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2024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深度分析夫灵公也

2020-2024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深度分析

1.1 2019年中国文化产业运营情况2020年2月14日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振文化消费需求的背景下,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624亿元,比上年增长7.0%,结构不断优化。一、文化行业全部实现正增长在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新闻信息服务、文化投资运营、创意设计服务分别增长23.0%、13.8%、11.3%,增速均超过10%;文化投资运营和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增速由负转正,其中,文化投资运营由上年下降0.2%转为增长13.8%;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由上年下降1.9%转为增长6.5%。二、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2019年从文化及相关产业细分行业看,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9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占比为22.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的营业收入增速超过30%。三、文化服务业增速最快2019年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为12.4%,分别比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快9.2和8.0个百分点;占比为40.6%,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四、中西部地区占比提高2019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4%和11.8%,分别比东部地区快2.3和5.7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5.7%和9.7%,分别比上年提高2.3和1.2个百分点。1.2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规模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显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2005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超过100个,自此数量开始猛增,到2013年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进入稳定发展期,2014-2018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数量保持在2500个左右,其中,2018年数量达到2599个,说明全国各地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并大力建设,在短时间内形成集群效应和竞争优势。图表39 2005-2018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数量数据来源:文化委1.3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区域集群发展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在各地均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各区域的中心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创意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以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环渤海和长三角等东部地区为国内创意产业发展的三极。此外,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陕西、云南也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和产业基础。图表41 中国六大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显示:从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已初步形成了六大区域板块。图表42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六大区域板块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仁者

2020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产业分布及发展趋势分析(图)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聚集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园区化、规模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创意设计、产业孵化、研发创新为核心,吸引相关文科创企业在区域内集聚,逐步形成了集科技创新、创意研发、人才培训、展览交易、文化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性的多元化社区,为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类型丰富,依据园区物业载体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利旧型”和“新建型”两大类,其中“利旧型”基于其内部产业组成不同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办公主导型、艺术集聚型、商业体验型和院校联合型四种。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文化创意产业分布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鼓励下,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在此过程中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截至2002年底全国有48个园区建成。2012年底全国园区总量达到1,457个;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政策出台,指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载体—文创园区的发展。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目前,我国已形成包括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区、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滇海文化创意产业区、川陕文化创意产业区和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在内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图片来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图2019》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上海为核心,加以辐射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各地区彼此关联,协作与竞争并举。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点是旧厂房改造,大量旧厂房结合其区域特点进行重新规划与改造,升级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根据上海市文创办统计,2018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227.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9%;符合市级标准的园区数量已达137家,分布在15个区,总面积近70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两万多家,包括影视、出版等传统领域企业及时尚、设计等新兴领域企业。随着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上海周边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包括苏州、南京、杭州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也纷纷发展起来。苏州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创意产业生产基地,是上海创意产业链的延伸;南京和杭州则聚集了一批以艺术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策划、动漫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北京、天津、大连等区域为核心,这些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呈规模化发展,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成为某一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标志性园区。上述区域中,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最为迅速且具有代表性。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以文艺演出、广播影视、文艺动漫、时装设计等为主。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广州、深圳等区域为核心,以广州和深圳为主的新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在近几年快速崛起,广州和深圳成为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城市。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育较早,发展较快;深圳市在近几年大力发展平面设计、动漫、传媒、文化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据深圳市商务局统计,2018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621.77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0%。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支柱产业,在其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区从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以昆明、丽江和三亚为代表的滇海文化创意产业区、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代表川陕文化创意产业区和以武汉、长沙为代表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迅速崛起,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区遍地开花,蓬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趋势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两者成为行业发展新动能的双引擎。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入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了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满足发展需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服务内涵也不断拓展完善,不断向智慧型园区转型升级,由国内区域集聚向国际协同发展。(1)服务内涵不断拓展完善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链和运营模式的不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运营除收取租金和配套物业服务费外,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产品孵化、展示推广、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投融资、政策及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有助于拓展园区服务内涵,为园区长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未来,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将成为决定园区有效运行与发展的关键。(2)向智慧型园区转型升级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创新与发展,着眼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高效运行、放眼于不同产业园之间的合作协同的智慧园区逐渐成为行业热点。智慧园区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对园区进行全面升级,通过检测、分析、集成和智慧响应等方式全面集成运用园区内外资源,能够增强园区之间信息交流,整合园区资源信息,促进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实现智慧化,提升园区产业价值链,实现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3)由国内区域集聚向国内外协同发展围绕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建设发展规划,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因地制宜,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共享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的格局。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逐渐由国内集聚向国际协同发展,一些文化企业开始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例如德必佛罗伦萨WE“和德必硅谷WE”都是国内企业到海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典型代表。未来将有更多的企业和园区探讨在海外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国际合作园区也将不断出现,促进不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良性互动。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廷无忠臣

