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毕业生怎么答辩?重庆大学首场博士学位论文“云端”答辩会上线!曹风

毕业生怎么答辩?重庆大学首场博士学位论文“云端”答辩会上线!

疫情期间,如何完成论文答辩是很多毕业生关心的问题。3月27日上午,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生王秀娟,在学院的精心组织下,通过远程视频答辩,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这场特殊的“云端”答辩会是重庆大学首场通过网络开展的学位论文答辩。线上答辩,严格要求一个都不能少这场博士学位论文远程视频答辩,从组织形式到投票方案乃至对学生的着装规定,都完全遵照博士论文答辩要求、标准和流程规范。专家和答辩学生在问答中“交锋”,学术探讨热烈。在答辩委员会宣布答辩通过后,王秀娟非常激动,“感谢导师抽出很多宝贵时间对我进行在线指导,让我能够在疫情期间顺利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身在山东的她在答辩后说,远程答辩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不仅让她在特殊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完成答辩,还与专家跨地域在线交流,收获了许多宝贵建议。她还建议学弟学妹们,可以在参与远程视频答辩前多加练习。电气工程学院付志红教授,作为博士生导师旁听了这场答辩,他认为,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远程网络答辩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能够节省跨地域的成本,让邀请外地,甚至境外的高水平专家参与成为可能,有利于加强学术交流。答辩委员张淮清教授表示,云端答辩是在特殊时期非常好的一种形式,降低了疫情对学生毕业、深造、就业造成的影响,他建议,同学们参加云端答辩一定要控制好时间。材料提交审核、视频答辩全部线上完成从答辩信息公示到答辩宣布结束,看似一场普通的学位论文答辩,背后依靠的却是多部门的携手通力合作,在特殊时期,共同为学生顺利毕业保驾护航。电气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为保证学位论文在线答辩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方案。答辩前,答辩人进行多次试讲,并制作了有声PPT;学院还提前组织了多次网上会议演练,模拟网上答辩过程突发情况,验证处理预案。重庆大学电气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负责人沈晗表示,每年3月到5月都是博士生论文答辩的集中期,但今年受疫情影响,许多同学的论文因为要有具体的实验数据,影响论文进度导致无法答辩,对此,学院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在疫情防控不松懈的重要阶段,重庆大学研究生院根据《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 2020 年上半年毕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工作的通知》制定了方案,指导各学院在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和遵守保密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自身需要组织开展远程视频答辩。要求各学院调研摸排毕业生的论文完成进度、存在的困难、就业情况以及心理状况等,提前制定好本单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远程视频答辩工作方案,选择适合的视频会议软件和投票表决软件。据重庆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英民介绍,今年预计有博士毕业生500余人,硕士毕业生4000余人。在延期开学期间,如果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满足答辩要求,可选择远程视频答辩的形式。通过采取线上提交学位审查材料、线上审核和视频答辩等方式,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为学生顺利毕业搭建平台、提供便利。“我们提出‘六不’工作方针,即指导不减、授位不停、程序不变、形式不一、标准不降、督导不松,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的学位授予工作顺利进行,”李英民说。图片:部分由电气工程学院提供文:粟萤子指导:张婧编辑:郭旭

大故

从本科到博士:重庆大学十年岁月,见证少年成长!

