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8年中国高端出行行业案例研究报告捕蝇人

2018年中国高端出行行业案例研究报告

随着国内网约车粗放型的补贴竞争、市场教育及资源整合阶段基本告一段落,网约车市场开始朝规范化、标准化和品质化的趋势发展,并逐渐回归到以精细化服务和管理为核心竞争力的出行服务的商业本源。此外,网约车行业在滴滴一家独大的局面下,从网约车补贴大战时代存活下来的中小玩家,在严苛的竞争中不断积攒力量,并凭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深耕于特定优势区域/城市的服务,进行差异化竞争,以期能够在未来夺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该份案例报告通过对高端网约车行业的市场动态/趋势、高端网约车用户行为习惯和需求以及典型企业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全面梳理网约车行业的发展脉络及趋势,希望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中国移动端出行行业整体发展现状补贴时代结束,网约车竞争逐步回归出行服务的商业本源自2016年11月1日起,《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开始施行,明确将网约车纳入出租车体系,同时对平台、驾驶员、车辆设定了较为严格的准入条件。网约车新规中明确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不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运营扰乱正常市场秩序,以及网约车平台应具备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因此各大平台逐渐拥有合法身份之后,烧钱补贴大战也将在公众视野中消失。这也预示着各网约车平台逐渐回归理性竞争,专注于服务精细化及合规化,网约车行业真正回到了原点。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大浪淘沙,新政后网约车用户逐步回归稳定2016年底,网约车新政的出台一定程度上对平台车辆数量造成了冲击。2017年年初,中国移动端出行活跃用户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随着各平台陆续取得运营许可并回归以提升服务为重心的理性竞争,用户规模开始回归稳定状态。艾瑞分析认为,网约车新政颁布与实施对于网约车行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只有平台本身具备良好的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及优质的车辆、司机资源,才能在稳定原有用户的基础上吸引新用户,保持良好的竞争力。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移动互联网、在线支付、消费升级助力网约车市场蓬勃发展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BAT加快主流网约车平台行业整合,国资企业背景平台及民营厂商/租车公司入局高端出行领域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C2C模式助力前期市场教育,B2C模式促进管理服务升级高端网约车平台的C2C和B2C模式各具特点,优势互补。以共享经济为核心的C2C出行平台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发展迅速,滴滴出行、Uber等占据了较大的网约车市场份额;随着网约车新政的实施及越来越多的B2C模式的高端网约车平台入局,两种模式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模式也有相互渗透的趋势,但模式的竞争最终会落在服务和产品质量上来。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中国移动端出行行业整体发展趋势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高端网约车用户画像高端网约车核心用户为一、二线城市高收高知商务人士,集中于制造业和互联网行业的男性群体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高端网约车核心用户已婚男士居多,经济压力较小;他们既成熟稳重,又善于探索;既享受生活,又足够理性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高端网约车用户行为与需求分析舒适高效、服务态度良好是基本需求,情感需求逐步升级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出行的多样性和舒适性是专车用户的主要价值追求;身份和档次的象征是其顶层价值的追求多数高端网约车用户认为,专车服务为其生活带来的主要价值是为其提供了更加多样和舒适的出行体验,两者占比分别为40.1%和37.0%,属于专车用户主流的价值追求;部分用户认为专车服务为其带来的是出行效率的提升、对于自由的掌控以及给忙碌工作带来抚慰、犒劳感。还有一小部分人群认为,专车服务为其带来的价值是身份和档次的象征, 该类人群比例为13.9%。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专车服务效率高,在接单和接驾时间方面表现优异艾瑞调研数据显示,超过50%的用户平均等待接单时间在3分钟之内,其中大部分用户在1-3分钟被接单,占比为32.8%;一分钟以内的“秒接单”紧随其后,占比27%;而仅有3.9%的用户超过10分钟被接单。用户等待上车方面,将近90%的用户等待上车时间在10分钟之内,说明专车的接单和接驾服务均保持较高标准。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车辆舒适度和司机服务态度是高端网约车用户主要看重因素艾瑞调研显示,对于高端网约车用户来说,平台车辆的舒适度和司机的服务质量是其进行平台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舒适度的关注方面,乘车舒适度占比为23.7%,车型档次/品牌占比为15.0%;关于服务质量,最受用户看重的因素为司机服务态度,占比24.2%,其次是影响出行效率的平均接单时间,占比为20.9%。点击查看大图更清晰关于服务需求,高端网约车用户对司机的服务效率、驾驶技术和服务态度要求较高艾瑞调研数据显示,对于高端网约车服务的需求方面,高端网约车用户对于服务效率、驾驶员驾驶能力及其服务态度要求较高,具体表现在对“接单及时,上车等待时间短”、“开车平稳熟悉路线” 及“司机态度好”方面需求最高。艾瑞分析认为,以商务人士为主的高端网约车用户对于时间和效率要求较高,接单及时、节省时间是高端网约车用户的刚需;在保障服务效率的基础上,司机娴熟的驾驶技术、良好的路线熟悉度及较好的服务态度等能够明显提高服务质量的因素也是高端网约车用户对于服务的主要需求。随着补贴时代结束,网约车的市场竞争逐步回归到出行服务的商业本源。各个网约车平台从最初的价格竞争、营销策略竞争逐步转移到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在此过程中,品质化、标准化的网约车服务逐渐成为网约车行业新的发展机会。高端网约车实现差异化竞争出行的多样性和舒适性是高端网约车用户的主要价值追求,身份和档次的象征是其顶层价值追求。对于高端网约车用户来说,舒适度和服务是其首要考虑因素,而非价格。此外,高端网约车用户对于标准化服务的要求较高。用户出行生态管理已成趋势网约车行业各出行平台的竞争战略从最初的深耕于出行服务,逐渐向以出行服务为流量入口,布局以出行服务为中心的全产业链生态圈方向发展,最终的竞争将不是出行服务的竞争,而是平台整个生态系统的竞争。

大骗子

中国出行市场整体放缓 “道阻且难”的盈利之困何时破局?

