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探究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评张贵等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践》操盘者

探究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评张贵等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践》

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生和兴起,数据等高端创新要素引领的新经济模式正在全球构造新的经济格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重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企业、政府、研究机构还是个人,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无法具备发展和创新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其产出价值的来源更多地衍生于各种经济主体之间在人才、资本、技术、理念、管理等方面所形成的国家、区域、产业以及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第一动力的地位和作用。要建立创新型国家,最根本的是要形成综合性的创新能力,而衡量综合性创新能力的主要标准则是是否具备有效的创新生态系统。张贵教授等学者所著的《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版)一书正是在以上背景下出版的,该书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在理论上,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新内涵,提取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新特征,发掘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新功能,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化、运行机制以及治理机制等;在实践上,研究了企业、产业、区域以及国家等各个层次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和特征,并进一步对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型国家的关系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之上,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性进行了评价;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研究了典型企业、产业、区域以及国家等各个层次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和发展。总体而言,该书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结构全面且合理。该书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论述和实践分析进行结合。从全面性上,理论部分不仅涵盖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和功能等方面,而且也详尽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化、运行以及治理等机制,既有基本概念,又有理论支持。实践部分开创性地从企业、产业、区域以及国家等不同层次和视角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剖析,准确把握各个层次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和特征,揭示各个层次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在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真实展现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发展过程。第二,内容新颖且深刻。该书从动态角度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创新源向创新网络不断演化的自组织过程,克服了以往研究中只从静态或者网络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弊端;创新性地提出创业精神以及不断反哺等特征;整合以往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协同化+体系化+立体化+融合化+共享化”的创新生态系统功能范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机制方面,构造了“形成+演化+运行+治理”的机制研究体系。形成机制上,结合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这不仅从理论上印证了该书所提出的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也为具体形成机制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演化机制上,结合创新视角下企业竞争优势转型的理论分析,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机理和路径,这不仅强调了企业主体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基础作用,也从微观视角具体展现出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特征;运行机制上,建立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共享、竞合+共生、催化+涌现、学习+反哺、扩散+捕获”运行机制框架,并且动态地展现了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构建了“激励约束+伙伴选择+利益分配+谈判决策+协调保障”的治理机制框架,对系统主体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行了深刻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的类型方面,分别从“微观”、“中观”以及“宏观”的角度,将创新生态系统分为“企业”、“产业”、“区域”以及“国家”等几个层次,分析和比较不同层次创新生态系统的边界和功能。第三,结论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征、功能等基本理论、各种机制以及评价的相关结论在运用于各种类型和层次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和发展研究,具有普遍性;创新生态系统类型分析以及典型案例研究的相关结论主要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创新生态系统,具有特殊性。两种方式和领域的研究相互联结、相辅相成。该书也有待完善的地方:一是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核”是一个学界争议很大的问题,作者提出了具有竞争优势转型能力的企业,是不是还有其他更为准确的判断,如,信息、技术、知识、关系、能力;二是围绕产品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没有涉及,这在当前创新创业活动中也很重要,应引起重视;三是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前沿性导致这个理论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式、核心理论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一个重大理论或者一个新生学科,她的诞生是需要许许多多有志于此的学者矢志不渝的不懈努力。>

一五一十

CSSCI中的这些半月刊,真香,还是真坑?

根据出版周期,可以将期刊分为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和年刊等。《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目录》中的期刊数量为568种。由于原中共中央党校、原国家行政学院2018年合并重组为新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从2019年开始,原《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并刊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因此,目前CSSCI期刊数量实际为567种。从出版周期来看,在567种CSSCI期刊中,双月刊最多,有314种,占比超过55%;月刊次之,有181种,占比接近32%;季刊有59种,占比亦超过10%;半月刊有12种;而旬刊仅有1种。本期推文将目光投向CSSCI期刊中的12种半月刊,向各位读者介绍这些期刊的基本信息。通常而言,期刊出版周期与年刊载文章数量之间呈现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出版周期越短的期刊,每年刊载的文章数量越多。表格里这些半月刊年刊载文章的数量即明显高于同类期刊平均水平。对于个体特别是初入学术之门的研究生来讲,选择某些发文量较大的半月刊投稿,或许更容易被接收。然而,上述半月刊中的部分期刊,在坊间的“口碑”似乎不佳,或是因刊文量过大而被质疑论文“较水”,或是笼罩在“中介”代发、版面费高昂的阴云里。那么,这些半月刊到底是真香,还是真坑呢?1.《求是》的前身是《红旗》杂志,创刊于1958年,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是党中央机关刊,读者对象主要是党政军及企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宣传思想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全体党员。尽管《求是》杂志的作者群体有较高的门槛,但根据杂志社信息,《求是》的投稿通道是面向广大读者开放的。《求是》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qstheory.cn2.《红旗文稿》是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杂志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宣传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由求是杂志社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8年,《红旗文稿》共刊载文献433篇(2019年数据暂缺)。《红旗文稿》现设有“文摘”“政治”“文化”“经济”“金沙滩”等栏目。《红旗文稿》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qstheory.cn/hqwg,采用邮箱投稿。投稿邮箱:hqwg@qstheory.com编辑部联系电话:010-64037076/640373313.《学术前沿》定位于对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学术分析,关注在中国改革发展实践中长期存在、触及根本、关乎全局的议题,特别是中央关心、民众关注,极富现实针对性,亟待给出对策、抓紧解决的问题,并以精确严整的学术范式,对这些重大、紧要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在规律层面进行把握;由人民论坛杂志社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学术前沿》共刊载文献554篇。《学术前沿》以"二十四个重大问题研究"的形式,每期对一个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和阐析,此外,还设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成果发布”“调查研究”“公共治理”“中国战略”“政党政治”“学术大视野”“政治评论”等栏目。《学术前沿》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rmxs.chinajournal.net.cn/WKD/WebPublication/index.aspx?mid=rmxs,采用系统投稿。编辑部联系电话:010-653637454.《中国高等教育》创刊于1965年,当时刊名为《高教战线》,1982年复刊,1986年7月正式更为现名;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学术导向,倡导“正视听、明学理”,关注高教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是高教领域理论探究和工作交流的高端平台;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共刊载文献581篇(含增刊)。《中国高等教育》现设有“高教纵横”“理论视野”“党建与思政”“域外视角”“专题研究”“高职高专”“创新创业”等栏目。《中国高等教育》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jyb.cn/zggdjy,采用邮箱投稿。投稿邮箱:gdjy@email.com.cn编辑部联系电话:010-822966585.《教育发展研究》创刊于1980年,当时刊名为《上海高教研究丛刊》,1985年更名为《上海高教研究》,1999年正式更为现名;主要报道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规划、教育体制、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等内容;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教育发展研究》共刊载文献431篇(含增刊)。《教育发展研究》现设有“决策参考”“摄影报道”“视点”“时评”“专题”“域外”等栏目。《教育发展研究》采用邮箱投稿。投稿邮箱:jyfz@263.net编辑部联系电话:021-64186212/64034596/640383426.《图书情报工作》创刊于1956年,是国家级大型图书馆学情报学两栖专业学术核心期刊,主要面向研究型图书情报机构,侧重于数字网络环境下的知识服务与图书情报工作转型发展,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主要报道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核心的相关领域理论和实践的最新进展。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图书情报工作》共刊载文献588篇。《图书情报工作》现设有“情报研究”“工作研究”“理论研究”“知识组织”“海外观察”“综述述评”“专题”等栏目。2020年重点选题可参见:http://www.lis.ac.cn/CN/column/column81.shtml《图书情报工作》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lis.ac.cn,采用系统投稿。编辑部联系电话:010-82623933/82626611-66147.《图书馆学研究》创刊于1979年,主要发表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等与信息管理与服务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由吉林省图书馆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图书馆学研究》共刊载文献333篇。《图书馆学研究》现设有“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专业教育”“图书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服务”“信息咨询”“读者工作”“著作权”“国外图书馆”等栏目。《图书馆学研究》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jlplib.com.cn/tsgxyj,采用邮箱投稿。投稿邮箱:tsgxyj@163.com8.《中国出版》创刊于1978年,原名《出版工作》,内部发行。1987年1月起公开发行;1991年1月,改版并更为现名;定位为一本面向新闻出版行业,沟通管、产、学、研的机关刊物;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出版》共刊载文献564篇。《中国出版》上半月侧重实用,下半月侧重理论。现设有“品书录”“学术园地”“版权之页”“学术经纬”“本期话题”“智媒时代”“业界动态”“焦点论坛”“出版史话”等栏目。《中国出版》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s://zgcb.chinaxwcb.com/site-3/,采用邮箱投稿。投稿邮箱:zgcb@vip.sina.com编辑部联系电话:010-87622012/876220139.《统计与决策》创刊于1985年,立足统计前沿理论,探究统计新方法,推介决策理论与方法,崇尚数量实证研究,由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统计与决策》共刊载文献1073篇。《统计与决策》现设有“统计观察”“经济实证”“财经纵横““理论新探”“决策参考”“方法应用”“企业管理”等栏目。《统计与决策》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tjyjc.com/,通过系统或邮箱投稿均可。投稿邮箱:tjyjc@vip.163.com编辑部联系电话:027-87819590/8781209010.《科技进步与对策》创刊于1984年,以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为己任,紧紧围绕“科技进步怎么样”和“科技进步怎么办”两大历史命题,致力于促进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由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科技进步与对策》共刊载文献820篇。《科技进步与对策》现设有“科技管理创新”“区域科学发展”“产业技术进步““企业创新管理”“科技法制与政策”“评价与预见”“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人才与教育”及“综述”等栏目。《科技进步与对策》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kjjb.org,采用系统投稿。编辑部联系电话:027-8727706611.《历史教学》创刊于1951年1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刊最早的历史学刊物,是最具权威性的历史教学类杂志之一,由历史教学社(天津)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历史教学》共刊载文献346篇。《历史教学》每月出版两期,其中:上半月刊为中学版,主要栏目有“教学研究”“高考研究”“教材研究”“教学设计”等栏目。下半月刊为高校版,主要栏目有“中国史研究”“世界史研究”“教学研究”“专稿”“中青年史学家访谈”“史苑新秀”等栏目。《历史教学》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historyteaching.cn,采用邮箱投稿,其中:上半月刊(中学版)邮箱:zhengwen0408@126.com下半月刊(高校版)邮箱:xsb07@126.com编辑部联系电话:022-2333233012.《中国书法》创刊于1982年,坚持“书法至上、读者至上”的办刊理念,荟萃历代书法精品、关注书法文化现状、推动当代书法学术与创作健康发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书法》共刊载文献1171篇。《中国书法》现设有“经典”“学术”“创作”“人物”及“书法广角”等版块,每个版块下设若干栏目。《中国书法》采用邮箱投稿,其中:古代书法编辑部邮箱:zgsfza@163.com现代书法编辑部邮箱:zgsfxd@163.com编辑部联系电话:010-65389765(古代)、010-64911178(现代)来源:发表记