高聪明,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2020届博士毕业生,目前在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从本科到博士,他在重大留下一段青葱岁月,也收获了最深厚的情谊和自我的成长。在校期间,他发表论文23篇,其中一作论文10篇、导师一作论文1篇、CCF-A类会议期刊论文5篇等,参与申请专利7项。2019年,在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四大顶会之一的 MICRO 2019发表论文成果。连续两年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荣获2019年“阿里巴巴-计算机学会存储委员会”杰出论文奖。2010年,高聪明怀揣对大学生活的向往来到重大,当时的他未曾想到,这一待就是十年,从此与重大结下了深厚情谊。本科毕业时,成绩优异的高聪明成功获得保研资格,他选择留在重大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也正是因此,他在刚上大四时就进入实验室,提前参与到科研工作中。这让他对自己的科研工作更有底气和信心,为今后的科研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高聪明本科就读于信息安全专业,起初他并没有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大四进入实验室后,刚好有一位老师在做闪存存储系统方向的研究,就带着我们一起做。”这一研究方向与高聪明所学专业有极大不同,但于他而言,在未知的新鲜领域做科研、发论文,都让他感到兴奋,即使为此连续熬夜几天也不觉得疲惫。“那时就是一门心思想着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做好。”高聪明说。科研不仅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有时也需要一些天时地利的契机。高聪明笑说自己运气好,似乎是误打误撞,选择了一条十分有前景的科研之路。但于他而言,最初对科研的热爱源于新鲜感和发表论文之后的成就感,但后来支撑他走下去的便是对所在行业的责任感。“我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行业或者说这个方向为别人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他的研究方向始终致力于为国家解决数据处理成本高昂的实际问题。读博期间,成绩优异的高聪明还曾在香港城市大学担任研究助理,以及成为美国匹兹堡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这是他在这两次留学经历中的最大感触。他看着实验室的朋友们常常一整天都泡在实验室里,不停地进行科研工作,危机感油然而生。高聪明认定只有更加努力才能不掉队。在高聪明的科研道路中,他遇到的几位老师也给予了他特别大的帮助。科研任务进行到瓶颈时,老师会给他一个全面而中肯的指导意见,帮助他找到自己科研工作中最大的闪光点,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从而系统又顺利地完成他的工作。“希望用自己的成果回馈老师们的帮助。”令人羡慕的履历背后,是在实验室日复一日的努力,也有屡屡碰壁时的意难平。本科阶段,高聪明习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学习,然而博士阶段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变化,这让高聪明一开始有些无所适从。优秀如他,也在科研这条路上备受挫折。一方面,由于最初缺少闪存开发平台,部分工作无法在模拟器上验证,导致科研工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是模拟器无法预见和模拟的。另一方面,科研工作往往需要结合一些他从未涉足的专业领域,于是他常常要在短时间完成一次全新的探索,并将其运用到科研领域中。“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科研任务周期长,难度高。懈怠的情绪时常会发生。在高聪明看来,博士求学阶段,必须给自己施压,督促自己有一个好的科研产出。因此他习惯给自己提前规定好截止日期,将长周期的科研任务分解开,合理规划好科研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将效率和成果最大化。不仅是学业上的收获,高聪明表示“自己的情感纽带完全依托重大”。直到现在,大学的几个“哥们儿”还会不时相约一起打打游戏、聊聊近况,在每天工作量极大的科研压力下,能和好友们一起插科打诨成为高聪明重要的解压方式之一。在重大的这十年,他收获了珍贵的师生情、真挚的友谊以及甜蜜的爱情。“感谢重大,让我遇到了人生中最珍贵的人和事。”不久前,有知名企业向高聪明抛出橄榄枝,想以高薪聘请他。当身边的人都以为高聪明会选择高薪职位时,他却选择了继续深造——前往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谈及此事,高聪明说自己更喜欢从事科研工作:“希望抓住这次学习机会,在未来的两年时间里取得更大的突破。”以热爱为底色,用勤奋作注脚,高聪明带着对重大深深的感恩,在他的科研之路上不断前行。来源:重庆大学文案:邵心怡 芦钰雯 梁雨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编辑:张伊雲指导:罗璇

爱很怪

在线“通过”!重庆大学举行首场博士学位论文网络答辩

3月27日上午,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生王秀娟,在学院的精心组织下,在山东老家通过远程视频答辩,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这场特殊的答辩也拉开了重庆大学通过网络开展博士生学位论文远程视频答辩的序幕。远程答辩会议现场据重庆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英民介绍,今年重庆大学预计博士毕业生500余人,硕士毕业生4000余人。在延期开学期间,如果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满足答辩要求,可选择远程视频答辩的形式。通过采取线上提交学位审查材料、线上审核、线上送审学位论文和远程视频答辩等方式,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工作,为学生顺利毕业搭建平台、提供便利。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了解到,今日开展的首场博士学位论文远程视频答辩,从组织形式到投票方案乃至对学生的着装规定,都完全遵照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标准和流程规范。同时,发布在学院主页上的答辩公告,提供了虚拟会场的会议号供师生和社会大众在线旁听。身处湖北、重庆等地的专家和身处山东的答辩博士生在答辩过程中,进行了问答“交锋”和热烈的学术探讨。学院工作人员也对答辩全程做了录像、截屏,作为答辩记录留存。研究生院院长李英民参会督导答辩过程在答辩委员会宣布答辩通过后,王秀娟非常激动,“感谢导师抽出很多宝贵时间对我进行在线指导,让我能够在疫情期间顺利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付迪西

老聃之役

以感恩与热爱奔赴山海,这位重大女博士未来可期!