每经记者:刘洋 每经编辑:王丽娜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曾伟民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洋 摄网约车不再百花齐放,昔日共享单车“教主们”亦各自风流云散,毫无疑问,相对于前几年中国出行赛道火热朝天的模样,如今,整个行业趋于“冷静”。8月20日,贝恩公司发布《2019年亚太区出行市场研究报告》(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出行市场曾掀起一轮为期三年的发展狂潮,但2018年,出行行业急转直下,总体趋势趋缓,在细分类别中,仅即时配送短期内前景较为乐观;同时,2018年中国出行行业整体投资缩水48%。在行业下行背景下,贝恩预测,中国出行市场交易总额在2021年才会缓和增至600亿美元。不仅如此,出行行业盈利难为外界所周知,无论美股两大网约车巨头Uber、Lyft,抑或国内出行霸主滴滴,均深陷“盈利之困”。即便如此,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曾伟民仍然认为,不仅在中国,乃至所有亚洲发展中国家,出行行业依然有很好的盈利前景。究竟出行行业盈利之路在何方?同时,随着自动驾驶汽车逐渐成为现实,未来出行游戏的颠覆者也将逐渐显露身影。2019年网约车年增长率或低于5%“2018年是一个转折点”。8月20日,曾伟民在发布会现场如是说。尤其是滴滴两起顺风车事件之后,中国出行市场以肉体可感知的速度在“遇冷”。由此,中国出行市场为期三年的发展狂潮也为之中断。在行业狂飙突进之时,贝恩曾预计中国出行市场的交易总额将在2020年达720亿美元。而随着市场回归理性,贝恩下调了此前的“乐观”预测——上述数字在2021年才会增至600亿美元。就网约车而言,《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网约车行业年增长率降至25%,月活数量下降5%。在监管压力之下,贝恩预计,下行趋势仍将延续。值得一提的是,《报告》还指出,2019年网约车的年增长率将低于5%。而在资本市场,2018年中国网约车市场的投资规模亦锐减90%,直接“拖累”出行行业整体投资缩水48%至80亿美元,而在市场最为火热的2017年,全行业投资规模达160亿美元。不仅是网约车,共享单车与B2C共享汽车两大细分领域亦面临窘境。《报告》显示,随着资金流入的减少,大型城市对共享单车投放辆限令升级,共享单车迅速降温,玩家纷纷退场;而在共享汽车领域,虽然排名前五的公司车队规模曾在两年内扩大五倍,但仍未找到适合的盈利模式,增速在2018年放缓至50%。不过,虽然共享单车“遇冷”,但曾伟民表示,2018年,对该赛道的投资规模仍然较高,主要集中在市场前三位,且不会继续保持较高的投资规模,哈啰、摩拜、ofo占2018年投资总额的95%,同时,大多数玩家已被淘汰出局,其中就包括ofo。相较于网约车、共享单车和B2C共享汽车的“颓势”,即时配送颇有一枝独秀之势。《报告》显示,2018年,即时配送交易总额实现40%的增长,至170亿美元。同时,与2017相比,2018年该领域投资规模翻了三倍。其原因主要在于投资者对“新零售”概念的潜力持乐观态度。针对即时配送,此前点我达创始人兼CEO赵剑锋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即时配送玩家已进入“集团军作战”阶段,规模、数据、运营和场景将成为比拼的焦点。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出行细分赛道规模最大的网约车,曾伟民表示,短期内,法规政策和安全问题的打击将延续到2019年,而在出行基本需求的刺激下,网约车有望在中期内出现复苏。自动驾驶或成出行游戏颠覆者提及出行,“亏损”往往是外界对其的第一印象。在互联网世界,通过前期做大规模,在中后期盈利的例子比比皆是,谷歌、Facebook、亚马逊概莫如外。但出行行业的头号玩家们,无论是Uber、Lyft还是滴滴,仍未实现规模化盈利。对此,贝恩指出,司机报酬、奖励补贴和相关保险是造成亏损的首要原因。而贝恩公司全球副董事刘湘平则在现场表示,可以通过极致运营、区域聚焦、相邻扩张及持续创新等手段增强平台盈利能力。具体而言,极致运营对重新获得公众信任至关重要;同时,网约车应瞄准优势地区,建立密集且稳定的车队规模,减少乘客等待时间、运营成本;此外,对于大多数龙头企业,建立“全平台”模式尤为重要;最后,网约车公司将通过平台实现人、车互联,在未来增值服务和数据领域,扮演“守门人”角色。在论及区域聚焦时,刘湘平以Uber为例指出,其通过出售俄罗斯和东南亚的相关网约车业务,而取得了积极的财务成果。不过,记者注意到,在2019年年初滴滴宣布高调入冬的同时,亦强调国际化战略。对此,刘湘平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滴滴在中国市场份额已占到85%以上,基本形成垄断地位,在此背景下,它会寻找一些国际市场的扩张机会。同时,滴滴是一种选择性的扩张思路,基本上不会选择当地已有很强玩家的区域。“虽然滴滴一直在讲国际扩张,但实际的步伐还是比较审慎的。”刘湘平说。随着自动驾驶汽车逐渐成为现实,亦将对出行市场造成冲击。曾伟民认为,自动驾驶汽车可大幅降低司机成本、提高车队利用效率,从而重构车队运营;其次,可通过彻底改造车厢内部设计颠覆乘客体验;再次,能够拓展云服务领域,实现精准营销;最后,自动驾驶可推动城市“智慧化”发展。换言之,通过上述四大主要路径,自动驾驶汽车将颠覆全球出行市场。因此,虽然目前车企进入网约车赛道,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盈利上,均难见起色。“但到了无人驾驶状态,车企的把控力是非常强的,因为车是他们的。”曾伟民对记者表示。曾伟民认为,在政府支持、科技发展和客户认可等加速因素的支持下,中国有望赶上全球进度,实现L4级(高度自动驾驶)以上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每日经济新闻

