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1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分析皆原于一

2021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技术创新是医药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也守护着人类生命与健康。从全球药品销售额来看,创新药占80%,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创新药的价值也将继续主导全球药品市场。经历了代理、仿制、追赶阶段的中国制药在2019年迎来了令人欣喜的“创新”崭新纪元。受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创新药又继续在我国有了新的发展。市场规模由于药品创新研发具有投入多、周期长及风险高等特点,过去,中国药企多以生产仿制药为主,研发意识与创新能力均显薄弱。伴随相关部门在加强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中国创新药行业逐步发展起来。数据显示,2015年-2019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规模从1137亿美元增长到132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9%。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1年创新药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467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未来发展趋势1.医药服务外包行业的兴起中国创新药生产企业长期面临研发实力不足、营销能力有限以及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等困境,限制了其长远发展。医药外包组织(包括医药CRO、医药CMO及医药CSO)有助于解决上述痛点,促进中国创新药行业良性发展。2.干细胞治疗持续发力作为世界前沿科技,干细胞治疗是一项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多种重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如糖尿病(足)、溃疡性结肠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干细胞治疗已是国家重点鼓励的创新药领域。截至到2019年6月,中国相继有7款干细胞新药被CFDA正式受理,其中,有3款干细胞新药IND获得临床默示许可。未来,中国干细胞治疗领域研究进展加速推进,审评效率不断提升,监管路径逐渐清晰,干细胞治疗临床转化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3.DTP药房或将下游终端的主力军“医药分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简称“新医改”)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改变以药养医现状的重要举措。“医药分开”的目的是建立药品流通竞争机制,切断医院、医务人员与药品营销商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建立诊疗和用药分开运行的体制机制。DTP药房的出现为处方药提供了流通渠道,同样也是医院压力的泄洪通道。相较普通零售药店,DTP药房能够给予持处方患者更专业的指导意见,利于患者病症的治愈,同时DTP药房承担了部分慢病管理职能,为医院提供了一定附加价值。未来,伴随“零加成”、医药分开及两票制等系列政策层层推进,DTP药房利用其固有优势不断扩张,提高服务能力,DTP药房或将取代公立医疗机构成为创新药的主要销售终端。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勐垅沙

全国各省市创新药行业“十四五”发展思路汇总分析(图)

中商情报网讯:创新药物是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药物。相对于仿制药,创新药物强调化学结构新颖或新的治疗用途,在以前的研究文献或专利中,均未见报道。 随着我国对知识产权现状的逐步改善,创新药物的研究将给企业带来高额的收益。创新药物研究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国家(2006-2020)的中长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专门有“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目的是创制一批对重大疾病具有较好治疗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降低对国外新药的依赖。国家政策利好支持中国对于医药创新发展不断给予政策支持,进一步引导医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医药行业创新。鼓励创新的同时,国家加速推进固体口服制剂的一致性评价,另外注射剂一致性评价也即将开始,一致性评价为后续的带量采购打下基础,目前国家集采已经进行到第三次,预计2021年将开始第四次,同时注射剂的集采后续也将启动。国家集采大幅压低仿制药价格,倒逼药企转型创新研发。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在加强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中国创新药行业日益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137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4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3%。中商产业研究预测,2021年创新药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467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创新药申报数量呈上升趋势从上市情况来看,数据显示,我国国内创新药申报数量呈上升趋势。至今为止,国内化学创新药和生物制品数量均呈现增长趋势,2019年化学创新药申报数量为12个,生物制品创新药申报数量为37个。2020年数据截止至12月4日,化学创新药申报数量为18个,生物制品创新药申报数量为33个。数据来源:医药创新促进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创新药临床试验项目逐年增长从临床试验项目数量看,我国创新药临床试验项目数量从2016年的3367个增长至2020年的13862个。2016年到202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42.4%,说明我国对创新药物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企业的研发投入逐渐加大,从而助力国内创新药市场的蓬勃发展。数据来源:药智网、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全国各省市十四五规划中创新药产业相关发展建议在中国十四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纲要中提到,完善创新药物、疫苗、医疗器械等快速审评审批机制,加快临床急需和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促进临床急需境外已上市新药和医疗器械尽快在境内上市。全国各地积极促进创新药行业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了全国各省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纲要中有关创新药行业发展相关内容,以供参考: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十四五时期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的故事

2021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分析(图)

中商情报网讯:技术创新是医药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也守护着人类生命与健康。从全球药品销售额来看,创新药占80%,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创新药的价值也将继续主导全球药品市场。经历了代理、仿制、追赶阶段的中国制药在2019年迎来了令人欣喜的“创新”崭新纪元。受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创新药又继续在我国有了新的发展。市场规模由于药品创新研发具有投入多、周期长及风险高等特点,过去,中国药企多以生产仿制药为主,研发意识与创新能力均显薄弱。伴随相关部门在加强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中国创新药行业逐步发展起来。数据显示,2015年-2019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规模从1137亿美元增长到132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9%。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1年创新药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467亿美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未来发展趋势1.医药服务外包行业的兴起中国创新药生产企业长期面临研发实力不足、营销能力有限以及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等困境,限制了其长远发展。医药外包组织(包括医药CRO、医药CMO及医药CSO)有助于解决上述痛点,促进中国创新药行业良性发展。2.干细胞治疗持续发力作为世界前沿科技,干细胞治疗是一项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多种重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如糖尿病(足)、溃疡性结肠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干细胞治疗已是国家重点鼓励的创新药领域。截至到2019年6月,中国相继有7款干细胞新药被CFDA正式受理,其中,有3款干细胞新药IND获得临床默示许可。未来,中国干细胞治疗领域研究进展加速推进,审评效率不断提升,监管路径逐渐清晰,干细胞治疗临床转化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3.DTP药房或将下游终端的主力军“医药分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简称“新医改”)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改变以药养医现状的重要举措。“医药分开”的目的是建立药品流通竞争机制,切断医院、医务人员与药品营销商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建立诊疗和用药分开运行的体制机制。DTP药房的出现为处方药提供了流通渠道,同样也是医院压力的泄洪通道。相较普通零售药店,DTP药房能够给予持处方患者更专业的指导意见,利于患者病症的治愈,同时DTP药房承担了部分慢病管理职能,为医院提供了一定附加价值。未来,伴随“零加成”、医药分开及两票制等系列政策层层推进,DTP药房利用其固有优势不断扩张,提高服务能力,DTP药房或将取代公立医疗机构成为创新药的主要销售终端。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砂器