2020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产业分布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聚集区,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园区化、规模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创意设计、产业孵化、研发创新为核心,吸引相关文科创企业在区域内集聚,逐步形成了集科技创新、创意研发、人才培训、展览交易、文化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性的多元化社区,为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类型丰富,依据园区物业载体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利旧型”和“新建型”两大类,其中“利旧型”基于其内部产业组成不同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办公主导型、艺术集聚型、商业体验型和院校联合型四种。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文化创意产业分布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鼓励下,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在此过程中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截至2002年底全国有48个园区建成。2012年底全国园区总量达到1,457个;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政策出台,指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载体—文创园区的发展。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目前,我国已形成包括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区、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滇海文化创意产业区、川陕文化创意产业区和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在内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图片来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分布图2019》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上海为核心,加以辐射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各地区彼此关联,协作与竞争并举。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点是旧厂房改造,大量旧厂房结合其区域特点进行重新规划与改造,升级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根据上海市文创办统计,2018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227.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9%;符合市级标准的园区数量已达137家,分布在15个区,总面积近70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两万多家,包括影视、出版等传统领域企业及时尚、设计等新兴领域企业。随着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上海周边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包括苏州、南京、杭州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也纷纷发展起来。苏州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创意产业生产基地,是上海创意产业链的延伸;南京和杭州则聚集了一批以艺术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策划、动漫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北京、天津、大连等区域为核心,这些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呈规模化发展,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成为某一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标志性园区。上述区域中,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最为迅速且具有代表性。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以文艺演出、广播影视、文艺动漫、时装设计等为主。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主要以广州、深圳等区域为核心,以广州和深圳为主的新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在近几年快速崛起,广州和深圳成为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城市。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育较早,发展较快;深圳市在近几年大力发展平面设计、动漫、传媒、文化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据深圳市商务局统计,2018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621.77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0%。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支柱产业,在其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区从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以昆明、丽江和三亚为代表的滇海文化创意产业区、以重庆、成都、西安为代表川陕文化创意产业区和以武汉、长沙为代表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迅速崛起,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区遍地开花,蓬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趋势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两者成为行业发展新动能的双引擎。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入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了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满足发展需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服务内涵也不断拓展完善,不断向智慧型园区转型升级,由国内区域集聚向国际协同发展。(1)服务内涵不断拓展完善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链和运营模式的不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运营除收取租金和配套物业服务费外,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产品孵化、展示推广、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投融资、政策及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有助于拓展园区服务内涵,为园区长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未来,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将成为决定园区有效运行与发展的关键。(2)向智慧型园区转型升级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创新与发展,着眼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高效运行、放眼于不同产业园之间的合作协同的智慧园区逐渐成为行业热点。智慧园区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对园区进行全面升级,通过检测、分析、集成和智慧响应等方式全面集成运用园区内外资源,能够增强园区之间信息交流,整合园区资源信息,促进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实现智慧化,提升园区产业价值链,实现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3)由国内区域集聚向国内外协同发展围绕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建设发展规划,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因地制宜,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共享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发展的格局。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逐渐由国内集聚向国际协同发展,一些文化企业开始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例如德必佛罗伦萨WE"和德必硅谷WE"都是国内企业到海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典型代表。未来将有更多的企业和园区探讨在海外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国际合作园区也将不断出现,促进不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良性互动。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六藏

2020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政策汇总及解读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组图」

国家政策不断加码,文化体制改革走向成熟在文化事业领域不断进行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大背景下,中央层面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1991年,文化部发布《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文化经济”概念,自此文化事业领域的发展受到人们重视。此后,在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中都明确指出了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等概念口号。201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形成若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带,建设一批典型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和示范乡镇,培育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各类特色文化市场主体,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在顶层框架的要求指引下,去年年底以来,文化部和国务院政策协同推进加快:一方面,不断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多门类、多层次的产业国际化格局;另一方面,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机制,推动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2019年,司法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以下简称(草案送审稿)),对创作生产、文化企业、文化市场等3个关键环节发力,聚焦“促进什么”“怎么促进”两个核心问题,在人才、科技、金融财税等方面予以扶持保障。该草案送审稿中特别加强了创作生产部分,对鼓励创作、创作便利、促进文旅融合、质量管理等制度设计的调整完善。同时,为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草案送审稿中将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作为贯穿于本法的“红线”,并在内容、技术、投资等方面做出制度性安排。据悉,草案送审稿将按照立法工作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产业促进法》2020年或将正式出台。地方政策持续跟进,制定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目标《草案送审稿》还鼓励各地制定更高的发展目标,按照本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职责负责文化产业促进工作;有条件的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布局,规范引导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促进文化企业集聚发展。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域发展模式与产业整体规划研究报告》汇总,截至2020年7月我国已经有30多个省市地区就文化产业园的发展给出了相关的指导意见以及补助支持,其中20个省份均已制定文化产业园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并陆续出台具体细化的政策扶持行业发展。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域发展模式与产业整体规划研究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另一面

鄂尔多斯科教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案例

园区介绍鄂尔多斯科教文化创意产业园地处鄂尔多斯城市核心区东胜新城区,园区主要设有两大功能区,即职业教育功能区:位于鄂尔多斯科技教育创业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承担着职业教育发展、科研机构和人才引进、科技研发及培训等职能;文化创意、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区:位于鄂尔多斯文化创意产业园,建筑面积16.8万平米,承担着文化创意、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功能。目标定位园区以建设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西部地区文化创意、创新创业引领和交汇的枢纽为发展目标,有效融入和辐射呼包鄂榆城市群,推动实现“文化+”、“教育+”、“创意+”与“双创”的互动融合,加速推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智慧创新城市战略的稳步实施,最终构建面向国际、特色鲜明、产业高端、功能复合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主要项目园区面向区内外乃至全世界招引以下类型的项目进行孵化:民族文化及现代艺术衍生产品设计开发与生产;高品质羊绒产品设计开发;各类平面、品牌、广告、形象等设计开发;旅游节庆产品设计开发;演艺及相关衍生产品、各类活动会展策划与执行;影视歌曲作品创作及后期制作、非遗类项目传承与创新;互联网+及科技创新类项目;电子商务及各类新型商务业态项目等;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说明中商产业研究院是一家“产业大数据+研究+规划+招商+基金”的一体化产业咨询服务机构,致力于为企业、地方政府、城市新区、园区管委会、开发商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空间、产业平台、产城运营、产业金融、产业申报及产业升级转型领域的咨询与解决方案。核心业务包括: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规划、产业项目包装策划、产业园区升级转型规划、产业地产拿地策划、特色小镇申报及规划、田园综合体申报及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编制、行业研究报告及定制化调研报告、产业白皮书等。