刻经人

2020年中国共享出行发展专题研究报告

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共享出行行业发展更趋理性化。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移动出行用户规模预计达到5.69亿人。随着行业回归理性发展,共享出行企业竞争焦点也从早期基于资本和补贴的运营转向基于科技赋能的高效运营,以实现盈利和正向循环。随着共享出行资本市场回归理性,资本对共享出行行业无止境投入的时代已经结束,近年行业融资事件及总金额均呈现下降状态,2019年,中国共享出行共发生26起融资事件,涉及金额为93.0亿元。面对结束野蛮生长阶段的市场,共享出行企业也与各界共同着手规范化、安全整改,成效也逐步显现。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9.0%的受访共享单车用户满意其规范化水平,68.1%的受访网约车用户表示信任目前网约车的安全保障措施。未来除了更加规范的市场运营,共享出行企业也将往区域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精细化运营寻求盈利和正向循环。(《艾媒咨询|2020年中国共享出行发展专题研究报告》完整高清PDF版共63页,可点击文章底部报告下载按钮进行报告下载)核心观点用户规模:共享出行回归理性发展,用户规模将达5.69亿人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共享出行行业增速进一步放缓,随着其细分市场回归理性发展以及行业内部洗牌,共享出行运营企业将趋向精细化管理,行业整体也将健康有序地步入良性发展。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移动出行用户规模预计达到5.69亿人。行业调研:共享出行细分领域规范化水平提升,七成用户满意整改后效果共享出行细分领域中停放、安全隐私等问题备受关注,近年来政府、企业等共同着手规范化、安全整改,其成效已逐步显现。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9.0%的受访共享单车用户满意其规范化水平,68.1%的受访网约车用户表示信任目前网约车的安全保障措施。发展目标:共享出行经营主体趋向区域化,市场焦点转向盈利中国共享出行具有重资产的特点,其运营成本较大,在资本市场回归理性后,较多共享出行企业缺少充足的资金来拓宽市场覆盖范围。未来,共享出行将以区域性运营主体为主,市场焦点从早期基于资本和补贴的运营逐步转向基于科技赋能的高效运营,以实现盈利和正向循环。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国家及地方政府鼓励共享出行发展随着交通运输新业态不断涌现及发展,国家多部门出台多项政策,用以鼓励及规范新业态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各地政府部门纷纷响应,细化并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助推当地共享出行发展。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建设交通强国的背景下,良好的政策环境能培育和扶持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网约车、共享汽车等交通运输新业态,共享出行发展受到鼓励。监管力度加强,共享出行发展更加规范化为规范及引导新兴经济行业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出台了各类监管类政策,从行业整体发展、细分领域、资金管理等多角度共同监管共享出行规范化健康发展。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对于共享出行这一新兴行业,落实多项监管类政策及措施有助于明确政府对新业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让各部门监管企业有所依据,促进交通运输新老业态深度融合发展。中国共享出行资本市场回归理性中国共享出行行业在经过前几年快速扩张阶段后,由于未与城市规划、监管政策等协调发展,遭遇诸多难题,发展步伐减缓,2020年融资事件较少。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虽然中国共享出行行业发展速度放缓,但共享出行契合中国城市建设及居民出行需求,能有效解决交通拥堵等城市发展问题,共享出行的发展前景依然明朗;同时共享出行企业的经营目的将由全投入市场份额的竞争逐步转向盈利。前沿科技加速交通运输新老业态融合发展目前,中国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快速发展,部分领域居于全球领先水平。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数字交通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促进先进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推动“互联网+”便捷交通发展,规范发展共享单车、网约车、共享汽车等城市出行服务新业态发展以及加速交通运输新老业态融合发展。海内外共享出行发展情况对比分析海内外共享出行企业陆续布局并发展行业细分领域及优化产品服务。尽管中国共享出行起步较晚于海外,但其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并在共享单车、网约车等细分领域已逐步出海。未来,中国的共享出行也将推行具有本国特色的运营模式,在技术产品化等方面有望赶超海外头部企业。2020年中国移动出行用户规模将达5.69亿人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移动出行用户规模稳步攀升,受新冠疫情影响,其增速进一步放缓,但用户规模仍呈扩大趋势,2020年将达5.69亿人。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共享出行的细分市场从早期野蛮生长逐步回归理性发展,行业内部洗牌整合资源,运营企业将进行精细化管理,有序实现盈利。整体来看,共享出行行业将健康有序地步入良性发展,中国移动出行用户规模将持续扩大。中国共享出行应用领域多元化发展目前中国共享出行细分领域及产品服务极具多元性,包括自行车、电动车、汽车、公共交通等;其共享模式包括合乘、分时租赁、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私人汽车共享、网约车等。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对应的产品服务,能有效提高交通工具以及相关城市交通设施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共享出行社会价值日益凸显共享单车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为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便利;随着政策的推动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共享出行也进一步提升电动化水平,由此减少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排放量;数据显示,目前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证250余万张、车辆运输证约104万张,日订单量约2100余万单。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共享出行契合当下低碳环保的出行理念,同时降低车辆资源空置率,缓解交通压力,降低民众出行成本;网约车、共享汽车等细分领域为社会带来了众多灵活就业和收入机会,有效解决来自去产能行业以及退伍军人队伍等就业困难、收入较低群体的就业问题。2020年中国共享单车用户预计达到2.53亿人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在2016-2017年出现激增,而后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2020年受行业监管、企业经营困难等因素影响,用户规模将有所缩小,预计为2.53亿人。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共享单车行业进入内部洗牌阶段,竞争趋于激烈,部分运营企业退出市场,留存企业的市场焦点转向盈利;与此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对共享单车的投放规模作出相应规定,加上上半年疫情影响言值,因此共享单车的用户规模出现小幅度下降。美团、哈啰出行及滴滴领先共享单车企业发展自美团、滴滴参与共享单车细分市场份额的角逐以来,行业内部加快洗牌,目前形成了以美团、滴滴及哈啰出行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中国共享单车资本市场回归理性,企业通过融资扩大经营规模难度加大,因此较难撼动头部企业的行业地位。未来将会出现更多区域性共享单车企业,并实现精细化运营模式,行业整体走向盈利。中国共享单车规范步入正轨自2014年共享单车企业井喷式爆发,行业经历了野蛮生长期,也由此引发了众多乱象。为规范及引导共享单车健康有序发展,政府陆续出台各项监管类政策。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共享单车的扩张速度及规模远超于共享出行的其他细分领域,因此更需落实监管措施,规范行业发展。近七成用户满意共享单车规范化水平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七成的受访共享单车用户对于产品服务基本满意。单车损坏率高、停放区域不合理、缺少专用自行车道是受访用户认为三大亟需解决的共享单车规范化问题。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企业前期采用粗放式运营模式来快速扩张经营规模,带来了诸多规范化难题;随着行业步入盈利时代,企业应转向精细化运营,在政府允许的范围内合理计算投放规模、设立停放区域,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体验。超七成共享单车用户表示投放布点整治有效果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超七成的受访共享单车用户认为投放布点整治带来了一定的效果。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共享单车主要在投放规模、停放区域等存在问题,在政府、企业等多方合力监管整治下,停放区域的布局和界定逐步规范化、合理化,因此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共享单车带来的城市乱象,用户体验得到进一步提升。共享电单车应运而生为解决中短途出行的痛点,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逐步产品化的条件下,共享电动车应运而生,相较于共享单车,面对爬坡等地形以及3-10公里出行距离,共享电单车省时省力的优势明显。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单车的适用人群、应用场景等存在较大区别,但两者并不相互矛盾,共享电单车与共享单车等城市慢行交通方式互为补充。共享单车及电单车的多样化产品服务为民众出行提供便利,发展前景依然值得看好。中国共享电单车主要覆盖三四线下沉城市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共享电单车投放规模已超过100万辆。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受一二线城市管制力度等因素影响,共享电单车主要投放市场在三四线以后城市及城市乡镇地区,主要缓解当地公共交通工具不足、出租车系统不完善等问题。未来,随着共享电单车进一步规范化,其市场覆盖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近八成用户基本满意共享电单车规范程度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76.2%的受访共享电单车用户满意当前行业的规范化水平。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相较于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的扩张速度相对较慢,投放规模等相对较小,因此给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带来的监管、规范化运营的压力也相对较小。未来,随着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共享电单车的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相关主体应相互协调,促进共享电单车健康有序发展。