创新药行业深度报告:双抗,下一代抗体药物

(报告出品方/作者:平安证券,叶寅、黄施齐)一、 大多双抗药物仍处于早期临床,近年有望迎来收获期1.1 历经 60 年发展,双抗技术已逐步成熟天然抗体是由两条重链(H 链)和两条轻链(L 链)的氨基酸组成的四聚体,含两个相同的结合抗 原位点的 Fab结构域以及一个 Fc 结构域,靶向单一抗原表位。而双特异性抗体(BsAb)则是通过 化学偶联、重组 DNA 或细胞融合的方式,将 2个不同的 H链和 2个不同的 L链组合,从而可以同 时特异性结合两个不同抗原表位的人工抗体。自概念首次被提出,双抗技术至今已发展了 60年。随 着基因工程和抗体工程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突破,双抗的研发和生产日益成熟。1.2 双抗药物已出现超 20 亿美元收入的重磅品种目前已获批上市的三款产品分别为 Removab、Blincyto 和 Hemlibra。其中,Removab 作为全球首 个商业化的双抗药物,因销售不佳及副作用等原因于 2017 年退市。而 Blincyto和 Hemlibra两款双抗药物技术相对更成熟,在临床上也展现了较好的疗效,因此自上市 后一直保持放量,2020 年分别实现 3.79 亿美元和 21.90 亿瑞郎(约24.44 亿美元)收入。从放量速度来看,Blincyto 的放量速度相对较慢,上市后的年复合增速约为 138%,可能是由于 Blincyto 半衰期仅 2 小时,患者需要频繁给药,因此虽然疗效显著但与其他现有疗法相比依从性更 差所致。而 Hemlibra 上市后的年复合增速超过 300%,并于上市第三年成功突破 20 亿美元销售额 大关,成为重磅品种,主要是由于 Hemlibra相比血友病传统疗法在给药便利性和疗效上均有所提升 所致:与现有血友病每周注射三次的治疗方式相比,Hemlibra仅需每周甚至每两周注射一次,显著 提高患者依从性;同时,Hemlibra疗效提升较为显著,还可以避免耐药性出现,因此部分取代了传 统疗法,实现快速放量。伴随双抗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研的双抗药物也进一步改善了用药周期 和副作用的问题,未来有望产生更多重磅品种。1.3 肿瘤领域热度最高,未来 3-5 年有望迎来上市爆发期由于双抗相比单抗在成本、副作用和疗效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因此被视为第二代抗体疗法,近年 发展迅速,成为了癌症、炎症、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病等许多疾病治疗的开发热点。此外,双抗还 具有能够靶向过去“不可成药”靶点的潜力。近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杂 志上发布最新研究,成功开发出靶向 RAS 和 p53突变体的双抗,这两个靶点在传统小分子药物领域 很难被有效靶向,而双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治疗潜力得到进一步验证。根据药渡数据库显示(不完全统计),全球目前有 218款双抗药物处于临床及临床前阶段。从适应症 来看,超过 80%的管线集中在肿瘤领域,其中实体瘤赛道较为热门。从研发阶段来看,在研管线中,有 157 个已经进入临床阶段,其中大多数处于临床 I 期阶段。伴随 研发逐步推进,未来 3-5 年将有望迎来双抗药物上市井喷。从国内外进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双抗研 发相比国外起步较晚,因此目前我国大部分管线主要集中在临床前阶段。现在进入临床 III 期的双抗药物一共有 8款,其中 1款由国内企业自主开发,是康宁杰瑞的 KN-046。 而进入 III 期双抗药物数量最多的公司是 Roche,共有 3 款药物。1.4 双抗近年成为管线合作的热门投资方向从目前企业的布局情况来看,国外企业由于起步较早,因此双抗研发管线较为丰富。拥有最多双抗 研发管线的企业是 Roche,Amgen 和 Janssen 紧随其后。国内企业方面,拥有较多双抗药物布局 的企业主要有康宁杰瑞、康方生物、信达生物和友芝友等。除了自主研发外,为快速抢占赛道,国内外各大企业也通过合作研发以及授权引入等方式对双抗管 线进行布局。二、 双抗作为第二代抗体药物有望填补治疗空白由于双抗是人工构建的功能性抗体,虽然相比单抗有更多优势,但其设计和生产相比天然抗体存在 更多难点。双抗主要通过将 2个不同的 H链和 2个不同的 L链组合而成,这种随机组合方式可以产 生 16种不同的组合,而其中仅有 12.5%的产品具有所需的双重特异性,很难从中分离出目标组,这 一问题被称为“链错配问题”。双抗的研发主要是围绕如何在有效组合 2个不同抗原识别位点的同时 提高目标抗体均一性和产量开展合理的结构设计。2.1 双抗结构分为全长型和片段型,技术平台各有千秋根据结构特征,双特异性抗体可以大致被分为 2类,分别为不含 Fc 片段的双特异性抗体(非 IgG样双抗,片段型双抗) 和含有 Fc 片段的双特异性抗体(IgG 样双抗,全长型双抗)。IgG 样双抗和非 IgG 样双抗的主要是区别为是否有与天然的 IgG 相似的结构和分子量,其中, 是否含有 Fc 区域是导致这两个类型双抗产生生物活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IgG 样双抗(有 Fc 部分):具有 Fc 介导的效应功能,如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ADCC) 、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作用(CDC) 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吞噬作用(ADCP),可 以进一步加强双抗的肿瘤杀伤能力,具有较高免疫原性。IgG 样双抗由于具有较大分子量以及 能够通过结合 Fcγn参与循环利用,因此具有较长的血清半衰期。此外,IgG样抗体的工艺较 为成熟,并且 Fc 部分有助于提高抗体纯化的溶解度和稳定性,生产相对便利。非 IgG样双抗(缺乏 Fc 部分):仅通过抗原结合力发挥治疗作用,免疫原性较低,安全性相对 较高。由于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可渗透到肿瘤组织,因此具有更强的治疗效果。然而,非 IgG 样双抗的血清半衰期非常短,已上市的 Blincyto半衰期仅为 2小时,而单抗药物的半衰期通常 超过 100 小时。此外,非 IgG 样双抗CMC 工艺较为复杂。