忌也出走

学业成绩排名年级第1,本科发表4篇SCI,40余张证书,这个女孩真牛

在学业上,她全神贯注,打牢基础。在科研上,她全情投入,锐意创新。在课堂之外,她热心公益,乐于实践。她坚信天道酬勤,主动选择积极学习的环境。她用行动证明,只要在路上,就没有到达不了的远方。她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生命科学学院,2016级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2018-2019学年上海大学校长奖学金获得者马毓蕊。马毓蕊学业成绩排名年级第一,本科期间发表四篇SCI论文。所获奖学金:2018-2019学年上海大学校长奖学金、市级优秀毕业生、宝钢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学业特等奖学金、上海大学公益爱心、领导力、创新创业奖学金、上海大学优秀学生、百优团员、上海大学海外学习优秀奖学金。竞赛获奖:获得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立项;第一届上海市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特等奖;第十六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因为缘分丨敲开生命科学之门这个充满活力的爱笑姑娘名叫马毓蕊,她对本专业的学习充满热情,成绩排名年级第一,而说起自己的专业选择,她首先想起了大一时的一场《创新中国》课堂讲座,这场讲座向她打开了生命科学的大门,讲座的主讲人是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肖俊杰教授,肖老师带大家领略了生物世界的奥妙,远比书上枯燥的知识点丰富多彩,也分享了当今国内生物医学研究不断有重大突破涌现,让她认识到这个专业的重要意义,对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充满了期待。马毓蕊说:“肖老师用一场讲座的时间带我走进生命科学,又用之后的三年让我热爱生命科学。”因为坚持丨变身学术科研达人马毓蕊深知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因此在分流后她便加入了肖俊杰教授的课题组潜心学习。肖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非常上心,要求也十分严格。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指导,在实验室刻苦钻研的马毓蕊以研究生的作息要求自己,除了寒假两周全年无休,周末更是值得充分利用的黄金时间。同时她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磨砺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马毓蕊先后获得了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四个竞赛的国家级奖项以及相应市、校级比赛的特等奖和一等奖。在竞赛的高强度节奏下,她依然能全情投入,发表了四篇SCI论文,总影响因子12.98。其中两篇为共同第一作者。此外,她主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还获得国家级立项。本科生能在繁重的学业之外获得这么多学术成果实属难得,在她看来,能够一直坚持的原因不仅是这些奖项与荣誉,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三年对肿瘤与心血管的研究,她找到了自己热爱的方向,马毓蕊说,“热爱能让你做一件事更轻松,为自己所热爱的事情拼尽全力,每一点点进步都无比幸福”。因为热爱丨收获多彩校园生活除了专业学习,马毓蕊也非常注重能力的培养,她积极投身学生工作,担任第二十届上海大学学生会学术部部长,筹办了7期校级讲坛,场均观众达200多人次;举办了两届校级演讲比赛,为学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她喜欢团队工作,她认为在大学中加入一个优秀的团队会让人思考如何与优秀的同龄人相处,如何进行健康有益的竞争,学习处理同辈压力等技巧,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结识很多志趣相投的伙伴,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会收获思想碰撞的火花。除此之外,她作为班级学习委员、楼管会宣传委员,班导生,积极为同学服务,她有凝聚力、号召力,能够紧密联系青年,在团员青年中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马毓蕊还十分重视体育锻炼,她谨记老校长钱伟长的教导,强健的体魄是在漫漫人生路上承担风雨、克服困难的本钱。她多次参与广播操比赛,太极推手竞赛以及跆拳道竞赛等,曾获上海大学跆拳道竞赛女子品势第一名,竞技类第二名;并参与到国际赛事的裁判工作中,获评优秀裁判。因为感恩丨传承自强不息上大精神回望自己的大学四年,马毓蕊说,她在明确自己的理想之前,从不消极懈怠,通过学生工作、社会实践不断充实自己,在走上科研的道路之后,她更加努力也更加坚定。这40余张奖状证书也是她对“天道酬勤”最好的注解。接下来,马毓蕊将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攻读肿瘤生物学硕士学位,她将在上大收获的回忆和成长化成对母校的感恩,带着这份感情和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继续坚持自己的热爱,刻苦钻研,为人类生命健康尽一份微薄之力。因为热爱,上大学子不惧成长风雨因为坚持,多远都相信能见到彩虹路在脚下,梦在心中奋力拼搏,步履不停彼方尚有荣光在下一站,更精彩!来源: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编辑:刘思源

暗动画

浙大管院魏江团队获批创新创业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为构建原创性创新驱动创业理论体系,指导创新创业实践,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魏江团队基于我国创新创业实践,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新企业、大企业、平台型组织和国际创业企业的创新驱动创业行为展开研究。12月2日,由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南大学联合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创新驱动创业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正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资助,成为中国创新创业领域首个获批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今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优先发展领域和新时代科学基金深化改革战略部署,在深入研讨和广泛征求科学家意见的基础上,发布了“十三五”第五批重大项目指南。其中,管理科学部共有4个重大项目选题。“创新驱动创业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正是其中之一,旨在揭示创新驱动创业、创业促进创新的机制,在创业领域实现重大理论突破,推动创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服务国家的经济转型升级。魏江教授团队(成员:杨俊、邬爱其、童昱、刘洋、沈睿、李拓宇、杨洋、陈侠飞、李卅立)所负责的《创新驱动下平台企业主导的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则是该重大项目拟定的研究内容之一。此次获批资助,意味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浙大管院魏江教授团队寄予厚望,同时也反映了浙大管院在创新驱动创业研究方面的科研竞争力与学术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当前,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催生出的平台型组织,为创新驱动的创业实践提供了全新场景,也为我国企业实现创新赶超提供了战略机遇。新组织场景和新创新创业实践迫切需要创新创业的新理论提供指导。为此,《创新驱动下平台企业主导的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将结合平台经济、创业生态系统和创新演化等理论,研究平台企业主导的创新驱动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场景应用性理论,通过案例研究和大样本数据分析,解决五方面的科学问题:创新驱动下平台企业主导的创业生态系统“关系-结构-功能”逻辑构建创新驱动下平台企业主导的创业生态系统动力体系架构创新驱动下平台企业主导的创业生态系统赋能机制揭示创新驱动下平台企业主导的创业生态系统协同演化创新驱动下平台企业主导的创业生态系统治理机制设计项目的实践价值在于为平台企业、平台参与者、政府推进创新驱动创业提供操作性思路、治理体系和政策建议。

风之语

这位女博士以一作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7篇,申请专利5项,获国奖……

为全面推进电子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研究生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构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目标,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在健全研究生资助体系、推进国际化培养、开展创新实践教育、优化就业结构、创新思政教育方式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旨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借此契机,研究生院特策划推出2020“榜样的力量——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系列专访,从科技创新、海外访学、服务同学等方面讲述他们的成电故事,展示我校育人风采。听榜样故事,汲取榜样力量,望全校研究生奋发进取、不懈努力,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拔尖创新人才。聂丽瑛,女,中共党员,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林先其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波/毫米波天线理论与设计。硕博在读期间,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7篇,并多次受邀参加UCMMT等重量级国际会议。以主要负责人的身份参与国家级、企业级项目8项,并申请国家专利5项,授权2项,合作申请美国专利一项。曾获国家奖学金、苏州育才奖学金、人民一等奖学金等,多次获得“优秀研究生”称号。兴趣为师,不忘初心高考填报志愿时,怀着对电子信息的浓厚兴趣,聂丽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电波传播与天线专业。本科期间,她表现出色,综合成绩名列前茅;大三时,她顺利通过林先其教授团队举办的创新创业课题的选拔面试,从而提前进入实验室学习。科研之路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科研初期,聂丽瑛时常无法将教材中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研究联系到一起,这一度使她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迷茫和怀疑,但凭借对所学专业的强烈兴趣,她及时调整心态,慢慢适应了前期的缓冲阶段。除了扎实地完成日常课程的学习,聂丽瑛将她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专业知识的拓展和科技文献的阅读上,每当遇到不懂的问题,她都会积极主动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之后,在林先其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师兄师姐的热情帮助下,她慢慢地理解了科学研究与理论学习的不同与共通之处,在科研的道路上乐此不疲。聂丽瑛坚信,只有将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与推动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专业成果的最大价值。我国通信行业起步较晚,一些高精端技术尚处在落后的阶段,针对我国目前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天线集成设计存在的剖面高、集成度低、隔离度低等关键问题,聂丽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及实验验证,研发出了宽带、共面室内外基站阵列、高隔离度超宽带MIMO天线等多款高性能的平面集成化多天线系统,为多天线集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正是这份对专业方向的浓厚兴趣坚定了她开展学术研究的信心,为她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惧挑战迎、难而上的性格,让她在科研的道路上愈挫愈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坚持创新,潜心钻研科研探索,创新是关键。在聂丽瑛看来,紧跟业界追捧的研究热点进行科学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应该具有创新思维,敢于跳出当下的思想束缚,去挖掘已知背后的未知,而不是永远跟随别人的脚步前进,而创新来源于实践,在林先其教授的指导下,聂丽瑛参与了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为她日后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打下良好的基础。2015年暑假,为了对市场上实际应用的基站天线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在林教授的带领下,聂丽瑛和其他团队成员前往江苏亨鑫集团进行学习和交流。期间,她参与了天线馈电网络的设计、加工和调试环节;尽管调试环节遇到了一些麻烦,但她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科研经验,准确地找出了问题所在,并及时修正,最终天线馈电网络顺利通过验收。通过这次宝贵的课外实践,她充分地了解到市场上对于各类基站天线的不同需求和未来发展的趋势;针对市场对低剖面天线的需求,聂丽瑛主动请缨,在林教授的指导下研发了一款低剖面共面集成的双频双极化基站天线阵列,大大降低了传统基站的剖面高度。该设计的相关论文已获得同领域审稿人的认同,并在专业顶级期刊TAP上发表。做科研,不能固步自封,要集思广益。聂丽瑛认为,科研工作切忌单枪匹马,只专注自己手头上的项目和课题,一定要多交流、多学习。刚进入课题研究时,由于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限,她遇到了一些难题,但骨子里不服输的性格,使她总想凭借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掉。然而之后却发现,经过自己千辛万苦得到的结果却早已被同行所研究。在总结经验教训之后,她开始大量地阅读和研究文献,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研讨会及APS、UCMMT、APCAP等著名国际会议,与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学术分支的专家学者交流学习。除此之外,她还报名参加了学院组织的中国航天504所暑期行、卡迪夫大学暑期夏令营等活动,在活动中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学无止境,勇攀高峰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聂丽瑛幸运地获得了华为-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资助计划名额,前往世界百强名校隆德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对她来说,这次出国深造的机会来之不易,为了更好地把握这次机会,她在出国前就做好了详细的科研规划。聂丽瑛访学期间的导师是Buon Kiong Lau教授,Lau教授是基于特征模理论天线研究领域的知名教授,也是无线通信领域的专家。在Prof. Lau的指导下,她对特征模理论进行了深度的学习和研究,并将特征模理论与自己的博士研究课题紧密结合。在她看来,与传统天线设计方法相比,特征模理论可以更深度地剖析天线的工作机理,对天线的设计具有更加直观的指导意义。她将特征模理论用于平面集成化多天线的研究中,成功地解决了现有MIMO天线设计中的隔离度低、带宽窄的问题,这一研究成果,对促进小型化高性能多天线集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努力就有收获,她在访学一年的时间里研发了四款可用于未来5G通信的高性能天线,并完成了3篇SCI论文及1篇会议论文。访学期间,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聂丽瑛也极为重视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和交流活动。她积极参加系里组织的各种学术研讨会和博士答辩会,并参加了“5G-An Antenna and Measurement Perspective”、“Workshop on Sensing,Imaging,and Machine Learning”等学术论坛,认真听取了来自美国东北大学、隆德大学、KTH以及瑞典国防研究局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的报告,了解了关于天线测量、机器学习、传感和成像的先进技术,感受到了这些热门方向在未来天线领域可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她还受邀前往美国亚特兰大参加专业内顶级会议(APS),并作口头报告介绍了她关于三端口侧射天线的研究,引起了知名专家学者的兴趣,通过与他们的交流,让她获益匪浅;她也参加了“第六届南瑞科技研讨会”,有幸结识了同在海外各行各业的优秀同胞们,在与他们的讨论和交流中收获满满。此外,她还利用访学机会前往Acconeer、爱立信、MAX IV等国外大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参加了各大企业在隆德大学举办的年度大型招聘会,深入了解了国内外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的市场需求。在聂丽瑛看来,这些丰富的经历不仅提高了她的学术水平,拓展了她的国际视野,而且也将是她以后学术道路上的宝贵财富。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转眼间,聂丽瑛已经在成电度过了六年时光,在她看来,自己六年时间里改变了很多,但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对科研探索的兴趣。对于未来的发展,聂丽瑛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她希望在大好的青春年华里,能够凭借自己专业,为我国的移动通信行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学姐寄语创新不易,但仍需坚持,当你站在众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就会看到与众不同的风景。埋头苦干,坚定向前,在科研的道路上你定会收获满满,活出意义非凡的人生。代表性论文[1] L. Y. Nie, X. Q. Lin, Y. J. Chen, J. Zhang, B. Wang, Z. Q. Yang, and Y. Fan, “A Low-Profile Coplanar Dual-Polarized and Dual-Band Base Station Antenna Array,”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vol. 66, no. 12, pp. 6921-6929, Dec. 2018.[2] L. Y. Nie, X. Q. Lin, Z. Q. Yang, J. Zhang, and B. Wang, “Structure-Shared Planar UWB MIMO Antenna with High Isolation for Mobile Platform,”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vol. 67, no. 4, pp. 2735-2738, Apr. 2019.[3] L. Y. Nie, X. Q. Lin, B. Wang, and J. Zhang, “A Planar Multifunctional Four-Port Antenna System for Sub-Urban Mobile Tablet,” IEEE Access, vol. 7, pp. 56986-56993, 2019.[4] L. Y. Nie, X. Q. Lin, S. Xiang, B. Wang, L. Xiao, and J. Y. Ye, “High-Isolation Two-Port UWB Antenna Based on Shared Structure”,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Under review.[5] L. Y. Nie, B. K. Lau, S. Xiang, H. Aliakbari, B. Wang, X. Q. Lin, “Compact Wideband Dual-Mode Monopole-Like Patch Antenna”,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Under review.[6] H. Aliakbari, B. K. Lau, L. Y. Nie, S. Xiang, “Large Screen Enabled Tri-port MIMO Handset Antenna for Low LTE Bands”,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Under review.[7] L. Y. Nie, X. Q. Lin, and B. K. Lau, “A Broadside Three-Port Antenna for 5G Massive MIMO Antenna Systems,” 2019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and USNC-URSI Radio Science Meeting (APSURSI), July 7-12, Atlanta, GA., 2019.[8] L. Y. Nie, X. Q. Lin, J. Z., Y. H. Su, and B. Wang, “A Composite Antenna Comprising Conical-Beam Slotted cavity and Patch Antennas,” 2019 12th UK/Europe-China Workshop on Millimetre-Waves and Terahertz Technologies (UCMMT), Hangzhou, September 5-7, 2018. (Invited)[9] Li Ying Nie, Xian Qi Lin, Jin Zhang, Yuan Jiang, and Hui Deng, “Design of GPS and WLAN Antenna for Full Metal Cover Tablet PC,” The Six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APCAP), Xi'an, October 16-19, 2017.科研专利[1] 林先其,聂丽瑛,王豹等,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平面多系统集成天线。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号:207165745U,授权时间:2018.03.30[2] 林先其,聂丽瑛,王豹等,一种平面共结构的两端口超宽带复合天线。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号:208045690U,授权时间:2018.11.02[3] 林先其,聂丽瑛,王豹,张瑾等,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平面多系统集成天线。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106972238A,申请[4] 林先其,聂丽瑛,王豹,张瑾等,一种双频段共面共口径基站天线。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107634343A,申请[5] 林先其,聂丽瑛,王豹等,一种平面共结构的两端口超宽带复合天线。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108767455A,申请[6] Xianqi Lin, Jin Zhang, Yuan Jiang, Liying Nie, and et. al., Dual-frequency al-polarized base station antenna for parallel al feeding, NO.US9972918B2,2018.05.15.科研项目[1] 2017/12-2018/11,中电研究所,汽车雷达的24GHz串馈天线阵列[2] 2017/08-2018/09,中电研究所,天线辅助设计及相关技术服务[3] 2016/03-2017/03,航天科工集团项目,单兵作战综合终端天线技术开发[4] 2017/04-2017/12,电子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开放基金,手持式测向天线设计与研究来源: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撰稿:李浩杰 排版:叶大荒 校审:阿凉