豆花女

2021年产业园区市场发展潜力及前景预测(附报告目录)

2021年产业园区市场发展潜力及前景预测(附报告目录)产业园区是集聚的载体,其主要构成应有相关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有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如数字网络技术)的企业,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还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和在文化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的经纪公司等。这种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而以行政区域划分或行业分割方式构建的创意产业园区,毕竟会受到传统利益格局和资源配置的影响,难以达到理想的要素组合和产业的深化。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2026年中国产业园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资料来源:普华有策1、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分析(1)自发成长型产业园区自发成长型又被称为“原生型”产业园区。该类产业园区的出现主要源于区域良好的内部条件,这些内部条件的催生加上外部需求扩大等诱因导致当地围绕某一核心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大量出现并自发聚集而发展形成,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集群形成模式。但是,园区企业之间相互临近和技术方面的共性基础便利了技术溢出,降低了技术模仿难度;但也导致园区内技术模仿严重,技术保护困难。同时,资本的逐利本性和缺乏政府的引导容易导致园区内部企业在产品质量和品牌上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园区内的这种无序竞争,损害其他园区企业利益和整个园区的声誉,导致园区不经济。(2)资源驱动型产业园区该园区主要依托自然资源,以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为基础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这些自然资源既可以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如石油、煤炭、有色金属,也可以是农产品、水产、树木等生物资源和森林资源。该类园区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条件是当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从竞争优势角度分析,当地有价值的、稀缺的但对开采利用的企业而言却是廉价的自然资源,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资源优势,能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而且在当地进行资源的加工利用,又极大地节约了运输成本。一旦资金和技术条件具备,当地的这种资源优势将驱动当地大量企业围绕资源的开采、加工等集聚,把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但是,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形成的产业园区,由于这些资源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导致企业对资源的盲目和过度开采,使当地稀缺性资源迅速减少。(3)规划引导型产业园区是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集群发展模式。与自发成长型产业园区相反,政府规划型产业园区的出现和发展带有明显的人为主导痕迹,被形象地称为“引凤筑巢”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由于这类产业园区往往是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区的未来发展定位而实施的具有一定战略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因此,规划引导的产业园区多为医药、化工和电子等科技含量较高、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行业。(4)产业转移型产业园区它是指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形成全球范围的产业转移,出现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将部分低端产业或产业链中的低附加值部分环节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的趋势,并逐渐在一些较为临近或条件较好的地区聚集形成的产业集群。从价值链角度分析,产业转移的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业或产业链中的环节;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原因,主要是该产业附加值低,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以及城市的重新定位,这些产业不再具有竞争优势,在当地发展的空间有限。因此,产业转移的首选就是地理位置相临近,相对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2、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规模高新技术产业园是区域工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由于带动效益显着,高新技术产业园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深受地方政府追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具有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相互关联,知识、技术和信息流动迅速等特点,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是目前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重要发展战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化发展的模式。2019年,全国169家高新区共实现生产总值12.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3%;上缴税费1.9万亿元,占税收收入的11.8%;出口总额4.1万亿元,占外贸出口总额的21.6%。2019年,全国高新区新增注册企业61.9万家,同比增长32%;企业从业人员2213.5万人,同比增长5.8%;实现营业总收入38.6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工业总产值24.0万亿元,同比增长8.0%。3、2021-2026年产业园区市场发展潜力未来十年,估计中国市场化产业园市场需求将仍然非常强劲,主要原因如下:(1) 新型城镇化趋势中国在过去数十年实现了高速城镇化。政府日渐意识到发展新型城镇化模式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新型城镇化模式下,不单只是人口由乡入城,更重要的是能同时解决人们就业及社会地位向上流动以至改善生活环境等多重需要。政府新一届领导层倡导“新型城镇化”理念,以实现产业现代化、优化资源分配及推动国内增长等目标。作为城镇化规划的一环,地方政府普遍推动市场化产业园的开发,尤其对于部分处在转型中的城市,大型市场化产业园的开发与周边地区结合,可以帮助这些城市打造新城市中心。(2) 政府大力支持为配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转型升级及城镇化的政府政策,地方政府一般将指定范围划定作经济开发之用,以优惠价格将该等范围的土地出售作为市场化产业园开发,并提供一系列奖励及优惠政策,包括向进驻产业园区的公司提供补贴及免税期以及为其雇员提供住房补贴及其他津贴。(3) 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带来的园区开发机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围绕体制突破和机制完善,深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制造业集聚区、服务业集聚区公共平台建设,是当前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主要举措。各地区也因此纷纷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化创业环境,营造创新氛围,吸引高新技术企业,使园区成为荟萃知识精英、激发科技创新、发展新兴产业的创业园、孵化器和集中区。报告目录:第一章中国产业园区基本情况分析1第一节产业园区的基本概念分析1一、产业园区的定义1二、产业园区的类型3三、产业园区的功能8第二节产业园区的演化趋势分析8一、生态系统的发端聚核8二、生态系统的形成聚链8三、生态系统的完善聚网9第三节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分析9一、自发成长型产业园区9二、资源驱动型产业园区9三、规划引导型产业园区10四、产业转移型产业园区10第四节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架构分析11一、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构成要素分析11二、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模块分析13三、共服务平台的构成20四、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22五、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保障23第二章中国产业园区运行现状分析30第一节产业园区发展历程分析30一、产业园区生命周期特征30二、产业园区发展阶段分析32第二节产业园区发展规模分析32一、产业园区数量规模分析32二、产业园区投资规模分析33三、产业园区建设面积分析33四、产业园区入驻企业规模34五、产业园区从业人员规模34第三节产业园区经营效益分析35一、产业园区盈利模式分析35二、产业园区经济指标分析38三、产业园区投资收益分析39第四节产业园区投资与开发风险39一、政策性风险分析39二、周期性风险分析40三、资金链风险分析40第五节产业园区发展问题分析41一、产业特色不鲜明,同质化竞争突出41二、过于依靠优惠政策招商41三、园区建设存在“产城分离”现象41第六节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分析42一、融资渠道日趋多样化42二、以增强园区特色为重点42三、园区间协作带来共赢发展43四、由注重招商引资向促进园区内部企业发展转变43五、增强园区产业综合服务43六、产业园区战略投资转型44第三章中国产业园区开发主体分析45第一节产业园区开发模式分析45一、“园中园”开发模式45二、“市场化”开发模式46三、“行政特区”开发模式47四、“官助民办”开发模式49第二节园区住宅开发主体分析51一、园区住宅开发模式分析51二、园区住宅运营模式分析51三、园区住宅盈利模式分析52四、园区住宅开发影响因素53第三节园区商业开发主体分析55一、园区商业地产开发模式55二、园区商业地产运营模式57三、园区商业地产盈利模式57四、园区商业开发影响因素61第四节园区工业开发主体分析61一、园区工业地产开发模式61二、园区工业地产运营模式63三、园区工业地产盈利模式63第五节政府对园区产业的规划64一、园区产业方向选择标准64二、企业入驻园区参考因素67三、政府对园区发展的定位67四、政府对园区产业的定位67第四章中国产业园区细分领域投资分析69第一节高新技术产业园投资分析69一、高新技术产业园基本情况69二、生物医药产业园投资规划分析72三、新材料产业园投资分析79第二节工业园区投资分析84一、一般工业园投资分析84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与运营分析90第三节专业园区投资分析96一、现代农业园区投资分析96二、化工产业园投资分析108三、汽车产业园投资分析116四、食品产业园投资分析126五、物流园区投资分析131六、创意产业园区投资分析143七、总部经济园区投资分析157第五章中国产业园区竞争排名比较分析161第一节产业园区竞争综合排名分析161一、综合指标排名产业园区总体状况分析161二、综合指标排名产业园区区域状况分析162三、综合指标排名产业园区类别状况分析164第二节具体细分指标排名情况分析165一、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指标排名分析165二、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指标排名分析166三、产业园区产业合作指标排名分析167四、产业园区公共服务指标排名分析168五、产业园区社会发展指标排名分析169第三节产业园区区域排名情况分析170一、东部地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竞争力排名分析170二、中部地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竞争力排名分析177三、西部地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竞争力排名分析183第四节产业园区类型排名情况分析189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排名分析189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排名情况分析199第五节产业园区竞争排名情况总结分析203一、五大类指标得分均值与变异系数比较203二、五大类指标得分均值以上产业园区分布特点204三、各类指标排名均值以上产业园区汇总205第六章中国重点省市产业园布局与产业规划方案208第一节北京市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208一、北京市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208二、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208三、北京城市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211四、北京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212五、北京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214六、北京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219第二节上海市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220一、上海市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220二、上海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221三、上海城市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222四、上海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222五、上海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224六、上海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230第三节天津市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231一、天津市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231二、天津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232三、天津城市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233四、天津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236五、天津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239六、天津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246第四节重庆市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247一、重庆市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247二、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247三、重庆城市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248四、重庆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248五、重庆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251六、重庆