“六年的硕博连读生涯匆匆过去,即将在此划上短暂的逗号。犹记得,从初访山城,踏入山城最顶尖的象牙塔,到满怀自信游走在学术和社交的圈子,到收敛光芒与锐气深耕实验室,到深夜还端坐在电脑旁敲击键盘,到经历一系列成长过程的打击,再到深深思维后的淡然处世。回头望去,仿佛只是做了一个不长不短的梦,却在我心中刻下自然的形状。感谢这一路走来,陪我成长的一切人、事、物!”这个夏天,一篇富有情怀的论文致谢出现在燥热的山城。对于赵梦珍来说,这是她走完博士六年时光的最后一次正式小结,饱含她对于学业、对于生活、对于成长的深刻思考和深切希望。提笔落笔之间,六年匆匆过去,转眼就到了终点,但这于赵梦珍来说不是结束,而是拥抱世界的开端。赵梦珍就读于土木工程专业,潜心环境友好型功能性路面沥青材料研究,以优异的成绩保送重庆大学读研,后选择硕博连读,期间三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公开一项专利,参与两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仅2018年和2019年两年间便发表了七篇SCI和ASCE论文,其中三篇登载在SCI的论文影响因子均大于5······这个平凡却又不凡、明净透彻的科研人在重大慢慢成长。赵梦珍参加第二届交通运输研究大会变废为宝 地沟油还可以用于路面材料?硕士期间,赵梦珍便开始跟随导师董瑞琨教授从事沥青方面的研究。与众不同的是,她研究的是地沟油的利用。地沟油是大多数人眼中的有害垃圾,赵梦珍的研究却让它变废为宝,通过对地沟油进行回收处理与重新利用,便可用于路面材料中。赵梦珍做出来的实验室样品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失败和重新开始,熬过了看论文看到眼花缭乱的无数日夜,赵梦珍终于取得了一些成果,研究出一种新型的胶粉改性沥青技术:先在高温下用地沟油将废胎胶粉脱硫裂解,再把裂解产物用在改性沥青中,通过复合高分子聚合物的方式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改性沥青······这样的实验过程,赵梦珍早已做过无数遍,每一次细微的失败,都可能导致一切从头开始。但她却乐此不疲,因为这项研究对于提高废轮胎和地沟油的回收处理效率,以及扩展废弃物的处理方式有重要意义。而这些努力也让赵梦珍最终收获了成果,在这个科研项目中,她已在SCI 1区刊物上发表2篇文章,2区刊物发表1篇,论文EI检索2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并且公开1项发明专利。在雨过天晴后,她也绽放出自己应有的光芒。科研,是一个人的狂欢科研对于赵梦珍来说,或许就像撒哈拉之于三毛,注定是逃不开的邂逅。很小的时候,科研的种子就随着居里夫人的高大形象深植在她心中,科学家们的故事常常令她心驰神往,她最初的梦想就是当一个发明家。中小学时,她便对数学、物理等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到了大学,赵梦珍发现自己的性格也很适合科研。后来,由于读研时做的一个项目没有完成,她始终心有缺憾,想要在读博期间继续将它做完。就这样,她一头扎进了科研世界,实验室成了她最好的伙伴,沥青便成为了她“亲密无间的朋友”。赵梦珍在做学术报告然而,科研路上的孤独与艰辛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科研真的是一个人的狂欢,有时真的孤独到没有人可以理解你。”赵梦珍说。那些“看论文看得眼花缭乱、滑鼠标的手指不停抽筋”的夜晚,那些与实验室共度的日日夜夜,那些做了一次又一次的试验,都曾让她精疲力竭。好在有如“及时雨”的导师,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带来清晰明朗的指点,给了她“实实在在的信任、鼓励与支持”。因为心里的光和导师、父母、朋友的鼓励,她从未在困难面前低头。“狂欢”之时,便是在不断整理实验成果的过程中收获的那份成就感,忍受得了那份孤独,才担得起这份喜悦。在六年硕博生涯结束之际,她满怀深情地写下论文致谢。这六年,她所收获的不仅是学术水平上的提升,还有科研路上的帮助与真情。她切实感受到了国家对科研人员的关怀,记住了每一位导师曾对她有过的帮助,从不曾忘记任何一点细微的鼓励。她在致谢中写下每一个字时,脑海中浮现的都是这六年的充实岁月,是这条孤单却又温暖的路上的一切美好风景,是自己无数的珍贵经历。当挥别过去,提及未来时,她表示自己将继续在科研世界里发光发热,用自己所学“为中国制造添砖加瓦”。“生活中少不了精神食粮”在赵梦珍的生活中,除科研外,兴趣爱好也占据了一大部分。她从小就喜欢阅读,将书籍看作自己的精神食粮。赵梦珍说,读书就如同人生的太阳,带给了她无数的光热与温暖。她不断汲取着书籍中的养分,而这些养分有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她。读书也让她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能力变强,更易从平凡的生活中收获快乐。“让自己快乐,这是很重要的事情。”看到一景一物,她心里浮现的都是美好事物,枯燥的科研生活也能让她快乐。此外,画画、乐器、电影都是她生活的调剂品。在科研压力大时,她会拿出画板随手绘上几幅图,或是找出吉他哼唱几首歌曲。在完全自学的情况下,她的技艺亦已十分娴熟。赵梦珍的随手画在六年的科研生涯里,兴趣爱好已经逐渐成为赵梦珍生活的一部分,始终在间接地影响着她,让她的精神得到滋养,让她单调的生活有了更绚丽的色彩。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走好脚下的路就够了”在相对枯燥的科研生活中,面对普遍焦虑的环境,赵梦珍有着自己的看法,也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心态,以最积极健康的模样去面对生活。“善良是人唯一的权利。”赵梦珍一直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在她眼中,善良是幸福的支撑。而善良指的不仅是与人为善,还指生活过得简单纯粹,努力走好脚下的路,做好眼前的事情。“坚持完成一件件平凡渺小的事情,会发现其实成功已近在眼前。”而面对可能出现的焦虑,赵梦珍选择把目光放长远。“当你将眼前的事情放入历史长河中,会发现这都不算什么。”因此,只需要忘记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与焦虑,脚踏实地往前走就足够。“不要把人生过得太着急”,在长期独自一人深耕实验室的生活里,她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静下来,去体会科研世界里的美好。如今,赵梦珍的科研生活将划下短暂的逗号。未来,她也将继续在科研的世界里无限探索,带着深深的热爱与感恩,一往无前地走下去。文字:程筱锦 阮艳萍图片来源于受访者指导:粟莹子 罗璇编辑:程筱锦