2020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980亿元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19年达3080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稍有下降,但也有望达到2980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中国网约车行业逐步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完善安全机制,其安全整改效果日益凸显,其用户信任度有望回升,其用户规模将稳步增长。网约车监管要求及限制日趋严格自网约车合法化以来,网约车行业快速发展,但随着私家车进入网约车平台,以及诸多问题的显现,民众对于监管及限制网约车的呼声日渐高涨,政府对网约车的监管要求和限制日趋严格,随着监管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中国网约车将健康有序地发展。各界共推网约车安全保障措施落实网约车的安全、隐私等问题备受关注,民众对于完善网约车安全保障措施的呼声日渐高涨,相关运营企业承担较大的舆论压力,因此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从准入、日常运营、安全处置等几个环节着手,共同完善网约车行业的安全保障体系。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伴随着日渐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中国网约车将朝着安全、健康的方向发展,提升民众的信任度,由此进一步扩大用户群体。用户基本认可网约车安全保障措施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超七成的受访用户满意网约车推出的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其中行程分享给受访网约车用户带来的体验提升感最为显著。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由于安全、隐私等问题,网约车企业备受舆论压力,随着网约车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用户信任度将得到提升,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扩大用户规模。超六成用户认为应优化订单调度及升级安全保障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超六成的受访网约车用户认为目前网约车产品服务应在订单调度以及安全保障方面作出优化调整。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融合有助于网约车企业提升网络化管理水平,优化产品服务;与此同时,网约车行业的安全整改落实了多项乘客及驾驶员的安全保障措施。综合多项举措,网约车产品服务质量将得到提升。网约车安全保障获得用户基本信任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8.1%的受访网约车用户对目前网约车的安全保障措施表示值得信任。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安全整改逐渐进入尾声,在各方努力下逐步建成的网约车安全保障措施让用户重拾信心。未来,随着安全保障体系日渐完善,用户的安全、隐私等得到有力的保障,民众对网约车的信任度将进一步提升,有利于网约车企业扩大用户群体,网约车行业市场规模将加速扩大。中国汽车分时租赁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分时租赁市场规模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扩张,2020年虽然受新冠疫情影响,共享出行产品服务的安全卫生问题备受关注,但市场规模仍将扩大,预计达55.3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相对于共享单车、网约车,共享汽车发展速度较慢,其覆盖的市场区域仍以一二线城市为主。未来,随着共享汽车市场向三四线城市下沉,其市场规模有望加速扩大。共享汽车市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渗透相较于共享单车、网约车的扩张速度,共享汽车的发展速度较慢,但其发展潜力仍不可估量。共享汽车企业自东部沿海地区兴起,目前已在中国中东部地区布局,并逐步向西部地区渗透。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相较于私家车,共享汽车灵活、便利的优势明显,同时随着共享汽车不断提高电动化水平,有助于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更契合低碳环保的出行理念。未来,随着人们对共享汽车认知度的提高,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共享汽车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多因素共同促进共享汽车发展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助于共享汽车合理化、规范化发展;与此同时,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以及技术产品化有助于提升共享汽车运营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共享汽车市场发展潜力将进一步得到释放。近五成用户主要通过共享汽车外出游玩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半数的受访共享汽车用户在外出游玩、公务出行时驾驶共享汽车,占比分别为48.0%、45.3%。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由于外出游玩、公务出行等面临停车难等问题,共享汽车可在网点还车、驾驶便利等特点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未来,随着共享汽车规模不断扩大以及技术进步,人们将进一步拓宽共享汽车的使用场景。超四成用户常在工作日驾驶共享汽车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工作日和节假日是受访共享汽车用户集中使用共享汽车的时间段,占比分别为41.3%、36.4%。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由于人们常在外出游玩和公务出行时选择驾驶共享汽车,因此其占比与使用时段基本保持一致。未来,随着共享汽车拓宽应用场景,人们使用共享汽车的时段将进一步分散。六成用户基本满意共享汽车疫后安全卫生保障措施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2.5%的受访共享汽车用户基本满意疫后共享汽车企业在安全卫生保障方面所做的措施。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后疫时期”疫情防控仍将是重点,在政府部门密集出台疫情防控的政策背景下,共享汽车企业重视安全卫生保障措施,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值得信赖的产品服务,以达到巩固旧有用户、发展新用户的目的。共享经济契合疫后市场发展需求,在做好安全卫生保障措施的前提下,其市场规模有望加快扩大。超九成网民对共享汽车具有消费意愿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超九成未使用共享汽车的受访者表示有消费共享汽车的意愿,其中32.5%的受访者表示一定会使用共享汽车。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共享汽车驾驶便利、低成本等特点日益显现,面对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将有更多的群体选择使用共享汽车,共享汽车的用户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共享汽车的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共享出行行业标杆案例分析——美团出行美团作为一个提供本地生活服务的头部企业,于2017年成立美团出行,目前业务包括针对3公里以下使用需求的单车、3-10公里距离需求的电单车与10公里以上的打车服务,业务种类多元。美团在吃住行购物娱乐之外推动出行业务发展,形成完善的产品生态,更有效覆盖用户生活方方面面。艾媒商情舆情数据监测系统显示,系统监测期间,美团出行整体网络口碑为52.0,评价较好。2020年美团继续加强在出行领域的布局,扩大影响力。同时在“后疫时期”注重出行产品安全保障,优化用户体验,也推动品牌声誉正向发展。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美团在纵向上不断扩展业务边际以提供全品类服务,打造自身品牌生态圈,形成闭环。在用户数量与群体特征上具有明显优势,同时美团积极投入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推出了全新革命性车型,以智慧化赋能共享电单车发展。共享出行行业标杆案例分析——曹操出行曹操出行成立于2015年,是吉利科技集团布局“新能源汽车共享生态”的战略性投资业务。曹操出行是传统汽车厂商转型的B2C典型代表,目前主要业务有面向注重品质出行、优质服务的中高端消费群体的专车、顺风车、为企业服务的绿色公务和同城取送物件的曹操帮忙。艾媒商情舆情数据监测系统显示,系统监测期间,曹操出行网络口碑正向,指数为58.8。2020年曹操出行仍然继续拓展自己业务内容,并在抗疫期间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其维持较好的企业声誉。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曹操出行是目前传统车企向出行服务商转型的典型品牌,在网约车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的情况下,自营优势逐步显现。且未来低碳理念深化、新能源汽车不断发展,曹操出行在理念、成本、运营上都具有优势。但目前市场竞争激烈,曹操出行面临着自营车辆地区规模的限制、成本高和电动车配套产品覆盖局限等问题。共享出行继续推进创新模式发展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未来,共享出行平台将继续探索发展新模式,尝试与传统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建立有效的运营模式及治理体系,进一步推动共享出行发展。以美团打车为例,联合沈阳市交通运输事务服务中心,首创“车机+手机”深度融合模式,有效降低各环节业务联接的成本,优化数据共享、订单调度过程,为共享出行形式提供发展新思路。中国共享出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共享出行监管逐步完善,行业将健康有序地步入良性发展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近年来,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下,共享单车、网约车等共享出行细分领域的监管体制、安全保障机制等已逐步建立,其细分市场从早期的野蛮扩张逐步回归理性发展。未来,运营企业将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下合理规范共享出行交通工具的投放规模、停放区域等细则,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企业将有序实现盈利,整个共享出行行业将健康有序地步入良性发展。共享出行转向精细化运营,市场焦点转为盈利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共享出行行业已步入野蛮生长期的尾声,部分细分领域甚至已结束野蛮生长阶段,行业整体运营模式从粗放式扩张逐步转变为精细化运营,行业竞争的焦点从早期基于资本和补贴的运营转向基于科技赋能的高效运营,以实现盈利和正向循环。即共享出行市场已从原来的全投入市场份额竞争转向盈利时代。共享出行资本市场回归理性,经营主体趋向区域化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共享出行资本市场回归理性,资本对共享出行行业无止境投入的时代已经结束,运营企业使用类似早期通过融资等金融手段快速抢占市场份额、扩大市场规模的难度加大;与此同时,由于共享出行行业重资产等特点,其运营成本压力较大,在缺少充足资金的情况下,运营企业难以拓宽市场覆盖区域。未来,共享出行行业将以区域性运营主体为主,可能存在少数企业服务某一特定区域,尽管存在通过资本运作并购企业以实现全国性布局的可能,但总体上仍以各区域市场为主。共享出行将通过科技赋能实现行业智能化目前,中国政府、企业等主体已开始着手整合交通资源,试图打造出行即服务模式,提高交通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汽车空置率高等问题,并降低人们出行成本。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借助数字化、信息化等技术,基于物联网、车联网等,共享出行企业将提高出行信息管理水平,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应用场景多元化,最终实现行业智能化。本文部分数据及图片内容节选自艾媒研究院发布的《艾媒咨询|2020年中国共享出行发展专题研究报告》。