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263第五节江苏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264一、江苏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264二、江苏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265三、江苏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265四、江苏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266五、江苏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267六、江苏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273第六节浙江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274一、浙江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274二、浙江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275三、浙江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276四、浙江省产业园区布局及规划278五、浙江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280六、浙江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284第七节广东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286一、广东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286二、广东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286三、广东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287四、广东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290五、广东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291六、广东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298第八节山东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299一、山东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299二、山东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300三、山东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301四、山东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301五、山东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302六、山东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308第九节福建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309一、福建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309二、福建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310三、福建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310四、福建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311五、福建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315六、福建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319第十节湖北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320一、湖北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320二、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321三、湖北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321四、湖北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322五、湖北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322六、湖北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325第十一节湖南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325一、湖南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325二、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326三、湖南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327四、湖南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327五、湖南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328六、湖南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332第十二节江西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332一、江西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332二、江西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333三、江西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334四、江西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335五、江西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335六、江西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338第十三节河北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340一、河北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340二、河北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341三、河北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342四、河北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343五、河北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344六、河北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349第十四节辽宁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352一、辽宁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352二、辽宁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353三、辽宁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353四、辽宁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354五、辽宁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355六、辽宁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359第十五节山西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359一、山西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359二、山西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361三、山西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361四、山西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362五、山西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363六、山西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367第十六节四川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368一、四川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368二、四川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369三、四川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370四、四川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370五、四川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372六、四川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383第十七节内蒙古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384一、内蒙古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384二、内蒙古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385三、内蒙古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386四、内蒙古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387五、内蒙古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389六、内蒙古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393第十八节安徽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394一、安徽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394二、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394三、安徽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394四、安徽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395五、安徽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397六、安徽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402第十九节黑龙江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404一、黑龙江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404二、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404三、黑龙江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405四、黑龙江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405五、黑龙江省产业园区细分市场投资分析408六、黑龙江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410第二十节贵州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412一、贵州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412二、贵州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413三、贵州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413四、贵州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414五、贵州省产业园区细分领域投资分析415六、贵州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417第二十一节云南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419一、云南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419二、云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420三、云南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421四、云南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424五、云南省产业园区细分领域投资分析425六、云南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429第二十二节河南省产业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430一、河南省产业园经营情况分析430二、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432三、河南省产业发展环境及方向432四、河南省产业园区布局与规划434五、河南省产业园区细分领域投资分析434六、河南省产业园区发展机遇分析437第七章中国领先产业园区经营状况分析439第一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营分析439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439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441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442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443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444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445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446第二节联东U谷北京金桥产业园经营分析447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447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447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448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448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449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450第三节中国五矿(营口)产业园经营分析451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451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451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451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455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456六、营口市铝产业招商引资平台461第四节天安广州番禺节能科技园经营分析462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462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462