2.1.1 IgG 样(全长型)双抗技术开发旨在解决错配问题IgG 样双抗分子设计时利用整个 IgG 结构作为骨架,构建一个具有双特异性或者多特异性的二价或 多价抗体,由于具有跟天然抗体一样的结构,CMC工艺更成熟,且体内分布行为更好预测。从结构 来看,IgG-like 双抗又可以进一步被分为对称模式和不对称模式。对称 IgG 样双抗具备和天然 IgG 相似的结构和较高的稳定性,不存在错配问题,因此 CMC 相对简单且易于生产;而不对称 IgG 样 双抗具有桥接功能,并且可以通过调节两个抗体的效价进一步调节双抗对两个靶点的亲和力,有望 提高双抗的安全性和特异性,但其生产相对复杂,需要解决重链和轻重链的错配问题。由于 IgG-like 双抗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中的错配问题,各技术平台的设计也主要是围绕如何解决不同重链之间的错配、重链和轻链之间错配开展,逐步形成各自的特色:针对重链之间错配问题杵臼结构(knobs-into-holes,KIH)是最早被提出来用于解决重链错配问题的技术,由Genentech 公司开发。具体方法是利用基因技术将重链 CH3区的体积较小的氨基酸突变为较大氨基酸,形 成突出的“Knobs”型结构; 同时将另一个抗体重链 CH3区较大的氨基酸突变为较小的氨基酸, 形成凹陷的“holes”型结构,从而使两个重链结构可以咬合形成异源二聚体,减少约 90%的 重链错配。目前 KIH 专利保护期已过,多家企业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良衍生出新的技术平台。针对重链和轻链之间错配问题虽然 KIH解决了重链错配问题,在生产中仍然面临轻链错配问题,即两种不同的轻链会与重链 的异源二聚体错配,目标双抗的占比仅从 12.5%提升至 25%。为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Roche 在 KIH 的基础上发展了 CrossMab技术:首先在 Fc 部分设计了 KIH 异源二聚体连结,同时将 其中一个抗体轻重链 Fab部分进行完整或部分交换。从而实现轻链的正确联合,避免在同一宿 主细胞共表达的过程中两种抗体因发生轻链错配而出现一些无功能的 BsAb,产出率提升至 90%。该技术的代表产品为Roche研发的 RG7221和 RG7716,两者均为抗Ang2/VEGF双抗。从天然抗体形成中得到启发Fab臂交换是人体内的 IgG4抗体也会天然发生的一个过程,然而该过程是随机的,可以在两个相同 抗体之间发生。Genmab 对交换机制深入研究后发现,在抗体的 CH3 区引入不对称突变,可迫使 Fab 臂互换反应变为定向的,从而得到高度稳定的异二聚体蛋白,并基于此开发了可以产生稳定双 抗的 DuoBody 技术平台。该技术已实现 1500L 规模的产业化应用,受到广泛关注。Genmab 已与 多个制药公司,包括艾伯维、强生和吉利德等达成合作,利用 DuoBody 共同开发双抗药物。随着双抗研发热度持续提升,目前全球范围内已出现了超过 30个 IgG-like双抗技术平台,部分产品 已进入临床试验。2.1.2 non-IgG-like 双抗技术开发旨在解决半衰期问题非 IgG 样双抗主要是以可变域或 scFvs 为构建骨架,一般没有 Fc 区域,分子量相对 IgG 样双抗更 小,而这也是导致非 IgG 样双抗半衰期短的主要原因:完整的 IgG 抗体分子量约为 150kDa,通过 肝脏被清除;没有 Fc 片段的抗体分子量小于 60kDa,通过肾脏被清除,肾脏清除的速度快于肝脏。 此外,由于没有 Fc 结构,片段型双抗无法参与受体 Fcγn结合介导的循环利用,导致半衰期较短。 因此,各技术平台持续改良提升双抗的半衰期,主要通过融合 Fc 区域以及增加分子量。融合 Fc 结构区Amgen公司开发的 BiTE 是非 IgG样双抗中最早拥有上市品种的技术平台,主要是将一个抗体 的scFv与另一个抗体的scFv通过合理的linker串联成双抗。基于该平台开发的 Blincyto于2014 年获 FDA 批准上市,其使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相比标准化疗延长了一倍,效果显著。然而, Blincyto 的半衰期仅有 2 个小时,患者需要频繁给药,依从性较差,因此上市后的销售表现也 受到影响,2020年仅实现 3.79亿美元收入。为改善半衰期问题,Amgen在 BiTE 平台基础上 发明了 Half-Life Extended(HLE)-BiTE 技术,通过将 Fc 结构融合入 BiTE 结构,大幅改良其 半衰期,从 2小时延长至 44-167 小时。增加分子量,形成多聚体增加分子量使其通过肝脏清除也可以延长半衰期,主要通过串联多个抗体识别区域的方式,构 建“1 + 2”或者“2 + 2”结构。这种方式在增加相对分子质量的同时,还可增强抗体的效应机 制,例如 TandAb。TandAb是由 Affimed 公司利用 ROCK 平台开发的一类四价双抗,该类双抗 包含 4个 Scfv结构,可以同时结合两种抗原并且每种抗原有两个结合位点,具有更高效力,在 研药物包括 AFM24、AFM11、AFM13等。TandAb分子量介于全分子抗体和 BiTE 之间,约为 106kDa,具有比 IgG更短但比 BiTE 更长的半衰期。Affimed 与 Genentech达成了 50亿美元 合作,将利用该平台共同开发更多新型免疫疗法。融合人血白蛋白结构区,与其他分子偶联Nanobody 首先由 Ablynx 公司开发而成,是一种单域抗体,来自于骆驼及羊驼体内的一种缺失 轻链的重链抗体的可变区片段。Nanobody 可以通过接头连接从而实现多特异性结合,其优点 主要是分子小、稳定性高、易于连接,小尺寸使其易于穿过较深的组织并靶向一些正常 IgG抗 体难以靶向的表位。但缺点是半衰期较短。为解决半衰期问题,Ablynx 将 Nanobody 与人血清 白蛋白或白蛋白结合蛋白融合,半衰期可由几个小时延长至 2-3 周。目前 Ablynx 已经与诺华、 诺和诺德、默克、艾伯维、勃林格殷格翰等多家药企达成了合作。目前全球范围内已出现了超过 10 个 non-IgG-like 双抗技术平台,部分产品也已进入临床试验。2.1.3 双抗具体结构的设计还要取决于其靶点作用机制整体来看,双抗的结构形式决定分子的生物学活性。不同靶点双抗或者相同靶点双抗之间的差异性 以及其效果和安全性,主要会被五个结构因素影响,分别为抗体亲和力和效价、Fc 区、几何结构、 连接子和分子量。而这五个结构的选择通常取决于双抗作用机制以及适应症的类型,根据使用靶点 机制的不同,双抗的设计和结构也会有不同考量。2.2 双抗作用机制主要分为四类,有望填补现有疗法的治疗空白按照双抗不同的作用机制来看,双抗的靶点机制主要分为 4 类,分别为细胞桥接、双靶点阻断、免 疫细胞激活、促蛋白复合体生成。