新房客

“顶天立地”做课题 产学合作育人才

疫情紧张的2月底,市场上N95口罩紧缺时,南京工业大学传出了好消息:化工学院教授陈苏课题组研发的一种功能高分子材料投入量产,每天可生产8吨口罩滤芯层原料,这将极大缓解市场上N95口罩严重紧缺的局面。“N95口罩的关键技术在于其致密、能有效隔离病毒的滤芯层。用我们研制的1吨材料,再运用纳米纺丝工艺,就可以为20万只N95口罩,或者80万只普通医用口罩提供滤芯层。”课题组成员之一李晴博士介绍,课题组每次开会时,导师都会告诫同学们,做科研既要紧盯国际学术前沿,也要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一定要把论文写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能为缓解疫情作出点力所能及的贡献,课题组同学们都很开心!”李晴笑着说。“我培养学生的理念是,论文和应用一个不能少。”陈苏教授感慨地说,“正如我的老师所说,要靠近科学、靠近工程,没有科学的工程做不深、做不到领先。同样,没有工程的科学不能解决问题。科学与工程、论文与应用一个都不能少。”家国情怀,追求本质在南京工业大学,像陈苏这样秉持为国科研为国育才理念,面向行业产业发展培育人才已经蔚然成风。“这与‘时钧精神’在我校的代代传承有着很大关系!”化工学院教授陆小华表示。作为中科院院士、我国化工高等教育一代宗师时钧带的第一位博士生,陆小华时刻牢记着老师的精神风范——时钧放弃国外的优渥待遇,在“七七事变”之后,毅然投身祖国,怀着教育兴国的赤子之心,执教67个春秋,育桃李无数。时钧“忠党爱国、严谨治学、甘为人梯、坚韧不拔”的精神润泽着全校师生,影响着世代学子。在时钧精神感召下,南京工业大学立德树人氛围浓厚。“时钧园”成为爱党爱国和师德师风教育基地;将传承时钧精神作为新教工入职、新生入学和党员教育等必修课程;编写时钧精神读本,融入课程思政之中;连续12年开展时钧班创建活动,每年举办时钧精神演讲比赛,为优秀学生颁发时钧奖学金……传承好时先生的“接力棒”,陆小华一天也不敢懈怠,“家国情怀、追求本质”是他在面对学生时,最强调的两个科研关键。曾有刚进课题组的研究生抱怨发论文难,羡慕别人的研究方向好发论文。陆小华却认为,发好文章固然重要,但是评价一个人的工作价值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有没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另一个是工作有没有系统性。“陆老师要求我们始终要考虑课题的‘顶天’,对于科学前沿的意义在何处;课题的‘立地’,对于实际工程的意义在何处。”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陈晶晶语气中透露着对导师陆小华的钦佩。在选题设计上,陆小华认为,应该坚持原创,以解决某个具体科学问题为目标。在陆小华的指导下,陈晶晶发明了国内首款针对沼液的换热器。学科融合,协同育人化工学院管国锋教授谈及组建多学科融合型教研团队的初衷时介绍,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所以团队将来自企业的工程项目设为毕业设计选题,供同学们挑选。“刚开始时,参与跨学科毕业设计的学生都是靠专业教师的推荐,但现在都是学生主动报名,这对我们师资也提出了一定的专业要求。”来自电控学院的薄翠梅教授说道。这支团队是由管国锋教授牵头,机械、电控、化工、安全等专业教师联合组成的一支多学科融合协同培养学生的教研团队,旨在培养出复合型跨界人才。管国锋教授团队还给团队学生增加了一项硬性规定,即高一级的同学在完成自己项目设计的同时,必须给下一年度进入团队的同学讲解对应的知识点。“教学相长,我们让学生做老师,在增加他们压力的同时,激活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潜能。”万辉副教授介绍道。产学合作,真题真做“我申报‘智能集成设计在工厂设计中的应用’项目的时候,不仅得到了学院导师的指导,而且还得到了冯强董事长的指点和帮助,为我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还让我进入企业的研发平台进行实践操作。”2016级的于亮同学说,冯强是南工大的校友、南京中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是导师和冯强将自己的项目融入企业的运营项目之中,这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也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在产学合作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南京工业大学将产业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于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的比例不断提升。“学校引导优秀科研团队和教师承担教学,将产业发展成果、研究成果及时引入专业教学内容,以科研赋能教学,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使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理论技术前沿和企业生产的新工艺、新规范,解决产学脱节的问题,带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化工学院院长范益群介绍。学校扎根大地办大学,将学校创新链与区域发展产业链无缝对接。在学校的支持鼓励下,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升,95%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都参与了一项大创项目,基本实现了“所有项目有成果、所有学生有锻炼”,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本报记者 郑晋鸣)

李籲

NUS VS. NTU创业硕士哪家强?中文授课的南洋理工大学创业硕士

大家好,我是Wen姐,专注新加坡学校留学申请。因为专一,所以专业,HIVING HERE IS WINNING THERE。随着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MSc Venture Creation(企业创建理学硕士)项目7月31日的截止,很多想申请的同学因为种种原因没赶上,都表示太遗憾了。其实南洋理工大学NTU也有类似专业哦,而且每年秋季入学,分两个阶段申请。接下来Wen姐就给大家分别介绍一下这两个专业。新加坡国立大学的Master of Science(Venture Creation)企业创建/创业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Venture Creation)Master of Science(Venture Creation)企业创建/创业学硕士前身为MSc Entrepreneurship,是全日制一年制的课程。该项目常规每年秋季8月开学,今年因为疫情,学校将开学日期推迟到2021年1月,此举也是为了保障项目内的各项实习可以顺利进行,以帮助学生规避疫情带来的影响。该项目虽然不在NUS商学院,但是课程设置非常偏实践,对有创业兴趣的同学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当前学费为新加坡币45,000元,学制一年。创业学是最具浸濡式体验的研究生课程,将实践与亚洲顶尖大学的严谨学术相结合。该计划旨在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并快速将理念和想法转化为解决方案。为志在创业的“企业家们”提供创业机会。另外,创业学的核心课程模块,还提供技能及其相关指导,帮助学生把“创意”变成“现实”。课程的优势:新加坡初创系统中最具影响力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支持初创公司,NUS在培养创新精神和企业家意识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同时也改善和促进了整个新加坡初创企业的生态系统。20年的创业培育历史该硕士课程将充分利用NUS企业机构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丰富资源。NUS的企业机构是新国大的创业部门,引领各大海外学院和Block71等旗舰项目。坚实的技术基础六个学术部门的专业知识,并通过一系列选修模块来强化技术知识和技能课程项目包含:为期两周的暑期项目(4个学分)—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新加坡和东南亚地区的创业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为学生创造与相同领域及时期的人士深入交流、互相切磋的机会。项目的合作企业包括支付宝蚂蚁金服、华为、谷歌、欧莱雅等熟知的大企业,也有各类创业公司,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对毕业后就业的帮助还是很大的。体验式创业学习(4个月)—长达一个学期的初创企业实习。学生将在创新性的初创企业与联合创始人一起工作,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活力,了解企业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能够与创业社区的同辈交流,扩大圈子,结交未来合作伙伴。精益创业实践(5个月)—该课程为学生提供支持和指导,加快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可行业务的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实践方法和指导过程,给予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工具 ,并提升技能,帮助他们实现构想。从这个项目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目本身比较适合热爱实践、希望体验初创企业氛围和学习相关知识的同学,不太适合想要通过研究生阶段补充大量专业课程背景或者想要往学术科研道路发展的同学,因为课程数量并不会很多。申请条件:要求本科学士学位,偏好来自知名院校的荣誉学士学位;不要求GRE/GMAT;本科阶段非全英授课的申请者需要提供雅思6.0+或托福85+的英语水平成绩。对专业背景没有严格限制,适合有创业经历或者有创业热情、创新能力的同学申请。有创业经历/初创公司就业经历/创业比赛获奖之类能够体现申请者创新创业能力的经历会有一定加分,而且项目有面试,口语和表达能力佳一定是加分项。申请材料:申请者个人简历、本科成绩单、推荐信、雅思/托福成绩单、PS或录制一段视频。面试有两轮,学校面和企业面,学校面后会给一个公司名单,自己选一个企业写一份简历。但基本上提供的公司行业很分散,一个行业就一个公司,所以建议选择一类公司,例如互联网公司,针对性修改简历,这样覆盖面比较大一些,命中率高一些。南洋理工大学的MSc Techno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Programme (MSc TIP)创业与创新硕士课程南洋理工大学的Master of Science Techno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Programme (MSc TIP)(MSc TIP)创业与创新硕士课程分为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英文授课,一种是中文授课。如果选择英文授课的学生需要提供雅思6.5或者托福100的语言考试成绩。除此之外中文和英文授课的内容和要求都是差不多的。创业与创新硕士课程: 引领时代 独具一格创业与创新硕士课程旨在培育创业生态群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运用所学知识、所接触到的先进科技,结合创业思维和商业技能,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创造价值。创业与创新硕士课程注重体验式学习,课程设置将新兴科技与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实践高度融合。针对创业型企业的发展周期,学科涵盖起步公司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实战问题。在学期间,学员有机会与创业生态群中的不同成员进行互动。众多的毕业生已从该课程获益,将其创业点子转变为成功的企业。课程特色:本课程的7门核心科目根据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的需求而精心设置,是科技创业与创新知识体系的支柱。它们不仅体现该课程的专业特色与水平,也明确了对学员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由经验丰富的学者、专业从业者和企业家组成的教学团队力求课程理论与实践融合。别具一格的教学法以快速变化的世界为背景强调科技创业与创新结合,着重体验式学习。贯穿企业家精神和行为方式,课程帮助学员在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场景。入学要求:教育部认可的学士学位及良好的本科成绩;强烈的创业愿望和优秀的创业家素质和潜质;本科专业不限,理工科专业背景有一定优势;有一定创业经验或3年以上工程、管理或投资经验者可获优先考虑;品学兼优且立志创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可申请,项目将酌情给予考虑并择优录取如选择英文授课需要提交雅思6.5或者托福100的语言考试成绩。学费:52,000新元 (消费税另计)助学金创业学习奖 (高达30,000新元)新加坡公民:15,000新元永久居民/国际申请者:30,000新元报读创业与创新课程的候选人可申请创业学习奖,符合条件者可获得高达30,000新元的入学资助。(注:创业学习奖将陆续颁发给符合条件的优秀申请者,经费颁完为止)优秀学生奖品学兼优的创业与创新课程学员将有机会获颁优秀学生奖并获奖金高达10,000新元。