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463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463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464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467第五节津通(常州)国际工业园经营分析468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468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468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468四、园区发展战略规划469五、园区公共服务平台469第六节上海国际汽车城经营分析470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470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470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471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471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472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472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473第七节固安工业园经营分析474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474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475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476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476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477六、园区招商引资分析478第八节深港中海信科技园经营分析479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479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479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480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480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480六、园区招商引资分析481第九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经营分析482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482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482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483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484五、园区公共服务平台487六、园区招商引资分析487七、园区发展战略规哈487第十节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经营分析491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491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491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492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494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495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495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496第十一节上海多媒体产业园经营分析497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497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497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498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499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500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501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501第十二节苏州工业园区经营分析502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502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502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503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504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504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506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506第十三节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营分析507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507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507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508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509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510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510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512第十四节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经营分析512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512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513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513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515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516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516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517第十五节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营分析517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517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518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518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519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519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520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521第十六节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营分析521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521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521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521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522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522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523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523第十七节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营分析524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524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524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525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525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528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528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528第十八节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营分析529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529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530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530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531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531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531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531第十九节山东德州经济开发区经营分析532一、园区基本情况简述532二、园区发展规模分析532三、园区产业布局经验533四、园区优惠政策解析534五、园区发展战略规划534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534七、园区招商引资分析535第八章中国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策略与建议536第一节园区招商引资资金来源渠道分析536一、招商引资产业资本渠道分析536二、招商引资商业资本渠道分析536三、资源、政策招商向资本招商转变537四、重资产招商向重知识、技术招商转变538五、政府主导招商向政企研联合招商转变538第二节园区招商引资风险与规避措施539一、招商引资风险来源分析539二、国外招商引资风险规避经验借鉴540三、对我国招商引资风险的启示541第三节中国园区招商引资路径与典型模式542一、国内招商引资方式及路径542二、国内招商引资的典型模式547三、主要招商引资模式对比分析555四、中国招商引资成功案例分析558第四节产业园区项目包装推广方案561一、产业园区品牌的价值561二、产业园区品牌营销现状562三、园区品牌营销策略分析563四、产业园区品牌营销建议565第九章中国产业园区发展前景与招商引资建议566第一节产业园区发展环境分析566一、产业园区建设政策环境566二、产业园区建设经济环境582三、产业园区建设社会环境589第二节产业园区创新发展前景590一、产业园区投资机会分析590二、产业园区创新招商路径591三、产业园区创新规划理念592四、产业园区创新盈利模式592五、产业园区发展前景分析592第三节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建议593一、产业园区开发主要问题593二、产业园区运营管理建议595三、产业园区项目申报建议596四、产业园区细分领域投资建议598第十章2021-2026年产业园区前景及趋势预测607第一节产业园区“十三五”规划研究607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 “十三五”发展规划607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607第二节2021-2026年产业园区市场发展前景610一、2021-2026年产业园区市场发展潜力610二、2021-2026年产业园区市场发展前景展望611三、2021-2026年产业园区细分行业发展前景分析611第三节2021-2026年产业园区市场发展趋势预测616一、2021-2026年产业园区行业发展趋势616二、2021-2026年产业园细分市场发展趋势618第十一章2021-2026年产业园区投资价值评估分析623第一节产业园区的盈利环节与模式623一、园区盈利的背景与意义623二、园区盈利环节与模式分析623三、提升园区盈利能力的对策建议625第二节2021-2026年产业园区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626一、有利因素626二、不利因素628第三节2021-2026年产业园区行业投资价值评估分析629一、行业投资效益分析629二、产业发展的方向分析629三、投资回报率比较高的投资方向632四、新进入者应注意的障碍因素633第十二章2021-2026年产业园区投资机会与风险635第一节产业园区投资形势分析635一、产业园区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635二、全国兴起产业园投资热潮641三、高新区转型下的投资机会分析641第二节产业园区建设融资分析642一、企业融资模式642二、项目融资模式643三、其他融资模式644第三节2021-2026年产业园区投资机会646一、产业园投资吸引力646二、产业园增长动力分析647三、产业园区域投资潜力分析648第四节2021-2026年产业园区投资风险及防范648一、市场风险648二、经营风险649三、政策风险649四、人才技术风险650第五节中国产业园区行业发展建议650一、产业园区未来发展方向650二、产业园区主要投资建议651三、中国产业园区融资分析654第十三章2021-2026年产业园区面临的困境及对策656第一节产业园区发展的问题及对策656一、产业园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656二、中西部产业园区面临的困扰分析656三、低碳产业园建设大跃进亟需规范化657四、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原则及思路662五、城市产业园的定位策略与模式选择671六、我国各类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的思路675第二节产业园区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78一、产业园区规划存在的问题678二、产业园区的规划对策分析679第三节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困惑及对策680一、发展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困惑680二、发展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对策681第十四章2021-2026年我国产业园区运营策略分析684第一节产业园主要投资模式684一、产业园开发模式684二、主体企业引导模式684三、产业地产商模式684四、综合运作模式685第二节产业园建设融资渠道分析685一、产业园建设行业发展的难题:资金与管理685二、资金与管理产业地产的资本特点687三、目前国内主要融资渠道688四、多元化的融资发展方向分析689第三节提升产业园投资环境竞争力的对策措施691一、促进产业集群方面691二、完善生产要素方面692三、拓展需求条件方面692四、主导企业发展方面693五、品牌营销推广方面693第四节产业园运营建议695一、运营策略建议695二、投资策略建议700