双抗的出现有望填补部分目前小分子药物和单抗难以解决的适应症空白。2.2.1 细胞桥接机制展现出相较 CAR-T更好的疗效双抗的一个重要作用机制是介导免疫细胞杀伤肿瘤。机体免疫系统本身就具备免疫监视功能,可以 识别和清除癌变细胞。然而,肿瘤细胞可以通过下调 MHC 分子表达等方式逃逸免疫监视,从而在 体内迅速增殖,形成病灶。双抗具有两条抗原结合臂,可以设计成其中一条与肿瘤靶抗原结合,另 一条与效应细胞上的抗原结合,从而使效应细胞激活,并重新识别、清除肿瘤细胞,与 CAR-T作用 机制有点相似。T细胞和 NK 细胞是较常用效应细胞类型,其中热门的表面靶点是 CD3 和 CD16。 但该机制主要是激活肿瘤浸润 T细胞,因此对“热肿瘤”以及血液肿瘤的效果相对较好。除 CD3外,部分公司选择 PD-1、4-1BB 等免疫靶点,相比之下,CD3 对 T细胞的激活和招募能力 更强,但对双抗平台的研发设计能力要求也较高。已上市的三款药物中,Removab(CD3 x EpCAM) 和 Blincyto(CD3 x CD19)都是使用靶向 CD3的桥接机制。其中 Removab 虽然展现出较好的疗效, 但会产生较严重的副作用,其主要原因是该药即使低剂量给药也会引起 T细胞过度活化,从而诱发 细胞因子快速且剧烈的释放,引发较严重的细胞因子风暴。研究发现,T 细胞的过度活化主要和该 抗体的 CD3 抗体 Fc 介导的免疫效应以及亲和力等因素相关。 因此,为避免出现 Removab 类似的毒副作用,细胞桥接双特异性抗体的设计重点在于选择合理的 CD3 抗体亲和力范围,具有特异性的肿瘤靶点、同时尽可能抑制 Fc 介导的效应功能。Blincyto采用 的是 BiTE 技术,与 Removab 相比去除了 Fc 结构,因此不会引发其他效应细胞活化并进一步激活 细胞因子,降低了 T细胞过度活化风险。此外,Blincyto的 2个抗体均采用 ScFv结构,相比 Removab 的完整 IgG结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CD3亲和力。同时,CD19靶点的特异性较高,而 EpCAM 也 普遍表达于正常细胞,因此 Blincyto 的肿瘤特异性更强,安全性相对较好。为进一步提升安全性,Roche开发了 2:1 TCB 结构的双抗 Glofitamab,通过设计成 2价结合 CD20,单价结合 CD3的结构, 增强双抗的特异性靶向能力,并降低 CD3 亲和力。从临床数据来看,双抗已体现出与单抗相比差不多甚至更好的疗效,CR(完全缓解率)普遍较高。 与目前较为热门的 CAR-T疗法相比,双抗也展现出亮眼的治疗效果,甚至在 CAR-T 治疗失败患者 中也体现出完全缓解的疗效,同时还具备给药方便以及费用低的优势。2.2.2 双靶点信号通路机制有望阻断解决耐药问题同时阻断双信号通路也是双特异性抗体重要靶向机制,常用于肿瘤治疗和自免疫治疗领域。受体酪 氨酸激酶(RTKs)是最大的一类酶联受体,在细胞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其在肿瘤细胞表 面的异常表达会导致肿瘤细胞恶性增生,因此 RTK 抑制剂是肿瘤药的热点开发方向,目前已在治疗 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补偿信号通路或同靶点不同表位之间的同源或异源二聚 体激活细胞内信号进行逃逸或产生耐药性。因此双抗通过同时靶向两个或多个 RTKs 或其配体,可 以减少肿瘤细胞逃逸,克服耐药性,提高治疗效果。在自免疫疾病治疗中该作用机制也较为常见。在肿瘤治疗中,由于部分抗原不止表达于肿瘤细胞,因此该机制可能会杀伤表达相应抗原的正常细 胞,造成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存在脱靶毒性。为减少副作用,需要寻找具备较强特异性的肿瘤 靶点,例如 CD19、CD20、HER2等。此外,为提高效果,这类双抗需要寻找选择具有协同作用的 两个靶点,其设计重点和难点在于调节两个靶点之间的亲和力以及空间距离,使双抗结构能够同时 阻断两个信号通路,达到杀伤效果。该机制下,根据不同靶点选择主要可以被分为三类:补偿通路 阻断、不同表位阻断以及靶向肿瘤生长环境。补偿通路阻断此前强生在 EMSO大会上公布的数据亮眼的 Amivantamab(c-Met x EGFR)属于这个作用机 制。该款双抗被设计为 1+1不对称结构,可以同时阻断 MET和 EGFR两条信号通路,用于治 疗非小细胞肺癌。EGFR 突变的 NSCLC 患者会先使用 EGFR 激酶抑制剂(TKI)治疗,然而 在用药后多数会出现耐药性,目前还没有治疗三代 EGFR抑制剂耐药的药物上市。此外,EGFR 第 20 号外显子插入突变是肺腺癌的一个独特亚群,占所有 EGFR 突变的 9%,该类患者对目 前的 TKI治疗不敏感,无标准治疗。Amivantamab在临床试验中体现出对于奥西替尼耐药患者 和第 20 号外显子插入突变患者的疗效,填补目前仍然空白的适应症,有望成为三代 EGFR 抑 制剂耐药后的治疗选择。从临床结果来看,Amivantamab 联合拉泽替尼的治疗组合能够对奥西替尼耐药的患者产生疗效, 总体反应率(ORR)达到了 36%,临床收益率(DCR)达到 60%,有望为部分耐药以及目前 治疗手段空白的适应症带来更多选择。由于这两个靶点之间的协同作用比较清晰,因此研发热度相对较高,国内外至少 6家企业同时 在推进,其中进度最快的是 Amivantamab,正在开展临床 II期。虽然靶点相同,但各个企业在 双抗设计上有所区别。例如,Amivantamab(强生)通过引入突变减少轻重链错配,而 MCLA-129 (Merus/贝达)通过使用共同轻链减少错配。相比这两款双抗都是单价结合抗原,岸迈生物的 EMB-01 采取了 4 价(2+2)结构,理论上能够加强抗原和抗体的结合能力。不同表位阻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的表达对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和凋亡起到重要调节作用,该 基因的过表达与许多上皮细胞癌症的发生和恶化关系密切,目前在乳腺癌、卵巢癌、胃肠道癌 症和肺癌里都发现了 Her2 过表达的情况。此外,Her2高表达的肿瘤表现出强的转移能力和侵 润能力,对化疗的敏感性也较差。赫赛汀 (曲妥珠单抗) 是一种靶向 HER2 的单抗,能竞争性 结合 HER2受体,阻断下游通路激活。但大部分初始接受赫赛汀治疗有效的病人常在短期内出 现耐药,主要原因是尽管阻断了 HER2 通路,但 HER2 可以和其他家族成员(HER1,3,4)形 成二聚体激活下游通路。