一五一十

霸气!科成大四学生五篇论文亮相国际期刊

中国网10月9日讯(宋佚 罗凤妮) 三年,在国外著名出版机构IEEE, IET, Springer等旗下的期刊上发表5篇论文。电子科大成都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系,物联网专业2015级高级通信人才复合实验班大四学生唐涛用优异的学习成果诠释了一个普通本科生的新高度。良好的学习态度酿就累累硕果2015年,唐涛进入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后,除了学习本专业的课程之外,对数据科学这一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初步了解了数据科学研究的相关工作,系统地学习了一些有关知识。在大一下学期,唐涛打算寻找参与科研的机会,他向通信与信息工程系主任董昕教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董昕主任对他参与科研的想法十分鼓励和支持,并为他介绍认识了来自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的夏锋教授和孔祥杰副教授,在这些数据科学研究领域专家们的指导下,唐涛有了进入实验室参与研究的机会。大一下学期暑期(2016年7月-2016年9月)唐涛以访问学生的身份来到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的阿尔法实验室,加入了一个城市大数据科研小组,在参与研究期间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撰写并发表了一篇有关地铁功能站点识别的研究工作论文《Fiss: function identification of subway stations based on semantics mining and functional clustering》,发表在英国工程技术协会智能交通系统期刊IET-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上,影响因子1.387。(影响因子IF 计算方法: 一般取两年内期刊被引次数除以这两年内期刊录用的文章总数)大二下学期的暑期 (2017年7月-2017年9月) 唐涛再次来到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访问学习,并基于前一个研究工作主导设计研发了一个地铁交互式时间-空间探索系统,在参与研究期间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撰写并发表了这项有关研究工作的论文《Visos: A visual interactive system for spatial-temporal exploring station importance based on subway data》在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旗下的IEEE Access 期刊上,影响因子 3.557。大二上学期到大三上学期(2016年9月-2017年12月),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学习期间,唐涛参与了一项学术大数据可视化的综述研究工作,在参与研究期间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参与撰写并发表了综述文章《A survey of scholarly data visualization》在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旗下的IEEE Access 期刊上,影响因子 3.557。大二下学期到大三下学期(2017年1月-2018年7月)期间,唐涛参与了一项学术大数据分析的研究工作,在参与期间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参与撰写并发表了一篇有关师生关系识别的研究工作论文《Understanding the advisor–advisee relationship via scholarly data analysis》在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下的Scientometrics 期刊上,影响因子2.173。大二上学期到大三上学期(2016年11月-2017年10月)期间,唐涛参与了一项交通大数据的科研项目,在参与期间以第三作者的身份参与撰写了一篇关于出行线路预测与规划的研究工作论文《Shared subway shuttle bus route planning based on transport data analytics》,被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旗下的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期刊录用并发表, 影响因子3.667。“其实这也没什么,我只是一心一意地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我很喜欢思考。”唐涛笑着说,“学生”就是学习和生活,他只是想好好地做一个学生,而不是一个书生。以开放、进取的态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信与信息工程系主任董昕教授表示,科技创新,人才先行。作为一所必须时刻与时代接轨,必须时刻“面向行业,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院系,通信与信息工程系始终以开放、进取的态度,不断分析自身特点,有效针对实际情况推进教学改革,逐步打造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通信与信息工程系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改革中,重点突出 “学生专项技能培训”、“校企联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适应行业和市场需求的专业改革”、“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六个方面,推进人才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升,让学生在理论中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实现“理论+应用”的完美结合。经过多年的探索,通信与信息工程系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和教学教改上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在同等次的院校排名里,电子科大成都学院的通信与信息工程系始终名列前茅。其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更因专业性强、教学成绩显著颇受家长、学生青睐,在高考录取时两个本科专业录取分数通常比二本分数线高出30分以上。“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是我们的目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正是唐涛良好的学习态度,他几乎就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大三以来,唐涛开始担任班长,他不仅努力学习还热心帮助同学。”董昕教授说,唐涛总是能很好地掌握学习方法,他用自己优异的学习成果诠释了一个普通本科学生的新高度。“老师们是打心里喜欢他,他在上课时很有‘画面感’,总是那么专注,几乎从不开小差,并且积极回答问题。”物联网教研室主任王莉君说,唐涛在学习上非常自律,把每一个时间段都规划得很好,同学和老师都对他的印象非常深刻,他也不喜欢玩手机,总是在专心地学习。