惨惮之疾

产业前瞻|国内外经典产业园案例,及其成功关键因素解读!

作为园区工作者,最基本的就是要了解园区,读懂园区。今天我们给大家科普一下:产业园区的分类;园区发展中常遇的困局;以及经典案例中的成功园区都是如何破局的。图片来源:google.com本篇想让产业园工作者了解——产业园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并以此借鉴。重点内容包括:1、产业园的基本概念,和大致分类;2、产业园项目全流程,及发展困局;3、国内外经典产业园案例,及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解读。(全文较长,满满干货,建议先收藏后阅读。)01宏大概念下的聚焦分类“产业园”是一个很宏大的概念,一般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这种特殊区位环境已经由1978年1.0的结构单一产业园区,跨越过了1990年2.0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和2001年3.0的综合型产业园,发展为2011年至今的4.0产城融合的复合型园区。从1979年蛇口工业区打响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的第一炮,我国工业园到产业地产已经走过了40多年。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产业园区的特点是:能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按不同的角度,产业园区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根据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产业园区的常见类型有: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总部基地、物流园区、生态农业园区等。图片来源:蒜泥科技02国内产业园区的发展困局要想成功,先得避坑。在一个产业园项目的全流程里,往往涉及到:产业地产开发、产业规划和定位、产业招商和运营等一系列复杂而又庞大的环节。图片来源:蒜泥科技由于流程过于复杂和庞大,从定位、规划、执行、落地各个环节把控不易,所以稍一疏漏就会出现“有企业、没产业”,或者“有产业集聚,但产业与产业之间缺乏关联度、甚至没有关联度”,使区域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概括起来,国内产业园发展的困局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产业定位不清园区化成为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但就怕园区化仅仅是解决了产业集中或集聚的问题。比如,许多园区盲目发展,缺乏功能分区,专业化分工不明确。产业园区主导产业种类太多,范围太广,缺乏突出的产业优势,总体产业定位不清,不利于资源的集中配置,所以主导产业的主导作用淡化,不能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2、产业链多而短,产业关联度不高国内成功的产业园区,无一例外都有良好的产业定位和协调的主辅产业关系。正面案例比如,上海张江科技园突出发展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又集中在集成电路和软件领域。园区内芯片设计公司、硅片制造公司、光掩膜和封装测试企业,以及相关的配套和设备供应公司,使园区能够形成集成电路产业链。也就是说,成功的产业园区,要求区域内各个企业间的关联性和相互渗透性要非常强。产业园需要适当引进上下游产业,促使园区内形成有效的产业链,产生企业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只有这样,园区才能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3、技术创新严重不足许多产业园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群比例太低,比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重化工业产业。具体来说,宏观上园区引入的企业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能力不足;微观上园区本身对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支持力度不够,技术原创性差,导致产业结构总体层次、水平低,缺乏竞争力。4、产业配套、外围服务业薄弱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产业园要发展产业集群,注重核心产业本身。与此同时,还要关注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甚至娱乐、生活等外围服务业的发展。比如,4.0产业园区在空间规划上,相比3.0代产业园区,除了厂房、办公楼、商务酒店等产业及商务需求的建筑以外之外,商业、学校、医院等生活配套的产业载体共生出现,在功能和服务上都能够更加契合当前产业园区需求,对于企业发展和人才吸引都有更大帮助。4.0产城融合的产业园更注重园区“生态产业体系的构建”,努力打造汇聚住宅区、商业街、办公楼、休闲区、娱乐于一体的,园区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具有活力、多元化的创新生态综合体。这是产业园区发展的方向,也是必然的未来。图片来源:google.com03国内外经典产业园案例及成功的关键因素那么,国内外有哪些经典产业园案例,可以拿来让产业园工作者借鉴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呢?我们举例说明。国外经典产业园案例[首尔数字媒体城“DMC”]图片来源:google.com项目简介首尔数字媒体城总建面56万平米,以传媒娱乐为主题,集合研发、生产、销售、培训等,形成数字媒体完成的产业链体系。成功关键因素市政府的开发、推广,以及首都的区位优势促使媒体城能够有效地整合区域资源,成为其成功运营的最关键因素。慎重的开发:1997年规划到2002年开始建设经历5年,2010完工共经历13年;具有前瞻性的定位:产业园锁定数字媒体产业(IT、数字),是城市乃至国家的主导产业;拥有强大的产业技术人员:2001年韩国拥有4000万高级技术人员,且该行业的从业人员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的大力投资和支持;优越的区位条件:位于首都,离机场10分钟。[东京杉并动画产业中心]图片来源:google.com项目简介东京杉并动画产业中心:动漫产业积聚地,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成熟的制作、宣传与销售网络,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东京杉并区位于东京西郊,以文化博物馆为核心,聚集日本17%的动漫产业。中心的主要设施:成功关键因素政府在规划、展览、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加速了杉并动画产业中心的成型。图片来源:.com[澳洲昆士兰文化创意产业园“CIP”]图片来源:google.com昆士兰创意产业社区:全球第一个以“创意社区”理念打造的新都市主义社区经过7年多的建设,澳洲昆士兰CIP发展成集教育培训、研发中心、产业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意产业园,是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典范之一。经过几年发展,昆士兰创意产业园区已经拥有众多创意设计公司、研发机构等,园区内汇聚了印刷媒体、视觉表演艺术、音乐创作和出版、新媒体、广播电子媒体和电影、传统艺术活动等创意产业。成功关键因素在CIP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群聚理论起了主导作用,不断向主要的投资者(包括政府和租户)推销园区理念和价值。创意产业园的形成与成功是在昆兰省三大议事日程“教育振兴、城市改造和政府‘智慧之州”规划”相融合和聚集的大背景下实现的。CIP是澳大利亚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第一个由政府与教育界共同为发展创意产业而合作的项目。国内经典产业园案例【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图片来源:google.com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作为上海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成为国内最具活力和创新能力的产业基地之一。整个基地以低密度产业聚集区为主,成为动漫、网游、影视后期制作及设计类创意产业滋生的土壤。成功关键因素园区内构建技术性公共服务平台和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政府给予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和产业链的形成。浦东新区政府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推动张江文化科技创业产业基地的快速成长。2005年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浦东新区扶持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上海市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文化科技创意企业(机构)认定办法(试行)》和《浦东新区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试行)》,专门为基地解决各类问题。小结:产业园区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空间,正在逐渐兴起。作为一种新型的地产项目模式,产业园区在推动企业加速孵化、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产业园区项目看起来很美,园区运营看起来很风光,但想要一个园区项目真正成功,必须艰难地跨过几道坎:观念(即定位)、资金、人才、选址、拿地、招商、政府关系、社会资源。而聚焦在园区运营上,要求运营工作人员必须与当地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商会、金融机构、建筑企业、设计单位、媒体、研究机构以及其它合作竞争性园区保持互动和活跃,才能有利于招商、有利于建设、有利于融资、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园区品牌和社会形象。>>>想获取更多产业园经典案例,请持续关注!后续将持续更新清华科技园、北京中关村、武汉光谷等产业园区的规划和运营案例详解。