帕捷特(帕妥珠单抗)是另一款 HER2单抗,与赫赛汀的结合位点不同,其主要是跟 Her2 蛋白的 CR1 区域结合,阻止 Her2 与其他家族受体形成二聚体,进一步 阻断下游通路。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具备协同效应,其联合疗法在临床上也体现较好疗效。HER2-HER2 双抗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曲妥珠+帕妥珠联合疗法的成功。该类双抗通过同时结合两 个非重叠的 HER2表位,实现对于 HER2信号通路的更完整的阻断。这种独特的设计可形成多 种作用机制,包括双重阻断 HER2信号、增强结合并去除细胞表面的 HER2蛋白、强有力的抗 体效应子功能,提高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等。目前国内在研的主要有康宁杰瑞的 KN026,以及百 济神州与 Zymeworks 合作的 ZW25,类似机制的还有 Merus 的 MCLA-128(HER2 x HER3)。靶向肿瘤生长环境肿瘤的生长需要血管供给营养以及微环境抑制免疫细胞,靶向肿瘤生长必需品也是杀伤肿瘤的 重要机制之一。抗血管生成主要是通过同时阻断两个或多个血管生成的通路,例如 VEGF、 VEGFR2、DLL4 等,来增强抗血管生成的效果,从而使癌细胞缺乏氧气和营养而死亡。目前 比较热门的抗血管生成靶点组合有 VEGF x DLL4,已有三家推进临床,结构各不相同。此外, 肿瘤会通过表达免疫抑制因子(如 TGFβ、CD73)和招募免疫抑制细胞等方式,实现免疫逃 逸。为加强免疫治疗效果,部分双抗被设计用来抑制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细胞杀伤。2.2.3 免疫细胞激活机制改善单药毒性较大及无响应的问题伴随免疫疗法的研发推进,近年以 PD-1 单抗为代表的药物取得突破性进展,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 要手段。然而,免疫检查点单抗药物的临床效果较为有限,患者中的应答率仍然较低。因此,以联 合用药产生的协同效应为理论基础,靶向 2 个免疫细胞表面抗原的双抗药物成为研究热点,旨在加 强免疫细胞肿瘤识别杀伤作用。按照靶点机制,该类双抗可以分为松刹车+松刹车(作用于两个免疫 检查点)、松刹车+踩油门(作用于一个免疫检查点和一个免疫活化靶点)。由于目前多数企业具备相 应的免疫检查点抗体药物研发管线,因此在此基础上设计构建该类双抗速度相对较快。松刹车+松刹车免疫检查点单抗的联合疗法在多个临床实验中已经展现出其强于单药的治疗效果,由于具备理 论基础,该机制成为较为热门的双抗研发方向。与单药的联合疗法相比,双抗的形式有望进一 步提升安全性。例如,此前 CTLA-4抗体伊匹木单抗由于其较大毒性,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受限, 而通过设计高 PD-1 亲和力、低 CTLA4 亲和力的双抗,能够尽量保障药物在促进浸润 PD-1/CTLA4 双阳性淋巴细胞激活的情况下,同时减少 CTLA4 对外周 T细胞的结合,提高临 床安全性。目前国内进度较快的品种主要是 KN-046(康宁杰瑞)和 AK-104(康方生物)。临床数据显示,与联合治疗相比,双抗展现出相似甚至更好的治疗效果,且改善了部分靶点药物单药毒性较大的问题。此外,相比生产两个单药,部分双抗的成本相对更低,患者用药费用也有望进一步下降。而对于单抗治疗失败的患者,双抗也呈现出一定效果,有望成为免疫检查点单抗药物治疗失败或复发患者的选择。免疫活化靶点由于其毒性较大,此前单抗研发较为受阻,而双抗可以使得其激活效应局限于肿 瘤环境,特异性更强,从而在提高病人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同时降低这类治疗中伴随的副作用。 例如科望生物从 Inhibrx 引进的 ES101(PD-L1 x 4-1BB)。4-1BB 作为免疫激活剂单药使用时 会出现较严重肝毒性,该款双抗通过设计成上面是 PD-L1 下面是 4-1BB 的 4 价抗体,使得双 抗要先与 PD-L1 结合产生触合效果,才能激活 4-1BB,保障其肿瘤环境中发挥作用,大幅提高 安全性。I 期临床中,该款双抗也表现出相比使用 4-1BB 单药显著降低的肝毒性。2.2.4 促进蛋白形成功能性复合体利用双特异性抗体两个抗原结合臂可以结合不同抗原的特点,两个抗原结合臂分别结合两种特定蛋 白分子,形成功能性复合体,从而促进完整的级联反应,激活下游通路。利用该种复合体给药,可 以减少机体内排斥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目前已上市的 Emicizumab(凝血因子 IXa x 凝血因子 X)就属于这个机制,用于治疗血友病。血友 病是凝血因子 VIII 缺陷性疾病。FVIII 的作用是活化后把 FX和 FIXa 连在一起,促进 FIXa 对 FX的 激活。Emicizumab被设计为可以同时靶向桥联 FIXa 和 FX,通过模拟替代 FVIII,促进凝血酶的产 生,降低血友病患者的出血率。2.2.5 细胞桥接机制最为热门,国内更多布局免疫目前在研的 218款双抗药物中,大部分属于细胞桥接作用机制,约占 43%。从国内外管线布局情况 来看,我国企业在免疫细胞靶点领域中的布局热度较高,管线数量是全球的一半。从研发格局来看,由于双抗的靶点选择较多,因此研发布局整体呈现分散的态势,尚未形成明显的 竞争格局。其中,几个单抗研发被证实有效的靶点在双抗中也较为热门,包括 CD19、CD20、CD33、 BCMA 等血液瘤靶点,以及 EGFR、HER2、VEGF 等实体瘤靶点。在这些管线中,大部分项目仍处于持续推进的状态,但由于新药研发风险较高,部分项目也出现终 止或失败的情况。2021年 1月 20日,Merck 宣布终止 PD-L1/TGFβ双抗 Bintrafusp alfa(M7824) 的肺癌 III 期临床试验,原因是其疗效难以击败 Keytruda 单药达到临床终点。而此前的单臂临床数 据显示,M7824在治疗 PD-L1阳性 NSCLC患者中,ORR达到 37%,而在 PD-L1高表达的患者群 体(肿瘤细胞 PD-L1表达≥80%)中,ORR高达 85.7%。随后,公司又于 2021年 3月 16日宣布 M7824 治疗胆管癌的 II 期临床未达到主要终点,患者 ORR 仅为 10.1%。PD-L1/TGFβ作为双抗热门靶点 之一,全球有多个企业在推进研究,其中国内恒瑞医药和普米斯的同靶点双抗已进入临床阶段。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道与之貌