胞有重阆

营销白皮书之《出行旅游行业数据报告》

盼望着,盼望着,国庆的脚步近了......熬过了热浪滚滚盼来了秋高气爽国庆转眼将至相信不少人早已按捺不住想要“放飞”的心情为假期的到来数着倒计时小长假去哪玩,怎么玩哪里的人最爱玩,最会玩《2018年出行旅游行业洞察报告》带你看看全国人民都是怎么浪的?划重点:行业综述:出行旅游行业移动端流量增势迅猛,但PC端流量仍占主导。随着“五一”高峰退去,下一个高峰或将在中秋及国庆出现。细分洞察:用户对OTA网站的关注远大于非OTA网站,但非OTA网站份额在提升。携程处于领先地位。境内游仍为主流,但境外游越来越受关注。欧洲、东南亚游热度在提升。铁路出行是主导,其次是航空。航空中,南航、东航、国航、海航关注高。民宿愈加被喜爱,常规酒店仍是主选,其中高档/豪华酒店和经济性酒店的关注份额呈上涨趋势。自驾游、自助游、周边游、亲子游、3日以下的短线游都是关注重点。人群聚焦:男性整体上相对更关注旅游,其中女性更关注旅游网站/民宿/门票,男性更关注“机+酒”和线路。35岁及以下人群是关注旅游的核心人群,35岁以上人群对旅游的关注度在提升。华东及华北人民最关注旅游,华中及西部份额微涨。关注旅游的人群对搜索引起的粘性极高,同时对景点词/目的地词等关注很高,可尝试通过360平台并结合高关注词性进行相关合作。简版报告:

不饰于物

极光大数据:2018年5月专车市场研究报告

自2016年下半年,网约车新政出台以来,推动了专车市场的重新洗牌。目前,市场头部平台已经显露,形成滴滴出行、神州专车、易到和首汽四分天下的大势,行业竞争也从“拼补贴”转向“拼服务”的下半场。极光大数据发布《2018年5月专车市场研究报告》,以滴滴出行、神州专车、易到和首汽约车四款专车app为主要调研对象,从市场概况、运营数据、用户画像、用户态度、用户使用习惯等全面分析专车市场。极光观点: 截至2018年5月底,网约车app市场渗透率为16.9%,用户规模为1.85亿 滴滴出行在用户中知名度最高,神州专车、首汽约车位列二三位 专车用户更喜欢接送机/车站、预约用车和为他人叫车 神州专车用户满意度最高,用户向亲友同事推荐此平台的意愿也高于其他专车平台一、市场概况国内共享出行市场主要分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在共享汽车出行中,根据服务类型又可分为包括分时租赁在内的汽车租赁和网约车。目前主流网约车平台运营模式多采用B2C与C2C相结合方式,神州专车和首汽约车以自营的B2C模式为主,并吸引私家车加盟,易到和滴滴出行以私家车C2C模式为主,并配有少量自营车队。网约车的兴起主要源于传统出行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个性化、高质量出行需求。而互联网、大数据、移动智能终端、基于LBS技术服务的发展,则为其提供技术支撑。网约车服务指符合条件的驾驶员和车辆通过网约车平台为用户提供非巡游的预约出租汽车的服务。专车定位中高端市场,相对于快车,它对驾驶员、服务、车辆要求更高。2016年7月,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网约车市场进行监管,此办法强调专车平台运营管理责任,并对车辆硬件质量和驾驶员水平做出了明确规定。滴滴出行、易到为综合性平台,除专车外还包括其他类型订单,而神州专车、首汽约车则主要以中高端专车市场为主。目前各平台的专车产品中,除了立即用车、预约用车、包车、接送机等服务外,还提供多种定制化服务,以优化乘客体验,提升竞争力。头部平台渐趋稳定,行业竞争从“拼补贴”转向“拼服务”的下半场。二、运营数据极光大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5月最后一周,网约车app整体渗透率为16.9%,用户规模达到1.85亿;2017年8月以来,网约车市场增长趋于稳定。拥有快车、专车、顺风车等多种出行业务的滴滴出行app渗透率数据优势明显,截至2018年5月31日,其app市场渗透率为13.82%。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滴滴出行2018年5月MAU为9191万,是唯一一款MAU为千万级的app。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近一年以来,除易到MAU持续下滑,滴滴出行、神州专车、首汽约车变化幅度不大,这与国内趋于稳定的网约车市场有关。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 2018年5月,滴滴出行月均DAU为1504.4万,神州专车和首汽约车分别为31.2万、20.7万,缺少快车、顺风车的数据,主打中高端专车市场的平台DAU数据均不高。三、用户画像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神州专车男性用户占比最高,为73.8%。包含快车业务的综合性出行平台女性比例偏高,滴滴出行最高为37.1%。极光大数据显示,26-35岁用户为各网约车app用户主要年龄段。从更具消费能力的36岁及以上年龄段看,主打中高端市场的神州专车(36%)、首汽约车(27.7%)的用户占比远超综合平台滴滴出行的10.3%。最早专注高端用户的易到(29.7%)36岁及以上用户比例也比较高。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网约车用户更多集中于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覆盖范围更广的滴滴出行、神州专车、易到用户来源更多元化,首汽约车则把有限精力聚焦更具出行需求的大城市。首汽约车二线城市及以上用户占比89%。极光大数据发现,得益于珠三角城市群以及深圳、广州两个一线城市的拉动,广东省用户在各网约车APP中占比均比较高。三成首汽约车用户来自北京,易到用户中15.7%来自上海。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在各网约车app用户的城市分布占比中基本位于前两位。除一线城市占比均比较高之外,成都位居滴滴出行用户中第三位,哈尔滨位居首汽约车用户中第二。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各网约车app用户均比较偏好京东和携程旅行。四、用户态度极光调研发现,滴滴出行在网约车用户中知名度最高,超过九成的网约车用户知道此平台,神州专车知名度仅低于滴滴出行。在专车用户满意度方面,用户对神州专车满意度最高,首汽约车位居第二,而滴滴出行用户满意度垫底。有半数未使用过滴滴出行的专车用户表示,接下来会考虑使用此平台服务,这或与滴滴出行高知名度有关。调查发现,神州专车用户对此平台的净推荐值为34.5%,相比其他平台专车用户,此平台专车用户向亲友同事推荐此平台的意愿最强。极光调研发现,在受用户关注的用车安全方面,神州专车用户满意度最高。神州专车、首汽约车和滴滴出行的专车用户都对接送机/车站、预约用车和为别人叫车这三项人性化服务最为满意;易到用户对“收藏司机、优先选派”评分最高。五、用户使用习惯极光调研发现,工作日专车用户活跃时间并不局限于通勤时间段,早晚与夜间用车情况相对均衡。周末或节假日,超过半数专车用户会在晚间20-24点出行,约三成专车用户会在中午12-14点出行。在个人和家庭出行场景下,滴滴出行和易到用户是外出购物/娱乐/餐饮的首选,神州专车和首汽约车最常使用于接送亲友。恶劣天气/紧急情况上下班也是用户使用专车的重要场景之一。极光调研发现,接送客人和本地公务/商务出行是各平台用户使用专车的重要商务情景。超半数神州专车用户会在外地公务/商务出差情况下使用此平台专车。报告说明:1.数据来源极光大数据,源于极光云服务平台的行业数据采集及极光iAPP平台针对各类移动应用的长期监测,并结合大样本算法开展的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调研数据,通过极光调研平台进行网络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512份,执行周期为2018年5月2.数据周期报告整体时间段:2017.05-2018.05;具体数据指标请参考各页标注3.数据指标说明该报告仅选取滴滴出行、神州专车、易到和首汽约车四款专车app4.法律声明极光大数据所提供的数据信息系依据大样本数据抽样采集、小样本调研、数据模型预测及其他研究方法估算、分析得出,由于方法本身存在局限性,极光大数据依据上述方法所估算、分析得出的数据信息仅供参考,极光大数据不对上述数据信息的精确性、完整性、适用性和非侵权性做任何保证。任何机构或个人援引或基于上述数据信息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所造成的法律后果均与极光大数据无关,由此引发的相关争议或法律责任皆由行为人承担5.报告其他说明极光数据研究院后续将利用自身的大数据能力,对各领域进行更详尽的分析解读和商业洞察,敬请期待

归完版

贝恩:2021年我国出行市场规模600亿美元

中国财富网讯(朱尔璞)据经济参考报22日报道,近日,全球性咨询公司贝恩公司发布了《2019年亚太区出行市场研究报告——亚洲出行行业坎坷的盈利之路》。研究发现,中国消费者对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和即时配送业务所展现出的巨大热情,曾在中国出行市场掀起一轮为期三年的发展狂潮。然而眼下,受乘客安全问题影响,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更为严格的运营许可条例,出行行业整体急转直下。贝恩公司研究曾一度预计,中国出行市场的交易总额将在2020年达到720亿美元,但据最新预测,这一数字在2021年才会缓和增至600亿美元。研究指出,2018年中国智能共享出行行业总体增势趋缓。网约车、共享单车和B2C共享汽车三大领域发展放缓,仅即时配送企业短期内前景较为乐观,交易总额在2018年实现了40%的增长。2018年,中国网约车市场的投资规模锐减约90%,导致中国出行行业整体投资缩水48%。对于想要破解盈利难题的出行企业,报告针对网约车市场总结出以下四大关键盈利手段:极致的运营。为了更好地应对乘客的出行安全问题,各大出行企业相继推出紧急联系人、实时位置共享、车内录音和虚拟号码等功能。除此以外,出行企业还必须解决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运营亏损。贝恩认为,出行企业只有在企业内部不断优化,积极实现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例如,网约车公司可能有机会通过投资电动车车队来提升利润,贝恩公司针对中国地区的研究表明,这一举措可降低约65%的燃油成本。2018年到2020年,中国充电站数量预计将增加六倍以上。区域聚焦。网约车公司应该瞄准优势地区,建立密集且稳定的车队规模,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和运营成本。相邻扩张。对大多数网约车龙头企业来说,建立“全平台”模式尤为重要。他们可以通过向电动滑板车或即时配送领域拓展,充分发挥出它们在算法和平台资源方面的优势。持续创新。网约车公司将通过平台实现人车互联,在未来增值服务和数据领域,扮演重要的“守门人”角色。报告认为,自动驾驶汽车这一重大技术突破的普及不再是天方夜谭,企业若能精准地制定战略布局,将有望颠覆全球出行市场,走上规模化盈利之路。