达有三必

2020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集群化趋势明显「组图」

伴随“文化强国”战略提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迎来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性、大容量的就业机会和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等特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并提到了战略性高度。我国自2011年正式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以来,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不断增长。十九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成了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2012-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据测算,2019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1449亿元,占GDP比重的4.18%。文化创意产业强劲的势头,不仅为我国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而且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以北京市为例,自2006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文创产业以来,14年间,北京市的文创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增长态势,从2004年6.4%提升到2018年近10%,位居全国首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1月至5月,北京市文创产业收入为4502.3亿元,受疫情影响,与同期相比出现短暂下滑,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伴随着疫情的好转和客流量的逐步恢复,北京文化产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高质量发展程度较低 强势梯队省份少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9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和文化消费指数,通过聚类分析,各省份被自动分为“强势、普通、弱势”三个梯队。其中大部分省份位于普通或者弱势梯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程度仍不高,处于要素投入大、价值产出小的不均衡状态。在“强势”梯队中北京、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分列全国文化高质量发展指数总分的前五位,山东、福建、湖南、四川、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紧跟北上广等地分列六到十位,河南、安徽、天津、河北等省市或将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潜力股。中国人民大学 图表3:2019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聚类分析 从综合指数来看,北京凭借文化产业影响力和驱动力的优势依旧处在第一的位置;浙江在文化产业生产力和驱动力方面表现均衡,排名第二。东部地区最发达 区域间差距不断缩小从区域对比来看,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是2010-2019年十年来,差距在不断缩小。从2010、2018东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对比可以看出,驱动力指数的差距缩小最多,其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高度重视产业发展,也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政策,来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2010-2019年十年里,中西部地区的湖南和四川多次进入全国前十。原因在于湖南在广播电视、出版发行、文化旅游、卡通动漫等领域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文化湘军,而四川则充分发挥了重点文化产业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出版发行产业、影视产业、演艺娱乐产业和印刷复制产业,重点培育动漫游戏产业、创意设计产业,形成了“5+2”的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 六大集群各有特色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各地均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各区域的中心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以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环渤海和长三角等东部地区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极。此外,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陕西、云南也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和产业基础。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已初步形成了六大集群,并且各具特色,具体如下表所示: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域发展模式与产业整体规划研究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驚魂島