创新药浪潮加剧,制药企业如何突破新药研发瓶颈?

众所周知,新药研发,道阻且长。如何更快更好地将新药推向市场一直是制药企业关注的焦点。3月12日,在第六届易贸生物产业大会暨易贸生物产业展览(EBC)现场,赛多利斯与君盟生物分别从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创新药研发企业的角度,就新药研发过程中的要点、在多国开展临床试验申报的难点等问题进行了分享。从上游到下游,是什么遏住了新药研发的 “命脉”?近年来,随着全球创新药研发热情高涨,制药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疾病正在被攻克。仅2020年,就有53款新药冲破疫情阻碍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然而,专利到期、研发成本增加以及新药研发成功率不断下降等因素同时也给制药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君盟生物董超认为,从靶点发现、成药性的研究、工艺的开发到制剂生产,新药研发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关键。不过,就大分子药物的研发而言,上游细胞培养工艺开发环节十分关键。由于抗体类药物涉及到蛋白质翻译后的修饰,必须在细胞株筛选和后期细胞培养工艺开发阶段提前考虑,才能够满足监管部门对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任雪芸表示,从工艺供应商的角度而言,影响药物问世的首先是企业最初对细胞系的选择。多数创新生物药是由动物细胞培养而来,因此这些药物后期进展是否高效,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受细胞“出身”的影响。“先天决定后天,不同的细胞往往决定了后期企业可能会遇到的挑战。当然,在确定了细胞系之后,各种工艺的开发和优化也会影响产品后期的临床走向。”无论是大分子药物还是小分子药物,最终研发目的都是帮助人们抵御疾病、恢复健康。王琦说道:“药品最终将应用于人体。如何保证它们从研发、临床再到大规模生产阶段均具备稳定一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是生物制药企业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另外,从此次的新冠疫情来看,制药企业以及工艺供应商如何保证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和连续性,或许也值得思索。”本土创新药“出海”,难在哪里?2017年,中国正式加入I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在药品研发和注册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历史性一步。随着中国本土新药“出海”渐成趋势,越来越多临床项目开启了中美双报、中欧双报甚至三地申报的战略。图片源自Pixabay董超坦言,临床项目在不同国家申报无疑给制药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中美双报为例,美国FDA监管水平可谓处于世界前列,在21世纪初就引入了QbD (质量源于设计)理念,指导药物研发,因此临床申报的标准往往更高。这就要求国内制药企业,从最初靶点的筛选开始就应考虑质量问题。“企业研发某一个产品,只有明确了要实现的目标,才能指导接下来需要设计的工艺。工艺为产品服务,而产品则为临床服务。”作为业内知名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赛多利斯在加速新药开发流程方面拥有独特的经验,例如ambr系列高通量多并行一次性反应器,为制药企业从细胞或菌株筛选到工艺优化的早期上游工艺步骤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我们从2012年成立之初就一直在用赛多利斯的反应器,产品整体的稳定性、使用的便捷程度都非常出色。赛多利斯对工艺的理解也是很深刻的,能够全方位地帮助客户更顺利的放大到商业化生产规模。”董超介绍道。不仅仅是具有前瞻性的ambr,承载了赛多利斯“一膜覆盖全工艺”理念的工艺袋,也为制药企业带来更大的生产灵活性。任雪芸介绍道:“工艺袋的原材料是膜,而赛多利斯的膜材料就是按照QbD的理念设计而成的。作为业内领先的膜材料开发商,我们非常清楚,只有以QbD的理念进行膜材设计,才能够真正符合药物开发商的GMP生产合规性。”4个月不到,君实生物新冠中和抗体项目创下申报记录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之初,君实生物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开启了新冠病毒中和抗体etesevimab(JS016)的研发之旅,并且在5月与美国礼来制药达成了全球合作。目前,该产品与另一款抗体bamlanivimab的联合疗法已经在欧美获批紧急使用,成为治疗新冠患者的“生物导弹”。其中,君盟生物承担了JS016的开发技术攻关工作。谈到JS016的开发,董超感慨良多:“于我而言,能够参与这个项目的开发,是无比幸运和自豪的事情。在疫情蔓延的当下,可以说这款产品对全人类的健康都有重大意义。一般来说,临床前的抗体筛选、细胞株构建到临床申报等工作需要18个月,然而君盟生物从拿到药物分子到进行临床申报,前后仅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刷新了国内临床项目申报的记录。”从最近公布的数据来看,君盟生物此前付出的努力逐渐开花结果,JS016和bamlanivimab联用能够将住院和死亡率减少近87%,全球新冠患者迎来了新的希望。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正迈入蓬勃发展阶段,生物制药创新活力迸发,与此同时,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生物制药企业对于制药链条上研发和产业化所需的工艺及设备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从本次3位嘉宾的分享来看,在创新药问世的道路上,绝不仅仅是药企一方在孤军奋战,工艺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助力新药问世的重要支撑。二者共同携手,才能更好地推进新药问世进程。

风不止

上海客人携8个创新药研究项目结亲台州 院地合作促医药产业 高质量发展

4月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专家台州行活动暨药物所科研成果推介对接会召开。通过推送前沿信息、分析发展趋势、共享科研成果、探寻合作共赢,助力我市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医药医化产业是台州工业经济主导产业之一,经数十年培育发展,该产业成为全市工业经济中技术力量最强、产品科技含量最高、竞争力最强的行业之一,不仅在全省及全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此次推介会上,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共进行8项创新药研究项目成果展示,吸引了本地各大医药医化企业的关注,为我市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宝贵参考意见。“近年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与台州企业通过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联合攻关科技项目等形式,为台州医药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市科协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负责人罗凯介绍,以此次科研成果推介为契机,双方将探索院地合作新模式,双方将探索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更多的人才和新药项目落地台州。下阶段,我市医药医化产业将依托自身优势,做精做深做透原料药,以仿制药为突破口,推动原料药向制剂加速转型。同时,加快推进椒江绿色药都小镇、临海国际医药小镇、临海头门港医化园区等平台建设,加速培育医药医化产业集群,将台州打造成世界级的高端医药产业制造中心和“中国绿色药都”。【来源:台州日报】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百分比