黄帝

小伙19岁读重大博士:小学仅读了四年

彭波很多人19岁时还在读本科,而来自湖北仙桃的一名小伙子,却已经是重庆大学的在读博士了。近日,高校陆续开学、迎新,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彭波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他是学校年龄最小的在读博士,今年才19岁。小学跳级硕一转博 学生生涯一直轻松彭波1997年生,是个标准的“95后”,现在是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的在读博士。小学的时候,因为父母觉得彭波学习方面比同届同学学得要多、掌握得更好,就让他跳了级。因此,5岁上小学的彭波,仅读了4年小学(小学一年级、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小学六年级),就于2006年上了初中。同届的同学大都是1994年生的,彭波虽然年龄较小,但是这些年的学习生涯对他来说却比较轻松,“我在班上一直是10名以内,高考考得也比较理想。”2012年高中毕业,彭波高考考了班上第一名。家人鼓励他多出去走走见世面,彭波就报了大连理工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2016年本科毕业,我研究生填报了重庆大学的机械工程专业。”彭波说,自己来重庆其实是一场“美丽的遗憾”——“考研时成绩不是特别理想,但是重庆离家比较近,而且来了之后才发现重庆真的是一座很美的城市,重大也是搞科研很强大的学校。”今年,在重大机械工程专业读完研一的彭波,决定在科研方面继续深造、直接转到硕博连读。因此,年仅19岁就读博士的他成为重庆大学今年迎新中年龄最小的博士生。父母眼中的骄傲 朋友眼中的“聪明小孩儿”“小学的时候,我们看他学得比同届同学要多一些,掌握得也挺好,就让他跳了级。”彭波的父亲彭中泽说,夫妻二人一直对孩子实行宽松教育,既然学习跟得上,那就跳级。彭波一路以来的成绩向父母证明,自己并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我和他妈妈其实不太了解他学习方面的事情,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当这种想法是正确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支持他就好。”彭中泽表示,没想到儿子一学就学到了博士,这让夫妻二人还是有点意外的。“他现在是我们的骄傲。”王启智是彭波的“发小”,他俩从小学开始就一直是好哥们儿。“五年级他转来我们班时,我在想,怎么会有这么小又这么聪明的‘小孩儿’。”王启智说,从小学到初中,班里的同学刚开始都会把彭波当成是“小孩儿”来看。但随着深入接触,大家渐渐发现他是一个很“神奇”的人——“直到前段时间知道彭波19岁就读博士,这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在我身边,我觉得这些都是他应得的,希望他未来越来越好。”“我只是个喜欢打游戏、追剧的普通男生”很多人觉得,是不是这样19岁就读博士的“学霸”,平时过的一定是寝室、图书馆、教室三点一线生活?“我最近在看《中国有嘻哈》,平时还要追剧。”彭波说,他的兴趣爱好特别广泛,课余时间也特别喜欢运动、看课外书。跟大多数青春期男生一样,彭波还很迷“王者荣耀”。“王者荣耀和英雄联盟,我都是高手。”说起年纪这么小就连续跳级、读博士,并且成绩还能跟得上的秘诀,彭波笑得很坦然,“秘诀就是努力,除了这一点别无他法。”彭波把一段话当成自己的格言:“我们这种平凡之人,在面对胜负关键的时候,总需要寻找某种倚靠,但,在比赛中仍是孤独的,无法倚靠任何人。那么,该倚靠什么呢?我想,只有自己曾经努力过的事实。”喜欢重庆人民的淳朴热情 未来会随遇而安“一开始选择机械工程专业的时候,我并不是特别特别喜欢。”彭波说,自己并没有很多同学心中的那份狂热,更多的是一种责任。读研一时,彭波纠结了很久要不要读博。“读博比较辛苦,如果不是搞科研,未来找工作可能也不是特别有优势。”心中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期望最终还是占了上风,“我现在年龄还小,今后工作的时间还会很长,但是学生生涯就只有这么短短几年。我希望未来没有遗憾,把学生时代能读的学位全都读完。”彭波在重庆待了一年,他觉得“少不入蜀”这句话,完全是对的。“重庆人民很淳朴可靠、热情,我很喜欢这里的美食美景。”谈到未来的打算,彭波认为随遇而安,“我还是很喜欢科研工作的,但是年轻人不应该把自己限定得太条条框框,未来是在脚下走出来的,只要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就行。”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见习记者 杨辛玥 摄影报道