欣欣向荣

这些科研人对消除“SCI”至上的思考

来源:两江科技评论,作者卢明辉、李贵新编者按:最近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规范高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教科技[2020]2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破除“五唯”弊端,探索综合评价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提升科教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该意见稿为消除论文“SCI至上”的影响、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规范各类评价活动、改进学科评估、优化职称(职务)评聘、扭转绩效功利化、设置学位标准、树立政策导向等十条具体意见作了较为深入地阐述。但我国科教系统是个较为复杂的生态系统,各个研究院所、高等院校所处层次、水平不一,而具有的学科特色方向也各有千秋,为了让该意见稿得到更好地执行和具备可操作性,让管理决策者更全面地了解底层科研情况,值此疫情之期,满怀读书人“家国天下”的情怀,本期“两江科技评论”公众号特开辟“两江新语”栏目,邀请国际国内多位学者、编辑,以及企业界的代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各自立场的阐述,希望这些思考、观点和建议能够为科教管理部门、高校、研究院所的决策者们所参考,从而结合“意见”精神,制定更适合本单位的学科发展特色的策略。也希望这种开放的讨论,能够让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追求科学精神,回归学术初心,促进创新生态,为中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思考和意见也许会有考虑不周之处,也许会有满腹牢骚之嫌,但相信各位学者都是满怀对国家之款款深情,对中国科教事业发展的殷切期待,其言也善,其情也真,敬请批评指正! 卢明辉、李贵新01不崇拜但是要尊重SCI 石锦卫 北京师范大学两部委的《意见》,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讨论,这个讨论超过了学术界。作为一名中年教育科技从业者,我从三个角度谈一点个人看法,一家之言,抛砖引玉。 第一、宏观战略国家科技基金的目的是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科技两字其实是两个词,科学与技术。不恰当地比方,技术是当下的苟且,科学是诗与远方。科学知识是公开的,属于全人类,哪怕战争年代都是如此。技术是封闭的,有各国的专利法等等保护。我们国家现在关心的“卡脖子技术”,就是核心技术,有很多我们都没有掌握。而另一方面,我们的SCI论文数量、质量、版面费与日俱增;这种矛盾是从上到下对学术界颇有微词的内在根源。其实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SCI期刊论文一直在有效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为什么做核心技术研发的人很少?做技术,做工程,一个很大的问题是风险。如果做不出来,可能一辈子就毁了,甚至毁了一个行业(投资人再也不给这个行业的概念注资)。这里有中国社会的风投行业不成熟的原因,也有科技领域的惯性思维原因。科学家和工程师并不是严格区分的,对于当下我们最缺的核心技术,国家和社会要鼓励科学家积极参与工程项目,协助解决技术难题,也包括卡脖子技术中的科学基础问题。同时,要注意专利权保护,这也是对承担科研风险的科学家的保护:假如哪位科学家和工程师能解决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商用光刻机研发等核心问题,就是应该允许他们靠这个活一辈子。这么说似乎和文件精神不符,但是仔细想想,商业领域的卡脖子技术相当多的都是被国外公司的专利壁垒挡着,我们国家的正规公司没办法以这些专利为基础往前跨一步,否则,怎么可能至今没有任何突破?当然我也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的“商业机密”连专利都不申请,这是因为当有基础专利链条作为第一层防护时,这些“机密”就没必要公开了,这样即使个别国家无视专利壁垒,也无法获得最尖端的技术。欧美公司的这些做法成功了,我们在开发自己的技术时为何就不能这么做呢?再说科学。科学的特点是开放,不能封闭。能不能不要科学,只要技术?不要科学界,只要工程师?这很显然是不行的。今天的科学知识是明天的核心技术的基础,不去抢占科学前沿,难道任由今天发生的被人卡脖子故事在明天继续吗?更不要说,现在很多科学家(高校为主)还同时担任教书育人的重任。科学研究(包括写SCI论文)是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一部分,总不能把大学重新退回到师傅带徒弟的手工作坊模式吧。第二、个体发展如何才能让国家的宏观计划得到可持续性地发展?激情奉献可以解决一些燃眉之急,但是良好的长期制度更为关键:一个人一段时间做一件事容易,十年坚持做一件事很难,一群人几十年坚持不懈甚至前仆后继地做一件事最难。一个好的制度要能让个体乐于为国家目标服务。我们国家在改开早期,提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取得了经济的腾飞。当然片面强调经济也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比如GDP至上,不顾环境污染,不顾生活质量和百姓的幸福指数等等。以科教领域为例,负面效果如:高考唯分数,科研唯各类指标(SCI是其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等。这几年大家认识到,高考虽然问题很多,但是公平;各种高考改革方案,不管初衷是好的还是掺私货的,执行层面很难做到公平(考生公平,学科公平),这是高考改革经常失败的重要原因。同理,在有更合理的措施之前,盲目地批判SCI很容易造成更大的不公平甚至混乱。破易立难,群情激昂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无比正确,都想对有缺陷的墙踹上一脚,没多少人想过怎么盖新房子。科研领域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哪怕一个很好的改革想法,如果缺乏全盘考虑的思路,往往效果适得其反,最终导致人们对于改革想法本身的质疑,改革失败;其中不乏形式主义的低级红高级黑。不唯SCI,不唯帽子,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要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学校、研究所的领导难道不知道?其实还是领导们要对“考核”负责:每年拿多少项目经费,吸引多少“帽子”人才,学科评估几十条指标……。所以最关键是只弱化各种“唯”生存的土壤,否则不唯SCI,也会唯其他。基础科学的评估,应该交给最广泛的同行,而不是少数专家,所谓的基础科研没有领军人物就是这个意思。因为科技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哪只鸡会下蛋。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年轻人的活力是无穷的。然而,各类基金、项目、课题评审都是资深专家为主。要允许各类评审专家每年分配一部分比例给青年科学家,要逐步将人才“帽子”改成推荐制度,从院士,到杰青,再到其他。要将帽子的荣誉提升,甚至个人收入也可以抬升,这也是对人才取得的成就的奖励;但是项目申请和评审权、论文的评审权不能跟着抬升,否则会带来严重的马太效应、裙带关系,反而伤害了科技的发展。新的项目申请对应未来的工作成果,理应和没有帽子的人、和年轻人平等,而今天的年轻人就是明天的人才。这方面SCI期刊反而是做得相对比较好的,值得我们尊重:物理学界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即使成名之后,也都有被期刊拒稿的经历;国外科研不活跃的院士,甚至诺奖获得者都有实验室关门的例子。当然某些学科领域的SCI期刊也是学阀把持,我想说,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要大家有决心,我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定有信心做得比国外更好。第三,学术期刊SCI期刊版面费是有一些不合理,也有“开放”期刊的好处,可以直接下载阅读。学术圈外的朋友可以去试试看那些不要版面费的国际顶尖期刊,看是否让你免费直接看论文。高额版面费可以限制,但是这不是SCI本身的问题。国际顶尖期刊的声誉不是一天两天建立起来的,是多少年的积累才形成的。中文论文要发,英文论文也要发。总有人把“外国”和中国对立,认为投了太多SCI期刊论文就是受“外国”操控,不知道“外国”不是一个国家!英语只是学术界交流的语言,其广泛使用有历史原因。新中国刚成立时的科技非常薄弱,最早期的一批科学家广泛与世界交流,才打下了国家的科技基础。本人有幸和某些前辈聊过,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英文水平之高。到现在国内的优秀教材依然有不少是参考了全世界的顶尖教材而来的,老师们用这些教材教育了你我。顶尖的科技工作者需要具备从外文期刊获取最新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具备向世界宣传我们的工作的能力。 另外,现在又开始指定国内期刊,这种“指定”的标准是什么?事实上,国内已经有不少期刊获得了不错的国际声誉,并不需要“指定”。退一步,即使现在的指定是合理的,学科发展是动态的,新的交叉学科出来,指定范围内如果没有合适的期刊,是不是抑制了学科的发展?这种给特定期刊戴帽子的行为,和唯SCI、唯帽子相比更恶劣,不难想象今后国内学者的主攻方向就是如何拿到这些期刊的话语权,或者“高水平期刊”的指定权。其实,我们可以自信地应该让期刊自我调整发展,与时俱进地吸收最前沿的最有活力的研究论文。02几点感想 陈岐岱 吉林大学相关文件出台后,科学网与知乎等媒体上已有很多很好的贴子论述SCI论文作为评价标准的问题和意义。在此就不赘述了,这里谈一下其他方面的感想。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其主要任务是:教授知识、创造知识、服务社会(技术成果转化、科普等)。论文和专利是创造知识方面的最重要的产出。当前,国际上高水平大学的教师也主要以发表高水平论文为科研表现形式,教学研究类大学教师真正做好高技术产业化也极不容易。对某些学科,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推动高校老师去做发表论文之外的成果转化,短期内对于解决国家高科技领域瓶颈问题,效果未必好。高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必须需要合理引导高校,科学院、工信部、航空航天部门的研究所,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高科技公司协同解决。当前,国家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反SCI至上”的指导文件,初衷很好,但是其带来的后续效应可能是对于高校的评估日益增加,各种指导意见和文件亦会不停的在加大加细。各类评估必然需要数指标、数字,需警惕产生围绕当前规定的新“四唯”。此外,建议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包括高校自身需建立政策反馈机制,根据自身特点系统评估各类教学评估、创新创业活动的成效,共同制定更有效的宏观政策。建议各高校制定“百年育人、百年科研”的长期发展大计,根据国家的指导意见,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师培养策略。配合国家相关文件的精神,不使用简单的行政统计方法来指导反SCI至上问题,从而可避免我们从反“旧四唯”落入新的“四唯”。03美味果酱需小火慢熬,创新成果要真材实料 张彦峰 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以来,人民群众宅在家里,除了关注新闻,就是琢磨吃的。笔者也不例外,在凉皮油条肉包花卷葱油饼小麻花后做了一次草莓果酱,熬制果酱的过程照常是全家齐动手/口。习惯于马前炮的家属再三叮嘱:一定要小火啊,不要着急开大火,果酱糊了就吃不成了。我一边开着最小火搅拌果酱,一边想,这话很有道理啊,我们做科研的,想有真正创新的成果,也得要扎实有料,不能浪费了经费,挥霍了时间,错失了机会。1942年,社会学家洛根·威尔逊(Logan Wilson)在描述学术团体时使用了一个词叫做发表或灭亡(publish or perish),发表当然是很重要的,存在个人电脑硬盘的数据无人知晓无人分享更无法推动领域内的进步。发表在高质量的、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可以提高学术界的准确性。在职业生涯的任何时期,发表高质量论文都很重要,发表可以帮助学者获得晋升、助学金、奖金等利益。现在的问题是:论文在利益分配上的比重太大了。没有论文,研究生评不到奖学金、教师不能晋升无法发展。研究生的“收入”一般是两部分,固定部分是学校和导师发放的补贴,另外一部分是优秀奖学金,而奖学金的评价标准通常是论文,并且这个论文要该学年有效。这就使成年许久生活窘迫的研究生有了发表快速论文的驱动力。对于教师,论文也是同样重要。没有论文,教师很难有机会主持项目、获得晋升机会,更不用谈各种各样的人才计划。人才计划还通常有种种限制,例如广州的“珠江新星”人才计划限制在35岁。对于工科来说,新教师入职后建设平台开展实验要耗时好几年,埋头苦干突然发现没了申请资格,这也使得教师倾向于做短平快的能发表论文的工作,而不是踏实建设平台创造核心竞争力。这些与论文直接相关的利益分配让学术圈的主体(研究生和教师)都有发表“快”论文的动机,而贪多求快通常伴随的是嚼不烂。本来一篇论文可以讲清楚的,非得留一半甚至大半下回分解,等同于一瓶稀汤拉水的果酱。要想大家都不急,需要降低绩效和奖学金的比重,比如绩效/优秀奖学金:工资/固定奖学金低至1:10,解下挂在驴头前面的胡萝卜,让科研活动的主体不用疲于奔命的去填形形色色表格申请项目申人才计划,而是踏踏实实投入更多的时间到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就像做果酱的时候,多切点果肉进去,小火慢熬才能成就一瓶货真价实的果酱,科研的时候把工作做扎实,不急不躁不掺水,才能出真材实料的成果。04关于科研评价标准与科研资源分配的一点思考郜定山 华中科技大学针对当前科研评价、科研经费资源分配、科研人员收入分配中存在片面使用SCI论文相关指标的等现象,近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高等学校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推动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 上述通知印发以后,引发了广大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的热烈讨论。大多数科研人员对通知的出台持拥护肯定的态度,同时也有一些科研人员担心旧的SCI指标评价体系被破除,而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还未建立,会导致一段时期内出现混乱局面。笔者从事科研工作近二十年,从自身体会出发,对我国科研评价标准、科研资源分配、科研人员收入分配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科研论文SCI指标评价的功与过科研论文是科研成果的重要呈现形式,特别是对于基础研究更是如此。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数据库是从科研统计学的角度出发,对各种学术期刊、学术论文进行引用次数、引用率、引证关系的记载和数据分析。应该肯定,SCI论文发表,对于早期提升我国科研论文水平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各种SCI收录指标(期刊影响因子、论文他引次数、高被引论文等)被广泛用于高校排名、学科评估、人才项目评审、科研项目评审、职称晋升、科研奖金发放等一系列资源和收入分配活动中。那么,用SCI收录指标来评价科研成果水平是否科学合理呢?结论是否定的。首先,SCI收录指标只统计论文这一成果类型,无法对论文之外的成果进行统计评价。另外,SCI收录指标无法直接体现论文本身的创新贡献和水平。比如,不同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差异很大,生物、材料、物理等学科期刊影响因子远高于通信、计算机、机械等学科。论文他引次数、高被引论文等指标受研究领域方向热度影响,不能简单把高被引次数等同于论文本身创新水平高。引用还需分肯定性引用、中性引用和否定性引用。因此,单一的SCI指标体系,难以科学准确的评价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二、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科研评价按照科研活动的特点,大致可以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两大类,其目标任务也各不相同。其中基础研究以探索发现新的自然规律、拓展人类知识库为目标,成果主要以高水平论文来呈现。应用研究以解决产业、工程中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为目标,成果体现为新产品、新技术、有价值的专利、重要工程应用、科研论文等。正因为上述两类科研活动的任务目标、成果载体各不相同,因而,无法用单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成果评价。需要根据其科研特点,来制定其各自的评价标准体系,即建立分类评价体系。例如,对于基础研究,可以采用代表作论文来进行评价,在评价时不应只看论文SCI收录指标,还应更多对论文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学术贡献做出科学评价。对于应用研究研究,不应仅用论文来衡量评价,而应该注重解决相关产业的瓶颈问题、在重大工程中获得应用等成果评价。另外,在科研评价中,不能单靠数指标、数数量的定量评价,而应该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为了使得科研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必须使评价紧密围绕成果的科学内容、科学创新和科学贡献来进行,只有广泛依靠同行评议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一些科研人员担心不靠定量评价,可能会导致托关系找熟人,带来科研评价的不公平问题。因此,通过建立透明、严格规范的同行评议制度显得极为重要。 三、科研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规则亟待改革目前,学术界“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科研经费资源分配、收入分配规则与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项这五个参量等过分挂钩,使得学者在科研经费、收入待遇等方面差距巨大。资源过分集中于少数有帽子、有头衔、有奖项的学者,其中一些学者确没有投入足够精力到教学科研工作中,没有树立很好的榜样。大多数没有帽子、头衔的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收入普遍偏低,并且很少能获得科研经费、资源的支持。过了“帽子”申报年龄期限的学者,过早丧失了斗志和激情,处于半退休状态。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我国科学研究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和精神风貌,亟待通过改革来扭转。比如,通过缩小科研工作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减少与资源、待遇直接挂钩的各种评比,规范经费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机制,可以从根本上扭转上述“五唯”现象,激发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潜心治学。 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相信此次教育部、科技部联合整治文件的出台,必将引导科研评价标准和科研资源收入分配规则更加科学合理。作为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我们应该不忘初心,潜心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为实现科技强国梦贡献力量!05“计算电磁学”小领域“破四唯”的思考与建议沙威 浙江大学科技部近日专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旨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破除科技评价中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忽视标志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及工业、国防领域的应用等“唯论文”不良导向。政策一出,科研工作者纷纷发声,各种观点激烈交锋。在国家管与不管,论文、引用看与不看,评价体系公平不公平等诸多问题,展开了一场科研界实事求是、集思广益的大讨论。