医药研发“一哄而上”?中国超算引领新药创新研发

医药研发“一哄而上”?中国超算引领新药创新研发“十四五”开新局·破难题◎本报记者 张佳星医药产业是一个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多次被“点名”的产业。无论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还是“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医药产业都被寄予厚望。这个产业的凶险也人尽皆知。高投入、高风险这样朴实的词汇已经很难概括一个原创新药的“九死一生”。“全球数据统计显示,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已经从10%下降到现在的2%—3%。”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哲源图灵达尔文实验室副主任赵宇用数据说话,这个几率低于“九死一生”,达到50活1的比例。这样的情况下,产业行业更加青睐风险低的跟随式创新。例如,PD1相关的研发项目由于获得2018年诺贝尔奖再度频繁上马,CAR-T技术由于治好了美国前总统的肿瘤声名大噪,也令药企趋之若鹜。研发资源一哄而上地跟随创新使得我国药品领域“供给侧”矛盾突出:高端好药新药严重不足,低端仿制药却过剩。驱动医药产业主动走向真正的创新,必须要让科研院所、制药企业解决新药研发过程中的痛点,让创新主体尝到原始创新的“甜头”。有效性临床试验失败是新药研发失败的主要原因,业内形象地称其为“死亡谷”。走进“死亡谷”面对的最大困惑是,理论上明明有效地针对了靶点,为什么在上人体的时候却无效了?现在进行的临床试验阶段的方案设计、人群选择目前仍带有盲目性。中科院计算所西部高等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春明表示,事实上,现有已经发表的大量论文中蕴藏着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是浩如烟海,人的能力是无法分析的。换句话说,读懂所有的文献,就能找到答案,但这项工作单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单单去年一年,能够检索到的与新冠病毒相关的论文已经从0增长到11万篇,这个体量的学习是人力无法穷尽的。”赵宇说。基于超级计算机的人工智能却可以做到。张春明解释,依托中科院高性能计算机研究中心的中国超算,研发团队从全球发表的所有生命科学论文中获得数据,并将其变成知识。根据全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生成模型,建立起药物数字研发平台。这个平台如何工作呢?举个例子,它通过分析患者外显子基因数据等,把个性化的基因在药物数字平台内与细胞内事件建立联系,模拟信号通路的打通,可以预判这个患者体内的信号通路是不是像理论一样被激活,进而预测一个临床试验药物到达某个患者体内的作用效果。通过人工智能的判断,能够找到药物有效的特定人群。赵宇说:“以治疗癌症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为例,目前普遍有效率为20%,但哪些有效哪些无效的机制机理目前无解。我们的机制性研究通过建立判断模型、提前预判的人群,获得将近90%的有效率。”新冠疫情期间,从中国超算中诞生的药物研发AI发现了两种药物对新冠肺炎治疗有效,后均被临床研究证实。如果能在3期临床进行新药适用人群的细分,那么有效性验证的“死亡之谷”将不再难走。而由超算支撑的人工智能现在能够提供400多个功能模型,解决创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靶点预判、有效成分筛选预判、临床试验效果预判等多方面问题,至少可以让药物的研发时间减半、投入减半,成功率提高一倍,到了临床以后有效率提高一倍。张春明认为,中国医药需要颠覆性、变革性的创新才能实现产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变道超车”,而依托人工智能搭建起“计算医学”体系有望担起重任。据介绍,依托中国超算的新药数字研发平台由中科院计算所持续20年研发而成,期间获得国家“863”基因组学数据处理技术、国家“973”建立基因数据计算模型、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医学大数据融合模型等国家项目的支持。来源:科技日报

心养

复旦张江:孜孜以求专注药物创新研究坚守初心推动研发项目产业化

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生物医药的创新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产品主要包括光动力技术产品艾拉、复美达和纳米技术产品里葆多等。公司光动力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拥有先进的纳米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和口服固体制剂技术等,现有药品主要覆盖皮肤病治疗和抗肿瘤治疗领域。公司坚持以探索临床治疗的缺失和不足,并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为核心定位,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持续创新研发、自研产品产业化和营销品牌建设为一体的经营战略。自主研发持续创新掌握多项核心专利作为一家研发驱动型生物医药企业,复旦张江一直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研发,经过多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以光动力技术平台、纳米技术平台、基因工程技术平台、口服固体制剂技术平台为载体的多项核心技术。公司创始团队作为拥有专业背景的技术型人才,始终坚守初心,不断推进自研项目的产业化,对行业发展趋势做出了准确判断。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激励制度吸引了大批技术人才加入,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高效的核心技术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机制,在研发项目立项、药品注册管理、鼓励技术创新、技术成果保护等方面形成了标准化的流程体系,不仅保证了公司研发创新能力的持续,使公司不断形成新的技术储备,还使得公司的技术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护,并有效降低和避免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公司多次担纲国家级研发项目,其中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八六三计划)、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自1998年以来,公司已连续被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现拥有境内专利授权56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拥有境外专利授权10项,全部为发明专利。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在研品种储备丰富光动力疗法相对传统疗法具有创伤小、毒性低、高选择性、高适用性、不易产生耐药性、高协同性、对容貌及重要器官功能保护性高等优势。复旦张江作为近年来光动力疗法发展的先驱,是世界范围内光动力技术的代表企业之一。公司目前拥有包括ALA、海姆泊芬、多替泊芬等成熟的光敏化合物,其中艾拉(ALA)、复美达(海姆泊芬)已在国内上市,且有多个重点项目在研中,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公司是目前全球光动力药物产品线最多的公司。公司拥有先进的纳米药物技术,未来将进一步开发基于纳米技术平台上的药物,加快公司的产业化能力和进程。公司纳米技术药物主要为治疗肿瘤的里葆多,在研项目主要为里葆多美国注册和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临床前研究。公司拥有先进的基因工程技术,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基因工程药物的产业化具有了可行性基础。公司基因工程技术药物在研项目主要为抗CD30抗体交联药物、Trop2抗体偶联药物和Avastin生物类似药。近年来,公司逐步建立了口服固体制剂技术平台,在研多个具有独特临床治疗价值的新药和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技术将是公司长期发展的基础技术平台之一。公司口服固体制剂技术药物在研项目主要为奥贝胆酸和JAK1抑制剂。此外,公司遵循中国cGMP标准,并参考美国FDA和欧洲EMA之cGMP的要求和指导原则,制定了完备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建立了一系列管理标准和操作规程,实现了符合高标准cGMP管理要求下所有生产环节的标准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未来,在国内市场上,公司将重点加强在巩固核心技术优势、丰富产品目录、促进研发成果产业化、打造全球著名光动力品牌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以现有产品为发展基础,不断加强研发,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和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市场上,公司将充分利用多年来积累的产品质量优势、技术研发优势、客户资源优势、化学合成经验优势、管理及人才优势等竞争优势,落实公司的外延扩张,逐步形成以光动力技术、纳米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和口服固体制剂技术等平台多足鼎立的主营业务格局,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力争成为生物医药业界的创新者及领先者。(文章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木乃伊