比丘尼

高校趣闻,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由同一位校长签署毕业证

被当成骗子的博士毕业生由于中国社会存在对学历的崇拜,很多单位招聘都需要求职者具备高学历,因此很多人就会用假毕业证的方式,期望蒙混过关。有些假毕业证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然而有些真的毕业证却怎么看都觉得有问题,公司的HR们第一眼审核资料就会把求职者的毕业证按造假处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是一位该名博士毕业生提供的毕业证书上,本科、硕士、博士毕业证上竟然是同一位校长,然而他的本科、硕士、博士分别就读于不同的三所高校。面对这么罕见的毕业证,也难关人事部门的HR们会看走眼。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段子,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曾有一位博士生,本科就读于重庆大学、硕士考取了浙江大学,博士报考了北京大学,更令人惊奇的是,他在三所高校毕业时竟然遇到的是同一位校长,这是曾经成网红校长的林建华!右一,林建华院士林建华教授的简历林建华校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校长,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执教,先后任北京大学化学院院长、教务长、北大常务副校长等职务。2010年12月出任重庆大学校长,2013年6月起,再次调入浙江大学担任校长,2015年再次回归离别十多年的北京大学,出任新一期的北京大学校长。从林建华校长的简历来看,该名学生虽然就读重庆大学时并不是林建华校长,但是如果2011年大三的时候遭遇了校长更换,那么他本科毕业证上就是林建华校长的签名,硕士从重庆大学考入浙江大学,正常的硕士毕业为三年,虽然考入浙江大学的时候,林建华还不是浙江大学的校长,然而毕业时刚好赶上林建华调入浙江大学出任校长,那么硕士毕业证上也会有林建华校长的签名,博士阶段同样如此,可见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本硕博分别就读不同的高校,但是逃不脱一位校长的掌控,这就是缘,妙不可言!985高校中的金字塔从重庆大学到浙江大学,再到北京大学,着其实也算是逆袭,虽然这三所高校同样是985+双一流高校,但是在985高校中也存在金字塔结构,从2018年的杰青申报人数来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国内其他高校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而第二集团华东五校和中坚九校的实力差异逐渐模糊,浙江大学属于第二集团,重庆大学则属于第三阶段的高校。