2020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集群化趋势明显

伴随“文化强国”战略提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迎来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性、大容量的就业机会和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等特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并提到了战略性高度。我国自2011年正式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以来,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不断增长。十九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成了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2012-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据测算,2019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1449亿元,占GDP比重的4.18%。文化创意产业强劲的势头,不仅为我国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而且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以北京市为例,自2006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文创产业以来,14年间,北京市的文创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增长态势,从2004年6.4%提升到2018年近10%,位居全国首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1月至5月,北京市文创产业收入为4502.3亿元,受疫情影响,与同期相比出现短暂下滑,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伴随着疫情的好转和客流量的逐步恢复,北京文化产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高质量发展程度较低强势梯队省份少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9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和文化消费指数,通过聚类分析,各省份被自动分为“强势、普通、弱势”三个梯队。其中大部分省份位于普通或者弱势梯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程度仍不高,处于要素投入大、价值产出小的不均衡状态。在“强势”梯队中北京、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分列全国文化高质量发展指数总分的前五位,山东、福建、湖南、四川、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紧跟北上广等地分列六到十位,河南、安徽、天津、河北等省市或将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潜力股。中国人民大学图表3:2019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聚类分析从综合指数来看,北京凭借文化产业影响力和驱动力的优势依旧处在第一的位置;浙江在文化产业生产力和驱动力方面表现均衡,排名第二。东部地区最发达区域间差距不断缩小从区域对比来看,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是2010-2019年十年来,差距在不断缩小。从2010、2018东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对比可以看出,驱动力指数的差距缩小最多,其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高度重视产业发展,也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政策,来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2010-2019年十年里,中西部地区的湖南和四川多次进入全国前十。原因在于湖南在广播电视、出版发行、文化旅游、卡通动漫等领域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文化湘军,而四川则充分发挥了重点文化产业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出版发行产业、影视产业、演艺娱乐产业和印刷复制产业,重点培育动漫游戏产业、创意设计产业,形成了“5+2”的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六大集群各有特色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各地均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各区域的中心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以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环渤海和长三角等东部地区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极。此外,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陕西、云南也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和产业基础。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已初步形成了六大集群,并且各具特色,具体如下表所示: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域发展模式与产业整体规划研究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人犹效之

“匠心”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锦和商业今日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来源:证券日报本报记者 刘会玲4月21日,2020年的资本市场再添新成员,上海锦和商业经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和商业”)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603682”,锦和商业本次公开发行新股9450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为7.47亿元。持续探索城市更新锦和商业成立于2007年,总部位于上海市,是一家主要从事产业园区、创意产业园区的定位设计、改造和运营管理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运营商。其经营模式包括承租运营、参股运营及受托运营,其中承租运营是其主要运营模式,公司通过对具有租赁价值提升空间的既有建筑(群)进行承租并加以重新市场定位和设计,从而提升其使用价值并获得相应的租金收入和物业管理收入等。据了解,目前锦和商业共承租运营项目24个,可供出租运营的物业面积约53万平方米,参股运营项目2个,受托运营项目2个,整体项目数量、面积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中,公司以“越界”品牌为代表的创意产业园区已逐步得到了政府、文化创意产业类客户等各方的认可,“越界”商标更是连续多次被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上海市著名商标。锦和商业所运营的园区定位于创意产业,即通过整合城市老旧物业资源并加以改造从而助力城市更新。据相关人士分析,“伴随着大众对高质量经济发展追求的提升,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加快了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的转变。”自成立以来,锦和商业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精准地抓住了国家政策和市场机遇。据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众多园区的平均出租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从公司营业收入看,2016年-2019年,锦和商业营业收入分别为5.30亿元、6.44亿元、8亿元和8.22亿元,呈逐年递增态势。高端定位构筑品牌护城河自2008年起,国务院等政府部门陆续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等相关政策,以加强和改进土地规划计划调控,并在年度土地供应方面适当增加服务业发展用地。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鼓励下,锦和商业在保证创意产业园开发、建设及营运的同时,也提高了城市存量建筑资源的使用效率,继而加快了引领城市更新浪潮的步伐。锦和商业方面表示,未来市场对运营商的综合专业实力、运营经验的考核要求将不断攀升,加之客户对办公环境、配套设施及园区氛围的审美体验亦在稳步提升,行业门槛及进入壁垒将逐年持续加高。而锦和商业深耕该领域十余年,在园区物业价值的发现、挖掘和提炼上均具备独特的优势。作为上海市产业园区品牌开发建设的运营机构,近年来锦和商业凭借其高端化的市场定位、突出的业务统筹整合能力及完整的全价值链服务体系,打造了一个个别具一格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其中,公司运营的多个项目被认定为“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等,在市场上备受赞誉。锦和商业表示,在产业东风劲吹之时,公司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无疑将助推企业进入发展加速阶段。公司指出,伴随着客户对创意产业园区品牌关注度的逐步提升,后续公司将进一步扩张运营管理园区的规模,并不断提升园区运营的服务能力,力争成为中国城市更新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领先的商用物业服务运营商,并砥砺于引领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编辑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