针对所在的“小”研究领域,“计算电磁学”方向,我想谈谈个人想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近年来,随着5G/6G 通信、高性能计算、智慧城市、和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的飞速发展,高频、高速、宽带和多功能集成电子设备正全方位应用到国民经济诸多领域,电磁环境愈加复杂,电磁频谱管理愈加困难,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设计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自主电磁仿真设计软件的研发愈加迫切。国外主流商业软件开发历史已30多年,仿真功能和计算性能日渐精进,我国的电磁软件差距巨大。美国对华为进行电磁仿真设计软件禁运,表明电磁仿真已成为卡脖子的重大战略问题,严重阻碍我国通讯行业的发展。而电磁模型的建立、仿真算法的实现、EDA智能设计软件的开发,正是计算电磁学这个“小”领域的“大”作为。国家出台破“四唯”政策,对计算电磁学领域的研究者而言,可把软件开发及具体应用作为标志性成果之一,而不把论文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上述措施无疑是一种积极的进步,对领域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科技部试行措施也对计算电磁学领域的未来发展带来新的困难和不确定性,在这里不得不仔细推敲,总结一二。第一,对一个学者,尤其是高校学者,论文的发表档次和引用情况,依然是其国际学术地位和科研影响力的最重要指标。拿电磁学IEEE Fellow举例,一般来说几十篇以上的IEEE论文,上千次的谷歌学术引用量,并有1-2篇原创性工作,是基本门槛。因此,计算电磁学领域的国内学者,为了争取国际话语权、引领学科前沿,发论文是必由之路。另一方面,没有高质量的论文,很难具有高超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基础,也不可能研发出创新模型和高效算法,超越目前商业软件的功能和计算性能。而科技部明确表示,论文应该发表在“三高”期刊上。但作为计算电磁学这种小领域,国内的卓越行动计划期刊列表中,并无任何一个涵盖该专业领域的期刊,甚至连电磁学大领域的专业期刊也未发现。因此如果投稿,只能将稿件投至中国物理、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这些大类期刊,其发表难度很大,且难寻找合适的专业评审。而国际的“三高”期刊,由单位学术委员会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确定,因此计算电磁学领域的许多国际期刊也不可能进入这个列表。比如IEEE天线、微波、电磁兼容三个学会合办的多物理场仿真期刊IEEE Journal on Multiscale and Multiphysics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JMMCT),是计算电磁学领域的权威期刊,众多IEEE Fellow投稿。但目前没有影响因子,属于小领域期刊,不可能进入“三高”列表。因此,科技部的相关政策,无疑增加了计算电磁学学者发表本领域论文的难度。而国内的计算电磁和应用电磁有关的中文期刊,投稿量会大幅减少,进一步的发展将遭遇“滑铁卢”。第二,计算电磁学相关EDA软件的研发,不可能由高校研究者单独完成,而更应该是科技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研究所,十年磨一剑的大工程。电磁软件开发,涉及网格生成、核心算法、后处理、并行技术、界面开发、软件工程、风险投资、产品营销等诸多难题,是系统级的大工程,也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款成熟的商业软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数十年的积累、改善与更新,不仅需要核心算法层面的突破,还要依靠成千上万用户的反馈,不断修改和优化,才能达到工业级的成熟度。目前我国基本的电磁场仿真软件水平,和国外相比差距很大,更不要提多物理场仿真、微纳电磁仿真、量子电磁仿真等新兴领域的软件开发。因此,由企业打头,优化资源调配,进行商业化运作,加之高校对核心技术进行支撑和帮助,是国产EDA软件发展的必由之路。以美国计算电磁学知名学者,美国工程院院士周永祖教授为例,他本人并没有参与商业软件的开发,但他提出的多层快速多极子算法,被商业软件FEKO采用。此外,周教授本人和Intel公司及其它软件公司长期保持联系,许多毕业的学生在这些公司工作。另一个例子是HFSS商业软件的早期主要研发者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李金发教授,目前他并不在软件公司高层,但他的学生赵克钟博士在HFSS从事研发工作。我在伦敦大学学院(UCL)工作期间,FDTD Solution也和我的合作导师Nicolae Panoiu商议,是否有必要把前沿的光子拓扑绝缘体陈数计算加入软件。国外商业软件通过和一线教授的密切合作,保持了软件的前沿性和更新性,满足了客户新的需求。因此本人建议,国家无需对科研人员发表论文在哪些期刊,发表多少篇数,发表影响因子高低,过多限制。在代表作和同行评议的体系下,进一步加大外审(避免利益冲突),完善评价体系的公平性即可。而国家需要做的是对卡脖子方向的企业,进行引导或支持,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转换,促成企业和高校之间密切有效的合作,从而推动国家科技的高速、健康发展。没有任何一种措施和任何一种评价体系,是绝对的正确或公平。根据学科、领域的特点,给科研工作者、用人单位更大的自主权,让其自由调节,自由选择,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破除科研帽子与个人生活待遇的挂钩,是未来国家科技决策者需要思考的问题。06谈开展科学研究的初心彭亮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对SCI论文的使用提出了负面清单。广大同行深深感受到了国家在重视基础研究、提升我国科研工作者水平、营造良好科研氛围方面的决心。对于通知提出的多项SCI论文使用原则或规则,我个人表示支持。可以预想,各级单位将会对本单位的各项规则做出必要的修正或修改。作为一名普通科研工作者,现就我所见到、所理解到的一些关于论文、SCI、职称等科学研究所涉及到的多个方面做一些个人陈述,分享给大家。1.科研人员与SCI论文一般情况,科研人员从一进单位开始就会想着如何做得出色,自然就会树立自己工作的目标。这里面涉及到职称和人才头衔两个方面。职称,是各个单位评价本单位人员科研能力、激励科研人员成长的有效机制。理论上职称越高的人员拥有更强的科研能力,更可被委以科研重任。人才头衔,则是国家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创新的一种方式。拥有人才头衔的科研人员,在各种场合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拥有头衔的人获得了国家的认可,更具有科研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获得职称,需要在本单位证明自己的业务能力水平;获得人才头衔,需要在更大平台证明自己的业务能力水平。科研人员通过努力开展科研工作,发表经过同行评议的科研论文,获得上级的项目资助,都是无可厚非是展示自己能力的方式。问题在于,不同人的科研业务能力如何评价?量化是保证公平性的必要手段。当前,对科研加以量化的手段就是论文发表期刊档次、数量、被引用等,很自然地需要依赖SCI、JCR等工具。在科研人员努力晋升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如何拿到一些硬性指标,论文必然是重点。这是大家看重SCI论文的内因。看中SCI论文还有其外因。现在的科研单位都非常看中SCI论文、引用次数、ESI,因为这直接涉及到上级对本单位科研水平的考核和各种排序。所以,各单位都对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有明确要求,特别是将发表SCI论文与绩效挂钩,以此激励员工为单位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科研单位又非常看重拥有各种头衔的科研工作者,给他们极高的待遇和科研条件,配备大量辅助人员组成团队,造成相比普通科研人员的断崖式科研条件差距。在强大的激励措施下,有想法有执行力的科研人员都力图通过自身努力“出人头地”和获得人才头衔,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多做各种量化指标,SCI论文是最通用、最有说服力的。2. 破除“SCI论文至上”的迷局直至今日,很多科研团队已经陷入了SCI论文迷局。A:通过论文或者个人待遇提高、争取更好科研条件,然后追求发表更多论文,成为一种闭循环;B:片面追求期刊论文影响因子,在评判有多少科学意义、对本科技是否有推动方面思考较少,等等。围绕SCI论文的这些现象,并不是国内特有的,国外也是存在的。这种SCI论文迷局已经造成了诸多弊端。首先,社会发展实质上失去了优秀科研人才的支持:优秀的科研人员可能很多去追逐SCI论文了,愿意花大力气、长时间坐冷板凳去攻关各种“卡脖子”技术的减少了,因为做这些技术研发可能很难发表“高水平”论文,即使能发,数量也很有限。第二,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多数有头衔的人才忙于参加各种评选会议,团队内部成员热衷于争夺职称和各类人才“帽子”,偏离科学研究的初心。第三,造成科研力量的消耗:有些科研工作者进不了能发表论文的正向循环后,在规定的年限戴不上人才帽子,拿不到必备的科研条件,形成不了独立团队,无法有效开展科研,接下来疲惫地应付单位的各种考核指标。发表高水平、高档次的原创性SCI论文可充分体现论文作者在科学上的大胆创新、严密逻辑思维、良好的写作和沟通能力等,因此是科研工作者良好科研素养的体现。用高水平论文来评价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素养,有效且准确。从国家层面,具备良好科研素养的人应该越多越好,因此应该大力鼓励国民发表高水平、高档次的经过同行评议的论文,现在这类SCI论文数量远远不够。用SCI论文来决定个人利益和资源配置,其有效范围仅限于培养科研人员的行业,而不能用于科研事业本身。如果单纯弱化SCI论文,并不利于在各行业中广泛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也不利于独立科研个体做出多项创新研究。要走出SCI论文迷局、破除以论文为中心的科研闭环,关键在于在科研生态中将论文和利益、资源配置脱钩,不要让论文沦为争夺名利的工具。以下,是我对健康科研生态所做的一些展望。第一,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角色区分问题。不同人员需要走不同的职业途径,需要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和评价。科研人员的晋升,需要考察其在从业领域的专业水平,必要的代表性论文不可少。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可以角色互换,科研人员转换技术人员岗位,必须根据其在新岗位的业务水平重新评价定位;技术人员要转换到科研岗位,须展示其科研创新能力,应当在其从业领域发表相应水平的代表性科研论文。第二,科研人员如何安心科研,怎么获得公正评价的问题。科研人员应该根据自身条件,竞聘合适岗位,按照岗位职责努力工作,获得稳定的与岗位匹配的报酬。同档次科研人员只有在科研条件配置无太大差异的情况下,才会有意愿在相互之间达成有效合作,共创更大创新。科研人员应当接受以公开述职、内外同行评议为主要方式的考核与晋升选拔,在未完全履行岗位职责、能力与岗位不相称的情况下,应当接受岗位调整。第三,科研人员要意识到创新科研的长期性。突破性的科研进展往往在于科研工作者脑子“灵光一现”。某个科研工作者未能在规定的年龄期限内做出大的创新成果,并不代表他将来也不会有;同样,已经发表了顶级论文的科研工作者,也并不是说他一定会在今后做出更大的创新;论文成果的发表,未必代表着其能够在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发挥何等重要作用。第四,科研人员应当在本领域精进业务,熟悉本领域行业现状,对未来走势有自己独立的评判。优秀的科研人员应当在行业分析中,发现和凝练一些有潜力的优质课题,以此形成项目申报书,为科学、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作出努力。在向国家科技规划建言献策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客观全面地做出领域或行业分析。在有发展潜力的科学技术方向,应当勇于啃硬骨头、坐冷板凳,避免为满足考核指标而采取的投机性行为。第五,科研人员应当努力开展科研成果转化,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应当通过多种交流平台,向各科学界、产业界公开展示其科研成果,经常性地展开领域内外调研,扩大科学研究之间、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之间的碰撞,促进理论进步和与实践相互结合,让自己的科学研究落到实处。依照国家法律、合理运用规则,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等各方面获得应得利益,造就自身科研的良性循环。3.做积极向上的科研,从自身做起所谓“唯论文”,其本质上是为满足各类体系的量化指标而产生的一个极端效应。应该说,只要量化评价关联到利益与资源分配,就无法回避这种现象,其它任何行业也是一样。在职业生涯中不“唯”指标,是一个普通科研工作者的渴望。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地去求真、求实,促成科研健康发展,否则无论国家、单位乃至个人都不是真正的赢家。科研人员需要牢牢记住自己工作的初心,这一点相信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都遵守得很好。当前,国家已经意识到科研生态中的各种问题,因此推出了一系列指导意见,正在努力促成更好的科研氛围。相信各级管理部门会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真实愿望、考虑科学研究的自然规律,建设一个积极向上的科研体系,让科学研究回归本位。作为普通科研工作者,我与很多同行期望改革能够更加彻底一些,早日将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从无穷尽的各种指标追逐中释放出来,成为我国科学进步、技术创新与产业革新的重要力量。07关于科技评价新举措的三条观点和建议杨天 上海交通大学我相信大多数科研人员希望自己的辛勤耕作能够形成对学科和社会的真正贡献,大家以科研为终身事业都是带着理想和情怀而来。但可以想象,如果世界上不存在SCI论文,有多少科研项目会继续坚持做下去,又有多少科研项目会换一个做法?我也相信有很多同行和我想法一样,如果自己的工作违背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初心,反而成为资源流失的渠道,真的还不如回家待业。因此我非常支持新政策的出发点。应明辉邀请,下面浅谈三条个人观点或建议。1.关于奖励:我想打个比方,拴绳子、任务奖励是用来训犬的,对老虎应该放回山,不能用训犬的方式却想养猛虎。真正有理想的科研人员做出好的成果本身对他她就是最大的奖励、最开心的事,没有必要用其他奖励来替代和扭曲好工作的价值。诸子百家百花齐放不是考核和奖励出来的。相信科研人员、尊重科研人员、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让有科学追求的人放心大胆地加入我们的行业、沉下心来追求自己的理想,就一定会好起来。但是,这个理想状态和目前的状态似乎是两个不同的稳态,完成双稳态跃迁需要比维持稳态有更高的输入,因此我也理解管理部门做起来并不容易。2.关于评价与考核:很多人认为需要找到对科研人员的另一套评价体系来替代目前的考核方式,但切不可没有评价体系,他们的理由是担心吃大锅饭造成国家投入的浪费。但我提议换个思路。做出顶尖的科研工作需要专注,而专注需要稳定而不是求生的紧迫感,用考核去逼本来就很有理想、很有情怀的科学家只会消灭他们。爱因斯坦说建造科学殿堂的有三种人,第一种是展示自己的高超智慧从而得到优越感和满足,第二种是出于纯粹功利的目的,而只有少数人是第三种,他们逃离世俗的喧嚣和欲望把自己沉浸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对科学世界进行构造里。为什么考核体系下难出大师,我想答案已经很明白了。另一方面,不从行政层面进行评价考核就真的会造成投入浪费吗?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让大家稳定生活、沉下心来从事科研工作未必要付出更多经济代价。比如,宁可给一个人每年50万工资白养着他她,也别用苦日子逼他她每年去申请100万经费却做不出来真正有价值的成果。最难的题只要有最优秀的人解出来就可以,因此对于科研这样的行业,过分鞭策大多数是有利还是有弊,大家可以见仁见智。信陵君有养食客三千的气度,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到启示?3.关于项目申请:按照现状的大项目申请流程,申请团队会花很多时间写本子和准备答辩,而评委需要在很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决定。这是一个不易理解的逻辑,为什么花了2个月甚至更多时间准备的材料和千万上亿的经费,可以在十几分钟内就判断清楚明白?而且评委并不是个个都是该方向的专家,却个个都需要给分、投票,如果评委对这个课题不是很熟,那他她做出判断的依据有可能脱离帽子、论文、项目等量化指标吗?我建议参考商业投资的做法,让投资专员深入细致地跟项目、做调研、给出投资报告,通过这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解决很多“一刀切”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会让经费流转到真正需要的团队。08SCI论文评价的一些思考段辉高 湖南大学对于一名研究生导师,我首先关心文件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同时也担心自己的研究生误解文件,所以我看了文件之后,第一时间写了几点体会与自己的研究生分享。(1)不唯SCI论文,并不是说不要论文。文件中提到需要三类高水平论文,需要代表性论文,需要国内期刊的论文,鼓励把文章发在国内。(2)文件是鼓励大家不要乱发论文,不发跟风型、热点型、炒菜型、灌水型的论文,而鼓励原创性论文。(3)科研论文仍然是做科研的人必须要发表的,做科研不忘初心,初心还是要从解决人类重大生存问题、拓展人类知识边界、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提升国家竞争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而这几个方面的进步还是需要学术共同体的知识分享,需要数据的不断积累与学术思想的及时交流。(4)整个文件是好事,让我们每个人不要焦虑于文章的事情,可以静心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围绕实际需求和科研的本质去做事;也不必为自己的方向不好发文章或者不好发所谓的高影响因子期刊而焦虑,而应该优先考虑自己做的东西是否更有意义。(5)能写好论文仍然是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能写好科技论文才算是经历了严格的科研训练,有了这个思维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沟通、交流和表达,这个素养是跟随大家一生的。针对指挥棒的突然变化,我也在思考一个研究者、一个研究机构在现在评估、评价、评审仍然非常多且无法避免的情况下该怎么做,算是对自己的一点提醒,随笔如下:评估评价评审何其多,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其实,对于个人和机构,做事情做决策的目标是优化投入产出。我们知道,对于优化,除了短期优化和局部优化,更重要的是长期优化和全局优化,虽然有时需要兼顾。所有涉及到长期优化和全局优化的事情,都有最基本的底层故事逻辑,也就是我们说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例如对于我们,需要“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牢记科技强国使命”,只有这样才不会跟着指挥棒乱转或者片面理解指挥棒。制定指挥棒的人也不是神,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最佳的制度,制度是靠大量的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实践出来的。其实如果我们去研究指挥棒文件,相关的文件中没有哪条是写得很绝对的,而且很多文件的初心也是好的,只是执行的时候出了问题,这也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作为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个体和机构,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去选择做什么及怎么做,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能力,最好能通过实践和实际效果来引领和影响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我相信如果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根本不需要看指挥棒的细节是什么。其实,顶层决策者真正缺失的正是各个个体实践出来的先进的理念、前瞻性的制度及成功的案例。