失败的勇气都没有,说明你还需要继续成长。成功不是我们的唯一目的,请你偶尔停下脚步向两旁看看,沿路的风景真的很不错。极少数人站在成功金字塔的顶端,大多数人都过着平淡的人生,少一些功利心,你就会发现更美好的人生。不要过度强迫自己,学会放松郭德纲说过这么一句话:成人的世界比你想象的要难得多。不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也不要去钻牛角尖,没有任何意义。“学会妥协”也是成人世界中一大学问,不要忽视掉生活的美好,除了你自己,还有很多关心你的人。大智如愚是对妥协最好的解释。成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今天无论怎样都没关系。摸着你的胸口告诉自己:今天我已经很棒了,无论发生了什么都不重要,因为在明天,所有发生过的事都会过去。简单快乐的活着,就是此生最大的意义。生命可贵,务必珍惜!

神气

大连理工研究生的悲剧,每年都在重演,为何我们却无能为力?

最近两天里面,关于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在实验室里面自缢的事情,在网络那得沸沸扬扬,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果只是因为学生自身单纯的心理问题,才酿成这样的悲剧,可能大家只是会惋惜,但是事实并非此如此。这位在大连理工大学就读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在自己离开人间的时候,曾在自己的个人账号上面发表过一篇“遗书”。从这份遗书里面,我们看到这位研究生是经历过多次的打击,内心需要承受多大的压力。有兴趣的网友,不妨先看看。看完遗书的内容,相信大家都觉得这位研究生最终选择自缢,可以说是有诸多的因素共同造成。首先我们来说这位研究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确实可能会比别人弱,家庭教育方面可能也没有做好。导致这位研究生没有那么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没有乐观开朗的性格。但是抛开这些学生个人的主观因素,还有家庭方面的影响。我们可以回顾2015年到2020年之间,我们似乎会感觉到每年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大连理工大学这位学生的悲剧一直都是在重演。从当年中科大博士研究生跳河,到2020年初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系的研究生选择跳楼,再到今年五月份中国传媒大学年仅26岁的黄静怡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研究生都是在重点大学就读,都是家里面的希望。原本以为能够拥有研究生学历,将来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可都没有想到,这些研究生都没有拿到毕业证的那一天。这些悲剧似乎每年都会上演,每次我们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都只是悲愤,却又无能为力。隔一段时间,我们又会逐渐淡忘,直到被其他它的新闻所吸引。有时候大家都会在想,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悲剧不断上演?为什么不能够有效地阻止?如果真要刨根问底,把这一切都理解清楚,我们就需要对我国的研究生制度进行分析。首先是我国研究生的背景情况,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就缺少高端类型的人才。所以各类高校都不断扩招研究生,这就导致我国的研究生数量在短短的数十年里面,就达到全世界第一。虽然我们研究生的数量已经排名世界第一,但是在质量方面却没有达到世界级的标准。比如很多学校为了招收更多的研究生,是的。很多的年轻教师都破格被提升为导师,也有很多没有具备相应实力的老师,都可以带研究生。当质量参差不齐的教师都能够带研究生,成为所谓的导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想象,这里面必然就会有很多师德以及实力都不行的导师。所以经常也会出现导师压榨研究生的现象,很多研究生像是给导师打工,并且称导师为“老板”。另一个方面,许多的导师都要带数十个研究生,精力方面也会有所不足。比如在做实验或者是写论文方面,不能够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也不能够为学生作参考。这样学生就会非常的迷茫,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当研究生需要写小论文以及毕业论文的时候,就会感到压力非常的大。如果没能能够顺利通过答辩,可能还要延迟毕业,这一点很多研究生都无法承受。最后,我们的研究生制度也有存在很多的弊端。最直接的弊端就是导师能够影响到研究生的毕业。无论这个学生最终是否完成毕业论文或者是否拥有研究结果,最终都是需要经过导师的同意。没有导师的签字,研究生就很难毕业。在这样的指挥棒下,研究生只能够容忍,即使导师有做出出格的事情,学生也不敢反抗。这些因素都使得现在的研究生变得很脆弱,所以现在很多的研究生都说是否能够顺利毕业,主要看导师的人品。这句话虽然很无奈,但也十分的现实。如果我们的相关制度还没有完善或者改变,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的悲剧,可能还会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