秀莹

极光大数据发布共享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GoFun出行持续领跑

近年来,“共享”概念深入人心,逐渐渗透至各个行业,在出行领域的应用尤为明显。近日,中国领先的移动大数据平台和移动应用云服务提供商极光大数据,发布2019年1月共享汽车行业研究报告,从共享汽车的行业概况、运营情况、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勾勒出共享汽车行业的市场现状,其中GoFun出行在行业渗透率、DAU、MAU等方面全面领先。共享汽车凭借经济、便利等优势,持续吸引新用户注册使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装有共享汽车行业app的用户规模达952.4万,相较去年同期增长达1.4倍。虽然涨幅稳定,但行业渗透率仍未达到1%,潜在市场空间巨大。其中,GoFun出行、EVCARD、盼达用车位列共享汽车app行业前三名,11月30日渗透率分别为0.275%、0.195%、0.106%,GoFun出行渗透率与去年11月同期相比增长率达150%,其他共享汽车app渗透率均低于0.1%。依据目前的发展趋势,GoFun出行有望成为首个渗透率突破0.3%的共享汽车品牌。用户规模逐渐增长的同时,共享汽车类APP的DAU(日活跃用户数)同样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展现出较强的用户粘性。数据显示,共享汽车app日均总启动频次由2018年1月的53万次,上升至11月份的383万次,增长高达6.2倍。2018年11月,共享汽车行业app日均总使用时长达11万小时,该数值在年初仅为2万小时,增长达4.5倍。与此同时,共享汽车app DAU呈现分化趋势,GoFun和EVCARD成为仅有的两个DAU达到10万级别以上的app,GoFun出行月均DAU从2017年11月的15.3万上升至2018年11月的25.7万,增长率达68%。此外,GoFun出行2018年11月的平均日新增用户数为3万,并在2018年9月达到近一年最高峰值3.7万。增长势头的迅猛同样反映在MAU(月活跃用户数量)上。根据极光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截至2018年11月,GoFun出行MAU达170万,位列第一,位列第二的EVCARDMAU为130.3万,位列第三的盼达用车MAU为19.2万。共享汽车行业各项数据向好,利好政策也在不断出台,但从渗透率等数据不难看出,共享汽车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极光大数据也总结了无人驾驶技术落地、优先侧重区域规模化发展等共享汽车未来的发展趋势。业内人士表示:“该数据报告中对于行业未来发展态势的总结,与GoFun出行目前的运营策略与布局方向极为相似,GoFun从布局开始便覆盖多场景,依据市场调研情况在学校、商圈等人员密集区域进行布局,并且GoFun出行早已形成各大城市出行圈,全国联动也愈发完善。在智慧出行方面,GoFun不断探索区块链、无人驾驶等高新科技的场景落地,并且预计2019年底,将在成都实现1000辆自动驾驶车辆的运营。此外GoFun出行背靠首汽集团,有着先天的‘基因优势’,并且在不断与不同领域进行资源融合,开拓更多的出行场景。希望GoFun出行凭借自身优势打破更多的行业边界,推动行业的整体发展。”来源:东北新闻网

义利

亿欧报告:2020中国两轮共享出行市场规模达310亿元,哈啰用户规模领跑

记者今日从亿欧智库发布的《中国两轮共享出行产业科技转型升级》研究报告中获悉,两轮共享出行产业目前由哈啰单车、美团单车、青桔单车三家领跑。两轮共享出行用户规模仍呈递增趋势,相关企业已具备造血能力。预测2020年,中国两轮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将达到310亿元。哈啰出行月活用户规模领跑报告显示,两轮共享出行企业流量入口呈现多元化趋势。除APP外,小程序已成为用户享受两轮共享出行服务的重要入口。据亿欧智库测算,2020年1至6月两轮共享出行APP与小程序活跃用户规模总体呈现逐渐递增之势。其中,哈啰单车凭借哈啰出行APP与小程序双渠道流量,领跑两轮共享出行月活用户数,其2020年11月的总体月活用户规模达到7232万人;青桔单车的小程序月活量领先,其2020年11月的小程序月活用户规模达到4167万人。当月哈啰、美团、青桔APP与小程序合计活跃用户数分别为7232万、2836万及4353万。哈啰、美团、青桔三家的比例约为5:2:3。从企业层面看,哈啰单车、美团单车与青桔单车脱颖而出,成为当下中国两轮共享出行产业的头部企业。科技赋能产业作用凸显亿欧智库调研发现,中国用户对两轮共享出行已颇具认知,超7成用户对共享单车持满意态度。从细分满意度来看,哈啰单车长于骑行舒适度,青桔单车领跑单车健康度,三家企业各有优劣。从市场层面看,两轮共享出行正在解决城市交通痛点,已经成为城市交通闭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报告认为,科技对两轮共享出行产业的赋能作用开始凸显。借助智能化硬件、大数据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两轮共享出行产业由粗放式增长转换为智能化体系搭建。硬件层面,智能轮毂锁、4G终端、超声波传感器开始“上车”;软件层面,智慧系统、智能调度与智能派单开始施展身手,对于城市管理痛点的停车,各运营企业也都从技术和智能角度做出引导,助力城市管理;借助科技的赋能,两轮共享出行场景化整体解决方案开始落地,两轮共享出行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用户使用感受得到提升。此外,两轮共享出行产业的科技化开始反哺两轮出行制造产业,助力后者加速智能制造升级。用户规模仍呈递增趋势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显示,两轮共享出行用户规模仍然呈现递增的趋势。据亿欧智库测算,当中国两轮共享出行渗透率达到25%,市场规模将达到一千亿元;预计2020年,中国两轮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将达到310亿元。同时,两轮共享出行企业已经具备造血能力,商业模式愈发清晰,行业发展可持续。基于行业研究成果,亿欧智库认为,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有利于两轮共享出行产业发展,政府相关规划管理措施已陆续出台;新基建与智能交通相结合,也将从信息、融合与创新三个维度对两轮共享出行产业产生“1+1>2”的效果;同时,骑行正在打通其他消费场景,两轮共享出行企业迎来全新增长点。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蒋偲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童丹