在大方向确定的情况下,长期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比去迎合指挥棒更重要。现在最让人担忧的是,没有了指挥棒或者指挥棒突然变了,一些机构和个体很失落,因为多年来为迎合指挥棒(例如SCI、ESI)的付出突然没有价值不大了,不知所措。这是因为他们没有遵循作为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应有初心和使命所定义的最基本的故事逻辑,明知是没有意义的事情也投入太多精力,只顾短期优化和局部优化,资源就会错乱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随着指挥棒的突然改变而疲于奔命,在发展上始终落后别人,同时因为没有定力和长期投入甚至内耗过多而缺乏核心竞争力。从管理部门来说,应允许各个机构在初心和使命明确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由选择路径并实现多元化发展,少一些行政干预,给予相关机构和个体更多的自主权。各个单位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为了初心和履行使命,他们所需要做的优化路径必然是不一样的。具体的建议就是减少各类针对结构和个人的评估评审评价,相关管理部门可考虑花更多精力来优化资源配置进行宏观调控,而不必具体到操作层面。在优化经费布局的情况下,基础研究可交给学术共同体去自我评价,不涉及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应用技术开发尽量交给市场去评价。09关于科技部的文件对普通中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影响白雨虹 《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1)只有基础类研究有论文要求,实行代表作制,具体限定了篇数(个人5篇,团队10篇、20篇或40篇)。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包括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简称“三类高质量论文”)。”三高期刊名单由各单位学术委员会确定,其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参照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目录确定。 对科研人员是不是福音有待进一步求证,但对于大多数普通的中国科技期刊绝对不是好消息。谁愿意自掏腰包去发不能成为有说服力的“代表作”的文章?谁愿意冒着被约谈、经费被追回的风险用科研经费发文章?论文总量减少,普通期刊没有论文回流红利,应用的又没有论文要求,普通期刊还发表什么?现有5300种中国科技期刊这次恐怕至少要自动关掉一部分了,剩下的很多期刊也会面临大考。(2)“对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代表作和“三类高质量论文”,发表支出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按规定据实列支,其它论文发表支出均不允许列支。”可否理解为科技部的项目都不能发表在其他普通期刊,代表作应发表在“三高期刊”?否则不允许在项目经费中报销。如果没有考核,单纯是为了学术交流而写文章,或者对作者是重大利好,估计很多国内期刊为了暂时的存在,会采取不收版面费的方式吸引稿源,这样,普通期刊,可以为学术交流而交流,问题是长期如何生存?纯公益属性?(3)“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项目(课题),不把论文作为申报指南、立项评审、综合绩效评价、随机抽查等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不得要求在申报书、任务书、年度报告等材料中填报论文发表情况。”即许多科研活动都不需要论文。总之,除了基础研究需要5篇代表作以外,其他都不需要提供论文,也就是写或不写均可,甚至连三大奖里边的创新和发明,都不需要论文。这样一来,普通中国科技期刊为什么需要存在?谁需要普通中国科技期刊的服务?普通中国科技期刊的稿源从哪里来? 10关于科技部“SCI”新政的几点思考杨兰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Photonics Research》主编最近科技部为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出台的新政,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在学术圈的人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在大家欣喜科技部花精力改善科研环境的同时,也有担忧,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在评价批判旧有的机制之前,我们有没有确定新政一定就解决现在的问题,还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应“两江科技评论”公众号的邀请,作为成千上万个在学术界的作者之一,也做为另一个身份—科学杂志Photonics Research的主编,既是科研工作者和作者,也是为学界服务、宣传科学的杂志编辑,从不同的身份来提供我的视角。新政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的出发点是好的,主要是为了扭转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导向。但是这个新的标准是不是解决问题,如何执行,能不能考虑到大部分科研工作者的需求,以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没有一个合理且客观的标准,执行起来不仅是难,而且会引发新的问题。新政要点大致是:· 对基础科研,注重新发现,新观点,新原理,新机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和影响。· 对论文实行代表作制度,合理确定代表作数量。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不应少于1/3。· 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包括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期刊的论文,或者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报告的论文,简称三类高质量论文。· 对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代表作和‘三类高质量论文,发表支出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规定据实列支,其它论文发表指出均不允许列支。· 对于发表在‘黑名单’和预警名单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不得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出。 先赞扬一下一些改进,比方说不要专注在SCI论文数量上,认识到SCI其实只是一个文献检索系统,并非评价系统,所以不能把它做为评价论文水平的标准。同时,鼓励科研工作者注重工作质量,还有代表作制度。类似的举措其实在别的国际评价体系也是如此,例如,IEEE fellow的评选,就要求” Explain how the nominee’s one or two most distinctive technical contribution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advancement or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就是说,一个人的学术贡献不是靠发文章的数量,而是看工作本身是否推动学术进步或者在实践中的应用。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制度上鼓励大家不要分散精力,而是集中精力做好几件重要的事情。新政还强调要避免‘一刀切’的问题,不能只看论文,也不能不看论文,不同类型的科研,论文占不同权重(划重点,新政不是说论文不重要)! 但是,这个世界最不缺赞扬和迎合。既然写反思和评价,咱们看看不足的地方—目的就是如何让这个系统未来更加好。系统的改革,不是简简单单取消客观标准,而是要优化评价标准,用一个更好的去取代原有的。比如,怎么定义三高论文,现在这个三高太模糊,哪些杂志或者顶会属于这个范畴?什么是公认的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及其子刊,Science,Cell 是公认的,可是把他们所有的文章加起来,数目也远远小于来自各个科研组发表的文章,必然需要更多杂志进入这个有影响力杂志的名单。如何定义,靠影响因子吗?那又进入了简单量化的死胡同—不同领域的杂志,不是简简单单影响因子就可以说明影响力的。不同领域千差万别,有的领域的顶级杂志可能不到10,如何制定这个名单很重要。理解新政的出台,里面的一些字句体现了决策者的用心良苦—有的政策是‘不得’,有的地方是‘不宜’。‘不得’意味着禁止,‘不宜’说明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以商榷,这给予了学校科研单位一定的空间去解读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具体策略。但是不得不说—某些地方对科研工作者太严苛了。比如“对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代表作和‘三类高质量论文,发表支出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规定据实列支,其它论文发表支出均不允许列支。”任何领域,都会有良莠不齐的现象,固然有占着位子不作为的人,发的文章没有实质性内容,甚至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模式。新政对约束这样的人是有效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想,学校现有的tenure制度,各种帽子,各种title,以及没有名校或者大团队的优势等等,已经把很多科研工作者的学术空间压缩到一个角落—每天被各种事情追着—除了科研,还有教学,为杂志审稿以及各种各样名目的会议以及需要服务的委员会(committee)。不是每一个优秀的人才都会幸运的在一个有足够资源的平台和团队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一切从头开始,起步就要三高论文,谈何容易。而且,一个科研的影响力(impact)不仅仅是发表在哪个顶级杂志哪个顶会决定的。不是说达不到三高标准的科研就一定没有意义,相关论文发表支出怎么办?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话说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个用于产生高强度,超短激光脉冲的啁啾脉冲放大技术就是发表在一个影响因子不到3的Optics Communications上。回到最初的反思,新政的出台是为了应对现在的一些问题,不要唯论文论是对的,评价体系需要多样化,能包容各种形式的贡献。但是,切忌一刀切,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那就成了捡了芝麻丢了瓜。现在的系统固然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是最坏的,越来越多的团队作出国际影响力的工作,在这个基础上改进值得称赞。新政出台是好事情,而且给了院校一定的自由度制定执行适合自己的政策,这是非常点赞的。但愿执行者在改变的同时,合理的包容和照顾,给科研工作者足够的自由度和空间,让他/她们成长。提供不同的生存空间,有的基础科研,是需要十年磨一剑,短期看不到成果,如何让他/她们适应生存在这个量化的体系里;有的科学发现,现在看来是小众的科研,未来可能为一个变革性技术提供基础,比方一些新的理论,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让人接受,这在科学发展史上并不少见;也有那些科研方面没有足够资源条件做有影响力工作的研究员和教授,他/她的才华和贡献体现在培养学生做科研,为社会培养科研创新的生力军,也需要给他们机会。11关于SCI及专利“新政”的几点思考周林 《知识产权研究》集刊主编最近,教育部、科技部连续就“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及“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发文,希望借此破除论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高校良好创新环境,以及将专利转化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作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动态监测和成效评价以及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不单纯考核专利数量,更加突出转化应用。与其说这是“新政”,不如说是对此前相关政策的“纠偏”。从总结经验,纠正以往工作中存在的过分强调SCI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影响,以及纠正过分看重专利申请数量而轻视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把高校教学科研、培养优秀专人、将科研成果付诸应用等引到朝向正确方向前进的轨道,“新政”无疑有它一定的积极作用。 2020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该方案一个“亮点”是,规定科研人员可享有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它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将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处置权等权利都归属于国有,不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不利于科研成果市场化转化的局面。 但是,“新政”也好,“亮点”也好,要想彻底纠正以往偏差,逐步将高校科研引向正确轨道,调动人的积极性,不断推出新产品,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尚有许多具体的实际问题需要落实和解决。例如,为破除论文“SCI至上”,不以SCI作为科研绩效评价的标准,那么,新的标准是什么?可行的替代方案又是什么?如果把SCI跟科研活动、授课内容、社会服务等结合起来,综合考量和考评,除了SCI这个“硬”指标, 其他指标都是“活”的,实践中如何把握?专利申请的数量曾经是考核高校科研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于是,为追求高指标,实践中就会发生“重申请,轻转化”的情况。一些高校把大量科研经费用于交纳发表论文版面费以及专利申请费和专利维持费上。表面看,发表论文很多,申请专利数量很多,但实际上给社会提供的新产品却很少。“新政”提出高校要以质量和转化绩效为导向,更加重视专利质量和转化运用等指标,对改变以往的“论文困境”和“专利淤积”局面或有助益。 高校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以往的工作中,虽然也提出要重视成果转化问题,但是迟迟得不到很好解决。这并不是不重视,而是没有专人去研究具体对策,拿出可操作的办法。例如,转化问题涉及市场调研和预测、资金筹措和融资、法律咨询和维权、产品营销和推广等诸多方面,需要多方面专人的高质量服务,而高校自身并不完全具备这些专人。本人曾多次到某科技园区调研转化问题,在企业与律师见面会上,企业存在的问题被发现,律师的专长获认可,但到了具体签约阶段却“卡壳”了,原因在于企业没有把本应付给专业服务的相关费用列入预算。高校应当认识到,研发有成本,服务也有成本,投资、融资、产品设计、营销等方面都有成本。转化工作必须计算这块成本。“教技(2020)1号”文件在“重点任务”里面,有一条比较“实”的规定,即“设立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基金。支持高校通过学校拨款、地方奖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等途径筹资设立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基金,用于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专利导航、专利布局、专利运营等知识产权管理运营工作以及技术转移专业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形成转化收益促进转化的良好循环。”设立此项“基金”的初衷看上去是好的,它或许能弥补和解决一些研发单位或企业在成果转化方面的预算或资金难题。2020年2月14日,中央深改委通过的《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在解决科研成果的财产/权利归属方面,突破了以往都归属于国有的局限,因此有人把它跟美国的《拜杜法》相提并论。有人说该“实施方案”“是我国从政策与模式创新的角度,鼓励科研人员投身科技成果转换的一次尝试。”但是目前在没有看到方案细节的情况下,我们更愿意相信它是一个有积极意义的政策宣示。美国《拜杜法》的宗旨和精神是“希望能透过产、学、研的协作,以专利权所产生的诱因或积极性来激励美国对科技的研发(尤其是基础科技)与国际竞争力,用科技带动经济复苏。同时希望能避免研发机构的人才流失和专利权的闲置浪费,以产学合作来实现产业升级,用专利权“下放”给从事研发的学研机构来激活创新研发、驱动市场机制,并以专利的商品化来开展创新事业,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境内的就业机会。” 《拜杜法》以权利下放和市场机制来激活、驱动产学研的合作研发,透过商品化来促进知识扩散与经济发展,从该法的实施结果看,这一理念得到了实现。该法出台后几年内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翻了10倍,并使得美国重塑了世界科技的领导地位。但是,这一切的一切并不仅仅出自这一部法律,而更多的是“市场机制”的结果。有专家指出:《拜杜法》是采取了非常开放的态度来统一美国全国的专利运用政策,以‘兴利’做为出发点,几乎对于市场机制不做任何的干预。此次SCI及专利“新政”能否取得预期结果,倒是可以拿《拜杜法》在美国实施所取得的成功来做比较。“新政”的初衷或许不错,但是实施起来未必乐观。担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作为主导“新政”实施的某些高校领导和地方政府,能否在实施“新政”过程中遵从和顺应市场机制,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把本应属于“服务”的对转化工作的管理,当做一种“权力”来运用;二是高校及其科研人员需要不断明确它们首要使命是知识扩散,而不是赚钱!唯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在面对各种利诱下仍然做好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做好符合其宗旨与使命的各项工作。12谈谈这几年在公司做产品研发的一些体会 徐骏博士 华为横滨研究所公司开发新产品,核心目标永远是利润。打开来讲,就是问这几个问题:价值,这个技术是不是不可代替,这个技术带来的新功能是不是客户真正的需求,这个技术的根技术(物理机理)是否足够清晰,这个技术是否有发展延长线;可行性,能不能量产,量产如何发展产业链(或升级现有产业链),量产的成本(包括初期投资,生产成本,生产良率),产品性能和可靠性之间的平衡,市场可以接受的定价范围等等。要回答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技术上,还会牵涉到很多销售、市场、行业等等一系列问题。回到各位教授们所擅长的科研创新,如果要把实验室技术转化成新产品,就需要从上面这些纬度审视。中小型创新公司和大型公司还不太一样,中小公司,特别是初创公司,目标是拿出样机,展示新科技,继续融资扩大再生产;大公司的话,一般是需要向客户推出成熟可用的产品,是不允许有失败的,因此内部实际上经历了十分严苛的历程。而且对于消费电子品来说,发货量动则百万,甚至千万,这需要相当严格的品控。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工程上的dirty job,远不像科研那么高大上。硬件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投入,是要经过多轮的沉浮与迭代,有时候甚至是需要背负大量的亏损的。一个技术从实验室demo到真正产品,走个五年十年太正常不过。回过头看京东方、中芯发展到今天,如果没有强大的后台,是不可能的。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这份耐心必不可缺。目前国内,有这样的耐心一步步发展,扎实研发的公司还太少,这也需要国家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的倾斜和支持。我也希望能更多的构建产业界与学术界的交流平台,教授们能听到产业界需要什么,教授们也可以把自己的新成果新想法展示给产业界。双方思想互相碰撞,或许就能有更多的火花。