存想

中国又出一位美女博士,打破美国技术垄断,俄专家:意义重大

1965年,前苏联就开始研究激光武器的工作,并在1973年验收,1981年,全球第一座激光武器平台建造成功。可惜随着前苏联的解体,这项技术也被埋没,之后的俄罗斯努力重启激光项目,也仅仅推出了一款短距激光武器。而美国曾在某航展上高调亮相了一款激光防空武器系统,这款武器已经进行过秘密试验,击落了4架无人机。美国国防部有人说过,这种激光武器堪称“死亡射线”,一旦被瞄准就意味着被摧毁。中国在这方面自然不会落后,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说到这,不得不提我们的“激光女神”侯静,她研发的超连续谱光源堪比原子弹,缩短了中美之间30多年的差距,成功打破了美国技术垄断。而这种武器通俗来讲就是未来的激光武器,它能在一秒之内精准命中30万公里外的目标,让敌方无所可躲,比核弹都要可怕。美国专家曾高调评价,他们认为侯静一个人比原子弹还要厉害。另外俄专家甚至还在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上公开表示:中国在“超连续谱光源”上取得的成就,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其意义十分重大。目前,我国研制成功的新一代激光武器,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激光武器之一,能够对抗“曙光女神”号高超音速战略侦察机。如何把激光武器运用在卫星上,是我国目前要攻克的难关,如果探月成功,激光武器能量能再提升一个等级,未来会把攻击激光雷达转载于月球。

白雪

她从小的目标就是拿到博士学位,如今从重庆大学直博清华!太优秀

“一定要在自己人生中去探索一个可能的方向,我要努力做到前5%!”田真诗怡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6级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保研: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直博)在校期间荣誉奖励2018.11 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2018.04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奖2017.07 第十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个人全能一等奖 2017.07 第十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团体一等奖2017.05 中西部地区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个人全能一等奖&全体一等奖2020.04 重庆大学优秀毕业生2018.05 重庆市优秀社团干部 2018.05 重庆市优秀寝室2018.05 重庆大学创新创业先进个人2018.03 重庆大学优秀学生2017.05 优秀共青团员2017.04 2017年春季田径运动会本科女子400米第四名奖学金情况:唐立新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德育奖学金、前锋奖学金、综合奖学金(7次)校园经历2017-2018 重庆大学建筑工程与制图协会副会长2018-至今 重庆大学弘深学院学生班主任 2017.07 重庆大学考察“一带一路”文化、弘扬“一带一路”精神兰州、张掖社会实践人物故事坚持自己,不忘初心,在直博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我从小的目标就是拿到博士学位。”田真诗怡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在心中种下了一颗名为“深造”的种子。出于对学习的热爱,她发愤图强,2016年高考顺利考入重庆大学弘深学院,从大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详细完整的规划。在弘深学院浓厚的学习氛围影响下,她愈发感觉到学习的兴趣。学习之余,田真诗怡还积极参加学生社团和各类活动,大一大二期间,她担任了重庆大学建筑工程制图协会的副会长,这不仅让她结识了良师益友,也帮助她提升了沟通能力和专业素养。通过学校职就中心组织的生涯规划讲座和学院组织的新老生交流活动,她从那些拥有丰富经历的前辈身上获得启发,这也为她在科研竞赛以及未来升学道路方面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她看来,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和活动体验无疑是弥足珍贵的,“这些经历都汇集成我的宝贵资源,让我拥有前进的力量。”“一开始其实没有想过自己能上清华,”田真诗怡如此坦言,“后来由于自己的成绩还不错,就想往上冲一冲。”入校的努力让她维持在绩点3.8的好成绩,同时她还参加了各项建模大赛,既是巩固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是为自己的保研简历增光添彩。保研清华、追求学术是一个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离梦想更近的过程。井然有序,条理分明,在时间的规划上运筹帷幄田真诗怡是一个计划性很强的女生,当一些人还处在浑浑噩噩、不知所措的时候,她已经学会了规划时间。她给自己列出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短期计划就是今天这一天的计划,中期计划是这一周的计划,长期计划的话大概就是这一个月需要做的事情,每一年我也会列出自己特别想做的事情。”就是这种井井有条的好习惯,让她很少出现事情大量堆积而导致手忙脚乱的慌乱时刻。田真诗怡认为,课堂学习和课外知识都同样重要,保研成功后的她,每天都会坚持看书一小时,循序渐进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她说,“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而如何合理的规划时间,并且让时间发挥最大价值,是因人而异的,而我希望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汲取知识和追求真理中。”良师益友,莫逆之交,在挫折的磨练下砥砺前行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田真诗怡也不是没有遇到坎坷。初入学面对高数这个“大魔头”,她也曾无助过,但她的高数老师曾说:“不管从事什么,如果能做到这个领域的前5%,那么你就属于这个领域做得相当不错的人。”这虽然只是老师在课堂上的一句题外话,但却给田真诗怡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直到现在,她都仍然将这句话当作人生信条。“即使不擅长学习高数,但在其它领域成为前5%,对我来说也是一点小小的成就。”她提到,每个人都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没有人生来平庸。谈及室友、图协的伙伴们,田真诗怡满是感激。“她们是特别敢于批评我的人,同时也是特别靠谱的人,当然,也是和我一起笑一起疯的人。”她说,朋友的存在让自己四年从不孤单,“和她们一起成长,一起交出各自满意的答卷,是我大学最欣慰的收获。”对学弟学妹的建议1.确立目标。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清晰的目标也能让我们少走弯路、更加坚定。我们也可以尽早为自己想做的事情进行规划,明确自己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2.积极生活。无论是社团活动,还是学校提供的各类讲座、实践、文体活动等,学弟学妹们可以多参与其中,当回首大学四年时,会记起曾经的欢声与笑语、泪水与付出。3.提升技能。无论是和专业相关的软件操作、知识学习、科研能力,或者是与工作相关的职业技能,还是一种新的乐器、一门新的语言,都可以多去探索和尝试,这对将来的升学或求职都是很有帮助的。来源:重庆大学 重大就业