复旦张江:孜孜以求专注药物创新研究 坚守初心推动研发项目产业化

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生物医药的创新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产品主要包括光动力技术产品艾拉、复美达和纳米技术产品里葆多等。公司光动力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拥有先进的纳米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和口服固体制剂技术等,现有药品主要覆盖皮肤病治疗和抗肿瘤治疗领域。公司坚持以探索临床治疗的缺失和不足,并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为核心定位,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持续创新研发、自研产品产业化和营销品牌建设为一体的经营战略。自主研发持续创新  掌握多项核心专利作为一家研发驱动型生物医药企业,复旦张江一直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研发,经过多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以光动力技术平台、纳米技术平台、基因工程技术平台、口服固体制剂技术平台为载体的多项核心技术。公司创始团队作为拥有专业背景的技术型人才,始终坚守初心,不断推进自研项目的产业化,对行业发展趋势做出了准确判断。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激励制度吸引了大批技术人才加入,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高效的核心技术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机制,在研发项目立项、药品注册管理、鼓励技术创新、技术成果保护等方面形成了标准化的流程体系,不仅保证了公司研发创新能力的持续,使公司不断形成新的技术储备,还使得公司的技术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护,并有效降低和避免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公司多次担纲国家级研发项目,其中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八六三计划)、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自1998年以来,公司已连续被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现拥有境内专利授权56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拥有境外专利授权10项,全部为发明专利。技术水平世界领先  在研品种储备丰富光动力疗法相对传统疗法具有创伤小、毒性低、高选择性、高适用性、不易产生耐药性、高协同性、对容貌及重要器官功能保护性高等优势。复旦张江作为近年来光动力疗法发展的先驱,是世界范围内光动力技术的代表企业之一。公司目前拥有包括ALA、海姆泊芬、多替泊芬等成熟的光敏化合物,其中艾拉(ALA)、复美达(海姆泊芬)已在国内上市,且有多个重点项目在研中,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公司是目前全球光动力药物产品线最多的公司。公司拥有先进的纳米药物技术,未来将进一步开发基于纳米技术平台上的药物,加快公司的产业化能力和进程。公司纳米技术药物主要为治疗肿瘤的里葆多,在研项目主要为里葆多美国注册和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临床前研究。公司拥有先进的基因工程技术,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基因工程药物的产业化具有了可行性基础。公司基因工程技术药物在研项目主要为抗CD30抗体交联药物、Trop2抗体偶联药物和Avastin生物类似药。近年来,公司逐步建立了口服固体制剂技术平台,在研多个具有独特临床治疗价值的新药和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技术将是公司长期发展的基础技术平台之一。公司口服固体制剂技术药物在研项目主要为奥贝胆酸和JAK1抑制剂。此外,公司遵循中国cGMP标准,并参考美国FDA和欧洲EMA之cGMP的要求和指导原则,制定了完备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建立了一系列管理标准和操作规程,实现了符合高标准cGMP管理要求下所有生产环节的标准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未来,在国内市场上,公司将重点加强在巩固核心技术优势、丰富产品目录、促进研发成果产业化、打造全球著名光动力品牌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以现有产品为发展基础,不断加强研发,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和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市场上,公司将充分利用多年来积累的产品质量优势、技术研发优势、客户资源优势、化学合成经验优势、管理及人才优势等竞争优势,落实公司的外延扩张,逐步形成以光动力技术、纳米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和口服固体制剂技术等平台多足鼎立的主营业务格局,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力争成为生物医药业界的创新者及领先者。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小体

专家学者在京探讨全球新药创新领域最新趋势

北京3月18日电 (记者 于立霄)中关村科学城生命科技创新论坛18日在北京举办,来自中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近20位生命科技领域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等通过线上线下,探讨全球新药创新领域的最新趋势。作为2021中关村论坛首场系列活动之一,此次论坛以“新药创新走进首创时代”为主题,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驱动新药研发”“核酸疗法”“合成生物学”“生物医药投融资回顾及未来展望”等话题开展交流,针对新药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国内外新药发展路径比较、医药企业融资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市科委主任许强表示,此次活动拉开了2021中关村论坛的序幕。中关村论坛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今年的论坛将进一步提升论坛高端化、国际化水平,邀请全球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人、国际组织及顶级学术机构代表线上线下相聚,碰撞思想观点,共商合作创新,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级平台,助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于军表示,中关村科学城科技创新资源丰富,拥有众多医药健康产业领域优势资源,呈现出创新能力强、信息与医疗交叉融合、基础研究多的特色局面,本次论坛主题契合当前中关村科学城发展需求。中关村科学城拥有各类创新主体,聚集了两院院士、科学家等大批优秀人才、创新生态雨林为他们提供了宜居宜业的创新环境。近年来,中关村科学城充分发挥区域科研机构云集的原始创新优势,秉承“以大信息产业为支柱、以大健康产业为突破”的产业体系布局,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东升科技园和四季青前孵化中心-巨山产业园周边区域等布局了大量医药健康特色的产业聚集区;落地了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百放英库”新药发现平台、“巢生”开放实验室、“沐康锐创”制剂平台、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等产业平台与项目。同时,通过AI赋能医药健康产业,加速新药研发的效率,提供互联网医疗、云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新模式。本次论坛由中关村论坛组委会办公室主办、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承办、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市海淀区生物与健康产业协会共同协办。据悉,2021中关村论坛将于金秋时节举办,主要包含论坛会议、技术交易、展览展示、成果发布、创新大赛、系列活动等版块,将紧密围绕科技发展趋势、国家战略、首都发展策划活动内容。主会期之外,2021中关村论坛将全年举办常态化系列活动,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中分散相结合、海内海外联动相结合,举办会议和技术交易发布等活动,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推进论坛走进十六区,论坛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形成多区域联动的常态化活跃氛围。(完)【编辑:周驰】 【来源:中国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