旋爱

“智慧”跑道五轨并驱,“双创”新势能共聚同济——同济-紫荆谷第五期创新创业研习营圆满闭幕

2019年6月13日下午,同济大学-紫荆谷创新创业发展辅导中心第五期创新创业研习营闭营仪式暨颁奖典礼在同济大学中法中心举行。共青团同济大学委员会书记、同济大学青年联合会主席陈城,紫荆谷创新创业发展辅导中心上海区管理部学员辅导经理马璐璐,同济大学港澳台办公室陶明霞等出席闭营仪式。本次研习营以“智慧生态:AI+生活方式新探索”为主题,为期十五天,由同济大学、香港中国商会、香港经纬集团、紫荆谷创新创业发展中心主办,同济大学-紫荆谷创新创业发展辅导中心、共青团同济大学委员会、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承办,同济大学中芬中心协办。陶明霞老师代表同济大学港澳台办公室对顺利结业的学员表示祝贺,同时,她感谢紫荆谷创新创业发展中心为港澳台侨及内地优秀的双创青年打造了一个优质的学习、交流、合作平台。马璐璐女士在发言中表示,紫荆谷感谢同济大学让大家有缘相聚在一起。其次,她代表香港经纬集团祝贺本期学员们顺利完成了紧张而充实的十五天研习营训练,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收获了知识和友谊。最后,她呼吁优秀项目进驻紫荆谷孵化,希望有紫荆谷相伴,大家的创业道路不再孤独。自2017年至今,同济-紫荆谷创新创业研习营已成功开办五期。本次研习营共包含5场主题讲座、10场创新创业实务工作坊、12场行业实例大咖讲座、4场主题工作坊、15场参观考察和2场路演汇报。学员们在多样化创新方式的学习实践中,了解当前创新领域发展前沿,洞见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的应用场景,探路5G新时代背景下的崭新商业模式。经过逾两周的学习和思考,讨论和调研,在上午的终极路演环节中,各支团队分别从“智慧健康、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城乡、智慧娱乐”等五大智慧主题出发,进行了一次百花齐放的创新创业项目汇报路演。在近十位专家评委独到而深刻的点评中,学员们又收获了许多宝贵意见,进一步打开了创新视野。闭营仪式上还颁出了本次研习营的五大奖项。聚焦绿色可持续、提倡低碳环保理念重塑中国品牌形象的“Rebuild Exhibition”项目荣获“最具潜力团队奖”;基于可见光交互技术的“闪易优客‘一闪住遍天下’”项目荣获“最具创意团队奖”;致力于将特色原创精酿茶啤品牌打响国际的“2048 Macao craft beer”项目荣获“最佳团队奖”。本次研习营的“最佳个人奖”颁予“妙品集”项目组组长郑欣文,全程高度参与本次研习营的华侨城上海欢乐谷荣获“最佳支持单位奖”。两位学员代表在闭营之际,分享了他们的感悟。来自澳门的郭芷晴是一家精酿啤酒厂的创始人,她感慨道,这次研习营节奏非常快、课程也很密集,她感恩导师们对她的帮助,使其项目在目标客群、落地方案和品牌策略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优化和迭代。来自香港的郑欣文是一家设计公司的CEO,经过这次研习营,他对双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优化自身创业项目有了全新的思路,同时也深深的爱上了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经过这十五天的集训研习,大家对双创的新生态以及各自的创业项目都有了更为深刻而实际的系统性新认知,能够以AI时代新的商业逻辑来再定位各自项目的发展路径;同时,大家也被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及其所代表的国内最一线城市的包容性文化和巨大市场机会所深深吸引。秉承“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同济大学在这AI新时代来临之际,将继续以创新思维作为同济-紫荆谷创新创业研习营的核心驱动力,为有志的创新创业青年提供理论与实务双重维度的支持与帮助,不断激发大家的创业热情,使更多人积极投身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