公例

聚焦英才大会·求贤|千名博士组团来渝找工作 “我们重庆”很有亲切感

今(9)日,2019重庆英才大会“千名博士重庆行”暨高层次人才洽谈会在重庆市第八中学渝北校区一楼艺术馆隆重举行。作为2019重庆英才大会重要活动单元,此次洽谈会由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承办。▲启动仪式现场在启动仪式上,两江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等相关负责人在仪式上做了现场推介。据悉,主办方共组织到600家市内知名企事业单位参会,提供了2万余个高层次人才岗位。在仪式后的洽谈会上,来自国内外各大高校1200余名博士进行了现场交流。▲人才洽谈会现场。 人社局通讯员 杨永权 摄▲人才洽谈会现场。 人社局通讯员 杨永权 摄韩国釜山大学博士姚文辉此次加入了重庆大学,“重庆在引才方面确实做得很好,今天的英才大会能够吸引各地的高层次人才来到我们重庆,他们都非常有可能加入重庆这个大团体。”记者注意到,虽然才来重庆一个月,可是当提到重庆时,姚文辉都是说的“我们重庆”,“这里让我很有亲切感也有归属感。”她谈到,重庆景美,人也很友善,包括平时在重庆大学校园内,大家都很热情,各方面都考虑得非常周全,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了自己很多帮助。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王明玉、吴中杰和姜佩贺头一天才到重庆,这三名同校的博士此次也是结伴前来,“我们虽然是第一次来重庆,对这里的印象真的非常好。”王明玉说,虽然他们三人都是来自不同城市,不过都愿意到重庆来工作。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窦义哲这次是从广州特地来到重庆,“之前也参加过其他地方的招聘会,感觉重庆对人才的重视力度更大。”他说,在洽谈会上也找到意向企业,“聊了一下发现他们需要的正好是我研究的方向,而我也需要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窦义哲称,双方留了名片,同时会进一步联系。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谈书

鸡先生

科研经验分享:博士生的科研路,从参与重大专项开始!