彼岸花

2018年中国出行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出行行业市场遇冷 即时配送成唯一亮点

消费者对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和即时配送服务所展现出的巨大热情,在中国出行市场掀起了一轮为期三年的发展狂潮。然而目前,中国出行市场的情况急转直下。网约车行业、共享单车行业、B2C共享汽车行业等行业市场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受此影响,2018年中国共享出行行业整体投资缩水48%,网约车市场的投资规模锐减约90%,但针对即时配送企业的投资依旧翻了三倍。三年发展狂潮之后 中国出行行业急转直下消费者对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和即时配送服务所展现出的巨大热情,在中国出行市场掀起了一轮为期三年的发展狂潮。然而目前,中国出行市场的情况急转直下。由于2018年接连发生的两起乘客遇害事件,中国政府叫停了滴滴的“顺风车”业务,行业巨头的强劲增长迅速遇冷。一方面,为了确保乘客出行安全和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连续出台更为严格的运营许可管理条例,200多个城市先后颁布了有关平台、车辆和司机的新法规,从保险到司机的健康状况均被纳入监管范围。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盈利目标,滴滴降低了乘客优惠力度和司机奖金补贴,最终导致滴滴平台司机和活跃用户数的大规模缩水。根据贝恩咨询数据,2018年中国网约车行业增长率降至25%,月活用户数量下降了5%。受乘客安全问题以及不断收紧的法规政策的影响,下行趋势预计仍将延续。随着资金流入的不断减少,大型城市对共享单车市场投放量限令升级,火爆一时的共享单车逐步降温。B2C共享汽车同样咋遭遇了一系列发展瓶颈。中国共享汽车行业排名前五的公司车队规模曾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扩大了五倍,在疯狂烧钱的同时仍然无法找到适合的盈利模式,增长率在2018年放缓至50%。出行行业中,仅有及时配送企业短期内前景较为乐观,交易总额在2018年实现了40%的增长,并且不断引入例如生鲜配送、同城快件和C2C跑腿服务等新概念。虽然共享出行领域整体辉煌不在,即时配送领域依旧凭借新型服务概念成功跻身投资热点行列。中国共享出行行业融资规模下降2018年中国共享出行行业整体投资缩水48%,网约车市场的投资规模锐减约90%,但针对即时配送企业的投资依旧翻了三倍。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共享出行行业共有7笔交易,总价值约6亿美元,大多集中在即时配送领域。自动驾驶将成为出行行业规则的颠覆者自动驾驶汽车作为重大技术突破,有望通过四种主要途径颠覆出行市场。首先,可以通过大幅降低成本和提高车队利用效率,重构车队运营。其次,可以通过彻底改造车厢内部设计颠覆乘客体验,譬如以大型车载显示屏为卖点,或通过人性化人机互动界面提供路线规划等数据驱动服务。再其次,能够拓展云服务领域机会,同时为乘客数据变现创造有利条件,即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向适当的受众进行精准营销。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共享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分析报告》、《中国网约车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

孟胜

5G智能出行将至?中国移动出行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图)

中商情报网讯:近年来,国内的移动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互联网普及、共享经济的盛行下,移动出行从公交车、地铁等大众交通工具发展至如今的网联车、汽车租赁、拼车等方式。整体来看,目前移动出行新业态下主要有营运租赁、移动打车、分时租赁以及拼车代驾四个领域。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国内移动出行行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移动出行行业出现多样新的出行方式,市场快速扩张,租车、移动打车等平台涌现。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经历了补贴大战、资金链困境等问题后,市场优胜劣汰留下部分实力企业,同时一批新的平台涌现。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一、移动出行新业态移动出行新业态更多的是体现在共享化方面,而网约车、汽车租赁成为重要的抢占之地。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网约车、汽车租赁被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用户规模、市场规模持续扩张。(1)分时租赁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共享出行成为一种热门选择,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纷纷搭上快车。随着共享经济概念的流行,共享形式的产品层出不穷,共享汽车的出现成为出行领域的下一个蓝海。共享汽车是灵活便捷和短时的汽车租赁,是介于私家车和公共交通之间的一种交通创新方式,本质是汽车租赁市场的垂直细分。近几年,中国汽车租赁行业发展迅猛,2012年汽车市场规模不足300亿元,2015年突破500亿元。汽车租赁市场持续扩大,2018年市场规模约为750亿元,预计2019年将超800亿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共享汽车是灵活便捷和短时的汽车租赁,是介于私家车和公共交通之间的一种交通创新方式。共享汽车更能满足灵活性和私密性出行需求,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欢迎。我国共享汽车行业的兴起时间并不长,正处于快速发展中。2017年中国共享汽车市场规模未达10亿元,到2018年超20亿元,涨幅十分之大。预计2019年国内共享汽车市场规模将超50亿元,到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超90亿。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网约车网约车是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的简称,在构建多样化服务体系方面,将出租车分为巡游出租汽车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近年来,网约车市场持续扩张,已成为消费者使用的一种交通出行方式之一。据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3.30亿,较2017年底增加4337万,增长率为15.1%。网约专车或快车用户规模达3.33亿,增长率为40.9%,用户使用比例由30.6%提升至40.2%。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目前互联网出行的主战场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其渗透率分别为40.1%和17.3%,而三、四线城市仍是等待挖掘的巨大蛋糕。2017年中国互联网出行市场规模达2120亿元,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初步估计2018年网约车市场交易规模将增至2678亿元,而后恢复平稳增长,到2019年全国网约车交易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2022年交易规模将进一步超5000亿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二、移动出行行业投融资频发国内移动出行市场快速发展,交通出行领域投融资活动十分活跃。从企业投资来看,2012-2018年间,我国关于汽车交通行业私募股权投融资事件约为1276件,其中2015年发生最多达321件,其次为2017年为311件,2018年为248件。其中,大部分投融资事件发生在汽车租赁、网约车等领域。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投资轮次来看,2012-2018年间物流行业投融资轮次中,天使轮投资占比最多,为30%,投融资事件为386件;其次是A轮投融资事件,占比27%,事件数为338件;B轮投融资事件占比为10%,事件数达133件;PreA轮及战略投资事件均占比8%,事件数分别为102件、106件。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三、行业前景1、电动汽车愈加普及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情况良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持快速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万辆和14.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3.5%和98.9%。从保有量来看,2018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6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09%。与2017年相比,增加107万辆,增长70.00%。从统计情况看,近五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年均增加50万辆,呈加快增长趋势。总的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得到有效的推进,而未来新能源汽车也将继续成为主流发展方向。在这个背景下,移动出行市场从无论是网约车还是共享汽车都将进一步电动化,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率将更加普及。2、智能化成为重要趋势近年来,我国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技术进一步推动。据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规模约达40亿美元,市场发展空间还很大。到2021年,预计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达70.3亿美元;到2035年,预计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2100万辆。目前,国内无人驾驶汽车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构建的未来蓝图中已布局到多个适用领域,中国有望成为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随着技术的推进,智能化将成为移动出行方式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3、5G智能出行将至5G网络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其峰值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秒数十Gb,这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快数百倍,整部超高画质电影可在1秒之内下载完成。5G通过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融合,在多个领域展开应用,尤其在汽车领域加快布局。目前,5G技术正在加快铺开应用。未来,基于5G网络下的移动出行将变得更高效、智能,智慧交通前景就在眼前。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移动出行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