近日,中国林学会发布了第九届梁希优秀学子奖评选结果,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林业工程专业2019级的在读博士生党宝康荣获第九届梁希优秀学子奖。在我校攻读硕士期间,党宝康就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先后发表5篇SCI,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浙江省2019届优秀毕业生、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浙江省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浙江省第十六届“挑战杯”一等奖等,他还是中国林学会会员和美国化学会会员。从参与攻克重大专项开始科研 2016年9月,党宝康成为了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生物质能源与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刚进实验室的第一天,导师金春德教授就问他:“你有没有信心参与一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课题研究?”“木质材料无胶胶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是浙江农林大学第一个、浙江省第二个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重大项目,财政经费771万。有机会参与这么大的课题,让党宝康万分惊喜,但对当时的他来说这也是极大的挑战。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和团队成员很快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取得优异的研究成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实验过程中,党宝康不断经历着“失败----失败----重复失败”的考验。当别的学生在享受悠闲假期时,他和团队成员总是泡在实验室里,绞尽脑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实验:不断摸索,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从经验中寻找突破口。熬过艰难的时刻,最终难题被攻克,实验也圆满完成:该重大专项已完成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十余件,弥补了传统纤维板生产中存在的一些缺陷,解决现有传统纤维板存在的甲醛污染、易吸水等问题,降低能耗10-20%,降低家具原料成本30%,实现绿色、清洁、低碳生产等。跟着老师和团队做重大课题,党宝康收获满满,他学会了不气馁,学会了科学严谨。同时,党宝康也积极参与一些创新创业活动,与团队自主研发设计“木质合金”。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他作为核心成员参加的“超纤科技——新型多功能无醛纤维板先行者”项目,获得了高教主赛道创意组金奖。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个人浸满汗水的付出,更缺不了坚定不移的决心。有方向地坚持努力,才会走得更远更久。团队是有温度的坚实后盾 科研团队就是科研人的“家”。初入团队,一张张面孔陌生又新鲜,却无一不带着最真诚的笑容和善意。热情的师兄师姐带着他参观实验室,耐心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与安全措施,并对他说:“我们是一个Team,是一家人,是你最坚实的后盾。”团队成员关系融洽,经常迸发创造灵感的火花。“大家经常一起探讨学术问题,遇到一个好的思路,会先探讨一下可行性,再从各方面去衡量和做补充,以求试验方案更加完善。学术研究不可避免出现分歧,但正是差异让科研更加有意义,让团队愈发强大。” 谈及团队的合作,党宝康说。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很努力,大家争着比着去努力搞科研,他们白天做实验测数据找文献。到了晚上安静时刻,大家沉浸在论文写作中,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已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一个月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这样比拼中度过,夜猫子也成了他们私下谈笑时给对方的昵称。大家相互激励,不断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在科研高地上取得突破。党宝康和团队成员还经常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和各类科技竞赛,屡获佳绩。为了使一个实验方案能够达到完美,修改几十稿甚至上百稿是平常事。晚上工作室的灯永远是亮到后半夜,经常有老师叮嘱他们早点回去休息,明天继续。参加科技比赛期间,团队成员们有时轮班通宵工作,让第二天一早有课的同学先睡,天快亮了再由睡过觉的同学换班继续开展项目。坚韧不拔、不断超越,追求极致的完美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党宝康说,“在一个优秀的团队,那些比你优秀的人会促使你变得更优秀。正是师兄师姐和同门的影响,我才做出了一些成果。”在浙农林大做科研是很幸福的 2018年5月,浙江农林大学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林学、林业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风景园林学、农林经济管理等5个学科获批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党宝康是学校成为博士授权单位后的第一批博士生。学校十分重视博士点的建设,为博士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遴选了高水平的导师。党宝康的导师金春德教授和孙庆丰教授都是行业的顶级专家,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很高水平。“在科研的道路上导师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让我们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与科研。”党宝康说,刚到实验室时,他基本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有一次,实验的进展并不顺利,他十分苦恼焦虑。导师金春德得知情况后,从外地赶回学校时虽然已经很晚,但立马组织开会讨论,给他们分析哪些实验环节出现问题。第二天,金教授又早早的就在实验室等着他们来做实验,从最基础的环节开始,指导大家如何一步步地进行实验。撰写高水平论文,曾经让党宝康一筹莫展,导师孙庆丰教授便给他讲解高水平论文的写作技巧和自己的经验,经常面对面耐心仔细指导他修改,有时一直改到凌晨才休息,有时一篇论文修改10多遍才最终完成。对此,党宝康一直心存感激:“导师就像前进路上的明灯,引导我向正确的方式前行。”在浙江农林大学做科研是很幸福的,党宝康说,“浙农林大位于杭西科创大走廊西端,远离喧嚣的城市,毗邻优美的景区,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16号地铁的开通为出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学校提供了很大的平台和良好的条件让我们安心做科研。有了这么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我们可以更安心的开展研究,取得更水平的研究成果。”在老师的指导和团队的陪伴下,党宝康获得了许多的成绩,他对未来更是充满期待:未来科研在路上,我要继续披荆斩棘、砥砺前行!来源:浙江农林大学 文字 / 新闻中心 周彦兵 学生记者 王媛 龙步念 金晶 今日编辑 / 章雨青 责任编辑 / 方力力 出品 / 浙江农林大学新闻中心